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后勤管理方法范文

企业后勤管理方法精选(九篇)

企业后勤管理方法

第1篇:企业后勤管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企业;后勤管理;流程再造

后勤管理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企业后勤系统和管理制度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后勤流程化的管理水平。扁平化的管理模式更适合企业的后勤管理,所以企业可以对后勤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以便能够更好的优化后勤管理系统的业务流程。过程管理是企业后勤管理需要关注的重点,企业需要按照流程化管理的相关要求对自身后勤管理系统进行科学的流程再造,从根本上提高企业后勤管理的整体效益和水平。

一、企业后勤系统管理在财务会计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后勤产权关系、管理职责不清

目前我国企业后勤系统管理现行的财务制度中,普遍存在部门管理混乱、人员职责不明的后勤系统管理现象。企业财务制度的不健全不仅会对企业的长期发展造成影响,还会制约企业后勤系统管理的发展。随着现代企业在管理上方式和理念上的不断改进和深入,都对企业后勤管理系统的职能提出来进一步的要求。企业的后勤系统管理要能够划清部门各员工职能,建立起一个规范严格合理的后勤财务管理机构,为企业提供全面的后勤保障。

(二)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由于国内大部分企业的后勤系统管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普遍缺乏,模式普遍较小,且由于国内后勤管理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而且缺乏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而导致财务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导致企业财务制度中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较大的缺陷,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后勤管理企业的财务控制和管理能力。企业后勤管理中存在着难以协调的财务制度与执行过程中的责、权、利三者突出矛盾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后勤涉及和包括的环节较多且范围较广。以及企业在财务制度方面不完善,制定的统一管理制度不能很好的使企业各部门相互合作、协调的工作。

(三)财务管理工作的目标不明确

企业后勤系统管理水平和能力的高低与企业在制定财务制度时管理目标是否科学合理有很大的关系,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目标能够为财务制度的实际执行提供有效的保障,同时也是促进后勤管理水平和能力提升的基础。另外,除了管理目标的制定外还有总体目标的制定,而公益性是总体目标制定的基本要求。由于企业后勤系统管理采用了企业模式和市场机制,所以在对其进行流程再造时还要注意对各类经济指标进行综合的考核,最终实现后勤流程再造给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企业后勤系统管理流程再造的具体方法

(一)后勤系统管理流程再造时需要确定业务流程目录

企业的后勤系统在流程再造时,首先要将后勤管理层次和其部门包括的各类业务进行细致的划分和分类。另外还要将后勤管理流程涉及的各环节进行科学规范的规划和管理,然后综合评价企业后勤系统管理的总体情况来合理正确的将企业内部后勤系统管理流程与外部业务进行融合。同时企业在进行后勤系统流程再造时,要适当简化业务流程的管理过程,从而能够有效避免后勤流程维护和操作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二)后勤系统管理流程再造过程中需要梳理好业务流程

企业在对后勤系统进行管理流程再造时需要对上一步中确定好的后勤业务流程目录和各流程环节进行科学的分析,找出企业目前后勤系统管理流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针对分析出的后勤管理流程问题进行仔细的梳理和解决,从而来提高企业后勤系统管理的质量和综合水平。在实际的操作中可以根据企业后勤业务流程的管理目标来开展具体的工作,对每个业务流程环节的起点和终点进行全面的分析,如后勤业务流程中的主责部门、主责岗位、工作标准等。最终使企业后勤系统的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更加简洁、形象化,对后勤工作人员的操作和执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后勤系统管理流程再造过程中需要进行风险评估

风险综合评估是企业后勤系统管理流程再造过程中的主要内容,主要是为了达到更好的防范风险和降低风险的基本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后勤管理部门首先需要根据企业内部后勤事件发生的概率,为其进行风险等级的划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首先需要根据流程图方法对企业后勤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的分析,从根本上对企业后勤系统管理中的各个流程风险进行控制。其次基准化分析法也是企业后勤系统管理流程再造过程中风险评估的主要方法,实现对后勤管理流程的各个环节活动进行有效控制。通过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风险综合分析和评估,可以规范企业后勤系统的风险管理措施并形成可靠的风险管理综合数据库,从根本上达到提高企业后勤系统管理流程风险控制的效率和正确性。

三、企业后勤系统管理流程再造的完善措施

(一)理顺产权关系,明确管理职责

企业在进行后勤系统管理流程再造的财务管理工作时,一定要注意将内部的各种产权关系逐步理顺,为企业在制定财务制度和执行中提供能够独立管理的经济基础。财务人员在开展企业后勤系统管理财务工作时,要做到合理利用资源且明确划分企业资产的所有权。从而有效防止在后勤系统管理中财务工作容易出现管理混乱、职责不清的问题。同时,企业的财务人员还要认真仔细的对内部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进行清查核对,并做好企业后勤经济实体包括的各类资产设备的核实及登记工作并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估。

(二)构建全面的核算体系,完善内控制度

在对企业后勤系统管理进行流程再造时要对内部的核算体系进行科学的完善,同时在执行财务制度时也要重点关注后勤核算体系的全面建立。后勤系统管理的财务工作量大、涉及范围广、各类资产设备都具有较大的流动性,这谢因素都一定程度的增加了企业后勤管理财务核算的难度,直接影响到了后勤财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而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企业后勤系统管理中都尚未形成统一的财务核算管理规范和标准,这对企业后勤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真实性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企业在后勤系统管理流程再造方面一定要加强财务工作的改进,做到明确后勤成本的开支范围并在责任成本理论的基础上,来科学核算企业的成本。

(三)加强后勤系统的财务监督和审计

后勤系统管理财务工作中的监督和审计工作也是企业后勤管理流程再造中的重点内容,需要相关财务人员对其及时进行加强管理。对于企业后勤管理中不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企业需要通过加强对内部资金管理效果的监控和考核,另外还要重点关注内部审计监督机制的构建成果。所以,后勤系统在执行财务制度的过程中一定要能够合理结合企业实际的情况和资源状况,来建立以高层管理者为主体后勤系统内部审计监督机构。并为审计监督机构配备高素质且具有丰富后勤财务管理经验的管理人才,从而保障企业后勤系统管理中各类财务信息的真实、有效、可靠性。

四、结论

后勤系统管理流程再造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企业后勤系统管理在财务会计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企业后勤系统管理流程再造的具体方法研究和探讨以及企业后勤系统管理流程再造的完善措施来对企业后勤流程再造进行科学的探讨。企业在后勤管理过程中需要以流程再造为核心,从根本上提高企业后勤系统流程管理的整体效益和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黄建华.国有企业后勤物业管理的实现探讨[J].现代商业,2009(14):11-12.

[2]李浙滨.做好国有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青年文学家,2011(7):27-28.

[3]李福江,任英磊.企业后勤管理工作创新探索[J].才智,2009(32):32-33.

[4]侯贻群.浅谈推进国有企业后勤系统改革发展的途迳[J].现代物业,2010(11):38-39.

