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标一流企业行动实施方案范文

对标一流企业行动实施方案精选(九篇)

对标一流企业行动实施方案

第1篇:对标一流企业行动实施方案范文

【关键词】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业扩报装; 风险控制

一、内部控制在企业应用中的局限

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实践的必然产物,是企业制度的重要反映,经历了内部牵制、控制制度、会计控制、整合控制、风险管理等发展阶段。1992年COSO的《企业内部控制――综合框架》①强调对企业经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相关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该框架一经即被企业广泛接受和采用。2002年美国国会和政府通过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简称SOX法案)②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信息披露提出了严格要求,并将COSO《企业内部控制――综合框架》作为企业合规要求的主要参考标准,该法案进一步推动了内部控制在企业的实施。2004年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强调风险管理对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的保证,体现了内部控制向风险管理的演变,但该框架由于是主要延伸了内部控制的思路和方法,大多企业在实施过程中与内部控制的差异不大。

内部控制对企业控制风险、完善内部制度和规范管理程序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对企业影响的加剧,内部控制的局限性制约了复杂风险的管理需要。

(一)风险观的局限

内部控制将风险的概念定位于损失的可能性这一表述,关注于管理中可能存在的缺陷、制度和流程的遵循等流程层面的风险,但对制度和流程之间的联系、决定制度与流程的企业因素、外部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整体层面风险关注不足,而这些风险恰恰是企业影响最大、最应关注的风险。

(二)控制手段的局限

内部控制手段往往局限于规范流程上的审批、审核、权责配置等有限手段,缺乏针对战略及业务等整体层面风险的战略性措施和结构性管理手段,如业务结构的调整、客户导向的管理机制、外部合作关系变化等高级手段,而这些是解决整体层面风险的必需手段,也是落实流程内部控制的基本依据。

(三)控制机制的局限

内部控制强调以制度和流程为基础的日常控制程序,主要体现在对业务流程固有风险的常态化控制,对流程相关企业整体层面的风险和需要整合管理的风险通常无能为力,并难以适应环境变化和企业风险管理能力、资源变化而需要实现的优化控制。

2006年国务院国资委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③提出了一套系统的风险管理框架,更加关注于企业整体层面的风险管理,并将内部控制作为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仍未具体明确与内部控制的整合方法,因此在复杂的业务流程风险控制上仍主要借助内部控制的方法。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④是对传统内部控制的继承和发扬,并借鉴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的一些风险管理方法,拓展了内部控制对企业战略和整体风险的关注,但在如何实现对企业整体层面风险与业务流程的内部控制之间的联系仍未具体明确。

二、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方法

传统的内部控制难以适应风险的变化和整体层面风险管理的需要,发展中的全面风险管理方法对业务流程上的风险控制缺乏有效手段,因此,综合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方法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方法可以通过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可以通过风险管理的方法解决整体层面的风险管理,并以其形成的风险解决方案为基础,结合内部控制落实流程上的风险控制,即通过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整合解决企业各层面的风险。同时,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进一步强调以风险为导向,以风险识别和评估为基础控制风险,继而分析、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

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以风险管理的方法解决传统内部控制的局限,特别是解决企业整体层面风险;二是在业务流程上相应采用内部控制的手段落实整体风险解决方案,并解决流程层面的风险;三是强调风险为导向的控制策略与内部控制措施。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主要方法结构如图1所示。

具体来讲,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需要在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策略和控制方案、风险管理组织职责、内部控制手段等方面实现整合,表现为一个闭环的管理过程(如图2所示)。

(一)整合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以业务目标为基准,考虑到业务活动中的内外部风险因素,从风险的不确定性对业务目标的影响角度实现对整体层面风险与流程层面风险的整合评估。同时,分析风险的具体成因和影响方式,并确定需要重点管理的风险。

(二)制定风险控制策略与控制方案

基于风险管理目标和不同的风险及其特征,特别是针对重大风险,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包括规避、接受、控制、转移等,以及实现控制策略的具体风险控制方案。风险控制方案包括整体层面风险的风险管理措施、流程层面风险的内部控制措施等,为优化组织职责和具体落实流程内部控制提供指导方向。

(三)优化风险管理组织职责

根据风险控制方案调整或优化具体的组织职责,并利用内部控制的方法明确业务活动的制衡关系、重要的决策授权权限和关键业务环节的分工界面等。特别需要强调,在业务流程中落实风险管理三道防线的职责关系,根据风险控制职责分工、风险管理专责机构的定位等,将具体职责与关键控制环节结合起来落实。

(四)落实流程内部控制

根据风险控制方案,实现内部控制措施对风险控制方案在具体业务流程中的承接和落实。同时,在流程上设置关键控制点,具体规范控制措施、控制责任、控制方式以及控制检查手段等,并修订和完善相关制度及标准。

(五)监督与改进

强调风险管理第二、三道防线的作用,通过关键控制点的控制检查及时监督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同时,采用内控自评价和内控审计等实现内部控制的改进及持续提升。

三、供电企业业扩报装业务流程的应用实践

供电企业的业扩报装业务是指为客户提供新装、增容及变更用电,从受理申请到正式供电的全过程,包括为客户提供用电咨询、受理用电申请、设计供电方案、供电工程设计与施工管理、装表接电等14个主要流程的全过程服务,涉及营销、客服中心、生产技术部、发展策划部、计量中心、调度中心等多个职能与业务管理领域,业务与管理的复杂程度较高。其中,客户服务中心履行业务的主体职责,发展策划部、生产技术部、调度中心、计量中心、招投标管理中心、法律部履行辅助职责,营销部履行政策及制度标准制定和监督检查职责,但基建部、监察部、风险管理主责部门的职责在现有业务中未有体现。

供电企业的业扩报装业务主要采用传统的内部控制方法,有着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体系和流程体系,遵循国家和地方相关行政法规、国家电网公司相关规章制度以及企业自身的管理制度,已经实现了对一般流程风险的有效控制。然而,随着业务环境的变化,不确定因素对业务的影响显著,传统的内部控制已难以适应风险管理的要求。

(一)业扩报装业务主要风险与风险特征

通过对业扩报装业务风险的整合评估,确定了业务相关的12项风险和若干风险点,包括客户服务风险、依法合规风险、工程设计与可研风险、工程招标及采购风险、多经风险、生产运行风险、电能计量风险、管理机制风险、工程概预算管理风险、廉政监察风险、工程施工风险、生产设备设施风险等。其中,风险主要集中在确定供电方案与收费方案、供电工程设计与审查、供电工程施工、电费管理与监督检查等几个关键环节。各项风险反映了不同的风险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多经风险、管理机制风险、廉政监察风险、工程招标及采购风险反映出的风险特点主要是影响整个业务流程的整体层面风险。其中,多经风险反映了供电企业与附属多经企业之间的管控关系模糊、关联交易不规范和供电企业对多经企业保护等问题对业扩报装业务优质服务的不利影响,并可能由此产生违规和廉政风险;管理机制风险主要反映了流程部分管理职责缺失、部分部门的职责定位不合理、组织职责不明确和流程环节工作界面不清晰等问题对业务流程的影响;廉政监察风险主要反映在业务流程廉政问题显现和相关廉政监察机制缺失方面的问题,可能仍将产生廉政风险;工程招标及采购风险主要反映了客户招标和直接收取工程款项的管理方式可能违背“三不指定”(即不指定工程设计单位、不指定队伍、不指定设备材料)的要求,并可能产生廉政风险。

・生产设备设施风险反映了供电企业因电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电网布局不合理等原因产生的供电能力不足的问题,在短期内难以解决。

・其他风险,包括客户服务风险、依法合规风险、工程设计与可研风险、工程概预算管理风险、工程施工风险、生产运行风险、电能计量风险等,主要反映了供电企业在业务活动的流程设计与执行方面的问题。

(二)风险控制策略与控制方案

为有效控制业扩报装业务风险,采用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方法,优化和提升供电企业业扩报装业务流程内部控制。首先明确业扩报装业务风险控制的主要目标:

・保证符合国家、行业法律法规要求,满足国网公司基本政策和公司内部制度规定。

・确保接电运行后电网安全可靠。

・合理控制接电成本、线损成本等,并努力提高业务收益。

・客户导向,为客户提供高效和高质量服务。

・杜绝业务过程中的廉政与行风问题。

基于风险控制的目标要求和风险偏好,以风险为导向,并根据各项风险的特征,制定风险控制策略和控制方案,其中:

・多经风险采用风险控制策略,调整与多经企业的业务管控关系,规范关联交易和业务过程,从而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并在设计与施工单位资质管理、工程招标、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等活动中按调整后的方案控制。

・管理机制风险采用风险控制策略,增加基建部门、纪检监察部和风险管理专职机构在业务流程相关环节中的作用,优化客服中心在业务中的定位及具体职责,明确业务相关各个部门的具体职责和关键环节的工作界面。

・廉政监察风险采用风险规避策略,增加纪检监察部在易产生廉政问题流程环节的监督与检查职责,并规范具体的检查措施。

・工程招标及采购风险采用风险规避策略,调整客户招标模式,规避合同风险,并取消代收工程款项的规定。

・生产设备设施风险采用短期风险接受的策略,短期内接受该风险对企业的不利影响,长期通过设备设施的发展、更替等降低风险的可能性及影响。

・客户服务风险、依法合规风险、工程设计与可研风险、工程概预算管理风险、工程施工风险、生产运行风险、电能计量风险等各项流程层面的风险根据其风险特征,分别采用风险规避或控制等策略措施,并明确具体的风险控制措施。

