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互联网教育的好处范文

互联网教育的好处精选(九篇)

互联网教育的好处

第1篇:互联网教育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行为模式;诚信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4-0285-02

1 背景

在“互联网+”在以多元化的信息方式呈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时,同时也把我们带入到了一个全新的互联网创造的智力时代。用互联网的全新方式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思维,不用质疑,"互联网+"正解构与重构着我们的生活习惯,重构着新的经济动态与商业模式。而”互联网+”若需长久保持它的生命周期,则须以诚为先,后才有客户的信任作为坚实的基础,方能长久生存下去。

2 目前“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动态

从目前的发展背景来解析,“互联网+”尚处于初级状态,只是一个正在讨论的热门话题,却并未落到实处的理论初期。对这个行业还缺乏足够的信任感,从探索到实践的过程,互联网的商家会比传统的企业更为主动,因这些商家从诞生开始就不断运用“互联网+”去改变影响更多的传统行业,他们拥有足够的经验,并复用这些经验模式去探索开拓另外的一块区域,进而不断地融入到更多的领域,持续不断地拓展壮大自己的生态空间。各个领域都会针对“互联网+”做一定的探索与论证,但大部分实体店商家仍会处于观望的阶段。

目前网络产品可分为用户、商业产品,当前国内的用户研究领域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主要焦点放在了用户产品。而商业产品起步较晚,在研发与设计的过程中通常会过于重视技术与利益, 使得当前商业产品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 “互联网+”的概念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的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是让现实的世界跨入虚拟的网络。

简而言之,“互联网+” 可不是简单的两者结合,而是运用信息通信技术与互联网平台可以解释为“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 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结合,创造新时态。

全面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融合作用,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有机地给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当中,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提高全社会的创造力和生产能力。

特别是这几年来,目前用户人人皆知的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在线房产、在线影视、在线旅游等诸多行业几乎都是“互联网+”的最终成果。“互联网+”已充分影响及改造了多个行业领域。

4 “互联网+”建立在相互的诚信基础之上

其一,用户逐渐在转移,通往互联网的轨道,这是毋庸置疑的,而由于移动互联网促成了用户的思维观念。现代最核心的载体:各种智能手机,已形成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出现,帮我们做不同的选择,从各个领域,已在帮助用户随时接触现实中熟悉,展开各种社交或虚拟世界熟悉而陌生的朋友。

其二,纵观现实世界和互联网生存的虚拟的空间,则已形成了用户转移的主导方向,用户在转移的时候,是以大量数据的方式存在的。无论这些数据是否真实面对用户的脸,作为以网络为媒体或商家的在线教育平台,大家的初衷全都是要建立在真诚的服务之上,给消费者建立足够的信任感,让一些负能量的东西远离消费者。而我们不能看到用户的真实面孔各立体的人物造型,但用户则却以各种形式的行为轨迹的数据方式游离这个网络世界中。不管这些数据是否真实面对消费者的面孔,作为商家或以网络为媒体的在线教育,我们的出发点都要建立在真诚的服务之上,给消费者建立足够的信任感,让一些负能量的东西远离用户。

最后,大家可以自发地去扩散传递各自感兴趣的信息,并乐在其中。都用自己的方式活跃在这个生活圈内。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助于用户利益的逐步递增,更可让网络商家的营销形成强大的信任壁垒,以防同类产品的侵蚀,从而破坏了网络商家在用户脑海中的形象,破坏网络在用户心中的形象,没有了信任作为基础,如何去发展。从这点上来说,大家对各种商家企业的营销策略是拒绝的,封闭的。要去改变影响他们,须走入他们的世界,产品、品牌、企业和服务与用户创建价值的可供需关系,更深层次是产生心灵的默契。思考如何去建立这些价值关系,深入人心,须有精心的战略步骤,使之共存,产生不可分离的生态链。

总之,互联网的发展需要我们更深入地策划、经营、设计,用心去做好每一个环节,建立良好的信任基石。

5 “互联网+”改变思维模式,不改变教育,教育信任是基础

我们总理曾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好多地区在举全地区财力构建教育的三通两平台,如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现代教育已处在大改革时期,互联网则给教育变革和发展带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互联网已正打破学习边界、生活边界、地理边界,使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即时处理、接收、使用大量的有效信息为其服务,故互联网最终作用则是改变以前传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改变老师与学生的成长方式。还有些先进的地区全面实施,并完成硬件建设,包括一些落后地区也正在不断响应推进。拿一些先进地区而说,教育信息化已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教育现代化仍须依赖教育信息化,是不可怀疑的。

如没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没思想观念的创新,就算再先进的技术作为门面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老师在授课中利用互联网这个工具为我们提供的大量的教学资源服务于学生学习,学生也可运用互联网真正实现多元化与个性化学习,在这种新兴的教育资源环境下,师生们都能运用互联网,进而成为教学环境的主导者。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宗旨是教为学服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手段是课堂教学改革,而学的核心则是让我们的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互联网为服务于课堂,建立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互联网没有任何魔力去改变我们的教育,却可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使我们学生体会到学中享受快乐、享受更便捷的教学模式,创建友好的网络教学环境,并建立信任基础。双赢、双收、共享、共建,何乐而不为?

总而言之,是用一种新兴的思想工具与全新的思维模式来为创建教育新模式而服务,建立双方的信任基石,让负面的影响不再干扰彼此,教师做到诚,学生做到信,这咏逃无论以何种模式存在,都有着它重要的意义。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正在影响着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及思维方式,我们应如何去正确面对这个新变革时期,让我们隔着千山万水,也能感受到彼此的温度和网络带给我们的便利,要享受到这样贴心的服务,信任是距离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磊. 无边界互联网+教育[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5.

第2篇:互联网教育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传统教育;工程类高等教育;互联网+传统教育

0引言

从古至今,教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教育家千百年的努力,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教育体系。应试教育即为传承了千百年的传统教育,其教育教学理念存在很多弊端,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记忆,甚至“死记硬背”,教学方法过于死板,忽略培养应用和实践能力,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过于注重知识的教授。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最大特点是“重理论、重知识、轻技能、轻实践”[1-5]。如何更好地完善教育体系,是当今教育界亟须解决的问题。眼下,“互联网+”掀起热潮,诸多传统产业受“互联网+”的影响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形成新的格局和业态。教育行业同样深受“互联网+”的影响,迎来改革发展的新契机。

1传统教育模式和互联网教育模式

1.1传统教育模式的优缺点

1.1.1传统教育模式的优点

(1)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系统地组织教学,循序渐进地教授课程;学生跟随教师的指导有目的地学习,系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2)传统教育模式一般以班集体的形式组织教学,为师生交流互动提供了空间,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的培养,浓厚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3)传统教育讲授过程中推崇教师面对面地给学生上课,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情感成分在学习过程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1.2传统教育模式的缺点

(1)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并未处在主动的学习状态,主体地位得不到突出,学习积极性不容易调动;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过于同一,无益于学生的天性成长,其个性、潜力和才能得不到发挥,阻碍了兴趣和特长的培育,无益于达成因材施教。(2)传统教育的教学过程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听”为辅,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很少,不利于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发展智力和能力。(3)教师个人才干技能对教学效果起到了关键作用。如果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就会引发许多问题,甚至用错误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误人子弟。(4)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室听课,限制了学生的数量规模。

1.2互联网教育模式的优缺点

1.2.1互联网教育模式的优点

(1)互联网教学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人机界面友好,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地学习,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得到极大提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自己搜索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根据个人的学习需要构建知识,实现个性化学习。(2)在互联网教育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促进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同时,教学过程对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要求特殊,也促进了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发展建设。

