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降低碳排放的好处范文

降低碳排放的好处精选(九篇)

第1篇:降低碳排放的好处范文

全球变暖问题日益严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呼声高涨。从2007年的“巴厘岛路线图”到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虽不承担减排义务,但作为全球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国,减排压力与日俱增。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上公布了“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相对于2005年降低40%~45%”的减排目标。根据Laspeyres指数分解和Kaya公式可知,二氧化碳排放受人口、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增长是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重要原因。因此,气候变化问题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重化工比例较高,能源消费增长较快,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虽然实施碳减排政策有助于能源效率的提高,但要强制性减排必将对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在充分考虑国际环境与本国国情的情况下,“十二五”规划适度放慢了经济发展速度,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减少污染物排放等,说明我国越来越注重经济质量发展,注重经济、能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把总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合理地分配到各省区,对实现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双重约束目标非常关键。

许多学者对碳减排成本和配额分配进行了详细研究。高鹏飞等(2004)对2010-2050年中国的碳边际减排成本进行了研究,指出中国的碳边际减排成本是相当高的且越早开始实施碳减排约束越有利。王灿等(2005)分析了部门碳减排边际成本曲线,发现重工业、电力、煤炭部门是减排成本相对较低的行业。随着减排率的提高,所有部门成本急剧上升,重工业削减二氧化碳排放的弹性相对较大。韩一杰等(2010)在不同的减排目标和GDP增长率的假设下,测算了中国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目标所需的增量成本,发现GDP增长速度越快或减排目标越高,减排增量成本也越高;但由GDP变化所引起的增量成本变化远小于由减排目标调整所引起的增量成本变化。巴曙松等(2010)发现各种主要能源消费的碳减排成本之间存在差异性,提出施行燃料转换政策是一个很好的减排政策选择。也有一些文献研究了省区减排成本和配额分配问题。褚景春等(2009)以综合能源成本为准则,对省区内外的各种资源进行筛选,得出总成本最小的电力资源组,然后将减排成本计入综合资源规划,使系统排放量达到最优水平。Klepper, G. 等(2006)研究了不同地区的减排成本、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等问题。李陶等(2010)基于碳排放强度构建了省级减排成本模型,在全国减排成本最小的目标下,得到了各省减排配额分配方案,但其各省减排成本曲线与全国类似的假设,与现实情况有些差距。以上文献均是基于碳排放强度的单约束,通过估计碳边际减排成本曲线来分析减排配额的。但“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分别降低16%和17%的双重约束目标,为完成此双重强度约束目标,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发[2011]26号)(下文简称《节能减排方案》)对各省设定了能耗强度降低目标,各省也相应制定了经济发展的年度规划目标。如何在双重强度约束下,实现各省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最优分配,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基于以上想法,从全局最优的角度,建立在全国及各省的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目标约束下的省际经济增长优化模型,考察全国及各省的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及省际经济增长扩张约束对各省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找到各省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优分配值,比较各种情景下的节能成本和减排成本,分析全国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对全国生产总值的脱钩状态,并对全国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最大降低幅度进行了预测。

二、优化问题及模型

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阶段,发展经济是当今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的首要任务。因此,本模型的目标函数为最大化各省区生产总值总和,约束条件为全国及各省的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的目标约束,以及经济增长扩张约束。根据分析问题的侧重点不同,可建立如下两个优化模型。

(一)如果2010-2015年全国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至少降低16%和17%,各省能耗强度和能源碳强度与2005-2010年变化幅度相同,各省经济增长遵循历史发展趋势并兼顾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并且各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等措施实现《节能减排方案》中各省区能耗强度的降低目标,那么就有关各省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应该如何优化分配问题,可建立如下模型来考察。

利用模型Ⅰ可分析以下两种情景:

情景1:2015年全国能够完成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分别降低16%和17%的目标,各省能够完成《节能减排方案》中的下降目标,各省2010-2015年能源碳强度降低程度与2005-2010年相同。以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的2011年各省经济增长速度作为2010-2015年各省经济增长扩张约束上限;“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2010-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的预期目标,本情景以7%作为2010-2015年各省经济增长扩张下限。

情景2:为适当减缓因经济发展过快而造成能源的过度消耗,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情景中各省经济扩张约束上限在情景1基础上同比例缩小,其他假设与情景1相同:全国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分别降低16%和17%;各省能耗强度能够实现《节能减排方案》中的下降目标;各省2010-2015年能源碳强度降低率与2005-2010年相同;2010-2015年各省经济年均增长扩张下限为7%。

(二)能耗强度和能源碳强度共同决定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若2010-2015年全国能源碳强度降低程度与2005-2010年相同,则全国能耗强度最大降低幅度是多少,以及全国能耗强度降度最大时各省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优分配值又是怎样的?此问题可转化为情景3。

情景3:2010-2015年全国能源碳强度降低程度与2005-2010年相同,全国能耗强度降低率为可变参数。其他假设与情景2相同:2015年各省能耗强度能实现《节能减排方案》中的下降目标,2010-2015年各省能源碳强度降低程度与2005-2010年能源碳强度降低程度相同;2010-2015年各省经济增长扩张下限为7%,上限在情景1基础上 同比例缩小。可利用以下模型分析。

三、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样本期为2005-2010年,基期和分析期分别为2010年和2015年。因西藏能源消耗数据缺失,模型中暂不考虑。由于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化石能源消耗,本文主要计算了各省煤炭、石油、天然气三种主要化石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排放系数分别为2.69kg/kg、2.67kg/L、2.09kg/kg(采用IPCC推荐值)。由于统计口径不同,所有省区生产总值总和与国内生产总值数据不等,本文所说全国生产总值为所有省区(除西藏外)生产总值总和,所说全国能耗强度为所有省区能源消耗总量与全国生产总值之比,所说全国碳排放强度为所有省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全国生产总值之比,所说全国能源碳强度为所有省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所有省区能源消耗总量之比。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可得2005-2010年各省区生产总值(2005年不变价)。从历年《能源统计年鉴》可得各省各种能源消耗量。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耗量与它们相应的排放系数相乘,可分别得到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而可得样本期每年全国及各省区能耗强度和能源碳强度,可得样本期内各省及全国能源碳强度的变化率。能耗强度的降低率来源于《节能减排方案》。由于2010年各省区各种化石能源消耗量数据目前没有公布,无法算出2010年各省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此假设2010年各省化石能源消费结构与2009年相当,则各省2010年能源碳强度与2009年能源碳强度相同。情景1中参数标定见表1,其他情景中参数的具体变化见本文分析过程。

四、情景优化结果分析

下面利用所建模型来分析三种情景中各省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优化分配。

(一)地区GDP优化分析

优化结果显示三种情景下模型均有最优解,说明从全局最优角度看,在全国及省际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约束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能够找到各省区经济增长的最优路径,进而可分析三种情景下各省区经济增长最优分配值的异同(见表2)。

情景1优化结果显示,2010-2015年全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10.2%,八大经济区域中,东北、中部、西北和西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各省经济年均增长率均大于全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京津、北部沿海、华东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经济年均增长率均低于全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但均在9%以上。说明若各省能够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八大经济区域就能够协调发展,尤其是东北、中部和西南地区经济能够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从省区看,山西、贵州、青海和宁夏的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其中山西年均增长率为8.5%,没有达到本省经济增长扩张上限;贵州、青海和宁夏的年均增长率为7%,取值为经济增长扩张下限,经济增长速度最慢。其他省区经济年均增长率取值为各省经济增长扩张上限,经济发展较快。说明如果经济发展保持目前势头,现行的全国及各省能耗强度约束对山西、贵州、青海和宁夏的经济发展较为不利,对其他省区的经济发展较为有利。

为了维持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避免能源过度消耗,需要适度放慢经济发展速度。情景2在情景1基础上同比例缩小了经济扩张上限,为保证2010-2015年间各省年均增长率不低于8%,各省经济发展水平扩张上限缩小比例不超过4.504%。优化结果显示,同比例缩小上限约束对各省及全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是全方位的。当各省经济扩张上限缩小比例为4.504%时,全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9%,下降了1.2个百分点。从八大经济区域看,京津、华东沿海、南部沿海、中部、西南、东北、北部沿海和西北地区经济年均增长率下降程度依次增大。从省区来看,河北、内蒙古、云南、甘肃和新疆经济增长率为7%,最优值从经济扩张上限降到经济扩张下限;辽宁年均增长率为9.1%,没有达到经济扩张上限。除此之外,其他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情景1基础上同比例缩小了4.504%,最优值为经济扩张上限。

情景3优化结果显示,若2010-2015年全国能源碳强度降低程度与2005-2010年能源碳强度降低程度相同,则全国能耗强度的最大降低幅度为17.27%,与此同时全国碳排放强度降低了21.07%。与情景2对比,全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8%,下降了一个百分点。从八大经济区域看,东北、中部、西北和西南分别下降了2.9、1.7、1.2和2.8个百分点;其他区域没有改变。从省区来看,河北、山西、内蒙古、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的经济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最优值仍然是经济扩张下限;吉林、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和陕西的经济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最优值从经济扩张上限降低到经济扩张下限;辽宁年均增长率从9.1%下降到7%;广西年均增长率从扩张约束上限下降到7.3%,接近经济增长扩张下限。说明进一步降低全国能耗强度对东北、中部、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经济增长有较强的阻碍作用。

(二)地区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优化分析

各省GDP优化值乘以相应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可分别得到各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优分配值。图1和图2分别为三种情景下各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增加量的变化情况。