第2篇:企业后勤管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电力企业 后勤管理 工作信息化 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c)-0161-02

随着电力体制的变化,电力企业内外部环境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对企业管理提出了较高要求。后勤管理是电力企业内部工作中较重要的组成部分,与电力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但是由于管理方法较落后,导致后勤管理工作质量较低下,影响了电力企业内部稳定,在信息化时代下,必须认真做好企业后勤管理,实F信息化的创新发展。

1 概述

1.1 电力企业后勤管理的作用

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可以结合电力企业发展,采取有效的管理方式加强各部门协调,促进了企业稳定运转,提高了工作质量。同时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实施,给员工提供了沟通和交流的平台,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氛围,加强了企业内部管理,规范了企业流程,促进了企业的长期发展。

1.2 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力企业体制改革速度越来越快,给电力企业产生了较大压力。虽然很多企业已经认识了后勤管理的重要性,并加强了后勤管理,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第一,管理理念创新意识匮乏。随着电力企业的发展,对企业及管理部门均提出了较高要求,但是由于后勤管理创新意识不足,依然使用传统方式操作,导致管理内容较落后。第二,后勤管理中的监督机制不健全。后勤管理工作是一项负责的工作,内部涉及的内容较多,必须加强日常工作监督,但是由于很多电力企业还没有建立后勤管理监督机制,导致后勤工作较散漫,直接影响了后勤管理效率。

2 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特点

经过分析发现,电力企业后勤管理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服务性。服务功能是电力企业后勤管理的基本属性,也是后勤管理的核心任务,目前服务功能主要包含以下几部分内容。(1)给电力企业供应基本的物资,为电力企业的长期发展创造条件。(2)优化电力企业内部工作环境,给企业员工提供舒适的环境,让企业人员认真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3)结合电力企业发展,制定一系列的措施,维持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行。以上几部分服务功能既可以实现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又强化了管理力度,实现了资源优化,同时保证了电力企业的能源和设备安全,对企业发展具有较大意义。

第二,支持性。后勤管理工作对电力企业工作的进展具有很大作用,不仅影响了电力整体工作质量,还可以给后勤工作提供支持。由于电力企业工作中会出现多种问题,所以必须借助后勤力量加强控制。后勤工作量较大,而且任务较繁琐,不被人重视,会影响电力企业的整体运行。因此后勤工作的支持性对企业安全运行非常重要,只有提高后勤工作的重视度,才能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第三,后勤工作较复杂。后勤工作涉及企业的各部分内容,工作内容较杂乱,需要考虑的项目问题较多。例如工作安全问题、环境、物资能源等问题,同时还要安抚员工情绪,充分考虑各部门利益。因此,必须积极做好交流,加强各单位协调,促进工作的实施。

3 电力企业后期管理工作信息化创新方法

3.1 建立完善的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

进行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信息化创新时,必须结合单位实际内容,创新手段并完善日常管理内容,利用创新手段构建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经过分析发现,目前后勤信息化系统建设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第一,设备资产管理。此项内容较复杂,包含办公设备与通讯设备,一般采用“一室一档”方式管理,构建信息平台,将所有设备及维系信息储存在管理平台内,方便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第二,安全事务内容。主要包含餐饮服务、会议准备及清洁等内容,综合性较强。借助信息化管理实现了管理内容具体化,加强了时间节点衔接,工作效率较高。第三,安全保障方面。安全保障主要对电力企业车辆、安全人员等情况,借助信息化进行分析,发挥了最大化资源效益。

3.2 加强信息化后勤管理队伍建设

一支高水平的后勤服务队伍已经成为促进后勤管理工作进展的基础,对电力企业后期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后勤人员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电力企业管理质量。因此,必须结合电力企业需求,建设一支高水平、素质过硬的队伍,保证电力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进展。为了实现此目标,可以建立电力企业信息库,结合电力企业发展,寻找多方面人才;积极培养复合型、服务型和科技型人才,全体员工共同合作,积极解决电力企业后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实现电力企业建设目标。

3.3 建立制度,约束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

为了保证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合适的制度,约束并监督后勤管理工作进展,提高后勤管理工作质量。从电力企业角度分析,进行后期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创新型工程,需要在长期发展中不断建设和完善,进而符合电力企业发展。一般当电力企业实现后期管理信息化及数字化操作后,必须建立与之匹配的制度,保证新型管理模式及流程的实施。推动后勤管理信息化就是将原先单一的业务流程变为统一的整体,不断完善制度,提高信息化水平,进而实现后勤管理工作目标。

3.4 宣传并推广后勤管理信息化

宣传并推广后勤管理信息化,不仅可以让领导人员和员工从思想上认识到后勤管理信息化的作用,还可以促进后勤管理工作的开展,对后勤管理的推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电力企业进行后勤管理工作信息化创新时,必须加强宣传和推广。例如,电力企业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内部信息化沟通平台,并设置相应的栏目,鼓励公司员工积极献策。同时可以发行刊物,进行征稿启事,让电力企业员工了解后勤管理工作信息化创新的意义,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后勤管理工作质量,促进后勤管理工作的实施。

4 结语

后勤管理工作是电力企业的核心任务,已经成为电力企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企业长久发展具有很大意义,在电力企业管理中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利用后勤管理信息化创新,还可以提高后勤管理工作质量,进而结合电力企业实际发展,给员工提供高水平的服务,全面落实应急预案,不断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电力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杨志胜.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信息化创新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6(19):51-52.

[2] 李子游.探讨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信息化创新[J].现代国企研究,2016(18):52-53.

[3] 朱晓鹏.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信息化创新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5(22):11-12.

第3篇:企业后勤管理方法范文

高等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管理的好与坏,对于高校学生及职工的工作、学习、生活也会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做好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的现状

(一)高校后勤人力资源思想现状

高校后勤职工的主体是在第一线从事服务的人员,相对来讲,他们整体文化素质偏低,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加之历史的缘故,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事业型管理模式的影响,导致观念陈旧,服务意识淡薄,管理能力不强,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感。“等、靠、要”思想严重,基本上不具有市场能力、社会能力,更缺少创业经历和市场竞争的锤炼。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化企业管理对后勤社会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使得后勤现有干部职工的素质远远不能满足后勤社会化改革与事业发展的要求和标准。此外,一些与市场经济不相协调的社会文化传统及观念也束缚着高校后勤人力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源管理的改革,如:传统观念上,人不能作为交易对象,不能成为企业的资本;另传统文化上重义轻利、小富即安、和谐中庸等思想也应根据社会主义市经济的要求进行调整转变,赋予新的内容。

(二)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结构现状

后勤企业队伍人力资源在年龄、职称、学历、知识、工种结构等方面不尽合理。后勤干部职工队伍的构成现状:一是过去学校安置的教职工家属、子女,二是土征用合同制工人,三是部队转业军人及少量“农转非”安置职工,四是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中富余人员向后勤的流动,五是近年来学校引进人才所带家属工向后勤的流动,六是长期来计划体制下外聘的农民临时工,七是通过各种关系挤进学校的社会事、企业单位下岗人员等。大部分高校后勤集团事业编制职工年龄大多在40一55岁之间,他们长期工作在后勤第一线,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管理经验,但大多数文化层次不高,只能作一般性工作;缺少学历高有专业特长安心后勤服务工作的骨干力量这种情况制约了后勤集团从学历结构来看,高层次学历人员偏少,低学历人员多,其学历结构已经不能适应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发展;从专业技术结构来看专业技术人员少,能够指导生产和经营的专业人员更是匾乏;从年龄结构构看,40岁以上的人占了一半以上,因为各个高校不会再在后勤招入正式编制人员,再过10年将有一半的人退休,后勤的管理方式必须有前瞻性,在编人员越来越少与外聘人员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计划,显得尤为重要。

(三)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现状

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后勤社会化体制改革,很多学校也组建了高校后勤实体,实行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但由于高校后勤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事业型管理模式的影响,从事后勤服务管理的人员却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变化。一方面原有事业编制人员过多而无法予以安置,或即使全部安置也使后勤背上沉重的“老人”包袱,并造成素质低下技术不高、年龄偏大人员比例过高的结果,另一方面后勤社会化改革后,那些既懂管理又善经营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和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技术人才又明显短缺。后勤集团的管理模式虽然已实行企业化运作,但政策和措施却仍按计划模式实施,待遇和福利相对下降,因此造成一些本应是后勤企业发展中坚力量的业务骨干、专业技术人员都难以留住,纷纷要求向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方面流动,高校后勤现有机制的不灵活、企业文化的相对滞后和后勤社会化改革政策的不到位,又引发了事业编制的人才不愿意屈就干后勤。

二、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目标不明确

目标决定了运行的方向,市场经济要求企业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而目前后勤企业尚未建立利益追逐机制,即未能按市场法则确定企业目标,因此作为企业管理系统有机组成部分的人力资源管理也难以按市场要求运行。造成高校后勤目标不明确的主要原因在于其特殊的利益结构安排。

(1)从学校利益角度,要求高校后勤承担改革的主要成本。包括:为保证学校稳定,要承担大量社会负担和冗员,要为学校创造出一定的经济效益等等。因而,学校对后勤要求目标是多元化的,实现利润只是其中目标之一。

