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旅游业的特点范文

生态旅游业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旅游业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旅游业的特点

第1篇:生态旅游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问题对策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并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缓解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收入,同时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使其纳入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资源,有助于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内涵。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开发田园旅游资源为重点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它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是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把农业生产、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由一产向三产延伸渗透、农游两业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并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活于一体,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新的亮点。它既具有生态性、生产性、商品性、观赏娱乐性、参与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又有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生态旅游农业具有与传统农业不同的特点:①以生态农业生产为基础,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达到农业可待续发展与缓解旅游业压力,为人们提供新的、使人身心愉悦的休闲娱乐场所,必须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②以旅游经营为重点,重视有效开发旅游资源,按照旅游业发展要求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切实保证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体验品尝等服务;③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特点,经营生态旅游农业可获得农业和旅游业两种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当由于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条件的不稳定性造成农业生产减产时,常可通过旅游提高农业附加值而相对减小农业风险,而旅游淡季时农业生产又可弥补旅游收入的下降;④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生态旅游农业活动包括农业观光、乡村度假、民俗乡情体验等娱乐性和参与性都很强的活动,让游客通过参与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和精神享受;同时农业可为游客提供参观、品尝农产品和体验农事等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二、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重复建设严重且开发深度不够。近几年来生态旅游农业景区(点)的数量不断增多,很多景点的投资者就是当地的居民,他们缺乏市场观念和科学的开发理念,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模仿他人的经营开发模式仓促上马、开山修道,为了降低成本,都会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审查评估,没有深入的市场调研、科学的规划和市场定位,造成后期经营、管理以及资金方面的困难。这样就导致高质量的项目相对较少,不少生态旅游农业区功能设计简单、重复,层次较低,缺乏特色和新意,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是旅游商品不但品种单调、花样少、更新慢,而且多为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初级农产品,缺乏地方特色和生态农业特色。

第二,开发时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严重。目前一些景区的经营人员以及游客生态保护意识淡薄,不少景区也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物质设施和技术装备。随着游客的纷至沓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游客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饭店、“农家乐”等服务系统产生的污物没有得以妥善处置,废物到处堆放,污水随地排流,不但影响了景观,而且污染了环境;工具排放的废气、娱乐设施产生的噪声等使景区形成多重污染,降低了旅游地的质量;物种的不合理配置,严重影响了旅游区物种的生长发育和更新,打破了生态平衡。

第三,基础与配套设施落后。在目前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区)中,仅有少数景区公共汽车可以抵达其附近的城镇、景区或景区内部,多数景区离公共汽车站较远,也没有旅游专车,游客到达景区极不方便。此外,景区内部交通条件通常较差,路面过窄或路况不好,旅游旺季拥挤堵塞,雨天泥泞不堪。这些都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此外,景点(区)内邮电通讯配套设施落后,还缺少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机构。景点缺乏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开发资金不足,融资问题严重;二是许多景点才刚刚起步,规模较小,游客接待能力有限,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得较少。此外,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力度不够以及淡薄的市场意识,都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区)规划,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有的农业特色。要根据当地农业旅游资源实际和发展水平,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综合规划,包括客流容量和游览方式规划,旅游区区位选择和范围的划定,区内农林牧渔各旅游小区的布局设置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和交通线路的布局规划等。生态旅游农业的特色和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农业内涵,这是其发展的关键所在。

第2篇:生态旅游业的特点范文

一、前言

近些年来,农业的无序发展导致农业环境恶化,资源开始枯竭,引起了土壤板结、土地荒漠化、土地失去耕作价值等。生态农业是结合生态学和经济学,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借鉴现代农业的科学管理和生产方法,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协同增进为目标,以市场机制和有关法规为调控手段,实现农业、经济、社会、自然的共同发展。

农业生态旅游是以乡村生态环境为背景、以农业生态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通过运用生态学、美学、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布局综合规划、设计、施工,将农业开发成为以保护自然为核心,以农业生态生产和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集农业生态建设、科学管理、旅游商品生产与游人观光农业生态、参与农事劳作、体验农村情趣、获取生态知识,农业知识为一体的一种新型生态旅游活动。农业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也是一种新型旅游活动项目,是在生态农业的基础上有机地附加了生态旅游观光功能的交叉性产业,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需求。

二、衢州市发展现状

(一)地理位置,气候气象

衢州位于浙江西部,钱塘江上游;地处浙、赣、闽、皖四省的交界处,素有四省通衢的美称。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交通便捷。境内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生态优越。随处可见青山绿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0.9%,是“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衢州农业生态环境优美,既有田园景观,又有山野民居,民间文化多姿多彩。总的来说,衢州市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拥有能够满足人们观光旅游、休闲娱乐、农事参与、民俗体验等多种目的的各种类型的旅游资源。

(二)经济发展现状

衢州的生产经济总体来说不发达,2011年全市GDP只有890亿元,财政收入95亿元.在地级市中经济发展总量不算太大。从产业结构来说,衢州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在长三角处于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率57%,城市人口35万,上百亿的上市企业3家,工业经济没有形成集群化发展。加上近几年来自然灾害频发,政府对于发展对外旅游经济显得力不从心。2007年大雪灾,2008年大地震,给衢州以农为主的产业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衢州的支柱农产品销量出现一系列问题。

(三)旅游发展现状

衢州主要旅游经济指标稳步增长,旅游人气旺盛。衢州拥有1个世界自然遗产,4个国家文保单位,7个国家4A旅游景区,2个全国工农旅游示范,5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国家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具有相对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生态休闲旅游及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开发潜力较大、前景良好。

三、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生态农业的影响因素

生态农业是将农业系统各组分、各链条的有机整台,对不同产业之间进行有机耦合,把初级农产品生产.与其后续性加工的紧密衔接等,并根据生态、自然、经济、社会、市场条件,发展高效实用的生态农业模式。发展生态农业是各方面协同发展的过程,受到各方面的影响:1、完善的技术体系;2、激励政策的支撑;3、农产品市场的发展;4、农业产业化水平;5、推广力度以及配套服务体系的建设。

(二)生态旅游业的影响因素

衢州市生态旅游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长三角处于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率57%,财政收入97亿,城市人口35万,上百亿的上市企业3家,工业经济没有形成集群化发展。2)旅游产业发展低端,旅游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产业价值链没有形成。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品优势,生产要素的整合非常欠缺,已开发的旅游项目与长三角地区高品质的市场需求明显不对应。

3)旅游景点小、散、弱、差,管理水平和要素配套都比较低端。4)人力资源明显不适应现代旅游目的地发展需要,运营能力较差。5)核心吸引物尚未形成,急需通过大项目包装修成区域核心吸引物,突破形象遮蔽。