图1 三种情景下2010-2015年能源消耗的增加量 单位:10000 tce

从图1中可见三种情景下,山东、广东、江苏、河北、河南、辽宁等省区能源消耗较大,北京、上海、江西、海南、贵州、青海、宁夏等省区能源消耗较少。情景2与情景1相比,北京、上海、贵州、青海和宁夏能源消耗量没有改变;其他省区均有不同幅度的减少,其中能源消耗变动幅度排在前十一位的省区依次是内蒙古、河北、辽宁、山东、甘肃、新疆、云南、江苏、广东、河南和山西。情景3与情景2相比,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陕西等地区能源消耗进一步减少,其中河南、四川、重庆、黑龙江和辽宁的能源消耗减少幅度较大;其他省区的能源消耗没有改变。同理可分析各省区二氧化碳排放情况。三种情景中二氧化碳排放变动均较大的省区有河北、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广东、云南、陕西、甘肃、新疆等。从图2中可看出,情景2与情景1中各省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减情况与能源消耗的增减情况一致。二氧化碳排放变动幅度排在前十一位的省区依次是内蒙古、辽宁、河北、山东、山西、新疆、甘肃、河南、云南、江苏和广东。但其省 区排序与能源消耗变动大小的省区排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二氧化碳排放量不仅受能源消耗量的影响,而且还受能源碳强度的影响,即各省能源碳强度不同导致二氧化碳排放的变化与能源消耗的变化不一致。情景3与情景2相比,二氧化碳排放没有变化的省区和能源消耗没有变化的省区相同;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的省区与能源消耗减少的省区也相同,但省区排序有所不同。

图2 三种情景下2010-2015年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量 单位:10000 t

结合情景2与情景1中的经济增长优化结果可知,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变动较大的省区比较容易受经济扩张约束上限变化的影响。缩小经济扩张上限,虽然放慢了全国及一些省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但有利于节约能源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结合情景3与情景2中的经济增长优化结果可知,当2010-2015年各省能源碳强度与2005-2010年的能源碳强度变化相同时,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变动较大的省区比较容易受全国能耗强度变化的影响。为了实现全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优配置,各省区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本省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合本省低碳发展的路径。

(三)三种情景下全国节能减排成本与脱钩状态分析

我们把各种情景下全国总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优化结果进行对比,当GDP改变量与能耗改变量为负值时,令GDP改变量与能耗改变量比值为节能成本;当GDP改变量与二氧化碳排放改变量为负值时,令GDP改变量与二氧化碳排放改变量比值为减排成本。由三种情景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优化分配可看出,情景2在情景1基础上同比例缩小了经济扩张上限,减慢了某些省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利于节约能源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其节能成本和减排成本分别为0.963万元/吨标准煤和0.310万元/吨。情景3在情景2基础上考察了全国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的最大降低幅度。在此种情况下,节能成本和减排成本分别为1.010万元/吨标准煤和0.339万元/吨。两种对比结果显示节能成本和减排成本均较低,说明适度放慢经济发展过快省区的经济发展和进一步加快全国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的降低,虽然对全国及个别省区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但对全国总体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起着较强的抑制作用。

本文采用Tapio脱钩指标,将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弹性分解如下:

其中分别称为碳排放弹性脱钩指标、能源消耗弹性脱钩指标和能源碳排放弹性脱钩指标,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率采用2010-2015年年均增长率。由三种情景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优化分配,可计算出三种情景下2010-2015年年均碳排放弹性脱钩指标、能源消耗弹性脱钩指标、能源碳排放弹性脱钩指标(见表3)。结果显示,能源消耗在情景1中处于增长连接状态,在情景2和情景3中处于弱脱钩状态,且能源消耗脱钩指标值越来越小,说明能源消耗和全国生产总值的弱脱钩程度越来越强。能源碳排放在三种情景中虽均处于增长连接状态,但能源碳排放弹性脱钩指标值越来越趋于0.8(增长连接与弱脱钩状态的临界值),说明虽然二氧化碳排放与能源消耗之间还处于增长连接阶段,但越来越趋于弱脱钩状态。二氧化碳排放在三种情景中均处于弱脱钩状态,而且碳排放弹性脱钩指标值越来越小,说明二氧化碳排放与全国生产总值的弱脱钩程度越来越强。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根据所分析问题的侧重点不同,从全局最优的角度,建立了两个在全国及省际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约束下省区经济增长优化模型。分析了三种情景下各省区经济增长的优化问题,比较了各省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优分配路径的异同。发现三种情景下均能实现“十二五”规划中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期目标、单位GDP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的约束目标。若2010-2015年全国能源碳强度降低程度与2005-2010年能源碳强度降低程度相同,则全国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的最大降低幅度约分别为17.27%和21.07%。

在地区经济发展方面,本文比较了三种情景下各省经济增长最优分配的异同,分析了缩小经济扩张上限和进一步降低全国能耗强度对全国及各省区的影响,指出了经济发展较慢和较快的省区。如果经济保持目前发展势头,那么现行的全国及各省能耗强度指标约束对山西、贵州、青海和宁夏的经济发展较为不利,对其他省区的经济发展较为有利。同比例缩小经济扩张上限,对各省及全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是全方位的,中部、西南、东北、北部沿海和西北地区经济年均增长率下降程度较大,其中河北、内蒙古、云南、甘肃、新疆和辽宁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减慢。若全国能耗强度降低率从16%进一步降低到17.27%,则全国经济年均增长率将进一步下降1.2个百分点,西北、中部、西南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减慢,其中吉林、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陕西、辽宁和广西成为经济发展较慢省区的新成员。说明进一步降低全国能耗强度对西北、中部、西南和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有较强的阻碍作用。

第2篇:降低碳排放的好处范文

简单理解,低碳,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提倡大家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做起,在生活细节上越来越注意节能减耗。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控制或者注意个人的碳排量,让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下来。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低碳生活主要的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节电、节油、节气等等一些细节,从点滴做起就能将低碳付诸诸实践了。

关于低碳的几个名词

碳足迹(Garbon footprint):公司、家庭或个人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碳足迹”越大,排放的二氧化碳越多,反之“碳足迹”就越小。

碳中性: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就想办法用减碳的方法处理多少二氧化碳,达到碳排放的“收支平衡”。

碳汇:自然界的碳被固定在海洋、土壤、岩石和生物体中。  碳汇林:以减碳为目的建造的林地,森林每年每生长出1立方米的体积,就能吸收11.83吨二氧化炭,目前国家林业局已经在全国开辟了八块公益碳汇林的项目。

低碳达人生活秀

张杨干:每天记录碳排量

“8月27日,开车25.6公里(4.72kg)+搭电梯24层(5.232kg)+用电脑10小时(0.18kg)+外食三餐(1.44Kg)+热水澡1.5分钟(0.42kg)+洗衣机40分钟(0.117kg)+开电风扇10小时人均(0.25kg)……”台湾“减碳达人”张杨千这一天的碳排放总量为14.104kg。张杨干是“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编,致力减碳环

保事业。张杨干曾是一名报社记者,几年前在照片上看到图瓦卢被海水淹过的情景,大受震撼,毅然飞到欧洲去读全球暖化专业。现任台达电子文教基金会策划专员。张杨干对减碳很执着,每天记录自己的碳排放,如果上一周的碳排放太多,他会改搭公交车、少吃牛肉、上班走楼梯等办法来减少碳排放。

清清小雅:低碳生活很简单

低碳生活其实很简单,只要在细节上多多留意就能做到。女人爱美,都有各自的小心得。每天的淘米水决不倒掉,用它来洗脸或洗手绝对是天然的美白产品;每天清早自己磨豆浆,有肘豆浆喝不完,时间一长就会发酸,那也没关系,直接涂抹到脸上或充当护发素,美容的功能也是相当厉害的;女人的美更要注重心灵的保养,宽容、理解、善良、帮助他人,这都是修身养性的好方法,也能从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欢喜,身心的淡定健康,是靓丽与活力的法宝。

在家居方面,实现低碳也有很多小妙招。将废旧的报纸整理干净,铺垫在衣橱的最底层,报纸不仅可以吸潮,还能吸收衣柜中的异味;家里有很多穿旧的破丝袜和棉袜,我都舍不得丢弃,清洗干净,积艚到一定的数量,拿到裁缝店,让人家用俏丽的小花布给我做一个袜子靠垫或坐垫,废弃的袜子就是最好的充填物;有破洞的丝袜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用来装肥皂头和香皂头,这样会将碎块的小肥皂用得干干净净。

用过的面膜纸也不要扔掉,可以用来擦首饰、擦家具的表面或者擦皮带,不仅擦得清亮还能留下面膜纸的香气;喝过的茶叶渣,把它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又舒适,又能帮助改善睡眠;将用完的香皂盒、花露水瓶、洗发水和沐浴露的瓶子全部敞开口,任意地放在家的角落里,也可以放在衣橱里,每到回家或者打开衣橱都会有自然的芬芳扑鼻而来;用冰激凌盒做烟灰缸,省事且方便,随用随扔,也是废物利用的好方法。

不经意间,生活中的碳排量降低了,而我的生活质量并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更绿色,更环保,更健康。