(三)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责

根据风险控制策略和控制方案,具体调整和优化业务相关部门的风险管理组织职责,包括:增加基建部对工程设计图的审核职责,增加风险管理专职部门对关键控制点的风险控制检查职责和监察部的廉政风险检查职责,调查客户服务中心独立现场勘察和中间检查的职责,强化营销部业务程序与标准的控制职责,强化发展策划、生产技术、调度中心和计量中心在相关环节中的风险控制职责等。

同时,具体明确业扩报装的不相容职责、主要授权审批权限,并规范各部门在关键流程上的分工界面等,其中:

・不相容职责包括供电方案设计与供电方案审批、供电方案设计与供电合同审批、工程咨询与工程招标、设计图审核与工程招标、工程招标与中间检查及竣工验收、装表接电与运行检查等。

・授权权限包括受理客户申请、确定供电方案与收费方案、设计图审核、施工单位审核、中间检查、竣工验收、确定计量方案、供电合同审批等权限,在企业内部领导层和部门间合理分配相应的授权。

・工作分工界面包括客户中心、营销部、发展策划部、生产部、基建部、调度中心、计量中心、经法部、风险管理专职部门、监察部等部门在前期咨询、用电申请与受理、现场勘察、供电方案与收费方案设计、供电方案与收费方案审批、工程设计与施工招标、工程设计图审核、工程施工、中间检查、竣工验收、签订供电合同、装表接电、常规运行等环节的具体工作分工界面。

(四)流程内部控制

基于风险控制策略与控制方案,并在完善风险控制职责的基础上,采用流程内部的方法具体落实风险控制方案,包括:

・明确业扩报装各项流程的流程目标,流程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并以流程图和流程说明的方式规范具体流程程序。

・确定各项流程的关键控制点,规范控制点的控制部门和控制岗位、具体的控制措施和控制标准、控制的制度与标准依据、控制频率和控制方式等,形成内控矩阵。

・选择关键控制点,确定控制点的检查方法、检查责任和检查频率,作为内部控制的保障措施。

・根据确定的流程内部控制措施,修订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标准,落实业扩报装业务流程内部控制的制度保障。

(五)监督与改进

业扩报装业务流程的内部控制采用过程监督、内控自评估和内控审计的方式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过程监督主要基于内部控制检查的方法,由风险管理专责部门按照关键控制点的检查方法检查关键控制点的执行情况,并由纪检监察部检查廉政情况,根据检查结果做出及时改进。

・内控自评估主要由业务流程相关部门定期对本部门的内控执行情况做出评估,并提出自我改进的意见。

・内控审计主要由内审部门根据年度风险评估情况,选择业扩报装业务相关重大风险,执行重大风险相关内控审计。

四、结语

第2篇:对标一流企业行动实施方案范文

【关键词】水电施工企业;档案管理;现状;问题;对策

档案作为企业生产、技术、科研和经营一系列活动的真实记录和基础性工作,在企业管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水利水电行业重视度的提升及投入的增加,水电施工企业发展迅速,加强对该类企业的管理势在必行,而作为最基础性的水电施工企业档案工作更是不可或缺。而且随着自动化管理方式的普遍运用,企业档案管理模式也必须与时俱进进行升级,信息管理已经渗透到所有企业活动之中。基于水电发展背景及企业管理现状,开展对施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研究,对确保企业健康持续稳健发展意义深远。

一、水电施工企业档案管理的现状

1、档案界限不清晰,管理人员不专业

水电施工企业具有工作战线长、工作流动性大的特点,档案管理工作难度随之增加。尤其是我国水利施工企业大多由水利厅、电力局下的原作业队伍演化而成。主管部门或单位经常发生变化,而且也随着中国企业改革的推进,企业性质和类型也经常发生变化,水电施工企业联合或兼并的案例经常存在。在这种情况下,经常出现企业档案交接不及时、档案类别杂乱、保存年限不准等问题,进而造成了水电施工企业档案界限不清晰,使档案失去独立性。而且一些大型合资施工企业经常不设立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往往都是身兼多职,没有专业性的人才参与档案管理。不同部门的档案由不同部门分开管理,相互衔接和联系不够紧密,容易造成企业档案失去完整性。

2、档案内容不齐全,存放方式不达标

水电施工企业主要以工程成立项目部,而工程项目部会随着工程进度不同而呈现期限的不确定性。而且期间工程人员流动性大,资料搜集和整理工作会随人员的变动而出现变化或遗漏,从而导致整个档案内容的不齐全。很多水电施工企业不能做到《企业档案管理规定》([2002]5号)中要求的档案存放方式中“八防”和无“八机”的规定,同时企业档案立卷说明、鉴定报告、检查记录不完善。

3、档案整理方法落后,信息检索效率不高

国内大多水电施工企业的档案管理仍采取人工作业的方法,人工进行整理编目。落后的手工方式,劳动量大、耗时多、效率低,阻碍了档案管理人员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发。虽然目前部分企业引入了计算机对档案的管理,但大部分是将计算机管理功能确立在档案目录编制、统计等基础性工作上,功能设计过于单一,综合处理技术欠缺,没有从根本上革新档案整理方法。而且传统的手工检索严重制约了档案信息检索效率的提高。此外,档案需求者直接到档案室翻阅档案,加重了档案文件的调阅磨损程度。

二、强化水电施工企业档案管理的对策

1、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健全档案管理网络

实行“统一领导、分层管理、随机检查、季度考评”的档案管理办法,建立“三同步”的档案管理制度。即项目准备与资料收集同步,项目施工过程与档案资料形成同步,项目竣工验收与项目档案验收同步。将档案管理工作贯穿到工程规划、实施及验收的全过程。同时,水电施工企业应设立专职档案管理部门,聘请专业档案管理人员,对企业档案实施专业化、独立性、集中性管理。搭建各项目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平台,建立覆盖整个企业、涉及项目全过程的资料共享、高效传递、及时、通畅的档案管理网络。

2、加强档案工作的信息一体化与标准化管理

档案工作的信息一体化建设是基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从系统方法论的角度出发,对文件和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科学规划和统筹管理,使之向系统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从而发挥各自应有的最大效能,确保从企业现行文件到档案管理的高效和优化。标准是社会在生产和实践中对重复事物和事物规律认识总结的必然结果。必须通过各式各样的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分析,总结出其存在的统一的特征、方法等,然后借助现代先进技术制定统一的执行标准,进而确保水电施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向有秩序化、合理化、科学化和最佳化方向发展。

3、引入知识管理理念,提升档案管理水平

知识管理指通过应用现代化先进技术对知识资源(显性知识资源和隐性知识资源)进行科学管理,使恰当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服务于恰当的人,以帮助管理者做出高效的最佳的决策,进而促进知识创新与具体目标的实现。知识管理涵盖了知识的获取、整理、吸收、传递、传播和运用环节。随着信息飞速发展、知识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从知识资源的角度去分析和推动企业档案管理十分必要。要让企业档案管理向知识管理迈进,让档案资源变成一种无壁垒的资源形式,实现档案的快速互动、交流、共享与创新。而且企业档案的知识管理理念的引入,可以促进企业档案的文化功能建设。企业档案具有存档、助研、信证、扩产和教化等文化功能,知识管理的文化建设体现在创造知识、学习知识、分享知识上,基于知识管理的水电施工企业档案管理,将加快知识管理文化建设与企业档案文化的有机结合,促进企业档案文化功能建设的进步。

4、构建基于Web的企业档案管理集成系统

纸质档案资料的电子化改造,是充分运用现存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将水电施工企业档案录入、归类、查阅等工作流程与先进科学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进而改变过去落后的手工作业方式,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的工作前提。但由于水电施工企业具有动态多变性,导致了企业的档案信息业存在着繁杂性与多变性,因此,在企业档案资料电子化改造时必然会出现大量重复工作的情形,鉴于此,应从水电企业档案资料的共性出发设计合理的功能模块(组件),当出现新的档案信息或信息发生变化时,只需打开具体的功能模块,对其进行小范围修改即可,而且可以尽量做到数据结果和视图结构相结合,增强档案资料的可视度。

三、结语

在经济社会转型、信息时代、知识时代来临的大背景下,水电施工企业档案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其模式、方法和理念也必须随之革新。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水电施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都在产生变化,因此档案管理工作思路也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与已有的档案资料基础、科技水平、企业发展状况相适应进行及时调整与完善,进而促进水电企业的健康发展与中国水电事业的持续前进。

第3篇:对标一流企业行动实施方案范文

(一)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企业(以下简称“改制企业”)应当在工商登记后30日内,与原主体企业分流到本单位的职工签订劳动合同。

(二)对分流到国有法人绝对控股改制企业的职工,应当采取原主体企业解除劳动合同,改制企业签订新劳动合同的方式变更劳动合同,由改制企业继续与职工履行原劳动合同约定的权利与义务。

改制企业与职工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就劳动合同期限不能协商一致的,应当继续履行原劳动合同中尚未履行的期限;原劳动合同未履行期限短于3年的,应延长至3年。

符合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条件的,职工提出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三)对分流到非国有法人控股改制企业的职工,原主体企业应当与其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并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改制企业应当与职工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期限由改制企业与职工协商确定,重新签订劳动合同的期限应不短于3年。

