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资源共享概念范文

资源共享概念精选(九篇)

资源共享概念

第1篇:资源共享概念范文

关键词 信息共享空间 综述理论分析 建设管理

一、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理论分析

1、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与发展

图书馆学界对于信息共享空间的内涵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是将信息共享空间置于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体系之中,是一种服务模式的创新。第一层次:一种专门的,能够通过一个单一的图形化用户界面向用户提供内容最为广泛的数字资源的在线环境;第二层次:一种特别设计的,围绕第一层次中定义的综合数字环境,来组织工作空间和服务的新型物理设施。第二种思路是将信息空间作为“开放存取”运动中,图书馆应该完成的使命。

2、特征

从社会性与构建的基本原则看,2005年美国图书馆专家罗伯特・希尔(RobertA.Seal)将信息共享空间特征归纳为四个方面:无所不在(ubiquity),即每一台计算机都有相同的检索界面,及其辅助检索数字资源的软件设备;适应性(utility),旨在满足所有用户的各种需求;灵活性(flexibility),适应需求变化和技术变化的需要;群体性(community),有助于进行共同合作的场所。这四个特征表明,信息共享空间是一个为满足社会需求应运而生的新型服务模式,它将社会需求、技术发展和用户需求用最有效的方式进行了整合。

以上阐释的诸多特征决定了信息共享空间具有的主要特点,虽然信息共享空间有许多形式,但都有如下共同特点:(1)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2)提高信息素养;(3)推动研究与学习。

3、构成要素

关于信息共享空间的构成要素,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总体上形成了几种观点。

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学院图书馆的NancyAllmang与DonaldBeagle从信息共享空间服务功能上对信息共享空间进行了科学的划分,提出信息共享空间是由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共同构成。DavidBollier在《为什么我们必须谈谈信息共享空间》一文中,将信息共享空间分为物理层、逻辑层和内容层等三个层次。而JimDunca认为:信息共享空间的构成可用一个三层模型来描述,即物理层、虚拟层和支持层。

从支持IC服务的管理流程分析,施强认为IC可由馆外支持空间、馆内支持空间和组织管理空间等组成。杨广锋从“空间共用、资源共用”的思想出发,提出信息共享空间由信息共享空间共用空间和信息共享空间共用资源两大部分构成。

二、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与管理

该部分文献从信息共享空间的构成要素出发,文献涉及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及管理内容。下面从实体空间布局、资源建设整合、组织管理四个方面分别阐述。

1、实体空间布局

根据“形式服务于功能”的设计原则,图书馆需要审视传统服务方式是否继续满足用户的需要。现实的状况使图书馆意识到必须为人们提供空间,供他们一起分享思想和技术。由于各个图书馆在实际建立信息共享空间时的构建策略不同,所以在实体空间布局上会有所差异,不过也有一些共同点。比如参考咨询和学生工作站、协作学习室、电子教室、多媒体工作站、商议站、写作实验室、延长的服务时间和休闲区组成[26],这也被认为是最好的信息共享空间的组成形式。

2、资源建设及整合

信息共享空间资源建设与整合的对象主要有三种:信息资源,包括纸质文献、电子和网络文献等各种信息资源;设备资源,分为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人力资源,主要由参考咨询馆员、学科馆员、计算机和IT技术人员等组成。国外的相关研究表明,资源建设是信息共享空间成功的关键环节,而国内构建信息共享空间的最大障碍是传统体制的束缚,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的整合以及物理空间的布局及其体制问题。

3、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组织与管理

要使信息共享空间能够良好地运行,发挥最大的服务功能效果,建立信息共享空间时应采取正确的构建策略。就中国大学图书馆引进信息共享空间的模式,蒋志伟将构建看作两个发展阶段。首先,在图书馆的现有条件下,尝试引进信息共享空间模式,获得实践的积累。然后,随着实践的深入,根据社会的需求调整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战略,或者仍然保持着局部的实施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或者全面地实施信息共享空间模式。尽管信息共享空间有很多优点,并在大学图书馆获得成功,但实施起来却不简单。作为一种新的服务模式,马凌云指出信息共享空间的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如人员管理问题、服务问题、公共关系问题、技术问题等,其中人员管理是关键。

三、信息共享空间与其他概念

随着信息共享空间概念与实践的发展,不少研究者开始将其他领域的概念和技术引入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或用以发展其理论,或用以支持其构建的实践。目前,与信息共享空间结合较多的概念有Web技术、知识管理理论和协同理论。

1、Web技术

付佳佳将信息共享空间与Web技术联系起来,认为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是实现图书馆2.0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在实体层面贯彻了图书馆2.0的理念,在虚拟层面将图书馆2.0的应用服务嵌入了读者环境。

2、知识管理理论

盛小平研究了信息共享空间中的知识转移机制:他提出信息共享空间中的知识流可以用知识转移层次、知识类型、知识生命周期和知识转移时间建立的四维坐标描述,在知识流的基础上提出了包含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和内部化四部分的知识转移机制。魏辅轶将知识管理中的SECI模型与信息共享空间的理念与服务方式相结合,构建了知识服务型的信息共享空间(KSIC)模型,认为在KSIC内部应有四个知识空间――知识咨询空间、知识服务空间、知识传递空间和知识创新空间。

四、结语

第2篇:资源共享概念范文

近年来,资源共享(IC)成为信息情报学及知识管理学领域的热点课题之一。在知识数字化和信息化程度日益发展的今天,从前相对独立,难以广泛传播的知识和教育信息已成为具有共享性,可复制性,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充分的共享和利用知识信息,挖掘信息协作在知识传播中的潜力,是目前信息共享研究中的重要目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在校生人数不断增长。以陕西省为例,高等中医教育招生规模在十来年间翻了三番,从1999年的千人左右到了今天的超过6000人。高等学校的大幅度扩招,致使具有精英教育属性的医学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此外,公众对医务工作者的业务水平的要求提高,在职医务人员再教育与培训成为我国再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对于偏远落后地区医务人员再教育已经成为社会难点问题。如何在现有条件下使中医药高等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充分拓展优质中医学教育资源共享优势、打破校际界限、校园与社会间的障碍,已成为中医学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中值得探索的课题。IC理念的引入,有助于解决这一教育资源供求矛盾。利用IC技术中的知识检索、信息抽取和资源整合技术,形成以知识服务为导向的信息共享平台,有效的引导用户挖掘与获得实用信息,达到教育资源的优化利用。