(三)生态旅游与生态农业的相互关系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二者相结合,是生态农业生产、生态旅游活动、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开发的一种“生态型”旅游方式,以乡村生态环境为背景、以农业生态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通过运用生态学、美学、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布局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将农业开发成为以保护自然为核心,以农业生态生产和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一种新型生态旅游活动。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克服目前传统农业旅游不足,找出一条生态+农业+旅游的农业旅游形式。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开辟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结合在一起,利用生态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来实现生态农业生产才是最具特色和竞争力的资源。它既能平衡农业经济、社会对农产品需求和人们的旅游需求,又能维持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环境收益、经济收益、社会收益等综合收益最大化,是一条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二者相结合对于缩小城乡差距有着重要意义。生态农业旅游带动了农业产业化,为农产品找到了市场,解决农产品买卖难的问题,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并且丰富了农村精神生活。增加乡村经济收入,增加当地税收,提高就业率就业率,促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乡村经济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四、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模式分析

(一)农业生态旅游的内涵和特点

对于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准确概念,国内外学者有过不同的定义[1-3]。一般来说,学术界普遍认为:生态农业旅游是指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从利用内涵为主题而开发出的主要包括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农事劳作及农村特有的风土人情为内容,具有极大参与性的一种旅游活动。一般来说,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协同发展有一定的共性,衢州市的发展有自己独有的特点。

首先,衢州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高度富集,在自然方面见长,从市场需求角度看是非常有利的。再加上周边的黄山、三清山等,包括风景秀丽的江郎山,是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内著名景点的集群所在地。

再者,衢州的宾馆建设相对落后,住宿是旅游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所以,衢州酒店建设上要形成总量与类型上的优势,应有五星级、商务、快捷等各种类型的酒店,再通过价格竞争,形成质量高地和价格洼地。这样会吸引不同的旅游者。

其次,对衢州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宣传力度不够。一般来说,重量级纸质媒体、网络媒体宣传力度较大,针对性较强。进一步加大对衢州农业生态旅游宣传推广,可以参考像“三亚比美”的宣传,就带动了观众观看,并对当地的美景留下深刻印象。效果很好。

最后,与重要旅行社合作不够。一般火爆的景点与重要旅行社的合作都很紧密。例如,国旅、中旅、青旅、上海春秋等大社拥有全国营销网,先后与一些地方政府合作一起开发农业生态旅游这一朝阳产业。如果能充分利用大社良好的营销网络和各分支机构强大的分销能力,衢州的农业生态旅游会发展得更快。

(二)衢州市协同发展的基本条件

旅游活动的动力来源于人们的需求,农业生态旅游同样也不例外,它的产生和发展也是由现代社会人们的需求所决定的。

农业生态旅游以发展生态农业形成的乡村生态环境为活动场所,以生态农业景观、生态农产品开发为生态农业旅游产品。加强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合理培育农业旅游资源,建设良好的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是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前提和物质基础。农业生态旅游区的合理开发和规划,是实现衢州农业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在进行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时,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因地制宜,开展合理的农业生态旅游规划。完善的基础和配套设施,是发展衢州农业生态旅游的基本条件旅游地硬件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旅游地服务质量、旅游功能与容量及其整体经济效益的发挥。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是农业生态旅游地建设的重要一环,特别是加强交通设施、通讯设施、娱乐、餐饮、住宿、购物场所等的建设。

(三)衢州市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良好的生态是乡村农业生态旅游的基础,农村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要与对基本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资源的维护协调一致,对农业生态旅游接待容量实施有效控制,增强当地居民和游客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农村社会和文化可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农村旅游的发展要提高人们对其生活的控制能力,这一能力的提高要与人们的文化和价值观相协调,并维护和增强社区的个性。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是农村旅游的经营者和相关部门经济投入的回报,这是农村社区发展旅游业的目标之一,也是维系农村旅游供给的重要因素。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是一个涉及多个利益主体的高度整合的社会、经济系统,利益分配是旅游开发相关利益主体关注的焦点,如何协调各主体间利益成为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四)衢州市生态农业旅游的产权管理与利益分配机制探讨

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协同发展系统的产权管理一般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中央政府对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协同发展系统进行统一的管理;另一种形式是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协同发展系统归地方政府管理,中央政府在宏观层面上进行管理。一般认为第二种管理方式地方政府的收益较大。这种结论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将环境损失、社会福利损失算入,实际上,地方政府的收益要小的多。

国内外研究表明,分配方案应让农业生态旅游系统各成员得到的收益与其所承担的风险和投资成正比,将有助于提高农业生态旅游系统各成员的积极性,较好地体现农业生态旅游伙伴间“投资分摊、风险共担、收益共享”以及“多劳多得”的原则。实际上,只有农业生态旅游系统维持长期有效的运行,把“蛋糕”做大后,农业生态旅游系统各成员才会实现真正的利益增长。

五、结论

第3篇:生态旅游业的特点范文

引言

旅游业是我国的第三产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旅游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有些城市旅游所带来的收入占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如今,人们对旅游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限于传统的观光。所以各个地区要充分挖掘本区域的旅游资源,越来越注重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生态资源的概念

生态旅游资源主要是指以自然生态或人文生态美吸引旅游者来本地区参观浏览,开展旅游活动。为生态旅游业所利用,在不对资源进行破坏的情况下,对环境进行优化重组,物质能量达到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综合利益。旅游生态资源是能够为旅游者带来享受、体验自然、带来美感具有欣赏价值的生态旅游对象。旅游生态资源还具备浓厚的地方特色,为游客提供生态旅游环境和生态旅游服务的都能视为生态旅游。

二、区域旅游中生态旅游规划的特点

旅游生态资源会因研究的角度与划分方法的不同,而被划分为不同的旅游生态资源,包括:全国性的、区域性的或景观性的等等。区域是根据某种指标而被划分出来的。如果在旅游资源开发时不按照区域特点进行统一规划,极易使环境遭到破坏,使植被遭到破坏,水质污染严重。所以区域生态旅游规划的特点有:生态性、特色性、整体性。

想要搞好区域生态旅游规划,就要先明白生态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具有不同的含义,这样才能保证旅游生态资源的开发符合生态旅游发展的要求,使旅游真的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主要是以自然风景为特色的旅游形式,旅游生态资源是有自然资源衍生而来的,但是自然旅游资源强调以自然资源吸引游客,而旅游生态资源强调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

三、区域旅游中旅游生态资源规划的程序

区域生态旅游规划包含了区域环境与旅游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这项工作的进行离不开资源开发管理部门、大众和环境保护部门的参与。进行区域生态旅游规划的主要步骤如下