职场OL的低碳体验

王小姐在一家国企上班,自从听了一堂关于低碳生活的讲座后,大受震动,她没想到,自己平时的行动无形中增加的碳排量,影响到了周围环境。回来后,王小姐决定体验低碳生活。

第3篇:降低碳排放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产业结构;低碳经济;低能耗;低排放

2011年5月24日北京晨报报道,今年夏天将是我国电荒史上最严重的时段,高能耗产业为电荒“帮凶”,电荒现象反映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2010年3月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消费模式和产业体系,以应对气候恶化。低碳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有益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提升。

一、低碳经济含义及背景

低碳经济是基于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的经济模式,主要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提升等途径,以降低对能源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国际上最早提出低碳经济概念的是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减少大气污染,抑制全球气候变暖是21世纪全球发展的共识,从1997年制定的《京都议定书》到2007年制定的《巴厘岛路线图》,各国都在为实现低碳的目标而努力。2006年《斯特恩报告》指出,每年1%的GDP投入,可避免将来每年5%-20%的GDP损失,强调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2007年美国参议员提出《低碳经济法案》,指出美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低碳经济。2007年,《巴厘岛路线图》积极推进了全球向低碳经济迈进。2008年被世纪环境规划署确定为“世界环境年”,主题是“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8年G8峰会提出,2050年实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降低50%。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我国温总理保证减排目标将受到法律和舆论的监督。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低碳经济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与重视。

二、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现状及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并持续提升。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显著下降,由2005年的12.1%下降到2010年的10.2%,下降了1.9%;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略微下降,由2005年的47.4%下降为2010年的46.8%,下降了0.6%;第三产业产值大幅度上升,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40.5%上升为2010年的43.0%,上升了2.5%。从三个产业的就业人数来看,从2005-2009年,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44.8%下降到38.1%,下降了6.7%;第二产业从业人数比重从23.8%上升为27.8%,上升了4.0%;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由31.4%上升为4.1%,上升了2.7%。可见,三大产业的从业人数比重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总的来说,我国产业结构在“二、三、一”型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但较发达国家,我国产业结构还有待提升。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对“高碳”产品,如钢材、水泥、电力等需求很大,这也是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我们不能抛弃这些基础性产业,必须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降低单位经济的碳强度,加快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低碳经济,是优化能源结构的必经之路。我国能源结构是煤多、油气少,这一状况决定了我国主要以煤炭为主。煤炭是“高碳”能源,应尽量减少使用,应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重,降低一次性能源使用的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加快国际交流与合作。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最大的挑战是研发科技创新能力有限。当前,尽管我国工业实现全球化,但享受利润和国际分工仍处于底层和末端。增加低碳经济投入,可提高我国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与管理,实现国际分工水平提升及国际合作的主导权。

三、加快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建议

第4篇:降低碳排放的好处范文

一、低碳经济与低碳物流

(一)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指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人类的技术创新、转型、开发等手段最大化的减少煤、炭、石油等能源的消耗,从而降低温室效应,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局面。低碳经济针对地球的环境以及能源问题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并且还可以有效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人类的长远生存和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低碳物流所谓的低碳物流就是指通过技术或者管理手段降低物流行业中碳排放量,在物流过程中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主要目标,通过能效技术、可再生资源技术以及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使得物流活动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有所降低,从而降低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与污染,进一步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并有效的保护环境,可以说低碳物流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低碳经济,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交通、邮政以及仓库的能源消耗大概占据我国能源消耗的10%左右,并且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碳排放量会随之增大,所以低碳物流势在必行。实施低碳物流一是可以降低碳的排放量有助于环保,二是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是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

二、低碳物流的重要性

(一)低碳物流可以有效的降低环境污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科学技术越来越强大,但同时人类对地球环境的污染程度也越来越大,其中车辆尾气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就是目前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而物流运输又是车辆尾气排放的重要部分,所以低碳物流针对于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只有发展低碳物流,才能有效的控制车辆在运输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只有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被有效的控制,才可以大大的改善目前的自然环境。所以说低碳物流对于人类的未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低碳物流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近几年汽油和柴油的价格逐渐攀升,这对于企业的物流运输来说等于增加了成本,成本的增加就会使企业获得利润减小。而低碳物流可以有效的控制碳排放量,车辆的排放量被控制也就代表汽车的消耗降低,甚至目前已经研究出其他能源的运输设备。从成本角度讲,降低消耗或者采取其他能源都可以大大的降低企业的成本,这对于企业的自身发展具有良好的影响。

(三)低碳物流理念可以影响其他事物和人员的理念物流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如果物流运输采用了低碳经济理念,那么这种理念也会针对生产和消费产生一种积极的影响。随着全球污染的严重,迫切需要人们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环保意识才能让我们未来的生活环境变的更好,而不是更糟。

三、低碳经济理念下低碳物流运输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低碳理念意识决定人的行为,所以只有人们首先意识到低碳物流的重要性,人们才能主动的朝着低碳物流的方向前进。首先政府要加大低碳物流的宣传,要通过这种方式将低碳物流的理念传输到所有人,特别是一些企业,要让企业深刻的意识到低碳物流对企业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其次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应不断的研究和学习低碳理念,要深刻的去理解低碳理念,只有企业内部所有员工都深刻的意识到低碳物流对于企业自身以及生存环境的影响,才能真正做到低碳物流只有企业树立了正确的意识,才能主动的针对企业目前的状态进行积极的研究、改善和创新。由此物流企业才能最大化的做到低碳物流。

(二)物流运输中的具体策略1.开展多式联运。多式联运可以针对不同的运输方式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目前众多的运输方式中,公路运输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是最大的,而水运和空运仅次于公路运输,铁路是相对碳排放量最小的。而企业就可以根据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以及碳排放量采取多式联运,例如我们可以采取水运和公路、铁路联运的方式来完成业务,这种方式就可以大大的降低碳的排放量。所以基于低碳经济理念下物流企业应多采取多式联运的方式,由此降低碳排放量,达到自己企业经济的增长。2.采取共同配送的方式所谓的共同配送就是指几个企业联合起来寻找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承担运输过程。共同配送可以大大的降低运输量并有效的降低重复运输,降低空载率,由此可以降低运输的次数从而降低碳排放从经济角度来说,共同配送也可以节省企业自身的运输投资。共同配送可以让企业将所有精力都放在生产和经营中,而将物流活动通过合同的方式交给专业的物流公司,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企业更好的经营,也可以有效实现低碳物流。3.发展先进运输方式甩挂运输可以有效的提高运输过程的效率以及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降低车辆空驶以及无效运输等情况,由此大大的降低了碳的排放量。除了甩挂运输方式以外,滚装运输、集装箱运输都是目前相对先进的运输方式。这些运输方式都可以有效的降低碳排放并增大运输效率,对于环境以及企业自身都有很好的影响。针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可以使用BP碳排放计算器来有效控制碳的排放量。BP碳排放计算器可以针对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计算,可以针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有效的指导。物流企业使用BP碳排放计算器就可以针对整个运输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所掌握,并进行有效的改进。4.针对运输设备进行有效改进目前运输设备产生二氧化碳的主要原因在于运输设备需要依靠煤、炭、石油等能源来维持动力,所以我们应从动力的角度来进行改进。企业应采用一些无污染的能源运输设备,由此可以降低运输设备的碳排放量。就目前来说,汽油和柴油发动机油耗大、碳排放量高,并且会产生很大的噪音,而且汽油和柴油的成本也过高,所以汽油和柴油发动机并不是最佳的选择。而电动发动机是目前较好的运输设备,电能设备从根本上解决了碳排放的问题。

