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债券市场总结范文

债券市场总结精选(九篇)

债券市场总结

第1篇:债券市场总结范文

(国家开发银行山西省分行市场与投资处 山西 太原 030006)

摘要:近年来,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迅速,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现状入手,从市场规模、券种结构、交易主体和债券发行定价机制四个方面分析其发展特点,在此基础上对银行间债券市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银行间债券市场;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9-0084-02

在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债券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未来我国将积极发展债券市场,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例。”长期以来,我国债券市场形成了以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为主,商业银行柜台债券市场为辅的市场格局。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作为我国债券市场的主体和核心,存量规模约占市场总量的90%。根据中债数据,截至2014年5月末,银行间债券市场托管量为25.21万亿元,在市场总量中占比93.60%,远高于交易所市场(3.74%)和柜台债券市场(1.81%)。

一、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现状

1997年,为防止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票市场,人民银行对我国国债市场进行了全面清理,将商业银行为主的机构从沪深交易所债券市场完全撤出,将托管的国债全部转到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并于当年6月6日正式组建成立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

银行间债券市场属于场外市场,实行做市商制度,双边报价,进行一对一的询价交易,自主完成债券结算和资金清算。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品种包括:国债、地方政府债、央行票据、政府支持机构债、政策性银行债、商业银行债、次级债、混合资本债、非银行金融机构债、资产支持证券、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证券公司债和国际机构债等。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借鉴国际债券市场的发展经验,成立之初即采用了场外市场和面向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模式,市场由此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2001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债券发行量、交易量与托管量均已超过交易所市场。2007年9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成立,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合格机构交易产品由原先的行政审批制,改为协会注册、备案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债券市场产品创新的市场化程度,标志着银行间债券市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历经17年的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已经基本完成了第一阶段发行规模、参与主体和基础性产品结构等量的积累,对央行货币政策传导、国家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辅助作用不断提升。

(一)市场规模显著增长

近年来,银行间债券市场规模总体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与成立初期相比较,债券余额、年发行量和发行支数、托管量均显著增加。截至2013年末,银行间市场债券余额27.85万亿元,同比增幅达到13.03%,较1997年末增加27.02万亿元;在中央结算公司债券托管量24.29万亿,同比增幅8.01%,较1997年末增加23.87万亿;在上清所债券托管量2.69万亿,同比增幅57.62%。2013年,银行间市场债券总发行量为6.76万亿元,同比增幅4.11%,较1997年增加6.38万亿元;共计发行债券2950支,同比增幅16.00%,较1997年增加2930支。

数据显示,1997-2000年间债券年发行量波动较大,自2001年起,银行间债券市场进入规模快速扩张时期,年发行量保持不低于30%的增幅,年末债券余额及托管量同比增幅稳居高位。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当年债券发行量明显减少,此后,我国货币政策先适度宽松,继而又转向稳健,银行间债券市场相应进入稳步增长阶段,年末债券余额及托管量的同比增幅总体保持在10%左右。

(二)券种结构日益丰富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经历17年的发展,债券品种不断丰富,从最初的国债、政策银行债等少数券种发展到央票、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资产支持证券等二十余个交易品种。截至2013年末,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且在存续期内的信用债数量累计5543支,在银行间市场存续期债券总支数中占比 89.04%;票面总额9.98万亿元,在银行间市场存续期债券余额中占比35.84%。

近年来,银行间债券市场创新频出。2010年集合票据问世,2011年超短期融资券和定向工具获准发行,2012年资产证券化产品在沉寂四年后正式重启,2013年永续债、并购债等满足发行主体特定需求的券种也逐步推出。信用债产品创新对丰富银行间市场券种结构有重要影响。

(三)交易主体大幅增加

成立之初,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主体仅为16家商业银行。截至2013年末,投资者已达上万家,机构类型和数量均较成立之初大幅增加。

制度变革是推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主体参与度提升的重要力量。2002年,我国允许非金融机构法人通过债券结算方式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允许境内外资金融机构以备案形式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2005年,泛亚基金获准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交易,成为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首家境外机构投资者;2010年,我国正式批准境外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试点,银行间债券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扩大。

(四)债券发行定价机制不断创新

经过较长时期的摸索,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行定价机制已经较为完善。从发行机制来看,银行间市场债券的发行主要采用招标发行和簿记建档两种方式。招标的基本方式为国际比较通行的美国式招标和荷兰式招标,我国在1999年引入荷兰式招标,并于2004年推出混合式招标。混合式招标是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创新设计的多重价格招标方式,它结合了美国式招标和荷兰式招标的特点。目前,国债、政策银行债、部分央企债券采用招标方式发行,信用债发行以簿记建档方式为主。

成立初期,银行间债券市场采用单一的一对一询价交易制度。询价交易制度是场外市场的典型特征。但是,在这种交易制度下,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较差。2001年,人民银行规定经批准的商业银行可以开展银行间债券的双边报价业务,并批准九家银行成为我国首批双边报价商。2005年,人民银行正式将“双边报价商”改为“做市商”。2007年,人民银行“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做市商的权利和义务。做市商制度是指做市商不断向市场提供买卖价格,并按其提供的价格接受市场中投资者的买卖要求,做市商以其自有债券与市场参与者进行交易,从而为市场提供流动性,并通过买卖的价差实现一定利润。截至目前,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共有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在内的25家做市商。

二、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以做市为核心,推进银行间债券市场分层机制,提高市场的流动性。

市场流动性是指债券资产在无太大损失下能够迅速以一个合理的价格顺利变现的能力。流动性的评价因素主要包括交易规模、交易成本和交易及时性等。流动性是衡量市场成熟度的重要指标,其具体体现形式为在繁荣的市场中债券交易更加活跃。

近年来,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规模的增长带动市场交易总量持续快速扩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换手率指标差距仍然明显,市场活跃度有待提高。市场活跃度的提高有赖于债券市场做市商做市能力的改进。目前,国内的做市商业务主要集中在金融机构之间,向非金融机构、零售市场延伸较少,且没有发掘出真实的需求,市场层次不明显。

以做市为核心,打造分层的银行间债券市场,既有助于进一步规范债券市场的交易行为,防范灰色交易、利益输送等道德风险,也有利于提高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完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今年六月,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银行间债券市场尝试做市业务规程》,交易中心为尝试做市机构开通双边报价和请求回复权限,尝试做市机构根据自身做市能力和特点,选择对政府债券、政府类开发金融机构债券和非政府信用债券进行综合做市或专项做市,债券市场做市商分层机制初步建立。未来随着做市商制度进一步成熟,不具有做市商资格的其他小型机构必须向做市机构询价、开展交易,现有“一对一询价”为主的交易机制将会改变。做市商的分层会带动投资者自然分层,进而实现银行间债券市场分层机制形成,提高市场的价格发现能力和成熟度。但是,在目前债券市场多头共管、分割较为严重的局面下,做市商制度和市场分层机制的发展需要不同监管部门的协作、联动。

(二)加强银行间债券市场信息披露管理,增强市场的透明度。

信息披露制度主要是指债券发行人为保障投资人利益、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而依照规定必须将其自身的重大经营事项、财务变化等信息向社会公告,以便使投资人充分了解情况的制度。它既包括发行前的披露,也包括债券存续期内的持续信息公开。

目前,我国统一的债券市场信息披露规范体系尚未建立,不同监管部门制定的信息披露制度各不相同,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债券发行人披露重要信息的动力不足,监管部门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引导规范和奖惩机制有待完善。

为了规范债券市场的信息披露,应由各家监管部门制定统一的债券信息披露标准化体系,从数量、内容和格式等方面对债券信息披露制度进行统一规定。投资人利益是否得到有效保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行人信息披露质量的高低。因此,投资人的“用脚投票”行为是增强企业信息披露意识的主要途径。此外,在目前市场化发展初期,监管部门需要通过建立诚信档案、完善考评制度、加大奖惩力度等制度建设,引导和激发企业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积极性。

(三)加强市场管理,完善风险监控机制,促进银行间债券市场健康发展,提升市场的安全性。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由于缺乏统一的债券托管结算体系,债券分散保管于各类机构,难以有效管理,我国出现了严重的债券市场金融风险。在此背景下,1996年成立了中央结算公司,开始履行债券的统一登记托管职能,初步解决了管理的有效性问题。但是,加强对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监管,特别是场外衍生品市场管理仍然任重道远。

为了引导银行间债券市场稳定发展,应进一步借鉴国际标准和国际经验,坚持采纳国际结算标准,促进债券市场与国际接轨。近年来中央托管结算机构的相关国际标准不断发展,从1989年三十人小组的九条建议,到2001年国际清算银行和国际证监会组织的《证券结算系统推荐标准》,再到《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基本原则》,从安全和效率角度出发,对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完善结算服务、防范市场风险具有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谢多.中国债券市场的改革与发展.中国金融.2013年第7期.

[2] 祝献忠.银行间债券市场与商业银行.金融市场研究.2012年第12期.

[3] 周小川.推进中国债务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金融市场研究.2010年第12期.

第2篇:债券市场总结范文

中债指数先扬后抑

2013年上半年,中债指数走势一波三折,总体上表现为先扬后抑。一季度,市场资金面整体相对宽松,1-3月中债综合指数(净价)均保持小幅上扬,4月上旬,流动性仍较宽松,中债综合指数(净价)快速上扬,中旬受债券市场清查等因素影响,出现一定下行,4月下旬和5月份,在流动性整体仍相对宽松的背景下,保持小幅上涨,进入6月份后,受财政税款上缴、存款准备金补缴、银行补充外汇头寸及外汇占款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市场资金面异常紧张,货币市场利率创出历史新高,带动债券市场价格快速下行,6月下旬,公开市场资金净投放缓解了资金面持续紧张的状况,在货币市场资金利率全线回落、市场流动性不断改善的情况下,债市现回暖迹象,中债综合指数(净价)出现反弹。

6月末,中债综合指数(净价)收于101.0674,比年初的100.6882上升了0.38%,上半年内,中债综合指数(净价)最高点为5月28日的101.7512,最低点为6月24日的100.4578。上半年,中债银行间债券总指数(净价)与中债综合指数(净价)保持了高度同步性,二者相关系数达到0.9996。6月末中债银行间债券总指数(净价)收于116.0279,比年初的115.6286上升了0.35%。此外,6月末中债综合指数(财富)和中债银行间总指数(财富)分别收于150.0084和147.9801,分别比年初上涨了2.36%和2.30%。

一级市场特点分析

(一)债券发行量大幅增长

2013年上半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债券4.09万亿元,同比增长19.76%,增幅较上年高15.94个百分点。其中,公司信用类债券1发行规模为18460.68亿元,同比增长39.11%,占到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总规模的45.09%。

表1 2013年上半年银行间债券市场主要券种发行情况

注:政府支持机构债目前包括汇金公司发行的债券、2013年以来铁路总公司发行的债券及原铁道部发行的所有债券,计算同比增长时将2012年上半年的政府支持机构债券和政府支持债券进行了合并(下同);非银行金融机构债券含证券公司债、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金融租赁公司金融债、汽车金融公司金融债、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债、资产管理公司金融债;集合票据含中小企业区域集优票据。2012年上半年,央票、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资产支持票据、国际机构债券均无发行。

