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低碳经济本质范文

低碳经济本质精选(九篇)

低碳经济本质

第1篇:低碳经济本质范文

0引言

讨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1]的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会议和哥本哈根世界峰会召开以来[2],世界实体经济的低碳化正在压过全球金融危机,成为人们寻求危中之机的最重要方向[3],科技教育界也迅速将热点转向低碳技术经济。河海大学已将低碳技术经济管理作为重点学科培育,建立了低碳技术经济研究所,正在申报低碳技术经济管理省级重点实验室。本文对建设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的必要性、基本内容和主要措施的认识,加以叙述。

1建设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的必要性

1.1低碳经济時代正在到来(1)全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人类生存过程,就是消费能源资源、向自然排放CO2等危害环境物质的过程。在正常情况下,自然界碳排放和吸收的循环是平衡的,但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世界工业经济发展、人口剧增、消费欲望无限上升和无节制追求生活方式升级,人类大量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破坏森林、湿地和水体等碳吸收转化载体,打破了生物圈碳循环平衡,导致温室效应,威胁人类生存[4]。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发表的第4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已是毫无争议的事实,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性是90%[5]。日益清晰的全球气候变化威胁使人类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形成广泛共识。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代表通过了《京都议定书》,目前已有190多个国家加入,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形式协调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抑制全球变暖,并首先限制发达国家CO2排放量的国际法案。2007年12月,IPCC大会产生了“巴厘岛路线图”,确认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核心就是进一步加强《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重点解决减缓、适应、技术、资金问题[6]。(2)发达国家抢抓低碳经济机遇。历史经验表明,当前金融危机像以往一样,都孕育催生结构升级和产业变革的新机遇[7]。奥巴马在2009年世界地球日上的讲话称:我们已不再是在保护环境和刺激经济中做出抉择,而是在繁荣与衰退中进行取舍。哪个国家在清洁新能源技术上领先,哪个国家就将引领2l世纪的全球经济[8]。随着坎昆会议标志的后《京都议定书》阶段到来,发达国家正凭借其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领域的领先优势,推动“碳关税”等世界经济新门槛和秩序的形成,将通过影响国际贸易与投资引发新技术革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引起以低碳产业兴起为重点的世界经济增长格局的新变化,导致一场涉及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产工艺、国际标准、消费文化、居民意识的全面社会变革[9]。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这种变革必然导致世界各国经济角色的重新洗牌。那些低碳理念先进、低碳技术领先、低碳产业体系健全的国家,将在新国际经济秩序中获得制定标准、抢占市场等发展先机[10]。2009年全球低碳市场价值为3万亿英镑,到2015年可能增加50%[11]。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构建下一轮国际竞争的长期战略优势,还有效刺激本国经济,增加国内就业,应对目前经济危机可一举多得。从近期看,也有相当的战略价值。(3)我国对国际社会的庄重承诺。我国GDP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但我国人口是日本10倍,人均GDP仅为其1/10,而单位GDP的能耗和排污更是其十几倍、几十倍。这不仅使我国承受着巨大的国际压力,而且自身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艰巨挑战[12]。我国政府庄重承诺,以2005年为基数,到2020年碳减排40%~45%,意味着今后相当长時期,我国将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大力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根本上改造高能耗和高污染的传统产业,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低碳经济之路。1.2低碳技术经济正在成为当代人才的通识由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如果每年在低碳经济上投入GDP的1%,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相反,如果继续以高碳方式增加GDP,那么现在每年获得1%GDP,将来每年得付出GDP5%~20%,仍无法逆转的地球生态灾难[13]。在这种“锁定效应”的警示下,教育界有识之士认识到,当代教育培养的任何学科的科技人才,必须以具备主动减少碳源、增加碳汇、降低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人为碳通量、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维持生物圈碳平衡,促进世界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意识和技能。在世界各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科学通识教育中,低碳技术经济地位凸显。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等开设了新专业,河海大学也设置了面向本科各专业的低碳技术经济讲座和研究生培养方向,低碳技术经济教育将是大学生科技教育的重要内容。1.3建设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是创新人文社科实践教育可行路径自然科学技术素质不高导致人才综合素质偏低,历来是我国人文社科人才培养的瓶颈,这与其基本沿袭“一本教材、一块黑(彩)板、一支粉笔、一张考卷”的传统教学方式有很大关系[14]。近年来,人们认识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实验相结合,是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文社科人才的重要途径,但对如何建设较偏重于工业工程技术的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目前仍在摸索中。作为新兴学科,低碳技术经济学理论的成熟性需要经历实践的推动及检验;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分支,低碳技术经济学在高校实验手段却又几乎为零。低碳(LowCarbon,LC)意即较低或更低的(CO2)等温室气体排放。低碳技术(LowCarbonTechnology,LCT)相对那些产生较高碳排放的传统技术而言,是指能源供给侧的光伏、风能、水电、核电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技术,以及能源需求侧的替代传统能源或节能减排的生产、流通、服务、消费和废弃物处理等能源使用方式。同样,狭义的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LCE)相对低碳社会(LowCarbonSociety,LCS)而言,特指能源供给侧的低碳化,即通过利用新能源和提高能效等方式,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温室气体减排;LCS强调能源需求侧的低碳化,指人们通过转变理念和行为方式,杜绝浪费,减少能源需求,实现生活消费的低碳化。而广义低碳经济则既强调低碳生产、又强调低碳消费,是狭义“LCE”和“LCS”的融合,要求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和管理标本,企业以LCS为发展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消费理念和行为特征,因而是针对碳基城市化的不可持续性提出的城市化发展的新载体和新途径[15]。我们认为,LCT经济学研究对象既不是纯低碳技术,也不是纯低碳经济,而是一门把低碳技术与低碳经济结合起来,应用自然科学和经济学基本原理,研究低碳技术领域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低碳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低碳技术领域内资源最佳配置,寻找低碳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方案,以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其中,LCT是能源供给侧的光伏、风能、水电、核电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技术,以及能源需求侧的生产、流通、服务、消费和废弃物处理等节能减排技术的交叉与集成;而LCE则研究微观和宏观层面低碳领域技术与经济资源最佳配置问题。因此,建设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开展低碳技术经济科学实验,为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文社科人才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实验相结合的重要载体。

2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教学的基本内容及方法

2.1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教学的基本内容低碳技术经济实验教学体系由以下5模块构成。(1)低碳技术。能源供给侧的光伏、风能、水电、核电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技术,能源需求侧的生产、流通、服务、消费和废弃物处理等节能减排技术,以及两者的交叉与集成。(2)低碳经济理论。含科学发展观与和谐发展理论、生态环境科学、低碳技术经济学、城市化与现代化、不同发展阶段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及低碳城市化、低碳能源技术经济、低碳产业技术经济、低碳流通技术经济、低碳消费技术经济、低碳经济技术发展路径选择、低碳区域和社区、低碳宣传教育与科普、低碳经济国际比较研究和学术信息交流、国内外低碳城市化理论与实践借鉴等。(3)低碳经济政策。含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低碳经济发展产业政策、低碳经济发展区域政策、低碳科技创新政策、流通和消费及财税金融低碳政策等,以及低碳技术经济衡量和考核指标体系研究。(4)低碳产业发展。含低碳能源(水、核、风、光和生物质能发电及智能电网)、低碳光源(LED、无极灯等)、低碳制造业、低碳农业、低碳服务业、低碳公共事业、节能减排装备及工程、低碳交易(CDM和EMC等)的产业布局及规模化和集群化发展。(5)低碳计量方法学。基于IPCC框架温室气体排放和存储测量的T1、T2和T3方法学模式研究开发等。2.2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教学的主要方法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教学的主要方法[16],是基于上述5大模块的看、听、写、说、做和走等6环节。(1)看。将每个模块制成40幅平面模板及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共200幅,方便学生观摩,对低碳技术经济产生感性认识。(2)听。将“低碳技术经济实验”课划分为低碳技术、低碳经济理论、低碳经济政策、低碳产业发展和碳计量方法学等5个单元,每单元平均讲授4课时,着重结合实体教具和多媒体仿真课件讲解5大模块基本原理及科普常识,使学生基本掌握低碳技术经济理论知识。(3)写。“低碳技术经济实验”课每单元均布置单元设计或小论文写作。这其实是一个教学互动过程,在反馈前一环节教学效果,巩固看、听所得学识的同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观察、分析和解决1、2个实际问题,引发下一阶段创造和创新的兴趣。(4)做。这一环节强调培养学生创造和创新兴趣以及实际动手能力。在专家和实验师指导下,可以让学生设计制作低碳能源(水、核、风、光和生物质能发电及智能电网)、低碳光源(LED、无极灯)等模型或小型实用产品,也可运用系统仿真软件设计供应侧、需求侧或两者综合的低碳技术经济项目实施方案,还可直接为低碳生产企业加工或组装低碳产品。这一创造和创新过程应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和动手能力,有意识地孵化实用新型专利,甚至申报发明专利,激励学生与教师联合申报低碳技术经济科研项目,引导学生将这一阶段的收获与毕业论文或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取得更大成就。(5)走。在初步掌握低碳技术经济理论,并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安排学生进入低碳生产企业或低碳工程项目等现场实习,实现从理论学习和科学实验向实际工作的飞跃,有针对性地为低经济发展培养、输送复合型高素质低碳技术经济人才。这个环节同时又为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在校生的看、听、写、说、做提供了良性循环、不断提升的坚实基础。

