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互联网思维概念范文

互联网思维概念精选(九篇)

互联网思维概念

第1篇:互联网思维概念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 网络 隐喻性词语

一、隐喻性计算机词语产生的理论基础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当人们要认识和描写以前的事物,而原有的语言符号不能表达新概念时,人们往往依赖已知的概念及表达方式以加深对不熟悉事物的认识和了解,通过想象和联想,看到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从一个易于理解的源域(source domain)概念映射到一个较难理解的目标域(target domain)概念。本文正是以此为理论基础对本论题进行考察。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语言是联系思维和外部世界的现实中介,“主体的认识成果和意识内容只有借助于语言才能获得持久的存在形式”,①人们认识的成果必须以语言的形式展现出来。语言中,词汇对社会生活的变化最为敏感,概念的形成依靠语言中的词,因而人们的认知成果更多地通过词汇表现出来。

当代西方人本哲学家认为,人类最初的思维方式是神话思维、隐喻思维等非逻辑思维。对于这种非逻辑的东西,人们常常运用隐喻化语言来体现。在当代科学认识活动中,主体实际上必须应用一种形式化的演绎方法,用不反映事物终极事实的隐喻性词语对认识客体的本来状态进行假设,创造性地提出语言模型,采取新的认识方法来把握客体。这种思维方式就表现为科学语言的隐喻特征。与其它认知科学一样,科学家们在探索计算机领域时,用已知的概念来认知未知的概念,以具体喻抽象,以通俗喻科学,创造出了大量的隐喻性计算机词语,这是隐喻所具有的认知功能的充分体现。

根据上述理论,我们把通过隐喻方式创造出来的计算机及网络词语称为隐喻性计算机词语。通过研究这些词语,我们发现,隐喻不仅在计算机领域普遍存在,而且体现了我们对计算机的认识。

二、计算机隐喻性词语分析

1.计算机是人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习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从行为动机、情感特征,以及行为方式来理解和认识人体以外的东西”。②为了生动形象地描述一个物体或抽象概念,人们会把无生命的东西看成是有生命的。这种拟人化的过程也是一种隐喻,称为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通过人们在谈论计算机时常有的如下表达方式,我们可以得出“计算机是人”这一隐喻概念。

(1)我们知道HTPC的关闭模式是将电脑由运行转为睡眠模式(即进入待机模式)。(《微型计算机》,2006年第2期)

(2)难道电脑中毒了?(《微型计算机》,2006年第9期)

(3)病毒和木马经常利用操作系统漏洞直接导致电脑死机。(《微型计算机》,2006年第9期)

在以上的这些例子中,计算机被赋予了人的特性。一方面,计算机是一个系统,由不同的部件构成,每一部件都有自己的作用,缺一不可。另一方面,健康的身体取决于人体各器官的相互协调,缺一不可。因而,我们把计算机当成人一样来理解,计算机可以“睡眠”,能因感染“病毒”而发出“死”的行为。

类似拟人化的计算机隐喻词语还有“传染、入侵、记忆、对话框、程序语言、发送、读取、破解、主板(motherboard)、子板(daughterboard)、子窗口(childwindow)”等。每一个这样的隐喻都是由人类自身的特征这一源域到计算机这一目标域的投射。

2.计算机是容器

本体隐喻中最典型、具有代表性的是容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这种隐喻的物质基础是:人在自然界中占有一定的空间和位置,是独立于周围世界以外的实体,以皮肤作为界面,有体内和体外之分,因此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容器。人们将这种概念投射到人体以外的其他物体上,甚至将一些抽象、无形的事件、活动也看作一个容器。当人们把这种概念投射到计算机这一具体事物上,那么计算机也被当成了容器。如:

(1)“勇气”号的病因是电脑存储器中的数据堆积过多,耗尽了存储器的存储空间。(《京华时报》,2004)

(2)如果对方没有处理供热投诉,热线信息将长时间保存在电脑中,相关部门将根据信息及时进行追踪处理。(《新京报》,2006)

(3)面对这一“流氓”行径,小孙无可奈何,只得请人清空计算机,重装系统。(《湖南日报》,2006)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到:人们将“人本身就是容器”的概念映射到计算机上,计算机被概念化为容器。在映射过程中,属于某一领域的相关概念转移到另一领域,而这一映射过程的基础是两个领域存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不完全是因为客观事物本身具有相似的特征,也因认知主体在不同概念之间辨认或创造的共享特征和联系。隐喻思维方式使人们看到了计算机和容器概念之间的联系,参照容器经验域来理解计算机,对容器中的物质人们可以发出存放、清除、查找的行为,同样人们也可以对计算机中的信息资料进行存储、清空、寻找。

三、网络领域中隐喻性词语分析

计算机网络是基于计算机技术而建立起来的,因此网络中的隐喻语言现象也是计算机用语隐喻所包含的内容之一。文中提到的网络隐喻专指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各个领域,并为人们所关注的互联网中存在的隐喻现象。

1.互联网是生物系统

传统上,我们把互联网视为一种交流的媒介,现在我们把互联网当成一个与生物体系非常相似的信息环境。以这个新的角度看待互联网,我们发现在这个虚拟的生物系统中,有许多生物不断地生长、消亡。计算机有不同的“种群”:大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掌上电脑,等等,所有这些计算机都要遭遇“病毒”(病毒程序)的“入侵”。为了避免“感染”病毒,计算机被注射疫苗――安装防御病毒程序,这些程序能够“查杀”病毒。此外,在互联网中还有其他生物存在,如“蠕虫”(可自我复制的互联网病毒),它们在互联网这个信息平台上不断地自我繁殖,从一个生命机体(计算机设备)传播到另一个。如果“蠕虫”太多,将会阻碍互联网上信息的传播。在互联网这个生物系统中,还存在着许多的“臭虫(bugs)”(系统、设备或程序中的一种错误或故障),电脑黑客开发这些“臭虫”去攻击互联网中的电脑设备。“蜘蛛”(一种网站搜索程序)是这个信息交流平台的另一个重要的生命机体,它不断地在互联网上“爬行”,搜索信息。在“蜘蛛”这一种搜索程序的帮助下,我们能够使用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查询我们需要的信息。

除了以上我们提到的“病毒”“入侵”“蠕虫”“臭虫”“蜘蛛”等词语外,还有一些隐喻性的网络词语能够反映出“计算机是生物系统”这一隐喻概念,如“地鼠”(一种互联网搜索引擎)、“千年虫”、“网络蚂蚁”(下载软件)、“网络蚊子”(下载软件),等等。这些熟悉的词语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与互联网相关的许多抽象概念。

2.互联网是社会

在互联网这一虚拟的环境中,存在着几乎与我们现实社会相对应的每一个事物。互联网上有“网上超市”“网络商场”“网络银行”,人们可以“网络购物”从事“电子商务”;有“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人们可以就读“网络大学”;还有“网恋”“网络爱情”“网络中介”“网络警察”,等等。我们几乎可以把存在于现实社会中的任何事物概念,甚至包括现实社会所遵行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抽象概念都投射到互联网中。近年来“信息高速公路”成为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以下是从报刊中摘取的有关互联网报道的新闻内容:

(1)如今,数字地球已成为发达国家为抢占科技、经济制高点的一个与信息高速公路相提并论的战略。(《人民日报》,2006)

