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阅读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范文

阅读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精选(九篇)

阅读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1篇:阅读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范文

探究;创造;价值性;深度参与;自主能动性;组织性;引导性

又一轮的综合模拟测试结束了,掩卷深思,总体觉得学生在现代文阅读答卷方面存在着许多缺撼,要么答案扣题不紧,要么搬抄原文语句,不会概括,更有甚者东拉西扯一大堆,竟没一句答中要点……总之,阅读质量不高,分数自然上不去。

随着新课标的广泛推行,如何提高学习主体的阅读质量,成为语文教师急需钻研的课题。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现代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层面分析来看,“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是与“识记性阅读”和“理解性阅读”相对而言的。在阅读文本中进行阅读的探究和创造,必须以识记理解为基础,否则,探究和创造只能是空话。要有高质量的阅读能力,不能只是停留于浮浅的识记理解,它需要阅读学生的主动介入,对文本进行探究性和创造性的阅读。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提倡“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主动走出阅读学习中的困境,更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根据近几年我对阅读教学的揣摩,我认为要推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如下四个原则。

1.阅读教学中注意问题的价值性

探究性阅读应该是从问题的质疑开始的,可以说问题是探究动力的助跑器。在教学活动中,阅读既是为了发现问题,同时也是为了解答问题,学生在问题——解答——新问题——新解答中不断获得阅读信息,从而锻炼阅读能力。阅读中,问题的提出可以是课堂的组织者(教师),也可以是阅读主体(学生)。当然,我提倡阅读主体对文本的质疑,这样,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质疑、思考、感悟,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能不加分辨地一味地赞扬学生的疑问精神,而要注意阅读问题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阅读时不要脱离文本,更不要为了哗众取宠,而导致问题偏离文本的精神内涵。有一次听一位教师的课改课朱自清的《背影》,有位学生提出质疑:“父亲横穿铁路违反了交通规则,他没有安全意识,他不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教师赞扬这位学生善于思考。我却觉得不妥,教师忽略了问题的价值性,而让学生撞入了探究文本的误区,忽视了文本的价值内涵。长此下去,语文阅读教学会导致抛弃文本精神内涵的错误倾向,这是不可取的。

2.阅读教学中注意主体的深度参与

探究问题是阅读主体的独立阅读行为,阅读主体要反复地阅读文本,开展主体与文本的个性化对话。主体进行深度参与,要注意过程和方法的有机结合,知识与情感的相互融合,能力与态度的有效配合。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学生浮浅性的参与阅读,多表现为听讲、回答、记录、答题,而忽略了深度参与中主体的主动表现行为,诸如深思、讨论、合作、解疑、拓展、创新等等。反对教师教学中的错误倾向:只重结果,忽视过程;只教知识,忽略能力。要知道,阅读过程才是主体深度参与的最佳体现。

3.阅读教学中注意阅读主体的自主能动性

开展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的活动,学生强烈的阅读需求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面对文本,学生如果表现出愿意阅读,喜欢阅读的心理需求,那么,这次阅读就会是一次充满强烈求知欲的探究和创造。探究和创造的阅读往往从多角度研读文本的意义,充分利用文本语句的引申义和比喻义,进行自主能动性的阅读。学生能不断地从自身生活经历在文本中感悟、创新,从而获得不同于前人或他人的独特感受和新颖的结论。有时,学生读出的是没有“创新”意义的结论,但这种自主能动性的参与对学生来说同样具有创造价值,而创造的成功感、兴奋感又成为新探索、新创造的巨大动力。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法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这样,阅读过程与方法同时得到注重,阅读动力与阅读能力同时获得提升的阅读方式,必然表现为高质量的阅读。

4.阅读教学中注意教师的组织性和引导性

现在,一部分教师受新课标的影响让语文阅读走向极端,片面地认为课堂应完全还原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多说,探究性阅读并不排斥教师应有的组织、引导作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帮助主体筛选问题,合理地排列问题,并且要善于抓住契机,在适当的时机将文本引向深入,从而提升主体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我曾经听了一节资深老教师的课:改示范课奥楚蔑洛夫的《生命的意义》。涉世不深的学生对生命的内涵茫然不懂,无法对文本进行探究。这位教师先撇开文本,给学生讲了一个感人的真实故事:藩子涵的父母在缆车坠地的瞬间用双手托起一个幼小的生命,而自己却双双殒命。紧接着又用多媒体播放了韩红依此改编的歌曲《天亮了》。学生听后肃穆一片,有感情地进入了对文本精神内涵的探讨。这就是在新课标下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的成功范例,对我启示颇深。

新课标阅读教学中,为了推进学生的探究和创造能力,教师应该丢开教案、教参对自己思维的桎梏,首先自己先学会探究性、创造性阅读;其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平时注意熏陶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学习态度,从点滴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探究和创造力,有效组织阅读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第2篇:阅读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英语 阅读 效率

作为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学生理解话语的意义,而且还应当把他们培养成高效率的阅读者.要成为高效率的阅读者,那就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技能,比如:朗读的技能,领悟段落大意的技能.从所阅读的东西中演绎出知识或概念的技能,从书本或其他印刷品中寻获事实和知识的技能,以及在阅读的时候能够注意准确的知识,也就是说,能够充分理解文章的确切含义的技能.

