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特色校园文化环境设计范文

特色校园文化环境设计精选(九篇)

特色校园文化环境设计

第1篇:特色校园文化环境设计范文

关键词:自然景观;文化承续

在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政策下,高职教育的办学层次不断提升,原有的校园环境已不能满足学校发展。应更新观念,运用新的设计理念,在现有的空间内对校园的环境进行合理规划及改造,以适应现代高职校园发展需求。

1.校园自然景观的运用

高职院校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办学条件较差,校园环境建设及配套设施跟不上,多数院校没有专业的规划。校园环境比较杂乱,自然景观大多被遗弃,这都对校园环境建设极为不利,使校园环境较为落后,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层次。面对校园自然景观存在的不利因素,更新自身观念,整合现有自然环境,进行合理规划及改造。

1.1提高对校园历史文化及自然环境的保护

高职院校中一些校园历史非常悠久,其文化特色及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和逐步形成的自然景观等,都能充分反映学校悠久的历史文脉,这些都积淀着学校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不容破坏。要认识到校园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结合校园自然景观及地形地貌进行人性化设计,逐步提高对校园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的认识和保护能力,让师生不出校门足以贴近大自然,在大自然中生活、学习,与自然结合,使师生们能够回忆过去,展望未来。

1.2有效利用地形地貌合理布局

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经过多次改名或合并逐步形成,校园地形地貌比较杂乱,建筑形式多样,自然景观利用率不高,长期不被重视,甚至被遗弃。应该以人为本,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结合地域特色、自然生态与地形地貌,运用植物形成的空间及尺度,以及反映当地自然条件和地域景观特征的植物群落。着重展示植物群落的自然分布特点和整体景观的美感,合理对校园内已逐步形成的自然景观及自然地形地貌进行设计、改造,使校内逐步形成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与景观之间更加协调,更好地体现出高职校园自身的环境特色。

1.3提高植被种植改善自然环境

校园是教学和生活兼顾的多功能场所,要依托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来改造提升自然景观。加强植物造景,提高绿植面积,配置各类不同植物,采用乔灌草分层的多层次植物结构,强调植物配植的群体寓意,满足生态多样性的要求,适当配置现代景观元素,突出景观意境。做到层次分明、起伏有致,以清新自然、幽静典雅的自然景观为主,巧妙地运用线条、空间、质感、色彩等美学原理来营造富有现代气息的生态型校园景观,不断提升高职校园整体景观及文化品味。

1.4因地制宜突出校园特色

多数高职院校环境有限,没有很好的结合自身特色。有些建筑及景观结合不协调,严重破坏自然景观及原有生态环境,还有些将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导致校园历史年轻化、表面化。高职教育与众不同,在校园规划布局上要适应各自的要求,避免雷同模式。在设计时一定考虑学校自身的特点及要求,运用现代的景观空间形态、设计语言和素材,结合校园历史文化及自然景观特征及地域文化,营造个性鲜明,富有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

1.5营造特有的环境氛围

校园是特定的场所,在丰富校园景观的同时,还应为广大师生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等环境氛围。在高职校园中自然景观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基础上改善校园环境时,应强调对现有空间的体现与继承,发掘构成校园空间格局的共同语言,开放建筑及绿植空间及形态,重视体现文化特色以及逐步形成各时期的景观、建筑风格、材料质地、色彩以及相互关系,结合校园自身的文化特色及办学理念,创造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环境设计,体现艺术美与自然美相结合的意境,营造一个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良好自然环境和学习氛围。

2.校园景观设计的价值

景观设计是校园建设的基本要求,校园环境能够折射出学校的历史面貌及办学层次,不仅能改善环境、美化校园,还能为师生提供适宜生活、学习的良好条件,使师生身心健康、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的功能,让师生们能够安心工作学习。因此,校园的景观设计既是校园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不可或缺。

第2篇:特色校园文化环境设计范文

一、引言

高校景区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从最开始部分具有独特校园景观的高校为实现高校的社会功能和宣传目的向公众开放,到越来越多的高校为美化校园,向师生提供宜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提升校园景观质量,传承校园文化,参与国家A级景区评审,从而进入国家A级景区行列。但高校校园景区建设中也存在着为建设而建设、为评A而建设,忽略校园文化传承、影响校园育人功能、管理混乱等诸多问题。其根源就在于景区建设在规划设计时忽略了校园景区建设的特殊性,违背了校园景区建设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高校校园景区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生搬硬套,“创造”核心吸引物

部分高校景区规划设计没有与自己的专业和校园文化有机结合,也没有与地方文化和特色较好融合,而是为了达到景区创A需要,凭空“创造”核心吸引物,比如,建设一个并非当地特色的园林,或者建一个跟自己校园相去甚远的微缩景观等等。

2.总体定位不准,偏离教育核心功能

高校校园景区建?O不能为建设而建设、为创A而建设,必须在体现高校核心功能--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总体定位。校园景区应该建设成为集专业教学实践、修学体验、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体验和景观观赏等功能于一体的、针对特定市场群体的宜学、宜游、宜居的旅游教育综合体。

3.功能定位模糊,影响学校和景区管理的协调性

从校园景区规划中的定位来讲,其总体定位的前提是将校园建成一个以育人为主体的校园,而非以游客游览为主的景区,因此在功能定位上,要围绕育人和教学展开,同时兼顾旅游休憩的功能,而非相反。从目前不少校园景区规划设计来看,这方面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这部分影响了学校管理和景区管理的协调性,有时,景区旅游直接影响到教学的开展和校园的安全稳定。

三、高校校园景区规划设计的原则

强调校园文化传承与发展,结合校园历史与现状,突出学校专业特色,立足校园整体氛围打造,建设出既体现校园传统优势和专业特色,又具有时展精神的优美校园文化景观,为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氛围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同时又能满足旅游功能的校园景区是高校校园景区规划设计的重要任务,也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解决当前高校校园景区规划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关键。

1.校园文化传承原则

校园景区规划设计方案要对大学校园的气候、环境、地理和自然条件,以及历史、文化、艺术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在尊重与发掘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校园内外环境特色和校园文化内涵,从整体上确立校园景观的特色,坚持景区规划与传统校园文化的融合,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理想的教育、治学环境。通过景观节点、建筑造型、环境小品等承载要素的设计,传承和强化校园文化气息,同时突出时代特色,满足校园历史与未来的文化发展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

