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有效开展家校合作的方法范文

有效开展家校合作的方法精选(九篇)

有效开展家校合作的方法

第1篇:有效开展家校合作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 政府 偏远地区 高职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0-0013-02

当前,校企合作的好坏已成为我国高职职业教育能否办出特色和成效的关键。一些发达地区,如厦门、苏州、深圳、无锡等也相继制订了一些有关校企合作的政策与规范。这些法律法规的制订和实施表明了我国职业教育对校企合作在法律法规建设上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这些地方都是经济发达、地处中心城市、产业发达、企业集中度高,且政府对这些地方高职院校投入多、生源质量和教师水平均比偏远地区高,这些法律法规也就不能完全满足偏远地区高职院开展校企合作的要求。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特别是区县级政府的功能和作用,使校企合作有效上升到国家的法律、政策与层面制度规范,才能扎实推进偏远地区校企合作长期有效的开展,才能有效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一、政府的主导作用

(一)国家应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内容纳入《职业教育法》

我国要在总结过去职业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关于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法规,从国家层面制订有利于促进高职校企合作有效开展,并能充分调动校企双方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政策法规,如研究制订偏远地区高职教育对接产业、服务区域发展的政策法规,并确实做好偏远地区的教育扶贫工作,从而确保高职校企合作,特别是偏远地区高职校企合作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充分把握当前修订《职业教育法》的契机,从宏观上制订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并将其纳入《职业教育法》。

(二)各级地方政府应制订适宜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发展重点向中西部转移,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必须从法律法规上对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各级地方政府提出制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的硬性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应当提高认识,从战略的高度上鼓励、支持和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建立政府引导、行业协调、校企互动的校企长效合作机制。目前,只有厦门、深圳、苏州、无锡、宁波等地方相继制订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该条例的实施取得了较好效果。但这些地方都是经济发达城市和大中型企业的集聚地,且中国各地方差距很大,特别是偏远地区如何有效进行校企合作,使当地高职院校有效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必须依据地方经济特色、地方企业现状、支柱产业的情况,制订适宜各自区域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使校企合作制度化、规范化,才能确保校企合作真正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成效显著。

二、地方政府的保障功能

(一)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保障功能

为确保校企合作顺利开展,各级地方政府可以要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区域内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促进工作,劳动、发展和改革、人事、财政、税务、科技等部门则应根据各自的职责范围协助教育行政部门做好相关校企合作促进工作,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法》和上级政府制订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结合本区域内的实际情况,研究制订适宜的地方性《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有效引导和鼓励本区域内的职业院校与相关企业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过程中,所涉及的地方政府部门很多,为有效地统筹和协调本区域内校企合作的规划、资源配置、经费保障和督导评估等工作,地方政府还应当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保障校企合作有序进行。

(二)地方政府的评价监控功能

各级地方政府应成立由教育部门、行业或行业协会、本区域外的示范性职业院校、企业专家参与的评估机构。并结合校企合作法律法规和本地实际,以校企双方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和能否遵守政策法规作为校企合作评价的主要指标,构建科学合理且能有效促进本区域校企合作的评估指标体系,严格按评价指标体系对校企合作双方进行考核和评估,同时将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以达到有效监控的目的。

三、地方政府应明确校企合作主体的作用

(一)明确偏远地区地方政府的主导责任

偏远地区的地方政府应着重加强区域内职业教育的布局、机构、队伍和制度建设,统筹本区域内高职校企合作的资源配置、经费保障和督导评估,增强对区域内高职校企合作的指导和协调,提供有利于激励和约束校企合作双方的优良环境。

(二)强化行业协会的指导和监督

行业协会虽然是一种非政府机构,但它作为行业的整体代表,在整个行业中具有一定权威,对同行业的指导和监督也具有独到的作用。因此,地方政府应通过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行业对职业教育指导能力的要求,推动行业职业教育年会定期召开,并及时公开相关行业职业教育报告,促使行业协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强化行业协会对校企合作的指导和监督。

(三)明确企业的社会责任

一直以来,企业是校企合作的被动方,偏远地区的企业尤其如此,因此,一方面,偏远地区政府应当加强对企业的培训,提高企业对校企合作的认识;另一方面,在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中规定企业方面应承担学生实习、教师实践的社会责任,并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有力保障和优良服务。

(四)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偏远地区的职业院校应紧跟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不断优化专业设置,深度融入产业链,加快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提高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质量。

四、地方政府应出台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财税信贷政策

(一)财政支出政策

为给校企合作提供资金保障,财政预算时,各级地方政府应安排高职校企合作专项资金,并在考虑校企合作对本地经济发展贡献度的基础上,随本地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增加。

(二)税收政策

为有效地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国家政府应当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积极开展职工培训,培训所发生的教育经费可以按照相关规定,在计算企业应纳税中扣除。并对校企合作中成效突出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

(三)信贷政策

地方政府应鼓励金融机构扩大服务面,开辟校企合作专项信贷业务,为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生产车间及技术研究室的校企双方提供资金支持。

五、规范对校企合作的管理

首先,地方政府部门出台规范校企合作的文件,同时制约职业院校、企业和学生的三方行为。制定如“实习生行为规范”、“实习生管理手册”、“实践教师工作手册”等操作性文件。

其次,制定严密、规范的校企合作协议文本,由学校、企业和学生及家长多方签署校企合作协议,且合作协议必须在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成立由实习生代表、家长代表、企业代表和校方代表组成的“实习管理委员会”,协调并仲裁校企合作特别是学生实习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保护学生合法权益。

六、加快适应校企合作的基础能力建设

首先,省级政府对偏远地区的职业院校开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和教材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偏远地区地方政府更应加大对其支持和资助的力度。

其次,积极支持、资助有利于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实习指导教师的培养培训。在各种重点项目的申报和建设中,国家和省政府要对偏远地区倾斜,帮助他们提高校企合作的自身能力。

再者,加强校企合作的人员培训。以专题形式进行研究与学习,推广先进的典型经验。

[ 参 考 文 献 ]

[1] 廖丽宁.高职高专“90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3,(2):96-97.

[2] 杨延村.校企结合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大学教育,2012,(12):116-167.

第2篇:有效开展家校合作的方法范文

一、引智工作概述

我国高等院校引进国外智力(简称引智),主要是指长期或短期聘请外国专家来高校讲学和工作、召开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合作开展科学研究、联合培养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以及合作开办科技产业等,其实质是引进国外的人才、先进的知识、学术、技术、技能、发展和管理教育的成功经验,引进各国优质的教育、教学和科研资源,为我所学,为我所用,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我国高等院校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文化和为社会发展服务提供科技动力和智力支持。我国高校引进国外智力具有重要意义,它在高校的建设发展中处于战略地位,是我国高校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和进步文化的重要形式,是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和科研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高校引智在加速高层次人才培养、推动高校学科和实验室建设、促进科技开发与成果转化、提高我国高等院校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学术地位等方面,发挥了直接而重要的作用,高校引智是增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已成为我国高校自身建设发展的重大战略性举措。

二、我国引智工作当前存在的问题

引智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高校学科建设、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措施,是促进我国高校与国际教育接轨、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的引智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 但也存在诸多问题,现就当前引智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

1、引智工作法制体系建设滞后

我国缺少专门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规对引智工作做出明确规定,没有法律的约束和规定,导致在执行过程中产生问题无法可依。与发达国家相比,对方的法律较规范健全,人们的法律意识较强,在工作过程中因两者在法律法规方面存在差异难免发生冲突。再加上如果我国的法制环境不够完善,久而久之,他们会对中国的市场望而却步,我国就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引智要求。