(四)对分流到国有法人绝对控股改制企业的职工,改制企业解除劳动合同时,对符合支付经济补偿金条件的,计发经济补偿金的年限应当将职工在原主体企业的工作年限与到改制企业后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劳动合同期满,终止劳动合同时,支付生活补助费的办法按照《劳动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废止后有关终止劳动合同支付生活补助费问题的复函》

(五)企业解除劳动合同计发经济补偿金,按照《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劳部发[1994]481号)的规定,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工作时间不满一年的按一年的标准发给经济补偿金。对从其他国有单位(包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调入本单位的职工,其在国有单位的工龄可计入本单位工作年限。

经济补偿金的工资计算标准是指企业正常生产情况下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前12个月的月平均工资。其中,职工月平均工资低于企业月平均工资的,按企业月平均工资计发;职工月平均工资超过企业月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按不高于企业月平均工资的3倍标准计发。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也应按照上述办法执行。

(六)企业改制分流时,对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符合内部退养条件的职工,原主体企业或国有法人控股的改制企业经与职工协商一致,可以实行内部退养。

职工在改制前已经办理内部退养手续的,一般由原主体企业继续履行与职工的内部退养协议。由改制企业履行原内部退养协议的,应当在改制分流总体方案中明确。

(七)企业改制分流时,已经与原主体企业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不能再回原主体企业参加改制。

(八)企业改制分流时,原主体企业要妥善处理好拖欠职工的工资和欠缴的社会保险费等债务。具体办法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公司制改建有关国有资本管理与财务处理的暂行规定>的通知》(财企[20**]313号)执行。

(九)国有法人控股的改制企业再改制为非国有法人控股时,符合《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国经贸企改[20**]859号)适用范围的,有关职工劳动关系的处理,按照本办法执行。

二、关于劳动保障部门审核国有企业改制分流方案工作

(一)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国经贸企改[20**]859号)和《关于中央企业报送主辅分离改制分流总体方案基本内容和有关要求的通知》(国经贸厅企改[20**]27号)的有关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改制分流的方案进行审核备案。

(二)审核备案范围包括:国有大中型企业利用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和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改制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经济实体。

(三)国有大中型企业向劳动保障部门报送审核的内容:

1.国有大中型企业确定的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工作原则,主要措施;改制企业的人员状况及分流安置意见。

2.吸纳原主体企业富余人员情况。包括:改制后企业职工总数,分流的富余人员数及占职工总人数的比例。

3.劳动关系处理情况。包括:改制为国有法人控股的企业与职工变更劳动合同情况(人数及劳动合同期限);改制为非国有法人控股的企业与职工重新签订劳动合同情况(人数及劳动合同期限),原主体企业解除劳动合同情况(人数、支付经济补偿金标准、总额及资金来源)。

(四)国有大中型企业报送劳动保障部门备案的内容:

1.债务偿还情况。包括:原主体企业拖欠分流安置富余职工工资、医药费等债务情况及偿还办法。

2.原主体企业偿还欠缴分流安置富余职工的社会保险费情况。

3.社会保险关系接续情况。包括:原主体企业为分流的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情况;改制企业为职工办理社会保险情况。

4.其他需要提供的材料。包括:有关部门同意改制的批复,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分流安置人员方案的决议。

(五)劳动保障部门审核备案办法:

1.中央企业所属企业改制分流总体方案经国资委、财政部和劳动保障部联合批复后,由集团公司组织实施。中央企业在组织实施中涉及向劳动保障部门审核备案的内容,由企业所在地省级劳动保障部门审核并备案。其他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分流方案中涉及向劳动保障部门审核备案的内容,由省级劳动保障部门制定相应办法。

2.省级劳动保障部门收到中央企业实施改制分流的具体方案后,应当在规定的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工作,并出具审核意见书。

3.省级劳动保障部门向中央企业出具的审核意见书一式两份,一份交被审核企业,一份报劳动保障部备案。

三、有关要求

(一)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对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富余人员过程中劳动关系处理工作的指导,对企业制定职工分流安置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应及时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进行协调,指导和帮助企业完善安置方案。

第4篇:对标一流企业行动实施方案范文

中小企业ERP系统实施失败或不成功或没有实际价值,其原因到底是什么呢?通过对国内一些中小企业ERP项目实施失败案例的总结、分析和思考,笔者认为:企业ERP系统没有取得企业认同的“成功”或者实施价值的原因,同时存在于企业和软件实施者两个方面。对于中小企业尤其如此。

从企业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不利于ERP成功实施的原因:

1.认识有误区。

很多企业从选型,到商务,到组织实施都又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很少有企业决策者充分认识到ERP项目是一个管理项目,而不仅仅是IT技术项目。很多企业没有认真地分析企业现状和经营管理上的问题,没有从流程管理的角度去确定业务管理需求,没有设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目标,对ERP项目的预期或者过高或者过低。因为ERP系统涉及了很多IT专业知识,不少的企业管理者对ERP项目有畏惧心理,常常听任IT专业技术人员去主导选型,或听任业务操作和基层管理人员去主导实施,在软件选型、供应商选择、实施者考察等方面缺乏管理高度、缺乏前瞻性,甚至有不少企业错误地认为所有供应商的解决方案都差不多,所以主要看产品功能、比价格高低,而忽略了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是否具有分析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咨询能力和用软件产品提升业务流程效率的实施经验,当然还有实现知识和技能转移的培训体系、系统上线之后的长期维护和有效服务能力等等。还有的企业高估ERP系统的作用,认为ERP系统的上线运行就能解决企业的所有问题,一旦发现ERP系统的价值实现还需要企业做很多的基础数据和业务流程梳理、管理措施配套、组织架构调整等,就担心打破了原有的运营平衡会出现失控的局面,就觉得难以接受了……,等等。

2.基础没夯实。

ERP系统的成功实施往往需要企业具备一定的基础,首先是数据基础,例如物品编码、产品结构、工艺路线、期量标准、仓库货位等等,都需要按照企业经营发展的需求和信息管理的要求进行规范和统一。但很多企业对枯燥、费时的基础数据梳理工作没有思想准备,也很难落实到最适合的技术管理部门去做,因为技术管理部门通常承担了繁重的设计、出图、技术支持等工作。其次是管理基础,包括业务流程是否顺畅、规章和考核是否合理、企业各层级的执行力等等,企业的管理基础不仅是ERP蕴含的先进管理理念在企业落地的基础,还是保障ERP项目成功实施的前提。国内外有的管理专家呼吁企业在实施ERP系统之前,要对企业进行必要的业务流程重组,或者流程再造,就是要强调一个好的管理基础对ERP系统的成功实施是非常重要的。第三是人员基础,包括企业决策层和基层管理人员对ERP系统的认识、接受管理变更的心理准备、必要的计算机基础技能等等。很多企业在ERP项目实施过程中,不理解ERP系统与数据、管理和配套措施的关系,不接受化时间和精力去整理规范基础数据,不认可实施顾问对业务处理流程的优化建议,甚至有的基层管理人员拒绝使用ERP系统来处理业务,等等。

3.方法欠妥当。

上文已经提到,有些企业的选型主要由IT技术人员主导,很关注ERP软件的实现技术、产品功能,很关注软件的先进性、完备性,而常常忽略了“要解决什么问题?要提高那些方面的效率?要实现什么样的管理目标”等最主要的选型要求。很多ERP项目的夭折和不成功,实际上是从企业选型方法的确定,就已经可以预见到的。笔者不太认同中小企业对ERP项目采用招投标的方式来选型,因为招投标的主要目的是比质比价,适用于那些比较规范、能明确界定边界、不容易产生岐义理解、容易用定量和定性打分方式进行比较判断的商品或项目,而企业对ERP项目的理解、对自身问题的界定、对管理目标的预期、对涉及到很IT技术的处理逻辑和方法模型、对具体要实施的内容和难度,都很难用一种确定的模式来比较,特别是实施者和现场实施顾问的企业经验、实施经历、支持团队、知识库内容、资源协调效率、个人和团队积极性等等,就更难在招标评价体系中得到体现,所以说对一个即将实施的ERP项目很难进行有意义的“比质”!既然不能比质,剩下的就只有“比价”了,比价的直接后果就是ERP软件供应商和实施者对实施资源的低价值匹配!