2.特色专业融合原则

高校校园景区规划设计方案要充分考虑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与景区建设的融合,甚至,很大程度上,学校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那些优势特色专业,将他们作为核心吸引物进行打造和建设更能体现高校景区的独特之处和魅力。纯粹的景观建设打造出的高校校园景区将失去校园景区固有的特质和应有的特色。

3.以人为本原则

校园的规划与景观的打造是把社会、文化、资源与生态环境结合为一个密不可分的、以人为中心的复合体。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本着为师生、游客服务的思想,利用空间结构、建筑艺术和生态景观,打造特色鲜明、景色宜人、愉悦舒适的优美校园,为师生营造学习、交流、创新、娱乐、生活的静谧美化的空间和良好的校园生活、学习氛围,为游客提供观光休憩、康体健身、修学旅游、教学实践体验的优美校园景区。

4.生态建设原则

在校园景观的设计中贯穿生态性,充分利用植物的元素,通过植物语言,如立体绿化、植物小品等来营造校园氛围、凸显主题文化,建设生态校园,是规划设计的又一重要原则。

从整体上来说,规划设计中要合理布局优化生态环境,融合各个单元,达到校园生态环境整体优化、校园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创造一个高水平、高品质、多层次的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平衡的校园环境,体现“人――校园――环境”三者和谐共生。

5.功能分区原则

校园景区首先是校园,是教学场所。因此,在进行规划设计时,首先要满足师生的教学、工作、生活的物质功能和满足增进师生交流、激发灵感、创造智慧、提高修养、陶冶情操的精神功能需要。如在校园内多设置桌、椅、凳等,为师生的学习、休息、交流提供方便。

其次校园景区也是景区,是满足游客观光休憩、康体健身、修学旅游、教学实践体验等功能的景区。在景区规划设计中,也应该考虑游客的的需要。

因此,高校校园景区规划设计中,应进行适当的功能分区,将教学功能放在首位,通过科学的游线设计以及用色彩或植物隔离等方式,将教学区域和旅游区域适度分开却又有机结合,使教学与旅游活动都能顺利进行,即互为补充,又互不影响。

6.安全原则

学校是人员密集之所,景区是人流汇聚之地,安全对高校校园景区来说至关重要,是规划设计时必须高度重视和优先考虑的重要原则。

6.1安全制度健全

规划设计中,必须按照公安、交通、劳动、质量监督、旅游等有关部门制定和颁布的安全法规和制度,建立完善的安全保卫制度,并落到实处。

6.2救援机制健全

规划设计必须将医务室纳入方案之中,并对专职医务人员的配备做具体要求,同时要求健全紧急救援机制和完整的突发事件处理预案。

6.3人防与技防一体

规划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消防、防盗、救护的需要,同时注意交通、机电、游览、娱乐等设施设备的安全性。危险地段标志明显,并且必须设计安装齐备、有效的防护设施。与此同时,在管理制度设计上,在特殊地段要有专人看守,不得有安全死角。

第3篇:特色校园文化环境设计范文

在大学校园环境的设计中,必须对当地的自然环境景观资源进行尽可能的尊重、保护和利用。大学校园环境的设计要使校园的人工环境能够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契合,做到和谐共存。这也是大学校园环境设计的根本理念。在进行大学校园环境设计时,要做到因地制宜、生态平衡,对当地的各种自然资源进行有机的利用,与当地的生态建立良性的关系。通过与当地的地貌特征、地形特征、周边环境等进行有机的融合,大学校园中的建筑空间和建筑设计风格都会受到当地的自然因素的影响。在大学校园的设计中,要将大学校园环境视为当地生态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都在选址、开放和分析中都保持适度原则。对于当地原有的生态环境,要尽可能将其进行保留和改造,并在大学校园环境设计中来改善和修复当地的自然环境。例如对原有的山体、河流、湖泊、树木等都要尽可能的进行保留和规划,在设计中将校园建筑与这些原生态的自然景观结合起来,形成富有地域性的大学校园环境,这也是中国园林设计中“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理念在大学校园环境设计中的一个体现。

2与当地的文化传统相结合

地域文化不仅包括包括物质成果,更重要的是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当地人民在自然环境的依托下,产生的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成为了地域文化的根基。精神文化资源可以说是地域文化中最宝贵、最核心的内容。大学校园本身就是一个对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道德情操进行陶冶的场所,在大学校园环境的设计中,汲取地域文化中优秀的精神文化财富,不仅可以使大学校园环境更加个性化和人性化,也可以使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受到当地历史文化的滋养。

在精神文化资源方面,我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度,可以说每一个地域范围内都有着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以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为例,景德镇作为我国古老的瓷都,具有悠久而灿烂的陶瓷文化内涵。这种地域文化内涵给予了大学校园环境设计以丰富的灵感,在大学校园环境设计中汲取陶瓷文化,将其与校园环境融合起来。例如陶瓷学院的下沉广场,就充分利用了陶瓷元素,建立了几组高大的陶艺柱状建筑。不仅如此,设计组还在该校园中设置了一些现代陶艺作品和陶艺墙,使校园中处处弥漫着陶瓷文化的气息,以此来对校园内的师生进行感染和熏陶。在大学校园环境设计中,不仅要使大学校园从生态环境方面融入当地的地域文化,更要使之从精神文化内涵上成为当地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在建筑、雕塑、景观等方面都要与当地的文化脉络、文化风格和审美情趣保持一致,对视觉审美和空间艺术的一致性进行不断的探索。大学校园环境的设计应该体现出当地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品位。

3在大学校园环境设计中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大学校园环境设计中,要秉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校园环境发展的基本指针有三个,分别是经济发展、生态资源和社会化。在进行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时,不仅要对当前的使用需要进行满足,还要适当留出发展空间,便于大学未来的继续发展。地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的流动、吸收和融合,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在大学校园的环境设计规划时,不论是对生态环境还是对文化传统的利用都要掌握一定的余地,为大学未来的发展留出空间。

4创造出自己的特色

大学校园环境设计要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但并非要对当地的地域文化进行刻板的复制,使大学校园成为一个具有当地特色的大公园。我们看到,在大学校园融入地域文化的同时,大学校园正以其鲜明的文化特色成为了地域文化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等。因此,结合地域文化绝不是机械的模仿和复制,而是在地域文化的大背景下不断探索和创造属于大学校园的设计特色,使大学校园真正成为地域文化中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5结语