(2)从后勤企业利益角度,一方面,高校后勤无法摆脱与学校的千丝万缕联系,后勤业按学校的要求运行,实现学校的目标,则可获取更多政策支持、资金方便等,这是高校后勤生存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现阶段高校后勤承受着市场化和社会化竞争的双重压力,改革任务艰巨,解决沉重的冗员负担,整合原有的混乱管理组织都需要付出很大代价,企业首先考虑的是生存问题,为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只能以稳定等为主要目标,难于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目标。

(3)从后勤企业经营者角度,由于目前高校后勤领导实行任命制,加上激励机制不完善,从利益角度,他们关心的并不是企业经营状况,而是上级领导的评价。企业效益好坏与管理者利益并无太多的直接联系,而相反若与上级领导关系处理不好或企业职工思想不稳定,在上级要求的方面出了差错,则经营者可能要断送自己的前程,从而造成企业经营者缺乏冒险、创新动机,企业无法形成追求利益的动力。

(4)从后勤企业职工利益角度,在企业转型时期也是利益调整时期,因而造成了职工追求短期利益的倾向,从道义上讲也不能要求职工个体此时过多地考虑企业长远发展问题,因而职工实际追求更多的是自身短期的利益,而不是企业的长期利益。

(二)用工制度不完善

由于我国用工需求不是增长需要型而是就业需要型,职工与高校后勤长期形成一种默认的契约,即高校后勤职工接受低工资及福利待遇换取不被解雇的权力。实际上这种合约制定者是政府和学校,合约的安排最终体现职工与学校的关系,而学校为履行承诺,对职工承担着无限责任。随着《劳动法》的实施,高校后勤对职工实行合同制管理,原有的固定用工制度有所松动。然而改革用工制度并不容易,首先,这种变化难以为广大职工接受,“高校后勤职工”身份体现着职工过去对社会的贡献,包含着职工与学校因体制造成的利益关系,因此,他们对重新确立劳动关系抱着消极态度。一些学校后勤部门在实施劳动合同制的过程中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也难以起到全面改革用工制度的作用。其次,实行合同用工本质是企业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决定职工数量和结构,并进行动态管理。而实践中从社会公开招聘职工效果不理想:想招的人要不到,不想要的人却通过备种渠道千方百计挤进来。再次,解除劳动合同不易,除非职工有严重违纪或违法行为,否则企业辞退职工将会遇上很多的困难。相反,职工不愿留在企业则可随时不辞而别,可能给企业造成较大的损失。此外,目前对劳动合同管理不完善,职工通过工会与企业集体谈判确定工资或签订劳动合同,其实合同内容是由企业(政府)单方面确定,职工并无协商余地,当入权力受到限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合同的履行。因此,可以认为,目前高校后勤劳动合同“形式重于内容”,用工制度未得到根本转变。

三、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策略

(一)树立一个兼顾多方的管理目标

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使得后勤的职能正在逐步从学校分离出来。高校普遍成立了后勤服务实体,模拟企业运行,有些高校的后勤实体已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注册为独立企业法人,实现了与学校的彻底分离。虽然如此,但是要想高校后勤完全实现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利益追逐机制仍需要一段时间,加上高校后勤是一个具有众多利益群体的实体,如何制定一个合理的管理目标,使得各个群体的利益结构得到合理的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双重性质:经济性与教育性并重。高校后勤人力资源属于高校的一方面,所以也具备了服务高校性质的功能,一方面要辅助高校向社会输送人才,一方面也要为高校提供生存下去的物质基础,所以人力资源要想发挥真正的作用就要树立一个多方兼顾的目标,运用多重的标准来衡量不同的事情,在兼顾提高服务质量、输送优质人才给社会的同时,也要为高校后勤培养更适合的员工,节约人才成本的同时达到效率的更优。

(二)逐步实施统一标准的用工制度

随着高校后勤改革的推进,高校后勤对职工实行合同制管理,新的用工制度必然走入员工的视线。由于原先的用工制度根深蒂固,一些员工很难一下子转变过来,所以一些学校后勤部门在实施劳动合同制的过程中采取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这样折中的办法。这种办法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事实证明收效不明显,它的失败之处在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员工之间容易产生比较,公平性欠缺,高校后勤要想改变原先的用工制度就必须下决心,制订一套统一的标准。这是一个总体的原则,不能丢,但是实施的时候可以分几步走:第一步,先拟定一个制度,进行评估检测效度和信度;第二步,在实行制度之前要提前公布、培训;第三步,实施;第四步,制定一个绩效评估,及时总结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一开始实行的力度可以适当减弱一些,让员工有一个适应和过渡的时间,接着逐步根据前一阶段的情况朝着最终目标作适当的改进,就这样一步步地改进,逐步实施统一标准的用工制度。

(三)建立一套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从传统的人事管理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是高校后勤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及应对日益加剧的竞争形势做出的必然选择。为实现这种转变,企业必须把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统筹规划,构造完整的人力资源再造体系,坚持以人为本,把包括“识人、育人、用人、留人”在内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连结整理成有机整体,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发挥资源管理的整体巨大能量,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人力资源基础和强大的驱动力,最终帮助企业重新获得竞争势力。

[参考文献]

[1]顾正俊.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

[2]高振民. 高校后勤人力资源及管理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硕士论文,2006.

[3]周劲松. 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硕士论文,2011.

[4]方创胜. 对高校后勤管理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1(11):20-21.

[5]肖立民. 对新时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25):199-200

[6]应红波. 高校后勤企业规范劳动用工的思考[J].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4):63-65.

[7]缪春华. 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的缺失及其规制策略[J].高校建设,2010(7):242-243.

[8]宁小玲. 高校后勤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功能及实现途径[J].职教与经济研究,2007(02):1-5.

[9]余靖. 对高校后勤服务实体财务管理策略的思考[J].管理视野,2011(06):135.

第4篇:企业后勤管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 高校后勤; 企业化; 财务管理

高校后勤工作不仅关系到高校的发展和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我国高校后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高校后勤实体得到了长足发展,后勤保障能力得到了迅速提高。高校后勤财务工作得以不断完善和加强,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方式,不断加强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对高校后勤的可持续发展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一步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后勤企业化管理的引入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目的是要改变原有的供给型、福利型的后勤体制,其改革方向在于后勤社会化,用企业运作方式加以规范,以市场规律驱动,在竞争中提高和改进服务质量,同时保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就要求高校后勤的“社会化”要先做到“企业化”,高校后勤的企业化就是要在高校后勤系统建立企业化的组织机构,形成企业化的经营机制。高校后勤企业化管理模式的引入,其核心问题是管理体制的变革和引入,要选择企业化管理的方法和制度,改变传统的服务管理方式,使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分开,使高校后勤实体从供给型、福利型的体制中分离,使之成为服务经营性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运用市场经济管理的方法和方式解决市场活动中的问题。高校后勤实体应逐步实现“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收支自主、自负盈亏”的服务经营型后勤实体,建立并实行事业单位内部的企业化管理。

二、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一)高校后勤实体的财务管理模式

高校后勤实行企业化管理,势必要建立与其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模式,理顺各种财务关系,规范会计核算,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提高社会经济效益,达到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因此,高校建立和探索适应其发展需要,又符合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求的后勤财务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高校后勤财务工作的管理模式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形式,如图1所示。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是以后勤实体财务独立核算的模式存在,因为这样更适应于社会的外部环境和高校后勤实体各项工作的开展。另一部分高校则是采用原有后勤的核算模式,虽然后勤管理体制变了,管理模式变了,思想变了,但其财务核算形式变化不大,存在一定的弊端。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模式要因地、因校而形成适应自身高校发展的财务管理模式。

(二)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务核算制度的不确定问题

各高校依据其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同,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的程度也不同。我国部分高校后勤实体已经真正地实行企业化管理,独立于高校之外,而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另一部分高校是引入了企业化管理方式,但不具有法人资格,仍作为高校的一个职能部门或直属部门,没完全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高校后勤社会化。这样一种现实情况给高校后勤实体带来了财务核算体制问题,要求高校后勤实体的财务核算必须满足现实需要。具有法人资格的后勤实体要执行企业的财务核算制度;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后勤实体,既要满足学校的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制度,又要考虑结合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这种模式给高校后勤实体的财务核算带来了相应的困难和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另外,由于核算制度的不确定,造成了核算制度的不规范,特别是在固定资产、待摊费用、预提费用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处理方法,没有明确统一的规范,致使提供的会计信息会缺乏可靠性。

