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的科学辅导范文

心理的科学辅导精选(九篇)

心理的科学辅导

第1篇:心理的科学辅导范文

【关键词】新建本科 辅导员 职业化

新建本科院校大多由高职高专院校通过升格、合并而成,与办学历史悠久、规章制度完善的“211、985”院校相比,辅导员队伍建设刚刚起步,人员构成多样、培养、考核机制不够完善、辅导员职业能力不强,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助推作用不明显。因此,探索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途径,找准定位,立足现状,探索出适合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能够促进辅导员队伍发展壮大的职业化发展模式,提高辅导员队伍职业素养,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辅导员职业化

在辅导员职业化进程中,我们首先应该明确辅导员的职业定位。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做了政策性的阐述:“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可以终身从事辅导员工作,同时,高校辅导员有着自己的职业要求。高校辅导员肩负多重角色,其中核心角色可以归纳为四个: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和科研者。作为教育者,辅导员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知识储备;作为管理者,辅导员要有从事学生管理的能力与方法;作为服务者,辅导员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能力;作为科研者,辅导员要在工作中不断进行思考、研究,探索解决新问题、新情况的方法。

二、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基本情况

为了解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及职业化水平,笔者以平顶山学院辅导员队伍为例,统计并分析了平顶山学院辅导员队伍的基本情况。

(一)辅导员队伍构成及年龄结构

平顶山学院目前共有77人,其中专职辅导员61人,兼职辅导员16人。现有在校生18464人。教育部指出:高等学校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科学合理地配备足够数量的辅导员和班主任。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保证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目前,平顶山学院专职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为1:303。专职辅导员的数量还不能达到1:200的配备标准。

在辅导员的年龄结构上,30-40岁为46人,占专职比为75.4%。20-30岁为15人,占专职比为24.6%。最大年龄为40岁。任职时间10年以上为18人, 绝大多数的辅导员任职时间不满5年。工作经验十分有限。辅导员队伍没有形成合理的年龄梯队。在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的传承与延续上存在严重不足。

(二)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学历水平及专业背景

平顶山学院的专职辅导员学历水平及所学专业彼此间存在较大差别。就学历水平而言,硕士研究生共有39人,占总人数的50%。就所学专业而言,具有哲学社会科学类、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学科背景的人员共有9名,占总人数的11.68%;所学与辅导员职业相关度不高的人员共有68名,占总人数的88.31%。与传统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存在较大差异。

三、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新建本科院校的辅导员队伍是伴随着新建本科院校的成立而建立起来的,随着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发展前景规划上的不断探索、调整、反思,新建本科院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也处于一个不断摸索、调整的状态。制度的不完善、政策的不稳定、人员的高流动性都给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带来困难与挑战。

(一)辅导员身份定位模糊

对辅导员的身份定位上,存在着定位模糊的问题。辅导员即不属于专业教师,也不属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与专业教师相比,一些辅导员不承担专业课的教学任务,与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相比,辅导员担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新建本科院校的辅导员在身份定位上,就陷入了既不是教师也不是管理人员的尴尬境地,成为新建本科院校中被“边缘化”的一批人。同时,新建本科院校的管理层对辅导员这一岗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明确,认为辅导员只要管理好学生,保证学校正常教学质量就可以了。对辅导员的定位类似于学生的“保姆”。“辅导员也就是给学生下下通知,看着学生别打架、别出什么安全事故就可以了”这是高校管理层和专业课教师对辅导员主要工作职责的界定。

(二)辅导员职业素养不高

新建本科院校的辅导员队伍的来源多种多样,人员来源的多样性,导致了学科背景和学历水平的多样性。绝大多数辅导员没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的相关专业背景,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专业技能严重缺乏。

在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承担着繁重的事务性工作,由于在岗位界定上的不明确,辅导员大多仅仅是学生的管理者。而高校辅导员最基本的本职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方面却存在缺失。同时,由于相关专业知识的缺乏,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或就业指导教育时,教育效果不明显。

专业技能的缺乏,也导致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加大,无法胜任工作的隐忧和工作过程中的力不从心之感,使辅导员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幸福感大幅下降,辅导员成为了他们不得不从事的一份工作,而不是能够全身心投入并为之奋斗的事业。因此,在职业态度上,一些辅导员就抱着“干一天算一天,有机会就转岗”的心态,工作效率低下。

(三)辅导员队伍事业理想缺乏

新建本科院校的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很多辅导员将这个岗位当成是一个“跳板”、一个“过渡”,没有将辅导员工作当成一个终身的事业来看待。有的希望通过考取博士走上专业课教师的岗位,有的希望找机会进入学校和院系行政岗位工作,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用在考博或寻找机会上。即使安于辅导员工作岗位的辅导员,也认为辅导员工作没有前途,抱着“不得不干”的想法,把辅导员岗位仅仅当成是养家糊口的“工作”,缺乏事业理想。

(四)辅导员科研能力不强

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从事过多的事务性工作,辅导员与学生比例的不合理也使得辅导员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完成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由于学历水平和专业基础上存在不足,辅导员队伍中存在“重事务、轻总结;重实践,轻研究”的不良倾向。

辅导员队伍职业化水平的提高,必须以辅导员队伍理论素养的提升为前提。我们不能想象,没有深厚专业理论素养的辅导员队伍能够成为一支高度职业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理论素养的不足也就成为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中的“短板”。辅导员陷入事务性工作中,而工作能力得不到提高,积累了许多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案例与想法却无法转化为理论成果。工作成为一个循环往复的单纯机械运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

四、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途径

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也是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新建本科院校的现状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它给了辅导员队伍更多的发展道路和发展可能,使辅导员们平台更大、出路更多。新建本科院校在辅导员职业化的道路上要立足自身实际,敢于探索,开创符合自身办学特色的辅导员职业化发展道路。而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职业化目标的实现,也将会开创学生教育管理和辅导员自身发展的双赢局面。

(一)建立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客观评价机制

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客观评价机制的建立,是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道路上的重要一步。通过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客观评价机制,可以对辅导员的职业意识、职业能力、工作效果、发展空间、兴趣特长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一方面使辅导员更好地认识自身的特点与不足,更好地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使学校对辅导员的考核、任用、评价都有据可依,对辅导员的管理更加科学化、制度化。

(二)实现辅导员的分流培养和合理流动

新建本科院校来说,辅导员自身素质的不足使其在短期内很难获得全面的提升,成为全能型辅导员的目标短期内不能实现。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充分关注辅导员个人的特长和对其特长的进一步培养提高,通过对辅导员的分流培养,培养一批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辅导员。比如可以培养在大学生课外实践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公务员考试辅导、大学生面试辅导、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方面有特长的辅导员。这些辅导员可以充分发挥和利用自身的特长,实现自我价值。如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心得的辅导员,通过获取更高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学位,达到专业教师水准,可以做思想政治教育课专任教师;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专长的辅导员,可以成为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任教师;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有专长的辅导员,可以成为校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指导课教师等;对于辅导员自身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和机会。

同时,对于有专长的辅导员,通过合理流动,实现辅导员队伍的分流,使其优秀的工作方法得以传播,能够促进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

(三)打造辅导员专家团队

新建本科院校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打造本校辅导员专家团队。随着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的分流培养逐见成效,应注重打造本校辅导员专家团队,一方面促进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实现辅导员自我价值的实现。

新建本科院校可以成立与大学生教育相关的各类团队,用于指导全校学生工作的某一方面。比如大学生就业指导团队、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指导团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团队、大学生课外实践指导团队、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团队等。这些专家团队的建立,一方面给予辅导员个人更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弥补了新建本科院校在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公民素质教育中心、课外实践活动指导、就业指导建设方面的不足,为实现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助力。

总之,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道路要立足自身实际,从实际出发、从问题出发,寻求解决之道。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国家、社会、高校、辅导员自身形成“合力”,在发展环境营造、职业体系构建、辅导员内涵提升方面通力合作,建立辅导员职业能力客观评价机制、打造辅导员专家团队,实现辅导员的分流培养与合理流动,从而使新建本科院校的辅导员职业化建设进程不断得到推进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晨彬,陶媛. 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职业化[J].华章,2013.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

[3]刘娟. 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研究[D].山东大学,2012.