第4篇:特色校园文化环境设计范文

关键词:绿化景观;树种配置;绿化;对外贸易学院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7-0004-03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校园绿化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如何使高等学校的园林环境,能够适于当代高等教育的多功能需求,体现出高层次的文化特色,为师生提供一个优美的园林空间和理想的休读场所,是值得关注的课题。大学校园应是城市环境的缩影,又是城市环境最精华的所在。因此,提升校园环境的文化价值,丰富校园环境的审美功能,既应看到大学校园环境同城市环境的共同之处,又应看到大学校园环境的特殊性。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古北校区位于上海市长宁区,毗邻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约4.67hm2,已建有图书馆、电化教育馆、多媒体电化教室、上海高校国际商务实习中心,与国外多媒体公司合作的多媒体语言培训中心,计算机中心,以及体育场馆等配套设施。本文对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的总体规划进行研究,做出相应的绿化景观设计。

2校园绿化景观设计

2.1 指导思想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多元并存系统,校园文化的本质意义和最高价值在于所处校园中的人的发展,校园文化的目标在于逐步形成和完善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整体价值观。由于这是学校专用绿地,其功能和特点必须体现出学校公共室外空间的特色和特点,必须实现和体现学校绿地的特有文化气息,以及校园绿化的功能要求。因此设计中的新环境,将是一种“以中为用,以西为体”,中西结合,规划统一又精美得体的校园景观。从视相分析着眼,从园艺细节着手,本着让师生舒适程度最大化的原则,以人停留时间长短的预测来布置景观和绿化。

2.2设计原则

(1)体现地域特色,充分体现上海国际性商务商贸城市副中心(SCBD)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多年来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古北地区的以商贸涉外为主的地方特色,将其融入到校园文化之中。

(2)坚持整体性,用地的功能,道路系统、景观环境,既满足学校教学要求,又具有高级培训机构的特点,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努力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3)尊重自然与生态,充分保留校区现有绿化植被,利用好自然资源,将校区景观资源融入城市环境之中,使之成为城市地域风貌的组成部分。

(4)以人为本,用地功能布局考虑教学用地、绿化开放空间和配套服务设施地协调,公共空间考虑以人为中心,通过绿地、广场和步行道设计,创造更多地驻留空间。

(5)可持续发展,预期未来,为学校地发展留有余地,布置完善地服务设施,考虑分期建设规划具备弹性和应变性,可根据建设实际情况调整,注重规划地可操作性和实施可行性。

3 设计布局

3.1总平面布局

在保留原校区整体基本格局不变的情况下,拆除原入口处五层教学楼,沿古北路四层教师办公楼一栋、五层学生宿舍一栋以及门卫房,北侧拆除食堂以及五层学生宿舍一栋,同时还将拆除校区内的各类临时建房。依据建设单位的要求,原图书馆拆除重建,靠邻古北路的区域空间将留近万平方米的景观绿地广场,在周围高楼林立的城市环境中形成不可多得的开敞空间绿地,使得区域空间得以优化完善(图1)。

图1 总平面图

3.1.1道路交通系统

本基地只有一条短边与城市道路相联,故所设各类别出入口都必须沿着城市南北向主干道古北路设置,为合理组织车流,拟设置一个出入口,另设一个紧急入口,在进入入口后设步行系统,实行人车分流。道路路幅为6m,局部考虑路边停车,为8m路幅。两条东西向主道,结合三条南北向主道和两条南北向次道,有机地组成基地的路网系统,既满足日常通行需求也满足消防通道要求。经过调整,校区地功能布局更加合理,空间形态也更开敞,路网更清晰完整,能够体现一个现代化高级教育培训中心地形象。

3.1.2建筑风格与与园林小品

从总体上看,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的建筑体现学校国际化的特色。整个校园皆以白色小洋楼群为主。但在欧式建筑风格中又融入了校园文化的元素。宗旨是要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而让学生和外来人员又能明显感受到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的独特的风格特点。

园林小品有简单的使用功能,又有装饰性的造型艺术特点。在校区中小品的设计时,首先要与整体环境协调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从色彩上说小品也应与环境相适应,不应喧宾夺主,不能与环境对比过于强烈。要注重功能性。应造型美观,且充分发挥其作用。要考虑安全性和舒适型,切忌使用不必要的堆砌,过分豪华的装饰和过多的东西堵塞有限的空间。

3.2景观绿化设想

3.2.1总体绿化设想

校园环境作为广大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的场所,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种外观体现,应该从审美的角度来加以创造,基于学校的特殊性质,遵循以秀为美,以幽为美,以和谐为总的原则。

学校拆除部分建筑后,为入口处地大型景观绿地广场为景观设计打下了良好地基础,在基地的东西向主干线上布置景观大道和步行系统使之融为一体,形成绿地视觉走廊,将局部绿地串接成景观带,增加局部的景点布局,丰富景观地层次感,强化了绿地系统地整体性。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古北校园,经过多年地建设已有大量地绿地植被,本规划力求保留现有较大和名贵树木,努力减少移植量的基础上,结合景观设计对现有植物重新整合,形成全新绿地景观环境,创造宜人的花园式校园风貌。经过规划,校园绿地率得到了一定地提高,集中绿地也得到了相应地提升。

3.2.2局部绿化种植设计

本方案除保留了原有的树种和名贵树种外,在传统的元素上加了欧式的配植手法。保留的树种在侧面上体现了学校的悠久历史,但是在绿化景观设计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布局。在校区内,留有一个开阔的上万平方米校前景观区,不象传统的校园那样将大树零星地点缀在其中,而是设计成一个开放式的花园。整个绿化种植主要选用树种有:香樟,雪松,桂花,日本红枫,罗汉松,黄杨球,龙柏球,红叶李,黄杨树,樱花,金叶女贞,悬铃木等。

4 主要功能分区及构思

校园景观绿化环境的生命,在于其文化内涵的合理性和说服力。学校的个性除以校舍建筑表现外,还可以运用绿化等手段、精心布置环境来实现。故设计的主题为传承中华精髓,“中式风格,欧式装饰”的庭院式现代城市园林(图2)。

图2 功能分区图

部分的校园在“简洁、简洁更简洁;自然、自然更自然”的理念指导下,一味以大草坪、大水面、大广场来建设校园环境,其风格的单一,偏离了我们原本极其优秀的庭园园林风格,摒弃了早已被时间证实具有审美生命力的一些传统园林造园园艺。其实现代并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对传统的优化。

4.1 入口景区

在整个设计中唯一使用抽象象形的造景,就是校园主入口广场。在这一广场中,以水波状的铺装,映托船锚型的红色校标,象征着学生即将在知识的大海里扬帆远航。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2 校前景观区