数据来源: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

从发行规模的券种分布看,政策性银行债占比最高,而非银行金融机构债券增幅最大。2013年上半年,发行额占比居前四位的分别是政策性银行债、国债、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市场占比分别为23.52%、20.37%、10.46%和10.44%;发行规模同比增幅居前四位的分别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债券、非公开债务融资定向工具、政府支持机构债券和超短期融资券,分别同比增长1730.00%、126.01%、100.00%和80.83%。(见表1)

从发行规模的期限分布看,短期品种占比上升,长期品种占比下降。2013年上半年,1年期以下和1-3年期限品种发行占比分别为32.98%和19.39%,与上年相比分别上升6.21和6.49个百分点;3-5年、5-7年、7-10年和10年以上期限品种占比分别为19.27%、17.22%、8.92%和2.22%,与上年相比分别下降2.31、2.19、3.60和4.61个百分点。(见图1)

图1 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期限结构

注:期限不含下限,含上限。

数据来源: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

(请将~改为-)

(二)债券余额稳步扩大

2013年6月末,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余额达到26.61万亿元,同比增长18.76%,增幅比上年高1.84个百分点。其中,公司信用类债券余额为6.65万亿元,同比增长38.65%,占到银行间债券市场总余额的24.99%。(见表2)

表2 2013年上半年银行间债券市场主要券种余额

注:非银行金融机构债券含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和资产管理公司金融债,集合票据含中小企业区域集优票据。

数据来源: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

从债券余额的券种分布看,政策性银行债占比最高,而非银行金融机构债券增幅最大。2013年上半年,债券余额占比居前四位的分别是政策性银行债、国债、中期票据和企业债券,市场占比分别为31.56%、28.48%、10.37%和6.72%;债券余额同比增幅居前四位的分别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债券、非公开债务融资定向工具、政府支持机构债券和短期融资券,分别同比增长10277.78%、713.55%、264.02%和111.13%。

从债券余额的期限分布看,2013年6月末,各期限债券余额占比与上年末基本持平,3-5年待偿期的债券仍为余额最高的品种,市场占比为22.54%。(见图2)

图2 银行间债券市场余额期限结构

(请美编将~改为-)注:统计数据包含中央结算公司全部数据和上海清算所部分数据,上海清算所列入统计的为超短期融资券、短期融资券和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期限不含下限,含上限。

数据来源: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

二级市场特点分析

(一)回购交易活跃

2013年上半年,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交易规模继续增长,质押式回购和买断式回购共计成交79.53万亿元,同比增长13.29%。其中,质押式回购累计成交76.92万亿元,同比增长13.80%;买断式回购累计成交2.61万亿元,同比增长0.17%。(见图3)

图3 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月交易额与加权利率(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

上半年,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质押式回购利率与买断式回购利率走势基本一致,整体利率水平高于2012年。其中,质押式回购日加权平均利率为3.27%,比2012年上升36个基点;买断式回购日加权平均利率为3.53%,比2012年上升31个基点。

在交易标的券种方面,以政府信用类(国债、地方政府债券、央票)和准政府信用类(政策性银行债、政府支持机构债券、政府支持债券)为标的券种的质押式回购交易合计占比82.06%,以公司信用类债券为标的券种的质押式回购交易合计占比16.10%;买断式回购中,以政府信用类和准政府信用类债券为标的券种的交易占比49.98%,以公司信用类债券为标的券种的交易占比49.39%。

在交易期限结构方面,7天以内的质押式回购交易在质押式回购总成交量中占比达到92.88%,比2012年减少0.92个百分点。其中,隔夜品种成交继续活跃,占比81.49%,比2012年增加0.29个百分点;7天品种成交量占比11.39%,比2012年下降1.21个百分点。

从上半年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的净融资方向来看,大型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信托类机构分列资金净融出的前四位,合计占到净融出总额的99.99%;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证券公司和农村商业银行分列资金净融入的前四位,合计占到净融入总额的76.95%。

(二)现券交易量下降

2013年上半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累计成交金额为32.36万亿元,同比减少3.79%(见表3)。从各月成交情况看,3月份成交额最高,达到8.50万亿元,1月份成交额同比增长最快,为159.50%;6月份成交额和同比增速均为最低,成交1.18万亿元,同比下降81.11%(见图4)。

表3 2013年上半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成交情况

数据来源: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

图4 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月度成交情况(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

从交易券种来看,2013年上半年现券成交排名前三位的券种为政策性银行债、中期票据和企业债券,成交占比分别为29.46%、19.60%和17.26%。与2012年相比,央行票据成交占比由10.91%进一步下降到3.18%,下降了7.73个百分点;企业债券成交占比则由11.97%提升到17.26%,上升了5.29个百分点。

从换手率来看,2013年上半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平均换手率为121.65%,低于上年同期150.15%的水平;公司信用类债券换手率245.28%,同样低于上年同期314.32%的水平。在具体券种上,国际机构债券换手率最高,达到634.34%;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中期票据和超短期融资券的换手率较高,分别为356.87%、312.54%、229.97%和201.16%(见表3)。

从机构买卖情况来看,2013年上半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买入量与卖出量排名前三位的机构均为城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农村商业银行,三家机构合计买入量占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总买入量的56.06%,合计卖出量占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总卖出量的57.61%。从净买入和净卖出情况看,2013年上半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净买入量排名前两位的机构分别是大型商业银行和外资机构,二者合计净买入量占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净买入总量的47.48%;现券交易净卖出量排名前两位的机构分别是城市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二者合计净卖出量占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净卖出总量的57.36%。

衍生品市场特点分析

(一)利率互换交易量大幅增长

上半年,人民币利率互换累计成交12540笔,名义本金额达1.53万亿元,同比增长30.69%,增速比上年提高22.48个百分点。从各月成交情况看,2月份成交最少,名义本金额为1955.68亿元,其他各月成交的名义本金额均在2000亿元以上,其中6月份成交达到3181.19亿元。在交易期限结构方面,1年及1年期以下交易的名义本金额占比为77.19%,比上年下降0.33个百分点;1-5年期品种成交量占比为12.56%,比上年下降1.92个百分点;5-10年期品种成交量占比为10.26%,比上年上升2.26个百分点。从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的浮动端参考利率来看,与7天回购定盘利率挂钩的交易量占比为61.49%,比上年上升16.16个百分点;与Shibor和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挂钩的交易量占比分别为37.23%和1.28%,分别比上年下降12.78和3.39个百分点。

(二)债券远期成交量下降

2013年上半年,债券远期仅在1月份达成一笔成交,成交券种为短期融资券,成交期限为2-7天品种,成交金额为1.01亿元,呈加速下降态势。

在其他衍生品市场方面,上半年债券借贷业务共有81笔交易发生,标的债券面额为224.2亿元,同比增长近131倍;上半年远期利率协议无成交;上半年内无新达成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MA)交易,无新增创设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

债券市场运行特点分析

(一)市场震荡加剧

2013年上半年,中债收益率曲线震荡变化,先是陡峭化下行,之后中长端持续下行、短端平坦化上行继而陡峭化走高。1至4月中上旬,受资金面整体宽松影响,国债、利率债和信用债均呈现陡峭化下行,4月末和5月份,资金利率在财政存款和个别税种上缴等因素影响下短暂攀升,债券市场各品种短端收益率均有所上行,进入6月份后,受资金面持续紧张影响,利率债和信用债收益率普遍上行,尤其是短端出现大幅上行并呈“倒挂”形态,6月最后一周,在市场资金面紧张预期有所缓解的情况下,利率债和信用债收益率均有所回落,短端仍呈“倒挂”形态但幅度有一定程度减小。

整体来看,不考虑隔夜收益率,6月末银行间固定利率国债、银行间固定利率政策性银行债、银行间固定利率企业债(AAA)和银行间中短期票据(AAA)各关键期限点收益率较年初分别平均上行34.12BP、31.98BP、20.33BP和25.84BP,其中,6月末1、3、5、7、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为3.4812%、3.2033%、3.2909%、3.3852%和3.5125%(见表4),1、3、5年期分别比年初上升56.23BP、6.73BP和1.86BP,7、10年期分别比年初下降11.77BP和9.37BP。

表4 6月末中债银行间市场收益率曲线较年初涨跌(单位:BP)

注:各收益率均为到期收益率。

数据来源:中国债券信息网

(二)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2013年上半年,银行间债券市场通过发行各种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有效增强了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

上半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量达18460.68亿元,同比增长39.11%;6月末余额达66477.09亿元,同比增长38.65%。上半年,企业债券融资达1.22万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12.1%。(见图5)

图5 银行间市场公司信用类债券发展情况(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

在总量扩大的同时,银行间债券市场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中小企业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上半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共有231家十大振兴类企业发行320只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融资规模达4521.41亿元;共有209家战略型新兴产业类企业发行296只非金融企业短期融资工具,融资规模达4521.25亿元;共有77家中小企业发行了25期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区域集优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累计募集资金57.70亿元;共有64家涉农企业发行了82只涉农企业债务融资产品,累计募集资金837.86亿元。此外,上半年银行间债券市场还通过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累计为46家文化类企业募集资金2272.89亿元,为222家现代服务类企业募集资金3710.40亿元。

第3篇:债券市场总结范文

银行间债券指数先扬后抑

2013年,银行间债券指数先扬后抑,上半年缓慢上升,下半年大幅下降。年初至4月上旬,市场资金面整体相对宽松,银行间债券总指数[ 采用中债-银行间债券总指数(净价指数)。下同。]保持小幅上行。4月中旬,银行间债券总指数出现一定下行。4月下旬和5月份,在流动性整体仍相对宽松的背景下,银行间债券总指数出现小幅上涨。进入6月份后,受财政税款上缴、存款准备金补缴、银行补充外汇头寸以及外汇占款增速放缓等多重因素影响,货币市场利率创出历史新高,带动债券市场价格快速下行。下半年,在金融机构利率预期和资产配置行为发生改变、债券市场流动性下降等因素的叠加影响下,银行间债券总指数不断震荡走低。

12月末,中债银行间债券总指数(净价)收于110.3410,比年初的115.6286下降了4.57%,年内中债银行间债券总指数(净价)最高点为5月28日的116.8105,最低点为12月23日的110.3061(见图1)。

图1 2013年银行间债券总指数走势

注:中债-银行间债券总指数为净价指数。

数据来源:中国债券信息网

一级市场的情况分析

(一)债券发行量小幅增加

2013年全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债券8.59万亿元[ 含央行票据。国债含记账式国债和储蓄国债。],同比增长10.90%,增幅较上年高7.07个百分点(见表1)。其中,公司信用类债券[ 含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超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票据、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和资产支持票据。]发行规模为3.31万亿元,同比减少0.37%,占到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总规模的38.54%。

表1:2013年银行间债券市场主要券种发行量

券种 发行量(亿元) 同比

(%) 券种 发行量(亿元) 同比(%)