4.措施不到位。

很多企业的“一把手”没有直接领导或参与ERP项目的实施,高层的推动力不够;有的“一把手”很有决心,但面对长期缺乏的执行力没有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中层的推动力缺失;没有建立一个熟悉企业业务、能协调企业资源、理解ERP实施方法的项目实施小组;面对实施初期大量、繁复的基础数据整理没有思想准备,难以落实到具体的责任部门;过分相信和依赖现有的业务处理流程和管理方法,不愿意根据ERP系统的管理逻辑进行必要的业务流程优化;迁就生产、销售等主要业务部门的繁忙现状,使ERP项目的实施进程时续时断、或此续彼断;规章制度、绩效考核等管理措施不配套,业务现场的动态数据不能及时、准确、有效地采集;……等等,企业在实施过程中的配套措施不得力、不到位,也是导致ERP项目拖延、乃至失败的重要原因。

而从软件供应商和实施者的角度,导致企业ERP项目实施失败的主要原因有:

1.重方案轻实施。

目前国内主流的ERP软件供应商和实施者都善于制作内容和形式都华丽精美的ERP解决方案,也很重视解决方案对于目标企业的行业和业务针对性,更重视解决方案的呈现和讲解。当然这些对企业正确认识ERP项目、合理选型都是有帮助的,但有不少ERP软件供应商和实施者只重视销售和售前环节的解决方案,却很少进行解决方案实施的可行性评估:在实施顾问和实施资源明显缺乏的情况下,有意无意低误导企业,对明显不能实现的实施内容也做出承诺;在实施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的项目风险,不能坦率地与企业一起研究规避风险的策略和方法;等等。

2.重功能轻流程。

很多ERP软件供应商和实施者在实施ERP软件的过程中,没有对企业的业务模型和管理流程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没有研究、分析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的症结,只是用ERP软件的处理逻辑和功能去生套企业的业务管理流程,把业务的手工处理变为计算机处理,也就是完全基于软件功能的实施,而不是基于流程优化、管理提升的ERP实施。不少ERP软件供应商和实施者没有管理咨询顾问和专家团队,不具备对企业基础数据进行规范、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优化的基本能力,根本不能够承接管理基础相对薄弱、经营环境比较复杂企业的ERP实施项目,但也敢于拿企业的成败生死做能力试验。

3.重上线轻服务。

ERP软件供应商和实施者基于成本和资源的考虑,都比较重视快速实施和ERP系统的上线运行,但往往不重视上线之后的升级、维护和服务。目前不少ERP软件产品的实现技术落后、升级难以实现、服务不能保障,有些实施者和软件供应商是两个经营实体,实施以及客户化开发的内容与软件产品的核心部分不能有效集成,不能与升级的版本做无缝的连接;有的软件供应商和实施者根本就没有企业所需要的服务体系,不能及时响应企业的服务请求,导致ERP系统难以持续运行。曾有一家山东的企业,因为ERP系统出现突发故障、实施者不能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持,结果发生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4.重形式轻实绩。

第5篇:对标一流企业行动实施方案范文

一、清洁生产审计简述

清洁生产审计(CleanerProductionAudit)也称清洁生产审核,是审计人员按照一定的程序,对正在运行的生产过程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的过程;也是审计人员通过对企业的具体生产工艺、设备和操作的诊断,找出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原因,掌握废物的种类、数量以及生产原因的详尽资料,提出减少有毒和有害物料的使用、产生以及废物产生的备选方案,经过对备选方案的技术经济及环境可行性分析,选定可供实施的清洁生产方案的分析、评估过程。

清洁生产审计是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一种主要技术方法和工具,也是实施清洁生产的基础。由于世界各国对清洁生产经常使用不同的术语或表述,清洁生产审计在不同国家也有着不同的名称。例如,美国环保局最早针对有害废物的预防,建立推行了废物最小化机会评价,后来将这一技术方法推广为对一般污染物开展的污染预防审计;联合国环境署(UNEP/IEO)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将其称为工业排放物与废物审计。我国自开展清洁生产工作以来,清洁生产审计一直是这项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许多清洁生产项目都是首先从清洁生产审计入手,找出污染和浪费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清洁生产方案。

应当说明的是,清洁生产审计只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一种主要技术方法,这种方法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上的便利,但它并不是惟一的方法,对于一些生产过程相对简单明了的企业,清洁生产审计方法显得过于烦琐,没有必要。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是否需要进行清洁生产审计由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决定。但是,对超标排放污染物和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必须实施强制性的清洁生产审计。

二、清洁生产审计的主要内容

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都存在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因此环境问题不是仅存在于生产环节的终端,而是贯穿于与产品有关的各个阶段,包括从原料的提取和选择、产品设计、工艺、技术和设备的选择、废弃物综合利用、生产过程的组织管理等各个环节,而这正是清洁生产的理念之一。清洁生产审计作为推动清洁生产的工具,也需要覆盖产品的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从生产的准备过程开始对全过程所使用的原料、生产工艺,以及生产完工的产品使用进行全面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以实现污染预防、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标。清洁生产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三个主题:

(一)生产过程中耗用资源的审计

1、能源审计。能源利用,特别是燃煤造成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危害人类环境的酸雨主要是由于燃煤引起的。开发利用对环境危害较小甚至无害的清洁能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审计的内容包括:企业清洁能源的利用情况,企业开发降低污染或根绝污染的能源替代技术情况及其效果,企业能源的利用效率等。

2、原材料审计。原材料作为加工的对象,一方面原材料毒性大小对生产产品的毒性大小有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原材料耗用数量与废物排放数量呈正比关系。原材料审计的内容主要是查明企业是否尽量选用对环境无害的原材料,否则,应分析企业所用的原材料毒性或难降解性;查明产出的产品对环境是否有危害及其危害程度;检查企业是否采取有效措施回收利用原材料及其回收利用程度。

3、工艺技术审计。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技术水平对生产过程产生废弃物和污染物的状况有重大影响。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加强生产工艺技术改造,设计合理的工艺流程,不仅可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而且可以将减污任务分配到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减污成本。因此,审计人员应检查企业是否不断进行工艺技术改造,提高原材料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检查企业是否开发减污工艺流程,注意是否在生产工艺流程的上游进行污染控制;评价工艺技术改造的实际效果。

4、设备审计。作为技术工艺的具体体现,设备的实用性及其维护、保养情况均会影响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产生。因此,清洁生产审计应对设备的使用、更新、维护、保养情况进行审查。

(二)清洁产品审计

清洁产品,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少用昂贵和稀缺的原料的产品;利用二次资源作原料的产品;使用过程中和使用后不含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的产品;易于回收、利用和再生的产品;易处置降解的产品。清洁产品审计的内容包括:检查企业清洁产品的设计情况,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是否高效地利用资源;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是否对用户及其用户的环境有不利的影响;产品在废弃后是否会使接纳它的环境受害;企业是否注意回收与利用技术的开发,变有害无用为有益有用;产品的包装物是否对环境有不利的影响,及其包装物的回收利用情况。

(三)清洁管理审计

任何管理的缺陷都是产生废弃物的重要原因。审计人员应检查清洁生产管理系统的建立健全及其运行的科学性、有效性;检查清洁生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核实清洁生产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检查清洁生产政策和措施的落实和效果。

三、清洁生产审计的主要程序和重点

清洁生产审计作为管理审计的组成内容,主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施,通常由专家或者企业技术人员按照一定的技术规程进行。考虑到清洁生产审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而且不同行业所适用的清洁生产审计方法会有所不同。根据国外清洁生产审计方法,结合我国清洁生产审计的实践,可以将整个审计过程分解为具有可操作性的7个步骤或阶段,即筹划与组织、预评估、评估、备选方案产生与筛选、方案可行性分析、方案实施以及持续清洁生产等7个阶段。

(一)筹划和组织

筹划与组织是实施企业清洁生产审计的准备与策划阶段,这一阶段关系到清洁生产审计工作的实施效果。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有三项:一是开展宣传教育,排除清洁生产审计的障碍。为使企业全部人员了解清洁生产审计工作的意义,需要安排专人负责清洁生产的宣传工作,通过厂报、板报、有关会议、印制宣传材料等方式,组织工段、班、组长学习清洁生产知识,鼓励全厂员工填写合理化建议表,调动全厂职工开展清洁生产的积极性。二是组建清洁生产审计小组,推选审计组长、选择审计组成员、明确审计任务。审计小组的成员数目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一般情况下全时制成员由3到5人组成,应具备的条件是:(1)具备企业清洁生产审计的知识或工作经验;(2)掌握企业的生产、工艺、管理等方面的情况以及新技术信息;(3)熟悉企业的废弃物产生、冶理和管理情况以及国家和地区环保法规和政策等;(4)具有宣传、组织工作能力和经验。三是制定审计工作计划,包括工作目标、工作内容、进度安排、预期效果等。

(二)预评估

预评估是清洁生产审计的初始阶段,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起点。主要任务是调查工艺中最明显的废物和废物流失点;耗能和耗水最多的环节和数量;原料的输入和产出;物料管理的状况;生产品、成品率、损失率;设备的维护和清洗等。在此基础上确定审计重点,制定清洁生产目标,初步提出实施无/低费方案并实施。同时对已发现的问题可以及时地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有两项:一是进行现场考察。现场考察的主要内容有:厂貌、原料的购置和贮存、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的利用与维护、产品的性质与销售、环境污染的控制等。二是确定审计重点。确定审计重点的原则是:该审计重点应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方法可采用权重总和法,该法主要依据各备选审计重点在各因素中所占的权重总和来确定。一般应考虑6个因素:(1)物耗、能耗大的生产单元;(2)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量较大,超标严重的环节;(3)生产效率低下,严重影响正常生产的环节;(4)易出废品的环节;(5)对操作人员身体健康影响大的环节,及生产工艺落后的老大难部位;(6)事故、维修多的部位,以及难操作且易造成生产波动的部位。

(三)评估

该阶段主要是对已确定的审计重点进行物料、能量、废物等的输入、输出定量测算,对生产全过程(从原材料投入到产品产出)全面进行评估。寻找原材料、产品、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及其运行与维护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物料、能源损失和污染排放的原因。主要有五项工作:一是准备审计重点资料,包括收集资料、编制审计重点的工艺流程图、编制单元操作工艺流程图和功能说明表、编制工艺设备流程图。二是实测输入输出物流。三是建立物料平衡。包括进行预平衡测算、编制物料平衡图、阐述物料平衡结果。四是分析废弃物产生原因。包括原辅料及能源、技术工艺、设备、过程控制、产品、废弃物、管理、员工。五是提出和实施无/低费方案。

