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理信息系统方向范文

地理信息系统方向精选(九篇)

地理信息系统方向

第1篇:地理信息系统方向范文

关键词:物流 管理 信息系统

从实践的角度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前,物流信息的采集和传输主要依靠信函、电话、手工记录,物流信息系统处于简单阶段。

第二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由于物流理念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局限,物流信息化仍处在较低水平。管理信息系统在物流中的初步应用给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之处。

第三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企业开始注意物流管理的系统化和整体化,MBP、MRPII的概念被提出,企业的信息管理流程逐步向规范化、标准化迈进。信息管理在物流企业管理中已逐步体现其核心地位的作用。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TQM、JIT、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概念的提出,大大丰富了物流信息管理的内容。而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识别技术、数据仓库技术等技术的发展使物流信息管理进入高级阶段。

就物流管理信系统的研究而言,从总体上看,比较深入的研究只有20多年的历史。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后,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回顾。

一、关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Edward J.Bardi等(1994)对企业信息化过程中高层管理人员参与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同时也阐述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对高层管理的作用。

Lisa Williams Walton(1995)从技术层面上介绍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框架,同时介绍了物流信息系统相关理论的发展状况。

Carlos F.Daganzo(1999)和Becerra-Femandez等(2000)认为LMIS(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最终目标是在3S1L(Speed、Safety、Surely和Low)的原则下,以最少的费用提供最好的物流服务。

宋伟(2001)主要阐述管理信息系统在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及主要功能;分析了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在物流业中的应用等问题。

胡健、印玺(2005)认为,当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缺乏对自身经营战略的定位及对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合理规划。第三方物流(MIS)开发集中度较低,设计中没有很好地考虑客户需求,缺乏完善的相关业务信息的标准化工作执行环境。并提出,要改进我国第三方物流(MIS)开发与应用水平,开发应有明确的产品定位或客户定位;第三方物流企业应仔细分析其现有物流运作流程和价值链,找出最需要改进的地方,与软件开发商共同参与第三方物流(MIS)规划;同时应加强信息数据的标准化。

罗闻泉(2006)在分析业务流程、数据流程和功能需求的基础上,给出了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完整设计方案,实现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成,满足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对物流全过程的高效管理。

黄文涛、颜海珠(2007)通过建立物资订货、仓储、配送、供销和供应商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平台对整个物流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从而优化物资供应模式,降低物资供应成本,增强竞争实力。

孙胜楠、陈国华(2007)阐述了物流信息化是促进我国物流产业进一步升级,实现现代物流运作的关键环节。并从我国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市场的供需状况出发,通过对市场供求状况的分析,找出制约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的原因,提出我国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市场的发展策略。

刘遂宪(2008)从应用角度,简要阐述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主要特点、类型、一般分类方法及最新的系统开发方法;通过对现代物流技术和粮食物流的深入分析,说明了物流现代化的根本是物流信息化;并结合管理信息系统在粮食物流领域的具体应用,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筒仓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开发原则和设计方法以及在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关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模型的研究

Martin,Christopher(1998)提出常见的LMIS具有如下几个模块;营销分析模块、接单模块、运输分析模块、仓储管理模块、客户查询模块、财务管理模块、接口模块、安全功能模块等。

Edwards M、Burwen M.P等(2000)认为从系统设计的角度出发,研发LMIS需要从数据库、网络设计、系统结构、模块化分等细节权衡考虑。

胡文斌、潘文军(2002)分析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经营特点,提出了比较适合于当前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的管理信息系统结构图,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系统的软件和网络结构,最后提出了系统的数据序设计方案。

葛振忠、梁嘉骥(2003)分析了现代企业生态环境下构建动态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并对此进行了必要的界定和应遵循的构建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Agent的动态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和构建中所需的相应技术。

高贵兵、刘炜琪、胡新宇(2007)分析了物流管理软件在我国市场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并结合ERP系统的原理提出第三方物流管理软件的系统流程、系统模型,并介绍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及系统的实现方案。

曹彬(2008),通过对现代仓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进行需求分析,描述了仓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结构,详细说明了每个功能模块的作用,绘制了仓储物流各业务流程图,进行了数据库分析与设计,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现代仓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思想。

杨艳萍、刘福星(2008)从逆向物流的含义、特点出发,对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安全设计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实现方法。

三、关于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岳辉(2004)对逆向物流的概念和构成进行了研究,指出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分析了企业逆向物流信息系统的墓本功能和总体框架,并提出设计C/S与B/S相混合的企业逆向物流信息系统。

任松、杨学强等(2006)探讨了基于C/S和B/S模式下的逆向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案和实现方法,为加快逆向装备物流信息化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张颂梅(2007)在了解逆向物流及信息系统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逆向物流的特点,和所需信息的类型,对逆向物流资源化管理进行详细的分析,提出通过建立一个集政府、制造企业、第三方(包括回收商和处理商)、消费者于一体的信息共享平台,使得各种类型的信息能

够在参与各方中得到共享。

刘巍(2008)阐述了逆向物流特点,分析了基于信息技术的逆向物流流程,构建了基于信息技术的逆向物流实施网络,并对该系统的体系结构、关键技术进行了论述。

杨艳萍、刘福星(2008)从逆向物流的含义、特点出发,对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安全设计方面进行研究,从而提出了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实现方法。

四、关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实际运用状况的分析

郑海涌(2000)探讨了当前连锁超市中商流、物流、信息流的状况以及在连锁超市中使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做法,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促进连锁超市提升竞争力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郭冬芬、何东彬(2002)以加强邮政物流配送管理为目的,通过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理论,在总结了GIS在邮政物流配送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GIS在邮政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有关核心技术问题,最后通过对实例的归纳和总结,提出了一个实用的指导性方案。

陈睿、朱汉成(2003)对系统开发的方法和策略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对开发方法和开发策略进行综合运用的方法模型,根据武钢金结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武钢金结公司的生产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模型、总体设计及结构模式,其对企业生产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具有借鉴作用。

王辉自、晓东(2004)从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开发背景、设计原理以及实际经验出发,阐述了如何利用软件工程及网络应用开发等信息技术,在企业现有物流管理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合理划分以及适当调整,自主开发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物流管理系统软件。通过该系统软件的实际应用,严格规范了业务管理流程,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性工作,从整体上提高了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刘俊兰、韩冬雪等(2008)分析了目前医院在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财务核算和实物资产控制为主要内容,以流程改造为主线再造建立了相应管理信息系统,解决了医院钱物管理脱节的问题,提升了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

徐建军、罗永昆等(2008)分析了天津市电力公司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优化管理流程、明确管理职责、落实管理责任,实现公司物资管理从计划、招标、合同、采购、领料、调拨、配送、销售到结算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五、关于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刘琪彦(2003)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特点和作业过程,提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思路及其3个子系统(操作作业子系统、管理控制子系统和决策支持子系统),以及系统静态信息管理、运输指令管理和查询管理的框架。

罗闻泉(2006)在分析业务流程、数据流程和功能需求的基础上,给出了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完整设计方案,实现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成,满足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对物流全过程的高效管理,具有实用性。

周大钧(2007)分析了第三方物流的业务流程特点和系统需求,介绍了J2EE平台的基本知识和框架特点,并结合某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探讨了基于J2EE平台的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组织结构与设计技术。

胡健、印玺(2007)认为,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持,通过对物流配送的各环节进行有限的资源最优配置,主要包括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心和物流企业对外的Web站点。文章提出,应将开放性、协调性和有效性作为系统开发的总体目标,系统应包括客户管理子系统、订单管理子系统、仓库管理子系统、配送管理子系统、经营决策子系统、账务管理子系统、系统管理子系统等。

梁家豪、吴杰(2008)基于Web服务的MIS系统也逐渐成为网络时代的新一代管理信息系统的标准。分析了传统两层C/S结构和B/S的区别,基于J2EE的体系结构对WEB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2篇:地理信息系统方向范文

关键词:机场运营信息系统;WebService;对象关系映射;消息队列

引言

近年来,我国民航事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 ,各大枢纽机场的航班起降架次与旅客吞吐量较以往均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航班起降架次和旅客数量的大幅增加 ,机场业务的正常开展越来越依赖信息系统的支持,同时也对信息系统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操作方便和功能完善。尤其是在一些枢纽机场的信息系统升级改造项目中,机场方面越来越多地提出了系统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易集成性方面的要求。这时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技术架构开发机场信息管理系统,将很难满足日益增大的数据处理量对信息系统的需求。本文在讨论新形势下机场管理对信息系统要求特点的基础上,设计出了一个适用于机场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构架,并对该构架如何满足管理需求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1.机场管理对信息系统提出的新要求

目前,国内民航各大枢纽机场均面临着目益繁忙的业务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的考验,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现有的信息系统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机场管理的要求。这种现象一方面导致了机场管理信息系统升级改造的热潮,一方面也促使研究机场信息系统的学者开始审视管理对信息系统的除了操作和功能之外的要求。本文对这些新 的需求归纳如下。

1.1可扩展性要求 航班数量和客流量的不断增加,要求机场各机构问必须更好地协调一致。信息的传递与共享是实现各部门协调的有效方式,因此,随着机场业务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单位要求加入到信息系统中来,形成一个个新的信息结点。这样,信息系统的结构是否允许,或者允许多大范围的扩展 ,就成为系统技术架构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1.2对业务调整的及时响应要求 民航业面对的市场环境是复杂多变的,管理环境发生变化时 ,相应的业务流程也应当随之调整,这就要求信息系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在不影 响现有系统运作的条件下完成维护,以支持新的业务流程。

1.3多种异构系统集成的要求 对于现代化的大型枢纽机场而言,其信息系统一般由多个子系统构成 ,而且这些子系统往往是由不同的供应商进行开发实施的,它们采用的开发技术和接口标准也各不相同…。如何将异构的各子系统进行有效集成,使得信息在各子系统可;隹确、快捷、一致地传递,是进行系统技术构架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内容。