3建设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的主要措施

建设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除硬件设施投入外,软件环境建设主要措施可概括为“一个目标,两个平台,三支队伍”。3.1始终把握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建设的科学和教育目标本实验室建设科学目的或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在于: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高等学校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为指导,紧密围绕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节能减排战略目标,突出本校学科特色建设并强化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布局,填补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空白,加强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人文社科专业学生低碳技术经济素质,加快低碳技术经济管理高层次人才培养,满足调整经济结构、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新兴产业战略对该领域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研究、应用和推广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技术范式,尤其是低碳城市化路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3.2构建低碳技术经济实验教学和科研公共平台实验教学平台以本科生实验教学为主,覆盖面广,涉及专业多,通用性强,主要为本科生服务,面向全校开放;科研公共平台主要针对低碳技术经济研究方向而建立的专业性较强的实验室,以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培养为主,主要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服务[17]。2个平台将采用适合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的两系列三层次实验课程体系。两系列是指技术类和专业基础类两个实验课程体系。实验技术类实验课程体系包括基本实验技术层、仪器设备使用和操作技术层、专业能力培养实验技术层3个层次,主要对学生进行诸如实验室使用规则、仪器设备使用方法,实验基本技术以及专业技术等技能培训,使学生掌握标准的基本实验技能,为将来进入专业基础实验课程学习奠定基础。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体系包括验证基础层、探究综合层和设计研究层3个层次,主要对学生进行理解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思维及能力以的培养。2个系列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指导思想,遵循认知规律,依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遵照由提高动手能力到培养创新思维的宗旨,起到相辅相成作用:技术实验课程体系的建立不仅为专业基础实验课程的实施奠定基础,而且也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掌握一技之长的有效途径;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体系不仅可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理论,而且还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2个平台建设贯彻资源共享原则。教学实验室应以功能为主建设,按功能相似原则使用,不仅避免类似功能实验室重复建设,而且使实验中心涵盖的实验功能多样化。在此基础上搭建科研公用平台,形成完整的实验室共享平台,充分地利用资源。3.3抓好实验管理、实验教师和实验技师三支队伍实验管理队伍主要由教学实验中心领导班子、实验室主任构成,基本职责是实验教学管理和设备管理,如实验教学目标计划制定、实验教学课程建设、实验教学实施过程管理以及实验室设备等硬环境建设和技术服务等。实验教师队伍由理论课教师和实验室教师组成。理论课教师主要完成验证性实验的教学任务;实验室教师主要完成实验技术培训。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由理论教师和实验室教师共同完成。实验技师队伍主要由实验技术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实验教学服务和保障以及技术支持等工作。实验教学水平的高低,关键取决于“三支队伍”建设的成效,抓好高水平的三支队伍是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建设的核心工作。应确立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学术团队为骨干、以实验技术人员为支撑,结构合理、骨干稳定、素质较高、专兼职结合、适应学科发展的创新型实验队伍建设目标。当前迫切需要加强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实验技师队伍建设,他们既要熟悉基本实验技术,又要掌握现代低碳技术科学前沿的实验技术;既要了解不同专业的基本实验技术,又要掌握某专业某领域先进的实验技术。应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如聘用高水平教授为学术带头人,设置实验教师岗位,吸引博士、硕士充实实验教师队伍,现有人员赴国内外大学进修学习等,建立一支教学理念先进,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娴熟掌握实验技术,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实验师资队伍。

第2篇:低碳经济本质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广义虚拟经济;实体价值;虚拟价值;二元价值容介态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 (2013) 02-0028-07

A Study of Low-Carbon Econo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MA Yong-hong LIU Xian-wei(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characterized by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and high emission has leaded to several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uch as global warming, resources exhaustion and air pollution. Human surviv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as been seriously challenged by these problems. Under this background, developing the low-carbon economy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time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the paper studies the nature of dualistic Rong-Jie state of low-carbon economy. Furthermore, the method of cost-benefit analysis is employed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material value, environmental value and psychology value of low-carbon economic model.

Keywords: low-carbon economy,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material value, virtual value, dualistic RongJie state

一、引言

林左鸣先生将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定义为广义虚拟经济,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二元价值容介态”,即传统价值由于不断融入信息介质而进化为更高级的价值。广义虚拟经济实质上是一种基于“生活价值论”的人本经济,它着重考虑人的心理需求和由此反映出来的社会进程中所生成的信息态及其发展规律,它正在取代传统物本经济成为当今社会经济的主角,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纯粹满足生理需求或纯粹满足心理需求的经济往往是以错综复杂的方式交织在一起[1]。低碳经济概念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等生态灾难日益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环境和发展前景的背景下提出的。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现有发展模式,在此背景之下,低碳经济便成为广义虚拟经济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

二、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低碳经济内涵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之后,全球人口数量激增,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传统工业经济对自然资源存在的巨大依赖以及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恶果,逐渐为人们所认识,20世纪60年代起,环境保护运动的浪潮不断高涨,这使得人们开始反思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发展与增长极限的关系。在此时代背景之下,低碳经济,环保经济,绿色经济等一系列概念和经济发展模式应运而生。“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刘细良认为现代意义上的低碳经济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自身对经济增长与福利改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一种理性权衡;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的一种理性认知;是继人类社会经历过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能源新革命[2]。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低碳消费也已成为世界人民新的生活方式。

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低碳经济,其内涵更为系统和充实。广义虚拟经济是基于人本经济的新经济学理论,传统的发展观聚焦于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人类福祉提高的发展观或是新的发展观则是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的发展观,发展的目的,是以人为起点,又以人为归宿的,理想状态是实现一种以人文本的和谐社会[3],低碳经济正是契合了广义虚拟经济这一发展观念。低碳经济从根本上说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对经济福利指标的重视和对绿色GDP的追求。低碳经济通过尽量减少生产、生活所需的直接和间接的能耗、物耗,尽量以非物质形式满足人们的心理和精神需求,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减少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索取和对生态环境破坏的目标,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基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可以认识到低碳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人本经济,它凸显了人自身作为生产力发展的价值取向,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使每个人都能感受得到,享受得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发展绿色化、社会和谐化,是在对人的物质需求的满足基础之上对人的心理和精神需求的不断满足和扩展。

广义虚拟经济理论认为当前的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并非一成不变的均衡系统, 而是时刻处于传统价值与信息介质带来的新价值之间不断动态融合和进化的容介态[4],基于容介态这一特征,低碳经济可以看成是由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相互融合的经济系统,围绕低碳经济所建构起的价值体系是一个相互容纳、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系统(图1),其中实体经济层面,低碳经济、产业与传统经济模式和产业一样,创造出具体的实体价值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物质、生理需求;在虚拟经济层面,包括了环境价值,心理价值以及其他与低碳经济有关的虚拟价值(如碳金融市场的虚拟价值)的实现,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人们的心理和社会需求。实现实体经济价值的同时,环境价值等作为一种附加价值得以实现,实体物质和虚拟两种价值形式相互容介,进而产生了整个价值的增长。作为一种可行性判断方法,成本―收益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经济研究,在以往对低碳经济的研究当中,就有研究者使用该方法建立了低碳经济的简单模型,进而比较传统经济与低碳经济之间的成本和收益变动 [5],但之前的研究对低碳经济模式下的成本和收益的衡量是以传统经济模式为视角的,并未能够全面深入地探索低碳经济模式下价值实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文将在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以成本―收益分析为方法,对低碳经济各种价值的实现机制及其容介态特征的表现进行探讨和分析。

三、低碳经济是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对传统经济的革新性尝试

I = ( R + C ) - [ (S1 - S2) + G ] (1)

其中,I表示低碳模式的成本;S1表示传统模式下需要投入的常规能源成本;S2低碳模式下需投入的常规能源成本;G表示公共投入;R表示科研和开发上的投入; C表示新设备、材料等的成本或对原有设备、材料等的改造成本。

在式(1)中,与传统产业模式相比,发展低碳产业存在成本上的增大和减少两部分,在增加的成本方面,主要包括了新的生产模式在研发、设备和材料上的投入,例如贝丁顿社区的建设中,必要的建筑材料投入、改造以及采暖、能源等设备的研发,就属于增加的成本。在减少的成本方面,利用了新的能源,废旧材料再使用,以及人力资源成本的降低,使得对常规能源的消耗和原材料成本下降,此外,低碳产业在很多国家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包括了政策上的支持和资金上的投入,以及社会融投资,这些可以看作是公共投入部分。综合来看,增加的成本即R+C趋于一个固定值,而减少的成本从长远来看,投入的资源成本差额S1-S2的值则越来越大,因此,短时间内I值可能会大于0,但就长期而言,I值则是负值,并存在从一开始I的值便是负值的可能。

低碳模式的收益值B可以表示为:

B = ( B2 - B1) + E + P (2)

其中,B表示低碳模式的收益;B1表示原产业模式下产品的市场收益;B2表示低碳模式下产品的市场收益;E表示低碳模式所实现的环境价值;P表示低碳模式下所不断衍生出来的,能够满足人们各种社会心理需求的价值形式。

在式(2)中,低碳模式下的收益包括了实体物质价值的实现,具体表现在产品的销售额的提升,也包括了环境和生态价值形式实现,还包括了社会、心理价值的实现。低碳模式的收益中,各种价值的实现形式和过程是复杂的,在实体价值得以实现的同时,生态环境价值与社会心理价值也一并得以实现且各价值形式的实现相互交融。对于低碳模式之下,生态环境价值与社会心理价值的实现将在下文进行具体分析。

综合低碳模式下的成本与收益分析,传统模式转向低碳模式的净现值可表示为:

NPV = B t I t / ( 1 + r ) t (3)

其中,Bt表示t年的收益;It表示t年的成本;r表示贴现率;t表示年份。如果NPV≥0,说明该模式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根据上述分析不难判断在低碳模式之下,收益值不断扩大,而源于低碳模式所投入能源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低碳模式下的成本投入则远低于传统模式下的成本投入,因此,低碳模式能够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是对传统模式一种革新。

四、低碳经济对生态、社会和心理需求的满足

五、结语

本文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对低碳经济进行了系统分析,对低碳经济模式之下各种价值形式的实现及其二元价值容介特征的表现进行了探讨。基于上述低碳经济在实体价值、环境价值、心理价值及其他虚拟价值上的实现方式,综合(2)、(4)、(5)式,可以得出低碳经济价值实现模式,即(2)式可以改写为:B = ( B2 - B1) + E1 + E2 + E3 + P1 + P2 + P3。在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之下,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较而言,低碳经济价值的实现包括了产品实体收益所产生的增值,低碳模式所带来的两类环境价值及节约下来的环境补偿价值,还包括了满足人们社会、心理需求的价值形式以及产品自身品牌价值的实现。可以看出,各种价值的实现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赖,环境价值、心理价值及其他虚拟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实体经济,否则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低碳经济模式之下,环境价值、心理价值和其他虚拟价值形式不断融入到实体价值之中,使得价值产生了增值,体现了低碳经济的二元价值容介特征。

参考文献:

[1] 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刘细良.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 [N].光明日报,2009-06-10.

[3] 陈元先、陈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经济学理论的重构 [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0 (2):5-15.

[4] 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导论 [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09(1):5-25.