(四)方案的产生和筛选

本阶段的任务是根据评估阶段的结果,对产生的各种方案进行筛选归类,推荐可实施的多个中/高费方案,对前阶段无/低费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核定和总结,并继续实施无/低费方案,并编写清洁生产中期审计报告。

(五)可行性分析

在无/低费方案实施的基础上,对推荐的中/高费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对筛选出来的备选方案进行技术、环境、经济评估,并分析对比各方案的可行性,推荐可供实施的方案。

需要指出的是,在对方案进行技术、环境、方案确定后,对于一些无费或少费、容易实施的方案,应立即付诸实施。一般情况下,管理类、包装类方案较易得到实施,对于投资大、回收期长的方案应作详细的可行性分析。可行性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进行市场调查,包括调查市场需求、预测市场需求、确定方案的技术途径。二是进行技术评估。主要分析其技术先进程度、技术指标、所需要的技术培训及在本行业中推广的价值等。三是进行环境评估。主要分析污染物种类和量的变化及可能削减的环境保护治理费用等。四是进行经济评估,主要评估其投资支出、运行费用、效益、投资渠道、投资分配等。包括清洁生产经济效益的统计方法、经济评估方法、经济评估指标及其计算、经济评估准则。五是推荐可实施方案。

(六)方案实施

清洁生产方案的实施分两步:第一步是实施投资费用较少或无投资费用、收效明显、容易实施的方案。此类方案的实施应贯彻边审计边实施的原则,它们的实施不仅有利于使企业迅速受益,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提高企业推行清洁生产的信心。第二步是实施投资较大,投资期较长,涉及面较广的方案。这些方案可能有:改变原料、工艺的方案,更新关键设备、提高产品档次的方案、关键车间或工段的搬迁等。实施这类方案的一般步骤为:一是筹措资金,组织方案实施。方案实施的资金来源可能有:企业自筹、环保投资贷款、世行贷款、发行债券或股票等,应对这些资金的数量和有效使用时间作详细分析,并据以列出方案实施的时间安排,确定各实施阶段的资金额,明确各实施阶段中企业内的主管部门及其责任。二是汇总已实施的无/低费方案的成果。三是验证已实施的中/高费方案的成果。技术评价、环境评价、经济评价、综合评价。四是分析总结已实施方案对企业的影响,分析方案是否收到了预期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以确定相应的解决办法。汇总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对比各项单位产品指标、宣传清洁生产成果。

第6篇:对标一流企业行动实施方案范文

为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开展“三创四建”活动加快建设强区新城美丽安次的实施意见》,深入推进我区一流营商环境体系建设,在充分借鉴北京上海等先进城市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标体系

2020年,通过构建优质高效服务市场主体的政务环境、促进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全区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95%以上,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天,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20天,燃气报装时间不超过 6个工作日,办税“最多跑一次”事项比例不低于涉税事项的90%,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3.05,加大劳动争议案件调解力度,年度调解成功率达 60% 以上,实现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累计完成50个村庄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和170个村庄的农村生活污水管控任务,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无分歧欠款应清尽清,全区营商环境取得大的提升。

二、推进体系

(一)构建优质高效服务市场主体的政务环境

1.大力提升企业开办速度。在安次区政务服务大厅开设企业开办综合服务窗口,提供企业开办综合服务专区,由区行政审批局、区税务局、公安局安次分局相关人员组成,企业登记、初次申领发票、印章刻制实行一条龙服务。将社保登记经办服务纳入“一网通办”平台,实现企业在办理设立登记同时填报企业、职工参保信息。实行为新办企业免费刻章并与营业执照一并发放。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优化提交材料,2020年1月1日起,企业开办再优化,进入“1”时代,企业开办1个工作日,其中企业注册、印章刻制两个环节合并为0.5个工作日、发票申领0.5个工作日。取消银行开户许可,积极推进各银行机构进厅服务,推行预约开户。全面推广电子营业的使用范围,推进互认互通,为企业提供电子档案查询等服务,大力推广使用电子印章,电子发票的使用范围。

2.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推行审批服务“一网覆盖、一次办好”,利用全省统一政务服务平台,打造无纸化、智能化、一站式的网上政务服务环境。拓展网上办事广度和深度,延长网上办事链条,实现从网上咨询、网上申报到网上预审、网上办理、网上反馈“应上尽上、全程在线”。依托全省统一的网上中介超市,为中介服务机构入驻提供“零限制、零跑动”申请通道,为市场主体提供全流程、无差别的网上中介服务。依托全省统一政务服务“冀时办”APP,实现惠民便民事项“掌上办”“指尖办”,推行身份证、社保卡等“电子卡证包”,将各部门(企业)开通的手机客户端与“冀时办”对接,拓展手机端政务服务内容,实现“一机在手,事项通办”。通过配置自助终端一体机、触摸查询机、评价终端、示范文本二维码,建设“自助服务区”、“互联网+政务服务”体验区,方便企业和群众网上办,实现线上线下集成融合,推动网上平台与实体大厅同步运转、功能互补。2020年,全区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95%以上。

3.深化“只进一扇门”。进一步巩固行政审批改革成果,扩大“一枚印章管审批”政务服务事项覆盖面,按照“应转尽转、非转必住”的原则,实现政务服务事项集中办理,变“多门”为“一门”。优化提升政务服务大厅“一站式”功能,推动将垂直管理部门在本行政区域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纳入综合性政务大厅集中办理,加快落实“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工作模式,实现企业和群众必须到现场办理的事项“只进一扇门”,使企业和群众办事从原来的“找部门”向现在的“找政府”转变。变“多窗”为“一窗”,加强窗口能力建设,提高综合窗口办事效率。探索实行“5+X”工作模式,通过预约、轮休等办法,为企业和群众办事提供错时、延时服务和节假日受理、办理通道。

4.铺开“就近办、一次办”。编制公开全区统一政务服务事项目录,实行动态更新,实现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按照全省统一部署,推动政务服务向“两微一端”等延伸,提升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功能,推进网上平台与基层综合服务平台深度融合,将群众办理量大的证照登记、土地流转、社会保险、劳动就业等事项统一纳入便民服务中心,建设代缴代办服务站点,实现群众办事“就近办、一次办”。

5.打破“信息孤岛”。依托上级政务服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功能,全面提升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调度能力。有效利用人口、法人、地理空间、政务服务事项、投资项目、电子证照、社会信用等基础数据库和行业主管部门主体数据库信息,扩大数据共享覆盖面,实现数据“一网共享”。配合上级部门加快政务业务办理系统改造,推进各级各部门政务相关系统互联互通,实现系统间数据交换共享和业务协同,避免政务数据和业务应用“两张皮”,减少在不同系统中重复录入,最大限度做到“减证便民”。  

6.推进企业简易注销改革。对领取营业执照后未开展经营活动、申请注销登记前未发生债权债务或已将债权债务清算完结的企业,实行简易注销,取消清算组备案环节,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进行清算组信息备案及注销公告,不再在报纸上注销公告。完善企业简易注销登记制度,建立容错机制,允许曾经被终止简易注销的企业再次申请简易注销,优化企业简易注销容错机制。按照市场监管总局有关推进企业注销便利化工作的要求,探索优化企业注销程序,试点并推广企业注销全程电子化。

7.优化缴纳税费服务。不断拓展“最多跑一次”办税事项清单,办税指南和标准化材料清单,“最多跑一次”事项比例不低于涉税事项的90% 并不断增加;积极推行电子税务局,实现企业即时报税、“一键报税”。拓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支付宝和微信等多元化缴税方式。全力支持推广廊坊纳税服务微平台,实行手机预约叫号,加快推进税务注销网上办理,加强与市场监管部门协作配合,实现信息互联,探索注销一站式办理,简化一般注销办理流程。积极探索发票“网上申领+专业配送”,实现365天24小时不间断领用发票。进一步在一类、二类、三类出口企业中扩大城镇纸化退税申报的范围。推动一般退抵税全程网上办,为纳税人提供网上办理误收多缴、减免、汇算清缴结算多缴等一般性退抵税服务。

8.深入推进机构改革。持续巩固和提升区级机构改革成果,认真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和基层综合执法改革,整合基层审批服务执法力量,强化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保证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权力给基层、基层事情有人办。全面推进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圆满完成改革任务。

9.深化领导干部包联机制。积极发挥“五人领导小组”作用,落实领导干部包联责任,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协商机制,进一步做实区领导包联企业,开展党政部门与民营企业家“面对面”活动,严格实行“六个一”工作机制,用好项目管理平台,了解企业发展状况及诉求,建立包联台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10.提快项目落地速度。落实廊坊市工程建设项目分类要求,落实市级改革相关配套制度,梳理审批事项,精简整合审批环节和前置条件,规范审批事项,实行联合审图和联合验收,在廊坊高新区、龙河高新区或安次区高新区探索区域评估,告知承诺制,分类制定审批流程。实行“一窗接件、容缺受理、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审批模式,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办事效率。积极配合同廊坊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平台和市规划“一张蓝图”业务系统对接,实现数据实时互联互通。实行施工许可证全程网上办和并联审批,施工许可阶段审批事项10个工作日内办结。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20日内。年综合能源消费量不满1000吨标准煤且年电力消费量不满500万千瓦时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不再单独进行节能审查。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58个工作日以内,建筑质量控制指数得到进一步提高。