(2)而建在清华的中国教育和科研网络中心,更是为之提供了四通八达、连接全国和世界的信息高速公路。(《中国教育报》,2006)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信息高速公路”成为计算机网络隐喻中的一个中心概念,它是组织人们有关信息服务的概念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下面是源域高速公路和目标域互联网的对应情况:

从上面的对应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到目标域的概念和源域概念有着本体对应效果,这种形象对应是通过隐喻来实现的。

我们不仅将网络视为高速公路,还认为网络是社区。社区隐喻概念强调的是在网络虚拟空间人们之间的交流。人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论坛”“电子公告板”“聊天室”等这些方式进行交流,这些交流方式摆脱了空间距离的限制,可以使身处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互联网进行实时的交流。这样方便快捷的交流拉近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之间的距离,仿佛世界各地的人们在一个共同的社区里互相交流。

互联网还是一本书。我们从书的特征来看,每一本书都有封面,标显出书的内容。每一个网站也有封面,我们称其为“主页”。主页中包含着与主页相关的信息,每一条信息又可以看作是一个书页,我们称其为“网页”。从“浏览、浏览器、个人书签、网页搜索、标记、网页图片、网络版权、远程目录、阅读器软件”等词语中我们能够发现,“书”这一认知域的许多元素能够被投射到目标域互联网中,互联网被隐喻成由“网页”构成的书。

上面讨论的互联网中的隐喻词语不是任意制造出来的,它们扎根于与我们不断相互作用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中。

3.其他隐喻

“冲浪”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词语,当我们说“在网上冲浪”时,在人们的思维中互联网被隐喻化为海洋。“冲浪”一词所激活的场景是:人们遨游在广阔的信息海洋,为了防止迷失,我们用“导航”系统获取所需信息。

此外,还有很多词语能够反映出“网络是交易场所”这一隐喻概念,如网络营销、网上采购、网上拍卖、网上消费、网上银行、网上赚钱、虚拟市场,等等。

结语

从认知角度,通过对与计算机及网络相关的词语的考察,我们发现,首先隐喻的言语现象在计算机领域普遍存在,并体现了我们对计算机的认识。其次,隐喻不仅能够在人类对计算机科学的认知、理解和推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会反过来激发、促进隐喻性计算机词语的生成,极大地丰富汉语的词汇系统。

注释:

①王晓升.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文库:语言与认识[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84.

②Lakeoff,Johnson.Metaphor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Press,1980:33.

参考文献:

专著:

[1]冯晓虎.隐喻――思维的基础篇章的结构[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束定芳.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集[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4.

[4]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2005.

[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论文:

[1]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价[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

[2]刘宁生译.我们所依存的隐喻[J].修辞学习,1992,(6).

[3]范立云.计算机英语隐喻的认知价值[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4]林丽芳.论计算机英语的隐喻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5]刘秀花.论科技术语的隐喻性[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

第2篇:互联网思维概念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英语专业词汇教学实践

一、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应用“互联网+”理念的优势

(一)可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互联网+”概念中,教师可使用各类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只要能够将传统的教育形式,与现代技术融合,“互联网+”教育这一概念即可成立。在应用“互联网+”的过程中,传统教学模式将被有效转变。传统模式中,教师应使用板书、课本等工具作为词汇教学首选。学生长期观看课本,听从教师讲解,课堂结构相对枯燥,学生注意力将不断分散。应用“互联网+”概念后,教师可将教学步骤延展,同时在课前、课中、课后等三个阶段内展开,彻底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当教学模式变更后,学生可在更加新颖的教学模式下参与学习,兴趣度将直线提升。

(二)可与时展特征贴合

英语专业词汇教学,属于高校英语教学分支。展开词汇教学,需建立在拥有固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为保证教学计划切实可用,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计划,改良计划中的教育理论、教学方式、教学工具。在当代,国内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学生们的学习习惯、思维逻辑也不断变动。当教师持续使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必然无法满足学生的现代化教学需求。针对此,当教师使用“互联网+”思维,改良课堂结构时,学生的学习需求可得到充分满足。专业英语词汇教学的整体方向,也将与时展特征贴合,可为学生提供专业、全面、高效的教育服务。

(三)可升级教学趣味性

“互联网+”概念的应用,为高校英语词汇教学提供更多可能性。传统模式中,学生需要在课下记忆英语词汇,教师在课堂为学生传递词汇的变动形式、应用方法。整体过程相对笨拙,趣味性较低,长期使用后,学生学习主动性将持续下降。当教师利用“互联网+”概念,改良词汇教学方式后,课堂内的自由属性将被增强,教学趣味性可直接提升。在趣味教学理念下,学生学习主动性可被有效调动,对词汇的理解也更加直观和深入。综上,在大学英语专业词汇教学中,融入“互联网+”概念,可有效升级英语词汇教学趣味性。

二、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对国内部分英语词汇课堂,进行听课调查后可发现,70%的教师正在使用偏固态的教学方法。例如讲授法、填鸭法、传递教育法等等。教师们使用这类教学方法的理由为,当代大学生已经熟悉教授法教学模式,课堂纪律可有效掌控,教学结构相对清晰。但实际上,这类教法教育作用下,学生很难在课堂中吸收大量知识点。部分学生表示,自己掌握词汇应用方法,基本以自学形式为主。即自主在课下分析词汇结构、词汇用法、词汇读音,课堂中,自己仅挑选感兴趣的讲解部分进行记录。这类教学模式下,也会有部分学生的成绩维持在较高状态中,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教育作用并不明显,也并非所有学生都可建立自学的自觉性。

(二)轻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部分教师开展教学时,虽然会深入讲解词汇结构。但记忆词汇阶段中,教师通常会要求学生使用直接记忆的方法。直接记忆的形式,能够被多数教师和学生认同,但实际上,高效且长效的单词记忆方式,应为“思维理解”记忆法。因此,当教师要求学生生硬地记忆单词时,将培养学生错误的学习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学生学习观念存在问题

部分学生认为,学习词汇仅需要自己在课下完成。因此,在课堂开展词汇教学时,这类学生会主动放弃听讲,玩手机或自己完成课后习题。这类学习态度明显错误,词汇教学中包含词性教学、词性规律教学,学生掌握规律后,可使用逻辑记忆的形式,完善记录同一词汇的各个形式,甚至可自行推导正确词汇。当学生学习观念存在问题时,教师应尽快改良学生态度,以免造成持续性的不良影响。

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专业词汇教学策略

(一)课前准备:使用微课教学,端正学生学习心态

课前准备阶段中,教师可使用“互联网+”思维,制作以词汇教学为主的微课视频。为调动学生观看情绪,教师应将微课视频时长控制在5分钟左右。也可以单个单词为主,录制“短小精悍”的微课视频。录制完成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固定时间段内,观看微课视频。观看过程中,当学生对视频内容产生疑问,可将疑问加以记录。教师应在课前,进入网络平台内的管理界面中,查看各个学生的视频观看情况。发现部分学生并未观看视频时,教师应提醒该名学生,端正学生学习心态。教师可与校内教学平台的开发者进行商议,要求在播放视频过程中,穿插简单的课堂小检测。检测板块内包含简单的词汇词性选择题,设置目的为,夯实学生对词语词性的掌握程度。

