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居家养老优势范文

居家养老优势精选(九篇)

居家养老优势

第1篇:居家养老优势范文

我国迎来了人口老龄化和养老问题日益突出的问题,在传统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无法满足养老行业的需求时,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凭借其直接、成本低、高效、服务方式灵活等优点,成为未来养老行业的一种趋势。在居家养老信息化的过程中,实现其标准化与网络化成为信息化的关键。

【关键词】信息化 网络化 养老

1 前言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过全国人口总数的1/10,个别经济较发达省市已接近当地人口总数的1/6,老龄化发展趋势明显。在这种背景下,找寻一种合适的养老体系成了重中之重。

2 养老服务的必然趋势――居家养老

目前在我国有多种养老方式并存,最主要的是家庭养老以及机构养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两种养老方式已不能满足未来老年人的物质及精神需要。居家养老将会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从我国的养老现状出发

我国现阶段面临着,国家的公益养老机构建设发展严重滞后,社会养老机构消费偏高,老年人养不起老、无处养老的局面。居家养老采用资源整合的方式,以家庭为基础,有效利用政府、社区、养老机构、公益组织以及家庭的现有资源,可以降低养老成本,提高养老资源的利用率。

2.2 从老年人的需求出发

居家养老符合我国老人的传统观念。老年人受传统伦理道德影响,乐意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养老。居家养老既可以充分有效的利用家庭的资源,又可以让老人根据自己多年的生活习惯安排自己的日常工作,在节省老人开支的同时保证了他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他们工作生活的积极性,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在自己长期生活过的地方养老,熟悉的环境能帮助他们保持原来的生活习惯,亲朋好友、家人也能保证老人的心情愉悦。

2.3 从社区角度出发

在居家养老过程中,社区作为老人除了家庭以外的第二个空间,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供保障,同时还可促进社区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利用社区自身资源,为国家减轻负担,还可以提供就业岗位,调动社区的闲置资源。

居家养老以各种服务机构为依托,老年人虽然还在家里居住,但享受的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家顾自家――家庭成员自家提供的养老方式,而是一种专业化、社会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居家养老将家庭与机构养老的优势相结合,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养老方式。

3 居家养老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由于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服务种类多、问题复杂,因此通过将老龄人群的信息进行分级填报和集中审核,可实现对老年人信息的动态管理。一方面可为各级政府部门及主管部门提供详实的量化数据,为其做决策提供数据依据;另一方面也有利的支撑了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和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通过信息整理,可将老年人及服务人员的信息相互对照,方便服务工作的进行。

对居家养老进行信息化管理,可解决如下养老过程中的难题:

3.1 老年人方面

通过居家养老信息化的管理,将老年人以及养老机构的基本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可以快速、准确的进行资源分配,及时为老人解决问题。老年人也可通过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信赖的养老服务机构,并可对养老服务机构进行评价、反馈。

3.2 主管部门方面

通过居家养老信息化的管理,利用城市目前已覆盖建设的网络环境,实现居家养老老年人档案信息管理、居家养老服务档案的动态管理。为整合各种养老资源并将其进行有效利用提供数据基础。

3.3 各级政府方面

通过居家养老的信息化管理,构建市、区、街道、社区、家庭五级老龄工作管理体系。并通过系统中沉淀的信息化数据,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详实的数据依据。

3.4 养老产业方面

通过居家养老的信息化管理,提高各种养老机构、家政公司、护理中心、敬老院等服务机构定位市场能力。通过老年人的评价、反馈,及时纠正自己的业务定位,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有效利用老人档案和社区渠道拓展服务范围。

4 居家养老与网络化的结合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崛起使得居家养老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居家养老面临涉及人员人数广、基本信息数据量大、服务问题类型各异、信息不同步、跨地域等难题,而网络可以使多人同时维护、访问系统数据库,从而使数据库得到及时的更新,解决数据同步的问题,并能方便业务人员进行数据的调取、查阅。同时网络化还可以使居家养老信息平台更易制定标准化的体系,将服务资源的采集、服务需求的接入、服务资源协调分配、服务的执行、服务的监督评价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当今,我国的城市建设基本都实现了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与互联网的“三网融合”,覆盖城市、社区、家庭的网络基础已经达到了可为居家养老提供完整、有效的网络方案的阶段。

5 居家养老信息化过程中的标准化

居家养老服务是近期新兴的养老方式,业内还没有形成标准化的约束。若在信息化过程设计、应用时没有统一的接口和标准化、规范化的信息要求,则不同厂家开发的信息平台可能采取不同的信息格式和通信协议,所采集的数据也只能满足局部子网或部分功能系统的应用要求,不能在全国范围内被所有的功能系统应用,也不便于后期系统数据接口的对接,形成所谓的“信息孤岛”。这将会成为阻碍居家养老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关键因素。因此,实现居家养老信息的标准化将是实现居家养老信息化的必然要求。

标准化指信息传输过程中的通信协议与接口标准化,以及业务流程的标准化。居家养老在信息化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能够保证各种信息在各个节点间的无缝流通,并被不同功能系统无差别地识别和使用(无需通过转换等中间环节),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信息的全网共享。

6 居家养老信息平台的展望

居家养老信息化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它全面实现涉及到政府、民政部门、财务部门、人劳、医疗、养老机构等多个部门的业务范畴,需要各部门相互配合,统一领导,齐抓齐管,还需要国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制度等全方位的保障。

居家养老信息平台所收集的数据,可为政府进行养老服务决策提供量化的数据依据;以后也可作为基础数据提供给其他需要的平台,方便平台间的数据共享。

第2篇:居家养老优势范文

关键词 老龄化 城市 养老方式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一、城市主要养老方式分析

(一)家庭养老。

1、家庭养老的优势。第一,家庭养老符合中国人的传统生活习惯;第二,老年人能够在家庭中享受天伦之乐、得到精神慰藉;第三,子女可为父母提供较多的经济援助和生活照顾。

2、传统家庭养老与现代家庭结构的失衡。基于亲情血缘关系的家庭养老模式对老人的晚年照顾更具有针对性和人情味,是中国社会的传统美德。但是家庭养老模式的主要问题在于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即由以往的数代同堂的大家庭向现今的父母加子女组成的微型化、核心化的家庭结构转变。当然,另外一个对家庭养老模式造成打击的因素是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这进一步导致城市核心家庭缺乏照顾老人的足够人手。

(二)社会养老。

社会养老又称为机构养老,是指老年人在政府管理下兴办的社会专业养老机构中养老的一种方式。

1、社会养老的优势。就老年人自身而言。首先,在养老机构中,老年人能够得到较为集中的照顾和有序的生活方式,并能与同辈群体交流,从心理上建立一种社会支持网络。其次,社会养老能够为身边无子女、生活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提供住养、生活照顾、理疗康复等多种专业化的服务。此外,社会养老能够减轻子女照顾老人的压力,缓解家务劳动所带来的各种矛盾。

2、社会养老与现代社会需求的矛盾。对于以机构照顾为主体的社会化养老模式来说,同样存在问题:第一,社会性养老机构的规模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养老的需求,而且既有的社会养老机构在质量上也参差不齐。第二,和西方社会不同,中国是一个家庭观念非常重的国家,受传统观念影响,大多数老年人仍然希望能够在家养老。和充满温情的家庭不同,养老机构是一种院舍化的养老模式,往往采取无差别的公事公办的方式来对待受照顾者,无法为老人提供亲情交融、精神慰藉,满足不了老人的情感需求。

(三)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是指在国家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下,以社区为依托,为满足日常生活自理有困难的城市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而提供的养老服务。

1、社区居家养老的优势。社区是一个集合了各种物质与资源于一体的能够给人以认同感、归属感的小社会。和机构养老相比,社区居家养老至少有四方面优势:

第一、社区不仅资源丰富,而且投资少、成本低。第二、对于老人来说,社区绝非一个单纯的居住场所,实际上,社区还是老人的一个情感共同体,这里不仅有他们熟悉的街坊邻居,而且也是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能够给他们带来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以让他们寻找到老年生活的乐趣。第三、依托社区资源的居家养老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老人的积极性,使之能够按照自己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寻求社区养老资源的帮助。第四、基于城市社区的居家养老还可以为社区内部的弱势群体提供一些再就业的岗位。

2、社区居家养老的挑战。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养老模式,当前城市社区居家养老尚处于起步阶段,也面临种种困难,主要表现在:第一、政府还没有意识到社区居家养老对城市养老的重大意义,未能明确自身在居家养老中的职责。第二、就社区资源禀赋情况而言,能够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资源参差不齐,或者是社区缺乏对养老资源的有意识整合。

(四)新兴的养老方式。

1、异地养老。异地养老是指老年人长时间 (一年之内至少累计 3个月以上或长期)离开原居住地而在异地生活,具备养老投靠的固定住所和明确养老目的的一种养老方式。

2、搭伴养老。搭伴养老指男女老人在不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情况下生活在一起,以实现晚年生活的相互照料的一种同居生活方式。

3、自我养老。自我养老是强调由老年人自我提供经济来源的养老方式。“储蓄养老”、以房养老和老年人再就业是实现老年自养的具体形式。

二、我国城市养老方式趋势展望

首先,家庭养老将逐步退出主流阵地。虽然家庭养老对老年人而言是最佳的养老方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养老已无法完全担负起赡养老人的职能,它将逐步成为众多养老方式中的一个小分支。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养老将成为我国主要养老方式。社区养老即能满足老年人需求,又能减轻家庭负担,节约社会资源。可以说,社区养老是适应时代变化发展的,它在我国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它将逐步成为我国的主要养老方式。另外,在国外,入住养老机构老年人一般是高龄的、生活不能自理的,大约占老年人口的 7%左右。目前我国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比率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平。最后,新兴养老方式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新兴养老方式以其灵活多样性,越来越受到老年人群的青睐。以各种新兴方式养老的老年人日益增多,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本科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参考文献:

[1]许海燕.城市养老方式发展趋势及社会支持系统建设[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7(3).