[5] 朱亚光.成本收益分析视角的低碳经济简单模型研究 [J].中国证券期货,2010 (5):99-101.

[6] Roszak T. The voice of the Earth: An Exploration of Ecopsychology [M].America: Red Wheel/Weiser, 2001: 291-296.

[7] 洪大用.环境关心的测量:NEP量表在中国的应用评估 [J].社会,2006,26(5):71-92.

[8] Dunlap R E, Van Liere K D.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A proposed measuring instrument and preliminary results [J].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978, 9(4): 10-19.

[9] Dunlap R E, Van Liere K D, Mertig A G, et al. Measuring endorsement of the new ecological paradigm: A revised NEP scale [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000, 56(3), 425-442.

[10] Wu J P, Zi F, Wang G X, et al. A study of public environmental concern in ten cities of China [R]. Paper reported at the Ninth Biennial Conference of Asian Association of Social Psychology, Kunming, China. (2011, July).

[11] 吴建平.生态心理学探讨 [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3):37-41.

[12] 李金昌.价值核算是环境核算的关键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3):11-17.

第3篇:低碳经济本质范文

任何事物都是双刃剑,低碳经济对于房地产经济的影响也是双方面的。下面,我们就从消极与积极两个方面分析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的影响:

(一)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的消极影响

第一,房地产的产业成本提高。虽然低碳经济是一种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但目前来看,还没有相对健全的技术支持低碳经济活动的落实,在房地产经济中应用低碳经济模式,会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生成成本。落实低碳经济,需要开发新的技术,而新技术的开发则必然需要资金的投入。低碳经济是新能源为主要能源,新能源的开发成本较高,将低碳经济模式应用到房地产行业中,必然会提高房地产经营成本。出于经济利益考虑,许多大型房地产开发商在没有确定低碳经济的实际效益前,是不会加大投入的。而小型房地产开发商又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低碳经济的落实。第二,房价直线上升。房地产成本提高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房价的上升,利用低碳经济经济模式会使土地的应用形式发生改变。总有地产开发商将低碳经济模式视为销售的噱头,利用建筑施工低碳化与土地低碳化的观点提高房价,促使消费者购买。就目前来看,低碳建筑并不多,也只有极少部分高消费群体接受低碳建筑。更多的人认为低碳建筑就是一种价格高、质量好的建筑,房价就在这种观念的支持下直线上升。第三,阻碍房产经济繁荣。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支持,要促进房地产行业更加繁荣,企业需要更多地利用木材与煤炭这些较为便宜能源,也只有这些能源可以满足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需求。但在低碳经济模式中,新能源才是房地产产业应当积极利用的能源,新能源价格高,必然会给房地产企业带来较大的负担,不利于房产经济的进步。

(二)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的积极影响

第一,促进节能减排观念的落实。节能减排是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方法。许多房地产开发者为了短期利益,不考虑国家与集体的利益,破坏地产周边环境。低碳经济模式是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相和谐的模式,与传统的经济模式有完全不同的观点。利用低碳经济模式实施房地产开发工作,需要保证周边环境得以保护,做好节能减排。第二,优化房地产产业结构。房地产结构不合理,会产生错误的消费指示作用。在房产开发商的不断炒作中,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过于急迫,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大多数消费者在看房子时,只考虑地理位置、山水或者价格,而不是先看房子的质量。低碳经济模式的落实,让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政策得以完善,也让新技术得以开发。长时期利用低碳经济模式,会让房屋成本逐渐下降,促进房价的下调,调节房地产的产业结构。第三,给房地产日后发展提供动力。在房地产经济一片繁荣的今天,房价不断提高,然而物极必反,持续走高的房价必定会成为房地产行业的危机。在低碳经济影响下,开发商用低碳物品与新能源实施建筑施工,将建筑物的安全与质量放在第一位,更多地考虑长远利益,能够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影响的应用对策

(一)加大对低碳经济的重视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房地产企业面临更为激烈的社会竞争。房地产企业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应当更多地考虑住宅的低碳性与建筑的环保性,重视低碳意识的建立。在开发新房产时,应当将创新与环保作为第一要务。在房地产工作中积极利用新的施工工艺与能源,降低建筑施工对环境的破坏力度,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多利用铝合金材料与生态纳米技术,能够推动房地产的低碳发展。另外,房地产行业要多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的房地产行业发展模式,从中吸取合理的经验,重视工业生产方法在房地产行业中的应用。重视低碳经济的落实,尝试达到零废弃物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才能让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的积极影响发挥出来。

(二)政府及时给予政策支持

房地产行业的低碳发展,不只有利于房地产经济本身,也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政府应当加强对低碳经济的重视,在政策上给予房地产行业以支持。为了推动低碳经济在房地产行业中的落实,政策应当建立对应的赏罚机制。对于积极应用低碳经济的房地产企业给予精神与物质上的奖励,而对于不主动实施低碳房产经营行为的企业,要给予打击。政府部门通过政策去调整房地产行业的结构,能够促进低碳经济在房地产经济中的落实。另外,政府要借助税收政策,给予低碳房地产企业以优惠。建立一个低碳经济基金,用这部分基金去奖励低碳发展的房地产企业,并用这部分基金帮助低碳发展的房地产企业去减免税收。让房地产企业在低碳发展过程中尝到甜头,有利于房地产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加强低碳标准建立与材料的推广

每一个城市都应当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一个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的标准。政府部门要重视低碳标准的建立,并监督其执行,加大检查的力度,做好相关机构的建立。对现有的高耗能的建筑进行改造,以此来提醒广大房地产开发商低碳经济的重要性,警示其积极利用低碳技术与材料实施房产建设工作。支持节能减排的地产企业,鼓励消费者积极购买低碳建筑,利用优惠政策让引导消费者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重视低碳建筑物的示范,让更多人正确理解低碳的意义。建立了完善的低碳标准后,要做好低碳材料的推广。只有利用低碳建筑材料,才能提高建筑的低碳性。低碳施工,绝不意味着减少建筑施工中用的钢量与降低建筑本身的坚固度。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房屋结构设计的优化,减少总体用钢量,但要以保证房屋建筑的坚固性为前提。在采购建筑材料时,要利用无污染、低耗能的材料。像木质材料就是很好的选择。如果木质材料货源紧缺,可以用竹子代替木头,提升建筑物整体的低碳性。

三、结语

第4篇:低碳经济本质范文

一、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研究

(一)低碳经济的经济学理论根基

GDP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在各国之后的经济学研究中,纷纷将GDP作为了经济横向比较的参考与依据,让人们误认为经济学学科研究的内容仅仅是国家GDP增长方式。在经济学发展历史中,曾经出现过世界主义经济学的观点,这种观点主要的思想是指在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本国的经济发展是研究内容之一,世界经济的发展也是其研究内容之一。在这种观点之中包含了通过低碳经济的发展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量的思想。

弗朗斯瓦魁奈在其《重农主义,或最有利于人类的支配力量》中首次提出了世界主义经济学概念。亚当斯密与弗朗斯瓦魁奈有着共同的观点,指出经济学的研究应该立足在世界范围之内。萨伊著有《实用政治经济学》一书,该书中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进行了说明,指出整个人类社会的利益是其研究的主要内容队经济浪漫主义的奠基人西斯蒙第指出政治经济学科的最终的目的就是使得人类的幸福得到增进。他指出政府成立的目的并不是对财富进行积累,财富积累仅仅是表面的形式而已,通过财富积累实现公民物质生活方面的满足才是其真正的目的。而是要通过财富的积累为全体公民提供物质生活方面的快乐。在经济发展中的这种全球化经济的思维是低碳经济思维的起源。

(二)低碳经济与其相关学科之间的比较与继承

1.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的概念首次出现在皮尔斯所著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绿色经济主要指的是对环境进行维护、资源进行保护的,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平衡式经济。循环经济属于利用生态学规律指导经济活动的新形态经济。生态经济指的是生态学与经济学结合而成的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生态与经济所组成的系统中的结构、功能以及运动规定等。

从本质上讲,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都是要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够降低经济投入、能源消耗以及污染排放,提高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这几个经济思想都是在30世纪后半期产生的。生态经济指的是经济活动的进行要以生态规律为指导。循环经济指的是利用循环的理念指导经济活动。绿色经济指的是在总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减去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消耗价值,实际上就是绿色GDP低碳经济指的是经济的发展不能够以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上升为代价,属于生态经济范畴。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比较之后发现,低碳经济更能够体现出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目标,抓住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低碳经济思想是在资源、环境、生态等面临着巨大的问题与危机的情况下人类通过反省与总结提出的思想,重新认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之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内涵等,但是之间的关系是互补的,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中的相关理论可供低碳经济理论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进行借鉴与参考。

2.低碳经济与气候经济学

弗里德黑姆施瓦茨在《气候经济学》中指出了经济与天气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全球气候变迁政策奠基人尼古拉斯斯特恩在《斯特恩报告》中对天气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详细的阐述,指出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剧将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这种影响的严重程度将与世界大战、经济大萧条时的影响不相上下。

气候经济学中是对经济从气候的角度进行研究,其研究的主要内容为气候对经济的影响作用。低碳经济又主要是研究二氧化碳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从内涵方面来讲,气候经济学与低碳经济具有相同的内涵,是对于同一种问题的两种不同的表述方式。气候经济学是低碳经济理论进行发展的基础,低碳经济理论的研究需要对气候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进行关注与借鉴。

3.低碳经济与资源环境经济学

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及最优化。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包括:第一,环境污染所带来的损失的估算,包括物质方面的直接损失,人类身体与精神方面的损害等;第二,对环境治理过程中投入带来的产出进行评估,包括污染治理的直接效益损失,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损失等;第三,污染者付费制定及付费力度的制定;排污指标转让金额的制定。资源环境经济学中认为资源是具有一定的价值的,而环境的损害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对这些价值与成本进行核算与解决。如果出现较高的碳排放,必然会都会环境造成一定是损害,只有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才能够对上述问题进行避免。因此,低碳经济是存在着与资源环境经济学相互交叉的内容的。当前,资源环境经济学科的发展已经相对完善,低碳经济在理论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充分的参考与借鉴。