1.4移植推广的要求 目前国内各大枢纽机场~般都隶属于某个机场集团,一个机场集团则控制着多家机场 ,机场集团普遍希望在集团内部共享一套成熟的管理信息系统。在一个机场内部,也要求 在进行中心数据库和硬件产品升级时可以沿用原有的信息系统。从 保护机场集团投资的角度出发,在进行技术架构选择时,应考虑到这  些因素,使用恰当的技术,设计出可移植性良好的机场信息系统。

2.机场管理信息技术架构设计

在新的形势下机场 管理对信息 系统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实现这些要求提供了可能。图 l描述了本文设计的民航机场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架构。  从图 l中可见,在本文设计的技术架构中,逻辑层并不直接与数据库发生交互,而是通过对象关系映射技术 (Obiect—Relation Mapping,0RM)读写数据库中的信息。逻辑层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对象模型和逻辑。在对象模型中封装了如各种资源分配、航班更换机号、连锁信息等业务规则 ;而逻辑则为处于表现层的客户端应用或 Web应用提供了访问逻辑层的接口。如果说封装了业务逻辑的对象模型类似于“规章制度”,那么逻辑就相当于是具体的 “办事流程”,在管理业务实现过程中,二者均不可或缺。在本文设计 的方案中,逻辑通过 WebService技术实现,而客户端应用之间的主动信息传递(在本文中,主动信息传递的含义是指在一个信息结点进行了数据 更新后,主动地告知其他相关的信息结点 )及各异构子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则通过消息机制加以实现。下文将从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对象关系映射、基于 WebService的多层系统结构和消息队列机制等 4个方面讨论本文技术架构的特点。

图 1技术架构总体图

2.1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 相对面向过程的结构化方法而言 ,面向对象(Object—Oriented,O0)的分析设计方法 已经逐渐成为信息系统设计方法的主流。采用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方法,并不能解决功能实现的问题 ,也就是说,如果用结构化方法实现不了的功能,用面向对象的方法一般也是无法实现的㈦。不仅 如此,采用了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意味着放弃了一些传统技术。但 O0方法仍然有着结构化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本文之所以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2.1.1采用面向对象 方法使得我们对机场 管理 系统 的本质认识得更加深刻 结构化方法看待 系统的角度 ,是把一个功能分解成若干个小功能 ,逐个实现 了下层的小功能 ,就形成了对上层大功能的实现。面向对象方法则以分析、寻找构成系统的核心元素及这些核心元素间的关系为重点。作者认为,构成系统的要素更能反映系统的本质,而功能只是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结果的体现。

2.1.2面向对象方法可以得到一个更稳定的问题领域模型 在这里,“稳定”是指系统环境发生的变化对系统影响较小。任何一个具有较强生命力的系统都必然拥有一个稳定的结构,这也是结构化方法中要 求系统依赖于业务流程而 不依赖于组织结构的原 因。对机场信息系统来说,对象模型比业务模型更加稳定。虽然在不同机场中包含的主要业务是类似的,但每个业务的具体流程往往存在差

异,而构成系统的核心对象,仍然是航班、飞机、机位等。

2.2对象关系映射(ORM)数据库作为数据存储、查询、修改的载体在信息系统体 系结构 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虽然对 象数据库产品已经出现,但由于 技术成熟程度和商业推广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在应用领域,关系数据库仍是大多数系统的选择。用面向对象方法设计的系统与按关系类型存放的数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无论将类及类的关系设计得如何完美,在把类的实例保存至关系数据库时,封装的特性在数据库中的体现就不如面向对象设计的结果那样贴近问题域。ORM技术将数据库中的字段映射到相应对象的属性中,解决了对象模型与关系数据库的冲突。与传统的手工编码访问数据库的方式相 比,ORM 的优点体现在两个方面 :

2.2.1 0RM技术将开发人员从与数据库交互的技术细节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商业逻辑上 。

2.2.2使用 ORM 可以消 除系统对特定数据库产品的依赖性。这样 ,在更换 数据库产 品时只需更 新 ORM 的配置 ,而不需要对原有的程序作任何修改,极

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可移植性。本文选择 NHibernate实现 了 ORM实践表明,这有效地降低了编写数据库相关代码的工作量,同时这一技术方案的实施也为系统移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图 2描述

图 2 NHibernate实现 oItM 结构图

2.3基于 WebService的多层结构 在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软件系统的层次结构经历了从单机一C/s(Client/Service,客户端/服务器 )或 B/S(Browser/Service,浏览器/服务器 )一多层结构 的发展过程。本文认为,层次结构的不同本质上是逻辑所处位置的不同,而包含在信息系统中的逻辑可划分为数据逻辑、商业逻辑和表现逻辑三种。数据逻辑体现了信息的组织形式,它反映为关系数据库中的模式;商业逻辑是企业管理的流程和规则在系统中的映射:而表现逻辑则指用户所要求的信息表现方式。在 C/S结构中,所有商业逻辑均与表现逻辑一起被封装在客户端应用程序 中,从 而给 系统维 护带 来了很大的困难。在本文设计的多层结构方案中,将商业逻辑抽取到逻辑层中,将表现逻辑仍然保留在客户端 ,不仅增强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和扩展能力,同时有效地均衡了客户端和应用服务器的负荷。另外,在民航机场业务管理中,要求以配对的形式对航班进行处理,在 C/S结构中,将航班信息变换为配对形式是比较困难的,往往 需要在数据库中设计冗余的配对航班表才能得以实现,而这样又会 出现数据一致性的问题。本文方案在逻辑层对航班信息进行包装,变换 为配对形式后传递到客户端 ,从而解决 了这一矛盾 。

本文采用 WebService技术实现了系统的多层结构。WebService对开发语言和操作系统环境没有特定要求,采用该技术可有效地集成异构系统 ,它还有着使用 XML标准作为数据交换方案、实现技术相对简单等优点 1。另外,在通过 WebService技术实现的三层结构中,服务器暂时不可用时客户端的信息将被保持(即客户端不会因为服务器的短暂故障而丢失数据 ),大大增强了系统的可用性,这对民航机场实现可靠地业务操作是重要的。

2.4消息队列机制 在机场业务管理过程中,对信息的实时性有着较高的要求。当在一个信息结点进行了数据更新后,应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更新所有相关信息结点的数据,而这种实时更新的要求可能会扩展到不同的子系统之间。另外,作为直接影响到机场保障和旅客服务的重要信息系统,在机场管理信息系统中要求对每一次数据更新均要有详细的日志。传统的技术构架中常使用轮询技术实现信 息结点的数据更新 ,这一 方面降低了信息的新度 ,另一方面在网络中传递了大量无用数据,降低了系统效率。在本文设计的技术构架中采用了消息队列机制,它可以确保数据更新的消息不遗漏地传递到各信息结点 ,不仅可以满足信息实时性的要求、提高系统效率,而且本文设计方案将日志处理嵌入到消息队列处理过程中,有效地解决了责任管理问题,如图 3所示。

图3 消息队列机制下的数据更新过程

3.结论

本文结合民航机场管理需要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相应的技术 架构进行 了研究,得到了以下有价值的结论:①完善准确的对象模 型是建立高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可移植性民航机场管理信息系统 的基础。②使用 ORM技术可降低 OO方法下系统开发的难度,并能 提高系统的可移植性。③采用 WebService实现的多层结构不仅能 有效地集成异构系统,还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④消 息队列机制是异构子系统间信息集成的另一种补充方式,采用消息队列技术可以明显地提高信息更新效率。

第3篇:地理信息系统方向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务; 地理信息资源; 地理信息应用服务

1  引 言

电子政务的主要内涵是运用信息技术把政府与民众连在一起建立互动系统, 不仅实现政府内部办公的自动化、决策科学化、信息网络化和资源共享化, 还要为民众提供信息和服务。信息是电子政务提供服务的载体, 技术是电子政务借以构架和实现的基础和手段。地理信息是研究对象空间地理分布有关的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建立与应用过程中各种相关技术的集合, 地理信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电子政务提供了信息和技术基础与支持, 反过来, 电子政务的发展也促进了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进步。目前地理信息及其技术已经在电子政务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但在应用与服务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需要在今后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与完善。

2  地理信息和相关技术与电子政务的关系

地理信息是电子政务信息的空间定位基础和载体。论文 电子政务信息从数据可的对象来看, 可以分为政府机构内部数据、政府机构共享数据和社会共享数据, 它包含了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的各类信息, 行政体系复杂, 部门交叉重叠, 信息源分散程度高, 如何将这些分散、无序的信息有序化使得人们更容易使用, 是电子政务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用于各国政府首脑机关进行检索、查询分析和决策的信息的85 %以上与地理信息有关, 政府部门无不具备所辖地区的地图, 很多政务信息本身也具有空间概念,按照地理坐标或空间位置将离散的、无序的信息通过有序的地理编码串联成为逻辑上一体的、具有统一空间定位框架的、能满足多数用户基本需求的信息资源体系, 将大大提高信息的管理与利用效率。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重构了决策信息的获取模式与展示方式。庞大的组织系统中会发生大量的信息, 决策者需要借助信息系统提高自身对问题的判断能力、宏观把握能力以及发现潜在信息的能力, 需要在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等信息技术的支持下, 通过整合不同渠道的信息, 将信息资源由微观转变为宏观, 提供决策者所需要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全局感; 利用可视化技术将枯燥的数字通过图形方式直观展现, 有助于发掘隐藏在各种信息之中的潜在联系, 提供崭新的决策支持方式。动态监测技术可以实现各种与地理位置相关信息的监测, 帮助政府掌握各种变化情况, 在突发事件中实现实时和准实时跟踪、显示、决策和处理, 便于应急处理和指挥调度。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有助于政务信息整合和推进公共服务。地理信息的基础地位在推动跨部门电子政务的同时也为其他部门及其信息系统的协同服务打下了基础, 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应用主体, 通过联合开发或授权, 实现跨部门的应用整合和跨部门的数据转换, 提高标准化程度和信息共享已经成为当前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模式, 这种模式的推广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电子政务信息标准不统一、共享程度低的状况; 电子政务需要各个部门报送本部门的权威数据, 各部门信息化成果通过统一的地理信息平台展示,不仅符合业务管理的需要, 而且可以调动各个部门参与建设和运行的积极性, 有利于形成多部门、多信息系统协同服务的良好应用局面; 共享的地理信息系统审批平台可以减少各种审批环节, 提高政府办公效率; 为社会大众服务的地理信息系统还可以提供地理环境相关信息查询, 根据输入的地址, 即可在地图上清楚地了解到此地周围政府部门、医院、学校、旅游景点分布等与市民生活相关的各种公共服务机构的静态信息, 还可以如电力检修计划停电地区分布, 各类刑事案件多发地点地区分布等。

