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药发展特点范文

中医药发展特点精选(九篇)

中医药发展特点

第1篇:中医药发展特点范文

部委、各直属机构:

中医药(民族医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中医药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为进一步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长期以来,中医药和西医药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共同担负着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任务,这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优势。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医药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老中医药专家很多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中医中药发展不协调,野生中药资源破坏严重;中医药发展基础条件差,人才匮乏。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强中医药工作,开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

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作为中医药工作的出发点。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继承与创新,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服务。

(二)基本原则。坚持中西医并重,把中医药与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既要保持特色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坚持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坚持统筹兼顾,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发展;坚持发挥政府扶持作用,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三、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

(一)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医疗机构(包括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医疗机构)。大力加强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室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在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中积极推广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通过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大公立中医医院的改造建设力度,有条件的县以上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要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中医诊疗设备和必备中药,基本实现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加强中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研究制订中医诊疗常规、出入院标准、用药指南、临床诊疗路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标准等技术标准和规范,促进中医医疗机构因病施治、规范诊疗、合理用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培育、培养一批名院、名科、名医。推动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

积极促进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允许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对其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

(二)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推动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制定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人员准入条件和服务规范,加强引导和管理。

四、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

(一)做好中医药继承工作。开展中医药古籍普查登记,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和珍贵古籍名录,加强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整理历代医家医案,研究其学术思想、技术方法和诊疗经验,总结中医药学重大学术创新规律。依托现有中医药机构设立一批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研究室,系统研究其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和技术专长。整理研究传统中药制药技术和经验,形成技术规范。挖掘整理民间医药知识和技术,加以总结和利用。

(二)加快中医药科技进步与创新。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项目组织管理模式,整合中医药科技资源。推进中医药科研基地特别是国家和省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支持中医药科技创新,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诊疗技术、疗效评价等系统研究,推动中药新药和中医诊疗仪器、设备的研制开发,加强重大疾病的联合攻关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推行中医药科研课题立项、科技成果评审同行评议制度。

五、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一)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医药事业需要,规划发展中医药院校教育。调整中医药高等教育结构和规模,坚持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按照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施教,强化中医药基础理论教学和基本实践技能培养。选择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进行中医临床类本科生招生与培养改革试点。加强中医药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国家支持建设一批中医药重点学科、专业和课程,重点建设一批中医临床教学基地。

(二)完善中医药师承和继续教育制度。总结中医药师承教育经验,制订师承教育标准和相关政策措施,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师承教育模式,丰富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落实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培养与专业学位授予相衔接的政策。妥善解决取得执业资格的师承人员在职称评定和岗位聘用等方面的相关问题。完善中医药继续教育制度,健全继续教育网络。

(三)加快中医药基层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培养。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积极探索定向为农村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措施。鼓励基层中医药人员参加学历教育以及符合条件的中医执业医师带徒培训。探索中医执业医师多点执业的办法和形式。将农村具有中医药一技之长的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制订实施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培养计划,造就新一代中医药领军人才和一大批中青年名中医。鼓励西医师学习中医,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人才。开展面向基层医生的中医药基本知识与适宜技术培训。

(四)完善中医药人才考核评价制度。制订体现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能力评价标准,改进和完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中的中医药专业考试方法和标准。建立国家中医药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展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工作。建立政府表彰和社会褒奖相结合的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

六、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

(一)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加强对中药资源的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加强中药资源监测和信息网络建设。保护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加快种质资源库建设,在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集中分布区建设保护区,建立一批繁育基地,加强珍稀濒危品种保护、繁育和替代品研究,促进资源恢复与增长。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建设道地药材良种繁育体系和中药材种植规范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开展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合理调控、依法监管中药原材料出口。

(二)建设现代中药工业和商业体系。加强中药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制定有利于中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组织实施现代中药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大支持力度。鼓励中药企业优势资源整合,建设现代中药产业制造基地、物流基地,打造一批知名中药生产、流通企业。加大对中药行业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扶持与保护力度。优化中药产品出口结构,提高中药出口产品附加值,扶持中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三)加强中药管理。完善中药注册管理,充分体现中药特点,着力提高中药新药的质量和临床疗效。推进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加强对中药饮片生产质量和中药材、中药饮片流通监管。加强对医疗机构使用中药饮片和配制中药制剂的管理,鼓励和支持医疗机构研制和应用特色中药制剂。

七、加快民族医药发展

加强民族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改善就医条件,满足民族医药服务需求。加强民族医药教育,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民族医药人员素质。完善民族医药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加强民族医药继承和科研工作,支持重要民族医药文献的校勘、注释和出版,开展民族医特色诊疗技术、单验方等整理研究,筛选推广一批民族医药适宜技术。建设民族药研发基地,促进民族医药产业发展。

八、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

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加强中医药文物、古迹保护,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加大对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力度,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创造良好传习条件。推进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弘扬行业传统职业道德。开展中医药科学文化普及教育,加强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全社会尊重、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和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九、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开展的传统医药活动,进一步开展与外国政府间的中医药交流合作,扶持有条件的中医药企业、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完善相关政策,积极拓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在我国对外援助、政府合作项目中增加中医药项目。加强中医药知识和文化对外宣传,促进国际传播。

十、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医疗卫生事业、医药产业发展要求,编制实施国家中医药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充分发挥中医药工作部际协调机制作用,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统筹协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问题,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

(二)加大对中医药事业投入。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投入,重点支持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公立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落实政府对公立中医医院投入倾斜政策,研究制订有利于公立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补助办法。完善相关财政补助政策,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与服务。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支持中医药事业。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价格,充分体现服务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

(三)医疗保障政策和基本药物政策要鼓励中医药服务的提供和使用。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机构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品种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报销范围。按照中西药并重原则,合理确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中药品种,基本药物的供应保障、价格制定、临床应用、报销比例要充分考虑中药特点,鼓励使用中药。

(四)加强中医药法制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推进中医药立法进程,完善法律法规。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完善中医药专利审查标准和中药品种保护制度,研究制订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逐步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专门保护制度。加强中药道地药材原产地保护工作,将道地药材优势转化为知识产权优势。

(五)加强中医药行业管理。加强中医药行业统一规划,按照中医药自身特点和规律管理中医药。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综合统计制度。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建立标准体系,推动我国中医药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严格中医药执法监督,严厉打击假冒中医名义非法行医、虚假违法中医中药广告以及制售假冒伪劣中药行为。加强地方中医药管理机构建设,强化管理职能,提高管理水平。

第2篇:中医药发展特点范文

【关键词】民族医药文化资源;旅游;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R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070-2

四川民族地区土地面积占全省62.9%,是我国第二大藏区,著名的“南派藏医”发源地,也是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1],以藏医药、羌医药、彝医药为主的民族医药资源独具特色。民族医药文化有着深厚的积淀和丰富多元的表现形式,在保护、挖掘和传承的基础上,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四川省也是国内旅游的黄金区域,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文化于一体,在中国目前已经获得批准的可接触类世界遗产中,四川省就占有4项,位居全国前列。开展四川民族医药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可以战略性地为开发四川特色旅游资源、提升四川旅游形象提供建设性的服务,促进四川的旅游经济发展。