(一)研究准备阶段

在进行旅游生态开发前,要对规划的范围、规划队伍的建设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与研究。其中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市场营销、区域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分析区域经济与财务内容、旅游区的规划设计、对即将开发地区的研究、对准备开发的地区进行是否有旅游生态资源开发的价值等等。

(二)规划目标的确定以及保护目标的确定

区域进行生态旅游规划前,需要制定一个明确的规划目标,明确规划要做什么,规划的原因。规划的目标确定不能笼统或按部就班的抄袭别的地区的目标,而应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其中包括:本地区的生态系统、物种保护和环境问题等。

(三)展开实地调查,并进行严谨的分析

实地调查主要分为以下步骤。第一,在明确了开发目标后,要对生态旅游环境进行调查与评估,弄明白所规划区域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基本情况,包括区域内的濒危物种以及它们生存的现状、基本自然情况等。对需要进行特别保护的区域进行划分,为之后进行科学性的旅游开发提供依据。第二、对规划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调查评估。对区域所在的旅游资源基本情况进行评价分析,根据区域特色,确定如何开发、怎么开发、什么时候开发以及开发的方向,这是之后进行合理开发和规划的基础。另者,以旅游生态资源的特点确定规划目标,更能够考虑到游客的承载量,从而确定旅游开发的规模。第三、对生态旅游市场进行调查研究。确定想要开发的旅游生态资源类型和游客的旅游需求情况,评价生态旅游市场的发展情况,知道生态旅游市场发展的总体情况以及游客对其需求程度,从而赢得第一手资料和有效信息,为旅游生态资源的发展找到市场,赢得客源。

(四)分析与综合

在前一阶段,我们已经了解了市场状况。这一步,主要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市场目标、生态旅游规划等进行确定。还有具体的促销计划制定、旅游交通、宿舍、基础设施的建设的预测。旅游开发对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也要做一个评估。

(五)规划方案的具体形成、修正与反馈

规划目标已经大概确定的情况下,再将规划的内容进行编制,制定草案,进一步筛选以形成最终的方案。方案中所涉及的内容要齐全,有科学依据,还要让区域居民参与到旅游生态资源规划中来,使所在区域的老百姓也能从中受益。制定方案后,用定量定性法及进行评价,有偏差的地方要进行及时纠正。

四、结语

第4篇:生态旅游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生态旅游产业;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对策;云南省

中图分类号 F592.7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4-104-03

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双赢的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生态旅游诞生于20世纪60、70年代世界环境发展运动的大背景下,并在70~80年代初具雏形。20世纪80年代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首次提出了“生态旅游”的概念[1]。生态旅游概念的提出引起了生态学、旅游业、环境保护等多领域专家的关注。

生态旅游不只是一种新的旅游形式,而是代表了旅游业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生态旅游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使得旅游开发生态化、旅游管理生态化以及旅游消费生态化。因此合理的开发旅游资源既顺应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又对环境保护有重要的意义。

1 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优势

1.1 优越的地理位置 云南省位于我国的西南边疆地区,云贵高原的西南部,与贵州省、四川省、广西自治区和自治区毗邻,其西侧和西南侧与缅甸相邻,南和东南与老挝、越南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97°39′~106°12′、北纬21°09′~29°15′,全省总面积为38.3万km2。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占全省总面积的94%,宽谷和盆地仅占6%[2]。云南是我国沟通东南亚和南亚的重要通道,也是我国通往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通道。

1.2 丰富的旅游资源 云南省这38.3万km2是一块神奇的土地,这里有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气势磅礴的大山名川、古老神秘的民族文化以及多种多样的动植物资源等。一有美丽的春城昆明。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昆明市气候温和、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因此被称之为“春城”。在美丽的春城有观光旅游的石林、九乡旅游区、高原明珠滇池和以度假、疗养为主的安宁温泉等景区。二有浪漫古城丽江。集古朴与浪漫、宁静与激情为一身的丽江被游客称为“艳遇之乡”。在这里人们可以体会到寂静与喧闹的和谐、古典与现代的和谐、蓝天与白云的和谐、古桥与流水的和谐,通过聆听和感受来领悟人与自然的和谐。三有神秘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香格里拉是一个只拥有幸福和快乐、不存在痛苦和丑恶的社会。这里拥有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普达措、被称为“小布达拉宫”的松赞林寺、哈巴雪山自然保护区以及惊心动魄的虎跳峡等。四有动植物的王国西双版纳。在西双版纳这片土地上,孕育植物有2万多种,这里还有近4.67hm2保护完好的原始森林。广茂的森林资源给各种野生动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之地,已被探知的鸟类就有429种。

1.3 别样的民族风情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56个民族中云南省就有52个,还有15个特有的民族。彝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能歌善舞,主要唱有《阿莫尼惹》、《阿惹妞》、《都火》等歌,此外还有山歌、儿歌;舞蹈主要有织毡舞、包谷舞、对脚舞等。火把节、赛装节、跳虎等节庆十分热闹,其中火把节是彝族的最为隆重和盛大的节日,被称为彝族的狂欢节。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傣族人酷爱诗歌,常见的叙事诗有《金蛙阿銮》、《娥并与桑洛》、《十二位王妃的眼珠》等作品。泼水节是傣族最为重大的节日,也是最富有傣族民族特色的节日。白族的悠久历史发展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祖国文明作出了贡献。白族的漆器品造诣很高,是中国古代艺术珍品。白族的三月街,也被称为大理三月会,是白族最为盛大的节日。不仅是节日盛会,更是滇西地区规模最大的物资交流盛会。

2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业发展概况

“七彩云南、魅力云南”,云南的魅力就在于其多样性。云南省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52个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2.1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业发展特点

2.1.1 生态旅游业的规模逐步扩大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得云南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旅游业作为6大支柱产业的地位日益凸显。2012年云南共接待海外旅游者457.8万人次,同比增长15.8%;接待国内旅游者1.963亿人次,同比增长20.2%。全省全年旅游业总收入达1 702.5亿元,同比增长31.2%。生态旅游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诸如普洱茶叶、傣族银饰、宣威火腿、食用菌、高原葡萄酒等具有生态特色的旅游产业。

2.1.2 生态旅游业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其设施的完善对于产业本身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云南拥有民用机场12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其中长水国际机场是继北京、广州、上海之后的中国第四大机场。云南铁路发展一直缓慢,但近年来,伴随着旅游业的繁荣和省内市场的需求,预计至2020年,全省铁路里程将达到6 000km。作为云南省最主要的出行方式——公路运输,在2008年也已达到2 512km,位居西部第一。目前,云南拥有的五星级酒店就有21家,各种宾馆、客栈等数目众多。其中,昆明市就有6 000多家,作为旅游者的必游地丽江和大理也达到了5 000多家和3 000多家。