2、管理系统不灵活,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从发达国家引智实践来看,智力的引进至关重要,但是后期的人才管理又是重中之重,因为人才在被引进之后,发现实际的环境、条件没有达到自己期望的标准后,便会造成再一次的人才流失。因此,做好对外籍教师的管理工作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是高校管理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然而,目前还没能形成完备的外籍教师管理体系,因此经常是在问题发生后,才由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想办法解决。这种就事论事、事后补救的管理方法已经不适应外籍教师规模迅速扩大的新情况,因此高校有必要针对自身特点建立一套完备的外籍教师管理体系。此外,管理人员本身素质偏低、专业狭窄,能够算得上懂管理的人员不多,有些专职管理人员满足于传统的经验型管理,缺乏开拓进取的意识和动力,管理工作往往在低水平上运行。

3、对外籍教师的作用认识不够

聘请外籍教师从事语言教学是我国"引智工程"的初级阶段,聘请外籍专家扶植我国的新兴学科和重点学科,带动我国科研的发展,加快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是引智工作的高级阶段。然而,当前我国高校的引智工作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外籍教师的作用仍仅局限于语言课的教学上,导致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归根结底是因为管理人员对外籍教师的作用认识不够,没有发挥他们在科研领域的重要作用。

三、引智工作改善的对策和建议

1、实行法制化管理,引进国际高端人才

引进的专家学者除了遵守所在国的法律之外,还必须遵守我国的法律,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就适用于"通过劳动合同与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外国文教专家聘用合同管理暂行办法》和《外国文教专家聘用合同争议仲裁暂行规定》就为聘人单位和外国专家之间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合同,以解决聘用合同争议提供了法规依据。根据国家外国专家局《引进外国智力工作"十一五"规划》中明确的引智工作指导思想,结合引智工作实际,管理者应该更新观念,树立科学的引智发展观,在实际工作中秉承法律意识,做好引进和监督工作,把引智工作、确定新的专家标准、调整引进工作思路和重点,作为引智工作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工作。此外,应该广泛开展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逐步完善高校外国专家准入制度。从当前我国高校引智现状看,我国普通高校现在的外国高级专家人数偏少,有些地方高校在这一方面根本就是空白。这就需要我们出台相关方面的政策措施,从上到下制定合理的引进外国专家计划,为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通过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以吸引外国专家到我国高校服务。除了给与薪酬上的高待遇外,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努力。切实制订一些优惠政策,考虑外国专家的工作生活环境,科研条件,住房问题,子女上学等方面。

2、保证所聘外国专家的质量水平

外国专家质量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外国专家聘用效益大小的根本因素。高校聘用高水平的外国专家,例如,聘用世界学术界公认的、有成就的、在其研究领域内有独到建树的专家学者。杰出的外国专家往往能够带动一个学科的兴起。同时,针对重点领域的重要岗位,可进行重点引进,甚至可尝试对一些顶尖级科研团队进行整体引进。高层次人才到岗后,需结合自身优势和需求高校的人才规划,制订最适合自己和高校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高校要充分发挥引进人才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个体的内在潜力,引导他们把个人的发展并轨到团队的发展方向上,将个人的事业生涯规划与高校发展目标相结合,从而做到在引进人才一旦因故无法续聘时,也能给高校"搭建一个平台、带出一支团队"。引进 这些人才对加速我方科学研究的进展、管理方法的变革、技术的革新、经济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其作用和效益甚至是无法估量的。此外,高校本身要做好规划、了解、评估和审批等环节的工作,对应聘者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可以通过索取有关证明、面试或电话考察等方法了解应聘者各方面的情况,不能只听应聘者进行自我推销的一面之词。同时应对推荐者和出具证明材料的机构的可信度进行判别,进而判别推荐和证明材料的真实性;管理部门和教学单位的相关人员都应参与把关,并应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坚决不聘用经评估不符合条件的应聘者。

3、完善引智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长久以来,我国在引智过程中,政府发挥政策调控、宏观指导和协调服务的功能,用奖惩机制引导学校争取政府专款,主动匹配校内资金,激发学校引智工作活力,从而建立起一种主动、高效、灵活的管理体制,并形成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为高校引智效益的提高提供有力的导向、规范、支持和激励的功能;学校按照实际需要确定引进专家的数量和形式,为专家提供工作和生活环境,确定专家负责的课程或领域。有的学校根据本校实际,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运行办法, 从聘请项目目标、专家管理目标及效益评估目标三个阶段进行完整的管理,有效地提高了管理的效能和水平,提高了引智效益;有的高校建立起配套经费的投资制度,设立引智基金等办法来加大引智经费的投入,改善专家工资待遇,保证了项目的执行和专家聘请工作,提高了引智效益。当前,我们还需根据形势的进一步发展建立和完善既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应我国国情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引智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4、提高高校外事部门的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

提高外事部门的管理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是做好引智工作的前提和关键。高校外事部门在引智工作中处于关键地位,这就要求相关管理者要围绕学校的办学目标和中心工作,确立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他们要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外事原则,在工作中要始终与党的观点、决策等保持一致,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有事业心和进取精神,发扬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做到不卑不亢。同时,应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有较强的外语表达和交流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熟悉国家的引智政策、法规和有关的国际惯例与国际规则,并能规范、系统、高效率地处理各种事情,有处事应变的灵活性;要开阔思路,多研究市场,多总结经验以提高工作能力,提高管理水平。

四、结论

我国高校引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它在高校的建设发展中处于战略地位,是我国高校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和进步文化的重要形式,是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和科研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高校的引智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通过法制化途径、提高外国专家的质量水平、完善管理部门的监管机制、提高管理部门的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等方法解决。引智工作是一项综合复杂的工程,一个单位引智工作要取得好的效益,还需要领导的重视。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中层单位、专家、学者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的来为引智工作出谋划策乃至做牵头人,形成引智工作的主体。在管理和服务的共同配合下,我国高校的引智工作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罗卫.高校外事管理与国外智力的引进[J].渝州大学学报, 2002( 6).

[2]骆新华.在国际人才流动新趋势中加快我国引进国外智力工作[J].湖北社会科学,2000(7).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16).

[4] 寇延耀.引智的重要性及高校引智的基本模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7,(2).

[5]王敏.关于高校引智工作的思考[J].山东等高校社会科学学报,2000(9).

第3篇:有效开展家校合作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家校合作;中小学;存在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270-02

家校合作是近年来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新时期教育是一个开放体系,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中小学阶段,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则是关系到学生未来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家校合作的手段也更加丰富,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成效。然而家校合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进一步提升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意识,增强教师与家长的合作能力。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经历,对新时期的中小学家校合作策略作如下几个方面的总结和讨论,以供广大教育同行参考。

一、健全制度体系,完善评价机制

任何工作能否顺利开展都需要有具体的制度作为其良好运行的保障。家校合作这一教育模式涉及到全体家长的参与,不同类型的学生家长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全面合作起来并不容易,这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制定规章制度的难度,造成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学家校合作无章可循,即便花费大力气制定出新的管理章程和监督机制,也不一定能与学校传统的管理体系相吻合,因此还可能缺乏可操作性,存在执行难度大、流于表面化或处于较低的层次等状况,严重影响到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每所学校都应在贯彻执行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相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基础上,结合本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管理办法,对校长、教务主任、年级主任、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等所有管理人员都做出相应的规范和制度。对于学生家长,要明确其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和义务,在家校合作的岗位设置、人员职责及考勤制度、学生应遵守的规则、合作关系管理办法、合作教育操作规程、合作资料管理以及合作档案管理等各方面都要建立起一整套行政、教学工作管理制度,有条件的还可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家长分别做出符合实际的管理细则。为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能够得到具体落实,还应当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已有实践证明,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的监管,能确保家庭和学校双方的利益;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内部也应出台一些与家校合作有关的指导性文件,如采取适当的考评激励措施,激发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将家校合作成效与年终考核、先进评选、职称评定等挂钩。在落实具体制度过程中,各级专门管理机构对所属人员进行日常检查或抽查,对各项工作的执行情况都要进行有效的考核监督。

