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打造美丽乡村的措施范文

打造美丽乡村的措施精选(九篇)

打造美丽乡村的措施

第1篇:打造美丽乡村的措施范文

一、总体要求

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活动,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吉林为总体目标,突出农村生态、经济、社会、文化与政治协调发展,加快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配套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保护农村生态和充分挖掘乡村特色文化,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天蓝水清、创业增收、宜居宜业、幸福和谐的美丽乡村,打造一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精品村屯,实现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可持续发展生态美,整体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开创美丽乡村建设新局面。

创建示范活动要坚持以下6项原则:

――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充分考虑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民俗文化差异,差别性制定各类乡村的创建目标,统筹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形成模式多样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贴近实际,量力而行,突出特色,注重实效。

――生态优先,科学发展。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遵循自然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生态特色,统筹推进农村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建设。

――注重文化,打造品牌。加强对古村落、古建筑、古文物的修缮和保护,积极挖掘历史名人、民俗文化,赋予特产品文化内涵,创造地域美丽传说,收集祖训家规,弘扬特色文化,提升“软实力”。加强对现有街路、广场、桥涵、景点、园区、社区、河湖等公共建筑物的命名,赋予生命力。

――综合建设,整体提升。突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与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综合发展,按照先基础设施后环境整治再提升田园景观的时序,整体改变农村面貌,整体提升农村建设水平。

――典型引领,示范带动。根据各地特点,有侧重打造一批现代农业型、生态保护型、文化传承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和民族特色型等美丽乡村典型,创新机制,创造模式,总结经验,大力推广。注意典型集群建设,连点成线,扩线成面,连线成片,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推动美丽乡村创建示范工作。

――以人为本,强化主体。明确并不断强化农民在美丽乡村创建示范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切实把农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发挥农民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尊重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引导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创建示范活动要按照以下10个类型打造:一是高效农业引领型;二是三次产业融合型;三是农村生态保护型;四是古村民居整理型;五是环境整治提升型;六是民俗文化传承型;七是名景古迹挖掘型;八是乡村旅游打造型;九是历史名人弘扬型;十是传统农耕展示型。各地在申报时确定美丽乡村类型,如同时符合两个及两个以上类型,按照主导类型申报。

二、主要任务

按照吉林省美丽乡村建设标准,继续组织全省有条件的行政村创建美丽乡村。按照行政村年初申报创建、年中完善提高、年末验收评定的办法,创建省级美丽乡村100个左右。申报时,各地区根据实际掌握。已经获得部级美丽乡村荣誉称号的行政村,符合吉林省美丽乡村建设标准条件和要求,可获得省级美丽乡村荣誉称号。

三、实施步骤

2017年创建美丽乡村分四个阶段进行推进。

(一)申报阶段:2017年2~3月份,由县、市提出创建示范计划指标和总体工作方案,采取村申报、乡镇把关、市县审核的办法,综合提出创建各项目标任务,填写《2017年吉林省美丽乡村创建申报书》。申报书一式五份,省、市(州)、县(市、区)、乡镇、村各一份。村级申报要由村党组织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决定,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履行公示7天程序,再逐级上报审核审批。

(二)创建阶段:2017年4~9月份,充分利用有效的建设时期,广泛开展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高标准建设农村各项产业,精心打造村屯,全面完成创建示范的各项基础建设任务。县、市新农村办要对本辖区申报的美丽乡村进行检查验收。申报创建的美丽乡村要将创建开展情况形成综合材料,并将建成效果形成影像资料,上传省里。

(三)评审阶段:2017年10~12月份,根据年末考核评分参考细则,对全省创建的美丽乡村情况进行评比打分,省里将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论证,合格的登记造册,建立档案,文件,授牌授匾。

(四)完善阶段:2018年1~12月份,完善美丽乡村创建档案,加强宣传。继续深化美丽乡村创建工作,进一步完善提升建设水平,确保完成任务。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全力配合、快速推进。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省美丽乡村创建示范的组织推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抓好创建示范的工作实施,各相关成员单位要积极主动配合,按照各自责任分工,抓好有关项目建设和工作责任落实。各市(州)和县(市、区)党委政府要将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活动,作为统筹推M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工作、主要任务,切实抓在手上,落在实处,扎扎实实做好各项组织工作,确保创建示范活动圆满成功。各乡村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完善措施,履职尽责,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各地开展创建示范活动情况,省里将纳入年终绩效考核、评比奖励之中,开展好的将在新农村建设选点布局、专项资金分配中给予适当倾斜。

(二)精心组织,科学推进。各市(州)、县(市、区)、乡镇、村屯和广大农户要精心组织、积极参与、有效行动,必须做到目标一致、协调一致、行动一致。在操作过程中,美丽乡村创建省里积极推动,地方搞好配合。

(三)整合力量,强化投入。各地要将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活动纳入新农村建设支持范畴,多方筹集资金,有效整合各方面项目,充分发挥乡镇财政、村集体和农户投入的主体作用,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帮扶,捐资捐建,形成共建合力,提高投入水平,保障创建示范活动的深入开展。

第2篇:打造美丽乡村的措施范文

一、加强领导,创新机制,形成环境整治合力

近年来,延吉市严格按照省、州关于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部署,认真制定农村环境整治任务和工作安排,坚持规划引领、广泛发动、合力共建、打造精品,全面启动以创建“美丽乡村”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提升工程。

一是加强领导机制,全面落实整治任务。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列为全市突破性工作任务,进入全市绩效考核体系,成立了由主管副市长任组长,农业、规划、林业、畜牧、环保、妇联及各镇等相关部门单位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建立部门包保帮扶创建工作机制,每年召开动员大会,下发《延吉市农村环境集中整治方案》,明确创建工作目标和任务,严格实行农村环境整治目标责任制,分别与各镇、相关部门签订责任书,全市上下形成了分工明确、协调有力、措施到位、齐抓共建的工作格局。