下面我们谈一谈从书本和其他印刷品中,获得确切知识技能的训练问题.训练这种技能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训练学生注意读物所表达的确切意义,另一个是训练他们从中寻获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前者的目的在于精读,精读就是比较慢的细心阅读,在阅读中密切注意书中所有的知识。后者的目的在于留心阅读,所谓留心阅读就是读者在注意搜寻某一事实或概念的时候所进行的快速阅读。留心阅读则注重搜索一个或者一系列的事实,它需要在阅读中留心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为了要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事实,我们必须知道要看哪里,能够很快地通读包含有我们所要知道的东西的那些页、段或章节。

训练这两种技能的方法是不同的.提高阅读正确性的最简单的方法如下:让学生以默读的方式准备课本上的一段新课文.也可以由教师或学生将这段课文读给全体学生听,如果课文很难,教师就和全班学生一道共同把课文读完,并将其中新的概念加以讨论.这一训练的第二部分也就是主要部分包括.1 .再把那段课文读一遍,2 .教师就每一个句子进行提问.就大多数的句子都可以提上两三个问题.这些问题只应当提问句子的内容.这些问题的目的是要训练学生注意课文的确切含义,就是要他们练习运用这一段课文中的词、词语和句法结构.这种练习很简单,其正确性可以达到很高的程度,因为课文就摆在学生面前,他们可以逐句地去领会它,因而找到正确的答案是没有困难的。其次,问题只能够问课文中所谈到的人、事物和动作,按照课文中句子的顺序一句一句地进行,所以学生容易理解而且能够很快地找到答案.问答应当快速进行,教师一个接一个地问学生,如果有谁还没有把答案准备好也不等.有时教师可以依次一连问几个学生之后才说明哪一个是正确的,这样做,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都有机会练习,让班上更多的人都专心致志地参加到这一练习中来。要使这一工作取得很好的效果,必须注意速度,速度可以活跃语言练习的气氛,可以保证大家都有机会来回答问题。教师这样向全班学生提出许多很容易的问题,学生很快地就可以得到正确的语言实践。问题回答错的,不应当由教师来纠正,而应当让他们再看课文去寻找答案.教师必须信守这条规则,因为这种练习的目的就是要训练学生精读.如果教师把正确的答案告诉他们,他们就不去学习阅读了,而那些把问题回答错的学生正是需要养成精读习惯的那些学生.这样的提问可以促使眼睛去注意正确的形式(如时态、复数、所有格等形式)、提问的速度和学生每次都想把问题答对的这种愿望可以使这种练习成为他们感觉有趣的一种练习方式,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 在编造类似这样的一些问题方面稍加实践,教师就会发现他们很快地就可以把这些问题准备好,而他们的学生则不久之后就会很熟练地又快又正确地来回答这些问题.如果学生们对这些问题回答得又正确又顺利,那么,提问的速度就应当加快,因为这样可以使他们热心参加这个活动而且乐于回答这些问题。教师下一步就是让班上一些学生编造问题,另一些学生回答。他们很快就可以编造问题,而且能够学会很熟练地用这些问题来进行提问。这样,就可以使他们在掌握英语语言方面得到进一步的甚至更加深入细致的训练,而这一切都是在没有教师的帮助下进行的。不过教师必须经常注意,要使学生的问题永远紧扣课文,同时要把这些问题分散给全班的学生,还必须注意让学生提问快速进行,一定要把它搞得活跃而富有生气.

这种练习可以迫使学生去注意课文的意义,其中的语法形式和它们的用法,而且犯错误的机会极少,因为课文始终是摆在他们面前的。这种语言训练之所以特别好,是因为这种练习对培养学主准确地学习语言很有效。

从书本上获得知识的技能是一种很有用的阅读技能。这种技能对很多学生来说终生都有用,因为每当他们为了寻求指示、劝告、启发或娱乐而需要从书本上找到帮助的时候,他们都能够迅速而顺利地把它找到。这种技能是智力的培养和发展所必需的。要获得这种技能,我们大多数人都必须作自觉的努力,都需要教师的帮助。要获得这种技能,学生在阅读时思想上必须清楚他们在寻找什么知识。在最初,这种寻找的知识必须是某一细节或者是某个明确的事实。因此,他们必须学会在阅读的时候心中总是带着问题来寻找。为了发现一个问题的答案,他们可以不停地用那个问题来问自己。之后.他们必须学会找一个更难问题的答案,这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他们没有把握什么才是正确的。当大多数的学生都找到了一个答案的时候,对答案的正确的说法应当加以讨论,答案的不完善之处可由学生自己指出来。在有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答案时必须让他们讨论一下。然后,学生运用自已的判断力选出最好的答案,并将理由说出来。

第3篇:阅读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小班;幼儿;早期阅读;组织;实践

早期阅读主要是指幼儿利用变换着的色彩、影像、文字等内容剖析读物的学习过程。其可以有效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获得多感官的情感体验。因此,幼儿园方面需要重视幼儿早期阅读的教育价值,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一、现阶段农村地区幼儿早期阅读发展情况

其一,幼儿家长已经初步具备对幼儿早期阅读重要性的理解,88%的幼儿家长认为对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是十分必要的。随着阅读数量的不断增加,可以切实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10%幼儿家长认为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是可有可无的,可以等到幼儿具备阅读能力后再次进行教育指导;只有2%的幼儿家长认为没有必要开展早期阅读,家长认为幼儿只需要听听故事就可以,阅读能力随其自然就好[1]。