2.1.3 生态旅游业的市场主体快速发展 生态旅游业不仅依赖于基础设施即交通、住宿、购物等,还要有相应的市主体来承担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业,云南省对旅游资源,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旅游业进行了资源整合,把生态旅游业打造成少数民族地区的龙头产业。到目前为止,云南省拥有1 000多家旅行社,其中云南康辉旅行社、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云南中青国际旅行社等3家旅游公司已成为云南省骨干型生态旅游企业。生态星级饭店、生态旅游运输车和生态旅游商品购物点也在蓬勃发展。

2.2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2.1 经营理念相似,文化内涵不足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是民族特色,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色、民俗风情给城市居民提供一个不同于城市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机会,使得大家能够了解和体验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等,从而吸引旅游者消费,实现少数民族农民的经济增收。然而,各少数民族之间雷同的经营理念以及相似的旅游活动,使得旅游者在游玩当中失去参与和学习的娱乐性。这就忽视了当代游客的多元娱乐需求和追求健康雅致型消费方式的潜在需求,导致游客消费方式呈现快进快出的浅层次旅游状态,重游效率低,不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3]。

2.2.2 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被忽视 生态旅游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追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忽视了任何一方面的效益目标,生态旅游的发展都会偏离轨道[4]。云南52个民族各异的民族风情、社会结构、生活方式是人们最为向往的地方。在旅游景点的建设过程中,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大量地砍伐树木,破坏森林植被;在景点开发过程中,不注重生态效益,大量排放废水、废气以及生活垃圾,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2.3 生态旅游法制不健全,管理体制不完善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针对生态旅游的专门法规,即使可以依据的一些法律的条款,往往缺乏针对性,准确性。此外,在生态旅游的管理队伍中,相当一部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门知识训练,没有长期从事旅游和生态及环境方面的工作经历,没有经过严格的法制、政策、专门知识、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教育[5]。在旅游景点工作的大多数为当地的农民,他们的生态意识淡薄,对景点的管理也缺乏专业性。由于法制不健全、管理上的混乱和人们的利益至上观念,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旅游处于无序状态。

2.2.4 基础设施不完善,大众生态意识淡薄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其基础设施的落后与迅猛发展的旅游业不相适应。旅游业是一个“先投入后产出”的行业,然而长期以来旅游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于社会需求,生态旅游的基础设施更不能满足社会和环境的需要。这些滞后性主要表现为:资金投入较少使得交通和住宿条件较差、环境卫生不能达到安全和生态的要求、产品和服务档次不高、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善等。同时,大众的环保意识淡薄,人们不能在旅游过程中约束自己。旅游过程中随处乱扔垃圾、破坏自然植被、损坏文物等现象时有发生。

3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3.1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制定中长期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通过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研究,制定中长期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开发和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目前我国的生态旅游规范制度还是一片空白,与生态旅游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建立和完善。一是政府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制定生态旅游开发监管制度、开发过程中的利益分配制度,以及相应的生态补偿制度。在制定中长期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时,一定要根据本地的旅游资源实际,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开发。同时,要注意保持本地少数民族的自然、历史、文化和民俗的原貌。二是严厉打击各种破坏生态资源的开发行为。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要加大监管力度,及时制止各种不利于坏境保护和生态旅游的行为。对于违规的开发项目,要依法严肃处理。

3.2 注重环境保护,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旅游业是一个以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依托的产业,是对自然禀赋和社会遗产的利用。良好的环境是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得以继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旅游景区一旦对外开放就要更加注意环境保护。一是对于破坏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旅游行为要从源头上杜绝;严禁一切不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开发行为;二是对于污染景点的企业和设施,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限期整改、技术改造及关闭整顿等;三是在旅游旺季,应该通过有效的方法来调控环境容纳量,使游客量能够控制在适当的范围。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属于生态脆弱区,旅游业的发展可能导致本地的生态系统失衡。因此,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旅游业开发受益方在获得利益的同时不仅要为其造成的环境破坏承担责任,也要为保护环境做出牺牲的群众利益进行补偿。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发方在开发过程中注重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对所造成的环境破坏进行补偿;二是对失去了资源的群众进行补偿,能够更好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能够更好地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深层次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路线、旅游产品 随着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要想在旅游业中占据优势,就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全面了解本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要对这些少数民族的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色,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节目,能够让游客在特定的环境中感受各少数民族不同的文化氛围。同时,在节目编排时,不能为了游客而任意安排,要做到宁少勿滥。一是突出本地民族特色。例如彝族和哈尼族都能歌善舞,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发具有彝族和哈尼族特色的大型文艺活动,宣传弘扬少数民族的舞蹈、乐器以及民歌文化。二是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景点。在确定本地生态旅游路线时要考虑本地所具有的资源优势,把开发的着力点放在特色上。只有做到“人无我有”,开展特色旅游,才能吸引游客。西双版纳被称为“动物王国”、“植物王国”,在景点的开发过程中应当因地制宜地建设热带植物园、野象谷等景点,不仅实现生态环保,而且能体现本地特色。三是开发具有代表意义的旅游产品。例如云南普洱茶、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餐饮等。

3.4 加强生态宣传教育,培养大众生态环保意识 在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生态意识还很淡薄,这就要求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加大生态宣传力度。一是通过电视、广告宣传栏以及志愿者走村入寨的方式进行生态常识的宣传和教育,向他们讲述生态旅游和保护环境的理念,使他们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二是通过博物馆、标语、导游等方式和手段,向游客展示环境保护的知识和重要性,从而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同时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游客进行教育和处罚,对游客的行为、活动范围等也要进行严格的管控。三是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发展旅游业能给当地的少数民族带来经济利益,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参与支持发展生态旅游业。四是加大生态旅游的社会宣传力度,教育当地群众和游客,使他们认识到保护环境是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和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树立保护第一、关爱自然的思想和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培养旅游者的生态行为,并增强其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真正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之路[6]。

参考文献

[1]洪剑明,冉东亚.生态旅游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11.

[2]杨桂华.云南生态旅游[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11.

[3]王海芹,管永祥,王子臣.江苏省农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 874-13 876.

[4]田里,李常林.生态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6.