二是督查激励机制,保障任务顺利实施。加大环境整治项目的指导工作和督查力度,定时通报环境整治项目工程进展情况。同时,把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与镇村评先选优挂钩,对环境改善效果明显的镇村进行奖励。几年来,下发农村环境整治财政奖补资金1000多万元,极大的调动了镇村参与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实行帮扶机制,形成环境整治合力。为加强环境整治帮扶力度,切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建立了全市环境整治包保责任制,市级领导每人包一个村,每个部门负责帮扶一个环境整治项目,每个驻村企业帮扶一定资金和物资,真正形成了环境整治合力。

四是强化宣传机制,营造良好工作氛围。为使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深入人心,切实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宣传力度,将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不断强化村民参与共建管理意识,充分利用各类媒体、栏目进行广泛宣传,让“美丽乡村”建设深入人心,掀起人人参与的创建热潮,相继打造出了省级“美丽乡村”――仲坪村、春兴村等几张名片。同时,积极推进村级环境卫生包保责任制和“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创建活动,目前全市创建“美丽庭院”950户,“干净人家”2860户,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延吉市的农村面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延边州的整体形象。为此,延吉市立足实际,积极推进“七改”(改路、改水、改房、改墙、改厕、改绿化、改亮化),促进新农村建设进程,改善村居环境,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上档次,提品位,用城市理念谋划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及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提质升级。

一是因地制宜,突出民族特色。坚持规划先行,在完成4个镇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先后完成了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总体规划和主要公路沿线、高铁沿线的村屯规划。同时,坚持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相结合,按照重点投入、特色鲜明、集中兴建,不搞重复建设,避免资源浪费等原则明确工作方向。在近郊村注重城乡一体建设思路,集体打造现代化农民小区,丰富绿化美化亮化效果,形成一路一灯、一街一景、层次分明、动静结合的城乡新景观。在远郊村注重保护农村山水田林自然风貌,力求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着力打造“一村一景”,确保村村都有亮点。在泥草房和危房改造上主打“民俗”牌,跳出以往在原地翻建的模式,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突出朝鲜族民居特点,集中建设了柳新村、春兴村等一批新型农居村落,打造宜居舒适、特色鲜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3篇:打造美丽乡村的措施范文

围绕“一中心、两试点、三条线”,坚持“四个到位”,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环境整洁、设施完善的美丽乡村,实现环境美好、生态优良的宜居环境。

一、依据现有特色科学规划美丽乡村。坚持规划先行,按照一村一景、一户一策原则,依据村庄现有布局和特色,科学谋划。以青龙岗村为例,根据村庄现有“一村一园和一路,两水围绕五条街”的特色布局,规划“一心一带压三轴,五区遍布多节点”空间结构。依据村民现有风貌进行规划改造提升,打造“L”型、“一”字形、“围合式”等院落,实现美观与实用的融合。

二、依托已有基础探索新型发展模式。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统筹产业规划和发展,依托产业基础,形成一村一品,探索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不断夯实产业发展之基。一是依托青龙岗木制品加工园区,充分发挥木材加工产业优势,推进村产业整体发展。二是完善村庄基础配套设施,做好产业的支撑。将村庄污水管网同园区污水管网统筹规划施工,实现生产生活双服务。三是进行村庄环境整治,延伸村庄发展脉络,打造宜居环境,并同步推进企业“三化”提升。

第4篇:打造美丽乡村的措施范文

一、总体要求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吉林为目标,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文化提升并重、改善人居环境与弘扬农村人文景观并重、建设美丽乡村与丰富农村文化内涵并重,以建设美丽乡村为核心,注重挖掘历史文化、名人文化、古迹文化和民俗文化,注入现代文明和新时期特色文化,全面丰富新农村建设文化,充分体现各美其美、各具特色,精心打造新农村“软实力”,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二、主要任务

省、市、县三级每个地方都要聘请学识渊博、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热爱新农村事业的文化专家3~5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2~3个美丽乡村,集中挖掘整理当地村落文化和民俗文化,结合现代文化建设,丰富和完善乡村文化内容,打造美丽乡村文化品牌,全省集中打造美丽乡村文化品牌村100个。具体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开展历史文化、名人文化、古迹文化、民俗文化普查。以县(市、区)为单位,对本辖区内的古迹建筑、历史名人、当代名人、祖训家教、孝文化、风俗习惯、农耕文明和神话传说等进行广泛调查,摸清底数,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打造美丽乡村文化品牌奠定基础。

(二)广泛收集具有历史性文化的有关书籍和资料。主要是通过到书店购书、重要古迹建筑景点购书收集资料、网上搜寻相关信息、搜集查阅地方志、获取民俗文化专家研究成果、走访文物局和考古研究会、与有关研究历史文化的名人座谈等,广泛收集全省历史文化、人物事迹、民俗文化,全方位掌握各地历史文化特点和特色。

(三)突出关东文化、名人文化和各民族特有文化的挖掘整理。主要是我省特有的集安高句丽文化、叶赫和乌拉街等满族文化、延边州朝鲜族文化、伊通萨满文化、前郭蒙古族文化、敦化渤海国、农安辽塔和梨树偏脸城辽代文化、珲春敬信镇土字牌晚清文化,杨靖宇、马占山、张瀚章、张笑天等一批抗日英雄和文化名人,朝鲜族农乐舞、长白山满族剪纸、东北二人转、吉林汉族大秧歌、东丰农民画、东辽葫芦画、长白山根雕、长白山人参故事等一大批民间舞蹈、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曲艺、传统美术、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战四平、四保临江、张鼓峰战役等涉及的重点村庄人物英雄事迹,朝鲜族特色食品、长白山人参、东北大米等特产品文化和二十四节气的农耕文化,休闲农业和乡村特色旅游文化等。通过挖掘整理,打造地域文化,在美丽乡村进行集中展示宣传。

