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消费特点范文

旅游消费特点精选(九篇)

旅游消费特点

第1篇:旅游消费特点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需求;行为特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旅游消费在当代社会成了一个新的经济亮点。旅游消费是指人们在旅行游览过程中,为了满足其自身发展和享受的需要而消费的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旅游消费是在人们基本生活需要满足之后而产生的更高层次的消费需要。在校大学生是旅游客源的一个重要细分市场,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在校大学生比少年儿童心理上更成熟,比中老年人行动更活跃,体力较好,适合外出旅游。他们的知识结构、价值取向、心理特征使这一旅游市场有别于传统的大众旅游市场。

一、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需求分析

1.社会需求

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参加旅游都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需求。随着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需要大学生树立正确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到大学阶段,学生不再有高考的压力,因而有较多的时间来深入思考人生问题,为人生观的最终确立定下基调。但由于大学生还没有真正地涉足社会,所以这并不意味着个体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再改变。只有通过不断地外出旅游与社会接触,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不断磨合,才能清楚知道社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进而帮助自己更好地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自身需求

大学生正处于少年和成年之间的过渡阶段,同时具备两者的特点。一方面,他们贪玩好动,对新异刺激充满好奇,另一方面,在成就感与自尊心等方面又接近成人。所以大学生是发展最丰富、最多样化的一个群体,他们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更强烈,他们外出旅游都有各自不同的需求。

(1)求知的需要。大学生毕竟还没有踏出校门,长时间生活在属于自己的狭小空间范围内,对外面的世界了解不是很多,如果没有广阔的知识面,就会使他们变得孤陋寡闻,才疏学浅。一些求知欲强的学生不愿拘泥于目前的知识水平,希望通过外出旅游开阔自己的视野,了解更多,提高文化修养,丰富自身的阅历。

(2)放松的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对人们的文化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刚刚经历过高考进入大学的学生,会对大学校园的一切充满好奇,于是通过各种活动来充实自己的生活,使自己忙碌起来,同时学习也不能怠慢。到大学后期,又面对考研和就业压力,精神长时间得不到松懈,就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这样不仅会引发各种躯体疾病,而且心理上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病变,影响生活质量。为了缓解紧张,释放压力,大学生就把旅游作为放松的有效方式。

(3)交友的需求。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到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人才,体会到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很可能会产生自卑、失落。离开家,生活中也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需要得到他人的支持帮助和指引安慰。人是社会化的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接纳,渴望参加某个团体或组织。人们往往很难忘记某次旅游经历,对于与自己共同经历的朋友更是记忆犹新,所以旅游对于增进友谊起到很大作用。

二、大学生旅游行为的特点

1.遵循“消费最低原则”

大多数大学生在经济上不能独立,主要依靠父母,因此,他们属于低消费群体,经济条件有限,在出游过程中享受的成分少,更注重游程的体验。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更多选择与朋友一起,而不参加旅行团。此外,出游时采用徒步、骑自行车、乘火车汽车等方式的较多,不愿花费大价钱在出游方式上。

2.出游时间集中在旅游旺季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学业,因此只能利用假期旅游。寒暑假、十一和五一黄金周是大学生旅游的集中时间,他们会借此机会外出访友,一起去当地的景点游玩。同时,这些时间正是旅游旺季,出游的人最多,大学生比较活跃,喜欢热闹的场面,更有气氛。

3.倾向于去具有挑战性的旅游目的地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上升时期,精力旺盛,身体素质最佳,富有激情,他们对传统旅游的兴趣会逐渐减弱,而更多的会转向探奇探险、挑战自然的旅游项目,他们的旅游动机往往是出于寻求刺激。随着人生经验的积累,个体需要对自我意识不断地进行修正。一方面,选择具有挑战性的旅游方式能够更好地证明自己,有助于人们进行自我肯定,获得他人对自己较多的正面评价,提高自身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在旅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会使人们不断反省,从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只有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反复地相互作用,才能使人们客观的评价和认识自我,形成稳定的自我意识。

大学生在学校接受较多的是理论方面的教育,而旅游过程中的教育意义就在于让大学生多接触社会,将自身融入自然环境中去,学习更多的生存技能,积累更丰富的生活经验,培养人文精神,学习书本以外的一切知识。因此,应该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与行为特点,开展各种各样适合他们的旅游活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出一批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第2篇:旅游消费特点范文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建立的经济特区主要是投资特区,意在吸引投资;而今像海南国际旅游岛,则重在吸引消费,称之为旅游消费特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支持内陆城市增开国际客货运航线,允许沿边重点口岸、边境城市、经济合作区在人员往来、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实行特殊方式和政策。”这说明旅游消费特区建设可能会不断推进,相应地对旅游消费的刺激作用将更猛更有效。制约旅游消费的主要因素有居民的收入水平、闲暇时间及旅游消费产品的吸引力等方面。尽管我国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但由于养老、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刚性支出的存在,尤其对这些支出预期的存在,仍使部分居民,尤其是广大农村居民因收入水平不足而不“能”消费,或即使暂时有消费能力也不“敢”消费;由于带薪休假制度还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以及每年假期过于集中导致出行难,旅游产品吸引力还不够、旅游环境还有待完善导致旅游体验较差,使居民不“愿”消费。作为国家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之一,税收制度和政策对促进旅游业发展以及旅游消费的扩大和升级具有重要影响。税收制度安排与政策设计的优化,是促进旅游生产力发展、提升旅游产业内涵质量、优化旅游发展环境的重要途径。随着税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旅游市场的活力进一步被激发,要素活跃度明显增强,税收政策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相应刺激旅游消费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税收政策促进旅游消费的着力点正是通过改变制约旅游消费的三大因素来提升旅游消费,即如何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如何增加可用于旅游的时间及如何推出对消费者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包括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涉及各要素的特色产品的提供等。

二、制约旅游消费的主要税收政策原因及刺激旅游消费的主要税收政策

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还没有在全国层面形成独立的和体系化的旅游税制,从优化税收政策运行环境看,决策层面需要就通过税收手段促进旅游业发展和刺激旅游消费这一重大问题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财税部门同其他部门间的协调联动,增强政策的衔接和协调,以此优化促进旅游业发展和旅游消费升级的税收政策运行环境。当前旅游相关税收制度与政策仍存在诸多不足,不能全面和实质地满足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尤其是刺激旅游消费的需要。例如,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投融资等方面还缺乏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旅游业的税收负担还有下调的潜力;税收在促进旅游产业内部均衡和优化、促进优质旅游产品供给、增进旅游同相关行业衔接性和比较优势发挥等方面,均具有较大的制度与政策优化余地,如税收政策还不充分关注出境游、入境游、国内游的均衡发展,对旅游新业态、旅游消费新模式缺乏应有支持,对旅游消费特区类旅游主体功能区和综合改革试验区还缺乏相应的税收政策支持体系;在直接刺激旅游消费方面无论是对企事业单位还是对居民个人还没有直接的税收措施;对推动带薪休假、鼓励旅游新产品供给(如自驾车、房车营地建设)等还没有相关政策;对刺激旅游购物尤其对生产和消费“旅游商品推荐名单”所列商品还缺乏税收鼓励措施;对购物退税制度已经在海南岛实施了离岛免税购物办法,免税购买额度也有所提高,但入境游客购物退税制度还没有建立,更没有从国家战略角度研究如何推出可供入境旅客消费的代表国家形象和地方特色的标志性商品。因此需要从顶层设计的高度,从贯彻税收法定原则的角度系统研究促进旅游消费的税收政策措施。