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促进了电子政务的技术进步。地理信息的应用更多地依赖于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海量存储技术, 每一次信息技术的进步, 都为地理信息系统功能的开发、新功能、新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往往在新型操作系统上建立的第一个应用都是地理信息系统, 其他许多新技术的应用也多是首先应用于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政府办公部门的技术进步。

电子政务同时促进了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与技术进步。地理信息包括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 电子政务集成了各权威部门的权威数据, 为属性信息的获取提供了更新、更准确的渠道。此外, 电子政务的建设与服务对于地理信息技术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 从应用角度也推进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

3  面向电子政务的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现状

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建立使地理信息与技术为电子政务服务成为可能。经过多年的努力, 我国基础地理数据库体系已经建立, 在地理信息生产、数据库建设、分发服务等方面形成了整体生产和服务能力, 在大型空间数据的设计、建设、维护、更新、服务等方面已形成了完整的技术体系; 为政府决策、经济建设提供了地理信息服务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 建成了一批面向业务管理和辅助决策的信息服务系统, 许多软件公司开发出了一批电子政务的应用软件系统, 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为满足电子政务建设和经济建设需要, 在测绘高新技术的支持下, 我国从1985 年就开始建设多尺度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先后建成了并全面更新了全国1∶400 万、1∶100 万、1∶25 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1∶5 万数据库基本完成, 完成了全国七大江河流域的1∶1 万dme 数据库和数字正射影像地图数据库, 各地方1∶1 万、1∶5 千、1∶2 千、1∶1 千和更大比例尺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正在全面展开, 广东、陕西初步建成了较完备的多尺度、多数据源、多分辨率、无缝的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实现了城区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定期或实时更新,还有一些省级和市县级数据库正在积极建设中。这些数据库的建设为各级政府的决策以及重大工程建设等提供了及时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

面向电子政务的地理信息技术服务正在广泛展开, 毕业论文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平台建设得到大力推进, 目前, 在国家一级已经为领导机关和20 多个政府部门开展了基于基础地理信息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各地方建成了一批面向地方政府应用的综合地理信息系统、专题业务运行系统和各种信息服务系统等, 多部门协同联合开发了防洪电子沙盘系统、119 消防扑救指挥系统、退耕还林还草信息系统、资源生态环境信息系统、社会应急联动系统等一大批地理信息应用系统, 为提高政府业务部门的综合管理和决策水平、重大战略的实施做出了贡献。南宁市社会应急联动系统和北京市东城区城市管理监督系统是地理信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电子政务相结合的典型实例。

南宁市社会应急联动系统由计算机辅助调度、地理信息、信息技术网络、无线调度通信、车辆定位、卫星现场图像实时传送和安全监控等子系统组成, 通过建立一个统一的指挥调度平台, 使应急部门之间高效配合和协调, 对突发事件快速反应, 其中的地理信息子系统是国内第一个图层信息量最大, 由公安、交警、消防、急救、防洪、护林防火、防震、防空、水、电、气等56 类应急救助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信息构建而成的信息化、数字化的平台, 覆盖了110029 ×104km2 的辖区。该系统获得了200322004 年度

5  几点建议

电子政务中, 政务是核心, 服务是宗旨, 地理信息及其技术是电子政务的重要支撑, 与电子政务是互相依存、互为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以应用为切入点和最终目标,紧紧围绕电子政务应用开展各项服务, 拓展电子政务中地理信息及其技术的应用领域, 对于地理信息建设与相关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 建议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5.1  面向电子政务的地理信息资源建设

1) 加强多尺度地理信息资源建设。电子政务包含多个应用层次, 既要反映概况或发展趋势的宏观信息, 也要反映详细情况的微观信息, 需要多种详细程度的地理信息的支持, 例如在宏观决策时需要总体的、宏观的、趋势性信息, 对于地理信息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中、小比例尺方面,项目实施基层领导管理过程则需要尽可能详尽的信息; 基于这些需求, 需要建设可靠、适用的多尺度地理信息数据库; 增加面向电子政务的文本、统计类地理信息, 建立多层次、多类型、多时相、综合性的面向电子政务的地理信息数据库体系, 满足电子政务在格式和分类体系等方面要求; 建立点、线、面相结合的地理信息变化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更新系统, 保证信息的现势性, 在建设过程中, 既要有一定的超前性, 又要符合各级电子政务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 将地理信息建设与电子政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同步部署, 同步实施, 互为促进。

2) 面向电子政务的地理信息的整合。一方面, 对已有基础地理空间信息进行改造, 将不同尺度、不同类型、不同来源的基础地理空间数据进行整合完善, 建成水平空间连续、垂直尺度有机链接的地理信息系列; 增加面向电子政务的文本、统计类地理信息, 建立多层次、多类型、多时相、综合性的面向电子政务的地理信息数据库体系; 与有关部门配合建立资源、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军事、外交、社会协调发展、安全、灾害与突发事件等方面的专题数据库, 在此基础上提取通用的地理信息, 在“六大要素”的基础上扩展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内容, 在满足电子政务的需求的同时充实地理信息内容。另一方面, 开展地理信息与社会经济等非空间信息的整合, 将非空间信息赋予空间属性, 实现对非空间信息的空间定位, 为空间分析、空间辅助决策和服务提供基础。

3) 建设电子政务地理信息数据平台, 实现基于网络的地理信息与电子政务的非空间信息和辅助决策信息的自动集成、交换与整合。开发多级、多种类的面向电子政务的信息产品, 在产品形式、产品内容、表现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探索, 逐渐形成满足电子政务和社会信息化要求的标准化、系列化的地理信息产品。

5.2  电子政务地理信息标准体系建设

1) 建立结构化电子政务地理信息标准体系。从电子政务实现信息共享的目标出发, 制定由总体标准、应用标准、应用支撑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和网络基础设施等标准构成的电子政务地理信息标准体系, 使该体系贯穿于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应用的各个方面和环节, 形成相互协调, 能在整体上达到最佳效益的系列标准, 强调高层次标准对于低层次标准的指导作用, 标准的数量与质量要达到一定的要求,确保通过标准能够达到对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各个方面进行有效控制的目的。

2) 制定统一的服务于电子政务的地理信息通用标准规范。制定数据处理、数据管理、数据转换等标准, 解决以地理信息为核心的信息资源建设中的标准规范问题; 制定质量标准、安全标准、保密标准、检测与评价标准和信息分发标准, 确保地理信息及其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确立数据转换、元数据、数据用户分级、数据服务等标准, 为促进数据共享和应用服务。为实现跨行业、跨系统、跨平台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以及信息服务提供前提条件。

3) 促进地理信息数据共享。为突破部门与地区之间的纵横限制, 解决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现存的大量地理信息孤岛问题, 对地理信息共享在业务类型、用户特点、经济模式、运行机制上进行分析, 探索恰当的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开展有关信息共享的法律法规和共享政策的研究, 提供信息共享的政策环境保障; 加强共享管理, 通过机构设置、组织管理、人员保证等方式提供组织保障; 建立网络化、虚拟化和集成化的共享平台与服务系统, 实现不同业务系统、不同类型数据进行有效转换和交流的统一的交换, 提供地理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的技术保障。在促进共享的同时还要防止信息共享过度, 避免由此产生的资源浪费、安全隐患与系统长期运行经济效率的降低等问题。

4) 地理信息标准体系建设过程中, 在构造标准体系以及制定标准时, 要从提高电子政务地理信息数据处理、管理、分发、服务水平的要求出发, 积极采纳或引用国际、国内现有相关标准、其他行业相关标准, 参考国外同类标准, 并尽可能吸收或兼容先进标准的内容。标准体系及标准的水平要适应于我国地理信息建设的实际水平, 确立的标准既要满足当前的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的实际需要,又要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 并根据发展状况不断进行更新。标准体系各个组成部分既要发挥整体功能, 又要独立控制一个方面, 形成有机的联系。标准之间要保证一致性, 不能发生矛盾。标准化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和持续性工作, 仅仅有学术化标准或行政化标准是满足不了信息化建设需求的, 标准是在大量建设过程中形成的, 并需要在建设中不断成熟和完善。

5.3  开展地理信息应用服务

1) 开发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应用平台。建立基于网络的地理信息交换与共享服务系统, 建设电子政务地理信息数据交换平台, 实现地理信息与电子政务的非空间信息和辅助决策信息的自动集成、交换与整合; 开发辅助决策、行政监管和公众服务三类电子政务地理信息网络业务运行服务系统, 实现综合查询、统计分析、数据挖掘、辅助决策等服务功能, 促进地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决策支持系统在业务方面的融合;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积极推进基于位置的更新和分发等公共服务, 真正形成一站式服务; 推动各级政府开展对企业和公众的服务,逐步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 促进中央和地方的综合门户网站建设、促进政务公开、行政审批、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环境保护等服务。

