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生儿的基本护理范文

新生儿的基本护理精选(九篇)

新生儿的基本护理

第1篇:新生儿的基本护理范文

【关键词】目标教学法;新生儿科临床护理;护理实习生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611-02

目标教学法是以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为依据,以层层分解,环环相扣的教学目标为主线的一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1]。新生儿科是一个专科性极强的科室,患儿具有易感染、病情变化快、不能言语表达、护理技术操作难度大等特点。护理实习生对新生儿疾病知识及护理掌握难度大。为了更好的提高护理实习生(以下简称护生)对新生儿专科护理知识和技能,自2008年起,本科改变以往带教的随意性,应用目标带教法,让护生入科实习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观察组为2008年7月~2011年6月我科实习的护生100名,其中女性94名,男性6名,年龄18~22岁,将100名护生随机分为对照组50名与观察组50名,两组护生的性别、年龄和入科理论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的带教管理模式,观察组采用目标教学法带教管理,将教学任务分为制定目标和计划、实施目标和计划、考核评价三个部分来完成。

1.2.1制定目标和计划。制定新生儿科临床护理教学目标

①基本知识教学目标:了解新生儿常见疾病的基本医学知识,包括疾病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治疗原则。熟悉新生儿常见病病儿的护理评估、护理目标、护理评价及新生儿常见危重症病儿的抢救原则。掌握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出院健康指导。②急救及专科技能培训:掌握危重新生儿的抢救预案和抢救药物的使用,如气管插管、气管内用药、心肺复苏、洗胃等,呼吸机治疗病儿的基础护理,危重新生儿危险因素的识别和防范措施,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管理及护理,动脉穿刺、股静脉穿刺的应用,具有实施新生儿常用护理操作技术的能力。

1.2.2实施目标和计划。在学生入科前召开儿科带教老师会议,根据教学大纲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制定新生儿临床护理教学培训表,公布每一阶段的教学计划目标,按照计划目标进行带教;由新生儿科总带教脱产教学,以“一带多”形式或安排给主管护士带教,本阶段教学工作完成后,由总带教老师对本阶段带教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共分两个阶段进行。①新生儿科基本知识教学:由带教老师带领护生熟悉新生儿病区的环境,要求护生熟悉新生儿常见疾病的基础护理技术,了解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概念、临床表现、护理要点、病情观察等,熟悉了解新生儿科的常用药物、常用仪器及急救仪器的操作方法等等。②强化和提高阶段:在带教老师或主管护师的指导下,每位护生分管2-3个新生儿患者,按照新生儿护理流程对新生患儿进行护理评估,制定护理计划,完成患儿的护理操作。安排教学查房,由总带教老师主持查房及安排老师小讲座,对临床实习中所遇到问题与解决方法及心得体会进行交流并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估。

1.2.3考核评价。护生实习结束后,进行一次新生儿科理论知识、护理操作的考核,护理操作评分标准自行制定,以百分制计算。同时设计新生儿科护理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为100%。

1.2.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 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两组之间采用t检验比较;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生出科考试成绩比较:见表l。

2.2 护生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明显提高,由带教老师向护生发放教学满意度调查表,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满意度分别为96.0%、74.0%(χ2=9.49,P< 0.01)。

3 讨论

目标教学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以要求学生为达到目标而学,教师为帮助学生达到目标而教的一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实用型人才。在确立教学目标后,围绕目标实施教学,并根据目标评价教学效果的教学过程[2]。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护生的出科理论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护生对老师的满意度也明显提高。目标教学法在培养护理人才方面是成功有效的。

目标教学法让护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具有主动性,减少了学习的盲目性和惰性,同时通过对学生的各方面评估,使带教老师对学生的需求和不足都更好地了解,能更好的指导学生,注重护生评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培养,使护生从传统的被压抑、被忽略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护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明显提高,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传统的带教模式,是在“以导师为中心、以教材为基础”的灌输式教育,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更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3],老师与学生缺乏沟通交流,老师带教目标不明确,学生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不高,学习效果差。

目标教学让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制定学习目标计划,有利于完成教学大纲应用,改变了盲目带教的现象[4],使护生入科后能很快把握该专业的重点与难点,根据指定的目标查阅书籍资料,带着问题进行临床实践,能够更好的掌握护理问题的重点和难点,目标教学使护生的学习目标明确.有利于培养他们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标教学法改变传统的权威化的教师角色模式,强调人性化的教学管理[5],使护生在较短的实习周期,很快的熟悉工作环境和流程,为以后的实习打好良好的基础。在实习过程中,带教老师和护生共同参加护理查房和医疗教学查房,加强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好的培养了护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及合作能力[6],使教与学得到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临床教学质量。

总之,随着医学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护理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提高医疗护理的质量,护理人才的培养很关键,目标教学法能更好的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值得进一步推广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方慧麟,薛小玲.护理目标教学临床实习指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20-21.

[2] 俞群亚,王蓓.目标教学法在护理教学查房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lO,25(8):717-718.