(四)打造美丽乡村文化品牌典型。根据每个村所在的地域文化,打造具有区域性代表性的、具有本村特色的美丽乡村文化品位。可以在历史古迹、名人文化上做文章,可以彰显关东特色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可以宣传以教育激励人为主的孝文化、弟子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家训祖教、家族家谱,也可以展示宣传新农村新农民新风貌现代农村文化、村规民约和各项管理制度、农民摄影艺术、书画、诗歌等。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开展扭秧歌、跳广场舞、办小剧团和举办农民艺术节等多种活动。要对现有的街路、桥涵、广场、河流、旅游景观进行命名,赋予生命力。在村庄显著位置广泛悬挂美丽乡村标识。总之,文化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彰显新农村文化地位。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引导。开展美丽乡村文化品牌打造活动,是一项新生事物,需要多动脑筋、广辟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各级新农村办公室要有针对性地对文化底蕴雄厚、新农村建设好的地方,下大力量,下足功夫,精心组织,正确引导,帮助他们丰富村落文化,达到有特色、有内容、有实力。

第5篇:打造美丽乡村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美丽乡村;浙江;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7-0041-03

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是吴越文化的发源地,经济繁荣,工商业发达、历史文化悠久,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和“文物之邦”之称。浙江省全省面积10万多平方千米,全省常住人口5 477万人。2012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34 606亿元,五年年均增长9.6%;人均生产总值63 266元,首次突破1万美元。

作为改革开发的前沿阵地,浙江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没有遗忘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浙江长期坚持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促进了浙江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浙江省中等收入人群不断壮大;而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大大激发了农村老百姓创业热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使得浙江成为中国基尼系数最低的地方。2012年,浙江省城市化率大幅提高6个百分点,达到6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 550元,年均实际增长7.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 552元,年均实际增长8.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37∶1;城乡养老、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和便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浙江省建设“美丽乡村”的实践和探索,缩小了城乡差距、加快了农村的发展、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形成了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独特品牌。

一、美丽乡村概念的提出

美丽乡村,是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体内涵的进一步丰富,是浙江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实践。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顺利召开,会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提出十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县打造成为中国最美丽乡村。

2010年,浙江省提出建设“中国美丽乡村”,专门制定《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提出到2015年,全省70%左右县(市、区)达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求,60%以上的乡镇开展整乡整镇美丽乡村建设。至此,美丽乡村建设正式升格为省级战略,并揭开了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宏伟篇章。

二、浙江建设“美丽乡村”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础整治阶段(2003—2007)。早在2003年,以同志为时任书记的浙江省委,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紧密结合浙江实际,做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重大决策,着力发展浙江生态优势,打造“绿色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计划用五年时间,对1万个村进行环境整治,以达到“环境整洁、村貌美化、设施配套、布局合理”的目标;其中要把1 000个左右的村建设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示范村和农村新社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顺利实施,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08—2011年前后)从2008年开始,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进入为期五年的全面整治阶段,主要任务是以垃圾收集、污水治理等为重点,从源头上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2010年9月,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座谈会在安吉县召开,会议要求科学描绘美好蓝图,精心打造乡村美景,加快改建农村住房,持续促进农民增收,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努力将农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使美丽乡村成为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品牌。同年12月,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据此,各县市根据本地规划,综合考虑各地不同的资源秉赋、区位条件、人文积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重点培育、全面推进、争创品牌”的要求,全面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一批高立意、接地气、振精神的地域性品牌孕育而生,如自在舟山、潇洒桐庐;秀山丽水、田园松阳;金色平湖、阳光温岭;龙游天下、梦留奉化;幸福江山、人间仙居等等。

第三阶段:品牌提升阶段(2011年前后至今)。2011年9月,全省建设美丽乡村现场会在桐庐县举行,会议提出要联动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建设,努力将浙江农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家园,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水平。2012年10月,全省美丽乡村现场会在丽水进行,会议提出要以中心村培育建设和文化村保护利用为重点、农村环境全面提升和农民住房全面改造为基础,形成“村点出彩、沿线美丽、面上洁净”的美丽乡村格局,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2013年11月,全省建设美丽乡村现场会在温州召开,会议提出要不断拓展村庄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与外延,努力把全省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加快走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新路。各地在具体实践中,以文化村建设、农家乐、特色景点和特色产业等为重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但提升了美丽乡村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为农民致富和农村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三、浙江省建设“美丽乡村”的经验和特点

一是坚持规划的龙头地位。2010年,浙江省专门制定《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坚持全域规划理念和“人口向县城、中心镇、中心村集聚,产业向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集中,农村环境整治向美丽乡村目标推进”的总导向,着力建设 “四美三宜两园”美丽乡村。截至目前,全省85%的规划保留村、43个省重点历史文化村落、200个中心镇、4 000个中心村完成了规划编制。县(市)层面,不少地方都邀请知名专家和学院名校担纲规划设计任务,以先进的理念指导规划编制,以科学的规划引领建设实践。如德清县拨付专项资金,委托浙江大学以(2009—2018年)为规划期限,统筹村庄布点、精品线路、中心镇、中心村等区块布局,实现城乡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安吉县则立足于建设“优雅竹城、风情小镇、美丽乡村”,把全县当作一个大景区来规划,高标准编制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乡镇和村级层面也纷纷编制了乡镇规划和行政村规划,从而形成了山水村、田园村、古村落等各具特色的村庄建设思路与技术编制。

二是注重建设的高标准。浙江省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较高的建设标准,通过统筹推进农村生态人居体系、环境体系、经济体系和文化体系,形成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各地在具体实施中,注重建设标准和品位,着力打造“美丽乡村”样板。如德清县制定了《中国和美家园建设考核标准与计分办法》,按照“山水美、农家富、社会和、机制新”的目标要求设定26项指标,评定总分为100分,按80%计入最终考核验收得分(另外20分为建设投入项目和特色工作项目),指标远远高于全国同类标准。桐庐县大力实施“5525”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打造5条“美丽乡村”风情带,开展5大乡村风情节、重点培育25个风情特色村,努力在推进乡村建设中弘扬乡村文化、繁荣农村经济、富裕当地农民。