(二)课中教学:网络与实际结合,培养学生思维理解能力

为发挥“互联网+”概念的优势作用,教师可使用“翻转课堂”形式,将实体课堂布置为讨论课形式。学生在课前准备阶段中,可反复查看微课视频,直至自己能够掌握视频中所讲内容。实体课堂中,教师可首先为学生解决,观看视频时产生的疑问。解决疑问过程中,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先询问教室内,其他学生是否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当班级内学生可解决这一问题时,教师仅充当观察者身份。当班级内学生无法解决疑问时,教师可进行详细讲解。该类型课堂结构的优势为,可充分提升学生的主动地位,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令学生在教师可控范围内,掌握词汇应用能力、思维理解能力。

(三)课后总结:以网络平台为主,做好教学评价工作

完成课堂教学后,教师可在教学平台内,设置与该堂词语课程相关的考核试卷。学生应在固定时间,认真作答。当学生作答完毕后,教学平台内将自动测评学生试卷,并将测验结果输送至教师管理界面中。教师可在学生作答期间,反思课堂教学结构,整理教学结论。也需要整理学生课堂表现、课堂分数等等。学生成绩测评完毕后,教师可依照学生课堂表现和学生测评成绩,书写细致的教学评价内容。

第3篇:互联网思维概念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整合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水平较低。部分教师只是将信息技术当作教学内容的展示工具,难以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因此,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原则与模式显得十分重要。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原则

1 以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为基础的原则

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将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等进行有机的结合,以完成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学方式。小学数学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过一些中间环节逐步地将信息技术当作数学教学的辅助认知工具,进而带动数学教学模式的革新。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进程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个阶段。首先,以知识为中心的封闭式整合阶段。此时,信息技术充当教学演示与交流的工具。其次,以资源为中心的开放式整合阶段。在整合中,不能只将信息技术当作演示工具,还应当将其当作认知工具,加强整合的深度。

2 发挥小学数学教学特点的原则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小学数学教学既要进行数学基本概念、知识的教学,又要进行数学思维方法、数学知识应用的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整合中,必须充分发挥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应当引导学生掌握适应社会生活与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方法以及相关的应用技能。小学数学教学应当是基于做的教学,在教授抽象的概念之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数学模型,培养学生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应当是基于思维的教学,教师应当关注核心概念、思维方法以及能力教学;小学数学教学应当是基于事实的教学,培养学生发现、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效果最优化的原则

教学模式的基石是教学实践,教学模式只有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才能够发挥其价值,只有不断地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才能够完善。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应当遵循教学效果最优化的原则,将适用于教学实践的教学模式应用到教学活动当中,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1 获得式模式

小学数学教学的获得式教学模式适用于概念归纳,引导学生了解概念的含义,形成正确的概念,提高学生概括分析的思维能力。该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七个步骤:“(1)明确教学目的,运用信息技术导入恰当情境。通过计算机导人图、文、声等,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创设的情境应当和教授的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应当接近学生的生活;(2)运用多媒体设备呈现概念例子,引导学生分类归纳;(3)概念假设提出。当学生罗列出例子的所有属性后,引导学生为例子命名;(4)再次呈现概念例子,引导学生检验假设;(5)概括总结,概念形成。学生提取概念包含的本质属性后,概括概念,规范性表述概念;(6)概念应用,巩固理解;(7)反思形成概念的过程,提高学生概括、归纳的思维能力。获得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对信息技术的要求较低,只需要一台计算机和屏幕投影设备就能够满足实际的教学。在教学前,教师应当进行充分的准备,将教学中需要用到的例子、材料等准备好。

2 探究式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运用概念与规律解决数学问题,加深学生对概念与规律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概念与规律的应用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六个阶段:(1)确定问题,运用信息技术导入情境。教师明确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后,运用多媒体设备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2)问题分析,确定解决问题需要用到的概念、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对问题中的条件与要求的结果进行提取,从而确定应用的概念或规律;(3)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提出假设。教师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猜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提出假设;(4)方案共享,并进行评价筛选。小组讨论结束后,将学生提出的方案进行汇总,并展示给所有的同学,引导学生评价筛选最优的方案;(5)采用计算、证明来验证假设是否成立;(6)汇报总结,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在该阶段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演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反思所用到的数学概念与规律,探索式教学模式计算公式或应用教学,例如解方程问题、相遇问题等。该模式需要用到的信息技术设备包括多媒体投影设备、计算机、网络等。如果没有网络教学条件,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口头交流讨论。

3 基于互联网的合作式教学模式

第4篇:互联网思维概念范文

我在智能硬件行业沉浸了两年多,评测了无数或风光无限、或默默无闻的智能硬件产品。自己也从事的是互联网工作,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互联网思维正在害死智能硬件。

互联网思维,从小米开始大放光芒,360、腾讯、阿里、百度、京东一个又一个的成功案例确定了其在商业思维领域的霸主地位。

现在,小到大学生工作面试,大到投资面谈或公司上市,如果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不够深刻,基本上就被认为:朽木不可雕也。从煤老板、中小企业老板到著名商界领袖,吃饭喝酒时无一不谈小米、无一不谈互联网思维。

作为互联网从业者,我承认,互联网改变了一切,互联网思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充满无限发展壮大机会的大门。

但是,正确的道理需要被正确地运用才能取得成功,如果迷信它、把它当成无所不能的神话,那就是自己找死了。

我班门弄斧,根据商业大佬们的言论,先大致总结一下什么是互联网思维:

1、快。找准消费需求,快速推出1.0版本的产品或服务,然后快速进行版本更迭。

2、大数据。不要只看项目本身,要看到其能够获得用户大数据的能力。只要获得了大数据,就有无限可能。

3、粉丝经济。项目本身是一方面,关键是其能否吸引粉丝、提高粉丝的粘性,进而可以通过粉丝赚钱。

4、注重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

5、资源整合,颠覆一切。利用互联网高效和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特点重新整合资源,颠覆一切商业模式,消灭一切商、中间商,甚至传统生产商。

6、极致。要做就做绝,尤其是价格。

7、必须快速上规模。

8、炒作。必须炒作,必须会,必须水军,不然市场总监都不敢说自己是搞市场的。

这种思维模式非常对,但仅仅是工具。古人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对好工具需要好好运用。

智能硬件是新兴行业,创业者们在互联网的大潮下不自觉地纷纷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智能硬件上。但是,用的结果可以说是惨不忍睹。

我分享三个案例:

案例一:产品定位错误营销手段打偏

某一WIFI音箱厂家,非常认真地做了一款WIFI音箱,做的很用心,产品做工非常好。但是,老板说我们要用互联网思维来制定战略,觉得母婴的用户大数据是个空白,觉得妈妈们的粉丝经济很有价值。

所以将产品定位为:儿童早教音箱。因为是快要出来时做的定位,所以产品从外观到软件设计没有什么针对早教的特别突出的设计,只是临时增加了一些早教内容。对于这个定位,消费者是否愿意买单,可想而知。

又来了。制定营销战略时,决策层认为互联网思维是法宝,先互联网推广,有名了,销售渠道自然找过来。所以,北京开了会,网络做了大量推广,众筹平台都上了。所以,当开始时有销售商看中产品,厂家说“我很忙,没时间支持你,你自己卖吧。价格空间不能多,我们产品很受欢迎,我们要把零售价打到最低。”

结果是:一阵让人迷醉的热闹过后,媒体走了,水军完成任务了,网上的信息被其他新的信息覆盖了,众筹把成交零售价直接降低了100块,自己的商城没几个真实销量,销售商也伤心地离开了。关键是,资金花的所剩无几了。

总结:这位老板用错了粉丝经济、用错了大数据、用多了炒作、用错了极致,导致产品定位错误,营销手段打偏。

案例二:半成品上市

这个厂家很有名,推出了儿童智能定位鞋,广告普天盖地。我当时眼前一亮,哇靠,这个产品好,立刻给3岁的女儿买了一双,女儿很喜欢外观,连我老丈人都说功能很好。可实际情况是:我从每天看女儿在哪,到每周看,到想起来看看,到很久没看过了。因为我女儿基本都在幼儿园、家或大人带着玩。并且要每天充电,我想对于大孩子来说,父母最担心的是孩子参加户外活动时迷失,每天充电不可能。其实这个产品还是有用的,真的在孩子走丢时很有用,但要坚持每天充电啊!