11.提升水气获得便利度。全面清理涉及水气接入的前置审批事项,进一步简化申请资料、优化办理流程、压缩报装时间,将供水、燃气报装提前到施工许可阶段受理,与项目审批平行办理。建立健全网上申报系统,实现便捷受理。将用户参与环节减少为“用户申请、现场踏勘、装表接通”3个环节,用水、用气报装申请材料压减至1份。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容缺受理”以及前置咨询服务等改革,从用户申请至通水、通气时间不超过4个工作日(不包含外线工程规划及施工等行政审批、确定方案、用户内部工程施工及气密性试验等时长)。对于无外线工程的用户,立即安排装表开通。督促燃气、供水企业大力压减报装安装费用,减轻用户负担。

12.提升政府采购效能。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府采购”,依托河北财政信息系统一体化平台等采购环节网上办理。依托廊坊市公告资源交易平台,实行安次区采购交易全流程电子化。鼓励第三方专业机构采购项目进行验收,支持未中标供应商参与验收。鼓励结合项目实际和供应商诚信情况,对于信誉特别好的适当提高预付额度。全面推进政府采购合同信用融资;研究制定《廊坊市安次区政府采购负面清单》,从资格条件设置等方面明确禁止事项,着力营造公平公正的政府采购市场环境。努力提高政府采购透明度,向市场主体及时无偿所有依法公开的各类政府采购信息。积极推进采购内容及需求、预算金额等内容进行公开,2020年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推开。健全“双人执法,律师审核,集体研究,限时办结”投诉处理工作机制。鼓励优先采购和预留份额方式,采购832个部级贫困县域内注册市场主体出产的农副产品等。

13.提高工程招标投标便利度。大力实施电子招标投标,促进招标投标与互联网深度融合。进一步加大对我区招投标工作的监管力度,针对监管浮于表面、项目招标文件审查不够精细等突出问题,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主管部门切实履行对全区招投标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综合管理职能。开展招标投标领域围标、串标行为专项治理。依法核准招标事项,严格落实招标公告制度。通过网上河北省招标投标行政监督平台,对招标项目资格预审文件、所涉标段、招标文件内容严格审查,对招标公告、变更公告、招标文件澄清与修改过程严格把关。严格审查招标(比选)文件的合法性,严禁设定限制和排斥潜在投标人的资质和条件。准确把握政策法规,坚持底线,严格把关,廉洁从政,不断提升招投标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投诉举报接收、转办、反馈、处理公示工作机制。

(二)构建促进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14.加大劳动力市场监管力度。全面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管理,提高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快建立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联动处理平台,实现一地投诉、全网受理,方便劳动者提出维权诉求。建立劳动投诉公示制度,定期公示被劳动者投诉的用人单位及被投诉事由、投诉次数、查处结果等。实现就业登记与工商信息数据共享。在全区乡镇(街道)推广“互联网+调解”平台。深入实施“百万燕赵工匠”培养支持计划,广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大力推进创业创新培训。完善多部门综合治理和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机制,加强劳动保障诚信评价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企业诚信档案。

15.强化清理企业欠款工作力度。加大依法保护力度,继续深度清理拖欠民营企业欠款,2020年实现无分歧拖欠账款全部“清零”,持续用力解决好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保护农民工工资及时足额发放。依法打击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行为,加大重大欠薪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加强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管理,实施失信联合惩戒。进一步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将清欠工作纳入地方绩效考核体系,对不能完成清欠任务的政府部门严格实施“压减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降低公务出行标准、从严控制津贴标准、加强办公用房管理”等措施,倒逼清欠工作落实。从预算、立项、审计上对政府投资项目加强审核把关,从源头预防和减少拖欠问题发生。

16.改善企业融资环境。探索建立集银企对接、信用信息收集、企业培育、政策公告等于一体的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的有效信贷投放,鼓励区内企业挂牌上市,强化企业上市政策扶持,支持企业上市融资。

17.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推进市场监管领域“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市场监管领域主要部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监管事项、执法人员、抽查结果全部公开。推进随机抽查与信用监管、智能监管、综合监管相互联动,强化结果运用。建立“1+N”联合抽查模式。

18.加强诚信建设。建立健全“政府承诺+社会监督+失信问责”机制,推进失信联合奖惩措施落地。开展政府采购、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招标投标、招商引资、政府投资项目、地方政府债务等重点领域政务诚信专项治理,强化政府和公务员失信惩戒问责,建立政府和公务员失信惩戒机制,切实提高政府诚信水平。有效纠正政府不守信用承诺、“新官不理旧账”等行为。完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政府部门信用信息目录,加强政务信息记录建设,强化信用信息归集共享,为实施信用联合奖惩提供支撑。实现备案登记、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经营异常、产权和企业侵害、严重违法失信、产品和服务质量抽检、监督检查等信用信息共享。

19.提升土地要素保障能力。规范土地征收,加快供地速度,促进新增建设用地有效利用。落实规划用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要求,提高建设用地审批效率。依法依规妥善解决用地“旧账”。对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用地优先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在省政府下达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予以优先保障。除房地产业外的产业用地,可以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出让方式供应。主动对接国家、省、市重点项目,强化土地要素保障能力。

 20.开展重点领域问题清理规范。深入实施违法违规圈占地、违规违建项目、资源能源项目、房地产开发项目、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五项重点领域清理规范,依法依规整治到位,建立健全科学规范长效机制。

21.提升创新创业活跃度。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依托龙河高新区双创示范基地、星火孵化器等优质平台,加速创新资源聚集,积极与京津高校对接,搭建高技术型、科技型等创业和孵化平台,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提升市场创新主体数量和质量,推出一批高质量科技型企业;按照国家、省、市创新政策,更加重视科技研发投入、技术交易、自主知识产权运用,完善科技创新奖励措施,扩大科技企业受益面,大张旗鼓奖励科技创新企业,加大对创业、创新企业和人员的资金支持和帮扶力度,进一步激发创新主体创新热情。建立改革创新尽职免责机制,构建系统、协调、完备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搭建政银企服务平台,组织科技型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通畅创新创业资金支持渠道,加大对创业、创新企业和人员的资金支持和帮扶力度。持续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和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认定工作,2020年力争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60家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全力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2020年实现工业技改投资增长率明显提高。

22.优化提升市场开放度。重点围绕我区优先发展的新材料制造产业、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现代金融服务产业、智能制造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大数据产业等领域加强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合作。借助中国——中东欧16+1合作机制,鼓励安次高新技术产业园加强与斯洛伐克在国际产能、基础设施、合作园区、农业、旅游等领域的合作。

23.完善人才流通和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对引进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海归”人才和职业经理人,在配偶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完善相关措施。加大高层次人才子女在我区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的保障工作力度,确保“有学上”。大力发展法务、财务、税务等中介服务,增加高质量社会服务供给。

24.加强企业用工服务。积极举办各类招聘活动,为企业搭建完善的人岗对接平台。扎实开展企业用工指导,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力就业意愿开展定向培训,引导各类院校在企业设立实习基地,为企业定向输送毕业生。打好社保降费率、缓缴社保费、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补贴和技能提升补贴等“组合拳”,努力降低企业用工成本。

25.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深入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在实现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全覆盖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安次区文化中心建设, 2020年实施建设档案馆和图书馆。开展效能治理工作,提高乡镇(街道)文化站服务效能。

26.提升基础教育承载力和教育服务水平。解决大班额问题、缓解学校入学压力、提升基础教育承载力,启动实施廊坊市第十四小学装配式专用教室及附属设施建设项目等5个项目,计划投资1700余万元,预计增加学位1800个,于2020年底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加快推动实施廊坊市第一小学等5所新建学校项目,总投资4.8亿元,总建筑面积9.6万平方米,预计新增学位8460个。启动廊坊市第十五中学新建项目和广程国际学校项目。加强城区新建住宅区配套中小学幼儿园的建设管理,保障教育设施规划建设,不断加大教育资源供给,满足不断增长的城区生源入学需求,为进城务工人员消除后顾之忧,为我区引进高端人才子女入学打造优质的教育环境。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规定,合理划定义务教育招生片区,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免试入学。

27.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增进百姓健康增强福祉。鼓励有资质的养老院开设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常见病、多发病治疗,开展健康教育及用药知识讲座;加大医务人员培训力度,提升专业技术能力;鼓励京津医师到我区执业,为群众就近享受优质医疗资源提供条件。

28.健全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加大养老服务工作资金投入力度,争取上级养老服务工作资金,完善养老机构各项补贴制度。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推行养老机构备案制。推进新建小区配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政策落到实处,进一步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水平。健全养老机构分类管理和养老服务评估制度。探索构建完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间协作机制,在养老机构设立医务室,增配医疗设备、养老护理床位,逐步构建起养老与医疗相互融合的服务模式。

29.努力建设宜居生态城市。到2020年,安次区PM2.5平均浓度持续改善,低于46微克/立方米,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持续减少。全面提升污水处理标准,实现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累计完成50个村庄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和170个村庄的农村生活污水管控任务。2020年,国、市控断面全部达到V类水体,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5%,配合上级优化设置全市土壤环境监测点位。

30.提升农村交通便利度。全面提升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推动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到2020年底新改建农村公路33.3公里。