[3] 金吉平.PBL教学法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杂志,2008,25(8):37-38.

[4] 王海芳,孙志敏,钮美娥.目标带教法在护理后期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10):787-788.

第2篇:新生儿的基本护理范文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 机械通气;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干预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219—01

当呼吸机广泛应用于临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出现日益增多。该病症属于一种获得性肺炎病,严重威胁着新生儿的的生命安全,对新生儿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症的预防,已成为目前护理工作的重心所在[1]。同时,也给新生儿的的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因此,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是 NICU 护理人员共同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在2010.1 ~ 2013.1,在市医院NICU 住院治疗的机械通气新生儿的120例,男79例,女41例。患儿日龄 1 ~ 28 d,平均体重( 3.93± 1.41)kg。均为足月产胎儿。患儿家长均自愿参加本研究且签定知情同意书。

1.2 护理干预方法

实验组新生儿的给予 NICU 常规护理,对照组则给予优质护理服务,具体护理 干预措施如下:

1.2.1 严格执行管理制度

做好 NICU 的打扫工作,保持空气洁净和适宜温湿度。每日进行定期打扫灭菌,尽量减少新生儿的家长的和病人交流,禁止患呼吸道疾病人员的和病人交流。

1.2.2做好预防工作

抬高新生儿的头部 30度~45度,取半卧位来减少胃液反流、口咽部细菌定植和误吸。加强新生儿的口腔和鼻腔的打扫,坚持监测口腔的酸碱度,根据酸碱度选用口腔护理液,以减少口腔细菌的定植,酸碱度中性时用生理盐水;酸碱度>7时选用 2% ~3%硼酸液体;酸碱度

1.2.3 选取合适标本

正确的样本采集时间和方法对机械通气新生儿的血培养和口腔分泌物细菌培养的结果直接影响到血培养和口腔分泌物细菌培养的结果,直接影响到下一步护理工作的落实。

1.3 观察指标

住院天数、反复进行机械通气的平均次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基护合格率。由护理人员按照基护质量评价标准进行测评、新生儿的家长护理满意的程度。由患者家属填写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来评价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16.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 χ2检验。检验水准α =0.05。

2 结果

2.1 不同组新生儿的住院天数、反复进行机械通气的平均次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实验组新生儿的的住院天数、反复进行机械通气的平均次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实验组的基护合格率和新生儿的家长的护理满意率低于对照组。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提高了护理人员对机械通气新生儿的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认识,规范了护理操作行为。( 2) 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加强了护理人员与新生儿的家长的交流与沟通,家长对机械通气新生儿的护理过程中常见风险提高了认识,减少了与机械通气新生儿的接触,减少病原菌的交叉传播。可见,优质护理服务显著降低机械通气新生儿的的住院天数、反复进行机械通气的平均次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提高新生儿的的基护合格率,改善新生儿的家长护理满意的程度[4]。

医院怎样才可以保证使用优质护理手段可以防止因机械通气造成的新生儿的肺部感染? 本人以为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一者,医院必须强化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相关制度的执行力度,同时必须采用薪酬的激励制度,鼓励护理人员创新工作、积极工作,从而提高护理工作的工作效率,推动医院护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为优质护理起到促进作用;再者护理工作人员必须提高自我的责任意识,严格执行护理流程和规章制度,不断规范自我的临床操作技能,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必须避免细菌入侵,加强临床对新生儿的身体状况的监护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从而保证护理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但是仅仅是这样的临床护理措施,在临床上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技能,最大限度的降低肺部感染。

参考文献:

[1] 薛唤爱,何广荣. 新生儿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防范[J].天津护理,2012,20( 1) :20-21.

[2] 冯萍萍.优质护理服务在预防 NICU 新生儿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7):35-36.

第3篇:新生儿的基本护理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新生儿患者共200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100例患者中男60例,女40例,患者年龄33周~42周,平均年龄(37.5±0.5)周;对照组患者中男65例,女35例,患者年龄38周~42周,平均年龄(40.0±0.5)周。其中新生儿窒息30例,新生儿咽下综合征40例,早产儿10例,其他120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一般临床表现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患儿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要积极与家属沟通联系,告知患儿一般病情,并要求家属配合护理工作,做好监护工作。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同时实施前馈控制护理干预措施,以新生儿为中心,将新生儿看作自己的亲人,如同弟妹一样地照顾;护理人员要更加勤快地巡查,在基础巡查的基础之上,根据新生儿的实际情况组成一个专门的风险管理小组,实施24h全天监护的值班管理,严格落实查对制度,做好交接班工作。

1.3观察指标

统计分析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采用满意度问卷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满意度为满意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同时统计分析护理风险事故发生情况,包括新生儿护理纠纷等。

1.4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儿对护理工作满意的人数达到98例,护理满意度为9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2.00%,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新生儿风险事故发生统计分析