第2篇:心理的科学辅导范文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制度 差异 公平 文科院系 理科院系

很多高校制定了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制度,目的是为了有效激发辅导员工作的积极,但考评制度的不健全造成了部分辅导员产生了“不用太努力顺其自然能对付绩效考评反正排名不会在后面”的错误想法,同时让另外一部分辅导员产生了“反正怎么努力也还是会在考评中的名次排在后面和不公平”的错误想法。

1. 探讨这两种想法产生的原因:

第一,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中的学生学习方面的硬性指标的标准没有用不同的标准来考评;

高校院系文理科的不同导致学生对涉及到考评辅导员绩效中学生学习方面硬性指标的学习态度存在差异。文理科的学生由于进入大学前所学侧重点不同,导致文科的学生在人文方面的造诣高一些,他们的人文知识比较丰富,大部分情感比较细腻,遇到问题会多琢磨,能看清事物的本质,简单说就是知道什么对他们重要,大部分的文科生知道需要认真完成基本学业,大部分学生不仅仅是完成任务,而且他们对个人的要求比较高,认为一些基本的东西必须获得而且尽可能地达到优秀,否则拿不出手,包括:所有需要修习的科目、英语四级和六级、计算机二级和三级、体育早锻炼、主动参加培训取得对就业有帮助的技能证件等。

对于理科的学生相对来讲就不那么乐观了,只有小部分学生会像文科生那样,大部分学生抱着只要能过关就行,相互间没有比较的想法,大家见面询问情况时的内容大部分是:哥们儿,这次考试没有砸锅吧?在思想深处存在只要通过就万事大吉的想法,所以出现以下问题:文科生很少有挂科现象,理科生一次挂科一两门是大部分;个别文科生挂科经过补考也能通过,而理科生补考通过率低;文科生到毕业时顺利取得学历和学位证书的人很多,只有个别人不能取得学位证书,理科生却会有一部分人没法取得学位证书,甚至有人因为在毕业清考后还有挂科没法取得毕业证书;文科生取得英语六级证书的人很多,理科生有很多没有取得英语四级证书;文科生取得计算机三级证书的很多,理科生取得计算机三级证书的很少,其实计算机操作应该是文科生的弱项理科生的强项,但区别在大部分文科生重视这项证书的取得,会主动去图书馆借阅相关资料攻克难点,大部分理科生不知道重视这项证书的取得,付出的努力不够;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早锻炼是以跑操的形式进行,大部分文科生会提前完成任务,他们会在开学初就坚持每天跑操,早早地完成体育早锻炼的任务,大部分理科生喜欢拖,拖到再不跑操就完不成早锻炼任务时开始坚持每天跑步,可是他们忘记了会出现恶劣天气无法跑步的情况,导致最终因为缺一两次早锻炼体育挂科;大部分文科生非常关注学校张贴栏里的培训信息,他们会主动去培训机构咨询相关信息,大部分理科生不关注张贴栏,即使辅导员告诉他们信息,他们也不会放在心上,更别说主动参加培训了。而以上说的学生成绩、英语四级和六级、计算机二级和三级、体育早锻炼、学生获得的技能证书在高校考评辅导员绩效考评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大,这就使文理科院系辅导员在考评中存在了极大的不公平性,也产生了极大的分值落差。

第二:高校在制定辅导员绩效考评制度时,没有考虑到文理科院系男女生比率差异产生的其他指标的落差性;

首先:高校在制定辅导员绩效考评制度时,除了学生学习方面的指标,还有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取得的成绩,包括文体活动、主题教育、心理教育活动、宿舍评比活动等。文理科院系男女生的比率非常明显,文科院系女生比率高很多,理科院系男生比率高很多,下面具体阐述课外活动和文理科院系男女生比率差异间存在的关系:文体活动即文艺和体育活动,文艺活动包括学生乐器演奏和演唱比赛、朗诵比赛、辩论比赛等,女生偏擅长于这些活动,大部分的奖项由女生获得,而理科院校的女生大部分不擅长这些活动,也就是说这些活动的奖项大部分由文科院校的女生获得,体育活动一般是通过参加运动会获奖情况来判定,运动会包括学校、省级、部级的各类运动会。

在前几年男生获得奖项偏多,近几年独生子女学生的比率越来越高,女生的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强,在运动会中,文科院系的女生远远强于理科院系的女生,而理科院系的男生也是远远高于文科院系的男生,这样就导致了女生运动项目的大部分奖项由文科院系获得,男生运动项目的大部分奖项由理科院系获得,差不多出现持平现象;主题教育活动的真实成效不太能在短期内显现出来,一般是通过PPT展示主题教育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打分,说实话每个人的判断标准不一样,但大部分人看到赏心悦目的图片和华丽的辞藻会产生极强的好感,文科院系的优势就出现了,最终的名次文科院系往往偏前面;心理教育活动获奖情况的差异性不是很大;宿舍评比活动中一般包括宿舍卫生、宿舍人文布置、宿舍管理科有时也会举行一些活动娱乐学生同时设置奖项,在女生宿舍评比中偏差的宿舍往往都能达到男生宿舍评比中偏好的宿舍,宿舍人文布置是文科院系学生的长项,宿舍娱乐活动的差异性不大,综合起来最终是文科院系的学生获奖偏多。

第三:高校在制定辅导员绩效考评制度时,还有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考评:

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考评一般包括学生考试作弊人次、学生打架人次及打架严重程度的分级、处分人次及等级、学生的考研率、考公务员率、学生的就业率等。理科院系学生作弊人次比文科院系学生作弊人次偏多一些,主要是因为文科院系有些科目老师是直接通过作业进行考查,开卷考试科目比较多,而存在侥幸心理的比率在男女生中差异不太明显;打架的现象在理科院系偏多,因为理科院系的学生比较冲动,容易出现打架事件,而且一旦打起来不太考虑后果,文科院系的学生因为人文素质比较高,喜欢用温和的态度和斯文的语言进行沟通以解决问题,处分人次是理科院偏多,不难看出前两项都是理科院系人次偏多,自然导致理科院系处分人次偏多;由于文科院系毕业生的理想就业难度有点大,很多学生不得不通过考研和考公务员改变现状,导致文科院系学生考研和考公务员的热度逐年升高,文科院系学生的英语、政治强项以及人文知识的博大精深为他们奠定了在考试中占主导优势的基础;学生的就业率问题,从表面看是文科院系学生的就业稍微困难些,其实大家混淆了理想就业 (下转第288页)

(上接第263页)

和正常就业这个概念,就业困难指的是理想就业困难,但在评比就业率时是评比正常就业率,所以文理科院系的差异性也不是很大。总的来说,因为文理科院系整体获奖情况的差异性,直接导致文理科院系辅导员绩效考评成绩的差异性,通常情况下,优秀全部由文科院系的辅导员获得,而理科院校辅导员绩效考评成绩排名绝大部分排在全校的后面。

问题是还存在另外一个严重差异,由于上面所说的种种差异,文科院系辅导员的工作好做,文科院系学生的人文素质高,看问题能看到本质,能换位思考地理解辅导员和配合辅导员的工作,理科院校辅导员付出了很多心力回报却很少,因为理科院校的学生会很少会静下心来思考辅导员的出发点,他们往往不太喜欢辅导员,有的甚至有意作对,更别说配合辅导员的工作了,可以想见文理科院系辅导员工作难度的差异和回报的差异,人都是感情动物,理科院系的辅导员自然会心理不平衡,对辅导员绩效考评制度自然无法满意,产生“反正怎么努力也还是会在考评中的名次排在后面和不公平”的想法很正常,而文科院系的辅导员产生“不用太努力顺其自然能对付绩效考评反正排名不会在后面”的想法也很正常。高校如果想让所有辅导员对绩效考评制度完全没有异议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想让所有辅导员都能接受并认同辅导员绩效考评制度不是很难,需要将不公平性降到最低。