2) 加强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应用技术研究。研究基于网络的信息快速获取与处理、分布式信息与服务等方面的技术, 建立多源、多维、多尺度、多时相地理信息的快速采集、处理和服务的技术体系, 及时提供最新、全面的资料与实时监测结果; 探索地理信息与电子政务信息的集成与融合, 研究不同软件、硬件和网络间的信息集成, 准确描述具有空间位置含义的非空间信息的空间分布, 实现多源、多时相、多目标信息的集成与应用, 为地理信息综合分析、数据统计与信息挖掘提供基础; 研究虚拟现实技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仓库、空间数据挖掘、空间辅助决策以及空间信息网格等技术, 提高智能化分析与决策水平; 加强信息安全保密技术, 特别是网络安全技术研究, 提高电子政务整体应用水平。

3) 地理信息应用软件平台开发中, 软件功能必须切合政府业务流程的实际情况。电子政务的关键是“政务”而不是其他, 应用软件运行的关键是政府运作的业务流程,软件开发需要在了解政府部门业务流程特别是跨部门的业务流程的基础上进行, 同时, 业务流程的复杂性要求应用软件本身功能复杂多变, 运行过程中需要长期的磨练和积累, 需要大量客户经验积累和开发人员的修正和完善, 只有完全满足业务需求、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复制性的软件才能具有生命力。

5.4  建立面向电子政务的地理信息服务机制

1) 建立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组织制定地理信息数据共享的有关政策和制度, 规范各部门对地理信息共享的行为, 英语论文 建立信息共享协调机构, 形成有效的信息共享组织体系, 建立信息沟通与交换渠道, 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条块分割式、纵向式、分散式信息服务体系, 逐步建立适用于现代高技术装备和工作条件的、各单位纵向充分共享、横向联合的集中式新型服务体系, 真正实现由松散型体制向集中统一型过渡, 最终形成面向电子政务的、为公共利益服务、为各行业共同享用的地理信息共建共享运行机制。

2) 建立稳定的服务机制。电子政务建设具有跨部门、跨地区的特点, 需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电子政务的需求建立分级运行与分工协作机制, 在加快地理信息建设的基础上, 推进地理信息资源共享, 满足各级电子政务的需求。建立相应的从组织机构、工程管理以及服务监督机构, 总结并探索电子政务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的服务模式以及运行机制, 深化服务效果, 扩展服务领域, 全面推进地理信息和技术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 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 z] . 2002 , 8.

第4篇:地理信息系统方向范文

中文分类号:U491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随着汽车交通运输的发展,交通拥挤、道路阻塞和交通事故频繁发生正越来越严重地困扰着世界上的各大城市。汽车工业发展引发的道路交通不能满足需求的种种交通问题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除了修建必要的道路网以外,针对交通事故多发道路,需要紧急确保交通安全的道路,还建设了一系列的交通安全设施,如建设信号机、道路标识、交通指挥中心等有助于交通安全的设施,以期改善道路的交通环境,提高交通的顺畅性,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通拥挤状况。但是,交通需求不断增长、交通系统日益复杂,单独从车辆方面或道路方面考虑,均很难有效地解决交通问题。于是,近年来把道路、车辆等,凡与交通有关的所有一切都归为一体,通过采用信息通信技术、电子技术以及其他的科学技术把它们联系起来,致力于使之智能化的智能交通系统(ITS)的研究开发应运而生。

先进的交通信息系统(ATIS)是ITS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ITS的基础和关键技术,ATIS是建立在完善的信息网络基础上的,交通参与者通过装备在道路上、车上、换乘站上、停车场上以及气象中心的传感器和传输设备,可以向交通信息中心提供各处的交通信息;中心得到这些信息并通过处理后,实时向交通参与者提供道路交通信息、公共交通信息、换乘信息、交通气象信息、停车场信息以及与出行相关的其他信息;出行者根据这些信息确定自己的出行方式、选择路线。概括地说,交通信息系统就是要收集相关交通信息,分析、传递、提供信息,为出行者在从起点到终点的出行过程中提供实时帮助,使整个出行过程舒适、方便、高效。

近年来,信息技术得到了较快发展,在中国的个别城市,实现了部分开发的城市地图网上地理信息系统,如成都市,但是,目前在国内的各大中城市,综合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建设相对完善的城市交通信息系统还没有一例。近来,在部分城市的交通管理规划中对交通信息系统有所涉及。如果把城市比作人体,那么,交通信息系统就象一双明亮的眼睛。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人类虽然有很多获取信息的途径,但是,若有一个完善的系统,能够让人们轻松地获取更多、更方便、更有价值的信息将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居民,不管在哪里,他都知道用最短的时间,走最近的路,办最快捷的事;作为一个交通管理者或物流业者,不管在何时,他都能耳聪目明,有的放矢,这一切都势必会对交通产生积极的影响,如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减少环境污染、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节约能源等。因此,研究与实施城市交通信息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国外交通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许多发达国家近年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先进的交通信息系统进行研究、试验和开发。下面就欧洲、美国及日本等一些国家有代表性的ATIS作一简要介绍。

2.1欧洲的代表性系统

欧洲的代表性系统有:SOCRATES、EUROSCOUT、Trafficmaster。

SOCRATES是一种有效发挥传统的蜂窝无线电话的基础设施(地面站)的作用,使交通指挥中心与行驶中车辆进行双向通信的系统,它的下行线路可通过“广播方式”向行驶在各种地面站的网络内的装有SOCRATES车载装置的车辆提供道路交通状况的详细数字信息。上行线路利用多频存取协议经过基地台向交通指挥中心发送信息。

EUROSCOUT是以红外线信标为媒体的动态路线引导系统。车辆和信标间的红外线通信是双向进行的,汽车就变为一个探头,将旅行时间、排队等候时间及OD信息等交通信息数据传输给中央引导计算机。

Trafficmaster是以伦敦为中心的广范围高速公路使用的系统,采用传呼机网络提供交通信息。收集高速公路交通状况数据的传感器向前后方向发出2条红外线光束,并根据各光速在车上的反射波时间差检测车辆的速度。

2.2美国的代表性系统

美国的代表性系统有:TRAVTEK、ADVANCE、FASTTRAC。

TRAVTEK以实时路线引导和服务信息系统实用化为目的,由交通管理中心、信息与服务中心、装有导航装置的车辆组成。交通管理中心进行道路交通信息的收集、管理及提供,同时还进行系统运行所必需的信息管理和提供;信息服务中心收集观光设施、旅馆、饭店等为对象的各种服务信息;车载导航装置由车辆位置测定、路线选择及接口3种功能构成,可显示交通堵塞地段、事故及施工等信息的奥兰多地区的地图、按驾驶员需要进行的路线引导及提供服务的文字信息等。

ADVANCE通过电波的双向通信直接将车载导航装置和交通管制中心连通,导航装置由接触式屏幕、显示器及导航计算机构成。一输入最终目的地便可利用最新交通信息计算最佳路线。路线引导是采用声音合成及用显示器上的符号指示的形式。

FASTTRAC是把先进交通管理系统(ATMS)和先进交通信息系统(ATIS)技术组合在一起的ITS项目,它计划进行使实验车辆与信息控制方式统一的试验,亦即根据车辆测量的等候时间等使信号控制和绿色信号实现最佳化。

2.3日本的代表性系统

日本的代表性系统有VICS和ATIS。

VICS中心通过日本道路交通通信中心汇总交通管理者和道路管理者双方的交通信息。由VICS提供的信息有:交通堵塞信息、所需时间信息、交通障碍信息、交通管制信息和停车场信息5种。

ATIS是先进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它的通信媒体是电话线路(无线、有线)。交通信息利用者通过车上装载的导航装置或自己家及办公室的微机,可按需要接收多媒体的地图信息和文字信息。

3.交通信息系统结构方案

信息系统的本质是通过高新技术的有效应用,使得对各种决策(包括交通战略决策、交通管理决策、交通方式及交通路线选择决策等)起到支持作用的信息和知识在系统中有效流通,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引导合理的交通行为,达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已有交通设施潜力的目的。

为了实现智能化控制交通的要求,收集相关的实时可靠的交通信息是交通信息系统的前提和基础,然后根据不同交通管理与控制的目的和要求,进一步分析、传递、提供信息。信息流程。

出行者所关注的信息大致包括3个方面:对“出发前”移动计划有效的信息、对“驾驶中”在道路上移动过程中有益的信息以及对“换乘”火车、客车、民航或轮船等提供乘车方便的信息。

依据出行者的信息需求以及交通管理者和物流业者在经营管理方面的需求,结合中国在行政管理方面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交通信息系统结构见图2。

城市交通信息系统包括一个中心即交通信息中心,交通管理、电子收费、交通诱导、交通信息服务、地理信息、紧急救援、营运车辆管理、车辆安全辅助驾驶八个子系统以及道路交通管理和车辆管理两个数据库。交通信息系统各子系统功能结构。

交通管理子系统主要由交通指挥中心提供通过采集的路段、交叉口、高架交通以及城市出入口的基础数据组织而成的信息。营运车辆管理子系统包括公交和物流管理,公交管理涵盖出租车和公交车辆的管理,物流管理包含货运和租赁车管理。紧急救援子系统包括一般性的事故报警以及特殊情况的灾害救助。诱导系统含有路径诱导和停车诱导。部分子系统采集的信息将提供给整个系统共享,通过提供历史数据和实时可供预测的信息,用以支持出行决策的制定,系统实时地通过网络查询对公众交通信息,向各种媒体诱导信息。

系统的结构为分布与集中相结合,各子系统分布相对平等,交通信息中心拥有信息整合的共用信息平台。各子系统完成数据采集、局部运行管理、共享信息整合等项任务。

城市交通信息系统的建设可分阶段进行,条件相对成熟的部门可优先发展,建成示范工程,推动其它部门发展。同时,交通信息系统的实用化进程需要各子系统所涉及的各个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实现系统的优化建设与运行。系统设计不但要重视系统核心的研究开发,而且要重视与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资源共享是交通信息系统的命脉。人类的生活离不开交通,在以人为本的交通规划、管理与设计中,综合运用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等手段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是必由之路。交通信息系统在确定了基本结构之后,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系统设计后,加以实施。