1.2.2互联网教育模式的缺点

(1)互联网教育在一个虚构的情景中进行,学生缺少真正的感觉。在互联网环境中,学生不能体会教师的言传身教、人格魅力以及同学的榜样行为。学生的表达主要通过键盘输入,其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算能力受到限制,汉字书写得不到训练,造成提笔忘字。(2)互联网教学对学生要求比较高,学生必须自我控制能力强,能独立学习,且须具备使用计算机的基本环境条件和能力。

1.3传统教育模式和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的环境中,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6]。任一教育教学模式都须体现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1)教学理论与教学思想。任何教育教学模式都要展现其教学理论,体现独有的教学思想。例如,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的是传统的教学理论;互联网教学模式体现的是现代化的教学理论,教学思想也比较先进。(2)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无形中影响着教学模式,它们之间相辅相成、息息相关。传统教学通常在常规的教室环境中进行,使用的教学媒体和手段也是非常传统的,例如粉笔、黑板、教科书等;而跟随时展的网络教学模式,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平台为环境,使用的教学工具功能强大,教学软件丰富多样。(3)要素关系与模式结构。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学模式的每个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联和典型结构,这是教学活动的关键。传统教育模式和互联网教育模式在关系形式、组成要素、结构进程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区别。

2“互联网+传统教育”模式

传统教育模式和互联网教育模式各有优缺点,应充分发挥两者的优点,克服其缺点,取长补短、改革创新,对两者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种更加完善的教学模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互联网+传统教育”模式创建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新的沟通体系,实现资源共享,交流和协作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交流互动方法多种多样,信息获取更加方便快捷。此学习环境要求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索、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的深层次改革,构建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有利于培育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1)身份认证,学号唯一,学生随时随地学习,达成毕生学习跟踪。在“互联网+传统教育”模式实施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唯一的终身学号。教师把教学课件、教案、教学要求、教学实况录像等放在建立好的教学网站上,学生通过客户端输入学号进行身份认证,进入教学网站下载资料。学生可在各种终端和网络环境下随时随地地接入学习,不受时空地域影响。学校还可提供一个供师生实时交流的平台(如北京师范大学开发的E-learning教育教学平台,北京西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网络咖啡屋),也可以根据需求自行设计开发互联网交流平台,实现终身学习跟踪。(2)个性化教学。互联网教育要因材施教,支持个性化。为避免出现重形式、轻内容等问题,“互联网+传统教育”模式除了创新表现形式(如“云教室”等一屏多显技术)之外,更要注重所表达和传递的教学内容。“互联网+传统教育”模式依据学生的需求和选择安排课程,学生可以依照自身的学习基础、兴趣和方法进行个性化学习,学习和教学效率得到提高,教学过程得以优化。教师通过计算机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互联网信息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弥补教材不足,依据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优点进行教学设计,同时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特殊训练,训练内容与学生的优势有机结合,而不只是关注如何修正学生的缺点。(3)基础知识免费,增值服务收费。在“互联网+传统教育”教学中,推行基础知识无偿教学,比如语言知识、数学领域的内容、外语等免费;个性化辅导、定制的测试和其他增值服务、专业技能的学习等可以施行收费。(4)实时反馈,随时测验。“互联网+传统教育”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实时测试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可以通过练习测试系统进行测试,以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从而定制更有效的学习计划。(5)扁平化知识拼图,按需学习。“互联网+传统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学习,而不像传统的教育模式那样有年级的观念;在学习过程中,任何人都可以随时进入和跳出,虽然有一条推荐的学习主线供参考,但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学习。(6)内容完整、有组织性,表现形式丰富,实现公共编辑和P2P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重要的作用是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在互联网教学技术平台上以超文本形式将基础知识连接起来,让学生做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使用音频、视频、图片、动画等多媒体形式营造宛在眼前的虚构教学环境,让学生易于掌握,使其对知识的理解领悟能够由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将过去死板无趣的课堂变成生动有趣的场所,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通过论坛、QQ、E-mail、微博、微信等多种形式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或是在互联网社区里建立模块,进行学习资料共享交流、专题研讨学习等活动,营造教师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学习环境和氛围。(7)UGC(用户生成内容)内容沉淀,浸入式学习。“互联网+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学习的不一定是自己的笔记,可以借鉴学习其他优异者的内容,甚至可以学习众人共同完成的一份笔记。学习者添加的注释以及参考材料等更是需要积淀的UGC。(8)网络资源严格筛选。网络资源信息多种多样,教师要辅导学生对网络资源进行定向筛选,严格把关,及时排除不利信息,并将筛选后的资源分享在学校已建好的交流平台,供学生下载学习。(9)分组学习。在学校开展正式教育之前,对学生基础能力进行测试,把水平相近的学生分到一个学习小组,避免水平差异导致的心理落差,让每个学生都树立自信、激发学习积极性。小组内建立讨论组,学生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也教授他人。组内可以设置奖励制度,以压力与竞争促进高效的学习,实现小组人员集体进步。3结语“互联网+传统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了互联网教育和传统教育的长处,使两者有机融合,促进了现有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未来工程类高等教育中,“互联网+传统教育”模式将会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周辉.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比较研究[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5(2):85-89.

[2]周志毅.网络学习与教育变革[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01-110.

[3]赵雪山.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影响及其实现[J].中国西部科技,2004(6):29-30.

[4]倪政林,李家森,苏平.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研究[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4):5-8.

[5]赵艳.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9):266-267.

第3篇:互联网教育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 互联网; 大学生; 民族团结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4-0110-02

近年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重要渠道,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成才及至思想观念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互联网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新渠道、采用新手段来开展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新的挑战。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高等教育事业人才培养以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互联网使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改变。由于互联网的快捷性,信息形式的综合性、多样性,更能调动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兴趣和热情;第二个方面,互联网使大学生的交流方式发生了改变。大学生更加喜欢以QQ、E-mail、博客、手机短信等方式进行人际间的沟通。互联网上的“个人空间”,在满足了个性化的心理表达方式的同时,也滋生了排他心理;第三个方面,互联网使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发生改变。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开始更多地依靠网络搜索功能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且显得更加灵活。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缺乏学习的系统性、对提高大学生思考能力、辨别能力作用不大的弊端;第四个方面,互联网使大学生的性格塑造发生了变化。在互联网环境下,QQ、E-mail等新媒体技术为大学生表达个人情感、展示个性风格提供了载体。在平等、尊重的前提下进行沟通交流、信息往来,是大学生对互联网及新媒体技术认同的重要基础。

二、互联网给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带来的机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总书记在关于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重要讲话中明确要求:要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国家民委《关于在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通知》中指出:“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做好在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宣传报道,大力营造加强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在高等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牢固树立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的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互联网的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兴起和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都给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新时期,高校应将互联网作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一块非常具有战略意义的阵地。

1.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可以借助互联网挖掘丰富资源,吸纳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进行继承与创新,又可以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提供空前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平台,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不仅“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而且进“网络”。

2.互联网运行的灵活性和方便性有利于拓展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阵地。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的信息量大、传输快捷,克服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限制,极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成为开展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新阵地,使民族团结教育更加直观、更加快捷。

3.互联网传播的虚拟化、多边化和平等化使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师生间的信任感大为增强。长期以来,师生间的信任感,一直是制约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在面对面的交流中,许多大学生碍于情面不愿意向老师讲真话,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情感阻碍。而在互联网中,个人的性别、身份、年龄等重要社会特征被掩盖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只有符号的交往,因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借助互联网的虚拟传播手段与大学生进行的双向交流中,大学生的心理戒备和隔阂被解除了,其效果是良好的。

4.互联网传播的互动性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主动性。互联网远行中的图文并茂、交流便捷的优势,感染和激发着大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大学生可在轻松的环境中,自由地选择游览信息,在形象、生动、直观的情境中升华思想。这种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使大学生由消极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和互动交流,从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主动性,也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动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提高工作效率。