1四川民族医药文化资源优势

1.1民族药历史文化厚重,资源富集,开发潜力巨大

藏医药主要分布在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县。位于甘孜州的德格县是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南派藏医”的发源地。羌医药主要分布在岷江上游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理县和松潘县镇江关、黑水县西尔以及绵阳市的北川县等地。彝医药在四川的分布主要在在彝族聚居的凉山彝族自治州,乐山和攀枝花的彝族自治县。各民族医药文化积淀厚重,资源富集,极具旅游开发优势。见表1

1.2川产道地药材与濒危珍稀中药材资源得天独厚

四川有药用植物约5000余种(植物药4000多种、动物药300多种、矿物药30多种),中药材蕴藏量居全国第一,年产销量居全国第一,道地药材种类居全国第一[5]。尤其民族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很多名贵动植物药材和濒危珍稀药材均集中产于此,藏、羌、彝族药材资源也比较丰富。据统计,四川名贵中药材有2/3产于少数民族地区,同时还有藏药1000多种,彝族药物1000余种,羌药600余种。

1.3民族地区人文景观与自然生态景点众多

四川民族地区的人文景观与绿色生态资源丰富,这些是开展民族医药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如:历史悠久的寺庙、印经院,绚丽的建筑民居,各具特色文化宗教仪式、庆典和民俗,同时,雪山草原相映成辉,冰川温泉遥相呼应,森林湖泊熠熠生辉,绿色生态,风景秀丽,环境逸人。不仅吸引着大量的观光、休闲、度假游客,也是开展民族医药文化旅游的重要基地。

1.4民族医药机构

目前,我省民族医药机构共有39所,其中独立民族医疗结构21所、民族医药科研所7所、民族医药教育机构11个,从事民族医药工作人员达1387人。拥有大量的民族医药专家和传统民族药制备技术,是传承和发扬民族医药的中坚力量,在民族地区乃至全省、全国享有较高的声誉。

2四川民族医药文化旅游发展模式

综合上述资源优势,结合当前日益高涨的文化旅游热潮,甘孜州应该大力开展南派藏医药的文化旅游开发,我们提出了四川民族医药文化旅游的概念。根据四川各民族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四川的民族医药文化旅游模式应该是将人文和自然资源按照一定的空间层序体系,以名山、名水、名医、名药、名城等为结点,采取点轴模式,形成由点带线,由线成圈的构建格局,通过点、线、轴、区域的有机结合,形成民族医药文化旅游资源的整体布局。通过构建“以民族的核心分布区和一级旅游中心城市及王牌景区景点为依托,以交通干线为引导”的空间架构格局,形成区域医药文化旅游发展模式。

2.1一个中心:以成都为中心,整合环全川民族医药文化与健康文化旅游资源,逐步形成以大成都为核心的民族医药文化与健康旅游集散地。

2.2三大区域:即以甘孜州为主的“南派藏医药文化与健康体验区”、以阿坝州为主的“羌族医药文化与健康体验区”、以凉山州为主的“彝族医药文化与健康体验区”。形成可相互串联的三条民族医药文化与健康旅游精品线路,即:“阿坝藏羌医药文化与健康探寻”旅游产品线路;“甘孜藏医药文化与健康探寻”旅游产品线路;“攀西彝族、摩梭医药文化与健康探寻”旅游产品线路。

2.3四大板块:是四川民族医药文化与健康旅游从功能上所表现出来的四大板块。即:以“甘阿凉”三州民族医药为特色的民族医药文化结合生态环境旅游板块;以“藏羌彝”为核心的民族医药健康旅游板块;以道地珍稀民族药资源科考为主的民族药资源科考旅游板块;以民族医药医、教、研与产业文化旅游板块。

2.4五大内容:民族医药文化辐射圈的自然风光、民族医药赖以产生和传承的人文环境、民族医药传统特色展示、民族医药健康保健体验、民族医药资源的科学考察。

3四川民族医药文化旅游的构建

3.1成都―中华民族医药文化博物馆

3.1.1民族医药传统文化博物馆。以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为核心,高规格建设中华民族医药传统文化博物馆,充分展示民族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3.1.2民族医药现代产业文化。以现代民族医药企业为重点,开发现代中医药产业文化,展现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现代高科技的完美结合。

3.1.3民族医药文化一条街。在西南民族大学或成都中医药大学周边建设民族医药保健品、旅游商品一条街,逐步形成民族医药文化、理疗、药膳及保健品展示中心。

3.2“甘孜藏医药文化与健康探寻”线路规划

3.2.1川产道地濒危珍稀濒危中药材、特色动/植物药(GAP)基地。利用甘孜州独特的旅游资源及川产道地濒危珍稀中药材、特色动/植物药丰富的特点,结合现有稀有中药材GAP基地,合理规划科考线路,展示川产道地濒危珍稀中药材、特色动/植物药的神奇,开展特色药材认购游等项目。规划建设康定药材集散市场,重现当年汉藏药材贸易场景。

3.2.2藏医药文化博物馆。围绕“南派藏医的摇篮”这个主题,充分利用德格印经院等资源,规划建设藏医药文化博物馆,发掘南派藏医药的独特文化以及功效和诊疗特色。弘扬藏医药文化,提升旅游价值目标。

3.2.3藏医药养生中心。在海螺沟、康定温泉周边,规划建设藏医特色康复保健理疗中心,让游客体验藏医药六季养生法。

3.2.4南派藏医特色诊疗与理疗。依托甘孜州藏医院、德格藏医院等藏医医疗机构,开发医疗保健康产品。主要包括名医诊疗体验、藏医特色诊疗体验,藏药保健药膳、药蒸、药浴体验,传统藏药制作体验,藏医康体养生研修等。合理建设藏医保健场所,进行规范管理。

3.3“阿坝藏羌医药文化与健康探寻”线路

3.3.1川产道地濒危珍稀中药材、特色动/植物药(GAP)种植基地。利用阿坝州独特的旅游资源及道地濒危珍稀中药材、特色动/植物药丰富的特点,结合现有珍稀中药材GAP基地,合理规划科考线路,展示川产道地濒危珍稀中药材、民族药物、特色动/植物药的神奇,开展特色药材认购游等项目。

3.3.2中国羌医药博物馆。利用汶川羌医药的特色,以及汶川大地震所引发的世界观注度,高规格建设“中国羌医羌药博物馆”,在对羌医药进行发掘和整理的基础上,展示羌医药的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为开展羌医药体验游活动提供条件。

3.3.3民族医药保健养生连锁品牌店。可以在汶川、桃坪羌寨、茂县规划建设由成都中医药大学提供技术支撑与品牌的民族医药膳食疗中心、康复保健理疗中心等。

3.4“攀西彝族、摩梭医药文化与健康养生探寻”线路规划

3.4.1攀西阳光康体冬令营。在攀枝花/西昌规划建设中医药健康疗养冬令营(基地),开展阳光康体活动,融入中医保健康、养生系列产品。

3.4.2中国彝族、摩梭民族医药博物馆。在整理彝族、摩梭医药文化的基础上,在西昌建立中国彝族、摩梭民族医药博物馆,展示彝族与摩梭族独特而神秘的民族医药文化。

3.4.3民族医药特色康疗中心。在攀枝花、西昌、泸沽湖等地规划建设彝族、摩梭特色康复保健理疗中心,彝族、摩梭特色药膳食疗中心,凸显民族医药的保健功能。

3.4.4阳光度假村群落。依托攀西地区地处中国西部阳光地带,气候条件优越,自然景观丰富、人文资源独特、温泉水域众多、四季瓜果飘香的特点,整合当地的彝医、摩梭医药、普格温泉等资源,体现的地域气候与养生有机结合的中医“天人相应”思想。在二滩水库、邛海附近高规格建设以阳光、生态为基础的阳光度假村落群。