其二,幼儿家长对早期阅读的重要性认知存在不足。需要注意的是,培养幼儿早期阅读并不单一指开发幼儿学习潜能,而是利用阅读书籍获得大量的情感体验,切实培养幼儿真、善、美的阅读能力,其目标也是与幼儿时期教育目标相契合的。从实际调查结果来看,农村地区部分幼儿家长对阅读价值与教育重要、教育目标的认识存在不足[2]。如:40%的幼儿家长认为智力的发展是幼儿时期教育的重点;26%的幼儿家长认为幼儿需要适当欣赏儿童刊物及文学书籍,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没有几个家长明确认知幼儿需要学习哪一类书籍。同时,还有8%的家长认为对幼儿成长有利的书籍就需要阅读,为幼儿提供大量的阅读内容,切实树立幼儿正确的人生观。

其三,幼儿家长是幼儿学习发展的启蒙老师,家长的地位及教育影响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家长必须要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念,科学引导幼儿学习发展,从多个角度综合选取适宜幼儿学习成长的图书。部分家L在带领幼儿逛书店时,并没有考虑幼儿的学习感受,而是为幼儿包办一切,使幼儿与书籍形成一种僵硬的关系[3]。由于书籍内容对幼儿而言缺乏一定联系,导致许多幼儿在逛书店过程中是被动的。从实际调查情况来看,幼儿教师在为幼儿选取书籍过程中是无目的的,对书籍内容能否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不太了解。甚至还有很大一部分幼儿家长没有幼儿逛过书店,此类家长完全忽视了早期阅读的教育价值,更没有意识到利用书籍引导幼儿的教育途径。主要是因为自身缺乏对知识的认知,严重影响到幼儿的阅读能力。

二、开展亲子共读需要时刻遵守的要求

(一)娱乐性

趣味性的亲子共读活动,可以切实幼儿的表现欲望,在学习过程中幼儿可以充分展现自我学习才能,进而获取阅读成就感。因此,幼儿园方面需要正视亲子共读活动,以此为切入点切实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例如:幼儿园在开展亲子剧场实践活动时,可以依据幼儿的阅读兴趣,结合幼儿家长的想法,选取故事汇报表扬或者是自制书籍等形式。在参与亲子阅读活动中,家长在幼儿教师专业的指导下,积极联合其他幼儿家长结伴参与阅读活动。

(二)渗透性

需要注意的是,对幼儿的早期阅读教育不可以操之过急,刻意寻求幼儿的识字量,而在日常生活中从多个角度进行渗透则是当前最佳的一种途径。日常教育活动中当幼儿对某些事物产生兴趣时,教师需要牢牢把握教育时机进行指导[4]。如:看到园内的广告牌、提醒牌、路标时,幼儿会被多样性的牌子吸引住视线,此时幼儿家长需要及时对幼儿展开教育和引导,以此来切实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积累生活经验。当幼儿遇到一些自己不理解的字时或是理解不了的图画时,家长需要发挥好自我指导作用,与幼儿一同寻找问题的答案,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料进而切实解决问题。这样以来,不仅可以使幼儿明确知识的产生过程,又进一步增加了幼儿的阅读能力,进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当幼儿阐述自己对书籍的看法时,教师需要及时给予肯定;与幼儿一同阅读过程中家长需要关注幼儿的学习行为,可以适当提问或者与幼儿一同交流故事,此种无形中的阅读教育正是促进幼儿阅读能力提升的最佳方法。

(三)全体性

在实际开展亲子共读活动时,除了需要关注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之外,还需要侧重关注幼儿的学习心理及思想人格的树立。幼儿园方面需要为家长推荐一部分适宜幼儿阅读的绘本图书,如《爱心树》《我永远爱你》等,自身蕴含着大量的文化内涵。不仅可以有效开阔幼儿的学习视野,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也具备诸多帮助。

三、小班幼儿早期阅读的教育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幼儿听说学习习惯

在幼儿绘本作品中,性格温和善良的小白兔、活泼好动的小猴子、奸诈狡猾的狐狸等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故事为幼儿带来诸多震撼,跌宕起伏的情节紧紧牵动着幼儿的心。幼儿在阅读过程中时常会屏声静息、一丝不苟地听。在图书分享活动中一名幼儿在讲完故事后,幼儿教师需要引导其他幼儿对其进行评价,这样一来必定会有效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在此种教育指导背景下,幼儿教师可以切实培养幼儿的听力与想象力,一举两得[5]。

(二)有助于帮助幼儿获取最佳阅读方法

在幼儿早期阅读作品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形象具体的故事,联合自我对其人物形象的构思,更为清晰准确的描绘的故事人物,饱满故事的人物形象,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对于特殊阶段的幼儿而言,此群体的思维认知规律也注定了故事中风趣形象的语言对幼儿具备致命的吸引力。幼儿在阅读故事作品过程中,会获取一种满足感,并结合自我生活经验对人物形象进行准确刻画。因此,幼儿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善于倾听幼儿的学习想法,并引导幼儿从作品中找寻价值信息。

(三)早期阅读有助于强化幼儿交际能力

幼儿作榫济社会中的一份子,此群体的语言发展也涉及到对多元化语言的适应力与使用能力。设想一位幼儿自小只与自己的父母进行交流交往,那么在步入社会后幼儿将面临多“语言障碍”。若是幼儿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多种类型的语言,将对后期幼儿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具有诸多帮助。在幼儿学习文学作品时,可以从多样化的故事、儿歌与诗经中学习博大精深的物质文明,并充分体验民族问题与世界问题的交融性,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积累语能力。

(四)有助于帮助幼儿创新使用语言

在何种生存环境使用何种类型的语言,对多样类型的交往者做出何种类型的语言回应,这是幼儿创新使用语言的具体体现[6]。如:在阅读一些不同故事环节、不同人物性格的书籍过程中,幼儿在熟悉多种角色情境对话的前提下,会创新使用其语言,结合自我的理解继续编写故事。