[2]尚振坤.中国养老机构的服务与管理[J].人口与经济. 2008(2).

[3]许华岑.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对城市养老模式的探索[J].四川省情. 2007(2).

第3篇:居家养老优势范文

关键词:老年; 住宅社区; 发展趋势; 研究

中图分类号:[F2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渐严重空巢老人的增多,以及空巢老人日渐增多认可老龄化趋势的日渐严重,如何解决城市居民养老问题,提高社会养老质量成为了重要的社会社会问题。从目前现有的经验来看,无论是农村的五保户养老模式还是城市的敬老院养老模式,随着社会发展,都显得不够科学和完善,都没有充分考虑到老人的心理感受和子女的的情感因素。随着社会持续快速的发展,老人的养老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并且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综合社区服务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给社区养老创造了条件,使构建新型老年住宅社区成为了可能。在此基础上,开发一种基于社区的养老模式,使老人住宅在家里就能享受到完善的养老服务,成为了未来的重要最主要养老模式发展趋势。

二、我国养老方式的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3年统计数字表明,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超过总人口的10%,并以每年3.2%的速度剧增。按照联合国规定的标准,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国家,特别是上海、北京等特大城市,老龄化的比例更高。北京在1990年就已经步入了老龄化城市,老龄人口80万,占总人口的14.6%。上海全市户籍人口1341万中(2003年统计数据),60岁以上老年人250万余人,占18.7%。据上海市统计局2003年8月抽样调查显示,上海的“空巢老人”已经占老年人口的42.7%,突破了100万,其中四分之一是独居老人。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最大问题之一是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口的社会抚养和高龄老年人的照料问题。在老龄化社会中,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核心问题。老年人晚年生活能否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 乐,与所处的整体社会环境、居住环境、社区提供的服务项目的社会化程度有着极大的关系。

我国现有老年人的主要养老方式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养老院养老等形式。居家 养老和社区养老是两种相互依赖的形式。居家养老起着照料老人生活,满足老人对亲情 渴望的作用;社区养老则主要提供医疗,、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医疗和精神文化方面的 资源。这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家庭和社区在老人生活中起到的作用。

调查显示,政府和民办的养老院除了经济水平的原因,传统观念给人们的影响也是 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新中国的机构养老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农村为敬老院, 集中供养五保户;城市为社会福利院,收养城市中的三无老人。尽管养老院已经发展多 年,但人们仍普遍认为进入养老院有被家人“遗弃”的感受。

与养老院这种形式相比较,居家式社区养老则是在现有经济发展条件下更加符合老 人意愿的养老形式。居家养老的形式更人性化,在精神上提供给老人的安全感和稳定感 更强。居家式社区养老,即居住在家庭中的老人,由社区提供所需的医疗,、精神,、文化 等方面的服务。这意味着虽然家庭仍然是养老的主体,但家庭养老内涵却发生了变化。 这就是传统的家庭养老向现代家庭养老的演变,它依靠丰富齐全的社区服务,既能满足 老人居住在家里的愿望,又能享受到家庭所不能提供的各项生活照料护理和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社区通过服务的形式为老人提供照顾,而家庭通过亲情,为老人提供精神慰藉,家庭与社区互为依赖、互为补充。

老年住宅就是居家式社区养老的一个发展模式,是一个发展新方向。在社区养老体 系中,老人不仅是被动的被养群体,也是自我养老和参与社区管理的主动群体。一是他 们在社区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二是他们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活动,为丰富社区生活、 维护社区安定发挥着重要作用。三是年轻的老年群体不仅能够自我照顾,还能够为年老的老人提供服务。社区和老年群体之间的关系体现为一种互动的关系。

从中国传统文化“孝道”和扶老携幼反馈传统养老方式来说,通常老年人的幸福观植 根于家庭,期望子女孝顺,家庭和睦。老年人也不希望过多依赖政府和家庭,乐于参与 各种社会活动,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并从中获得精神慰藉,保持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变受照料者为自立与半自立者。社区式老年住宅产业的兴起就应运而生了。

基于这种认识,老年住宅社区的理念拥有了实现的可能,只要在城市规划中,投入足够适当的资金,建立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功能性社区,就能够有效构建老年人专属的住宅社区,满足老年人居住和养老等多重需要,解决城市养老问题,同时优化城市住房结构,提高城市住房结构的合理性,丰富城市住宅社区的功能。因此,从养老模式创新的角度来看,构建老年住宅社区是养老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不但是符合城市发展实际的,同时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老年住宅社区推广诞生的重要意义和必要然性

考虑到城市居民养老的现实需要,以及现有养老方式的不足,在城市建设中构建老年专属住宅社区,并赋予住宅社区以养老功能和属性,构建住宅社区养老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从目前城市发展来看,老年住宅社区诞生的推广的意义意义和必要然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老年住宅社区的推广对诞生对改变现有养老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老年住宅社区的诞生推广普及,是养老模式的又一一个创新,不但改变完善了现有的养老模式,同时还充分考虑到了老人和子女的情感感受以及在情感和物质上的承受能力,使养老问题变成简化了成老人的养老居住问题,化解了城市居民的养老问题。,使通过普及推广老年住宅社区,老年人能够在自己的住宅中安度晚年,享受高品质的老年生活。老年住宅社区的诞生推广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整体实力提高的表现,是对现有养老模式的有效创新和补充,对提高养老效果,满足城市居民的养老需求,有着直接的促进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对于老年住宅社区的诞生,我们应认识到其积极的一面及其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其实做好老年住宅社区的研究工作。

2、老年住宅社区的诞生推广对提高城市居民养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对养老问题的认识,普遍认为养老首先应是在家里,其次是儿女围绕享受天伦之乐。如果没有家这个养老的场所,城市居民的养老也就失去了传统意义。从现有的养老体系来看,许多城市建立了多功能的福利院,虽然设施齐备、功能完善、服务贴心,但是许多身处其中的老人还是感觉不到幸福感。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福利院的养老模式并不适用于中国居民。基于这种认识,老年住宅社区概念的提出,是对现有养老理念的补充和创新,基于这一理念下建立的老年住宅社区势必会提高城市居民养老质量,并对城市居民养老提供新的依据和参考,由此可见,老年住宅社区的诞生推广对提高城市居民养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老年住宅社区的推广诞生是城市住宅建设的必然趋势

老年住宅社区的推广诞生,使城市住宅建设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新的选择,不但为城市住宅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在功能上给城市住宅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老年住宅社区的建设理念指导下,老年住宅社区正成为城市住宅的重要形式,丰富了城市住宅建设形式,满足了城市住宅建设需要,并增加了城市住宅的功能性。因此,老年住宅社区的推广诞生是城市住宅建设的必然趋势,为城市住宅建设指明了方向,从根本上促进了城市住宅建设的发展,为城市住宅建设提供了重要保证。由此可见,老年住宅社区的推广诞生是城市住宅建设的必然趋势,满足了城市住宅建设需要。

4、老年住宅社区的推广诞生是解决城市居民养老问题的必然选择

考虑到城市居民养老问题的严峻性,如果不积极转变现有的养老理念和养老问题的处理方式,将无法有效解决城市居民养老问题,将危害危及社会的稳定性,影响和谐社会的建立效果。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在城市建设中构建老年住宅社区,能够有效解决城市居民的养老问题,老年住宅社区的推广诞生是解决城市居民养老问题的必然选择。从目前城市住宅规划来看,鉴于老年住宅社区的重要性,应在城市建设中将老年住宅社区当作重要的民生工程来规划和建设,并赋予社区丰富完善的功能属性,充分满足城市居民的养老需要。由此可见,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老年住宅社区的推广诞生具有重要意义。

四、老年住宅社区的功能定位分析

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的养老需要,提高城市居民的养老质量,在建设老年住宅社区的时候,需要对社区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目前来看,从满足城市居民基本养老需要的角度出发,老年住宅社区应具备以下功能:

1、老年住宅社区应具有完善的医疗服务功能

在老年人的养老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医疗服务。考虑到老年人体弱多病的特点,在老年住宅社区内,应根据老年人的组成情况,提供完善的医疗服务,使老年人的一般疾病都能够在社区得到解决和基本的处置,满足老年人的就医需求。在老年住宅社区配备完善的医疗服务功能的意义在于,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使老年人在突发疾病时能够获得及时的救治,确保延缓老年人的健康生命。因此,在老年住宅社区的功能设定中,医疗服务功能应该放在所有功能设定的首位,只有住宅社区具备了完善的医疗服务功能,才能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从而提高社区的功能性,提高老年人的养老生活品质。