第5篇:降低碳排放的好处范文

一、产业结构变动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理论演进关系

(一)P曲线理论经济的发展往往和环境承载力息息相关。就国际经济的实际发展经验来看,“主要工业化发达国家的碳排放强度随时间变化呈现出先增后减并追逐趋同的态势”,而“主要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碳排放强度则随时间呈波动性变化”(张志强、曾静静等,2011)[5]。为进一步探索刻画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强度的演进关系,陈永国、褚尚军等(2013)在整合产业结构理论和工业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强度演进关系的P曲线模型假说,并且运用P曲线模型假说对我国的实际进行了量化分析,并得出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对碳排放强度在整体上是一种负担贡献的结论。P曲线理论认为,产业结构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是,从“一三二”向“二三一”转变并最后形成“三二一”的结构形态,即从农业占主导地位的结构向工业占主导地位的结构,再向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的结构转变。而工业的发展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工业的碳排放强度远高于第一和第三产业的农业和服务业。于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碳排放强度就会出现先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在工业化进程的初期和中期,资源密集型企业占整个工业比重较高,此时,工业的增长往往是一种粗放式的增长,即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从而获得收益,于是在工业化进程初期碳排放量较高,碳排放强度较大。而当工业化进入中后期阶段时,技术密集型企业所占比重逐渐提高,消耗资源显著减少、生产率显著提高,并能够从技术进步中获得高水平的经济增长收益;在工业化进程中后期阶段,随着政府在环境意识上的不断提高,会不断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政策支持力度,从产业转型升级的经济发展政策上重点保护和支持技术型企业的发展,从而激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碳排放量减少,碳排放强度进一步得到显著降低。如果考虑到工业化进程与碳排放关系的这种一般性规律,那么二者之间的演化关系就会呈现出如图1所示的类似于开口的P型变化趋势,这就是所谓的P曲线理论。在图1中,P曲线轨迹刻画了产业结构变动和碳排放强度之间的一般关系,这一关系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碳排放强度逐渐升高,但升高的速率由大到小,此时工业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工业技术水平逐渐提高;第二阶段,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碳排放强度开始不断地下降,此时服务业比重开始增加,工业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第三阶段,产业结构继续调整,碳排放强度下降到一个自然环境可以承载的范围,此时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工业以技术密集型企业为主体。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碳排放强度结构红利与结构负担贡献P曲线理论从总体上说明了产业结构变动与碳排放强度间的一般演进关系,但并未说明某一时间段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如何。MichaelPeneder(2003)[6]认为,如果产业结构的变动使碳排放强度降低,则这种影响被称之为结构红利贡献,反之,则为结构负担贡献。如果把产业结构的变动视为政府对产业结构进行积极主动调整的结果的话,并进一步能够将碳排放强度进行分解,则可以构建相应的计量分析模型,以探讨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即产业结构调整的红利贡献以及负担贡献。为此,KayaYoich(i2010)[7]以经济、能源和人口等因素与人类生产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间的关系构建了如下相应的碳排放计量分析模型。在式(3)中,CI表示碳排放强度的变化。当CI叟0时,说明相应的经济政策缺乏成效,碳排放强度上升,环境恶化;当CI燮0,则说明相应的经济政策取得了成效,碳排放强度下降,环境得到改善。在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影响的一般规律中,如果从贡献率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的话,考虑到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强度要受到两个方面影响的,即一方面来自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因产业结构调整影响下的各产业部门行业效率提高的影响,那么,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关系,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因各行业效率提高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若用AC1、AC2分别表示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强度的绝对贡献以及行业效率变动对碳排放强度的绝对贡献。式(4)表明,碳排放强度变化CI等于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强度的绝对贡献与行业效率变动对碳排放强度的绝对贡献之和,亦即产业结构和行业效率的变动导致了碳排放强度的变化。并且在CI叟0时,说明相应的经济政策缺乏成效,碳排放强度上升,环境恶化;当CI燮0时,则说明相应的经济政策取得了成效,碳排放强度下降,环境得到改善。为进一步准确地测算出式(4)中的AC1和AC2两个因素,B.W.Ang(2004)给出了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方法(LMDI)。运用LMDI方法,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理论上存在两种方法即加法和乘法。当AC1<0且RC1>0,表明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强度是结构红利贡献,即产业结构的调整使碳排放强度降低;当AC1叟0且RC1燮0,表明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强度是结构负担贡献,即产业结构的调整反而使碳排放强度增加了。类似地,当AC2<0且RC2>0,表明行业效率变动对碳排放强度是效率红利贡献,即产业效率的变动使碳排放强度降低;当AC2叟0且RC2燮0,则表明产业效率变动对碳排放强度是效率负担贡献,即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产业效率变动反而使碳排放强度增加了。

二、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强度影响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的选取与数据的处理本文实证分析中所使用的数据,均来自于2002—2012年江苏省历年统计年鉴。其中的主要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中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能源消费”和“主要年份地区生产总值”以及“综合能源平衡表”等。[10]依据前述理论分析可知,为了获取2002—2012年期间各年的碳排放强度CI,需要得到每一年的GDP以及碳排放量。为此,本文选取了江苏省统计年鉴中“主要年份地区生产总值”数据中的地区生产总值数据,而对于每一年的碳排放量,则参照标准煤系数折算的方法,将各年份所用的各种能源折算成标准煤,再依据国家发改委推荐值,并以2.4567的标准折算系数计算出历年的碳排放量。经计算整理后的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对于绝对贡献AC和相对贡献RC的计算,需要知道三个变量,即地区生产总值GDP、各行业生产总值GDPi以及各行业的碳排放量CEi。在此,本文依据传统的产业部门划分方法将江苏省产业部门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各地区生产总值GDP以及每个行业的生产总值GDPi的对应数据选自“江苏省统计年鉴”历年“主要年份地区生产总值”,而对于CEi的测算,则参照“综合能源平衡表”,将农、林、牧、渔、水利业算作第一产业,将工业和建筑业算作第二产业,将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和批发与零售贸易餐饮业算作第三产业,其他和生活消费忽略不计,首先计算出三大产业各自的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值,再分别乘以对应年份的碳排放量。再按照前述给出的式(5)、(6)、(7)和(8)可计算出江苏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的绝对贡献AC和相对贡献RC,结果如表2所示。

(二)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强度影响演进关系的实证分析本文依据P曲线模型所给出的一般理论认识,结合整理获得的江苏省产业结构变动与碳排放的实际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分析,结果发现,江苏省自2002—2012年期间,经过持续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化进程不断演进。在整体的产业结构表现上,第二产业结构比重不断提高,同时,这一期间的产业结构调整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演化关系,基本上处在P曲线的第二阶段的中期水平上,符合P曲线模型的发展理论。但是,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强度的红利贡献的相对水平还依然比较低。

1.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但二次产业中的工业化进程仍处在转型期。依据江苏省2002—2012年期间各年份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的实际变化数据分析来看,其产业结构的演化趋势如图2所示。图2清晰地刻画了江苏省在2002—2012年间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结构的变化。在这一期间,江苏省第二产业的比重始终远远高于第一和第三产业,但是,在2007—2012年的几年中,第二产业的比重呈现出了不断下降的趋势,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自2005年开始呈现出一种逐步上升的发展趋势。江苏省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2013年江苏省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从产业结构看,全年第二产业增加占GDP比重为51.2%,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并且根据本文的实际调查还发现,江苏省2012年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5%,比上年提高近1.2个百分点。全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超过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5%,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8.5%,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随着江苏省对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工业比重出现下降趋势,服务业比重则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并且其中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增长。但是,结合P曲线理论所基于的理论前提不难发现,如果按照产业结构理论上的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来判断,即产业结构从“一三二”向“二三一”转变并最后形成“三二一”的结构形态,亦即从农业占主导地位的结构向工业占主导地位的结构,再向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的结构转变,那么,江苏省的产业结构实际演变过程,仍然处在第二阶段中“二三一”的中期稍后的工业化产业升级转型期和第三产业快速上升的结构调整期。

2.江苏省2002—2012产业结构调整逐年降低了碳排放强度但仍处在P曲线二段中前期。为进一步检验与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相对应的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以确定二者演化进程所处的P曲线理论关系阶段,本文给出江苏省2002—2012年期间的碳排放强度演化趋势图3。从图3可以看出,江苏省在这一期间的碳排放强度自2005年开始,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并且,如果站在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角度来看,图3所揭示的碳排放强度的发展趋势在总体上趋于不断下降的态势,而且经历了一个由缓慢下降到快速下降再到缓慢下降的过程。如果进一步将江苏省2002—2012年间的能源消费总量、地区生产总值、碳排放量三个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结合起来认识,就会进一步发现,江苏省2002—2012年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的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但仍处在P曲线二段中前期。图4描述了2002—2012年江苏省能源消费总量、地区生产总值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一般变化趋势。通过观察可以发现,2002年以来江苏省的碳排放量、能源消费总量、地区生产总值三个指标大体保持着同步增长的趋势,碳排放量所代表的曲线和地区生产总值所代表的曲线逐渐趋近,而地区生产总值所代表的曲线和能源消费总量所代表的曲线逐渐远离。这一基本的演化发展趋势说明:第一,虽然碳排放量、地区生产总值以及能源消费总量都在逐年增长,但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速度要高于碳排放量增长的速度,同时也高于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速度;第二,江苏省近十年来在降低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强度的前提下,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发展趋势,基本上符合P曲线理论描述的第二阶段中前期的演化态势。

3.江苏省的实际产业结构和行业效率对于碳排放强度存在的红利贡献偏低。为了更进一步考察江苏省在2002—2012年期间内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本文依据前述理论分析中给出的红利贡献和负担贡献的测算因子,针对江苏省的实际数据进行测算,具体测算结果如表3所示。表3列出了2002—2012年间的碳排放强度变化、产业结构的绝对贡献和相对贡献、行业效率的绝对和相对贡献的实际测算结果。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碳排放强度变化方面,除了2003—2004年这一阶段碳排放强度变化是正值之外,其余阶段均为负值。也就是说,总体而言,2002—2012年这十一年间,碳排放强度是在不断降低的,经济政策取得了成效。绝对贡献和相对贡献方面,2005年之前产业结构变动对降低碳排放强度起负担贡献,而2005年之后都是起红利贡献;2004年之前行业效率的变动对降低碳排放强度起负担贡献,而之后都是起红利贡献。结合江苏省五年规划中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上述的两个转折点时间段恰好处在“十五”计划末期、“十一五”规划将要开始的阶段。这说明,在“十五”规划中,江苏省已经开始做出调整,逐步降低碳排放强度,但主要依靠的是产业内行业效率的提高,运用产业结构的变动来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在“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中,江苏省在依靠行业效率提高来降低碳排放强度的同时,开始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并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来降低碳排放强度。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效率提高的共同影响作用下,江苏省在“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期间,碳排放强度的下降要比“十五”规划期间更为显著。

三、实证分析结论与相应的政策含义

第6篇:降低碳排放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企业成本;降低成本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8-0127-01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带来的各种恶果以及环境的恶化对人们的警示,各国已纷纷开展各种关于解决气候问题的联合会议,在2003年2月24日,英国颁布了《能源白皮书》,成为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的国家。伴随着这一概念的深化,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低碳发展等一系列经济形态总称都在慢慢地深入人们的生活。2009年11月,总理向全世界公布了中国在2020年降低碳强度的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国务院2011年9月27日召开的全国节能减排的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所部署“十二五”节能减排的工作中,总理再次强调要明确各级政府和有关企业节能减排的责任。尽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局面。这就意味着企业需要面临着更多降低碳排放的压力。面对这样的环境现状以及国家政策,如何在这种低碳经济条件下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便是企业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

