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子合同概念范文

电子合同概念精选(九篇)

电子合同概念

第1篇:电子合同概念范文

关键词:形成过程;学习策略;认知矛盾;类比同化;变式训练;螺旋上升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5-0009-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5.003

化学概念是化学知识体系中重要的内容,是学习其他化学知识的基础。化学概念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他化学知识的学习。研究化学概念的教学策略,对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具有现实的意义。下面根据化学概念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概念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注意概念的形成过程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一般要经过两个阶段:对学习内容的直观和对学习内容的概括。对学习内容的直观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感性知识的活动,它主要是使学生对知识形成形象化的理解和表征,是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作感性加工的阶段。对学习内容的概括是指将对学习内容的直观获得感性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等加工,最后获得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认识,是获得理性知识的活动。所以概念的形成一般也要经过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两个过程,对概念的感性认识是对概念真正理解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对概念的感性认识主要是在直观中完成,直观一般分为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所以在学生初始学习概念时,要根据学生先前知识经验,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呈现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性概念知识,让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去伪存真,构建对新概念理解。如“化学键”是个摸不着、看不见的抽象概念,在学生初始学习时,我们可以联系生活,先给学生一个具体的认识:水在常温下都可以变成水蒸气,在0℃以下可结成冰,水的三态变化是物理变化,水分子不变,水在电解或2000℃以上可变成氢气和氧气,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但金刚石很坚硬,而石墨较软;然后播放氯化钠受热熔化的录象、用Flash播放原子间的吸引和排斥等直观的动画,让学生初步认识化学键;最后让学生分析化学键的特征信息,将有关的知识抽象化后形成化学键的概念。

二、引导学生注意概念学习的策略

1.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内涵是指概念的本质属性,而概念的外延则是指概念的适用对象、范围等。如在习题中经常出现的“四同”(同位素、同分异构体、同系物、同素异构体)问题,是学生易混淆的几个概念,如果我们能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来给予引导,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从外延来分析,“同位素”讨论对象是原子,“同素异构体”讨论的是单质,“同分异构体”与“同系物”讨论都是化合物(中学一般指有机化合物)。如O2与O3是单质,而“同分异构体”与“同系物”讨论对象是化合物,所以两者不可能互为同分异构体或同系物,“同位素”讨论对象是核素,也不属于这一范畴。如果给出的讨论对象属于我们讨论范畴,我们再从内涵来分析,“同位素”要求质子数相同,中子数(或质量数)不同,“同素异构体”要求同种元素组成,结构不同,“同分异构体”要求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同系物”要求结构相似(一般含有官能团的种类、个数及连接位置都必须相同)。

2.引导学生注意概念所描述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有些概念的描述与其所包含的本质有很大的区别,有的学生只抓现象不看本质,就容易被搞糊涂。如“电解质”的概念:“在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学生对SO2溶于水中能导电,错误认为SO2是电解质。其实,SO2溶于水能导电的本质原因是其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电离出一些离子导电,SO2本身不能电离出离子,所以不是电解质。电解质本质上要求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自身能电离出离子才可以的。

3.引导学生从类属加以比较

在概念习题的教学中,精选概念习题,通过不同概念的对比,让学生搞清楚相近概念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即类属关系。如在有机化学学习中,学生对芳香烃、芳香族化合物、苯的同系物、烃等几个概念有些模糊,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抓住这几个概念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要求学生从包含与被包含的角度来分析,画出直观图表(如下图)来显示类属关系,学生就会一目了然,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制造认知矛盾,“”学生认知不足

从心理角度看,凡经过否定质疑的知识,在学生中才有较高的确信度,才有深刻的印象。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创设能引起学生产生认识冲突的教学情境,使其作蚕自缚,不能“突围”,在自困中反省,从而达到正确顺应新概念的目的。如定义电池负极时,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活泼金属一定做原电池的负极,对于这一问题,教师也不要急于解释,可用铝及镁做电极,分别用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做电解质做原电池的对比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电流方向,直面实验事实,通过分析、对比、综合,从本质上认识电极,构建自己的科学概念。

四、多角度变式训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知识的整合与深化理论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习得的知识,可以有许多不同层次的理解水平。对于概念的学习,仅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与解释水平是不够的,只有真正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才能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迁移和运用。教师应帮助学生从众多的比较中来理解、掌握相关的概念。有些概念的描述与其本质有些区别,导致有些学生只抓现象,不见本质。如有些学生认为,CaO的水溶液能导电,CaO是电解质,SO2的水溶液也能导电,SO2也是电解质。所以,为了加强学生对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真正理解,我们可设计如下的问题来多角度变式训练,让学生构建对概念深刻理解。

问题:

1.Cu能导电,铜是电解质吗?氯化钠水溶液能导电,氯化钠水溶液是电解质吗?为什么?

2.SO2的水溶液能导电,SO2是不是电解质?

3.CaO的水溶液能导电,CaO是电解质吗?为什么?

4.什么是电解质,什么是非电解质?

5.Cu不是电解质,是非电解质吗?SO2不是电解质,是非电解质吗?

6.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相同点在哪里,不同点在哪里?

7.该物质不是电解质必定是非电解质吗?

8.该化合物不是电解质一定是非电解质吗?

9.电解质有哪些分类方法?强电解质一般有哪几类物质?

10.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强电解质的导电能力一定强吗?