2、老年住宅社区应具有丰富的文化娱乐功能

老年人要想在住宅社区内安享晚年,仅仅有完善的医疗服务是不够的,还需要具有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使老年人能够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使老年人能够找到适合的文化娱乐方式,为晚年生活增添色彩。基于这一认识,在老年住宅社区的功能设定中,应加入文化娱乐功能。主要可以包括老年书法学习、老年舞蹈培训、老年乐器演奏、老年歌词训练等。同时,老年住宅社区还应开辟专用场所,为老年人的文化娱乐提供基本的场所,满足老年人的文化娱乐需要。因此,早老年住宅社区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文化娱乐功能的设定,要努力构建老年住宅社区的文化娱乐功能,满足老年人的文化娱乐需要。

3、老年住宅社区应建立完备的沟通机制,方便居民沟通

老年人在生活过程中,应加强互相间的沟通,使老年人不感觉到孤独,提高老年人的交流质量。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老年住宅社区应建立完备的沟通机制,这种沟通机制包含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老年人居民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便于老年人之间建立深厚的友谊,起到丰富老年人生活的目的。另外一个层面是老年人与社区服务人员的沟通,这种沟通有利于社区服务人员工作质量的提升,也有利于老年人及时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社区服务人员,使社区服务人员能够调整工作方式和工作思路,更好的为社区老人服务。因此,从提高老年住宅社区服务质量,满足老年住宅社区服务需求的角度出发,老年住宅社区应建立完备的沟通机制,方便居民沟通。

4、老年住宅社区应配备专业素质的服务人员,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服务

老年住宅社区与其他社区的不同之处在于,需要配备大量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服务人员,为老年人提供标准化、高效率、优质化的服务,满足老年人生活的现实需求。从目前老年住宅社区的建设情况来看,对于专业素质服务人员的配备,已经取得了共识,在老年住宅社区的功能设定上,也已经将服务人员的配备当作了老年住宅社区建设的一件大事。考虑到老年人生活的特点,许多老年人身边缺乏子女及时的关照,迫切需要社会服务人员给予一定程度的生活帮助。因此,基于这一现实需要,在老年住宅社区的建设中,应配备专业素质的服务人员,为老年人提供细致周到生活服务,满足老年人生活的现实需求。

五、老年住宅社区发展的趋势分析

从上述分析可知,老年住宅社区的构建已经成为了城市住宅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对解决养老问题和合理规划城市住宅结构有着重要意义。基于这一判断,老年住宅社区的发展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老年住宅社区将朝着多功能化方向发展

从老年住宅社区的功能定位来看,多功能性和提供优质全面的服务已经成为了老年住宅社区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通过设定丰富完备的功能,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使老年人能够在住宅社区内获得可靠的服务,进而提升养老质量,满足养老需要。从目前老年住宅社区的构建来看,多功能性已经成为了衡量老年住宅社区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对老年住宅社区的建设形成了有力的推进,提升了整个老年住宅社区的建设质量。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老年住宅社区将朝着多功能化方向发展,成为了老年住宅社区的必然趋势和重要发展方向。

2、老年住宅社区将朝着服务优质化方向发展

为了能使老年人在住宅社区内获得良好的养老环境,并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照顾,老年住宅社区在未来将会朝着服务优质化的方向发展。所谓的服务优质化主要是指老年住宅社区具备了优质服务的能力,并能够根据老年人的现实需要,提供完善的、贴心的服务,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提高老年人的养老品质。从目前老年住宅社区的发展来看,服务优质化是其重要的发展方向,对构建城市养老体系、完善城市养老设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当前老年住宅社区的发展趋势研究中,我们要重视其服务优化的研究,要认识到其朝着服务优质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3、老年住宅社区将成为城市居民养老的重要形式之一

从目前老年住宅社区的实际发展来看,老年住宅社区的出现,不但改变了原有的养老模式,同时也创新了养老观念,使城市居民养老有了新的方式。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城市老年住宅社区的建立逐渐增多,老年住宅社区的功能也为广大公众所熟知,老年住宅社区的作用也得到认识和加强。从现有的发展状况来看,老年住宅社区将成为城市居民养老的重要形式之一,形成了对现有养老模式的有益补充,提高了养老模式的发展质量,满足了城市养老的现实需求,使城市养老有了新的方式。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老年住宅社区将成为城市居民养老的重要形式之一。

4、老年住宅产业将呈现与老龄产业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老年住宅产业在我国还有几十年的发展空间.大有可为。它不仅为我国传统的房地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它将催生并带动一个新的产业,即老龄产业的全面发展。标志着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开端,同时也为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大力发展老龄产业提供了一个平台。这不但能满足广大老年人的社会需求,.也将促进我国老年专用产品的研发。因此,对于老年住宅社区而言,已经上升到了产业发展的高度,并得到了商业化运作的指导,保证了整体产业发展质量。从目前来看,老年住宅产业将呈现与老龄产业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六、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我国的城市养老问题上,老年住宅社区的出现,有效化解了城市居民的养老矛盾,并且为城市住宅结构调整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因此,要因地制宜地建设不同档次,不同服务内容,不同管理模式,不同收费标准的老年公寓,才能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生活需要。营造一个老年人愉快、安全、健康、舒适的住宅和环境,乃是全社会需要长期共同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宋言奇;杨曌;;居家养老“五大体系”的发展探索—以苏州为例 [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10期

[2] 陶澈;我国城市混合老年社区规划研究 [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3] 何南茜;老年社区规划设计研究 [D];中南大学;2012年

[4] 王玲慧;国外老年人居住环境的规划与建设 [J];上海市建设职工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第4篇:居家养老优势范文

一、上海户籍人口老化问题现状

我国人口老化问题日趋严重,且呈现总量大、程度高、速度快、不平衡、高龄化等特点。1999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达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2%,超过了联合国规定的10%的老龄化社会标准。至2016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6.7%。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增至2.55亿,占总人口的17.8%。上海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程度正呈高速发展态势。1979年,上海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超过10%。资料显示,至2016年底,上海户籍人口1449.98万,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457.79万,占户籍总人口的31.6%,比上年增长5%;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79.66万,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17.4%,占户籍总人口的5.5%,比上年增长2.1%。到2020年,全市户籍老年人将达540万,老龄化程度高达36%,为全球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上海人口老龄化出现早、速度快、程度高,老年人数量庞大,少子女化、空巢化问题较为严重。以合并前的老静安区为例,60岁以上的户籍老人占到全区总人口的33.9%,人口老年化率全市最高。在浦东潍坊、上钢等街道,部分老旧住宅小区的老年人口已超六成,上钢新村街道80岁以上老年人多达2000人。随着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养老资源紧缺,养老床位供给不足、养老服务不够专业、护理人员严重缺乏等问题凸显,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大幅增加。

二、上海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分析

我国老龄人口体量巨大,人口老年化发展趋势迅猛,养老服务已成为重大的社会和民生问题。

(一)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上海进一步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9073”养老格局,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至2016年底,上海共有养老机构702家,床位13.28万张。其中社会投资开办的养老机构347家、床位5.94万张,承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职能的老年人日间服务机构488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634家,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633个,社区助老服务社202家,覆盖全市30.55万老人,占上海户籍老年人口的7.3%。全市有13万困难老人领取居家养老补贴,服务社区居家养老人员30万以上。

(二)养老服务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虽然上海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但社会养老机构缺乏、居家养老缺少支撑、养老服务人员短缺也是不争的事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到2020年,全国社会养老床位数要达到每千名老人35-40张。上海民政部门的《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显示,到2020年,全市养老机构床位总量为15.9万张。而《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市养老床位数要达到每千名户籍老人30张以上。“十三五”期间,上海每年至少需要新增养老床位7000张。即便这样,上海养老所需床位数量,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上海540万户籍老人的期望还有较大距离。据调查,长宁区仙霞街道辖区内共有3家养老机构,提供床位500余张,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要。不少老人说,机构养老费用不低,不是所有家庭都能负担得起的,更别说床位有限,有钱也不容易进。