人类在追求高度物质文明之后,愈益趋向文化精神价值的满足,这是文化旅游兴起的重要原因[6]。民族医药本质上属于医学范畴,但具有较多的人文因素,它既有自然文化,又有人文文化;既有物质文化,有又非物质文化;还有非物质文化寓于物质文化之中难以分割的双重文化。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资源是旅游业产生吸引力的源泉[7]。旅游业的发展,将会促进民族医药文化的弘扬;而民族医药文化的普及,也必将推动旅游业的繁荣。因此,合理开发四川民族医药文化旅游资源,开创民族医药文化与旅游、经济相融合的全新境界,不仅可以保护和支持民族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还可以促进民族医药文化弘扬光大、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共赢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何耀军.四川少数民族古籍研究述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2):73-75.

[2] 胡尚钦,黄璐琳,杨晓,江怀仲.南派藏医药的起源与发展[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5,5(12):1241-1242.

[3] 包希福.羌族医药的历史及现状简介[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4,(S1):23-24.

[4] 赵熙,汤晓云.彝族医药的特点[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5,(17):23-24.

[5] 辜萍,莫凡.四川中药事业发展刍议[J].软科学,1999,(4):30-32.

第3篇:中医药发展特点范文

中医药工作是卫生工作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近年来,我市中医药事业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有了较大发展,在保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我市中医药工作仍比较薄弱,中医机构规模不大,投入不足,中医人才匮乏,机制缺乏活力,与同级综合医院的发展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加快中医药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一、新时期中医药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一)发展中医药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和中医政策,坚持中西医并重,加强中医药继承与发展,以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为主线,以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中医药服务为准则,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医疗保健的需求,为我市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二)现阶段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目标:深化中医药改革、优化中医药资源配置;完善中医药服务功能,拓宽中医药服务领域;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奠定良好的基础,使我市的中医药工作迈上新台阶,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民群众需求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体系。(三)“*”期间中医药工作的主要任务:以改革为动力,围绕加强中医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学术继承与发展、农村中医工作、中医药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重点任务,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发展步伐,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进程。“*”期间,市中医院达到三级甲等中医院标准,赣榆县、*县中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院标准,灌云县、东海县中医院达到二级中医院基本标准,连云港中药学校建成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争取完成1—3项省级科研项目、10项市级科研项目。建设2—3个市级重点专科,争取建设1—2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5名市级学科带头人、20名重点人才进入市卫生系统“125工程”。再培养5名省名中医,20名市名中医。赣榆县达到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水平。完成市中医院门诊楼建设,完成连云港中药学校搬迁,完成东海县中医院搬迁等工作。加强中药材的开发利用和野生中药资源的保护,提高中药质量,加强中药生产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积极发展现代中药制剂,“*”期间大力开展中药的研究与新品种开发,争取研发30个新品种,其中争取突破一类新药1个品种,二类新药10个品种,三类新药20个品种,上市15个以上新药品种。二、进一步深化中医药体制改革(一)以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积极推进中医医疗机构体制改革。政府举办的承担中医药学发展任务、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代表区域中医药发展水平的市、县中医医疗机构,应当以公有制为主体,同时要支持、鼓励和引导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健康发展,逐步形成多种所有制中医医疗机构共存,各中医医疗机构公平竞争、共同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中医药服务的新格局。(二)积极深化中医办医体制的改革。努力探索政府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办医体制、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逐步扩大经营权和所有权适度分离的试点。鼓励、吸引社会资金,举办合作、合资和其他形式非营利性或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鼓励取得中医执业资格的人员依法在农村和社区基层开展中医药诊疗服务。举办中医医疗机构要符合国家和省制订的中医医疗机构设置标准,在临床诊疗科室设置等方面突出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建立健全中医药服务技术规范,严格中医药各项服务的准入和管理。县级以上政府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撤销、合并、转变性质依照法定程序报省中医药管理行政部门批准。(三)加大中医药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力度。深化政府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人事制度的改革,积极推行以聘用制为核心的新型用人制度,实行岗位管理、评聘分开;按照绩效优先、按劳分配、兼顾公平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灵活多样的分配激励机制,真正建立起有约束、有竞争、有责任、有激励、有活力的内部运行机制。调整服务结构,转变服务模式,在做好基本医疗服务的同时,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开展中医养生、康复、保健等特需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的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多样化需求。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医医疗机构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不断调整和完善医药收入比例,提高技术收入的含量,努力降低药品收入。(四)尝试组建中医医疗机构集团或联合体,拓展中医医疗市场和服务范围,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资源,最大限度满足和保障中医机构的正常、健康、稳步的发展。三、大力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交流(一)中医药科学研究要面向临床、面向生产、面向社会需求。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传统中医药研究方法,通过学术、技术、理论创新,积极开展对中医药临床有重大作用的学术研究,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和疾病防治能力。中医药临床应用研究要不断探索中医药防治疾病的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和新药物,促进中医药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加大中药制剂的研发和应用,为临床和科研提供保障,中药制剂应当视为中药饮片,所发生的费用,按照基本医疗保险规定予以支付。(二)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与重点临床专科建设。重点学科的建设要与重点临床专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紧密结合,形成合力和技术优势,发挥中医药在肾病、肛肠、消化、骨伤、针灸、推拿等领域里的特色和优势,*期间力争有2—3个中医重点专科达到市级重点专科水平,市卫生行政部门要制定中医重点专科评比标准,为创省中医重点专科作准备。(三)切实做好中医药继承发展创新工作。既要认真总结继承历代医家长期医疗实践的丰富经验,加以应用而不致失传,又要勇于创新,做到与时俱进,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不断吸取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促进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发展。(四)加强中西医结合工作,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学科优势。加强中西医结合的基础及临床系统研究,鼓励西医工作者特别是高年资医师学习和研究中医药学,定期举办西学中班;加强中西医结合基地建设,大力扶持有特色的中西医专科,不断提高中西医结合水平。抓住临床重大及难治性疾病防治的关键,争取中西医结合方面的研究有所突破和创新。(五)扩大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发挥民间、政府、双边及多边交流的主导作用,提高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质量、水平和层次,鼓励中医药单位依法到境外开展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活动,要充分利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利条件,推动中医药更广泛地走向世界。四、加速培养各级各类中医药人才(一)健全完善中医药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包括在职研究生教育,巩固和提高不同学历层次、不同知识结构、不同职称的中医药人员的业务素质;开展对全科医师、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和技术培训,提高他们运用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做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要通过定期组织他们授课、交流心得和鼓励他们撰写专著等多种形式,抢救和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二)认真抓好名中医专家的选拔与管理,继续开展名中医、名中西结合专家的推荐、评选、命名工作,培养造就新一代省、市名中医。人事和卫生部门要结合中医特点,制定一套引进来、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政策,使中医事业能够持续发展。(三)切实加强中医药行业的精神文明建设。高尚的医德、廉洁的医风,是中医药的传统美德,要把加强中医药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和教育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树立中医药工作者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开拓进取、乐于奉献、文明行医的良好形象。(四)连云港中药学校在完成中医药高等专科人才培养的同时,要根据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自己特色优势,为全省(全国)培养农村适用人才,如中药材种植、中药炮制、中成药生产、中药营销等专门人才。五、大力加强农村中医工作(一)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中的重要作用。中医药的基础在农村,深受农民群众欢迎,各地要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加强县级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建设,中心卫生院必须有中医科;乡村医生必须掌握简单的中医中药诊疗方法,并作为今后晋升的必备考核内容之一。(二)开展农村中医社区服务。筛选和推荐适合在农村的中医适宜技术,扩大中医药服务领域,有条件的乡镇都要开展中医社区医疗服务,通过社区医疗服务等形式使中医药直接服务于广大农民。(三)积极开展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的创建活动。赣榆县要达到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的标准,其他县要对照标准制订创建计划;在有条件的乡镇开展创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乡镇工作并逐步推广。六、完善发展中医药的政策措施(一)认真贯彻党的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的政策,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加强中医药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认真贯彻实施《江苏省发展中医条例》,依法保障中医药的持续健康发展。(二)努力增加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财政体制要求的中医药拨款政策和投入机制,确保各级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逐步增加。各级财政要继续将中医药经费实行预算单列,合理安排中医专项经费。各地用于中医药事业的财政性经费原则上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对实施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的中医医疗机构,药品结余上缴财政的部分,财政给予全额返还。适当放宽对中医医疗机构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核定比重。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赠赞助,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形成多渠道筹措中医药经费的机制。(三)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机构补偿机制。充分考虑中医药的特点,适当提高中医诊疗技术服务价格,体现中医技术劳务价值。放开营利性中医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和非营利性中医机构特需服务价格。对符合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方向的创新药品以及传统名中药在价格上给予扶持。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获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资格的中医医疗机构可以作为统筹地区全体参保人员的定点医疗机构,并与同一地区同级综合医疗机构实行相同的医疗费用结算标准。(四)对中医机构业务用房基本建设项目,各相关部门要按规定免征有关规费、税金。各级卫生部门要就中医药重点专科的发展、重点人才的培养、如何提高省市名中医的待遇等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市人事、卫生部门对获省、市名中医专家称号的专家要制定相应奖励办法。卫生、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中药材的种植、加工质量的管理,并根据中医药学的特点,扶持发展中医医疗机构特色中药制剂。七、切实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一)各级政府要把发展中医药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每年至少研究一次中医药工作,切实解决发展中医药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每年至少为中医机构办一件大事、实事。各级政府要把中医药事业纳入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采取措施,保证中医药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各有关部门要从大局出发,密切配合,形成发展中医药的合力,各级卫生部门要成立专门的中医管理机构,加强对发展中医药的统筹规划和协调指导。各级计划、建设、财政、人事、科技、教育、物价、工商、税务、药品监督、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主动关心和支持发展中医药,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共同做好中医药工作。(三)加强中医药宣传,做好中医药科学普及工作。每年10月22日“国际传统医药日”为全省中医宣传日,各级卫生和新闻等部门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高度,在全社会宣传党的中医药政策,宣传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宣传中医药工作者的先进业绩,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中医药,关心支持中医药。大力宣传中医药科普知识,提高人民群众应用中医药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