第四: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制度中有时会有一项是领导、辅导员同仁、学生的打分制度;

这种打分制度到底能否真实地反映出一个辅导员对工作的认真程度和辅导员的工作业绩,不能完全说能,有时偏差还很大。有些对学生严格的好辅导员往往得不到学生的支持和理解,通常一个辅导员如果做到以下任何一点:不爽快批准学生请假、发现学生违反学校纪律和学校规章制度时没有姑息养奸上报处分了学生、学生犯错经常找学生谈话、经常打电话和家长沟通,学生打分会比较低;这部分学生还会到领导处讲述辅导员不好,通常是断章取义地评价辅导员,目的就是要说他们辅导员不好,他们都很好,领导听多了,也会认为是辅导员的工作能力欠缺或者工作方式有问题,然后在辅导员会议上批评辅导员,导致辅导员同仁也认为这位辅导员不行,最终三项打分都很低,一个真正的好辅导员变成了差辅导员,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好辅导员心灰意冷,开始学着敷衍,以得到好的评分,风气越来越差,但表面一派祥和。

2. 高校如何降低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制度的不公平性,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第一:针对文理科院系存在差异性的现象,采用不同的评分标准对存在差异的项目进行评分,不过需要做一个详细的数据比照,最后比照出文理科的获奖和处分差异,制定出不同的评分标准进行绩效考评;

第二:文理科辅导员进行适当的调整,不能让一些辅导员一直在理科院系工作,理科院系的辅导员确实很辛苦,身心都很疲惫,他们也需要调节,这样不仅有利于工作的开展,还能让所有辅导员彼此能理解对方,让辅导员感觉不到辅导员绩效考评制度的不公平性;

第三:关于领导、辅导员同仁、学生打分这一项,为辅导员提供一个申诉的平台,最好是分管学生工作的高校一把手领导,而且要保密,由领导通过调查来判断申诉辅导员的绩效考评打分一栏成绩,能勇敢地找高层领导申诉的辅导员,一般是能力比较强,确实受到的冤屈比较大,所以一定要认真调查,还一个公平给好辅导员。

高校只有制定出公平的辅导员绩效考评制度才能有效发挥所有辅导员的积极性,才能让所有辅导员愉快认真地切实做好育人和监督老师教人的工作,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作者简介:朱琴(1976.2),女,江苏泰州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讲师,本科,工作单位:江苏省宿迁学院基础部,

第3篇:心理的科学辅导范文

一、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科研能力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又提升辅导员教育管理学生的技巧,改进方法。同时,“科研能力是辅导员根据自己所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需要,在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方面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决策咨询研究和调查研究的技能和水准”[1]。

(一)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是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明确指出辅导员要“主动学习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与方法,不断提高工作技能和水平”,“高校应当鼓励、支持辅导员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开展研究”。这是党和国家对新时期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明确要求,也是从制度上明确辅导员的职业目标,避免长时间工作带来的职业倦怠。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提升,可以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从根本上改变辅导员的职业形象,增强自我认同感、职业认同感,激发不竭的工作动力,调动他们在各项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自我价值,从而获得职业幸福感。

(二)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是理论联系实际,创新工作思路的必然要求。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一支重要的学工队伍,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教师,是指引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如果辅导员的工作仅限于上传下达、处理学生日常事务性工作,那么不但自身能力素质得不到提高,工作也只是原地踏步,难以有所成就,很难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增强对高校学生工作规律的认识,主动在工作实践中归纳总结,善于结合最前沿的理论知识,从而获得较高层次的教育科研成果。辅导员更应该创新工作思路,与时俱进,从经验型转变为学习型,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形成独特的工作风格,成为专家、学者型人才。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科研现状分析

(一)学科背景复杂、职称偏低,缺乏基础科研知识。

高校辅导员应当具备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背景。笔者以问卷调查方式对50名高校辅导员进行了调研。其中,本科学历13人,占总人数的26%,硕士研究生37人,占总人数的74%。学科分布范围较广(见表1),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人数相对较少,其他专业占了较大比例。辅导员队伍存在学科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近50%以上的辅导员所学专业与学生管理工作不相关,大部分辅导员缺乏相应的学科基础知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知识结构、学科背景总体上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要求差距较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及专业素质的提高”[2]。其次,辅导员职称以初级职称为主,占总人数的62%,中级职称占总人数的36%,高级职称的人数较少,只占总人数的2%。54%的辅导员认为职称不够,在申报重点课题时,仍然受到职称限制,影响课题申报成功率,降低辅导员科研兴趣,导致科研能力难以提升。

(二)学生工作耗费时间长,科研投入少。

学生工作可谓纷繁复杂,辅导员心系学生的方方面面,全部精力都被投入这些繁杂琐碎的事务当中。50%的辅导员所带学生人数超过了教育部规定的1:200配备标准(见表2),导致辅导员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的状态,工作强度大。他们不仅要完成奖勤贷助补、团学、党建、安全稳定、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常规工作,还要利用休息时间走访宿舍、进操场,组织学生下基层、进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即使在工作中有积累有感悟,也没有时间去总结去提炼。这些日常管理工作已经占用了辅导员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52%的辅导员认为工作繁忙、时间不充裕,无法再进行同样需要精力付出的科研工作。

(三)科研意识淡薄、经费支持力度不够。

“高校辅导员工作不仅仅是一份普通职业,更是一门应用性研究专业。高校辅导员在完成日常事务工作的同时,需要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这就体现出了高校辅导员干部与教师的双重身份。一些高校辅导员只重视组织管理能力的提升,科研意识淡薄,较少关注钻研学生管理工作的规律,做工作大多凭经验,不善于理论上的总结与升华,缺乏自觉探索问题的科研意识。在辅导员从事课题研究调查中发现,34%的辅导员没有申请课题,58%的辅导员申请了校级课题,8%的辅导员申请市级、省部级及以上课题,但也只是参与者。其次,高校对辅导员科研经费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大。在课题经费调研中,1万元以下占70%,1―2万占4%,2―4万和5万以上各占2%,剩余部分基本是自筹经费。相对于其他类型的课题研究经费,辅导员科研课题方面的经费支持相对薄弱。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科研能力提升途径

(一)提高理论修养,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高校辅导员队伍科研能力的提升,关键是辅导员自身能力的强化。辅导员应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完善知识体系。辅导员不仅是学生日常工作的?M织者和管理者,更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这就要求除去必备的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背景基础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跨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扎实理论基础,理清高校改革发展理论脉络,结合最前沿的教育改革实际,探索出有价值的科研课题。再者,辅导员学生工作经验丰富,善于抓住实际典型案例,掌握科学的科研方法,总结归纳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规律,真正做到将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从而提高理论修养和工作效率。

(二)制定并完善辅导员参与科研的政策制度。

为辅导员提供参与科研的制度保障是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科研能力的重要举措。高校应该将辅导员能力提升作为一项长期发展的战略性工程,加强制度倾斜,不断从制度上调动辅导员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其开展科研活动。因此,高校可合理配备资源,减轻辅导员日常学生管理工作压力,确保其有一定的学习钻研时间。其次,在课题立项方面,对课题的申报、科研费用的支持力度和科研成果评定,应适当给予辅导员相应的政策支持,并将辅导员的科研成果与评职称、晋升相结合,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的创造性。