三、互联网给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带来的困难与挑战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其开放性、隐蔽性、独特性既给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带来难得的机遇,但也正是这种难于掌握和监控的方式方法,使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着挑战。

1.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模式受到挑战。互联网的出现和快速发展,改变了人的认知方式,而且无法回避。这些改变不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思想观念的转变、信息技术的操控、交流方式的改变以及心态上的适应等。因此,要不断适应新挑战、适时调整、有所创新。

2.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无屏障性”加大了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舆论引导的难度。新媒体背景下,信息传播处于一种时间、空间和资讯的“无屏障性”,造成的结果是信息丰富繁多但都无序,虚假信息、不良信息泛滥。少数大学生还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自我“炒作”,触及社会道德和公众价值观的底线。因而加大了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舆论引导的难度。

3.互联网的虚拟性和互动性容易引发大学生心理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不少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遭受冷遇和经受挫折时,不去积极地调节和完善,而是沉溺网络中,过分依赖虚拟的网络社会来寻求安慰和满足。而终日沉缅于网络易患“网络成瘾症”,以致损害身体健康,并在生活中出现行为异常、心理障碍、人格障碍、人际交往失调等现象。

4.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兴起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介素质提出新要求。在新媒体技术时代,大学生成为较早的媒体接受者、使用者、推广者,而教育者都往往处于信息劣势的境地,同时还存在新媒体意识较淡薄、网络技术水平较差、观念更新不够快等不足之处。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更新观念,熟悉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提高新媒介素养,迎接新媒体时代的挑战。

四、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应对措施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创新方式,切实推进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有效开展。

1.全面认识互联网的传播特点,牢牢把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规律。针对大学生习惯在互联网环境下获取信息,进行人机交流的实际,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应尊重和准确把握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坚持“以疏为主,以堵为辅,疏堵结合”的原则,以理育人、以理教人,以平等的方式丰富教育形式,不断提高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促进民族团结教育与互联网的相互协调、交叉覆盖,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

2.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不断创新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新阵地、新途径。互联网具有快速、便捷、灵活等特点,较之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有较多的独特优势。在坚持课堂教育、主题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传统教育手段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丰富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新阵地、新途径。对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有意识地引导,实现由“堵”向“导”的转变,掌握互联网工作的主动权。同时,加大投入和改进技术,通过校园互联网把校内有关部门链接起来,实现信息渠道的畅通,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

3.提高大学生的新媒体素质,加强大学生互联网自律教育。高校应将新媒体素质教育纳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范围,通过组织开展新媒体知识讲座和开设选修课,普及新媒体知识,将新媒体应用渗透到课堂和实践活动之中,培养大学生自觉的网络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自觉遵守媒体规范与道德。

4.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正面引导,注重互联网舆论监控的实效性。高校互联网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互联网信息的监控和引导,及时检查并过滤有害信息,做到早发现、早引导、早处置,从源头上净化网络,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提供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形成高校互联网信息监控的有效运行和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第4篇:互联网教育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各大高校;4G网络时代;思政教育;改革

一、引言

如今4G网络在我国基本实现了全面覆盖,未来4G高速网络将会在我们的教育、工作、生活当中占据重要地位,4G网络的普及,促进了新媒体在我国的蓬勃发展。随着网络与终端的不断发展,WIFI、手机直播、掌上游戏等成为高校师生中学习生活中的一种新的学习、娱乐的方式,这种新的学习、生活方式对于思政教育工作来说也是有利有弊。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要应对的挑战化成对当代高校等的成长助力。思想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以网络为传播媒介的新的传播方式对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生活、消费、教育形式的作用,努力研究新媒体时代思想教育实践的前景,通过新媒体来达到改变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受教育的方式的目的。同时可以拓展教学方向,充分发挥新媒体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的积极作用。

二、开拓渠道,构建全新教育平台

当今社会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等新的传播媒介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已逐步取代以往的信息传播方式,我们已经迈进了信息交流与信息传输的新时代。教育工作要敢于改变自己,通过网络去占据网络,要通过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去向社会、高校传播一些积极向上的东西。将思想政治工作放到网络中去。为大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及报效祖国的美好愿景打下坚实的基础。最近几年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搭建新的教育平台,构建各种规章制度,打造团队,用心实现网络内外教育相互弥补的格局。

(一)占据网络新高地

根据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提出的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与加大影响力为基本方针的主体思想,部分高校组建了集理论、实践、互助、学习、等为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紧紧围绕着“立足中心思想,服务全体师生”的重要纲领,用心发展以国家网站为为标杆,以高校自身网站为中心,以学生自发性网站及校园贴吧、论坛为辅的互联网思政教育工作根据地,确定发展方向、聚焦发展前景、提高发展积极性,并始终坚持“主旋律不动摇、占据互联网高地”的原则。近年来各大高校又结合实际逐步推出了微博、微信公众号、及贴吧等平台,在现实运作中寻找生活中的典型将其代入网络教育中,通过精心的策划以及各方面的宣传,将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通过网j呈现在广大师生的眼前,塑造典型的力量,可以为师生交流、传播正能量提供一个更宽更广的平台,可以让外界听到本校的声音,打造一个良好的自身形象,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影响力。还有部分高校积极通过各类网站开展各类“好人好事”活动,真真切切做实事,日前某高校举办的为贫困山区儿童义卖及捐赠活动,其关注人数多达万人,师生积极伸出援助之手为贫困山区儿童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亦加入到此次活动中来。

(二)善于合理使用新媒体

高校应扎实完善“学生交流网”的维护、监管等各方面的工作 ,要将其打造成为集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情感辅导咨询、各方面信息传递、奖助学金申请等为一体的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流网站,要让其成为在校师生所的常用得交流网站,此外还要加快各种网络平台的发展,打造属于自己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在微博群中不定期的推荐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案例及理论,亦可采用直播的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要让学生感到领导就在自己身边,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实现学生与校领导之间沟通零距离,要充分发挥高校微信公众号群众基础庞大的优势,定期向同学们推荐本校的各类期刊及社会上有积极向上意义的文摘,做好其育人育心的工作;高校自身网站也一直在进行升级、优化,高校党委组织发挥带头作用开辟了思想政治主题教育网站,其后各大院系也各自组建了其自己的化联网服务项目。

(三)团结网络新群体

要构建院系互助、网络现实同步处置的舆论引导规程,规范管理、院系合作、行业自律相结合的服务机制,从而发展成为对互联网管理的全面覆盖。与此同时还需加大对基于网络所发展而来的各类新传播媒介的管理、推广,要让其立足于校园服务于校园,还要努力发掘传播渠道,亦可让其加入市场化运作,要让其成为高校师生学习生活统一阵地。具体如:开展建立互联网教学专栏,如 “院长在线”“思政有奖问答”等,要形成一种网络现实互补互助的良好发展态势,要坚持在“中心思想不动摇,服务思政教育大局”这个主旋律下开展各式各样的互联网及实践活动,高校以“网”会友应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例如某校在由校方各部门联合举办的‘院长在线’互动中,共有近2000名师生积极参与到网络互动中来,交流文字一度破3万,院长及各部门领导就学生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及建议做了认真的思考及解答,学生结合自身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及实际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对学校未来的发展、管理等多方面提出了数十个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也是自从新媒体平台开放以来参与最积极踊跃的一次。

三、加强管理,健全互联网管理机制

(一) 健全管理制度

日前本校特地制定了《大学生思想波动观察与处理》文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注意学生的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通过互联网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走向正轨,要时刻关注学生自发性网站的网络舆论走向,并印发了一系列的规定,从而进一步深化互联网宣传的引导与监管。2013年本校拟定了《关于打好网络与思政教育基础工作的意见》,更深层次的表达了学院在新媒体背景下对思想教育工作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以及具体的方式方法。