所以,本来计划多买几双的我没有再买,也没有推荐给朋友。我看了一下产品的网络销量,开始时很大,后面慢慢就降到冰点了。为什么?因为要天天充电、且APP没有什么功能提高消费者的使用频率。所以,第一批消费者尝了新鲜之后,冷静了。

我想,这个产品好好做的话,是可以解决充电问题的,也是可以在APP中增加一些各种提醒功能提高使用频率的。我觉得不是厂家想不到,而是太着急地推出了一款半成品的产品。

厂家决策层推出半成品的原因是:概念好,要快速上市抢占市场,快速用APP获取大数据,以后再版本更迭;要大力做宣传,快速上量形成规模进而整合上游资源。

他们的广告费应该花了最少接近一千万,但实际盈利远远没有。

总结:快速推出半成品,忽视消费者的感受,快速砸大钱在半成品上做推广,对吗?

案例三:只做概念产品不做好产品

有一个朋友的团队想看到智能硬件这么火,想做点智能硬件的东西。他们结合自己的优势、分析了市场之后,觉得智能止酣仪是一个空白,就开始做了。做之前没有仔细做用户需求分析,做的过程中也没有进行简单的用户调研,就那么闭门造车做出来了。我拿到产品后体验了一下,用的我快疯了,体验很不好。他告诉我:“互联网就是做概念,做炒作,抢占眼球做大数据。第一波有了影响力,加上互联网概念,就能融资了,就能把产品做的更好。”

他明知产品做得不好,却因为互联网的神话坚持做出来,并花了差不多三十万做网络推广。现在依旧是默默无闻,暂时也没有投资人看重他。

总结:为了互联网,只做概念,不做好产品,我不觉得是个出路。

第5篇:互联网思维概念范文

    有意思的是,在微信朋友圈、主流专业媒体的语境中,ERP早已失去了在1998年“集体迎接ERP时代”的光环,也与第一次网络泡沫破灭之后实际回归的境遇相差甚远。在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时髦概念的对比中,ERP几乎被看成是一个落伍的词汇出现的。再加上几大国内知名ERP及管理软件商以“亏”字当头的2014一季度财报,更让人感受到ERP整个行业的下滑和萧条。

    有需求,有空间,为什么ERP和管理软件企业没有获得如虹的涨势,却只有艰难的维持呢?

    流行概念有意与ERP切割

    无论是云计算、大数据,还是移动互联网,在这些时髦概念备受追捧的同时,其鼓吹者最喜欢用的一个词汇就是“颠覆”,强调其应用并非传统概念和技术的延伸,而是一个全新的展现,是颠覆式的应用。似乎过去几十年的技术积累、知识传承和应用升级都无足轻重,全部被“打劫、颠覆”了。事实当然并非如此。

    ERP概念和技术的发展也是基于库存管理、MRP(物料资源管理)、MRPII(制造资源管理)等几个阶段发展而来的,管理技术和IT技术的同步发展、应用造就了从1990年代开始的ERP时代。而且ERP技术和概念本身并没有停滞不前,早在2000年第一次互联网浪潮以后,ERPII的概念流行一时。覆盖范围从企业内部延展到整个供应链和生态系统,信息传输方式也更加多元化,包括LAN、EDI、互联网,只是没有现在的无线网络、移动互联网而已。现在来看,大部分的企业级互联网应用都脱胎于那时候的ERPII概念,而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的应用与企业内部与外部、甚至供应链的管理需求并没有矛盾(只是不同维度的概念称谓而已),是可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

    一般情况下,企业应用与个人应用是两大阵营,由于机构规模化、数据庞大、应用复杂等原因,企业应用软件的界面大都不太友好、反应速度较慢似乎倒可以忍受。但在今天,个人应用,尤其是移动应用的习惯改变了每个人应用电子产品(包括管理软件)的习惯,BYOD盛行,个人应用设备越来越多地与企业应用结合在一起,如果企业应用的界面和反应速度还停留在原来的概念上,则必然会招致落伍的诟病。事实上,大部分的抱怨都源于这两个方面,而且也是新概念应用推广者最常拿出来与ERP等传统应用切割的重要证据。事实上,把传统应用界面优化和数据传输的便捷性提升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因为,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应用,界面简洁、操作简单、数据传输简便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技术发展与管理应用的融合还会继续下去。

    但是,这种有意无意的切割把企业的需求焦点模糊了。这个遭遇与2000年电子商务概念第一次火爆的时候非常类似,原来企业认为上ERP可以解决目前企业发展和管理上的难题,现在则认为如何用互联网的方式来解决转型升级的问题可能更加重要,有时候就会忘了企业的基本流程的规范、数据的准确性这些基础性管理工作也同样重要,而且完全是可以与互联网应用融合在一起的。

    尽管这些概念谁都会说,传统ERP厂商们也会大谈互联网、大数据,但“基因说”往往会把他们的努力一棍子打死。基因不对,再怎么折腾都不像。于是,为了凸显自己的基因纯正,有不断分解公司学习阿米巴运营模式的,也有“狂摔笔记本”预示走向移动互联作秀的。但免费模式当道的互联网思维造成的业绩损失依然不小,这对要求一季度一公示的上市企业来说也许更是一个“紧箍咒”和“催命符”,是概念重要还是业绩重要,则需要管理软件厂商和投资者之间的意会言传了。

    趋势难违,如果ERP厂商和管理软件从业者在论述上输给了这些新概念的肇事者们,自然就失去了话语权和影响力,市场表现糟糕也就在所难免了。

    互联网ERP应用需要“两极分化”

    为什么人们会对ERP有如此分裂的描述和印象呢?关键在于把ERP应用的两种模式混为一谈了。毫无疑问,大量的互联网应用对ERP整体系统来说是一个有益补充,传统ERP更加注重管理流程,对那些结构化数据的收集、整理、把控还是得心应手的,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文本信息显然不够,图片、视频、音频,甚至位置、路径、地图等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都要纳入到管理体系中,后台管理系统需要处理的海量数据和前台用户需要获得结果数据的速度形成了强烈的矛盾,包括ERP、电商系统、协同办公、CRM在内的多维度综合管理系统的架构设计、技术融合、数据共享就形成了一个巨大挑战。

    互联网时代的ERP应用需要“两极分化”,即“前端轻型化”和“后台重型化”两条路径。用户在评述这两类ERP应用的时候也会有所区别,不至于张冠李戴,评错了对象。

    所谓“前端轻型化”,就是把一些专业性的应用小型化并独立出来,使之更加容易部署。比如条码管理系统、库房管理系统等等,大量融合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数据收集、传输方面更加简洁,界面更加友好,一线工作人员更加容易使用,甚至利用手机就可以完成。