五、通过类比,引导学生同化新概念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把学习者的旧有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关注学生的心理结构和信念基础。在抽象概念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可将学生贮存在长期记忆中的储备知识转移到短期记忆,缩短学生已有储备知识与新的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撮合学生将已学概念与新概念进行类比,把旧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来构建新知识。如“物质的量”是个抽象的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思维障碍,我们可做如下的引导:

【快乐回忆】1.同学们在初中学习了1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9×10-23克,试计算12克碳有多少个碳原子?一桶水有多少个水分子呢?

2.用“个”为单位来表示宏观物质中含有微观粒子的个数,方便吗?

3.如果我们用“毫克”为单位来表示水泥厂的年产量,方便吗?如何表示更方便?从中我们得到什么启发,如何表示宏观物质中的微观粒子数更方便?

4.物质的量与常见物理量的类比。

【阅读思考】

阅读课本,谈一谈你对物质的量与摩尔的理解与认识?

第2篇:电子合同概念范文

摘要:本文首先对现有电子商务概念描述和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电子商务概念理解的“一态”、“两加”,以及电子商务概念二维图和四分图,以期更清楚的认识电子商务,加深对电子商务概念的理解。

关键词 :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概念;电子商务概念二维图;电子商务概念范畴四分图

电子商务发展到今天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知,但到目前为止,人们对电子商务这一概念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同的研究人员、企业、组织结构对电子商务的定义进行了不同的描述。这些描述有些类似,有些却存在分歧。笔者结合国内外现有电子商务概念的研究和描述,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希望对电子商务的概念进行更加全面、具体、深入的诠释。

1、现有对电子商务概念的研究描述和认识

1.1 研究背景介绍

目前对电子商务概念已有的研究和认识,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论文和出版著作中的研究和定义;知名企业以及重要的电子商务机构给出的定义。

在中国知网利用高级搜索篇名包含“电子商务”,并且篇名中包含“概念”或者“定义”的论文,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搜到90篇结果,但相当一部分跟我们的要求无关,比如有些研究的是“概念股”等。进一步筛选出来探讨“电子商务概念或定义”的相关论文17篇。在这17篇论文中,都有对电子商务概念或者定义的描述。

在出版著作方面,笔者主要参阅了加里·施耐德编著的《电子商务(第6版)》、淘宝大学编著的《电商运营》、付蕾等主编的《电子商务基础与实务》三本书。

关于知名企业和电子商务机构对电子商务概念的描述,笔者主要查找了惠普(HP)、通用电气(GE)以及联合国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的描述。

1.2 对电子商务概念研究和描述的典型代表

1)沈洪敏在论文《电子商务定义与概念探讨》的描述

文中指出,“可以把电子商务理解成四个字‘电子’和‘商务’,即先理解什么是企业的商务活动,然后再理解电子商务,即这类商务活动的电子化便是广义上的电子商务。而企业的商务活动便是企业管理所涉及到的一切的活动,为了理解这类活动以及电子化”。[1]他将企业商务活动分成了人财物管理、采购、生产、销售、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七类活动。

2)淘宝大学编著的《电商运营》对电子商务概念的描述

书中第4页有这样的描述,“电子商务分为广义和狭义的电子商务。广义的电子商务概念是指使用各种电子工具从事的商务或活动,这些工具除了包括初级电子工具,如电报、电话、广播、电视、传真、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还包括NII、GII、和Internet等现代系统。狭义的电子商务概念是指主要利用互联网来从事的商务或活动,将电子工具的内容锁定在了互联网这种表现媒介和形式上。”[3]

1.3 当前研究和描述中存在的问题1)一般都用静态的眼光看待电子商务,对电子商务的概念给出一个确定的描述,而很少考虑电子商务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实际上电子商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着截然不同的内容存在。如果不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电子商务的概念,就很难理解当前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变化,不能对电子商务这一概念有透彻的理解。2)通常仅仅对电子商务给出一个定义,然后再分出一个广义和狭义。而实际上“电子商务”这一概念从“电子”和“商务”两方面分别可以分出一个广义和狭义。也就是“电子”有广义和狭义,“商务”也有广义和狭义,这样一组合,就会产生四个概念范畴。

2、对电子商务概念的深入理解与分析

笔者认为,电子商务概念的描述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电子商务概念的具体理解。电子商务的概念,简单来说,无非就是利用电子化的工具、设备、网络开展商务活动。但如何理解这句话,才是更关键的。在对电子商务概念的认识方面,笔者结合已有的研究和自己的理解,总结出了“一态”、“两加”四个

关键词 ,并构建了电子商务概念二维图和四分图。

2.1 一态

“一态”是指,电子商务的概念存在动态变化和内容的不断更新。对电子商务概念的认识,不能仅仅用静态的眼光去看,而应该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电子工具的变化,电子商务的内容是变动的。维基百科“电子商务”词条中有这样的描述。“在过去的30年间,电子商务的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最初,电子商务意味着利用电子化的手段,将商业买卖活动简化,通常使用的技术包括电子数据交换(EDI)和电子货币转帐,这些技术均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应用。......在‘.COM’时代,电子商务增加了新的组成部分——‘网络贸易’,客户在数据加密传输技术支持下,利用网上商店的虚拟购物车和信用卡等电子货币支付形式,通过互联网完成商品和服务的采购。”[8]

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电子商务的概念,早期电子商务的概念更多的是EDI和EFT。随着互联网和WWW的出现和普及,电子商务更多的是指互联网商务。而近年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电子商务又增加了新的内容——移动商务。相信将来电子商务还会有新的组成内容。