第5篇:生态旅游业的特点范文

    新疆有雪域高原和广袤的大草原,生物多样性很丰富。新疆还具有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发展新疆生态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资源节约型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对带动新疆的经济发展,增强对外开放意识,扩大对外交流有着特殊的意义。

    新疆以其天然淳朴的自然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的游客。新疆旅游资源神奇独特,戈壁荒漠中镶嵌着一块块美丽绿洲,象绿宝石。苍茫中耸立的雪山,一望无际的浩瀚的沙海,还有邵神工的奇特地形地貌如雅地貌,旅游者只有置身其中才能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和西域之美。

    1.雪山冰川。帕米尔高原的雪山巍峨叠障、冰峰冰山神奇险俊非常壮美。帕米尔的山不仅雄伟、壮观、富饶,而且每座山都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高达海拔慕士塔格冰峰7745米,是举世闻名的冰山公主;乔格里峰海拔高达8116米,被誉为是雪山王子。当太阳落山,银装素裹的慕士塔格峰在晚霞的映照下,成了一片彩色的世界。

    2.美丽的大草原。新疆草原很多,如巴音布鲁克大草原等增加巩乃斯草原位于伊犁新源县辖区内,是巩乃斯河系贯通的河谷山地草原,地域辽阔,沟谷众多,是新疆着名的草原,它不仅是新疆细毛羊的故乡而且是伊犁天马的重要产地。这里降水量丰富,四季有充足的水草资源和繁多的植物种类。每年6月至9月是草原的黄金季节,辽阔的草原在蓝天的映衬下尤显华丽。每逢夏季,国内外众多游客来此体会伊犁大草原秀美风光与浓郁的民族风情。

    3.奇异景色.克拉玛依魔鬼城风景旅游区位于克拉玛依市所辖的乌尔禾区,景区以魔鬼城的“雅丹”地貌为重点,应在全世界像魔鬼城这样的雅丹地貌为数极少,所以它属我国的一级资源。远古时,这里本是巨大的淡水湖,后由于造山运动作用,变为陆地,原湖区喾的砂泥经常期风雨侵蚀,形成了独特的城堡自然景观,魔鬼城以其独特的景观吸引着中外旅游观光者。魔鬼城一带在地质上属艾里克纪,由白色石美砂岩、灰色砾岩、落层棕黄色泥岩组成。气候特点是四季多风。除了夏季旅游外,基本没有其他人为活动。魔鬼城风景旅游区规划为中心景区、影视活动区和服务接待管理区。中心区以雅丹地貌观赏区为主,以探险区为辅;影视区以西部影视为主,在这里可以欣赏到色彩缤纷的民间活动,如蒙古族群众的那达慕大会、赛马等,让游客领略到西域民族风情。服务接待区是提供游客休息的场所。

    二、新疆生态旅游的发展

    脆弱的西部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在失控的条件下,极易成为旅游的牺牲品。西部开发发展生态旅游,走的是可持续发展之路,对带动经济发展,增强对外开放意识,扩大对外交流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1.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基础设施。旅游业是一种复合型产业。据了解,2006年全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10.1738亿元,其中社会投入4.4346亿元,今后的投入将大幅度增加,旅游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性递进,旅游产业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过渡,以提高我区旅游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旅游业健康发展,必须谋求两个方面的统一,即在宏观决策上,要谋求中央与地方的协调统一;在微观控制上,要谋求各行业的协调发展。所以,发展旅游业,必然大大促进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2.增加社会就业机会。生态旅游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它的开发可以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业、餐饮业、宾馆业、旅游服务业、纪念品制造业等。通过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开发,给当地居民创造了广阔的就业机会。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每增加2个国际旅游者或10个国内旅游者,就可新增一个就业岗位。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可大大增加就业人数,减少失业率,减轻社会和政府再就业负担。

    3.增强群众环保意识。首先应对生态旅游开发、经营人员进行教育,使他们认清当今旅游发展趋势,在旅游开发和经营中自觉运用生态学原理,推出真正的生态旅游产品,促进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其次加强对游客的环保教育,让他们在旅游中自觉遵守旅游条例规范,提高他们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并自觉运用生态学原则指导自己的旅游行为,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资源。

    三、新疆生态旅游发展中急待应优先解决的问题

    1.自然环境监测和保护自然资源。林业主管部门对比进行有效的综合治理。同时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发展变化情况,形成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旅游设施的修建和游客的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给旅游区及其周围生态系统和物种生存繁衍带来种种影响。

    2.健全法制和管理体制。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和各项旅游活动,必须有一套相应的法律法规统一规范管理。避免出现过度开发、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资源。根据地方现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按生态旅游的要求,制定管理生态旅游的专门法规和行政规章,把生态旅游纳入法制轨道,确保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3.大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实现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目标,是发展生态旅游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要从新疆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研究制定科学管理生态旅游的具体办法、技术规程等,不断完善和提高,使新疆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4.积极鼓励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业。通过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可以更好的发挥地方特色和传统,增加生态旅游的吸引力。同时,开展生态旅游业可以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

    开展生态旅游业,既丰富了新疆地区旅游事业,又推动了经济建设。在保护好环境的基础上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并使其转化为直接的环境保护资金;各民族参与生态旅游的发展,使他们意识到保护环境与自身发展的紧密关系,每一个人都应成为自觉的环境保护人员。

    通过开展生态旅游,提高社区居民及游客的环保意识,保护新疆的生物多样性;促进本地经济繁荣,实现旅游扶贫,进一步增加就业率;建设生态旅游设施,对游客起到环境教育的作用,从而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第6篇:生态旅游业的特点范文

三峡库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壮丽多姿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和谐统一,形成了三峡库区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长江三峡库区生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是中国旅游资源富集区之一。首先,长江三峡库区生态旅游资源数量多,类型齐全。据《长江三峡旅游线总体规划》统计,该区域可分为18个大的景区,290个景点。其中,国家级景点就达60个。按《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分类,长江三峡库区各类旅游资源基本具备,共含有58种基本类型。其中,自然旅游资源以名山、峡谷、风景与漂流河段、洞穴、湖泊、瀑布、泉等最为突出;人文旅游资源以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军事遗址、石刻、悬棺、古墓、宗教寺庙、各种古建筑群、古民居与民俗等居多。长江三峡库区生态旅游资源质量好,品位高,分布相对比较集中。在长江三峡库区的所有旅游资源中,被定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就有长江三峡、大宁河小三峡、金佛山、缙云山、双桂山、四面山、神农架等。拥有神农架、金佛山、缙云山、双桂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公园和红池坝、仙女山等南方高山草场;文化古迹定为国家级的就有大足石刻、丰都鬼城、合川钓鱼城、涪陵白鹤梁、云阳张飞庙、奉节白帝城、屈原庙、黄陵庙和昭君故里等。[3]此外,还有雪野三峡风景区,其位于莱城区雪野镇邢家峪村正西,雷达山之麓。由小龙峡、老龙峡、五龙大峡谷天然形成的三峡风景区实乃是大自然妙笔神工雕镌的一副瑰丽画卷。三峡谷九曲十八弯,沟深险、潭深水急、林木茂密、百鸟齐鸣,给人以回归自然之感。目前,该景区开发新建了三峡、老龙湾、燕子崖、三叠瀑布、金鸡石、情侣石、寿星石、青龙潭、动物园等三十多处景点。修建双龙门、停车场、凉亭,旅游道5000余米,栈道5000余米,台阶3000多级,新增云梯、转伞、吊棍等旅游设施40多件,新上三峡大酒店、圣水山庄、孔家酒店、栗园酒家、天绿湖山庄等餐饮服务业10家,同时可供数千人休闲游玩就餐。餐馆均设景点之中,若进膳于此,脚下流水潺潺,头上百鸟争鸣,放眼四面皆绿,张口八方传情,令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确是消夏避暑之胜地。