国债 16806.41 18.06 企业债券 4752.30 -26.88

地方政府债 3500.00 40.00 短期融资券 8324.80 -0.37

央票 5362.00 --- 超短期融资券 7535.00 29.42

政策性银行债 20760.30 -2.98 中期票据 6716.20 -20.55

政府支持机构债券 1900.00 --- 集合票据 66.39 -33.62

政府支持债券 0.00 --- 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 5668.08 50.77

金融债券 1321.00 -67.25 资产支持票据 48.00 -15.79

非银行金融机构债券 2995.90 434.03 国际机构债券 0.00 ---

信贷资产支持证券 157.72 -18.11 合计 85914.10 10.90

注:国债包括记账式国债和储蓄国债。政府支持机构债包括汇金公司发行的债券、2013年以来铁路总公司发行的债券以及原铁道部发行的所有债券。非银行金融机构债券含证券公司债、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金融租赁公司金融债、汽车金融公司金融债、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债、资产管理公司金融债。集合票据含中小企业区域集优票据。2012年,央票、政府支持债券、国际机构债券均无发行。

数据来源: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

从发行券种看,政策性银行债占比最高,而非银行金融机构债券增幅最大。2013年,发行额占比居前四位的分别是政策性银行债、国债、短期融资券和超短期融资券,市场占比分别为24.16%、19.56%、9.69%和8.77%;发行规模同比增幅居前四位的分别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债券、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地方政府债券和超短期融资券,分别同比增长434.03%、50.77%、40.00%和29.42%。

从发行期限看,短期品种占比上升,长期品种占比下降。2013年,1年期以下和1~3年期限品种发行占比分别为31.75%和23.94%,与上年相比分别上升4.98和11.04个百分点;3~5年、5~7年、7~10年和10年以上期限品种占比分别为18.15%、14.90%、8.28%和2.97%,与上年相比分别下降3.43、4.51、4.24和3.86个百分点(见图2)。

图2 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期限结构

注:期限不含下限,含上限。

数据来源: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银行间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

(二)债券余额稳步扩大

2013年末,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余额达到27.68万亿元,同比增长10.71%,增幅比上年低6.21个百分点。其中,公司信用类债券余额为6.84万亿元,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余额的比重为24.72%,比上年下降0.61个百分点。

表2 2013年银行间债券市场主要券种余额

券种 余额

(亿元) 同比

(%) 券种 余额

(亿元) 同比(%)

国债 80770.28 2.31 企业债券 16928.47 -16.18

地方政府债 8599.30 --- 短期融资券 8244.20 -0.99

央票 5521.72 -58.91 超短期融资券 4729.00 33.93

政策性银行债 88719.58 12.90 中期票据 28839.50 15.72

政府支持机构债券 10035.43 820.68 集合票据 190.83 1.69

政府支持债券 0.00 --- 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 9381.28 108.37

金融债券 13315.00 2.03 资产支持票据 97.80 71.58

非银行金融机构债券 1029.90 160.73 国际机构债券 31.30 -65.71

信贷资产支持证券 354.27 83.92 合计 276787.86 10.71

数据来源: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

从具体券种来看,政策性银行债占比最高,而非银行金融机构债券增幅最大。2013年,债券余额占比居前四位的分别是政策性银行债、国债、中期票据和企业债券,市场占比分别为32.05%、29.18%、10.42%和6.12%;债券余额同比增幅居前四位的分别是政府支持机构债券、非银行金融机构债券、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和资产支持证券,分别同比增长820.68%[ 根据相关规定,政府支持债券目前包括汇金公司发行的债券,2013年以来铁路总公司发行的债券以及原铁道部发行的所有债券。因此,在口径上会使同比数据有所放大。]、160.73%、108.37%和83.92%(见图3)。

图3 2013年末银行间债券市场各券种余额市场占比

(美编注意调整下图的格式,特别是需要使划线部分线条清晰)

数据来源: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银行间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

二级市场的情况分析

(一)回购交易保持活跃

2013年,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交易规模保持增长,但增幅放缓。质押式回购和买断式回购共计成交158.16万亿元,同比增长11.61%,增长率较上年下降30.87个百分点,为2005年以来最低增幅。其中,质押式回购累计成交151.98万亿元,同比增长11.24%;买断式回购累计成交6.19万亿元,同比增长21.42%(见图4)。

图4 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月交易额与加权利率

数据来源: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

2013年,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质押式回购利率与买断式回购利率走势基本一致,整体利率水平高于2012年。其中,质押式回购日加权平均利率为3.54%,比2012年上升63个基点;买断式回购日加权平均利率为3.96%,比2012年上升75个基点(见图5)。

图5 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日加权利率走势

数据来源: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

在交易标的券种方面,以政府信用类(国债、地方政府债券、央票)和准政府信用类(政策性银行债、政府支持机构债券、政府支持债券)为标的券种的质押式回购交易合计占比81.45%,以公司信用类债券为标的券种的质押式回购交易合计占比16.66%;买断式回购中,以政府信用类和准政府信用类债券为标的券种的交易占比49.03%,以公司信用类债券为标的券种的交易占比49.28%。

在交易期限结构方面,7天以内的质押式回购交易在质押式回购总成交量中占比达到92.01%,比上年减少1.79个百分点。其中,隔夜品种成交继续活跃,占比79.07%,比上年减少2.13个百分点;7天品种成交量占比12.94%,比上年增加0.34个百分点。

从回购交易的净融资方向来看,大型商业银行[ 包含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6家。]、政策性银行、信托公司的金融产品、股份制商业银行分列资金净融出的前四位,合计占到净融出总额的99.64%;城市商业银行(含城市信用社)、证券公司、农村信用联社、农村商业银行(含农村合作银行)分列资金净融入的前四位,合计占到净融入总额的78.41%。

(二)现券交易大幅下降

2013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累计成交金额为41.62万亿元,同比减少44.66%。从各月成交情况看,3月份成交额最高,达到8.50万亿元,1月份成交额同比增长最快,为159.50%;5月份之后,现券交易量出现明显下滑,各月的成交额均同比下降60%以上(见图6)。

图6 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月度成交情况

数据来源: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

从交易券种来看,2013年现券成交排名前三位的券种为政策性银行债、中期票据和企业债券,成交占比分别为30.33%、19.22%和16.81%。与2012年相比,央行票据成交占比由10.91%进一步下降到2.58%,下降了8.33个百分点;企业债券成交占比则由11.48%提升到16.81%,上升了5.33个百分点。

从换手率来看,2013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平均换手率为150.33%,低于上年300.76%的水平;公司信用类债券换手率297.37%,同样低于上年493.73%的水平。在具体券种上,国际机构债券换手率最高,达到857.95%;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中期票据和超短期融资券的换手率较高,分别为476.36%、413.19%、277.37%和210.79%(见表3)。

表3 2013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成交情况

券种 交易额(亿元) 占比(%) 同比(%) 换手率(%)

国债 55806.69 13.41 -39.73 69.09

地方政府债 2345.19 0.56 -88.85 27.27

央票 10722.31 2.58 -86.93 194.18

政策性银行债 126216.58 30.33 -41.95 142.26

政府支持机构债券 12302.55 2.96 -53.21 122.59

金融债券 2735.51 0.66 -58.81 20.54

非银行金融机构债券 2276.90 0.55 142.46 221.08

企业债券 69946.81 16.81 -18.96 413.19

短期融资券 39272.03 9.44 -49.98 476.36

超短期融资券 9968.35 2.40 7.95 210.79

中期票据 79992.33 19.22 -37.75 277.37

集合票据 298.40 0.07 -30.54 156.37

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 3954.26 0.95 125.52 42.15

国际机构债券 268.54 0.06 6.47 857.95

合计 416106.44 100.00 -44.66 150.33

数据来源: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

从机构买卖情况来看,2013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买入量与卖出量排名前三位的机构类型均为城市商业银行(含城市信用社)、证券公司和农村商业银行(含农村合作银行),三类机构买入量占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总买入量的54.86%,卖出量占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总卖出量的56.88%。从净买入和净卖出情况看,2013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净买入量排名前两位的机构分别是大型商业银行和外资机构,二者净买入量占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净买入总量的37.19%;现券交易净卖出量排名前两位的机构分别是城市商业银行(含城市信用社)和证券公司,二者净卖出量占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净卖出总量的64.88%。

衍生品市场的情况分析

(一)利率互换交易量小幅下降

2013年,人民币利率互换累计成交24409笔,名义本金额达2.73万亿元,同比下降6.01%,增速比上年低14.22个百分点。在交易期限结构方面,1年及1年期以下交易的名义本金额占比为75.55%,比上年下降1.97个百分点;1~5年期品种成交量占比为14.49%,比上年上升0.01个百分点;5~10年期品种成交量占比为9.96%,比上年上升1.96个百分点。从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的浮动端参考利率来看,与7天回购定盘利率挂钩的交易量占比为65.32%,比上年上升20.00个百分点;与Shibor挂钩的交易量占比为33.28%,比上年下降16.73个百分点;与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挂钩的交易量占比为1.40%,比上年下降3.27个百分点。

(二)债券远期成交下降

2013年,债券远期仅在1月份达成一笔成交,成交券种为短期融资券,成交期限为2~7天品种,成交金额为1.01亿元。

(三)其他衍生品市场

2013年,债券借贷业务共有309笔交易发生,标的债券面额为662.24亿元,同比增长226.39%;远期利率协议仅在8月份有一笔成交发生,名义本金额0.5亿元;本年内,无新达成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MA)交易,无新增创设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

债券市场整体运行特点

(一)债券收益率曲线整体大幅上行

2013年,债券收益率曲线震荡加剧,整体以上行为主。特别在下半年,在金融机构利率预期发生变化、资金市场利率中枢抬升、债券市场流动性下降导致交投不活跃、市场需求疲弱,持续现券供应引起收益率呈现“一级带动二级”走高等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债券收益率曲线不断上行,并呈现扁平化趋势(见图7、图8)。

图7 银行间市场固定利率国债收益率曲线(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债券信息网。

图8 银行间市场固定利率企业债(AAA)收益率曲线(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债券信息网

整体来看,不考虑隔夜收益率,2013年12月末银行间固定利率国债、银行间固定利率政策性银行债、银行间固定利率企业债(AAA)和银行间中短期票据(AAA)各关键期限点收益率较年初分别平均上行121.56BP、173.71BP、145.39BP和158.05BP,其中,12月末1、3、5、7、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为4.2189%、4.4162%、4.4583%、4.5824%和4.5518%,分别比年初上升130.00BP、128.02BP、118.60BP、107.95BP和94.56BP(见表4)。

表4 12月末中债银行间市场收益率曲线较年初涨跌(单位:BP)

期限 银行间固定利率国债 银行间固定利率政策性金融债 银行间固定利率企业债(AAA) 银行间中短期票据(AAA)