二、成立专门机构,提升管理水平

目前很多的中小学在家校合作方面认识不够,常常是遇到此任务时才被动地将这项工作交给相关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实际上这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做法,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目前我国的教育基础还比较薄弱,城市化的加快使得多数城镇中小学班级的学生数超额,再加之家长和社会的期望值加大,造成教师的教学负担过重,不仅要面对超额工作量的任务,还要面对教学改革的各种挑战。繁重的班级管理和日常教学工作已使得教师超负荷运转,再让他们走向社会与家长进行联系、沟通,必然力不从心,只会导致部分人对家校合作失去兴致和热情。

成立家校合作管理的专门机构,由专人负责组织和管理,明确机构中各部门的职权和分工,可以有效地避免合作过程中的组织松散、管理混乱等问题。家校合作直接关联的两个主体是家庭和学校,它们的合作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来组织协调,目前家庭一方主要有家长委员会,而校方也必须有专门的机构负责联系和沟通,并对家校信任方面进行宣传,进一步创设合作的氛围。实行新型的家校合作,必须要打造一支高素质、有活力的专兼职家校合作人员队伍,使之能熟练地为家校合作提供指导和咨询,为此需要做的工作有给教师补习与家校合作相关的理论和技能,一些相关内容还应充实到有关课程当中;对学生家长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科学的人才培养观等方面培训,帮助其摒弃重智轻德、重知轻能的传统教育理念,远离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注重提高家长的人格素质,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教育之中。

三、构建网络平台,拓展互动空间

传统的家校合作渠道有家长会、家访、家校联系簿、家长开放日、个别约见等,其中家长会和家访是使用最为普遍的两种合作途径。这些传统的家校合作渠道在增进家校沟通、加强家校交流与合作方面确实起到积极作用。然而,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家校合作途径的弊端日益显露。如家长会的内容单一、互动空间太小,大多是教师反映学生在校的行为与成绩等,成为教师个人的“舞台”;家访需要耗费教师太多的时间与精力,且时机不容易把握好,在当前教师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实现全面的家访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在现代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网络是应用最广泛的联络沟通工具,也可以在家庭与学校间架构便捷的合作渠道。利用网络平台可开设专门的家校合作栏目,开通家校信箱、制作班级网页、建立班级博客、成立班级QQ群、搭建微信平台等。这些合作方式能够让家长方便地与教师及其他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分享交流自己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同时教师也能够借助这些方式与家长主动沟通,告知学生在校时的优异表现和存在的问题,并与家长合作商讨应采取的教育对策,有效地实现了家长与教师的及时互动。

四、加大开放力度,促进家校统一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学校对于学生的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内,而是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走向社会。这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更加离不开学校与家庭的合作,然而当前中小学的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通常次数较少,且无法提供家长参与的环境;通过网络的沟通也不能够让家长全面地了解到学校的真实情况,在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方面有其局限性。

为更好地实现家长能参与学校办学的管理和监督,应切实加大校园面向家长的开放力度,创造更多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条件,提高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家校统一。具体的做法有增加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的频率,并且改变通常由教师为主导的方式方法,可采用交流、对话讨论、专家报告、参观游览等多种形式,给家长提供更多相互学习与交流的机会;利用家长的自身特长或职业特点等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这样不仅使家长在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监督作用,也让他们真正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决策中来。

五、转变家访观念,优化合作环境

家访曾是学校通过教师主动与家庭沟通的重要方式。然而近年来,由于中小学普遍注重学生课业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很多学校出现班级人数超额、学生居住日益分散等客观因素,再加上部分学校和教师有了网络沟通更加方便能取代家访等错误认识,使得家访这种传统的合作方式被疏远甚至放弃。然而,家访在教师和家长之间建立更加信任的合作关系是其他联系方式所无法替代的。有些对孩子教育的更深入的探讨,对学生家庭环境的更直观的体验,甚至通过直接情感交流感化学生心灵,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则必须面对面地进行沟通。

现代的教育体制要求学校树立为社会服务的观念,要求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和监督,因此这种家校合作关系不仅是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也是接受家长对学校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家访实现的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能产生良好的教育作用;同时,现代教育也要求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中小学则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充分了解学生成长的特殊环境而便于因材施教,通过家访能充分了解学生成长的特殊环境,从而为其个性的发展创造条件。许多优秀的教师常常通过家访来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校外表现,以此来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并指导家长配合学校教育,使学生能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和谐氛围中,达到全面发展的要求。在这一过程中,既有信息的交流,也有情感的沟通,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当然也有的教师家访不很得法,也有的家长不善于配合,有时也会造成几丝尴尬和些许遗憾。但是只要教师能根据家访对象的客观条件进行思考,并注重家访方式的选择,往往都能够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六、结束语

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步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家校合作在中小学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走向更广泛、更深入的家校合作已成为提高教育效能的有效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更大需求,家校合作策略也必须通过不断地发展完善才能更适应时代的需求。这也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全体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需要不断提高中小学自身的管理技能和水平,需要学习借鉴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先进经验,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改善,才能找出适合中小学自身发展的合作策略。

参考文献:

[1]盛天和.家校合作:教育和谐的必然状态――上海市中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2,(11下):25-28.

[2]蒋文龙,曾谦,马晓倩.利用网络博客探索家校合作的长效机制[J].教育教学论坛,2014,(7):216-217.

第4篇:有效开展家校合作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家校合作;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6)01-0019-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 2016.01.010

[本刊网址] http://

前言

近年来,“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频频出现抑郁、自残、自杀等行为,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单靠高校进行简单的灌输式的强制教育,更需要学生家长的大力配合,从根本上帮助大学生矫正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培养个体心理品质。

一、家校合作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2013年5月,郑州某高校一女生频繁恋爱,每次失恋后暴力自残。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心理老师经过了解之后发现,她从小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和父母没有太亲密的接触,当她长到十几岁青春期时,父母才回到她的身边,原本就和父母有些生疏,加上父亲的体罚管教,这成了其日后恋爱关系中最大的心理障碍,也让她产生了自虐的倾向。

2014年4月,河南某大学一名风华正茂的硕士研究生在宿舍内自尽,该生自杀前留有遗书,说明其选择自杀的原因是被父母期望、学习和工作上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于是选择了不归路。学校面对几代单传、痛失爱子的家庭,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支持,尽最大可能地解决该生的丧葬及亲属到校的食宿等所有费用。当事情接近尾声之时,情绪逐渐稳定的父母向学校提出经济赔偿要求。

高校管理者对此类事件已并不陌生。从类似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中不难发现,无论是由于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大、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因素或是其它原因导致的心理问题,其背后都反映出相同的问题:第一,面对危机事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遭遇严重挑战。第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需要学校高度重视,家长也需要充分发挥其教育者、支持者、监管者的作用,通过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共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步。

家校之间的合作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更需要家庭和学校两个教育主体的通力协作。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其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等方面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健康的心理也是大学生适应社会、成就事业的基础。家校间的良好沟通便于及时有效的采取针对性措施,有的放矢地处理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大学校园学生人数众多,由于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智力和能力倾向的差异、价值观念的差异等因素,使得不同学生表现出不同的个体特征,其所面临的心理问题类型、程度、成因复杂多样,教师在对学生个体心理变化的把握上有一定困难,如果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校方可以更便捷、更深入地全面了解学生。高校可以利用家庭的教育资源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便于老师和家长沟通,适时洞察学生心理变化,在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预警阶段,就能通过家校双方合力予以干预,从而避免危机事件和严重结果的产生。

