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趋势范文

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趋势精选(九篇)

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趋势

第1篇: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畜牧业;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6-175-1

1 当前畜牧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畜牧业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与种植业并列为农业生产的两大支柱。近年来,我国的畜牧业发展保持着持续稳定的发展趋势,动物疾病预防的措施和方针也得到了加强,产量效益和供求关系也协调发展。

1.1 畜产品的产量和价格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产量始终保持着健康稳定的持续增长趋势,例如2010年,全国肉类总产量7925万吨,同比增长3.6%;其中牛肉的产量653万吨,同比增长2.7%;猪肉的产量5070万吨,同比增长3.7%;羊肉的产量398万吨,同比增长2.2%;全国禽蛋的总产量2765万吨,同比增长0.8%;全国牛奶的总产量3570万吨,同比增长1.5%;我国人均肉类占有量58.8公斤,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禽蛋人均占有量20.7公斤,超过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我国的畜产品产量稳定发展,逐步增长的同时,我国畜产品的价格在市场上也有不同程度的回升,据调查统计,肉猪的市场价格为9.24元/千克,同比增长46.43%;猪肉市场价格为14.72元/千克,同比增长38.74%;牛羊肉的市场价格相对于猪肉来说比较稳定,但也有小幅度的增长。而禽产品在我国的市场价格也逐步回升,鸡蛋的市场价格为6.89元/千克,同比增长29.27%;活鸡的市场价格为10.96元/千克,同比增长20.7%。

1.2 当前畜牧业的效益趋势及结构发展

我国畜牧业近年来的效益有着明显的挺高。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水平,农民现阶段饲养一头肉猪的毛利大幅度增加,在有效的管理机制和饲养条件下还会进一步的增长,所以这更有效的调动起农民饲养肉猪以及其他畜产品的热情,也会使饲养畜产品更加规模化,集约化。

我国的畜牧业结构也有所改善,牛羊肉的产量相对于猪肉比,有了一个更明显的增长趋势,这说明我国的草食家畜保持着相当稳定的发展趋势。

1.3 我国从事畜牧业的农民增收显著

由于我国畜牧业的畜产品产量保持着明显而稳定的增长趋势,畜产品的市场价格也稳步的回升,所以近年来我国从事畜牧业的农民饲养畜产品的经济效益有着显著地提高,全国人民的人均收入也有所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的显著增长更加促进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2 当前畜牧业发展趋势的原因分析

2.1 我国扶农政策和市场价格影响

我国近年来推出的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不仅仅促进了粮食产业的发展,也达到了粮食产业和畜牧业共同发展的双重效应。农业发展的粮食产量的增加,农民收益的显著提高,给我国的从事畜牧业的农民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而畜产品的市场价格的稳步提升,进一步提高了农业和畜牧业的经济效益,也进一步激发了农民对于农产品和畜牧产品生产的热情,促进我国农业和畜牧业的整体发展。

2.2 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企业的带动作用

近年来,随着全球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畜牧业的生产方式也在进行着不断的转变,整体趋近于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专业化,标准化。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畜牧业整体更趋近于高效益的现代化生产模式,也确保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一些致力于畜牧业生产的企业进一步带动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这些企业在开拓畜产品市场和推进标准化养殖方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解决了畜产品销售途径的问题,使中国畜产品在国际市场更加具有竞争力,极大的促进了畜产品的流通和畜牧业的持续良好的发展趋势。

3 当前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3.1 当前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1 我国畜牧业的资金投入依旧不足 畜产品良种繁育的基础设施总体薄弱,而且对外国的优良品种的依赖性依旧很高。

3.1.2 疫病问题日益突出 重大动物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疫病风险大,对人们消费畜产品的信心影响较大,进而严重制约畜牧业的发展。而整个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威胁着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1.3 畜牧业生产方式仍然落后 目前国内散养农户比重较大,饲养水平低,没有预防意识。从近来发生的动物疫病看,大多发生在小规模的散养户,而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发病机率较低。

3.1.4 我国畜产品流通的“绿色通道”还没有完全建立

3.2 针对畜牧业发展问题的解决对策

(1)应该从国家的政策抓起,加大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让畜牧业在农业发展道路上发挥巨大的作用,推广培育优良品种,加大对畜牧业的资金投入,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方式、管理理念以及产品质量。

(2)应该大力的推进升级我国的动物疾病的防治体系建设,避免流行性的动物疾病对我国畜牧业造成打击。

(3)推广畜牧业养殖方式的转变,以适度养殖的理念为主,加快畜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的建设步伐,有效地利用高科技畜牧养殖手段,使畜产品的质量及产量更加完善。

(4)努力建设及完善我国畜产品的“绿色通道”,扩大出口,使畜牧业的经济效益更进一步,激发农民对养殖畜产品的热情,带动我国畜牧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安雅市当前畜牧生产运行情况分析及预测[J].

[2] 刘瑞.2010年畜牧业产量总汇[DB].中国畜牧业信息网,2011,(3).

[3] 当前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J].中国禽业导刊,2005,(21).