0d -9.20 -3.20 19.51 20.50

3M 182.37 208.65 197.12 198.60

6M 137.74 206.44 191.68 191.65

9M 133.45 207.86 178.42 180.07

1Y 130.00 205.62 182.34 184.26

3Y 128.02 184.19 153.40 156.64

5Y 118.60 168.62 130.43 132.08

7Y 107.95 150.14 116.33 118.56

10Y 94.56 139.47 100.91 102.51

15Y 91.88 134.15 104.62 ---

30Y 91.00 131.94 98.68 ---

平均(不含隔夜收益率) 121.56 173.71 145.39 158.05

注:各收益率均为到期收益率。银行间固定利率政策性金融债指进出口行和农发行发行的固定利率政策性金融债。

数据来源:中国债券信息网

(二)市场制度建设不断加强

2013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与规范并重,在稳步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强市场的制度建设。一是加强银行间债券市场机构投资者的准入管理。4月下旬,人民银行对银行间债券市场丙类机构成员进行了规范清理,暂停开立可能存在内控风险的各类账户,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者数量由上年末的11287家缩减到4883家。二是进一步加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结算和清算制度建设。7月2日,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3年第8号》,就进一步完善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结算行为作出了规定。8月27日,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3年第8号》,就强化银行间债券市场券款对付结算规则作出了规定。12月31日,人民银行同意上海清算所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集中清算业务及《人民币利率互换集中清算业务规则》,该业务的推出,有利于进一步活跃市场交易和提高市场效率。三是进一步完善债券的发行定价机制。3月25日,财政部、人民银行和证监会《关于开展国债预发行试点的通知》,进一步提高了国债发行定价效率。9月26日,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关于定向发行金融债券相关事宜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了金融债券定向发行要求。12月24日,批复同意上海清算所上线债券招标发行系统,该系统正式上线后,将使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招标系统容量扩大。

(三)产品创新继续推进

2013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继续推动产品创新。一是推动商业银行发行“减记型”二级资本债券。7月25日,在商业银行资本新规实施后,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发行了首单15亿元按照资本监管新规要求、含有减记条款的二级资本债券。二是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进一步扩大。2013年以来,共有6家金融机构发起发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157.81亿元,其中,11月18日国家开发银行发行了80亿元的“2013年第一期开元铁路专项信贷资产支持证券”。12月31日,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3第21号》,明确发起机构可以按照有关要求灵活确定风险自留的具体方式,以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参与资产证券化扩大试点的积极性。三是创新发行永续类债券及中期票据。10月29日,武汉地铁发行了国内首只永续债――13武汉地铁可续期债;12月18日,国家电力发行了首只永续类中期票据。

(四)服务实体经济功能不断健全

2013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在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加大的同时,为企业提供融资方面结构更加优化。一是有效支持了国民基础行业融资。全年,共有1233家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了2170只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融资规模达2.8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8.51%。其中,有321家十大振兴类企业发行了559只债务融资工具,募集资金7772.9亿元;有284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行了512只债务融资工具,募集资金8953.2亿元;有320家现代服务业企业发行了604只债务融资工具,募集资金6628.1亿元。

第4篇:债券市场总结范文

关键词:企业债券 市场 问题 策略

一、债券的概念及现状

企业债券是企业依照法律程序发行、约定一定期限归还本金并支付利息的有价证券。它体现了发行企业和债券投资者的债权与债务关系。企业债券融资能够有效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融资成本等优点,是很多发达国家企业长期融资的首要渠道。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与深入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获得了快速发展,人们对企业债券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但由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起步晚,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二、简析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债券市场不成熟,发行规模小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和国外成熟市场相比,在债券品种,市场规模,市场的发育程度等方面都很落后。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企业债券的品种、期限单一,相对于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等利率债券而言其占总体债券市场规模总量小,且企业债券流动性相对较差,整个市场体系不完善,相关发行定价制度等不健全,同时缺乏金融创新。自1988 年我国发行企业债券以来,企业债券的发行品种基本上保持相同模式,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统一利率等,缺乏灵活与金融创新,并没有对投资者产生太大的吸引力。

(二)二级市场发育不成熟,缺乏流动性

对于企业债券市场而言,企业债券自身的流动性具有重大意义。良好的流动性可以活跃债券市场,并有效推动企业债券一级市场的发展。一级市场若要发展壮大必须依靠发达的二级市场。目前,我国企业债券一级市场总体呈快速发展态势,然而二级市场的流动性依然较弱。目前二级市场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表现在上市品种少、规模小、交易量小。企业债券二级市场发展缓慢的直接后果是企业债券的变现能力差,投资者一旦需要资金,手中的债券却卖不出去,债券的优越性不能体现出来,影响投资者的信心。企业债券二级市场滞后必然会反过来影响一级市场的发行,从而制约了企业债券市场的总体发展。

(三)缺乏权威的评级机构,企业债券信用评级制度落后

在我国,发行企业债券的企业对其发行债券情况的信息披露极少,投资者对企业债券的风险性,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缺乏充分了解。制度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我国虽然也出现了许多中介机构,每次发行的企业债券也都有信用评级,但由于缺乏客观的标准,甚至缺乏职业道德,导致投资者和中介机构之间也产生信任危机,影响企业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四)政府管制作用较强

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在发行管理上不规范,在发行环节上仍采用计划规模管理和发行审制的模式。并且除基础债券之外,资产支持票据等新型债券发行规模尚未放开,在政策上束缚了债券品种的创新;并且企业债券的发行定价也并非完全市场化运作,企业债券发行利率弹性不大,无法客观体现债券的风险收益关系,也难以使每支企业债券得到合理的风险定价。

三、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策略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政府监管

我国管理层应当在相关证券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企业债券发行的法律法规,从而规范企业债券市场与交易市场的运作。完善及强化企业债券的担保制度,开展资产抵押、不可撤销或负连带责任等多种担保形式,担保不落实或虚假担保的一律不予批准发行债券,这是对防范企业债券违约的一项重要制度;建立对债券持有人的利益保护机制,增强债券条款的约束力,建立企业受托人制度;加强企业债券市场的信息披露工作,完善公众监督机制。

(二)不断完善债券信用评级制度,树立中介机构信誉

企业债券的信用等级标志着债券本身的信任程度和企业的偿债能力。将企业债券的信用等级公开披露出来,有利于投资者识别和判断。债券评级由专门的中介机构评级公司进行。要建立一个被广大投资者信任的评价机构,就必须建立一套对中介机构进行严格监督和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对所有发行债券企业建立有效的信用评级制度,及时并动态地调整企业评级结果,形成企业追踪报告制度,反过来促进信用评级机构的工作,使其真正实现客观、公正,做到行业自律。

(三)积极培育企业债券的流通市场,提高企业债券的流动性

二级市场是债券市场的生命线,要建立一个活跃、高效的企业债券二级市场,为一级市场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增加企业债券的上市品种,逐步放开企业债券转让流通价格,使债券在持有期间能合理流动和直接变现,满足不同类型投资者的投资及交易需求,推动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吸引各类型投资者积极参与企业债券市场的投资。同时各基金作为债券市场活跃的交易方可以尝试设立针对不同企业债券品种的主题债券基金进行产品细分,为基金投资者提供更多参与债券市场的机会。此外,建立企业债券的场外交易市场,建立统一的债券登记、保管和清算中心。

(四)加强对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和债券发行市场的配套改革

首先要明确企业产权,规范发债主体,提高企业信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不断明晰企业独立财产权,健全企业约束机制,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企业价值实现最大化;此外,建立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基准利率,使发行利率市场化。通过大力发展国债市场,尽快实现国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丰富国债期限结构,增强国债利率的基础参考作用;建立科学的企业债券定价体系;发行方式创新,发行规模化,降低发行成本;积极推行企业债券的新品种,研究开发并适时推出一些新品种,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参考文献:

[1]袁东.中国证券市场论[M].东方出版社,1987.

[2]王勇.对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深层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02(04).

第5篇:债券市场总结范文

全球经济状况

(一)欧洲或会摆脱债务危机

欧盟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6月企业和消费者信心回升程度高于预期,经济景气指数升至一年高位,表明欧洲或能摆脱债务危机,且经济形势复苏态势或正在稳固。数据显示,欧元区6月经济景气指数为91.3,为2012年5月以来最高水平。分项数据中,欧元区6月企业景气指数为-0.68,除了服务业外,所有区域的信心都有所改善,欧元区五大经济体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和西班牙市场的信心都有所上扬。欧盟委员会称,工业信心上扬源自订单和产出预期增加,而消费者信心连续第七个月上扬。

(二)美国制造业指数小幅增长

美国供应管理协会公布的报告显示,6月份美国ISM制造业活动指数从5月49%的上升至50.9%,表明相关行业处于增长的状态。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美国非农业部门新增就业岗位17.5万个,失业率较前月上升0.1个百分点至7.6%。失业率回升的主要原因是更多劳动力进入市场寻找工作,显示美国经济继续温和复苏。

(三)世界贸易活动逐渐活跃

6月,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报收于1151点,较上月末提高342点,涨幅为42.27%,显示世界贸易活动逐渐活跃。

国内宏观经济总体良好

(一)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7%

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7%。其中,城市上涨2.6%,农村上涨2.8%;食品价格上涨4.9%,非食品价格上涨1.6%;消费品价格上涨2.6%,服务价格上涨2.7%。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2.4%。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持平(涨跌幅度为0,下同)。其中,城市持平,农村上涨0.1%;食品和非食品价格均持平;消费品价格下降0.1%,服务价格上涨0.2%。

(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7%

6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7%,环比下降0.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6%,环比下降0.5%。上半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4%。

(三)采购经理指数(PMI)小幅回落

6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0.4%,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中型企业PMI为49.8%,比上月下降1.6个百分点;小型企业PMI为48.9%,比上月回升1.6个百分点。

(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放缓

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9.2%(以下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比4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见图1)。从环比看,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0.62%。1-5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4%。

图1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速度(单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http://)

(五)进出口数据同比负增长

6月当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215.1亿美元,扣除汇率因素同比下降2%。其中出口1743.2亿美元,同比下降3.1%;进口1471.9亿美元,同比下降0.7%(见图2);贸易顺差271.3亿美元,同比收窄14%。

图2 进出口贸易总额增减情况(单位:%)

数据来源:商务部网站(http://)

金融市场保持稳定

(一)金融机构存贷款环比增长

截至5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67.22万亿元,同比增长14.48%,环比增长1%;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99.31万亿元,同比增长16.22%,环比增长1.51%(见图3)。5月存贷比为67.68%。

图3 金融机构存贷差(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Wind资讯

(二)货币供应量环比增长

5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104.21万亿元,同比增长15.79%,环比增长0.92%;狭义货币(M1)余额为31.02万亿元,同比增长11.3%,环比增长0.85%;流通中货币(M0)余额为5.43万亿元,同比增长13.06%,环比减少2.33%。

货币市场利率

6月,在理财准备金备付、国内外流动性收缩、财政缴款延后及季末因素等多重原因的影响下,流动性持续紧张,隔夜利率和7天回购利率曾分别一度飙升至30%和28%,在月末逐渐回落。全月来看,货币市场利率呈M形态,R07D品种月末收于6.18%,较上月末上行137BP;R01D品种利率月末收于5.44%,较上月末上行204BP(见图4)。