2.财务管理目标的双重属性制约问题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使高校后勤的财务管理目标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高校后勤实体的运行既要保障后勤服务,又要符合市场规律。或者理解为,高校后勤实体既要体现其公益性,又要体现市场性,这就使高校后勤实体的财务管理目标也具备了这样的双重属性,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财务管理目标的定位,使财务管理目标相互制约,不能很好地发挥财务管理作用。而目前,我国高校后勤实体与学校之间存在的隶属关系,又被赋予了太多的行政性任务,导致后勤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张强,2011)。高校后勤既要在保持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高校后勤实体的资产不断保值、增值,又要实现各方利益的相互满足。但实际操作上,由于高校的自身性质,学校要保证校园的和谐、稳定,使公益性要放在首要的位置,市场性必须给公益性让步,这种情况造成了高校后勤实体的财务管理目标实现路径不一致、不均衡,很难准确实现切合实际的财务管理制度设计。

3.企业化运行下的财务管理滞后问题

按照国务院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具体要求,我国高校后勤实体基本上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并实施现代企业化管理模式,随之带来的就是财务管理配套问题。高校后勤实体的财务管理要适应改革带来的模式过渡和转变,但实际情况是一些高校后勤实体的财务管理还相对滞后,达不到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后勤实体的发展。目前,从我国高校后勤实体的社会化改革进程上看,绝大多数高校的后勤实体都与高校自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注册了法人资格,也接受学校的监督、指导和领导,这就造成了后勤实体财务管理上的相对制约。多数高校的后勤资产所有权归学校,国家拥有终极处置权,真正属于后勤经济实体的只是部分经营权,并不具有对其经营资产的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孟建敏、刘华,2008)。这样的产权结构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严格的企业财务管理,从而使高校后勤实体的财务管理受到一定影响。

4.运行经费核定标准的不配比问题

高校后勤实体的运行经费来源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向学校提供后勤保障服务,学校以“服务经费”的名义向后勤实体拨付相应的运行经费;二是后勤实体通过自身的一些经营项目获得经费。由于高校后勤实体占有一定的优势资源,其通过一些自主经营项目获得相应的补充、保障运行经费无可厚非。但是其服务经费的核定却存在着较大的问题,矛盾的双方就是学校和后勤实体,学校既需要优质的后勤保障服务,又需要节约经费,这造成了服务经费标准核定的不配比问题,给后勤实体造成了困难局面。学校在核定经费时,多是按照后勤行政管理职能的经费标准进行一些调整,这种调整缺少科学论证,也未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同行业标准等,使高校后勤难以实现企业化管理和成本核算(牟起玲,2009)。目前,对于高校服务经费标准的核定问题,我国高校还没有一个比较完善和规范的服务质量价格体系,同时缺少相应的指导性文件,这也是造成服务经费标准核定不配比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应对措施

(一)明确现阶段高校后勤实体的财务核算体制

1.明确现阶段的会计核算制度

目前,我国高校后勤实体依据其自身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企业和事业两种会计核算制度,而又由于后勤实体引入企业化管理模式,致使事业核算制度中的高校后勤实体又多参照和借鉴企业的核算模式进行会计核算。这给会计制度设计上带来了诸多不便,也是一直困扰高校后勤财务人员的问题。鉴于这样一个客观情况,高校后勤实体在会计核算制度上应把握好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科目的设置以及会计制度的设计要求等三个方面。后勤实体要从其实际管理要求出发,根据其自身的后勤管理模式,确定所要执行的会计政策,并应根据服务、经营以及管理需求,设置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会计科目体系,统一明细科目,这样有利于加强会计资料的汇总、控制和监督检查。

2.建立科学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

高校后勤实体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目前仍是众多高校后勤财务工作的难点问题。很多高校是自筹经费购买固定资产,但必须在学校资产处进行验收,学校财务处同时进行账面价值管理,而后勤实体又不进行固定资产折旧,这就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高校后勤实体在引入企业化管理后,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制度建立固定资产核算方式,在固定资产的购建、使用、处置方面进行设置,选择适宜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并增设“累计折旧”科目,使得会计核算能正确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在需要更新固定资产时,应履行相关手续报请上级审批,经审查核实确需要更新时,方可从相应的折旧款项中支付使用。

3.构建合理的成本核算机制

实行企业化的高校后勤实体,应不断加强和完善成本核算机制。以往的高校后勤实体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由于引入企业化管理,出于管理要求和成本核算的考虑,建议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有利于加强成本控制,能体现高校后勤实体的业务活动运营效果、实现计划、预算、控制和报告的一体化。以权责发生制作为高校后勤实体的会计核算基础,同时考虑国家拨付教育经费的管理要求,在年终决算时,一方面按照企业化财务运行模式出具财务报表,另一方面要按照学校要求填报事业单位年终决算报表。在构建合理的成本核算模式的同时,高校后勤实体应建立可行的核算制度,严格区分经营性收入和后勤保障服务经费收入。

(二)合理解决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目标的双重属性

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目标的双重属性一定程度上使财务工作受到了影响,后勤实体应合理解决其公益性和市场性并存的问题。高校后勤实体应坚持以高校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服务为方向,追求具有公益性、非完全营利性的财务管理目标,使财务人员能维护资产所有人的利益,有利于高校后勤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有利于保证后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刘亚岑,2011)。我国高校后勤实体存在着多样化的管理模式,其公益性和市场性的侧重点也不同,那么从财务管理工作的角度上就应遵照后勤实体的管理模式,以后勤实体的中心工作为重点,采用不同方式的财务管理模式,这样才能较好地解决财务管理目标双重性问题,才能设计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

(三)强化高校后勤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运行模式

高校后勤实体既然实施了企业化管理,就要建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解决财务管理相对滞后的问题,探索适应高校后勤的财务管理方法和模式,不断强化管理手段,改变财务管理观念,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适时创建新型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模式(李敏,2009)。高校后勤实体应建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现代企业管理机制,不断加强成本控制,运用企业化的财务管理模式加强后勤实体的财务管理。具有法人资格的后勤实体,应在满足学校稳定和体现公益性前提下,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实现利润最大化。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后勤实体,应有效结合企业财务管理模式,通过对后勤服务运行成本的控制,实现其财务决策、计划和控制的管理目标,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实现运行成本最小化。

(四)制定科学合理的后勤服务经费核定标准

在服务经费核定时,高校考虑的是学校整体年度经费预算和稳定的后勤保障问题,而后勤实体要考虑的是学校核定的服务经费能否满足后勤保障的正常稳定运行问题,站在不同的视角,就会对经费核定的标准有不同的理解。解决服务经费核定标准的不匹配问题的核心就是“统一观念、标准对等”,学校要对后勤实体在后勤保障的重要性上高度认可。另外,相关部门应依据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按照当地区域的物价水平和用工成本,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后勤服务经费标准。对制定的经费服务标准应多方位考虑,并征求多方意见,反复推敲,力争达到科学合理,各方满意。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强.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高校后勤研究,2011(2):25-26.

[2] 孟建敏,刘华.改革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模式的意见[J].中国农业会计,2008(8):32-33.

[3] 牟起玲.浅谈高校后勤财务管理问题[J].高校后勤研究,2009(3):52-53.