(二)组建互联网管理团队

学院各有关部门应积极参与到互联网管理团队的建设活动当中,与各院系学生负责人代表一同建立了学生信息管理站,并在各院系设立下属部门,部门职员分布每个教室、班级,部门领导由教育科教师负责,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而为学生的校间沟通架起了一座桥梁,既能传递学校对于学生关心与爱护,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它就是工作中的纽带,一边连着学院一边连着学生,但同时它也对各方面起到监管的作用。只有一个好的管理团队才能将监管工作领上正途,所以管理者需要始终保持客观的心态,努力当好领头羊,一旦发现有不好的苗头出现,要及时的对其加以遏制及引导。

(三)改革互联网监管方法

1、着重开展教育活动,提高管理水平。学院应每季度定时开展交流会议,进行各部门学生工作的总结及教育,每月由各部门负责人召开学生交流会,聆听大家的建议,及时对高校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及建议进行解答,解答不了的记录下来上报给学院。

2、不定期的网络互动。通过贴吧、论坛、QQ群等各种社交媒体及时有效的开展与学生间的互动,院长与各部门的负责人及领导也会在各媒体上与大家见面,院长通过互联网在全校进行直播,各班级、院系代表就学校未来发展方向、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问题与学院领导进行互动。

3、开展现实解决。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学生平时所提出的各类问题要进行整理、区分、不同情况不同对待,对于学生提出的有建设性的问题学院领导应给予肯定及解答,让学生能感觉到他也是这个学校的一分子、是学校的一部分,提高学生对于学校的归属感。

4、健全预警方案,要防患于未然。开展网络舆论收集、分析、归类,时刻了解舆论走向,做好紧急情况处置方案,搭建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

四、统筹有序,把握网络教育新规律

(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待高速发展的新媒体我们需要有取有舍,要取其对教育发展有利的部分,然后加以发展、利用,从而让其在学生的生活学习中起到积极作用,而对于其中的糟粕则要毫不犹豫的舍弃。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它在传播信息、文明发展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它的信息又是驳杂的,它既对我们的生活有积极意义,却也有可能会使学生进入误区、陷入泥泞,所以我们要始终保持客观的认识,充分了解网络的好与坏,在现实学习当中,需要拥有辨别是非的能力,给网络隐患安装“杀毒软件”实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转变,要在互联网教育中把握主动、传递正能量,把网络的“好”最大化,把“坏”最小化。

(二)贯彻监管与导向一体的原则

互联网管理中两项最重要的职能就是监管和导向。学校应坚持专人管理、专人负责的原则,坚持“敢管、善管”的要求,把互联网监管放在工作的第一位置。但是,监管不等于“堵”,对待问题要“堵”“疏”并用,并且要以疏导为主,要疏导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对待一些对学生身心发展不利的东西则要彻底的封堵,对那些违法犯罪的信息则要进行彻彻底底毫不留情的删除。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校园主导思想的理念,要相信邪不胜正,通过各大主流网站让学生得以与各大思想政治教育名家、专家、学者交流;通过举办院长师生网络交流活动,对学生在生活,实践,理论、为人处世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予以解答,让全体师生都能参与到问题当中来,院长与处长等各位学校领导与学生畅谈过去、现在、未来,这对于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真正做到在互联网上教学,在互联网上将人生的一些道理通过一些娱乐的方式迁移默化的传输给这些学生们,持续加深在新媒体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一性和实用性。部分高校当中存在着一定数量学生自主创办的网络平台,在大学校园内也具有相当高的群众基础,要加大管理力度,如发现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或有教唆嫌疑的帖子,应当迅速通知相关负责人和版主及时处理。互联网舆论监察员要时常跟各网站负责人沟通,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园网站举办的各类活动提高学生间的凝聚力,引导学生自建网络平台走向一个健康的发展道路。

(三)深化教学与服务相辅相成的理念

始终坚持教学与服务相辅相成的理念,要将教学代到服务当中去,采用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宣传校园互联网科学、积极、乐观、向上的主要方针,同时要将在校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处事中所碰到的各类问题进行归类、汇总,再通过适当的方式解决,要做他们踏入社会之前的引路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让新媒体成为成为学生、老师意见的风向标。通过开设学院贴吧、论坛、网络党校等活动向全校师生提供切合实际需要的网络服务,同时还应该着重加强电子校务的发展,努力为全体师生提供一个方便实用的互联网工作服务平台,改革教学管理方式,此外,学院的网站应拥有多个子系统,子系统又具体划分多个模块,真正做建立实时反馈信息,及时传达信息以及信息拓展为一体的综合性学院网站,整合学院各院系的网络平台的资源,逐步发展为完善的办公平台。

(四)线上与线下同时监管

搞好F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抓互联网,还有在现实中给予教育,只有了解、参与、组织网上的一些活动,才能更深切的了解大学生们需要什么、他们的内心思想又是什么,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他们遇到困难、思想上有想不通的时候给予他们最需要的帮助,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做强。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抓住校园舆论的中心点,主动设置一些议题,并予以及时的解答,善用互联网用语对网上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归类处理,从而实现师生的零距离接触,让网络成为师生沟通的重要纽带,在网络世界里要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引导舆论走向正确的方向。要学会将互联网上的问题拿到现实中来解决,利用各种座谈会或者组织一些师生交流会等多种方式,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促进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从而建立一种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五)“二维”与“三维”的转变

大学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是以老师在教室上课为主要方式,学校报刊及校广播电台和各类交流会为辅助的教学模式,但是现在新媒体代已经昂首阔步向我们走来,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改变,而我们的在校学生通过互联网、手机、等各种方式走进了网络这个“奇妙的大世界”,移动社交媒体所拥有的信息实时性、便利性、共享性,使我们能接触到各种各样成功人士的演讲、报告、及名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而且都是以视频的方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正是这些交融在一起,才能将思想政治工作由以往的“二维空间”带入这全新的“三维空间”中来,从而搭建起一个实时交互式、多维度的网络平台。

五、结语

新媒体时代是现在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对于思政教育存在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于了解新知识、接受新理念亦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改革创新之后的网络思政教育方式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及学院的网络建设提出了更深的要求,所以,在实际教育中应当善用新媒体的便利性、实时性,更好、更快、更全面的对学生加以教育、引导。

参考文献:

[1]马燕.社交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使用范式与影响机制研究――基于对社交媒体应用效果的反思[J].新闻知识,2015,12:72-74.

[2]王璐,尹燕.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人文关怀――理性自觉与实践策略[J].钦州学院学报,2015,12:51-54.

[3]叶慧燕,秦琴,刘龙伟.手机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研究生微信公众平台为例[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133-136.

[4]任宗仪.新媒体在贵州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研究――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04:85-89.

[5]孟琦,张亚军,葛梦薇.“立德树人”视阈下协同推进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思考[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76-79.

[6]钟之静.社交媒体视阈下高校毕业生创业心理教育现状与实践模式[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07:71-75.

[7]秦艺书.基于网络媒体的高校思政教育探究――评《人文关怀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研究》[J].传媒,2016,16:93.

[8]梁小娟.微媒体视阈下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路径创新探究[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45-47+55.

[9]刘凌霜.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课学习心理调查――基于学习方式、学习投入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12:1808-1812.

[10]李丽君.基于人文关怀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述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4,01:25-27.