观察组患者接受护理人员前馈性控制措施之后,新生儿护理纠纷1例,跌倒患儿0例,风险发生率为1.00%;而对照组中风险发生率为8.00%,对照组风险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第4篇:新生儿的基本护理范文

1.1一般资料

搜集本院新生儿科2013年2月~2015年2月诊治的46例患有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甲、乙组,甲组24例,孕周:35~41岁,平均孕周:(38.56±1.27)岁;女11例,男13例。乙组22例,孕周:35~42岁,平均孕周:(39.18±1.43)岁;女10例,男12例。两组患儿的基本临床资料对比分析,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乙组采用基础护理:(1)生命体征监测:密切关注患儿的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给与吸氧治疗,注意患儿的保暖;(2)给与必要的营养支持,检测脑颅压,给与规范治疗;甲组采用循证护理:(1)通过查阅相关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相关资料,对其全面了解;(2)积极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了解患儿的病情发展情况;(3)在患儿的病房内播放优美的曲子,病房配以鲜艳的色彩搭配,刺激患儿的听觉和视觉;(4)每天为患儿进行全身按摩,刺激周围神经。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数据分析软件对本文所有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所得计量、计数资料,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1.4评价标准

1.4.1护理评价标准

显效:患儿的脑水肿、意识障碍、肌张力异常等临床症状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患儿的脑水肿、意识障碍、肌张力异常等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无效:患儿的脑水肿、意识障碍、肌张力异常等临床症状未见好转,甚至出现严重并发症。

1.4.2满意度评价标准

采用我院自编的患儿家长满意度调查问卷,内容包含护理人员的仪容仪表、护理方法、态度等,满分为100分,非常满意≥85分,满意66~84分,不满意≤65分。

2结果

2.1两组患儿的护理有效性对比研究

经过护理后,24例甲组的护理有效率为91.7%(22/24),其中无效2例(8.3%),有效6例(25.0%),显效17例(70.8%);22例乙组的护理有效率为77.3%(17/22),其中无效5例(22.7%),有效7例(31.8%),显效10例(45.5%);甲组的护理有效率高于乙组,P<0.05。

2.2两组患儿家长的满意度分析

两组患儿家长的满意度分析,24例甲组的满意度为95.8%,非常满意18例(75.0%),满意5例(20.8%),不满意1例(4.2%);22例乙组的满意度为86.4%,非常满意12例(54.5%),满意7例(31.8%),不满意3例(13.6%);甲组患者的满意度95.8%高于乙组86.4%,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第5篇:新生儿的基本护理范文

关键词:新生儿;脐部护理;优质护理理念

脐部是新生儿病原微生物入侵体内的特殊门户,如果护理不当就会导致新生儿发生脐部感染,对新生儿健康产生影响,甚至还会诱发新生儿发生疾病[1]。本次以我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的80例新生儿为例,探讨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在其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9月~2014年9月新生儿中随即选取80例,其中男37例、女43例;年龄为39~42 w,体重为2.4~4.3 kg,将其均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和观察组新生儿各40例,其基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新生儿为常规护理,在新生儿断脐之后,立即采用络合碘对其脐部实施消毒,在新生儿断脐后第4 d到脐部脱落7 d,均需要采用75%消毒液对其脐部消毒,并在消毒之后用棉签进行脐部药液吸收。

1.2.2观察组 新生儿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在实施护理之前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服务理念和实施规范培训,让护理人员均能够对优质护理服务理念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对之前脐部护理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查找,并制定相应的完善和预防策略,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全程贯彻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其消毒方式与对照组相同,并时刻对患者的脐部情况进行观察,一旦发生异常情况,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处理。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新生儿的脐部不良事件发生率,其中包括脐部红肿、脐窝潮湿以及脐部感染发生率。并采用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新生儿护理满意度调查。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实施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χ2检验,如果两组数据独臂P

2 结果

2.1不良事件发生率 经过对比,观察组新生儿的脐部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差异显著(P

2.2护理满意度 经过对比,观察组新生儿的临床护理满意率为97.5%,对照组新生儿则为85.0%,差异显著(P

3 讨论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单纯的传统护理模式也已经不能对当今患者的医疗需求满足,随之也就出现了优质护理服务理念[2]。优质护理服务理念也就是在之前传统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对之前护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详细分析,引导护理人员对优质护理服务理念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3]。在本次新生儿脐部护理中对优质护理服务理念的应用,则是在新生儿洗澡完毕之后,立即采用棉签将其脐部水分吸干,之后对其采用络合碘实施脐部根部和周围消毒,在消毒完毕之后,还要将其多余的药物和水分用棉签吸干净,以此对新生儿脐炎发生实施预防,从而对其临床护理质量提高。同时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也要引导家属掌握一定的新生儿脐部日常护理方法,其中包括常在脐部用爽身粉、常对脐部进行消毒等等,尤其要注意的是学会正确使用尿布,以免尿布对脐部周围产生污染[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新生儿的脐部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差异显著(P

总之,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脐部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新生儿临床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谭小琴.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新生儿脐部护理的效果[J].吉林医学,2013,34(3):201-202.

