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计划范文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计划

第1篇: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计划范文

【关键词】高中 地理 课外实践活动 意义

引言

高中地理学习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一直以来都是一大难题,地理知识比较抽象,老师在课堂中对概念的解释和延伸比较也比较困难,学生也很难很快接受,长期以往导致学生对地理知识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老师的教学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目前有些学校已经开始在教学计划中对添加了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教学内容,该内容的应用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效果,不仅仅提高了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并且理解起来更加轻松,所以,地理实践活动的提出使地理教学质量有了进一步提升,应该受到更多学校的重视和广泛地应用。

一、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内容

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内容一般需要根据学校与老师的各方面条件和环境决定,一般可分为六类:第一类,主要是进行野外考察,野外考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是最基本的内容,大致包括河流、地质、海岸、地貌、湖泊等方面的考察,也包括一些地理现象如火山地貌等内容的考察;第二类,主要是指观测活动,一般是对地学要素或者自然景观进行系统全面地观察和测量,通过记录的资料进行分析和得出结;第三类,模型测绘活动,地理教学模型对学生来说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比如地貌模型、地球仪模型、地质构造等,通过测绘活动,可以绘制学校的平面图;第四类,是指调查活动,主要针对我国各区域环境的调查,如农村环境、自然灾害环境、农业环境等;第五类,是指科技设计与写作活动,任何科技的设计与调研都应该进行总结和写作,形成小论文形式,学生也可以根据相关内容提出个人的建议或者看法;第六类,主要是指群体类活动,如地理谜语竞猜、地理知识竞赛等所有学生参与其中进行比赛,使学生在愉悦兴奋的环境下学习地理知识。

二、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课的意义

1.能够培养出“创造型”人才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上更需要多功能的“创造型”人才,而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为塑造该类型人才提供了便利条件,也是现代地理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是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和补充。地理课外实践需要老师领导学生开展活动,但老师只在实践过程中起到启示作用,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和作用,通过调动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能够使学生消化和理解课堂基础知识,更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应用能力,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2.加强学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地理知识比较抽象,一般描述的是空间现象,在课堂中学习这些概念和知识,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最后也只会将这些知识死记硬背。而在课外活动中,学生能够亲临其境地思考、观察以及接触到大自然,对地理知识能够进一步理解,同时也丰富了知识和开拓了眼界,从而加深了对课本知识与实际实践关系的认识,使地理教学能够形成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例如,部分学校有地理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定期进行降水、湿度、气温等观测,如果可以每天都进行该实践活动,就可以形成校内的“天气预报”,这样的活动安排能够使学生将地理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解释真实的现象和问题。

3.能够体现出地理教学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每个学校重点关注的问题,而地理课外实践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首先,地理课外实践活动除了能够加强地理知识的学习之外,也能够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加轻松、积极、活跃;其次,在活动中也能够真正的学会动手和操作,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增长见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拓宽参与面,能够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充分地培养和发展,使教师在地理学科中得到良好的地理教学效果。

结论

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是现代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地理学习中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同时也能通过实际的地理实践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与思维空间,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样就会使抽象的地理知识更加具体,易于理解和掌握,所以地理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也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地理课外实践教学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使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能够得到更多的应用和认可。

【参考文献】

[1] 李晓. 信息技术模拟地理课外活动实践策略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15.

[2] 周关阳. 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教学研究[D]. 聊城大学,2015.

[3] 赵小漫. 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11.

[4] 郭四化. 撷“课外”之妙 探“实践”之趣――略谈如何有效开展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J]. 中学课程资源,2014(07):29-30.

第2篇: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计划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地理实践活动;能力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地理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但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地理教学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使学生疏远于自然,疏于实践,人才的培养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在地理教学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因地制宜,进行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兴趣和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和地理课教学的有效性。

一、开展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陶行知先生认为:课内获得的知识是“闻知”“说知”,实践获得的知识是“亲知”,“亲知”是根本,“闻知”“说知”要结合在“亲知”上,才能成为“真知”。地理实践活动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是学习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所以,地理教师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1.有利于发挥和张扬学生的特长和个性

地理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最大选择的空间,让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充分扬长避短,使他们的才能可以得到重视和发挥,不少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制作能力、交往能力都挺好,实践活动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提供了机会。例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能使学生理解和消化课堂知识,充分地实现自我、展现才华。

2.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地理实践活动对正确理解地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实践活动可以为课堂上和书本上抽象的孤立的知识提供极为生动形象的例证和解释。例如,学生通过学校及周边地区平面图的绘制,对地图比例尺和图例的理解就比纸上谈兵要好的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通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而看到地理知识的价值。例如,学生对城市环境的调查,发现问题,并且能够结合课本知识提出有益的改进方案。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和理想

地理实践活动是走出教室,向社会、向大自然学习,学生可以从社会和自然中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道理,亲身体验社会的发展和大自然的变化,激发爱自然和爱国的激情。例如,通过夏令营等活动有条件作地理旅游,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开阔胸襟,拓宽知识。

4.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地理实践活动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野外考察、环境调查等活动不比在课堂听课轻松。常常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不仅可以增长知识,锻炼体魄,增强劳动观念,而且坚忍不拔的毅力、勇于探索的钻劲;集体主义思想,乐于助人的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美的心灵都可以得到培养和熏陶。