三、居家养老产业市场前景研究

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社会机构养老是我国传统的三种养老模式。上海作为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在2006年率先提出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9073”养老服务发展框架,即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养老机构养老。如今,“9073”已变成全国推广的养老模式。上海市妇联与复旦大学社会性别发展与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上海有70.6%的老年人将居家养老作为首选。居家养老产业有着很好的市场发展前景。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测算,目前中国养老市场的商机在4万亿元,到2030年可能会增加至13万亿元。浦东新区“十三五”期间每年投入1.5亿元到1.7亿元资金,用于养老服务发展。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最近的一份民生民意调查显示,70.8%的市民希望居家养老。以本市老旧住宅小区为例,上海共有9720万平方米老旧房屋,涉及162万户居民,共567万人,其中老人为170.1万。在170.1万老人中,如果有七成老人参加居家养老,那么119万老人所带来的消费规模非常可观。上海2016年5月1日开始实施老年综合津贴制度,具有上海市户籍且年满65周岁的老年人可以享受老年综合津贴,标准按照年龄段分为5档,从65周岁一直到100周岁以上,每人每月可享受75-600元不等的补贴。截至2017年3月,上海已累计发放津贴48.46亿元,受益老年人累计达311万。上海城乡低保家庭中的老年人享受全额养老服务补贴,轻度、中度、重度三个照护等级对应的服务时数分别为每月30小时、40小时、50小时。照护等级为轻度、中度的服务单价按每小时19元执行,重度的服务单价按每小时20元执行。按照现行上海居家养老服务补贴人均每月773元测算,居家养老服务年收入可达9.2亿元。目前,上海居家养老主要依靠街镇或居委会组织的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由家政公司提供的单一家政服务、志愿者或社区互助组织介入的助老活动,队伍规模小,服务内容少,专业素质低,质量不稳定,收费不规范,时间受限制。护理人员,康复师,营养师,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养老服务人员匮乏。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偏低。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短缺,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较低。据调查,上海享受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仅占7.3%,81.5%的老人对家庭照料问题存在担心,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仅为27%。有位老人的护理等级被定为“中度”,可以享受免费20小时单位、自付20小时单位,总计每月40小时单位的养老服务补贴。老人喜出望外,没想到街道委派的护理人员每天上门仅仅是烧饭、打扫房间,而老人最需要的洗澡、擦身等护理服务却不能提供。因此,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四、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优势

居家养老产业市场前景看好。调查显示,有意购买上门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占调查人数的58%,未来会考虑购买的老年人占50.9%,希望在家里接受护理的占61%,但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不足、专业人员缺失也是不争的事实。物业企业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服务、场所、信誉、人员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物业服务企业如在构建居家养老体系中有所作为,就能在养老服务市场上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变目前人工成本逐年递增、经营管理费用不断上涨、物业费收不抵支的生存窘境。

(一)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有其必要

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有以下益处:有助于社区的和谐稳定,推动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可以履行物业管理行业的社会责任,彰显物业服务企业的社会价值;符合企业转型发展的战略要求,可从满足居民需求出发,立足住宅小区现有资源,挖掘潜在市场机遇,延伸和整合物业服务链条,创新社区商业经营模式,力推物业服务转型升级,实现传统物业管理向现代服务业转化;有利于拓展物业服务市场,提升企业盈利能力,推进物业管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优势独特

截至2017年4月,上海共有物业服务企业3492家,居住房屋建筑面积6.42亿平方米,物业管理覆盖率达96.9%,从业人员为83.9万。物业管理已基本实现全市住宅小区全覆盖,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有其独特的优势。物业人员工作在住宅小区,与居委会干部、业委会成员和住户关系密切,能够得到居民的信任,对住户家庭情况比较了解,可在上门走访慰问、收缴租费和维修房屋的同时,为居民提供房屋维修、生活护理、餐饮配送、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等内容的居家养老服务。物业服务企业可以依托社区力量,整合小区文化教育、医疗家政、房屋维修、保洁保安、绿化养护等资源,开展以居民家庭为核心的养老服务。对现有经营管理、保洁保安、房屋维修、绿化养护、设施设备维护等专业人员实施转行培训,可组建一支居家养老服务专业队伍。利用专业化的运营能力,对企业经营的会所、活动室、健身场地等设施设备和服务资源实施改造,建设老年人活动场所。发挥拥有24小时服务的应急抢修队伍的作用,可随时为老年人解决房屋维修、设施检修、花卉整理等急难愁问题。沪上不少物业企业已尝试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上海万科物业公司整合社区资源,拓展经营业务,开展幸福驿站建设,开办“第五食堂”、“万物仓”等业务。新长宁集团仙霞物业公司打造居家养老、家政服务等新业务,依托政府购买服务成果,收到了明显成效。

五、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路径探讨

面对居家养老服务这个新兴的潜在市场,物业服务企业要从战略高度思考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企业转型升级与居家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发展新路。

(一)健全居家养老联席会议机制要发挥政府在养老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快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民政、财政、税收、物价、公安、房管、街镇等职能部门之间的联动,对居家养老服务实施业务指导和监督考核。由民政局、房管局、街镇、派出所、房产办事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共同组建社区居家养老管理委员会,委托物业服务企业实施居家养老服务,探索“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家庭承担费用、物业企业实施”的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完善居家养老管理委员会职能,研究出台居家养老服务推进措施。加大养老资金投入,扩大政府出资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成果覆盖面。对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物业企业实施资金补贴,推出财政税收优惠政策,以保证物业服务企业有一定的营利空间。

(二)加快养老服务紧缺人才培养

从业人员数量不足、专业技能较低、缺少业务培训,使得居家养老服务面临严峻挑战。据统计,上海养老护理人员不足5万,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仅占17%,计划到2020年,全市新增养老护理人员7.8万,但仍与社会需求相去甚远。上海的一项统计发现,护理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不到整个养老机构人员的1%,30岁以下人员不足1%,有专业背景、经过一定训练的人不到10%。物业服务企业要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必须着眼于长远发展,加快养老服务紧缺人才培养,构建多形式、高标准、严考核、重素质、有激励的人才培养体系。物业服务企业可从现有经营管理、保洁保安、房屋维修、绿化养护等专业人员中,选拔一批乐于从事养老服务的从业人员实施转行培训,组建一支居家养老服务专业队伍。组织居家养老业务技能专业培训,着力培养管理学、老年医学、护理学、营养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定期对居家养老人员开展业务技能比武、劳动竞赛,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通过企业自培、市场引进、公开竞聘、挂职锻炼等途径,培育一批居家养老服务方面的专业人才,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后备库,对后备干部的素质要求、选拔程序、带教方式、考核办法、提拔途径等作出严格规定,建设一支具有战略头脑、善于管理、业务较精的高素质、职业化团队。据测算,上海物业管理行业从业人员达到83.9万,如有10%的从业人员转行从事居家养老服务,再加上从社会上引进的专业人才,可建一支近10万人的居家养老人员队伍。

(三)设立专项基金,加大资金投入

上海居家养老服务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但由于资金渠道单一,养老经费短缺,社会力量参与少,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举步维艰,制约了居家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要解决居家养老经费短缺难题,除了加大政府财政支出、增加政府养老补贴外,还应拓宽养老资金筹措渠道,通过接受国内外企业和个人捐款等途径,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本,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专项基金。按照“社会公益、自主经营、政府补贴”的形式,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管理,并对物业服务企业给予建设、运营等补贴。对物业服务企业提供的居家上门服务、嵌入式照护服务、日托服务及助餐服务等,由政府向物业服务企业购买养老服务成果,给予物业服务企业一定补贴。浦东新区对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每餐实际供应量达到设计供餐能力70%以上的,由区财政每年给予2万-8万元不等的补贴。参照老旧小区物业管理的做法,对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成绩突出的物业服务企业,由政府给予适当的奖励,从而激发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积极性,形成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良性循环。

(四)财政税收优惠扶持物业企业

虽然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有其优势,但由于物业企业自身经营入不敷出,再要投入资金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确有不少难度。因而要从财政税收上对物业服务企业进行政策扶持,建议:保留原有直管售后公房租金免税政策,延续对企业部分收入减免税收等优惠措施;加大对老旧住宅小区财政补贴力度,对政府购买物业服务成果支付给企业的资金补贴,实施税收减免;对参与居家养老的物业服务企业上缴的税收实施“先征后返”,以解决物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对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项目,工商、民政、房管、卫生等部门应建立相关准入制度,使其享受养老机构优惠政策。据预测,浦东新区户籍老年人口将从2015年底的82.3万增长到2020年的100万,老龄化率将由28.2%上升至32.8%,《浦东新区“十三五”养老服务发展财政扶持意见》提出,“十三五”期间,预计年投入资金1.5亿-1.7亿元,提高养老机构和长者照护之家的开办费补贴标准、护理员岗位补贴标准、居家养老服务补贴标准、90岁老人补贴标准等,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类主体参与为老服务设施的建设、运营、管理,对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给予建设、运营等补贴,对提供居家上门服务、嵌入式照护服务、日托服务及助餐服务等的各类机构给予补贴。

(五)鼓励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

《上海市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提出了以构建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目标,这对物业服务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政府部门要鼓励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而物业企业要积极投身居家养老服务。物业企业要发挥拥有小区设施和活动场所、熟悉住宅小区情况、与居民关系较为密切的优势,主动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依托社区居家养老联席会议这个平台,联合街镇、居委会、业委会等社区力量,利用其专业化的运营能力,对小区会所、活动室、健身场地等设施设备和服务资源进行改造,增设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养老服务场所;整合住宅小区文化教育、医疗家政、房屋维修、保洁保安、绿化养护等资源,开展以居民家庭为核心的养老服务;以物业企业为主,组建由居委干部、社区医生、物业人员、小区志愿者参加的养老服务队伍,推出走访慰问、上门维修、义务劳动、定期体检、文化教育、文化娱乐等活动;启动居家养老信息平台,通过智能穿戴设备,实现GPS定位、SOS紧急呼叫、跌倒报警、电子护栏,全天候守护老年人健康和安全;实施助餐、助浴、助医、助洁、助急全方位预约上门服务;由物业企业提供包括房屋维修、生活护理、餐饮配送、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等内容的“家庭式”居家养老服务,政府或个人出资购买服务成果,让老年人不出家门便能享受全方位、专业化的居家养老服务。浦房集团管辖着197个住宅小区,有居民24万户,涉及70多万人,旗下七家物业企业均开办了职工食堂。如能在保证职工用餐的同时,整合资源,扩大规模,形成物业配送、集中就餐的服务体系,就能为辖区20万老年人提供送餐服务。如果就餐的老年人能达到总数的50%,用餐规模可超过10万人,加上其经营所得、政府居家养老补贴、税收减免,企业由此获得的经营利润相当可观。