[2]龚义侠,贾峥嵘,张媚.基层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产妇及新生儿护理效果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4):215-216.

第6篇:新生儿的基本护理范文

【关键词】 儿科护士 素质修养 护理影响

小儿从生命开始至长大成人,整个阶段处在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在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疾病诊治、心理、社会等方面均与成人不同,且各年龄段小儿之间也存在差异,在护理上有独特之处。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深入发展,儿科护理已由单纯的疾病、保健护理发展为以小儿及其家庭为中心的身心整体护理和包括小儿生长发育在内的疾病预防、保健等方面的护理[1]。因此,儿科护理要达到保障和促进小儿健康的目的,作为一名优秀的儿科护士除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及健康的体魄。

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治疗效果的好坏除了与医生的正确的诊断和对症下药有关外,还与儿科护士的整体护理有着密切关系,而护理成效又与儿科护士的综合素质是密不可分的,它将直接影响到患儿的康复和身心健康以及发育成长。因此培养锻炼一支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和高素质的护理队伍,对良好的治疗效果将产生直接的影响。

1 学好理论,掌握技能,增强专业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儿科护理学也在向更高层次发展,并已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独特功能的专门学科,其研究内容、范围、任务涉及影响小儿健康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各个方面,儿科护士成为儿童保健的主要力量[2]。儿科护士也要适应新学科的发展要求,要在继续教育上下功夫,“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发展理论创新和技能创新,开拓职业领域范畴,只有这样才能使儿科护理队伍向高层次、高素质的方向发展。笔者从多年从事儿科护理工作的实践中体会到,作为一名合格的儿科护士,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练好扎实的基本功,强化“三基”训练,熟练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能。这对于业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十分关键。其次是要做到“眼勤、口勤、手勤、腿勤、脑勤”,逐步培养自己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三是要加强沟通与交流,加强同事之间、科室之间、医院之间、院校与科研单位之间的沟通与联系,通过见习、进修、深造等方式达到提高业务知识技能的目的。

2 找准角色,增强现代执业意识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护士的角色有了更大范围的扩展,儿科护士作为一个有专门知识的独立实践者,被赋予了多元化的角色。一方面要当好护理活动的执行者,做好护理计划,特别是对于那些生活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的患儿,儿科护士最重要的角色是在帮助小儿促进、保持或恢复健康的过程中,为小儿及其家庭提供直接的照护,根据不同患儿,制定系统、全面、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帮助患儿减轻痛苦,尽快治愈康复。另一方面,要做好患儿及其家庭的健康教育工作,向他们有效地解释疾病治疗和护理过程,帮助他们建立自我保健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协调好与有关人员及机构的关系,维持一个有效的沟通网,以保证小儿获得最适宜的整体性医护照顾,特别是与医生和小儿及其家长的有效沟通,让家庭共同参与小儿护理过程,以保证护理计划的贯彻执行。要注意倾听患儿及其家长的意见和要求,关心小儿及其家长在医院环境的感受,帮助他们答疑解难,要当好小儿及其家庭的代言人。同时要具备现代执业意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儿科护士,只有具备形象意识、服务意识、品牌意识、危机意识、信息意识、创新意识,才能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做好工作。

3 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

做事德为先,这是工作的出发点,也决定着工作的成效。要做好一项工作,除了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外,还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对待工作要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特别是作为一名儿科护士,首先要爱岗敬业,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增强服务意识,要从患儿及其家庭的角度出发,“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要有忘我的工作精神和奉献精神,要忠于职守,廉洁奉公,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其次要具有诚实的品格、较高的慎独修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以理解、友善、平等的心态,为小儿及其家庭提供帮助,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当好“爱心姐姐”。三是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放眼未来。将护理事业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勤勉研修。

4 宽容豁达,保持健康的心理和体魄

儿科护理的病种多、工作量大。特别是进入现代生育家庭,独生子女多,小儿父母甚至几代人都在盯着一个孩子,在护理的每个环节上稍有不慎,就会遭到家长的不理解或非议,如:儿科最基本的操作之一静脉穿刺,对各种原因引起血管不明显的患儿,如果第一针失误,就可能会出现孩子哭大人叫的现象,因此,儿科护士首先应具备高超的技术,治疗时做到“轻、稳、准、快”,以娴熟的技术,准确、迅速地完成各项操作,把疼痛刺激减少到最低限度,让患儿及家长在情感上依赖我们,技术上信任我们。要注重培养好自己较强的适应能力、良好的忍耐力和自我控制力,要灵活敏捷、善于应变、心胸宽广。同时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和稳定的情绪,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举止端庄。用和蔼的语言去接近人,用和善的方式去感动人,用卓越的技能去赢得人,用健康的身体来支持自己完成好每一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参考文献