三是实现投入的多元化。浙江省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积极整合各方资源,有效筹措建设资金,十年来,浙江投入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超过1 200多亿元,省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从2003年的4 000万元增加到6.6亿元。同时,政府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积极探索推进林权、海域使用权、农房、土地经营权、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等抵押贷款,推广建立政府和社会各方入股的新农村建设投融资公司,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重要资金来源。如德清县每年安排“中国和美家园”建设专项资金近亿元,对于成功创建“中国和美家园”精品村的行政村县财政一次性补助资金500万元,并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长效管理资金,同时部门对口资金、上级项目配套资金、社会资金等都成为了德清县建设“中国和美家园”的资金来源,确保了建设任务的顺利推进。

四是突出品牌的特色化。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立足农村经济基础、地形地貌、文化传统等实际,突出建设重点,挖掘文化内涵,展现地方特色。各县市在具体实践中,注重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品牌。如德清县按照“一镇一品牌、一村一特色、一路一景观”的原则,努力建设山水美、农家富、社会和、机制新的 “中国和美家园”;淳安县以千岛湖为核心打造“秀水家园、美丽乡村”;桐庐县深入推进“潇洒桐庐、秀美乡村”建设;遂昌县积极打造“中国最洁净乡村”为特色的“金山林海、仙县遂昌”;仙居县以“人间仙居、美丽乡村”为建设品牌等等。围绕地域品牌,各地还培育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景观带和精品村,如德清县培育了西部环莫干山异国风情休闲景观带、下渚湖湿地公园景观环线、中东部历史人文景观带等等。

五是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针对省内一些历史文化村落正在遭受破坏、一些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消亡的紧迫现实,从2012年开始,浙江省启动了以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态村落、民俗风情村落为主要对象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共确定了历史遗存十分深厚、村落保护较好的历史文化村落971个,其中省重点村260个。浙江省委还专门出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若干意见》,省财政对每个重点村安排500~700万元的补助,并给予每村15亩建设用地指标。2013年全省用于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专项资金达到7.8亿元。如永嘉县出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实施意见》和《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实施办法》,县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不少于2 000万元资金用于历史文化村落规划编制、修缮维护、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改善、文化挖掘和宣传教育。

六是强化服务的便民性。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浙江省深入实施农村联网公路、农民饮水安全、农村电气化等工程,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等化。在服务平台方面,各县市都制定了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几乎所有“美丽乡村”都建有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综合服务中心以及党建服务站、文体卫生服务站、计生服务站、图书阅览室等内设站室。在养老服务方面,浙江省通过实施“农村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进一步健全农村文化、体育、卫生、培训、托老、通讯等各方面公共服务。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从2013年开始,浙江省将用五年左右时间,在全省行政村建成一大批集学教型、礼仪型、娱乐型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礼堂,进一步挖掘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从设施建设向内容提升。

七是坚持管理的长效化。一是实施动态管理及奖励制度,明确具体实施范围、责任主体和奖励政策,实行县市、乡镇、行政村三级联动机制和月督查、月通报、年终考核制度等。二是实施“清洁家园”网格化管理,责任到镇、到村、到组、到人,确保了农村卫生管理全覆盖。三是加强环境卫生的长效管理,建立镇、村、组保洁队伍,从卫生保洁、园林绿化养护、公共设施管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理等进行全方位长效管理。如德清县专门出台长效管理考核办法,按照组织管理、山水美、农家富、社会和、机制新、社会评价等六方面41个指标进行考核,对于考核一等奖的每年奖励15万元,二等奖的每年奖励10万元,三等奖的每年奖励5万元。一些县市还尝试引进城市物业管理模式,建立“乡镇物业中心”,试行物业管理社会化、公司化运作模式,从而提升农村环境长效管理的水平。

四、结语

如今走进浙江的美丽乡村,环境优美,街道洁净,河流清澈,随处可见定点摆放的垃圾箱和定时收集垃圾的环卫车……村庄面貌已焕然一新。截至2012年底,浙江全省已经完成了2.6万个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培育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市、区)24个,全省村庄整治率达到89%,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3%,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62.5%。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不仅给当地百姓带来了优美的人居环境,更让他们尝到了创业、致富的甜头。如今,农村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如以休闲观光、度假体验等为主的旅游经济,以民宿避暑、养老养心等为主的养生经济,以运动探险、拓展训练等为主的运动经济,以寻根探史、写生创作等为主的文创经济,推进美丽乡村与农民增收互联互动。据统计,2012年浙江省接待游客首次破亿,达到1.13亿人次,同比增长20.9%;全省农家乐特色村、特色点数3 012个(其中村717个、点2 295个),直接营业收入88.35亿元,同比增长25.3%。而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度假村、农家乐是在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古村游、休闲游、乡村游已经成为农家乐发展的新亮点、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建设美丽乡村是学习贯彻中央关于建设美丽中国重大战略决策、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是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真正让老百姓感受实惠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中国伟大复兴、圆“中国梦”的必然要求。而浙江,这个古老、秀美、蓬勃发展的省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探索出来的成功经验,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宝贵财富,值得珍藏、品味、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汪彩琼.新时期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2,(8).

[2] 安吉县人民政府.美丽乡村建设的安吉模式[J].绍兴三农,2010,(6):20-22.

[3] 王丽娟.和美家园德清[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28-32.

[4] 王桂厅.从“浙江经验”看海南“美丽乡村”建设[J].今日海南,2013,(6):46-47.