    “后台重型化”则指企业的管理效益是靠各类管理软件综合应用的结果,无论前端多么轻型化,后台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还是需要融入更多的技术和经验,这部分是无法省略的。越是后台重型化,其管理的精细度越高,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也越扎实。

    可惜的是,市场上大部分的ERP应用正好处在前端没有轻型化、互联网化,更没有移动互联网化,后台没有重型化,没有对管理流程的精细把控,给出的数据和传输的速度都不尽如人意。切不可用“前端轻型化”来否定ERP及管理软件的重要作用,也不可恃“后台的重型化”而轻视前台的轻型化,这是ERP以及管理软件厂商们值得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过时或不过时,ERP的需求就在那里

第6篇:互联网思维概念范文

关键词:白银时代;商业地产;住宅地产;SCRM;O2O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8月27日

一、房地产企业在白银时代的改革需求

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1~7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名义增长4.3%,增速比1~6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32.0%,土地成交价款同比下降25.6%。虽然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6.1%,增速比2015年1~6月提高2.2个百分点,但7月末的商品房待售面积为6.63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0%,大约为2014年销售量的54.9%。从2015年7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住宅交易价格数据看,新建商品住宅交易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有29个,同比价格下降的城市有67个。考虑到上年同期房地产市场业务进入调整回落轨道,当前房地产市场还未完全恢复至上年同期水平。

自2009年以来,全国性楼市的爆发式增长,明显透支了我国宏观经济增长潜力。虽然由城镇化所引发的刚性住房需求保持稳定增长,但房价收入比过高和租金的高位运行,似乎也很难实现供给匹配潜在刚性需求。而住宅属于耐用消费品,这一固定资产财富在家庭财富积累中比例过高,限制了居民消费发展空间。近期稳定住房消费政策出台,目的不是刺激市场、推升价格,而是为了缓和房地产行业调整压力,减少其超调对宏观经济金融面冲击的可能性。如果继续激发市场投资需求,我们必然又会陷入历史重复,房价偏离经济基本面继续快速膨胀,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则遥不可及。随着房地产业发展由高速增长进入中低速度增长新阶段,特别是当前房地产业仍处于恢复调整期,面对目前国内外的经济发展形势和国家的政策导向,可以判定房地产市场已进入白银时代。

在这样一个市场环境下,探索能适应新环境,在行业市场中稳定发展的新发展方式,是房地产企业所面临的改革需求。

二、房地产企业“互联网+”改革浪潮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自此,“互联网+”的概念铺天盖地席卷各行各业,甚至在2015年上半年的A股市场中,只要有些互联网+的概念,股价即可扶摇直上。“互联网+”究竟是什么概念?

腾讯CEO马化腾解释说,“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简单地说就是“互联网+XX传统行业=互联网XX行业”,虽然实际的效果绝不是简单的相加。比如,互联网+商场=淘宝,互联网+出租车=滴滴,互联网+婚介=世纪佳缘,等等。在这样一股股浪潮袭过后,“互联网+”概念为房地产行业带来了什么?对房地产行业未来发展提供了怎样的契机?

当“互联网+”作为行动计划成为国家战略,也就同时意味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已经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一环。这也意味着房地产企业必然需要从“互联网+”的概念中寻找改革方向。我们看到已有开发商将“互联网+”运用到实践中:从房产信息查询,到线上的房产销售,再到房产众筹。大部分开发商对于互联网平台的应用还是体现在简单的媒体化传播、营销、蓄客等方面,很多都是换个花样的促销,尚未形成完整的互联网应用链条,比如“房多多”、“爱屋及乌”等销售应用。近年来,开发商还将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运用到自己的住宅产品上,譬如智能家居、智能社区等。涌现出优秀的产品有“小米智能家居”等。

上述触网形式都为传统房地产行业产品之外的附加价值,其实质并未对行业的核心产品房屋及服务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以及并未触及行业产品本身的价值提升,对行业改革起不到关键性的作用。“互联网+地产”成果大多为传统地产行业究竟该得出个什么产品,仍在不断探索当中。

三、烟台大悦城、葡醍海湾项目“互联网+”模式分析

(一)中粮地产烟台大悦城的《SocialCRM,烟台大悦城CRM的2.0时代》项目在首届大中华区艾奇奖(电子商务创新奖)中,一举拿下“营销创新类-旅游、景点与房地产类”奖项。可以说,此项目在“互联网+商业地产”的探索中,走在了行业前列。作为中粮集团“大悦城家族”的第六个项目,也是继西单、朝阳、上海和天津大悦城之后,中粮集团“大悦城家族”第一个布局准二线城市的项目。相比较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大悦城所定位的“18~35岁的年轻人”的目标客群在烟台的平均收入略低,主城区人口总量偏少约208万,远没有一线城市的规模和消费容量。如何在目标客户体量不足的情况下,利用“互联网+”的概念在二、三线城市打造出一个商业标杆项目,成为烟台大悦城管理团队的目标和课题。烟台大悦城的团队们将目光投向了SocialCRM(注:社交化会员管理)这个在时下行业内部尚未大面积普及的新兴理论上来。事实上,SCRM在行业内新媒体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如何实现利用互联网+的概念对商业地产项目进行改革?通过对烟台大悦城SCRM实践的分析,以及对粉丝经济的理解和对移动互联工具的运用来解开这个命题。

SCRM,通俗地说,就是社交网络与客户关系管理的融合,基于社交化的策略、组织、流程、人和技术,突出消费者参与,通过修改一化的社交互动,建立信任基础并培养粉丝群体,提供互惠互利的价值,从而以粉丝为驱动,重构企业的社会资本,构建社交信任管理,促进口碑推荐和社交影响力,通过社交账户和虚拟货币聚合社交大数据,最终形成融合粉丝、企业和联盟的自组织协作的品牌社群。

烟台大悦城SCRM建设以“三个一”为创新策略,即借助一个入口,塑造一个形象,打造一个平台。

1、一个入口:取消APP的开发,暂缓PC端官网的开发,选择微信服务号植入电子会员卡功能,并将其作为流量主入口,链接微官网和品牌社区。将其他如支付宝、百度企业号、大众点评客户端作为辅助入口。

2、一个形象:塑造悦姐形象,实施品牌拟人化战略,与用户直接交互,形成统一有效的情感认知和价值观认同。

3、通过轻SNS的运维,打造成熟的会员线上交互平台,依靠线上社区平台增强用户粘性,培养用户忠诚度。

项目管理团队摒弃了自身不擅长的领域,将手机终端APP与PC端管网开发暂停,利用成熟的交互平台作为接口,扬长避短将自身的核心产品服务价值简单、快捷地传送到客户,能快速响应粉丝需求,充分整合资源,多平台多渠道,线上线下全打通,并通过多次活动逐步融合升级。即其将“互联网+”的焦点放在如何缩短向客户传递核心产品价值的途径,向客户更加快捷准确地传递服务,满足需求;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增强客户粘性。

商业地产的“互联网+”不是要把货卖到商圈之外,也不是线上为线下导流,而是以商圈为本,围绕有限的顾客群,提升消费者进店率,提高其粘性和交易频次。本项目将商业地产的核心产品价值互联网化,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对传统产品的改革。线上粉丝18万人、微社区流量300万,烟台大悦城在这方面的实践,值得商业地产人借鉴。