第2篇: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沙化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8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红原县在行政区划上隶属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麓,四川省西北部,该地区所处川西北草原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的红原-若尔盖草原腹心地区,同时还是我国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近年来,随着牧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一系列关于牧区土地政策的实施,草原沙化情况开始出现,且现在有日趋严重的态势,严重影响了川西北牧区生态环境,沙化治理已经刻不容缓。

1 研究区域概况

1.1 红原地区概况

红原县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北纬31°51~33°19′、东经101°51′~103°23′,平均海拔为3600米,总面积8439.9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36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1.1℃,极端最低气温零下36.2℃,年降雨量为753毫米。地势为东南向西北倾斜,地貌具有山原向丘状高原过渡的典型特征。全县中山地貌面积为 2865.13平方公里,高山地貌面积 1107.68平方公里,丘原地貌面积为1861.11平方公里,高平原地貌面积为2606.02平方公里,县境周边皆有高山(鹧鸪山、羊拱山、哲波山、海子山),全县形成不规则的条盆状地形。以查针梁子为县境两大水系分水岭,东南为长江水系大渡河流域,占全县流域的21%,北部为黄河水系白河、黑河流域,占全县流域面的79%。县境内沼泽分布广泛,沼泽面积240万亩,占县总面积的20%,。辖9乡2镇、36个行政村,总人口3.8万人,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74%,是阿坝州唯一的以藏族聚居为主的纯牧业县。境内草原辽阔,水草丰茂,矿藏、森林极丰。

1.2 草原沙化及治理情况

针对土地沙漠化日益恶化的趋势, 2008年以来,红原县域共完成沙化治理面积30371.95亩,其中,人工造林5903.5亩,封沙育草16987.95亩,人工种草7480.5亩,配套畜草基地80亩,棚圈建设24400平方米,填沟还湿2公里。工程区域内,林草植被逐步恢复,植被盖度较大提高,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有效遏制了沙化土地的流动和蔓延;牧民环保意识明显增强,劳务收入不断增加,有效提高了生活水平,实现了经济、生态效益“双丰收”。

1.3 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困难

川西北以往是水草丰茂的大草原,目前退化、沙化、鼠虫害日益严重,使得原有草原生态环境破坏,水位明显下降,部分河湖干枯断流。有数据显示,目前红原草原退化、沙化、鼠虫害草原面积达510万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45.53%,产草量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300公斤/亩,下降到240公斤/亩,降低20%,水土流失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12%增加到41%。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使得脆弱的高原生态系统变得更加不堪重负,加之在经济利益驱动下,越来越多的牧户长期超畜超载,且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畜牧产品销售渠道狭窄,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亟待改善。

根据2004年红原县对沙漠化土地资源的调查,仅红原县瓦切乡境内的沙漠化土地就达12249.4亩,而且每年还以5―10米的速度扩大,区域退化草场有沙漠化趋势面积达8000亩。如何防治草原进一步沙化退化、保护高原生态环境,是当务之急。

2 区域草原沙化原因

2.1 自然生态环境条件

红原县气候类型属大陆性高原寒温带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寒冷,四季难以明显划分,春秋短促,长冬无夏,热量低;干雨季节分明,雨热同季;日照长,太阳幅射强烈,灾害性天气多;年均降水为753mm,但蒸发量大,且80%是集中在5~10月。由于海拔较高、气候严寒,生态环境本来就十分脆弱。尤其近年来气候异常,连续几年干旱,目前产草量相对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下降20%以上,杂草毒草等比例上升10%―30%,优质牧草逐渐减少甚至灭绝。

2.2 人工生态环境影响

人作为生态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世代生活在高原上的人,由于总量小、生产生活方式原始,加之崇尚自然的,使得高原生态持续的发展。但是发展到现代,人口的增长加大对环境资源的依赖,为满足越来越多的需求,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人为因素越来越多的影响着草原生态的发展方向。牲畜数量无限增加、盲目过度放牧,牧区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低下,牲畜及乳产品虽然质量高,但是产量低,周期长。牧区群众在草场肆意采挖中草药材,不但破坏了沙地生态也破坏了草牧场,宝贵的天然资源几乎被破坏殆尽。

3 对策

红原县建县晚、发展底子薄,又受地理环境限制,发展速度一直比内地慢,加之对草场资源利用不合理、管理粗放、建设投入不足等原因,使得红原沙化治理的产业化道路一直走得比较艰难,所以我们考虑除了生态环境保护、植被草场恢复、禁止乱采乱挖等基础性的措施以外,重点还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沙化治理的产业化措施:

3.1 发展现代畜牧业

红原的优势主要是牧草资源、旅游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泥炭资源。在此基础上,便形成了畜牧业、肉奶加工业、药业和旅游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畜牧业是红原县的传统产业,也是目前的支柱产业,具有资源优势明显、高就业率、并具有一定关联带动性的特点。但由于天然牧草资源始终是有限的,草场承载能力已严重超载,草原退化、沙化呈日益加重趋势,对生态保护已构成重大威协。牲畜饲养量必须严格控制,改走现代畜牧业的道路,以实现草畜平衡,并逐渐恢复生态。同时,建立在畜牧业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基础上的肉奶加工业和中藏药加工业的配套产业,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3.2 生态移民

