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居家养老的意义范文

社区居家养老的意义精选(九篇)

社区居家养老的意义

第1篇:社区居家养老的意义范文

论文关键词:社区 社区养老保障

一、社区保障的定义

社区养老的社区服务,在国外一般称为老年人社区照顾。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提出了“在合适环境中养老”(AginginPIace)的理论,首先在英国推行社区老年照护服务fConununityCarefortheElderly)。自此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效仿,到20世纪80年代,已走向成熟。大多数学者从社会保障的角度为其进行定义。比较通俗的定义有:“社区保障就是社区承担的社会保障事务”;“社区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障的执行层次”;“社区保障就是指社区的社会保障”;“社区保障就是社区组织自身为居民提供的各种保障”。有的学者认为“社区保障是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福利政策和居民的实际生活标准,以社区为单位,通过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为满足社区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围绕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和社区居民及特殊群体而开展的社会保障活动。”

以上定义从各个侧面揭示了社区保障的含义,由于角度不同,对社区保障的认识、界定也有所不同。笔者认为,社区保障这一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区保障是指社区组织承担的政府交办的各项社会保障管理与服务工作,以及社区组织通过优化社区资源专门为本社区居民提供的各项保障业务和服务。狭义上的社区保障专指社区组织通过优化社区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的各项保障业务和服务。因为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强制性的社会制度,其责任主体是政府,而社区是一个群众性的自治组织,社区保障不具备社会保障所具有的强制性、互济性、社会性等特征,也不具备社会保障所具有的全部功能,如缺乏扩大内需功能、投融资功能等。所以,必须正确认识社区保障的含义及功能,以避免出现社区功能扩大化倾向,影响社区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总之,社区中的社会保障是本社区管理组织对社区内成员因各种自然和社会原因导致家庭生活贫困,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提供各种帮助,同时努力促进社区物质和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的制度。

二、社区养老的特性

1.社区养老模式的功能全方位性

所谓养老功能的全方位性,就是满足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的各方面需要:(1)物质经济上的供养需要;(2)生活照料和护理上的需要;(3)精神支持的需要,包括情感上的慰藉、充实精神生活的娱乐和教育、老年生活调适的心理辅导、应激——应对社会支持等;(4)保护生命的需要,包括医疗服务和治病药物的使用。我国养老体系功能应兼具物质和精神两重性。老年人的养老生活有各种具体而特殊的需要,涉及医、食、住、行、乐、为、健、学。

2.社区养老的资源多元性

在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中,对老年人的经济奉养、生活照料和精神关怀由家庭提供,家庭是完成养老功能的资源所在;而社会养老模式的特点是社会提供养老资源。此两种模式的养老资源均是单元性的。与我国现今社会经济发展形态相适应的社区养老模式,其完成各方面养老功能的资源既来自个人、家庭,也来自社区、政府,因而是多元性的。养老体系的经济供养部分可包括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家庭供养、个人储蓄、自我供养几个层次;照料体系的构成也要涉及国家、社区、家庭和个人等多方面。社区今后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老年护理和照料功能。家庭作为老年人“长期生活的场所、一生的归宿和晚年的倚托”,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最符合其生活习惯和最感熟悉和安全的养老住所,而家庭成员则可以给予老年人他人难以替代的亲情关怀和精神慰藉,因此政府理应制定必要的政策、采取适当的措施,鼓励老年人居住在家中或在家庭式的环境中养老。

3.社区养老模式的功能体系的多层次性、开放性和优势互补性

社区养老模式满足各方面养老需要的功能载体可以是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社区养老模式的“家”的概念,不再是仅由亲缘关系成员所组成的狭义的家庭概念,而是在生活功能上,扩展到其所处社区的广义的家庭的概念,在这样的社区——家庭环境中,社会人际关系层次更多,人际交往互动方式更为多样,更能满足人际互助与沟通的多元需要。老年人在这样的养老环境中更可能获得多层次的养老需求满足。因此,在社区养老模式中,家庭是主要的养老载体'一旦它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性的。居住条件好、子女照料较周到的老人在自己家中养老是社区养老;而居住条件差、子女照顾不好或是失去亲人的老人,由社区向他(她)提供具有家庭氛围的养老住所也应归属于社区养老的模式;另有一些自主性较强的老人,不愿麻烦或“连累”子女、亲人,而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前提下愿意住在设施良好的社区老年公寓中摆脱家务牵累、休闲养性、安度晚年,这也不失为一种合适的社区养老方式。本着社区养老模式以老人为中心的原则,在养老方式的选择上应尊重老年人自身的意见,根据老年人的价值观、自主性和生活自理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某种养老方式的择取不必固守不变,应该是动态发展的。从根本意义上应该确定的是,社区养老模式的“家”不是一个物理空间概念,而是具备人际关怀、情感交流,同时具备物质养老和精神养老条件的社会环境。

4.社区养老模式资源利用的充分性

社区养老较之机构养老,具有投资少、成本低、服务广、收益大、收费低、见效快的特点,能减轻机构养老服务的压力。1996年,美国人住养老院的老人数量仅为居家服务老人的十七分之一,但护理费用开支总额达到800亿美元,比居家老人的护理费用总额高出1.6倍。在上海,造一个设施条件较好的养老机构,平均每张床位的成本也在10万元左右,一个2、3百床位的养老机构,就意味着2、3千万元的投入,还不包括建成后运作费用的补贴。

三、现阶段我国社区养老保障的现状及问题

首先,社区养老保障缺乏系统性,根据国外的经验,任何一种新制度的建立、方案的实施,都是有中央和地方的密切配合,总会有相关的法律与制度的先行出台,这样一种新的制度和方案才会顺利地推行和实施,我国的社区养老保障还没有形成一种服务体系,还只是各自为政,一盘散沙,另外社区缺乏对养老保障的自主权,目前的社区仅是充当着政府管理居民的中介。

其次,对社区养老资金缺乏统一的管理,各地资金筹集方式各不相同,资金的来源不明确。大部分社区活动资金主要来源于街道每年有限的拨款,但资金很少用于老年服务,资金也不是专门拨给老年人的,在平等社区接受的退休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破产企业,对于这些退休人员,其生活来源主要是政府的补助,属于社会福利,由民政部门负责发放,另外社区中虽设立了募捐箱,很少有人捐款,即使是募捐到了资金,也要由社区上交给街道。

再次,对社区养老的准备不足,这主要包括:在认识方面,一是主管方对社区养老的认识,其还没有完全了解社区养老的含义,没有将社区与养老真正地结合起来,对民众缺乏必要的宣传,社区仅是一个自治组织,社区养老是由社区的养老院负责,而一般养老院是要收费的,社区派往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只是起到一个把握政策方向,作为养老院与政府联系的桥梁而己,二是群众对社区养老的认识,很多人对社区养老的概念感到陌生;在组织管理方面,既缺乏法律、制度方面的保障,也没有具体的管理和实施的部门,组织乏力、制度缺失,很多社区对辖区内的老年人缺乏统计与了解,对于接受的退休人员也只是对其来去负责登记而己;在基础设施方面,快速增加的老年人口和老年人口高龄化,对老年生活服务、健康维护、老年文化、娱乐健身、家庭照料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对老年人物质生活的满足,还包括精神方面的满足,很多社区缺少老年人活动的场所和设施,例如平等社区虽然拥有一个200平方米的活动室,但室内缺乏活动设施,图书阅览室的书籍也比较单一,而且缺乏为老年人提供的单独的、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活动场所及设施。

四、加强和完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建议

在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国家还无力包办老年服务事业,也不可能指望完全由老年人自己购买服务。因而采取由政府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方式,在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是切实可行的途径。针对目前社区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需要通过合理设计予以改善。