1 低碳经济下降低企业成本的现实意义

1.1 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下的企业必须勇于迎接挑战并抓住机遇,顺应局势,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目前低碳经济不仅是一个市场问题,而且更是各个国家的政策取向问题。涉及到企业生存发展的问题,只有走节能环保,低碳发展的路子,并且努力降低成本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1.2 提高企业竞争力

当企业的成本控制得当,企业利润就有可能会增加。利润增加,企业才能利用资金进行再投资、再生产,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这样在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就能更好创新出适合企业发展的低碳经济战略从而更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利润。

1.3 增加企业赢余

普林斯顿研究报告分析低碳经济具有更高的投资回报率,能够显著地增加产量、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可靠性、改善产品质量、改善工作环境并鼓舞员工士气,在新增就业方面具有出色的潜力,其增长速度也大于其他经济形态,来自地方政府的和其他经济领域的合作伙伴关系更是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就说明低碳经济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机遇和发展空间,如果企业同时能降低成本便可以获得更多赢余。

2 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的成本问题

2.1 企业短期成本增加

低碳经济的核心就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以及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去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项目的技术水平、碳排放等标准对低碳经济中的企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些会使企业在短期内生产成本增加。例如我国制造业本身对电力需求较大,在现行主要以煤电为能源的前提下,增加电量就是增加碳的排放。因此要减少碳排放,就要通过引进处理碳排放的先进技术以及替代煤电的新能源。另外,企业可以对其生产工艺、产品性能或技术进行改造,然而这必然会增加企业在低碳技术以及减排过程中的前期生产成本。如按照国家现行政策对烟气进行脱硫处理以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以华电国际为例,火电发电总装机容量约为3000万千瓦,每年消耗煤炭的数量约为8000万吨,企业在脱硫方面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并且每年都在提高。然而,企业用在脱硫设施装备建设上的投入就达到了百亿,后期运营也同样需要投入。目前我国的碳收集技术还不成熟,成本也很昂贵。

2.2 低碳产品能源成本上升

低碳经济是以绿色GDP为发展目标,传统能源的高效减排、清洁能源的利用以及“碳排放权”市场的建立将成为革新重点。在现有技术的条件下,传统能源的高效减排以及清洁能源的利用必然会带来能源整体成本的上升,因为风能、生物能、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的投放成本较传统能源要高,而高效减排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必然会分摊到传统能源产品成本中去。更为重要的是,“碳排放权”市场的建立意味着传统能源类企业将面临高昂的成本,行业壁垒明显提高。能源成本的上升必然会传导到能源品价格中去,而能源品价格的重估也会提高相关企业的价值:对于清洁能源的提供者,主要体现在清洁能源价格提升、传统能源竞争力削弱后带来的行业盈利状况的长期改善。

2.3 企业环境成本增加

低碳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会对一些严重污染环境的原材料实施限制使用和禁止使用并且国家会不断扩大企业环保责任的范围,对企业的环保责任从追究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废弃物排放扩大到产品的生产、销售、使用、回收整个过程。另外,低碳经济中随着人们对于环境的越来越重视,企业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财务状况的影响也将成为评价企业价值的重要指标,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提高自身价值及其竞争力,就需要投入更多成本治理对于环境产生的影响。

3 低碳经济下降低成本的思路

3.1 制定低碳战略

在关于低碳经济的企业碳排放成本的研究模型中得出在长期决策模型中,企业更需要考虑外部因素,在宏观的低碳趋势下,应尽早制定本企业的低碳战略,为今后的低碳优势做好长期规划的结论。虽然在初期会使企业研发成本的增加,但在后期应能够更加节能,清洁生产,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物。这些不仅会使企业成本降低,而且能够为企业树立一个更好的形象,并且在低碳生活成为一个必然的时代,人们消费逐渐由低碳物品替代的过程中可以使企业更具竞争力。因此,企业应该大力发展低碳技术能力,能源利用能力,原材料采购与产品回收能力以及企业废气废渣处理能力。将这些划入到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中,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现状,寻求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和平衡,从而最终实现企业的低碳化发展。

3.2 提高利用效率

对于企业生产过程中能源应实现重复循环利用,将企业建立成为一个从消耗能源产生的污染再次作为另一种能源进行利用。如沼气池的建立。另外对于新能源,应当提高它的利用效率赢得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同时转变企业内部人员对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意识从而在根本上转变生产、消费和生存观念,提高企业内部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研发节能降耗技术,建设有效的能源新技术研发与供给机制。其中可以加强碳滤技术的研发并通过低碳技术、制度创新和能源技术创新以及能效管理来优化能源结构、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资金运作水平,通过开源节流、增收节支等措施减少资金占用,优化资金结构,合理分配资金,加速资金周转,降低筹资成本以此提高企业成本的利用效率。

3.3 深化企业创新

企业应当高度重视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及财务创新。通过制度创新对相关企业进行整合,可以使企业发挥“专业集成、投资集中、资源集约、效益集聚”的整体优势。其次要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最重要的就是技术创新,没有技术创新突破是不可能的。要掌握节能减排的关键技术,降本增效,具备核心竞争力。要了解和掌握国际、国内碳交易规则,在国际、国内低碳经济中获得平等地位。在管理创新方面要注重对人力资本的管理。

总之,低碳经济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既是挑战也是一个机遇,要想它成为企业的机遇,就应该未雨绸缪,将其纳入企业的整体规划中,寻找产业先机,关注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研究出适合企业自身情况的成本战略,从而实现低碳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洁.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企业战略成本管理[J].财务与金融,2010,(4).

[2]张建.低碳经济试点企业成本问题研究[J].工作研究,2011,(5).

第7篇:降低碳排放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能源低碳化;灰色关联分析;金融驱动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为应对气候变化,2009年我国政府在气候峰会上承诺争取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同时这些指标也被作为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低碳化成为“十二五”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可以通过发挥其资源配置、杠杆调节、中介服务等职能支持能源低碳化发展;同时,我国政府也一直强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减缓、适应、技术、资金”4个轮子共同驱动。可见,金融可以成为能源低碳化发展的强劲驱动力,在能源低碳化发展方面大有所为。

金融驱动能源低碳化作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国内外学者逐渐开始进行研究。如Schleish etal (2009) [1]发现,碳信用交易能够有效地刺激能源和相关工业部门提高能效并开发低碳技术。Friberg(2009) [2]认为清洁发展机制能为能源体系的多元化,提高碳排放管理水平作出积极贡献。另外,Victor.K.del(2011)[3]指出,对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的战略性投资和对CCS项目的开发,可以有效的实现能源低碳化发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课题组(2009)[4]的研究表明,低碳技术是实现能源低碳化发展之路的的根本保障。张帅(2010)[5]认为能源低碳化发展关键要依靠新型的清洁能源,如何加大在新能源方面的投资和技术创新是高碳能源低碳化转型的当务之急。曹洪军、陈好孟(2010)[6]指出建立健全绿色信贷政策,以信贷配给约束污染企业的经营行为和治污选择,能够大大促进节能减排,实现能源的低碳化发展。成思危(2011)[7]认为碳金融提供了一个低成本的应对气候变化激励机制和解决方案,成为推动低碳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纵观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外学者主要从定性角度对金融驱动能源低碳化发展的路径进行研究,而对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金融驱动贡献、作用机制则很少有人涉及。鉴于此,本文将在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立足于新疆实践,对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金融驱动进行研究。

二、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金融驱动贡献

由于灰色关联度分析(GRA)是根据行为序列几何形状的接近性,以分析和确定影响因素对行为贡献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对样本容量及样本分布无特殊要求,因此本文可以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新疆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金融驱动贡献进行研究。

5.排关联序。根据R的大小进行关联度排序。关联度越接近于1,说明关联程度越大。根据前人的经验,当ρ=0.5时,两因素的关联度>0.6时,便认为其关联性显著[8]。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对新疆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金融驱动贡献进行测度,首先要确定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碳排放强度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反映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利用与碳排放效益状况的指标,可以用来衡量能源低碳化发展水平。金融可以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服务推动能源低碳化发展,其中电力的投资、银行的技术改造贷款、节能减排贷款和能效贷款都能降低碳排放强度。由于银行对企业的节能贷款和能效贷款额不可得,同时考虑到碳排放强度与能源结构、能源效率、经济增长率、产业结构有关,可以把这些因素也都考虑进来,以利于对比分析,从而更好地看出金融在能源低碳化发展中的驱动贡献。因此,本文选取碳排放强度作为参考序列,记为x0,电力投资(电力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技改贷款(金融机构的技术改造贷款)、能源结构(低碳能源在能源总消费中的占比)、能源效率(单位GDP能耗)、经济增长率(GDP增长率)、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作为比较序列,分别记为x1,x2,x3,x4,x5,x6。

原始数据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2000-2010),其中碳排放强度①根据公式计算得出,电力投资、技改贷款、能源结构、能源效率、经济增长率、产业结构数据根据年鉴整理得出,考虑到数据的可比和可测性,GDP数据按1999年不变价格折算,同时以1999年数据为基准,将各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以便分析计算。