第5篇:企业后勤管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效后勤;财务风险;控制

自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施以来,绝大部分高校的后勤部门已经基本实现了改制重组,完成了事业单位下属部门到独立经营法人的身份转变。虽然新建立的高校后勤集团企业仍与原属单位有着密切联系,但其身份和地位正在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从外部经营环境来说,社会化的改革之后后勤企业必须面对和参与市场化的竞争;从内部发展环境来说,后勤企业开始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更为关键的变化,其经营业务按照市场化的规则进行,发展目标也由过去单纯的满足学校师生生活需要而转为参与市场竞争并获得适当的经济利益。社会化改革无疑有力的推动了后勤部门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其生产效率。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改革之后出现的各种问题,并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在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中,财务风险是重中之重,财务管理的效率效果和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关系到整个后勤企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以后,市场的波动性和金融环境的不稳定性很大,这都增加了后勤企业的财务风险。高校后勤企业如何正确的预防、识别、和管理风险,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和应对措施,需要引起后勤财务人员的关注和思考。

一、财务风险管理及其意义

财务风险属于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会有不同的认识。在财务管理中,财务风险是与经营风险相对的一个概念,指企业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本息的风险,亦即财务风险与企业的流动性有关。但财务活动并非仅仅只有流动性管理,而风险也有较为广泛的内涵,因此在实务中这样一个定义显得过于狭窄,对实务工作难以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从字面上来看,财务风险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财务管理活动,二是风险。财务活动直接体现为资金运动,而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可能带来收益,也可能造成损失。如果以收益来衡量财务活动的结果,再结合风险的来看,财务风险可以理解为,企业财务活动中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发生偏离,财务目标不能得到有效实现而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包括其程度及相应的可能性。那么,财务风险管理就是企业通过采取各种方法确保财务目标得以实现的一个过程。加强财务风险的管理,对后勤企业的健康平稳发展有重要意义。首先,高校后勤企业属于国有性质,有效的风险管理能够帮助改善财务规划和管理,提高财务效率和效益,有利于实现后勤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第二,风险管理能够辅助管理层考虑更全面的因素,作为更加合理的经济决策。第三,风险管理促使后勤企业对市场保持持续的关注,从而获取更多更有效的市场信息。

二、后勤企业财务风险的内容

从具体的风险表现形式来看,包括短期内不能履行财务义务而产生的流动性风险,未获得贷款而产生的信用风险,价格变化引起的市场风险等。从财务管理活动的不同阶段来看,有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等。本文以财务活动的阶段来划分各种风险。

1.筹资风险。筹资活动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筹资风险是指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和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因筹集资金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包括利率风险、购买力风险、再融资风险、财务杠杆效应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后勤企业筹集的资金,一般可分为债务性融资和权益性融资,由于筹资方式的差别,其对应的具体风险内容存在一定的不同。如债务性融资首先带来的问题是债务到期后是否能够及时足额偿付,还有利率的变动导致利息变化而带来的财务收益的不确定性。后勤企业的权益性投资,主要来自原高校资产的划入和后来的拨款支持,无需偿付但会有保值增值的收益要求,也存在是筹集到的资金是否能够获得预期收益的风险。

2.投资风险。投资活动是企业财务活动的第二个环节。投资风险是指企业投入一定资金后,因市场变化导致最终收益与预期相偏离的风险,是由投资行为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后勤企业的快速成长,高校后勤企业的投资活动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虽然后勤企业的投资行为一般更注重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但这以外的投资活动必将得到快速的发展。对外投资的项目、规模以及投资的方式,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投资的收益,各种投资决策以及决策的执行决定了投资的风险。

3.资金回收风险。资金回收是企业财务活动的第三个环节,资金收回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后勤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转化为结算资金或应收项目的过程,二是结算资金或应收项目转化为货币资金的过程,这两个过程的时间和金额存在不确定性,比如应收账款被拖延占用,或无法全额收回,即为资金回收风险。一般来说,后勤企业的资金回收风险主要来源于与校外单位之间的经济活动,对校内师生提供的后勤服务一般不存在资金回收的风险,甚至往往是预收相关款项再提供服务。

4.收益分配风险。收益分配是企业财务循环的最后一步,收益分配风险是指由于收益分配给企业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对后勤企业而言,分配利益会带来几个方面的后果。首先是最直接的影响,即偿债能力会降低,影响到企业的流动性;二是在收益确认的过程中,由于会计方法、估计、政策等方面的原因,可能造成收益确认结果偏高,既要提前纳税,又可能分配较多的利益。在收益分配的时间、方式和金额方面,作为国有企业,后勤企业的自主选择空间较小,但仍可以适当的进行调整,确保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三、高校后勤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自高校扩招以来,各个高校的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伴随而来的是后勤基础设施需求的迅速增长,但国家的财政投入没有及时跟上。根据相关政策,后勤企业被允许向金融机构借款,债务规模发展迅速,由此大大增加了其财务杠杆,利息费用也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这大大增加了后勤企业的相关风险。同时,社会化经营以后,后勤企业面对的竞争环境更为复杂,收益的不确定性也增加了。在从事业部门向企业转变的过程中,高校后勤企业在财务风险的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不完善,执行不力。后勤企业改制以后,还在一定程度上延续着原事业单位的部分制度或者习惯,并不完全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其内部的预算管理制度、投资核算管理制度、会计监督制度等重要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缺乏可操作性或存在较为严重的漏洞和缺陷。另一方面,建立起来的财务管理制度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财务管理的意图和目标不能有效实现。这就使得后勤企业在制度上就不能及时有效的防范风险,也不能及时的发现存在的风险,甚至会促进部分风险的快速形成和增长。例如,对现金管理的不善,很可能导致现金流动出现断裂导致流动性风险。

2.财务分析缺失,不能快速有效识别财务风险。社会化改革以后,后勤企业财务管理中延续着原有的方式,往往偏重于财务信息的记录和核算,而缺乏对财务分析的重视。财务分析方法不够科学有效、及时,甚至常常不做财务分析。加上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的原因,可供使用的数据质量也偏低。面对众多的数据,财务人员不能快速、准确的发现其中的关键信息,识别其中蕴含的财务风险或者机遇,无法为后勤企业的相关经济决策提供更好的信息。

3.财务杠杆偏高,经营管理不善。负债经营是利用债务资本帮助企业自身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其前提条件是企业的资产收益率大于借入的债务利率,否则会反而降低企业的收益。当前部分后勤企业存在财务杠杆偏高的问题,负债占资产比重较大,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保持较高的收益率才能获取较好的收益,增加了企业的盈利压力。再加上后勤企业自身存在经营管理不善,决策不够科学,盲目投资等问题,很可能导致企业的收益不能达到预期。因此过高的财务杠杆很可能给企业带来风险。

4.财务人员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和专业知识。改制后的后勤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大多来自原有部门。长期以来后勤系统会计核算工作的业务较为单一,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较为简单,且存在一定的老化现象。在日常的工作中,精通业务、适应信息化财务管理的人才较少,掌握了现代财务管理和风险管理技能、具有良好风险意识的专业人员尤其缺乏。这就使得后勤企业在财务风险的预防、控制和损失弥补方面非常被动,不能主动的识别发现风险并主动进行积极有效的管理。

四、积极应对高校后勤财务风险

在应对风险的同时,还应当积极发现和抓住风险带来的一些机遇。在应对财务风险方面,后勤企业首先要建立起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1)积极主动的识别风险。企业可以通过有计划的、正式的检查程序,如财务分析工作,来全面的分析风险和损失。(2)对识别出的主要风险进行评估,分析不同情况下的结果及其发生的可能性,例如企业的债务人发生经营困难,可能无法及时还款,进而影响到企业自身的流动性。(3)确定风险评级和应对的策略,利用的评估技术,考虑对实现企业目标的潜在影响,有针对性的选择规避、减低、转移风险等应对策略,如选择多元化的投资方式分散风险。(4)对识别的风险保持后续的监察,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重新分析风险。其次,后勤企业应当采取全方位的手段和措施,确保建立起来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1)内部是大部分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工具,后勤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创造良好的控制环境,设计完善的控制程序和会计政策,保持信息沟通的顺畅和持续的监督。(2)将财务风险和企业战略、经营活动进行整合管理,虽然财务风险有其特定的表现形式,但其发生的原因与企业发展战略和实际经营活动有密切关系,后勤企业的财务目标是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经营的业务范围十分广泛,财务风险管理策略要与之相适应,不能盲目的追求快速发展,过度负债经营致使资本结构失衡。(3)建立起配套的财务风险管理人才选拔和培养制度,合格的人才对企业防范、发现、应对风险至关重要,后勤企业应当积极提高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的风险管理技能,可适当择优选拔一批有专业知识的人员,并同时加强对财务人员的风险管理知识培训,帮助其更新专业知识结构,这都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的风险管理水平。