第5篇:互联网教育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 共青团 创业教育 创新

中图分类号:D2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9-034-02

“互联网+”是指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2015年3月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自2012年“互联网+”这一概念提出以来,“互联网+”几乎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其影响力不仅体现在传统行业的革新发展,还体现在其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积极推动上。高校共青团如何科学地把握“互联网+”的时代脉搏,创新大学生创业教育路径,成为当下共青团工作中亟需慎重思考的课题。

一、“互联网+”时代给大学生创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的核心是智能互联网系统,它将移动通信网络、大数据技术和智能感应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革新传统的业务体系和商业模式,集中体现了互联网新体系、新技术和新能力。“互联网+”不是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简单叠加,而是实现了跨界融合、创新驱动、人性回归和互通互联的综合创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互联网+”无疑为创业者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电子商务迅速崛起、网络应用不断升级,大学生在这一时代浪潮下创新创业既面临广泛机遇,又有重重挑战。

(一)创业环境优化但创业能力不足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日渐成熟,大学生创业的技术条件越来越成熟,电脑或手机终端软件就可以实现复杂的业务处理需求。在技术条件之外,创业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都不断优化:公司登记注册条件的简化、注册资本要求的弱化、各类鼓励创业的政策相继出台。在这样的创业环境下,大学生创业拥着有以往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条件。但是,大学生创业能力却始终不足,除了创业过程中的能力有所欠缺外,创业知识和创业意识也略显不足。

(二)创业机会增加但创业知识欠缺

“互联网+”利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和智能感应技术大大提升了传统产业的效率,改变了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大学生利用互联网可以进行商品或服务的销售、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互联网营销,电子商务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插上了双翼,创业机会较以往大幅增加。然而,在这样的机遇下大学生创业知识仍然较为欠缺。一方面,大学生本人没有学习创业知识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学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缺乏正确引导,没有形成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创业教育人员素质不高、创业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备等等都导致大学生创业知识储备不足。

(三)创业成本降低但创业意识落后

利用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快速便捷的特点,创业成本较以往也大幅降低,随着国家对公司登记注册制度的调整,注册资本的限制降低、设立公司的门槛降低,创业的前期投入大大缩减。但是,由于我国在创业教育上长期的停滞,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我国商业环境缺乏诚信意识也导致大学生对创业抱有一定畏惧心理。

“互联网+”时代为大学生创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是大学生创业能力不足、创业知识缺乏、创业意识落后,导致大学生创业没有形成积极活跃的局面,共青团在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有义务做好创业教育和创业服务工作,让更多优秀青年在创业中实现梦想。

二、“互联网+”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新要求

高校共青团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必须理性分析并把握“互联网+”的核心内涵,准确判断“互联网+”时代对创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在创业教育中彰显“互联网+”的核心精神

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创业知识的教育,更是创业意识的培养。在创业教育中应当积极贯彻“互联网+”的核心精神,即资源整合、创新意识、灵活多变、尊重人性。创业教育要让大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资源的分析与统合,掌握社会整体分工和产业结构的关联关系,树立牢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把握不同技术手段、不同研究成果的有机连接和自由组合,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将“互联网+”的具体精神内涵贯彻到创业的实践当中,顺应时展的方向。

(二)全面提升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层次

现有的创业教育尚不足以满足“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创业素养的要求,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共青团必须及早强化创业教育的内涵,提升创业教育的层次。首先,完善创业能力教育实践体系,提升大学生专业创业能力;其次,构建有机协调的创业知识教育体系,丰富大学生综合创业知识;最后,强化创业意识品质的教育引导,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

(三)将提升创业能力和培养企业家精神有机结合

“互联网+”时代的创业教育不是培养企业家的教育模式。大学生一方面要在大学期间提升创业能力,更要在创业实践中提升创业素质、历练创业心理品质、修炼企业家精神。因此,创业教育要将提升创业能力和培养企业家精神有机结合,为向社会输送大量优秀企业家而奠定良好基础。

三、高校共青团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具备诸多优势,如思想引导的优势、组织优势和活动载体的优势,共青团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前沿阵地,在共青团的服务职能中无论思想引领还是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都可以与创业教育紧密结合,将创业教育落到实处、提升层次。然而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在创业教育中仍存在诸多不足。

(一)创业教育未形成完善健全的体系

高校共青团在开展创业教育上还停留在开展几次特色活动、组织几场讲座报告这一层次,没有将创业教育作为一项具体的“课程”或“学业”进行系统的规划,没有形成完善健全的创业教育体系。大多数情况下,创业教育都没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建构,也没有科学合理的教学任务分析,各类创业教育资源极为分散,得不到有效利用。

(二)没有利用好学生组织和社团开展各项创业教育活动

高校团学组织是大学生学习活动的最前线,高校共青团管理全校团学组织,有条件掌握各类社团的活动方向。当下,高校社团活动较以往黯然失色,究其原因,还是社团活动无法抓住学生的内心,学生在社团当中得不到足够的成长。在大众创业如火如荼的当今社会,高校社团也应当发挥自身作用,积极促进大学生认识创业、了解创业、实践创业,积极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和创业文化氛围。

(三)创业教育的投入不足

高校共青团在创业教育上的投入不足是制约大学生创业教育有效性的关键一环。创业教育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对创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高校缺乏专业性创业实训平台、创业孵化器等限制了学生创业的梦想和激情,创新成果转化缺乏有力支持也将使大学生创新创意项目流产。第二,对创业教育的师资投入不足。高校缺少专业的创业教育指导教师,因此无法为大学生提供最专业、最实用的指导。第三,高校共青团在创业教育中投入的精力不足。高校共青团在思想引领和服务青年成长成才上有多方面任务,但是多数高校共青团并没有将创业教育放在一个更为关键的位置上,长期忽视创业教育,而且没有和学校的具体职能部门做好分工,共同协调推进创业教育工作的扎实开展。

(四)创业教育过度追求典型树立

目前创业教育过度追求树立典型和模范,而忽视对创业教育普遍的、务实的培养。有些创业榜样被包装的极其“典型”,但是这样的典型不接地气,难以另广大学生所认可,并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榜样。创业典型固然应当也值得树立,但是创业教育不能为了突出成果而过分打造典型,要让学生在普遍的创业教育中获益。

四、“互联网+”时代创业教育的新路径分析

(一)完善和健全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共青团应当积极组织各类资源,理性分析创业教育在学生学业生涯中所占的比重和学时,科学规划高效的创业教育课程,有计划、有体系、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行创业知识的学习。将创业能力、创业知识和创业意识品质的培养凝聚在有效的创业课程教育中,再通过创业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创业教育内涵、提升创业教育层次。不断将“互联网+”的核心精神融入到大学生创业教育中,避免过度树立典型,避免过度强调企业家塑造,着力培养社会真正所需要的创业人才。

(二)善用团学组织平台资源

共青团应当发挥组织优势,积极引导和激励学生社团和学生组织开展有效的创业活动,让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创业能力。团学组织活动广泛、开展灵活、学生自治性高,激发学生创业激情、培养学生创业技能都离不开团学组织阵地,共青团要善于引导、善于激励团学组织开发、调研、组织、协调各类创业活动,形成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三)加大对创业教育的投入

高校共青团应当主动搭建供大学生创业的实践平台,协调好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教务处、学生处等部门共同抓好创业实践教育。共青团要在资金、师资和精力上加大对创业教育的投入,把创业教育当作一项常规的、重要的共青团服务工作去履行职责。唯此,创业教育才得以扎实有效的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杜颖华.李子明,高校共青团组织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有效路径[J].科教导刊,2015(6):81-82.

[2]胡刃锋.马辉,高校共青团创业教育探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59-161.

[3]王秋萍.基于共青团视角下创业教育的有效性与对策[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6):9-11.

[4]黄景文.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5):31-32.

[5]吴重涵.赵观石,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六大认识误区――兼谈高校创业教育的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6(2):22-25.