第4篇:中医药发展特点范文

中医药是我国医学科学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中医药,对于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重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中医药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为进一步扶持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中西医并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健全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推进中医药科普化进程,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为建设创新开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新服务。

(二)主要目标。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市建成功能完善、特色突出、基本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创建知名中医医院,建成一批重点中医专科;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中医药队伍、培养一批知名中医药专家;建立起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有效机制,使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整体水平跻身全省乃至全国先进行列。

二、建立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一)完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网络。

进一步加大力度,逐步建立起以各级中医医院为龙头、以各级综合医院和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为基础、以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点、以民营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网络。

各市区、开发区、工业新区(以下简称各市区)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的要求,严格按照国家中医医院建设标准完成中医医院的房屋改造和设备配置,改善就医环境和设备条件。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制定的中医医院人员配备标准,制定规划和实施计划,积极开展中医药人才引进工作。5年内,各中医医院中医药人员占医药人员总数的比例要达到60%以上。

综合医院要按照国家标准设置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配齐服务设施、设备和人员。中医床位数不低于总标准床位数的5%,三级医院门诊开设中医专业不少于3个,二级医院不少于2个。中医临床科室与其他临床科室要加强协作,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科室建设。5年内,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设置标准化的中医科和中药房,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中医诊疗器具和必备中药;每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有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执业医师;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以中医为主或能运用中西两法为群众服务的乡村医生,并配备必要的中医诊疗器具,为群众提供基本的中医药服务。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允许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方便群众就医。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

(二)进一步明确中医医院功能定位。以中央投资市、县级中医医院项目建设为契机,着重加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和中医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将市级中医医院建成中医特色突出、综合服务功能较强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将县级中医医院建成中医特色明显、专科优势突出的中医医院。建立多领域、多学科相结合的中医药科研队伍,加强对中医治疗有优势的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大疑难疾病的研究,提升中医临床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各级中医医院要按照年业务收入的1%设立专项科研基金,用于中医药科学研究。

(三)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水平。以中医药科普宣传为引导,提高群众对中医药的认知率和应用率。实施“三进”战略,推动中医药服务和中医药知识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积极开展部级和省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环翠区要积极创建部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开展省级中医特色基层医疗机构创建工作,全市创建10处中医特色乡镇卫生院、12处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100处中医特色村卫生室。积极开展中医药服务支援协作,每处中医医院至少要与2处镇卫生院和2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对口支援协作。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允许公立医院经验丰富、水平高、受群众欢迎的中医医师备案后到执业注册地点以外的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医疗服务活动。继续向基层医疗机构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三、实施“三名工程”,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按照“一名中医专家带动一个专科,一个专科带动一所医院”的思路,重点培养一批优秀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形成一支中医功底扎实、创新能力较强、专业技术精湛的中医药团队。以人才为基础,大力开展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带动医院发展,实施名医、名科、名院同步发展的“三名工程”。

(一)名医工程。高度重视国家和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项目,继续实施市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项目,开展中医临床业务技术骨干培训和多层次的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5年内,培养和引进5名中医药博士研究生,至少培养5名国家和省级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20名市级优秀中医临床人才、40名中医临床业务技术骨干、40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积极推动中医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

(二)名科工程。加大对中医重点专科建设的投入,在全市培育并形成专业覆盖齐全、地区分布合理、特色优势明显、创新能力较强的重点专科群体。5年内,要完成2个部级中医重点专科、2个省级中医优势专科和2个省级中医特色专科建设任务,建设10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

(三)名院工程。各级要加大对国家和省重点中医医院的投入。市级着重加大对市中医院的投入,努力完成国家重点中医医院建设任务,使之成为特色优势突出、管理和服务一流、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中医医院,争创全国知名中医医院。开展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创建2处部级或省级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