第6篇:打造美丽乡村的措施范文

一、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合力抓创建。

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庄工作标准高,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此项工作作为一项惠民工程,我县高度重视,列入了县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制定“美丽乡村”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相关人员的职责,将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做到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切实做到领导到位,人员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全力将创建“美丽乡村”工作推向纵深。

二、强化宣传动员,全民参与抓创建。

为使乡村环境更加优美,农民生活更加富美,农村社会更加和美。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广泛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知识,对“美丽乡村”的“六化”标准进行宣传,取得群众广泛支持,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人人参与。

三、强化工作标准,因地制宜抓创建。

严格按照“布局优化、质量强化、配套深化、卫生洁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六大标准开展创建工作。

一是科学规划。根据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分年度安排推进计划。坚持指令创建和自主申报结合,沿线、沿景村庄采取指令办法,循序渐进、串点成线;偏远、散落村庄采取自主申报办法,经过审核、以点扩面,规划确定五个村为2014年“美丽乡村”示范村。

二是彰显特色。根据精品线风格和片区风貌,合理制定村庄主体特色,体现差异性和多元化。做到既融入大环境,又形成小气候;根据每个产业、村容村貌、生态特色、人本文化的不同,做到移步换景,看景辨村;同时结合土地整治、林地流转等其他工作,整体布局,一体推进。

三是夯实基础。按照“六大标准”的要求,突出重点、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整治。

四、强化资金投入,保障有力抓创建。

我县打造有地域、民族特色村庄4个,危房改造87户,新村建设23656平方米,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成数量30个,资金投入1555万元,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完成12个,资金投入514万元。共开展“六清”活动49次,开展“四改”613户,配备保洁人员11个,绿化面积474161平方米。截止目前,5个“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已完成。

第7篇:打造美丽乡村的措施范文

坚持“三管齐下”,加强组织抓保障。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协调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一是强化组织保障。近年来,XX镇始终把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并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分别成立了镇、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将其列为重点工作求突破,整合相关站所、管理区及村级职能和资源,不断统一思想,强化组织保障。二是探索机制推进。推进工作必须有部署有调度,有落实有回音。首先是利用每周党政联席会和每月党员活动日等固定平台,及时汇总解决困难问题,重要节点随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进;其次是以现场会的方式,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坚持以点带面全面突破,努力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实效性。三是严格督导考核。按照“五化两提升”要求,出台《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意见》,明确村集体主体责任,稳定保洁员队伍,形成镇领导班子成员包管理区、机关干部包村、村干部包街的责任体系和网格化管理制度、月打分评比机制及曝光通报机制,并将此作为常规工作纳入季度考核中,不断提高全员参与度。

坚持“三力合一”,强化措施求实效。

在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进程中,XX镇按照上级要求,重点围绕“如何建起来”“如何美起来”“如何好起来”下功夫。一是打造样板。对全镇所有村按“示范村、达标村和重点整治村”进行划分,按照示范带动、梯次推进的工作机制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XX村积极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以建设“宜居宜业魅力XX”为目标,投资XX余万元重点打造“一街两园三点”。XX村健全完善党员作用发挥机制,突出村庄管理常态化,打造幸福和谐村庄。XX村突出改善居住环境,投资XX余万元对占地XXX平的广场改造提升,积极开展太极拳、广场舞等群众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二是整治路域。下大力气打造路域环境。首先规范驻地管理。对驻地店外经营秩序和环境卫生,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强化四级监管,社会第三方每天巡查清理,镇执法所联合相关部门每周两次抽查,严格落实三级罚款制度,着力构建长效机制,驻地容貌大幅提升。其次集中整治沿线路域。以管理区为单位,包管理区班子成员和管理区书记为具体责任人,全员上阵,集中攻坚,积极整改存在问题,彻底清出了镇域内近20公里的“底子”。三是扮靓环境。按照全县城乡环卫一体化要求,集中利用一月的时间对农村陈年垃圾、三堆、杂草进行彻底整治,顺利完成城乡环卫一体化托管交接。取缔村庄内原始的垃圾池、地埋箱,配备更方便清运的垃圾桶和收集转运车辆,稳定保洁员队伍,加快垃圾清运效率,真正做到垃圾日产日清。

第8篇:打造美丽乡村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中国;美丽乡村;现状;未来展望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 A

一、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1、缺乏组织保障和强有力的督导机构

绿色村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各个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但是,在具体实施中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和统一的政策指导。在实施完成后,由于人为的干扰和蓄意破坏导致绿地逐步减少和消失。

2、资金投入少,政府和部门的重视度不够,管理机制尚不健全

许多地方在进行绿色村庄建设时,没有积极探索如何引入市场机制、发挥社会力量作用,而是采取传统的行政动员、运动式方法,难以形成长期运转,缺乏长效机制。很多的建设只是停留在完成指标任务,没能把村庄绿化当作造福绿化工程去建设实施。

3、群体认知度、广泛性有待提高

由于对绿色村庄建设认识不够,不同层级政府和不同职能部门在具体实施或参与建设时所表现出的积极性和行动力必然不同,难以形成建设合力,达成整体联动、资源整合、社会共同参与的建设格局。群众的绿化意识淡薄,对于绿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对于绿色村庄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搞搞清洁卫生,改善农村环境”的低层次认识上,更不能形成错误观念,认为它只是给农村“涂脂抹粉”、展示给外人看的。诚如所言,“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4、参与部门多,组织协调难度较大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各个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但是,在具体实施中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美丽乡村建设往往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的政策指导。

5、政府唱独角戏,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发挥不够

许多地方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时,没有积极探索如何引入市场机制、发挥社会力量作用,而是采取传统的行政动员、运动式方法,尽管一些设施(如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等)一时高标准建成了,却难以维持长期运转,缺乏长效机制。