图4 6月主要货币市场利率品种(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债券信息网

公开披露的数据显示,公开市场操作本月整体表现为资金的净投放,其中正回购到期、央票兑付和利息支付合计为3598.38亿元,央票发行和正回购操作为460亿元,本月共实现资金净投放约3138.38亿元(见表1)。

表1 公开市场操作货币投放与回笼测算表

日期 货币净回笼 央票发行(亿元) 央票兑付(亿元) 正回购操作(亿元) 正回购到期(亿元) 逆回购操作(亿元) 逆回购到期(亿元) 利息支付(亿元)

2013年1月 3000 0 0 0 0 4840 7840 0

2013年2月 2530 0 0 550 0 8600 10580 0

2013年3月 1530 0 0 1980 450 0 0 0

2013年4月 -1008.78 0 1050 2350 2280 0 0 28.78

2013年5月 -1386.26 920 2300 2530 2450 0 0 86.26

2013年6月 -3138.38 220 1280 240 2230 0 0 88.38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Wind资讯

债券市场价格走势

(一)中债收益率曲线大幅上行

6月,在流动性持续紧张的背景下,各品种收益率均有所上行。短端收益率在资金面的影响下上行幅度较大,长端收益率在宏观经济基本面的支撑下相对稳定。整体来看,不考虑隔夜收益率,中债银行间固定利率国债、政策性银行债、企业债(AAA)和中短期票据(AAA)各关键期限点收益率较上月末分别平均大幅上行30.95BP、41.01BP、55.78BP和60.26BP(见表2)。

表2 国债、政策性金融债、企业债(AAA)曲线、中短期票据(AAA)较上月涨跌情况

(单位:BP)

期限 国债 政策性金融债 企业债(AAA) 中短期票据(AAA)

0 -29.00 -29.00 41.00 41.00

3M 129.20 146.29 136.70 136.25

6M 97.38 111.14 128.35 126.83

9M 37.65 55.93 122.48 121.52

1Y 61.30 77.10 108.54 107.14

3Y 14.26 32.90 38.40 39.07

5Y 13.36 18.35 23.57 19.74

7Y 4.06 14.82 -3.76 -3.75

10Y 7.26 11.88 8.06 7.99

15Y 4.11 9.12 7.56 7.07

30Y 0.88 2.57 2.64 --

平均(不含

隔夜收益率) 30.95 41.01 55.78 60.29

数据来源:中央结算公司

(二)中债净价指数悬崖式下跌后迅速反弹

6月,债券市场净价指数在临近月末悬崖式下跌后迅速反弹。全月来看,净价指数从上月末的101.7168点调整到本月末的101.0674点,下跌了0.6494点,本月净价指数最低跌至100.4578点。财富指数从上月末的150.4796点调整至本月末的150.0084点,下跌了0.4712点。

债券市场的发行情况

6月份,债券市场新发债券189只,发行总量为5021.5亿元(见表3),同比下降34.62%。其中在中央结算公司登记新发债69只,发行量共计3147.9亿元,同比下降49.48%,占债券市场发行总量的62.69%;上海清算所登记新发债券104只,发行量共计1480.5亿元,占债券市场发行总量的29.48%;交易所发行公司债和中小企业私募债共计16只,发行量393.1亿元,占债券市场发行总量的7.83%。

表3 2013年6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发行量(亿元) 发行只数

本月 本年累计 本月 本年累计

全市场 5021.5 41914.34 189 1840

其中:中央结算公司登记托管的债券 3147.9 27507.31 69 741

上清所登记托管的债券 1480.5 12833.83 104 950

短期融资券 315.5 4475 37 473

超短期融资券 289 3481 8 106

非金融企业定向融资工具 523 3205.48 36 270

中期票据 83 83 7 7

区域集优中小企业集合票据 5 49.43 3 20

信贷资产支持证券 0 35.92 0 3

金融企业短期融资券 255 1464 9 56

非金融企业资产支持票据 10 40 4 15

资产管理公司金融债 0 0 0 0

中证登登记托管的债券 393.1 1573.2 16 149

公司债 388.5 1488.55 11 85

中小企业私募债 4.6 84.65 5 64

数据来源:中央结算公司、上海清算所、Wind资讯和财汇

债券市场的存量结构

6月末,全国债券市场总托管量达到27.96万亿元(见表4),同比增加4.53万亿元,同比增幅为19.33%。其中在中央结算公司托管的债券总量为25.01万亿元,同比增长13.42%,占全市场托管量的89.45%;上海清算所托管总量为2.24万亿元,占全市场托管量的8.01%;中证登托管的公司债和中小企业私募债总量为0.71万亿元,占全市场托管量的2.54%。

表4 2013年6月全市场余额情况(按托管场所)

余额(亿元) 托管只数

全市场 279582.5 6404

其中:中央结算公司登记托管的债券 250145.51 4116

上清所登记托管的债券 22376.09 1683

短期融资券 9388.1 924

超短期融资券 4212 118

非金融企业定向融资工具 7363.78 513

中期票据 83 7

区域集优中小企业集合票据 91.47 36

信贷资产支持证券 206.74 21

金融企业短期融资券 834 33

非金融企业资产支持票据 97 29

资产管理公司金融债 100 2

中证登登记托管的债券 7060.88 605

公司债 6844.25 432

中小企业私募债 216.63 173

数据来源:中央结算公司、上海清算所、Wind资讯和财汇

债券市场的交易结算

6月,债券市场18个交易日共发生交易结算18.55万亿元(见表5),其中在中央结算公司登记的债券交易结算量共计13.14万亿元,占全市场交易结算量的70.84%;在上海清算所发生的债券交易结算共计0.52万亿元,占全市场交易结算量的2.8%;交易所债券成交共计4.88万亿元,占全市场交易结算量的26.31%。中央结算公司的债券本月交易结算量环比减少了21.93%,同比减少35.01%;本月交易笔数(不含柜台)为54663笔,环比减少了17.02%,同比减少28.67%;日均结算量7300.59亿元,环比减少4.56%;日均结算笔数3517笔,环比增长17.47%。

表5 2013年6月全市场交易结算情况(按市场)

结算量(亿元) 结算笔数

本月 本年累计 本月 本年累计

全市场 185482.08 1424785.77

其中: 中央结算公司小计 131410.6 1098294 63304 517710

银行间 131409.04 1098284.90 54663 457229

柜台 1.59 9.35 8641 60481

上清所小计 5234.49 72377.57 7313 77993

现券交易 1660.85 42740.61 4323 60917

回购交易 3573.64 29636.96 2990 17076

交易所小计 48836.99 254114.2

现券交易 765.07 5135.83

回购交易 48071.92 248978.4

数据来源:中央结算公司、上海清算所、Wind资讯和财汇

(1)6月份,中央结算公司登记债券的现券交易结算量达9976.47亿元,比上月减少13613.03亿元,减幅达57.71%,同比减少48932.48亿元,减幅为83.06%。从交易活跃程度讲,6月活跃的机构类型包括证券公司、全国性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基金类和城市商业银行,交易量分别达2225.69亿元、1942.39亿元、1826.12亿元、1445.31亿元和1308.1亿元。从债券机构买卖净额的角度讲,基金类、外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信用社和证券公司主要为现券的净卖出方,净卖出量达到465.73亿元、74.5亿元、51.3亿元、29.74亿元和25.43亿元;而全国性商业银行和保险机构则表现为现券的净买入,净买入量分别为400.15亿元和69.03亿元。

(2)从中央结算公司登记债券的换手率来看,6月当月的合计换手率是4.06%。其中,较为活跃的债券包括中期票据、企业债和政策性银行债,本年累计换手率分别为255.20%、249.96%和118.53%(见表6)。

表6 2013年6月各券种换手率 (单位:%)

券种 6月 去年同期 与去年同期相比活跃度增加 本年累计

记账式国债 2.24 10.63 -8.39 53.62

地方政府债 2.28 1.83 0.45 24.71

央行票据 4.18 46.34 -42.16 102.14

政策性银行债 3.99 25.99 -22 118.53

政府支持机构债 2.51 0.28 2.23 116.50

商业银行债券 1.31 7.84 -6.53 17.21

非银行金融机构债 1.36 4.83 -3.47 9.58

企业债 9.13 44.53 -35.4 249.96

中期票据 7.16 65.28 -58.12 255.20

集合票据 9.08 30.86 -21.78 105.54

国际机构债券 0.50 ―― ―― 644.75

合计 4.06 27.17 -23.11 117.53

注:1.换手率=当月现券交易结算量/月末托管量×100%;

2.政府支持机构债券:目前包括汇金公司发行的债券及2013年以来铁路总公司发行的债券。

数据来源:中央结算公司

第6篇:债券市场总结范文

企业债券是债券发行人为筹措资金而向债券投资者出具的、并承诺按一定利率定期支付 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在我国,1984年企业债券开始出现,到1987年,一些 大企业开始发行重点企业债券。发行企业债券,能使企业迅速筹集生产建设资金,调整并改 善财务结构,同时较发行股票所需发行费用少,是企业实现直接融资的理想选择方式。尽管 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早于股票市场出现,但由于种种原因,企业债券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和 庞大的国债市场及迅速发展的股票市场相比,企业债券的规模非常之小。

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债券市场的规模远远超过了股票市场的规模,企业债 券发行量往往是股票发行量的3倍~10倍。发行公司债券是许多优质企业融通资金的主要方 式。据统计,2000年美国共有1592家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券融资,而通过发行股票融资的上 市公司仅有199家,到该年年底,公司债券的市场余额达到了3.4万亿美元,而同期市政债券 余额才1.6万亿美元。在整个资本市场上,通过公司债券的融资已占到融资总量的30%左右 ,而股权融资额则不到4%。由此可见,与国外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企业融资次序“内部融资 债务融资股权融资”(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stewart myrs用顺序理论分析得出的 结论)相比,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发展与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极不相称,从而引发我国证券 市场发展的结构性缺陷,在某种程度上导致证券市场的低效率运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由于发行企业债券融资有还本付息要求,且地方 企业债券目前大多都不流通,所以大多数的上市公司偏好于配股和增发新股,只有少数上市 公司偶尔采用发行企业债券的方式进行融资。如1998年和1999年先后有福建南纸、东湖高新 、岷江水电、鲁抗医药等上市公司发行企业债券,这相对于近几年上市公司纷纷进行的配股 与增发而言,更显微不足道。

2001年以来,随着三峡、国电、铁道、广东核电、中航技等企业获准发行企业债券,中 央企业债券开始全面升温,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呈上升的趋势,2001年超过140亿元;2002 年共发行200多亿元。而股票筹资虽然有所减少(2001年为1045.6亿元;2002年为960.41亿 元),但还是远远超过了企业债券的发行量。特别要引起关注的是,现阶段企业债券主要集 中在中央企业债券,地方企业债券依然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企业债券存在的主要问题