1.从供给角度看

通过税收政策措施促进旅游业本身的发展,以提供更吸引居民旅游消费的个性化、特色化、多样化、时尚化的旅游消费产品,使居民“愿”进行旅游消费。税收支持主要是不同形式的税收支出,主要是对旅游投资的刺激及对市场失灵的调节:一是要研究制定针对旅游投资的优惠政策。如对购买旅游企业发行的企业债券利息免征个人所得税;旅游项目投资从获利年度始可以享受几年的免税政策,或者享受投资从应纳企业所得税中进行一定比例的抵免;由于旅游产品的推广宣传具有特殊重要性,对旅游宣传费用应允许税前全额扣除;由于旅游新业态的投资风险大、效益难确定,在新业态发展初期,应给予一定的减免税收优惠,如对自驾车、房车营地建设项目给予所得税减免优惠。二是需进一步降低中西部地区旅游企业和从事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等业务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税率。限期适用优惠税率,这既是平衡不同地区旅游业发展差异的措施,也是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重要手段,具有很强的社会效益。三是要提高旅游业应纳税额核算中人员培训、筹资融资等方面的成本费用扣除标准,降低旅游企业税负。四是应完善旅游业并购所得税收制度,积极促进旅游企业上市和资产的并购整合,引导大型旅游企业向适度集团化和市场集中化方向发展,优化旅游业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结构。五是要优化旅游产业内部结构。如对旅游消费需求的引导形成国际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并重的旅游消费格局,建立合理的旅游产品结构,增强旅游产品间的衔接和协同。

2.通过税收鼓励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和完善购物退税制度

我国2013年境内旅游购物收入约7000亿元。国发[2014]31号文件中提出:“到2020年,境内旅游总消费额达到5.5万亿元”。2009年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旅游购物,提高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此后我国的旅游购物、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有了长足发展,旅游购物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也逐年提高。目前,全国旅游购物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已接近30%,但相较旅游购物发达国家和地区40%-60%的比重,还有很大差距。当我国旅游购物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从现在的不到30%上升到旅游发达国家的最低点—占比40%时,消费额就能达2.2万亿元,这将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对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内需有着重大的影响和意义。税收方面对列入“旅游商品推荐名单”的商品的研发费可视同科技企业的研发费加计扣除,对旅游商品的宣传费亦可据实扣除。要加快研究制定入境外国游客的购物退税制度。欧洲、澳大利亚等已经有很成熟的外国游客购物离境退税制度。随着我国游客到欧洲旅游人数的激增和购物支出的增加,欧洲国家在方便我国游客退税方面也出台了不少“便民”措施,如提供现场退税、提供中文服务甚至直接提供退税一条龙服务等。我国的税收征管、海关管理方面已经具备了相应的条件,但由于缺乏退税制度,更缺乏有吸引力的商品,从外国游客购物方面取得的收入并不多。应尽快选择一定的商店作为免税购物的定点企业,在商店或海关设立退税柜台,确定退税流程和额度,以刺激旅游购物。

3.从提供旅游时间角度

通过一定税收措施鼓励所有单位和企业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通过闲暇时间的保证让居民“能”进行旅游消费。尽管我国相关法律已经规定了带薪休假制度,但要真正落实仍需要一段时间。在过渡期—比如3年内,允许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双倍休假期间的工资支出。对避开法定假日高峰期,实施错峰带薪休假并且享受休假的职工人数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可以按职工工资总额再加计一定比例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4.从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角度

应完善对个人旅游消费的优惠措施,使居民“能”进行旅游消费。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是扩大旅游消费的根本途径,从旅游业角度通过发展旅游业提高相关从业人员数量,并逐步提高其收入水平是一个方面,从与旅游相关支出的税收优惠看,又是另一个方面。比如,对企业为职工提供集体旅游或企业提供部分或全部旅游支出的,可以设定一定限额不计入个人应税所得范围;旅游企业为吸引旅客进行旅游券免费发放的可以加倍进行税前扣除;在逐步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时可以考虑允许居民个人每年在个人所得税前扣除一定额度的旅游消费支出;鼓励旅游消费信贷,对旅游消费信贷支付的利息允许在税前扣除;加快完善养老医疗教育等项改革,为居民旅游消费提供底气和信心。

5.建立旅游特别消费区(或称自由旅游贸易区

或将旅游特别消费区的概念直接并入自由贸易区概念),完善相关税收政策。对边境旅游消费特区应视同“境内关外”,实行封闭管理,区内关税零税率,购物零税率。应制定相应的促进消费的政策,除零税率外,在消费特区推出适合的旅游新产业并制定相应税收政策,尤其在沿边重点口岸、边境城市更应从入境免签证到购物管理等全方位实行优惠。也可以在内地建立类似的消费特别区,尽管全封闭较难,但也可增设免税店、完善退税程序。制定鼓励内地居民去旅游消费特区购物和消费的优惠政策,如继续提高从海南离岛购买免税物品的额度等。

6.配合“一带一路”战略

第3篇:旅游消费特点范文

后现代主义哲学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由法国传到北美地区,80年代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哲学思潮。它是在人类即将步入后现代时代的大背景下,在批判现代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按照后现代哲学家们的规定,后现代社会或后现代时代应该有以下一些特征。

1.从社会特征来讲,后现代时代对应于后工业社会,是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高度膨胀和泛滥的新时代。

2.从知识特征来看,后现代社会的一切知识都被数字化、符号化和商品化,不能被数字化的知识,几乎不被看作知识。

3.从文化特征上看,颠倒传统文化的原有定义,反对传统文化的各种创作原则,扬弃传统文化的语言、意义系统、形式和道德原则。

4.从心态和思维模式特征来看,后现代社会所要表达的是一种不确定性、模糊、偶然、不可捉摸、不可表达、不可设定及不可化约等精神状态和思想品位。

5.从生活方式上看,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特征是游戏式的生活。

二、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的后现代旅游观

1.后现代旅游的价值(目的)

旅游作为一种及其复杂的社会现象,深刻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正如前现代社会旅游活动与现代旅游的差别,后现代旅游也必然表现出与现代旅游诸多的差异。现代旅游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以获得心理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最基本的属性是它的消费性、休闲性和社会性。现代旅游者的旅游体验遵循着地理学、人类学和民族志的理性化路径,其经验结果表现出标准化的趋势和要求。科学化、标准化、理性化的现代旅游可以方便的复制、传递、交流和比较,正适应了现代社会福特式刚性生产结构的基本要求。随着旅游活动走上大众化的潮流,规模和成本成为现代旅游业关注的焦点,旅游消费的功利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科学化、标准化、理性化的历程却埋没了旅游经验的个性特点,使得旅游活动失去了其本质内涵。总之,现代旅游在唤起旅游者人性的同时,却埋没了旅游者的个性和旅游地的真实性。