(三)构建低碳经济理论的设想

在经济学的众多分支之中就包含低碳经济。因此,当前出现的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不能够协调的问题能够通过经济学中的内容进行解决,实现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低碳经济从本质上讲属于生态经济学。低碳经济中涉及的学科较多,需要从跨学科的视野上进行综合的把握。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第一,对传统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的方法进行继承;第二,对其他相关学科的一些分析方法进行借鉴;第三,对制度学分析方法进行利用。

二、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

(一)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提供理论基础

人们的经济活动强度在工业革命之前非常小,因此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温室气体要比生态系统调节能力低,生态系统能够对经济活动中产生的温室气体进行调节,对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负效应进行调节,实现经济的和谐发展。经过工业革命之后,出现的机器大工业生产模式导致了生态系统调节能力币、能够负荷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因此就出现了由于温室气体而造成的环境受到污染问题,环境问题导致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更加严重的甚至会对人类的生存产生威胁。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财富的提高,现代经济学研究的目的为提高本国GDP,这些理论都已经不再适合对经济活动进行指导了。当前出现的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绿色经济等经济理论,都各自具有自身独特的内涵和主要研究的内容,因此在这些经济理论中并没有将低碳纳人到研究的内容之中。在全球当前的环境问题中,温室效应问题已经成为了主要的问题之一,出现这种环境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需要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作为指导。低碳经济理论能够为经济发展模式的更新与发展奠定理论基础,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实现了对国际经济学体系的完善

国际经济合作理论的解释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方面进行解释,代表的比较优势(亚当斯密)、相对比较优势(李嘉图)、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伯蒂尔奥林);另一方面是从新国际贸易理论方面进行解释性在这些关于国际经济合作理论的观点中,都是将本国作为了研究的重点,发展国际合作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使本国的经济总量得到增加,从而实现本国经济竞争力的上升与增强,而其中的贸易仅仅是一种手段而已。从经济效益角度进行分析,国际经济合作对合作方都有利,然而从生态效益角度进行分析,会导致更多的合作负效应的产生,带来更加严重的环境问题。在当前的国际合作过程中,主要是发达国家同着欠发达国家或者地区进行转移,而其中转移的主要内容包括制造等环节,在这些欠发达国家或者地区中,由于发展不充分导致了技术较为落后,能源结构并不合理等,使得在承接制造等环节的过程中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由于二氧化碳具有流动的特性,最终将成为整个国际的环境问题。低碳经济中关于国际合作发展的相关思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国际经济合作的困境。而且低碳经济理论中对国际经济学原有的经济研究视角进行了拓宽,两者之间的融合使国际经济学将研究的视角定位在了整个国际社会整体方面,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经济学。

(三)对消费方式的转变起到了引导作用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中拉动经济发展是三驾马车,即消费、投资、出口,归结起来是物质消费拉动了经济的发展。在当前的能源结构并不合理,如果要促进物质消费进行发展,那么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二氧化碳的产生,要想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不断增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控制,又必然会影响到物质消费的发展。物质消费的刺激与低碳经济的发展之间存在着目标冲突问题。物质消费的主体是发到国家与发达地区的居民,这些消费主体的消费需求中,生理需求已经不是最主要的方面了,而已享受型、炫耀性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并且占据了主要的位置。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改变的不仅仅是生产方式,还包括生活方式、消费方式。

(四)实现了相关经济学研究内容的丰富

低碳经济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辅助性的工具出现了很多。虽然当前并没有对这些概念实现完善,但是这些概念已经成为了金融学、国际贸易等方面的新内容。由于气候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具有复杂性,因此就要求经济学家必须对风险、不确定性等最为基本的经济学概念进行重新的审视,对这些传统意义上的概念进行重新界定。

第5篇:低碳经济本质范文

【关键词】 低碳经济 评价对象 评价方法 指标体系

过度的资源、能源消耗和不可逆转的环境破坏,导致人类生活环境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使全球变暖的趋势不断加速。为遏制这种势头,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各领域对低碳经济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其中主要集中在低碳经济的发展意义、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低碳能源、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金融、碳排放、低碳消费、低碳政策等方面。而关于低碳经济评价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并且国际上至今尚未出台具有权威性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国内对低碳经济评价的研究也刚刚起步。做好低碳经济评价,可以让一个区域、一个产业、一个单位了解自己在低碳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促进自己在低碳经济领域的发展壮大。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然而,关于低碳经济的概念,学术界和决策者尚未有明确的共识。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低碳经济进行了研究。目前被广泛引用的是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度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候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效能、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国内较早研究低碳经济的学者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是指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缓减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结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温室效应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金乐琴、刘瑞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发展模式,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与当前推行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也有密切关系。理解低碳经济需把握其三个重要特性:综合性、战略性、全球性。

冯之峻和金涌认为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李胜、陈晓春指出,低碳经济的核心内涵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政策创新及制度设计,提高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立低碳的能源系统和产业结构,它包括生产的低碳化、流通的低碳化、分配的低碳化和消费的低碳化四个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将低碳经济界定为人类社会面临日益加剧的全球变暖压力下提出的一种新发展理念,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来替代化石能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模式。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能源消费方式,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三低”)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高”)为基础,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的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袁优男将低碳经济定义为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发展模式,是以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为目的的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结能源机构,发展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消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其核心是能源的高效率和洁净的能源机构,关键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孙桂娟、殷晓彦等人认为低碳经济是指兼顾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温室气体排放的低增长或负增长的经济增长模式。其内涵包括建立低碳能源体系、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实施刺激低碳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其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基础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付加锋、庄贵阳等在总结其他学者关于低碳经济定义后,提出低碳经济是指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环境友好的突出特点,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全球共同愿望。

陶良虎认为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可以看出,低碳经济这一理念始于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考虑,随着实践的进展,其概念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来定义低碳经济。尽管他们的研究角度不同,对低碳经济概念的表述方式也存在差异,但其概念的内涵大致相同,即低碳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其实质是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发展清洁能源,其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其目标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低碳经济评价

1、评价对象

国内关于低碳经济的评价对象主要是区域低碳经济综合评价、低碳城市。其中关于区域低碳经济综合评价的学术成果有潘月红对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研究、庆东瑞关于山西省低碳经济分部门脱钩指标建构与评估、牛凤君等关于新疆低碳经济评价等。研究低碳城市评价的学者有王玉芳、李晓燕、邓玲、薛蒙等。

国内学者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多依据层次分析法的相关思想来构建。朱有志、周少华、袁优男依据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为三级。肖翠仙、唐善茂使用德尔菲法来筛选评价指标,并在层次分析法思想指导下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层。胡大立、丁帅根据产业链从初始到最终消费这一路径,提出低碳经济评价逻辑结构框架,在此基础上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为三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

2、评价方法

(1)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低碳经济综合评价。目前国内关于低碳经济评价对象大多是一个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而对一个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分析、评价涉及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政策、低碳金融、碳汇、碳足迹等众多方面,同时其评价应多角度选取多个指标综合分析,所以区域性的低碳经济评价是一项繁琐、复杂的研究工作。运用层次分析方法来评价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因为层次分析法的特点就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

李晓燕、邓玲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和主成为分析法对我国四个直辖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直辖市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刘荣、徐征、李悦在评价河北省某县的低碳经济发展状况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价体系进行分析,得到各个指标对总目标的影响权重。李晓燕在构建省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郭红卫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力求通过对低碳经济的定量测度,探寻低碳经济的综合评价体系。牛风君、刘文翠在对新疆低碳经济评价与分析时,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对评价目标所起作用的大小即权重。肖翠仙、唐善茂在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中,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数,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广西梧州市的低碳经济,并提出发展建议。

(2)基于物质流分析法(MFA)的低碳经济综合评价。物质流分析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是描述物质输入、输出相关系统的路径及其输出量、输入量的一种系统工具。通过研究物质在环境—经济系统输入—贮存—输出的实物量变动,提示物质在特定区域内的流动特征和转化效率,从而找出环境压力的直接来源,为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为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当前,我国运用物质流分析方法来评价区域低碳经济的学者有张学毅、毛玉如、万宇艳等。毛玉如、沈鹏等通过对低碳经济活动的物质流分析,提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应从区域、技术、产业、机制四个层面考虑。万宇艳、苏瑜从国家、区域以及企业三个层面探讨国内外运用物质流分析法来研究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并在研究物质流分析法与低碳经济的关系后,在微观和宏观方面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张学毅、王建敏在探讨国内外低碳经济理论基础上,运用物质分析方法来研究低碳经济,从经济发展、能源消耗、自然环境三个方面来构建低碳经济指标体系。

(3)指标综合合成方法。运用指标综合合成方法来进行低碳经济评价,首先须将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指标值的标准化过程;其次是指标权重的确定;再次是指标值的综合集成;最后是结果判断。在指标综合合成方法评价过程中,确定指标权重是其中心环节。国内学者大多采用德尔菲法、标准离差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等方法来进行指标赋权。关于指标值的综合合成方法有许多,一般来讲,主要有线性转贴于 加权和法、乘法合成法、加乘混合合成法等。结果判断一般是参考指标值的综合集成结果及国内外低碳经济评价标准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4)其他评价方法。除了上述三种评价方法,国内学者还通过其他方法来评价低碳经济,如因子分析、模糊粗糙集理论、KAYA公式等。王斌斌在评价大庆市低碳经济发展情况时运用因子分析法客观构建了能够系统评价低碳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并对15个资源型城市的低碳经济发展绩效进行了客观评价,结果表明大庆市低碳经济的发展优势在于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及环境改善效果,而在产业结构方面存在严重问题。谢传胜、徐欣等运用模糊粗糙集理论,建立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模型,进而对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路径进行分析。黄敏、廖为明等运用日本学者茅阳一提出的KAYA公式建立了三个低碳经济模型,并用来研究江西省各市的碳排放量,结果发现各区市低碳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三、国外低碳经济评价

1、评价对象

国外对低碳经济评价研究的起步较早,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相对于国内侧重于区域性综合低碳经济评价来讲,国外则更注重低碳经济专项评价,集中在低碳能源、低碳技术、低碳政策、碳排放等领域。