4.交通信息系统的主要媒体和特点

城市交通信息系统中可传递信息的媒体主要特点。

第5篇:地理信息系统方向范文

关键词: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 升级 潜力数据 空间数据

建立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是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国家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建设中,信息系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了信息系统的支持,才能做到知己知彼,作出科学、有效的决策。截止到2006年底,在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的领导下,我国部级、省级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基本建设完成,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市)三级经济动员管理体系初步形成。总体上,全国各省市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建设技术基础好,技术架构先进,标准化、规范化程度较高,实现了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这为提高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平战转换”速度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国民经济应变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得力保障。

但随着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相关理论的发展,现有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在数据、安全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就暴露了出来。如何升级原有信息系统,将其建成为一个能全面反映经济动员工作内容、流程,符合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思想,比较简易、直观、用户界面友好的,比较实用的系统软件,就成为当前困扰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问题之一。

现有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数据问题

数据是信息系统的重要内容。做好经济动员潜力资源的数字化,即让国民经济动员潜力资源成为信息技术可识别的信息,是信息系统升级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而当前录入信息系统的各种数据,包括潜力数据,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动员指标体系不全面;空间数据需要充实、精确;空间数据和潜力数据更新缓慢;军队和地方标准不统一,数据重复调查,加重了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的工作负担。

(二)智能化问题

建设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的目的是利用信息平台为各级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领导提供决策支持,或提供及时有效的动员方案。由于当前国民经济动员决策理论、方法及模型的研究还不完善,直接导致现有信息系统的决策水平低,平时的应用仅限于对数据的各种操作。因而,当前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功能模块开发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加强系统的决策支持功能模块。

(三)实用性问题

实用性是评价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的主要标准之一。一个成功的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应该符合各省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的体系结构、管理模式和运作程序,能满足国民经济动员工作一定时期内对信息的需求。然而,现有信息系统在动员的工作范围、工作流程、工作目标等方面的研究和信息系统建设的结合还不够;系统界面风格也还存在不友好、不易操作等问题。这就使得现有信息系统很难提高日常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效率和管理水平。

(四)信息共享、多极互联问题

虽然目前各省市都建了自己的经济动员信息平台,但出于对安全的考虑或者说实现这些平台相互通信的条件还不成熟,这些平台仍处于“信息孤岛”的状态。在横向上,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与国动委其他几个办公室之间,与政府各相关部门之间,网路还未联通,保密措施没有统一标准;在纵向上,国家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和各省市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之间、各战区和各省市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之间、各省市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与各地县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之间,现有网络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军地网络标准不一致,还没有构成统一的网路,从生产企业到作战部队的经济动员链还未建立。这种情况的出现,直接导致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平台的潜力数据资源共享度和利用率低,不能提供及时准确的决策支持服务。

(五)信息安全问题

经济动员工作涉及军事、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的众多高密级性单位,其安全保密性要求自然很高,而且现代信息战争条件下的经济动员信息系统技术含量相当高,对战争胜负起着关键性作用,也必然要求信息安全可靠。这就要求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的升级要采取多种信息安全保密措施,建立可靠的经济动员信息安全模式,确保动员信息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

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升级原则

立足“安全管用”设计。按照经济动员平时和战时需要,搭建良好的人——机交互及操作界面,使系统形象、直观、简单、易学,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实用性、稳定性,同时,采取加密机、加密卡、技术防范、管理制度和安全防护、监视监控等防范措施,使系统具有较好的安全可靠性;坚持“平战结合”设计。按照“平时服务、及时应急、战时应战”的原则进行设计,明确军队后勤保障与国民经济动员的关系、应急与国民经济动员的关系;依据“规范标准”设计。按照国标、军标及国民经济动员行业标准,采用当前较为先进和成熟的技术,构建数据库体系、运行维护管理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采取统一的网络接口标准、数据转换标准,便于实现国民经济动员“横向共享、纵向互联互通”;着眼“长远发展”设计。借鉴和吸纳现有各种国防动员信息系统的优势,坚持高起点、高效益建设。同时,考虑平时和战时国民经济动员手段的发展更新,注重本系统的开放性、兼容性、前瞻性和可持续性,使系统能够紧跟形势,具有较广阔的发展前景。

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升级策略

(一)通过多个步骤分类解决数据问题

1.国民经济动员潜力数据。首先,要开展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相关标准建设。现在的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国家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颁布的国民经济动员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比较宏观,不能满足进行城市应急动员能力调查的需求。进行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相关标准建设的目的是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国民经济动员标准体系,为国民经济动员的信息共享提供规范和依据,解决潜力调查数据跨部门、跨地区和跨平台的收集与共享问题。

其次,构建国民经济动员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平台。已建成的各省市动员信息系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各局委办的信息系统之间也都需要规范方便的数据交换服务来消除这种差异,至少做到异构系统数据层面的求同存异。通过构建国民经济动员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平台可以实现跨平台、跨数据库、跨系统的数据采集,采集过程自动化及解决潜力数据动态性问题。

再次,建立横向信息共享机制。仅有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平台在技术层面的数据共享还不够,仍然需要在机制上的支持。试想如果搭建了技术平台,统计局、卫生局等局委办不合作,不提供互联接口,那么,还是无法做到信息共享。所以,必须要建立各局委办的信息共享机制,充实和完善信息系统的数据交互功能,从而切实保证潜力数据的动态性、完整性问题。

2.国民经济动员空间数据的精确性问题。国民经济动员空间数据包括基础地理数据(多比例尺数据、遥感、航片、三维数据)、动员单位专题图数据(医院分布专题图、加油站分布专题图、生产企业分布专题图等)两类。 这种数据的收集比较繁琐,一般都有专业部门进行。

有些信息系统采用邮政编码的方式代替基础地理数据。这种方式精度不够,不利于工作的展开。现在有关部门已经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业移动终端设备,动员工作者通过它可以实现信息系统的GPS定位功能、数据采集功能、导航功能、通讯功能、数据下载功能。这样,空间数据的采集就更加方便,并能保证数据的精确性。

(二)智能化问题的解决

首先,加强国民经济动员计算机辅助决策的理论研究。应对国民经济动员决策的理论、方法及模型展开研究,提出一些具体的决策方法和模型,形成国民经济动员决策模型库,再利用编程技术将其在计算机上实现,就可以为国民经济动员决策支持系统奠定基础,实现国民经济动员计算机辅助决策。

其次,通过逻辑处理、人工智能等智能化信息处理方式,对动员潜力数据进行分析,向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努力使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系统具备类似人脑的智力和自动感知能力,逐步实现国民经济动员的决策、指挥、控制、执行的科学化和自动化,增强国民经济动员组织实施的可操作性和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从而提高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信息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三)实用性问题的解决

实用性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实际工作要求,是各种信息系统在建设过程中所必须考虑的一种系统性能,它是自动化系统对用户最基本的承诺,所以,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这个性能更加重要,为了提高办公自动化和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中系统的实用性,应该考虑如下几个方面:系统总体设计要充分考虑当前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各业务层次、各环节管理中数据处理的便利性和可行性,把满足国民经济动员业务管理作为第一要素进行考虑;采取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技术方案。在总体设计的前提下,系统实施中可首先进行业务处理层及管理中的低层管理,稳步向中高层管理及全面自动化过渡,这样做可以使系统始终与用户的实际需求紧密连在一起;升级后的信息系统应提供二次开发接口,方便用户在现有平台基础上进行功能扩展和开发;用户接口及界面设计应充分考虑人体结构特征及视觉特征进行优化设计,界面尽可能美观大方,操作简便实用。

(四)构建完备的经济动员信息网络系统

要加强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体系建设,构建一种适应快速动员、精确保障的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以政府的“电子政务网”和军队的“国防干线通信网”为基础,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连接、纵短横宽的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网络体系。在纵向上,国家、总部、战区、省均应建立动员信息处理中心,与军队最高作战指挥机构、各总部、国家有关部委以及军兵种动员机构相联结;在横向上,战区动员信息处理中心应与战区联勤作战指挥机构、战区军兵种部队、所属省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相联结;省级动员信息处理中心应与省级相关部门相联结,形成横向联合、纵向互通的动员网络体系。

(五)分层次解决信息安全问题

网络层安全。对于网络层的传输安全,采用在网络结构中安装密码设备解决,设备由国家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统一组织采购;数据层安全。用户权限的设置可以精确到某一条数据记录,只能修改自己填报的数据。系统提供数据备份和恢复功能;功能层安全。功能权限管理方面,可对系统每个功能的使用人员进行设置和管理。

综上所述,升级后的信息系统应该是根据国民经济动员的最新情况和国家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的规划,以及信息系统的建设规律,在总结现有的各省市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它要体现动员的新理念和动员新的需求特点。同时,在系统应用过程中注重培养既懂经济动员业务又能熟练使用信息系统的人才,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孔昭君.国民经济动员技术体系初探[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9(4)

第6篇:地理信息系统方向范文

【关键词】内河航运;综合信息服务;电子报文;信息资源

欧洲内河流域广阔,核心内河航运网络总长约为1万km,覆盖欧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欧洲综合运输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保障跨国、跨区域内河航运的高效、经济、环保和安全,促进欧洲内河航运业整体发展,欧盟提出构建统一的内河航运综合信息服务系统(river information services system,简称ris)。

欧洲ris的运转建立在信息高度共享的基础上。为实现信息共享,科学、合理的电子数据交换体系及电子报文(electronic message)的广泛应用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欧洲ris的电子数据交换体系复杂而有序,电子报文不仅是这一体系的信息交互载体,而且还是这一体系乃至整个ris的动态数据来源。