2.2 两加

“两加”是指,电子商务就是“电子”加“商务”。电子是指电子化的设备和网络。商务是指一切商务活动。将电子化的设备和网络应用于一切商务活动,都可以称为电子商务。

与沈洪敏的思路类同,我也将“电子”和“商务”进一步进行了详细的划分,但与其具体分法不同。按照电子工具网络出现的时间,我将“电子”分为八种:1、电报电话广播电视传真;2、电脑及企业应用软件;3、EDI和EFT;4 、企业内部网络; 5 、互联网; 6 、WWW;7、移动网络;8、物联网及未来电子工具和网络。我将“商务”活动分为九类:1、信息搜集与调研;2、信息与广告;3、交易;4、售中客服;5、资金流;6、物流;7、售后客服;8、采购;9、企业内部管理。将上面每一种电子工具及工具的组合应用于任何一种商务活动及商务活动的组合,都可以成为电子商务。由此我们可以画出一个二维图。如图1。

“电子”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电子”指互联网尤其是万维网和移动互联网。广义的电子包括上述一切电子终端、设备和网络。“商务”也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商务”是买卖交易,包括物流、资金流、交易、售中客服、售后服务。广义的“商务”包括上述一切商务活动。这样我们可以画出一个电子商务概念范畴四分图,如图2。

由此可以分析,【1 】区是最狭义的,指基于互联网的买卖交易,实例如淘宝、天猫、京东、阿里巴巴、亚马逊等应用。【2】区指利用互联网开展的一切商务活动, 整个互联网产业, 如搜索引擎、网络游戏、网络新闻、门户网站、网络广告等,当然也包括【1】区的内容。【3】区【4】区在“电子”这一维度是广义,包括上述所有电子工具和网络。例如,电话销售、电视购物以及EDI和EFT,可以划分在【3】区的范畴;erp、SCM、CRM等电子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划分在【4】区的范畴,同样【3】区的内容都可以划分在【4】区范畴内。通过这个四分图,我们就可以看清图1 电子商务概念二维图楚淘宝天猫等互联网电子商务、互联网产业以及其他各种电子技术在商务活动中的应用之间的关系。

3、总结

本人在已有研究描述的基础上,强调了对电子商务概念理解的“一态”,及电子商务概念是动态变化的,内容在不断更新。对电子商务概念中“电子”和“商务”分别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并构建电子商务概念二维图和四分图,更为深入和清晰的展示了对电子商务概念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沈洪敏.电子商务定义与概念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2011

[2] 加里·施耐德.电子商务(第6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 淘宝大学.电商运营[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4] 付蕾,王蓓.电子商务基础与实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5] 吕兴焕.电子商务定义的重新界定[J].天中学刊,2004

第3篇:电子合同概念范文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因此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理解和阅读能力都比较差,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讲透概念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讲透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内涵,教师不仅要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加以重视,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再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H+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二、透彻剖析概念,加深理解掌握

在初中化学中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一定要对它们透彻剖析、详细讲解,从而能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溶解度”这一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它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理解起来就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这样做既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掌握,有降低了教师在概念教学中的难度。

又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学生往往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导致学习中的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①一定是化合物;②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③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体虽然不导电,但①它是化合物;②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而NaCl溶液和Cu丝虽然能够导电,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单质,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三、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在教学中对有些概念,有时既要从正面来讲,也要从反面来说,这样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不致概念混淆。

第4篇:电子合同概念范文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H+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二、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 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又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学生往往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导致学习中的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①一定是化合物;②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③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体虽然不导电,但①它是化合物;②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而NaCl溶液和Cu丝虽然能够导电,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单质,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三、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第5篇:电子合同概念范文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H+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二、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又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学生往往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导致学习中的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①一定是化合物;②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③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体虽然不导电,但①它是化合物;②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而NaCl溶液和Cu丝虽然能够导电,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单质,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三、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第6篇:电子合同概念范文

摘要:理解概念是学好化学的关键,在化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概念获得一般要经历以下心理过程:初步了解、产生表象、形成表象、深入修整、形成整体。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设置变式练习、注重教学交流等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关键词 :化学概念;心理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3-0093-02

一、化学概念获得的内涵

化学概念的获得主要是概念的理解,广泛的概念理解主要指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能在不同的情境中随时提取,国内外对理解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内涵进行研究。本文主要从学习的心理过程对化学概念的获得进行分析。在这里,我们认为,化学概念的获得过程就是学习者先概念的一些特征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产生表象、形成表象,通过在不同情境中的变式练习,学习者对概念的认识深入修整,最终与其他知识建立联系,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整体。

二、化学概念获得的心理过程

1.化学概念获得的心理过程。概念获得的过程主要经历以下过程:初步了解、产生表象、形成表象、深入修整、形成整体。这五个过程包括了人们理解化学某个概念所经历的全过程。下面以原电池的概念来分析化学概念获得的一般过程。

水平1:初步了解,指对概念的一些特征有初步印象。主要停留在宏观实物表征的层面上。在刚接触原电池概念时,初步的印象就是从原电池的相关实验中看到的:原电池装置能产生电、有两个电极在溶液里、电极有导线连接。该水平主要对直观的原电池装置和实验现象有一个初步印象。

水平2:产生表象,指学习者从获得的信息中,不断提取认为与概念有关的片段,并将这些片段拼凑,归结出概念的特征,逐渐在头脑中有个判断的“标准”,但此时的表象是个体性的,可能对,也可能不对。如从原电池的结构和实验得出这样的想法:原电池是一个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两个电极材料不一样,必须插在溶液里面,原电池的正极本身不发生反应,有电子转移等。