2.概念与界定

信息共享(IC)的概念始于美国图书馆管理界,发展至今已有20年历史。世界上首个被严格界定的IC是在1992年由美国爱荷华大学图书馆建立,旨在充分整合和利用图书馆资源。经过了二十年理论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共享平台的概念已经不仅仅限于图书馆资源的综合利用,而是被扩展到了更广阔的领域。当前,随着IC概念的不断细化,在原有IC的基础上,又发展出学习共享空间(LC),科研共享空间(RC)及知识共享空间(KC)等细分概念,其中学习共享空间的应用最为广泛。学习共享空间是通过各部门信息合作共享,通过多种技术手段,为学习者提供更有效的信息支持以及一体化的信息服务。与最初的信息共享空间相比,学习共享空间的定义更为狭窄,但也更有侧重性,凸显了以学习为核心,相应的弱化了信息共享空间中,如科研共享的概念。

3.模型构建与技术方案

3.1构建原则

3.1.1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是信息共享平台构建时的最基本原则。信息平台的安全性包括了两部分的内容,数据安全与运行安全,其中数据安全属于底层要求,在此基础上,达到运行安全。共享平台作为数据载体,应保证教学科研资料,用户资料及平台数据安全不缺失,能合理备份和储存数据。其次,由于不同子平台和系统都依托于信息平台,使用的数据种类与协议种类多样,有可能产生信息冲突,必须充分考虑这一因素的影响,预先避免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3.1.2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是信息共享平台的重要特征,由于信息共享空间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特征的系统,作为其承载体的信息共享平台也要具备充分的开放性,以适应不同信息系统,不同学科,不同信息请求的各种标准。此外,考虑到信息空间的未来发展,信息平台的开放性应满足对可预期功能扩展的需要,达到空间和时间的双重开放性。

3.1.3独立性原则

独立性原则可以视为安全性原则的延伸。在数据安全的基础上,不同子平台之间,不同数据库之间虽然可以按照一定安全规则互相调用,但基层数据保持独立,既有利于数据库的安全,也方便更复杂的交互扩展。

3.1.4个性化原则

针对不同用户的个性化定制服务是以知识服务为导向的信息平台的独特优势。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类型需求,以及用户接受程度的差异,允许用户定制适合自己的信息服务,以达到最大化利用教育资源的目的。

3.2功能模块

3.2.1数字化教室

中医教育信息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名师精品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中医学教育更注重老师的经验传授,因此建立现代化数字化教室是信息平台建设的基础。传统的简单数字化教室已经难以满足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需求,综合利用多媒体资源,多点位摄像,互动效果好的数字教室才适用。

3.2.2资源整合模块

资源整合模块是信息平台的核心,一方面直接面对用户通过网络发来的需求,一方面调用管理教学资源,是综合性技术性最强的模块,兼具数据库管理和信息响应两方面的功能,应具有保障信息安全、跨平台操作、高速响应的性能。通过资源整合模块,将不同来源,不同媒介的资料整合到一个系统中方便调用,实现了教学资源的跨地域,跨学科综合。

3.3技术方案

3.3.1分期建设中医教育网络资源录播教室

建设现代网络技术实时录播系统,能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校园网、Internet网、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与网络教学平台,建立实时、互动、高画质、全自动和手动的录播系统、以满足学校精品课程录制和国内外校际之间的远程网络互动教学及会议等功能的需要。

3.3.2建设医药教育资源信息化平台及网络教育系统

通过资源库的建设,实现资源建设的突破性进展,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3.3.3探索中医教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标准及推广方法

在教育网络录播教室和教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探讨建立一套有实际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医学教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标准,使共享平台可以应用于更多的地区与领域。此外,在建设中应相应的对校园网络线路进行升级改造,以满足网络组播和视频传输、存贮的需求。

4.服务与管理

第3篇:资源共享概念范文

关键词:本体;资源管理;推理;查询

中图分类号:TP3-4

网络教育是一个庞大的课程资源库,但由于缺乏一个统一的构建课程资源的模板和规范的课程资源本体的构建方法。本体作为一种概念模型建模工具,能够实现知识的共享和重用。本文对领域本体课程资源管理模型进行了研究,对该模型的系统功能以及原理机制进行了说明。

1 本体的定义

本体(Ontology)这个词来源于哲学,在哲学中被定义为“对世界上客观存在物的系统地描述,即存在论”。Studer等人认为本体是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说明。这包括四层含义:概念模型、明确、形式化和共享。

2 系统框架模型

目前,网络上已经存在大量课程资源,但它们普遍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例如:课程资源的共享和重用性差,没有一个统一的构建课程资源的标准,不能实现个性化教学等。针对以上问题,该系统具有以下优势:

(1)使用本体技术构建领域知识库。本体能够以一种明确的,形式化的方式表示领域知识库,提高系统的共享性、重用性以及异构系统的互操作性。

(2)实现个性化学习。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基础,制定学习策略,满足个性化学习。

(3)具备推理查询功能,根据用户的查询条件去匹配语义相似或相同的课程资源,返回用户所需要的信息,调高系统的查全率和查准率。该系统的框架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框架模型

3 领域本体的构建

3.1 确定本体的核心概念集合

本文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抽取核心概念集:(1)数据结构课程的关键知识点,(2)与知识点相关的内容,例如学习目标、学习的重点。(3)前后知识点或概念。课程的学习往往有前后性,在学习一些知识点之前必须先学习另外的知识点。(4)举例概念。我们往往用一些例子来说明概念,有助于对概念的理解。