后现代旅游是对现代旅游在休闲、交往和审美中表现出来的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的严厉批判后提出来的一种旅游新主张。它的实质是以一种开放的、随心所欲的、游戏的心态对待旅游中的多元文化、多种选择和多种路径来破解现代旅游的公共性,剥掉其商业化的外衣,回归到旅游的本来面目,重建休闲、交往与审美的经验论本质,在对外界不可预知的尝试中体验生命的色彩,从而重建旅游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旅游价值(目的)上,后现代旅游进行没有深度的平面尝试,既不再追求或消解旅游背后的形象意蕴,也不再关注稳重的文化深度。

2.后现代旅游的消费倾向

消费需求的情感化:人类即将步入后现代社会,传统大众旅游产品已无法激起旅游消费者的消费动机,后现代旅游消费者更加关注产品和服务与自我的密切程度,偏好那些能与自我心理引起共鸣或能实现自我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消费内容的个性化:在大众旅游时代,随着旅游者的旅游经验日趋丰富,对旅游产品和服务更加挑剔,传统的标准化产品和服务已让旅游者感到厌倦,他们开始追求能彰显自己个性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如具有个性化、参与性强的登山旅游、探险旅游、专题旅游等。

消费价值的体验化:从消费的价值目标来看,后现代旅游消费者从注重产品本身转移到注重接受产品时的体验,他们不再重视结果,而是重视过程。体验是一种无形的高附加值产品,它的本质在于在产品功能的基础上给消费者带来美好的消费体验和愉悦的消费感受。

消费方式的主动化:后现代旅游消费者不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旅游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而是主动的参与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消费者越来越希望和企业在一起,开发能与他们产生共鸣的产品和服务。

消费意识的绿色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普及,旅游消费者的公益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旅游需求的呼声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旅游消费者开始珍惜周围的生存环境,重视生活质量,追求永续消费,使自己成为绿色旅游消费者。

消费动机的求美化:著名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分析人类的动机时,认为追求美的动机是一种重要的形式。美是人们生活中的价值尺度,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对于美的要求的认知也不同,反映在消费行为中也大不一样。消费者求美的动机主要体现在产品和服务本身存在的客观形态美的价值以及为消费者创造出的美和美感。

三、实例论证——以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旅游开发为例

作者有幸参加了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的旅游总体开发项目,在考察、规划过程中深刻的感受到了后现代旅游者旅游习惯及动机的变化。

从市场角度来看,博罗县位于经济发达、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较大的珠三角地区。其主要市场是广州市、惠州市、深圳市及汕头市等经济发达的城市。这些城市旅游者的特点是收入高、受教育程度高,大部分都有私家车、旅游出游率高,但是对旅游方式的要求也较高,不满足于传统、大众的旅游方式,希望能够从旅游中得到身心的放松,倾向于休闲度假的旅游方式,对旅游环境和质量要求高。属于比较典型的后现代旅游消费者。他们的旅游动机大部分是出于减轻工作压力,舒缓身心的目的或者寻求体验新奇与刺激。

从博罗县的旅游资源来看,博罗县生态环境较好,与周边地区乃至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较,生态环境污染程度低,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一级标准;主要江河湖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1-2级标准。高质量的生态环境不仅提高了博罗县旅游业的竞争力,也为发展绿色产业和生态城镇奠定了基础。又拥有罗浮山、象头山等具有极高旅游开发价值的风景名胜区,以及众多山林风景、水库林场、农业田园风光等自然旅游资源和古国遗址、庙宇寺院等人文旅游资源。

因此想要成功的开发博罗县的旅游,必须要充分考量到后现代旅游者的特点,结合博罗县本身资源的特点,依托博罗的区位优势,打造出参与性、休闲性强的旅游项目和旅游线路。比如以道教文化为主要特点的罗浮山,可以将道家养身的内容引入现代旅游,将古老的养身方法、药膳用于减缓现代生活的副产品——亚健康状态,对于白领阶层应该具有不小的吸引力。除此以外,利用博罗县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可以在农业重点县打造出一、两个规模较大、各有特色产品的生态农业庄园,走绿色观光、乡村休闲旅游的路子。

四、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传统的单一的大众化的旅游内容和形式逐渐失去了迷人的魅力,人们越来越关注旅游本身的价值,过度的商业化因素已日益受到消费者的唾弃。后现代旅游的理念影响着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旅游方式、消费习惯等。21世纪的旅游经营者应该充分注意到这些特点及变化。

参考文献

[1]黄燕,涂媛鸿.论后现代思潮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企业经济,2006(10):78-80.

第4篇:旅游消费特点范文

[关键词] 旅游消费结构 南京 优化

一、旅游消费结构的定义

旅游消费结构,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类型的旅游产品及相关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一般来讲,人们的旅游消费可以分成生存消费、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三类,其中食、住、行是满足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生存需求的消费;而观赏、娱乐、学习等消费则是满足旅游者精神享受和智力发展需求的消费。

二、南京旅游消费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南京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旅游资源的丰富并不代表旅游业的发达,也不代表旅游消费结构的合理.笔者从旅游消费结构角度分析了南京旅游消费的。

1.基本消费制约非基本消费

抽样调查发现,南京国内旅游者吃、住、行、游四项基本旅游消费之和为67.63%;非基本旅游消费中购物所占比例最大为25.86%,剩余的6.51%为娱乐、邮电通信等。

数据表明,南京国内旅游者的基本消费大于非基本消费.如果再考虑目前不断提高的消费价格指数,特别是和行直接相关的燃油价格,和食直接相关的肉类价格,和住直接有关的房产价格等的上涨,可以预测,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行、游、食、住”四项旅游基本消费的在南京国内旅游消费结构中的比例还会继续加大,这种失衡的增长会导致旅游消费增值空间缩小以及旅游者消费热情的降低。

2.单一的景点类型制约消费空间拓展

南京作为华东地区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旅游资源类型比较单一,特别是星级旅游景区的资源类型相对集中,这直接影响了旅游消费的结构和水平。

从表1可以看出南京旅游资源主要以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主,休闲娱乐类旅游资源较少,特别是全国知名的景点几乎清一色的为文化类景点. 文化类景点基本以观光为主,需要较高的文化层次和专业知识才能从中品位出乐趣,再加上较高的票价,两者作用使得这类景点的重游率较小,这不利于旅游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就重复消费率较高的休闲娱乐类景点而言,无论数量和质量都还远远不够.珍珠泉景区仅仅停留在吸引本市旅游者的层面上;海底世界主题公园的客源也主要是本省旅游者;玄武湖景区因缺乏明确的定位,游客接待量一直不太理想。

3.购物旅游缺乏品牌和创意

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购物消费已占游客总支出的60%以上,在国内旅游购物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其旅游购物消费已占游客总支出的40%左右,而南京购物消费支出只占游客总支出的25%,与国际和国内许多旅游发达城市存在较大差距。

南京旅游商品缺少品牌和创意.游客希望旅游商品更有新意,更有文化品味,但南京的传统旅游商品不是包装过时,就是内容老套:盐水鸭包装太简单;金箔画内容单调;雨花石几十年来都是放一碗水泡着.有特色又有品位的旅游商品,如云锦,价格普遍较高,使大众消费者望而却步.同时,大量具有开发潜质的旅游商品未被开发.如夫子庙民间艺术大观园内的秦淮民间艺术品:彩灯、剪纸、折扇、抖嗡...这些商品附加值高、便于携带又极具南京地方特色,但是目前仍然藏在深闺,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4.高端旅游消费的环境和能力有待改善和提高――以奖励旅游为例