发行规模小,满足不了投融资需求

由于我国目前企业债券的发债及拟发债企业主要集中分布在交通运输、综合类、电力煤 水业和制造业等具有相对垄断地位的基础性行业,而且主要属于特大型企业,覆盖的范围很 小,加上发行额度的限制,企业债券发行的规模很小。根据深交所近期推出的一份研究报告 认为,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发行主体未满足的发债需求总规模约为350亿元,而机构投资 者未满足的投资需求总规模约为510亿元,大于发行规模,企业债券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企业债券品种少,结构单一

在我国股票市场上,既有a股、b股、h股,又有国家股、法人股、内部职工股、转配股 等划分,而在企业债券市场,就显得品种单调。目前市场交易的品种只有按年付息和到期付 息两种,以到期付息为主,截至2002年3月仅有一只中移动为浮动利息券,其余皆为固定利 息券。此外,目前大多数债券期限集中在5年到10年的品种,这种企业债券偿还期限的单一 性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不同的企业对资金的期限要求不同,甚至同一企业从自身各种 投资以及财务状况等方面考虑,也需要不同期限品种的债券。总之,品种的单一,不仅难以 满足各类投资者的不同需要,限制了企业债券二级市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而且也使发行企 业没有过多的选择余地,不能根据具体的资金需求特点设计合适的发行品种。

市场化不高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政府对于企业债券市场更多地采取了管制和限制的态度,特别是对 发债主体限制较严,只局限几个相对垄断地位的基础性行业,在其它竞争性行业和其它所有 制形式的企业中,则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歧视现象;同时,企业债券的基本要素——利率, 在我国仍处于政府的管制之下,如规定利率水平不得高于同期银行存款的40%,并常常采用 固定利率形式,这种固定利率的债券起不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同时在通货膨胀持续不断 下,投资者难以接受,因为其实际利率可能是负数;在二级市场上,由于受相关法规限制, 大多数投资者是个人。以上这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存在市场化程度 较低的问题。

流动性差

相对于发行市场而言,我国企业债券的流通市场则严重滞后,缺乏统一、有效的流通市 场。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企业债券流通市场只是局限于交易所市场,柜台市场还没有建立起 来,而到交易所上市流通还只是少数大型中央级企业债券的专利(目前深沪两市交易的企业 债只有11只,与上市的1000多只股票相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大部分不能上市的企业债 券缺乏必要的流通手段。

企业债券流通市场的低流通性一方面使企业债券市场缺了半边天,市场功能丧失了一半 ,不能整体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又使投资者信心不足。金融产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流动性 ,流动性差就意味着风险增加。投资者购买的企业债券如果不能上市流通,他们就不能根据 自身需要及时调整资金运用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不愿购买和交易企业债,企业债券 市场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

制约我国企业债券发展的因素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资本市场中发展相对落后的部门就是企业债券市 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制度因素

尽管在十四届三中全会中,我国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资本市场,但是 ,在推进证券市场建设中,仍存在将传统行政化思路运用到新兴证券市场的发展与建设中的 现象。我国证券市场从成立之初,就在国家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安排下,将证券市场纳入行政 化轨道,资本市场被严重行政化。对于债券市场,更是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模式下 运行,受到严重抑制。自1987年国务院颁布《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加强股票 债券管理的通知》,对企业债券进行统一管理以来,国家实际上是把发行企业债券作为计划 内的建设项目筹集资金。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对企业债券的发行进行了过多的制度约束。首 先,是通过发行额度对企业债券实行规模控制,较多企业难以利用债券进行融资。政府每年 对债券发行额度作出总量安排和结构控制,国家计委每年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等制定当年 企业债券总体发行额度,并具体分配到中央各部门和地方以及各行业,反映了我国政府目前 采取的是股票和国债优先的倾斜政策,企业债券发行规模有限;其次,对发债企业进行行业 选择,以致出现行业歧视的偏颇,目前国家对企业债券的发行主体主要集中在交通、能源等 具有相对垄断地位的基础性行业上,大部分竞争性较强的行业则受到严格的审批控制;同时 ,对企业债券实施利率限制,使得企业债券发行利率缺乏弹性,从而影响了企业债券的发展 .因此,笔者认为,目前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审批制度不适应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要求。

内在因素

首先,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健全,是企业债券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绝大多 数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转制而来的,国家股处于绝对或相对控股的地位。由于公司治理结 构的种种缺陷,对经理阶层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企业实际上很难把“股东财富最大化” 作为经营目标。体现在融资制度上,因为股权融资对经营者的当期业绩的约束力度最小,使 之把股权融资视为可以无偿使用的“免费资本”,而对其他融资方式则极少重视;另一方面 ,由于“一股独大”现象较普遍,通过股票募集资金不会影响其股东地位,这样,债券融资 “控股权维持”的优势也不复存在,因此对于当前出现的“国有企业热衷于上市融资,上市 公司热衷于配股、增发等再融资”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其次,企业的高资产负债率,影响了其进行负债融资的决策。尽管发行企业债券能够给 企业迅速筹集到生产建设所需资金,但债务增加后,企业风险和费用也将相应上升,企业债 务的增加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甚至破产的可能性也增加,特别是目前许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 偏高,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实现融资相当艰难。

外在因素

缺乏规范、公正的债券评级机构及评价体系是制约我国企业债券发展最重要的外在因素 .首先,信用评级公司参差不齐,经营不规范,缺乏统一的管理;其次,指标评价体系缺乏 规范化和标准化,多受主观人为的影响。目前我国债券评级机构对企业债券采用的评级方法 是事先给出各指标的分数,根据各指标实际值和得分标准加分或扣分,最后根据总分数确定 企业债券的级别。这种评级的局限性是:第一,人为地事先给出各指标分数,显示不出各指 标对不同类型债券在不同时期进行评级的重要性;第二,指标未进行横向比较,无法判断发 债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这样,评级信誉及可信度很难令人信服。另外,评级机构缺乏独立 性,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债券的作用。由于企业的信用是企业发行债券的基石,企业信 用评级及评价指标体系的不健全严重影响了企业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信息披露因素

首先,目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信息披露的监管主体不明确、监管力度不够,投资者难以 对披露信息的可信度做出有效判断;其次,信息披露渠道不畅通,投资者难以及时得到有价 值的信息;再次,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完善,许多有价值的信息投资者难以得到。这些问题的 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发展我国企业债券的若干对策

市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证明,没有债券市场的证券市场是畸型的,也是“短命” 的,举债是公司发展的最本能的融资方式。因此,在发展我国股票和国债市场的同时,要大 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笔者认为,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逐步扩大企业债券发行额度,满足更多筹资和投资者的需求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及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在企业债券发行方面,应该实行市场 化的审批制度,扩大发债规模,改变目前供不应求的局面。在企业债券发行额度的结构控制 上,一方面应当继续保持一些国有重点企业的发债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安排一部分额度给予 一些经营业绩优良却又资金短缺的其它企业;在对发债主体的行业要求方面,要放宽审批那 些竞争性较强的行业的资金需求。从市场化的大趋势看,发行债券与否是企业的自我选择, 管理层应顺应潮流稳步扩大额度,并积极创造条件向注册制过渡。

简化审批程序,降低融资成本

如果审核程序非常复杂,包含审核成本和时间成本在内的实际融资成本就会大大提高, 甚至会高于银行贷款,发行人就不会考虑采用企业债券进行融资。因此,审核程序应该简单 、迅速,抓住关键因素,例如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情况等。

实行企业债券发行利率与企业信用级别挂钩,丰富企业债券的期限品种

建议打破《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对利率的僵硬规定,充分发挥企业债券进行创新的能力 ,由企业根据自己的信用级别及偿债能力制定相应的利率,将企业债券的利率水平与风险进 行挂钩,或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相对自主地确定发行利率。同时,发债企业可根据自身对于资 金期限的不同需要而制定相应的还债期限。在品种设计上,针对投资者的不同需求设计债券 品种,期限上做到短、中、长期连续,付息方式做到一次付息、贴息与按年、半年、季度付 息等的品种齐全,便于投资者按自身需求选择持有。

完善企业债券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监管

建立和完善与企业债券相关的各项法律制度,加强监管是促进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健康发 展的重要举措。我们应当在相关的证券法规的基础上,制定与完善企业债券发行的法律法规 ,从而规范企业债券发行市场与交易市场的运作。同时,由债券主管部门对我国当前企业债 券市场建立一个严格有力的监管体系也是当务之急。就我国当前企业债券的法规制度建设而 言,企业债券的信用评级、担保制度以及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尤显紧迫。首先,在信 用评级方面,除了对信用评级机构进行严格的资格认证外,为促进评级机构间的竞争和防止 评级机构与发行人之间的合谋行为,监管部门可以参照国际上通行的多次评级制度,规定发 行人一次发行必须有多家评级机构进行评级并予以公布;其次,要完善企业债券的担保制度 ,健全担保的关键是在于对企业违约时的处理抵押物技术问题。西方国家的财产抵押方式值 得借鉴。这一方式的特点是以企业特定的财产(例如容易变卖的产品、原料甚至机器设备等 )为抵标,比较有利于操作;在规范信息披露方面,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使企业债 券市场在公开、公正、公平的环境下得以健康发展。

提升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促进债券市场健康发展

可流通性是企业债券市场能否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要通过健全交易规则 和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二级市场流动性,在这方面可做好以下工作:

(1)积极建立做市商制度和引入同业经纪人。做市商制度已被国际债券市场证明是提 高市场流动性的有效手段,买卖、柜台交易和双边报价是建立做市商制度的三大前提条 件。为了促进大宗交易和适应部分市场参与者希望在交易达成前不暴露身份的商业经营要求 ,应当参照国际运作规则引入同业经纪人。

(2)统一托管和清算。目前,两市场的债券是分别登记托管、分别结算。实现统一托 管结算,可以实现两个市场运作中的统一,不仅有利于合理的市场价格的形成、恰当发挥两 个市场各自的优势,而且可以使市场参与者获得以一个账户同时参与两个市场的便利,有利 于提高市场效率。

(3)加快发展债券基金。债券基金应当成为非金融企业和个人间接投资债券的主要渠 道。设立债券基金有利于吸引资本向债券市场流动,增加各类债券的发行量,刺激债券市场 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债券市场流动性。在目前市场上,只有屈指可数的纯债券基金,应当加 快发展债券基金。

第7篇:债券市场总结范文

【关键词】银行间债券市场 ;利率期限结构

1 引言

利率期限结构(term structure)是某个时点不同期限的利率所组成的一条曲线,他可以表示为某个时点零息票债券的收益率曲线(yield curve)。由于整个国家宏观经济的运行质量对利率波动极为敏感,因此,一个多世纪以来,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利率期限结构一直是金融经济学家最感兴趣的研究主题之一。