1ris电子报文的交换体系

电子报文是有关方按照电子数据交换协议和规定,将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标准信息,经数据通信网络在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交换和处理的一种电子文件。

欧洲ris广泛应用电子报文的目的在于营造内河航运业务流程无纸化环境,减少岸上和船上的管理负担,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保障所有重要信息在合适的时间、地点被及时、全面地获得,使得相关航运应用系统快速响应、全面协同,简化数据交换过程,从而提高航运效率及其安全性。目前,欧洲ris已建立较为全面的电子报文体系,它有效地促进内河航运数据交换,保证欧洲内河航运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实现。

目前,欧洲ris大部分功能的实现主要依靠船舶电子报文系统(eri)、船长通知系统(nts)、电子航行图和显示系统(ecdis)、船舶跟踪或追踪系统(vtt)等四大系统的支撑。其中,以eri与nts为代表的内河航运电子报文系统是电子数据交换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至今,欧洲内河航运电子报文系统建立起一系列不同类型的电子报文及相应标准。通过强制实施部分重要电子报文标准,欧洲内河航运实现航运数据采集、交换、处理的格式化、电子化、无线化、智能化,有力地保障内河航运的高效和安全。

2ris电子报文的信息流程

ris电子报文的信息流程如图1所示。

ris系统提供两种输入货物相关信息的方式:客户端(服务器端)架构的区域信息通信系统(bics)以及浏览器(服务器端)架构的web页面输入。bics是一个货运报关区域性跨国航运信息系统,可安装在船端计算机上,供船长或者托运人输入每票货物的详细信息。用户也可以通过web浏览器登录指定的网页,注册邮箱账户后,按照网页要求录入每一票货物的信息。在电子数据交换(edi)标准方面,欧洲采用联合国行政、商业、运输电子数据交换语法规则(edifact)。

在数据接收方面,由于采用edifact格式进行传输,水运各相关当事方,如港口、海关、移民局、统计局以及其他政府相关机构等,均可以接收数据。此外,由于发送数据标准统一,欧洲国家(尤其是莱茵河、多瑙河沿线的欧盟成员国)纷纷建立本国的内河航运信息系统,例如荷兰的船舶报关信息系统ivs 90,比利时的船舶报关信息系统ibis/gina,法国的内河航运信息网络系统vnf 2000,德国的航程和货运报关航运信息系统mib/moves,奥地利的航运信息服务系统doris,匈牙利的航运信息服务和紧急呼救系统disk等。

3ris电子报文的内容

根据欧盟ris的技术规范以及信息流的方向,ris电子报文包括船到岸方向、岸到船方向以及岸到岸方向等3类。

3.1船到岸方向信息

(1)主管机关管辖区域内关于船舶航次信息的运输通知运输通知用以告知主管机关船舶将开始新的航次的意图。无论船舶是空舱还是载货,均应该发送运输通知消息。运输通知可以由船长发出,也可以由托运人代表船长发出。运输通知必须在航次开始之前发出。在船舶航行进入另一个主管机关的管辖范围之前,也应发出运输通知。航次数据发生任何重大变化(如船员人数、拖带驳船数量等),都必须向主管机关发送新的运输通知。如果船舶开始一个航次或者航程中某部分需要得到主管机关的许可,主管机关应当在收到该通知后返回确认信息,并在该信息中明确表达拒绝或者同意。运输信息的发送可以是异步的,但是应尽快发送完毕。所有主管机关应当接受符合技术规范的以电子邮件方式发送的运输消息,也可以决定是否采用其他方式接收消息。但如果运输通知以传统的方式发出(如纸质信件、传真等),应随后采用电子方式进行处理,由交通管理中心、船闸或者桥梁的操作员录入到信息系统中。

(2)到达船闸、桥梁、交通管理中心报告点的到达通知和位置报告到达通知用于告知当地水运管理机构船舶即将到达。到达通知必须在船舶抵达之前发送。船舶一般在距离到达点5 km左右时发送到达通知。此外,船舶还应发送位置报告,位置报告必须在经过水道的某些报告点后发出。

3.2岸到船方向信息

岸到船方向信息主要包括对先前船舶发送的到达管辖水域信息的确认和响应以及航道服务信息,如船长通知、水文气象信息等。对于类似的服务,欧盟ris也作出详细的规范。

主管机关发送给船舶的信息可以是异步的,但是应尽快发送完毕。所有通过电子方式发送的信息都应当符合欧盟关于该项内容的技术规范,并且应当能够通过公共邮箱接收。

3.3岸到岸方向信息

岸到岸方向信息主要包括与船舶相关的运输信息,以及船舶从一个辖区进入另一个辖区的信息。在船舶通过水道中定义好的位置后,船舶所在水域的主管机关必须将信息发送给船舶即将到达的下一个水域的主管机关。

主管机关发送的信息可以是异步的,但是应尽快发送完毕。发送机关可向接收机关要求确认信息。所有主管机关通过电子方式发送的通知信息都应符合相关规范,而且应当能够通过公共邮箱接收。主管机关可以决定是否采用其他方式接收信息,如系统之间的直接互连等。如果准备将船到岸信息从某个主管机关转发给港口或码头,船长或者托运人必须在其发送的信息中明确表示同意此种转发。

4实例说明

第7篇:地理信息系统方向范文

[关键词]情报学研究方向研究生教育 分类统计

[分类号]G350

1 引 言

情报学在我国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是发展到80年代,情报学作为一个新兴的、生命力很强的交叉学科才在中国学术界赢得重要的地位。情报学是介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动下,情报学研究的范围更加广泛,情报理论、技术和手段都有新的发展。

对于情报学单位和情报学从业者,把握和了解当前情报学硕士教育的发展方向相当重要。在此之前,国内学者对情报学硕士单位进行了统计分析。王知津、张桂玲在2002年对28所情报学硕士单位的97个研究方向做了分析,得出研究方向按设有该研究方向的硕士单位数量排在前3位的是:①信息管理;②情报理论、信息系统;③一般情报分析研究、专门情报分析研究;王媛媛在2007年对上海8所情报学硕士单位的40个研究方向做了分析,得出研究方向按设有该研究方向的硕士单位数量排在前3位的是:①信息资源管理;②信息管理、竞争情报;③情报理论与方法、信息检索、信息分析、信息服务、信息系统、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而2009年我国共有64所情报学硕士单位,研究方向也增到185个,上述分析已经不能反映情报学硕士教育的最新进展。

本文通过对64所情报学硕士单位的招生简章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地理区域和研究方向的分析,总结当前情报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以及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情报学硕士单位以及研究方向的设置提出建议。

2 情报学硕士教育地理区域分析

2009年情报学硕士单位共有64个(笔者能够查到并确定的数量),覆盖全国19个省,4个直辖市。笔者对每个地区的情报学硕士教育点进行了统计(见图1)。

排名前5位的是:北京市(13个)占总数20%,上海市(7个)占总数11%,江苏省(7个)占总数11%,天津市(4个)占总数6%,湖北省(3个)占总数5%。当前我国情报学硕士教育研究单位都集中在经济文化发展比较好的重点城市,前5名共占了53%,同时暴露出经济欠发达地区情报学发展薄弱,如、贵州、青海、新疆等地区。

社会发展程度的区域性差异引发了“信息地域差距”,造成信息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信息领域“马太效应”的解决有赖于国家宏观战略层次上的调控、规划和指导。在发展我国情报学研究多样性的前提下,要保证情报学研究地域上的研究广度与深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过程中,不仅能实现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而且通过对信息资源有效的开发与利用,能更好地实现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3 情报学硕士教育研究方向分析

在分析整理的64所院校中,大多数院校都提到要培养情报学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掌握扎实的情报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网络检索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成为在现代情报技术、政务信息或企业情报方面具有特长的高级情报技术骨干。不同的院校在其规定上也有所区别,例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情报学专业主要培养在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从事信息系统规划设计与维护、信息组织、信息资源开发与咨询服务、知识管理及相关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为了分析情报学硕士教育的研究方向,笔者收集整理了全国64所院校2009年研究生招生简章(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情报学教育不区分方向除外),对2009年情报学研究方向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由于各院校在设置研究方向时,出现了二元研究方向,为了便于分类统计,对其进行了拆分,如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拆分成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两个研究方向。将拆分好的方向归纳为23个研究类型,列出属于各类型研究方向名称,并分类统计研究方向和设有该研究方向硕士单位的数量与百分比。

分别统计特定研究方向在所有研究方向中所占的比重和设有该研究方向硕士单位所占比重,有助于了解此研究方向的发展状况。

研究方向按设有该研究方向的硕士单位数量前10位分别是:信息管理、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竞争情报、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信息检索、情报理论、信息组织、学科情报分析研究。

研究方向按其在研究方向总数的前10位分别是:信息管理、信息技术、学科情报分析、专业情报分析研究、信息系统、信息检索、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竞争情报、信息化、网络技术及应用。

4 研究方向趋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情报学硕士单位对研究方向进行了相当大的调整。有的注意传统与现代的兼容来设定方向;有的重新界定学科内容来规划方向;有的则是选择应用全新方向。虽然各校的学科建设思想不同、研究方向不同,但从全国64所院校的情报学研究方向中,可以探寻出当前我国情报学科发展的共同趋势:

4.1 立足于信息管理

王知津教授曾提及信息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是情报学研究的主流方向。当前情报学硕士研究的主流方向与我国情报学硕士教育的主流方向一致。数据中可知,信息管理(51.6%)和信息资源管理(37.5%)所占比重还是相当大的,分别有33所和24所院校设立此方向,这两个研究方向是情报学的研究重点。有效地利用信息,对信息的生存、传递、获取、组织、检索、利用进行管理的研究和教育是我国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但是知识管理的兴起也是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在研究方向中占到了第6位,24所院校设置了此研究方向。

