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地理实验教学范文

地理实验教学全文(5篇)

地理实验教学

第1篇:地理实验教学范文

关键词:设计思维;高中地理;实验教学

引言

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实验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强的操作性与直观性。地理实验教学能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严谨的学科作风,切合素质教育要求。基于此,本文将对地理实验教学的实施进行探析。

一、地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近几十年,美、英、日等发达国家注重实验教学在地理课堂中的实践运用,出台了专门针对实验教学的政策,出版了较为权威的专用实验教材,借此保证实验教学的有效实施。在我国,因实验教学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整的配套实验教材,多数学校缺少开展地理实验的器具与环境,部分教师的实操能力有限,造成目前地理教学不能切实开展各种实验活动。仅有的少数地理实验活动,不仅内容浅化、活动单一、目标含糊,而且基本上是教师主宰着整个实验过程,学生被动完成教师指定的观察任务,缺少思考与创造。

二、设计思维下的地理实验教学思路

1987年,彼得•罗伊在DesignThinking一书中描述了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者在做设计时用到的设计方法论,“设计思维”概念由此确定。设计思维是一种新的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像设计师一样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契合了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1]。根据《普通高中地理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倡导的“教学过程重实践”基本理念,笔者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以“模拟洋流运动”为例,尝试在高中地理教学实验中改进EDIPT设计思维过程,从确定主题、明确认知、实验设计、实践操作、总结评价五个环节研究地理实验教学。

三、设计思维下地理实验教学的应用探讨

(一)确定主题此环节一般由教师把控,教师需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与教材,选定实验方向,明确实验原理,确定教学目标与素养要求。例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一节的教学目标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明确实验方向——通过人为手段模拟洋流运动,据此分析其形成原因,实验的原理应尽可能与事实相吻合。实验主题的确定可由学生自主选择,摆脱传统地理实验,即采用“教师出示主题—步骤指导—学生操作—结论反馈”的流程,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科学兴趣。

(二)明确认知地理实验活动主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通过实验解决学生的认知问题,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所以,了解学生已有认知,分析学生学习特征,是开展地理实验前的必要举措[2]。这个过程的落实便于教师对整个实验课堂进行掌控,以保证地理实验的有效进行。例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课中,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与风向的关系以及上升补偿流形成原因都是学习难点,所以整个实验围绕“洋流成因”设计知识链:洋流的主要动力→盛行风带→风向与洋流运动方向的关系→陆地轮廓的影响→拓展延伸(上升补偿流的形成)。其中,盛行风带与地转偏向力是学生所熟悉的知识,可在实验前加深巩固,强化印象,让学生明确认知,做好实验前的知识储备。

(三)实验设计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以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环节。(1)列出问题涉及的变量,厘清变量关系(有数据要求的地理实验如河流的含沙量、流量等),如果问题难度值偏大,那这个变量关系就必须由教师提供。(2)引导学生做出合理假设。但要注意,这些假设通常是实验所依据的科学原理或者是其反例,单纯的观测类实验并不需要假设。(3)生生或师生互动交流,建议六人为一组交流阐述假设理由,可以求同存异。(4)学生撰写实验操作步骤,教师辅助。如果实验难度稍大,可以先由教师提供一些熟知的实验方法或教学视频,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器具或方法的改动创新,列出实验步骤。模拟洋流运动实验中,笔者先给出碎纸模拟表层洋流运动实验(如图1上),这只能体现赤道附近盛行风对洋流形成的影响与实际的风带有区别,提示学生可以进一步完善风带(如图1下)。在撰写过程中,学生对器具的使用、环流的形成个数都进行了改进,使实验与课本中的洋流模式图、现实世界的表层洋流运动更为接近。最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撰写出实验操作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椭圆形水槽、碎纸片(或鱼食等易漂浮于水面的小物品)、吸管。(2)明确实验目的:了解世界表层洋流运动的原因。(3)实施实验步骤:①椭圆形水槽底部标注赤道、两极,水槽注满水,撒上碎纸屑(鱼食等易浮物品);②通过吸管向代表赤道和北半球中纬度的水面吹风(类似于低纬信风和中纬西风);③在表格中记录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四)实践操作依据实验步骤流程操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现有能力和实验安全要求,选择合适的仪器,指导学生小组操作,观察产生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思考产生的原因,整理最终结论。一般情况下,中学地理验证性实验的结论与实验的假设是相吻合的。但要注意,因为一些地理现象是自然界大范围的,所以在进行实验室小范围模拟时会出现偏差,如地转偏向力在洋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就无法在小尺度的水槽中体现。学生在记录实验结论时往往容易忽略,因此,教师要起指引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比较实验与实际的区别。