人行主干道的后三分之一,大圆环之后的路段,设计为庭园化的花园之路。前三分之二的路段,用于师生对两侧花园的观景,以及对后段花园路的远观。精修剪的色叶模纹镶嵌在主步道圆环之中,外侧缀以常绿灌木,荫及步道,中间的球型花灌木,又以其圆润的冠形和花、果,丰显其步道的风景,目的就是要让人行于此路,有置身于花园的观感。圆环中央则以校标的廊架式雕塑点缀,使之成为一个标志性的花园路标识。

花园路两侧的花园,以各种四季花灌木为主,进行大乔木(造景树)孤植和花灌木群植形成的花园景象。花园中以汀步贯穿,两侧间植乔木和花灌木,使行人便于观赏各种色叶、观花、观型、闻香植物。两侧花园各有侧重,南花园沿地下车库备用出入口,以微地造坡,利用坡上植被营造出一个林相的涵高点。地下车库的顶层可种低矮小灌木,以获得更大的生态效益,增加绿化面期,不建议采用较大树木,以避免发生承重问题。北花园中地形相对平坦,汀步中段间是廊架。南花园西侧是一个花灌木山地,作为整个花园的至高点,山顶建欧式观景亭。整个花园区行道树围合,畅开东侧,放风景于校外,形成一个真正的花园。

4.3 水景景观区

图3 水景透视图

水是最活跃的造园要素之一,是生命的象征,亦能够给街道带来灵气。庭园式水景池以透空景墙和水幕墙营造出一个舒适宜人的景区。在水景景区周围配上色叶树种,可与咖啡吧相结合,使之在不同时节有着不同的景色。如图3为对外贸易学院提供的一个别具特色的花园水景咖啡吧。

4.4 屋顶花园

屋顶花园以休闲、休憩为主。在整个屋顶花园上铺一层佛甲草,周围以色块为主,主要选用金叶女贞和紫叶小檗,在草坪中则铺上木质的休闲平台并且配以相同材质的木质汀步,在草坪中设有花坛,以供玩赏。

5 结语

整个景观设计在遵循了满足校区生态环境功能、休闲活动功能、景观文化功能的前提下,通过总体布局把校园规划设计成休闲、教学、宿舍等功能分区。对各个功能分区的造景要素及主题构思进行了深入的设计分析,以充分体现其以中式园林为框架,又融入了欧式硬质景观元素造景的特色,同时通过重点对绿化景观的植物配置,立体绿化,拓宽了绿色在校园建筑领域的应用。体现了因地制宜地所创造的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所特有的绿化空间环境。通过主题设计反映学校的主旨――对外贸易及学校的历史,地域特色和学校所具有的风貌、理念。给广大师生创造了一个风景优美、心情舒畅的环境,为提高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起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郭兴华.校园环境美化和建设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2] 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Z].上海:上海市人民政府,1989.

[3] JGJ50-88,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建筑物设计规范[S].

[4] 汪子为.校园文化与创造力的培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5] 赵世伟,张佐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营造[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6] 周武忠.园林植物配置[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7] 王树栋.园林建筑[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8] 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9] 梁永基,王莲清.校园园林绿地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10] 金 涛,杨永胜.现代城市水景设计与营造[M].北京:城市出版社,2002.

第5篇:特色校园文化环境设计范文

关键词:人文空间;校园规划;景观

1.引言

大学是培养和造就国家栋梁之才的圣地。大学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休憩的重要场所,承载着“环境育人”的重要责任,高品位的校园环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高品位的大学校园也是地区或国家科技文化水平的标志。

2.人文空间分析

在人文空间设计里的“人文”理念应用的是否恰当,也直接影响到整个校园规划设计,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人文”含量越高,其设计作品就越有特色,越能反映一个学校悠久的、富含历史韵味的文化背景,让设计的独特魅力使得使用者在潜移默化中得以陶冶自己的情操。

(2)“人文”内容越丰富,其设计作品就越能满足使用者的文化需求,产生环境与人的对话,增加环境认知度,让使用者在这个环境中产生互动的意愿,达到交流沟通的设计目的。

3.国内校园人文空间分析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纵观古今校园建筑的,均充分凸显了人文空间的构建在整体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3.1 古代朴素校园格局

我国是最早在奴隶社会时代就有了学校的雏形,因此我国也就成为了为数不多的几个很早就有高等教育机构的国家之一。据史料记载是孔子首先创办了私学,随后各家各派纷纷效仿,但校园建设基本上是由民居庭院组成,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所以称这一阶段为朴素校园建设时期,这一阶段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时期。如始建于宋朝时期的东林书院。

3.2 近代传统校园格局

由于洋务运动及一系列的变法运动出现在鸦片战争之后,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我国校园建设发展的步伐。当时的社会环境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大批的翻译人才及工程人才,因此这一时期的学院、讲堂等在课程设置上单一,相应的校园建设也很简单。无论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学校还是西方传教士创办的讲堂,在校园建设上基本以旧的书院为主体,在结构上以严格的对称模式为标准,大量运用中国传统建筑单元组合形式。后期由于受到西方园林规划设计思想的影响,我国也出现了一批环境优美的校园建设。如北洋水师学堂。

3.3 现代特色校园格局

国内的校园建设、校园规划就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一些新的规划理念、规划手法均应用到了我国蓬勃发展的校园建设大潮之中。这一时期打破了大学校园相对封闭的传统,转为建设开放式校园,甚至将校园环境融入到学校所在城市的环境之中。同时也注重发展各个学校的特色文化、特色景观,把这些特色转化成校园意象,让人过目不忘。特色化成为这一时期校园规划的主旋律。

4.构建校园人文空间原则

校园人文空间的构建是一个系统的多学科交叉的工程,综合国内外大学校园规划的类型和理念,我们知道了一个好的校园规划应该把“人文”这个概念、氛围巧妙的运用到设计当中,因此,在校园规划及人文空间模式的构建时,应该采用如下设计原则:

4.1 地域性原则

现阶段的校园人文空间构建,一般是在原有学校建筑及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改建和扩建,在规划构建时要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要求,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尊重原有校园已形成的布局和肌理,以及各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体量形制、空间布局、植物搭配、建筑形式和材料颜色等方面做足工夫,采用与地区相应的技术条件手段,结合功能、整合、优选、融会贯通。就有可能创造出有浓厚地域特点的作品。

4.2 历史性原则

历史文脉是校园人文空间的源泉,是空间各元素的重要给养,是发掘校园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滋养学校蓬勃发展的动力的土壤。缺乏历史文脉的校园是没有生机的,是穿着华丽外衣的塑料模特,是阻碍学校快速发展的陷阱。把握好历史文脉的开发和利用,对于校园人文空间构建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元素。