在低碳能源领域,Staffan Jacobsson和Volkmar Lauber探讨了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两项技术在德国迅速蔓延的原因,并分析了德国政府政策对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两项技术迅速扩散的原因。Nick Kelly分析了英国的能源需求趋势及可再生能源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降低能源需求,部署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而不影响经济增长的策略。如提高现有的建筑物节能水平和建设新的节能建筑物、安装高效节能设备、安装当地的清洁、节能热电力供应等。John W. Halloran将化石燃料中的碳基化合物视为氢能源,碳粉作为碳建筑材料。在分析氢能源和碳材料(HECAM)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氢能源和碳材料(HECAM)的能源平衡、成本、价值,脱碳方法及碳产业后,提出发展碳材料经济的三个战略步骤。Daniel Sperling和Sonia Yeh认为低碳燃料标准(LCFS)新政策工具是降低交通运输燃料碳排放一种很好的途径。从低碳燃料中的温室气体性能标准、容积任务的缺点、征收碳税或限额交易、科学的不确定性和间接影响、能源安全和气候政策等六个方面阐述建立低碳燃料标准(LCFS)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关于低碳技术,早在1997年Gernot Gessinger就注意到全球碳排放为每年8亿吨,其中2亿吨来自于森林采伐,6亿吨来自化石燃料。其探讨技术创新及技术改进在电力生产、物流、电力消费、最优化系统领域减少碳排放的可行性及可减排空间,提出碳减排的三点措施:防治二氧化碳的过多排放,避免在电力生产、传输、使用中形成高二氧化碳排放的特征;通过捕捉、利用、处理/储存等方式对碳循环利用;使用可再生能源,如水力发电、太阳能、风能、生物量、核能等。Abdeen Mustafa Omer认为可再生能源是未来能源政策目标,与之相关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能够保护资源,提供安全、多样的能源供应和服务,对环境的影响较少,因此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和完善可再生能源市场体系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碳排放,并由此分析了在能源利用、能源替代等领域的节能技术及节能建议。

国外对低碳政策的研究理论多数是关于碳税收的,其他的如能源政策、区域性政府的碳减排措施、区域性政府应对低碳革命的挑战等。K.A.Fisher-Vanden、P.R.Shukla、J.A.Edmonds等运用第二代模型(SGM)中的印度板块分析印度在经济、能源领域中的温室气体(GHG)排放状况,提出应通过碳税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Tim Roughgarden和Stephen H. Schneider运用动态集成的气候经济模型(DICE)对相关政策进行定量评价后,提出碳税是促进碳减排的最理想措施。

在碳排放领域,Sven Bode基于排放强度来预算碳减排的短期目标(到2010年)和长期目标(到2050年)。其他研究碳排放的学者有A.Druckman、Jyoti Parikh、Cheng F Lee等。

2、评价方法

国外关于低碳经济的评价方法主要有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模型、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投入—产出法及其他方法等。

(1)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模型。低碳经济与低碳能源、碳排放等密不可分,因此国外的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模型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济模型。比较典型的综合评价模型有E3MG、ECLIPSE模型等。A.S. Dagoumas、T.S. Barker运用E3MG(Energy—Economy—Environment Model at the Global level)分析英国的碳排放情况,提出一些关于英国脱碳路径的建议。Hal Turton在分析能源研究和投资战略的基础上,构建ECLIPSE模型(Energy and Climate Policy and Scenario Evaluation,ECLIPSE)来评估能源和气候变化政策的影响。

(2)投入—产出法(I—O模型)。投入产出分析,是研究低碳经济系统各个部分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方法。运用I—O模型来分析低碳经济,尤其是在分析低碳经济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时,须对传统的I—O模型进行相应的改变、扩展,加入相应的环境因素。如A.Druckman、P.Bradley等运用环境型投入—产出模型(Environmental Input—Output,EIO)来分析英国的碳减排情况。Jyoti Parikh、Manoj Panda、A. Ganesh-Kumar和Vinay Singh通过投入—产出法(IO)和社会会计矩阵(SAM)来评估印度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现状。Cheng F Lee等在灰色理论(grew theory)和投入—产出理论(input—output theory)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目标规划(fuzzy goal programming)方法构建模型,模拟了三种碳税方案下碳减排的力度和经济影响。预测碳税实施的效果有助于各国碳税方案的选择,也能更好地发挥碳税的效果。

(3)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这类模型基于微观经济学原理构建经济人的行为,能够模拟不同行业或部门之间复杂的、基于市场的相互作用关系,其特点是在模型中引入“均衡”和“市场”,模拟生产要素市场、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等关系。这类模型的优点是对经济系统的描述比较详细,模型的解包括了市场出清价格、部门的产出、投资、就业、外贸、CO2排放等;并且还可以模拟碳税等经济政策在经济活动中的影响。在这方面,Mustafa H. Babiker运用跨区域性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模型)来预算碳消费支出额。

(4)其他方法。除上述几种评价方法外,还有宏观经济模型、部门预测模型、成本—效益分析法、碳排放强度、能源强度指数等其他方法。

2006年10月30日,英国了由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完成的《气候变化的经济学》(又称《斯特恩报告》),对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经济影响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评估。报告以气候科学为基础,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对欧盟提出的全球2℃升温上限加以论证,呼吁各国迅速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尽早向低碳经济转型。Marco Mazzarino采用比较静态的方法(comparativestatic approach)和货币估值技术的研究发现,运输业是OECD国家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约占到总碳排放量的三分之一。

四、结论与展望

国内关于低碳经济评价理论还不完善,其研究对象集中在区域性的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低碳城市建设等,评价方法主要是综合合成方法、层次分析法等。相对于国内的研究现状,国外关于低碳经济评价的研究表现出以下特点:重视实践研究,对低碳经济的理论研究较少,将低碳经济具体化,针对国际、国家、区域等不同尺度探讨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模式。在研究对象上侧重于低碳经济某一特定领域,尤其体现在低碳能源、碳排放等方面。在评价方法上,大量运用各种数量模型,如投入—产出法、成本—效益法等。

基于国内外现有研究存在的缺漏和不足,为了更加全面、深刻地评价低碳经济,进而加速和推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仍需要在三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首先是区域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国外低碳经济评价侧重于某一特定领域,少有关于综合评价的指标,虽然国内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并不完善;其次是评价方法,国内的评价方法则相对较少,国外关于低碳经济的方法较多,但不完善;最后是研究对象,国内侧重于区域综合性研究,国外则侧重于实践研究、专项研究,且理论性研究相对较少。

参考文献

[1] 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2] 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低碳经济:中国用行动告诉哥本哈根[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3] 庄贵阳:我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

[4] 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5] 冯之峻、金涌、刘文元等: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9-04-21. 转贴于

[6] 李胜、陈晓春:低碳经济:内涵体系与政策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

[7] 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1).

[8] 孙桂娟、殷晓彦、孙相云等:低碳经济概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9] 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论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8).

[10] 陶良虎:中国低碳经济——面向未来的绿色产业革命[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0.

[11] 潘月红: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12] 庆东瑞:山西省低碳经济分部门脱钩指标建构与评估[D].陕西师范大学,2010.

[13] 牛凤君、刘文翠:新疆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初探[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0(4).

[14] 王玉芳: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研究[D].河北大学,2010.

[15] 李晓燕、邓玲: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探索——以直辖市为例[J].现代经济探讨,2010(2).

[16] 薛蒙: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J].采购与供应链,2010(11).

[17] 朱有志、周少华、袁男优: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低碳经济及其评价指标[J].中国国情国力,2009(12).

[18] 肖翠仙、唐善茂: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0(1).

[19] 胡大立、丁帅: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

[20] 刘嵘、徐征、李悦: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以河北省某县为例[J].经济论坛,2010(5).

[21] 李晓燕: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省区低碳经济评价探索[J].华东经济管理,2010(2).

[22] 郭红卫:基于模糊综合算法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J].当代经济管理,2010(5).

[23] 王军、周燕、刘金华、岳思羽:物质流分析方法的理论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4).

[24] 单永娟:物质流分析方法研究与应用综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3).

[25] 毛玉如、沈鹏、李艳萍、孙启宏:基于物质流分析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现代化工,2008(11).

[26] 万宇艳、苏瑜:基于MFA分析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J].中国能源,2009(6).

[27] 张学毅、王建敏:基于物质流分析方法的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研究[J].学习月刊,2010(4).

[28] 李友华、吕晶、续珊珊: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29] 马军、周琳、李薇: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东部沿海6省市低碳现状发展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

[30] 许涤龙、欧阳胜银:低碳经济统计评价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0(22).

[31] 王斌斌: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经验研究——以大庆市为例[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6).

[32] 谢传胜、徐欣、候文甜、许凤茹: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及发展路径分析[J].技术经济,2010(8).

[33] 黄敏、廖为明、王立国、邓荣根:基于KAYA公式的低碳经济模型构建与运用——以江西省为例[J].生态经济,2010(12).

[34] Staffan Jacobsson,Volkmar Lauber. The politics and policy of energy system transformation—explainingthe German diffusion of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y[J].Energy Policy,2006(34).

[35] Nick Kelly. The role of energy ef?ciency in reducing Scottish and UK CO2 emissions[J].Energy Policy,2006(34).

[36] John W. Halloran. Carbon-neutral economy with fossil fuel-based hydrogen energy and carbon materials[J].Energy Policy,2007(35).

[37] Daniel Sperling,Sonia Yeh.Toward a global low carbon fuel standard[J].Transport Policy,2010 (17).

[38] Gernot Gessinger. Lower CO2 EmissionsThroughBetterTechnology[J]. Energy Comers,1997(38).

[39] Abdeen Mustafa Omer. Climate change policy, market structure,and carbon leakage[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08(12).

[40] K.A. Fisher-Vanden,P.R. Shukla,J.A. Edmonds. CarbontaxesandIndia[J].Energy Economics,1997(19).

[41] Tim Roughgarden,Stephen H. Schneider. Climate change policy: quantifying uncertainties for damagesand optimal carbon taxes[J].Energy Policy,1999(27).

[42] Sven Bode. Long-term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reductions—what’s possible,what’s necessary[J]. Energy Policy,2006(34).

[43] A.Druckman,P.Bradley,E.Papathanasopoulou,T.Jackson.Measuring progress towards carbon reduction in the UK[J].Ecological Economics,2008(66).

[44] Jyoti Parikh,Manoj Panda,A. Ganesh-Kumar,Vinay Singh. CO2 emissions structure of Indian economy[J]. Energy,2009(34).

[45] Cheng F Lee, Sue J Lin, Charles Lewis, Yih F.Chang.Effects of carbon taxes on different industries by fuzzy goal programming: A casestudy of the petrochemical-related industries, Taiwan [J]. Energy Policy, 2007(35).