二、家校合作的现状及问题

通过对河南地区十余所高校的调查,发现各高校在家校合作方面都采取了不同措施,有的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纳入到高校心理教育工作体系中,如在《致新生家长的一封信》中邀请家长参加学生毕业典礼;向家长赠送《没有上锁的保险箱――写给大学生家长》;邀请家长畅谈新生培养计划,家长主动提出对学校专业培养方向的修改意见;有些学校寒暑假给学生家长布置“家庭作业”,作业内容是假期里至少主动找孩子深入交谈一次,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告诉孩子他(她)做的哪件事最让父母感动,二是告诉孩子父母曾为他(她)付出了什么,三是父母对孩子的将来有什么期待或要求,然后假期过后通过信函的形式将相关信息反馈给辅导员……一系列的措施得到家长的积极配合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调查显示,在家校合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重视程度较低

较多的家长参与意识薄弱,他们更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学校的合作仅限于学习方面,而大学期间考试次数较少,平时对学生的关注不多,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往往忽视。更有家长认为教育和疏导学生的责任全在学校,忽略自身在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在内的责任和义务,忽视了言传身教的力量,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童年或青年时期就因家长自身的言行、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或是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如父母的消极情绪和心理障碍)等受到影响。有些大学生认为学校在家校合作方面做法比较单一,只是在新生入学时发些宣传单或是发本《新手入学手册》,主要关注的是学校管理和学业成绩,对家校合作只是流于表面、做做样子,起不到实质性作用,更无法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的融人到家校合作中。

(二)沟通贫乏,流于表面,推进困难

在为数不多的开展家校合作的高校中,经费投入少,没有专门负责实施的机构,这就使家校合作在活动以及沟通方式上受到限制。高校在与家庭的合作中重在自我宣传,如新生入学时的家长会、校园开放日和日常一些简单的信息沟通,这种合作比较注重形式和对外宣传效果,缺乏实质性作用,往往很难引起家长主动配合的热情和积极参与的兴趣。由于大学生人数较多,大多数学生离家较远,高校往往只有在出现危机事件后临时通知家长,只要少数家长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事先了解或对危机事件能客观理性对待,多数家长到校与教师共同面对危机问题时往往带有消极负面情绪和抵触心理,甚至会有极端情绪,这种情况下有效的家校合作就难以顺利开展。

(三)缺乏严密计划性,难以形成完整体系

科学严密的活动计划不仅是家校合作活动开展的指南,而且对活动有效开展和取得实质效果起到促进和保证作用。然而过半数的被调查高校对家校合作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活动内容缺乏一套整体的计划,即使有也多是纸上谈兵,没有严格的实施。高校大多数只是为了解决已经出现的危机事件而临时通知家长到校,在危机预警阶段没有充分发挥家校合作的作用,家长对学生情况的漏报瞒报、高校忽视与家庭的沟通等,都会造成学生信息分析不到位,延误缓解或是消除危机的最佳时机,最终导致危机的进一步发展。

三、对家校合作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培训,充分重视家校间沟通

1.可以借鉴现有的家校合作方面的经验,建立从事推动家庭、学校和社会合作的专门组织,致力研究、改革家校合作。学校开办家长学校,举办内容丰富的专题讲座,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使家庭的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2.对家长进行短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每个家庭的文化背景、经济情况、家庭结构以及心理教育文化的不同,影响着家长参与教育的行为,自然就关系到家校合作的进行,进一步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差异,高校利用新生入学或寒暑假时,采用研讨班或工作坊等方式对其家长进行短期培训。内容涉及帮助子女更好适应大学生活、更好与人沟通、大学生涯的规划、情感困惑和心理问题的面对与解决等等。

3.高校教师是家校合作中的另一主体,所以高校要注重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培训,建设一支具有高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以充分发挥其在家校合作中具体策划人、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咨询者等不同身份的作用。

(二)建立内容多样、方法灵活、全方位的长效沟通机制

1.充分利用书信等传统通讯方式。书信作为传统通讯方式已遍布我国各个地区,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传统通讯方式将辅导员、心理教师对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向家长通报,使家长能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向家长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给出家庭心理教育和援助的针对性方案和措施。这一方式对偏远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尤为适用。

2.与时俱进,采用互联网、手机、微信等现代信息技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推进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家校合作的深入推进也要跟随时代的步伐,电话、手机、微信、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也逐步融人到家校合作中。互联网的灵活性、便捷性、开放性、高效性、信息量大等特点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方式更加多样、覆盖面积增大、交互性增强、对话更方便,短信、QQ、MSN、博客等网络技术手段逐步受到重视,不懂的家长可以接受短期的培训或者由子女教授使用方法,及时与教师取得联系,能快速了解到大学生在校平时表现和心理健康状况,虽然因经济、地域等条件限制,有些偏远地区或贫困大学生现在使用这些方法有些困难,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经济发展,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

3.进行家访或开家长会等方式面对面的交流。家访和家长会也是传统的家校合作方式,通过教师与家长面对面的交流,可以更具体、真切地了解到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所受的家庭教育,便于高校为家长和学生“量体裁衣”,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虽然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但是对于学校所在地区的大学生、个别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经济援助等活动进行家访,还是十分必要的。

(三)整合多方资源,建立完善保障机制

1.法律和制度保障。健全和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是家校合作的重要保障,只有建章立制才能构建家校合作的长效机制,才能保障家长的知情权、参与权及监督权,才能从制度上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落实。

2.组织保障。我国目前高校中家校合作多处于松散的状态,缺少专门的组织对其进行指导和规划,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更是少之又少。高校应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和社区资源,建立持久性组织,保障家校合作的连续性、规范性和长久性。在此可以借鉴国外相关经验,例如在美国,从幼儿园到大学不同的年龄阶段都建立有相关组织。

3.队伍保障。通过制定相应任职资格标准,实行严格的聘用制度,把德才兼备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吸收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来,建立一支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校辅导教师队伍。还要对教师定期进行培训,使他们与时俱进,强化合作理念,增强其开展家校合作的政治和业务素质。高校还要把开展家校合作作为考核、评估教育工作者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保证家校合作的实效性。

第5篇:有效开展家校合作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家校合力;德育教育;有效策略

孩子们要健康成长,离不开德育教育为其铺路,“家校社”的有效结合能对德育教育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我校一直寻求多元和谐教育,积极探索有效的德育教育方式方法,注重与“家校社”的有效结合。

一、成立家校社委员会,寻求多方关注

每学年开学初,首先成立学校“家校社”三结合委员会,为老师、家长、社区、学生之间的良好交流搭建平台,邀请退休的老教师、老干部加入到委员会来,同家长、学校一起商量有关孩子们的大事小情,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铺路搭桥。例如:校服的制定,青春期的教育问题,孩子的安全防范与保护等多方面内容。

二、致家长一封公开信,凸显教育重点

在开学初,向家长发放“致全体家长的一封公开信”,信中详细地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办学措施,以及新学期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安排。信中真挚地强调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性,真诚地表达了学校对家长工作的感激之情。为了方便家长与学校联系,在信中向家长公布了学校、领导、教师的电话,班主任Email地址和学校网址,畅通家校联系通道。在假期前和学期中,我们也向家长发放一封信,介绍学校取得的成绩,告知家长应注意的问题,提醒家长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要求家长协助学校做好学生的各项工作。