(三)注重科研培训,增强科研意识。

培训是提升辅导员队伍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可有针对性地制定一套与本校辅导员队伍实际相符合的培训机制,如举办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对于缺乏相应学科背景的辅导员可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基础理论学习,为辅导员开展科研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定期举办学术讲座,讲授科研方法,传授科研经验,提高辅导员撰写思想政治方面学术论文和进行科研项目选题、立项的能力。召开辅导员学术研讨会和学术论坛,组织知名学科带头人、资深学生工作者共同学习交流,为辅导员提供全方位的科学指导和评价,从而在学校层面形成浓郁的科研氛围,增强辅导员的科研意识,为辅导员开展科研工作创造良好的机遇。

(四)加强科研引导,组建科研团队。

建立辅导员科研团队是有效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有效办法。科研团队可由一名资深、有较强学术能力的带头人组织,形成朋辈协作关系。科研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借鉴,充分利用各自在所学专长上的优势,补长取短,在科研上形成合力。科研团队的成员还可以分工协作,避免同一选题的低水平重复性研究。不同专业背景的辅导员通过科研团队化可以实现交叉学科方面的科研突破,实现课题高质量的提升。高校应从全局出发,立足长远,以科研团队的形式激发辅导员的科研激情,集结力量,形成团队优势,发挥团队效应,带动高校辅导员队伍科研能力的整体提升。

第4篇:心理的科学辅导范文

【关键词】 辅导员队伍 专业化 学科建设

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高校要建立一支符合《规定》要求的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势在必行[1]。而以学科建设为依托,是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快速、持续、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多样化以及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演变,学生工作的对象――大学生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大学生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如时代感增强,责任意识弱;认同感强,实践能力弱;参与意识强,辨别能力弱;主体意识强,集体观念弱;个性特征强,承受能力弱等等,使得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的他们更需要科学的引导和教育,规范化的管理以及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再加上学习、生活、就业环境的巨大变化,学生工作也就从传统单一思想政治教育向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指导、心理健康、日常事务管理等多个领域快速扩展,并不断增添新的内容。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传统的以管理学生日常生活为主的“保姆型”或重管理、轻教育的“管理员型” 的工作理念、思路和方法已经不能符合新的需求[2],辅导员不仅仅是管理者,更应该是教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的导师。要真正地成为导师,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应该从日常机械、繁杂、琐碎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中脱离出来,进行系统的学习、研究和素质提升。要实现这样的目的,一般性的学习、培训难以实现,除了通过实施班主任、班导生制度以及学生管理网络化、制度化的推进,使辅导员摆脱日常事务性工作之外,还必须进行全面、系统的专业化建设。

其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是促进辅导员队伍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目前辅导员队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定位不明确。既不属于专业教师,也不属于管理人员,给大家造成地位低、待遇差、前途渺茫的感觉,这极大的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质量和发展,尽管在招聘时有众多的人员投简历应聘,但真正把辅导员当成事业来做的人很少。当前通过一系列制度把辅导员剥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于教师和管理队伍之外的新群体,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不能提高辅导员的地位,反而让辅导员更加边缘化、特殊化。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并为辅导员队伍提供合适的发展方向,只能创设条件让辅导员队伍真正成为教师队伍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让辅导员队伍真正成为有名有实的教师,就必须让辅导员真正成为“能研究、能教学、能思考、能创新、能实践”的“专业化人才”,因此,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势在必行。

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关键

浏览各高校辅导员招聘要求,各高校都希望招到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人才,强调基本素质和能力,但很少明确规定专业要求,有专业要求也一般集中在大类上如工科、理科等。于是就出现了部分学生政治辅导员还能坚持在原专业上发展,部分辅导员选择了偏离原专业的新的研究方向,大部分辅导员彻底脱离学术研究,成为从事单纯日常管理的行政人员。这对学生工作以及辅导员自身发展都造成非常严重的危害。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心理学、管理学相关学科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没有辅导员的参与,甚至很少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直接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工作失去了理论支撑。两方面的原因使得我们所提倡的“创新型”、“研究型”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形成这种局面的最根本原因是辅导员队伍没有找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关键――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

学科建设的关键是方向、基地和队伍,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同样要与这三个方面紧密结合起来。

首先要把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与学科的研究方向紧密结合起来,明确、丰富相关学科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教育部目前围绕学生成长成才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尤其是在拓展与之相关的学科领域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如教育部设立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以及围绕该项目展开的系列课题,都对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相关的学科领域拓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认真分析《规定》中的相关阐述以及辅导员具体工作实际,辅导员的主要职责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等四个方面,从学科的角度来看,可以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行政管理等几个方向。在目前没有明确研究方向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辅导员队伍工作的需要和特点,进行顶层设计和规划[3],通过在学科上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方向的建设力度,明确提出相关学科研究方向,构建出符合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新的学科方向;高校可以针对工作实际,凝练更多新的方向,并根据自身学科建设实际,进行适当的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学科研究领域,并通过招收该方向、领域的研究生,以保障辅导员队伍的来源。

其次要把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融入到学科基地建设中。基地是学科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平台,它可以为学科发展提供良好的实验、研究环境和条件。目前思想政治等相关学科基地的研究与大学生成长没有太多关系,这是一种缺陷,要弥补这种缺陷就必须把辅导员队伍建设融入到学科基地建设中,才能使之真正找到实实在在的平台,从而得到实质性的推进。在明确的学科方向之后,我们希望教育部层面能够针对辅导员队伍建设进行学科基地建设的宏观布局,尝试基础、重大基地的建设,选择有相当学科实力的高校进行试点,从而带动全国的学科基地建设,把辅导员队伍建设真正融入到学科基地的建设中。在高校层面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模式进行尝试:(1)根据学校发展实际,依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管理类学科,建立若干个学生工作相关的“研究中心”;(2)拓展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管理类学科的研究方向,组建若干与学生工作内容相关的“学术团队”。将辅导员按照专业、兴趣、特长划分到各个“研究中心”和“学术团队”中去,将“研究中心”和“学术团队”作为全校辅导员开展学术研究、交流和实验的大平台,建立健全相应组织、制度、计划考核等管理机制,使辅导员们将研究与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真正使辅导员成长为专业化的人才。在队伍的组成上,不仅要有辅导员,还要有相关学科的专职研究人员、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以及部分学生;不仅需要思想政治学科的研究人员,还应该根据发展需要,引进哲学、管理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其他专业的人员,这样可以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交叉、融合,产生新的研究方向,促进新的学科方向的形成和发展。在融入机制上,我们可以通过在学科点申报、项目参与、成果验收等方面对辅导员参与的人数和发挥的作用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规定,来保证辅导员能够实实在在的参与其中,并与专职研究队伍紧密结合,形成更大的合力。

三、构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制度体系

明确的方向、高水平的基地和高素质的队伍,为新的思想政治学科发展壮大提供了保障。有了学科的支撑,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就有了主线。我们可以围绕学科建设,构建出辅导员队伍的选拔、培养、评价机制。

在辅导员的选聘上,我们除了要考虑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道德品质等因素外,还应从学生工作的需要出发,充分考虑其学科背景、专业素养以及研究能力,重点从研究生和优秀本科毕业生中遴选出优秀人才加入到辅导员队伍中。在选聘机构成员的组成上,不仅要有具体用人单位相关负责人、学校选聘小组工作人员,还应邀请各学科的专家以及学术机构的负责人参加。在选聘模式上,坚持合理流动与相对稳定相结合,尤其是保证专职辅导员队伍的相对稳定性。

在辅导员的培养上,建议采取辅导员业务培训与学术培养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元化的培训模式,首先要建立系统化的辅导员培训体系,将日常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培训内容涵盖辅导员工作的方方面面;其次应建立各级辅导员培训体系,辅导员既要参加校级培训,结合专业特点又可参加特点更鲜明的院级培训;再次,高校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建立和完善辅导员包括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参与项目研究,教授相应的课程,参加学术实践的制度;最后,培训项目应由高校提供菜单式的培训选择,既有必修科目又有选修科目,使辅导员能自主根据个人的工作需要、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项目,从而更积极主动的完成好培训。

在辅导员的考核与激励上,我们要根据辅导员岗位的特点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以学科建设为依托的辅导员队伍的考核应该包括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两方面,并坚持定量与定性结合,提供一定的自由空间,过分量化和细化会损害辅导员的创造性和自主性。我们还应该建立辅导员奖励制度,并纳入学校整体奖励分配体系之中,强调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刘杨.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D]. 太原: 中北大学, 2012.