二、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综合管护保障机制

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乡村创建”的工作机制,各级政府是建设“绿色村庄”的责任主体,各行政村是乡村绿化美化的实施主体。各市(区)要成立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工作办公室,也可以挂靠一个职能部门,配备得力人员具体负责,组织开展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方案的制定、协调指导和督查考核等工作。各市(区)人民政府对本地区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工作负总责,要将这项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结合实际建立相应组织领导机构,并制定实施方案,细化职责分工,严格考核奖惩,落实政策措施,切实加大工作推进力度。

2、多方筹措,加大经费保障机制

各级财政要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加大村庄环境长效管护经费投入,市(区)要承担管护经费的大头,乡(镇)、村(居)也要相应承担配套经费。综合管护方案确定后,资金是保障,如何筹措资金是保证“四位一体”综合管护工作成功的先决条件。综合管护办公室在认真测算的基础上,向市委、市政府作了全面汇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提出了市镇村三级负担概念,即市承担全部费用的70%,镇村承担30%。要按照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工作计划,有效整合和利用现有各类农村环境整治专项资金,对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工作经费、人员工资给予补助。通过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村集体经济收入、县乡财政补助等,筹措村庄环境长效管护经费。鼓励社会力量以捐资捐建的方式,支持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工作

3、深入宣传发动、提倡全民参与机制

广泛开展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宣传教育,强化环境卫生意识,引导农民群众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的作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开展村庄环境长效管护的重要意义和党委、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动员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村庄环境长效管护中来,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村庄环境长效管护的良好氛围。

4、处理好牵头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

美丽乡村建设是各级各部门的共同责任,越多部门参与对工作开展越有利,要在党委政府领导下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有为才有位。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时,整合相关部门的资源,形成建设合力,把各种分散在各个部门中的惠农资金统一整合到美丽乡村建设平台上,使之发挥最优效益。

5、建立健全队伍,强化成效管理机制

各乡(镇)、村(居)也要成立专门工作班子,党组织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村(居)要明确一名副职村(居)干部担任管护队长,具体负责“四位一体”长效管护工作。长效管护人员的配备可以以行政村为单位,根据村庄形态的不同,按照300-500人至少1名长效管护人员的标准配备人员。村委会要和管护人员签定管护合同,落实工作职责、工资报酬和奖惩措施。

6、严格督查考核,确保综合管护工作规范机制

把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工作列入市全面小康村建设“十百千” 提升工程和新一轮实事工程的重要考核内容。制定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采取年初签订目标责任状、年底考核评价的办法,加强对各地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成效情况的目标管理考核。建立定期督促检查和情况通报制度,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7、建立“科学选点、典型示范、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

把“绿色村庄”绿化美化与目前各部门承担的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家园清洁行动以及创建生态村、文明村、卫生村等专项工作结合起来,从中分级确定省、市、县三级示范村,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抓好一批“绿化示范村”,采用以奖代补的办法,对绿化示范项目实行奖励。

8、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

美丽乡村建设投入大,不能靠政府用重金打造“盆景”,不能靠财政资金大包大揽,否则不可持续,也无法复制推广。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财政奖补资金为引导,鼓励吸引工商资本、银行信贷、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解决投入需求与可能的矛盾。建立有效的引导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通过结对帮扶、捐资捐助和智力支持等多种方式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农民筹资筹劳、政府财政奖补、部门投入整合、集体经济补充、社会捐赠赞助”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些具体项目(譬如乡村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的实施,要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交由企业或市场去运作,形成长效运行机制。村庄内部的公共服务设施的维护和运行,也须积极发挥村民自治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大力培育和发展乡村社会组织,探索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维护、自我管理的社会民主治理机制,最终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

9、处理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

并不是所有的乡村都能建成美丽乡村。美丽乡村要建,更多村庄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也亟需改善。要结合农村建设的规律,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的基数部分用于改善农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而将增量重点用于美丽乡村建设,两者并行不悖。要以普惠保基本,以特惠保重点,妥善解决好重点投入与普遍受益、面子与里子、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的关系。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给予的一事一议奖补资金,也主要用于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制度创新的激励,而不是用于一般性的硬件设施的建设;同时,要运用好一事一议奖补资金,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的投入。

10、处理好统一标准和尊重差异的关系

我国地域广大,发展不平衡,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必须因地制宜,尊重差异,保持特色。在此基础上,对规划编制、资金项目规范管理、建设标准等应有一些一般性的统一要求,源头上规范,嵌入式管理,防止各行其是,五花八门。牢固树立规划先行、无规划不建设的理念,健全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标准体系,逐步将标准化工作嵌入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美丽乡村建设除了做好标准化、均等化的基本性公共服务以外,还要在乡村特色上做文章,切实把一些具有特色的古村落保护好,把乡村非遗项目传承好,把优秀的乡村文化发扬广大,而不是简单地用同质化的建设标准裁剪、改造乡村。

结束语

美丽乡村建设既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近年来,部分省份均在积极探索本地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就需要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之间的关系、政府与市场及社会的关系、统一标准与尊重差异、美丽乡村“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等几个方面的关系,把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农民自身感到幸福的家园。

参考文献

[1]王琼英,唐代剑.基于城乡统筹的乡村旅游价值再造[J].农业经济问题,2012,11:66-71、111.