三、举办特色家校联系,有利于教育实效

除每学期举行一次全校家长会外,还根据具体情况举行一些特色家长会,如召开问题型家长会:针对每个时期学生存在问题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有目的地召开问题型家长会,与家长一起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方案;召开“1+1”碰头会,针对个别同学出现的问题,我们邀请家长到校,当着学生的面来分析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同时允许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让家长参与其中,使家长能直接地了解到自己孩子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家教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校还要求班主任每学年对每个学生至少家访一次。家访后,班主任要及时地写出详尽的家访记录,把家访中受到的启发及家访中发现的问题一一记录下来。并根据学生在校内的综合表现,结合家访中掌握的资料,对学生及时分析评估,制定有效的教育方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深化教育。

四、开展系列亲情教育活动,促进全面发展

每学期,学校都组织学生开展《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给父母的一封信》等亲情告白征文赛,并将优秀作文录入《家校月报》,使家长更加明白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子女进行科学的教育。同时我们还结合“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举办“爸爸妈妈我爱您”“让我懂得您的心”等的感恩主题活动,让学生了解父母的艰辛,懂得感恩回馈,进一步促进了家长和子女之间的感情交流。

我们每学年还举行不同主题的艺术节活动,邀请家长和社会人士参加,如:以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为主题的“书画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主题的“科技节”等,这些活动更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的兴趣点,也促进了孩子的才艺长进;同时通过这些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向家长和社会展示了学校教育的优秀成果,也有利于增强家长、社会对学校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促进家校社教育的和谐发展。

总之,我校长期以来注重从“家校社”三结合委员会着手,利用多方合力对孩子进行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相信,这样的协同教育对孩子将来的成长定会少些遗憾,多些欢笑。让我们各方携起手来,发挥教育合力的最强效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顾志刚.论新时期家校合作的策略取向.班主任,2005(4).

[2]刘翠兰.家校合作及其理论依据.基础教育研究,2005(9).

第6篇:有效开展家校合作的方法范文

紧扣学情,

不断增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学校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我们只有掌握当代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才能使教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通过广泛的调查和研究,我们认为,目前学校青少年学生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生理成熟提前,自控能力较差,易于冲动,爱感情用事;二是独生子女“世界唯我独尊”的心理作祟,心胸狭隘,物质欲、报复欲强,有追求名利,讲究吃喝的人生观;三是虚荣心、自私好胜心较强,只想索取、不愿奉献,有极端利己的价值观;四是辨别是非能力低,有善恶、美丑、荣辱有时颠倒的道德观;五是家庭教育缺失,亲情过剩,疏于管教,因家庭暴力,以及单亲家庭,留守家庭等,学生容易养成不良性格,形成不良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在一定程度上,我们把职业教育称为对“问题学生”、“弱势群体”的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补课。

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我们认识到,学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有针对性学生的身心特点,优化教育方法,改进教育方式,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产生预期的教育效果。简单地讲解,空洞地说教已不能被学生接受。学校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根据学生特点,除了宣讲法律条文外,特别注重结合典型案例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做到“两讲三不讲一遵守”,即讲违法犯罪后给社会、集体、家庭和个人带来的危害,讲违法犯罪后身人牢狱、失去自由、前途渺茫、理想落空的反思,不讲作案手段,不讲破案方法、不讲两性案例,以避免和防止负面效应。讲解中还严格遵守《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例,不讲时间、地点和姓名,以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建章立制,

不断强化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规范性

学校法制宣传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有把多年来行之有效的做法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实现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学校法制宣传教育才能持之以恒,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

1.建立工作网络,明确教育目标

学校建立并形成了以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领导组为龙头,以党政工团线、综合治理线、关工委线、班主任科任老师线、就业指导线、后勤职工线为网络的“一组六线”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及学生常规管理工作运行机制, “一组六线”目标明确,分工合理,责职清晰,确保了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方位育人。

2.制定严密计划、力求科学可行

根据各专业、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学校制定了“大有系统、小有系列、纵可循环、横能涵盖”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规划。在每学期工作计划中明确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的目标、任务,全校各处室在德育、教学、实习、实训、后勤、就业、保卫等工作计划中具体安排落实。学校每大周学校召开一次行政例会,每月召开青少年“零犯罪”工作研讨会,每学期末召开学校德育工作暨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研讨会,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每年的法制宣传教育专题系列活动月(今年是第十八届)更是循序渐进、科学安排,努力做到具有较强的时代感、新鲜感,有较强的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尽可能地满足青少年求知、求真、求新、求美的需求。

3.完善规章制度,确保有章可循

依法施教,依法治校,这是新时期学校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学校每学年与各处室、班级签订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责任状,签订班级目标管理责任状,并纳入到教职工绩效考核中,有效地促进教职工在教育教学中自觉、主动、有机地渗透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内容。学校坚持行政轮值、值日导护、校园文明监督、夜间值班等制度,每日检查,及时评分公布。学校几易其稿并经教代会讨论通过制订了学校《章程》,把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内容编入《学生必读》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了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规章制度。

丰富载体,

不断提高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学校在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努力做到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相结合,法律启蒙与行为教育相结合,按章管理与依法治理相结合,校规校纪与心理疏导教育相结合,教育效果大大增强。

1.抓实课堂教学主阵地

学校将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纳入正常的教育教学中,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齐开足《经济·政治》《法律》等公共课,在相关专业增设专门法律课,如财会专业开《经济合同法》《税法》《会计法》《企业法》《票据法》,文秘专业开设《档案法》《保密法》等。学校要求文化课和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有机渗透法制宣传教育内容,规范学生课堂学习行为,从每一堂开始,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精心组织系列学习

学校教导处、保卫处、团委正常组织学生利用班会课、社团课时间,分阶段相对集中地开展日常行为规范的系列学习,法律法规知识的系列学习,国防教育的系列学习,英模事迹的系列学习,违法违纪典型案例的系列学习等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扎实开展系列活动

法制宣传教育的主体是学生,重要载体是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学生只有在德育教育活动中每个人的手、脑、眼、耳、口都调动起来、并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才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因此,学校在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中,注重活动的组织开展与过程指导。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校规校纪、法律知识竞赛活动,每月组织观看一场具有法纪教育意义的影视片,以艺术形象感染、净化学生心灵,每学期组织开展专题征文、演讲、影评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案例及影视片内容进行认真学习,细致剖析违法犯罪的根源,深刻阐述学法、守法、用法的必要性,情真意切地抒发个人体会和感受。学校网站、广播室、黑板报、橱窗、校园文学社刊、班级小报等舆论阵地的充分发挥、深化了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效果。

内外兼治,

不断强化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社会性

建立学校——家庭——社区立体教育网络,坚持内外兼治,是防范青少年犯罪,实现“零犯罪”的最有效途径。多年来,学校在以下方面形成了良性运行机制。

1.注重家长的宣传引领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行为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确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极其重要。学校充分发挥学校关工委的作用,利用家长学校、网上家长学校这些平台,积极构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网,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促进了家校合力形成,促进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学校每学期分年级召开家长会,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要求家长把对子女的做人教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进一步增强家长的法制意识和责任感,努力改善许多家长重“智”轻“德”现象。同时,学校还认真组织“两个走进”活动,积极组织班主任和部分教师走进学生家庭,重点是“不良行为生”、“隔代抚养生”、“留守家庭生”,深入了解学生在家学习生活的情况,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教育实效性。

2.注重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

学校积极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向社会,让他们离校不离学,丰富第二课堂生活。学校积极组织学生走进敬老院和孤寡老人谈家常、为残疾人整理房间、为社区清洁卫生,走进德育教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组织每年一次新生军训活动等等,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增强纪律观念,培养健康人格。