第5篇:心理的科学辅导范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因素

随着高校对学术科研的重视,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呼声也逐渐高涨。辅导员重视工作质量的同时,也要重视个人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教学实践中,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提升存在诸多限制因素。

一、限制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客观因素

1.学生管理工作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辅导员承担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奖助学金评定、心理疏导、学生干部培养、党团建设、班级宿舍管理、情感咨询、就业指导等多项职责。按照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为1:200的标准来算,目前很多高校都存在辅导员数量不足的情况。辅导员工作量和工作难度显著增加,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不能进行深入研究,工作往往敷衍了事。

高校对辅导员有严格的考核标准,以某高校为例:每月定期与学生进行谈话,并做好谈话记录;对所带班级,每月至少听课一次;每周至少进行两次学生宿舍检查,等等。辅导员要24小时开机,工作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对于上级安排的工作及日常学生工作已经是疲于应对,还要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教育监督,工作推进难度增加,成效不大。

2.高校辅导员的科研激励机制太片面

当前,一些高校在管理中无形将辅导员队伍边缘化,不轻视,但也不重视。辅导员薪酬待遇不同程度低于专职教师和其他行政人员,职务晋升也处于劣势,甚至没有资格,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工作技能的提高方面都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考核标准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多数辅导员工作五年以上,薪酬和职务还是没有较大提升。部分高校存在辅导员无法入编的状况,辅导员在学校没有“名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使他们对本职工作的前景丧失了信心。

3.高校辅导员的科研环境有待改善

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少有机会接受专业科研能力的培训,即使是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培训,也仅仅限于学生工作方面,客观上阻碍了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提升。

个人职称是限制科研课题申请的最大因素,多数高校辅导员都有搞科研的热情,可是苦于自身学历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参与课题的申请和研究。此外,限制条件还有很多,比如学院内部没有适合申报的项目,申报项目的合伙人不能达成一致协议等,使得科研项目的开展层层受阻。缺少良好的科研平台,辅导员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较少,很多好的观点和思路中途夭折,难以继续。

二、制约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主观因素

1.高校辅导员自身科研能力有限

高校辅导员队伍总体上以本科学历为主,硕士学历为辅。根据调查,高校辅导员构成中本科学历占总数的78%,而硕士学历占总数的22%。本科生在校期间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很少涉及科研项目的开展,对科研的程序和内容较为陌生,加之科研工作要求科研人员具有发现问题、搜集资料、分析数据和总结过程等科研工作的基本功,这大大制约了高校辅导员自身科研能力的提升。

2.高校辅导员科研意识淡薄

第6篇:心理的科学辅导范文

(一)知识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各高校招聘辅导员在学历要求方面已有了较大提高,基本上要求硕士以上学历,一些名校还要求博士学历。但不少高校在招聘时对辅导员任职资格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口径,各个学校招聘辅导员要求的专业背景也不尽相同,虽然应聘成功的辅导员大都是优秀的毕业生,整体素质较高,但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储备,辅导员自身专业与学生的专业不具有任何相关性的现象也到处可见。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和学生思想观念不断的更新,要求辅导员不仅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还要了解和掌握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哲学等诸多学科知识,而我们很多的辅导员在这方面的理论知识较为缺乏。

(二)职业倦怠凸显

学校的改革、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环境,辅导员开展大量细致的日常工作,使得许多不稳定因素被化解在萌芽状态中;也正是由于辅导员们在关键时候冲在最前面,使得一些影响稳定的事端及时得到平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现实中,这只本该较为稳定的队伍却缺乏稳定性,很多辅导员因为岗位辛苦劳累,一人分饰N角,既是办事员、收费员、勤杂工还是全职保姆,基本没有想过长期专门从事学生工作,而是想在工作几年之后,通过这个“跳板”转岗到其他岗位。尤其随着一些辅导员年龄的增长,职业发展前景不太明朗,就会出现职业倦怠的状况,表现为工作应付差事,缺乏激情与动力,对学生感情投入不够,不愿与学生深入接触,更谈不上工作方法方式的创新,严重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辅导员工作科学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角色定位不准

当前辅导员已经逐渐发展为集思想教育工作者、班级事务管理者、就业指导者、心理咨询人员、学习指导者等多种角色,集多种角色于一体,成为一个角色集。同时辅导员在处理日常事务时会与专业教师、高校其他部门行政管理者、学生家长等角色也会产生交集,难免会发生角色冲突,即不同角色间发生矛盾和对立,使得工作无法顺利进行。高校辅导员承担的职责过于广泛,没有某种核心的职责,工作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从而造成职责不明、角色不清,影响了其工作的科学化。繁杂的工作和模糊的角色影响了辅导员在理论学习上的提高和总结,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工作热情,限制工作水平。

(二)培训工作薄弱

辅导员工作水平的科学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辅导员的培训。构建完整的职业培训体系,通过岗前培训、日常培训、高级研修等对辅导员的工作技能提升都会有促进作用。但实际情况是,辅导员总是被要求尽可能多的胜任学校交办的工作任务,却很少有机会进行深造和深层次的培训。一些高校在辅导员入职的时候就对继续深造和学历提升进行了约束,在对提供针对性的研修、技能培训和工作交流上投入力度却不够,培训工作薄弱,导致部分辅导员理论知识陈旧,工作方法守旧,专业化水平不高,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形势。

(三)职业规划缺乏

首先体现在学校层面对辅导员未来的发展缺乏规划,缺少必要的政策支持,造成辅导员看不到明确的前景。其次,辅导员本身具有管理干部和教师的双重身份,应该说“科学化、职业化、专业化”是辅导员发展的大势所趋,但高校辅导员长期工作在学生工作第一线,日常事务纷繁复杂,心理负担重,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合理的规划和思考,不能够正确的认识和定位自己,难以静下心来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提炼和升华,甚至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存在浮躁情绪,工作科学化自然无从谈起。

三、辅导员工作科学化建设对策与建议

(一)理清角色,细化分工

著名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家涂尔干作者根据维系社会的方式将社会分为:“机械团结”的社会,即传统社会。靠成员们高度的一致性、共同的归属感来维系。“有机团结”的社会,即近代的分工制社会。成员间的差异日益增加,但通过分工合作相互连接在一起。美国高校将辅导员分为职业辅导员、学业辅导员、住宿辅导员、心理辅导员等诸多类型,并且有严格的学位要求和准入制度。我国辅导员一般对学历和政治条件等要求较高,专业背景则比较淡化,辅导员队伍一般专业背景复杂,承担的工作职责也更为复杂。国内高校可以借鉴国外的这种分类制度,将职业规划、心理咨询、住宿管理、学业计划等工作划分到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咨询室、后勤管理中心、班主任等部门和人员。

明确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对于提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应该与学校的相关部门结合起来,将一些本该由职能部门完成的工作从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中划分出去,辅导员在落实学校、职能部门的任务中起到督促和鼓励作用,而非直接完成上级部门布置的各类任务,在担任“杂务员”角色过程中迷失了方向。辅导员自身应明确自身工作的职责:哪些是作为辅导员必须完成的任务,对待这些要“严格执行”;哪些是可供选择的工作任务,对待这样的选修任务则可“基本完成”;而一些创新型的工作任务则适可而止,有条件和精力的辅导员适当参与。同时发挥其他行政人员、班主任的作用,减少辅导员负荷,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得力的学生干部,让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中不断成长,锻炼学生自我培养的能力。