奖励旅游,英文为”incentive travel”,是为了对有优良工作业绩的员工进行奖励,增强员工的荣誉感,加强单位的团队建设,用公费组织员工进行的旅游.欧洲奖励旅游市场每年以3%-4%的速度发展,基本与世界旅游发展的速度同步,是欧洲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西欧较为成熟的奖励旅游市场发展的特点,对比南京奖励旅游市场的现状,我们可以得出表2:

从表2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南京以奖励旅游为主的高端旅游市场发展面临周边城市的很大竞争。

(2)南京高端旅游市场中的娱乐和体育类产品数量不多,档次不高,在接待省外和境外游客的能力上比较欠缺。

(3)南京高端旅游市场客源比较集中,主要为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游客,但南京适宜旅游的时间较短,加之长线旅游价格的下降,使得南京高端旅游市场的客源数量增长缓慢。

(4)南京是江苏省会议、会展举办的中心,未来会议会展旅游发展空间较大。

三、南京旅游消费结构优化策略思考

1.南京城市形象的延伸与创新

来自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76%的人认为南京”缺乏新兴旅游景点”;59%的人认为南京”没有做足旅游产业文章”;有55.4%的人认为南京”旅行社品牌意识不够”;有43.9%的人认为南京”导游素质不行”.而且去过4个和4个以上省会城市及直辖市的被调查对象对此回答的比例更高.分析原因,笔者认为很关键的一点在于南京的城市形象还一直停留在”六朝古都、十朝都会”这个叫了几百年的口号上.如果南京旅游业还继续以中山陵、夫子庙、总统府等一批老的历史景点一统天下,在行业管理上还不进行有力的改进,南京的旅游消费结构将不会得到很大的改善.反观周边城市,诸如杭州:”东方休闲之都”、”爱情之都”;上海:”东方时尚之都”;苏州:”东方威尼斯”等旅游新形象的定位都是值得南京旅游管理部门深刻思考和学习的。

2.改善旅游资源结构,提升旅游消费层次

南京旅游资源丰富,但结构比较单一,主要以观光类的文化景点为主,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大其他类别旅游资源的开发,特别是生态旅游和休闲旅游。

发达国家的休闲旅游占整个旅游比重的50%左右,而我国仅为20%;同样,世界生态旅游每年以20%~25%的速度增长,是旅游产品中增长最快的部分.这组数据说明休闲旅游和生态旅游是未来旅游发展的趋势.休闲旅游和生态旅游产品在消费次数和消费层次上都比其他旅游产品更具优势,这有利于改善南京现有旅游消费结构中存在的不足.笔者同时认为,发展南京的生态与休闲旅游业除了加大本市及周边乡镇的旅游资源开发外,还应特别重视和长三角地区其他休闲旅游与生态旅游发展超前的城市开展区域合作,形成具有品牌效应和联动效应的生态休闲旅游带,以整体形象和品牌带动南京生态休闲旅游业的发展。

3.加大旅游购物市场的建设力度

旅游者购买旅游纪念品的动机,无非两类,一类是自己购买作为留念,一类是购买赠送他人.赠送他人又可分为高、中、低档.针对以上需求,在旅游纪念品开发上就应增加品种和拉开档次,以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

产品更新速度慢也是影响南京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原因之一.笔者认为关键要在系列化上下功夫.南京拥有丰富的旅游纪念品开发素材,丰富的民间艺术、大量的历史遗迹和民间传说、南北交融的美食等,这些难能可贵的素材应该充分、高效的利用起来.针对一个素材可以开发一系列产品,这一系列产品可以从材料、功能、包装、工艺上进行区别,这样,既能丰富了产品品种,又能促进产品的升级更新。

4.重视并加快高端旅游产品的开发

高端旅游产品的消费群是那些经济上比较富裕,同时在旅游意识上也比较超前的旅游者,这类旅游者人数虽然不多,但消费质量,包括每次消费的数量,消费的次数以及消费的品种都较普通旅游者高出很多,这对促进旅游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所以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高端旅游产品的开发.其次,因为南京高端旅游市场面临着周边上海、苏州、杭州以及气候更加宜人的南方诸城市的竞争,要想很快赶超比较困难,可以考虑以单个产品入手, 从而带动整个高端旅游消费市场的繁荣的策略.例如可以从会议会展旅游入手,充分发挥南京江苏省省会的优势,以会议会展带动其他高端旅游产品的发展.最后,应以交流促发展.世界旅游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美和日本是高端旅游发展非常成熟的国家,南京旅游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同他们的合作与交流,引入先进的市场运作模式,在此基础上探索自己发展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迈克尔・R・所罗门著张硕阳尤丹蓉等译:消费者行为-购买、拥有与存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6

[2]王媛黄震方:国内旅游消费者结构及相关行为因素分析―以南京为例[J].南京师范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4):123~126

[3]尤惠陶卓明:国内旅游消费结构存在问题及优化研究[J].江苏商论,2008.8:62~63

[4]闵学勤:南京城市形象的定位分析[J].城市问题.2001(4):22~25

[5]喻学才:高端旅游的基准与标准探讨[J].旅游科学.2006.4,20(2):10~12,24

[6]李峻峰石高俊:论南京旅游纪念品深度开发和创新策略[J].江苏商论,2003.1:41~43

第5篇:旅游消费特点范文

一、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分析

旅游消费心理是指旅游者在旅游全过程中发生的系列心理活动,它是旅游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旅游消费心理是旅游者行为的主观反映,是人们外出旅游的内在动因。大学生的旅游消费心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1、求知心理。对于处在学习阶段的大学生来说,大部分的外出旅游是为了开阔自己的视野,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2、猎奇心理。上大学之前,大部分同学被“关押”在学校里,眼里充斥的除了课本还是课本,对外面的世界近乎一无所知。上大学之后,出于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也就萌生了“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的想法。

3、放松心理。现代生活竞争日益激烈,对于大学的学生来说,繁重的学业压力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使人长期处在神经紧绷、身心俱疲的状态,对人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而利用假期外出旅游不失为放松身心的好办法。

4、攀从心理。年轻一代的大学生,他们的心智还不是很成熟。在旅游变得越来越时尚,且一些学生率先走出学校,加入旅游大军享受的生活的时候,其他同学自然不甘落后,不管经济是否允许,都要出去走一走、看一看。

5、访友心理。中学毕业后昔日的好同学各奔东西、遍布大江南北,但那份最真挚的感情却让人难以忘怀,于是到异地的老同学那里叙叙旧,顺便游山玩水一下,况且有人管吃管住,何乐而不为呢?