四、完善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一)建立健全中医药事业投入和补偿机制。坚持政府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公立中医医院的公益性质,各级政府要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要求,落实政府补助政策,在投入政策上优先向中医医院倾斜,逐步增加中医药事业投入。公立中医医院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补贴政策性亏损等原则上由本级政府承担,所需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逐步解决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差、设备陈旧、债务严重等问题。设立“三名工程”、“三进战略”专项资金,为期5年,用于部级、省级项目建设资金的配套和市级建设项目的奖补。专项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总额2832万元,其中市级1152万元,县级1680万元。具体包括:名中医药专家培养资金330万元,重点专科建设资金1882万元,创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资金60万元,创建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资金100万元,创建中医特色基层医疗机构资金260万元,中医药科普宣传经费200万元。市卫生局、财政局要联合制定切实可行的资金使用方案并监督落实。

(二)制定鼓励中医药服务的保障政策。研究制定有利于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政府补偿办法和倾斜政策,激励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开展中医药服务。根据中医药服务的特点,建立科学的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及时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标准,体现中医医疗服务的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鼓励发挥中医药服务的特色优势。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中,研究制定引导参保人员有效利用中医药服务的政策措施。将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将中医诊疗技术、中药饮片、经批准的治疗性医院中药制剂等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并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不断完善医疗费用结算办法,通过实施总额预付、单病种结算以及人均定额结算等复合式结算办法,鼓励定点医院充分使用成本低廉、疗效显著的中医药技术服务。

(三)大力支持中药制剂的研发和使用。鼓励将名老中医验方开发为使用方便的医院中药制剂。处方在本医疗机构使用5年以上,并能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的,依法简化制剂审批程序,加快审批。经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可以在技术协作、对口支援的医疗机构调剂使用。

(四)坚持中医药同行评议。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在中医药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科研立项、成果奖励、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等评审或鉴定方面实行同行评议。

(五)制定中医药人员鼓励政策。参照省级名中医药专家评选办法和程序,开展市级名中医药专家评选工作。市级名中医药专家实行动态考核管理,总数不超过50名,每5年评选一次。对管理期内完成年度考核和带徒目标的省、市级名中医药专家,给予奖励。具体管理办法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卫生局、财政局联合制定。在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和岗位聘用等方面,适当向中医药人员倾斜,对业绩突出者,单位内部可试行“低职高聘”。

五、切实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中医药工作政策,切实履行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职责。要建立相应的中医药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宏观指导、政策制定、部门协调和组织推动。市政府成立市中医药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建立由市卫生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物价局、科技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参与的市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协调、督导中医药工作。各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把中医药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积极推动本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

第5篇:中医药发展特点范文

一、县情概况

位于省中部,全县国土面积2695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3个县直场,人口45万。县城面积达10.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15万人。先后获得“省级文明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去年全县新农合参合率为96.47%,财政资助农村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优抚对象15582人全部参加新农合,年度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了5万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60%,统筹基金使用率78%。农民可在所有定点医疗机构自主选择就医,一次报帐率达到95%以上。从近年全县医疗服务情况来看,群众健康需求呈现高增长的态势。

二、医院概况

县中医院位于县城大园北路,占地面积25亩,现有建筑面积16000多平方米,固定资产近9000万元,其中医疗设备约3000万元。全院共有职工312人,取得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93人(其中正、副主任医师共18人),40岁以下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52%。医院科室设置齐全,有急诊科、内科、儿科、外科、骨伤科、妇产科、肛肠科、五官科(口腔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康复科(针灸、推拿、理疗、疼痛科)等临床一级科室,设置有检验科、放射科、功能科等医疗辅助科室。拥有西门子螺旋CT、CR、西门子四维彩超、体外震波碎石机、德国弹道碎石机、汽化电切机、德国狼牌腹腔镜等先进设备。多年来,业务收入在全省县级中医院名列前矛,先后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省中医工作先进集体、省级文明单位、省卫生系统行风建设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2010年1—12月份诊疗总人次176519人次,同比增长18076人次,其中门急诊量167341人次,收治住院病人数为9442人次,住院手术病人2210人次;全院业务总收入达4377万元,同比增长38%,创历史新高,今年1-10月份全年业务收入达5110万元,预计全年业务收入可达6000万元。

三、特色中医院建设情况

根据省卫生厅的布署和安排,结合医院实际,我们开展了特色中医医院建设工作,并制定下发了活动实施方案,以“弘扬中医文化、传承国粹精神、更新服务观念、完善规章制度”为主题,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营造良好创建氛围。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中医工作的发展,多次专题研究中医院的发展工作,拿出黄金地段(原汽车站)用于我院建设医疗综合大楼,并通过立项规划,要求把我院的医疗综合大楼建成全县的精品工程、亮点工程和标志工程。医院高度重视特色中医医院建设工作,成立了由院长为组长,由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特色中医医院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了责任心强、业务素质好的人员,分成十个工作小组,每个工作小组有组长和责任人,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原则,明确了科室主任为本科室创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建立了创建工作层级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形成了院长负总责,班子成员具体抓,医务科组织协调,各工作小组、各科室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加强领导,集中精力,稳步推进特色中医医院建设工作,营造了全院“人人参与,事事关心”的氛围。

2、明确发展目标,进一步强化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强化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制定了医院以中医为主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年度创建计划,并将规划和计划具体为院、科、个人三级的年度工作目标任务,严格实行奖惩考核。形成了全院上下做中医人、说中医话、干中医事的良好氛围。

3、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中医药卫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结构。

实现中医药事业的伟大复兴,中医药人才是关键,中医药队伍是前提。我们从配备和充实中医药人员入手,通过人才选拔、引进和培养三驾马车并举的办法,不断优化医院的卫技人员结构。5位院班子成员中有4位班子成员懂中医、讲中医、用中医。医务科、科教科、护理部等主要临床职能科室干部和急诊科、内科、骨科、五官科、针灸康复科科主任均选拔中医药专业人员担任。全院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比、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比、临床科室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比均达到60%以上。医院护理人员系统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达100%,为实施医院中医医、教、研强院兴院战略,铺垫了良好的基础。

4、突出中医特色优势,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医院按照中医基本技能的要求,把辨证施治作为临床诊疗技术管理、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制定了临床科室常见病治疗的一系列常规和工作路径,各临床科室都采取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目前,医院配置了中药煎药机、中药熏蒸床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设备20余台,开展了肝病、脾胃病、骨伤等中医诊疗技术30余项,采用针刺、艾灸、敷贴等非药物中医治疗方法62种。全院辨证论治优良率达96%,住院病人中医治疗率达51%,门诊病人中医治疗率达65%,非药物中医技术治疗人次占门诊总人数比达10.1%,门诊中药处方占总处方比达30%,中药收入占药品收入达30.5%,急诊病人中医参与治疗率达92%,急诊中医证候诊断准确率达98%。

5、实施“三名”工程,打造品牌重点专科。

我们按照医院的发展战略和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的要求,大力实施了名院、名科、名医创建工程,不断提升医院的专科品牌。制定了特色专科专病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实施了重点专科常见病、重点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大力开展重点专科医、教、研活动,定期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分析中医药治疗的难点并提出解决难点的思路和措施,不断优化重点病种的中医药特色优势。积极开展了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有3人被省卫生厅选拨为省中青年名中医培养人。五官科被省卫生厅授牌为“省中医五官医疗中心”,骨伤科为“省中医院特色科室”建设科室,针灸康复科正在申报省级重点专科,肛肠科为我院重点专科。