第9篇:打造美丽乡村的措施范文

一再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实现中国梦,基础在“三农”。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提速的情况下,扶贫托底、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既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彩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奠基性工作,已经成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建设的美丽乡村,既注重硬件环境的改善,也注重软件风气的提升,是小康社会在农村的具体承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升级版。我们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扶贫托底工程,就是要通过领导干部带头,引导各类扶贫资源有效对接贫困对象,提高扶贫开发精准性和实效性,真正让贫困群众和低收入群体过上好日子。我们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仅要改善人居环境,更重要的是革除陈规陋习,提高乡村的文明程度。开展这三项工作,美丽乡村建设是总纲、总目标,扶贫托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具体抓手,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统一。当前,这三项工作对于我们凤县而言,持续加速推进已经刻不容缓。一方面,现实工作中的差距倒逼我们必须自我加压。从扶贫托底情况来看,自去年3月启动以来,各级帮扶领导和单位深入村组和贫困户开展调查研究,帮助理清思路,制定帮扶规划,积极实施项目和资金扶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精准扶贫的力度和广度还不够大,不管是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还是贫困群众收入都与预期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有三分之一以上帮扶单位投入资金不足10万元,一半以上贫困村没有形成固定的支柱产业,三分之二以上贫困人口收入增幅缓慢,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在产业扶贫上差距很大,满足于救急救困,而不是从根本上通过“造血”来扶贫。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来看,近年来,我们以创建国家生态县为载体,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城乡面貌有了一定改观,污水横流、垃圾乱倒等现象得到根本扭转。但是,跳出凤县看凤县,我县农村环境整治的标准不高、缺乏长效管理,沿线村庄好、偏远村庄差,212沿线好、其他沿线差的问题比较突出,少数人治理、多数人污染现象依然存在。这次省委赵正永书记来我县调研,经凤太路沿线看到村容村貌尤其是土坯房,发出了“这个样子如何同步小康”的感叹,给我们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特别是拆旧建新工作敲响了警钟。从美丽乡村建设来看,自6月份启动以来,工作基本上是原地踏步、少有实质性进展。美丽乡村建设县委、县政府下发了文件,没有开会具体安排,效果就不明显,说明大家没有养成学习贯彻文件精神要求的习惯,还是习惯于会议督促。大家扪心自问一下,包抓领导、援建部门及责任乡镇到这10个村去过几次,现场解决了几个问题,协调了多少建设资金?部门在观望,乡镇在等靠要,工作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些折射出了党员领导干部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上的问题,值得大家深思并警醒。另一方面,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及兄弟县区竞相发展态势倒逼我们必须积极作为。拿扶贫工作来说,按照省政府2500元的新扶贫标准线,__年末,我县还有农村贫困人口11331人,占农业人口的14.9%,覆盖全县100个村,贫困发生率14.9%,贫困

群众生存环境恶劣,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因病因灾致贫、因子女上大学或者家中盖房子无力脱贫现象依然突出,这与2018年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有很大差距,如果这些群众脱不了贫,我们就拖了全市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后腿。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来说,这项工作我们起步早,前些年我们凤县是其他县区学习的榜样。但是近几年我们的工作落后了,从__年起,全市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现场会已经在兄弟县区开了七次,凤县一直在其他县区观摩学习,开会常常听到的是其他县区在介绍经验。再拿美丽乡村建设来说,近年来,我们把全县当作大景区来建设,把农村当作游园来布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东河桥村荣膺全市十大美丽乡村称号。但是,我县美丽乡村更多关注的是生态环境,产业发展、民风民俗因袭传承还处于起步阶段。反观马嵬驿、庵岭古城、周至水街、礼泉的袁家村,都把村容村貌改善与产业发展、民风民俗挖掘传承有机结合了起来,实现了环境改善,产业发展,民俗传承几个方面的成效,我们凤县缺的恰恰是这一点。明年一季度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现场会要在我县召开,届时,我们拿什么展示凤县形象、展示凤县人的风采,拿什么接受各县区、市级部门和市上领导的检阅,各镇和相关部门都要认真思考应对。实际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仅仅看的是环境的改善,更要看村容村貌、看产业发展,看乡风文明程度。因此,各镇各村都要认真思考,拿什么样的状态,拿什么样的措施来迎头赶上。找准差距就是找准问题,找准问题就要有针对性采取措施,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确保如期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县级领导、各镇、各部门、各村的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狠下决心,采取措施做好这三项工作,把各位领导的安排部署落到实处。对于这三项工作,县委、县政府的总体要求是: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彩为核心,以打造一批全省有影响、全市有位次的乡村休闲游示范村为目标,紧盯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现场会明年一季度在我县召开的时间节点,按照“规划引领,彰显特色,设施先行,产业跟进、干群联动”的原则,扎实推进扶贫托底、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动扶贫重点村基础设施持续改善、贫困群众收入持续增加,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壮大,美丽乡村建设快速推进,并取得明显成效。关于这三项工作,刘谆、陈新和张帆同志已经就“干什么”和“怎么干”的问题,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安排部署,在此基础上,我就一些重点工作再作强调和重申。

一要以农民增收、缩差共富为核心,深入推进扶贫托底工程。经统计,全县__年底贫困人口3662户11331人,贫困发生率14.9%,领导干部下基层扶贫托底工程只涉及了630户贫困户,只占到其中一部分。县委、县政府决定对这些贫困分类进行扶持。第一类,就是对贫困群体中各种措施扶不起来的痴呆傻残群体,安排一次集中排查摸底,通过政府兜底的形式,把他们集中供养起来,这也是落实赵正永书记在凤县社会福利园区调研时要求的具体措施。第二类,就是领导干部下基层扶贫托底工程需要解决的630户脱贫的问题。去年扶贫托底动员安排了后,有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的问题很多,特别是产业扶贫、造血扶贫差距很大。对托底工程,我强调两点。一要精准扶贫。对建档立卡的贫困群体,一定要采取针对性有效的措施开展扶贫,不能泛泛的送点米面油。二要产业扶贫。要把增加贫困户的造血功能作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中,结合村情实际培育产业,增加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推动群众持续增收。第三类,就是收入在1500元以上2500元以下的低收入贫困群体,通过专项扶贫来扶持。要发挥扶贫办、各镇以及包抓贫困村部门的作用,学习政府办采取的干部一对一精准帮扶措施,会后由刘谆同志牵头,组织扶贫办进行调研,安排县级部门、镇机关、直属事业机构中财政供养的4000余名干部,对此类贫困群体实行一对一包扶,实现贫困包扶的全覆盖。