3.2 建立概念的层次结构

以上建立的概念集合没有任何层次结构。由于建立类的层次结构是一个很复制的过程,因此如何规范的提取类与类之间的层次关系是我们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是使用约束条件和类之间的一些特殊关系来建立类的层次结构。建立类之间的层次关系主要有“isPartOf”,“isRelyOn”,“isParallel”,“hasFunction”,“hasSubType”。以数据结构课程为例如图2:

图2 部分类的层次结构

3.3 属性及属性关系

仅用类来表示各个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用属性表示类的特性和实例。通过对类的关系的扩展,完善和充实课程本体。

在确定属性及属性关系后,还要对属性所对应的值类型进行定义,所谓值类型指的是用何种数据类型的值来对应属性及属性的关系。

4 本体的推理模块

本文的语义推理部分主要使用Racer推理机实现。RACER是一个基于描述逻辑SHIQ的推理机,亦可以用作基于本体语义网络的本体编辑器。本文用到的主要是RacerPro的TBox和ABox两个功能模块。

TBox为术语(Terminology)集合,其主要功能为检测类与类之间的包含关系,通过创建类与类的层次结构,对类进行规范和科学的分类,TBox模块可以用来检测类与类的层次结构能否符合正常规范的逻辑结构。

ABox(assertion)为断言集合,其功能主要是用于推理和检测本体的一致性,使用ABox功能模块对文本的语义进行推理后,还可以返回语义中隐含的信息。

5 本体的查询模块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设置Protégé中的Querytab标签或Sparql查询语句对本体进行查询。其次,还可以使用Jena的API中包含一个ModelFactory的功能模块实现本体的查询。其查询的主要步骤是:首先利用该功能模块创建一个本体模型,然后将本体的OWL文件用OntModel.read()函数输入,最后可以使用listClasses()、list Individuals()等函数对本体中的信息进行查询。

6 结束语

本文将本体与网络课程资源管理相结合,通过建立课程本体,并使用RacerPro推理机实现课程本体的推理,Jena推理机实现课程本体的查询。使该系统不但能实现课程的学习,还可以实现语义的推理和知识的查询。

参考文献:

[1]曹乐静,基于本体的e-Learning个性化学习与资源共享研究[D].东华大学,2005.

[2]惠长江.基于本体论的E-Learning系统研究[D].西北大学,2007.

[3]李善平,奇华,玉杰.本体论研究综述[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4(07):1041-1052.

[4]NeehesR,FikesRE,GurberTR,Senator T,SwartoutWR.Enabling Technology for Knowledge Sharing.AlMagazine.1991(03):36-56.

第4篇:资源共享概念范文

关键词:云计算;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设计与应用

云计算是继1980年代大型计算机到客户端再到服务器的大转变后又一次计算机技术历史巨变。云计算具有超大的规模,其虚拟化、高通用性和廉价等优势逐渐被使用在多种多样的领域中,就教育领域而言,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能够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快速为教学提供教学资源。下文就云计算的基本概念和共享体系的原理展开分析,就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设计进行研究。

一、云计算的概念和原理

1、云计算的概念

所谓云计算就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与交付模式,涉及到的是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虚拟化的资源。事实上,云计算没有统一的概念模型,是并行运算、分布云端以及网格计算的虚拟化发展,大部分的云计算部署要依赖计算机集群,更吸收了效用计算的特点。最终云计算以超大规模、虚拟化、可靠性高等特点呈现出来,具有高通用性、高扩展性以及廉价等优势迅速发展起来。

2、云共享体系的原理

如下图是基于云计算思想消除信息孤岛来实现教学资源的透明整合工作原理。用户的交互接口应以web services方式来实现访问,以及获取用户需求。服务目录则为用户的访问服务清单,系统中的管理模块也主要复杂管理和分配所有的可用资源。另外,配置工具则复杂分配节点,准备任务运行所需的环境,监视模块则复杂监视各个节点的运行状态,完成用户使用节点情况的统计。此外,我们还需要一个基于云平台的用户交互界面来实现服务器资源的共享访问,来解决资源的独立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使用已有的云平台,可以降低硬件的投入费用,用户操作起来也非常方便,只需要设置系统权限就可以访问允许访问的资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资源的安全性,真正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图1 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工作原理

二、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设计及应用

1、系统业务流程设计

由上文可知,我们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设计最关键的就是资源的共享系统,来实现用户与平台的交互,从而实现资源的长传、下载以及管理。当用户需要进行资源管理操作时,必须经过登陆来得到管理权限,当打开系统的访问地址后,首先我们要考虑机器的硬盘是都有匹配的cookies存在,如果有系统就会直接提取信息进行验证,而如果没有就会直接进入登陆界面。用户只需要输入用户名与密码,系统就是再次进行验证,验证成功后就会自动跳转到主页,否则则会继续留在登陆界面。用户进入主页后就可以使用相应的没偶苦艾进行资源管理、上传以及下载。

2、系统的模块划分

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系统主要分为用户空间、共享空间、资源上传下载、以及注册登陆和举报资源几个模块。其中,用户空间用来存放用户自己的资源,用户可以自由支配用户控件中的资源长传、下载以及管理,也可以将自己的资源进行共享。资源的长传与下载模块主要用于用户对共享的资源进行长传和下载,包括检索关键字、浏览资源、获取资源链接信息等功能。最后,注册登陆模块负责的就是管理用户的权限,只有注册成为网站会员的用户才能够获得相应的资源使用权利。而举报资源模块则属于负责用户与管理员的交互,网站管也可以通过该模块对资源进行控制。

3、云计算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应用

事实上,国外早已开始运用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美国肯塔基州通过云服务平台,将原来废弃在仓库中的1400台计算机转变成为云计算所要用到的虚拟机。再加上云服务是不需要本地计算机硬盘的,这也使得这种转变成为可能。而在英国院校中,很多英国高等教育机构也使用了谷歌的程序,选择谷歌的云计算资源共享,在满足学生应用需求的同时,减少了对教学的支出。同样,云计算技术在非洲也是非常受欢迎的,很多非洲教育机构也选择了云计算服务,解决了非洲不完善的IT基础设备与资金不足以支撑教学设备更新的问题。这些云计算的运用实例都表明了,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将成为未来教育教学的重要技术。

结束语:总而言之,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共享将成为未来教学资源整合的重要发展对象。而我们还应针对当前我国技术应用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进一步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共享体系优化方案,不断的创新和完善,最终实现健全的教学资源共享系统。■

参考文献

[1] 饶丹鹃. 多媒体教学资源云共享平台设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2] 罗桂联. 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共享方案[D].广州大学,2013.