4.2 信息技术倾向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各种领域,成为信息业发展的基础。2002年信息技术按设有该研究方向的硕士单位数量排列,仅仅排在第7位,而目前信息技术排在第2位,可见,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得到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情报工作数字化、现代化、网络化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元数据技术、信息可视化技术、图像检索技术、语言检索技术、人机界面技术、跨语言信息检索、自然语言理解、大规模真实文本处理、自动抽词、自动索引、自动分类、自动文摘、概念分类、信息安全和保护技术等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其中情报检索技术得到长足发展,搜索引擎、元搜索引擎、基于内容检索、智能检索等被广泛实践和研究,已经成为使用网络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4.3 研究方向实用性

情报学硕士研究方向比较广泛,反映了学科的进展和社会发展需要。2002年竞争情报研究按设有该研究方向的硕士单位数量排列,到第8位,目前已经

排在第4位,可见,竞争情报已经成为管理者竞争的战略资本。竞争情报使管理者能够预测商业关系的变化,把握市场机会,抵抗威胁,预测对手的战略,发现新的或潜在的竞争对手,学习他人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洞悉对公司产生影响的技术动向,并了解政府政策对竞争产生的影响,规划成功的营销计划。战略竞争情报、企业竞争情报、信息咨询、经济信息、信息服务等方向的设置紧随社会发展需要,越来越得到重视,进一步拓宽了情报学的研究思路,使情报学的发展迈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4.4 理论方法研究不足

情报学理论与方法是传统研究方向,是情报学的基础。2002年情报学理论研究按设有该研究方向的硕士单位数量排列,到第2位,目前已经排在第8位,町见,我国目前对情报学的理论研究重视不够,一个学科的发展一定要有核心理论体系。充分分析、研究学科体系结构的特点与规律,将会更加深入了解学科体系结构的本质属性,掌握科学体系结构发展与演化的普遍规律,使情报学理论体系结构向着预定的目标迈进。情报学研究生教育怎样改革,其立足点都应当放在情报工作,情报事业和情报学上。放弃这个立足点,就等于失去了学术阵地,其结果弊大于利。近年来,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要,各单位设置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它们有的是与情报学交叉的,有的不属于情报学的范畴,把它们作为情报学的研究方向似乎有点勉强,势必影响情报学的学科形象。

4.5 研究方向综合性

信息是一个涵括广泛的概念,有商业信息、医学信息、地理信息、自然科学信息、社会科学信息等;对于信息的管理,涉及技术处理问题和内容处理问题,综合性趋势非常明显。现在情报学研究方向的设置体现了这一趋势。从情报学研究方向来看,有的侧重于咨询决策领域(如北京大学);有的则信息经济、信息技术、信息管理并重(如武汉大学)。整体的情报学研究方向与医学、地理、自然科学兼收并蓄的特点也反映出情报科学发展的综合性趋势。

5 结语

情报工作对社会和经济的持续进步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提出,情报学发展前景将会更宽广。由于目前情报学在地理区域上发展严重不均衡,欠发达地区情报学发展十分薄弱,国家应通过宏观调控对西部开发地区进行扶持,可以通过院校联合办学、吸纳高技术人才、放宽政策,这样才能保证情报学研究地域的广度,同时也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第8篇:地理信息系统方向范文

【关键词】内河航运;综合信息服务;电子报文;信息资源

欧洲内河流域广阔,核心内河航运网络总长约为1万km,覆盖欧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欧洲综合运输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保障跨国、跨区域内河航运的高效、经济、环保和安全,促进欧洲内河航运业整体发展,欧盟提出构建统一的内河航运综合信息服务系统(River Information Services System,简称RIS)。

欧洲RIS的运转建立在信息高度共享的基础上。为实现信息共享,科学、合理的电子数据交换体系及电子报文(Electronic Message)的广泛应用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欧洲RIS的电子数据交换体系复杂而有序,电子报文不仅是这一体系的信息交互载体,而且还是这一体系乃至整个RIS的动态数据来源。

1RIS电子报文的交换体系

电子报文是有关方按照电子数据交换协议和规定,将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标准信息,经数据通信网络在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交换和处理的一种电子文件。

欧洲RIS广泛应用电子报文的目的在于营造内河航运业务流程无纸化环境,减少岸上和船上的管理负担,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保障所有重要信息在合适的时间、地点被及时、全面地获得,使得相关航运应用系统快速响应、全面协同,简化数据交换过程,从而提高航运效率及其安全性。目前,欧洲RIS已建立较为全面的电子报文体系,它有效地促进内河航运数据交换,保证欧洲内河航运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实现。

目前,欧洲RIS大部分功能的实现主要依靠船舶电子报文系统(ERI)、船长通知系统(NTS)、电子航行图和显示系统(ECDIS)、船舶跟踪或追踪系统(VTT)等四大系统的支撑。其中,以ERI与NTS为代表的内河航运电子报文系统是电子数据交换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至今,欧洲内河航运电子报文系统建立起一系列不同类型的电子报文及相应标准。通过强制实施部分重要电子报文标准,欧洲内河航运实现航运数据采集、交换、处理的格式化、电子化、无线化、智能化,有力地保障内河航运的高效和安全。

2RIS电子报文的信息流程

RIS电子报文的信息流程如图1所示。

RIS系统提供两种输入货物相关信息的方式:客户端(服务器端)架构的区域信息通信系统(BICS)以及浏览器(服务器端)架构的Web页面输入。BICS是一个货运报关区域性跨国航运信息系统,可安装在船端计算机上,供船长或者托运人输入每票货物的详细信息。用户也可以通过Web浏览器登录指定的网页,注册邮箱账户后,按照网页要求录入每一票货物的信息。在电子数据交换(EDI)标准方面,欧洲采用联合国行政、商业、运输电子数据交换语法规则(EDIFACT)。

在数据接收方面,由于采用EDIFACT格式进行传输,水运各相关当事方,如港口、海关、移民局、统计局以及其他政府相关机构等,均可以接收数据。此外,由于发送数据标准统一,欧洲国家(尤其是莱茵河、多瑙河沿线的欧盟成员国)纷纷建立本国的内河航运信息系统,例如荷兰的船舶报关信息系统IVS 90,比利时的船舶报关信息系统IBIS/GINA,法国的内河航运信息网络系统VNF 2000,德国的航程和货运报关航运信息系统MIB/MOVES,奥地利的航运信息服务系统DoRIS,匈牙利的航运信息服务和紧急呼救系统DISK等。

3RIS电子报文的内容

根据欧盟RIS的技术规范以及信息流的方向,RIS电子报文包括船到岸方向、岸到船方向以及岸到岸方向等3类。

3.1船到岸方向信息

(1)主管机关管辖区域内关于船舶航次信息的运输通知运输通知用以告知主管机关船舶将开始新的航次的意图。无论船舶是空舱还是载货,均应该发送运输通知消息。运输通知可以由船长发出,也可以由托运人代表船长发出。运输通知必须在航次开始之前发出。在船舶航行进入另一个主管机关的管辖范围之前,也应发出运输通知。航次数据发生任何重大变化(如船员人数、拖带驳船数量等),都必须向主管机关发送新的运输通知。如果船舶开始一个航次或者航程中某部分需要得到主管机关的许可,主管机关应当在收到该通知后返回确认信息,并在该信息中明确表达拒绝或者同意。运输信息的发送可以是异步的,但是应尽快发送完毕。所有主管机关应当接受符合技术规范的以电子邮件方式发送的运输消息,也可以决定是否采用其他方式接收消息。但如果运输通知以传统的方式发出(如纸质信件、传真等),应随后采用电子方式进行处理,由交通管理中心、船闸或者桥梁的操作员录入到信息系统中。

(2)到达船闸、桥梁、交通管理中心报告点的到达通知和位置报告到达通知用于告知当地水运管理机构船舶即将到达。到达通知必须在船舶抵达之前发送。船舶一般在距离到达点5 km左右时发送到达通知。此外,船舶还应发送位置报告,位置报告必须在经过水道的某些报告点后发出。

3.2岸到船方向信息

岸到船方向信息主要包括对先前船舶发送的到达管辖水域信息的确认和响应以及航道服务信息,如船长通知、水文气象信息等。对于类似的服务,欧盟RIS也作出详细的规范。

主管机关发送给船舶的信息可以是异步的,但是应尽快发送完毕。所有通过电子方式发送的信息都应当符合欧盟关于该项内容的技术规范,并且应当能够通过公共邮箱接收。

3.3岸到岸方向信息

岸到岸方向信息主要包括与船舶相关的运输信息,以及船舶从一个辖区进入另一个辖区的信息。在船舶通过水道中定义好的位置后,船舶所在水域的主管机关必须将信息发送给船舶即将到达的下一个水域的主管机关。

主管机关发送的信息可以是异步的,但是应尽快发送完毕。发送机关可向接收机关要求确认信息。所有主管机关通过电子方式发送的通知信息都应符合相关规范,而且应当能够通过公共邮箱接收。主管机关可以决定是否采用其他方式接收信息,如系统之间的直接互连等。如果准备将船到岸信息从某个主管机关转发给港口或码头,船长或者托运人必须在其发送的信息中明确表示同意此种转发。

4实例说明

第9篇:地理信息系统方向范文

在矿山领域,国外对数字矿山的研究较早,数字地球的概念由美国首先提出,随后被许多专家学者引用。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结合各自的实际,分别进一步提出了数字矿山的发展规划和建设目标。目前,矿业发达国家建设数字矿山的重点是实现远程遥控和自动化采矿。