三峡库区生态旅游的现状

(一)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脆弱,呈现出恶化趋势1、水土流失严重。库区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55。3%,每年进入江河泥沙量总计达1.4亿t,占长江上游泥沙总量的26%。2、气候恶化严重。该地区已成为全国重要暴雨中心,对农田、水利、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损毁十分严重;该地区也是全国干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伏旱发生率达80%~90%,一般持续30-50d,最高达80d以上,有的年份局部地区甚至颗粒无收。3、地质性灾害严重。据勘查,三峡库区各类崩滑体1190处,崩塌滑坡总体积达28.45亿m3。泥石流现象严重,主要集中分布在巴东、巫山、奉节、云阳等县约200km长的沿江地段,占泥石流沟总量的94%。4、森林和植被破坏严重。库区各县(区)的森林覆盖率从50年代初期的30%~56%,下降到目前的15%左右,沿江地带仅有5%~7%。5、水体污染严重。库区现有工矿企业3000多个,年排污水10亿t,污染物50余种,江段大肠菌,石油类、氨氮、酚、化学耗氧量超标,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库周涨落带的出现,大量有机物堆积在高温高湿下,细菌或病菌大量繁殖,将加重库内水体的污染。6、城镇生态失衡严重。沿江城镇建筑拥挤、公用设施不完善、功能不齐全、居民户外活动场所狭小、绿化地带严重不足,没有建立起处理城镇“三废”的完善系统。[4]

(二)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开发力度不够三峡库区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具有极强的垄断性,品种也十分齐全,可供不同类型游客不同的季节旅游。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库区内成熟的景点不多,海内外享誉盛名的景点不多,而且三峡工程兴建后,还淹没了部分好的景点。总的来讲,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严重滞后。

(三)旅游旺季旅游超载现象严重,未形成良好的生态旅游氛围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区没有进行环境容量的控制和管理,在旅游旺季游人拥挤,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态旅游氛围。由于旅游季节集中及线路设计不合理,人满为患的现象时有出现。旅游数量过多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还会使游客产生不良感受,降低旅游兴趣。而在淡季生态旅游区人数又急剧下降产生旅游设施闲置等问题,旅游容量季节性变化很大。

生态旅游与生态经济的关系

优越的地理环境为三峡库区造就了极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大量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库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发展好库区生态旅游业必将促进三峡库区生态经济的发展。

(一)生态旅游业是推动生态经济发展的动力生态旅游业是“无烟产业”,是第三产业中最具发展活力的行业之一,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和新的增长点,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为生态旅游不仅可以增加外汇收入,弥补外贸易逆差;还可大量回笼货币,为经济发展积极建设资金。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投资相对较少,资金投向灵活、回收期也较短,是三峡库区贫困地区脱贫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应当把生态旅游作为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增加库区人民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5]

(二)生态旅游业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旅游业的行业综合性、区域关联性和辐射带动性很强。发展生态旅游业可以促进第二产业结构高度化、生态过程清洁化、废弃再生化、环境无污染化以及农业生态化等协调发展,并带动第三产业商业贸易、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饮食服务、金融保险等行业全面发展,有效地促进三峡库区经济繁荣,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6]

(三)以生态旅游为支柱产业,推动三峡库区的生态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生态旅游所倡导的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观念的深入人心,生态旅游的范畴从自然生态资源延伸到人与自然和谐的人文生态资源;将生态旅游作为发展三峡库区生态经济的支柱产业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其推动力和辐射作用,还可以唤醒人们对生态和环境的保护意识,可以扩充旅游的项目、内涵和规模,促进旅游业和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峡库区发展生态旅游,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的开发对策

(一)制定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库区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必须做到统一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发展,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在生态学、旅游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库区生态旅游资源的不同特点,结合“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规划”和“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编制出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规划,使库区生态旅游能有序地、健康地发展。

(二)打造库区生态旅游目标市场生态旅游对旅游者素质要求较高。中国目前乃至相当长的时期内,大众旅游仍是主流,中国远没有形成一个有一定规模的生态旅游市场,社会公众还没有真正的生态旅游的意识。据1995年《全民环境意识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国民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环境保护常识欠缺是相当普遍的问题。因此,必须科学合理地确定库区生态旅游的目标市场,有重点地宣传促销。不能将所有市场都确定为自己的目标市场。这样才能利于库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库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库区的生态城镇建设步伐,努力培植生态服务产业三峡工程的修建,将淹没一批城镇。抓住库区移民城镇迁建的契机,在库区建立一批布局独特的生态“山水城”,实现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如巫山县把新县城规划为山水园林生态示范城;忠县新县城规划为三面环水、背枕青山的半岛型“山水城”。生态旅游不仅包括旅游活动的生态化,还应包含旅游服务的生态化。因此,库区各生态旅游点应发展为生态旅游提供服务的生态服务业,如生态服装、生态饭店、生态商店、生态交通。不同的生态旅游点应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相应的生态旅游产业,并由此带动库区一批生态产业的发展。[3]

(四)保护文化传统,营造良好的旅游文化环境独特的地域文化传统,民族传统是三峡库区旅游资源中极其宝贵的财富。保护库区文化传统,就是要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同时,防止商品化和庸俗化趋向,尽可能地保持地方民族、传统文化的原生形态和纯正性质。旅游部门、企业应与地方文物文化部门通力合作,从每年的旅游总收入中提取部分资金用于地方文物和文化保护,组织人力广泛收集整理散落于民间的山歌小调和谚语民谣,采取紧急措施抢救已濒临消失的文物;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应积极提倡“双语教学”;鼓励恢复传统的节庆活动、民俗仪式吸引游人。