就我国而言,我国债券市场主要由银行间债券市场和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组成,债券中的绝大部分集中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近年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现券交易结算量快速发展,以2007年为例,全年银行间现券交易结算量为165915.94亿元,平均单笔交易额已经达到了1.1亿元;交易所债券交易已经逐渐边缘化,每天的成交金额只占银行间债券市场的7%左右。然而,尽管银行间债券市场已在我国资本市场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相关的学术研究还相当欠缺,特别在定量研究方面,国内几乎处于空白。因此,本文尝试用定量方法对比分析银行间市场和上交所市场的国债现货利率的期限结构,认识两个市场利率期限结构的差异及关联,这对深入分析中国金融市场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2 实证分析及结论

利率期限结构的拟合模型有很多,如多项式样条法、指数样条法及Nelsen-Siegel-Sevensson扩展模型。本文尝试采用Nelsen-Siegel-Sevensson扩展模型,之所以选择这个模型,原因在于Nelsen-Siegel-Sevensson扩展模型是比较成熟的模型,为许多国家及金融机构采用。有关Nelsen-Siegel-Sevensson扩展模型的具体介绍请参考文献。

我们依照Nelsen-Siegel-Sevensson方法分别对2008年8月2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债利率期限结构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国债利率期限结构进行估计,结果如图1、2。

对比图形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 长期预测上,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国债现货利率走势与上海债券市场的国债现货利率走势基本一致。这说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银行间国债市场的长期价格发现功能基本市场化。

(2) 短期预测上,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国债现货利率期限结构更为陡峭。一般情况下,长期利率应该高于短期利率。在图1中,总体来看,长期利率的走势高于短期利率,在中短期有一个较小的弯曲。对比实际和拟合结果,该利率曲线结构反映了市场的实际情况,是一个合理的利率曲线结构。图2中,总体来看,长期利率的走势高于短期利率,在中短期有一个较陡峭的弯曲。但对比实际和拟合结果,我们发现在短期预测上,该利率曲线结构与实际情况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银行间债券市场采用的是询价谈判制度,而非竞价撮合。这使得银行间市场的国债现货利率期限结构拟合可能存在较大的偏差,因为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遵循市场规律。这种较大的偏差我们从图形2上可以看到。

当然我们可以思考选用一种更适合的模型进行拟合,以适合我国的特殊国情。这将是作者下一步的工作方向。

参考文献

[1] 朱世武.金融计算与建模理论、算法与SAS程序.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第8篇:债券市场总结范文

关键词:离岸人民币债券 人民币国际化 债券评级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和投资中的使用占比越来越高,跨国公司和国际金融机构对人民币有较强的融资偏好。因此,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在近些年得到了较大发展,发行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作为一类投资工具,国际市场对于人民币债券的持有偏好与人民币升值预期挂钩。在2014年之前,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通道,这也进一步提高了人民币债市的活跃度。而在2015年8月启动新一轮汇改之后,人民币币值趋于稳定,并伴有小幅下滑,导致国际投资者对于离岸人民币债券投资意愿降低。离岸人民币债市发行的热潮也开始逐步褪去。

但从长期来看,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是对在岸市场的有效补充,也是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形成人民币健康回流机制的重要环节。对离岸人民币债市的深入分析,有利于未来进一步推动市场健康发展,对于即将推出的自贸债也存在一定的借鉴意义。

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发展现状

(一)市场稳步发展,2014年规模有较大攀升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人民币离岸市场也得到了较大发展。截至2016年3月,离岸市场的人民币存款规模接近2万亿元,6月份数据显示,人民币仍维持全球第六大支付货币地位,占全球支付总额的1.72%。离岸人民币规模的增加使得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也逐步建立起来。香港作为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存款业务和支付业务中心,也是率先发展离岸人民币债券的市场。2007年7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香港发行了第一只离岸人民币债券;在2012年之前,全部的离岸人民币债券都是在香港市场发行。2012年4月汇丰银行在伦敦发行的首批人民币债券,标志着全球人民币离岸债市的启动(见表1)。

表1 重要的离岸人民币债券事件

2016年5月 中国财政部在伦敦发行30亿元人民币国债

2014年6月 国际金融公司在伦敦发行首批5亿元的绿色金融债券

2014年6月 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在新加坡交易所发行共计15亿元人民币债券

2013年6月 安硕在港交所推出亚洲首只离岸人民币债券ETF

2013年3月 台湾中国信托商业银行在台发行10亿元人民币债券,台湾离岸人民币债市启动

2012年4月 汇丰银行在伦敦首次发行20亿元人民币债券,伦敦离岸人民币债市启动

2010年7月 合和公路发行13.8亿元的2年期债券,为中国非金融企业首单离岸人民币债券

2007年7月 国开行首次在香港发行第一只离岸人民币债券

数据来源:新闻整理

截至2016年6月底,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数量已达1791只,发行额共计9614亿元。其中2014年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量达到顶峰,共计发行566只债券,募集金额2964亿元(见图1)。

图1 历年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规模和发行数量

数据来源:Bloomberg

(编辑注:请将绿色图例改为“发行规模(左轴)”,在左轴上方加“亿元”,在右轴上方加“只”)

(二)与美元和欧元国际债券体量差距较大

离岸人民币债券体量跟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离岸债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统计,截至2015年末人民币国际债券和票据的存量为1247.92亿美元,在国际债券和票据存量中的占比仅为0.59%(见图2),与目前主流国际货币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全球国际债券和票据余额中,美元和欧元分别占据43.73%和38.48%的绝对优势,其次是英镑(9.55%)和日元(1.91%)。

显而易见,离岸债券市场的体量是由各货币的国际地位决定的。路透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3月,仅中资美元债的余额就已达离岸人民币债券余额的5倍以上,足见美元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

图2 国际债券和票据发行各币种占比

数据来源:《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6)》

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人区域和属性分布

(一)发行主体地域分布多元化,海外发行人离岸人民币债券数量和规模占据半壁江山

从发行主体所属国家和地区来看,注册地在中国香港的机构和企业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数量最多(29%);从发行额来看,仍以中国境内为主(39%)。除中国和中国香港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币离岸债券数量和规模分别占比52%和47%。韩国、开曼群岛和维京群岛、国际组织、澳大利亚和德国分别为离岸人民币债券较多、额度较大的其他发行主体。含英国在内欧洲总体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数量有282只(16%),募资额度达900亿元(9.7%)。由此可见,境外政府、机构和企业仍对人民币存在相当大的融资需求,发行主体的市场化支撑了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发行主体属性以金融机构和政府为主

无论是从发行数量还是从发行金额来看,金融机构债和政府债都是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其中金融机构债占发行总数量的74%(1320只),占发行总额的49%(4723亿元)。政府债普遍发行金额较大,发行数量虽只占总体的16%,但发行额度却占全部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额的30%,平均每只政府债募集金额10.4亿元。其他非金融机构企业债、公司债则占比较小,市场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在金融机构债中,又以银行为最主要的发行主体。银行发债占全部金融机构债发行数量的48%、发行规模的54%以上。投行和券商次之,此外还有部分租赁公司、金融控股集团等。

离岸人民币债券的期限、利率等特征

(一)人民币升值预期决定发行期限多以短期为主

从债券期限上看,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多以短期为主。5年期及以下的债券占总体发行数量和金额的90%以上。由于2014年之前人民币3~5年的升值预期较为强烈,因此这一期限段债券市场认购意愿较强。尤其是3年期债券,占总体发行金额的44%。截至2016年3月,离岸人民币债券的期限分布如图3所示。

图3 离岸人民币债券的期限分布

数据来源:Bloomberg

(编辑注:在绿色图例后加“(左轴)”,在蓝色图例后加“(右轴)”,左轴上方加“亿元”,右轴上方加“只”)

(二)受市场活跃度影响,近年来息票率有所上升

由于发行主体仍以金融机构和政府为主,因此长期以来票息率基本维持在3%左右。从2015年开始,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票息率出现明显上升,2016年上半年平均票息率已达5%以上(见图4)。

在排除基准利率因素后,平均息票率仍呈现这一态势。调整后息票率是将每笔债券息票率减去当年基准利率后的平均水平。1年期及以下债券基准利率取当年1年期香港离岸人民币存款利率;1~5年(含)期基准利率取3年期国债平均到期收益率;5年期以上基准利率取10年期国债平均到期收益率。剔除基准利率变动后的息票率走势说明随着人民币贬值预期的加重,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整体活跃度下降,从而导致发行息票率的不断走高。

图4 平均息票率(单位:%)

数据来源:Bloomberg、中国债券信息网

不同发行主体息票率基本呈现相同趋势,政府机构(包括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政府)债平均息票率低于金融机构债,

金融机构债低于其他企业债(见图5)。2016年上半年,还没有非政府、非金融机构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离岸人民币债市目前遇冷回调。

图5 不同发行主体平均息票率(单位:%)

数据来源:Bloomberg

(编辑注:蓝色图例改为“金融机构债”,红色图例改为“政府债”)

(三)债券评级以A级为主,相对评级较高

一直以来,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需求量较高,发行认购较为成功,因此发行时多数不进行评级。无评级债券占发行总数量的87%,占发行总金额的79%。在评级债券中,仍以A级债券为主,数量占到所有评级债券的75%。B级债券虽然发行数量较少,但是相对金额较大,尤其是BB级,5笔离岸债发行金额达到182.5亿元,占评级债券发行总金额的近10%。

离岸人民币债券的交易情况

(一)投资者多以持有到期为主,较少债券上市交易

离岸人民币债券的一级认购多以买入持有到期为主,60%以上的债券未在交易所上市交易,二级市场流通需求并不明显。而在上市交易的债券中,35%会同时在多家交易所挂牌交易,尤其是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新加坡发行的债券,一般会选择在发行地的中央托管机构进行登记托管,并在当地交易所和欧洲多交易所同时上市交易。

(二)二级市场流通债券集中托管、分散交易

离岸人民币债券的发行市场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和欧洲,而二级交易市场则比较分散。在上市交易的710只债券中,有218只在德国的柏林、法兰克福、斯图加特等交易所上市交易,194只在香港交易所上市,新加坡、卢森堡和中国台湾市场分别以151只、108只和100只分列3―5位。

(三)多因素促生离岸在岸市场利差倒挂

自2007年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启动以来,二级市场上离岸人民币债券的收益率一直都低于在岸市场,也因此激励了境内发行人“出海”融资,促进了离岸人民币债市的发展。然而从2014年10月开始,离岸和在岸人民币债券出现了收益率“倒挂”现象,并持续至今。中银境内外债券投融资比较指数(CIFED)衡量了离岸和在岸债券市场到期收益率的利差。数据显示,2013年7月,由于境内银行间市场出现“钱荒”,曾短暂出现过利率倒挂,很快经调整恢复。然而2014年10月之后,CIFED指数则一直位于负值区间,离岸债市整体到期收益率高于在岸市场(见图6)。

图6 中银CIFED指数

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中银国际

从基本面上看,经济增速放缓、通胀水平走弱,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从货币政策来看,目前货币政策保持宽松且市场预期这一政策方向将在一定时间内维持不变,这些因素都导致境内债市整体下行。时间节点上,2014年10月央行再次下调公开市场正回购利率成为债券收益率下行的导火索。

另一方面,随着结构性变化和人民币贬值预期的增强,境外债券市场收益率则逐渐抬升。结构性方面,资本账户和跨境资本流动政策的变化进一步开放了资本市场,加速了人民币资金回流,从而从资金面上挤压了离岸人民币债市的流动性。另外在汇率方面,人民币汇率贬值预期增强,这也从利率平价和资产吸引力方面推高离岸人民币债券收益率水平。

启示

通过对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离岸人民币债券的体量仍有较大空间,通过自贸区面向境外投资人发行,正是引导离岸债券在岸发行的重要尝试。

第二,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主体分布广泛,说明人民币融资需求逐步呈现全球化特点,越来越多的海外发行人通过离岸人民币市场开展债券融资。

第三,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主体仍以政府和金融机构为主。在自贸债、离岸债、全球债跨境发行的探索过程中,政府和金融机构是主要的潜在发行人,应是相关机构针对性挖掘、服务的重点客户。

第四,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多数无评级,息票率在近年来有所上升。债券发行企业可尝试通过引入较高信誉评级机构的评级增强信息透明度,从而降低投资者对信息不对称要求的风险补偿,降低融资成本。

第五,离岸人民币债券投资者主要是以持有到期为主,60%的债券未上市交易。在上市交易的债券当中,37%的债券选择多个交易场所上市交易。在离岸人民币债券跨境发行业务中,我们可以与海外多个交易场所互联,通过各种形式接收离岸债券交易市场的结算指令。建议建立统一发行、分散交易、集中托管的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在把握离岸人民币债券定价权的同时,提高离岸人民币债券的全球影响力。

作者单位:中央结算公司

参考文献

[1]王蕾、李晶.境内外人民币债券收益率“倒挂”现象解析[J].中国银行业,2015(4).