1.改善居家养老的观念

1.1通过新闻媒体等渠道大力宣扬健康向上的养老方式,引导老年人树立积极的养老观念,为提高自己的晚年生活质量而妥善应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事。社区与老年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在社区广播中或在各小区的宣传窗中多增添一些关于积极、健康养老的知识栏目和真实的事例教育内容,让老年人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1.2“激活”老年人的社会交往。这里的“社台交往”指广义的老年人参与的各种社会活动,包括劳动就业、文化学习、文体活动等凡是涉及“交往”的活动。老年人口可以通过各种社会交往增强运动,或者通过交往和运动寻求新的平衡,社会交往是增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和延长健康期的得力之举。社区应在了解老年人社会交往偏好的基础上为老年人提供科学引导,并注意发挥老年人自身在各种社会交往活动中的组织和管理作用,让老年人认识到‘自己的潜能,以更加自信、积极的态度去生活。

1.3培养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认同感和服务资源利用的自主性。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顺利开展,首先需要得到受惠老年群体的认可。社区工作人员要经常与老年人进行沟通,帮助他们了解社区,使老年人形成一定的社区责任感。同时,要帮助老年人充分了解社区为老服务,使他们能切实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更如有效地利用好社区所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

2.加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人力资源建设

人力资源是推动老年福利事业发展的基本因素。一个完整、充实的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人员配置应由正规照顾人员与非正规照顾人员进行合理搭配,应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的综合福利服务。

2.1做好老年人家属的教育和培训工作

社区服务的开展离不开老年人家庭成员的基础性支持。一般来讲,老年人的配偶和子女是老年人最熟悉和最愿意依赖的人,且他们也最了解自己家中的老年人。因此,首先要对老年人的家属进行简单的培训,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老年人的特点和需要,并掌握照料老年人的基本知识,使他们尽自己所能,关心自己家中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心理健康,积极支持老年人利用好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

2.2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

应从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中选拔优秀人才领导社区老年工作,并引入其他各行业的人员从事社区老年管理工作。同时吸纳更多的热爱老年服务事业的人进入社区为老服务行业,对他们开展正规的专业化培训,培养他们对为老服务事业的正确态度,加强对老年人特点的了解,理论和实物操作均合格后发给其为老服务专业资格证书产.在手式上中煎产可安排一段时间的试用期,根据他们的实际工作效果和老年人的反映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资格认定。加强反馈监督制度的执行,杜绝形式主义。适当提高社区管理工作者和服务工作者的待遇,尊重和重视他们的工作,呼吁其他社会组织和居民的协助与配合,共同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2.3发挥好志愿者的作用

居家养孝的社区平务再作除了专业工作人员之外,还应有相应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作为支撑,通过组织成“老年服务小组”、“送温暖小组”等为老年人提供综合性的福利服务。也可以鼓励健康的低龄老年人组建自己的志愿者队伍,为高龄老人、孤寡老人等其他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帮助,增进社区老年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助。

3-完善社区服务,推进社区服务业产业化发展

社区服务业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产业,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因而要改变我国目前的社区服务杂乱无序的状态,必须坚持规划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建立科学规划、合理建设的社区服务建设体制。实行行业准人和认证制度,建立规范有序的社区服务管理机制。美国前老年学会主席舒尔茨在谈到社区在养老中的作用时总结了以下几点:

3.1开展社区的上门服务与邻里互助让长期照顾老人的家庭和亲属有喘息的机会;

3.2由社区成立托老所和老人俱乐部等组织;

3.3对老人的亲属提供培训,传授照顾的技巧与技能;

3.4组织受到专门训练的咨询人员给照顾老人的家庭以指导。

第2篇:社区居家养老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老年; 住宅社区; 发展趋势; 研究

中图分类号:[F2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渐严重空巢老人的增多,以及空巢老人日渐增多认可老龄化趋势的日渐严重,如何解决城市居民养老问题,提高社会养老质量成为了重要的社会社会问题。从目前现有的经验来看,无论是农村的五保户养老模式还是城市的敬老院养老模式,随着社会发展,都显得不够科学和完善,都没有充分考虑到老人的心理感受和子女的的情感因素。随着社会持续快速的发展,老人的养老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并且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综合社区服务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给社区养老创造了条件,使构建新型老年住宅社区成为了可能。在此基础上,开发一种基于社区的养老模式,使老人住宅在家里就能享受到完善的养老服务,成为了未来的重要最主要养老模式发展趋势。

二、我国养老方式的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3年统计数字表明,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超过总人口的10%,并以每年3.2%的速度剧增。按照联合国规定的标准,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国家,特别是上海、北京等特大城市,老龄化的比例更高。北京在1990年就已经步入了老龄化城市,老龄人口80万,占总人口的14.6%。上海全市户籍人口1341万中(2003年统计数据),60岁以上老年人250万余人,占18.7%。据上海市统计局2003年8月抽样调查显示,上海的“空巢老人”已经占老年人口的42.7%,突破了100万,其中四分之一是独居老人。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最大问题之一是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口的社会抚养和高龄老年人的照料问题。在老龄化社会中,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核心问题。老年人晚年生活能否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 乐,与所处的整体社会环境、居住环境、社区提供的服务项目的社会化程度有着极大的关系。

我国现有老年人的主要养老方式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养老院养老等形式。居家 养老和社区养老是两种相互依赖的形式。居家养老起着照料老人生活,满足老人对亲情 渴望的作用;社区养老则主要提供医疗,、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医疗和精神文化方面的 资源。这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家庭和社区在老人生活中起到的作用。

调查显示,政府和民办的养老院除了经济水平的原因,传统观念给人们的影响也是 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新中国的机构养老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农村为敬老院, 集中供养五保户;城市为社会福利院,收养城市中的三无老人。尽管养老院已经发展多 年,但人们仍普遍认为进入养老院有被家人“遗弃”的感受。

与养老院这种形式相比较,居家式社区养老则是在现有经济发展条件下更加符合老 人意愿的养老形式。居家养老的形式更人性化,在精神上提供给老人的安全感和稳定感 更强。居家式社区养老,即居住在家庭中的老人,由社区提供所需的医疗,、精神,、文化 等方面的服务。这意味着虽然家庭仍然是养老的主体,但家庭养老内涵却发生了变化。 这就是传统的家庭养老向现代家庭养老的演变,它依靠丰富齐全的社区服务,既能满足 老人居住在家里的愿望,又能享受到家庭所不能提供的各项生活照料护理和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社区通过服务的形式为老人提供照顾,而家庭通过亲情,为老人提供精神慰藉,家庭与社区互为依赖、互为补充。

老年住宅就是居家式社区养老的一个发展模式,是一个发展新方向。在社区养老体 系中,老人不仅是被动的被养群体,也是自我养老和参与社区管理的主动群体。一是他 们在社区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二是他们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活动,为丰富社区生活、 维护社区安定发挥着重要作用。三是年轻的老年群体不仅能够自我照顾,还能够为年老的老人提供服务。社区和老年群体之间的关系体现为一种互动的关系。

从中国传统文化“孝道”和扶老携幼反馈传统养老方式来说,通常老年人的幸福观植 根于家庭,期望子女孝顺,家庭和睦。老年人也不希望过多依赖政府和家庭,乐于参与 各种社会活动,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并从中获得精神慰藉,保持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变受照料者为自立与半自立者。社区式老年住宅产业的兴起就应运而生了。

基于这种认识,老年住宅社区的理念拥有了实现的可能,只要在城市规划中,投入足够适当的资金,建立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功能性社区,就能够有效构建老年人专属的住宅社区,满足老年人居住和养老等多重需要,解决城市养老问题,同时优化城市住房结构,提高城市住房结构的合理性,丰富城市住宅社区的功能。因此,从养老模式创新的角度来看,构建老年住宅社区是养老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不但是符合城市发展实际的,同时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老年住宅社区推广诞生的重要意义和必要然性