3.注重挖掘学校关工委的潜力

学校注重倾听学校关工委同志对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组织关工委老同志定期到校给学生作法制宣传讲座,积极参与组织法制宣传教育月专题活动,指导青年教师召开主题班会,指导学生写宣传稿,担任演讲比赛等活动的评委,与“问题”学生结对谈心等等,引导学生知法、懂法、守法,走好人行之路。

4.注重取得各级政法机关的指导

多年来,学校与县人民法院、双甸派出所、双甸交警中队密切配合,共同成功地开展了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交通安全报告、治安形势报告、现场庭审、现场审判、模拟法庭、参观看守所……庄严的法庭、长鸣的警笛、罪犯的忏悔、沉重的教训,活生生的教材给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

科研引领,

不断提升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科学性

第7篇:有效开展家校合作的方法范文

一、指导思想

围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切实把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健全德育机制,创新德育途径,强化德育队伍,规范德育管理,凝聚德育合力,优化育人环境,不断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工作目标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使育人网络更加健全完善;通过交流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德育管理者工作能力;鼓励各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德育校本教材,组织精干力量编写县域德育教材;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和健全人格。

三、基本原则

1.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牢固确立德育在教书育人中的优先地位,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

2.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遵循教育规律,遵循不同学段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广泛开展各类丰富多彩、适合学生特点的德育实践活动,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养成文明生活的良好行为习惯。

3.坚持过程与实效相结合。注重加强对德育各项工作的过程管理,计划要具体,方案要细致,落实要到位,不断加大督办检查工作力度,确保德育各项工作真正收到实效。

4.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既要对学校德育工作好的经验、好的做法进行总结和继承,又要创新德育内容形式,优化德育活动载体,拓展德育工作途径,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动力与活力。

四、主要任务

(一)阵地建设

1.加强德育环境建设。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和组织学校的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及各类学校庆典纪念等活动;参与校歌、校徽、学校文化环境设计等创作;让学生设计利用校园网、班级道德讲堂、学校荣誉室(校史馆)、宣传栏、广播站(校园电视台)等宣传平台,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2.加强德育活动建设。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发展需求,统筹设计,创造性开展富有特色的主题实践活动。要细化常规活动,主题班会设计要有针对性、系列化;抓住学生入学、入队、入团、成人、毕业等有利时机,开展好关键性的“开学第一课”、“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成人仪式”、“毕业典礼”、“我的中国梦”等专题教育活动;扎实开展“我们的节日”、“网上祭英烈”、“学习雷锋、做美德少年”、“向国旗敬礼”、“爱国歌曲大家唱”、“三爱三节”等多种形式的德育实践活动,充分凝聚青少年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3.加强德育网络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网络。加强和完善家长委员会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丰富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形式,创新家校合作模式,完善家长义工制度;开展常态化、主题化、系列化现代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促进提升家长育人水平;建立和完善校外辅导员制度和队伍,聘请有责任心、有能力、有经验的人士担任校外辅导员;组织雷锋文化志愿者走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组织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选活动、建设学校道德讲堂和班级道德讲堂;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主动会同社区、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驻地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各种社会团体积极开发社会德育资源,为青少年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各学校要建立“千师访万家”常态机制,对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家访提出具体要求,建立家校联系的家访档案。

(二)队伍建设

1.加强德育管理队伍建设。加强德育管理骨干的培养,从业务进修、职称评聘、先进评选、外出考察学习等方面,为德育骨干力量的快速成长创造条件。要立足教师全员育人能力的提升,把教师德育培训落实到年度培训计划中,定期开展全体教师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和家教指导能力培训, 组织德育工作交流,不断提升全体教职员工的德育实施水平。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各中小学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全面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抓好班主任的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定期推广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认真落实班主任津贴政策,把班主任工作经历及绩效作为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的重要条件,鼓励优秀教师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建设一支稳定的校内德育队伍。建立班主任工作评比和表彰制度,各学校每学期要评比表彰一批“优秀班主任”,形成人人争当优秀班主任的良好氛围。县教育局继续开展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及优秀主题班会评比工作,每年将评比表彰一批“优秀德育工作者”和“优秀班主任”。

3.加强学校团队组织建设。要将团队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的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学校团队组织要发挥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培养少先队员、共青团员对党、国家和社会主义的情感,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4.加强校外德育队伍建设。抓好思想道德教育队伍、兼职法制副校长队伍和校外辅导员队伍建设,完善相关制度,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组织他们当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辅导员。

(三)课程建设

1.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贯彻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严格落实各学科德育目标要求,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思想内涵,发挥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县教育局将通过统筹、整合、创新将德育内容体系进行科学系统设计,形成富有县域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各学校也要积极开发体现学校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县教育局将继续开展优秀德育校本课程教材评选活动。

2.加强德育课题研究。充分发挥理论研究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与推动作用,聚焦德育工作的难点、盲点和热点问题,积极开展德育课题行动研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积极支持德育实践创新。保证教育科研课题中有一定比例的德育研究课题,定期德育研究项目、召开经验交流推介会、评选优秀研究成果,进一步促进德育内涵发展,提高德育实效。

(四)主题建设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加强“中国梦”为主题的理想信念教育,坚定青少年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树立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的信心;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深入开展爱国教育、友善教育、孝敬教育、诚信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2.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各学校要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活动,探索形成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教育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改善时事教育,举办中小学时事课堂展示活动,用鲜活事例教育广大学生,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积极向上的个人理想。要认真组织开展好清明节、中秋节等节日文化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弘扬民主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修养。

3.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教育。通过普法教育、警示教育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引导青少年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聘请学校兼职法制副校长,开展讲座、现身说法等系列教育活动,努力增强学生的遵纪守法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共同做好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给师生提供平安和谐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努力做好问题学生的帮教扶工作,建立工作档案,有效杜绝在校生的违法犯罪行为。

4.加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强化班级管理功能,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社会秩序意识。通过升旗仪式、班队主题活动、日常班级管理,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训练。组织开展好诚信教育、养成教育、礼仪教育、感恩教育等常规德育活动。定期开展“文明班级”、“三好学生”、“优秀团(队)员”、“礼仪标兵”等各类评选表彰活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在学生中的示范带头作用。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贯彻落实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化建设,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制度措施。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心理辅导室,配备专职或兼职心理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并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等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指导学生处理好学习、成长、交友等方面的矛盾和困惑,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加强对问题学生、留守学生、单亲家庭、困难家庭、残障家庭等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生命教育和青春期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德育领导责任

中小学德育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制。各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安排一名副校长专职分管学校德育工作。根据学校基本情况,德育处、团委、少先队要制订整体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规划和实施计划,建立和完善各项德育工作制度,形成各部门密切配合,教职工全员参与的德育工作机制。要保障德育工作经费,完善德育活动场所设施,为德育工作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强化德育理论研究

各学校要针对新时期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充分发挥德育科研在德育工作中的引领支撑作用,针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和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教育、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等典型问题,积极开展德育校本课题研究,总结推广研究成果,充分发挥德育理论对德育实践的指导作用。

(三)突出德育工作创新

创新是体现德育工作时代性,增强德育活动生命力的重要保证。各校要依据本实施意见,制订学校德育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德育重点工作目标和任务。要进一步更新德育理念,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工作方法,拓展活动载体,精心设计开展学生德育活动,不断巩固提升德育工作成果,打造学校德育特色品牌。

第8篇:有效开展家校合作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校;绩效预算;管理;绩效评价

作者简介:郑彩云(1982-),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财务处,会计师。(北京 10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2年度校级高教研究课题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010-03

一、我国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改革实践及评述

1.我国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改革实践进展

我国高校的绩效预算管理改革实践是在国家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公共财政绩效预算管理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本文在进行实践回顾时,首先对我国的公共财政绩效预算管理改革进行了介绍,以期更好地展示我国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改革的发展脉络。