6、顺从心理。有的学生本来没有出游的打算,但是在同学、好友的怂恿和相邀下,也就顺便跟着出去转转了

二、大学生旅游市场的营销策略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旅游群体,他们在追求个性,讲求创新和特色的同时,又对旅游产品的价格极其敏感,因此,针对大学生旅游的心理特征,要求旅游企业要制定有大学生特色的营销策略。

1、灵活的开发思路。针对大学生是喜欢个性的特点,旅游产品要灵活、丰富。

(1)在旅游产品的组合上机动灵活。吃、住、行、游、娱、购等项目分别列示,让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自由组合,形成不同形式的包价旅游;

(2)旅游方式多样化。针对大学生多种多样的旅游方式需求,应该设计多种可选择的旅游方式,如远足、自行车、轮船、火车、飞机等,在保证旅游方式多样化的同时,也要兼具灵活性,可以允许大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选择几种不同的旅游方式,进行自由组合;

(3)组团要机动灵活。大学生出游前大都需要找志同道合的出游者,可以根据其特点,推行自组旅游团。

(1)灵活的旅游产品的组合。吃、住、交通、旅游、娱乐、购物等分别列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的自由,自由组合,形成不同形式的包;

(2)旅游的多样性。各种大学生旅游需求,应该设计多种选择的旅游方式,如远足、自行车、轮船、火车、飞机等,以及确保旅游的多样性也想要的灵活性,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旅行方式,自由组合。

(3)组织者应灵活。大部分的大学生需要找到志同道合的大部分在你旅行之前,可以根据其特点,将团体旅游。

2、分层次设计旅游产品。针对大学生每个年级不同的生活状态和旅游心理特征,可以分层次设计大学生旅游产品,提供具有年级特色的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

(1)针对大一的新生,他们对周围的环境还不是很了解,可以采取和学校联合运作,组织开展短程旅游,如城市一日游或两日游,让学生们了解当地的风光,熟悉整个城市的历史文化。

(2)针对大二及大三的学生,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求新求奇的欲望,可以推出具有刺激性的探险游、野外生存体验等。

(3)大四学生比较关心的就业问题,可以设计以就业培训、就业考察、开拓眼界为主题的寒暑假就业游,到知名企业参观工作环境,感受工作氛围,体验工作过程。

3、分层设计旅游产品。每个年级不同的生活条件和旅游对大学生心理特点,大学生可以分层设计旅游产品,提供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的品位特色。

(1)针对新生,周围的环境也不是很了解,他们可以去学校和联合行动,组织进行短程旅行,如城市旅游或LiangRiYou,让学生了解当地的风景,熟悉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2)大二和大三的学生,他们有强烈的渴望追求新知识,而且可以推出令人兴奋的冒险,生存经验,等等。

(3)高级学生更关心就业问题,可以设计为职业培训,就业调查,视觉主题的夏季和冬季假期就业游泳,参观著名的企业工作环境,感觉大气,经验的工作过程

4、多层级价格

大学生的经济实力薄弱,花的钱大部分来父母,少部分来自个人兼职、奖学金。因此,大学生在旅游的时候对旅游的产品的价格比较敏感。但是,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大学生又追求个性、创新和变化。针对这个特点,可以把产品分解成若干部分,通过多层次的价格体系吸引大学生旅游者的前往。这一举措既满足了大学生追求个性、创新和变化的心理,让大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同时又降低了旅游产品的表面价格,让大学生更容易选择。

高校学生是一个特定的旅游消费群体,旅游企业应针对性地进行宣传营销,刺激潜在旅游需求,培育一个有规模、有潜力并稳定增长的客源市场,实现旅游市场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是一个特定的旅游消费群体,旅游企业应该有针对性的宣传和营销,刺激潜在的旅游需求和培养规模、潜在旅游市场的稳定发展,实现旅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三、总结

第6篇:旅游消费特点范文

很多人认为旅游是活动,是一种生活。旅游嘛,可以富游,也可以穷游。单从表面上看这种想法无可非议,但细想下来,旅游还是需要消费的。即旅游不仅是活动,还应该有消费。无论是旅游中的吃住行还是游购娱都要产生消费。有人将旅游的形成称为“三闲”,即:旅游需要有闲暇时间,还要有闲情逸致,并且有些闲钱。

推动旅游业发展,如果仅仅是促进旅游活动,而忽略旅游消费,旅游仅是个热闹。同样,仅仅促进旅游消费,忽视旅游活动,旅游消费也是一句空话。因此,旅游活动和旅游消费都不能被忽略。从顶层设计而言,需要按照旅游的规律针对游客的需求调整旅游供给侧的不足,出台各种既能促进旅游活动,又能促进旅游消费的政策,才能在促进旅游活动的同时发展旅游消费。

增加旅游活动、旅游消费的方法很多,主要有:

一、增加旅游时间。当前可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鼓励带薪休假,恢复“五一”黄金周等。有人提出应该把所有的黄金周都去掉,带薪休假就能全面落实。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大多数中小微企业还没有那么强壮,承受不起大量职工休假带来的经营压力。而恢复“五一”黄金周落实起来相对容易。

二、让游客有更多的闲钱,减少穷游,增加富游。一种方法是增加收入,减少支出,尤其减少预期的大额支出。如通过提高三四线城市医疗、教育等软硬件水平,吸引原打算到一线城市工作、居住的人前往。通过改变高额的购房、养老等方面预期等,让原本的存款变为闲钱,使之产生旅游活动和旅游消费的可能。

三、全方位的旅游服务。需要推广全域旅游的理念,促进旅游吸引物的多样性,形成全域旅游的消费服务。诱发游客的闲情逸致,增加游客的旅游次数和停留时间,在吸引游客前来旅游活动的同时,推动旅游消费的发展,将游客人数转化为旅游消费额。

四、突出重点、特点。在自然或文化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相对落后地区重点发展旅游活动,加强景区、酒店、餐饮等方面的建设。在已经是游客云集的地区,需要重点发展旅游商品、旅游购物消费,把当地丰富的物产、文化、科技、制造等资源用于旅游商品的开发中,避免空守着资源,却缺乏特色旅游商品的现象。尤其在一些游客人数很多,旅游景区集中的地方,无论如何也要有一条货真价实的特色旅游购物街。

多数游客希望旅游活动舒适、服务完美、消费物有所值。而多数旅游消费供应者希望得到应有的收入。从游客角度而言,旅游是一场需要消费的活动,明知一些低价、零团费的旅游是陷阱还要跳,过度追求便宜的服务则很难实现舒适的。而对旅游消费供应者而言,自以为是、孤芳自赏或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旅游销售模式已很难得到认可。

第7篇:旅游消费特点范文

旅游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部分,特别是随着产业结构的整体性调整,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趋上升,旅游经济的重要市场地位就愈发突出。从当前的市场趋势来看,旅游市场呈现出细分化的趋势,按照不同的标准,旅游市场的细分又分为不同的状态。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细分分析:

1.1目标客户群体的区分

市场营销共组的展开,目标客户群体始终是选择营销模式,制定营销策略的重要依据。目标客户群体的区分,能够帮助企业针对不同的对象制定不同的旅游路线或是形成安排,特色鲜明的旅游经济将会成为今后的一个重要特征。按收入进行消费群体的区分。第三产业的发展得益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以后先富起来的一批人的消费欲望,作为一种娱乐休闲型消费,不可避免的需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为基础。消费者也会根据自身的经济能力来选择不同的旅游消费方式。

1.1.1工薪阶层

工薪阶层不仅是我国社会构成中的最大比重参与者,在旅游经济中这部分群体也是重要力量,工薪阶层通常有稳定的收入和稳定的休假,所以每年安排一定的旅游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工薪阶层的选择。工薪阶层的旅游消费,实惠是他们考虑的重要原因,所以今年来农家乐、一日驾车游成为工薪阶层进行旅游消费的重点。参加较长途的旅行时他们也更愿意参加一个合适的团队。