4.3 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规划校园时我们本着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应对学校水文、地质、自然生态环境做出评价,以自然优先的原则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使整个校园系统向有序、稳定、合理、协调的方向发展。

5.结语

今天我国校园环境建设,由于延承了西方设计理念,所以对于整体环境的品质塑造,以及文化精神的建立传达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本文对国内的校园人文空间规划给出了一定的分析,并提出了对应的设计原则。希望其设计的分析探讨对以后类似的环境景观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包小枫.《中国高校校园规划一理想空间》〔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2] 杜汝俭.《园林建筑设计》L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

[3] 王振复.《中国古代文化之美》〔M〕.学林出版社,1989

第6篇:特色校园文化环境设计范文

【关键词】校园;建筑;设计;人文理念;体现;应用

对于校园建筑设计而言,人文层次是高于物质层次的更高追求,既要满足物质形态方面的需求,更要满足人文形态方面的建设。人文理念如何营造校园环境的氛围,并具备舒适宜人与深厚的人文气息环境,已经成为设计中功能布局、交通组织、景观设计等共同需要被解决的问题。然而,在一些校园建筑设计中由于缺乏对人文理念的考虑,一味的求新求快,而忽视了学校的建筑和空间布局能否展现出以人文本的特点,校园环境是否能为师生带来融洽、安定的感觉,并突出其主体性等一系列问题,导致设计过程中人的情感和心理需求不能得到体现。本文将通过对人文理念在校园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并以青岛第九中学设计为例进行分析,试图从中找到解决的对策,以期为日后此类校园建筑设计提供相应的参考。

1青岛第九中学新校区概况

青岛第九中学(青岛外语学校)是青岛乃至全国百年老校之一,其前身是由德国人所建的礼贤书院(1900~1919年),办学期间经历了德、日占时期以及国民政府时期,学校的持续发展使这份历史积淀延续至今。为改善办学条件,在青岛市西海岸发展新区规划设计了新校区(图1),并在建筑形式上借鉴青岛近代的建筑文化特色,将德式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风格相融合。校区总用地面积17.5×104m2,总建筑面积13.3×104m2,东邻团结路,南侧为规划富源一号路,场地西侧是绵延的丘陵,靠近中德生态园,景观条件较为优越,但有一座山脊深入基地,使地块被切分得相对隔离。基地西高东低,场地标高落差较大,中部较为平坦。

2人文设计理念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主要体现在人的心里和行为需求中[1]。校园中人文的构成是通过建筑与环境为载体进行传达,从而体现出校园的特点和文化特色,满足师生学习、生活等多方面的需求。校园建筑的设计中融入人文理念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使建筑、环境与人三者可以和谐共生。校园的人文构成从不同的历史和地域角度来看,不仅是一个时代文脉的传承,同时延续了学校的优良传统,也是体现浓厚校园氛围特色的重要保证。在校园中运用多样的物质载体与表现手法,如建筑、景观元素等塑造出充满浓厚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价值的人文景观,使校园环境更加充满朝气、活力,学生时刻都能被学校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以及地域文化特点所感染,陶冶学生的高尚品格。青岛第九中学规划设计时,不仅注重外在多层次交往空间形态的营造,更注重建筑所赋予的内在人文美。从城市规划设计角度出发积极处理周边山地环境与城市道路等之间的关系,打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设计。在保证校园延续传统文化氛围的同时,又不失现代气质,营造一个人文关怀的校园。

3人文理念在校园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我国的历史文化深远,其建筑如同文化一样在城市发展中影响颇深。文化与建筑的互通性,使人文理念的历史文化精华在建筑中有所展现,让它变得更具内涵。校园建筑设计中融入人文理念,彰显校园文化气质的同时,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创造出舒适典雅的人性化校园。

3.1历史文脉的延续

文脉所强调的是特定空间范围内个别环境因素与环境整体之间的时空连续性。一栋建筑通过空间与时间的文脉,来体现功能和历史、文化意义。判别个体建筑与整体环境文脉的和谐程度,是衡量该建筑在环境中的意义与重要性的尺度[2]。校园有着浓厚的文化历史和回忆,文脉所具有的意义是通过校园的历史、文化、建筑风格、空间布局等来获得。校园历史、文脉、精神是其珍贵财富,体现了校园独有的社会文化价值,同时也能给师生带来情感上的归属和文化认同感。随着现代建筑的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新的建筑风格被采纳使用,但传统的文化表现手法不可以被遗弃,它可以将历史驻留,延续校园的文脉。通过对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中人文背景与发展的详细调查研究,在设计中清楚表达校园的文脉和场地的自然演进情况。

3.2文化属性的展现

作为一个具有校园文化传播任务与特点的教育性场所,校园环境的文化属性比较突出。满足使用功能的基本要求的同时,也要展现出校园文化氛围的内在根源,体现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对校园所在地域特色的体现,以及对校园悠久传统的延续,建立一个具备强大文化根基的校园。还要通过环境中的精神、物质要素,对文化进行系统全面的展现。

3.3地域特色的融入

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建筑的地域性是受地理气候、当地地形、区域影响、社会价值取向以及外来文化影响所联系起来的,这也是造就一个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3]。校园建筑的设计与发展应与城市相交融,在不破坏城市原有秩序上成为城市发展中的一部分,遵循城市的文脉。结合校园的文化,使得它们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价值。顺应这种价值观和审美取向,才能使人们在心理上获得认同感。校园建筑设计中传承、适应地方特色文化,也是体现校园历史文脉的重要表现。