(二)多渠道参与,构建培训研修体系

要构建一整套辅导员职前和在职阶段的学习培训体系,推动辅导员继续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指成年人经过基本社会化之后,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继续学习社会文化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过程。这既是一个学习和接受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各高校应当结合辅导员工作实际,开展岗前培训、日常培训、骨干培训等培训方式,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或者资深辅导员开展培训。通过举办讲座、开展报告会、研讨会等手段,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各省的辅导员研修基地则应定期举办培训班,提高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

高校应设立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课程,帮助辅导员形成合理、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鼓励辅导员在工作一定年限后继续深造,攻读与辅导员工作相关专业的硕士或者博士研究生,积极支持、鼓励辅导员结合学生工作实践开展科学研究,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学校可尝试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学生事务管理等硕士点,为辅导员的事业发展搭建学科发展空间与研究平台。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创造机会,组织辅导员到国内外高校考察交流,学习著名高校先进的学生管理理念,开阔辅导员视野,促使辅导员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

(三)合理规划,完善流动机制

要推进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高校要为辅导员创造一定条件,引导其向专家化、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优化辅导员工作队伍,为优秀的辅导员在级别提升和职称评定上提供平台,按照工作年限沿着副科———正科———副处等行政级别来确定辅导员的职级。高校应将辅导员纳入教师职称评定系列,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享有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权利,沿着“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的发展路径进行职称提升。但将辅导员按照教师职称评定要求设置,对于大部分辅导员来说门槛较高,容易造成辅导员整体职称偏低。博士毕业到高校工作,在满足晋升副教授职称的条件如,申报专利,主持课题等,一般过2年后就可以评副教授。辅导员由于承担大量的行政事务工作和教学秩序管理工作,时间有限,在、课题研究等方面均和专业教师有较大差距。在当前辅导员职业化、专家化、专业化背景下,各高校应该进行积极探索,将辅导员的职称晋升单列。评聘对象可以包括专职辅导员、从事学生工作的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等,同时对科研成果、工作实绩和教学要求等指标做出统一规定。这对解决辅导员工作目标缺失和职业倦怠问题很有裨益。事实证明,合理的流动机制能够有效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开拓进取的精神,给学校系统注入活力,从而推动实现学生工作高水平的良性运行。

高校应为辅导员创造条件,提供高校系统内转岗的可能性,或者让其在某一领域成为专家。如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感兴趣,可以定量定性地做一些研究,寻求更多心理专家的帮助,进修相关课程,甚至攻下心理学硕士或博士学位,成为大学生心理学专家;对学生的就业与职业规划问题感兴趣,可以持续地关注学生的就业经验与问题,同时参与一些职业规划方面的课程教学或专业认证,这样可以成为就业指导专家,也会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可以选择成为党群工作方面的专家,学生专业学习方面的建议者或学习计划制订方面的导师。总之,辅导员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应是最终发展目标。辅导员自身也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素质和修养,坚持学习,明确奋斗方向,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逐渐向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真正实现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提高。

(四)深入学习,创新工作理念

当前,辅导员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研读十报告,领会报告中的内容。结合工作实际,立足学生成长,以推动教育发展的使命感实践十精神。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结合时代创新教育方式,创新思想教育的载体和阵地。辅导员要了解学生的真正需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使红色网站焕发生机与活力。多种教育方式并行,如电话、电子信箱、飞信、QQ、BBS等都可以成为教育大学生的工具。其次,辅导员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日常思想教育活动,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各个环节,把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要求融入各项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应该是对话的过程、对情境的理解和接受的过程。社会学家舒茨认为,一个行动者有意识的想象着另一个人在想些什么,同时另外的行动者的意识里也进行着同样的想象,这种同时且相互的历程让日常生活变得可能,由“此在”到“彼在”是可能的,从主体间的角度来看,人类所体验的各种客体与事件是共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与教师平等互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程讨论,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性,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第7篇:心理的科学辅导范文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高校辅导员的发展对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对加强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辅导员专业化内涵要求出发,分析了当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面临现状和突出问题,从而建设性的提出了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对策,以期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提供建议参考。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对策

高校政治辅导员是学生日常工作的管理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和学生活动组织者,他们是高校政工队伍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许多新的任务,“90”后大学生是高校的主流,他们思想独立、个性突出、追求自我等变化需要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给予学生有效的引导和指导。但是在具体辅导员工作实践中,辅导员工作职责模糊,出路不通畅,已成为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瓶颈与困境,严重制约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事务管理的开展,因此,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辅导员专业化解析

所谓专业化,是指某项工作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专门从事某项工作并不断提高的过程。辅导员专业化的实质是辅导员工作的专门化、科学化、专家化、职业化。

(一)辅导员专业化内涵

具体来讲,辅导员工作专门化指的是高校辅导员专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工作内容和性质稳定,而不是其他行政人员兼职,也不同于班主任、学工办工作人员的工作。

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指的是高校辅导员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采用合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方式方法、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科学文化水平,做到管理和教育正确合理。

高校辅导员专家化指的是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的人,不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而且还具体把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做细、做好、做精致的本领。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指的是辅导员要把辅导员工作当作一项重要的事业和追求。同时,辅导员自身也在学生的成长成才中经历从侧重一般学生日常事务管理, 到侧重思想教育、人格塑造,最后达到从教育学高度来指导和开展工作的职业发展过程。

(二)积极推进辅导员专业化的重要意义

1、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高校辅导员专业成长能促进辅导员个人价值的实现,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整个教育质量的提升。

2、是提高辅导员工作水平和辅导员自身职业前途发展的需要

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社会环境和高校改革的背景,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辅导员理应顺应时展的需要,加强自身职业规划,关注职业前途,从而为实现自身价值,追求个人高尚职业境界作出努力。

3、是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

如今,国际政治格局复杂多变、知识经济时代迅速到来,科技和人才日益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大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处在时展前沿,他们的思想、行为无不受到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况且,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辅导员队伍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运用科学、合理的现代教育理念来做好工作,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4、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竞争性等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如何引导大学生大学生客观、科学地认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明辨是非,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辅导员重视的问题。

5、是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当今各高校都在积极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致力于打造优质、高效的教学、科研和管理队伍。而辅导员正是链接教学和管理得中枢、也是联系学校与学生的纽带,必须重视这个链条上辅导员自身专业化发展之路,以促进整个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和完善。

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现状

(一)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浅显

一直以来,人们对辅导员的地位和作用缺乏科学地认识,认为辅导员是“说起来重要, 使用起来很重要, 没事的时候不重要”。在高校重教学和科研,无形中使辅导员工作边缘化。甚至一度被认为是最底层、最没有前途的职业。

(二)对辅导员工作性质认识模糊

传统观点所理解的辅导员工作非常狭隘;认为辅导员就是“一孩子王”工作上上请下达,搞好学生稳定、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三)考核评价体系欠缺科学性

辅导员由于工作内容、性质和方法与其他教师不同,但在职称评定中,辅导员属于教师系列,要承担相应的课程教学,又属于行政系列,还要处理大量的学生事务,但现行的辅导员的工作考核方式则是一个尺度,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辅导员的信心和热情,让辅导员对自身职业产生自卑感、挫败感,从而不可能真正爱上这个职业,更不想把这个职业当做一生的事业,也造成辅导员很难安心本职工作,队伍极不稳定,流失严重。

三、辅导员专业化对策

(一)辅导员专业化基本要求

1、专业意识。高校辅导员要对自身的职业有充分的思考,乐于、善于分享和积累思想政治方法和经验,关注和关心高校德育工作进展,有远见,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开展工作。

2、专业态度。高校辅导员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以正确的心态约束自己;注重细节、注意方法,踏实肯干,务实创新,真正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3、专业知识。高校辅导员要具备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广泛涉阅心理学、教育学、法学、伦理学、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知识。