考虑到城市居民养老的现实需要,以及现有养老方式的不足,在城市建设中构建老年专属住宅社区,并赋予住宅社区以养老功能和属性,构建住宅社区养老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从目前城市发展来看,老年住宅社区诞生的推广的意义意义和必要然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老年住宅社区的推广对诞生对改变现有养老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老年住宅社区的诞生推广普及,是养老模式的又一一个创新,不但改变完善了现有的养老模式,同时还充分考虑到了老人和子女的情感感受以及在情感和物质上的承受能力,使养老问题变成简化了成老人的养老居住问题,化解了城市居民的养老问题。,使通过普及推广老年住宅社区,老年人能够在自己的住宅中安度晚年,享受高品质的老年生活。老年住宅社区的诞生推广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整体实力提高的表现,是对现有养老模式的有效创新和补充,对提高养老效果,满足城市居民的养老需求,有着直接的促进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对于老年住宅社区的诞生,我们应认识到其积极的一面及其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其实做好老年住宅社区的研究工作。

2、老年住宅社区的诞生推广对提高城市居民养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对养老问题的认识,普遍认为养老首先应是在家里,其次是儿女围绕享受天伦之乐。如果没有家这个养老的场所,城市居民的养老也就失去了传统意义。从现有的养老体系来看,许多城市建立了多功能的福利院,虽然设施齐备、功能完善、服务贴心,但是许多身处其中的老人还是感觉不到幸福感。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福利院的养老模式并不适用于中国居民。基于这种认识,老年住宅社区概念的提出,是对现有养老理念的补充和创新,基于这一理念下建立的老年住宅社区势必会提高城市居民养老质量,并对城市居民养老提供新的依据和参考,由此可见,老年住宅社区的诞生推广对提高城市居民养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老年住宅社区的推广诞生是城市住宅建设的必然趋势

老年住宅社区的推广诞生,使城市住宅建设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新的选择,不但为城市住宅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在功能上给城市住宅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老年住宅社区的建设理念指导下,老年住宅社区正成为城市住宅的重要形式,丰富了城市住宅建设形式,满足了城市住宅建设需要,并增加了城市住宅的功能性。因此,老年住宅社区的推广诞生是城市住宅建设的必然趋势,为城市住宅建设指明了方向,从根本上促进了城市住宅建设的发展,为城市住宅建设提供了重要保证。由此可见,老年住宅社区的推广诞生是城市住宅建设的必然趋势,满足了城市住宅建设需要。

4、老年住宅社区的推广诞生是解决城市居民养老问题的必然选择

考虑到城市居民养老问题的严峻性,如果不积极转变现有的养老理念和养老问题的处理方式,将无法有效解决城市居民养老问题,将危害危及社会的稳定性,影响和谐社会的建立效果。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在城市建设中构建老年住宅社区,能够有效解决城市居民的养老问题,老年住宅社区的推广诞生是解决城市居民养老问题的必然选择。从目前城市住宅规划来看,鉴于老年住宅社区的重要性,应在城市建设中将老年住宅社区当作重要的民生工程来规划和建设,并赋予社区丰富完善的功能属性,充分满足城市居民的养老需要。由此可见,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老年住宅社区的推广诞生具有重要意义。

四、老年住宅社区的功能定位分析

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的养老需要,提高城市居民的养老质量,在建设老年住宅社区的时候,需要对社区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目前来看,从满足城市居民基本养老需要的角度出发,老年住宅社区应具备以下功能:

1、老年住宅社区应具有完善的医疗服务功能

在老年人的养老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医疗服务。考虑到老年人体弱多病的特点,在老年住宅社区内,应根据老年人的组成情况,提供完善的医疗服务,使老年人的一般疾病都能够在社区得到解决和基本的处置,满足老年人的就医需求。在老年住宅社区配备完善的医疗服务功能的意义在于,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使老年人在突发疾病时能够获得及时的救治,确保延缓老年人的健康生命。因此,在老年住宅社区的功能设定中,医疗服务功能应该放在所有功能设定的首位,只有住宅社区具备了完善的医疗服务功能,才能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从而提高社区的功能性,提高老年人的养老生活品质。

2、老年住宅社区应具有丰富的文化娱乐功能

老年人要想在住宅社区内安享晚年,仅仅有完善的医疗服务是不够的,还需要具有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使老年人能够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使老年人能够找到适合的文化娱乐方式,为晚年生活增添色彩。基于这一认识,在老年住宅社区的功能设定中,应加入文化娱乐功能。主要可以包括老年书法学习、老年舞蹈培训、老年乐器演奏、老年歌词训练等。同时,老年住宅社区还应开辟专用场所,为老年人的文化娱乐提供基本的场所,满足老年人的文化娱乐需要。因此,早老年住宅社区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文化娱乐功能的设定,要努力构建老年住宅社区的文化娱乐功能,满足老年人的文化娱乐需要。

3、老年住宅社区应建立完备的沟通机制,方便居民沟通

老年人在生活过程中,应加强互相间的沟通,使老年人不感觉到孤独,提高老年人的交流质量。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老年住宅社区应建立完备的沟通机制,这种沟通机制包含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老年人居民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便于老年人之间建立深厚的友谊,起到丰富老年人生活的目的。另外一个层面是老年人与社区服务人员的沟通,这种沟通有利于社区服务人员工作质量的提升,也有利于老年人及时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社区服务人员,使社区服务人员能够调整工作方式和工作思路,更好的为社区老人服务。因此,从提高老年住宅社区服务质量,满足老年住宅社区服务需求的角度出发,老年住宅社区应建立完备的沟通机制,方便居民沟通。

4、老年住宅社区应配备专业素质的服务人员,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服务

老年住宅社区与其他社区的不同之处在于,需要配备大量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服务人员,为老年人提供标准化、高效率、优质化的服务,满足老年人生活的现实需求。从目前老年住宅社区的建设情况来看,对于专业素质服务人员的配备,已经取得了共识,在老年住宅社区的功能设定上,也已经将服务人员的配备当作了老年住宅社区建设的一件大事。考虑到老年人生活的特点,许多老年人身边缺乏子女及时的关照,迫切需要社会服务人员给予一定程度的生活帮助。因此,基于这一现实需要,在老年住宅社区的建设中,应配备专业素质的服务人员,为老年人提供细致周到生活服务,满足老年人生活的现实需求。

五、老年住宅社区发展的趋势分析

从上述分析可知,老年住宅社区的构建已经成为了城市住宅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对解决养老问题和合理规划城市住宅结构有着重要意义。基于这一判断,老年住宅社区的发展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老年住宅社区将朝着多功能化方向发展

从老年住宅社区的功能定位来看,多功能性和提供优质全面的服务已经成为了老年住宅社区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通过设定丰富完备的功能,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使老年人能够在住宅社区内获得可靠的服务,进而提升养老质量,满足养老需要。从目前老年住宅社区的构建来看,多功能性已经成为了衡量老年住宅社区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对老年住宅社区的建设形成了有力的推进,提升了整个老年住宅社区的建设质量。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老年住宅社区将朝着多功能化方向发展,成为了老年住宅社区的必然趋势和重要发展方向。