(五)总结评价总结评价是地理实验教学实施的重要环节,可以反映师生的教与学状况,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3]。在模拟洋流运动的实验中,笔者初拟了简洁的实验过程性评价单,以百分制从实验学习目标、实验问题假设、对假设进行论证、注意事项、撰写实验步骤、规范操作实验、分析处理数据或现象、总结正确结论、理论知识掌握、参与小组合作这十个方面进行评价,对整个学习过程起到导向、管理、诊断、激励的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设计思维下的五个教学环节重新构建了地理实验教学中教与学模式的灵活框架形式,与地理学科其他教学方式相辅相成,对培养学生的学科技能起到了重要作用。五个环节要以教师本身的学科素养为基石,所以笔者将继续学习、深入探究,以期提出更适合目前地理教学的实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刘苏梅,曹恒来,丁婧.“设计思维”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以“网站LOGO的设计”为例[J].江苏教育,2018(91):52-55.

[2]卢俊莉,刘玉振.专业实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28-29.

第2篇:地理实验教学范文

关键词: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实验教学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等专业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1]。实践环节主要体现在课内外的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解决实际中的生产问题[2]。目前,培养创新型、自主型人才成为主流,企业更需要学生在实际中解决问题的能力[3-4]。因此,构建一个现代化的测绘与地理信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不仅是专业建设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实验教学中心建设

测绘与地理信息工程实践教学中心隶属于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由测绘与市政工程学院负责建设与管理,主要负责测绘工程专业、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教学任务,还承担了水利类、土木类、市政类等15个专业的测量实习、实训教学,现有仪器设备612台套,设备总值1120.1万元,实验用房面积1752平方米。实践教学中心主要由普通测量实验室、现代测量实验室、精密测量实验室、测绘数据处理实验室、仿真模拟实训室、影像数据处理实验室、水生态遥感实验室7个实验室组成,另建有CORS基站和相机检校场。其中精密测量实验室是中央财政与省财政重点资助实验室,现代测量实验室、数据处理实验室(CORS基站)是省财政重点资助实验室。

1.1建设原则

(1)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必须满足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两个专业的教学任务。中心的建设和专业建设息息相关,为了给测绘工程专业、地理信息科学等专业的教学任务提供必要的条件,测绘与地理信息实验教学的建设尤为重要,必须确保所有课程的实验环节均能满足[5-6]。(2)实现资源的共享。实验教学中心的各项实验设备不仅给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提供服务,还要为其他学院的专业服务,所以必须做到教学资源校内共享。中心与校外的多所企业和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如德清地理信息小镇、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浙江省河海测绘院等企业,在项目开发、实验仪器的利用、学生的培养等方面促使资源的共享、优势的互补。

1.2目标规划

实验教学中心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提高为主线,以适应社会能力为目标,以资源共享为基础,以高素质教学队伍建设和完备实验条件建设为保障,注重内涵发展,实现实验教学中心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和精益化,构建符合“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要求的实验教学内容。跟随学校新时期事业发展以及长远的规划,实验教学中心将建设一支具有现代化教育理念和教育指导思想的高水平实验教学队伍。力争将测绘与地理信息工程实践教学中心建设为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3建设内容