四、小班幼儿早期阅读的组织及实践

(一)积极创设优质阅读环境,构建适宜阅读的阅读氛围

1.科学选取图书资源

对于小班的幼儿群体而言,因为此群体的形象思维比较强,且学习年龄比较小对于具体是事物的扫视辨析能力比较差,在固定时间内可以观察到的物质较差,注意力不集中,画面构图不完整。基于此教育情况,幼儿教师需要选取一些贴近幼儿生活经验,切合幼儿学习心理, 比较好理解且可以激发幼儿阅读兴趣的内容。如:吃饭、写作业、睡觉、个人卫生、游戏等,保证画面的清晰可见,有意突出主体,图文并茂。同时故事的内容需要简单易于理解,最好控制页数在30页以内。如:《斯凯瑞金色童书》《小熊和最好的爸爸》《100层的房子》《动物绝对不应该穿衣服》《和甘伯伯去游河》等,此类书籍十分适合幼儿进行阅读。

2.自主开始阅读区

幼儿园方面需要及时开设阅读区,此举对幼儿阅读能力及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具有诸多帮助。因此,幼儿园教师需要为幼儿专门开设一个阅读的空间。在选取阅读区域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光线与噪声,尽可能选取安静、明亮的场所。在选定阅读区域后教师需要依据班级中幼儿的阅读需求增添沙发、靠垫、桌椅,切实创设舒适的阅读环境。在实际阅读过程中需要在书架及图书上进行标识,以此来有效规范幼儿的阅读行为,进而形成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在视线范围内张贴安静阅读的警示图片,告诫幼儿需要时刻保持阅读环境。同时,教师可以定期开展阅读分享活动,为幼儿提供书籍,要求幼儿结合自我理解对书籍内容进行简述。同时,教师需要指导幼儿的阅读姿势,帮助幼儿积累阅读方法。

3.保证幼儿的阅读量与时间

幼儿教师除了需要为幼儿提供书籍、开设阅读区域之外,还需要长期保证幼儿的阅读量。规定阅读时间结合创设的阅读情境,切实提升幼儿的阅读能力。在安排阅读时间过程中,可以选取在餐前餐后幼儿较为安静的时间,或者是离园的时间段[7]。在幼儿午睡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幼儿讲解故事情节或者播放故事让幼儿倾听,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形成倾听的阅读习惯,也有助于幼儿平稳心情入睡。

(二)关注阅读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可以放任自由

要想切实保证幼儿可以在阅读中获取较大收获,教师则要关注幼儿的阅读行为,找准时机对幼儿进行教育指导,不可以放任自由,也不可以过多的指导。幼儿在阅读过程中,幼儿教师需要流动巡视,观察幼儿的阅读行为及存在的问题,针对幼儿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指导,以此切实拉近彼此间的关系。如:幼儿在阅读作品过程中出现盲目性问题,此时教师需要及时介入,与幼儿进行学习交流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学习想法。在获悉幼儿的学习想法后与幼儿一同寻找适宜阅读的书籍,一边阅读一边与幼儿进行交流,利用图书给出的画面引导幼儿猜想含义,以此不断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对幼儿群体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集中教育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指导,切实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帮助幼儿梳理文章结构。对于一些陌生字较多的幼儿,教师需要引导幼儿观察画面,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将善于表达与不善于表达的幼儿放在一个小组,在学习影响中切实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积极开展多元化阅读活动

1.“宝贝互动”故事分享

在开展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在餐前开展“宝贝互动”故事分享活动,利用此时间段教师为幼儿讲述一些有益成长的故事绘本或者是经典的寓言故事。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并不知识单一将故事讲述完,而是依据幼儿的学习反应,结合阅读教育发展要求对故事中涉及到的情节进行具体形象的刻画。利用文章中提出的一系列行为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对故事隐含的深意进行全面扩展。具体操作如下:在分享故事过程中,通常情况下都会要求幼儿在听故事时安静的听,在第二遍讲述情节时引导幼儿结合故事画面进行思维想象。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切实满足幼儿的阅读欲望,进一步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幼儿家长也可以在家中进行此项活动,在为幼儿讲述故事情节过程中侧重激发幼儿的思维想象,引导幼儿设想故事情节,并对故事人物形象进行填充。在讲解故事后,家长需要提出一些相关问题,以此来了解幼儿的阅读情况,巩固阅读印象的同时切实提升幼儿的阅读能力。在提问过程中需要侧重考虑幼儿生活经验,注重故事情节与生活经验的结合,进而有效丰富幼儿的阅读视野。

2.联系家长,开展亲子阅读

在初期开展此活动时,可以选取几个家长代表进行示范,在了解教育程序后鼓励所有家长参与到其中。在实际开展亲子阅读活动时,必须要争取家长的重视与配合,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内向敏感的幼儿,教师需要格外关注幼儿的阅读行为,不可以强迫此群体参加阅读活动,而是利用幼儿家长与幼儿的情感交流,为其加油打气鼓励幼儿勇于走上平台,进而从根本树立幼儿的阅读信心。同时,教师需要给予幼儿家长足够的帮助,针对幼儿家长提出的教育反馈,制定问题解决方案。