第7篇:新生儿的基本护理范文

【中国分类号】R7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403-01

新生儿学是研究新生儿保健、医疗和教学的一门学科,是儿科学中一个组成部分,但由于新生儿科是个比较特殊的科室,其护理工作与其他科室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 收治的患儿多是病情危重、体重极低、发育不全、营养不良的新生儿。所以新生儿科护理除了满足于临床护理学的基本要求外,还应具有新生儿科的特殊护理要求。现将新生儿科护理的临床教学与实习带教体会总结如下。

1 树立护生正确的实习态度,制度完善的带教计划

由于新生儿室是24小时无陪全护理病房,所以更加需要护士的责任心,爱心及细心。为了让学生在短短的几周内对新生儿护理工作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并提高学生的整体护理意识,带教老师必须制定出一个周密的、全面的、科学的教学计划,包括每周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讲课的内容和时间、必须掌握的操作技能等,根据教学计划认真备课。护士长应挑选临床工作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扎实、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的高年资护士或护师来担任带教老师。为保证带教效果,施行1位老师带教1名学生。临床带教的质量与实习时间的合理安排是实现教学目标、决定实习效果的关键。新生儿科实习一般只有1个月时间,第1周由带教老师介绍科室环境及医护人员,各项规章制度,医疗设施布局,科室工作性质及专科特点,各种药品、器械、抢救器材的存放位置,新生儿室无菌区、非无菌区的划分,以及各种医疗物品的消毒方法及治疗室、隔离室、沐浴室、配奶室、污物间的空气消毒法等。第2~3周带教老师讲解并示范各种操作,如:配奶、喂奶方法,口腔、脐部、臀部、皮肤的护理,配药及药物小剂量换算等;各种设备仪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如:温箱,微量泵,兰光仪,呼吸机,雾化机,吸痰器,监护仪等的使用。及时了解护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带教计划。第4周在全面了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整体护理实习,写一份完整的护理病历。带教老师认真修改并指出问题,让实习护士尽快掌握护理病历书写的要领。最后进行出科理论和操作的考试。

2加强整体观念的培养,注意言传身教[1]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每个临床带教老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医风、精湛的操作技能,当今的护理学提倡以患者为中心的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这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而对护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带教老师应言传身教,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行为表现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让实习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整体护理行为,促进其观念的改变和形成。

3严格要求护生,加强思想教育

在实习过程中,带教教师应严格要求护生,使她们在思想、言行、举止、仪表等方面都要能按护士礼仪风范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由于新生儿室是24小时无陪病房,大多学生认为新生儿不懂表达,对新生儿的保护意识非常淡薄,所以对新生儿操作动作粗暴,对新生儿的啼哭和反抗完全不理会,甚至没带教老师指教情况下擅自操作,对新生儿的生命毫不尊重。所以更要培养学生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慎独精神。在操作中要严格认真地执行操作规程,做好三查七对,加强无菌观念,掌握消毒隔离方法等。在带教过程应同时加强学员的思想道德再教育,使其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注意形体仪表美,树立全心全意地为病人服务的思想。要求每一位带教老师言传身教,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用具体而生动的事例,教导学生在工作中应勤勤恳恳,严谨认真,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及时、细心、熟练、准确地做好各项护理工作。

4 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

学校是学习的场所,医院是实习的基地。学生对在校时期学习的理论知识感到比较抽象并缺乏感性认识。针对这一心理特点,带教老师应每周进行一次业务学习或讲座,将临床经验和护理体会传授给学生,可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拓宽视野,增长实践经验,增补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并在护理查房或交接班时经常提问,并多为实习护士创造动手机会,并在旁监督指导,在指出问题的同时,也应多加鼓励,增强学生的信心,培养学生的慎独精神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加强师生交流,注重信息反馈

在带教过程中,积极的情感可产生积极的效应,而消极的情感会大大降低实习的效果。老师对学生应充满热情,对患儿犹如自己的宝宝,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形象。学生会因老师情感的感染而产生愉快、积极的心理,接受知识快,从而提高实习效果;老师要热爱学生,经常与学生沟通,使师生感情融洽、和谐,并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使他们感受到重视,对实习医院有信赖感;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应是采用启发、鼓励、诱导等方法,帮助学生增强记忆,清除紧张心理,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并经常听听她们对教学的反映,从而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6 巩固基础知识,突出专科教学特色

新生儿科知识涉及非常广,涉及呼吸疾病、消化疾病、血液病、内分泌和代谢疾病等多方面的知识,除了需要掌握新生儿期生理特点外,还须了解其他科疾病的常规护理。只有具有扎实的基础护理知识,才能达到较高的专科护理水平。教学组长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经常出一些产科相关基础知识的试题,对学生进行摸底测试,这样既复习巩固了基础知识,又能发现知识的薄弱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竞争意识,然后根据知识薄弱面进行针对性的补充与讲解。新生儿的急危重患儿多,病情危重,病情进展快,有些患儿一入院时就会有生命危险。例如:新声儿重度窒息,要立刻进行抢救处理。因此,教会学生如何观察病情,如何正确使用各种急救仪器,如何正确掌握急救药品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对危重病人进行妥善护理尤为重要。