(二)龙湖地产烟台葡醍海湾项目为城市综合体项目,作为龙湖集团推行“千丁”智能化社区服务系统的样板项目,目前正处于试运行阶段。对千丁系统最简单直接的理解可以是可视对讲系统的升级版,用平板电脑+底座代替可视对讲系统的室内机,即为千丁系统带给业主的直观感受,但其功能升级远不止如此。千丁系统通过专用网络架构,搭建了一个专属互联网平台,通过“云”概念收集业主需求,进行服务调配,目的是为提供围绕社区生活的高品质服务和商品。

对于住宅项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如何提升已入住业主的居住感受变得非常重要,口碑营销的作用越发明显,如何利用“互联网+”的概念提升社区服务质量,提升业主的居住感受,是住宅地产项目运营者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首要任务。在此需求下,一方面龙湖投资开发千丁系统,将物业服务、社区商业服务、业主缴费服务传递距离缩短,业主通过家中的平板电脑即可向物业客服发送报事报修请求、向即将来访的客人发送访客二维码、查询自己房屋的物业账单、向社区商家下订单等功能,消除社区服务传递的最后50米距离,更有效的传递服务;另一方面对于地产商可通过业主对千丁系统的使用,手机业主的报事信息,进行分类记录,为工程维修以及前期施工提供质量反馈;同时,根据业主对商铺的订单需求,及时调整商业布置,挖掘客户潜在需求,为项目商家提供服务需求信息,同时建立社区业主交流平台,提升业主对住宅社区的文化认同,提升客户黏性;对于物业,通过建立集中的维修报事、客服需求的信息汇集中心,可提高调度效率,减少项目人力成本。

从互联网运营角度而言:社区化不代表社交化,充分理解社区产品与社交化之间的关系,社区O2O强调的是线下产品和服务,这也是跟传统电商的重要区别之一,传统电商通过物流解决了产品的物流,但并不能解决基于社区的服务问题,根本原因是基于本地化的服务具有强烈的地域属性。龙湖物业服务是其亮点,基于传统的物业服务功底深厚的基础,利用“互联网+”的概念将服务互联网化,将互联网的新服务方式建立在此基础上,将原有的产品及服务传递效率加强,形成产品溢价,而非作为产品销售的噱头,是此项目与其他O2O项目的最大不同。互联网思维,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房地产业内对于互联网网络文化、互联网生态、媒体化表现的基本认识。作为一个虚拟世界,我们正在完成从人与网的连接,到人与人的连接,而未来是万物连接。每个角色,在互联网世界都扮演一个独特的角色,虽然互联网的产品迭代很快,我们依旧会发现,基于衣食住行的互联网改造,都是冲着提升和改变当下的生活方式而去的,类似不断尝试的社区O2O也仅仅是一种表现而已。

未来的社区O2O基于大数据的利用,应该是基于商业客户自身的数据库+平台用户数据库打通的CRM管理体系下,完成的O2O大数据转化,简单地说:用户数据打通、产品打通、价格打通、服务打通,闭环更加符合互联网思维,用户获得更好的体验。所以,大数据将成为O2O下一步最重点的核心建设。

第7篇:互联网思维概念范文

一、概念教学中的比较

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它既是思维的基础,又是思维的“细胞”,是正确推理和判断的依据。小学数学中概念描述较抽象,小学生学习概念普遍存在一定难度,但许多概念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若在概念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便能使学生准确、牢固地掌握数学概念。

1.引入概念时的比较。

在引入一个新的数学概念之前,教师首先要分析清楚这个概念是建立在哪些已学的数学概念基础上,然后从复习旧概念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新概念,使学生明确新旧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为准确理解新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矗

2.巩固概念时的比较。

学了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后,为使学生巩固所学的概念,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概念与一些相关的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比较,达到正确理解概念实质的目的。

3.深化、应用概念时的比较。

掌握数学概念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所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而运用概念的过程又是深化理解概念的过程,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的含义。

二、应用题教学中的比较

应用题教学,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应用题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法,能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数量关系,在比较中掌握解题方法。

1.简单应用题与复合应用题比较。

任何一道复合应用题都是由若干道相关的简单应用题复合而成的。在教复合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做若干道与之相关的简单应用题,然后引导学生将这些简单的应用题合并成复合应用题,再比较简单应用题与复合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很自然地掌握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关键,并把复合应用题分成若干道简单应用题。这样就有效地提高了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互逆关系应用题的比较。

有许多应用题,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具有互逆的特点。比较它们的解题思路,明确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使各个零碎的知识串成线、联成网,从而构建起完整的知识结构。

第8篇:互联网思维概念范文

关于大数据的议题,虽然早在1980年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中就有所提及,但在2011年前,关于大数据的讨论基本局限于计算机技术领域内部,影响范围相对较小。2011年5月,在EMC与IDC合作进行“数字宇宙”研究5年之后,正式提出了“大数据”的概念。同年6月,IBM、麦肯锡等众多国外机构相关研究报告,积极跟进大数据概念的推广。2012年3月美国奥巴马政府“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希望增强收集海量数据、分析萃取信息的能力,把大数据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大数据逐渐引起广泛关注。

IT领域从来不缺乏新概念,近几年关于“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地球”等概念都曾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在实体经济中引发了投资热潮。这一次“大数据”概念的提出,有何重要意义?与前几次相关概念的提出有何联系和区别?

大数据概念的内涵

1.大数据的来源。以更快的速度、更强的处理能力进行数据计算一直是IT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目标。从1946年第一台数字计算机发明以来,数据的体量和复杂性在绝大部分时间内一直是超越计算机处理能力的。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能够逐渐地数字化各种事物,从数据、文字、图片、到声频、视频。数据采集、存储、扩散等的技术不断发展,使全面记录人与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泛在存储”成为可能。另一方面,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为人类开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生活方式,拓展了人们的活动空间和范围,产生了大量新的数据。尤其是近年来移动通讯和物联网的迅猛发展,遍布于物理世界的移动设备、RFID、无线传感器等无时无刻不在产生数据,数以亿计的互联网用户也随时产生巨量的数据交互,构成了大数据的重要来源。另外,科学研究项目也在产生海量数据,例如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每秒产生约700兆数据流,每年的试验数据达到1.5TB;全球医院每年仅医学成像数据可达20TB。

从数据类型来看,全世界结构化数据增长率大概是32%,而非结构化数据增长率则是63%。估计在2012年全球非结构化数据约占有互联网数据量的75%以上。目前阶段,对关系数据库中的结构化数据我们有相对较强的分析能力,结构化数据多年来也一直主导着IT应用,但在分层数据、文档、电子邮件、图像、音频、视频、商业及金融交易等非结构化数据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的趋势下,数据的增长速度和数据类型的变化速度与计算机处理能力的差距愈发明显,如何挖掘传统技术难以发现的知识,成为重要的技术挑战。

2.大数据概念的相对性。从数据体量的绝对性观察,用计算机数据存储和运算的单位字节(Byte)来衡量,以1024为乘数,衡量单位依次跃升为:KB,MB,GB,TB,PB,EB,ZB,YB。2010年,全球数据量达到ZB级别,为1.2ZB,未来全球数据增速将会维持,预计到2020年全球数据量将达到35ZB。在当前阶段,麦肯锡认为处理量在TB级别的数据可称为大数据,IDC认为多个数据的集合有可能达到PB级的数据储量为大数据。按照IDC预测的全球数据量大约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标准,我们不妨把眼光放在更远的未来,当人类在20余年后产生的数据总量越过ZB级,以其可猜想的数据处理能力,当前TB、PB级别的数据就难以称之为“大”数据了。所以大数据的“大”字带有阶段主观性。