(三)实证结果分析

以新疆碳排放强度指标为参考序列,电力投资、技改贷款、能源结构、能源效率、经济增长率、产业结构指标为比较序列,对无量纲化处理过的指标数据,按前述的计算步骤进行测算,得到了新疆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见表1)。1999-2008年新疆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由1999年的1.74下降到2008年的1.05,年均下降5.46%。由表1可知电力投资、技改贷款与碳排放强度的关联度在0.6以上,可以认为金融对碳排放强度下降有显著影响,它可以成为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驱动力。进一步对各指标与碳排放强度的关联度从大到小进行排序,能源效率>产业结构>技改贷款>能源结构>经济增长率>电力投资,即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强度下降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技改贷款和能源结构,最后是经济增长率和电力投资。这说明在影响碳排放强度下降的因素中,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是碳排放强度下降的的主要驱动因素。技改贷款和电力投资对碳排放强度下降的影响程度分别排在第三位和第六位,揭示出金融对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驱动贡献还有待提高,尤其在电力投资方面。

三、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金融驱动机制

(一)金融驱动作用机理

在能源低碳化发展中,金融驱动是指以能源消费需求为基础,通过有效的金融手段,作用于生产和消费领域,引导企业生产方式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最终实现能源低碳化发展的既定目标。碳排放是在能源消费过程中产生的,能源消费需求对碳排放有影响,而能源消费需求又与企业的生产和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一方面,从企业角度来说,企业为了生产的需要会对能源要素产生直接需求,能源要素通过加工整合转化为能源商品,企业产业链条的延伸又会对能源商品产生间接需求;另一方面,从居民角度来说,一部分能源商品会成为居民的直接需求,另一部分则通过购买其他商品和服务转化为间接需求。由此可知,企业生产方式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会对碳排放产生显著影响。

据新疆2010年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显示,新疆2008年居民生活能源消费量为752.73万吨标准煤,各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为8 331.18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的11倍。随着新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企业和居民对能源的消费需求还会增加,尤其是企业的生产能源消费。因此,金融要从企业和居民的能源消费领域驱动能源低碳化发展,通过采取绿色金融、价格激励等政策改善企业的生产方式和居民的生活方式,引导企业低碳生产和居民低碳生活。

(二)金融驱动作用渠道

能源低碳化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金融驱动作用机理的实现关键要靠有效的作用渠道。资金扶持渠道、碳金融市场渠道、政策引导渠道和金融服务渠道,这四个渠道作用的层面、领域不同,只有将四者有机结合,使它们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形成一个驱动轮,才能更好地发挥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驱动作用。具体来说,资金扶持是能源低碳化发展的基础,是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利用清洁能源,研发低碳技术和开展CDM项目的重要保证。碳金融市场是能源低碳化发展的关键,可以通过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构建和碳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来限制高碳产业的投资,鼓励低碳环保产业发展。政策引导是能源低碳化发展的保障,可以对企业和居民的能源消费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主要包括低碳信贷、低碳消费和价格激励政策。中介服务是能源低碳化发展的支持平台,为能源低碳化发展的参与者提供专业化服务,优化能源低碳化发展的环境,主要包括信息咨询、技术集成和项目管理等服务。

(三)金融驱动作用路径

能源低碳化发展是最终目标,金融渠道是这一目标实现的手段,而路径是连接彼此的纽带。通过对新疆碳排放强度下降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可以看出金融因素、经济因素、能源因素均能影响新疆能源低碳化发展。除了金融的直接作用外,金融还可以间接推动能源的低碳化发展。即可以利用资金扶持、碳金融市场、政策引导、中介服务这四个渠道,通过支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大力发展低碳环保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加大对电力等清洁能源的投资和开发利用,优化能源结构;继续保持技改贷款规模,降低企业与居民能耗,提高能源效率,来实现能源低碳化发展的目标。

四、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金融驱动对策建议

1.加大清洁能源投资,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一是要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新疆有着丰富的水能、风能、太阳能资源,应该充分利用地区的资源优势,创建清洁能源体系,降低对传统高碳能源的依赖,使能源结构向低碳化、清洁化转型。二是要为低碳能源技术和碳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利用提供资金扶持。大力发展煤炭提质加工、高效燃煤发电、工业锅炉洁净燃煤和新型煤化工等技术,减少原煤的直接使用,降低煤炭的消费强度,促进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强化低碳信贷政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新疆的碳排放主要是企业的生产能源消费中产生的。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企业的碳排放状况采取差别信贷政策,强化低碳信贷政策。对于开发利用清洁能源,从事低碳环保产业的企业可以给予优惠贷款政策,适当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于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企业,则提高贷款利率,提前收回贷款,以引导资金流向,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3.发挥金融机构的中介服务职能,为能源低碳化发展提供服务支持。金融机构可以利用自身的渠道、信息、资金、结算、财务、技术、人力等方面的优势,为节能减排企业提供环保咨询、投资理财、财务顾问、融资租赁、信用担保、技术扶持等金融服务,降低企业的减排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同时,对节能减排项目的开发、管理,碳减排交易,实施一站式服务。截至2010年底,新疆批准的CDM项目有69个,签发的CDM项目只有12个,在全国居中后位,占有率不到2%[9]。因此,地方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CDM项目的服务支持。

4.创新碳金融衍生工具,构筑能源低碳化发展的市场驱动平台。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都应积极参与到能源低碳化发展中来,适时推出碳排放信用、碳互换合约、碳期权碳期货、碳基金等碳金融衍生产工具。2010年7月13日,新疆首个环境能源交易机构――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新疆分所在乌鲁木齐挂牌成立,交易所将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排污权交易、自愿碳减排交易等业务的开展,为新疆能源低碳化发展构筑市场平台。有了这些碳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所不再局限于CDM项目的交易,碳排放信用、碳互换合约、碳期权碳期货、碳基金等碳金融衍生工具也可以在交易所交易,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新疆能源的低碳化发展。

注释:

① 碳排放强度=碳排放量/国内生产总值,新疆的碳排放强度为新疆的碳排放量与新疆生产总值之比。由于新疆碳排放量不能直接获得,需要进行估算。根据徐国泉等提出并改进的碳排放量分解模型中的算法,碳排放估算公式为:Cit=∑iEitj×δj,其中Cit为i省t年的能源的碳排放总量;Eit为i省t年第j种能源消耗标准量;δj为j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由于燃料燃烧率、含碳量和碳氧化率等指标的差异,不同机构提供的碳排放转换系数略有不同,故在这里取其平均值。煤炭、石油、天然气消耗碳排放系数分别为0.7329,0.5574,0.4226;新疆生产总值按1999年的价格折算。

参考文献:

[1] Schleish J., Rogge K.and Betz R.Incentives for Energy Efficiency in the EU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J].Energy Efficiency, 2009(2):37-67.

[2] Friberg L.Varieties of Carbon Governance: The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in Brazil-a Success Story Challenged[J].Environment & Development,2009 (4):395-424.

[3] finance.省略,第二届中国低碳经济论坛[EB/OL].[2011].

[4]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课题组.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 张帅.向低碳型能源经济化社会转型[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2):339.

[6] 曹洪军,陈好孟.信贷供给支持环境保护的有效性分析[J].武汉金融,2010(5): 34-37.

[7] 省略,中国金融网[EB/OL].[2011].

[8] 邓聚龙.灰理论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省略china.省略,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网[EB/OL].[2011].

A Study on Financial Driver of Development of Energy Low-Carbonization

LI Ji-gang, MIAO Yu

(Financial School, Xin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Urumqi 830012,China)

第8篇:降低碳排放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消费者低碳偏好;碳排放;集中决策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complexity of global supply chain environment, more and more companies are working to solve the va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EOQ model, establishing the two-stage supply chain composed of a single manufacturer and single retailer. In decentralized decision-making, product's wholesale price and carbon emissions is determined by the manufacturer, and the retailer determine the retail price of the product and order quantity. In case dat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nges of low carbon consumer preference coefficient and ordering cost impact on decentralized decision and centralized decision of supply chain, centralized decision-making uses particle swarm algorithm to solve the problem, and it is concluded that under the centralized decision-making supply chain can have high market demand, gain more profit, and have less carbon emissions, which is profit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Key words: supply chain; low carbon consumer preference; carbon emissions; centralized decision making

0 引 言

近来各企业都在寻找减少碳排放量的途径,大量实践证明通过对批量和订货量的调整,碳排放量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减少。如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世界政治、经济、能源、环境等领域的重要议题[1]。近年来,考虑碳排放的EOQ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Letmathe等[2]研究了碳排放限额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下,公司内部产品组合和数量的线性规划问题,同时求解了混合整数规划最优化模型。Rosic等[3]在基本报童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考虑碳排放成本的单周期规划模型,进一步分析了与碳排放相关的因素对订购量的影响。Bonney等[4]的研究结果不同于传统的EOQ的模型,其结果显示增加每次订货的数量和减少订货的次数都会有利于减少订货成本和碳排放量。Hua等[5]研究了企业考虑碳排放上限与交易机制时,库存管理中的碳排放足迹问题,与传统的EOQ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碳交易、碳单价及碳税对最优订货量、碳排放量、总成本的影响。Wahab等[6]研究了使供应商总成本最小的运输和生产决策问题,研究发现如果考虑环境的影响,产品运输的次数就会减少。Xia等[7]研究了随机需求下运输成本依赖于订货量和提前期的提前期可控的生产库存联合优化模型。Zeng等[8]针对生产供应商和采购商构成的两级供应链系统,基于需求为一固定常数的联合经济批量(JELS)模型,对碳限额与交易机制下供应链运作优化进行建模分析。Chen等[9]探讨了以严格碳排放限额为约束条件的EOQ模型,给出了通过调整订购量可以减少碳排放的条件。这些从供应链角度进行最优化分析的文献中,大多是将需求设定为一个已知的常数,还有一部分研究将需求设为不确定的随机需求。本文认为需求是一个与零售价格和碳排放量相关的函数。