2、老年住宅社区将朝着服务优质化方向发展

为了能使老年人在住宅社区内获得良好的养老环境,并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照顾,老年住宅社区在未来将会朝着服务优质化的方向发展。所谓的服务优质化主要是指老年住宅社区具备了优质服务的能力,并能够根据老年人的现实需要,提供完善的、贴心的服务,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提高老年人的养老品质。从目前老年住宅社区的发展来看,服务优质化是其重要的发展方向,对构建城市养老体系、完善城市养老设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当前老年住宅社区的发展趋势研究中,我们要重视其服务优化的研究,要认识到其朝着服务优质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3、老年住宅社区将成为城市居民养老的重要形式之一

从目前老年住宅社区的实际发展来看,老年住宅社区的出现,不但改变了原有的养老模式,同时也创新了养老观念,使城市居民养老有了新的方式。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城市老年住宅社区的建立逐渐增多,老年住宅社区的功能也为广大公众所熟知,老年住宅社区的作用也得到认识和加强。从现有的发展状况来看,老年住宅社区将成为城市居民养老的重要形式之一,形成了对现有养老模式的有益补充,提高了养老模式的发展质量,满足了城市养老的现实需求,使城市养老有了新的方式。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老年住宅社区将成为城市居民养老的重要形式之一。

4、老年住宅产业将呈现与老龄产业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老年住宅产业在我国还有几十年的发展空间.大有可为。它不仅为我国传统的房地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它将催生并带动一个新的产业,即老龄产业的全面发展。标志着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开端,同时也为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大力发展老龄产业提供了一个平台。这不但能满足广大老年人的社会需求,.也将促进我国老年专用产品的研发。因此,对于老年住宅社区而言,已经上升到了产业发展的高度,并得到了商业化运作的指导,保证了整体产业发展质量。从目前来看,老年住宅产业将呈现与老龄产业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六、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我国的城市养老问题上,老年住宅社区的出现,有效化解了城市居民的养老矛盾,并且为城市住宅结构调整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因此,要因地制宜地建设不同档次,不同服务内容,不同管理模式,不同收费标准的老年公寓,才能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生活需要。营造一个老年人愉快、安全、健康、舒适的住宅和环境,乃是全社会需要长期共同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宋言奇;杨曌;;居家养老“五大体系”的发展探索—以苏州为例 [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10期

[2] 陶澈;我国城市混合老年社区规划研究 [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3] 何南茜;老年社区规划设计研究 [D];中南大学;2012年

[4] 王玲慧;国外老年人居住环境的规划与建设 [J];上海市建设职工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第3篇:社区居家养老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城市社区养老;家庭养老;社区服务

在人口老龄化成为大趋势的今天,养老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应该结合我国上千年的家庭养老传统,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使社区的力量,社会的力量,这种援助之手直接进入家庭,向家庭提供最直接的帮助,使老年人能够在家里,得到全方位的照顾,使家庭中的子女以及其他成员,能够摆脱沉重的负担,也要让老年人充分分享到社会发展成果。但是由于我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的,社会福利水平不高,社会养老机构尚不能完全填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社区养老服务在养老保障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也直接决定着老年人生活的幸福指数。

目前养老方式主要有三种:社会养老、社区养老、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方式由于个体差异等各方面的原因,这种方式逐渐暴露出种种弊端,这些弊端需要社会养老和社区养老来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明确规定:“发展社区服务,逐步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疾病护理与康复等服务设施和网点”。这不仅从根本上明确了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的主要问题,而且也为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

一、居家养老服务的类型、形式和内容

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民族传统为支撑,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基本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也就是说老年人可以生活在自己熟悉的住所和环境中,政府不必花过多的资金建设集中的养老机构和设施,只是在老年人所生括的社区范围内实行各种上门服务,为老年人提供购物、清扫、护理等日常的生活照料。

(一)居家养老的类型

一是独立型的居家养老,老年夫妻独立居住在自己的房子,即老年空巢家庭,或是单身老人独立居住在自己的房子,即老人单身家庭;二是与子女合住型的居家养老,即传统的多代同堂家庭。

(二)居家养老服务形式

一是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二是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托”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

(三)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

社区照顾。社区照顾分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和社区养老机构照料服务,其中,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居家老人照料服务又分为上门照料和“日托”照料,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上门照料服务的内容应包括家务型服务和护理型服务,服务对象应涵盖具有有效需求的健康老人、部分不能自理老人和长期卧床不起老人。

1、 社会参与:社会参与是老人实现自身价值、寻求精神寄托、获得心理满足的需要。对于绝大多数老人来说,社区是他们参与社会的重要窗口和桥梁。社区应当为老人提供参与社会的途径和舞台。

2、社会支援:一些社会服务机构在市场经济的原则下,以社区服务的名义在社区里开办的各种为老年人所需要、所欢迎的项目和连锁服务。

二、居家养老发展过程存在的困难

(一)资金问题

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人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社会养老的很多环节都需要资金,由于社区缺乏自我造血功能,“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工作活动经费以及设施建设费用难以筹措。因此制约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最大的问题是资金,发展居家养老的资金应建立多元的筹措和运行机制。如:多渠道筹措资金,采取财政拨款、社会集资、有奖募捐、各方捐助、街道和居委会出资等方式解决社区养老助老服务资金问题。政府要造就一个良好的环境,用实实在在的具体措施和保障,使投资渠道畅通,象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一样。

(二)服务人员问题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基本上是一些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就业相对困难的人员,服务内容局限于生活照料和家政服务,素质有待提高。这支队伍几乎没有接受过专业化、正规化的培训。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工作除了专业工作人员之外,还应有相应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作为支撑,组成诸如“老年服务小组”、“送温暖小组”、“孤老残疾保护网络”等志愿组织。他们所提供的救助和服务是无偿的和非盈利性质的。据了解目前社区中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普遍不足,绝大多数社区根本没有形成志愿者组织,也就谈不上具有志愿者队伍。

三、促进居家养老良性发展的具体举措

(一)建立老年家庭档案

街道和社区责成人员负责为空巢家庭建立档案。社区服务根据空巢家庭的要求实行包干制或定期服务制。社区服务的内容可以是多样的,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安装有远程中央控制和服务的电子呼叫系统。没有条件的地方,街道或社区应组织建立联系人制度。联系人可以是健康的离退休老人、学龄孩子或其他社区内的志愿者。联系人与空巢家庭定期保持联系,有问题则按街道和社区提出的应急办法处理。即使安装了电子呼叫系统的地方,也最好建立联系人制度。如果街道或社区需要送饭的老人比较多,可以统一组织符合条件的食堂或饭馆给老人营养配餐送餐。

(二)建设老人活动站

养老院只能解决很少一部分老人的养老问题,更多的老人的老年生活只能在社区进行。近年来,社区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小区设置了简单健身场所和老年活动之家,但离真正意义上的新型社区标准还有相当差距。老人们在经济有了保障的同时,更渴望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增进生活的情趣,扩大社交的范围,使精神生活得到充实。

(三)设立各种与老年人相关的组织机构

设立老年婚姻介绍所。在伴随社会家庭小型化趋势,孤寡老人日益增多,老年人求偶需求也会增加。老年人再婚其实就是自我养老意识的一种体现。设立社区老年婚姻介绍所,帮助鳏寡、孤独、离异的老人求得生活伴侣,互相照顾、互相关心、安度晚年,也应是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不可缺少的内容。老年人一旦自立自强,可以大幅减轻儿女的压力,间接节约社会资源。

第4篇:社区居家养老的意义范文

一、重要意义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服务形式,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居家养老服务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由专业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生活照料服务;二是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等服务;三是为老年人提供信息咨询和中介服务,方便老年人生活。

不断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条件,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我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2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4.38%,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的14%,空巢老人已达到老年人总数的50%以上,高龄、空巢的老龄化特征明显。2008年,我市以政府购买服务为切入点,在主城区启动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三年来,市政府直接投资2000余万元,用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和为困难空巢老年人购买服务,全市城区所有社区均已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20余万老年人享受到了居家养老服务。但是,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满足广大老年人及其家庭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各级政府要切实提高对加快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大政府主导力度,完善运行机制,增加服务内容,提升居家服务水平,提高广大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二、原则和目标