第5篇:资源共享概念范文

【关键词】高校核心竞争力资源共享高校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4-0017-03

【Abstract】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university is a competitive power to keep up the university’s survive and development. At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key to demonstrat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university is training resource-oriented sharing for university informatizatio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oncept of core competitiveness, the system of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resource-oriented sharing for university informatization and how to train it.

【Key words】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universityResources sharingUniversity informatization

一、高校核心竞争力

1.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最早来源于普拉哈拉得和哈默20世纪90年代初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各种技术的学识”。它指以企业的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的整合而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建立与发展起来的一种资产与知识的互补系统。并非所有的资源和能力都可以转化为竞争优势,只有当这种资源和能力是有价值的、稀有的、难以模仿的、不可替代的时候,才有可能成为竞争优势,并成为推动组织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的理念迅速为国际高等教育界所接受。理查德•萨尔德认为:“战略规划的目的是要使学校处于一个与众不同的位置”,就是强调高校要通过选择制定与实施战略规划,形成战略优势或核心竞争力。如何培育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当今国内一些高校关注的焦点。

2.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及其成果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的整合或通过其中某一要素的效用凸现而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持续性竞争能力。

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一所院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优势、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校园文化等诸要素的有机整合和整体和谐所体现出来的独具特色的优势与能力。“特色就是竞争力,没有特色终究会被淘汰”。强化和发挥特色,有利于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规划、培育、提升与创新,以各种竞争优势为国家和所在区域做出贡献,以贡献获取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离不开人的能力:学生的知识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也都离不开获取知识的能力,而资源共享正是给我们提供了这种可能,借鉴他人,展示自己。更好地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更好借鉴他人学科建设;更好地提升科学决策能力;更好地更新教学理念。

二、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

1.高校信息化概念

21世纪人类已进入信息教育时代。“信息化”主要是指“主动地推进与使用信息与信息技术”,这基于“信息与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具有正面的影响”的价值判断。在信息经济条件和国家推进信息化的宏观环境下,“经济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应运而生。1990年由美国克莱蒙特高校教授凯尼斯•格林发起了“信息化校园计划”。1996年起国内的一些著名高校开始进行信息化校园建设,已经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教育。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为我国十五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加快教育科研信息化步伐。提升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持续推进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发展多层次、交互式网络教育培训体系,方便公民自主学习。建立并完善全国教育与科研基础条件网络平台,提高教育与科研设备网络化利用水平,推动教育与科研资源的共享。” 在网络教育时代,高校信息化已经突破了面向多媒体教学、网上办公(OA)和高校管理,大量应用于资源共享,服务于人,因此,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方向,高校纷纷导入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建设项目和URP(University Resource Planning,高校资源计划)等高校信息化集成系统,以期提高高校竞争力,获得预期的社会效益。

高校信息化定义为面向教学的高校信息化、面向高校管理的高校信息化、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高校信息化就是利用Intranet、Extranet等网络平台和数据管理平台,将高校内部的资源和外部资源整合起来,实现与其它高校、政府部门等外部主体进行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加入现代高校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的信息化生态圈,以分享信息化生态圈的网络价值。因此,这个阶段的高校信息化是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

2.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

从宏观上讲,教育资源共享是通过电子手段建立的一种新的教育秩序,不仅涉及电子技术和教育资源共享本身,而且涉及到诸如科研、生产、经营等社会其他层面;从微观角度说,资源共享是指各种具有活动能力的实体(高校、企业、科研、个体等)利用网络和先进的数字化传媒技术进行的各项学习活动,涵盖了信息交换、资料查询、问题求解、组建虚拟高校、远程教育等。资源共享可定义为:在信息化基础上,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其他信息技术,开展各种教育和学习活动,以获得协同竞争优势。在信息教育条件下,资源共享已成为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展示自我资源,扩大知名度,提升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我们应该积极实施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

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就是高校以互联网为基础,全面应用符合资源共享体系结构的信息技术,建设应用系统和网络,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调整或重构高校组织结构和教务模式,最终过渡到信息化高校,全面实现资源共享模式。

不同类型(工科、理科、文理兼招)的高校,竞争力有不同的特点,信息化目标也有所区别;不同层次的高校,由于所处的市场地位不同、面对的客户群和竞争链关系不同,因而也需要选择不同的信息化模式。不同的信息化模式又由不同的解决方案构成,每一种模式所包含的内涵也不同,所以有不同的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导入模型选择。在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导入模型结构化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高校的特点和应用需求,选择基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导入模型。

三、培养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核心竞争力

1.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核心竞争力体系

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核心竞争力主要是指高校信息化对高校本身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在资源共享环境下,随着高校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高校活动的核心竞争力链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用核心竞争力链理论分析高校信息化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已不能仅局限于核心高校核心竞争力链所创造的价值,还应该扩展到整个教育的核心竞争力链,关注高校信息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链、科研核心竞争力链、竞争者核心竞争力链、个体核心竞争力链所产生的影响,以及由此给高校带来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这样,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的核心竞争力体系就成为如图1所示的形态,相应的高校信息化的核心竞争力也就包括核心竞争力、服务竞争力、让渡竞争力、比较竞争力和品牌竞争力五个方面。