4人文理念在校园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4.1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以尊重人、关心人、以人的感受为出发点的一种人性空间的营造。校园建筑设计不应是单纯的由钢筋、水泥堆积起来的冰冷建筑,而是应与环境相结合,使建筑赋予人性化的设计和人文关怀的情感。人文关怀的表达形式多样,可以从设施的人性化、空间的艺术性、布局的灵活性等要素来体现。从而可以看出,在校园建筑设计中体现人文精神也是人文关怀的重要一部分。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创造、独立思考以及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校园建设不应一味的存在于教学空间中,更应与学生的校园生活空间紧密相连,从而促进师生间交流和相互启发,展现校园对师生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怀[4]。青岛第九中学由于基地的地形特点,在设计中为营造可辨识的校园布局形态及层次丰富的空间序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开放的教育理念,设置了一系列公共、半公共的开放空间体系,注重节奏感,虚实相生。并且利用地势高差,逐渐抬高,形成参差交错、高低起伏的屋脊线。在山体附近设置具有较强围合感的校史馆和标志性高塔(图2),形成从操场一路攀升的景观轴线。并且利用地势在食堂前面设置了室外剧场和逐层攀升的看台,形成灵活、层次化的开放空间及全天候的活动区域和景观观赏空间(图3),使地面的交通得以贯通,丰富活跃了空间的趣味性,体现了人性化设计理念。功能分布上教学楼之间设置连廊,可以保证各单体之间有很好的交通联系,使师生们步行穿梭于各个建筑之间时免受风雨的干扰。同时,由南至北,校内各建筑被室外广场、庭园、台阶、平台及连廊贯穿,步移景异,室内交通力求打造全天候的步行体验。另外,在一些庭院内的地面也适当设计了硬质景观铺装作为紧急消防通道。人性化的室内外步行轴线遥相呼应,形成立体化步行网络流线。校内还设计了坡道供残疾人使用,满足无障碍设计的要求,并且还在教学区各建筑内布置了无障碍电梯供师生及残疾人使用,尽显人性化的设计初衷。

4.2特色建筑,彰显个性

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应当要有自身独特的创新设计理念定位,遵循多元化的空间布局模式、建筑形态以及创造方法,与周边城市环境相结合,形成具有特色的空间形态[5]。同时规划布局上力争节能低碳,应用生态性设计理念提升建筑的高品质。此外将人文理念及城市的历史文脉加入到设计中,不仅突出表达了建筑的气质神韵,也可与城市的形象相呼应。青岛第九中学设计中结合青岛近代的建筑文化特色,在建筑形式上得以借鉴,让其相适应于环境的风格,将老校的传统风貌得以延续又不缺乏新的时代特征。通过传统空间的布局模式,为学生提供富有韵律和变化的建筑空间环境。在设计上结合校区内的地形特点,通过轴线、对景、建筑形态等形成具有特色的空间形态,体现出秩序和空间围合感。根据校园的规划布局及山体走势,在基地中设置了3条主要轴线(图4),整个校园沿轴线呈对称布置,保留山体作为中心景观的同时,形成丰富的空间围合层次,突显个性。校园设计中结合学生行为特点,强调以学生的使用、交流等功能要求为建筑布局的依据,合理的进行校区的规划(图5)。将教学、生活及运动3大主要分区内的功能各自集中布置,形成动静分离格局,将3个区位布置成三角关系,使3区之间的流线明确、简捷,避免交通流线的交叉干扰。同时为了满足日常的使用要求,在校区内形成步行交通空间体系,为校内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4.3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曾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句话,然而在当今建筑设计中对我们同样受用。在设计中既可借鉴我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又可融入国外古典建筑风格的特点,巧妙展现出建筑的多元化。所以对现代建筑设计时不应将传统的建筑风格彻底遗忘,它是民族与历史文化得以延续的载体,也是其精髓之所在。在“洋为中用”上,我们可以对国外古典主义风格进行提炼、精简等手法,将其精髓为我们所采纳,以实现建筑的高贵特质。青岛第九中学建筑形式上借鉴了德式建筑风格,并对其造型进行了一定的提炼和简化,使整个校区在满足功能适用的同时,又能将现代气质与古典风格融为一体(图6),既体现了老校的历史性,又不缺乏新的时代特征。为使立面装饰更加丰富和高贵,打造富于韵律感的立面节奏,选用坚毅挺拔的附壁立柱作为立面的控制性元素,并搭配拱券结构元素及精致典雅的细部处理手法,彰显了浓郁的古典主义色彩。景观设计上借鉴欧洲古典艺术布局理念,院士广场、李贤门廊、台地花坛等节点贯通南北线,营造了一个仪式感强又富于变化的景观主轴序列(图7)。在报告厅北侧布置了校史馆和李贤庭院,庭院借鉴中国古典园林“起、承、转、合”的布局理念,用古典的语言表达出“山、水、林”的自然元素,营造一个清新宁静、景色优美的休闲区域,方便师生的生活和交流。

5结束语

对建筑领域而言,校园建筑设计中人文理念的融入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将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氛围完美交融,使校园环境更加契合人文特质。塑造一个充满文化氛围与人文关怀的校园,继承人文精神、物质文化与人文价值,并倡导人文环境对文化传统、自然生态和人性生活的尊重与回归。

参考文献

[1]夏莺.人文精神影响下的当代大学校园建筑设计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6.

[2]王旭光.大学校园规划之人文空间构建[D].燕山大学,2010.

[3]肖国浩.建筑设计中人文理念的应用体现[J].城市地理,2014(8):46-47.

[4]袁礼.大学建筑与人文关怀[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73-79.

第7篇:特色校园文化环境设计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交往

1.校园空往空间的特征

师生交流和交往的活动是大学校园的交互空间,师生利用这些场所进行交流、学习、文娱、锻炼身体等,在这些场地上相互交流信息、知识和自己的想法,达成一种双向交流。

(1)社会性特点

现代教育的发展,已成为社会不断进步的标志和人们不断追求新知识的需求。现在的西方大学社会性教学方式,倡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探讨学术问题。自己合理安排学习进程、安排学习计划、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学习,这些变化都说明了大学的教学模式在不断的改革,不断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文化性特点

在现代的大学的校园里,成为众多高校的潜在发展动力的是高校的文化性和人文性。大学是校园文化和社会的载体,它具有非常高的社会性和形象性。大学校园交流空间,通常是传统的历史和文化的体现,和独特的艺术校园交流空间,反映了校园环境的独特气质,也促使各大高校校园具有浓厚和独特文化的氛围。

(3)信息性特点

计算机网络被各大高校引进大学课堂,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发展及交往的特点,信息时代不仅加快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各大高校的校园节奏在不断的变化。例如,图书馆的网络可以免费提供给师生查阅相关学术文献,信息性使得大学校园交往空间呈现出快捷、丰富的的特点。

(4)独特性特点

大学校园交往空间的共性和独特性是大学文化以及对校园空间自我的表述。各大高校的校园风貌和校园特色如果在整体布局方面相似或雷同恐怕让师生很难接受。正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文化等性质的影响,所以每个大学校园都会有独特或异域风格的地方。

2.大学师生对校园交往空间设计的需求

在西方教育的哲学主义影响之下,现代教育的方式采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将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教育上,应该走出课堂外的交往空间作为对传统教育的延伸方式。由此带来的是更高层次的校园空间设计需求,校园的交往空间环境将成为最主要的部分,其现在的状况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