大部分大数据的定义,其描述的重点都是数据规模的相对性。麦肯锡把大数据描述为“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强调的是获取大数据价值的技术可行性;Gartner将大数据定义为“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强调发掘大数据价值的创新性;IDC定义大数据为“为了更为经济的从高频率获取的、大容量的、不同结构和类型的数据中获取价值,而设计的新一代架构和技术。人们并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并命名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与创新”,强调大数据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所覆盖的范围。从相对概念上讲,大数据的“大”是指在信息化发展的当前阶段,传统文件系统、关系数据库、并行处理等技术无法有效处理的极大规模数据或极限计算。我们需要新的能力来通过海量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发现新的知识和创造新的价值。

3.大数据概念出现的必然性。理解当前阶段出现的大数据概念,需要结合互联网及物联网发展的历程进行分析。自上世纪90年代网络向公众开放,互联网从初期的简单联系平台,过渡到浏览平台,目前成为交互平台和工作平台,并正向着智慧平台迈进。在向智慧平台迈进的过程中,“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地球”三个概念的提出对“大数据”概念的出现有着重要意义。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处理,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的目的,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和无缝链接。如果说在物联网提出之前互联网着重解决的是人与人的信息沟通问题,物联网则是通过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相联,解决的是人与世界的信息沟通问题,是互联网的延伸和拓展。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分布式计算技术,通过这种方式,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按需提供给联网的计算机和其他设备来达到分散处理量的目的,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海量信息的处理。人类一方面通过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来达到更高的处理速度,另一方面通过计算方式的优化,形成更高的处理能力,以应对物联网等产生的海量数据。

“智慧地球”是IBM提出的概念。虽然在技术层面和安全层面可能还有所争论,但在战略层面已经得到国际间广泛的认可。“智慧地球”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更透彻的感知”,即通过物联网实现物质世界的数据化;二是“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即实现“物联网”与“互联网”的融合,实现人类社会与物质世界的整合;三是“更深入的智能化”,即通过云计算和超级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对感知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便做出正确的行动决策,使个人、企业、组织、政府、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的交互方式更具智慧。智慧地球的本质是建立在物联网上基础上的更加智能的数字化世界,云计算是这个数字化世界运行的重要方式。物联网产生大数据,云计算处理大数据,智慧地球是大数据处理要达成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大数据概念的出现是物联网、云计算及智慧地球等概念发展的必然结果。

大数据可能的影响

1.行业发展层面。正在生成的海量异构数据中可能蕴含着目前尚未被认识到的全新知识。企业如果能在这些非结构化数据中挖掘出新的知识并与业务融合,不但其决策的依据将会更加全面和准确,而且有可能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在生产模式、商业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发生深刻变革。

目前阶段,可能从大数据发展直接受益的行业主要是一些数据集中应用型企业。例如,金融行业的信息化程度高,数据量大且管理集中,为大数据的分析与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对客户行为的大数据分析,可以实现营销活动的快速反应,并为金融机构实现服务创新提供支撑;在电信行业,由于无线上网和智能手机的推广,数据量呈现爆炸性增长,同时电信业市场饱和度高、产品服务同质化明显,运营商有可能从大数据中获取新的知识以突破竞争现状。在医疗行业,通过数据支持的疗效比较、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医疗数据的透明化、患者远程监测及患者数据支持的高级病症分析工具,可以极大地提高医疗体系效率和辅助产生更有效的医疗模式及管理政策。在零售业,市场占有率的提高依赖于高水平的客户服务和良好的购物体验,以及有效的商品物流体系。对大数据的分析可以使零售商实时掌握市场动态并快速做出反应,生产厂商也可以通过对市场动态的快速反应改变产品策略。能源、交通等行业也是目前阶段可能直接受益于大数据趋势的行业。

2.思维方式层面。大数据的产业链主要有三个层面,第一层是数据层,主要是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扩散;第二层是信息层,把数据背景融入数据,形成价值密度更高的信息;第三层是知识层,在信息基础上进行提炼,形成有价值的知识。“更高的洞察力和决策力”是大数据应用的核心目标,但仅有知识,是达不成这一目标的。相同的数据可以产生相同的知识,但相同的知识被不同的人认知和使用,可以形成不同的智慧。在目前大数据的发展阶段,人仍旧是形成智慧的决定性因素。

但大数据也在改变着产生智慧的基础。舍恩伯格 和 库克耶 (2012)提出了大数据时代三个重要的思维方式转变,代表了当前对大数据思维的基本认识:一是从满足于样本数据到使用全体数据;二是从追求精确性到容忍混杂性;三是从关注因果关系到关注相关关系。使用样本数据,注重精确性,探寻事物、现象间的因果关系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基本思维,所以舍恩伯格 和 库克耶提出的这些思维方式转变,引起了一定程度上的争论。大数据的影响,与其说是要改变这些思维方式,不如说是拓展了我们探求知识的思维方式,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们可以用更宽泛的思维方式,来挖掘数据中隐含的知识。“互联网重塑了人类交流的方式,大数据则不同:它标志着社会处理信息方式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数据可能会改变我们思考世界的方式”(邱基尔和舍恩伯格,2013)。

3.智慧和战略层面。在数据的产生和扩散历程中,人类已经多次经历过类似于数据大爆发的历程。第一次是人类语言出现。语言的出现使数据具有了载体,并逐步形成了处理数据的逻辑框架。以语言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记录开始得以记忆和流传;第二次是文字的出现。文字克服了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现象的记录由此可以长时间留存和长距离转移;第三次是印刷术的发明。印刷术大幅降低了人类知识的存储成本和空间传播和交流成本;第四次则是信息化。信息化在更大程度上消减了数据保存和扩散的成本,替代了知识的面对面交流和互动。鉴于信息技术消减知识传播成本的巨大潜力,很多学者认为,世界将最终“变平”,距离不再是数据、信息及知识交流的障碍。以上四次数据的大爆发,都带来了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知识的存储与传播最终改变了人类的智慧。

自上世纪80年代“信息大爆炸”以来,数据一直在呈几何级增长。面对急剧膨胀的数字化信息规模和种类,人们抱怨信息太多以至于无法发现有用的或真实的信息。一方面,数字化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在总量上并不稀缺,并很容易复制和传播;另一方面,对于个体来说,收集、处理、使用有价值信息的能力都是有限的。由此,数字化信息爆炸从一开始就对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膨胀从未停止并加速扩展,终于累积到了一个可能引发变革的程度: 数据的膨胀在“量”上引发混沌的同时,在“质”上可能开始显现出秩序。这可能对社会发展和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应对这种挑战,需要新的智慧和战略。

大数据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1.技术层面。大数据在技术层面,要解决的是由于数据量、数据类型的快速增长,导致传统技术不能满足要求的问题。大数据产业的技术门槛较高,目前在该领域展开竞争的大都是在数据存储、分析等领域有着传统优势的国际厂商。从2007年左右开始,IBM、SAP、微软等国际巨头开始系统收购数据处理公司,布局大数据产业,其投资态势一直持续到目前。当前阶段,大数据计算的发展主要有三个趋势:分布式数据集群、高性能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机。在计算机集群应对大数据计算中,以Google的MapReduce并行计算框架和分布式数据容错存储BigTable为核心的分布式计算机集群是应用最为普遍的。在雅虎等大公司的支持下,开源项目Hadooop已日趋成熟,衍生出应用于不同领域的分布式计算和存储平台,得到了广泛应用。