4、专业技能。高校辅导员要有良好的组织协调管理的技能、分析判断的技能、文字表达与语言表达的技能(能力)。

5、专业品质。真心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奉献担当,坚持以学生为本,了解把握当前学生思想特点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势、运用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不断深入研究和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二)主要建议

1、加大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和法律支撑

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有效的法律支撑。近年来,辅导员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国家先后出台了多条关于辅导员的法律法规,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辅导员的地位、明确了高校辅导员的角色,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健全了高等教育辅导员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系统。

2、建立健全辅导员专业化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辅导员准入机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完善辅导员选拔程序,最终选出一批德才兼备、乐于奉献、责任心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人员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中来。

二是高校应该根据职业发展理论的指导和现实的需要,着重考虑辅导员职称体系的建构。高校在职称评审时,应充分考虑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将专职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区别开来, 按照“德、能、绩、效”的标准, 完善一套与辅导员工作特点、规律相适应的职称评定体系,使“专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成为现实。

三是改善辅导员的待遇和条件,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学校要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大力改善辅导员的待遇和条件,充分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增强辅导员的工作信心和热情。使辅导员在规范化的职业体系中感受和实现自我价值。

3、提升辅导员自我工作能力和素养

(1)提高调查研究综合能力

辅导员要把握学生工作的新变化、新特点和新规律,需要再实际工作中深入学生、重视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学生中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科学合理的认真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丰富辅导员自身教育经验、把握德育规律和方法、践行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新方法。从而,为辅导员实现专业化提供有利条件。

(2)增强科研意识和提高科研能力

加大重视科研力度,以研促思、以研促教。辅导员通过开展课题研究、论文撰写促使自己积累、思考、梳理和总结自己的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辅导员业务能力、写作能力的全面提升。同时,通过查阅相关论文,辅导员丰富了自己的经验、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视野、转变了教育观念、学习教育先进典型和更新了教育理念,为进一步开展好德育工作,促进辅导员专业化水平有效提升。

(3)提高学历和技能,重视辅导员专业化培训

高校辅导员要实现专业化,需要辅导员前方百计计的提高自设学历,增强工作技能;国家和社会理应提供这样的提升平台和锻炼学习机会。辅导员不但学习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二级学科及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为辅的基本知识,更需要辅导员对学生工作的本质、性质、规律进行探讨和研究。各高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分批次、有层次的对辅导员进行培训。通过专业进修、参加学术交流、辅导员论坛、轮训等方式来帮助辅导员提高理论素养、加强工作实践和专业学习,强化职业道德、培育职业精神。通过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丰富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创新政治理论教育等形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使辅导员得到专业化成长。

(4)辅导员人格魅力的塑造

温总理说过,“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作为高校辅导员,不但要坚守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有的精神和操守,做到身正德高,言慎行端;又要保持辅导员特有的蓬勃朝气和昂扬锐气,依靠个人的品格、素质和魅力来培育、影响和感召学生。

结语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辅导员要不断增强自身的“软实力”不但要加强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学习,更要勤于思考,积极研究、总结和把握学生成长的基本需求和工作的新规律、新方法,切实加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正蓬勃实践和发展的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成长之路必将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可持续发展,也必将使辅导员队伍形成一支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专家队伍,让广大辅导员更认真地审视自身的工作职责,自豪地认同辅导员工作价值,更积极地去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郭超杰.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思考[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

[2]周晓旭.浅谈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J].现代企业教育,2002.22

第8篇:心理的科学辅导范文

Abstract: Building a learning-oriented and research-based college counselor team is the requirement for better training talents in the new situation, fostering moral education goal and promoting the healthy growth of student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learning-oriented and research-based college counselor team in college, points out the status and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learning-oriented and research-based college counselor team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学习型;研究型;建设

Key words: college counselors;learning-oriented;research-based;building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5-0229-02

0引言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培养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主力军,是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最直接的实施者。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工作的质量,甚至影响到高校的稳定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工作的内涵和职能不断扩展,工作对象迅速改变,学生工作和其他工作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1],高校需要通过建设一支学习型、研究型的辅导员队伍应对这些压力和挑战。

1建设学习型、研究型辅导员队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 建设一支专职辅导员队伍需要学习型、研究型辅导员《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要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作为高校专职辅导员,首先要具备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伦理学、公共关系学、形势与政策等多学科知识,同时要具备用各种形式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宣传教育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调沟通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能力[2]。而当前大部分高校政治辅导员来源很广,很多辅导员也并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 在他们的以往的学习生涯中,很难有这些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他们的能力也没有得到这样全面的锻炼和提高,以至于他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显得专业性和能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学习型、研究型辅导员才能在工作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提升自身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达到专职辅导员的要求。

1.2 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需要学习型、研究型辅导员时代不断发展,社会形势日新月异。国际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知识经济迅猛发展,新事物更是层出不穷,昨天的知识不一定能够解决今天的问题,今天的经验也不一定能解决明天的问题。这些都为辅导员做好学生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学习型、研究型辅导员通过不断学习、研究新事物和新问题,才能善于捕捉社会发展对学生带来的可能影响,学生可能产生的需求,学生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得心应手。

1.3 学生特征的改变需要学习型、研究型辅导员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带来的文化冲击对“80 后”、“90 后”大学生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们更注重现实利益,功利心较强;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进,很大一部分“80 后”、“90 后”来自独生子女家庭,自我中心意识强,个体差异大,受到的挫折较少,心理抗压能力普遍较差;学生的维权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增强,甚至出现不少学生状告母校的案例;学生的层次参差不齐,来自各地区、各民族的同学在思想意识、文化认知等方面存在不小的差异;学生团体的差异型逐渐扩大,甚至出现相差一个年级的学生就出现代沟等等。

面对这样的一个复杂的社会群体,用传统的单纯说教的办法已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辅导员如何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开展工作,这需要学习型、研究型的辅导员通过不断学习各种知识、文化,研究学生群体特征和个体特征,才能应对这些挑战,找出服务学生、教育学生、管理学生的新途径、新方法。

1.4 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需要学习型、研究型的辅导员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的辅导员,是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工作的需要,也是提高辅导员队伍综合素质的必然途径。首先,它能提高辅导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认识水平,帮助其正确处理各种工作关系。其次它能增强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能力,不断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素质与理论素质,为理论与实践更加完美的结合做好了准备;再次,它有利于辅导员自身准确把握学生工作的前沿问题和提高科研水平,有利于辅导员在学生工作方面走向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最后,它有利于辅导员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进而使自己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

2建设学习型、研究型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和问题

2.1 辅导员自身的定位和认同感得不到支持,放松了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学习和研究

2.1.1 辅导员每天进行着高负荷、长时间、琐碎繁重的工作,而工资待遇偏低,辅导员心理失衡,进而对做职业辅导员工作提出质疑,影响了辅导员在学生工作方面学习和研究的激情。

2.1.2 各高校对辅导员的职责没有明确,忽视了辅导员工作的真正内涵,辅导员甚至被理解为学生的“高级保姆”。凡是涉及学生事务的,各单位、部门都可以直接找辅导员处理,辅导员终日被繁杂的事务困扰,忽视了对学生工作的学习和研究。

2.1.3 辅导员的工作价值未得到社会的认可,许多高校不认可优秀资深辅导员的专家地位,使辅导员社会地位难保障,工作不安心。辅导员队伍职称普遍在中级以下,很少有人晋升到高级职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的认同感,为自己的前途担忧。因此,辅导员未将自己的职业规划定位在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方向上,而将精力投入到转岗等其它方面,从而放松了对学生工作的学习和研究。

2.2 高校对建设学习型、研究型辅导员队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

2.2.1 高校注重学生工作停留在表面上,忽视了学生工作的实质内涵。很多高校甚至认为,只要学生管理不出乱子,学生不出大的安全事故,学生工作就算过关。忽视了时展和社会形式变化给辅导员带来的巨大挑战,对学习型、研究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实作用认识不深刻。