[6]徐剑波,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误区与修正之策[J].教育探索,2015(5):44-46.

第6篇:互联网教育的好处范文

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正不断创造传统产业发展的新活力。同理,“互联网+”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也会产生新变化和新活力。本文在介绍“互联网+”及其思维的基础上,将对“互联网+”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新变化进行总结。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思维;初中地理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186-02

有人把互联网思维的精髓总结为:①用户思维;②简约思维;③极致思维;④迭代思维;⑤流量思维;⑥社会化思维;⑦大数据思维;⑧平台思维;⑨跨界思维。其实这些思维都不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和实质。互联网思维的实质应是随着信息处理方式的改变,而导致的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借助互联网非平面、立体化、无中心、无边缘的网状结构,人们收集、存储、传输、处理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正是借助互联网对信息处理速度的加快,诞生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商业民主化和用户至上等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与传统产业模式结合就会带来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质量提升,最终获得新的发展活力。这就是在“大众创业、万众新”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互联网+”的思维理念。这一理念对我们的教育行业和传统课堂教学会带来怎样的改变?我们将围绕这一理念对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产生的新变化进行总结。

一、地理课程教学理念需要借助互联网思维的理念进行创新

我国2013版新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地理课程在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这说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巨大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技术上尽可能支持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更体现在传统课堂教学理念需要借助互联网思维的理念进行创新。根据企鹅智库2015年5月5日发表的《互联网+红利时代――九大传统行业在线经济转型报告》的调查显示(图1)超过一半的人对传统教育服务的满意度为一般,城市不满意的比例总体大于40%,而且城市满意度比农村满意度低。那么传统教育的痛点主要是什么呢?根据同样的调查显示(图2)传统教育行业排在第二位的痛点是课程枯燥、互动少,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的比例都超过了30%。这反映了传统教育的弊端是无法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尤其是不能根据每位学生不同的学习路径,为他们打造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这也表明传统课堂教学还是老师一味地讲,学生被动地听,所以缺少互动。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也就根本不存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打造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体念。我们不妨借助互联网“用户至上”的理念进行思考。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知识储备状况,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设计出让学生“尖叫”的课堂学习情景。这样不仅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唤起学生互动的热情,产生个性化的学习体念。所以借助互联网用户至上的理念,像厂商通过为用户提供个性化需求的产品、能牢牢抓住消费者那样,课堂上教师如能做到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学生愉悦的学习体验为重点,这样的课堂或课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每位学生。

二、“互联网+”推动地理课程内容的开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借助互联网非平面、立体化、,无中心、无边缘的网状结构,人们收集、存储、传输、处理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借助互联网信息处理速度变化的核心思维,可以更有效地构建开放式初中地理课堂。比如在对人教社2013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自然灾害”一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起盘点2013年中国的自然灾害,通过图片、视听等多媒体资料带领学生回顾梳理他们所了解或亲身经历的各种灾害,最终整理出如图所示的2013中国自然灾害盘点图。借助盘点图,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我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点和时空分布特征时就可取得水到渠成的效果。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借助互联网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突破课本教学素材的局限性,充分利用来源于“生活世界”和学生自身经历及学习活动本身的丰富素材,实现了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同时将不同时空的灾害整理成盘点图,有效地帮助学生体验和感知空间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能力。我们知道:“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所以借助互联网信息处理速度变化的核心思维,可有效地实现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教学形态的开放性,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三、“互联网+”助力地理课程教学时空的拓展延伸

教学时空的开放性是地理课程开放性表现之一。教学时空的开放性就是要求地理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与校内的时间,学习空间也应得到进一步拓宽、延伸。互联网技术条件下,信息的传播突破了空间的限制,所以将互联网技术跟教育结合就能实现教学时空的拓展延伸。比如在学习2013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时,因学生没有亲身的经历和体验,加之普遍存在的空间概念(包括空间位置、空间距离、空间关系)的感悟能力差、“心里图像”与实际图像差异较大的问题,学生会难于理解我国地理区域差异大这一特点,也就影响了他们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学习和掌握。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呢?此时,利用互联网即时交互的技术条件,发挥它通过QQ、微信、微博、论坛等聊天工具能将全国乃至世界的人迅速汇聚的媒介功能。首先由教师或学校层面组建有关“比较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差异”的群组(包括QQ、微信、微博、论坛等),并由教师或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然后来自不同区域的同学通过聊天交流、晒照片、写微博等方式介绍本区域自然景观、饮食文化、气候变化、农牧特产等与学习有关的内容,方便其他区域的同学获得更直观深刻的体验,减少“心理图像”与实际图像差异。最后由学生通过比较归纳、总结整理得出我国不同区域特征差异大的基本特点,进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界线和范围大小、自然环境特征等知识点,从而为学生进行区域地理的学习开好头。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教师不仅能利用大数据提供的地理数据培养学生处理、分析地理信息资料的能力,而且能借助在线教育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授课,甚至未来借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的IT技术的变革,加上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的改变,学校和教育机构有望推出智能化学习系统。总之,互联网技术+地理课程教育将使地理教学的时空无限拓展延伸。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正不断创造传统产业发展的新活力。同样,将互联网的思维理念、技术优势与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相结合,必然会带来初中地理教学的许多新变化。以上几点就是笔者根据一线教学感受做出的总结,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参考书目:

第7篇:互联网教育的好处范文

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明打破了书本是知识主要传播载体的状况,使教育迈入了全新的信息时代。互联网将全世界的学校、研究所、图书馆和其它各种信息资源联结起来,成为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量信息资源库,全球范围的优秀教师或专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提供同一知识领域的学习素材和教学指导,任何有知识需求的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通过网络学习,形成一对多或多对多的交互教学,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即将形成。

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在互联网中的体现

教育以人为本,要从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出发,根据人的不同特点,实现不同层次的发展。每个人都有三个层次的需求:珍爱生命、维护尊严、谋求发展。珍爱生命就是在维持生存的基础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得到提升。互联网不仅给我们的物质生活增加了财富,提供了方便,在精神生活方面也大大拓展了空间。互联网使新闻的传播速度更快,满足人们的知情权和好奇心;在互联网上人们参与时政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了解别人的观点,沟通政府与民意,是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种良好补充;在文化方面,互联网已成为大众喜爱的文化生活方式和新兴的文化空间。互联网极大地提高了精神生活质量,使生命更加有意义。维护尊严是人类特有的需求。没有平等就无所谓尊严,教育权利的演变为我们观察信息时代的平等观念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样本。互联网的出现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老师和学生的界限模糊化,只要你有真知灼见,无论你是谁,无论你在哪里,都可以“结庐授课”,真正实现了孔子的理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互联网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真正的公平教育,大家面对的是同样的资源,不管你的家庭背景、智商存在多大差异,性格内向或外向,你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老师、课程、授课方式,可以是听讲,可以是讨论,可以是论战。互联网的非歧视性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人与人在教育权利和尊严上的平等。谋求发展是人类更高层次的需求。互联网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教育资源的丰富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资源的多样化带来了学习方式和内容的多样化,个人发展的多样化。学生可以自主的选择发展方向,选择特定方向的优秀资源,同一流的大师学习和对话,深刻挖掘自身发展的潜能。

三、传统教育观念在互联网时代中的弱化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教育信息化是我们从思想观念到实践方法都必须面对的一场革命。

1.社会对教育信息化认识的转变

鉴于信息化对学习观和教育观带来的影响,许多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在教育领域中所处的重要地位,纷纷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推动力,呈现出国家重视、政府推动的显著特征。