生态移民减轻沙化地区的生态承载量。城镇是发展密集形产业的载体,也是高速发展生产力的基础。红原草原腹地人口分散,生产力水平低下,形成分散的个体,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和配套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难以控制。近年来实施的牧民定居行动,把分散的牧户集中到条件较好的地方集中定居,改变以往靠天放牧的原始生产生活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明显:集中投入建设聚居点,提高人口聚集度,配套医院、学院、商业等居住区服务设施,建设新型民居建筑,改善牧民群众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实行冬夏轮牧措施,将草场划分为冬季牧场和夏季牧场,尤其是对已经有沙化趋势的草场重点加以防控,适当延长生态恢复期。

针对定居下来的牧民脱离了传统畜牧业的情况,可以通过在定居点配以第三产业的方式加以解决。将传统畜牧产业闲散下来的劳动力,加强科技技能培训,从事餐饮、旅游、教育、医疗以及畜牧业配套的畜牧产品加工制作、产品销售等第三产业,既发展了定居点经济,增加牧民收入,又保护牧区草场生态环境,使草场可持续发展。

第3篇: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趋势范文

1 自然情况

双辽市地处吉林省西部,北与长岭县相邻,东与公主岭和梨树县接壤,南与梨树县和辽宁省昌图县隔河相望,西与内蒙古科左中旗和科左后旗毗邻。纵长80公里,横长40公里,面积312120公顷 ,交通较发达,有平齐铁路和郑大铁路,长通公路和沈明公路贯通,两条沟通南北的高速公路即将开通。

全市人口 400317人 ,所辖 16乡(镇、场),6个街道,生产以农业种植为主。西北部草原资源丰富,畜牧业以养殖羊和牛为主,有较大规模的畜牧交易市场两个,且近几年发展势头强劲。

2 布病疫情情况及流行特点

2.1 人间疫情

我市曾经是布病的老疫区,50~60年代较重,布病羊、牛是主要传染源。70~80年代得到有效控制,80年代后达到控制区标准。截止2009年底,全市累计发病322 人,现有病人288人 。90年代中期以后,布病疫情逐年上升。特别是2005年后,疫情上升明显,2005年12例、发病率为3/10,2006年10例、发病率为2.5/10,2007年7例、发病率为1.8/10,2008年39例、发病率为9.8/10,2009年66例、发病率为16.5/10。2005―2009年共报告新发病例134人,其中2009年新发66例,为历史新高。疫情几乎覆盖全市所有乡镇,疫情形势严峻。

2.1.1 人间疫情流行特点

2.1.1.1 时间分布

全年均有发病,从季节上看,多发病于春季,4、5、6月份为发病高峰,发病人数占年发病例总数85%。

2.1.1.2 区域分布

根据统计,疫情分布于11个乡镇,养殖业发达地区发病率明显增高,病例主要集中在北部、西部乡镇,即,卧虎镇、玻璃山镇、茂林镇、种羊场、向阳乡、永加乡、服先镇、兴隆镇、双山镇、那木乡、郑家屯街,占总病例的95%以上,并出现暴发。

2.1.1.3 年龄分布

从年龄上看,布病病人以35―55岁的男性居多,占82.3%。这与该组人群接触牲畜的机会多有关。但随着发病人数的增加,布病病人年龄范围也在扩大,有向学生和儿童蔓延的趋势。出现非直接接触感染。

2.1.1.4 职业分布

在发病人群中,以农牧民人数居多,在134例患者中,农民95例,占70.9%,牧民30例,占22.4%,工人5例、干部2例、其他2例,且表现明显的村屯和家庭聚集性。有明显的职业倾向,这里所说的农民也都有饲养、放牧、屠宰等接触史。

3 疫情回升的主要原因

3.1 缺乏科学性的畜牧业快速发展

9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近几年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各地畜牧业发展迅速,牲畜饲养量明显增加。当地政府提出以牧兴市的口号,提出百万只羊工程,大力支持畜牧业交易市场建设,我市玻璃山畜牧交易市场以辐射东三省,交易量很大。

3.2 专业队伍力量薄弱,实验设备落后

现从事卫生和兽医的工作人员普遍存在着学历较低,人员年龄偏大,待遇低,队伍不稳定的情况。

3.3 防治措施落实不到位

由于畜牧扑杀补助经费不足,发现病畜后不能淘汰,畜主私自将病畜转卖,致使传染源长期存在和蔓延。

4 今后应对措施

4.1 政府重视

鉴于我市布病正处于活跃阶段,各级政府及各相关部门要从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维护经济持续发展、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大局出发,对布病防治给予高度重视。从人力和物力等方面支持业务部门的防病工作,保障工作经费,进一步清查疫区,彻底清查传染源,遏制布病当前发展蔓延的势头。

4.2 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卫生部门要掌握布病发展趋势,最大限度地保护易感人群。及时发现阳性接触者并进行个案调查,做好现患治疗工作,防止急性发病病人转为慢性病人,开展相关防治工作,减少误诊、误治或延误治疗的现象。加大高危人群的体检工作,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畜牧部门要加强牲畜检疫和免疫,尤其对区域外流入牲畜必须做好检疫、监测、管理工作。强化预防接种工作,依法处理病畜,从根本上清除传染源。要管好牲畜交易市场,坚持不检疫不交易的原则,严格杜绝病畜的随意流动。加强牲畜圈舍的消毒管理,切断传播途径。