(六)探索居家养老服务全新模式

第5篇:居家养老优势范文

[关键词]数字经济;数字鸿沟;消费结构;可支配收入

一、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现状分析

(一)居民消费规模持续上升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居民收入的提升,居民消费规模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从规模上来看,居民消费绝对值持续上升。自2012年以来,占GDP的比例超过40%以上,对实体经济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2021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128元,同比增长8.1%。在全年1143670亿元的GDP收入中,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5.4%,拉动GDP增长达5.3%,成为传统“三驾马车”中对实体经济增长贡献最主要的驱动力。

(二)数字经济消费成为消费新趋势

2021年,我国消费领域最大的变化当属“数字化浪潮下的消费结构优化”趋势。新冠疫情的常态化也加速了我国消费端的数字化。消费者从消费升级到消费分级,消费需求向细分化方向发展。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消费结构优化,是我国消费领域最为显著的变革。在数字技术和数字产品的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数字网上消费的规模在持续攀升。2021年,全国实现网上零售额130884亿元,占到了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三分之一。随着物流配送、在线金融、协同平台等配套设施的完善,数字经济在重构商业生态,促进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产业形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端存储等数字技术以及数字化的物流配送体系,直播电商、共享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需求激增,形成了全新的商业格局,不断涌现出注重消费者体验和跨界消费场景于一体的新零售业态。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完善,消费的重心逐渐转至线上,而数字经济则成为了消费的重要驱动力。

二、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消费两极化趋势明显,数字消费鸿沟加大消费差距

从我国历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情况来看,占到消费支出中最大的两个部分是“食品烟酒”和“居住”,合计占到了消费支出的60%左右。而教育、医疗、生活服务等消费升级的品种合计仅为20%。在社会发展不断完善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以文娱、旅游等为代表的服务消费增长相对缓慢。可以说,刚性的消费需求制约了我国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也传导至实体经济,导致相关产业缺乏消费提振。疫情对传统实体消费造成了冲击,加速了数字消费时代的到来。以文娱消费为例,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直播经济、视频连线等推动线下文娱活动加速向线上转型。同时,在线上消费方面,其绝对数也在逐年上升。2020年和2021年平网上零售额增长15%。在数字消费飞速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到数字经济下的消费升级所带来的问题:如数据隐私、数据保护以及数字消费普及问题。在老龄数字鸿沟方面,无论是网购还是外卖,其受众者主要是年轻人,老年人则成为了“数字弱势群体”。在数字技能使用方面,老年人使用搜索引擎的比例仅为4.4%,使用微信的比例仅为24.2%,造成消费方面的不平等。

(二)可支配收入相对不足,影响消费规模扩大

在我国疫情逐渐控制好转后,期待中的“消费叠加冲击”却没有到来。其中虽然有零星疫情突然集中爆发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国民收入增速放缓,居民可支配收入无法与消费升级相匹配。2021《中国家庭金融报告》显示,“我国有近一半(49.78%)的家庭零储蓄”。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18年后,我国家庭存款余额增速也一直在10%左右,处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低谷水平。两者相互印证,反映出了我国居民家庭财富的缩水。另外,家庭债务比率的高企也降低了消费。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杠杆率从21世纪初的10%上升至2020年的58.7%,增速在全球首屈一指。其中,个人按揭贷款成为家庭债务的重要推手,居民的住房债务压力对消费增长带来“挤出效应”。

三、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对策

(一)从功能型消费向数字型消费过渡,利用数字经济引领消费结构升级

在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下,平台经营者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借助数字化技术来重构零售。帮助零售企业全面在线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继而帮助零售企业更加全面、直接的连接消费者和提升服务水平,最终使消费者获得更好的消费体验。同时,要加速数字化技术在实际应用场景的落地,提高效率,促进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消除数字消费鸿沟,优化消费环境

提振消费、促进消费、畅通消费需要推广到我国各阶层和各年龄段的消费群体中。当前,我国在进入数字社会的同时,还逐步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抚养比的比例超过20%,老年人成为数字消费中的“弱势群体”。在消费数字化、智能化,以及各种新消费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的情况下,“适老化”是数字消费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提高服务“银发经济”的效率,进一步提供实时快捷、互联智能、信息共享的养老服务。在优化消费环境方面,政府要助力商家降本增效,企业要坚持贴近消费者的经营策略,优化供应链,完善增值服务,避免多渠道管理带来的成本增大和客户沉淀问题,进行全渠道的一体化经营和数字化经营。总的来说,为了消除数字鸿沟和优化消费环境,企业在供给方面所要做的主要是“缩短距离”,增进商家与消费者的互动性;“扩大连接”,进行线上线下,城市乡村消费的有机融合,增强消费活力;“精准有效”,助力企业了解消费者的真实想法,进行个性营销和精准营销,满足消费者更高水平的需求。

(三)提高权益类资产配置,增加居民财产收入

1.居民财富从房产向金融资产“搬家”宏观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要对我国居民家庭财富进行大力优化和引导。要加强家庭资产多元化的配置,构成金融资产与其他资产相协调的家庭资产配置结构,增强居民家庭资产的抗风险能力和流动性。鼓励家庭资产在房产外多元化配置,促进家庭资产结构优化,鼓励家庭资产配置的重心从房产向金融资产转移,引导家庭投资者更加合理均衡地配置资产。长期投资者是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从美国的金融市场发展经验来看,正是由于共同基金、保险基金等专业机构投资者与家庭投资的深度结合,才有了美国股市的长期繁荣。而这又促成了美国居民家庭资产增值与上市公司获得融资、进行优化升级的双赢局面。因此,从我国产业转型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长远观点来看,积极引导家庭资产的金融化配置,是增强资本市场财富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任务。2.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增加可支配收入要采取措施切实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提升消费潜力。可以考虑制定实施全民收入倍增计划,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始于日本,在实施期间实际工资平均增长超过90%,也拉动了消费和实体经济的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以国民收入倍增而不是以经济总量为目标,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得到了保证,而且也是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凝聚了民族自豪感。当前,我国收入倍增计划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通过实施这一计划,健全工资的合理增长机制,鼓励企业通过提质增效拓展工资增长空间,实施社会工资的联动增长机制。这样可以充实社会资本,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一个强大而稳定的中产阶层,确保社会安定。在具体实施中,要注意通过完善制度安排,兜牢民生底线,关注帮扶弱势群体,积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推动共同富裕。通过调整收入分配持续推动基尼系数下降,缩小收入差距,形成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和提振内需的基础。3.通过改革公积金制度,释放消费潜力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从新加坡引入公积金制度以来,公积金在30多年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较为有限。特别是在当前保障性住房供给相对萎缩的情况下,公积金制度也逐渐暴露出利益分化、缺失公平、收益下降等问题。具体来看,公积金在不同部门、行业及缴存主体中产生难以调和的利益分化,拉大了收入差距。在当前疫情和外部负效应的共同冲击下,公积金制度也逐渐成为“鸡肋”,造成了社会资源的错配和浪费。因此,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改革公积金制度。可以将公积金转变为年金,保证收益;公积金贷款可以按照LPR利率执行为优惠贷款,降低家庭按揭还款压力;对于当前6%的缴存公积金要逐步计入可支配工资收入,提高资金使用的灵活性;在公积金使用方面,还可以借鉴美国401K制度,加大对于权益类资产的配置力度,提高公积金的收益率;简化便利提取公积金的方案,在房贷房租之外,可以考虑将子女入学、老人养老、充电学习、旅游文化等方面加入提取公积金的情况,提高公积金的使用灵活度,促进消费增长。另外,通过发放消费券也可以提高消费热情,进而对实体经济产生乘数效应。从提振居民消费需求和促进居民消费升级的角度来看,扩大产品供给和优化供给结构才能增加有效需求。一方面,供给创造需求;另一方面,需求也引导供给。通过消费券的发放,特别是限定消费时限,可以实现消费的高水平发展。在消费券的发放过程中,也要积极利用微信、支付宝等数字支付手段,提升整个社会的数字应用和治理能力,实现数字化的升级改造和线上线下的连接。4.加快居民养老财富储备,解决消费后顾之忧为推动我国养老困境的解决,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在完善政策顶层设计方面,政府及社保机构要进一步加快居民养老财富储备。要借助数字技术,建立“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信息化数字平台,增强养老保险产品的普惠性和便捷性。完善相关养老数据,为养老财富规划提供数字支撑,提高政策的目的性和时效性。国家及各行业协会要注重养老金融教育的权威性和覆盖度,建立行业标准,搭建养老金融职业教育平台。金融机构要建立专业化的养老金融团队,提供针对性和可信赖的养老财富规划服务;在养老金融产品供给方面,要积极进行产品创新,助力民众选择专业养老金融机构。依托数字技术,做到养老服务的规范化、系统化、多元化和个性化。