(一)工作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依托社区,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从老年人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和最迫切的服务需求入手,重点照护与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需求相结合,建立信息网络系统与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建设相结合,市场化、专业化运作与邻里互助、志愿服务相结合,不断提高养老服务社会化水平。

(二)工作目标。2011年年底前,所有城区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和启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2012年,实现全市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和服务范围的城乡一体化;3年内,居家养老服务能够满足80%以上居家老年人的需求;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实现便利老年人居家养老的“15分钟生活圈”。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补贴办法。2011年年底前,市政府购买服务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60元;2012年将65岁以上低收入家庭的空巢、独居老年人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同时形成政府购买服务补贴标准与居民生活水平、物价指数变化的联动机制。各区政府要结合实际,制定居家养老政策,在市政府购买服务的基础上,提高补助标准,扩大服务范围。

(二)完善居家养老信息网络系统建设。采取政府与企业合作或政府向企业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区、县(市)级居家养老信息平台,设立老年人信息服务“管家”,提供各种紧急救援服务、生活需求服务、日常生活咨询服务等。3年内,实现居家养老信息网络覆盖有需求的所有老年人。

(三)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功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须全面掌握老年人基本信息,随时整理老年人服务需求信息,组织协调专业为老服务人员、志愿者,及时提供入户和其他形式的服务。社区公益用房应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专区,有条件的可开展社区日间照料服务,设立老年人大学教学点、图书室、活动室、配餐点等。农村要依托敬老服务中心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立乡村居家养老服务站。将居家养老服务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范围,社区专职工作者负责本管理网格范围内老年人基本信息和服务需求信息的收集、整理,协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各区政府要按每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每年不低于3000元标准设立运营补贴,在社区设置的社工岗位、公益岗位中指定为老服务人员,每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至少应有1名专职人员。

(四)完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要建立社区老年人健康档案,2012年建档率达到90%以上,农村达到60%以上;逐步完善社区全科医生上门服务制度,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持续性、综合性、个体化的医疗和咨询服务;探索为需要长期照护的高龄、失能老年人设立家庭病床。

(五)完善失能老年人无障碍设施建设。在小区改造和楼盘建设时,要完善失能老年人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免费开展困难失能老年人家庭无障碍生活设施改造,将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生活设施改造工作延伸到困难失能老年人家庭。

(六)完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各区要建立规范化管理、程序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的居家养老骨干队伍,在老年人健康咨询、康复护理、心理问题纾解、法律维权、家用电气使用、老年人理财、保险等多方面提供专业服务,形成以专业队伍为骨干,志愿者、义工队伍为主体,邻里互助、亲友相帮为补充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

(七)探索建设老年社区。引导建设集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学习教育、休闲购物于一体的,适合老年人特点的老年社区和老年宜居社区(楼盘、单元)。

(八)探索新的居家养老形式。探索“异地养老”、“以房养老”等服务模式,探索设立老年人护理保险等商业险种,探索开辟老年人健身、休闲活动站点,探索鼓励子女与老人共同或就近居住的办法。

四、加快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扶持政策

(一)建立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及运营以奖代补机制。市政府在福彩公益金中安排居家养老专项奖励资金,对2011年年底前全部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区,按平均每个社区1万元标准对区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从2012年开始,每年对出色完成居家养老服务任务的区政府给予奖励。

(二)落实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税费减免政策。经市、区(县、市)民政部门批准成立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可比照养老机构相关政策,免征营业税;对经审核确认为非营利组织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免征企业所得税。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经营所发生的水电费、燃气费、包烧费均按居民使用计费标准收费。市政府将制定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物业费补贴政策,对已出台的有关社区建设、社会保障、就业培训、公共服务、医疗卫生等政策涉及居家养老服务的,有关部门要搞好政策衔接,落实各项政策优惠。

(三)建立困难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制度。市政府将于2012年建立困难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制度,为城区低保家庭中的高龄失能老人发放护理补贴。

(四)鼓励企业建设老年宜居社区。经民政部门批准,凡在主城区内开发建设“老年宜居社区”或建设老年宜居楼盘、单元的,参照我市养老机构建成后政府一次性补贴的政策执行。

五、组织管理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副市长担任,各区、县(市)政府和市政府各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各地区也要相应成立居家养老服务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所在地域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各街道办事处要明确具体部门,安排专职人员负责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二)明确职责分工。根据居家养老服务任务目标和各有关部门职能,市直各部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所承担的责任如下:市民政局:负责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组织指导和日常管理;制定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办法及组织实施;负责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和补贴资金的管理使用。市发改委:负责将养老服务业及居家养老服务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服务业扶持范围。市财政局:按照现行财政体制,逐步建立符合居家养老服务发展需要的公共财政投入;负责居家养老服务中需要政府投入的资金保障,监管政府投入资金的管理使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设置居家养老服务的公益岗位和居家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市建委和市城乡规划局:负责将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及相关设施纳入城乡规划和建设。市卫生局:负责指导社区卫生机构建设,制定有关居家养老服务的预防保健、医疗、护理、急救、康复等措施制度;开展老年家庭病床试点。市人口计生委:负责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对独生子女家庭的老年人养老保障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对策建议。市地税局:负责落实发展养老服务业有关税收扶持政策。市教育局:负责社区、村(居)老年人学习教育的指导和扶持帮助,支持大专院校开设养老服务课程,积极为社区、村(居)培养养老服务方面的人才;鼓励在校学生深入社区、村(居)为老年人服务。市商务局:负责社区便民商业网点的规划和建设。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负责居家养老服务单位(企业)物业费减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市司法局:结合法律援助行动,制定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及提供法律服务的优惠政策。市广播影视局和哈报业集团:负责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舆论宣传。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和市体育局:负责社区老年文化和体育活动站的建立和活动指导。市残联:负责将残疾人家庭无障碍生活设施改造工作延伸到失能老年人家庭。市总工会和市妇联:负责开展孝亲敬老家庭、好儿女评选活动。团市委:负责组织以为老服务为主题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老年人大学:负责老年教育进社区工作。市老龄办:负责居家养老服务的综合协调、监督检查、调查研究工作。

(三)加强资金预算管理。市政府将用于开展居家养老的资金纳入年度预算。各区、县(市)要加大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投入力度,并纳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

第5篇:社区居家养老的意义范文

一、重要意义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是破解我国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切实提高广大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重要出路;是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优良传统,尊重老年人情感和心理需求的人性化选择;是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和谐和代际和谐,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渠道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二、基本任务

发展居家养老服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在城市社区普遍展开,同时积极向农村社区推进。力争“十一五”期间,全国城市社区基本建立起多种形式、广泛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不断充实,服务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专业化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居家养老服务的组织管理体制和监督评估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农村社区依托乡镇敬老院、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现有设施资源,力争80%左右的乡镇拥有一处集院舍住养和社区照料、居家养老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1/3左右的村委会和自然村拥有一所老年人文化活动和服务的站点。

居家养老服务,必须坚持以下几项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从老年人实际需求出发,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高质量、人性化的服务;坚持依托社区。在社区层面普遍建立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场所和服务队伍,整合社会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营造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环境;坚持因地制宜。紧密结合当地实际,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社区人文环境和老年人的需求相适应,循序渐进,稳步推开;坚持社会化方向。采取多种形式,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和支持居家养老服务。

三、保障措施

(一)制定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应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地研究制定本地城乡社区发展居家养老服务规划,并把它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社区建设总体规划中,统筹安排,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快速健康发展。