4.3 加强宣传教育

要广泛开展布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活动,使广大群众,特别是农牧民群众了解和掌握布病防治知识,提高自我防病能力。应注意布病向社会人群传染,维护社会稳定。

4.4 充分发挥村级监督员的作用,建立奖励体制

每屯屯长为布病监督员,做到第一时间掌握本村养殖户的牲畜存栏、发病、购销、繁殖的情况。从而有效控制传染源的无序流动,夯实基础工作。

4.5 加强监测工作

第4篇: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趋势范文

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是推动畜牧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是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剂良药,也是增强畜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经之路。本文从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发展目标、战略重点、具体措施入手,对新时期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进行探究。

关键词:

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如何提升我国畜牧业的国际竞争力,成为我国畜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只能通过树立科学的发展战略,推行一些符合环境发展规律的措施。因此我们应该对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进行探索。以便对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方式有所改善,推动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1中国畜牧业发展的目标

1.1生产目标

为了推动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我们首先要处理两对关系,这两对关系分别是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速度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推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标准化生产、合理配用畜牧业资源,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这几个问题,来制定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目标[1]。例如,农村地区的牧业生产可以以发展集约型畜牧业为目标,通过采用发展养殖专业户和养殖小区等方式来推动生产方式的集约化转变;在牧区,可以以注重草原生态保护为核心,以建立牧区生态畜牧业为目标,通过牲畜圈养、季节性放牧、划区轮牧等措施推动牧区畜牧业发展;在城市郊区,可以采用借助经济优势、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发展循环性畜牧业。

1.2消费目标

畜牧业主要满足的是人民的肉类需求问题。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局面之下,畜牧业经营者应该以生产绿色食品为消费目标,通过引导消费绿色畜牧业产品,用刺激消费的方式来推动畜牧业的发展。

1.3贸易目标

在中国加入WTO以后,绿色壁垒问题成了影响我国畜牧业产品出口的一个大问题。据统计,2002~2004年,我国畜牧业产品的出口逆差呈现出了一种逐渐扩大的趋势[2]。因此,为了能够让中国的畜牧业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促进中国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树立明确的贸易目标就是畜牧业经营者的一个必然选择。因而,提升畜牧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是推进我国畜牧业产业化的贸易目标。

1.4生态目标

畜牧业主要有以下两种特点,一是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较强,第二就是其对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因此畜牧业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环境污染型产业。在我国畜牧业生产过程中还存在着能耗高、生产成本高,效益低以及对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因此在发展推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建立具有低耗能特点的循环性畜牧生产体系,采用先进绿色环境技术处理畜牧业产生的污染问题。

2中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

2.1产品战略

针对目前我国畜牧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低的问题,提高畜牧业产品的质量,打造品牌产品的战略应该成为推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产品战略。通过打造一些在海内外市场有一定影响力的名牌产品,可以通过让优质产品对非优质畜牧业产品进行冲击的方式,来推动畜牧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这就可以让无疫病、无残留、无污染的绿色畜牧业产品的生产开发形成一种产业化的趋势。

2.2结构战略

产业结构的好坏是畜牧业发展与否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应该把畜牧业结构战略的重点放在研发优良畜禽品种和提高出产品质量这两个问题之上。也就是说,在进行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基础之上,通过科技创新和结构升级这两种方式来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也要带动与畜牧业相关的产业的发展,这样可以通过完善产业链条的形式来推动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

2.3市场战略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发展畜牧业必须要遵循的一个因素就是市场规律。因此,在推动中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市场战略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3]。长春皓月集团的董事长从连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指出,皓月集团的肉产品销售渠道主要是商超、餐饮、团购、专卖、经销和电商六大渠道。这六大渠道的建立可以说是皓月集团执行市场战略的一种体现,由此看来,市场战略的建立与完善可以加强畜牧业产品与市场之间的联系,通过批发市场销售、集贸市场销售、超市连锁店销售等方式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市场网络,进而提高畜牧业产品的市场化水平。

2.4技术战略

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科技因素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进步是降低畜牧业生产成本的一个重要保证,因此在推动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科技创新,通过加强生态饲料生产技术和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等方式来达到降低禽畜的死亡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以促进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

3中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措施

推行集约化饲养模式是推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措施。针对我国畜牧业经营规模小、产业水平低的现状,要逐步改变传统了一家一户散养的模式,通过扶持重点企业,推行“公司+农户”、“公司+基地”等新型合作模式来促进畜牧业的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的发展。同时还要根据国际畜牧产品市场的发展趋势,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外向型生态畜牧业。同时,还要完善检验检疫机制和法律法规,让畜牧业生产处于一种有法可依的状态。

4结论

确立正确的发展目标,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是探索我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思路的过程中必须重点考虑的环节,只有确立了正确的目标和经营战略,才能更好地推动畜牧业的转型升级,进而推动畜牧业发展的产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颜景辰.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