(1)我国公共财政绩效预算管理改革实践。推行政府绩效管理一直是中央政府努力推进的工作之一。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要完善预算制度,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政府工作效率。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十七届二中全会也明确指出,要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近年来,为顺应政府绩效管理发展需要,中央财政积极探索绩效预算管理改革,在理论研究、制度建设、机构设置和评价试点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2005年5月,财政部颁布《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将预算绩效考评范围从项目支出扩大到部门预算支出。

2009年6月,财政部颁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对相关内容进行了修订;同年10月《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央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工作的通知》对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工作作出指导。

2010年6月,财政部预算司成立预算绩效管理处,专门负责研究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2011年4月,财政部召开全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会议,明确预算绩效工作的定位是“预算绩效管理”,并重新修订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同年7月,财政部印发《财政部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具体指导各省市、行政部门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2012年9月,财政部又印发《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2012-2015)》,对预算实施绩效管理工作任务进行了中期设计。

总体而言,国内公共财政绩效预算管理改革主要是以实施绩效评价为切入点,实践中遵循了先易后难、先部分后整体的原则,内容上从项目支出考评逐步发展到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范围上从中央财政逐步扩展到地方财政,循序渐进、逐步开展。不难看出,作为公共财政绩效预算管理改革的主推者,中央财政部门已经在政策方针、制度体系以及规划设计等方面都做好了基础和铺垫工作,建设成果大大填补了我国绩效预算管理在制度和体系建设方面的空白,也为全国范围内的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改革实践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2)中央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改革实践。和公共财政绩效预算管理改革思路一致,中央高校绩效预算管理实践也遵循先易后难、先部分后整体的原则。从2003年起,中央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绩效预算管理相关办法和推行绩效评价试点方面做了初步尝试。

2003年,教科文司在中央本级教科文部门开始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考评试点工作。为推动试点工作顺利开展,教科文司制定了《中央级教科文部门项目绩效考评管理试行办法》,对于中央级教科文部门项目绩效考评的范围、原则、依据、内容、组织实施及考评结果应用进行了具体明确,标志着中央高校在绩效预算管理实践方面开始了以项目绩效评价为切入点的制度探索和尝试。

2004年,财政部教科文司从2002年中央级教科文项目中选择了七个专项资金项目进行绩效考评试点。此次试点工作率先在项目管理中引入了绩效考评制度,探索出了一套实验室建设项目的绩效评价体系,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后续的项目绩效评价奠定了基础。

2005年9月,财政部印发《中央级教科文部门项目绩效考评管理办法》,对考评内容、组织实施、评价结果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为分步实施的中央高校项目绩效考评提供了较为完备的政策依据。

2008年10月,财政部、教育部印发《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的通知》,提出要按照“目标明确、分类考核、先易后难、稳步实施”的原则,逐步在中央高校预算中引入绩效拨款机制。至此,中央高校绩效预算管理实践已经拉开帷幕。

2009年12月,教育部直属的部级综合性教育科学研究机构——中央教科所高教研究中心首次对教育部直属的72所高校进行了绩效评价,并形成了《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本次绩效评价报告为丰富高校绩效评价乃至绩效预算管理的内容和方式、合理配置高校资源等方面提供了积极的建设思路。

相对于公共财政绩效预算管理改革实践而言,我国的中央高校绩效预算管理实践略显不足,尽管在绩效评价试点和办法制定上做了初步尝试,但是在树立绩效理念、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规章制度、创新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建设几乎还处于空白阶段。

(3)地方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改革实践。以北京市为例,不论是政府预算绩效管理还是高校绩效预算管理的改革实践,北京市在地方政府中都处于前列,北京市属高校的绩效预算管理实践在相关地方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改革实践中具有前瞻代表性,因此有必要进行梳理。北京市高校的绩效预算管理工作主要由北京市财政局、市教委在各自业务权限下探索推进。

2006年,北京市财政局颁布了《北京市市级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暂行办法》,将逐步实施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工作纳入议事日程。

2007年,北京市教委、市财政局联合颁布《北京市本级教育项目绩效考评管理办法》,从教育项目绩效考评办法制定的背景和依据、考评内容和方法、考评的组织实施、考评结果的应用以及考评工作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明确,为高校预算项目绩效考评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2008年,北京市教委启动高校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测试(试点)工作,选择了4家不同类型的高校进行绩效测评,成为北京市高校绩效预算管理实践的首次尝试。到2009年底,北京市教委已完成了对4家高校的现场考评与会议考评工作,高校预算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也处于酝酿之中。

2011年3月,北京市制定《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实施将预算执行与绩效目标纳入考核内容的新型预算管理方式,逐步建立绩效奖励与标准拨款相结合的经费分配制度”等任务目标。至此,北京市已将推进高校绩效预算管理工作纳入了常规化议事日程。

2011年12月,北京市教委组织召开市属高校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工作会议,要求各高校将“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的教育数据填报至市教委市属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测试版)中。该评价指标体系针对其市属高校的运行特点设计了34张表,从不同层面对包括预算管理绩效在内的高校总体管理绩效进行数量化的评价,在构建和完善高校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方面进行了前瞻性设计,也标志着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对于高校绩效预算管理的探索进行了初步尝试。

2013年6月,北京市教委颁布《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所属预算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办法》,从职责分工、预算编制管理、预算执行管理、绩效评价以及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等方面对高校绩效预算管理进行了明确,首次在制度层面为北京市属高校的绩效预算管理工作实施提供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规范,成为北京市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改革实践的又一重大突破。至此,北京市地方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改革已经进入全面推进阶段。

与中央高校相比,北京市在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改革实践方面做出了大量的探索和试点,并且成效显著。包括逐步制定了专门针对高校的绩效预算管理办法,积极推进了预算绩效评价的试点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这些实践探索的推进,必将为推动北京市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2.我国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改革实践评述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绩效预算管理的实践正处于探索阶段,和国际上的发展脉络相似,它的发展也是在公共财政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过程中得以推进的;而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又是以财政支出绩效考评为切入点的。经过近十年来的发展建设,包括政府在内的部门绩效预算管理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包括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管理办法、初步构建了绩效预算管理制度框架、有效开展了绩效评价试点工作、逐步扩大了绩效预算管理的试点范围以及积极探索了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机制等方面。这些建设成果的取得为我国高校的绩效预算管理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条件。

相较而言,我国高校绩效预算管理实践虽有突破但也存在一些发展障碍:在制度体系建设方面,目前只有地方教育部门(比如北京市教委)就所辖范围内的高校制定了绩效预算管理办法,而国家层面相关的制度办法尚未出台;在主体意识强化方面,目前绩效预算意识只在地方财政主管和教育主管部门得到重视,而各高校主体在实施绩效预算管理方面还处于被动状态,绩效预算观念亟需强化;在绩效指标体系设计方面,尽管目前学者对于绩效指标的体系设计研究甚多、成果丰富,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权威的、科学的指标体系,从国家层面专门针对高校的统一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尚未正式出台;在绩效预算管理评价试点方面,国家和地方高校绩效评价试点也是各自为政。当然,出台全国性统一的制度体系和设计科学权威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需要诸如北京市等各地方高校的探索和实践经验作为支撑,更需要国家层面统筹规划,加大对相关研究实践的支持力度,加强绩效预算理念的宣传力度,只有逐步构建起“以地方试点经验为支撑、以国家制度体系为框架、以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标准”的绩效预算管理体制,我国的高校及预算管理改革才会得以长足发展。

二、优化我国高校绩效预算管理的建议

针对我国高校绩效预算管理的实践现状和存在的制约,笔者对于优化我国高校绩效预算管理给出以下几个建议: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绩效预算法规体系