(1)交往空间的空间性需求

对于一个交往空间来讲,交往的主体是“人”而交往的客体是“空间”,那么当主体发生改变的时候,相应的客体也会随着发生改变。而在传统的观念下,大学教育模式和大学校园环境建设都相对比较单一、平淡,所以在校园交往空间上的考虑自然而然的比较少。

(2)交往空间的层次性需求

大学校园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整体,交往空间在校园环境中,使用最多的是教师和学生,他们在校园建设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又因他们有着不同的层面上的需要,例如不同的年纪、个性、专业、爱好、群体,所以他们在校园交往空间中所需要的交往元素不一样。

(3)交往空间的类型性需求

对于大学校园生活来说那是丰富多彩,而校园的类型那也各式各样。在高校校园的交往当中,有大型的班级聚会,有专业的演讲会,有宣传的版画活动,还有街舞大展示,还有男女朋友的个人交往行为等,这些不同类型的交往则需要更多不同类型的交往空间,所以对师生来说,校园的交往空间需求呈现出对不同类型空间的需求。

3.高校校园交往空间设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校园是环境教育的场所,目前大学校园建设仅仅局限于校园景观设计,而校园景观的教育功能并没有得到设计者的重视和关注。同时,在学校建设校园交往空间发展中出现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对高校历史文化的传承缺乏认识

通常大学的校园规划和交互空间设计会直接反映一个学校的教育精神和办学追求,是建设大学校园规划不同之处。打造出校园空间规划的浓厚内涵,让在校师生得到良好的教育功效,则需要对自己学校的历史文化特性进行一定的继承,传承优良的传统,将校园建设成为实际教育功效的实物化教材,为莘莘学子提供理想的学习、生活、交往和成长的空间。

(2)对整个校园空间层次性缺乏掌握

如今传统的大学校园的交往空间已不能满足现代大学的校园生活。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和交往层次上的变化,很多户外交往空间很难满足师生需求。正因为交往只看中功能上的需求,忽视了空间的交往层次性。非常难的形成比较分明的层次性、结构性的空间形式。

(3)对校园交往空间设计缺乏合理性

一个大学校园规划的重要标准是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和激发师生的交往活动,只有当大学校园建设空间环境满足了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促使急迫进行各自的交流时,它所营造出的校园氛围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内涵。

4.校园文化特色下研究交往空间环境的几种设想

(1)营造人文校园交往空间环境

当前部分高校的发展呈现两种新的趋势,一种是老校区的建设布满大树,古老的建筑和具有神韵的院落展现着历史的回忆。另一些新校区则很难让人找到古老的感觉,这样的校园建设很难让人停留下来歇息和长谈。这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缺乏人文环境的建造。而要实施这个特点起重要作用的是增加校园内部空间环境的人文元素。

(2)营造绿色校园交往空间环境

绿色校园的概念“规划、设计、管理、需求”在最大程度上保护了校园环境,促进生态文明。绿色的校园环境,使用于设计校园景观生态的材料也将是环保节能的,打造生态校园和绿色环保校园。校园是文化和知识的宫殿,利用“绿色文化、绿色自然、低碳环保”这些理念概念去传达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营造低碳校园交往空间环境

“低碳”在中国迅速引起普遍关注,其原因是全球化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关系造成的,比如说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其中的主题就是“城市让生活更加美好”,逐渐让全球华人明白和了解到如何做到节能减排、低碳城市、低碳生活。为了延续世博会精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需要把低碳理念进行普及,“国家大计,教育为本”,要实现低碳中国的梦想,归根到底要寄托于教育,走一条低碳教育之路,大学校园的低碳行为应运而生。低碳校园的产生和积极的发展趋势,正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与大学理应引领时展的内在要求不谋而合。

第8篇:特色校园文化环境设计范文

Abstract: With the design of the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new campus, this paper introduces some ideas on how to design a localization campus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some planning ideas of ancient city.

关键词: 古城设计;校园规划;地域化

Key words: Ancient city Planning;Campus Planning;Localization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1-0062-02

0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各地经历了一个大量兴建大学新校园的时期。经过几年的建设,我们在众多的新校园里发现校园普遍存在缺乏地域特色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大家都比较认可的校园布局模式出现之后,大家效仿导致各地校园趋同化。另一方面是因为缺少可行的地域化校园规划理论的指导。为避免出现校园缺乏地域特色,有必要寻求一种地域化的校园规划策略。

南京是一个大学众多的城市,笔者目睹了一个个新校园建起来,不少校园设计质量非常高,取得良好的空间效果,但同时也发现,这些新校园不少缺乏当地的地域特色,也缺少东南大学等老校园的人文氛围;特别是一些采用典型的功能主义规划思想的设计,与地方文脉明显割裂。而南京城是一个非常具有地域特色与人文氛围的古都城,在笔者接触到南京审计学院新校区这个项目的时候就在思考,我们是否能借鉴南京古城的规划思想,建设一个具有地域化特色的校园。

1 古城设计思想运用于地域化校园设计的意义

地域特点是一个区域区别于其他区域并反映在感知层面上的特点,既包括自然要素形成的特点,也包括改造自然取得的物质与文化成果。地域化的设计强调了设计应植根于并体现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与经济状况的特征,形成多样性的设计。而在中国古代的规划思想中,也有注重因地制宜的地域化规划思想,如《管子》里所提到的“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1]这种规划思想体现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南京城就是这种思想影响下形成的一个布局,它依山傍水、布局灵活,充分体现了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协调融合的理念。

古南京城的规划在形成城市的地域化特色上,至今仍对城市的规划具有借鉴与指导意义。同时,古城在近千年的发展中在结合地域条件方面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我们在校园规划设计中可以加以借鉴。其次,校园规划又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地域化的大学校园规划中,借鉴古代城市优秀的规划思想,具有相当的意义与可行性,可以在校园中创造具有地域特色规划空间格局。

2 古城规划思想运用于地域化校园设计的策略构想

我们尝试在整体地域建筑理论、与广义建筑学整体设计观的理论基础上构建古城设计思想运用于地域化校园设计的策略。策略包括古城调查分析过程与对校园规划的设计过程两个部分,首先根据城市规划的调查要素结合地域化设计观的几个主要方面对古城的特点加以分析,提取可用于设计的特点与规律。然后在设计过程中,按照地域特征设计语汇设计形态的过程进行相应的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见框架图)