[2]陈海燕.中国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

第5篇: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恩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引言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全新的发展观。指的是一种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可持续发展的三个主要特征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恩施州畜牧业近年发展很快,但要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就恩施州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进行了浮浅的探讨。

一、恩施州畜牧业展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一)恩施州畜牧业发展现状

恩施州地处湖北省的西南部,畜牧业是恩施州传统的优势行业,也是重要的支柱产业,更是当地农民增产增收、脱贫致富的重经济增长点,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几年全州畜牧业生产发展极为迅猛。2016年,全州出栏生猪467.3万头,出栏肉牛17.2万头,增长16.9%。出栏肉羊106.0万只,增长17.7%。家禽出笼1694.7万只,增长35.3%。禽蛋产量达3.97万吨,增长21.2%,全年实现畜牧业产值130多亿元①。特别是按照州委产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部署,坚持强龙头、树品牌、提效益的思路,坚持以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品牌化为着力点,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加速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以来,全州畜牧业呈现稳定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恩施州畜牧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要性

一是当地环境修复的需要。由于过去环境意识不足,对生态环境保护不够,滥砍滥伐、任意开垦和无秩序养殖,导致水土流失、环境变差、污染严重。近些年虽然恩施州重视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使整体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好转,但整体上还是处于修复阶段,走循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促进环境修复、守住“青山绿水”的必然选择。二是畜牧业增产增效的需要。近几年恩施州畜牧业发展很快,加速发展是以大量消耗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来实现的,养殖规模越来越大,对山地、草场、饲料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山地、草场效能减少,载畜量降低,植被也受到一些破坏,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的恶化及失衡,必须科学设计、有序规划,走更节能减排、更增产增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保证生态平衡和畜牧业持续高效发展。三是减少畜牧业污染、打造“美丽恩施”的需要。畜禽养殖过程中排出的粪便,无论对地表水还是地下水均会造成严重污染;动物特别是反刍动物会排放出甲烷,也会对空气造成很大的污染。养殖场一般都会产生难闻的恶臭,主要是因为粪便、污水、垫料、饲料、畜禽尸体的腐败分解、消化道排出气体、皮脂腺、汗腺、外激素分泌物等导致的。养殖场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排泄物、废弃物,就会给环境带来恶劣影响,不利于打造“美丽恩施”的名片。四是畜牧业纵深发展的需要。畜牧产业链条长,涉及种、养、加、销等多个环节,可持续发展之路可以使畜牧业在前伸后延、流通加工、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发力,促进畜牧业与种植业、加工业有机结合,促使畜牧业向纵深发展,从而全面建设集产、供、加、销于一体的现代化牧农结合、牧林结合、牧加结合、牧销结合的新型链条。

二、恩施州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探索和建议

恩施州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走农牧结合的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农牧结合的生态畜牧业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合理安排粮食生产的情况下,种草养畜,以畜禽的粪便养地,种养结合的农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畜牧业之路,是实现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因此,恩施州在实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必须坚持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方针,遵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既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畜牧业,又保护好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保证畜牧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畜牧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近些年恩施州在畜牧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效果明显:

(一)猪-沼-X模式

既将养猪的废料用发生发沼气,同时沼气渣再用来种菜、种果树、做基肥等。如恩施市龙凤联强公司的大型养殖场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了5个小型沼气工程和喷灌设施,把8000多头生猪产生的粪便全部利用起来,以“猪-沼-果”的循环农业经济模式经营;种植各种优质果树,效益明显。“猪-沼-X模式”,不仅适宜于大型养猪场,也适合于每家每户小型养殖。每户养2头以上的猪,就可以建一口6-8立方米沼气池,猪粪进入沼池发酵后可以当燃气做饭烧水,或发电照明取暧,剩余的沼渣可以作农田底肥,沼液作追肥,不仅大大节约了能源,促进了养猪的效益,还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实现了有机循环,减少了污染,保护了环境。这个“X”,可以是菜、粮、果,甚至是鸡、鱼等。比如“猪-沼-鱼”模式,人畜粪便入池发酵后喂鱼,沼渣作为池塘基肥,沼液作追肥,从而降低饵料成本,减少鱼塘化肥施用量,控制鱼类疾病,大大提升养殖效益,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同时保护环境。是很好的可持续养殖模式。

(二)草-牛-沼-菜模式

即种草、养牛、沼气、种菜的生态循环模式。近些年恩施州利用退耕还草工程,大力发展以“恩施黄牛”和“恩施白山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也探索出了一条“草-牛-沼-菜”的可持续循环发展模式。利用天然草坡及一部分山地,大力发展优质牧草,供给牧场养牛;牛粪用户沼气氿发酵,用以发电照明和生热做饭,沼渣用以蔬菜生产和牧草种植所需肥料;这样就形成了集“牧草种植-肉牛养殖-沼气发酵-蔬菜生产”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循环生产模式,效果明显,全州肉牛、肉羊养殖发展迅猛,而污染排放呈逐年下降趋势。

(三)鱼-桑-鸡模式

池塘内养鱼,塘四周种桑树,桑园内养鸡。鱼池淤泥及鸡粪作桑树肥料,蚕蛹及桑叶喂鸡,蚕粪喂鱼,使桑、鱼、鸡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