1.1.2白领阶层

白领是当前各类旅游市场都极为重视的一个群体,这部分群体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方式与其他群体相比也有着自己的特点。白领阶层的旅游消费,会更加注重品质,包括吃住观光等一系列行程都极为重视舒适感和满意度,并且也原因进行相应的投入。

1.1.3老年人旅游群体

老年人旅游群体是近些年旅游市场开发的一个重要群体,这部分老年人通常都是退休以后有固定退休金、有较好的赡养条件和生活条件的老年人,但是缺乏家人陪伴和照顾,通常采用群体式的方式进行出团旅游。老年人旅游市场是一个较为庞大且既具有开发潜力的重要市场。

1.1.4学生旅游经济

学生旅游经济已经成为旅游市场的新宠,特别是假期旅游经济已经成为重点开发对象,在这个群体里,按照年龄的不同其实也存在着差别,例如小学生的旅游经济,主要是暑假夏令营等方式较多,中学生和大学生的旅游则相对成人化,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旅游的地点和旅游的方式。

1.1.5农民消费群体

在过去一段时间,农民这个群体在旅游经济市场上并不被关注和重视,除了一些经济条件的原因外,他们自身的思想意识和消费观念是影响他们的重要原因,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的日益改善,农民参与旅游经济的比重也在开始逐渐上升,对这部分群体我们的旅游市场应该有着更多的投入和关注,这个市场的巨大潜力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

1.2旅游方式的细分

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开发与完善,旅游景点的数量和旅游项目的完善也在不断进步。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群体对旅游方式的选择也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旅游方式的细分成为今后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1.2.1家庭旅游

与白领阶层相比,较为成熟稳定的工薪阶层通常选择的就是家庭旅游的方式,家庭旅游不仅包括一般的三口之家的旅游方式,而且还包括整个大家族、大家庭的集体出行方式,对于中国这种家庭意识极为浓郁的民族而言,家庭旅游是一种常见的旅游方式。家庭旅游通常不选择参团的方式,他们更多的是选择自驾的旅游方式,并且在旅游路线的安排上较为宽松和随意,旅游以放松和随性为主。

1.2.2主题旅游

随着旅游项目的不断完善,主题旅游已经成为当前旅游市场主打的旅游项目,这种主题性质的旅游可能与某一个地区当下正在举办的某种活动有关,也可能与当下的某种节日密切相关,例如上海世博会期间的世博旅游、建党节期间的红色旅游等,这些都是根据不同的时节进行的旅游主题的安排。除此之外,运动旅游,体育经济也成为我国旅游市场在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消费者群体需求的多样化,必然会带来消费方式的差异化。

1.2.3自主旅游

长期以来“,驴友”这个群体一直是被旅游经济,特别是旅行社排除在外的,这部分群体通常不愿意选择组团的方式,更愿意自己决定路线、安排行程,如何更好的开发这部分群体的消费能力,增强他们的消费信心是我们今后旅游经济开发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2应对策略分析

旅游市场的细分化已经成为旅游经济在今后发展的重要趋势,针对这种趋势作出相应的调整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如何做好今后旅游经济的发展应对,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营造安全、卫生、高质量的市场环境

我国的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基础薄弱,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旅游市场机制还处于逐步完善的动态发展进程中。而对于旅游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要求很高的女性市场来说,不改变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不加大旅游投入、不优化市场结构,市场的开发前景将难有所为。同时,旅游企业应该给女性提供不重复的旅游线路、便捷快速的交通设施和安全的住宿条件,以及干净卫生的饮食,有些商务宾馆已经为女性提供了专门的女性楼层,并配有楼层服务员值班,客房内有安全门锁,房内有烟雾探测装置等等。因此,旅游企业不但要想法激发女性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还必须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并切实重视“售后服务”的环节。

2.2创建富于特色的旅游产品

旅游部门应该针对目标市场制定相应的营销战略和进行营销组织,不同年龄段上的女性各自的需要侧重点有很大的区别,应针对性地设计旅游产品项目。25岁以下的消费者精力充沛,喜欢广交朋友,可设计呼朋唤友游、探险巡幽游等产品;25~35岁消费者收入较高,年轻、家庭负担不重且大多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职业精英,可设计海滨度假游、温泉游、森林有氧游、欢乐购物游和瑜伽、网球、高尔夫等高端的健身活动;35~50岁消费者家庭观念重,往往为顾及家人和孩子而影响出游,可设计“全家温馨度假游”等产品;50岁以上的老人可推出健康生态游、红色旅游等符合老年人的心愿和怀旧情愫的产品,以及各种庙会、朝拜活动等。

第8篇:旅游消费特点范文

【关键词】假期制度改革 旅游 消费意愿

一、假期制度改革的背景和内容

1、背景

依据1999年国务院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我国现行国家法定节假日中,一年中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共10天,其中,新年放假1天,春节放假3天,劳动节放假3天,国庆节放假3天。全年法定节假日总天数增加了3天,使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休息时间。同时,有利于方便广大群众安排出行活动、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从1999年开始,我国开始实施了每年三次“黄金周”的全国性的放假新规定,这对中国公众缩小与世界许多国家在享受公众假期上的差距,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到目前为止,我国实行黄金周调休假制度已度过了13个黄金周了。据统计,黄金周带动了国内出游人数达到了中国有史以来的最多人次,累计达8亿多人次,实现了巨大的旅游收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现行法定节假日安排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表现为:(1)传统文化特色缺乏,绝大多数传统节日未列入法定假日;(2)法定节假日安排过于集中,容易对其经济和社会的正常运行产生较大的影响和波动;(3)由于带薪休假制度没有全面落实,存在以法定节假日代替个人假期的倾向,易出现交通拥挤、食宿紧张、景区人满为患等现象。因此,近年来,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呼吁重视我国现行法定节假日安排存在的问题,建议对现行法定节假日安排进行调整,增加传统节日为法定节假日,分散法定节假日安排。

2、内容

2007年12月,国务院通过并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新办法取消了五一3天长假,改为放假一天。在我国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中秋新增放假一天。春节放假从除夕日开始,放假3天。这些放假一天的假期通过双休周末的上调和下调形成3天小长假。这样的假期安排,使我国的假期天数增加了一天,并且使假期具有了分散性。我国在享受公众假期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我们需要审视我们的度假模式,怎样才能度好假,过一个高质量的假期,而又不对社会、交通、环境和旅游设施造成巨大的压力,不对正常的工作秩序带来太大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假期制度改革方案的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时间上的分散性和短时性,二是有利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在这种背景下,深入研究旅游市场状况,了解假期制度改革对消费者旅游消费意愿的影响,特别是掌握消费者的旅游行为规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它将为各级旅游规划和企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假设和方法

1、研究假设

笔者认为,假期制度改革对我国旅游消费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节假日增多和分散性将提高消费者的旅游消费意愿,但五一长假的取消和3天假期的短时性在短期内有较明显的阻碍作用。假期制度改革后,消费者的旅游动机将发生一定变化,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将由远地点向较近地点转移,消费者对旅游感知价值的预期也可能产生变化。

2、研究方法

2008年4月3日至4月7日,笔者在武汉市五个人流密集场所对消费者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由于是不同场所进行的随机调查,涉及不同成分的消费者,基本符合假期旅游消费者的构成。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见表1),问卷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消费者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3天假期的旅游消费情况;第三部分为7天假期的旅游消费情况;第四部分为消费者对假期制度改革的态度。由于对问卷调查进行现场指导填写,对不能独立完成调查的消费者进行问卷的讲解和记录,协助其完成调查,问卷回收率较高,共收回有效问卷189份,回收率94.5%。