水平3:形成表象,指学习者在概念的应用中,不断将无关片段、因素剔除,逐渐分辨出跟概念有关的因素,对概念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判断有充分的认识,并能在不同的情境中运用相关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性的表象逐步融合成一般表象。通过不同溶液、电极材料、放置不同位置对形成原电池的条件进行探究,学生逐渐加深对原电池的认识,同时,之前的与原电池认识无关的因素,如:原电池的电极必须插入溶液中这样的想法也相应减少,并能得出哪些结构能形成原电池,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等。

水平4:深入修整,指将新概念在不同情境中应用,并不断地修整相关要素,实现宏观—微观—符号三者的相互转化,对概念的认识由“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反复修整,使学习者本身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更加细致化、通用化、准确化。如原电池反应中,负极失电子,电子由负极转移到正极,所以溶液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学习者结合铜锌原电池,从符号和微观的角度对原电池进行深入分析。通过由Al、Mg、NaOH溶液形成的原电池正负极判断,负极从活泼性的角度判断或是从失电子的电极判断,形成“平衡—不平衡”的状态,通过实验,确定想法,学生的认识又由“不平衡—平衡”,对原电池的认识更加深刻、准确。通过不同情境的变式练习,对原电池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认识逐步细致化、准确化。

水平5:形成整体,指将新概念与其他知识联系,逐渐建立起概念间的联系,把新概念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与原有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整体,成为经验的一部分,可在任意的需要中随意提取。如原电池的后续学习中,学习者逐步将原电池与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溶液、金属腐蚀与防护等知识联系、融合、应用,从而将原电池的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2.化学概念获得的心理过程的特点。

(1)化学概念理解是内部思维和外部条件作用的过程。化学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建立化学的理解必须是在宏观—微观—符合三重表征的基础上,将外部条件的刺激通过内部思维活动逐步将原有知识结构扩大和重组。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将新知识与头脑中的与新知识有关的“固着点”相联系,外部条件提供的内容越丰富、与原有知识的联系越多,就越能降低理解新概念的难度。

(2)化学概念理解具有过程性。概念的理解具有过程性,在不同的情境和接触的内容不同,由于个人情况如方法、速度等不同,获得的信息不同,形成的表象不同,修整的程度不同,达到的理解程度也不同。

(3)化学概念的理解曲折迂回。化学概念的理解并不是直接逐步深入,而是呈曲折迂回状态。学生的理解无论到达什么层次,当遇到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为了加深和扩充自己的理解,有必要返回到概念获得过程的初级阶段,这种返回与之前的刚接触新概念时的初级阶段虽然过程相同,但是思维的角度和层次相对原认知水平已经不是同一个级别。该过程实际上是新概念由“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是对原有概念认识的改造,其结果是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更加细致化、通用化、准确化。

三、启示

结合化学概念获得的一般心理过程对我们深入认识化学理解,改进化学教学提供了一些启示。

1.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可以使学生达到“初步了解、产生表象、形成表象”。要在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全面、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创设问题呈现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提供足以认识概念的模型、实验、实物、具体事例、化学史、故事或恰当的比喻等一些具体的认识,让学生借此来进行各种复杂的认知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要认识事物的特征。

2.变式练习。解的过程是多样化、个性化的,理解结果有对的,也有错的。学生在理解化学概念知识时,不可能一次性短时间内就达到深层次的理解,需要不断地反复。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时,要通过创设适当的概念性变式练习,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更加细致化、通用化、准确化,进而建立新概念与原有概念的本质联系。

3.教学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教学交流。通过交流,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理解概念的情况:理解的程度、是否有偏差、是否存在相异概念、别人的优点在哪等,才能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对症下药”。

参考文献:

[1](美)Grant Wiggins,Jay McTighe著,理解力培养与课程设计:一种教学和评价的新实践[M].么加利,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2]方婷.学生“电化学”概念的认知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3]李广洲,任红艳.化学问题解决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4]金洪源.学科学习困难的诊断与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第7篇:电子合同概念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概念教学

Exploration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Peng Zhaoyi

【Abstract】Chemical knowledge through teaching, make students establish the correct concept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scientific thinking method, so as to adapt to the future to continue learning after promotion to senior school and enter society after the high and ne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need for chemical.

【Key words】Junior high school chemistry; The concept of teaching

化学概念是用简炼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的,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有限,如何根据中学生的水平,通过传授化学知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以适应今后继续升人高一级学校后的学习和进入社会后高新科学技术对化学的需要,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概念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1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概念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化学教学阶段是化学学科的启蒙阶段,此时的学生好奇心强,富于幻想,容易接受新事物。但在进行基本概念的教学时,学生总感到很枯燥,难以记忆和理解。其实化学学科有它自身的优势,尤其是化学实验具有神奇的魅力,它可以帮助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产生浓厚兴趣。因此,我本着“化学教学,兴趣为首”的原则从事化学课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坚持以精彩的实验引入,抓住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和振奋的精神投入学习,变枯燥的概念讲解为学生的自主归纳。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也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有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实验过程的展示。例如:九年级化学下学期在讲解物质的电离产物从而引出酸碱定义时,只凭书上的彩图和文字讲解,很抽象,而且学生会误认为是溶液通电后才发生电离。教学时,我运用多媒体进行展示物质放入水中进行电离的全过程,然后通电后溶液中离子定向移动电灯发光,学生就很清楚,不用教师强调,学生就明白电离与通电与否无关。在展示实验时,我还根据当时课堂的情况,调整讲课速度,控制自己的音调高低,用以引起学生的充分注意,以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2 讲清概念中的关键词