总之,在积极提高高校后勤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能力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其系统性和持续性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要结合企业具体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不同的应对措施,确保将企业的财务风险影响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

参考文献

第6篇:企业后勤管理方法范文

在社会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国有企业后勤辅助部门班组的经营管理得到了其更多的重视,企业逐渐意识到后勤辅助班组的有效经营管理虽然难以直接带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但是后勤辅助班组的协调运作能够对企业其他相关部门的绩效完成影响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也就对国有企业最终得到的效益产生了作用[1]。本文以国有煤炭企业为例,分析了当前在国有企业中后勤辅助班组经营管理存在的不足,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探讨,为提高企业的后勤辅助班组经营管理水平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国有煤炭企业的分析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对社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使得国有煤炭企业的建设管理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的关注。国有煤炭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支柱型产业之一,同时也是资源开发型企业,国有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与水平,不仅对企业自身的稳定长远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生产建设与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就必须要确保国有煤炭企业得到了稳定健康的发展。此外,国有煤炭企业作为一种能耗比较大与危险程度较高的企业,提高国有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是降低企业生产能耗与危险性的重要途径。

后勤辅助部门班组作为影响国有煤炭企业生产效率与质量的一个环节,要想促进国有煤炭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为国有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就必须要重视国有煤炭企业中后勤辅助部门班组这个末端环节,不断提高国有煤炭企业后勤辅助班组的经营管理效率,为国有煤炭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更好的内部企业环境。

二、国有煤炭企业后勤辅助班组的经营管理

对于国有煤炭企业来说,后勤辅助班组是确保单位得到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以我目前工作的神华准能集团公司行政处机关事务部为例,我部门共有四个班组,分别承担着会议服务;公司大楼各类卫生清洁、设施设备保养、安全和消防检查;办公用品管理及其他领导临时安排的工作等等,工作任务十分细小,却肩负着公司的对外形象、分管区域的安全等重大责任,因此对于企业的后勤辅助班组管理者来说,如何提高班组的经营管理水平以及如何保证安全优质地完成各项工作是其在工作时需要考虑到的基本问题[2]。

首先,必须要在观念上对后勤部门班组的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明白后勤既不是落后的意思也没有后进的含义,对于国有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来说,后勤辅助班组起到了一个重要的辅助保障作用,因此要对其后勤部门引起足够的重视,细化管理内涵,明确职责,稳步提升各项安全、经营、服务指标。

在国有煤炭企业的安全、经营、服务管理工作中,各个环节与细节都是十分重要的,不能因为工作量的小或者工作重要性低就忽视了对其管理的重视,在以往的企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低老坏”(低标准、老毛病、坏习惯)问题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并不复杂,但是如果不予以重视并进行及时梳理只会导致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引起企业事故甚至灾难的发生,给企业的安全稳定、经营指标、服务绩效运行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对国有煤炭企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低老坏”现象进行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其存在的原因与制度的执行、管理的时候以及管理理念的科学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导致后勤辅助班组的管理者不知道该怎么进行管理以及对管理的内容不明确,班组人员也就无法准确地执行管理任务。也就是说,对于国有煤炭企业后勤辅助班组管理来说,其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意识不到问题的存在、意识不到自身岗位的重要性和影响。所以,必须强化后勤部门人员的岗位责任意识,制定明确的管理流程和执行标准,随着相关管理规定与标准的实施,才会使得很多管理问题都有了准则可依。例如,在实际作业过程中由于日常对设备的检查维护没有根据相应的规程进行操作,就会导致各级检查人员以及检维修人员的作业缺乏计划性与针对性。对于这一问题,可以采取提问法加以解决,比如可以提问为何检维修作业过程不够具有计划性与针对性,通过分析这个问题可以发现,导致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的后勤辅助班组没有较强指导性的作业标准和检查流程指导[3]。通过这种层层提问层层分析的做法,可以不断发现管理中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同时还要注意的是,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员工培训并不是一项可有可无的活动,而是一种必须要积极组织、定期进行的企业建设活动。尤其是针对后勤辅助部门,必须要重视对企业员工整体素质与操作技能的培养,通过丰富培训资源。增加受训机会等方式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与水平,根据“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来进行员工培训,培训内容围绕员工的安全管理、岗位技能、班组建设、思想意识、生产管理、经营理念、标准规范等来进行,将企业的技术干部或者技师作为培训活动的主要师资,全面做好员工自评、培训需求调查、上下级评估、制定培训计划等工作,只有通过这些有效的途径才能全面提升员工的综合水平,进而实现提高后勤部门员工安全生产意识和整体经营水平的目的。

其次,在企业的后勤辅助班组建设工作中,要采取正确的方法来规范后勤辅助班组建设,班组建设作为保证班组正常稳定运行与提高班组经营管理水平的关键部分,必须要将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明确管理目标,将责任明确分工到每个员工身上,确保工作的有计划性与针对性。同时不断完善相关的基础资料,在一个有序稳定的环境中进行班组建设工作。还要进行规范 标准服务,定置管理等具体工作事宜。并且还要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为员工的发展提供平台,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与规范制度来促进员工的更好地完成工作[4]。此外,在国有煤炭企业的实际作业中,还可以通过创建不同类型的班组平台,让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到班组管理活动中来,形成一种积极活泼的班组管理氛围,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最后,还要结合国有煤炭企业后勤辅助班组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与水平,找到与其相适应的思路与方法,并严格加以落实。从以往的国有煤炭企业作业综合服务管理经验来看,在落实与执行所制定的后勤辅助班组管理方案的时候,一般都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难题:第一,在刚开始执行方案的初始阶段,由于班组长与班组员工对后勤辅助班组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导致其产生较大的抵触情绪和针对性,难以接受所制定的管理方案,导致方案无法得到快速顺利的推行,在此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发挥出班组组长的带头作用和管理能力;第二,在初始阶段之后的延续期,这一时期班组长与班组员工的思想极有可能出现大幅度的起伏,使得员工不重视班组管理者制定的管理方案与制度,行为习惯很容易就会恢复到以前的随意散漫状态,影响到后勤辅助班组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5]。对此,要想加强国有煤炭企业后勤辅助班组建设工作的持续性与建设效果的长期性,实现班组的安全稳定管理,就必须要制定更加详细全面的考核规则,针对其中一些可能反复出现的错误制定相应的考核点。最后就要确保考核的真正落实,防止其走形式主义,将后勤辅助班组的管理工作真正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中[6]。

三、加强国有企业后勤辅助班组经营管理的其他建议

在目前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的形势中,激励理念与绩效管理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国有企业的高度重视,如何建立起完善的激励体系与绩效管理体系是国有企业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后勤辅助单位也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班组的具体情况出发来建立起相应的激励体系与绩效管理体系[7]。

国有企业中后勤辅助辅助部门班组是其一个重要的部门,从事后勤辅助班组工作的员工数量自然也不在少数,因此就有必要建立一个具有针对性与合理性的激励体系,首先,要适当在企业的后勤辅助班组工作中引进新的激励手段,采取灵活性的激励方法,合理增加后勤辅助班组工作人员的工作福利,为其工作创造一个更加轻松舒适的环境。其次,还要处理好正向激励与奖罚之间的关系,一味地激励容易引发员工产生懈怠情绪,因此就要适当增加奖罚,达到奖与罚的平衡,确保后勤辅助班组工作人员能有一个正确的工作态度[8]。

此外便是要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通过制定合理的绩效计划、绩效标准与实施公平公正的绩效评价,改变过去国有企业后勤辅助班组停留在形式上的绩效管理,让班组的绩效管理得到真正的实施。再在统一的绩效标准下对后勤辅助班组人员进行绩效评价,在某些方面还可以运用与国有企业一线生产部门相同的评价方法来进行评价,尽量让所有相关者都参与到绩效评价过程中来[9]。只有对国有企业后勤辅助班组中各个绩效管理环节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才能够在遇到问题时做出适当及时的调整,为完善国有企业后勤辅助班组的激励机制提供更加客观真实的依据。