[46] A.S. Dagoumas,T.S. Barker. Pathways to a low-carbon economy for the UK with the macro-econometric E3MG model[J].Energy Policy,2010(38).

[47] Hal Turton.ECLIPSE:An integrated energy-economy model for climate policyand scenario analysis[J].Energy,2008(33).

[48] 鲁静:国内外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方法评述[J].投融资实务,2010(8).

[49] Mustafa H. Babiker. Focus on low carbon technologies:The positive solution[J].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5(65).

第6篇:低碳经济本质范文

循环经济是指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其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循环利用过程,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发展形态,它要求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模式,将经济活动高效有序地组织成一个“资源利用一绿色工业一资源再生”的封闭型物质能量循环的反馈式流程,保持经济生产的低消耗、高质量、低废弃,从而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破坏减少到最低程度。因此,循环经济是在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解决资源环境制约问题的最佳途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在现实操作中,循环经济需遵循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和资源化原则。减量化原则,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在生产中,针对产业链的输入端――资源,通过产品清洁生产而非末端技术治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和利用,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为经济活动的投放主体,以期尽可能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对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减量化原则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质量轻型化。此外,也要求产品的包装简化以及产品功能的增大化,以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量的目的。再利用原则,要求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尽可能重新变成可以重复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有害的垃圾。它要求从原料制成成品,经过市场直到最后消费变成废物,又被引入新的“生产一消费一生产”的循环系统。资源化原则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要求产品和包装器具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和反复使用,而不是一次性消费。使用完毕就丢弃。同时要求系列产品和相关产品零部件及包装物兼容配套,产品更新换代零部件及包装物不淘汰,可为新一代产品和相关产品再次使用。上述原则构成了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但它们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只有减量化原则才具有循环经济第一法则的意义。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发展形态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是通过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发展模式转型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适应和减缓地球气候变暖。其特点是通过不断增加对气候变化科技研发的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重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微观基础。它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新出现的革命浪潮,即低碳革命。低碳经济已成为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主要特征,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主流模式。

从上述分析看。两者从概念、发展模式、发展侧重点等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出的背景不同

低碳经济的概念是英国率先提出的。2003年英国发表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把低碳经济作为国家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并出台一系列鼓励的配套经济政策。其主要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共同保护全球气候的背景下提出的。循环经济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当时,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实现高速发展,但资源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为了有效应对,西方工业国家开始探索废弃物减量化、源头削减和废弃物再利用的发展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末端治理方式,致力形成“资源一产品一消费一再生资源”的物质能量多次循环的模式。

(二)针对的重点不同

低碳经济主要针对的是能源领域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重点是从建立低碳经济结构、减少碳能源消费人手,进而建立起全社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机制和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既是一种发展模式,也是一种生产方式,是在满足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利用生态学原理,对经济活动中的有限资源不断地进行循环利用,高效率或无浪费地使用资源的一种生产方式。

在产业导向方面,低碳经济侧重强调建立少消耗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石油的产业体系,而循环经济强调无论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均对废弃物循环使用,。

在技术运用方面,低碳经济通过新能源技术、替代化石能源等措施可以实现,循环经济不仅需要循环技术,在现阶段由于成本效益的原因,要对采用这种技术后的成本效益进行比较。

在地区布局上,循环经济强调工业共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要求上下游企业实现地域上的相对集中,形成循环利用链。把废弃物的排放单位和利用单位在空间上有效集中,可以产生较大的聚集效益。低碳经济并不一定强调这种地域上的集聚,它强调的是产业结构问题,要求产业发展的能源消耗是低碳能源,较多考虑能源供给与利用的优化。寻找替代能源,使用清洁能源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措施。

(三)实施的方式不同

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均强调要建立全社会的发展模式,如果在全社会倡导少消费化石能源,就是建立低碳社会的概念:如果在全社会各个环节推广循环经济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就是建立循环社会的概念。

(四)实施的进展不同

循环经济提出后,得到世界各国的响应,1996年德国颁布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2001年4月,日本开始实行八项循环法律,其中《推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是世界上第一部循环经济法;美国、法国、英国、新加坡、韩国等发达国家也提出了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计划与单项法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方兴未艾。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了全国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各地也在建立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试点,循环经济正从试点向制度层面上逐步推进。

低碳经济由英国率先提出后也得到国际社会的呼应。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正式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40%,该“路线图”对全球迈向低碳经济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实践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持续升温,低碳经济在我国逐步兴起。

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均成为国际合作机制的内容。欧盟将低碳经济作为国际合作的核心要素,鼓励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目前,国际上碳交易和碳排放权市场已呈现蓬勃发展之态势。循环经济的国际合作也在持续推进,特别是以循环技术的联

合开发和示范推广为重点,国际性和区域性的合作研发、技术援助已形成相当规模。

二、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深化

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四个更”:循环经济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经济模式。这“四个更”是循环经济原理的精神实质,是推行循环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低碳经济要解决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问题,循环经济要解决资源有限和需求无限的矛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可以实现“四个更”的愿景。发展循环经济是在更大、更广范围内解决能源资源的浪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等问题:而低碳经济是集中缓解C02排放大幅度增长对地球和人类社会造成的灾难和严重影响。

展低碳经济可以探索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模式和路子,达到节能减排的要求,这对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完善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污染治理的模式和路子有重要的启示和促进作用。

从高碳经济转向低碳经济,既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所在,又是循环经济要解决的突出难题,还能促进循环经济向纵深加快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完善和延伸。循环经济的“4R”原则(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再思考)完全可以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工具。所以,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深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循环经济还是低碳经济,基本实质内涵是相同的,其针对问题均是相对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经济发展模式:其典型特征是共同的,即“节能与减排”:其发展目标是共同的,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存”:其衡量标准是共同的,即“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因此。两者从本质上是没有多少区别的。均是世界面临共同挑战、为了共同目。标而寻求新的经济模式的不同称谓而已。鉴于从发展的历史看,循环经济这一称谓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各_国已有广泛认同和发展经验;从制度层面看,我国已颁布《循环经济促进法》及大量政策规章;从覆盖范围看,“循环经济”相对较广,特别是“低碳”经济重点关注碳减排,过于狭窄:因此,有些专家建议为便于政策的延续性与稳定性,避免陷于语义混杂、热衷时髦、难以理解、政出多门等不必要的词语困境,相关政府部门统一使用“循环经济”提法,以使政策更加集中,地方执行部门和公众也易于接受。当然,从城市的区域化管理角度讲。低碳城市目前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重点,很多国际大都市把发展低碳城市作为目标。低碳城市既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空间载体,发展循环经济最终也是要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可延续发展循环经济为重要手段的提法,以建设低碳城市为城市管理者的追求目标来倡导。

三、对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不可厚此薄彼

第7篇:低碳经济本质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DPSIR模型;支撑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2-0113-03

一、前言

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低碳经济”一词。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是新能源的开发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我们在得到丰富的物质产品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的代价。尤其是人类使用了大量的化石能源,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也会使得极端自然灾害增多,严重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体现了人类对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发展模式的反思,是人类寻求可持续发展途径的积极探索。

纵观世界各国,低碳经济发展方兴未艾。英国和欧盟都确定了自己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英国到2050年将C02的排放量削减60%;欧盟到2020年减少20%的温室气体排放,2050年将温室气体削减60%至80%。德国注重提高能源效率和研发新能源,实施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在2007年亚太经合组织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广东启动了发展低碳经济路线图研究,力图走出一条低碳发展之路。

本文首先介绍在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中得到广泛应用的DPSIR模型,然后结合广东实际情况,运用该模型具体分析广东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及政策。

二、DPSIR模型及其应用

驱动力一压力一状态一影响一反应(DPSIR)框架是从经合组织(OECD)的压力一状态一反应(PSR)模型发展而来,被认为是系统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因果关系流的一个基本但有效的工具。该模型认为,人类的生产和消费等行为给自然环境施加了压力,进而会导致自然环境状态发生变化;自然环境有相应的功能,其状态的变化会给人类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人类会做出相应的反应。DPSIR模型在分析资源环境问题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运用:M.D.A.Rounsevell等(2010)基于广泛使用的DPSIR模型提出了生态系统服务供给(FESP)框架,并将该框架用于评价环境变化驱动因素对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政策及管理反应的影响;Stfile Knudsen等(2010)运用修改的DPSIR模型来组织调查和分析了导致萨姆松捕鱼压力的驱动因素;Lorenzo Benini等(2010)运用DPSIR模型评价了Lamone河流域(意大利北部的亚平宁山脉)的土地使用变化及环境影响;Karen Ann Bianet Jago-on等(2009)应用DPSIR模型考察了亚洲一些城市的城市化和地下环境问题。可见,国外学者近年来运用DPSIR模型或改进的DPSIR模型广泛地分析各类资源环境问题,表明DPSIR模型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基于此,本文试图运用该模型来分析广东发展低碳经济的问题。

三、广东发展低碳经济的DPSIR模型分析

(一)广东大气质量变化的驱动因素(D)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东经济增长很快。2008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已达,3.5696万亿元,其中第二产业为1.8403万亿元。与此同时,广东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不断推进。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课题组的研究,在“十五”末期,广东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后半阶段。广东人口的增加,加上外来务工人员的大量涌入,对交通的需求也随之迅速增加。此外,居民收入增长以后,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私家车。这些都是广东大气质量变化的驱动因素。

(二)广东大气质量面临巨大压力(P)

广东经济的增长消耗了大量的化石能源,1990年广东能源消费总量、煤炭消费量和原油消费量分别为4065万吨标准煤、2991万吨和912.94万吨;2007年这三项数据分别为2.1912亿吨标准煤、1.2594亿吨和2940.10万吨。能源的大量消耗,不可避免地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2008年,广东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113.59万吨,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为148.4万吨。广东还将继续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相对落后的东西两翼等地区的工业也将得到较快的增长。因此,广东的经济发展还需要使用大量能源,广东的大气质量面临巨大的压力。此外,消费具有“示范效应”。居民收入的增加使得一部分人先拥有私家车,这必将对其他人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私家车消费具有负外部性,如拥挤、空气污染等。2008年广东机动车总计1683.5051万辆,其中广州为183.8796万辆。机动车排放造成的空气污染已成为影响广东大气质量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三)广东大气质量变化(S)