(四)林-药-特色养殖模式

即在林下种药材,并利用森林资源开展当地特有动物如恩施土鸡、恩施黑猪及野猪、山鸡等其他特色野味养殖的模式。恩施州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不论是林木、中草药和特色野味,都有独特的地域特色,有极大的开发价值。

(五)鸡-猪-鱼生物链模式

第6篇: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绿色 畜牧养殖 技术推广

畜牧养殖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在我国的畜牧养殖业发展上,养殖种类越来越丰富,养殖技术越来越高明,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也全面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在畜牧养殖业调结构稳增长的新时期,绿色畜牧养殖技术是主要的发展方向,不仅符合需求侧的消费要求,还能优化畜牧养殖产业的发展结构。本文对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有效的推广策略。

一、 我国畜牧养殖业的发展现状

在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全面推行市场经济,我国的畜牧养殖业发展成果喜人,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畜牧养殖产业,特别是在现代养殖技术的推动下,养殖业的发展给一批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也丰富了市场上的肉类产品,极大地提高了百姓的生活质量。从我国最近几年的畜牧业生产能力来看,已经达到了较高的生产水平。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我国畜牧业养殖的品种基本涵盖了消费者需求的主要种类,产量也呈现了逐年提高的趋势,说明我国的畜牧养殖业发展呈现了总体稳定且上升的态势。但是,从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养殖结构还需要继续优化,绿色养殖占比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绿色养殖技术也需要继续研究、推广。

二、 推广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意义

在当前社会的消费领域,绿色产品往往是消费者的首选,越来越多的人把绿色生活作为健康生活的主流模式。伴随着消费侧结构的改变,我国从政府层面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要求。畜牧养殖业作为重要的供给侧产业,改革升级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广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则是改革升级的主要方向。从绿色养殖技术在畜牧养殖业中的推广运用情况来看,该技术不仅提高了肉类产品的成品质量,还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也提高了畜牧养殖的水平,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 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有效推广措施

在发展绿色畜牧养殖业中,我们不仅要研发更先进可靠的绿色养殖技术,更要注重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运用,让先进的技术能够服务于养殖生产,实现技术转化成果带来的经济目标。在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工作中,以下几项工作比较重要:

(一) 建立完善的技术推广制度

在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推V上,要想取得理想的推广效果,必须建立完善的技术推广制度,让先进、成熟的绿色养殖技术能够传递出去,让有心发展绿色畜牧养殖的养殖户能够获得并且运用好相关的技术成果。在推广制度上,要实行动态改进的完善措施,利用好互联网信息传输渠道,农技推广机构,全面贯彻绿色畜牧养殖政策。

(二) 提倡生态养殖管理

提倡生态养殖管理不仅是绿色养殖技术的内容,还能有效地促进绿色畜牧业技术普及。根据现阶段大规模畜牧养殖的发展特点,我们应鼓励有条件的养殖业主建立符合生态循坏规律的养殖场地,帮助建立起绿色生态养殖管理标准,提供畜牧产品的绿色评价体系。

(三) 鼓励绿色养殖创新,扶持特色化产品

在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应鼓励绿色养殖模式、方法的创新,对具备地方草料基础的养殖户,鼓励他们运用当地的特色草料进行绿色养殖,扶持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特色化产品。

结束语

推广绿色畜牧养殖技术不仅能提高畜牧产业的发展水平,还能实现畜牧养殖和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目标,为社会提供安全放心的绿色肉类产品。因此,我们应建立完善的推广制度;大力提倡生态养殖管理;鼓励并扶持有地方特色的绿色畜牧产品,在实现有效推广目标的同时,也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趋势范文

自2003年以来,各级动物卫生监督管理部门以深化动物卫生管理体制改革为切入点,积极推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科学防控重大动物疫病,有效地保障了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如期实现了畜牧业倍增目标,为实施辽宁省现代畜牧业推进计划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一)动物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显著,监督管理体系初步建成。(二)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明显提高,重大动物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三)畜禽良种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供种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肉牛、绒山羊新品种、新品系培育取得较大进展。辽育夏洛来牛新品种培育工作已进入审定阶段,辽宁绒山羊常年长绒型新品系选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四)畜牧业发展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全省累计建成畜禽养殖小区8698个,规模饲养场(户)发展到4J4万个,肉蛋奶总量的70%来自规模饲养,标准化规模生产已成为拉动畜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累计建成投产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63家,年加工能力近400万吨,畜产品加工率近50%,畜牧业产业化水平全面提升。(五)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不断加强,药残控制取得显著成效。2007年全省饲料总产量800万吨,产值180亿元,饲料产量、产值在全国饲料行业排名分别由五年前的第11位、第10位,跃居到第5位。到2007年全省已认定无公害畜产品产地335个,认证无公害畜产品80个,认证产品产量40万吨,年销售额36亿元。(六)畜牧兽医法律体系逐步完善,依法行政理念不断加强。五年来,国家出台了《畜牧法》和《农产品安全法》,修订了《草原法》和《动物防疫法》。省政府加大了地方配套立法力度,2005年制定了《辽宁省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实施办法》,2006年在全国率先制定了《辽宁省畜禽产品药物残留管理办法》,2007年制定了《辽宁省种畜禽生产经营管理办法》。(七)全面完成倍增计划目标,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据省统计局统计公报,2007年全省肉、蛋和牛奶产量分别为395万吨、252.2万吨和99.6万吨,分别比2002年增加46.2%、57.8%和2.2倍;肉、蛋、奶产量在全国分别排在第7位、第4位、第8位,分别比2002年前移3位、1位、5位。2007年全省畜牧业产值为730亿元,增加值为360.1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加102%、141‰2007年全省外销生猪850万头,牛羊410万头(只),禽9500万只,分别比2002年增加1.5倍、3.5倍、1.2倍;外销猪肉30万吨,牛羊肉11.5万吨,禽肉87万吨,分别比2002年增加12倍、6倍、5.4倍;外销禽蛋66.5万吨,比2002年增加3.4倍。