2.学校功能的转变

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大学的知识产生、知识传播以及知识应用等功能也在逐步演变。知识产生的功能逐步增强,受互联网的影响,知识传播功能将被逐渐弱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应逐步演变成以研究为主的知识生产机构。由于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大学的另一个功能———知识水平鉴别功能将渐渐增强。大学将通过政府授权,成为以鉴别人们掌握知识水平为目的的考试和证书发放机构。对学习效果的鉴别与认证将随着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趋于复杂化、科学化、专业化。

3.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具有现代化教学观念的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即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和协调,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互联网的应用将极大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方法。对于一个教师,他(她)的多少教学资源可以通过互联网共享,多少创新的学术成果能经得住实践检验、为人所用,都将成为评判一个教师学术水平、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传统体制下,教师的水平由学校评判。互联网时代,裁判主体变成了整个学习社会的学生,评价方法从领导或同行参观一堂作秀似的公开课,变成学生对该教师的网上课程的评价和选课率的高低。信息时代,教师将变成公众人物,其教学和学术成就将接受社会的监督和评判。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任何弄虚作假、学术腐败,将在互联网时代无处遁形。

4.学生学习观的转变

教育信息化肯定不能等同于简单的互联网的概念,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信息网络及技术变成自觉学习、自我发现、自主探索的工具。这里就有一个观念问题,不能仅认为只有进入课堂才是学习,只有教师讲的才是知识,只有考分才说明能力,要全面、正确地理解知识和学习,理解教育信息化。具有现代化学习观念的学生,应从传统的被动地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处理知识、运用知识,要有能力利用信息网络进行对知识的探索,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学生应有一个从学习互联网知识到通过互联网学习的过程。此外,学生还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形成正确的网络观。网络是一种工具,工具的好坏取决于用途,用途的好坏取决于使用它的人。因此,对于求知上进的人,网络是学习的利器,为你发掘无尽的知识宝藏;对于消极堕落的人,它是诱使人沉湎于游戏、虚无、的精神鸦片。因此,在积极倡导建设“绿色网络”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网络观,形成对信息的判断力和防范力是至关重要的。

第8篇:互联网教育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 高职英语 教学模式

2015年3月5日上午所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互联网+”行动计划由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自此以后,“互联网+”就红透了全中国。2015年7月6日,《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正式,此文件的促使我国紧朝“互联网+”时代的方向发展,紧追“互联网+”时代的脚步,而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也将会在此趋势下得以变革。在“互联网+”时代下,各种新兴技术勃然而起,例如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这些技术的兴起为教育行业的信息处理提供了有力条件。就高职英语教学而言,“互联网+”时代下的新环境为高职英语教育的人才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更为高职英语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一、基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探索高职英语教学模式

1.基于高职英语教师的视角,引进新时代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基于“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就高职英语教师而言,尤其是处于一线教育的教师,需要适当转变教学观念,积极适应新时代环境的发展,将新时代的发展观与新教改指导精神相融合。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理念的更新是进一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对高职英语教师开展具体的英语教学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处于“互联网+”的时展环境下,各种信息应用技术、信息处理方式、技术手段都得以丰富和发展。而高职英语教学中,高职英语教师力求以丰富的、较为实用的“行业英语”知识来武装学生,使学生能够真正将所学到的应用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因此,高职英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践需求,勇于接受“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各种综合性的信息,善于汲取新时代下的新思想,与时代的发展步伐保持一致。处于新的时展环境,高职英语教育要也要积极适应新的社会实践,这就需要高职英语教师在更新教育理念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新专素养。这里的专业素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教师的时代教育理念;其二是教师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所应用的教学手段。“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师的教学手段也要适时更新,善于利用新的计算机网络、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为自己的教学服务,丰富教学内涵,增加教学乐趣。

2.高职英语教师要积极适应“互联网+”的时展背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合理的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高高职英语教学的效率。对教师来说,课堂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得以实施的重要场所,也是教学改革得以付诸实践的重要阵地。不论教学模式如何变革,教师都需要借用特定的教学空间来践行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基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高职英语教师在具体的高职英语教学实践中要善于把握两种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兴趣目标驱动下的教学模式。“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高职英语教育的学生也会受到一些列信息的影响,这些富有融合性特征的信息无形中会勾起学生的探索兴趣。而高职英语教育的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其与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相融合,为学生构建以兴趣驱动为重要内涵的教学模式。鉴于此,教学实践中,高职英语教师要以不同的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新时代环境下的新教学技术手段为依托,融合各种符合高职英语教育学生特点的有趣信息,进而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让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教学情境中的一个主体因子。这种教学情境与科学探究活动有所类似,以学生的兴趣为探索动力,让学生利用各种有利条件进行独立探索,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高职英语教育的学生而言,新的时代环境是对他们学习能力的进一步考验,他们需要的是配合教师的教学模式,不断提升自己自主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能力。

其次,实践创新目标驱动下的教学模式。“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就高职英语教学而言,培养的人才要能够适应新时代的环境变化,相关的教育工作者要找准高职英语教育的方向,为高职英语教育的学生进行科学的目标定位。“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促使社会对实践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因此,高职英语教育者要对当下社会发展对高职英语人才的需求作一个客观的分析,以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特点为依据,着眼于实践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结语

综合来说,“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模式需要进行改革,并以此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高职教育人才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互联网+”时代下,各种交流信息和技术手段不断呈现,为高职英语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理念也得以创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社会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有效把握两种课堂教学模式:兴趣目标驱动下的教学模式和实践创新目标驱动下的教学模式,并以此来更好的适应新时代环境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互联网教育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德育教育;高等学校

[作者简介]刘庆东,山东工商学院社科部主任,副教授,山东烟台264005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3-0146-03

一、互联网开辟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1 互联网使高校德育工作视野更开阔。互联网的发展和在高校的普及应用,给高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客体、内容、手段、效果乃至教育价值观带来全新的变化和新的拓展。互联网将成为高校德育的新途径、新阵地、新载体。由于互联网特有的信息高度集成性、共享性、即时性,使社会上成功的演讲、报告、德育专家辅导、电视教育专题片均可上网,共同进入“虚拟课堂”、“红色网站”、“理论园地”。大学生只要坐在电脑前点击所需教育信息,就可受到教育。现有的宣传教育媒体,如报刊、广播、电视、户外广告等,形式上相对独立,互联网则可以把所有传播媒体的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后移到网上,实现教育信息与大众媒体的结合。网络已经具备了传统媒介的所有传播特征,事实上无论是书籍和报刊,还是电话、传真、收音机和电视都已经成为网络的内容。

2 互联网使高校德育工作功能更扩展。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网上即时交流、现实虚拟、视频新闻、信息检索、游戏娱乐、网络会议等功能越来越多。互联网在高校的普及应用必将拓展高校德育工作的功能,从而扩展到教学、科研、管理、教室、宿舍等各个方面。由于网络遍及校园的各个角落,涉及所有师生,在这种条件下,全球热点很快转化为国内热点、高校热点、师生热点。这种内外热点的同向反映和同步交流,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及时引导提供了便利条件。另外,互联网还使家庭与学校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连为一体。通过网络,学校可随时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做到家校结合,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真正意义上形成合力,进一步促进社会大德育体系的形成。

3 互联网使高校德育工作空间更广阔。传统的高校德育手段因受制于场地和时间等因素,其覆盖面有限。而互联网的全天候贯通、全世界漫游,则开辟了高校德育工作的广阔天地,主要表现在:一是德育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随意安排工作时间,而不必拘泥于“两课”课堂教学。二是由校内延伸到校外。德育不再局限在学校的小范围内,而是走出了校园,更加快速了解学生中存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三是由国内延伸到国外。过去做思想工作仅局限于国内的信息,互联网的出现使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放眼全球。如此,使得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增强了高校德育的辐射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网络空间有多大,高校德育工作的空间就有多大。