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机动车数量的增加导致的能源消耗会影响广东的大气质量,这也是广东经济增长所付出的代价之一。广东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指出:2005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达129.4万吨,比2000年增加43%。与“九五”期末相比,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上升,部分城市轻微污染天数增加,局部地区空气质量下降明显,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多次出现灰霾天气。换言之,广东“十五”期间空气质量继续下降。虽然广东关闭了很多污染严重的小企业,但目前广东的大气质量仍不容乐观。

(四)广东大气质量变化的影响(I)

大气质量的变化对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是多方面的。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增长过程中累积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使得目前广东经济增长面临严峻的环境约束。为了实现广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广东省政府提出了“双转移战略”。此举是为了缓解珠三角地区的资源环境压力,为珠三角地区引进高技术的产业腾出环境空间。可见,包括大气在内的环境容量成为广东制定经济增长战略时需要关注的重要因素,如何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维持甚至改善大气质量,成为广东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周启星(2006)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系统及人体健康的影响。广东大气质量的下降同样会影响广东的环境及居民健康。

(五)广东应对大气质量变化的政策(R)

面对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浪潮和广东的大气状况,广东也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1 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在广东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广东的产业结构也不断优化升级。目前,广东立足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5.0:50.4:44.6。可见,虽然广东的第三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还没有超过第二产业,仍然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排放理应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应有之义。这就要求我们对广东的碳排放进行分解,明确各产业的碳排放贡献。在广东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我们要密切关注各产业的碳排放状况,努力采用先进技术,减少碳排放;逐步淘汰那些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的生产能力。

2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可以降低能源消耗量,进而减少能源使用过程中排出的温室气体。1981年广东能源效率为0.164万元/吨标准煤(以1978年不变价GDP计算),2002年达到0.352万元/吨标准煤,但2005年又降至0.338万元/吨标准煤。广东应看到与发达国家能源效率的差距,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做法,大力提高能源效率。

3 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2005年,广东一次能源消费量中原煤、原油、电力、天然气比例分别为52.8%、26.1%、20.8%和0.3%。广东应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和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政府可以对新能源的研发与推广提供支持,逐步加大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能源结构的优化,必将对广东减排温室气体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 加强对私家车的管理。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广东的私家车也急剧增加。私家车在方便居民出行的同时,也进一步恶化了广东的大气质量。广东应大力发展公交、地铁系统,方便居民出行;同时,应加大私家车的使用成本,如对高峰时段进入市区的车辆收税。当使用私家车的成本较高,而公共交通系统又很发达的时候,会促使居民更多地选择公共交通系统,从而减少拥堵,也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5 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消费模式。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建立低碳消费模式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政府可以加大宣传,让消费者认识到低碳消费的意义,养成节约能源的习惯。企业作为产品的供给者,在建立低碳模式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应认识到低碳消费是大势所趋,率先掌握低碳技术,生产低碳产品的企业能够抢占先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政府应支持生产低碳产品的企业,在政府采购中优先选择低碳产品,引导整个社会的消费取向。

6 筹建广东碳排放交易体系。为了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控制在某一目标水平,必须控制向大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不同经济主体减排温室气体的成本不同,不论是哪个企业减排一定量的温室气体,对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影响是相同的。因此,由减排成本最低的经济主体减排温室气体是最有效率的。广东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建立,能够为有意进行碳排放交易的经济主体提供交易平台,在既定的温室气体减排额度之下,实现减排成本最小化。

以上分析可用图-1简要表述。由图-1可以看出,随着广东工业、交通业等的发展,广东也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必将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从而对广东大气质量带来负面影响。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是广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广东应对大气质量变化的政策(R)要涵盖广东气候变化的驱动因素(D)、广东大气质量面临的压力(P)、广东大气质量变化(s)以及广东大气质量变化的影响(I)。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广东不仅要着力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点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也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强对私家车的控制;还需采取措施缓解大气质量变化给广东经济增长、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等。

四、广东发展低碳经济的支撑体系

基于以上DPSIR模型分析,我们认为广东向低碳发展方式转型需要建立广东发展低碳经济的支撑体系。这个支撑体系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广东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

广东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包括政府、城市、企业和居民。广东省政府首先应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加强低碳发展的宣传,培育广东低碳发展的意识。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中心环节,而新技术的研发时间长,风险较大,因此,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财政和金融政策予以扶持。广东可以设定低碳建筑标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力争打造若干低碳城市。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排放废气,这种行为属于生产的负外部性。作为追求利润的市场主体,如果缺乏外在的监督和惩罚机制,企业将忽视生产对环境的破坏。因此,广东须出台相应规章,强化企业环境责任。此外,随着低碳意识的形成,居民也将养成低碳消费的习惯。

(二)广东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

广东发展低碳经济,需大力发展节能减排技术、新能源技术等。节能减排是广东需要长期坚持的方针,关系到广东经济的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发展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逐步提高新能源的使用比例,可以缓解广东碳排放压力,为广东经济发展预留碳排放空间。鉴于广东目前仍使用大量的原煤,原煤清洁使用技术的研发也显得尤为必要。

(三)广东发展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

广东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反映出低碳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广东低碳经济评价指标应包括碳汇建设、碳排放、低碳产出等。不仅要关注碳排放总量,还要关注单位GDP的碳排放。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中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应努力达到或低于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的平均水平。这要求广东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努力提高低碳产出。

五、结束语

前文运用DPSIR模型对广东发展低碳经济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广东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压力及应对策略,同时指出广东需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支撑体系。实际上,发展低碳经济也面临巨大的机遇。汇丰银行的研究表明,2008年全球气候变化行业的上市企业(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核能、能源管理、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企业)的营业总额达到了5340亿美元,超过5300亿美元的航天与国防业。。既然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潮流,掌握低碳技术的国家和地区就能够站在低碳经济的制高点。因此,广东如果能够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契机,大力发展新能源和节能减排技术,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就有可能走出一条新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不仅能够实现广东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而且能够改变广东“世界工厂”的地位,提升广东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广东的经济增长将由依靠高投入、高能耗逐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技术提高的轨道;广东高科技产品的出口比重也将相应增加;广东经济将走上内涵式发展道路,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载于《发展研究》2009年第2期第23页。

②⑤⑥2009年广东社会统计年鉴第21、409、225页。

③赵玲玲《高成本时代广东的工业发展》,载于《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第57页。

④参见《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8》,第108至111页。

⑦2011年1月22日广东省省长黄华华所作政府工作报告。

第8篇:低碳经济本质范文

一、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述评

1、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首先是二重性理论。一是人的二重性,论述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自然对于人类的生存活动的先在性,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长期发展的结果,是自然的产物,人与自然应和谐统一。二是劳动的二重性。一方面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活动,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劳动交换活动,同时具有生态自然属性和经济社会属性,是二者的统一。三是生产过程的二重性。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过程既是人类生活的物质生存条件的生产过程,又是一个在历史上经济上独特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过程”,社会生产过程是生态自然和经济社会共同交织的统一过程。四是商品的二重性。它既是生产过程的直接创造,也是人类社会劳动的最终目的,同时蕴含了价值和使用价值正是其自然生态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自然规定性和社会规定性高度统一的一个侧影。

其次是全面生产理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阐述了全面生产理论,它是将人、社会、自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全部生产和再生产理论。区别于动物生产对自然的利用的低层次性,人类所进行的能动的生产是通过某种实践使自然界为自己目的服务的高级形式。而全面生产则是全球性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自然生产等多种生产的统一。马克思进一步认为全面生产是整个世界的生产活动,超越了生产地和生产人群的局限,正是这一全球相联系的活动使原生自然在人类的改造下更加完美、更加充满生机。

第三是物质变换理论。在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在于如何认识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是核心,也是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内核。作为人类思想史上将劳动作为人与自然中介的第一人,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劳动过程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不能“过分陶醉于我们队自然界的胜利。对已每一次这一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要求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不断努力。

第四是物质循环理论。物质循环本源于生态领域,马克思将其引入到社会经济领域。物质循环表现为生态循环和社会经济循环两种形式。物质变换和物质循环都是社会有机体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形式,物质变换是人类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与自然界发生物质变换的生态经济关系,而物质循环就是人类在劳动再生产过程中与自然界发生物质变换的生态经济关系,二者统一于马克思的生态经济思想。

2、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当代价值

首先为人类理性认识生态问题提供了思想武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引领。一是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为人类理性认识生态问题明确了切入点。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生态环境危机尚是冰山一角,他以超越时代的敏锐触觉对生态环境、生态经济模式及其根源、决绝方案等一些列问题展开了卓有见地的系统论述,奠定了我们理性认识生态问题的理论基础。二是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为人类理性认识生态问题提供了方法论。马克思指出“生态危机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和科学问题,它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的政治危机、经济危机和人的本能结合的集中体现”。又深入地从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资本主义本源固有的问题展开研究。这种多学科综合、系统深入考察生态问题的方式是理性认识生态问题的基本工具。三是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为人类应对和最终解决生态问题指明了方向。马克思在著作中明确指出:“需要对……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以及同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需要我们对利润动机所直接催生的不计自然承受能力、最大限度生产和消费观念进行彻底改造,为人类最终实现以较少的劳动、资本和资源生产需要的产品、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描画了路线图。

其次为人类选择生存方式提供了价值导向。生态危机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危机。生态危机正是人类不遵循生态优先规律,无视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有限性而引发的苦果。马克思生态经济理论告诉我们自然界、包括人化自然在其存在和发展过程中遵循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只有在遵循这些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实现人类生存质量的提升。他揭示了人类生存与经济社会发展不仅要遵循经济领域的客观规律,更要先遵循自然生态规律,而低碳经济就是人类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在面临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威胁下,对原有的不计后果追求生产和消费的一种扬弃,蕴藏了人类未来生存方式的价值导向。

第三为人类选择经济模式提供了实践指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已经的人口、资源、环境同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已初见系统。在马克思的内因论思想中,一再强调了自然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地位。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实践,成就巨大,但是教训也是深刻的。特别是以自然为代价的粗放式增长,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源,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同时也严重削弱了经济增长的后劲,使我国的经济竞争力瓶颈明显。而正是在我国改革开发不断走向深入的实践中,我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关于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学说,不仅是对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继承,更是对它的创新。胡锦涛同志就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思想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民生存质量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 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既是对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当代阐释,更是引领我国经济模式创新的实践指南。