3.积极构建亲子共读图书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需要积极开展亲子阅读图书馆,为幼儿家长及幼儿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空间。图书馆内阅读书籍的选取是针对班级中不同幼儿的学习需求挑选的。幼儿可以选择在周五下午借书,周三之前还书。在每次借书环节由幼儿自己挑选,每本书籍的背后都设置一个亲子阅读卡,借助卡片中给出的问题幼儿家长与幼儿一同阅读书籍来回答问题,幼儿家长需要帮助幼儿及时梳理文章框架,进而增进彼此间的情感。幼儿教师需要依据亲子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问题解决方案,进而不断提升亲子阅读的教育质量。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班幼儿早期阅读的组织与实践具备十分深远的教育价值,幼儿园、幼儿教师及幼儿家长需要及时提高自我对其的重视。依据小班幼儿的阅读兴趣,科学选取书籍,积极推广亲子阅读活动,在多元化教育活动的作用下,切实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针对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问题解决方案,进而从整体上提升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

作者简介:王瑞鸟(1979-),女,浙江省瑞安市市人,民族:汉,职称:幼教一级,学历:学前教育本科。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参考文献:

[1]曹晓梅.新兴城区幼儿园亲子阅读现状调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1:238-239.

[2]郑莉.幼儿园亲子阅读有效开展的途径――以苏州工业园区东港实验幼儿园为例[J].江苏幼儿教育,2015,03:55-58.

[3]范菁华.圆每个孩子的阅读梦――海门区域推进幼儿园亲子阅读项目的实践与思考[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4,04:11-14.

[4]陈丽璇.幼儿园作为亲子阅读基地的可行性与重要性[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03:126-127.

[5]倪菁云.幼儿园开展亲子阅读的意义研究[J].读天下,2016,24:128.

第4篇:阅读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 问题设计 原则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要在互动生成中进行,师生要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课堂教学,学生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陶冶性情,提高道德修养。好的问题设计自然更易调动教与学的互动交流,使得课堂成为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问题设计是教师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课型和学生状况对课堂提问的内容进行有意识的设计,课堂教学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问题的设计。在组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并适度导引,使阅读过程互动有效、层次明晰,为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注意一些原则。

一.全局性原则

新课标有这样的要求:“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各个问题之间的连贯性,要做到胸有教材,心有学生;既要注意优等生的能力发展,又要照顾后进生的接受能力,在全局性原则下设计课堂问题。不同的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他们之间的存在着客观的差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力求让全体学生都能从提问中得到启发,有所收获。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层次性,尽可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可以让较好学生回答难度大些的问题,学习困难的学生回答难度小些的问题,这样全体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

多数情况下,问题的设计应以班里中上等学生的水平为基础,这样既有利于激发优等水平学生的积极性,又有利于促进中下等水平学生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问题的设计要注意深浅与难易,既要避免不着边际又大又空的问题,又要力戒琐屑不堪、缺乏思考价值的问题。问题设计应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这个知识基础不仅指问题的深度不可超出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而且指问题的广度不可超出学生原有的综合知识基础。

二.主体性原则

特级教师曹樟玉对阅读教学作过界定,他认为现代阅读教学应以学生阅读实践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发展,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教学。学生不仅是教师教授的对象,更是阅读的主体。新课标认为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指导者,而不是主宰者,学生才是阅读教学实践的主体。因此,教师在选择阅读教学设问点设计问题时,必须要考虑学生的主体性,不是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去探究知识,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思路和方法,引导应是教师在教学中设计问题的基本出发点。设计问题时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使学生主动思维,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

在学生阅读文章时,为学生设计一些利于学习、利于归纳的问题,激发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积极主动的去阅读。例如,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时,可以先设计一些感知型问题,学生通过主体阅读和了解文章的背景材料就可以解决。如:1、这篇小说的中心人物是谁?2、围绕别里科夫写了哪些故事情节?3、结合背景材料,思考别里科夫有些什么性格特点?4、别里科夫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这些问题的设计,是以学生主体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感知为出发点的。解决问题的路径是以良好的阅读为基础,捕捉提炼信息并查阅一定的资料,思考比较之后得到答案,教师只是发挥引领作用,学生则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三.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阅读的首要条件,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学生只有具备了阅读兴趣,才会积极地去阅读,只有兴趣阅读才能促使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和阅读水平的提升。阅读兴趣是构成阅读品质的重要心理因素,是养成阅读习惯、培养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遵循趣味性原则,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阅读期待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在期待中阅读探究,享受阅读的快乐。

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问题设计就要以学生的趣味为出发点。设计问题要做到“目中有人”,从学生实际出发,多设计一些符合他们兴趣的问题,使学生有新鲜感,而不能生搬硬套教参或课后问题。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问“为什么”“怎么样”,时间长了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应避免这些肤浅性问题,问题设计应让学生“跳一跳,便能摘到桃子”。浓厚的兴趣会增强学生的有意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当学生遇到了难题,胸中有数而又难以表述时,教师此时不能直接告知答案,应点拨发问,给学生一个支点带动其思维运转,触动其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关联思维,从而使其豁然开朗。教师寻求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找出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点难点有着紧密联系的问题,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得巧妙,讲求新意,激趣,这样就能使课堂充满探究性和趣味性。

第5篇:阅读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趣味教学法;应用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有着良好的作用。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教师主要采用的是照本宣科的阅读教学方式。让学生根据教学的要求完成对材料的阅读,着重分析其中的内容。学生丧失了对阅读的兴趣,自然也不能达到很好的学习成效。因此,教师要注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趣味教学法,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实现课堂阅读效率提高的目的。

一、巧妙引入阅读材料,趣味性地实施阅读教学

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当中,小学生因为个人的生活经验尚且比较缺乏,对于阅读材料中的场景和知识往往没有一个现实的对照认识,因此难以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趣味性的阅读教学中要巧妙引入阅读材料,让学生在教师创设好的情境中完成阅读任务,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