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上的错误,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解氧化反应的定义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氧化反应”而不是学生们认为的“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二者有本质区别。因为氧化反应目前学生接触到的是与氧气发生的反应,若理解为“氧气”则变得狭义。又如在讲解溶解度概念时,溶解度概念中的“温度”、“溶剂量”、“溶液状态”、“单位”四个关键词要讲清楚,缺一不可。溶剂量的要求若不是100g可进行折算,单位不用国际单位,而是用常用单位g(克)。抓住要点,逐个讲解,并设计相关习题,突出关键词。还有在讲解“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和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在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将一些同素异形体的混合物误认为是单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因它们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3 从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后,再从反面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例如在讲解“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时,学生常会疑惑,在教材中前面一直讲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子间有间隔,分子质子很小,在化学变化中不可以再分等分子的性质,为什么突然得出分子可以保持物质化学性质呢?这时若继续讲微观,讲性质,学生反而更糊涂,而反过来从物理的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角度讲就比较容易理解。水蒸发为水蒸气是物理变化,而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是化学变化,为什么这样判断呢?是根据物质中分子是否变化进行判断。水电解后,水分子已经发生改变,变为氢分子和氧分子,所以不能再保持水的性质,变成了其它的物质。水蒸发,水分子没有变,所以水蒸气保持水的化学性质。又如在学习的碱盐分类时,含有铵根离子的物质,学生会俟认为是酸式盐,如NH—CL,学生看到它与NaHCO3等的酸性氧化物很相似,这时单从定义上讲,学生很混淆,外形确实很相似,而且酸式盐的结构中间也是H。这时,可让学生写电离方程式,强调原子团不分开,NH4+是铵根,不能分开。NaH4CL=NaH4++CL-,再对比电离产物,没有氢离子,所以该物质不属于酸式盐,经过对比后很清晰。

总之,在进行化学概念的教学中,要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词、句子以及相关特征,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和增强学习兴趣都大有帮助。

第8篇:电子合同概念范文

关键词:化学概念;化学概念图;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9-0198-02

一、化学概念图的定义

概念图是一种由概念节点和连线所组成的一系列概念的结构化表征。概念图中的节点是表示某一命题或知识领域内的各概念;连线则表示节点概念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连线上的标注(关系标签)则用于说明连线两端的逻辑关系[1]。

从化学的学科特点来看,它整体的知识体系是以化学概念为基础,区别于其他理科学科的特点之一是需要记忆的信息较多,且化学概念数目繁多又过于抽象,表象容易应用难。教师迫于升学压力,采用传统的“填鸭式”“一杆到底”等教学方法,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不求甚解。更是有许多化学教师在教学初期向学生强调化学是“文科”,只强调记忆层面,忽略学生的理解、逻辑、创造等层面的能力。让化学概念教学变得死板乏味,学生也渐渐丧失了对化学的兴趣和热情,甚至会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化学概念图将化学基础知识归类、结构化,形成立体网状结构。学习者在学习同一化学命题中的新概念时,新概念不断地与学习者头脑中的旧的概念发生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通过知识的结构化,可以使看起来零星、细碎的知识变成有序化、网络化,使学生对抽象的各种化学概念、定律的判断和推理得心应手[2]。

二、化学概念图的有效性

研究证实,概念图教学策略更适合于科学课程,而在其他学科,如英语、数学的教学中则效果不理想[3]。而化学概念图作为一种化学课堂的教学策略;或评估工具;或化学教材编写和教学材料的组织;或作为有意义学习的策略,这些方面都表现出有效性,即既能够帮助教师提高个人技能,又可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使师生达到共赢的双面发展,有效地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提高的媒介。

(一)化学概念图对学生学习的有效促进

化学概念图教学中强调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的重要作用,更能使学生获得对化学学科内容的概念化、系统化理解。那么概念图作为一种学习策略在化学学习中是如何对学生进行影响的呢?

1.化学概念图能有效延长记忆时间

首先,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科学研究证明,在记忆的过程中,大脑不是被动记忆,而是主动加工信息。神经科学的研究已经证实,在通过改变脑结构而建立心理结构的过程中,经验起重要作用。人类各个记忆系统是相互融会贯通的,短时记忆和工作记忆是必经的过程,但只有进入长时记忆才能成为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只有对短时记忆和工作记忆进行不断组织强化和重复加工才可将其变为长时记忆,这说明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结构对新知识的记忆有着重要的影响[4]。这也就强调了练习的重要性。而概念图的构图过程无疑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概念图将原有的众多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整体有序地展现出来,摆脱了原本无序的识记格局。例如图1“铜锌原电池概念图”,初步接触原电池的学生常常会将正极发生还原反应得到电子,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失去电子这一规律弄混,即使在初步学习时记得住,时间久了记忆也会模糊。构成铜锌原电池的必要条件就是一组电极,电解质溶液,闭合电路,电解质溶液在电池中,是电池内部的构成条件,沟通电池内电路,它起传导电荷,使带电离子在电场作用下,沿电场方向移动的作用。如阳离子移向电池的阴极,也就是电池的正极区,阴离子移向电池的阳极,就是电池的负极区。我们分析锌-硫酸-铜电池,在硫酸中,锌失去的电子,通过外电路移到正极的铜板上,锌离子进入硫酸溶液,并和氢离子一起移动到正极区,但锌离子的移动速度比氢离子慢,若没有这个运动,电池活动根本无法持续。即锌失去电子变成锌离子,原电池的负极上发生了氧化反应。在阴极上,也就是铜板上,大量聚集的电子,被电极附近的氢离子夺取,氢离子由此变成氢气,即氢离子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完成整个电池反应。