(二)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合理配置资源。各级政府应转变职能,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加大投入,研究制定“民办公助”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居家养老服务业。各级政府要统筹考虑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队伍建设和运营管理等问题,合理配置资源。有条件的地区可针对性地设立专项资金,开设资助项目,探索适应当地特点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三)贯彻落实支持居家养老服务的优惠政策。贯彻落实国家现行关于养老服务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养老院类的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免征营业税,对各类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免征自用房产、土地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

(四)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要按照当地社区建设规划和老年人实际需要,协同各个部门,整合资源,在城市社区和大部分农村乡镇建设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点等基础设施,大力推动专业化的老年医疗卫生、康复护理、文体娱乐、信息咨询、老年教育等服务项目的开展,构建社区为老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的多种服务。吸引生活自理的老人走出家门到社区为老服务设施接受服务和参加活动;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则采取派专人上门包护,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护理、文化娱乐、心理慰藉等多种需求。依托城市社区信息平台,在社区普遍建立为老服务热线、紧急救援系统、数字网络系统等多种求助和服务形式,建设便捷有效的为老服务信息系统。

(五)加强专业化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要鼓励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考试合格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认真实施专业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科学界定居家养老服务中职业社会工作者的岗位和职责,加强对社工专业人才的吸纳与培养。同时,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改善和提高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

要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组织,鼓励和支持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等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

要逐步改善和提高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地位和待遇。紧密结合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的实行,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人员落实相应的物质待遇;对符合条件的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要按规定享受相应的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

(六)积极培育和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按照政府职能转变以及与企业、事业、社团分离的原则,对居家养老服务中能够与政府剥离的服务职能都要尽可能交给社会组织和非营利机构去办,交给市场和企业去办。各级政府应积极培育、规范管理各类居家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发展连片辐射、连锁经营、统一管理的服务模式。

第6篇:社区居家养老的意义范文

在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今天,在社会福利机构养老床位紧缺的情况下,面对90%以上老人在家养老这个社会现实,我们的社会组织及慈善义工应围绕和谐老人、帮助老人安度晚年做哪些力所能及的服务工作呢?

一、加大慈善义工队伍建设是人口老龄化发展及社会和谐的需要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字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据专家预测,今后几十年内,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递增;而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以每年5%以上的速度递增。到2050年,全国老龄人口总量将达到4亿,占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群体的丧偶率也呈大幅度上升的趋势。目前,在我国的老年人中,空巢率已经达到29.2%,这就意味着四分之一以上的老人身边无子女照料。专业人士在谈及老年人丧偶时说:“空巢化、高龄化再加上丧偶,会使风烛残年的老人生活雪上加霜,更加孤独无助。一旦到了高龄,丧失自理能力,生活就会相当困难。”

就我市而言,截至2011年底,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07.55万,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16.5%,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户籍老人14.92万人、城乡独居老人5.25万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报显示:常住人口中65岁以上为736051人,占总人口9.2%。按照国际上通常算法认为, 60岁以上老年人,如果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10%,就标志着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011年,南京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过国际标准6.5个百分点。

南京市人口结构呈现出老龄化程度高、速度快、比例突出三大特点。在人口老龄化严峻形势下,老年人口作为一个有特殊需求的社会群体,越来越被各级政府所重视,被社会各界所关注。作为南京市慈善总会旗下的慈善义工队伍,是帮助社会老人服务的组织形式,必将成为积极对应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有效力量。

据有关研究老年人状况的权威机构调查和南京市慈善义工开展老人家中服务了解到,在养老方面:85%的老人希望在家养老;15%的老人希望在社会福利机构养老。但社会福利机构的床位紧缺,不能满足那些希望到福利机构养老的老人。发达国家养老床位约为老年人口总数的3%-5%,而我国仅占老龄人口总数的1.73%。南京养老床位数在全国也算位居前列了,但永远满足不了老人的需要。而目前我国社区养老服务和其他多种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总体上比较落后。十二五期间,我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有需求的老人有望入住社会福利机构养老。在日常生活照料方面:在日常生活有困难时,老人的主要依靠是配偶和儿女,自请保姆者很少。还有的老人在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遇到困难时无人帮助。目前,南京福利机构(包括私营养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的床位近3万张,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2.8%。仅就城乡独居老人5.25万人计算,只能解决57%的独居老人入住。还有空巢老人、想入敬老院的老人等。所以,分析得出,照料服务与供给之间不相匹配、差距较大。据说美国老年人独居性很强,退休后一般不依靠子女,大都生活在老人服务院所,其中老年公寓是常见的一种。他们退休后卖掉自己的房子,拿卖房的钱支付公寓所需费用。南京正在试行以房养老这一做法,希望能够顺利实施。但中国的国情不能和美国相比,经济收入就会把老人困置家中养老。再就是社会养老院所容量低。居家养老仍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老年人的养老方式。除了家庭成员,慈善义工组织也是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者。他们整合社会各方资源,不计报酬地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多种服务,是社会化服务发展的新方向。慈善义工涵盖面广、资源丰富、技能全面,如心理咨询、康复保健、医疗护理等。

南京纯老人家庭(指独居或60岁同住老人)约一百多万人,其中独居老人五万多人。随着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独居子女的父母也将步入老年,因而身边无子女的纯老家庭数量将随之增多。一对夫妇赡养四位老人并养育一个孩子的家庭到处可见。这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城市的主要家庭类型,也是家庭养老弱化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年轻父母围着孩子转,子女无时间照料或不愿意照顾老人的情况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子女迫于生活压力,对老人各方面照顾心有余力不足,家庭对老人的赡养越来越具有局限性。广大慈善义工将在承担居家养老的生活照料功能中起到有效的缓解作用。

老年人的幸福,除了慈善义工组织自身的努力外,还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关爱。其实社会化养老是一种更为先进、更为人道也更为自主的养老模式。为了让老年人安全幸福地度过晚年,全社会都应为老年人提供专门的生活照料、心理资讯、医疗、法律等慈善义工服务,使老年这个弱势群体能够得到诸多有效的社会保障。换言之,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关爱今天的老人是行、传、做,关爱明天的自己是助、传、教。

二、各级政府及社会组织都应大力支持慈善义工所开展的各项助老服务工作,为其搭建服务平台

第7篇:社区居家养老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河北省;居家养老;政府责任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政府在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中责任的厘定

收录日期:2013年1月13日

一、文献综述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养老服务尤其是居家养老服务兴起的时间不是很长,从1985年天津成立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到2000年我国各地陆续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到2008年国家颁布《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不过20余年的历史。目前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有:张卫东的论文《居家养老模式的理论探索》(2000年),杨宗传的论文《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2000年),张良礼的著作《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及规则》(2006年),阎青春的论文《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位”》(2007年),李兵、朱建民等的论文《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政府的职责》(2008年),刘训的论文《居家养老:走出养老困境的必然出路》(2008年),吴玉韶、李伟等的论文《居家养老的实践难题与对策建议》(2009年),官玉琴的论文《居家养老政策法规研究》(2009年),李晨漪的论文《国内外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综述》(2009年),等等。这些研究主要探讨了居家养老的政策措施、政府职责、服务体系、服务模式、服务队伍建设等问题,对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产生了良好的理论指导作用,较好地推动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但是,针对具体省份研究比较少,本文对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责任进行研究,补充相应不足。

二、政府在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中责任问题的研究意义

政府在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中的责任问题,是一个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它可以丰富和深化养老服务研究,为加快发展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提供理论指导,为解决日趋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开辟重要的实践途径。