图1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核心竞争力体系

2.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对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影响

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导入模型如何影响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呢?信息化应用模式的不同方面对不同的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差异化影响又是怎样的呢?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导入模型适宜程度对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存在正向影响的命题,见如图2所示的理论分析概念模型。

图2概念模型

(1)核心竞争力。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核心竞争力即建立在流程重组基础上的高校信息化使采用信息化的高校的链结构发生变化,通过学习与服务而产生的竞争力,如教学资源和图书资料的共享、学科建设的借鉴、人才培养的先进方法、科研能力的提升、管理观念的变化、校园文化的建设。

(2)让渡竞争力。由协作效应带来的隐性竞争力的提升和由对其它高校支持的显性竞争力的提升,进而使其获得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3)比较竞争力。实施面向资源共享的信息化可以使核心高校的竞争力较竞争对手更加强大,增强了高校的竞争优势,为高校带来相对竞争者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4)服务竞争力。面向资源共享的信息化可以与社区、培训机构、企业与科研所等多种部门服务建立良好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信息化的协同性。

(5)品牌竞争力。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成功运作,给社会提供了多种信息化,在社会上形成强烈的反响。

3.培养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核心竞争力

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包括校园网基础设施、网络教学资源、网络科研资源、电子文献保障、校务管理系统、网络宣传等信息化。

建立基于高校校园网的管理信息系统,涉及高校的所有环节和部门,建立若干应用系统和基本信息资源库,提高各部门的管理水平和业务工作效率。信息化管理从局部应用向全局数据信息共享应用发展。

高校文献和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库资源共享和信息资源整合是高校新的竞争力。文献和信息资源共享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趋势与要求,资源整合是实现信息共享的有效途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整合应当重视资源、服务和功能的充分整合,按照信息资源整合――资源空间共享――实现高校信息资源建设“三步走”的思路,发展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建立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和统一、规范的数据库,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

建立高校国家精品课程共享服务平台,以信息化来实现优质教育的资源共享。开发教育信息资源库与共享平台,建立部级教育资源库、分类教育资源库和学校、公司、个人网站等提供的资源,培养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核心竞争力。

建立高校知识的共享,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高校知识的共享可以避免重复研究,提高经费使用率和人力资源投资效益;增长个人的知识才能;及时更新知识,防止知识老化而失去应用价值。高校知识的共享包括支持知识的获取、实施知识的传播、确保新知识的扩散、促进知识程序正常运行。因此,高校知识共享是培养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小 结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信息化的发展是锐不可当的,培养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核心竞争力,可以使高校在信息时代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维持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持续性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第6篇:资源共享概念范文

关键词:区域 图书馆联盟 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a)-0251-02

图书馆联盟是现代社会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其主要形式是区域图书馆联盟。区域图书馆联盟是通过资源共享的模式,来满足广大读者日渐增长的需求区域图书馆联盟是图书馆开展资源共享的必然发展阶段和行之有效的途径。作为现代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的存在模式,区域图书馆联盟可以发挥信息资源的最大效用,从而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品质。

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服务合作的理想模式就是图书馆联盟,而要建设一个图书馆联盟,一定要先了解图书馆联盟的方方面面。在网络时代,要建设图书馆联盟,必须要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从而加强图书馆间的交流与合作。

信息资源共享,看似简单,实际上涉及到空间、资源的性质、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一些问题。信息资源不只是文献信息,还包括与它有关的技术手段、设备构成和资金投入情况等各种因素。图书馆作为一个信息中介部门,是信息提供、存储、分享的中心。信息,是在不断地更新、交替的。所以,图书馆一定要与时代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在社会文化的发展中,图书馆一直都在履行着至关重要的社会职能。

在信息化时代,人们对图书馆也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满足整个社会信息化需求、跟随信息化时代的脚步,已成为各个图书馆共同面临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仅仅依靠某一个图书馆的力量已无法满足整个社会的需求,因此,图书馆界很早就开始研究资源共享的问题,但是这种研究大多是单纯的信息资源共享,很少会去真正实现一定区域内的图书馆联盟信息资源共享,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了区域图书馆联盟的资源共享模式,以求为我国区域图书馆联盟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1 区域理论及资源共享理论概述

(1)区域,英文region,国际社会对区域的定义是:“由于地理因素,使得地区部分如邦或州等得以相互结合,并同时具备一定程度的互相依赖关系。”

图书馆作为独立的实体,必然处于一定的区域之中,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由于地理因素的关系,在业务、资源、环境等等方面存在必然的联系。这是区域图书馆联盟存在的必然因素。由于图书馆的特殊性质,区域联系的范围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有所变化。

(2)资源共享理论。

资源可分为两种类型:通用性和专有性资源。前者一般是指公开的、通用的、不包括特定资源的;而后者一般是指具体的、与环境密切相关的、为某些特定人群所属的。但这两个概念容易让人迷惑,以为只能共享通用资源,不能共享专有性资源。而事实上,这两个概念都不是绝对的,都具有相对性。有些情况下,通用资源的共享范围反而是有一定要求的,这可能是受系统的或地域的影响,而对在不在这个范围内的人来看,通用性资源就变成专有性资源了;另一种情况,专有性资源的共享范围也有可能在特定的一些范围内,可以通用,相对来说,就变成通用性资源了。

在许多国外的案例中,信息共享空间是参考咨询、媒体服务和数据研究服务三种图书馆核心服务的延伸[1]。

2 区域图书馆联盟概述

“区域”,是一个地理方位概念,指地理上的某一范围的地区。作为图书馆学研究的区域概念是从地理区位的角度来考察,而这个区域,或为跨省的大区域,或为省区域,或为地县层次的区域范围。一个区域内的图书馆形态多种多样,一般来说有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研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企业图书馆等,这些图书馆构成了一个区域的图书馆事业,为区域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用户提供相同的图书馆服务。而区域图书馆间为了满足各种区域用户的需求,必须要建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合作,其合作的形式就是要建立起图书馆联盟。