1.3.1优化传统实践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规避传统的“重理念,轻实践”教学理念[7],实验教学中心运用现代化技术及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实践项目库、网络信息平台及各种多媒体进行实验教学,推广运用虚拟、仿真等实验技术手段,将实际实验操作与虚拟、仿真等实验相结合,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局限于实际的仪器设备操作,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8]。根据各个实验项目的差异,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式:基础型实验:指导老师向学生讲解实习的内容、目的和要求、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再由教师进行演示;最后,学生动手操作仪器设备,并比对实习的结果,撰写实习成果。综合型实验:指导教师向学生讲解实习的内容、目的和要求、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以及注意点;最后,学生设计实习方案,进行实习,并比较实习成果,撰写总结并提交成果。创新型实验:学生结合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和创新型项目进行实验的设计、研究和创新,教师负责向学生讲解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内容。

1.3.2实验室智能化管理测绘与地理信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采用校院两级网络化管理模式,学校建有专门的实验教学综合管理平台,主要用于日常的实验教学管理。学院建有专门的实验教学中心网站,用于中心各项事务信息的,实验室的借用预约等事项。中心使用现代化方法逐步完成实践任务、实验室基本工作信息的智能化管理。中心网站会定期公布实验指导书、实验视频、项目库等内容,学生可以使用中心网站进行实验预习、开放性实验实现网上预约。

1.3.3实验室环境建设实验教学中心的每个楼层均设有实验室指示标志,可作为师生的向导。各个实验室的门口设立展板,介绍了每个实验室对应的功能以及主要的实验项目等内容。实验室内布置了相应的实验室文化,例如:标语、仪器介绍的图片等。

1.3.4实验室安全建设实验室统一配备了安全系统—网络监控,对各个实验室进行网络监控。针对实验室的安全隐患,中心专门拟定了安全、卫生等制度,确定卫生责任人员,保证各项教学环境的整洁、整齐、卫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工作环境,为广大师生提供便利。

2实验教学中心特色

(1)以“德清地理信息小镇学院”为依托,构建“一库”+“两个平台”+“三层结构”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与“德清地理信息小镇学院”的校企合作优势,以行业实践能力需求为导向,构建以校企共享的实践项目库建设为核心,以校企实践资源共享平台和校内实践平台建设为基础,集基础、综合、创新三层实验为一体,分层次、分模块、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室内与室外、综合训练与生产实习交融的实验授课体系。(2)实践教学改革和理论教学改革同步,打造了两者相互依托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平台。(3)科研项目及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强调“项目库”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考虑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实验内容的差异,将各位教师的科研项目、企业生产项目进行分类、精选,建立共享的实践项目库。结合具体项目将工程要求和内容引入到《大地测量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遥感原理与应用》等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4)打造服务多样化、服务面广的实践教学平台。实验教学中心共承担校内15个专业的实验教学任务,每年服务学生总数超过1000人,多次参加社会合作项目,培训测量员、注册测绘师等测绘地理信息人员。

3结语

高校的实验条件是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等专业实验教学的基础,是高校科研能力的重要支撑,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不仅要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也要考虑到为教师的科研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另一方面,优化教学理念,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技术结合到实践教学中。在建设这些内容的基础上,继续打造中心的特色,建设高质量的测绘与地理信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参考文献:

[1]马春艳,梁翠英,张文清,石林峰.测绘工程专业“四维渗透式”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测绘通报,2013(02):106-108.

[2]何立恒,史玉峰,郑加柱.测绘工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测绘通报,2010(08):74-77.

[3]潘国兵,陈琨,李灵爱,冯晓.测绘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测绘通报,2016(08):135-138.

[4]王守刚,厉东伟,王铭,张书毕.测绘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为例[J].测绘通报,2016(08):131-134.

[5]王永弟.数字测绘工程实践教学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地理空间信息,2013,11(05):168-170+15.

[6]王秀萍,蒋廷臣.测绘工程专业高端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06):227-230.

[7]宁津生,翟翊,宋伟东,程效军,郭际明,郭增长.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首届全国大学生测绘技能比赛”经验总结[J].测绘通报,2009(10):1-4.