(三)构建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

31.健全民营企业维权渠道。尽快建立民营企业法律维权服务中心。建立以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社会专业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的三个层面的立体服务体系。同时,纵向与省、市工商联法律维权服务中心建立有效对接。定期开展法律维权调度会。通过座谈、发放问卷等方式收集、反映民营企业意见建议,推动民营经济领域法律政策源头维权。深入开展法治宣传培训。通过微信公众号,及时向民营企业宣传民营经济领域最新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民营企业开展信用建设。强化法律知识培训。通过工商联例会活动,积极对接法律培训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法律咨询、研判、维权路径“一对一”指导,推动对民营企业法律服务的最大范围覆盖。

32.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以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为契机,围绕实战,加强业务建设,增加案件侦破数量,严厉打击扰乱企业秩序等违法犯罪行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治安大局稳定。坚持“刑警”搭台,各警种“唱戏”的合成联动机制,打破警种界限,集结精英警力,整合队伍,集中精力开展对违法犯罪的重点打击。同时,加强所队联动机制,打击整治一体推进,彻底消灭重点行业、领域的黑恶势力,运用科技手段,确保打准、打精、打实,真正实现打击与防范、治标与治本有机统一。

33.提高商事合同案件审理执行效率。2020年底前,案件审限内结案率达到100%,结案率达到90%以上,结收比达到95%以上,一审服判息诉率达到60%以上,一审陪审员适用率达到10%以上,发还改判率不超过5%。建立绿色通道,推进商事合同案件快审快结快执,对商事合同案件优先立案、审理、判决和执行,减轻涉诉企业诉累。强化审限管理,及时对临近审限案件进行催办、调度和督办,严格控制延长审限和扣除审限,杜绝超审限案件。推进多元纠纷化解,加强诉前调解工作,提高案件诉前分流率和化解率,建立诉调团队,加大诉前案件调解力度,减少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加大繁简分流力度,对简单案件积极适用简易程序、速裁程序,实现简案快办、繁案精审。充分发挥审判委员会和专业法官会议作用。加强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敏感案件、系列案件以及发还重审案件的集中研究讨论,统一思想认识和裁判标准,提高案件质量,减少发还改判。大力推进信息化应用,加大诉讼服务网、12368热线、易送达系统、微法院平台、视频云调解平台等信息化系统推广应用力度,方便当事人网上办理诉讼事项。加大网络查控力度,确定专人负责网络查控工作,充分利用网络查控系统精准查扣被执行人财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推进网络评估和司法拍卖,提高评估拍卖规范化水平和财产处置效率,减轻当事人负担。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司法协作,健全协作机制,加强信息互通,提高查人找物能力和失信被执行人惩戒效果。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积极创造和争取培训机会,对办案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适时组织开展岗位练兵活动,不断提升办案能力。

34.健全破产案件的审理机制。建立破产案件审判团队,挑选业务水平高、协调能力强的法官组建破产清算审判团队,负责办理破产案件和破产衍生诉讼案件,提高审理破产案件的专业化水平。提高破产案件审理效率,探索建立破产案件快速审理机制,力争做到简单案件6个月,复杂案件3年内审结。加大财产处置力度,按照中院统一部署,探索适用“管理人办理破产案件信息化赋能平台”,提高破产财产处置效率,实现财产价值最大化。妥善处理“执转破”案件,对执行过程中符合执转破的案件及时启动程序,可以实现重组的尽量避免破产清算,努力盘活企业。加强破产案件处理机制建设,按照中院的统一部署,建立健全破产案件单独绩效考核制度、破产管理人选人管理制度和破产案件繁简分流机制,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支持,建立破产工作府院联动机制,加强信息互通,确保破产案件妥善处理。加强破产案件审判团队业务培训,积极组织破产案件办案人员参加上级法院开展的破产审判业务培训以及其他有关部门组织的破产工作相关培训,提升办案人员业务能力。

35.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深入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改革。各执法部门对行政执法公示、执法记录、执法决定、执法事项、执法人员、执法流程、服务指南及相关合法性规章制度进行动态调整并及时公开。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监督管理,严格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加强联合执法,建立联合执法的工作机制,明确执法内容,统一监管标准,坚决防止“一刀切”、工作简单化,要坚持文明执法,力行和谐执法,注重程序正确,避免多头高频次检查对企业造成损失。

36.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在全区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动”和“安次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保护雷霆行动”,加大对知识产权案件的查办力度,争取结案率100%。进一步完善我区知识产权政策体系。加大对知识产权的资助和奖励力度。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提升我区专利数量和质量,全区专利申请量年增速不低于15%。争取到2020年底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有明显提升。实施优势企业培育工程。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为重点,推进知产权密集型产业培育工作。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真正做到服务企业。引导企业通过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质量,加强核心技术专利布局,提升知识产权价值的市场认可度;开展针对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政策宣讲和实务培训,使企业深入了解相关扶持政策、融资渠道、办理流程等信息。加强专利权质押登记业务培训,规范服务流程,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配合市局加快培育和规范专利保险市场,支持保险机构深入开展专利保险业务,推动保险机构规范服务流程,简化投保和理赔程序,重点推进专利执行保险、侵犯专利权责任保险等业务运营。加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商标培育。围绕我区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对本辖区符合地理标志商标要求的农产品资源的土壤、气候、人文传统、类别分类、品质特色、数量状况、生产流通等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并建立资源档案。今年我区拟培育“牛角葡萄”申请注册地理标志商标。

37.治理环保“一刀切”问题。制定实施生态环境领域正面清单,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纳入“正面清单”的企业和项目,在确保污染防治设施稳定运行、严格落实污染防治措施的情况下,不限产、不停产、不检查、不打扰。建立完善防止“一刀切”常态化督导检查机制,畅通举报渠道,对存在的“一刀切”问题进行监督,对严重违纪违法问题依规依纪依法严肃问责。

三、保障体系

38.加强责任落实。各任务牵头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切实落实优化营商环境的主体责任,亲自研究部署推动本单位、本领域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牵头推进,定期开展协调调度,确保《实施方案》落实到位。

39.加强评价考核。建立工作督查机制,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纳入区重点工作大督查内容,定期督查督办。结合我市参评2019中国营商环境评价工作,对标先进、查找不足、积极整改,把全区营商环境优化工作推向深入。将落实《实施方案》情况纳入“三创四建”活动考核评价内容,作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综合考核的重要依据。

40.加强政策宣传。依托河北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立统一权威的政策平台,集中涉及市场主体的法律、法规、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和各类政策措施。组织开展多渠道多载体政策宣传解读,用老百姓和企业看得懂、听得明白的表述,着力提高政策知晓度和应用度,建立优化营商环境在线服务专栏,加大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的总结推广力度,推动形成优化营商环境互促互进的良好氛围。

第7篇:对标一流企业行动实施方案范文

2016年10月18日,第六届中国国际全印展在上海正式开幕。数字印刷领域的领导者――富士施乐展出了代表业界最高技术水平和未来行业发展趋势的生产型彩色数字印刷系统、领先的自动化印刷工作流程、色彩标准化等整体数字印刷解决方案,全面展示了富士施乐在帮助印刷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提高生产力、降低成本、拓展商机等方面的前瞻理念和综合实力。同时,富士施乐现场展示的丰富创新应用、数字印刷工厂案例分享以及与印刷院校合作的系列活动,完美诠释了富士施乐在助力印刷企业可持续增长、培养专业印刷人才、推动行业发展方面的不懈努力和突出贡献。此外,富士施乐还了两款具有高生产力、高彩色印刷品质、可创造更高投资回报的全新生产型彩色数字印刷系统。

在本届展会上,富士施乐全面展示了如何通过独具优势的数字印刷解决方案帮助企业解决经营问题,并获得更多盈利,例如网络印刷解决方案、自动化流程解决方案、色彩管理解决方案等。其中,专为印刷行业设计的网络打印解决方案采用EFI Digital StoreFront,可实现各种增值应用并满足与客户的沟通需求,助力印刷企业实现业务的可持续性增长;自动化工作流程解决方案是模块化的开放式端到端工作流程解决方案,可实现整个印刷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流程,大幅降低错误率并缩短交付时间。自动化印刷工作流程可帮助印刷企业实现更高的生产力、真正一致的印品品质以及更快的交付时间;而色彩管理解决方案则可实现国际水平的色彩标准化管理,助力印刷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拓展新业务。

富士施乐始终致力于帮助企业解决经营问题,洞察未来趋势扑捉新商机,同时引领和推动数字印刷企业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富士施乐在展会现场还通过视频展示运用采用橙色、绿色和蓝色第五色干墨技术的单张纸彩色生产型静电数字印刷设备iGen5 150 Press配合流程自动化解决方案,帮助数字印刷工厂提高生产力、降低成本,并通过创新型经营模式实现业务的可持续增长;而在数字印刷创新应用展区,富士施乐则通过展示来自世界各地的获奖应用作品为印刷从业者带来了全新的思路;而专门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在“精彩明天”富士施乐数码应用大赛中的获奖作品设置的颁奖环节,则再次体现了富士施乐以行业发展为己任,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社会责任感。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最新的Versant 3100/180 Press生产型彩色数字印刷系统代表了业界同级别设备的最高生产力和彩色输出品质。两款新品拥有业界最高彩色分辨率2400dpi×2400dpi和1200dpi×1200dpi 10bit渲染分辨率、可实现媲美胶印的哑光效果、以及独有的SIQA快速图像质量调整工具和FWA全宽幅阵列等技术和功能,利用全新自动化质量控制技术可节省印刷时间并大幅提升生产力。而其荣获国际大奖的薄纸印刷技术则可实现标称的每分钟100/80页速度输出52克重的薄纸,确保稳定出色的印刷品质。此外,两款新品可选配强大的D6型装订组件,从而实现卷曲纸张校正、方脊折页、三边裁切、骑马订、对折页、C/Z折页、压痕等多种装订与折叠方式等丰富的装订功能。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数字印刷品牌,富士施乐不仅长期保持市场第一的领导者地位,更通过尖端技术、产品、工作流程及整体数字印刷解决方案不断帮助客户顺应市场变化、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此次参展全印展,再次展现了富士施乐洞悉市场趋势,引领行业发展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进一步诠释了富士施乐不断为客户创造价值、推动行业发展的经营理念。