本文在已有的单纯把碳排放因素引入到传统的EOQ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由单个制造商和单个零售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在碳限额与交易机制和碳税制度双重作用下产品的定价和订货问题,供应链面临的需求不再是确定的常数,而是与产品的零售价格和供应链系统的碳排放量有关。面临与价格和碳排放量相关的需求时。针对供应链中的上下游关系进行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

1 模型描述与构建

1.1 问题描述

本文考虑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采购商构成的两级供应链系统,零售商面临的需求为不确定需求,该需求与单位产品的零售价格和供应链系统中的碳排放量相关。其中零售商的成本由订货成本和库存成本构成;制造商的成本由生产启动成本、库存成本、碳排放成本构成。文章在考虑碳限额与交易机制的机制下,分析了制造商和零售商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下利润最优的决策。

1.2 符号说明

1.3 模型假设

(1)零售商面临的需求为不确定需求,假设需求函数由零售价格和碳排放量共同确定,目前这种需求函数公式被一些环保零售公司广泛使用,如:法国卡斯诺(Casino)公司以及英国乐购(Tesco)[10] 。而且, Lau and Lau[11]的研究表明,对于单层级系统,曲线具有下降趋势的需求函数与需求价格呈线性关系的函数能得出相似的结论。需求函数表达式为:

2 算例分析

2.1 消费者低碳偏好系数的影响

假定零售商每次订货的固定成本A=100,最大的市场需求α=1 000,碳排放上限Z=30 000,价格弹性β=3。制造商单位时间持有单位库存的成本比零售商单位时间持有单位库存的成本小,制造商每次启动生产的成本s=500。与平均库存量相关的可变碳排放量g可以取得1或1.5(因为通过计算可知g=1或g=1.5,变化趋势都是相似的,所以后面的分析只取g=1进行研究分析)。因为在不同的情况下,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喜好程度都不一样,因此,下面讨论消费者的低碳偏好系数θ的变化对供应链双方及整体的影响。

2.1.1 分散决策分析

将算例中的定值代入式(7)、式(8)分别求出零售价格和批发价格,代入式(9)的方程得出最优订货批量,代入式(1)、式(4)分别求出需求量和碳排放量,代入式(5)和式(6)分别求出零售商和制造商的利润,将式(5)、式(6)相加得出分散决策供应链的总利润Πsc。

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随消费者低碳偏好系数的增加而降低,随着消费者低碳偏好系数的变化(如图2所示),即消费者对环保低碳产品的购买需求变大,零售商的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都呈现基本相同的下降趋势;虽然变化的值都很小,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与消费者低碳偏好系数之间的关系却近似线性相关。随着消费者低碳偏好系数的增加,制造商只有通过降低碳排放量(CF)的值才能保持需求水平的稳定,同时零售商也需要降低零售给顾客的价格以保证需求量的稳定。

随着消费者低碳偏好系数的变化(如图3所示),即消费者对环保低碳产品的购买需求变大,分散决策下的最优订货量和碳排放量都出现下降的趋势;变化的值相对较大。在消费者低碳偏好系数处于0.5~2之间时,碳排放量和零售商的订货量随着消费者低碳偏好系数的变大其变化幅度较大;而在消费者低碳偏好系数大于2之后,碳排放量和零售商的订货量随着消费者低碳偏好系数的变大其变化幅度较小。

随着消费者对环保低碳产品的购买需求变大(如图4所示),零售商的利润和制造商的利润都呈现下降的趋势;而且制造商的利润比零售商的利润下降的更快,因为消费者如果越来越偏好低碳产品,那么制造商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就会倾向于生产低碳产品,而低碳产品的质量往往也比较优质,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投入,供应链中制造商的利润就会明显下降。但消费者低碳偏好系数比较低的时候,零售商的利润比制造商的利润小,随着消费者低碳偏好系数的逐渐变大,达到某一临界值时(本文中的消费者低碳偏好系数θ在1.1~1.4中取到),零售商反而会获得比制造商多的利润。

2.1.2 集中决策分析

由式(1)、式(4)分别求出需求量和碳排放量。运用粒子群算法求解。

随着消费者对环保低碳产品的购买需求变大(如图5所示),零售商的价格基本保持不变,但是最优订货量却出现了明显的减少。在消费者低碳偏好系数处于0.5~2之间时,碳排放量(CF=g*Q/2,与订货量变化趋势一致)和最优订货量随着消费者低碳偏好系数的变大其降低幅度较大;而在消费者低碳偏好系数大于2之后,碳排放量和最优订货量随着消费者低碳偏好系数的变大其降低幅度很小。

2.1.3 分散决策与集中决策对比分析

两种决策下的供应链总利润都随着消费者低碳偏好系数的增加而降低(图6),而且集中决策下的利润始终要高于分散决策下的利润;集中决策最优订货量的变化趋势与分散决策下的最优订货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集中决策下的最优订货量始终低于分散决策下的最优订货量(图7);集中决策下的零售价格始终低于分散决策下的零售价格(图8)。

由需求数据可以知道集中决策下的需求量接近分散决策下的需求的两倍。集中决策的较高需求会导致供应链的碳排放成本比分散决策时高,因为消费者偏好低碳产品,制造商生产产品的过程中就会产生更少的碳排放量,同时制造商也需要支付更高的碳成本,但是需求的增加有利于降低供应链的库存成本,使得供应链最终利润要高于分散决策时的利润。

2.2 订货成本的影响

假定最大的市场需求α=1 000, 碳排放上限Z=30 000,价格弹性β=3,制造商每次启动生产的成本s=500,g取1。由上面的模型可知本文中订货成本A和制造商启动生产成本S具有相同的分析结果,故在此以订货成本A为例进行分析。在消费者低碳偏好系数θ分别取最小值0.5和最大值5时,各令A从100变化到170进行计算分析。

2.2.1 分散决策分析

将算例中的定值代入式(7)、式(8)分别求出零售价格和批发价格,代入式(9)得出最优订货批量,代入式(1)、式(4)分别求出需求量和碳排放量,代入式(5)和式(6)分别求出零售商和制造商的利润,将式(5)和式(6)相加得出总利润Π。

由上述表格可以看出需求量基本没有变化;随着每次订货成本的增加,制造商的利润呈线性上升趋势,零售商的利润呈线性下降的趋势(图9);零售商的零售价格和批发价格都随着每次订货成本的增加线性下降(图10);无论消费者低碳偏好系数较低θ=0.5还是较高θ=5,订货成本越高,最优订货批量越大,而且两者的变化呈线性相关(图11)。因为零售商每次固定订货成本提高时,零售商不得不减少订货的次数,进而会提高每次进货的批量,同时也会获得更少的利润。碳排放量与订货批量呈正比关系,所以碳排放量也会增加;由需求函数D可知,零售商只有通过降低零售价格来保持需求的稳定。对于制造商而言,获得了零售商更多的订货收入,虽然增加的碳排放成本也会增加,但是远小于订货收入的增加量,最终制造商的利润还是会增加。

2.2.2 集中决策分析

运用粒子群算法求出的结果见表1。

2.2.3 分散决策与集中决策对比分析

由数据对比发现集中决策下的零售价格远低于分散决策下的售价,订货批量和碳排放量也低于分散决策下的订货批量,但是市场需求和供应链利润却高于分散决策。这说明集中决策下供应链既可以拥有较高的市场需求,获得更多的利润,而且集中决策的碳排放量更少,有利于环保。这也证明了集中决策优于分散决策。

3 结束语

本文在传统的EOQ模型基础上,考虑了碳限额与交易机制和碳税制度的作用下,两级供应链系统的最优订货模型。供应链中下游零售商面临的需求是与产品的零售价格和供应链系统的碳排放量相关的函数。模型中制造商决定产品的批发价格和碳排放量,零售商决定产品的零售价格和订货批量。在算例数据中,分析了消费者低碳偏好系数和订货成本的变化对供应链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的影响,得出集中决策下供应链既可以拥有较高的市场需求,而且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同时,集中决策下的碳排放量更少,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系统的绿色发展。今后,还可以在如下方面作进一步研究:(1)在供应链中考虑碳减排问题。(2)考虑随机需求下消费者的环境意识对供应链决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Gonzalez C., Korchia M., Menuet L., et al. How do socially responsible consumers consider consumption? An approach with free associations method[J]. Recherche et Applications en Marketing, 2009,24(3):25-41.

[2] Letmathe P, Balakrishnan N. Environmental considerations on the optimal product mix[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5,167(2):398-412.

[3] Rosic H, Bauer G, Jammernegg W. A framework for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nd resilience of supply chains[C] // Rapid Modelling for Increasing Competitiveness Tools and Mindset[M]. Springer London, 2009:91-104.

[4] Bonney M., Jaber M. Y..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inventory models: non-classical models for a non-classical era[J]. Int. J. Prod. Econ., 2011,133(1):43-53.

[5] Hua G., Cheng T. C. E., Wang S.. Managing carbon footprints in inventory management[J]. Int. J. Prod. Econ, 2011,132(2):178-185.

[6] Wahab M. I. M., Mamun, S. M. H, Ongkunaruk P.. EOQ models for a coordinated two-level international supply chain considering imperfect items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J]. Int. J. Prod. Econ., 2011,134(1):151-158.