(五)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三峡库区旅游要加快发展,首先要加强以交通为先导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尽快解决客运交通不畅的“瓶颈”问题。坚持统筹战略,既要发挥铁路大动脉的骨干作用,又要重视公路交通的主导地位和基础作用,发挥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的综合运输效益。同时,应多渠道、多形式地筹措资金,采取灵活的融资手段、为生态经济发展营造一个“造血”系统。要充分利用地区扶贫开发和移民开发以及西部开发的发展机遇,把生态产业发展作为重要项目,采取优惠政策,吸引海内外投资开发,同时引导民间投入,建立一个灵活的融资体系。改善库区接待条件,兴建上星级的饭店酒店,争取彻底改变接待能力差的情况。

(六)适应旅游现代化的需要,重视旅游信息网络建设快速发展生态旅游业,不但要有良好的硬件环境,还需要与良好的软件环境。旅游信息网络建设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生态旅游资源的特色,充分重视库区旅游市场的深度开发和宣传促销,以提高国内国际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重视发展旅游信息网络建设,与国际旅游接轨,是旅游现代化的需要,是发展三峡库区生态经济的需要。

第7篇:生态旅游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 生态旅游 法律

我国人口众多,自然植被少。保护区不能像有些国家采用原封不动、任其自然发展的纯保护方式,而应采取保护、科研教育、生产相结合的方式,而且在不影响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保护对象的前提下,还可以和旅游业相结合。

一、我国目前旅游的状况

尽管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带来了全球总需求的疲软,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旅游业发展的动力依然强劲。《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2009年12月1日正式,首次提出了“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提出的5大措施指明了旅游产业升级方向。这将为我国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根据此前世界旅游组织作出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独特的自然资源是自然保护区所要保护的对象,但同时也是保护区在开发过程中最具竞争力的资本。目前大多数的自然保护区都已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旅游项目,没有开展的也在积极筹备。

二、“生态旅游”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许多开展生态旅游的地区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使当地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在开展生态旅游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与破坏的主要原因:

1.粗放开发,盲目利用生态旅游资源。许多保护区的有关部门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和全面科学的论证、评估与规划,个别保护区甚至在资源本底调查尚未完成,对保护对象的特点和规律还不完全掌握的情况下就开展生态旅游。因此多数保护区借“生态旅游”之名,行“大众旅游”之实,真正达到生态旅游要求的自然保护区很少。

2.缺乏科学的管理。保护区的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影响了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科学管理,如风景区归建设部管,森林公园归林业部管,自然保护区归环保局综合管理,存在政出多门、推诱扯皮、利益冲突等问题,自然环境成为其中的牺牲品。生态旅游区、当地社区和政府、保护区主管部门、经营部门之间的相互排斥与冲突多于合作与协调。

3.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许多开展生态旅游的地区,其实际做法离生态旅游的要求相差甚远,普遍缺乏对生态旅游真正内涵的理解,实际上仍是以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已经开展旅游的自然保护区还没有建立自己的旅游管理规章,对保护区无法形成真正有效的管理。

4.保护区旅游投入水平低。开展生态旅游对保护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保护、科研、宣传、教育、监测等各项功能全面发挥。然而,大多数保护区科研基础薄弱,缺乏依赖科学信息的管理和措施;保护区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教育和科普教育滞后;大多数保护区资金不足,导致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建设不适应生态旅游发展的需要。

5.当地社区参与少。生态旅游是生态、社会、经济的统一体,保护区与当地社区是人与自然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因此正如在其指导方针强调的一样,生态旅游的开展需要当地社区参与经营管理和决策。而在目前,当地社区参与较少,社区受益也比较低。据统计,开展旅游使当地社区50%以上家庭受益的保护区占11.2%,20%-50%家庭受益的占8.1%,20%以下家庭受益的占51.3%,完全不受益的占19%。因此我国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在协调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关系方面仍然欠缺。

三、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策略

1.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一切经营活动都要坚持以环境资源保护为前提

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是建立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基础上的,没有完整的生态资源,生态旅游就无法达到可持续发展。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在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把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这是保护区自身发展的需要。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一切旅游经营活动要体现在对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的科学组织管理和保护上,以使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环境得到改善、美化。在发展生态旅游相关项目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资源保护为中心的导向机制,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前提,资源保护要贯穿在开发的整个过程中。

2.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核心是坚持生态和经济效益最优原则

在保护和发展的矛盾关系中,保护区应该坚持生态和经济效益最优的原则。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业效益最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生态旅游保护区获得经费补充;自然环境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比较完整;社区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自然环境质量有所提高;达到科普和生态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求保护区在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过程中要建立生态旅游评估制度,对自然资源状况进行评估和临测,确定生态环境质量和承载量,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合理安排旅游项目和旅游开发强度,根据环境条件和游客承载量制定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做到定点、定线、定量、定时旅游,使之不超过自然破坏的临界点,杜绝有损生态系统完整的过量旅游活动,坚持经济效益服从生态效益的原则。

3.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思想就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的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不对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鉴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是一种不同于一般旅游资源的特殊资源,其价值具有它的原始性和整体性,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也直接受到影响。显然,发展与保护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一对核心。只有从战略高度上充分认识保护区的生态问题,用生态学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来开发和规划生态旅游,做到保护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才能使保护区的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

参考文献:

[1]尹婕.人民日报海外版.

第8篇:生态旅游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 生态旅游 法律

我国人口众多,自然植被少。保护区不能像有些国家采用原封不动、任其自然发展的纯保护方式,而应采取保护、科研教育、生产相结合的方式,而且在不影响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保护对象的前提下,还可以和旅游业相结合。

一、我国目前旅游的状况

尽管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带来了全球总需求的疲软,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旅游业发展的动力依然强劲。《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2009年12月1日正式,首次提出了“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提出的5大措施指明了旅游产业升级方向。这将为我国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根据此前世界旅游组织作出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独特的自然资源是自然保护区所要保护的对象,但同时也是保护区在开发过程中最具竞争力的资本。目前大多数的自然保护区都已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旅游项目,没有开展的也在积极筹备。

二、“生态旅游”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许多开展生态旅游的地区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使当地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在开展生态旅游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与破坏的主要原因:

1.粗放开发,盲目利用生态旅游资源。许多保护区的有关部门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和全面科学的论证、评估与规划,个别保护区甚至在资源本底调查尚未完成,对保护对象的特点和规律还不完全掌握的情况下就开展生态旅游。因此多数保护区借“生态旅游”之名,行“大众旅游”之实,真正达到生态旅游要求的自然保护区很少。

2.缺乏科学的管理。保护区的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影响了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科学管理,如风景区归建设部管,森林公园归林业部管,自然保护区归环保局综合管理,存在政出多门、推诱扯皮、利益冲突等问题,自然环境成为其中的牺牲品。生态旅游区、当地社区和政府、保护区主管部门、经营部门之间的相互排斥与冲突多于合作与协调。