四、结论

第6篇:居家养老优势范文

【关键词】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养老补贴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困扰世界各国的一大难题,按照1956年联合国发表的《人口老龄化及其经济社会后果》 中对人口年龄类型的划分标准,中国在1999年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在人口老龄化这一不可逆转的背景下,如何从国家政策、社会保障、养老方式等方面全方位的“照顾”老年群体,是我国在社会化转型和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当前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现状及评价

(一)传统的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是指老人因劳动能力丧失而致收入中断后,由家庭承担经济支持的功能。在中国,自古以来,人们都有一种“养儿防老”的观念,在宗族社会村落,社会关系与资源狭窄、稳定,养老成本相对不高,在有多个子孙辈存在的条件下养老成本被分摊,单个子代负担不大,并且老人余命不长,整体成本不高。家庭养老才一直得以延续。但是由于工业文明的直接冲击和我国计划生育、结构和功能变化,中国的家庭养老越来越面临考验。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四代同堂是中国人特有的温馨画面,但是随着80后们逐渐成家立业,更多的现实问题摆在他们面前。世界财经报道调查显示,中国目前有35%的家庭要供养4位老人,如果独生子女下一代还是独生子女,那么第三代就要面对一对年轻夫妇最多供养12位老人的局面。“421”结构的倒金字塔型家庭日益增多,使家庭养老模式不堪重负逐步向社会养老转变。

(二)陷入瓶颈的机构养老

近年来,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对老年人照料能力减弱,高龄化、空巢化和病残化的老人增多等原因,人们对养老院、福利院之类的机构养老方式需求激增,特别是一些公办的养老机构更是供不应求。养老机构有较好的硬件设施、环境氛围,专业的老年护工和管理人才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也解除了在外工作的子代的后顾之忧,越来越受人们青睐。但是机构养老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但同时,我们也发现,现有的养老院入住率不高,养老院的很多床位处于闲置状态。京、沪等大城市的养老床位,40%分布在城区,60%在郊区,城区硬件设备不及郊区,但城区供不应求,郊区四成空置。城区公立的社会福利院、敬老院与私立的养老院,规模从几十张到几百张床位不等,居住条件生活质量大多较差,公立养老院因有政府补贴,价格不高,人满为患,高档的养老院通常选址在风景优美、空气好的郊区,但入住率低。除了供不应求和资源利用不足的矛盾外,机构养老还存在着缺乏亲情滋养、机构自我发展能力不强,专业人才短缺等一系列问题,使之陷入发展瓶颈。

(三)整合资源的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在目前家庭养老越来越无法实现,机构养老陷入尴尬境地之时,居家养老逐渐显现出其优越性。它充分整合政府、社区、家庭等多方资源,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让老年人享受到家人的温暖。社区托老所以及老年幼儿园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养老模式。各地区根据自身不同情况,也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居家养老手段。

二、全面建设社会化养老体系的建议

(一)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加大财政投入

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政府逐年加大对老年人的补贴,老年人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农村五保以及对城市“三无”人员的补贴在不断完善,资金也在不断增加。但是这些都基于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若要使老年人享受到服务保障,还需要尽快建立起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养老服务补贴是指基于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需要他人提供照护服务而又无力支付资金时,由政府给予的购买服务的补助。它通过直接补给需方的方式,使政府资金更有效的为最需要的困难人群或设定的目标人群服务,让政府保障的对象具有一定的购买力。同时建立“费随人走”的机制,所有政府补贴直接发放到人而不是有机构或者第三方转接,这样老年人就可以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养老需求,同时有利于促进养老服务体系的贯通整合,以及推动养老服务机构的机制改革。当前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在政策上是分割的,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养老院、福利院等,机构在完善自身条件的同时,提高或者限制了老年人入住的门槛,诸如高额的入住费用、只接收自理老人等条件,让老年人望而却步。但是居家养老的不完善和家庭养老的困境,使得老年人在养老问题上结构性的丧失了选择权和自。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加大财政投入,“费随人走”的机制,有效地制约了各方权利,也为我们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开辟了新的路径。

(二)发挥居家养老模式的优势,构建“三结合”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日趋鲜明,近些年国家在宏观政策上做出了很多调整,我们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也发生着转变:一是政府由包揽转变为规划、指导、扶持、监管;二是社会由一般参与转变为投资的重要主体;三是社区服务民间组织的兴起,并逐步转变为运营管理的主力军;四是养老行业本身服务内容、服务方向的调整。

第7篇:居家养老优势范文

关键词:居家养老;成本效益;资源整合;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1-0071-02

一、居家养老模式的提出

居家养老模式的提出是对我国现阶段情况的真实反映。面对“未富先老”的社会状况,它的提出具有很强的现实背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1.家庭养老功能的逐渐弱化[1]。自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4-2-1”模式的家庭模式逐渐成为主流,这给家庭养老带来了很大负担,人们不得不日夜奔波,无暇顾及老小;与此对应的是,社会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意识不断强化,使家庭养老功能进一步弱化。

2.老年人需求的多样性。根据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在满足物质生活需要之后,老年人会追求更高的需求层次。安全的需要、社交或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2]越来越成为老年人的关注的焦点。社会养老和机构养老无法全方位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家庭养老虽然可以承担,但是又必须付出高昂的成本代价。

3.政府财政和企业财务压力增加。老龄化社会的临近,养老支出增大,政府财政支出也会越来越大,尤其是对经济较为贫困落后的地区,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和日渐紧缺的养老机构,使财政负担更重。对企业而言,养老资金的缴纳也是一笔愈加庞大的开支,加大了企业的财务压力和风险。

4.我国社区化建设水平的显著提高,为居家养老模式的实行提供了客观物质基础。截至2010年底,全国有8.7万个城市社区、59.5万个建制村(社区),国共建成综合性的社区服务中心1.3万个,社区服务站4.4万个,专项社区服务设施9.6万个[3],我国社区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二、居家养老模式的独有优势

居家养老模式充分结合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特点,在降低成本、提供就业、防范风险、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天然的比较优势。

1.家庭和社会的成本的降低[4]。居家养老模式结合了其他两种养老模式的特点,是对现有社区资源的充分利用。对家庭而言,避免了额外赋闲在家照顾老人或是减免了聘请专业人员的费用,从而减轻了家庭负担,节约了家庭的开支。对国家社会而言,可以相对减少养老机构的设施建设费用和专业人员的服务费用,从而大大降低了双方的成本。

2.风险的降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和生活成本的提高,让越来越多的家庭子女选择外出工作,形成了家庭“空巢”现象,如果老年人突发疾病,将会对生命造成直接威胁。中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估计,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 [5]。家庭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照料问题日益突出。机构养老中也在存在着诸多虐老现象,服务没有完全到位,有的甚至出现火灾、老年人意外死亡等突发事件。

居家养老模式在这方面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根据中国传统的“远亲不如近邻”的文化观念,由于社区近邻的多方帮助,他们之间能够互相照应,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可以帮助老年人摆脱险境。二是符合了老年人的文化心理,减少了老年孤独感,使老年人的精神有所寄托,体现了老年人独立自主的意愿。在社区生活中,老年人之间能够相互交流、愉悦身心,对老年的身心健康有不小的作用。研究显示,机构养老老人具有总体健康状况差、死亡风险相对大的特点;而家庭或社会支持不仅可以降低死亡率,而且可以提高健康率,家庭或社会支持在机构养老老人群体更具重要性[6]。

3.社会效益显著。居家养老模式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有助于社会分工的发展。老年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除了基本的衣食住行外,由于老年群体的特殊性,也会要求社会提供专业化的养老保险、特殊的医疗保障措施、专业的护理人员等等。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人的需求市场逐渐扩大,对社会的再分工有了更高的要求。

(2)有助于社会就业压力的缓解。随着老年人市场的分工专业化,以及日益扩大的老年人市场,我国养老服务专业人员极度供需不平衡,对专业服务需求与日俱增。以养老护理员为例,全国潜在需求在1 000万人左右,但目前全国取得职业资格的仅有几万人[7],存在着巨大就业岗位需求。只要对现有失业人员进行上岗培训考核,就可以缓解我国目前巨大的人口就业压力。

(3)有助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中华民族有重孝的文化传统,养老事业本身就具有公益性。随着养老志愿服务活动的不断开展,逐步实现活动的制度化,可以加强我们下一代的传统文化教育,带动社会公益事业的进步。

(4)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居家养老模式整合了个人、家庭、社区、政府、社会等方面养老资源的投入。个人、家庭和政府主要提供物质养老资源,保障老年人的衣食住行;精神方面需求则主要依赖于家庭和社区提供。同其他养老模式对比,社区服务的加入,使社区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加之前文所述优点,它优化了全社会的养老资源的配置。

三、当前桎梏居家养老模式发展的因素

居家养老模式虽然优势明显,并在我国部分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诸多原因,我国的居家养老模式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1.居家养老模式制度建设欠缺。我国的居家养老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由于缺少制度建议,居家养老模式发展明显后劲不足,是至今很多地方仍处于试点状态的原因之一。国家没有真正地建立起对社区资助的持续机制,也没有对民营社区养老机构提供系列的政策扶持制度和监管制度。社区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资金财力有限,无法为广大老年人提供持久、完整、高质量的服务。