“联盟”,英文即consortium,意为“伙伴”。 Library consortium,在图书馆学术语中,意为图书馆的一种正式联盟,通常限于某一地理区域,某一类型或某一学科领域的图书馆,组织起来实行自愿贡献,达到改进图书馆的服务和资源的获取[2]。

于湖滨等在文献[3]中认为,区域图书馆联盟是指由地理位置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书馆,在自愿基础上联合起来,制定相关的章程规则,签订合作协议,组成的区域性联盟。区域图书馆联盟是为了把单个的图书馆都集合起来,利用每个成员馆的人力、财力资源,完成一个系统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达到共建共享的目的。

区域图书馆联盟是图书馆联盟的一个重要组成形式。区域图书馆联盟可以是基于文献信息资源实体的联盟,也可以是数字化,网络化的联盟。从我国众多的区域图书馆联盟来看,区域图书馆联盟多为实体与数字相结合的复合式图书馆联盟。目的是促进地区内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信息资源的联合共建共享,以及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图书馆合作交流。

总结一下,区域图书馆概念不可或缺的元素:(1)地理元素;(2)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元素;(3)资源共建共享元素;(4)为区域用户服务元素。

3 区域图书馆联盟的功能

区域图书馆联盟的功能随着社会和用户需求的发展而改变。经历了传统图书馆的联盟以印刷型资源为基础,开展馆际互借、文献复印优惠等文献实体共享合作以及联合目录、联合期刊目录等资源共享合作项目。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馆也增加了参考咨询、联合编目等资源共享方式。现在的区域图书馆联盟是以纸质文献借阅、流通、资源目录共享、馆际互借、电子资源联合采购、业务交流服务等为基础。实践证明,区域图书馆联盟订购电子资源,一般比一个图书馆单独购买同一资源优惠25%~45%。并且,图书馆联盟的人力资源共享,能有效地利用各图书馆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源,使有限的人力资源最有效地发挥作用,有利于减少图书馆服务的重复劳动[4]。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各个成员馆之间的频繁合作,图书馆联盟的功能一直在延展。如:共享自动化系统、网络技术以及维护方面的共同协作、共建专题数据库、联合编目等。以联盟组织的影响力,拉低电子资源市场的价格,然后,各个馆之间还可以分摊费用,同时,还可以一起拥有数据库的使用权限,一举多得。

区域图书馆联盟是在某一特定地域内,以多个图书馆成员为单位建立的图书馆联合运作组织。这个组织的目的是集各馆人力、物力、财力之大成,促进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图书馆事业的信息化进程、促进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成长。

联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减少了成员馆的运作成本;二是信息资源共享的迫切需求;三是影响信息的创造、销售和营销的未来。

联盟除了传统性的文献互借、参考咨询等服务不变,更注入许多新的元素,增加了电子期刊的采购、远距离获取服务及网络课程服务,联合网络咨询服务等内容等等。还有一些其他的功能,随着时间的改变,这些功能将会日益呈现。

4 区域图书馆联盟与资源共享的关系

区域图书馆联盟的目的之一就是促进区域内图书馆整体化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利益互惠。图书馆资源共享(Library Resources Sharing),是由图书馆联盟的成员馆之间共同分享资源的一种形式。资源共享的好处,就是各个成员馆联合起来,就可以用最少的经费,却能获得最多最全的信息资源,建立起单个图书馆无法完成的系统。共享的方面可以包括人员、信息资料、馆藏文献等等。只要各个成员馆都积极发挥各自的服务功能,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同事沟通协作,就一定能最大限度的利用有限的资源和资金,创造出无限的可能。

比如CALIS能够在全国范围内资源共享,也缘于在每个小范围区域实现资源共享。而区域图书馆联盟,正是信息化社会、节约化社会的一个必然产物。

综上,区域图书馆联盟的动力在于资源共享,区域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资源共享,因此,区域图书馆联盟是现代化图书馆开展资源共享行之有效的途径和必然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 Cowgill A, Beam J,Wess L. Implementing an information commons in a university library [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01,27(3): 432-439.

[2] The ALA glossary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M].Ediciones Díaz de Santos,1983.

第7篇:资源共享概念范文

关键词:政府 职能 现代物流

企业管理领域中的协同概念曾引起了企业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管理战略问题权威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明确指出,对公司各下属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管理是公司战略的本质内容。加里•哈默和C•K•普拉哈拉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论述了多元化公司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并使之在各下属企业里得以应用的必要性,强调发展不同下属企业可以共享的技术或其它方面的竞争力是成功企业的主要战略目标。20世纪末,英国的两位管理战略学者安德鲁•坎贝尔和K•S•卢克斯,将多年来人们对协同问题的研究成果汇编成《战略协同》一书。该书开头便指出:协同是一个十分值得公司经理们关注的话题,而协同公式2+2=5表达了公司整体的价值大于公司各独立组成部分价值的简单总和的理念。

企业集群中的协同效应分析

企业集群是产业演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地缘现象和产业组织形式。根据近年学术界引用比较多的产业集群的概念指出,产业集群是某个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与机构在一定的地域内集中,形成的上、中、下游结构完整、支持体系健全、具有灵活机动等特性的有机体系。企业通过集群的形式结合在一起,不但可以充分利用产业内专业化和劳动分工所带来的高效率和灵活性,而且同样可以享有大企业的规模优势,还能加快知识的流动和创新的频率,产生知识的溢出效应,从而降低交易成本。

一般而言,企业群内协同创造价值的方式主要有3种,即业务行为的共享、知识技能的共享和整体形象的共享。

业务行为的共享。分摊职能业务成本是一种重要的协同效应,这些职能包括价值链上的设计、生产、销售、送货及服务等各个环节。获得协同效应的程度取决于:价值链中哪些环节最容易在企业间形成规模效益;每一环节在价值链成本结构中的重要性如何;职能业务成本在企业间分摊的程度如何。Buzzel和Gale的研究表明,研究开发和市场营销成本是最容易在企业之间产生规模效益的。但生产和采购成本又通常在成本结构中占有更大的权重。因此,在这些领域都存在潜在的协同可能性。