化学概念图将“原电池”“电解质溶液”“正极”“负极”“氧化反应”“还原反应”这些无序零散的概念进行有序地整合,不但帮助学生清晰了概念,同时说明铜锌原电池包括电解质溶液,而之前学习的氧化还原又是原电池的设计原理,与前后知识相联系,构建了整体的知识体系,将信息纳入到大脑的最佳的联系和最方便提取的记忆结构中。

2.化学概念图能有效拓展记忆容量

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仅为7±2个组块,非常有限。这样一来,人的信息加工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化学概念图将概念和概念联系起来,从而加大了知识的组块,在容量有限的情况下增加了可供加工的信息。又间接地将难于区分的概念进行了分类,例如单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分。将抽象的化学概念清晰化、可视化、具体化、系统化,从而延长知识在头脑中的存储时间。化学概念图的这一功能高效率地利用了人类大脑,减少不必要的记忆负担,促进了知识的记忆和整合,而这两部分正是人类大脑所欠缺的部分。

3.化学概念图的层级网络结构符合人脑生理机制

脑科学的泛脑网络学说认为,人的学习、记忆和思维正是通过人的大脑,这样一个并行分布、多层结构、广泛联系的神经网络系统来进行的[5]。可以看出,概念图结构特征充分符合这一人脑的生理机制,化学概念像神经网络系统一样进行上下级和并列式的层级网络排列。这种排列类似人脑对知识的储存,符合意义建构的实质,给予学习过程以清晰的脉络[6]。

化学概念图的形象性、整体性、综合性、层次性和经济性等诸多优点都证实了其在学习的过程中的有效性,使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预定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很好地落实。与生理学、心理学、脑科学等方面内容相互结合利用,解决了学生以往在具体的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即学困原因之一就是不能较好地辨别和建构概念和命题框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导致的机械学习,顺利地进行概念“移植”。使学生顺畅地接受概念、命题,从而掌握知识。

(二)化学概念图对教师技能的有效提高

1.化学概念图能帮助教师有效全面地整合知识点

教师在一节化学课上可能要向学生介绍讲解许多化学概念等,细小繁多的化学知识点和层层级级的逻辑关系每一部分都不能遗漏,否则就会产生学生的概念厘清障碍,使学生自主构建的知识结构体系出现偏差,长时间累计甚至会产生“蝴蝶效应”,影响学业成绩。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实验事故,结果不堪设想。所以,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建立宏观的整体的化学概念图,其次呈现主要的化学概念,最后将显示某一章节的知识结构的小概念图链接进整个大概念图中(如“单质”链接“物质的分类”)。这样能够帮助教师有效全面地将知识点进行整合,同时形成教学知识点网络,也减轻了备课压力。

2.化学概念图能有效监督教师自我教学过程

1998年Beyerbach研究发现:新教师使用概念图策略教学时,能够更有效地监控自己的教学过程与自我概念的发展,使教师的教学内容和课堂结构更清晰[7]。而化学概念图有利于组织教学材料,让教育者对所教授的材料首先做到心中明镜,更有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形象的设计。化学概念图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有利于组织教学技能的提高。逻辑清晰结构严谨的概念层级帮助教师的教学设计层层相扣,便于教师备课、不容易出现知识点的遗漏,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

三、结语

本文运用认知心理学、大脑生理学等理论分析了化学概念图能够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原因,发现化学概念图对记忆的时长、容量以及概念图网络与人脑生理机制相符合等方面均有正向作用。通过化学概念图形成的以化学概念为核心的网络构架,一方面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为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提供帮助。而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不仅是一种知识内化的过程,也是形成科学思维能力的过程,更是培养科学素养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徐洪林,康长运,刘恩山.概念图的研究及其进展[J].学科教育,2003(3):39.

[2]李思雨.高中化学概念图教学设计与实验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孙爱萍.基于意义学习的概念图工具开发与运用[J].远程教育杂志,2009(3):64-65.

[5]李哉平,成世钢.概念图与化学教学策略的最优化[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12):19.

第9篇:电子合同概念范文

关键词:电离理论;化学史;电解质;教学难点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7)4C0039C06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课程应结合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1]。也就是说,立足化学史构建的化学课堂,重现了科学家探索科学奥秘的思维历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提升学科素养。

1 追溯化学史,探寻教学迷思

1.1 电离理论的历史变革

19世纪中叶,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的原子――分子论打开了微观化学之门,使越来越多的化学家渴望探寻化学反应的本质,电离理论也呼之欲出。

电离理论的建立与电化学的发展息息相关。早在19世纪初期,尼科尔森和卡里斯尔已经成功完成了水的电解实验,法拉第等许多科学家也已经通过实验认识到酸、碱、盐溶液的导电作用。但当时的科学界普遍认为,电解质只有在电流的作用下才能够解离。正是由于科学家们无法正确区别原子和离子,也不能合理分析溶液导电的原理,使得电离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被科学界所接受。