1、有助于深化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的理论研究,为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提供理论指导。年龄结构已进入老年型,到2008年,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超过1.59亿,占人口总数的12%,且今后仍将以年均3.2%的速度增加,养老服务现实需求巨大,但关于养老服务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养老服务的现实需要。目前,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理论研究不多,不全面,主要包括政策制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政府在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这一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责任研究,能弥补当前理论研究的不足,丰富我国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理论研究,为全面推进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切实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命、生活质量提供理论指导。

2、有助于深化对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重要性的认识,积极推动养老服务的改革与发展。我国正经历“银潮”,科学合理地解决养老问题迫在眉睫。当前养老模式主要有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等。机构养老成本较高,且只能解决少部分人的养老问题。对广大老人来说,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更符合现实,尤其是居家养老,成本相对较低,且符合中国孝道传统,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但目前我国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不足、比重偏低、质量不高,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该研究试图探讨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的紧迫性和政府在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中的责任,从宏观与微观层面提出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深化人们对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重要性的认识,更好地指导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的改革与发展。

3、有助于政府在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中履行职责,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提供良好的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是政府题中应有之义。养老事业是重要的民生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也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强化政府在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中的职责,实现政府、市场与社会供给的结合,能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

三、政府在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中责任的厘定

根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和《河北省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的精神,政府在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中责任的厘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1、更新观念:政府责任的前提。一是更新政府自身的观念,认识居家养老是我国重要的养老服务模式,政府不仅要提供宏观管理、财政支持、健全制度,还要充分发挥社会与市场的力量,加强监管与评估;二是更新民众的观念,通过教育和政策引导,让民众认识并接受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认识到尊重老人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

2、强化管理:政府责任的核心。人口老龄化发展引起一系列的经济与社会变化,是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加强科学管理,是政府重要的应对之策。作为准公共产品,政府主导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是关键,同时要鼓励、扶持民间组织与企业参与,提供多样化服务,实现多中心治理。

3、完善政策法规:政府责任的保障。要完善法规,在居家养老主体规定上与现行政策一致;地方政策要有统一的立法指导。即要完善立法,国家要建立起统一的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政策法规体系,并制定配套的地方政策,使老年人合法权益受到国家法律保护。

4、服务导向:政府责任的关键。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改革的重要方向和目标,公共服务是现代政府的核心职能。在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中,我国政府要转换角色,从过去的控制者、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指导者。

5、财政支持:政府责任的重要内容。政府财政补贴是弥补准公共产品私人融资不足的最重要力量。对于贫困地区或市场化水平较低的地区,政府在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中实施财政补贴能激励私人融资的实现,从而满足民众对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效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兵,朱建民等.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政府的职责[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

[2]唐碧.我国城市政府在居家养老中的职能定位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

[3]官玉琴.居家养老政策法规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2.

第8篇:社区居家养老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农村养老 新型居家养老模式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2-124-02

1 农村新型居家养老模式的内涵及优势

新型居家养老模式是在家庭养老面临困境,机构养老模式存在不足的情况下,结合两者优势产生的一种新养老方式。农村新型居家养老是以农村家庭为核心,以农村社区为依托,以农村老年人日常照料、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并引入专业化服务的一种养老模式。新型居家养老的具体内容表现在:居住方式方面,老年人主要以居住在家的方式养老,但这里的“家”,不是仅指由亲缘关系组成的狭义的家庭概念,而是扩展到其所处社区的广义的家庭概念;在经济供养方面:由个人、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社会承担一部分的经济供养责任有利于减轻个人和家庭的负担;在生活照料方面:主要坚持以家庭照顾为基础,同时辅之以一定的社区服务,特别是对孤寡独居老年人的日常照料方面,一定要突出社区服务的作用;在精神慰藉方面,充分发挥传统家庭的伦理道德作用,积极营造新农村的“尊老、敬老、孝老、养老”氛围,并辅之专业心理指导,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此外,它还具有以下优势:首先,不脱离农村老年人熟悉的生活环境,符合其“安土重迁”的心态。其次,居家养老的成本远远低于兴办养老机构的费用,具有投资少、成本低、服务广、收费低、见效快的特点。最后,因地制宜,灵活性强。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老年人的需求来设定不同的养老服务项目。

2 建立农村新型居家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2.1 建立农村新型居家养老模式是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客观要求

中国的社会,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大陆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19亿,占8.87%,而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农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更为严峻。据调查,目前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已经达到15.4%,比全国13.26%的平均水平还高出2.14个百分点。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等原因导致的人口迁移,导致农村老龄人口还以每年3%的速度在增加。据北京大学曾毅教授所做出的预测,2020年后,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会高出城市3―6个百分点。因此,未来农村人口老龄化的严峻趋势,势必需要建立起新型居家养老模式来缓解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2.2 建立农村新型居家养老模式是满足老年人需求,提升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根本要求

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是多层次的,不仅仅只是经济上的供给,还包括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等需求。建立农村新型居家养老模式,根据老年人的需求,提供灵活多变的服务。在生活照料方面,对于生活能自理的农村老年人可以居家养老,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服务,而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农村老年人可以采取集中供养的方法,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在医疗保健方面,以乡镇卫生院为依托,成立社区卫生服务站,保证老年人得到廉价便捷的医疗保健服务。同时对于生活不便的老年人,可以设立家庭病床,提供上门服务;在精神慰藉方面,对于农村那些子女少或者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多提供精神慰藉,同时也可以组织老年人成立秧歌队、腰鼓队、戏曲小组等,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开展这些养老服务,最终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3 建立农村新型居家养老模式是应对农村养老困境的现实要求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事业在近年来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随着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农村养老面临不少困境。首先,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减弱。随着生育制度和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农村家庭赡养系数大大上升,子女对父母生活的经济负担和照料的压力加大,导致家庭对养老的供养能力出现不足。其次,土地保障功能减弱。土地是农民的养老的基础,但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土地大量被征收,耕地面积和数量减少,农民获得的土地收益也锐减,养老的经济来源不足。最后,农村机构养老发展滞后,大多农村养老机构硬件条件较差,服务水平较低,工作人员素质低,缺乏专业护理知识,同时由于机构养老费用高和受传统文化习惯的影响,很多农村老年人都不愿意去机构养老。因此,发展农村新型居家养老,由社会承担一部分养老责任,减轻了家庭养老的负担,同时又弥补机构养老服务资源的不足,真正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养老困境。

2.4 建立农村新型居家养老模式是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关注民生是解决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即养老问题。同志曾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占多数人口的国家里,农民是否安居乐业,对于社会和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广大农民日子过好了、素质提高了,广大农村形成安定祥和的局面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就会更加牢固。”当前农村家庭逐步小型化,特别是农村空巢老年人和独居老年人的数量不断增多,农村养老服务问题已经成为事关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要事。建立农村新型居家养老模式,使老年人在自己家里和村落社区内就能接受各种养老照料服务,既符合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同时也解决了家庭和子女的后顾之忧,有利于促进家庭的和谐,实现农村社区的稳定发展,最终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3 建立农村新型居家养老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3.1 农村新型居家养老模式具有国家政策法规依据

党和政府一直关注以养老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1996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权益保障法》第三十五条提出开展社区服务,逐步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健康等服务设施和网点。2006年,国务院转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养老业的目标是:“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2008年,由全国老龄化、国家发改委、民政部等10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全面推进居民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公布。《意见》要求,全国城市所在社区“十一五”期间都要建立起多种形式,广泛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农村要力争8成左右到的乡镇拥有一处集院舍住养和社区照料、居家养老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三分之一左右的村委会和自然村拥有一所老年人文化活动和服务的站点。在国家民政部的倡导下,全国各省各市都相继出台了发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法规,如宁波市出台《关于推进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浙江余姚市出台《关于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等,这些都为农村发展居家养老提供了政策指导和努力方向。