6、健全中药药事制度,规范中药药事管理。

认真进行了中药房达标创建工作,设置了120m2的中药饮片库房、130m2的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调剂室、20m2的中成药库房、20m2的周转库和与医院业务相适应的中药煎药室。实行了中药剂科主任主管中药师任职资格、中药饮片质量验收负责人具有丰富中药饮片鉴别经验的老药工、中药饮片调剂复核主管中药师任职资格、煎药室负责人中药师任职资格。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了中药饮片验收制度、中药处方规范、中药饮片调剂制度、中药煎药操作规范、中药煎药质控程序、中药煎药室工作制度等管理规范,中药处方审核和调剂复核率达100%,每剂重量误差在±5%以内。

7、积极开展中医特色护理,实施辨证施护。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文件精神,以《中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为指导,以《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为规范,有计划组织实施、督查、整改,积极开展辩证施护工作。从管理体系与职责、人员管理、临床护理实施、中医护理质量评价、中医特色护理及持续改正等六个方面实施中医特色护理辩证施护工作中,病区实有床位与在岗护士人数已达1:0.41,各科护士能熟练掌握本科室开展的3个病种以上常见病的中医护理技术常规,2项以上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能够为患者提供具有中医特色的情志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生活起居护理、专科护理及健康教育指导工作。

8、体现中医医院基本特征,彰显中医药优秀文化。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体现在以人为本,大医精诚。医院注重把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贯穿到整个医疗活动中,形成医院中医人誓词,凝炼院训,明确宗旨,树立理念,标志院徽,制作院歌,确立中长期发展战略,并融入医院环境形象。在医院环境形象建设中,注重体现中医药文化。在医院庭院显著位置,投资近10万元建设了体现医院中医药特色的文化亭。在医院种植了银杏、杜仲等名贵中药材,每颗树都建立了名片,在各病区和门诊部设置了中医知识篇、名医传记篇、医德仁术篇、中药知识篇、养身知识篇等不同专题的中医药文化走廊。

9、应用常用中医预防保健技术,防病治病。

第6篇:中医药发展特点范文

其中,蒙医药最先在医药保健品市场上掀起热潮。“蒙派模式”开创了我国医药保健品营销新时代。蒙药也因见效快与地域文化优势被“蒙派”带向全国各地,建立了广泛的市场基础与巨大成就。藏药紧随其后,正是倚重雪域高原的地域文化神秘性切入市场,在医药保健品市场上掀起狂潮。深居大西南深山的苗药在此番民族药热潮中按捺不住,以大西南深山广博的自然药材资源为核心点,席卷医药保健品市场。历史悠久的维药也呈现出了美好的发展前景。

然而,现阶段我国民族医药产业发展领域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缺少产业化人才、缺少资本融通渠道、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束缚了民族药的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特别强调要“制定和实施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措施”。

2008年7月18日的《中国的药品安全监管状况》白皮书中,“中药和民族药的监管”被作为重要的内容单列。无论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的举措,还是关于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议,其目的都是给予民族医药更大的发展空间,保证民族医药的可持续发展。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也应针对民族药特点,制定符合民族药发展规律的监管措施,为鼓励和支持民族药发展尽责尽力。

2008年8月21日,“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民族医药产业政策研讨会上,看好云南民族医药发展前景。将用四年时间进行招商引资、充实医药产业生产加工能力,树立“彝药”品牌,充分融入“滇中医药产业带”,逐步形成以彝族医药为主干、汉傣藏医药为分支、苗壮白纳西等民族医药为辅的独特云药文化体系。

2008年8月26日,以“传承发展回医回药,促进民族医药发展”为宗旨的中国回医回药产业发展论坛在宁夏吴忠市举行。来自全国的知名医学专家、学者及医药企业界代表共商回族医药产业发展大计。以“传承、发展、交流、共享”为主题,进一步弘扬和繁荣中国传统民族医药文化,进一步挖掘和培育“回族医药”品牌,推动回族医药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第7篇:中医药发展特点范文

××年全市中医药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省发展中医条例》,,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 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坚持“人才兴业”、“科教兴医”战略,大力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加强中医机构建设,继续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加大中医医疗机构专项整治力度;强化基层中医工作,完善农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重大疾病防治以及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工作中的作用;努力开创我市中医工作新局面。

一、加快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积极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重大疾病防治。

将中医药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和急诊科建设,组织开展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业务知识培训,提高队伍素质,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防治以及农村卫生、社区卫生中的作用,积极参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及艾滋病的防治工作。

二、加强医院管理,提高中医医院服务能力。

按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特色年”要求,在各级中医医院继续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认真落实《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加强中医本文转载于网医院内涵建设,突出中医特色的办院方向。依据《××省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实施细则及评价考核评分办法》和《××省中医医院中医特色考评办法》,加强对全市中医医院督导检查和综合评价,命名表彰“××市示范中医院”,争创“××省示范中医院”。对忽视中医特色的中医院给予“黄牌警告”。

巩固“二甲”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成果,提高医院科学管理水平。对未上等级县(市)中医院,要加大督导力度,年内力争要有所医院达到“二甲”标准。

继续落实卫生部等七部委“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方案”、“××市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方案”,结合我市中医医疗市场的现状,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强中医医疗市场监管,重点对虚假医疗广告、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擅自扩大诊疗科目、对外承包科室进行严厉查处,营造良好的中医医疗市场环境。

整顿和规范中医医疗性保健按摩、中医美容市场。

三、强力推进专科建设,努力形成学科优势。

进一步加强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做好重点专科发展规划,加强中医优势病种研究,优化诊疗方案,探索单病种管理规范,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扶持发展势头好、中医特色浓的省级重点专科,打造中医品牌。

四、积极开展“农民健康保健工程”和中医药进社区工作。

认真贯彻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意见》,认真落实“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增强对口支援的实效。结合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中医药进社区、农村,万名医生志愿支援农村,多种形式开展便民、惠民活动,在县级以上中医院按的床位比例开设惠民病房,开展“流动医院”下乡活动,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扎扎实实开展好“农民健康保健工程”。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推广新市区全国中医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经验,深入开展“省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医药特色示范区”创建工作,积极探索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途径和方法,不断丰富中医药服务项目,强化中医药服务功能,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

五、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整体推进农村中医药工作。

以建设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为载体,县抓中医院、乡抓中医科、村抓中西结合方法,积极推广实用技术。认真按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指导意见》、《××省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规划》中医药工作指标要求,保证乡、村卫生组织中医药人员比例和中医药业务开展。结合落实《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管理基本规范》,完善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功能,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

加强农村卫生室建设,做到人员、房屋、设备、管理四配套。使乡村医生能中会西、能西会中以及采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中医药服务,用简、便、效、廉的方法为人民群众防病治病。

继续深入开展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制定创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规划。各地要按照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标准积极创造条件,列出计划,全力争创。年内在××、××等县开展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工作,年底力争达标。××,××开展“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工作,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加强人才培养、制度建设等基础性工作。争取早日通过国家验收。

六、加强人才培养,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按省中医药管理局的要求,成立中医药继续教育办公室,启动“杏林工程”。大力培养中医药合格人才。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

做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建设促进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实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项目”和“项目”,抓住“读经典、做临床、拜名师”三个关键环节,培养高级中医临床型人才。