第8篇:新生儿的基本护理范文

〔关键词〕产科;新生儿;护理记录

新生儿护理记录单是反映新生儿病情变化与医疗护理活动全过程的客观记录,主要包括观察记录指标、护理问题、护理措施、效果、健康教育等组成部分[1]。为深化产科专科护理的发展,本院产科根据《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广东省临床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妇产科护理指南》,设计出产科新生儿护理记录单,提高护士的整体护理思维,加强对新生儿的观察与护理,对于保障新生儿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2015年3月在本院产科自然分娩的6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0例,其中,产妇年龄21~36岁,平均年龄(29.2±0.8)岁;文化程度:36例小学,65例初中,93例高中,106例大专及以上。两组产妇均无高危因素。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新生儿异常情况记录于产科护理记录单中,观察组应用产科新生儿护理记录单,具体如下。

1.2.1产科新生儿护理记录单样式

产科新生儿护理记录单制成表格式,记录项目包括母亲姓名、新生儿出生日期、病区、床号、住院号、日期、时间、体温、心率、呼吸、体质量、皮测胆红素值、反应、面色、哭声、吸吮力、脐部、臀部情况、大小便次数、喂哺方式与次数、健康教育、特殊情况记录等。

1.2.2记录要求

记录书写频率为新生儿出生24h内,按照常规生命体征监测频次进行观察记录,24h后如无特殊情况,每班观察记录1次,有特殊随时记录。除表格中的观察项目外,严格根据新生儿的病情和医嘱对其他指标进行监测,如产瘤、血糖等,在表格空白栏填写项目并文字描述情况。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及技能、新生儿各项生理指标以及并发症等指标。其中,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及技能的掌握程度,应用技能及笔试法评估,优:产妇出院前,能熟练掌握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等知识及技能,笔试成绩≥90分;良:能掌握大部分知识及技能,偶尔需要护士协助,笔试成绩80~89分;中:能基本掌握知识及技能,有时需要护士协助,笔试成绩60~79分;差:能掌握少部分知识及技能,经常需要护士协助,笔试成绩≤60分[3,4]。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及技能比较

观察组护理知识掌握熟练度8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新生儿的各项生理指标比较

观察组:心率为(138.50±4.92)次/min,呼吸频率为(39.5±4.9)次/min,氧饱和度为(98.6±1.2)%;对照组:心率为(149.8±7.9)次/min,呼吸频率为(46.6±5.1)次/min,氧饱和度为(95.2±2.5)%;观察组新生儿的心率、呼吸频率以及氧饱和度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以往产科实施母婴护理,护士对新生儿进行监测的内容及频次欠缺细化,工作思维得不到整体培养。本院自2014年4月以来应用产科新生儿护理记录单,取得良好效果,其主要具备以下优势。

3.1深化专科发展,培养护士的整体护理思维

护士每天按照产科新生儿护理记录单对新生儿病情进行规范的监测和记录,能有效提高护士对新生儿的观察及护理能力,规范护士对产妇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同时有效地加强护患沟通,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5],有利于产科专科的发展。

3.2提高护理记录书写的完整性及准确度

使用产科新生儿护理记录单后,可对产科新生儿观察、护理模式进行严格规范,进而大大降低记录单书写错误发生率,提高准确度[6]。

3.3提高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

通过应用产科新生儿护理记录单,使护士充分掌握新生儿观察及护理知识,为产妇及新生儿提供更加专业的护理服务,保障新生儿出生质量,改善心率、呼吸频率、氧饱和度等指标。同时提高产妇对新生儿疾病早期症状的识别能力,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保证新生儿的安全。另外,通过对产妇加强宣教,也使其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与技能,降低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本组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护理知识与技能掌握熟练度8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应用产科新生儿护理记录单,促进产科专科护理的发展,有效保障母婴健康。

〔参考文献〕

〔1〕蒋红,沈君,孙超峰.母婴同室中新生儿表格式护理记录单的设计与应用〔J〕.护理杂志,2010,27(20):1596

〔2〕杨兰兰,王玉霞.产妇及新生儿交接记录单的设计与应用〔J〕.护理与康复,2014,13(11):1091-1094

〔3〕宣春梅.优质护理在母婴同室护理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5,31(14):251

〔4〕张芳.人性化护理模式在母婴同室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2):7429-7430

〔5〕杜海燕,吴涛,安桓奇,等.全自动配血系统在新生儿交叉配血中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10,23(7):504-505

第9篇:新生儿的基本护理范文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重儿; 母乳喂养; 护理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omprehensive nursing care on improving application of very low birth weight breastfeeding rates.Method:60 cases with very low birth weight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obstetrics NICU within 2 hours after birth from May 2014 to September 2015,odd number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double number as the control group,3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comprehensive nursing,control group was given general care,children with discharge 4 to 6 months of breastfeeding rate and incidence of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6 months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Two groups of children with four to six months after discharge three ways feeding rat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Key words】 The very low birth weight; Breastfeeding; Nursing