二要以抓长抓实、干群联动为重点,扎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目前,我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中“上热下冷、上紧下松”“资金不足、人力匮乏”的问题十分突出,镇村两级党员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抓一抓就有效果,放一放立马反弹,配备的环卫设施运行不正常,没有把群众发动起来,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比较普遍。对此,各镇、各部门要认真学习借鉴浙江省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经验,坚持点上整治和全面建设相结合、建设村庄和经营村庄相促进、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相补充,标本兼治,抓长抓实,努力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打造成为移风易俗的文明劝导工程、美化环境的共建共享工程。一是强化党组织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明确镇村干部、驻地企事业单位和其他村级组织在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中的具体职责,以网格化的方式分解任务,以量化的措施落实要求,做到环境管理无缝隙、无盲区。把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作为镇村干部和农村党员公开承诺内容,以实际行动带领身边群众积极投身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共建美好家园。二是强化村民主体意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主体是村民,而不是包村干部。各村支部书记要加强对村民教育引导,各镇的党委要加强村支部和村民的教育引导,强化“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是村民自己的事情”的意识,通过广泛的宣传发动和健康生活方式普及活动,把村民动员起来,发动起来,逐步养成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要把公共环境卫生整治与维护纳入村规民约范围,通过群众间相互监督、自我管理,规范农民生产生活行为,破除陋习,传递文明。三是建立长效机制。立足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借鉴县城网格化管理模式,落实镇村网格化管理要求,建立健全美好家园共建共享长效机制,推动农村环境治理由粗放型、运动式向精细化、常态化转变。

三是以农业增效、农村增彩为目标,合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建设美丽乡村,就是要实现“生态宜居环境美、村强民富生活美、民风淳朴人文美、村稳民安和谐美”的“四美”目标。其中,村强民富生活美是其他美的基础,强产业、促增收是其他“三美”的关键,也是我们的短板。所以,各镇各部门要把农业产业作为农村发展的“原动力”、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硬支撑”,通过长期不懈的培育产业、发展经济来夯实基础,这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点。第二个重点就是,在美丽乡村产业发展中要注意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只有集体经济壮大了,村干部说话办事才有底气,美丽乡村建设才有物质基础,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执

政地位才能巩固。第三个重点,要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上下一心、同向同力,各级各部门要厘清责任,认真履职,确保责任落实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横向来说,县委农工部作为县委主抓“三农”工作的职能部门,要认真履行综合协调、统筹指导、组织实施、督促检查等职能,协调各镇科学制定乡村建设规划、统筹农业部门科学布局产业、指导督促镇村精心组织实施。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要以乡风建设为重点,弘扬农村的新风正气,全面指导各镇、各村认真学习农村道德模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明乡风。县委政法委要以平安和谐为重点,全面指导各镇、各村加强平安建设,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加强依法治理管理,营造公平公正和谐安全的乡村生活氛围。县环保分局要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网格化综合管理为抓手,完善相关的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按照“八清四改三化”的要求,拔高工作标准,指导镇村做好整体、做优亮点、做精细节,推动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县林业局要以秦岭花谷产业致富黄金带为重点,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要求,全力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为全县树立典型和样板。县文物旅游局要以发展乡村旅游为抓手,结合秦岭花谷“一廊一道一带”总体布局,指导各镇加快品牌民俗村开发建设和星级农家乐规范提升,推动农旅融合、以旅兴村、以游富民。县农业局要将农业园区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统一谋划、协调推进,立足地域文化特色,加快建设一批主题鲜明的农业观光园和休闲农业示范点。县财政局、发改局要将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并对涉农项目资金予以整合,确保此项工作及时启动、顺利推进、立见成效。纵向来讲,县级包抓领导要认真履行包抓领导责任,定期深入所联系的镇村,通过现场办公会、协调会等形式,加大指导、检查、协调、督促力度,并积极带领援建部门跑省上市争取项目资金,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源头活水。9月初的党政班子联席会,各县级领导要汇报包抓工作开展情况。援建部门要认真落实包抓援建责任,立足部门职能,发挥行业优势,为镇村提供有力的业务指导和项目资金支持。同时,要把援建作为单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这个机遇,作为锻炼援建部门干部的平台。各镇要切实肩负起组织领导责任,突出地域特色科学制订规划,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开发建设,明确重点任务加快推进落实。各村要切实担负起美丽乡村建设主体责任,广泛发动群众筹资筹劳,积极落实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网络化管理职责,推动群众自我管理服务,积极主动共建美好家园。总之,要通过各方共同发力,通过“五个一”工作机制的严格落实,形成美丽乡村齐抓共建、有力推进的生动局面。

扶贫托底、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各镇、各部门要认真履责、主动作为,全面完成县委、县政府安排部署的既定目标任务。

一要讲政治。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开展扶贫托底工程,就是向中央基准看齐的具体体现;市委、市政府把明年第一季度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及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安排在我县召开,既是对我县工作的全面检阅,也是交给我们的一项政治任务。对此,我们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努力完成好各项工作。

二要讲责任。扶贫托底、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事关农村发展大局。切实做好这三项工作,是在座各位使命所驱、职责所在。全县各级领导干部要正确处理好本职工作与整建任务、部门利益与全局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既要各尽其职、各尽其责,又要相互配合、注重衔接,更要服从安排、服从调度、服从大局,切实履行好责任,不折不扣地将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三要讲感情。在座的各位,大部分都是凤县人。面对养育我们的山山水水,面对贫困群众的困难生活,面对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的艰巨任务,每一位长期在凤县工作生活的同志,都要有一种家乡情怀,要有一种奉献意识,要带着感情去落实各项工作任务。讲感情不是一句空话,同样的一项工作,带着感情工作和不带感情工作,结果是截然相反的。满足于完成工作任务,结果是冰冷的,也不会赢得老百姓的理解支持,带着感情去工作,一定会创造性,人性化的开展工作,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也会赢得老百姓的理解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