第8篇:对标一流企业行动实施方案范文

企业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价值的最大化,企业为实现价值最大化这个目标,必须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因此企业以财务风险管理为基础,围绕价值最大化目标进行企业财务风险预控体系框架进行设计,财务预警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主要扮演财务风险识别和分析的功能作用。而企业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扮演风险控制的功能作用。这样就形成了“一体两翼”的企业财务风险预控体系。财务预警与内部控制结合路径的整体框架由三大部分组成。企业财务预警和内部控制分别在财务风险管理的不同阶段发挥其防范风险的不同作用。其中以财务预警和内部控制作为财务风险预控的两个重要机制,以投资预控模块、筹资预控模块、经营预控模块和分配预控模块为企业财务预警和内部控制机制相结合的实施主体,以企业内部控制五个要素构建的企业内部环境、企业控制制度、企业信息系统、企业风险分析、企业免疫系统作为二者结合的五大运行平台。借助于五大平台,实现企业财务风险在各个模块的评估、预测、处理和控制的功能,而最终实现财务风险的控制目标。

2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1)筹资预控模块的财务预警控制指标体系设计

筹资活动是企业资金活动的起点,企业通过筹资活动为其生产经营活动筹集所需的资金,有了资金能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筹资活动包括提出筹资方案、筹资方案审批、编制筹资计划、实施筹资方案和筹资后管理。每个环节都可能产生风险,防范筹资环节当中产生的环节性风险,需要财务预警体系支撑。所以筹资预控模块的关键预警控制点在于如何通过完整的筹资战略规划,即对筹资偿债能力、支付能力、资本结构的预警和分析,制定出周密有效的筹资方案。设计筹资预控模块预警控制指标体系时应该考虑到指标的设置能够更好地弥补内部控制的薄弱点,即通过该指标的分析能够更加有效地制定出合理的筹资方案。筹资方案在各个循环中都存在风险,因此,为了反映筹资风险的大小,预警控制指标的选择可以从资本结构、支付能力、偿债风险这三个层面,通过设定的指标警示,企业可以及时调整筹资结构、期限结构,不断完善筹资方案,减小筹资风险。通过对预控模块的预警分析来调整内部控制措施。按照设计好的财务预警指标,分配权重,计算单项功效系数,通过计算我们可以看出公司的投资是否存在风险、风险的程度如何、同时通过指标也能看出在投资环节导致财务风险的原因,通过分析原因就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制定投资方案,合理制定或及时调整投资金额、投资形式、投资期限。使得内部控制在投资方案制定环节更加有效,减少企业的投资风险。

(2)投资预控模块的财务预警控制指标体系设计

投资是企业将资金转化为资本并实现资本增值的过程,投资活动中包括:提出投资方案、投资方案审批、编制投资计划、实施投资方案和投资后管理。各环节的都可能存在风险。为控制投资风险,所以投资预控模块的关键预警控制点在于如何通过完整的投资分析决策,制定出周密有效的投资计划和方案。投资预警控制指标的制定从三个方面(即投资结构、投资能力、资产利用效率)来反映投资风险的大小,其中对外投资与权益比率指标是区间型指标。该指标值越高,说明企业对外投资数额越多,主营业务不突出,风险较高,如果指标值太低,则反映资产利用率低。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是极大型指标。净资产收益率越高,反映企业效益好,企业获利能力越强。可用于投资分配股利现金比率指标是极大型指标。该指标若大于1,表明企业有可多余的资金用于其他活动支出,。若该指标小于1,则表明企业无多余的资金,需用筹资弥补。总资产增长率指标是极大型指标。该指标值越高,反映企业快速扩张。现金再投比率指标是极大型指标。指标值越高,说明可用资金多,企业该指标一般在8%-10%比较合适。我们可通过这些指标的警示,及时调整投资的数量、期限、方式等,不断完善投资方案,减小投资风险。通过对投资预控模块的预警分析来调整内部控制措施。企业可以按照设计好的财务预警指标,分配权重,计算出企业的投资风险预警值。通过分析就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制定投资方案,合理制定或及时调整投资金额、投资形式、投资期限。使得内部控制在投资方案制定环节更加有效,减少企业的投资风险。

(3)运营预控模块的财务预警控制指标体系设计

该模块的指标设计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运营能力预警指标体系,参与模型运算,分析预警企业运营风险大小。运营能力预警控制指标有:获取现金能力指标是极大型指标。该指标比值越大越好。比值越大说明整体资产利用效果较好;资产营运能力指标是极大型指标。该指标值越低,说明出现流动资金不足的财务风险,如果严重,将造成财务危机;盈利能力指标是极大型指标。该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财务状况越稳定。企业的投入所赚取的利润也越大。第二部分是运营流程预警指标,该部分指标作为采购、生产、销售流程的预警指标体系,对以上流程实时监控,实时预警,同时也要求企业对内控方案实时调整,已达到内控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减少财务风险。通过对运营预控模块的预警分析来调整内部控制措施。通过设计好的运营能力预警指标,分配权重,计算出企业的运营风险预警值,通过对比警度来评测运营是否存在风险。通过警情分析的结果对应收账款或者存货内部控制措施及时调整。

(4)分配预控模块的财务预警控制指标体系设计

第9篇:对标一流企业行动实施方案范文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物流管理;实施条件;监控与保障

随着高职教育越来越受到各级重视,各高职院校在课程中也越来越多的采用项目化嵌入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在这个改革的过程中,专业如何利用各项资料开展实施项目化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如何进行监控与保障,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一道难题。

一、项目化教学实施条件

(一)具有运行良好的专业管理机制。专业首先要组建专业委员会。该组织是专业建设的指导、顾问、咨询机构,保证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定位符合产业、行业、企业需求。专业委员会负责审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规划和课程标准、实验室建设规划等。负责课程团队的组建与管理、课程授课计划的制订与执行、教学资源的整合与调配、工学结合的运行组织、专业教学中心工作考核和人员考评等管理和运行工作,保证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二)实践教学制度完善。制定《校企互派(聘)挂职人员管理与考核办法》、《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顶岗实习辅导教师管理制度》、《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制度》等制度。在相关文件指导下,专业聘用企业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实施专业课程的“双师双导”;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以订单班等形式联合培养学生,利用企业的技术、设备、场地、技术人才等资源开展实践教学,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三)优秀的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需具有较高的物流专业水平,熟悉高职教育基本规律,能够把握物流管理技术的发展方向,带领团队教师开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科研项目、社会服务等工作,同时指导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骨干教师承担课程授课、学生导师、教研教改、毕业设计等工作。骨干教师组成课程教学团队,负责课程建设规划、内容开发、教材编写、实践教学等内容,落实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教学目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相关要求。

(四)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为充分发挥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发挥其满足专业实践教学需求的功能,依照专业开发的实践教学项目,实现学生在真实环境下,通过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有效保障物流管理专业群学生技术技能的形成,并开展面向社会的技术研发、技能培训等。

(五)专业教学资源丰富。主要的课程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课程规划、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习题库、试卷库、案例、实践指导、课程网站、素材库等。专业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制作相关的课程教学、企业生产频、教学微课等视频资源和图片、动画、案例等其它教学资源。

二、教学运行与保障

(一)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推进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校企合作实践“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校企双轴驱动,以“市场调查与分析、职业能力分析、教学环境开发、教学实施、教学管理与评价”五阶段为教学大循环,以课程“教、学、做”三步骤为教学小循环。

(二)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1)具有教学质量制度保障体系。成立由教学中心主任和企业专家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领导小组,负责本专业教学质量监控和管理。完善专业的教学运行管理制度、教师教学质量考评制度等教学标准体系,为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制度保障。(2)实施全面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在课程考试(核)改革中,校企合作制订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不断完善校企人员共同参与、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以学生作品和成果展示为主的考试(核)评价体系建设,注重企业在学生见习、实训、实习阶段和环节的过程考核与评价;在完善学业学分制和素质积分制“双控”机制上,重视企业在学生成绩评定和职业素养考核中的重要作用;在学习合格证、技能合格证(职业资格证)和品德表现合格“三有”制度建设中,参照行业企业任职标准和员工考核标准,充分吸收行业企业人员,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等全方位的培养质量达标评估,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吸纳企业行业、用人单位、社会和第三方机构,共同构建“基于多元评价”的教学质量外部评价体系。专业将学生顶岗实习留用率、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起薪值、就业稳定率、企业满意度等纳入人才培养质量核心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与第三方专业教育数据咨询公司(MYCOS)合作,建立毕业生毕业半年后跟踪调查、用人单位信息反馈等常态化的第三方评价机制,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客观性和公信力,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客观依据和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