第7篇:企业后勤管理方法范文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9043

煤炭企业的后勤部门尽管不是生产机构,但它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服务保障。煤炭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高效率的后勤服务。但长期以来,煤炭企业的后勤服务机构均由企业自行管理负责,人员的调配、日常工作内容等方面都直接由管理层决策。目前,各大企业的管理层级正在不断提升,陈旧的管控方式被市场逐渐摒弃,煤炭企业的后勤体制也应探索改进之路。煤炭企业实施后勤服务外包,指的就是煤炭企业将不可以直接创造经济财富的后台功能脱离,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核心业务中去。这样煤炭企业才能减少运行成本,提高服务效率,进而将节约的资金投入到核心业务中去,提升煤炭企业运转效率,从而为煤炭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1煤炭企业后勤服务外包的积极意义

一方面,我国企业后勤体制改革正处于探索与初始阶段,后勤服务外包为企业的管理改革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另一方面,因为部分煤炭企业的管理人员管理理念陈旧,对新事物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进而对后勤管理的变革与创新造成了阻碍。因此,煤炭企业的管理者及员工应首先认识到后勤服务外包的重要性,从意识出发奠定行动基础。

11提升了后勤服务质量,有效控制了非生产性费用的支出

煤炭企业通过竞标的方式选择最符合自身要求的外包项目及外包单位,借助外包商的竞争能够得到同等条件下最优良的服务与最优惠的价格。传统的煤炭企业后勤部门缺乏数字化的管理制度,因此不能起到很好地把控效用。一方面,其服务涉及面广、数据量大、分工不明,这都致使了管理和服务的效率低下;另一方面,缺乏合理监督的后勤部门在提升服务水平方面也十分欠缺。将煤炭企业后勤服务外包后,引入的相关经济组织业务水平素质高、业务开展面广,并且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因此,后勤服务质量会得到有效的提升,非生产性费用也得到了有效地把控。

12节约了煤炭企业人力资源,实现了人员的最佳优化配置新形势下,煤炭企业职工规模进一步扩大,部分闲置人员及家属被安置到了后勤服务业务中去。这造成了煤炭企业机构臃肿、人员过剩、人工成本费用过高、工作效率低等状况。实现煤炭企业后勤服务外包,通过利用专业组织的优势与高效率改良服务现状,一方面可简化原组织结构,大幅缩减编制,进而改善企业后勤服务的效率,节约企业的日常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工作人员的最佳优化配置,将人员安排到真正能够发挥效益的岗位,实现人尽其责、物尽其用。

13提升了企业的运转效率,为企业的发展输入更大的动力煤炭企业落实后勤服务外包措施,可以节省企业的经济开支,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让企业投入更多的财力和人力到生产、研发与经营管理中,最终提升企业的日常运转效率。另外,实施煤炭企业后勤服务管理外包,以合同的形式规定外包商的责任及义务,对外包商的服务质量有评价与监督的权利。这样在监督之下,后勤服务得到了妥善的配置与长久的改进,从而为煤炭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稳定后台支持,促使企业以更大的动力获得更好的发展。

14促进了煤炭企业后勤社会化转型,提高了精细化管理程度新形势下,煤炭企业的各部门需调整管理方式,紧跟社会化转型的步伐。尤其是作为煤炭企业坚实后盾的后勤部门,更应该逐步加快社会化改革,提高服务的水平。煤炭企业的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需要一系列与之配套的管理制度作支撑,而后勤服务外包模式改变了计划经济时代“小而全”的僵化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了外包商的服务潜力,增强了后勤职工服务的主动性和实效性,从而使后勤服务更加贴近员工生活、贴近工作实际。

2完善煤炭企业后勤服务外包的对策及建议

后勤服务作为煤炭企业最坚实的后台支撑,实现其社会化转型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与严密的论证。后勤服务外包不是一劳永逸的管理方式,煤炭企业的后勤服务外包制度必须在日常实践中不断推行和改进。

1多方收集意见并周密论证,从而确定需要外包的服务项目合理的后勤管理体制对煤炭企业的后勤服务质量起着优化作用,并切实关系着煤炭企业的整体发展大局。而后勤服务项目作为企业发展的坚实保障,哪些服务项目外包对企业的服务质量乃至全局发展都将有直接关系。

首先,煤炭企业后勤服务外包需要明确管理目标,并制订完善的长期及短期实施计划,同时也要将风险应对措施落实,以保证后勤服务外包的实际效益;其次,如今煤炭企业后勤服务机构的服务项目较为完善,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的维修、宿舍管理等。企业管理者需要在周密论证后,充分评估企业的现实情况,并考虑企业的经济情况以及企业所在地的经济与服务业管理发展情况,从而决定需要外包的服务项目,并将必要的项目留由煤炭企业后勤管理。

2科学地选择外包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签订外包合同

在对外包服务管理机构进行遴选的过程中,由于煤炭企业对外包商的全部情况并不能完全了解,因此需要通过竞标等方式来选择外包商。所选的外包机构应适合企业的发展,并能够提供优质、高效的后勤服务。所以要让外包机构能够公开、公平与公正地参与竞标,形成行业的良性竞争,要多方面、多维度的进行考虑并从中挑选出适合煤炭企业发展的、具有良好信誉与丰富经验的外包商作为合作对象。

另外,煤炭企业需要对外包商进行全面性的调查,了解外包商的人力资源配置、服务质量、社会名誉,以及外包项目的经济性。经过多方面审核,合理、科学确定外包商后,需要依据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签订外包合同,合同条例中避免存在模糊性的概念,将合同具有的约束力充分发挥出来。合同对于工作目标、运行方式标定明确,对责任和权利进行明确的划分。

3严格落实监督管理制度,提高煤炭企业的外包管理水平俗语说,欲思其成,必虑其败。综观实施后勤服务外包的企业,可谓是成败兼有,部分失败之处在于部分外包商对合同要求表现出无视、钻合同漏洞、缺乏监督等问题,这致使其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因此,煤炭企业的管理者需要从思想上增强对后勤服务外包管理的意识,转变工作作风,建立并完善监督管控机制,以确保外包商的后勤服务始终符合企业需求。一方面,成立专门管理外包机构的部门,以实现对外包管理机构的有效监管;另一方面,要制定并实施明确的监管标准。借鉴国内外先进监管经验,对管理机制进行不断的完善,确保监管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要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强化对外包管理机构的监管,杜绝违规操作,确保后勤服务的有序性及实效性。

24建立并完善评价激励机制,以保证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为确保外包商的后勤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制定完善的考评制度与激励机制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要制定具体的考核评价条文,通过企业的管理者及企业员工来实现对外包单位工作内容及工作方式的评价,并由煤炭企业的领导监管小组进行定时的评审,在公布考核结果后,根据奖惩制度予以奖励或者惩罚。外包单位的管理机构应虚心接受批评和建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及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从而提高煤炭企业服务的质量和水准。

3结论

后勤服务外包措施的落实是现代化企业发展的必然需求,对于提升煤炭企业运行效率,缩减煤炭企业运行成本等有明显的实效性。在市场规模较小、诚信体系不完善、外包机制不成熟的状况下,煤炭企业的后勤服务外包仍面临着一些风险。煤炭企业领导人员要积极地找寻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将后勤服务外包具有的作用全面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李黎对煤炭企业实施后勤服务外包的思考与建议[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0(3):86-88

第8篇:企业后勤管理方法范文

1概述

1.1电力企业后勤管理的作用

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可以结合电力企业发展,采取有效的管理方式加强各部门协调,促进了企业稳定运转,提高了工作质量。同时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实施,给员工提供了沟通和交流的平台,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氛围,加强了企业内部管理,规范了企业流程,促进了企业的长期发展。

1.2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力企业体制改革速度越来越快,给电力企业产生了较大压力。虽然很多企业已经认识了后勤管理的重要性,并加强了后勤管理,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第一,管理理念创新意识匮乏。随着电力企业的发展,对企业及管理部门均提出了较高要求,但是由于后勤管理创新意识不足,依然使用传统方式操作,导致管理内容较落后。第二,后勤管理中的监督机制不健全。后勤管理工作是一项负责的工作,内部涉及的内容较多,必须加强日常工作监督,但是由于很多电力企业还没有建立后勤管理监督机制,导致后勤工作较散漫,直接影响了后勤管理效率。