几年来,全国畜牧业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内畜产品需求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增长期,部分畜产品出现供给不足,“区域性生产、全国性消费”的趋势日益明显:重大动物疫情日趋复杂;落后的生产方式、薄弱的监管力量与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凸显。

今后五年,是辽宁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要以实施现代畜牧业推进计划统领全局,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加强畜牧业基础建设,以实施现代畜牧业推进计划为主线,全面提升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畜产品安全监管能力和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发挥全省动物卫生组织体系的作用,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贡献。

今后五年,要通过实施现代畜牧业推进计划,把辽宁省建成技术集约型、资源高效利用型、环境友好型畜牧业大省。具体目标是:到2012年,全省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527万吨、267万吨、172万吨,年均分别增长6%、1%、10%,畜牧业产值达到1200亿元。饲料总产量达到1000万吨,饲料工业总产值达到250亿元。全省畜牧业初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动物卫生监督管理体系健全,运行机制完善,保证重大动物疫病处于可控状态。无疫区示范区通过国家验收,猪、鸡、大牲畜死亡率控制在5%、13%和1%以下。规模化畜禽养殖比重达到90%以上。80%的规模养殖场和饲养小区全部达到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标准,规模养殖场和饲养小区生产的畜产品要全部通过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兽药生产企业全部按照GMP标准组织生产,兽药经营企业全部达到GSP标准;畜产品中“瘦肉精”等违禁药物检出率在百分之一以下。

实施现代畜牧业推进计划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动物卫生基础建设,建立健全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提升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构建现代畜牧业发展体系。

――完善现代畜牧业保障体系。

――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健全现代畜牧业预警预报体系。

――探索建立现代畜牧业科技创新体系。

――推进现代畜牧业政策支持体系建设。目前,国家和省两级已经初步建立了现代畜牧业政策支持体系。实施良种补贴、母畜补贴、强制性免疫疫苗补贴、疫病扑杀补助和政策性保险制度,扶持标准化、规模化和健康养殖,奖励畜产品调出大县。我们要在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财政扶持的同时,认真抓好各项政策的落实工作,建立监督检查制度,确保各项扶持资金按时足额到位。争取进一步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加大补贴力度,尤其是要探索建立畜牧业风险补偿机制,逐步形成稳定规范的制度。

为实现目标,完成任务,辽宁省针对目前产业发展形势和发展要求,拟采取七项主要措施。

(一)实施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推进计划。

(二)实施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推进计划。

(三)实施动物疫病防控工程推进计划。

(四)实施畜产品安全推进计划。

(五)实施现代草业发展推进计划。

第8篇: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趋势范文

一、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草原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的新方向

内蒙古是草原畜牧业大区,草原总面积13.2亿亩,占自治区国土面积的74%,占全国草原面积的22%,居我国五大草原之首。其中:33个牧业旗县和21个半牧业旗县天然草原面积10.87亿亩,约占全区草原总面积的82.34%。我区草原资源丰富,草场类型多样,自东向西绵延4000多公里,依次分布着温性草甸草原、温性典型草原、温性荒漠草原、温性草原化荒漠和温性荒漠类五大类地带性草原。草地饲用植物资源丰富,有野生饲用植物793种,约占全区植物总数的36.59%,全区草地资源年生物总储量约680.8亿公斤,其中可食干草总储量约408.5亿公斤。我区也是畜种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在提供高档畜产品和支援区内外畜种等方面均发挥着重大作用。草原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畜牧业生产基地,草原牧区同时又是维护边疆安宁的重要防线。实现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不仅是草原畜牧业自身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草原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安定的需求。走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是将草原生态建设与畜牧业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按照生态环境与牧区经济协调发展、生态系统内物种协调共生,物质高效循环,能量有效利用的原则,因地制宜,适度经营,规范化生产,无害化利用,以实现畜牧业优质高效低耗发展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二、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要素分析

草原畜牧业可以看作是一个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其功能优劣,是否实现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草原生态环境是否得以改善,草原牧区水、土、草、畜等资源利用效率如何,农牧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等。当前我区草原畜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仍很突出,制约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尚未消除,“三牧问题”与生态问题严峻。