3.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许多开展生态旅游的地区,其实际做法离生态旅游的要求相差甚远,普遍缺乏对生态旅游真正内涵的理解,实际上仍是以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已经开展旅游的自然保护区还没有建立自己的旅游管理规章,对保护区无法形成真正有效的管理。

4.保护区旅游投入水平低。开展生态旅游对保护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保护、科研、宣传、教育、监测等各项功能全面发挥。然而,大多数保护区科研基础薄弱,缺乏依赖科学信息的管理和措施;保护区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教育和科普教育滞后;大多数保护区资金不足,导致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建设不适应生态旅游发展的需要。

5.当地社区参与少。生态旅游是生态、社会、经济的统一体,保护区与当地社区是人与自然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因此正如在其指导方针强调的一样,生态旅游的开展需要当地社区参与经营管理和决策。而在目前,当地社区参与较少,社区受益也比较低。据统计,开展旅游使当地社区50%以上家庭受益的保护区占11.2%,20%-50%家庭受益的占8.1%,20%以下家庭受益的占51.3%,完全不受益的占19%。因此我国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在协调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关系方面仍然欠缺。

三、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策略

1.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一切经营活动都要坚持以环境资源保护为前提

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是建立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基础上的,没有完整的生态资源,生态旅游就无法达到可持续发展。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在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把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这是保护区自身发展的需要。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一切旅游经营活动要体现在对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的科学组织管理和保护上,以使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环境得到改善、美化。在发展生态旅游相关项目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资源保护为中心的导向机制,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前提,资源保护要贯穿在开发的整个过程中。

2.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核心是坚持生态和经济效益最优原则

在保护和发展的矛盾关系中,保护区应该坚持生态和经济效益最优的原则。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业效益最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生态旅游保护区获得经费补充;自然环境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比较完整;社区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自然环境质量有所提高;达到科普和生态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求保护区在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过程中要建立生态旅游评估制度,对自然资源状况进行评估和临测,确定生态环境质量和承载量,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合理安排旅游项目和旅游开发强度,根据环境条件和游客承载量制定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做到定点、定线、定量、定时旅游,使之不超过自然破坏的临界点,杜绝有损生态系统完整的过量旅游活动,坚持经济效益服从生态效益的原则。

3.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思想就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的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不对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鉴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是一种不同于一般旅游资源的特殊资源,其价值具有它的原始性和整体性,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也直接受到影响。显然,发展与保护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一对核心。只有从战略高度上充分认识保护区的生态问题,用生态学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来开发和规划生态旅游,做到保护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才能使保护区的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

参考文献:

[1]尹婕.人民日报海外版.

第9篇:生态旅游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法律

我国人口众多,自然植被少。保护区不能像有些国家采用原封不动、任其自然发展的纯保护方式,而应采取保护、科研教育、生产相结合的方式,而且在不影响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保护对象的前提下,还可以和旅游业相结合。

一、我国目前旅游的状况

尽管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带来了全球总需求的疲软,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旅游业发展的动力依然强劲。《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2009年12月1日正式,首次提出了“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提出的5大措施指明了旅游产业升级方向。这将为我国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根据此前世界旅游组织作出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独特的自然资源是自然保护区所要保护的对象,但同时也是保护区在开发过程中最具竞争力的资本。目前大多数的自然保护区都已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旅游项目,没有开展的也在积极筹备。

二、“生态旅游”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许多开展生态旅游的地区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使当地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在开展生态旅游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与破坏的主要原因:

1.粗放开发,盲目利用生态旅游资源。许多保护区的有关部门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和全面科学的论证、评估与规划,个别保护区甚至在资源本底调查尚未完成,对保护对象的特点和规律还不完全掌握的情况下就开展生态旅游。因此多数保护区借“生态旅游”之名,行“大众旅游”之实,真正达到生态旅游要求的自然保护区很少。

2.缺乏科学的管理。保护区的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影响了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科学管理,如风景区归建设部管,森林公园归林业部管,自然保护区归环保局综合管理,存在政出多门、推诱扯皮、利益冲突等问题,自然环境成为其中的牺牲品。生态旅游区、当地社区和政府、保护区主管部门、经营部门之间的相互排斥与冲突多于合作与协调。

3.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许多开展生态旅游的地区,其实际做法离生态旅游的要求相差甚远,普遍缺乏对生态旅游真正内涵的理解,实际上仍是以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已经开展旅游的自然保护区还没有建立自己的旅游管理规章,对保护区无法形成真正有效的管理。

4.保护区旅游投入水平低。开展生态旅游对保护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保护、科研、宣传、教育、监测等各项功能全面发挥。然而,大多数保护区科研基础薄弱,缺乏依赖科学信息的管理和措施;保护区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教育和科普教育滞后;大多数保护区资金不足,导致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建设不适应生态旅游发展的需要。

5.当地社区参与少。生态旅游是生态、社会、经济的统一体,保护区与当地社区是人与自然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因此正如在其指导方针强调的一样,生态旅游的开展需要当地社区参与经营管理和决策。而在目前,当地社区参与较少,社区受益也比较低。据统计,开展旅游使当地社区50%以上家庭受益的保护区占11.2%,20%-50%家庭受益的占8.1%,20%以下家庭受益的占51.3%,完全不受益的占19%。因此我国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在协调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关系方面仍然欠缺。

三、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策略

1.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一切经营活动都要坚持以环境资源保护为前提

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是建立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基础上的,没有完整的生态资源,生态旅游就无法达到可持续发展。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在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把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这是保护区自身发展的需要。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一切旅游经营活动要体现在对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的科学组织管理和保护上,以使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环境得到改善、美化。在发展生态旅游相关项目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资源保护为中心的导向机制,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前提,资源保护要贯穿在开发的整个过程中。

2.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核心是坚持生态和经济效益最优原则

在保护和发展的矛盾关系中,保护区应该坚持生态和经济效益最优的原则。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业效益最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生态旅游保护区获得经费补充;自然环境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比较完整;社区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自然环境质量有所提高;达到科普和生态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求保护区在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过程中要建立生态旅游评估制度,对自然资源状况进行评估和临测,确定生态环境质量和承载量,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合理安排旅游项目和旅游开发强度,根据环境条件和游客承载量制定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做到定点、定线、定量、定时旅游,使之不超过自然破坏的临界点,杜绝有损生态系统完整的过量旅游活动,坚持经济效益服从生态效益的原则。

3.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思想就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的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不对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鉴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是一种不同于一般旅游资源的特殊资源,其价值具有它的原始性和整体性,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也直接受到影响。显然,发展与保护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一对核心。只有从战略高度上充分认识保护区的生态问题,用生态学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来开发和规划生态旅游,做到保护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才能使保护区的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

参考文献:

[1]尹婕.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