2.2.2 高校只注重学科人才的培养,注重本校专业学术科研,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中,未将辅导员队伍纳入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对辅导员的学术科研不以为然,不能很好的提供培养造就学习型、研究型辅导员的条件,严重挫伤了辅导员学习和研究的动力。

2.2.3 高校缺乏辅导员学习和研究的长效激励机制和平台高校在建立学习型、研究型辅导员队伍上未有有效的奖励措施、培训计划,在根据辅导员自身的发展,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方面下的功夫不够。

3建设学习型、研究型辅导员队伍的几点建议

3.1 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建设学习型、研究型辅导员队伍打好思想基础由于各种原因,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思想上的不稳定,使他们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学习和研究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必须从根本上消除辅导员的心理顾虑,稳定辅导员的思想,使他们能够安心做好本职工作,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辅导员专职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方向上,只有这样,他们不断的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学生工作的学习和研究上。

3.1.1 提高辅导员的经济待遇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考虑辅导员岗位津贴,确保辅导员实际收入与其担任的工作量相当,保证他们的收入与本校专任教师的平均收入水平相当。

3.1.2 在职称评定上给予专职辅导员相应的支持政策辅导员工作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与专职教师有所不同,完善辅导员职称评定标准,在评定过程中,应多考虑辅导员工作的日常表现。

3.1.3 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理解辅导员的辛勤工作,肯定辅导员的工作业绩,重视辅导员的工作价值和意义,提高辅导员的地位。

3.2 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鼓励辅导员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的人才高校要将学习型、研究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建设大局中。建立健全科学的、合理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是打造学习型、研究型辅导员队伍的动力源。

3.2.1 将辅导员的学习效果和研究成果纳入辅导员年度业绩考核中,在辅导员职级晋升、评先评优、绩效考评中将辅导员在本职工作上的学习情况、学习效果、研究能力及研究成果作为的主要参考内容和标准。

3.2.2 设立辅导员学习和科研基金高校专门设立基金,在针对辅导员在马克思主义学科、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等与学生工作紧密相关的学科上的学习予以资助和奖励。鼓励在岗辅导员积极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利用基金资助辅导员进行与学生工作相关的科研项目。

3.2.3 制定辅导员继续深造的政策和规划辅导员专家化方向

制定鼓励辅导员继续攻读与其工作密切相关的硕士学位或者第二学位的政策,提高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水平。高校在充分考虑辅导员的本人意愿、结合辅导员的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引导辅导员在某个领域深入学习和研究,使他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通过政策鼓励和科学规划,使每位辅导员都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和研究问题,从而成为一专多能的学习型、研究型人才。

3.3 转变辅导员工作理念,搭建平台,提高辅导员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坚持“可持续发展”思路,以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为契机促进学习型、研究型辅导员队伍的发展。

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转变辅导员对学生工作的传统理念,鼓励辅导员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展现勤于研究的态度,引导他们从事务型辅导员向学习型辅导员转变,从经验型辅导员向研究型辅导员转变。

3.3.1 搭建有效的学习培训平台科学设置学习培训的内容,打破一锅烩的学习培训机制,按需进行学习培训。将辅导员上岗前的培训、阶段性的工作培训、辅导员专家化的学习培训等统筹考虑,科学规划,增强辅导员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3.3.2 搭建工作研究和理论研讨平台鼓励辅导员开展工作研究和理论研讨,在研究内容上予以指导[3],及时将学生工作的前沿、热点、难点问题予以通报,鼓励辅导员以项目化的形式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举办辅导员论坛,鼓励辅导员撰写论文,参加思政相关学术会议;倡导辅导员参与两课教师科研合作,设立面向辅导员的专项学生工作研究课题[4]。通过这些措施,提高辅导员的科研兴趣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霍雪莲.新形势下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0,(2):53-54.

[2]曾茜.创新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辅导员工作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63-65.

第9篇:心理的科学辅导范文

关键词 音乐学院 辅导员 素质 提升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辅导员工作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老师不仅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还要肩负起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另外,落实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和帮扶工作以及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工作也是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可见,高校辅导员工作不仅繁重而琐碎,更具有较高的专业化要求,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较强的工作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心理辅导知识和管理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并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人格培养的重任。

虽然辅导员队伍建设逐渐走向专职化,但由于人员配备与选拔等各方面的问题,音乐学院的辅导员队伍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专业化和体系化都有待加强。认真分析音乐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将对音乐学院学生管理工作以及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 音乐学院辅导员综合素质现状评析

1.1 辅导员配备不足

高校的逐年扩招使得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而辅导员的人员配置又存在相对滞后的现象,再加上辅导员工作的待遇和编制问题,使得许多教师不愿意做专职的辅导员工作。虽然学校都在努力将辅导员队伍专职化,但仍然存在人员配备不足的问题。辅导员队伍的人员流动性也比较大,很多时候,辅导员都是由一些刚毕业或者留校的本科生和硕士生来担任,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他们都会选择转向其他职位或者继续深造,这就导致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较差,流动性强。人才留用与选拔机制上的问题,必然导致辅导员队伍素质的参差不齐,也很少有人专注于辅导员工作体系和方法的研究。

1.2 辅导员专业化程度不高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选聘要考虑“具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接受过系统的上岗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的人才。而在实际的辅导员留用和选聘过程中,学校往往更加注重辅导员的专业方向是否和所属学院相关,有些辅导员则是本学院的毕业留校生,对于辅导员的管理能力和思想政治素养等方面考察得不多,专门的辅导员上岗培训也做得不够,这就使得辅导员队伍专职而不专业。他们管理学生的经验和能力都相对不足,缺乏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方面专业知识和方法,在实际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经常会显得力不从心。

1.3 工作计划性和体系性比较欠缺

目前,音乐学院的辅导员普遍的工作现状还主要是应对学生的日常事务性工作,比如宿舍管理、考勤、助学贷款及资助的办理和发放等等,工作计划性不强,基本上是遇到一件事解决一件事,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作计划和工作体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基本上处于零散的状态,没有被纳入到整个工作系统当中,一些日常事务的处理也缺乏条理性。这一方面是由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高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辅导员教师没有深入系统地研究辅导员工作的方法,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

2 提升音乐学院辅导员素质的对策和建议

2.1 坚持科学发展,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

音乐学院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被充分地重视,这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辅导员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综合性工作,需要科学的工作方法和创造性的思维,因此,学校在进行辅导员人才选拔的时候,一定要严格选拔标准,在保证人员配备的基础上,打造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便言传身教,感染学生;辅导员还应该熟悉和热爱学生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清晰的工作思路和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只有这样一些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才有可能更好地完成辅导员工作。

2.2 提高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程度

学校在选拔辅导员人才的时候,既要考虑其专业背景,又要注重其相应的学科知识水平。留用一些本专业的毕业生固然可以更加熟悉专业学习的情况和学生的情况,但辅导员队伍中也需要有一些具备管理学和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才,这些都可以为辅导员人才选拔广开思路。另外,学校应该定期组织辅导员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使其在管理能力、心理辅导知识以及思想政治修养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一定的提升,这对于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2.3 完善辅导员的绩效考评及考核机制

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管理和考核,也是提升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管理方式。学校应不断完善辅导员的绩效考评及考核机制,要加强对辅导员的绩效考评与考核。辅导员工作独立性较强、弹性较大,要让辅导员明晰工作要求和工作职责,增强责任心,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调动工作积极性,围绕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开展有针对性、创新性的思想政治工作,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实效性。

总之,音乐学院辅导员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只有具备了一支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辅导员工作应该同学校的教学工作相辅相成,为培养更多品学兼优、具有较强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的艺术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赵振华,张树启.21世纪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所应具备的素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2] 蔡峋.高校需要导师型辅导员──浅谈辅导员的素质及工作艺术[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3] 苏静.高校辅导员发展性评价及其模式构建[J].北京教育(德育),2011(3).

[4] 唐爱真.新世纪高校辅导员素质探析[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