二、把握问题提出时机,进行富有趣味的设问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小学语文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并且针对其中的重点思想和内容提出设计好的疑问,用趣味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阅读材料当中的思想情感,完成有针对性的阅读活动,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爬山虎的脚》这篇文章时,在阅读活动开始的前期就对学生提出富有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在文章当中寻找可能存在的答案。比如提问: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作用?你在生活中见过爬山虎吗?通过这些趣味性问题的提出,学生对这篇阅读材料充满了兴趣,在阅读当中也带着自己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找教师所提出问题的答案。学生在阅读完成以后积极回答教师刚刚提出的问题,不但活跃了阅读课堂的氛围,而且让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三、适当鼓励学生,倡导趣味性阅读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对学生多多进行鼓舞和激励,这样能够直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树立学生的阅读学习信心。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有自己的心理需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进行趣味性的阅读教学中,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材料,对小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表扬和鼓励,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第6篇:阅读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小学 数学 阅读能力 措施

一、指导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技巧

1.抓关键句、重点词,帮助理解题意

教师指导小学生阅读数学材料时,要反复指导学生阅读理解题目的要求,日常教学中关注指导学生读出关键词,让学生理解题目要求。

2.多读,读出题意,读出质疑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有的学生做题时急于完成,读一遍便自认为题目很容易,更马虎的将问题解决掉,又或读了但没读懂便觉得题太难了,不愿进一步思考而再多读几遍。

案例:旅游途中遇到的公路里程碑的事。

起点: 0 10 18 ( ) 60

终点: 60 50 ( ) 15 ( )

和:( ) ( ) ( ) ( ) ( )

上面一组数字代表距离起点路程,下面一组数字代表距离终点路程。一些学生对里程碑不熟悉,便有点摸不到头脑,不知由哪入手了。我便让学生不要忙着动笔而是先动口,借助我在黑板上画的线段图,一边读,一边用手比划,一两遍下来后有的学生还是不太清楚题意,便再读、再比划,四五遍之后基本读懂了那句“上面一组数字代表距离起点的路程,下面一组数字代表距离终点路程”。

学生们会恍然大悟,原来:距离起点路程+距离终点路程=总路程,即便里程碑的数字有孙悟空的72种变化,而总路程不变。

二、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由心理学角度,兴趣为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内在动力,是开启智力的钥匙。兴趣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的学习。故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将学生的“年龄、个性、教材”特点三者相结合,以教材为载体,语言训练为内容,创设数学语言情境,调动阅读兴趣。

数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由一般原理高度认识新知识,由知识系统角度把握新材料,融会贯通展开深入思考,方可规避肤浅印象,降低思维盲目性,真正理解教材包含的严密逻辑性,由此提升理解层次,提升解决处理问题灵活性,且推进学习方法由单向平面化向多元立体化转变。

三、拓展内容,培养阅读习惯

教材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无疑是数学阅读的主要内容。通过阅读教材,不仅可以学习知识、探索规律、锻炼思维,还可以通过数学图形和数学规律感知无穷的数学美。

1.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中高年级要渐渐培育学生自觉阅读课本习惯。培养课前预习自觉阅读,关注疑难问题课上解决;学习新知识当堂读,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需及时指导读相关内容,纠正错误;课后复习重点阅读,让学生养成先读书后作业以及归纳整理单元知识习惯。利用数学活动课指导学生阅读数学启蒙等适宜中高年级学生的数学材料。课堂里教师需坚持对数学课本展开解读。数学课本为数学课堂内不可缺少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应关注数学课本的应用,尤其例题及方法总结等内容展开阅读引导,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数学课本不仅是习题集。阅读课本之时,教师务必关注对学生展开阅读方法指导。培养学生数学阅读习惯,除去课堂内对数学课本的解读的途径,还需经课前预习的阅读、课后温习阅读等路径进行。

2.阅读与预习结合,培养阅读习惯

课前预习,为学习关键环节之一,课前预习以课本为载体,提升预习阅读效能的重点在于教师首先表明预习范围及有效性。对低年级学生预习阅读的要求不可过高,起初要求读例题与习题内文字,有字不认识可问父母,标注拼音清除认字障碍。当学生认字较多之时,预习时仅仅会读题目的文字已然不够,此时相应提出此简单要求:“在书上你读到什么了?”“用一句话概括下书上内容。”提问大一些,能让学生有话可讲。

3.阅读与复习相结合,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复习课亦是提升数学阅读的手段之一。其正确方法需为回忆、解题、阅读思考综合展开。若课后复习“只解题、不读书”对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非常有害。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梳理已经学习过的知识与技能,并推动知识系统化,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课型之一。数学复习课的基本模式:看书整理交流总结梳理综合应用。故此,上数学课时我偶尔会出一些具体题目,引导学生依据相应标准将题目展开梳理、分类及整合,沟通题目间的纵横关系。比如,学生对“10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复习时,我先让学生们进行自由编题,内容为两位数加减法,学生所编的两位数加减法题目内既要包括不退位减、不进位加法以及退位减、进位加,不退位减与不进位加内还包含一个加数有无整十数状况。编完题后,让孩子们先计算,再依标准分类,并且将分类依据阐明。

参考文献

[1]张志红 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几点尝试[J].科学大众,2007,2,(11),69―71。