第3篇:地理实验教学范文

一、创设体验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应用体验式教学情境是催化剂。在地理课堂中,只有通过情境让学生去感知,在情境中探究,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获得体验。从学生角度来看,体验的生成也有赖于情境,若课堂中没有情境,充斥的只是干瘪的知识讲解、练习,学生也就难以生成体验。如在《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学习中,如果学生对自己家乡环境的地域差异和其他地方不了解,如果没有对全球性地域的比较和分析,学生对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是较难理解的。在地理教学中创设情境,一是在导入过程中,需要以情境来引入新的课题。在这个过程中可借助多媒体、活动、话题等多种方式进行,且要注重以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在《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的学习中可从身边的小孩出生话题说起,并由此而引出某个地区人口增长的案例,然后再结合教材中的图标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有什么特征。这样,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过渡到“人口增长”的概念和特征探究中,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更容易让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体验,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二是在探究活动中要注重以情境来促进学生体验的生成。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后,针对问题也要注重以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获得体验。如在《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中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河流是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引导问题如“世界闻名古国发祥地为什么和河流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为什么会比较密集?”然后借助幻灯片展示中国主要河流,引导学生找出武汉、重庆、宜宾等城市都在河流交汇处的原因,并对广州、上海、天津这三座城市的位置分布共性进行分析。这样可让学生在图片分析的过程中理解事物空间布置的特点,理解河流成为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

二、提出探究问题,促进学生合作

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有了情境,带给学生的是直观感知,但学生的归纳和理解能力有限,此时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要丰富学生的体验,不仅只能转变讲授式的教学,还要注重在课堂中通过问题、活动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探究,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交流、讨论,甚至是辩论和质疑,这样才能更好地丰富学生的体验,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构建,让学生经历地理知识的构建过程。首先,要注重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以《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中对地理环境区域性的特点探究为例,先呈现杭州龙井茶在日本种植的案例,问:“为什么龙井在日本始终没有种好?”引导学生围绕案例而交流。教师总结出地理环境区域性的特点,同时举出例子并追问:“农业生产会受哪些因素影响?”此时学生会有很多看法,教师问学生古代和现代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交流,并举出例子(如杂交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美国一个大型农场只需少量农业工人)引导学生判断,在此基础上总结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其次,在课堂活动中也要注重引导小组学生展开辩论、质疑、互问互答活动,如《城市空间结构》中“城市区位”概念的辨析就可在探究后小组间相互提问。

三、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应用

第4篇:地理实验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体验式教学;实践运用

高中地理是一门与现实生活存在紧密联系的学科,需要学生自主去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还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不理想。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其具有的优点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而且还能有效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践操作能力,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整体质量。

一、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是指通过发挥教师引导与组织作用,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而展开的一系列学习活动,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态度,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体验式教学具有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特点,能够实现教学与生活的紧密相连,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建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另外,体验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其尤其注重学生亲自体验学习,使学生全程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在其中发挥的主导作用为推动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一是课堂提问促进体验效果。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展开趣味性提问,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探究互动。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课堂提问,有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课堂中,还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提问互动,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中主动思考。如在“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这节课的教学中,可以以德国鲁尔地区作为案例,并提出以下问题:德国鲁尔地区为何要将当时辛苦建造的炼焦厂以及钢厂拆卸卖掉?围绕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对德国鲁尔地区的地理环境展开全面而深入的讨论。接下来,教师还可以继续提问。比如:德国鲁尔地区的发展优势是什么?该地区如何才能开展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在这种体验式的交流过程中,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同时还提升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二是建立良好的体验情境。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建真实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由于高中地理与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有地理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从而有利于教师通过创建真实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将全部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如在“自然灾害”这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先给学生播放关于地震以及台风等自然灾害的相关视频,将这些灾害对环境的破坏以及人员伤亡等危害传达给学生,让他们产生深刻的印象,深深记住这部分内容,有效实现了进行知识传递的目的。再者,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创建经历式的体验情境。地理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教师教学中需要将地理知识和实际生活有效联系起来,通过相关的情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熟悉的经历提出问题,然后去深思其中所蕴含的地理知识。如在进行“梅雨”内容的教学时,学生都经历过梅雨季节,对所学内容就会有深刻的现实体验,教师可以让学生表达一下对于梅雨天气的感受。这样,将地理知识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激起了学生对梅雨季节的特点以及利弊的探究欲望。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引入体验式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通过亲身体验,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开展有效学习,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争艳.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才智,2018(5):114.