深入开展中医药师承教育,做好全国第三批和省级第二批师承的结业出师考核工作。

加强管理人才培养,通过举办中医院院长培训班等形式,建立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医院管理人才队伍,努力提高全市中医医院管理水平。

开展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工作,积极创建省级、部级重点学科,培养学科带头人。

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医药队伍建设,重点加强乡村两级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继续实施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项目和乡村医生学历教育项目,努力提高农村中医药队伍的学历层次和技术水平。做好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工作。

七、注重继承创新,提高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中医药科研实验室规范化建设,加强对中医药科研课题的在研项目管理,保证研究工作按计划实施。精心组织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专项和省科技计划课题的申报,继续开展科研培训,提高中医药队伍的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县级以上中医院要制定科研计划,年内力争市级以上科研立项项,科研成果不少于项。各单位要设立科研专项奖金,鼓励中医药人员开展中医药临床科研工作。

八、进一步做好中医药信息和新闻宣传工作

建立全市中医药信息网络,强化中医药行业信息宣传意识,培训中医药行业信息宣传专兼职人员。做好媒体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宣传党的中医药政策,宣传中医药的科学性以及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的地位、作用和优势。

第8篇:中医药发展特点范文

据董明培局长介绍,安徽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5+1”模式,将发展中医药摆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成为该省深化医改的“刚性任务”。为保证这一任务的落实,安徽省医改领导小组对包括中医药发展在内的医改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并与各市人民政府、省卫生厅和各市卫生局每年层层签订责任状,并加强调研督导,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医改目标任务的实现。“2010年,是安徽省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六项重点任务(即5+1)的关键之年。”董明培局长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有力指导下,我们认真落实中医药改革与发展任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在中医药运行机制改革、体系建设、特色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定进展。我们非常愿意将这些经验与大家分享和探讨。”

七部门联合出台

公立中医医院改革政策

2010年,对安徽省公立中医院来说,最振奋人心的事情莫过于《关于公立中医医院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的出台。2010年2月,卫生部、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了《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随后,经安徽省人民政府同意,省卫生厅、省编办、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省物价局7部门于2010年4月28日,联合出台了《关于公立中医医院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谈起安徽省专门出台公立中医医院改革政策的初衷,董明培局长说,安徽省“5+1”模式的综合医改正在全面推进,我省作为唯一一个有两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的省份,有责任、有义务在公立中医医院改革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同时,公立中医医院在中医医疗服务中起主导地位和作用,也是公立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作为重点领域予以重视和加强:公立中医医院改革有其特殊性,在逐步解决“以药养医”问题的同时,还要解决“以西养中”的问题。公立中医医院相对于其他公立医院,存在基础薄弱,人才匮乏、设备简陋、发展滞后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必须强力推进,才能使公立中医医院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壮大,而不至于在改革中被“边缘化”。

在提出专门出台《实施意见》的设想后,上述七部门展开了一系列行动:立即组织调研组赴芜湖、马鞍山等市展开调研,并在此基础上起草文件。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寻求指导和支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及时作出了重要批示。主动向省政府领导报告争取支持,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同意出台文件,积极与省直有关部门协调,确保文件及有关政策顺利出台。

董明培局长介绍说,七部门《实施意见》主要出台了七个方面的政策:一是建立公立中医医院分类补偿机制。二是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实行鼓励使用中医药的政策。三是完善中医药价格形成机制。四是鼓励使用特色中药制剂。五是逐步推行农村中医药工作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六是完善公立中医医院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七是建立公立中医医院评价、监测指标体系和巡查、预警制度。

七部门《实施意见》下发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芜湖市和马鞍山市同时被确定为公立中医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同步开展以建立公立中医医院分类补偿机制为重点的试点工作。各试点城市结合当地实际提出贯彻落实措施,及时出台了关于公立中医医院改革试点的实施方案,在资源整合、制度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发挥特色和优势等方面均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积累了宝贵经验。马鞍山市物价、卫生部门联合出台了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体现中医药服务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的价格政策,新增中医服务项目2项、提高中医诊疗技术服务价格7项。从根本上解决基层中医药人才问题

董明培局长说,农村和城市社区无疑是中医药工作的基层和基础,也是最薄弱的地方。安徽省医改实施意见提出了“到2011年,实现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1个标准化中医科和1名以上中医执业医师或中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目标。

就如何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的问题,董明培局长介绍说:“我们将目标进行了细化分解,要求2010年达到80%,2011年100%达标;同时,我们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在实施招募大专以上毕业生和执业医师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项目时,注重中医药人才的选聘,大力推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药适宜技术,积极开展基层中医药示范单位创建工作,组织开展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乡镇卫生院示范中医科等创建活动,探索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路。”

“应该说,这些措施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近年来招聘的执业医师和招募的大专以上毕业生中,中医药人员占三分之一左右;培训县级师资800多人,编印发放培训教材8万余册,全省105个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对辖区内乡村卫生机构的25000多名中医药人员进行了全面培训,实现了以县(市、区)为单位的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全覆盖,提高了中医药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但是,董明培局长仍认为,巩固、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最为关键的还是人才问题,即如何使中医药人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对此,我们也曾尝试了不少的办法,但效果不明显。”董明培局长强调,“必须从体制、机制上着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为此,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来自于基层的意见和建议。受农村卫生乡村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启发,提出了‘农村中医药工作县、乡、村一体化管理’的设想。”董明培局长接着说,“我们在出台公立中医医院改革试点政策时,把农村中医药工作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列入公立中医医院改革试点的重要内容,并将这一设想变成现实。”

同时,安徽省卫生厅还及时出台了《关于农村中医药工作县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指导意见》,将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和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纳入县中医院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机构设置、统一人员调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饮片配送、统一业务管理),对乡镇卫生院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实行统一招募,单独列编,规范培训,分别下派,定期考核,合理流动,力求从制度上解决中医药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的问题。

据董明培局长介绍,安徽省确定了泾县、怀远、南陵等3个试点县。各试点县均由政府主导开展试点工作,成立了由分管县长为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试点方案,安排了专项经费,开展了基线调查,调整、充实

了乡镇卫生院中医药人员,目前,试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本,任何改革政策和措施必须强化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建设,并有利于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发挥。”据董明培局长介绍,安徽省在深化改革中,把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建设作为医改任务的重中之重加以推进,重点抓好了三各方面的建设。

一是抓好基地建设。安徽省中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项目连续两年列入省政府年度目标任务,基地建设方案一次性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的审查和批复,基地的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逐步完善,重点病种研究全面展开,基地大楼于7月份顺利开工,六大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并开展了与德国、韩国和京、津、沪等地区的外向交流与科技合作。同时,在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下,总投资2个亿的10个省级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正在加紧筹备中。二是大力实施中医药“三名”工程。省卫生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即将联合出台《安徽省中医药“三名”工程实施方案》,计划5年内建设10所中医名院,100个中医名科,筛选推广100个重点病种的诊疗方案或临床路径,研制开发100个特色中药制剂,建设100个名老中医工作室,评选100个安徽省名中医,培养100名中医临床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三是开展示范中医医院建设,制定了安徽省示范中医医院评审管理办法和评审标准,明确在中医特色评价和中医医院管理评价均达到优秀的基础上,重点将医院人员队伍建设、重点专科专病建设、中药药事管理、中医护理、中医药文化建设等纳入示范中医医院考评指标,进一步突出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真正在全省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近年来,我们都有一个直接的感受,那就是到中医院看中医、吃中药的人越来越多了,体验针灸推拿、寻求养生保健方法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董明培局长高兴地说,每年的“三伏”天和数九寒天,前往中医院接受“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的人络绎不绝。这说明,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已经得到了发挥,临床疗效得到了提高,中医药已经重新赢得了群众的信任。这从有关的统计数据上也可以得到证实。据统计。全省县以上中医医院诊疗人次已经突破1000万人次,近年来年增长15%以上;床位使用率达88%,超过全省综合医院和全国中医医院平均水平;重点中医专科专病诊疗人次、床位数和床位使用率逐年提高,专科专病对中医院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