2.人力资本数量不足和质量偏低。主要是缺少专业化的人员和志愿者服务。对专业化的服务人员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志愿者服务也没有建立起持续、定期的机制,这样就直接造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我们在走访中发现,在缺少专业化队伍的同时,社区服务人员多为离退休妇女,没有经过专业的上岗培训;在志愿者中,大都没有相关的专业背景或者没有经过一定的培训,无法提供专业化服务,与老年人的预期服务水平有很大差距。

3.服务内容单一和服务质量偏低。社区养老服务提供的内容往往局限于一些简单的衣食住行方面,而对于专业化的医疗、养老保险、心理咨询等服务匮乏,而这些正是老年人所急需的。

4.社区建设仍较落后。尽管我国社区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多层次需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不够齐全,如缺少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老年人体育文化娱乐设施的缺乏;社区信息化建设不足,无法满足老年人应急需要等等。

四、促进我国居家养老模式发展的措施

针对我国目前的居家养老模式的现状和问题,多途径地解决上述问题才能发挥它在解决我国养老问题上的巨大作用。

1.加大制度建设。从资本投入、社区建设、社区服务规范、服务反馈、服务评级等建立起一系列持续高效的制度,形成全局性规划。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鼓励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使社区能够获得更大的资金支持。另外,要积极进行多渠道融资,采取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措施,吸引民间资本,支持鼓励社区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

2.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探索与高校和职业学院合作开设专业的模式,加强对专业养老服务人员的培养;采取激励措施鼓励社区服务人员的培训,如提升服务人员的经济待遇、建立起优秀社工服务制度、鼓励全社会参与到敬老爱老的活动中来等,以缓解人力资本不足的矛盾。

3.建立起持证上岗制度。推行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解决服务人员职业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加强对志愿服务的培训,形成一支具有高效服务的志愿者队伍,使志愿服务常态化,提高养老服务的频率和质量。加强对养老专业服务人员的护理素质和家政素质的培训考核,无证者不得上岗,从而使服务水平得到保证的基础上,养老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

4.加大养老社区建设。从基础设施建设,专业化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入手,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专业化、个性化的需求。建立专业化服务设施,满足老年人的多重需要;加强社区的信息化建设,为老年人的交流提供便利,也适应了老年人的应急需要;提高社区的组织管理水平,对改善老年人的整体服务水平有着重大作用。

结语

居家养老模式结合了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的特点,是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养老模式,虽然现阶段存在不少的问题,但对于解决我国养老问题仍具有重大的意义。只要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自主性,解决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就可以使许多老年人度过一个幸福安祥的晚年。

参考文献:

[1] 姚远.从宏观角度认识我国政府对居家养老方式的选择[J].人口研究,2008,32(2):16-24.

[2] 周三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55.

[3] 卫敏丽.我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EB/OL]. .2011-10-30.

[4] 卢晓珑. 社区化的居家养老模式探析[J]. 社会工作,2007,10(下):51-53.

[5] 顾大男,柳玉芝.我国机构养老老人与居家养老老人健康状况和死亡风险比较研究[J]. 人口研究,2006,30(5):49-56.

[6] 吴敏平,廖宴思,程景伟.专家称居家养老将成为内地主要养老方式 [EB/OL].news.省略/gundong/detail_2011_07/10/

第8篇:居家养老优势范文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迎来了人口快速老龄化时代,而____x社区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未富先老”的社区。随着人口老龄化压力增大和“养儿防老”的传统家庭养老服务功能的日渐弱化,建立完善新形势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式已势在必行。为了掌握社区养老工作的现状,按照“六个一”活动的各项要求,从4月份开始对____x社区所有农户(总计841户)进行了集中走访,特别是对有老人的农户进行了重点走访。通过走访,可以看到,养老问题是当前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社区的热点。

(一)社区人口快速老龄化

____x镇____x社区前身是城关镇东关村,于____x3年撤村建居。总面积2.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35亩,林地面积137亩。共有农户841户,2248口人。其中,社区60周岁以上的235人,70周岁以上的53人,80周岁以上的18人,90周岁以上的1人,人口老龄化现象比较突出,占全社区农户人口总数的13.65%。

从我社区党员组成结构来看,社区党支部共有党员103名,其中:服务基层的青年党员有57人,从机关退休转入社区的老党员有15人,社区60周岁以上的党员有31人,党员老龄化现象也比较显著。

(二)子女养老消费大、成本高、负担重

目前,____x社区的养老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传统的家庭养老。这是最为普遍的养老方式;二是养老机构养老。但模式并不十分完善,受养儿防老惯性思维影响,老年人宁愿在家里战战兢兢看子女脸色,小心行事,也并不愿意去专门的养老院入住。特别是自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以来,家庭子女数量大为减少,核心家庭数量大大增多,养老对于子女来说负担越来越重,因而子女的养老压力不断加大,尤其是在独生子女的老龄化家庭中呈现出倒金字塔型,即“421”的抚养关系。这样,在竞争压力和生活压力的双重压力下,子女既要担负养育子女的压力,又要承担抚养老人的重担,自然增加了个体养老的负担。即便是老人与子女同住,子女也无法给予老人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照料,而“空巢”老人所得到的照料更少。

(三)群众翘首期盼老有所养

随着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农村城市化和消费结构多元化趋势的发展,传统家庭的养老服务功能日益弱化,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对社会福利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养老职能将更多地依赖于社会。走访中得知,社区老龄化的压力既现实又沉重,推行居家养老模式势在必行。

如何走出一条社区养老之路?成为____x社区一件最为现实最为紧迫的大事,社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解决社区老年人最实际的问题入手,结合实际,探索实施了居家养老的几项服务:

(一)组织队伍服务

为活跃老年人的文化生活,社区成立了“一站两中心”,即老年人健身指导站、服务管理中心和矛盾调解中心;为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成立了老年人医疗服务室、设立了老年人健康档案;社区还组织了一支有一技之长的35名自愿者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同时聘请退休党员干部积极分子同困难老人、身残老人、独居老人结成对子,进行一对一帮扶。

(二)投资补贴服务

为使老年人老有所养,健康快乐生活。几年来,社区按年龄段,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补助。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____x元,70岁以上每年500元,80岁以上每年800元。此外,社区还积极为60—80周岁的226位老年人每人购买了2份“助老御险”金。投资10万元,建立了户外健身活动场所6处,投资4万元,为老年人活动提供了表演服装、健身道具、音箱等设施设备。

(三)开展活动服务

近年来,社区积极主动开展了一系列爱老、敬老活动。社区定期组织老年人开展多姿多彩的公益性活动,每年义务为社区农户、非农户60周岁以上的514位老年人免费体检、开展健康咨询服务、发放健康宣传手册等。每逢节假日,特别是九九重阳节,社区还专门为老年人安排七场大戏,以供陶冶情操、愉悦身心,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社区为老年人提供集健身、娱乐、精神慰藉为一体的系列化服务,依托社区地处棋源广场的优势,组织老年人日日晨练、天天跳广场舞,多次参加了市、县、镇组织的老年健身组织活动和全民健身日活动,并多次受到市、县、镇的表彰。

(一)居家养老知识的普及需深化

通过走访调查的数据显示,60%的老人对于居家养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真正了解居家养老的老人仅占20%。而老年人对于居家养老的了解途径,主要是通过社区宣传、报刊书籍、电视广播、亲戚朋友和邻居,其中通过社区了解的老人最多,占到了15%。可见,宣传居家养老知识非常重要,但目前我社区条件有限,对于居家养老知识的宣传普及率低、没有做到全覆盖。

(二)日常生活需求与服务不匹配

由政府买单,家政人员上门为老人提供一些简单的家政服务,该项政策受到了老年人群体的普遍欢迎,我社区也有这种情况,但由于受到资金等方面的限制,政府购买服务对象的数量极其有限,很多老人因不满足条件而被拒之门外。目前所提供的大多数日常照料服务只限于打扫卫生、洗衣做饭等相对简单的上门服务,像更高一级的服务诸如家电维修、水电维修、上门理发、心理咨询等提供的却很少,而这些服务却是老年人十分需要但自己又无法提供,这就形成了一个困境。

(三)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满意度低

为了迎合广大社区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困境,社区设置了____x医疗卫生服务站。走访中,我原以为社区医疗站因其距离近,就医便利,可以省去大量排队等待的时间,老年人到医疗卫生服务站就医肯定是第一选择,但经过走访得知,享受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老人中仅有30%,不少老人反映这些服务站的设备比较陈旧、药品的数量较少且价格昂贵、工作人员的态度也不是非常友善。可见,对于老年人群体来说,医疗卫生服务站虽然路很近,但心却很远。(四)精神慰藉少需拓宽途径

随着家庭结构的小型化,空巢老人愈来愈多。这就使得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在交流沟通方面,据调查问卷显示,63%的老人表示不希望有人上门陪他们聊天,22%的老人有这种意愿。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上门陪聊的人员大多与老人比较生疏,他们缺乏共同的话题,老人对于他们的信任度有限。因此,有活动能力的老人更喜欢“走出去”和同辈群体沟通交流。尤其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家庭成员的影响、传统文化束缚的那些丧偶孤寡老人,更应倍加关注,社区应拓宽渠道,有组织性地为老年人开展多姿多彩的活动,更多的鼓励丧偶孤寡老人参与到活动中来。