3.2 农村新型居家养老模式拥有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支持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农村事业的发展,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首先,经济建设上,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民增收能够保障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各地农村可以建立起具有日间托管、医疗保健、文化娱乐活动等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场所,这为农村新型居家养老模式创造更有利的基础条件。其次,政治建设上,实施农村民主化管理理念,一方面使村干部贯彻为村民服务的宗旨,关注农村养老服务问题;另一方面,催生非盈利组织的产生,并根据村民需要开展各类服务活动,为居家养老提供了发展契机。再次,文化建设上,新农村建设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注重提高农民素质,改观社会风尚,能够为农村新型居家养老服务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开展文娱活动,可以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通过文明乡风的建设促进村民关系和谐发展,增加农村老年人的情感储蓄量,达到提升老年生活质量的目的。最后,社会建设上,随着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不断扩大,农村救助、五保、低保制度的日益完善,都将为建立农村新型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制度保障。

3.3 农村新型居家养老模式具有深厚的孝文化积淀支撑

在中国历史上,老年人的赡养是以孝为核心在家庭内部进行的,以“孝敬父母、孝敬长辈”为核心内容的孝文化思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刻的社会影响。传统的儒家思想认为:“孝为百行之冠、众善之始,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德之本也。”因此,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有“养儿防老”的传统,尤其是在农村至今依然如此,我国的宪法也规定了赡养老年人是成年子女的义务。而我们所谓的农村新型居家养老服务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由家庭和社会提供日常照料、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等为老服务,老年人可以自己熟悉的环境养老,可以继续得到家人的关心和爱护,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享受儿孙带来的天伦之乐,这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符合老年人的传统观念。因此,在深厚的孝文化影响下,农村居民容易认可和接受这种新型养老模式。

3.4 农村新型居家养老模式具有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

农村新型居家养老的发展,必须建立一支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养老服务队伍。而当前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富余人口,可以充分利用他们来扩充养老服务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一方面,我国农村一直存在浓郁的“尊老、敬老”文化和邻里互助的优良美德,农村居民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农村中生活困难的老年人提供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同时,他们也希望自己在遭受困难时也能得到相应的救济。另一方面,由农村富余人口组成服务队伍与服务对象彼此熟识、容易沟通,且便于及时、就近提供有效的服务。老年人对自己长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都有深深的依赖感,由农村富余人口提供服务,老年人容易认可和接受,而且熟人关系不仅能提供优质的服务,更便于为老年人排忧解难,提供精神慰藉。因此,拥有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能保证农村新型居家养老开展的可持续性。

3.5 农村新型居家养老模式具有成本低,受益高的特色

新型居家养老成本低,受益高。首先,农村居家养老费用相对于机构养老来说要低廉很多。机构养老要负担住宿、医疗服务等多方面的费用,费用之高让很多农村老年人望而却步,而在居家养老中,老年人在家中养老,无需承担住养老院而产生的房租、水电费等一系列开销,同时还能充分利用家中的各种生活资源。其次,农村新型居家养老不需太大的基础建设投资,一个农村行政村只要有几间房间稍加改造就可以成为养老服务中心,这样把省去的费用投入居家养老服务中,更加获益。最后,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一般都是低偿或者无偿为老年人提供,同时服务方式灵活,可以满足老年人的多方面的需求,最终发挥居家养老模式的最大效能。

参考文献:

[1] 曹洪香,赵立新.农村居家养老需要强有力的道德支持[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4):89.

第9篇:社区居家养老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养老模式产业化创新

一 国外居家养老模式介绍

居家养老是一种最普遍的方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居家养老以家庭养老为基础,提供了家庭养老中除经济保障之外的大部分其它服务,可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增加老年人的福利水平。老年人仍在自己家里居住,社区设有专门机构来进行家庭护理服务,按时或按次数收费。这种方式只需要老年人支付不多的费用即可,适用于喜欢住在家里、但无人照顾的老人,是一种社区照顾功能的实现。

1.美国:全面医疗照顾辅以养老服务的居家养老

1997年美国政府出台《平衡预算法案》,提出PACE计划(The Program of All—inclusive Care for the Elderly),这是政府对老年人实施全面医疗照顾,提供给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提供长期照顾的一个创新项目。PACE由商业运营、政府监督,主要目标人群是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服务和长期照顾,使其可以居住在自己的社区,保持尽可能的健康,并保持一种独立、有尊严、有质量的生活。

美国社区养老服务内容覆盖全面,包括病历管理、成人日间照顾、家庭健康扶助、个人照料、杂务服务等等。社区还普遍设立家庭保健中心(为在自己家中居住者提供简单日常生活及护理服务)、老人活动中心(除提供养老午餐外,还组织文化、娱乐、教育、旅游等活动)、提供免费教育、进行老年人志愿者服务。

PACE项目经费主要来源于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每月支付给符合条件老年人的救助资金。符合医保条件但不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老年人需要自行支付服务费的差额部分。社区服务项目部分免费,收费项目由个人支付或在各种保险计划中支出。

2.英国:福利国家加社区照顾的居家养老模式

作为老牌福利国家,英国政府立法明确承诺对老年人提供服务和供养使其过上体面、舒适的生活。但福利国家导致的“英国病”又使政府被迫探寻更加有效的养老模式。“社区照顾”是英国在福利国家政策变化下倡导的一种社会工作模式,其目标是让老年人在自己家或“像家一样的”环境中接受服务。目前,社区照顾模式体现了英国养老服务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英国社会服务的各个领域。社区照顾实际上包涵“社区内的照顾”和“社区照顾”两个层面。社区内的照顾就是运用社区资源在社区内由专业人员对老年人进行照顾,如利用社区服务设施对老年人进行开放式的院舍照顾。社区照顾则是由家人、朋友、邻居及社区志愿者提供的照顾,如对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家庭服务,使老年人不用脱离熟悉的社区进行正常的生活。英国社区照顾的资金来源为政府财政出资,体现了以政府为主的特点,很多服务设施都是由政府资助,社区、家庭和个人的支出不多。从事服务的工作人员为志愿者和政府雇员,一般收费由地方政府决定,服务或免费,或收费低廉,差额部分由政府支付。对于接受服务的老人,政府拨付给其与住院标准相同的津贴,使家庭在照顾老年人时具备一定的经济保证。

3.日本:家庭福利加护理保险的居家养老模式

与西方国家相比,日本的养老制度强调国民自立,重视家庭作用。其所倡导的“日本型福利社会”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充实包括个人在内的家庭基础,强化家庭作为安全保障系统的功能;抑制福利国家病,坚持小规模政府,减轻家庭和企业的负担,维持民间的自助精神和活力。社会保障和养老方面的法律把家庭和家庭赡养关系作为前提条件。一类是强制家庭和亲属进行赡养的法律,如生活保护法、老人福利法、《儿童福利法》、《老人保健法》、《残疾人福利法》等;另一类是在制度上承认家庭或亲属之间已经形成的赡养关系的法律,如《国民年金法》、《厚生年金》、《健康保险法》等。

日本政府从2000年起开始实施护理保险制度,其目的是“让老人脱离医院,回归社区,回归家庭”。40岁以上的国民必须加入并缴纳护理保险金,65岁后开始享受保险提供的服务,卧床或患痴呆无法自理的老年人不去医院就可在家接受护理。通过该护理保险制度,将老年患者的长期护理场所从普通医院转移至家庭、老人福利院或保健设施和疗养型综合场所。通过社区的志愿者提供长期志愿服务,每周几次探视、服务居家老人。

护理保险为强制性医疗保险,其相关服务由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家庭赡养和经济支持是老年人养老的主要资金来源,政府和志愿者提供部分无偿服务。

二 国外社会养老模式介绍

1.集中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