First-author’s address: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Hospital in Baoan District of Shenzhen,Shenzhen 518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34.024

S着我国围生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早产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不断提高,其中合理和科学的营养支持在早产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救治中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该类新生儿在出生时各器官及组织发育尚不成熟,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如喂养不耐受、生长发育迟缓等,因此,应关注早产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营养状态。母乳喂养是极低出生体重儿肠内营养的最佳选择,研究显示,母乳喂养具有多种优势,如提高患儿喂养耐受性、减少相关疾病、促进神经系统发育等[1]。国外十分重视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母乳喂养,国内也逐渐开展对该患儿的母乳喂养,但喂养率仍较低[2]。因此,应加强护理干预,以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母乳喂养率。本研究主要通过综合护理干预,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加用非持续性母婴皮肤接触,对母亲采取早期定时模仿新生儿吸吮,提供信息支持与心理支持等人性化护理方法,旨在分析综合护理在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率中的作用,为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率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4年5月-2015年9月于本院产科生后2 h内收入NICU的极低出生体重儿60例,按入院顺序单号为试验组、双号为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患儿行综合护理,对照组患儿行一般护理。观察组患儿中男17例,女13例;胎龄29~32周;出生体重1000~1500 g,平均(1325.33±62.15)g,均顺产。对照组患儿中男15例,女15例;胎龄29~32周;出生体重1000~1500 g,平均(1329.47±63.58)g,均顺产。两组患儿的胎龄、性别、出生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极低出生体重儿:1000 g≤出生体重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1)宣教:患儿入组后,由本研究组统一人员进行宣教,讲解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目的,分析母乳喂养的优势,使患儿家属对本研究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增加患儿家属对本次研究的依从性。(2)一般护理:主要内容包括:积极进行原发病的治疗及护理,对患儿生命体征进行监测(体温、呼吸、心率、脉搏、血氧分压、心电图等),当患儿的生命体征出现异常时,及时上报主治医师进行有效的处置。(3)针对母婴分离的护理:由于本次研究入组患儿均住院治疗,且母亲无法陪护,因此无法及时行母乳喂养。如产妇产后未得到及时的吸吮,容易造成乳腺管淤塞不通、肿胀、泌乳时间后延等情况,从而影响母乳喂养率,产妇自我舒适感也会下降[3],进一步影响乳汁分泌,形成恶性循环。此时,应加强对产妇的护理,由统一人员进行护理宣教,教会产妇自我护理。(4)定时送母乳:每天产妇将母乳挤出后,及时送到医院,由护理人员将母乳进行分装、消毒后进行喂养,母乳量不足时给予早产儿配方奶补足喂养。(5)探视护理:每周五下午通过摄像头探视一次,定期与家属沟通解释病情。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非持续性母婴皮肤接触护理、早期定时模仿早吸吮信息支持、心理支持等护理方法,具体操作如下:(1)非持续性母婴皮肤接触护理:由于患儿在住院期间,存在母婴分离现象,无法像健康新生儿那样进行持续性母婴皮肤接触。因此,在本研究中对入组患儿行非持续性母婴皮肤接触,具体方法为:进行1次/d,接触时间30 min/次,于独立的房间或用屏风将进行皮肤接触的新生儿间隔开,室温保持在25~26 ℃,母亲进入病房后,需穿上消毒后前面开口的衣衫,取坐姿,婴儿在母亲的胸前呈平行或半倾斜位,婴儿尽量,除尿片外不穿其他衣物,在婴儿的后背盖上母亲的衣衫或毯子,整个过程母亲可以观察、触摸新生儿,给新生儿倾听音乐或低声呼唤。在新生儿病情允许情况下直接母乳喂养,进行早吸吮。全程由新生儿科护士陪同,有问题随时向医生进行咨询。(2)按摩方法:用湿毛巾热敷双侧,温度为40~45 ℃,热敷时间为5 min,一手托住,另一手按一定的顺序和方向轻轻按压,5 min/次,然后用手指指腹轻轻搓捏刺激数次。(3)信息支持:每天由新生儿科责任护士用手机或相机照一张患儿相片并将患儿在NICU的情况告知母亲,使母亲在最大程度上了解患儿的情况,产妇出院后,每天把患儿的有关信息电话告知给母亲。(4)心理支持护理:产科责任护士适时给产妇讲解心理知识,减轻产妇的焦虑,使其明白愉快心情与泌乳的利害关系,并做好家属思想工作,尽可能陪伴产妇,让产妇以良好的心态承担早产儿母亲的角色。由新生儿护士定期给产妇操作示范照顾新生儿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提高产妇照顾出院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信心。