资源的共享。由于地理的邻近,群内企业可以更大程度地实现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共享。对有形资源的共享,主要是对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通讯设施及配套的生产服务设施的共享,这为企业间降低运输和通讯成本、进行正式与非正式的交流提供了必要条件。对无形资源的共享则主要是对知识、信息、技术和技能等的共享,这是集群保持创新和竞争活力的源泉。

整体形象的共享。在企业群内,任何一个企业在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等方面的信誉,都会对其他的企业产生影响。如果每个下属企业在质量方面都始终优于竞争对手,那么企业群的整体业务表现将高于根据下属企业个别情况所预测的业务表现。

企业集群中战略协同的应用

企业集群的战略协同分析在实践中的启示就是企业应从影响整个集群发展的因素入手,而不仅仅是从单个企业的角度出发去制定自己的战略。企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利用自身的资源、能力和优势外,还应当尽可能地考虑因群内企业的相互联系而产生的协同效应,并在实践中充分利用这种效应。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广泛地开展研发和市场营销合作。根据前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在企业的职能领域,研究开发和市场营销环节最容易实现协同效益,而且具有的溢出效应也最大。因此,集群内的企业应该对这些环节潜在的合作可能性及其利益给予特别的关注。这就要求集群内的企业从战略的高度出发,重新审视群内资源的分布状况,对于各种资源的利用在战略上做重新规划与预测,尽可能使现有的和未来的资源在研发、销售过程中发挥最大的效能。

发展专业化的集群。专业化的集群,指群内企业都是从事相关领域的生产活动,其知识和技能在集群内具有高度的共享性。因为每个企业的特长往往有所不同,如有的企业研发力量雄厚,有的企业融资能力突出,还有的可能非常擅长营销活动,如果群内的企业都能有意识地在相关领域内开展自己所擅长的业务,则集群实际上就是一个强强组合的综合体,完全有可能实现低成本和差异化的融合,从而在每个方面都超过竞争对手。

树立区域品牌、开展区域营销。通过树立和实施集群的“区位品牌”,一方面可以改变单个企业广告费用过大,而不愿积极参与和投入的状况;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每个企业都从中受益,消除经济外部性。

参考文献:

第8篇:资源共享概念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本质;概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370-02

1994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已有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提法。同志在2000年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群众中蕴藏着丰富而实际的教育资源。这是(教育资源)一词首次出现于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广阔的应用空间。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发优秀民族道德教育资源,利用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同时还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这些为我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供了理论支撑。

到目前为止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定义,大概分为两种,一种是“要素”说,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各种资源的总和。一种是“存在”说,认为一切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并为其提供服务的可被挖掘、利用的诸多要素条件。不同的提法各有其优势,同时又存在不足,两者共同的缺陷是都没有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或者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出发定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概念或者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概念。笔者尝试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分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概念。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

(一)体现教育的本质即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幸福为根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给我们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论述过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社会。社会的发展是为了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教育本质回归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能够达到共识:教育本质是以人为本。对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教育越来越功利化,崇尚工具理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或者否定了大学生自身的需求,这种情况造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官方化,使得受教育者形成心理和事实上的抵触。但是随着整个社会经济水平以及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类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一切都以学生为最根本,学生的需要和发展是教育的目的和动力。

(二)突出作为高等院校最根本的“高等”教育

突出高职院校教育是“高等”教育,主要原因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针对这种趋势,高职院校在祖国大地遍地开花,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趋势,但是却存在很大的弊端,就是为了实现学生很好就业,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过分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基础素质的培养,针对这种状况,现在专家也提出了意见就是高职教育更应该注重“高等性”,不能把高职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也就是高职教育也必须具有高等教育的基础性教育,对此不能忽视甚至是无视,否则高职教育就会变成为职业技能教育。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高等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法》第5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第16条对高等学历教育标准规定,不论是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都必须掌握“基础理论”。可见,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课程和教法的改革都不能忽视基础理论教育,轻视、弱化基础理论教育,都将把高职教育推离高等教育的发展轨道,最终就有可能使高职教育失去存在的基础。所以高职教育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作为基础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总和素质。

(三)高职院校教育应该突出职业性

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其职业属性即是基因和特色。现实情况是高职教育很多时候都被视为“专科教育”,低层次的高等教育,我国高职教育从诞生之日起,其招生、拨款等都是被安排在一般本科高校之后,少有的“高职本科”实践还必须挂靠一所普通本科,成为不伦不类的“怪胎”高职教育。这实质上是在行政层面视高职院校低于一般本科高校,客观上造成了高职教育低人一等,造成了在招生就业中处于劣势地位。虽然,近几年的自主招生打破了高职教育的层次壁垒,注册入学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另类高等,技术本科教育的提出反映了研究者的理论呼声,但是,大多数考生还是因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突出而被迫“自主”的,较少是由于“热爱”而主动选择高职的。所以,界定高职培养目标,必须旗帜鲜明的表明职业属性,没有职业属性,高职教育就失去了灵魂,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那么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都要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以符合高职教育的目的。

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概念的探讨

以上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做了一些分析,那就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教育的本质实现以人为本,同时还要体现作为高等教育的本质就是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最后还要体现高职教育本身最大的特色就是突出职业性。从以下几点来分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概念。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为了实现人的幸福和全面发展的资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只是为了培养符合时代和国家政治需要的人才教育,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更重要的功能是为了实现大学生的幸福和全面发展。那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范围就要有所改变,减少一些官方的资源,更多地增加为了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幸福的资源。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对大学生基本素养进行培养的资源。有理想、爱国、遵守家庭美德等都是大学生的最基本素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分为培养学生有理想的基本素质的资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基本资源、培养学生理想信念的资源等资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必须和高职教育的职业特色相结合。