抓住机遇,实现双赢

“我们在推进中医药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全局意识,力争实现中医药与医改的双。”董明培局长指出,这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我国医药卫生行业的一次深刻变革,是对利益分配的一次重大调整。对中医药行业来说,既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要紧紧抓住机遇,而不能坐失良机;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医改,而不能消极应付。同时,中医药既要借力医改,又要助力医改。借力医改,就是要充分利用现行医改政策,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彰显中医药特色与优势,促进中医药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助力医改,就是要服务、服从于整个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大局,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各个方面广泛参与,为实现医改目标任务发挥重要作用,作出重要贡献。

通过近两年来的建设,安徽省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得到了巩固和完善。新增政府办中医医院2所,实现了每个市、县都有一所政府办中医医院的目标;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没置率由60%提高到现在的80%,今年将实现100%的目标;纳入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均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特别是通过开展农村中医药工作县、乡、村一体化管理试点,加强了县级中医院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联系,扩展了县中医院的服务功能,延伸了服务领域和范围,巩固了基层中医药阵地。

在采访中谈及这些,董明培局长感叹:这几年中医药发展的环境是历史上的最好时期!党委、政府重视,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各界支持,群众广泛参与,无论是政策环境、舆论环境,还是社会环境,均比以前更加良好。“比如在我省出台公立中医医院改革政策的过程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省政府领导亲自作出批示。省有关部门从各自的职责范围主动帮助出主意、想办法,使我们出台的政策中有不少新的突破,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董明培局长接着说,去年安徽省有多个市县政府出台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多个市卫生局新增设了中医药管理科,市财政设立或增加了中医药专项经费。最近省人大常委会对我省深化医改进展情况作了专题询问,并将中医药改革与发展情况列入重点询问内容。《安徽日报》已经连续3年编辑出版“杏林”专版,并从开始的被动落实领导指示,变为现在的社长、总编亲自过问,主动提出如何办好专版的意见,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

第9篇:中医药发展特点范文

省建设中医药强省大会和广州市建设中医药强市大会后,该区又积极行动,全面启动建设中医药强区工作,部署加快该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目标和具体措施,推动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建设中医药强区的各项保障机制

(一)召开建设中医药强区大会。20**年7月13日,广州市荔湾区召开建设中医药强区会议,贯彻落实**省建设中医药强省、广州市建设中医药强市大会精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卫生厅、省中医药局有关领导和荔湾区五套班子成员出席会议。区长周亚东作工作报告,区委书记刘平作总结讲话。会议回顾了近年来该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情况,分析了面临形势和机遇,在全省率先提出了建设中医药强区的工作目标,并表彰了一批中医优秀人才和中医优秀专科专病项目。

(二)加强统筹协调,成立建设中医药强区领导小组。为了加强对建设中医药强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荔湾区成立了以分管区长为组长,区卫生局长为副组长,区政府办、区委宣传部、发展和改革局、财政局、科技局、人事局等15个区属部门及街道有关领导为成员的荔湾区建设中医药强区领导小组,并明确了各成员单位在建设中医药强区工作中的职责和分工。

(三)完善管理网络和评价体系,为建设中医药强区提供组织保障。一是完善中医管理网络,要求各医疗机构有中医工作专门管理人员,并赋予相应的职能。二是在医疗机构年终考核中,设立明确的中医工作指标,如:中医药人员比例、中医药服务项目、中医药服务量、中医药服务群众满意率等。

(四)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为建设中医药强区提供人才保障。一是制订引进名中医政策,完善“国医馆”这一有利于发挥中医专长的平台;二是针对不同层次的中医从业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

(五)拓宽宣传渠道,为建设中医药强区提供宣传保障。加强中医国粹观念及科普教育,借助省市公众媒体、街道科普宣传栏的影响力,建立更广泛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渠道,组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信中医、用中医,大力支持中医的发展。

(六)为建设中医药强区提供资金保障。政府对创建中医药强区经费进行总体预算,引入市场运营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管理,提高使用效益。整个建设过程总体经费预算26亿多元,其中广州国际医药港建设投入约16亿,清平中药材市场二期改造工程投入约10亿元。

二、出台政策,统筹中医药强区建设工作

按照《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及《中共广州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要求,结合本区中医药工作的实际,荔湾区委、区政府出台了《荔湾区建设中医药强区的意见》和《荔湾区建设中医药强区工作方案》。

《意见》指出,建设中医药强区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医药强区工作,按照省、市统一部署,结合区委“十一五”规划“擦亮西关传统中医药文化等医疗卫生服务品牌”的精神,以政策作为保障,以“创精(名院、名科、名医)、创优(社区卫生服务)、创特(国医馆特色)”为契机,以培养人才、学科建设为重点,以普及中医诊疗技术,推广中医适宜技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目标,利用三年时间,着力推进“一个基地、两间名院、三个重点专科、四个特色专科、五个药业、六个产业链、七个示范中心、八间国医馆、九名名中医”建设。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优势,努力挖掘和发展中医药文化,构筑有中医药特色的医疗卫生体系,为荔湾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服务。

三、制定措施,突出特色推进中医药强区建设

(一)深入推进中医药进社区工作。一是不断加强示范中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重点推进逢源、中南等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努力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在内涵建设上下苦功,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创建品牌特色专科、再创新特色。二是着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进入社区工作。将群众容易接受的中医药适宜技术贯穿到社区卫生服务的全过程,努力降低医疗成本,为群众提供“简、便、廉、验”的中医医疗服务,减轻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三是有机地把中医治未病的知识结合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去,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加强疾病预防。

(二)积极实施中医名院名科名医战略。一是创强区中医医院和骨伤科医院。争取用3年时间,将荔湾区中医医院建设成人才梯队合理、专科特色突出、中医优势明显、服务功能完善、技术水平较高的广州市名中医医院;将骨伤科医院建设成为二级专科医院,力争在全市区级专科医院中处于领先地位。二是创精专科专病。着力打造好区中医院脑血管病专科、区骨伤科医院脊柱病专科及区人民医院中医传统康复专科3个重点专科。加快区中医院肿瘤专科等4个特色专科建设,通过制定规划,培养和引进人才以及重点投入等措施,加快名科发展。三是采取多种渠道和形式,抓好重点人才培训工作。遴选优秀中青年的中医技术骨干,通过良好的机制培养新一代名中医和一批学科带头人,形成比较合理的中医人才梯队。

(三)加快国医馆系列发展壮大。充分发挥国医馆系列在中医药强区中的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和内涵建设。进一步完善现有国医馆管理和新规划国医馆的筹备工作;突出中医传统特色和优势,满足社区群众对中医药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