(五)服务设施需加快完善。

在服务设施方面,60%的老人愿意到社区老年人活动室活动,但活动室比较陈旧、狭小,空气不流通、浑浊,而且活动室已成了变相室;30%的老人愿意到社区农家书屋阅览书籍,而老年人阅览室里的书籍、报刊、杂志大都比较陈旧,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实际上,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主要表现为:一是数量不足,社区重视度不够;二是质量不高,突出表现在设计落后,观念保守,不能很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更有一些设施是社区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而设,并无实际意义,服务流于形式,从而导致了现有设施实际利用率不高。

(一)政府扶持

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指导,特别是____x社区处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起步阶段,服务开展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态度和支持力度。综合调查情况,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政府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广泛宣传教育,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提供良好氛围

针对多数老年人文化知识水平有限以及部分老年人行动不便,社区应加大对居家养老宣传的重视程度,社区应采取上门宣传、发放养老基本常识资料等多种形式,做到家喻户晓、人人了解养老的知识和政策,让社区全体居民参与到为老年人服务的工作中去,从而营造一个尊老是德、爱老是福、敬老是美、助老是善的氛围。

2、加大资金投入,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经费保证

针对目前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上存在的政府投入不足、工作经费短缺、社区集体经济薄弱、空巢高龄老年家庭居多的实际情况,造成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少、服务层次低。因此政府应加大老年福利事业的经费投入,列入各级财政收入的预算,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引进民间资本,兴办各种老年人福利事业,从资金上保证居家养老服务的顺利开展。

3、制定扶持政策,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政策保障

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作为一种社会福利性和保障性的工作,政府须有一定的政策扶持和倾斜力度。例如加大对社区医疗站的扶持力度,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吸引优秀医务工作人员下到基层,到社区医疗站提供服务,提升社区医疗站的医疗水平及服务质量,方便老人就医等。

4、建立培训机制,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专业人员保证

针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数量少、专业技能普遍低下的现状,政府应开始着手开设居家养老服务应用知识方面的培训,实施技能培训,努力培养一批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专业人才。

(二)社区为本

社区是居家养老服务的主体,在推进养老服务方面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首先,在社区党支部的领导下,大力发挥社区支部、居委全体干部、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努力贯彻落实好国家在养老方面的政策。特别要发挥好大学生村官的自身优势,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养老方面的政策;其次,结合实际,社区应针对老年活动时间短、覆盖面少的情况,应适度的安排一些老年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步消除寂寞、化解忧愁,感受到社区给他们带来的温暖;同时,社区应在老年工作上加大人力、财力、物力、活动经费的投入,积极培养专为老年活动服务的一支专业队伍。组织开展多形式、多样化,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专题活动。同时要积极组织定期与不定期的讨论会、座谈会,专题讨论研究老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三)社会参与

第9篇:居家养老优势范文

一、开封市养老服务业的背景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老年人口比例增长的动态过程。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当一个地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这个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据我国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开封市常住人口有4676159人,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387239人,占总人口的8.28%,同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65周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08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人口老龄化给开封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此外开封市养老服务业存在养老需求与资源不协调、养老机构服务单一等问题。但同时,大量老龄人口也给开封市的养老服务业带了来广阔的市场。对于开封市来说,养老服务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探索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的新途径。

二、开封市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1.开封市的人口老龄化现状

由2014年河南省统计年鉴可知,2014年河南省65岁及以上人口占人口百分比为9.4%。而开封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人口百分比为10.2%。开封市的老龄化水平在河南省18个城市中占第七位,且高于全省水平,老龄化现状较为严重。

图2-1 2014年河南省各地区老年抚养系数对比图①

图2-1显示的是2014年河南省各地老年抚养系数。可以看出开封市的老年抚养系数高于河南省平均水平,每单位劳动力要负担的养老压力较重。

2.开封养老服务业的现状

截止到2014年,开封市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21张,要达到国务院规定的到2020年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35张至40张的要求,则需要近2万张床位②。因此,开封市的养老需求缺口极大。不同消费水平,各种服务类型的养老机构的进入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截至2015年底,开封市市共有养老机构151家,其中公办75家,拥有床位7935张,入住人数5658人;社会办养老机构76家,拥有床位9106张。③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开封市的养老机构公立与民办共同发展,良性竞争,养老机构的入住率较高,并且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趋势;而且开封市积极进行了居家社区式养老模式的探索。养老服务业在朝着社会化、社区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3.政府规划

开封市民政部门按照有关政策法规修订出台了《开封市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关于加快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等。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开封市提出了到2020年,全市每千名老年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35张以上,90%以上的乡镇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立包括居家养老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的目标。开封市提倡着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重视发展农村养老服务。政府规划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引导养老模式的居家社区化发展。

而在《开封“文化+健康养老”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中,开封市将养老服务业的规划与文化底蕴相联系,提出打造趣味乐居城市、尊老孝老城市等。充分依托开封市的历史文化,利用信息技术和智慧城市理念发展开封独特的“文化养老”模式。这是开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又一个新的方向与规划。

三、开封市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前景

1.开封发展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优势

(1)开封市人口老龄化水平高

图3-1显示的是2009年-2014年开封市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与河南省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可以看到,在2010年以后,开封市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一直高于河南省水平。不难看出,开封市老龄化水平较高,因此对养老服务业的需求必然较大。

(2)开封市良好的区位优势条件

首先,开封市素有“北方水城”之称,地处平原气候适宜,环境优美,公共设施完善,适宜居住。

其次,开封是八朝古都,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具有独特的吸引老龄人口的人文环境。

最后,开封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如图3-2所显示的开封及周边代表城市郑州和新乡在2010-2014年65岁以上人口数,可以看到在郑州的65岁以上人口不断增加,而且比开封老龄人口多。随着郑汴一体化的发展,开封与郑州的联系日渐加强,可以吸引大量郑州老龄人口在开封养老。

(3)政策优势

为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国家大力支持和发展养老服务业。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国家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河南省出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开封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这些政策的颁布实施,给开封市的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开封市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2.开封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劣势

(1)开封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图3-3反映的是2013-2014年河南省各市人均GDP,可以看出在河南省的18个地级市中,开封市的人均GDP排13位,甚至低于河南省的平均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开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此,开封市老龄人口在养老方面的意愿支出额会较低,从而阻碍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2)开封市养老服务业规模良莠不齐

截至2015年底,开封市共有养老机构151家。⑦而截止到2014年底,河南省城市养老服务机构有551家。⑧可以看出开封市的养老机构数量较多。但据实地调查,开封市的机构规模呈现出两极分化,床位在100以下的占多数,规模差距较大,且发展水平良莠不齐。

3.开封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方向

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是亲属抚养的家庭养老模式,但是由于早期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即“421”的家庭结构。这一结构使家庭养老愈加困难,老人的养老成为难题。而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等养老模式给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途径,这些模式既能满足由人口老龄化催生出的巨大市场,又能使养老服务业良好发展。因此推行养老服务业的社区化与社会化已成为必然趋势。

因此开封市养老服务业可以顺应这一趋势,推行社区化与社会化,在发展中不断完善自身。其要结合地产、医疗卫生、金融保险等多行业,实现跨行业整合。全面建立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信息为辅助,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中国式养老”服务体系⑨。开封市在发展这一“中国式养老”时,要注重居家、社区、机构的相互补充;同时要实施好医养结合工程;完善养老保险体系。

四、促进开封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国养老服务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政府的大力号召和支持下,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需要改进之处。养老服务业有着很强的地区性,因此要不断探索符合开封市习惯和特色的养老服务方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封养老服务业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部分养老机构基础设施较差,因此要完善基础设施。二是,专业护理人员的缺乏,因此要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的普及,做到持证上岗,给老年人满意的服务。三是,大多数养老机构不能给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因此,要关注老年人内心的诉求,满足他们的身心需求。伴随着新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养老方式的兴起,养老服务业要想占据一定的位置,必须改进自己经营方式中的不足,积极发展和推广居家社区式养老模式。

政府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需充分意识到到养老服务业的重要性。我们对政府提出以下建议:

1.养老服务业关系着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政府要认识到发展现代养老服务产业的必要性以及在养老产业发展中发挥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进养老产业的发展。

2.同时政府还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以便规范逐步兴起的社区居家养老等养老模式。

3.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养老保险体系,减少开封居民的负担。政府可以通过医疗补助制度和医疗保险等方式来对养老机构的具体服务给予资金补助,扶持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4.除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外,还可以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优胜劣汰,促进养老服务业更好的发展,例如鼓励民办养老机构的兴建。加强对养老机构卫生环境方面的检查管理,改善开封市养老服务业发展良莠不齐的局面。

5.开封应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同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依托开封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发展“文化养老”,丰富老龄人口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形成自己在养老服务业方面的特色。

注释:

①《河南统计年鉴2014》.

②河南省人民政府官网.政务信息,2014.

③开封网.2016.

④《河南统计年鉴2009-2014》.

⑤《河南统计年鉴2010-2014》.

⑥《河南统计年鉴2013-2014》.

⑦开封网.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