第7篇:阅读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评判性;阅读教学

引言:评判性阅读对于日常生活、语言分析以及语言教学而言均极为重要。可是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当中,教师评判性阅读意识不强,学生欠缺评判性阅读能力。对于阅读课而言,老师应当先重视文章的段落大意以及核心思想,之后再分析细节,从而提出相应的探讨话题。在课堂中的提问大多分析学生对阅读材料的了解情况,忽视所传授知识的真实性以及价值方面,从而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对作者的理念、论证乃至细节方面的深入思考及评判。在新课改中已经要求了需培养学生通过英语分析问题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因此,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需要创建评判性阅读概念,使用相关的教学方法,填补当前阅读教学中的欠缺,建立学生评判性思维以及评判性阅读能力。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协助学生构成质疑习惯

阅读属于相互作用的过程。首先,作品所传达的内涵以及作者的观念,均应当在阅读当中积极地作用在读者当中,尝试让读者进一步接受。其次,读者并非简单、被动地接纳或承受,而是依照自身的立场及价值准则,在作品中阐述自己的见解,这一见解可以为采纳、赞同,也可以为抵抗、否决。读者的这一能动反映则为对作品的评判。可是,传统英语阅读教学过于注重作品对读者的单向效果,并且作者对作品的积极反应也成为固有化、模式化、程序化。因此,传统英语阅读教学仅存在阅读而不具备评判。而学生的评判是否会体现出来,则完全源自学生是否具备问题意识以及问题意识的深度。从而可以看出,学生本身可以评判,教师应当进行的则为透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协助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从而激发出学生评判的潜力,不断进行开发和发展。教师需适当地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进行激疑,这成为发展问题意识的条件。对于英语阅读教学而言,教师透过激疑,带领学生寻求文中的疑问,将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出来,激励学生勇于想象,将学生丰沛的想象力激发出来。透过具备深度、广度以及角度等方面,将学生的意识激发出来。让学生逐渐了解到问题的严重性以及紧要性,意识到在知识中具有诸多问题需要进行提问,仅仅单一的接受,对知识与自我均为因循守旧的方法。如此,学生在英语阅读中则会自愿或不自愿的对作品进行提问,逐步构成质疑的习性。并且,教师需要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传授学生质疑的方式,这也成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主要方面。教师需依照英语阅读教学的特征,依照学生在学习以及生活方面的特征,带领学生主动发掘问题并提出问题。通过有疑虑必疑,无疑虑有疑的阅读观点,指引学生通过不同层面提出疑问[2]。

二、建立轻松欢快的学习氛围,去除学生的负性心理

学生应当具有批判阅读的能力,需要先把学生在回答问题当中的紧张、焦躁的心理负担进行去除。学生始终担心提供的答案不是标准答案,或者会被老师当做标准答案的参考答案,从而不敢回答问题或在回答问题时产生负面心理。这一状况在诸多状况下是老师形成的。假如老师积极进行鼓励,不但反馈学生无拘无束发言状貌,学生较易去除负面心理。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尽量缓和并去除学生的负面心理,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因此,教师应当打破传统,创建批判性阅读的教学概念,在课堂中随时警醒自己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阅读能力。并且,老师应当注重自身的言谈举止、教学方式,正确看待并遵守师道尊严,对学生进行民主管理而非特断独行,包容并激励、欣赏而非阻碍、遏制学生具备评判性的言论,激励学生勇于质疑及提问。正确引导学生的错误答案,而非讥讽和挖苦学生,令学生出现了有疑问不敢问、有问题不敢回答的现象。所以,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转变传统阅读教学氛围,将学生从紧张、压抑、焦躁不安的环境中解脱出来,建立轻松快乐的氛围,带领学生果敢的进行思量、辩论。从而才可以展现出阅读教材的最大意义,开发出学生的最大潜力,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到更加丰富的知识及道理[1]。

三、正确看待评判性阅读,勿把评判变为批评

教师应当真正了解到评判性阅读指的是在阅读时对文章给予评判性的判断,重要的则为判断而非评判。评判性阅读教学是为了有利于读者对文章提出事实以及观念给予价值评判,了解作者观念、判断文本事实。不可以要求学生对作者及文章提出质疑,应当正确进行判断,之后再进行赞扬或批评。我们虽然提议在阅读中需本着评判的态度,而不可趋于形式化。并且,评判性阅读不只是科学的评判作者及文章,还是对本身意识束缚行的评判。教师需要随时提示学生在评判作者与文章中,也需随时对自身的观念进行反思。透过正确运用评判性阅读,逐步深入自身的理念,透过辩证进行改革。只是疑虑作者及文章则成为表层的评判性阅读理念的理解,成为了不可取的方式。

结束语:总而言之,评判性思维属于层次较高的思维方式,实施评判性阅读教学,建立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则变成英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可是高层次思维理念的建立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透过正确规划问题而建立学生的评判性思维。通过学生的思维逐步进行拓展,从而构成评判性较高的思维能力。教师应当通过深入分析文本,透过设定严谨的问题衔接,通过综合的方式M行阅读教学的规划。

参考文献:

第8篇:阅读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主体意识;文本意识;教学设计;阅读过程;成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0)08―0092―1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程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注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良好个性,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心理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更应该以学生的阅读体验为出发点和立足点,要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了解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体验,从而完善阅读教学,使其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文针对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主体意识的广泛化

学生是阅读实践的主体,应让这种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实践的难易程度、道德价值、情感效应等方面得到广泛体现,教师设计的问题如果过于简单,则激发不了成绩优异的学生的参与兴趣;而问题设计得过于艰涩,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又难以参与进来。所以,教师要合理设计教案,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延伸、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与培养、教学组织形式与活动形式的拟定、教学教法的规划等等,对所有这些因素都要有合理筹划。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由“要我读”变成“我要读”,从而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保障,使阅读教学课成为教师与全体学生交流的平台。