1882至1887年间,阿伦尼乌斯致力于研究电离理论。基于对酸、碱、盐稀溶液在渗透压、沸点、蒸气压方面出现偏差情况的分析和对这些溶液电导率的测定,阿伦尼乌斯创造性地提出了溶液的电离理论。他认为,酸、碱、盐在溶于水的过程中,自动地离解成为带有不同电荷的离子,电离与电流的作用无关。这一理论的出现,虽然遭受了各国科学家的反对,但也解释了很多当时无法解释的问题。随着阿伦尼乌斯电离理论的问世,不仅使希托夫的电解溶液导电时的离子迁移数和科尔劳施的离子导电的加合性得到了解释,而且也很好地解释了范霍夫观测到的渗透异常现象。因此,阿伦尼乌斯的电离理论得到了奥斯特瓦尔德和范霍夫的认可,在这两位科学家的推广下,1890年,电离理论终于得到科学界广泛认可。

1.2 电离理论的教学迷思

通过分析电离理论的争论,不难看出困扰科学家的问题有二:一是无法正确区分原子与离子,从而无法正确认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导电的原因;二是无法正确判断使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自发电离的能量的来源。

科学家们对于电离理论的争论与探索不仅体现了科学历史的发展规律,也揭示了中学化学课堂学生学习新理论的思维发展过程。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主题出自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笔者试图着眼于电离理论发展史,联系教学实际,从三个方面分析教学难点。

人教版化学教材对电解质进行了如下定义: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2]。此定义只从导电性角度规定了电解质的属性,属于表层概念。在此概念中,没有指明电解质的本质,即自发电离出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追溯化学史,法拉第等化学家即是通过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直接得出“电离是电流作用的结果”这一错误结论的。在教学中,若教师未从本质上解释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因,将会对学生正确获取电解质概念产生强大阻力。因此,使学生学会从微观角度理解电解质的本质属性是知识与技能维度的教学难点。

对比许多教案和教学实录,对于电解质概念的教学有两种策略。其一,通过例举盐酸、NaOH溶液、NaCl固体、石墨、蔗糖溶液、酒精溶液、K2SO4溶液、Cu等不同种类的物质,让学生判断其能否导电,从而从导电性角度引出电解质的表层概念;另一种方法则是先给出电解质的定义,强调定义中的关键词,再给出以上物质,让学生自主判断哪几种物质是电解质。这两种教学策略均未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形成学习概念本质的一般方法。因此,使学生掌握形成概念的分析方法是过程与方法维度的教学难点。

学习“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这一内容,就是透过电解质溶液可以导电的表层现象来认识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自动离解的实质。纵观历史,从格罗图斯到阿伦尼乌斯,科学家们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是否能够透过现象看到物质的本质属性。因此,使学生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教学难点。

纵观上述分析,学生无法理解电解质的本质属性,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电离的自发性以及电离过程中能量的来源。也正如此,学生无法获得通过分析核心问题形成概念的基本方法,o法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所以,解决好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电离的自发性问题和酸、碱、盐发生电离时能量的来源问题是突破本节课教学难点的关键。

2 立足化学史,突破教学难点

任何科学理论的发展都是曲折向前的。从对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偏颇认识,到电离理论的初步提出,再到利用电离理论解释科学现象,然后通过他人的不断修正、补充,最后才得到完善的理论。也就是说,理论的建立其实是科学家反复实验、突破思维障碍的过程。在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新概念也经过类似的历程。首先,在实验现象中获得感性认识;而后,通过理性分析修正感性认识中的错误,探究概念本质属性;再次,尝试迁移应用新概念,最终完成新概念的学习。

在“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一节中,学生需要突破的思维障碍,即教师突破教学难点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以下两个。一是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电离的自发性。二是酸、碱、盐发生电离时能量的来源。

2.1 探究电离的自发性――理解电离概念的本质

在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中,学生已经知道酸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碱溶液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展开的。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是通过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实验来引入电解质的概念,而对于电解质概念本质的解读,却缺乏事实佐证,因此学生常常在书写电离方程式时加上“通电”条件。

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用初中的实验(稀强酸与活泼金属反应)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再由“不同的酸溶液都含有氢离子,所以,酸有一些相似的性质[3]”为切入点进行提问:稀强酸溶液中的氢离子来自哪里?学生思考并猜测:可能来自酸,也可能来自水。此时,我们引入化学史中关于溶液中离子来源的内容:在英国化学家尼科尔森和卡里斯尔完成电解水实验后,科学家们推测水溶液中是存在离子的。格罗特斯和法拉第将水溶液中离子的来源归结于电流的作用。而拉乌尔由“盐溶液的凝固点下降值比相同摩尔浓度的非电解质溶液高”这一实验事实提出“盐分子解离不需要电流作用”,但这并未撼动法拉第的权威。真正向旧观念提出挑战的是阿伦尼乌斯,他在完成了大量的实验后,写了“电解质的导电性研究”一文,提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自发解离为正负离子,并用电离理论很好地解释了沸点升高和凝固点下降的实验现象。在奥斯特瓦尔德和范霍夫的支持和帮助下,阿伦尼乌斯终于结束了电离理论的争端,并在1903年因提出电离学说而荣获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全世界第三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化学家。

本环节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在此过程中,通过实验现象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在不通电的情况下,强酸依旧可以自动解离出氢离子,获得了电解质溶液电离的感性认识,避免了由于通电而引起的认识误区。同时也可以类推出,碱、盐在水溶液中也可以自发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然后通过解读化学史,经过理性分析修正感性认识中的错误,获得概念本质属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使酸或水解离出氢离子的能量来自哪里,进入第二个障碍点的学习。