1.4 随访方式 记录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如:胎龄、出生体重、性别、围产期因素、肠道喂养、抗生素使用、生长发育指标等,每一位患儿均在早产儿随访门诊建立随访资料,出院后定期回院进行随访,由专门早产儿随访医生、护士进行随访指导,观察比较出院后4~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6个月内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出院后4~6个月三种方式喂养率比较 两组患儿出院后4~6个月三种方式喂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8,P=0.026),其中观察组患儿纯母乳喂养率为6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出院后6个月内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儿出院后6个月内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为13.33%(4/3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3.33%(13/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25,P=0.034)。

3 讨论

由于O低出生体重儿各器官发育水平尚未完善,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尤其是患儿的营养缺乏,可引起患儿生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等,因此,如何对其进行科学的肠内营养,提高喂养耐受性具有重要意义。母乳喂养是新生儿喂养方式的最佳选择[4-5],母乳中营养物质丰富,包括婴幼儿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的必需脂肪酸,可促进肠道成熟,可提高患儿的免疫力、智力水平,降低早产儿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同时,对患儿的体质量、身高和头围的增长具有促进作用[6],在婴幼儿的健康中占据了重要的作用[7],母乳喂养能够有效降低产后出血、乳腺癌等疾病的发生率[8]。

本研究中,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加用非持续性母婴皮肤接触护理、信息支持、心理支持等护理方法,观察组患儿出院后4~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综合护理干预在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率方面具有具有重要意义,且可降低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研究显示,及时合理的母婴皮肤接触可以预防患儿出现低体温情况,目前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逐渐被重视,已逐渐成为医疗护理领域的发展趋势。但由于极低出生体重儿在住院期间,需与母亲分离,受该环境条件的限制,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并没有得到积极的实施,且患儿住院后,产妇得不到早吸吮刺激,从而引起泌乳素分泌减少,导致乳汁分泌被抑制,母乳分泌不足[9],进一步加重了产妇的焦虑和恐惧[10]。因此,针对重症监护室住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应采取另一种护理方法来代替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方法。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儿行非持续性母婴皮肤接触护理,1次/d,接触时间30 min/次,或在新生儿病情允许情况下直接母乳喂养,进行早吸吮。在该项护理过程中,母婴皮肤接触时新生儿用鼻推压或舔,有助于催产素的释放,从而刺激乳汁分泌,提高母乳喂养率,以往有学者对产妇进行按摩,促进产后早期泌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1]。同时,在行非持续性母婴皮肤接触护理过程中,患儿家属可早期地参与到新生儿的照顾中,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患儿与母亲的熟悉程度,安慰患儿,同时,可缓解产妇由于长时间见不到患儿产生的焦虑、紧张的负面情绪,增加照顾的能力和信心,满足了掌握孩子病情和照顾的需求。为满足患儿母乳需求,在本研究中,为母亲准备了一次性的高温消毒储奶瓶,在奶瓶上标注好早产儿姓名、收集日期和时间[12],在运送到医院的过程中,使用绝缘性好、有冰袋的冷藏箱或绝缘袋保存,以保证母乳成分不被破坏[13-15]。在母乳喂养期间,母亲的情绪变化对乳汁的分泌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本研究中护理人员较为重视患儿母亲的心理干预,对患儿家属给予心理支持护理,主要目的是减轻患儿家属的焦虑及紧张情绪,帮助其分析愉快心情与泌乳的利害关系,让产妇以良好的心态承担早产儿母亲的角色,提高产妇照顾出院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信心。因此,给予心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Meier P P,Engstrom J L,Patel A L,et al.Improving the use of human milk during and after the NICU stay[J].Clin Perinatol,2010,37(1):217-245.

[2]施卸丽,徐鑫芬.提高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母乳喂养率的研究进展[J].护理与康复,2015,14(12):1123-1125.

[3]赵玉芳,秦瑛,金得燕.对母婴分离产妇实施护理干预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1):23.

[4]杜敏.浅谈产后访视对母婴健康的影响和干预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2013,8(8):492-493.

[5]文佳.产后家访对提高母乳喂养率的效果研究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1):51-53.

[6] Van de Lagemaat M,Rotteveel J,Muskier F A,et al.Post term dietary-induced changes in DHA and AA status relate to gains in weight,length and head circumference in preterm infants[J].Prostaglandins Leukot Essent Fatty Acids,2011,85(6):311-316.

[7]林丽爱.产后访视对促进母乳喂养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1,32(31):583-6584.

[8]陈秋兰.强化早期产后访视提高母乳喂养率[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9):2944-2946.

[9]葛A,雪丽霜,覃桂荣,等.影响母婴分离产妇乳汁分泌的多因素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3):197-199.

[10]尹志勤,吴艳华,李一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患儿母亲的护理需求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与康复,2010,9(10):842-844.

[11]王仙,余莉梅,徐影.耳穴埋豆联合穴位按摩对促进产妇乳汁分泌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4,13(3):279-281.

[12]冯淑菊,景亚琳,陈杭健,等.住院早产儿母乳喂养系统化管理的临床应用效果[J].协和医学杂志,2014,5(4):399-404.

[13]张谦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母乳收集、保存和处理[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3,16(7):385-387.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