2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特点

经过分析发现,电力企业后勤管理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服务性。服务功能是电力企业后勤管理的基本属性,也是后勤管理的核心任务,目前服务功能主要包含以下几部分内容。(1)给电力企业供应基本的物资,为电力企业的长期发展创造条件。(2)优化电力企业内部工作环境,给企业员工提供舒适的环境,让企业人员认真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3)结合电力企业发展,制定一系列的措施,维持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行。以上几部分服务功能既可以实现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又强化了管理力度,实现了资源优化,同时保证了电力企业的能源和设备安全,对企业发展具有较大意义。

第二,支持性。后勤管理工作对电力企业工作的进展具有很大作用,不仅影响了电力整体工作质量,还可以给后勤工作提供支持。由于电力企业工作中会出现多种问题,所以必须借助后勤力量加强控制。后勤工作量较大,而且任务较繁琐,不被人重视,会影响电力企业的整体运行。因此后勤工作的支持性对企业安全运行非常重要,只有提高后勤工作的重视度,才能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第三,后勤工作较复杂。后勤工作涉及企业的各部分内容,工作内容较杂乱,需要考虑的项目问题较多。例如工作安全问题、环境、物资能源等问题,同时还要安抚员工情绪,充分考虑各部门利益。因此,必须积极做好交流,加强各单位协调,促进工作的实施。

3电力企业后期管理工作信息化创新方法

3.1建立完善的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

进行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信息化创新时,必须结合单位实际内容,创新手段并完善日常管理内容,利用创新手段构建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经过分析发现,目前后勤信息化系统建设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第一,设备资产管理。此项内容较复杂,包含办公设备与通讯设备,一般采用“一室一档”方式管理,构建信息平台,将所有设备及维系信息储存在管理平台内,方便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第二,安全事务内容。主要包含餐饮服务、会议准备及清洁等内容,综合性较强。借助信息化管理实现了管理内容具体化,加强了时间节点衔接,工作效率较高。第三,安全保障方面。安全保障主要对电力企业车辆、安全人员等情况,借助信息化进行分析,发挥了最大化资源效益。

3.2加强信息化后勤管理队伍建设

一支高水平的后勤服务队伍已经成为促进后勤管理工作进展的基础,对电力企业后期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后勤人员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电力企业管理质量。因此,必须结合电力企业需求,建设一支高水平、素质过硬的队伍,保证电力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进展。为了实现此目标,可以建立电力企业信息库,结合电力企业发展,寻找多方面人才;积极培养复合型、服务型和科技型人才,全体员工共同合作,积极解决电力企业后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实现电力企业建设目标。

3.3建立制度,约束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

为了保证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合适的制度,约束并监督后勤管理工作进展,提高后勤管理工作质量。从电力企业角度分析,进行后期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创新型工程,需要在长期发展中不断建设和完善,进而符合电力企业发展。一般当电力企业实现后期管理信息化及数字化操作后,必须建立与之匹配的制度,保证新型管理模式及流程的实施。推动后勤管理信息化就是将原先单一的业务流程变为统一的整体,不断完善制度,提高信息化水平,进而实现后勤管理工作目标。

3.4宣传并推广后勤管理信息化

宣传并推广后勤管理信息化,不仅可以让领导人员和员工从思想上认识到后勤管理信息化的作用,还可以促进后勤管理工作的开展,对后勤管理的推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电力企业进行后勤管理工作信息化创新时,必须加强宣传和推广。例如,电力企业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内部信息化沟通平台,并设置相应的栏目,鼓励公司员工积极献策。同时可以发行刊物,进行征稿启事,让电力企业员工了解后勤管理工作信息化创新的意义,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后勤管理工作质量,促进后勤管理工作的实施。

4结语

后勤管理工作是电力企业的核心任务,已经成为电力企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企业长久发展具有很大意义,在电力企业管理中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利用后勤管理信息化创新,还可以提高后勤管理工作质量,进而结合电力企业实际发展,给员工提供高水平的服务,全面落实应急预案,不断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电力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杨志胜.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信息化创新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6(19):51-52.

[2] 李子游.探讨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信息化创新[J].现代国企研究,2016(18):52-53.

[3] 朱晓鹏.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信息化创新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5(22):11-12.

[4] 孙春花.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措施探索[J].科技视界,2015(5):273-332.

[5] 纪路明.浅议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创新[J].经营管理者,2015(24):77-78.

第9篇:企业后勤管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学后勤管理工作;社会化改革;新思路

一、中学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如今,很多地区政府对中学后勤管理的资金投入较少,根本无法满足后勤管理的资金需求。中学后勤管理正面临以下发展机遇:一是中学需要不断扩大发展规模;二是创建示范中学。教室和相应的教学设备是教学活动开展的物质基础,但是偏远地区缺少教学设备,教学环境较差,要想改善教学环境,必定需要大量的资金。很多学校为了满足后勤管理的资金需求,主动向银行申请贷款,但是学校的基础设备不能作为抵押物,银行贷款无法审批。中学后勤管理的社会化改革实际上是从社会融资,社会资金成为后勤管理资金的主要来源,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改善学生的住宿和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中学后勤管理社会化的主要形式分析

1.教师集资

中学的规模相对较小,住宿生也比较少,经济条件差距较大。很多社会投资者也认为中学后勤管理的投资风险较大,回报率低,学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形式不足以吸引社会投资者。从中学后勤管理社会化现状可以看出,后勤管理社会化形式:学校教师和管理者共同集资。事实上,就是学校向教师和管理者筹集款项,然后按照银行的存款利率向教师支付利息。教师可以把自己闲置的资金存储到银行,定期收取利息,教师的积极性比较高。该方式的优势是:一是集资速度非常快,二是集资数量非常多,三是不需要签署集资合同,信任度较高。但是,该集资方式无法面向社会,否则会变成非法集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

2.建筑企业垫资

学校会定期增添一些建筑物,建筑工程施工所需的资金学校会要求建筑企业垫付,并签订合同,定期向建筑企业支付利息和部分工程款项。该集资形式的优势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一是操作简单,二是还款时间不受限制,三是学校压力较小。但是,学校必须聘请具有相关资质的建筑企业进行工程施工,并完善相关手续。企业垫资的集资形式主要用于修建学校宿舍、食堂等。

3.社会投资

社会投资的主体有以下几个:一是社会经济实体,二是经济暴发户,三是私营企业,四是国有企业。这些主体通过对中学后勤管理的投资来收取一定的回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地位。社会投资的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有偿租赁,也就是学校把食堂或者宿舍租赁给社会企业,社会企业从中收取利润,到达合同期限后,学校收回食堂或宿舍的管理权限。二是社会企业在学校周围建设服务设施,为学生提供后勤服务,学生需要向社会企业支付服务费。

三、中学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分析

1.满足企业的需求

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实际上就是采取措施向社会筹集资金。学校后勤管理不仅需要硬件设备的支持,也需要软件支持。后勤服务的社会化不仅可以满足学校后勤管理的资金需求,也可以提高社会企业的生产热情和积极性。但是,社会企业是以应力为目的进行投资的,学校必须让社会企业获得相应的利润,才能实现学校和社会企业的长期合作。

2.保证基础设施的质量

目前,很多学校基础性设施都是社会企业投资修建的,为了保证基础设施的质量,学校必须对工程施工进行监督管理,全面参与,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学校基础设施是教学活动开展的物质保障,是服务于教师和学生的,如果学校基础设施存在质量问题,必定会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也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想改善教学环境,必定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国家对学校后勤管理的资金投入无法满足中学后勤管理的资金需求。中学后勤管理的社会化改革实际上是从社会融资,社会资金成为后勤管理资金的主要来源,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中学后勤管理社会化形式有三种:一是教师集资,二是建筑企业垫资,三是社会企业融资。无论哪种形式的集资,都希望可以从中获取利润,学校必须让企业获得相应的利润,才能实现学校和社会企业的长期合作。学校基础性设施都是社会企业投资修建的,为了保证基础设施的质量,学校必须对工程施工进行监督管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作者:杨金萍 单位:松原市宁江区教育基建办公室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