地域化的设计观,倡导设计应以地域的自然、人文、经济技术三个方面为基础,使发展与这些因素相结合,以取得与自然的和谐、传统文化的延续以及心理认同归属感,并表现出本地的地域特色。我们在对古城的规划调查阶段,将一般性的城市调查要素,如历史文化环境调查、自然环境调查、社会环境调查等[2],结合地域化设计的基础,分为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环境、技术经济环境三个大类;并对次一层级的要素进行调查研究,如地形、水文、气候、园林、建筑形态等等其中一些要素与地域特征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见框架中符号),这些将作为特征分析的重点内容。

在古城规划分析阶段,首先分析规划与各环境要素之间的处理特征:如山、水、建筑、道路、城市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所形成的布局、结构与形态等。其次,分析规划与建筑形态特征:如建筑形式、群体、公共空间等。然后,提取可供校园规划借鉴的地域化特征与设计方法,并归纳其设计思想,作为指导地域化校园的原则。

最后在设计阶段,将前面归纳出的古城设计思想、地域化特征与设计方法,运用在校园规划设计中。地域化校园设计策略,分为规划、建筑、园林三个层面,每个层面有所侧重实现一些地域化的特征要素。如规划层面主要考虑并借鉴古城规划中各种人工环境要素(道路、建筑等)与自然环境(山、水、气候等)之间的关系;建筑层面主要考虑群体、单体形式、公共空间;而园林设计则结合规划与建筑空间的设计,力求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园林地景。

3 南京古城地域化规划思想与分析

第9篇:特色校园文化环境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校园林;景观设计;新思路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地方,其建设必须考虑教学与人文环境的结合,创造一个人性化、综合性、有内涵的大学环境,让莘莘学子能从高校的每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和教育。而这其中,高校的校园景观环境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高校育人环境的标志,最能体现一个大学的品味。

1高校校园景观建设现状

如今高校所处的位置大多是市区,周边的喧嚣繁杂、高楼林立已经把高校校园围合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通过校园园林景观的改造来提升大学校园的内涵建设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周边环境恶化的新形式下,高校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必须有新的思路。只有拥有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才能够陶冶师生的情操,提高师生的道德修养,激励师生的进取意识,培养严谨的治学风气。大学生的许多思维方法和行为意识,都是在校园环境的熏陶下悄然养成[1]。

2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景观设计总体构思

因各高校专业性质、学科特点、地理位置等有所不同,因此,高校的校园环境景观建设要结合高校本身特点。应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形成文化内涵丰富、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景观环境,能够直接体现学校当地的地域特点、学校类型、办学特色及文化内涵等,使之成为学校乃至当地一个展示自我的窗口[2]。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先确定一个发展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通过外部环境的营造,来达到提升内涵建设的目的,而内涵建设不仅仅体现在学术和教学方面,整体的文化环境的营造是将知识传达给学生的有效途径。针对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综合性高职院校的特点,确定校园景观的主题定位——“生态校园、特色校园、文化校园”展示自然、阳光的校园风光。

3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景观设计总体规划

3.1校园中心广场规划设计

学校南门入口属于校前区部分,是进入校园后比较独立的空间,也是校内最大的一块绿地,是改善周边因高楼林立而产生压抑感的重点区域,同时也是校园入口与其他校园景观的联系所在。这一部分是整个校园景观设计的重点,该部分设计成校园入口广场即校园中心广场(见图1)。整个校园的景观设计确定自然式园林的风格,校园中心广场的设计首先选择自然式的高地形,抬高该处地形主要是为了能平衡校外高层建筑的高度,降低在校内形成的视觉压抑感。在抬高地形的过程中,还把握住地形与两侧建筑之间的空间平衡,在两侧建筑的前部空间里同时设计与中心广场风格统一协调的微地形,同样赋予自然式园林的风格。当然,在处理两侧的微地形景观时,也把握了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有统一的原则。比如,在植物的选择上,主地形主要选用高大的乔灌木,达到以绿色为主的比较庄重的效果;而两侧微地形选择了色彩比较明快、树形低矮的花灌木,形成与主地形互补的轻松活泼的效果。这样不仅丰富了整个校前区部分的植被类型,而且从色彩上也有了变化,使得主地形与微地形相辅相成,形成变化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变化的独特风格。这3个部分的组合完成了校园南门入口中心广场区域,做到统一中有变化,协调中有特色,因地制宜,宛若天成。在这种自然式园林中,师生感到与大自然的距离拉近,心情愉悦,生态环境也有了很大改观,每天清晨久违的鸟鸣声伴随着师生的朗朗书声,确有心旷神怡之感。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学育人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融入环境,环境辅助教学,得到的教育远远超出知识本身。

3.2校园教学区小游园规划设计

教学区小游园本是一片银杏林,因为过密,银杏树的生长势都很弱,没有形成景观,且银杏林中没有活动场地,造成空间的浪费,学生无法利用。在新的规划设计中,我们采用自然式可进入园林的形式(见图2)。具体的做法是,在原地形的基础上改造微地形,与校园主景区保持风格的一致性。该区域面积较大,同时肩负着师生晨读及休憩的功能,所以在设计时注意“静谧”的要求,植物的选择多以树冠丰满、树形高大、隔音效果强的树种为主。为达到可进入的目的,设计各种类型的汀步,同时兼顾景观美和文化氛围,在路灯、雕塑等园林小品的设计上,增加文化元素和自然野趣。改造完成后的小游园是最受学生们欢迎的地方,在优美的园林中享受自然和文化的熏陶,这是新时代的教育者更应肩负的责任。

3.3校园生活区景观规划设计

生活区的景观设计主要围绕餐厅与宿舍区域,主体风格依然是自然式园林,因为餐厅周边人流量较大,在保证正常交通及集散的前提下,尽量增大绿地面积,在原地形基础上增加比较平缓的微地形,植物的选择上保留原有的大树,其他树种以中乔木及灌木地被花卉为主,形成具有野趣的田园风格。师生在就餐及返回休息区的沿途可以欣赏到美景,在诗情画意中放松心情。

4结语

新形势下高校的发展面临着挑战,不仅仅是要有教育模式的突破,同时还要兼顾利用有限的资源塑造具有特色的大学校园,使高等学府的莘莘学子们能沐浴在大教育的环境下,不仅是学业上,更要在综合品质上,在点点滴滴的熏陶中逐步成长和发展,高校的校园是培养学生高素质情操的阵地,一个科学、生态、优美、宜人、有文化的校园环境将给教育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希望通过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景观的规划设计,能给高校的校园景观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参考文献:

[1]廖友媛.论高校校园园林的人文功能及其设计理念[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