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是推进绩效预算管理改革的根本和指南。不论是普遍的部门绩效预算管理改革,还是具有特殊性的高校绩效预算管理实践,都需要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保障。从我国研究与实践现状来看,绩效预算管理改革正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办法,但是已有的关于绩效预算管理的法规或办法内容简要,且相互之间不能统一,缺少对于绩效预算管理进行全面详尽、科学统一规范的制度体系。因此,从国家政府层面而言,应加强制度建设,研究并整合现有办法,参考绩效预算管理实践的最新经验,不断完善法规体系,使之更加科学有效的为包括高校在内的各级各类部门绩效预算管理工作提供指导。

2.统筹规划,加大研究投入力度

我国的部门绩效预算管理改革涉及的主体多、领域宽、范围广、操作难度大,且正处在起步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大都各自为政、侧重某方面展开,而试点部门也仅是根据部门或行业特点小范围探索,经验缺乏统一性和普遍适用性;由政府层面推进的相关专题研究少之又少,实践中对于政策制定有实质性帮助的研究成果十分缺乏。因此,国家层面应该从战略高度进行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力度,比如可以成立专门进行绩效预算管理实践政策研究的课题基金,选择一些知名学者以及具有丰富的预算管理实践经验的人员,配以充足的经费支持,将全国最优质资源和最先进的理论成果整合一体,促进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的实质性突破,必将会大大推动我国高校绩效预算管理实践的快速健康发展。

3.科学设计,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绩效评价指标是开展绩效预算管理的核心因素,科学、合理、适用的评价指标将直接有助于绩效预算管理的成功推进。而目前,由于我国的部门预算绩效考评尚处于探索阶段,财政部门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正在逐步完善相关制度与文件,专门针对高校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尚未正式出台,尽管国内学者在此方面做了不同角度的设计,但没有形成统一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标准,导致各高校在绩效评价指标选取方面显得无所适从,绩效评价也是各自为政。因此,建议由财政部门及教育主管部牵头,科学研究、精心设计,尽快制定出台一套科学、系统的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便为高校绩效预算管理实践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而各高校则可以参照上级部门设计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细化设计学校内部的绩效指标,从而为科学有效的开展绩效预算管理提供合理依据。

4.强化观念,树立绩效预算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内部传统的计划预算观念深入人心,公众绩效观念淡薄,“重投入、轻管理”,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尽管现在部分高校的财务部门也已经认识到绩效预算的重要性,但许多高校主要领导及校内部门负责人对于绩效预算管理的认识还远远不够,而绩效预算管理实践本身就是一个触动利益的改革,由于学校整体绩效观念的欠缺,财务部门在进行绩效预算管理实践探索时也是孤注一掷,得不到校内中高层领导和部门的合力支持,导致绩效预算管理探索工作推进迟缓。未来几年,实施绩效预算管理已是大势所趋,成功开展绩效预算管理也必将成为各高校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和转型、脱颖而出的重要决定因素。目前,国家财政部门以及教育管理部门已经开始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为推进绩效预算管理改革做好了一定铺垫,各高校应紧紧跟上上级步伐,强化观念,牢固树立绩效预算意识,从学校领导到职能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到绩效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想办法培植高校的绩效文化理念,不断把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改革推上日程。

参考文献:

[1]杨桂范.预算支出绩效考评与高校财务管理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2]王立会.高校绩效预算管理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第9篇:有效开展家校合作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学校德育 家校教育 教育理念 教育方式 教学方法

对学校教育最具有补充和辅助作用的是人一生中起步最早、影响最深的家庭教育。学校德育工作,只有密切家校联系,积极探索家校合作的方式,不断提升家校合作的整体水平,创造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德育工作才能真正取得实效,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家长学校,搭建家校育人平台

家长学校能使学校与广大家长在孩子教育的目标上找到共同点,有利于搭建家校育人的平台。因此,要做好家校合作,首先要办好家长学校。学校利用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家长学校的现实意义,使全体教师和家长达成共同办校的共识,让家长能大力支持家长学校的工作。

学校要努力做好老师上门家访的工作,加强教师、家长、学生三者之间的情感交流,让老师在真正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家长的文化素质、家庭教育状况的基础上,为家庭教育提供有效指导,学校的领导班子也要组成家访小组参与家访工作,重点走访家境贫困、学习困难、行为偏差、家庭不健全等特殊学生家庭,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全面认识、分析、理解。

除了老师家访之外,学校还利用《家校联系手册》与家长取得联系。如通过《家校联系手册》,用文字与家长沟通,家长把情况写到《家校联系手册》的反馈栏里,老师与家长在《家校联系手册》里交流学生的学习、作业及行为表现情况,迅速及时地交换意见,达成共识,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及时快捷的教育途径。老师利用这种无声的交流,能获得更多家庭教育信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才能有机结合,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学校还印发了《家长学习记录、评价手册》,内容有联系记录卡、家庭基本信息、优秀家长评价标准、家长课程学习记录、感言等,对家校联系、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的科学监督、综合评价等都有很大帮助。

借助QQ群这一网络平台,构建起家校立体教育网。教师通过这一网络平台把学生在校的表现及时地和家长交流,让家长以积极的态度配合学校做好学生教育工作,家长也可以及时地把子女在校外的一些学习情况反馈给老师,让老师能更具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同时为家长的家庭教育提供更具说服力的资料,真正做到家校互动。家长通过QQ群便可获得相关家庭教育指导信息,并能就一些家庭教育上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网络化的家庭教育指导克服了家长在时空上的限制,在老师、学生和家长之间架起一座平稳通畅的心桥。

二、提升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家校联系工作的能力

进入4G时代,学校应高度重视利用好移动互联网开展家校联系工作。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学校家校联系工作带来新课题。在这种较为成熟的网络传播环境中,正确认识移动互联网的主要特点及其在学校家校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探索家长使用移动互联网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有针对性地解决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学校家校联系中存在的问题,创新学校家校联系工作的方式方法,占领新的网络平台,发挥其最大优势,改造其不利因素,是在新形势下学校家校联系工作的使命使然。

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校家校联系工作者不仅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而且要掌握先进的网络技术知识,具备熟练运用移动互联网开展家校工作的能力。第一,要掌握、手机微博、手机飞信、手机QQ、手机MSN等手机即时通讯工具;第二,要掌握手机视频、手机彩信、手机音乐、手机摄影等手机多媒体工具;第三,要了解手机上网的相关技术原理,如3G移动通讯技术、WIFI通讯协议、手机WAP网站的建立。第四,要提高网络信息的整合能力,做好网络信息传播的“把关人”;第五,学校家校联系工作者要学会运用简单的手机语言。传统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方式无法满足手机媒体信息传播的简洁和快速性要求,学校家校联系工作者只有学会运用手机“拇指族”的网络语言,才能与家长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渠道,进行平等交流。

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学校家校联系工作者要善于整合各种和家长有关的高价值信息,增强家长的归属感和使用黏性,提升家长的使用满意度,进而发挥移动互联网的服务育人功能。面对负面信息,不能一味回避,要善于运用家长喜欢接受的方法引导家长以正确的立场对待分析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网络文化的发展。对于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热点、难点话题,要积极参与讨论与家长展开互动,在第一时间做出应答、澄清,以正面、准确、权威的事实依据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到疏堵结合。

学校也应定期、有计划地对学校家校联系工作者开展移动互联网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学校家校联系工作者应用移动互联网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熟练地掌握和操纵移动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络信息的筛选、收集、整合、传递,使学校家校联系工作者能真正做到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家校联系工作。只有学校家校联系工作者真正掌握了这些手机上网中最基本的技术,才能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优势。

三、设立家庭教育知心室,为家庭教育准确把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