三、结果分析

1、假期制度改革对消费者旅游动机的影响

虽然假期时间长短的变化影响了对消费者旅游消费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的感知,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出游意愿和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但是并没有影响到消费者旅游的动机,仍然以舒缓身心、接触自然和个人爱好为主。由于社会经济的较快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我国实行新的假期制度使假期具有良好的分散性,特别是3天假期分散在繁忙的工作日中,虽时间不算很长,但是足以用来放松心情,在周边地区进行休闲假日旅游。

2、假期制度改革对消费者时间距离感知的影响

调查显示,消费者对假期制度改革后3天假期时间的感受存在,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群体,约一半的消费者认为3天假期虽不算长但可以接受,而另一部分觉得3天假期对他们来讲比较短或很短。但大多数消费者认为7天假期比较长,3天假期与7天假期比较而言,消费者普遍认为3天假期相对来说不便外出旅游。在对于3天假期与7天假期时间距离长短感知的问答中,有79%的消费者选择7天假期明显长于3天,而有17%的消费者觉得3天假期与7天假期没有明显区别,而剩下4%的消费者认为7天假期短于3天假期。对于后两种情况,通过访问了解到,他们对时间距离的感知是建立在假期效用的基础之上的,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不论假期长短,消费者都没有明确的假期安排,所以时间长短都一样。第二,不太重视节日假期,比较关注带薪年假。第三,3天假期无明确假期安排,7天假期有明确安排,但根据安排会觉得7天时间过于紧凑而不够用,所以觉得7天假期短于3天假期。

3、假期制度改革对消费者假期出游意愿的影响

结果显示,3天假期不愿出游的消费者明显多于7天假期,说明消费者对假期制度改革后,3天假期时间里出游意愿不高,多数消费者认为时间短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在调查对象中,年龄层次和家庭结构的不同,对3天短假期的出游意愿有明显影响。第一,年龄较小的消费者在3天假期出游的意愿高于年龄较大的消费者。年轻的消费者体力充沛,充满活力,对外界事物充满期待和好奇,更愿意利用短假期外出旅游。第二,未婚与已婚无子女的消费者在3天假期出游意愿高于已婚有子女的消费者。后者更加注重家庭生活的安排,更加愿意在3天短假期中与子女和亲戚团聚。

4、假期制度改革对消费者假期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时间距离的长短显著影响消费者对空间距离的感知。被调查者认为,由于3天时间的限制,出游目的地距离不可能选择太远。在被调查者中,3天假期选择以城市周边为旅游目的地为主,7天假期选择省外为旅游目的地为主。但在问及消费者城市周边旅游景点环境如何,是否具有吸引力时,大多数被调查的消费者都持否定态度,并表示,城市周边旅游时因为假期时间短的限制,是属无奈之举。假期制度改革后,每年有4个3天小长假,这对城市周边旅游有较大带动作用。但目前的消费者都处于被动状态。只有城市周边旅游市场不断完善旅游环境,加强旅游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城市周边旅游的消费潮流,才能逐渐获得消费者对城市周边旅游产品的认可。

5、假期制度改革对消费者假期旅游支出的影响

调查显示,3天假期合适的人均旅游开支在500元至1000元之间,这是消费者普遍能接受的心理价位,主要依据是旅游距离不会太长,在目的地的停留时间不久。3天假期消费者对旅游消费质量没有太高要求。而对于7天假期,多数消费者认为人均旅游开支应在2000元以上,同时更加注重旅游产品的品质,愿意为更高的旅游消费质量而花费较多的金钱。

6、消费者对假期制度改革后旅游感知价值的预期

调查结果显示,接近一半的调查对象认为假期制度改革实行后旅游消费价值将提升。他们认为假期制度改革后,消费者旅游消费的自主选择性增加了,旅游消费会更趋于理性,特别是交通住宿都将有所改善,旅游市场将更加规范,会对旅游价值感受带来积极影响。28%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假期制度改革不会改善现在的旅游市场状况,从而没有改变自己对旅游消费价值感知的预期。另有22%的调查对象认为假期时间减短将大大影响自己的旅游体验,从而使旅游感知价值下降。

四、结论和建议

假期制度改革带来的影响从长期来看是积极的,它能促使消费者更加理性的进行旅游消费,在选择旅游时机和旅游产品上更加有自主性,从而提升旅游消费价值。同时还能缓解以往黄金周出现的交通住宿紧张、拥挤等旅游市场井喷现象。但是就短期来说,由于分散性的特点,较短的假期时间降低了消费者的旅游消费意愿,消费者对短期旅游消费还抱迟疑和观望态度。因此,旅游企业在现阶段应该做好短线旅游产品的营销,加强以度假休闲为主的短期旅游产品的设计和推广。另外,在传统节日假期中逐渐融入传统文化旅游项目,开发新的传统文化旅游产品,吸引以家庭为单位的旅游消费。调查中发现,现在的旅游企业主要提供短期一次性旅游产品和服务,而为消费者制定长期多次性旅游计划的极少。因此,旅游企业可以以新假期制度施行为契机,努力营造新的旅游消费氛围,为消费者提供长期多次性的旅游计划,这样可以提升消费者对旅游消费的感知价值,增强其旅游消费意愿。

【参考文献】

[1] 邱扶东:游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1996(6).

[2] 刘纯:关于旅游行为及其动机的研究[J].心理科学,1999(1).

[3] 宁士敏:影响中国旅游消费的经济和社会因素分析[J].旅游学刊,2000(3).

[4] 谷明:我国旅游者消费模式与行为特征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

[5] 霍力、杜文广: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分析[J].商业研究,1997(3).

[6] 卢昆:知觉距离对消费者旅游决策的影响[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

[7] 曹洪剑:我国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浅析[J].消费经济,2001(4).

[8] 郭亚军、张红芳:旅游者决策行为研究[J].旅游科学,2002(4).

第9篇:旅游消费特点范文

社会发展到当下的时代,伴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张和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中国的旅游产业规模扩张的完成,入境、出境、国内等三大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国内旅游市场的高歌猛进,旅游业结构的优化提升与产品品质的提升势在必然。随着宏观环境特别是市场需求的变化,在自身成长的直接驱动和外部市场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的间接策动下,我国“旅游产业的功能、形态、结构、动力都面临深刻的变革。社会大众的旅游消费习惯和消费偏好正经历明显的转型升级,日照旅游业也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之下。

整体来讲,我国旅游产业已进入转型升级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具体来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大众旅游时代”正在加速成型,旅游消费逐渐从少数人的奢侈消费成为中国多数平常老百姓的常态化生活方式;中国旅游的主体人群在代际上的年轻化,追求新鲜事物、独特、自我的消费观也使得互动式消费、定制化消费在旅游行业崛起;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众的旅游消费模式已经发生改变,他们更热衷于移动旅游消费;不少旅游者更倾向于接受高品质、富内涵、慢节奏的休闲旅游消费方式,以及自助游、自驾游、修学游、乡村游等个性化的或者私人订制化的旅游方式。