[7] 夏海洋,黄培清. 随机需求下提前期可控的生产―库存联合优化模型[J]. 控制与决策,2008,23(6):631-636.

[8] 曾伟,王瑶池,周洪涛. 碳限额与交易机制下供应链运作优化研究[J]. 管理工程学报,2015,29(3):199-206.

[9] Chen X, Benjaafar S, Elomri A. The carbon-constrained EOQ[J]. Operations Research Letters, 2013,41:172-179.

第9篇:降低碳排放的好处范文

1从源头避免高碳排放

在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绝大多数产品的原料都有多种来源,同时也对应着多种不同的匹配性工艺过程。不同的原料和工艺过程对应不同的CO2排放,针对具体的应用对象开发和选择适宜的原料和工艺,能够从源头上避免产生不必要的CO2排放。这是目前CO2减排最有效的途径,主要通过国家政策和税收、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以及合理的能源定价机制和能源产品价格来引导实现。以燃煤发电为例,选择低灰精煤和合理的过剩空气系数就能有效降低烟气量,减少无效热量外排,从而提高煤的利用率、减少CO2的排放。同样采用循环流化床燃烧发电、RGCC和多联产发电、超临界发电等均能达到上述目的。以合成甲烷工艺为例,选择褐煤和长焰煤采用燃气型的鲁奇炉气化和循环流化床分级热解气化要比合成型的气流床气化生产的合成气甲烷含量高(约10%左右)、氧耗低;合成甲烷时产生较难利用的低温热源减少10%以上。从整个合成甲烷工艺核算,前者煤的利用率高、能耗和氧耗低,同样规模的合成甲烷,自然就减少了CO2的排放。对于循环流化床分级热解气化,固态排渣相对换热容易,水封用水量较低,加之循环流化床分级热解气化相对鲁奇炉气化合成气不含煤焦油,不会产生含酚废水,因此循环流化床分级热解气化合成甲烷的工艺过程能耗更低,更有利于避免高碳排放。另外煤化工发展含氧化合物燃料和多联产工艺、民用燃料采用天然气、大力发展核能、水电、风能和生物能、化工行业大力实施循环经济、发展纯电动汽车等均能实现从源头避免高碳排放。

2过程减少碳排放

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开采、生产、使用和终端产品消费等各个阶段都需要能耗,都存在能源使用效率。我国目前万元GDP能耗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物理能耗水平约比国际先进水平高20%~30%左右。例如2007年,我国每千瓦时供电耗煤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4g标煤,每吨钢能耗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高58kg标煤,每吨水泥综合能耗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高31kg标煤,分别高出14%、10%和24%。另外生产的产品利用率偏低,又变相地增加了能耗。通过优化设计,使用高效节能的工艺设备、高效适宜的催化剂和合理使用优质产品均能实现节约能耗,减少终端产品的使用量。减少终端产品的使用量就是相应减少了产品生产量,避免生产这部分产品产生的能耗。节能降耗自然就减少了CO2的排放,这是目前CO2减排最容易实现、成本最低并且具有较大收益的途径,在国家政策强制下均能通过企业自身调整和改造来实现。对于现代煤化工的龙头———大型煤气化来说,空分是投资和能耗均占气化工艺50%左右的必不可少的过程,其产品主要是液氧,副产的液氮只需使用部分产量,其余的均被低效利用或排放。如果采用深冷分离为主的梯级分离工艺,大部分氮气组成在低压端就作为产品气外送,无需经过空气压缩机高能耗加压,最终产品主要是液氧和部分液氮,工艺所需的高压氧气通过泵液体低能耗加压即可满足。这样大大降低了空气压缩机的处理量和能耗,从而达到降低气化工艺投资和能耗的目的。利用化石能源花费巨大的能耗和成本生产的氮肥,由于我国化肥产品落后、使用工艺不当和不合理施肥,利用率仅有30%左右,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不仅造成了浪费,而且造成了严重的面源污染。如将现有的化肥改造为缓控增效肥料,并采用相应的耕作模式,就可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以及化肥使用效率,从而减少了肥料的消费量和生产这部分肥料的所产生CO2排放。化工行业合理选择高效催化剂以及分离、反应、换热和泵送高效节能设备,采用调频技术等可以大幅度降低能耗。蒸馏是化学加工工业中首选的均相体系分离技术,也是目前总能耗最大的化工分离过程。如将梯形垂直长条帽罩与规整填料有机结合的NS倾斜长条立体复合并流塔板用于改造F1浮阀塔板,阀孔动能因子高达34,开孔率高达40%以上(国内外目前塔板最大开孔率仅为20%左右),提高处理能力2倍以上(目前国内外最高提高70%)、降液管通过能力3倍以上,降低板压降30%以上,同时提高板效率30%以上,操作弹性为4倍,解决了塔器大型化塔内件结构和安装难题,这在国内外尚属首例。各行各业节能降耗技术和产品枚不胜举,这是目前我国实现CO2减排的最有效途径,仅需要相关部门和协会优化集成,加大推广力度。

3终端的固定与储存

经济活动只要消耗资源和能源,必然会产生碳排放,没有绝对的零碳排放过程。由于化石能源使用量剧增,自然界碳循环每年出现约257亿tCO2的过剩,逐年累计引发了日益变化无常的全球气候问题。目前国内外相关企业和学者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普遍关注、研发和实施CO2的捕集与封存,这是迫不得已和最终解决CO2减排的方法,也是实施起来成本过高,并且技术不成熟,存在诸多的风险和次生灾害。

实际上,解决人为排放的CO2过剩,除了被动地减少CO2产生量,更为积极的措施是加快碳利用,增加CO2消耗量,主动减少CO2的过剩,从而在碳循环中实现碳平衡。这是突破碳减排对经济发展影响,实现工农业同时快速发展的积极有效途径。这既是个技术问题,也需要建立国内碳市场,通过合理的碳交易,对企业间、行业间和地区间CO2排放的不平衡,找到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目前尽管中国GDP已超过日本成为第二,但人均很低,仍处于发展中,经济还不完善,生活还不富裕,然而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CO2排放国,并逐年递增。发展经济与减排成为我国两难的选择,加之存在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耕地与城镇化和工业化、以工哺农、三农问题和环境保护等战略性难题,被动采取减少CO2产生量的捕集与封存措施,将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上述诸多难题的解决带来限制和障碍。

针对我国的国情和发展的现状,结合国际碳减排的机制,不同CO2浓度的工业排放可采用不同的减排与固碳措施。现阶段,对于工矿企业主要排放源的低浓度CO2,可以采取低成本的异地生物固碳减排措施,加快碳循环和碳固定。这样不仅可以实现CO2实际排放量的减排,同时可以改良土壤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大量增加粮食和生物质能,从而在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下,低成本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同时兼顾解决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耕地与城镇化、以工哺农、三农问题、淡水资源不足和环境保护等战略性难题,满足我国今后较长时间的减排要求,提高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实际能力和国际地位。

对于如煤化工和石灰等行业排放的高浓度CO2(90%以上),采用捕集技术回收,通过制造干冰、用作合成尿素、水杨酸、环碳酸酯和聚碳酸酯等的原料以及CO2驱采油、农业大棚CO2气肥等,都是成本和能耗较低、减排和经济效益较好的方法。对于数量多、分布广的如发电和中小锅炉等排放的低浓度CO2(小于16%),工矿企业现阶段无需采用集中固碳处理,可以利用国内碳交易实现异地化低成本固碳。根据我国目前的土地分布、土壤组成、农业现状和生物能源地发展,以及工农业发展不平衡和剪刀差等具体情况,对于低浓度CO2烟气,工矿企业可按照CO2排放量,将用于集中固碳处理的投资和操作费用,拿出来反哺农林业。政府或相关机构把这部分资金集中起来,用于改造中低产田,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物质产量;改良非耕地、盐碱滩涂、沙漠化和重金属污染等退化土壤,利用现代农业技术种植适宜的速生能源植物和农作物,发展碳汇林和牧草或改造退化草原,充分利用太阳能,加快碳循环,增加CO2消耗量,主动减少CO2的过剩,从而实现循环平衡。同时又大幅度提高有效耕地面积和生物质能源产量,热解生产生物原油,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降低了企业CO2减排的成本,从而实现工业、农业、政府和社会的多赢。这个方法可以简单概括为一条工艺路线:企业出资形成碳汇基金———投资农林业———改良土壤、增强碳汇能力———增加粮食和生物质产量———通过工业热解生产生物质原油———多方受益。将生物质转化为能源燃料时,无需考虑生物质作为食品时所需顾及的转基因和有毒有害微量物质问题,转基因物种在产量提高、种植地域和污染土壤修复中均能产生巨大的经济、环保和社会效益。生物质快速热解液化技术是最好的碳利用出路和产品,从而加快了碳循环,实现了碳循环平衡。

另外,利用生物质不到7d的快速腐化生产腐植酸,作为有机肥提高土壤的腐殖质,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和保肥保水性,进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将我国绝大多数土壤腐殖质含量不足1%提到2%左右,这也将是一个千亿吨级的土壤安全储碳方式。

4结语

(1)针对具体的应用对象和原料提出了开发和选择适宜的原料和工艺,从源头上避免产生CO2排放的措施,是目前CO2减排最有效的途径。

(2)提出在能源开采、生产、使用和终端产品消费全过程中节能降耗,从过程减少CO2排放的措施,是目前CO2减排最容易实现、成本最低并且具有较大收益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