我国对数字矿山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主要科研资助机构和相关行业相继立项支持了一批数字矿山课题。国内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相继设立了与数字矿山有关的研究所、研究中心、实验室或工程中心。山东新汶矿业集团泰山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翟镇煤矿是我国第一座数字矿山,在国内开了数字化矿井技术应用先河。翟镇煤矿数字技术的成功研制,为我国矿山的数字化和信息化管理起到了示范作用。在数字矿山建设中,广泛应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有效提升了矿山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冶金矿山行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从规模、内容、作用、地位来看,我国冶金企业的信息化已经发展到了需要进一步深化的阶段。这个深化阶段的特征就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通过提升冶金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冶金企业的生产经营水平;通过冶金企业信息化技术的创新,促进冶金工业企业管理水平的创新。促进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方法很多,信息化是创新提升的基础性、长效性方法。在矿山领域,随着数字矿山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矿山行业的生产和组织方式将会变得越来越“安全、绿色、智能、高效”。冶金矿山行业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建设将呈现出以下主要趋势。

在多年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冶金企业的领导慢慢意识到企业信息化要与企业的改革与发展相结合。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基础上,规划信息系统的建设。目前,一些信息化程度较好的冶金企业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已经意识到了管理理念的重要性,并以企业信息化为契机大力改革企业机制,为信息化铺平道路。

目前对于信息化基础比较完善的企业,信息化建设逐渐向企业间协同的方向发展。由于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企业越来越强调相互之间的协同,因此,企业越来越强调信息系统与价值链和企业内其他系统的集成能力。

经过十几年的信息化建设,我国的冶金企业信息化建设正在朝一个新的高度迈进。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冶金企业对企业信息化的内涵与意义有了新的认识,明显感觉到信息资源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

通过运用各种感知技术,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实时地感知人、物和环境的信息。例如,在数据采集方面,将会从手工录入项自动采集,并且实现一次录入,全员共享方向发展;在装备方面,将会更加可靠、更加智能,故障修复将会从人工经验诊断、人工修复向自我诊断、系统自愈方向发展。

运用网络、通信、交互、集成等技术,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间的信息交互,以及系统间的横向集成和纵向互通。例如,在通信与网络技术方面,将会从有限的互联网互通向泛在的互联互通方向发展,带宽将会越来越宽,网络将会越来越稳定、可靠;在系统人机界面方面,将会从二维平面向三维立体方向转变,并且支持多种终端界面,例如,PDA、iPad、手机等;在信息系统方面,将会从烟囱式、孤岛式信息系统向集成统一平台方向发展,支持开发的协议,支持SOA架构。

运用数据挖掘、知识发现、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生产调度指挥、资源预测、安全警示、突发事件处理等决策支持功能,实现矿山的智能化。例如,在控制技术方面,将会从手动干预、有人值守向自动控制、无人值守方向发展,从局部的、有限的控制向全局的、泛在的控制方向发展;在安全管理方面,将会由被动的、事后响应式管理向主动的、事先预警、预控方向发展;在决策支持方面,将会从经验决策向智能化决策方向发展。

冶金矿山行业信息化构架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冶金矿山信息化总体架构分为三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主要是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网络层主要是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应用层主要是涵盖冶金矿山行业勘探、开采、冶炼、加工等整个产业链的信息系统应用。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冶金矿山行业信息化架构中应用层是涵盖勘探、采选、冶炼、加工等整个产业链的信息系统,主要用来支撑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控,这些系统包括生产综合监控系统、生产执行系统、经营管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

生产综合监控系统的内容包括剥离、采装、运输、生产等主要生产流程,也包括供电、供水、排水等辅助生产流程,还包括其他的安全保障系统。

生产执行系统包括从生产计划制定、生产计划执行到生产计划执行跟踪全过程的闭环管理,包含了三维展示、生产管理、生产智能调度管理、生产辅助设计、机电管理、安全管理、煤质管理、节能环保管理及综合分析管理。

经营管理系统建设户主要包括计划与全面预算管理、ERP系统、供应商关系管理系统、制度管理系统、本质安全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审计管理系统、科技管理系统、节能减排管理系统、综合统计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知识管理系统、行政后勤管理系统、党群管理系统、煤炭安全管理系统等。

决策支持系统是基于数据仓库/商业智能技术对信息进行收集、整合、分析和展现,为高层及管理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分析报表和数据,以提升企业整体生产经营决策水平,借此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在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冶金矿山行业信息化架构中,网络层起到传输、存储和计算的作用。网络层主要包括接入网关、互联网、通信网络、云计算、存储服务、数据仓库等。

在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冶金矿山行业信息化架构中,感知层起到信息采集和信号处理的作用。感知层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传感器、控制器、读卡器等设备以及M2M网关、M2M模块等信息处理系统组成,如Sensor、摄像头、读卡器、路由节点和Sink节点等。

信息标准体系大的建设是信息系统开发成功和得以推广应用的关键因素,是信息化建设中的一项基础性的系统工程。在标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着重关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标准的制定、采集和完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矿山冶金行业的应用必须遵守一定的标准,才能使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的信息交互,实现本质意义上的信息统一;才能有效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决策和使用。

信息安全体系由信息安全组织体系、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构成。信息安全组织体系明确信息安全领导、信息安全监管和信息安全执行的岗位和职责,确保公司的信息安全工作能够有效运转。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从流程和制度上来细化和固化信息安全管理要求,冶金企业和矿山企业需要按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对企业在运行和在建的体统进行评级,并根据不同等级设置保护策略。信息安全技术体系是针对信息安全不同层面的防护需求设置多维的技术防御手段,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等方面。

运维管理体系是以ITIL运维架构为知道,以保障和维护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为基础,以提升用户服务质量为根本,以建成上下贯通、左右协同、资源共享的一体化运维管理体系为核心。实现IT运维管理的自动化、可视化、规范化、高效化、一体化和智能化。

冶金矿山行业的信息化应用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冶金行业的应用,推进了冶金企业的研发和设计协同化、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加强了集散控制、现场总线控制、柔性制造、敏捷制造和网络化制造等技术的应用,强化了生产过程的在线监测、预警和控制,实现了冶金企业的节能环保、精确管理、安全生产和高效运营。

其中首钢矿业就是很好的行业应用典范。首钢矿业公司以计算机数字技术为中心,以网络通信为手段,以数学模型为基础,形成了基础装备数字化、 生产过程数字化、 生产执行数字化、企业资源计划数字化、办公自动化的数字化矿山,在我国冶金矿山行业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同时,首钢矿业公司注重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矿山数字化提供硬件平台。广泛采用数字化计量设备和智能化仪器仪表,采、选、球、烧四大主流程和物料运输系统检测、计量数字化仪表达到14800块,为从数据源头自动采集数据,实现各层面系统的数据接口创造了条件。分期搭建网络和硬件平台,共敷设光纤150多公里,形成一个主干带宽1000M、桌面100M的高速企业网,覆盖公司各个单位。建成厂矿级网站45个,车间级网站73个,覆盖300多个班组,联网计算机达到2600多台。

实施矿山生产流程管控数字化,提高自动化水平。建立了覆盖采矿、选矿、烧结、球团、运输等工序的计量检测、设备驱动和生产过程控制的数字化系统,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采矿应用Surpac矿山工程软件,进行资源评估、矿山规划、开拓设计、决策管理等模拟、仿真和过程分析。自主开发应用矿车自动调度系统,自动进行车流规划、优化派车,合理分配车流。选矿应用球磨自控系统,对球磨机工艺流程运行参数进行检测和监控。自主开发球团流程监控系统实现配料、造球、链篦机、回转窑、环冷机和喷煤等五大区域实现集中监控和预警管理。自主开发烧结流程监控系统。通过对现场工控基础信息的采集和再加工,实现信息、数据不落地和闭环管理,形成全流程800多个点位数据集中监控,为生产决策及操作提供了实时支持。自主开发烧结智能控制系统,实现烧结矿自动配料、混合料自动加水、烧结机点火自动调节、烧结终点自动控制、烧结矿强度与能耗自动控制、烧结异常数据调整六大功能。

首钢矿业公司积极变革矿山管理模式和手段,推进管理信息化。在创建数字化冶金矿山的实践活动中,搭建了纵向四级、横向四块的数字化矿山整体框架。形成以GIS地理信息系统、MES生产执行系统、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OA信息系统四块为重点,现场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数字化、生产执行数字化、企业资源计划数字化四级为基础的数字化矿山框架。促进了传统产业与信息化的融合,推进了生产经营的高效化,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智慧矿山建设现状和任务

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智慧矿山”是通过各种感知、信息传输与处理技术,实现对真实矿山整体及相关现象的可视化、数字化及智慧化。其总体目标是:将矿山地理、地质、矿山建设、矿山生产、安全管理、产品加工与运销、矿山生态等综合信息全面数字化,将感知技术、传输技术、信息处理、智能计算、现代控制技术、现代信息管理等与现代采矿及矿物加工技术紧密结合,构成矿山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相连的网络,动态、详尽地描述并控制矿山安全生产与运营的全过程。以高效、安全、绿色开采为目标,保证矿山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保证矿山自然环境的生态稳定。

智慧矿山大体上经历了初级阶段、衍生阶段和智能遥控阶段。

初级阶段主要是构建基础设施和相应的信息化系统,实现矿山生产、运营等数据的共享和深度应用。衍生阶段主要是虚拟矿山,是通过虚拟空间技术和井下大量传感监控设备,将真实矿山的整体以及和它相关的现象整合起来,以数字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了解整个矿山动态的运作和发展情况。智能遥控阶段,就是矿山地面和井下的、人类从事矿产资源开采的各种动态、静态的信息都能够数字化,而且用计算机网络来管理,同时利用空间技术、自动定位和导航技术实现远程遥控和自动化采矿。

目前我国智慧矿山的建设还处于智慧化阶段的初级阶段。智慧矿山的建设还处在矿山勘察、规划设计、生产监控调度、安全生产检测以及矿山综合管理等各个系统的建设阶段,还不能完全实现各种信息的全面共享和深度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用信息技术武装矿山企业是大势所趋,同时,信息技术也是提高矿山企业科学管理的有力手段。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矿山中均有广泛的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