三、分类分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上文结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分析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概念,从中延伸出来另一个问题就是从对概念的定义中提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分类。

根据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人为本的属性可以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分为:政治性比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更加突出学生需要,实现学生幸福发展的资源。

根据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可以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分类为:突出培养学生基本素养的资源和发展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资源。

根据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职业特征可以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分类为:学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企业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企业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包括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先进人物创业表现出来的教育资源等等。

分类分析说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概念是非常丰富的,内涵也是非常丰富的,但是从其本质来讲,它突出地强调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就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幸福,以学生为中心,既包括培养学生基本素养的教育资源又包括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资源,同时又兼具职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总和。

目前各大中城市都建立了教育园区,目的是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响应这一号召,无锡建立了藕塘职教园区,目前为止藕塘职教园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如何实现资源共享是现在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也要实现共享,这是个系统的工程,其中包括要搞清楚什么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了解定义、内容、分类。然后结合无锡藕塘职教园自身的情况,对职教园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摸底,在摸底的情况下提出共享模式和机制实现无锡藕塘职教园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以求达到最大效用的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研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问题,首先要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概念有明确的界定,对其内涵有充分的认识,这是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摸底和实现资源共享发挥其教育功能的基础和前提。

参考文献:

[1]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2]王军,陈小岚.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流失及治理对策[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5,(3).

[3]傅安洲,阮一帆.高度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资源体系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7).

[4]张雅琴.简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及其优化[J].深圳大学学报,2005,(6).

[5]张耀灿,陈万柏.学校德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王子平.资源论[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

[7]史志良.工业资源配置.[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8.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5.

第9篇:资源共享概念范文

关键词:文化馆;长江流域文化资源;平台建设

文化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城市之间、乡村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同源的长江流域,跨区域文化资源的共享将更加有力地推动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通过文化资源的共享和整合将是一个多赢的举措,是促进长江流域崛起的有效途径。文化馆以其特有的群众文化引领者的身份,不仅延续着历史,传承着文明,也是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阵地,是区域文化发展水平的风向标。文化馆的文化传播和文化传授能力,决定了其在跨区域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手段为文化馆传播文化、传授文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建立长江流域文化资源共享平台,有助于增强长江流域文化凝聚力、展示其文化魅力。

一、长江流域文化资源共享平台的概念阐释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创建,跨区域文化资源的共享工程也提上了议事日程。现阶段长江流域的各省市、各地区只注重于宣扬自身的文化资源,处于十分涣散的状态、合力不足,就此,笔者提出长江流域文化资源共享平台的概念,是寄望于能把长江流域的各省市、地区的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和共享,让各地具有品牌文化特点的文化能走出去、请进来,从而实现文化资源的流动和共享,让人民群众能够真正享受文化的公益性、基本型、均等性和便民性。

所谓的长江流域文化资源共享平台,笔者认为,应该以地域为中心,立足于区域内的文化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为依托,辅以流动舞台和物流配送等系统服务手段,通过静态和动态的文化资源建设,实现协调组织、节目数据库建设、网上文化资源查询、馆际交流、文化学习、文化欣赏等共享服务,建立健全文化资源共享平台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建设一个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文化资源共享和发展于一体的跨区域文化资源服务系统。其目的在于促进长江流域间的文化合作和交流,从而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个体、群体、不同层次人群的文化服务需求。

二、长江流域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建立的重要意义

首先,建立长江流域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可以有效的集中和利用不用地域的文化资源,扩大其地域品牌文化影响力,通过文化馆的精心加工,强化其静、动态的文化资源的整合和传播,使之形成结构全面、内容完整的文化服务体系,不但可以集中长江流域最优秀的文化资源,形成高质量的精品文化,还能有效的发挥长江流域主体文化资源的作用,提高知名度,也为人们感知、认知不同地域文化特点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其次,建立长江流域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可以有效的增强长江流域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凝聚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各地区都争先恐后的强调自己特色文化优势,如,江源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等,其实各地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取向并非相去甚远,但却在历史的沿革、共同的经济发展中形成了文化融合和认同问题。长江流域的文化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可以把长江流域相关的文化资源集中到一起,让每一个关注长江流域文化的学者、有志之士、普通民众、儿童等不同受众群找到自己享受文化的切入点,在学习和欣赏中,不断更新观念,从而打造整个区域都认同的新的区域文化特色。

三、建设长江流域文化资源共享平台的途径

(一)建立区域文化资源共享协调委员会,加强领导,统一规划

长江流域文化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是一个跨省市、跨区域、跨行业的大文化工程,它的建设离不开各区域内文化馆及相关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要充分体现其统一性、共享性原则。充分利用各地域现有的网络和硬软件设施,由各区域文化馆、相关高校、机关、科研等相关单位推举成立委员会,整合文化资源,共同制定资源共享的目标和实施方案,创建一个高效、集中、规范、科学的管理共享体系,并能够协调解决资源共享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二)开展丰富、手段多样化的个性文化服务工作

首先,文化馆是群众文化事业的引领者和创作者,如何满足不同群体文化需求是现阶段文化馆服务工作的着眼点。长江流域文化资源共享平台要以各区域文化馆为文化阵地,利用文化馆这一特殊文化职能,在不断创新服务理念及手段的基础上,创建以人民需求为中心,利用数字化、网络服务为支撑的个性文化服务模式。如:文化推送、文化检索、文化信息查询、文化点播、意见反馈等信息导航,让我们在不断了解群众文化需求、文化兴趣等信息的基础上,将人们所需求的文化服务送到千家万户,同时,人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文化需求点播自己所需要的文化产品。如山东省潍坊市在文化资源共享工程中,利用互联网+模式,老百姓坐在家里,一边干活,一边欣赏自己喜欢的文化产品,收到了良好效果,也得到了老百姓的拍手称赞。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