2.2 探究电离的能量来源――理解电解质的两重属性,形成概念的分析方法

认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电离时能量的来源是解读电解质概念本质的关键。在学生猜测酸溶液中的氢离子来自酸分子或水分子时,教师可以先展示科学家们在创建电离学说时所构建的电离理论相关图示(图2 [4]、图3 [5]、图4 [6]),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初步印象,再通过教师构建的HCl分子电离的微观示意图(图5)和NaCl在水中的电离示意图(图6 [7]),分析不同物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的能量来源。

1个氯化氢分子是由1个氢原子和1个氯原子构成的。将氯化氢气体通入水中,水分子与氢原子、氯原子之间的作用力比氢原子与氯原子之间作用力更强,使得氢原子与氯原子分离,氯原子夺走了氢原子最外层的一个电子,形成能够自由移动的水合氯离子与水合氢离子。氯化氢在水中发生了电离。氯化氢在水溶液中存在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这也是氯化氢水溶液可以导电的根本原因。

氯化氢水溶液中有很小一部分氢离子来源于水。在水中,也存在水分子对氢原子和氢氧原子团的作用,形成自由移动的水合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所以水也发生了电离,但电离的程度很小。

类似氯化钠那样的物质,又是什么能量使它在水溶液中电离的呢?如图6所示,在溶于水前,氯离子与钠离子在静电引力的作用下有序地紧密排列,将氯化钠固体加入水中,水分子强烈吸引着氯离子和钠离子,克服了氯离子和钠离子之间存在的静电引力,形成自由移动的水合氯离子和水合钠离子。氯化钠在水中发生了电离。氯化钠溶液导电的根本原因即存在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那么,在熔融的氯化钠中,又是什么能量使之电离的呢?在加热至熔融状态过程中,加热所提供的能量使钠离子和氯离子克服了相互的静电作用,变成了可以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熔融状态下的氯化钠发生了电离。

本环节教学流程如图7所示。

通过以上对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电离能量来源的分析,使学生掌握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原因,落实了对电解质概念本质的认识;再以课上练习与课后习题作为工具,使学生应用概念解决问题,完成概念的迁移应用。

这样一来,在电解质概念的教学过程中,不仅突破了知识维度的教学难点,还突破了方法维度的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了形成概念的方法:观察现象,形成表象概念;理性分析,获得概念本质;迁移应用,掌握概念内涵。

2.3 回顾化学发展历程――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对于学生而言,化学不仅仅是精彩纷呈的实验现象、高深W妙的科学原理,还有发人深省的科学献身精神。因此,将化学史素材引入课堂,是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不二法宝。

在电离理论的发展过程中,阿伦尼乌斯敢于直面著名科学家们的质疑与挑战,捍卫真理的精神令人动容;奥斯特瓦尔德、范霍夫为传播真理创办《物理化学杂志》的精神也令人敬佩。在中学化学课堂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敢于求真,善于求证,不随波逐流,盲目跟从的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的养成比知识技能的获得更需要智慧和耐心,化学史的引入恰是当下化学课堂的良好补给。

除了培养科学精神,化学史还有助于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和人,辩证地看待化学理论发展的阶段性和相对性。因为任何知识都是在特定时期、特定情境下才成立的,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人类信服科学理论,是因为实践证实了这些理论的正确性。但是科学理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它还需要后人的修正与补充。例如,在电离理论形成以前,科学家们将“只有外加电解电压时电解质才会分解成正负离子[7]”当做真理,电离理论则被视为无稽之谈。在电离理论被实践所检验后,许多科学家也还在不断研究电离理论,并对其进行修正和补充。可见,即使教科书中的知识经过了重重检验,但仍有需要探索的空间,学生不应成为教科书的奴隶,而应成为教科书的主人。

3 教学效果分析

在“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教学中,首先结合化学史“电离理论的争端”确定本节课教学难点,通过实验(稀强酸与锌反应)以及关于溶液中离子的来源的化学史实,揭示酸、碱溶液中本身存在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证明电离的自发性,破解电离理论的第一个迷思。再由问题“酸溶液中的氢离子来自哪里”建立电解质电离的微观示意图,结合图像分析电解质溶液自发电离的能量来源,突破电离理论的第二个迷思,并在解疑过程中,获得电解质的双重概念。最后对比科学家确立电离理论的过程,教会学生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实验班采取上述方法教学,对比班采取常规教学方法,先通过复习化学反应的分类引入新课;再以常见物质是否导电引出电解质溶液是否可以导电这一问题,教师演示“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通过习题巩固电解质概念后,以教材中氯化钠在水中的电离示意图为依据,分析电解质溶液导电原因,得出电离概念,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课后以相同测试题检验,正确率如下:

由表1可以看出,通过上述教学方法,在电解质溶液导电原理、电解质表层概念与本质概念的关系等方面,实验班成绩高于对比班。证明此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电离的概念,在帮助学生理解电解质表层概念与本质概念的转换关系方面有一定的作用。在学习方法层面,基于上述研究及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观察,实验班学生对于其他概念性知识的学习,更善于从微观结构或能量变化角度挖掘概念实质。而在核心素养方面,实验班学生的证据推理能力和微观探析能力相对之前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因此,立足化学史,有助于教师厘清知识本质,提升化学教师的理解能力;同时借助史料,追寻学科知识演变历程,遵循学生思维特征,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核心素养。综上所述,立足化学史的教学设计,对突破“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的教学难点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2]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n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0.

[3]王晶,郑长龙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57.

[4]林承志编著.化学之路:新编化学发展简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70.

[5]凌永乐编著.化学概念和理论的发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