二、互联网有利于高校德育观念的转变

1 互联网有利于由灌输方式走向引导方式。传统的高校德育普遍采用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进行灌输的教育方式。互联网时代,世界变化日新月异,大学生通过网络离这个“精彩的世界”越来越近时,高校德育工作如果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简单灌输方式,即停留在告诉大学生对与错、是与非、真与伪、美与丑的事实,要求他们简单服从这个层面上,就不会有什么生命力可言。虽然教育者“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并不会消失,但是,如果仅仅局限于这一作用,教育者很可能落伍,成为一个不合格甚至不受欢迎的人,教育者必须承担起“向导”的角色,发挥“引路者”的作用。

2 互联网有利于由等级身份走向平等身份。互联网上人人平等,它具备了实践现代民主教育的环境。网络空间不是面对面的,甚至是不知名的,这就提供了师生平等交流的条件,老师以专家或朋友的身份出现,给学生真诚的关心,就能赢得学生的信任。相反,在网络上开展德育,如果仍然抱有“等级”的观念,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样子,学生可以不理会你,甚至只要知道你是老师的身份,他们就避而远之。一旦连交流的对象都难以找到,还谈什么教育呢?即使是匿名的,只要让学生察觉出你在说教,他们就会偷偷溜走。因此,从内心深处把学生视为具有平等地位的“人”,尊重他们的思想认识过程,尊重他们的生命体验,就成为网络环境中开展高校德育工作的必须。

3 互联网有利于由封闭思维走向开放思维。由于历史的原因,高校德育工作者长期以来处于相对保守、封闭的状态,这是德育工作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进程,各国经济发展的相互依赖使世界建立了普遍性的联系,由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地的人民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相互面对着。高校德育要以西方国家个体价值的无限膨胀所引发的各种危机作为参考和借鉴,克服狭隘的文化和价值偏见,使“共同”、“共融”的价值思维成为高校德育思维的基本特征。

4 互联网有利于由单向交流走向双向交流。传统的高校德育教育者往往凭借自己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单向的传授式的教育,教师是“蓄水池”,学生无非是“装水的罐子”、“盛物的袋子”。今天,当学生能通过网络获得比教师更丰富、更前沿的知识时,当学生比教师更熟悉新的生存空间,更具备在新的生存空间生存的能力时,德育所具有的传递道德文化的功能就不会也不再是单向的了,师生互动双向交流才能促进教师和学生群体的共同发展。互联网为高校师生提供了双向交流的新形式,使得双向交流成为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观念。

5 互联网有利于由集体对象走向个体对象。以往的高校德育工作所采用的基本教育方式是集体教育,如升旗仪式、校会、班会、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等。互联网对其参与者――社会中的个人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在任何时代,个人的道德都不只是个人的事。在互联网时代,各种各样的东西传播起来更容易,个人的不道德行为对社会发生的影响空前增大。马卡连柯所倡导的“在集体中通过集体和为了集体进行教育”的长处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今天的学生上网浏览信息、选择信息、下载信息纯属个人的自主行为,由此发生的学生思想问题也越来越趋于个别化,这样一种现实必然要求高校德育工作注重因材施教,更多地关注个体。

6 互联网有利于由他律约束走向自律约束。传统的高校德育模式讲求教师的言传身教、社会规范的监督,对学生的约束以法律为特征。而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人们可以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社会角色、制约,揭掉“面具”,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甚至完全无所顾忌。这意味着,在传统社会中形成的道德及其运行机制在网络社会并不完全适用,传统道德的规范作用显得比较弱化。所以,网络社会更需要人们的自律。网络道德是一种以

“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道德。“慎独”意味着人独处时,在没有任何外在的监督和控制下,也能遵从道德规范,恪守道德准则。要建立一个“干净”的网络空间,需要法律和技术上的不断完备,更需要网络中每个人的自律和自重。因此,传统的以法律为特征的高校德育模式必须向以自律为特征的教育模式转变,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

三、互联网推动了高校德育手段的现代化

1 互联网使高校德育工作手段更丰富。随着互联网在高校的普及应用,过去常用的一些形式,如讲课、听报告、读书会、看电视、听广播、开会、谈心等,效率明显偏低,而互联网使高校德育手段更为灵活多样。互联网给高校德育工作注入的活力体现在:一是形象;二是生动;三是逼真。计算机模拟现实,使人如身临其境,得到切身体验,使事与理、情与法、形与声、形与神等有机地交融在一起,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给德育工作对象造成鲜明清晰的视觉印象,这是其他德育工作的载体所不能比拟的。

2 互联网使高校德育工作速度更快捷。巨大的速度优势是互联网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信息高速公路所架设的四通八达的方便快捷的网络,使高校学生不必按传统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场所接受教育,而是可以在任何一个设有终端的地方都随时获取所需的知识,“聆听”老师的教诲,迅速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互联网没有时间上的限制,无论何时大学生都可以上网获取各种知识,这就为高校德育打破了时间上的限制,拓展了时间上更加广阔的范围。互联网没有地理空间上的界限,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乃至不同国家的学生都可通过网络共享德育资源。高校德育工作的反应速度和交流的快捷是前所未有的。

3 互联网使高校德育工作预警更及时。高校德育工作中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发现学生中存在的消极的情绪倾向是十分重要的。互联网为高校德育工作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预警装置。当某一个话题在网上有越来越多的人发表情绪化的意见时,当有人在网上提出过激的行为要求时,只要德育工作者密切关注网络,这些表现都可以成为有效的信号,提醒注意问题的出现与事态的发展。与现实世界相比,网络中发表言论与抒感更无障碍,现实中的一切矛盾和内心深处的一切想法都可以在网络中无所顾忌地表达。对此,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充分重视,从中发现问题,及时引导,使问题在萌芽状态得到解决。

4 互联网使高校德育工作联动更方便。互联网为高校德育工作的网上网下联动提供了方便有效的技术平台。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因势利导,利用互联网积极实施网上网下德育联动,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如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成立各种“工作室”,定期邀请专家学者通过网站聊天室与学生进行交流,开展网上德育,举办网络文学作品大赛、Flash大赛、网页制作以及电脑绘画大赛等,引导学生广泛地参与。同时,还可建立虚拟的“网上社区”,在网上组织网友“虚拟联欢会”,进行组织生活和政治学习,开展民主评议、交流谈心和心理咨询等活动,在网下可组织网友“现实联谊会”,以及各种学习交流和科技竞赛活动,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优势,形成网上网下联动的局面。

四、互联网为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提供了条件

1 互联网使高校德育工作内容更充实。互联网使教育内容的形态从平面性走上立体化,从静态变为动态,从现实时空趋向跨越时空,这是以往无法比拟的。学生只要拥有一网电脑,既可方便地获取校内校外、国内国外,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各种信息,又可与外界自由地交流思想,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想象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自由性和参与性,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德育主体。利用互联网可以将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联系起来,使学生交往面扩大,交往层次增多,交往方式多样,促使持不同文化形态、思想观念的个体在网络上相互了解、相互沟通、相互交融或相互冲突,极大地刺激人们的创新意识。

2 互联网使高校德育工作信息更丰富。传统的信息和知识主要来源于图书和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所含信息容量少并具有滞后性。相比之下,互联网具备信息的丰富性、专门性和更新的快捷性。从信息的容量来看,互联网的网上信息可谓丰富多彩、浩如烟海。据有关资料表明,1983年全球数据库总容量是3.1亿条,1984年达到10亿条,1995年达到81.6亿条,2000年已达到100亿条以上。这些信息无所不包,内容几乎涉及人类活动的所有方面,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衣食住行,都可以在网上占有一席之地。海量的信息客观上为大学生拓宽视野、了解世界,吸纳世界优秀文化遗产,用开阔的眼界看待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