二、低碳经济的缘起、内涵及要素

1、低碳经济的缘起

“低碳经济”最早源于英国政府2003年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从而正式出现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舞台上。英国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目前的消费模式,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同时,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迫在眉睫。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而国内在正式文件中出现这一专有词汇是在2006年底,中国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到2007年6月,中国正式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9年3月中科院《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同年9月,胡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标志着低碳经济已经正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具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内涵。它首先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是人类社会面临全球环境和资源退行压力下主动调整自身活动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旨;以应对碳基能源对气候变暖的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经济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3、低碳经济的要素

低碳经济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构成要素:首先,低碳能源是核心。低碳能源指的是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核能和清洁煤,他们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其次,低碳技术是关键。低碳技术设计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的勘探开发、温室气体减排和捕获埋存等能源技术;再次,低碳产业是载体。经济发展模式是改革的初始出发点也是改革的最终归结点。如何使经济发展既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又不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就必须使经济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轨。而要发展低碳经济,就要加快以低碳技术为主导的新型产业的发展,从源头上减少排放,从目标上减少排放,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三者之中,低碳能源是核心,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低碳技术是低碳能源能否创新的关键所在;低碳产业是以低碳能源为动力、以低碳技术为牵引的最终发展目标所在;三者高度统一于人类追求社会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践活动中。

三、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1、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为低碳经济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单纯追求最大化的经济利益,不仅掠夺剥削劳动者还掠夺剥削自然界,导致了人与自然价值规律的背离。而低碳经济的理念是在人类社会收到自然生态施加的“反作用”后对资本主义的这种生产生活方式的反思和扬弃。其目的就在于通过能源结构的重构,还自然界以生机和活力,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终目标。这些思想与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批评与校正不谋而合,是对其的继承和发扬。

2、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为低碳经济理论提供了实践指南

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时提出了人类的劳动过程的物质变换过程的生态思想,也多次对资本主义农业对土地能力的掠夺和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本主义工业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进行深入阐述,这实质上是对资本主义生态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本源的探讨,更是对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矛盾的哲学思索。低碳经济提出的从个人降低生活中的碳排放量,到减轻单位GDP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再到减少全人类活动队环境的影响,都是马克思“合理地调节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一种体现,是达到“人和自然和解”的重要路径,无一不是对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实践诠释。

3、在我国经济建设中践行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和低碳经济理论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口、资源、环境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早有一系列论述。而在创新中国特色低碳经济模式、践行中国特色低碳经济理论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的关于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关系的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学说正式对这一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当代我党及领导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旗帜鲜明地表明了其理论血统。胡锦涛同志就明确指出并强调了马克主义生态经济思想的这一观点:“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思想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生存质量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六大以来,进一步明确了“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改变过去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式增长方式,思想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态化、低碳化经济发展模式。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用了大量的篇幅阐述了我党的生态文明建设创想,指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既是对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时代解读,也是对低碳经济理论的中国式阐述,是以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模式、新路线对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和低碳经济理论的最新的时 代践行。从这个角度说,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决策体现了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必然要求,而低碳经济又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低碳经济模式是践行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二、三、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第9篇:低碳经济本质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理论基础;经济学

价值2009年11月26日,政府出台关于2020年碳排放降低目标的整体规划,并将其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现阶段,针对低碳经济所进行的研究不断升温,而低碳经济理论体系的构建又是推动这一课题研究的关键环节。从经济学角度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尤其是对其经济学价值进行研究,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强势发展。

一、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分析

1.生态经济与低碳经济

生态经济学侧重于生态结构以及发展规律的研究,是生态与经济相融合而衍生出的边缘学科。低碳经济则是根据生态变化规律而进行重构的科学体系,目的在于将经济原理与生态系统相结合,进而形成全新的生态经济,并以此作为指导公众生产、发展的理论依据。生态经济注重生态的平衡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具有“三高一低”转变为“三低一高”的典型特色。也就是将低效率、高能效、高成本、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低成本、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崭新模式。生态经济体现出生产活动与自然发展的顺应和谐性,也就是强调经济发展必须服从生态规律,从而形成绿色化发展的态势,强调“绿色GDP”理念。在温室气体严重威胁人类发展的前提下,低碳经济被广泛倡导,提出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指导思想。低碳经济思想的提出与当前资源危机以及经济主体的客观反省有直接关系,生态与经济并非对立关系,在经济主体的协调下两者能够成效互补效应,从而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气候经济学与低碳经济

气候经济性学概念的提出源自2005年,德国学者施瓦茨在《气候经济学》中对其进行了深刻阐述,提出气候与经济所形成的密切关系。由于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剧,对于全球经济的不良影响也将越来越明显,其破坏程度不低于战争和全球经济危机。气候对经济所形成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公众的设想范围。气候经济学以气候环境的变化为主导,诠释出气候与经济的内在联系。低碳经济则主要侧重研究二氧化碳超量排放对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两者从本质来看具有高度相似性,只是在表达形式上有所不同。国外在低碳经济发展中主要以气候经济性为依据,这一取向对于国内经济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3.资源环境经济学与低碳经济

资源环境经济学主要探索环保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致力于寻找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规律,从而使经济发展兼顾环境效益,主要研究内容有对环境污染损失进行评估,对环境治理成本和产出进行评价,根据生产排污量确定其收费标准,确定科学的排污指标并界定其转让金额。资源环境经济学重点研究资源的既有价值,提出环境破坏需要付出相应成本,并明确其核算方式和解决对策。从高碳对环境的破坏以及低碳对环境的保护层面来看,低碳经济与资源经济之间有着交叉联系。当前,资源经济性已经构建起相对完善的学科内容,在低碳经济研究中,要充分借鉴其理论体系,从而丰富低碳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二、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

1.缓解国际经济合作矛盾,构建完善的国际经济学体系

在既有的经济性研究理论中,主要理论思想体现在利用国际领域的经济合作提升本国经济发展能效,进而提高本国经济贸易的国际实力。如果单纯从经济收益层面而言,国际经济合作对本国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从生态效益层面而言,则会产生更多的负面效应,环境问题将更加棘手。现阶段,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呈现“微笑曲线”的整体格局,也就是将曲线低端高能耗、高污染的制造业转移至欠发达国家,这就使这些国家面临更严峻的环境与生态危机,如资源的过度开发、有害气体的过量排放等。但是二氧化碳具有高度流动性,最终会危机全球大气和生态环境。由于温室效应所造成的危害远远高于其经济价值,这也会直接导致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合作冲突。在当前的经济换做中,这一问题尚不能完全避免,以国际视角进行的低碳经济合作则有助于破解这一问题。此外,低碳经济是以全球生态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从这一特点来看,该理论能够融合与国际经济学研究范畴,从而使其研究领域有所拓展。在传统国际经济学研究中,更侧重于通过国际经济合作提高本国经济发展效率,而未将国际社会视为整体进行研究讨论。如果单纯应用这一理论,则每个国家都会遭受环境损失,因此只有将低碳经济融合其中,才能使其具有真正的国际经济学价值。

2.为经济发展新模式奠定理论基础

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的经济活动破坏性较低,虽然也会产生部分温室气体,但是在生态系统的调解下能够得到恢复和平衡,经济与生态之间处于协调发展态势。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机器和化工原料的应用使温室气体排放逐步增加,凭借生态系统的自身调节能力已经无法消除温室气体的破坏影响,进而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传统经济学侧重于对财富指数提高的研究,将物质作为核心,以农学为基础的经济研究领域则侧重于物质种类的增加,商学派经济学家则关注货币经济的发展,现代经济性则以本国GDP的增长作为核心要务。如果单纯以上述理论作为经济发展的理论指导,则有可能造成更为严重的问题。因此近年来低碳经济、生态经济逐渐走入公众视野,并成为经济性研究的重点内容。温室效应已经成为威胁全球环境安全的重大问题,其产生根源在于经济发展中的不科学方式,对于不科学方式的转变已经形成了系统性工程,必须有经济性理论进行指导才能实现其预期效果。低碳经济理论有利于转变当前经济发展格局,为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3.促进消费方式发生转变

从当前经济发展格局来看,拉动物质消费有可能造成温室气体排量增加,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则可能导致消费环境受到抑制,这就是低碳经济与物质消费之间形成冲突,也就是经济学领域所提出的“目标冲突”。运用低碳经济理论,则能够对目标冲突进行有效的协调和解决。对于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来说,对于享受性消费更加注重,甚至崇尚奢侈消费。如果不能改变当前利用物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那么温室气体的排放还会无度增加,对于可持续经济的发展造成破坏性影响。低碳经济不但倡导生产形式的改变,同时也会倡导生活和消费方式有所改变,改变以往对物质消费的高度依赖,进而转向精神消费领域,使其成为经济驱动的主动力。

4.拓宽环境问题解决途径,充实经济学研究内容

在国际经济发展中,“负外部性”问题始终存在,当前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增税,二是产权界定,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在于必须有政府机制的干预才能产生作用,带有明显的国界局限性,这就为温室气体的产生这一国际性问题的解决设置了障碍。而借鉴低碳经济理论当中的“碳交易、碳关税”等方式,则有利于提出更有实践价值的改进对策。同时,低碳经济学的发展已经融合了金融、国际贸易等新的内容元素,但是,在生态环境方面由于其复杂性、不确定性,使传统经济学必须在风险控制、贴现管理方面引入新的生态概念,对这些传统概念进行重新界定,从而使低碳经济与经济性研究融为一体,成为其中一个重要分支。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在形式上出现了巨大变革,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由于低碳经济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因此公众倾向于将相关学科理论作为研究低碳经济的基础。如果没有鲜明的理论指导,那么经济活动就容易偏离预期目标,从而造成低碳经济发展受到不利影响。因此本文针对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以及经济性价值进行分析,目的在于突出低碳经济的理论研究基础,体现其经济学领域内的特殊价值,从而形成更完善的理论支持体系,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更有参考价值的理论指导。

作者:张佳萱 单位:辽宁大学

参考文献:

[1]鲁芳.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研究[J].商,2015(17).

[2]高南林.低碳经济理论基础及经济学价值解析[J].商业时代,2014(16).

[3]成晓彤.有关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的分析[J].中国商贸,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