中国在Hadoop分布式数据处理与计算机集群方面进行了一些有效的研究,初步建立了大规模运算平台研发和实验环境,但总体在数据处理方面仍旧缺乏核心技术。在高性能计算机研发的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领先地位,但整体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技术创新具有偶然事件的特点,并不总是沿着确定的轨道发展,未来还会涌现大量能够处理大数据的工具和平台。除了Hadoop的批量化处理方式之外,基于流数据处理的方式也有可能在实时数据分析应用中发挥作用,数据可视化技术也有可能迎来大发展。这些工具的发展又依赖于人工智能技术,比如语言处理、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发展,大数据计算技术的发展仍旧是一个系统工程。

2.政策层面。在构建数字化智慧平台的过程中,近几年“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城市”等引发了我国各地的投资潮,出现了过热的隐忧。例如自2010年云计算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后,国内许多地方政府在国家扶持资金支持下大批量购买服务器,之后则出现大量闲置,缺乏应用的云计算实际上变成了房地产。智慧城市的概念被提出后,全国数百个城市一哄而上,纷纷以自身的理解来建设“智慧城市”,有可能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不能互通互联的信息孤岛。如果忽略思考这些概念的本质含义,和其技术进步方向究竟隐含着怎样的市场和社会变革,而仅仅关注某一概念的建设能够启动多大的投资规模,迎来多大的市场机遇,最终把各种概念转化为基建设施投资,在技术和战略上只能跟随概念的提出者而无法超越。要防止把大数据变成又一轮盲目投资的由头。

第9篇:互联网思维概念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 图书馆 改革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的“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是竞争高地”的部分提到:“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互联网+”这个行业词汇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意味着“互联网+”开始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互联网将不再仅仅是种技术、工具和渠道,它将对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环境、资源和基础设施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也将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

1 “互联网+”是什么?

“互联网+”(Internet+)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既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来自国家发改委《关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名词解释)

通俗的说,互联网+传统集市=淘宝;互联网+传统红娘=相亲网站;互联网+传统银行=支付宝;互联网+传统交通=嘀嘀打车;互联网+传统新闻=新媒体(微信、微博)……

由此可见,“互联网+”表面意思是,互联网+传统行业;但是,“互联网+”的概念远远大于“互联网+传统行业”的概念,更深层的意义在很多传统行业没有做好的事情,却被互联网公司做了。比如说,邮政不努力,顺丰快递就替他努力;银行不努力,支付宝就替他努力;通讯行业不努力,微信就替他努力;出租车行业不努力,滴滴打车就替他努力。到了“互联网+”的时代,不是外行干掉内行,而是趋势干掉规模。互联网已经不再是一个行业,跳出了一个行业范畴,再也没有传统企业这样的概念了。

互网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巨大引擎,是效率的引擎,是创新的引擎。这才是写进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互联网+”的真正意义所在。

2 如何将“互联网+”与公共图书馆相结合?

目前,公共图书馆行业与互联网结合还是处在“+互联网”上,目标还是建立在利用自身信息化建设将馆内面向读者的服务嫁接到互联网上,延展一下服务空间。

如何将“互联网+”概念结合到公共图书馆中,首先个人觉得绝对不是单纯的引进一些互联网新技术,更重要的是要突破传统行业思维方式,要将互联网思维方式融入图书馆发展中。何谓互联网思维方式,也就是当时建立互联网的初衷,平等、开放、共享,真正做到一切以读者为中心。表现在:

2.1 客户的黏性不能靠绑定

用户的黏性是建立在用户体验基础上,图书馆不能只针对持证读者服务,要通过全方位的服务体验,让用户驻留,最终发展成特定用户。

2.2 有意识的关注用户行为分析

通过收集用户行为记录,建立用户信用体系,以提炼出优质用户,他们会成为图书馆新业务、新服务、新体验中最有发言权的用户

2.3 尊重用户习惯,迎合需求,引导需求

迎合用户需求,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将用户聚拢来;引导用户需求,可以将用户向设计者希望的方向引导,产生预计的效果。良好的用户体验是为了迎合需求,图书馆在迎合需求的基础上需要明确自身社会职能,引导用户在获取知识上的正确导向。

其次,“互联网+”概念中技术的关键词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可以概括为“云”、“网”、“端”。“云”指的是云计算、基础设施,她帮助我们依据用户需求快速部署提供服务的虚拟资源,提高创新效率;“网”指的是互联网及物联网,解决数据交换通道问题;“端”指的是面向用户的各种设备,诸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她是基础数据来源处。那么要将“互联网+”引入公共图书馆中,必然要引入这些新技术,至于是自身独立建设还是寻求社会化互联网企业合作,对公共图书馆来说只是一个选择而已。作为公共图书馆,我们都面临资金少,人员少的共性问题。个人建议,在引入新技术的时候,要注意以下3点:

(1)明确自身的定位;

(2)考虑兼容性、扩展性;

(3)考虑性价比。

再次,公共图书馆由于受体制、资金、人员等各种条件约束,网上服务不可能像互联网公司那样开放、自由。要提高“互联网+”时代下公共图书馆的竞争力,总结了三点:一要形成行业联盟、资源共享;二要深挖业务、立足阵地服务;三要资源建设、立足地方特色。

3 “互联网+”公共图书馆将呈现怎样的局面?

由云计算、大数据、物理网等组成的“互联网+”公共图书馆生态模式,数据的排列组合已经成为了读者及资源的流通标识,我们可以进行哪些服务创新呢?

3.1 面向读者的细分知识服务

图书馆大量的阅读停留在纸本及数字资源与读者的流通记录上,只能反映出读者在某类型资源的兴趣程度,不能反映出读者对提供资源知识的吸收和理解程度。“互联网+”下,图书馆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结合O2O模式,线下开展资源阅读推广活动,收集读者对特定资源的关注点,线上利用平台推出适合针对读者的各类资源相似知识点的资源片段集服务。

3.2 面向读者传统财经服务

过期罚款一直是图书馆业务中比较繁琐的工作,读者与馆员不可避免的需要和现金打交道。“互联网+”下,图书馆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支付(支付宝钱包、微信钱包)与馆业务自动化系统进行对接,这样读者可以通过手机钱包就可以支付过期罚款,缓解现金交易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

3.3 面向读者预约服务

图书馆不仅提供资源阅读服务,还提供自修、讲座、线下活动等服务。“互联网+”下,图书馆可以利用O2O模式,线上提供预约座位、电子门票及电子活动入场券领取服务,线下通过二维码扫描认证通过方式避免读者排队等待,活动参与无反馈等现象。

3.4 面向读者间的流通借还服务

图书馆提供的纸本图书受采购经费制约不可能满足每一位读者阅读要求,而且随着城市建设,读者进入场馆的成本也在提高。“互联网+”下,图书馆可以结合云技术及大数据技术,利用智能终端上的手机图书馆应用提供面向读者之间流通借还服务,最大化提高图书流通率,减轻到馆借还压力,提高读者参与度。

参考文献

[1]吴宇芬.“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智慧化服务模式探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7(02):182-185.

[2]姜进.“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跨界融合服务发展范式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6(12):85-87.

[3]陈宏宙.民间图书馆在互联网+时代可持续发展策略解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01):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