[2]贾立坤.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探索[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7.

[3]陶小中.情境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下),2016(2):152.

第5篇:地理实验教学范文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地理教学

一、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引领着教育教学前进的步伐,翻转课堂这种创新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制作微课视频,学生回家或课外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学习微课视频及其他学习资源。在课堂中师生、生生互动,展示学习成果,交流心得,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和学习环境构成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五个要素,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学生是主动探究者;信息技术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的工具;教学内容是基于微课学习和问题探索的导向。在各种环境下,教师、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都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因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中心是学生。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中的教学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将自主学习遇到的难题留到课堂上与教师进行互动学习,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并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取得最好的教学成果。

二、地理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为课外和课中两个模块,课外部分是教师的课前教学准备阶段和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阶段,而课中部分为知识内化阶段和综合评价阶段。首先,教师课前根据课程内容明确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创造教学微课视频;其次,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通过对所学教材内容中的事物名称、规律、原理等进行自主学习,进行知识的初步理解和应用;再次,在知识内化阶段,学生在课堂上对所学的知识等进行进一步理解、掌握,然后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习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分析,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最后,学生对前面两个阶段的学习进行归纳、总结、评价,形成一个知识框架,掌握学习内容,达到一定程度上内化知识的目的。下面以《气温和降水》一节为例进行地理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

(一)制作课前学习材料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关键

第一,明确本节内容的学习目标。一是通过课前学习,掌握气温和降水概念及测量方法;二是通过“翻转”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学会自我管理;三是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会分析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第二,创建课前学习文本材料。课前,为了让学生对本节知识体系有个初步认识,遵循初中学生的学习程度,我通过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观测方法、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的变化等方面的知识。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我在气温部分补充了有关等温线的进一步探究,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等温线知识,为学习世界气温分布规律打好基础。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难以理解或解决的问题。发现问题意味着学生自主学习效果明显,掌握了学习方法。此外,学生还可以从练习当中发现自己对气温和降水知识掌握不到位或者相对困惑的方面,此时,学生要做好标记,将问题留到课堂上与学生或老师共同探讨。第三,确定视频要表现的内容,即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并录制视频。我运用录屏软件录制了四个微视频,分别是等温线的识别、世界气温分布规律、降水类型及等降水量线的识别和世界降水量分布规律。视频的时间最好控制在十分钟以内,而且要目标明确,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课前,教师可以将“学习材料”和微视频发给学生,供学生课前完成知识的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视频的观看,对自己的学习进度进行安排、控制,且能够通过多次暂停、回放方便地做笔记,这样,学生可以高效地完成课前练习。

(二)组织课堂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根本

环节一,疑难解答。本环节目的是对学生课前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针对“课前学习疑难问题统计”的结果,教师要根据问题之间的知识逻辑关系进行分类汇总,以便最终总结出疑难问题,如: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的识别、从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分析归纳气温分布规律、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归纳降水分布规律等。关于解答,教师应先组织学生分组对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由学生来分析解答,最后教师再分析归纳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环节二,小试牛刀。本环节目的是检验学生通过课前学习对主干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精选两道考查主干知识的题目,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如考查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认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环节三,成果展示。学生经过独立探索、协作学习之后,完成个人或小组的成果集锦。通过对知识的应用分析和探索过程,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成果展示可以帮助学生在个人、小组的不同成果中间扩充自己的知识,使得地理课堂达到最佳的效果。环节四,问题研究:体验我们生活的地方一年四季变化的原因。本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懂得气候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

(三)开展综合评价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

反馈评价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反馈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从而让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而后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地理学习当中,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三、“翻转课堂”实践感悟

翻转式教学增加了师生互动的时间,使学生能自我调节学习,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能体验学习乐趣。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是对传统课堂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初中地理“翻转课堂”还只是处在尝试阶段,它究竟能为学生的学习带来多大的帮助和效益还需要我们广大的教师不断的实践与反思,相信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必会为初中地理课程的顺利推进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