[2]王杏平、王大贤.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议[J].债券,2013(8).

第9篇:债券市场总结范文

债券是在金融市场上吸收资本的工具。它主要包括债券的收益结构、债券的流转期、债券的信用等级。

1992年俄罗斯开始推行全面的休克疗法,其核心内容是私有化和自由化。俄罗斯的经济形势急剧恶化,收支出现巨大缺口。在1995年之前,弥补国家预算赤字主要靠向中央银行借贷来解决,即依靠多发行货币来补充预算的缺口,其后果是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为了遏制严重的通货膨胀,从1995年开始俄罗斯政府不得不以发行国家债券方式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非通胀手段。

1.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ГКО-ОФЗ)市场的形成

在1991年末,俄罗斯就通过了《国家债务法》,俄罗斯中央银行也进行了第一次国内债务的试验性发行。这次试验性发行成为国家短期债务的原型。它的发行采取无纸方式,以竞买的方式出售,到期价格由市场的供求来决定。

1993年5月18日在莫斯科外汇交易所(ММВσ)进行了第一次短期国债的发行(一级交易),当年5月份开始了定期的二级交易,其中有24个银行和金融公司获得了短期国债市场交易商的资格。新债券以无纸方式发行,可以贴现销售,最小面值为10万卢布,流转期为3个月,免征税。中央银行对这批债券的发行给予担保。在当年国家发行了6500亿卢布的短期国债。进行了第一次债券的一级发行以后,开始每周进行两次二级交易,10月19日允许自然人参加国债市场交易。

1994年俄罗斯证券市场进一步向非居民开放,非居民获得了购买短期国债不超过发行总额10%的权利。同时,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计算机远程终端和各地区的交易平台接入到莫斯科的交易所,市场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并且新的金融工具(期货等)也不断得到应用。1995年短期国债市场在俄罗斯经济中的作用开始增大。发展国家有价证券市场成为政府金融政策的优先目标。由于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具有高收益率,因而各商业银行和其他的金融机构开始大规模参与短期国债市场。

俄罗斯在1995年发行了新的债券品种——联邦可变利息债券;6月15日在莫斯科银行间外汇交易所内又举行了联邦可变利息债券第一次竞拍。它是带有可变利息的、可贴现的国家有价证券,其利率水平以现行的短期国债市场的利率为基础来确定。

国家有价证券市场开始快速发展,到1995年末,国家有价证券市场规模达到了76.5万亿卢布。1995年8月俄罗斯发生了第一次金融危机,其原因是各银行争相抛售短期国债和财政部的外汇债券。在危机的2天之内,俄罗斯中央银行被迫购买1.6万亿卢布的短期国债。在银行间信贷市场危机一个月以后,金融市场上短期国债的作用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久前还是金融市场中最发达部门的银行间信贷市场(МσК)降到第二的位置,主要表现为银行间信贷在银行资产中的比重急剧降低。许多银行又面临一个问题:“意外闲置的资金投向哪里?”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别无选择,只有转向短期国债。

为了给国家预算吸收居民资金,在1995年11月,俄罗斯政府决定发行国家储蓄债券(ОГСЗ)。这种债券的结构与联邦债券十分相像,它不仅面向居民,而且也面向那些以债券市场为主要业务活动的银行发行。对于法人而言,国家储蓄债券不仅可以使交易成本减少,而且债券可以用于抵押,进行投机活动等。银行承保人与财政部签署发行国家储蓄债券,然后在自己的客户中推销该债券。它的每个季度利息可以在任何储蓄银行的分支机构上获得。

1996年,俄罗斯国债市场不仅开始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基本来源,而且也成为叶利钦竞选班子的主要资金来源。

2.外汇债券(ОВВЗ)的发行和外汇债券市场的产生

为完善金融市场,俄罗斯政府形成了“关于在俄罗斯国内发行外汇债券的决议”。该决议确定国内外汇债券的发行总量为50亿美元。这使外汇债券的市场规模可以与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市场规模相比。

外汇债券的交易平台是2000交易系统中的路透社网,每笔的标准交易量最低为100万,但交易经常仅有几十笔。从事外汇债券交易的客户有大约10个,其中有1/3是外国客户。交易市场是出清的,也就是说,在任何交易时点上都可以进行买卖交易,买和卖的数量是平衡的。在外汇债券市场上规定了严格的市场制度,并对交易制定了详细的规则。

根据外汇债券的市场交易规则,买卖价差不能超过0.3%,而最大的交易商可以维持在0.25%的水平上,商用这种办法来保持这些债券的流动性。

二、俄罗斯国家有价证券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20世纪下半叶兴起的全球化涉及所有的经济活动,也包括金融市场。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和资本流动的自由程度等。其中,资本市场中非居民的比重是反映资本市场开放的主要指标。在美国国债市场上,非居民的比重为22%,德国为77%。受金融自由化思想的指导以及IMF的压力,俄罗斯的资本市场开放程度很高,如1997年在俄罗斯国家有价证券市场上非居民的比重为30%,在外汇债务市场上为40%。

俄罗斯的银行是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市场上最大的投资者。到2001年初,财政部发行的债券的50%掌握在银行手中,第二大投资者是非居民。根据中央银行的资料,在2001年初,非居民手中的国债为450亿卢布,约占市场的24.6%。其余20-25%的份额为俄罗斯的金融和非金融机构占有。截止到2001年4月,中央银行持有总额为2560亿卢布的联邦债券。

俄罗斯卢布证券市场的特点是债券集中度很高。市场是一个批发市场,大型的银行和金融机构是市场的主体,它们可以操纵市场价格。中小投资者在市场中处于绝对弱势地位,权利和利益无法得到保护。高风险是俄罗斯金融市场的特点之一。1996-1997年投资于短期国债和股票的巨大收益到1998年变成了巨大的损失。

俄罗斯国家有价证券市场的监管主要由财政部、证券委员会和中央银行来完成。由于分工的混乱和利益的争夺,这3家监管机构经常发生激烈冲突。

三、国家有价证券市场的规模和收益结构

在1993年,俄罗斯的国家有价证券市场开始形成,但是直到1995年之前,由于国家预算赤字的缺口主要是靠中央银行多发货币来弥补,所以国内债券市场规模不大。当国家宣布发行国债作为补偿国家预算赤字的主要手段后,国家有价证券市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果在1994年只有3%的预算赤字是靠发行国债来补偿的,到1995年已经达到60%,1998年依靠短期国债补偿的预算赤字已经达到80%,国债市场规模开始急剧增长。可以说,1999年以前的俄罗斯有价证券市场的核心主体是短期国债。

1992-1998年俄罗斯预算赤字总量达到1.3万亿卢布(1998年价)。从1995年开始,预算赤字开始由发行有价证券来弥补,这导致了国家有价证券市场规模的急剧增大,到1998年达到了最高点。

在危机之前,俄罗斯金融市场上占优势的是12个月偿付期的国家短期无息债券。短期国债的平均收益率成为俄罗斯金融市场最重要的指标。俄罗斯主要金融机构的大部分金融资源都投入到了国家有价证券市场上,主要原因是短期国债的收益率较高,而且投资短期国债的流动性也较好。

金融危机使国家有价证券支付期结构更加不合理,如到2000年末,短期债券的比重不超过1%(在危机之前为31%)。2000年2月16日,在金融危机以后第一次发行2期,总额为50亿卢布,偿付期为196天和98天的短期国债,以后又多次发行。2000年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的交易量缩减到60亿美元,只有1997年的1/25。截止到2000年12月1日,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的债务总量为2297亿卢布,到2001年6月短期国侦和联邦债券的市场规模为1950亿卢布。

金融危机过后,俄罗斯将金融危机以前发行的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中的部分债券的支付期延长。1998年12月12日,俄罗斯政府颁布“关于国家有价证券创新的决定”,并授权俄罗斯财政部将在1999年12月12日到期的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转换成3-5年的国家长期债券(ОФЗ—ФД和ОФЗ—ПД)。

金融危机使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的持有者受到了很大损失。由于1998年8月的国债重组,投资者损失总额达到450亿美元,其中75%的损失落在俄罗斯投资者身上。在1999年,人们对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的兴趣下降,1999年1月28日,在莫斯科银行间外汇交易所进行了重组后的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的新发行。到1999年4月30日,国内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的重组工作结束,总的重组规模达到1733亿卢布。

四、俄罗斯发行国家有价证券的作用

国家的有价证券市场政策与国家预算情况密切相关。1996-1998年俄罗斯的预算赤字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发行短期国债来弥补的。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的发行不仅为国家预算筹集了大量的资金,而且也减缓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可以说,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对经济转轨时期的俄罗斯经济有特殊意义。从1999年开始,俄罗斯的经济开始恢复性增长,国家预算收入开始好转,相应的国家有价证券市场的情况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金融市场吸收资金变得不是十分迫切。俄罗斯政府提出了用吸收的资金加快偿付内债,以减少内债规模。

国家有价证券的发行市场普遍成为国家预算补偿的主要工具。为了补偿支付缺口,国家需要短期卢布有价证券。在预算的1年框架内,预算的进项与支出在时间上很难一致,由此在预算的收入与支出上存在短期的缺口。与长期债券一样,在西方也发行短期国债,如美国和英国的短期国库券的发行期(偿付期)为91天,日本为60天。短期国债也用来保证商业银行资产的清偿。银行投资于短期国债,这些资产不仅具有较高的流动性,而且可以带来可观的、稳定的收益。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