二、文本意识的具体化

学生个体的阅读能力不同,课堂教学时间又有限,所以教师授课时既要照顾到各个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又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学文本,把文本内容具体化,把教学流程各环节合理分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广泛参与到阅读教学实践中,例如在学生阅读时,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范读、朗读、默读、齐读、自读等多种方式。在学生思考问题时,可以指导学生采用比较与分析、具体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多种思维方法。在阅读的过程中,还可以要求学生做些简单的笔注,例如文中注、筛选、旁注甚至批注评论等,加深对阅读文本的理解。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阅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与平台。

三、教学设计的梯度化

学生阅读文章时,不但要读懂,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阅读分为认读和解读两个环节。在认读中,需要教师在归纳学生疑惑的基础上,引出一个更高层次的、大众化的问题。在解读中,需要教师有一个由局部到整体、由整体到局部的整体思路。教师要在认读与解读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差异性,并在鉴赏、评价、创新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设计出一些有层次、有梯度的内容,而且能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让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达到各有所得、各有提高的目的。

四、阅读过程的互助化

教师个人能力有限,难以面对众多层次差异的学生,为了弥补这种缺陷,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采取小组内或小组间等方式进行阅读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在这种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学会倾听、吸收、理解、采纳、评价别人的见解,既可以使成绩优异的学生忘掉对简单问题的厌烦感,又可以使成绩差的学生忘记对艰涩问题的畏惧感,让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成果评价的立体化

第9篇:阅读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教育改革 英语阅读 教学模式

1 构建有效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我国新课标对初中生英语阅读的要求是:能根据构词法并且联系上下文对生词进行推断和理解,能正确分析文章中各段、各句的逻辑关系,理解文章情节,准确分析文章主题,对情节的发展进行合理预测,并联想文章结局;能理解简单的阅读材料;通过一些常用的阅读策略汲取信息以满足阅读的目的|能够运用字典等学习工具进行阅读。除此之外,对初中生的单词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以外,阅读量应该超过15万词。由此一来,提升我国初中英语阅读的有效性变得尤为关键,如何达到国家对初中生阅读的要求,笔者认为,必须要构建初中英语有效阅读教学模式,并且切实注重对学生阅读策略的渗透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从而获取更理想的教育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构建有效阅读模式的过程中,不但对课堂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科学地指导、实施、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实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作为英语教师,更应该注重提升自身有效教学的观念,以应对学生的发展问题。正因为此,构建初中英语有效阅读模式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英语教学效果都有很多帮助。

2 初中英语有效阅读教学模式的运用(以P-W-P英语阅读模式为例)

P-W-P英语阅读模式主要包括三个部分:pre-reading(读前活动)、while-reading(读中活动)、post-reading(读后活动)。这三部分在有个字的功能和技巧,不能对每个流程进行机械的处理,而应该是更个性、更个性的一个完整的阅读程序,要从阅读教学中语料的难点、重点出发,以学生的实际要求为依据进行展开。

(一)阅读前(pre-reading)

该部分的主要目的为顺利进行阅读提供更充分的准备,从而实现盈余于都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具体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尝试:

(1)明确阅读目的

不同的阅读目的能够对阅读的方法、速度、方式起决定性作用,初中英语阅读的目的是提升初中生阅读能力,包括:课文大意的扫读,课文具体内容的跳读,以培养语感、技能和兴趣为目的精度。P-W-P中,英语教师在读前要对阅读的放射式和目的进行明确。

(2)预测阅读内容,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

教师要从学生知识的构成特点出发,培养学生兴趣,组织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讨论,并对未知的阅读内容进行合理预测。要善于向学生提问,例如:当要进入下一个故事情节时。向学生发文“What will happen next?”这样既能够带动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舒缓紧张的课堂气氛。

(3)扫清学生的语言障碍

这一尝试的目的主要是锻炼学生对符号的辨认能力,这一点上需要强调的是,学习生词不需要让学生背诵所有生词,而是有针对性的学习对文章有重要意义的关键词。

(二)阅读中(while-reading)

这一部分,需要教师进行重点注意的是:辅助学生寻找作者的真实意图;提高学生阅读技巧、锻炼阅读能力;使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和结构。为此,作为英语教师更应该对教材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为了实施整个阅读过程更具有有效性,实现阅读教学的目的,笔者实践了“扫读-跳读-细读”这一阅读流程。

(1)扫读

这一流程学生讲注意力放在文章和每段的标题上,对全文快速浏览,从而让对文章,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了解和判断。

(2)跳读

跳读指的是为了汲取信息,对相关符号进行辨认。跳读的过程一般都依据特的问题,教师对跳读的指导,可以有所针对的提出,例如“In which year……take phace?How many times does……occur on this page?”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3)精读

这一流程,要求学生对课文的主旨进行领会,深入分析课文,对文中各段以及各段的关系进行细致的了解。教师为了了解学生的阅读效果,可以向学生提问一些细节上的问题,事先制作一些与文章内容有关的图标,读后让学生填写。

(三)阅读后(post-reading)

阅读后,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对所学语言的运用,通过前两个流程的积累和理解,学生对阅读中语言的输出也就并不困难了,并且读后活动能够组织处各种各样的形式。据此笔者认为,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在阅读中,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更广泛的运用,利用听、说、写,使能力得以夯实。让学生对在阅读中获取的知识进行运用,通过写作进一步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