一、日照市旅游消费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日照市确立“旅游富市”作为城市战略之时,日照市旅游业蓬勃发展,经历了旅游业的“黄金十五年”。2015年全市GDP增加到1670亿元,人均GDP达到57980元。2015年日照市共接待境内外游客3690万人次,增长7%。其中国内游客3663万人次,同比增长6.9%;入境游客 27万人次,同比增长0.1%。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 264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国内旅游收入256.8亿元,同比增长11.6%;2015年末全市拥有星级宾馆、饭店35家;旅行社141 家,其中出境组团社6家,国内旅行社135家。全市A级景区32个,工农业旅游示范点34个,旅游强乡镇17处,旅游特色村39处。517旅游网提供的大数据表明,到日照的游客观光游览的占48.01%,休闲度假的占25.23%,商务会议的仅占9.96%,购物的只占0. 37%;自驾旅游的由2013年的38.28%上升到2015年的65.35%。同时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也得以显现,主要包括缺乏拳头型的旅游产品、消费淡旺季明显、渔家乐长期在低档次徘徊、旅游企业小弱散差营收能力不足、旅游商品消费低、门票经济现象明显等方面。

二、促进旅游消费提档升级,实现日照“旅游富市”战略

(一)全力锻造“日照旅游”的金字招牌

旅游经济一定程度上是知名度经济和品牌经济,它是现代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载体,也是提升城市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日照应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旅游资源,凸现特色与优势,打造旅游品牌,供不同旅游消费者选择和体验。当前,日照应从沿海地区、山岳景区和乡村旅游三个维度的旅游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出发,做深做实品牌文章,确立并打响“阳光海岸,美丽日照”的“日照旅游”金字招牌。进一步树立“全市一盘棋”的大局观念,找准定位,优化策划,确立并持续营销日照旅游和日照城市的整体品牌,按照“整合资源、区县联动、整体营销”的原则,以日照城市整体品牌为龙头,联动各区县经典内涵,在主流媒体全方位、全视角、全景式打响这一金字招牌,使之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和较好的美誉度,以达到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日照旅游的目的。

(二)打造一批经典景区和旅游大项目

以日照市万平口景区升级改造为契机,严格按照国家5A级景区的标准,精心设计,科学建设,丰富旅游服务内涵,全面提升品位与档次,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运动健身于一体的海滨高端旅游休闲度假景区,吸引更多的中高端游客到日照旅游。继而以点带面,带动全域旅游,提高日照旅游品位。其他诸如五莲山的山岳旅游和日照乡村旅游,要紧盯消费转型,深挖文化自然资源,高起点、高标准打造一批定位明确、特色突出的旅游景区。都要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不断丰富旅游产品,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发展旅游业,离不开大项目的有力支撑,今后日照市要把大项目建设作为拉动资源开发、提升旅游档次、增强旅游竞争力的突破口,进一步强化旅游大项目的建设,通过建一流的景点、一流的设施、吸引游客、留住游客。

(三)延长产业链条,推进旅游二次消费

旅游产业链是以旅游产品为纽带实现链接的。让日照旅游业转向依靠吃、住、行、游、购、娱等多环节发展求得规模和综合效益,需要采取得力措施让游客慢下来、留下来、住下来,根本之道在于延长旅游产业链条,推进旅游二次消费,在吃、住、行、游、购、娱六大环节中谋求区域旅游经济的综合效益。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应增加旅游要素齐全、内容含量大、可反复消费、消费价值高的休闲度假旅游类产品。丰富、提升旅游消费内容与层次,顺应游客休闲娱乐、求异猎奇和文化寻根的心理诉求,给出足够展示日照魅力、太阳文化、海洋文化、民俗特色的空间和场所,让游客完全走进日照、彻底融入日照,在日照有更多消费,实现登山、观海,白天游、晚上玩,动静都在消费中的旅游格局。既要热热闹闹、更要实实在在,实现“旺丁”又“旺财”。

(四)打造高端旅游,深化休闲主题

休闲度假旅游已成为中高收入人群的刚需,随着游客群收入水平显著提高,部分人对度假的品质要求也随之提高。他们对旅游地提供的居住、休闲娱乐、配套功能和服务质量等,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对于高速发展、年接待游客量达数千万人次的日照旅游业来说,如何在本身兼具休闲特质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再打造、引进一批高端旅游休闲项目,提高旅游消费档次,集游客观光、休闲、购物等为一体,是实现日照旅游消费转型的可行之路。各景区要整合各种资源,辅以开发文化纪念产品、饮食产品等,集游、赏、购于一体,在提升景区档次同时,刺激游客消费。

(五)全面优化日照旅游消费环境

在收入与时间一定的情况下,潜在旅游需求能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现实旅游需求,与旅游消费环境密切相关。而一个健康的旅游消费环境不仅有利于增加旅游消费,同时也能够给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要深度挖掘文化底蕴并逐步开发利用,让游客觉得日照值得游;从吃、住、游、娱、购的安全建设上,让游客觉得游日照便捷;以天价鱼、38元大虾为鉴戒,树立当地人包容诚信的形象让游客感受到当地人的亲切;通过对当地地域文化品牌研发开发,建设出让游客心甘情愿舍得花钱的项目。

(六)旅游业积极对接互联网

旅游行政部门和旅游企业都要具有“互联网+”思维,以顺应互联网时代的潮流。互联网时代下,移动互联的旅游者对旅游业影响日益加大,而由于旅游者越发成熟、旅游需求越发多样,旅游产品创新升级的紧迫性加剧。首先,旅游企业要在市场分析的基础上,加强旅游产品创新,积极发展度假旅游、特种旅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等产品类型。其次,旅游企业要缩减旅游产品迭代周期,加速旅游产品升级。在互联网时代,用户“体验专属自己的网络关系”的诉求更加突出,换句话说,也就是消费者更喜欢“个性化的产品体系”,这是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独立完成的。

(七)壮大产业主体

充分发挥旅行社、酒店、旅游商品企业、旅游景区在旅游业中发展的骨干支撑作用,积极提升它们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培育一批知名旅游饭店、诚信旅行社、旅游商品企业、高A级景区,鼓励现有旅游经营单位通过联合经营、资产重组、股权收购等方式做大做强,通过走集团化、品牌化、多元化发展模式,形成几家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有相当规模实力,对整个旅游产业具有强势带动能力的旅游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

(八)实施旅游“大营销”战略

旅游经济是“注意力经济”,特别是在旅游同类资源和同质化产品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旅游产业的营销推广愈凸现其重要的作用。一是客源市场要有新拓展。深度开展市场调研,对现有主要客源市场和潜在客源市场的规模、结构和消费行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推广营销,继续深化“铁路、机场、高速”辐射区域重点客源市场促销,加强对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东北等国内客源市场和日韩台湾东南亚俄罗斯等客源市场的营销力度,通过保存量、求增量,实现旅游市场的有效拓展。二是宣传推广要有新思维。在理念及媒介选择上要顺应形势,积极创新。要树立旅游幸福导向型产业方向,从传统的灌输式营销向渗透式营销转变,从过去向游客推广有形产品,转变为给游客提供一个全新的城市品牌、一个全新的生活方式转变,通过长效的、持续的营销渗透,拥有更多更持续的消费群体。在媒介选择上,既要充分利用传统的电视、报纸、广播等大众媒体,同时更要迎合旅游云时代特点,充分利用互联网、3G、4G等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开展网站、手机、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媒体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