(一)牧区草地生态系统退化导致草畜矛盾日益突出

内蒙古牧区绝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干旱少雨,是我国水资源严重匮乏区之一,草原生态十分脆弱。特别是近年来气候变化对草原畜牧业的影响逐渐显现,牧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加之超载过牧、滥垦、滥伐,导致草原压力越来越大,草畜矛盾日益突出,草原不堪重负,使我区草原草种生长质和量发生变化,牧草单产平均减少了50%~60%,导致草地生态功能失衡,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草地生物多样性下降、牧草种类减少,覆盖度降低,草原沙化加快,生产能力下降。据统计,全区草原年均退化1.67万平方公里,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面积近7亿亩,“三化”面积占草原总面积高达53%,现有的可利用草场面积比1947年减少了约600万公顷;大针茅草原已经被更耐干旱及耐牧性强的克氏针茅和冷蒿草原所替代;多年生优质牧草已经被一年生牧草所代替;冬季气温的升高使草原蝗虫和鼠害的发生面积呈增加趋势。

(二)牧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成为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最大瓶颈

基础设施是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内蒙古草原畜牧业棚圈、人工草地以及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制约着草原畜牧业的稳定发展。全区牧区旗县畜棚面积仅6368.3万平方米,与牲畜存栏1.1亿只羊单位、畜均0.8平方米畜棚要求相差2431.7万平方米,缺口达到38.2%,而现有畜棚约1/3需要加固或新建;饲草料生产和加工机具缺乏,生产效率较低;饲草料基地不足,加之运距较远,外购饲草料成本高昂,很难解决休牧和冬季补饲问题,抗灾减灾能力较弱,部分牲畜还没有结束爬冰卧雪的历史;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牧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15%左右,灌溉饲草料地面积占草原可利用面积的0.4%。每年提供的饲草料按畜均计算,每个羊单位仅有0.08亩饲草料地,实际解决饲草的牧户占总牧户的六分之一,灌溉饲草料地中节水率仅为三分之一。

第9篇: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趋势范文

>> 我国水果加工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预制菜肴加工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我国苹果加工业现状和发展对策研究 我国甘薯淀粉加工业现状及市场前景 我国淘汰蛋鸡加工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析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绩效、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现状及对策研究 提升我国食品加工业竞争力的对策 应对“民工荒”,我国加工业升级对策研究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对策研究 促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我国主食加工业发展现状特征和思路对策 外资并购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影响分析和对策 发达国家农产品食品加工业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浅谈我国代加工业面临问题及解决途径 新疆番茄出口加工业现状问题及战略对策 上半年我国畜禽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稳步发展 2012年我国畜禽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监测分析与预警 中国铜加工业的现状及发展 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1] 中国肉类协会. 中国肉类年鉴2012[M]. 北京: 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2.

[12] 王向宏. 我国屠宰加工设备的发展趋势[J]. 肉类工业, 2012(1): 9-11.

[13] 张立中. 我国羊肉生产及贸易如何应对挑战[J]. 肉品卫生, 2005(7): 40-42.

[14] 张瑛, 汤天彬, 王庆普. 我国肉羊业生产现状与发展战略[J]. 吉林畜牧兽医. 2005, 25(3): 46-47.

[15] 何晓红, 马月辉. 21世纪的中国及世界养羊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5(1): 1-4.

[16] 昆明市委.昆明市牛羊定点屠宰行业发展规划(2010―2015)[EB/OL]. (2010-11-20)[2014-01-26].

[17] 叶金鹏, 薛庆林, 刘大为. 牛羊屠宰加工业的现状与发展思路[J]. 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 2002(3): 6-9.

[18] 史崇颖, 何跃军, 王涛. 优质牛肉屠宰加工技术进展[J]. 肉类研究, 2011, 25(10): 52-55.

[19] 王兆丹, 魏益民. 肉羊屠宰加工阶段溯源指标优化[J]. 食品工业科技, 2010, 31(10): 334-337.

[20] 李爱华, 曹明璐, 姜燕飞. 畜产品加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J]. 农机化研究, 2006(9): 53-54.

[21] 李胜利. 浅谈我国肉类制品生产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 肉类工业, 1997(11): 16-19.

[22] 张柏林. 真空软包装方便羊杂加工技术[J]. 肉类研究, 2006, 20(11): 18-20.

[23] 王卫, 彭其德. 现代肉制品加工实用技术手册[J].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2.

[24] 王百姓. 我国羊肉生产与加工利用综述[[J]. 肉类研究, 2011, 25(9): 39-44.

[25] 毛建文, 徐恢仲, 赵永聚. 高档羊肉发展现状及生产技术要点[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2(5): 64-65.

[26] 马友记, 李发弟. 中国养羊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 中国畜牧杂志, 2011(4): 16-20.

[27] 唐万明, 格格日乐. 我国肉羊生产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2): 89-91.

[28] 乌达巴拉, 邵凯. 国内外肉羊生产发展现状[J]. 养殖与饲料, 2008(2): 84-86.

[29] 武建晔. 羊肉加工利用现状[J]. 肉类工业, 1996(9): 21-23.

[30] 郑灿龙. 羊肉的营养价值及其品质的影响因素[J]. 肉类研究, 2003, 17(1): 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