二、开展实践活动的有效形式

依据《地理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校和教师的条件以及学生的爱好,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践活动。如,进行天象观察、气象观测、环境监测;观看地理影片、地理电视节目;制作教具、模型、观测仪器;举行专题讨论会;开展地理知识竞赛;进行野外考察、地理专题调查等。

1.地理观测

地理观测活动是使学生深入了解地理环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重要手段,是发展学生地理智能、培养他们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培养他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以及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也具有重要意义。地理新课标开篇地球的宇宙环境就设计了观察正午太阳高度的活动题,一开始就把学生引进了观察学习地理的氛围。不仅太阳周年运动的规律可以观察,诸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量算、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自转地理意义的分析、星座观察、流星观察、日月食及月相观察、潮汐观测等知识都可以在不经意的过程中产生。

2.地理调查

地理调查活动是使学生通过调查实践,能认识家乡工农业生产的优势和不足,了解家乡人口、资源、环境的发展和利用状况,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并从中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例如,家乡附近河流(或湖泊、池塘)的水质,近年来有什么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变化对周围环境有什么影响?为使保护河流(或湖泊、池塘)的水质,防治污染提出自己的建议等等。

3.地理制作

地理教具、学具小制作是手、脑、眼并用的实际操作,它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巩固所学得的地理知识,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动手制作能力。例如,学生亲手制作的地球仪、等高线地形图、时区转动盘等教学用具,在教学中既发挥了积极作用,又弥补了教具不足的现状。

4.地理绘图

地理图表最大优点在于它的直观性,通过绘制图表就可以把抽象的难以用语言描述的现象直观表达出来。如在教学“地球运动”时,教材通过一幅“两分两至日地球的位置”图来展示两分两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用等。可以让学生画出太阳直射地球不同位置时地球图像,把课本知识“活”起来,既能帮助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演才能,寓教于乐。

总之,中学地理教学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必须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互促进,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还要克服传统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及学生过分依赖视觉、听觉的作用和积极性不高等不利因素。因此,我们中学地理教师要依据一定的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通过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确定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方案,创设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用实际行动去迎接地理教学创新的春天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教育部.普通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第3篇: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计划范文

实践教学要与教学内容相符合,运用书本的理论知识做指导,让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同时,主动地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深入浅出,由易到难,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在教学中,笔者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让学生去收集资料,观察并进行归纳分析。如在讲农业生产时,为了让学生把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要素和经济要素结合起来,并认识这些地理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除举例说明外,笔者还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一系列问题,如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各种土地资源所占比例、发展农业优势和劣势等,让学生去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这些活动,使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能够激发学生去认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认识能力,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二、要注重与第二课堂活动结合

地理课的综合实用性很强,涉及的知识丰富,内容广泛,因此课外活动的内容也应是丰富多彩的。地理课的第二课堂能更加直观、生动地反映地理事物,开阔学生视野,不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1.社会调查活动通过这一活动,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社会交往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组织学生开展环境调查,根据学生来源,具体分工,让学生到工业园区、农村、城镇生活区、旅游区等地方,收集各种环境污染资料,然后回到学校进行归纳整理。在学生中开展讨论,让学生通过亲身的体会,提出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以及防治办法,最后写出有关环境保护的小论文。2.小组活动根据学生对地理知识兴趣爱好的不同,组成若干活动小组,如气候观测小组、环境观测小组、土地利用观察小组、农村变化考察小组,每小组制定具体的方案、目标任务,按计划开展,最后教师对各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总结评定,并指出活动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通过这些小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同时又增长学生的知识,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3.地理知识演讲活动要求学生从网上、图书馆收集资料,在每次地理课前进行归纳讲演。这一活动,既能活跃地理教学气氛,又能增长学生的见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要注重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

第4篇: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计划范文

关键词: 课程标准 创新能力 实践课程体系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版)》要求高中学生“学会独立或者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1]。为达到新课标的要求,需要建立发展学生技能的平台,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在地理教学中具有独特优势,对于增强地理教学效果和发展学生创新技能有突出作用。

一、乡土地理的重要性

1.乡土地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乡土地理,简单地说就是介绍家乡自然地理环境及风土人情等各种地理现象的一门学问,由于它就是我们身边看得到、摸得到的地理素材,因此具有区域性、直观性的特点,基于此,在地理教学中如果适当引入乡土地理因素,把教材知识细化、具体化,让学生看到地理学习的实际价值和意义,则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地理教学顺利开展和有效教学。

2.乡土地理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层次掌握。

传统教材缺乏乡土地理的因素,使得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感性认识过剩而理性认识不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在生活中对教材缺乏实际体验,因此理解不够深刻。乡土地理的引入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在身边实际生产生活中体验地理知识 ,加深理解和掌握,实现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飞跃,更好地增强地理学习效果。

3.乡土地理的整合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乡土地理不是引入课堂这么简单,还要有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要从纷繁多样的材料和知识中提炼出经典的家乡地理认知,需要学生有多端型和伸缩性思维,这些思维能力的养成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此同时,在丰富多彩的课外实习活动中,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4.乡土地理的整合有利于学生增强家乡自豪感,激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饱满热情。

由于乡土地理知识把书本上的地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生能够利用所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建设家乡的过程中。

二、乡土地理与中学地理教学的整合策略

1.乡土地理的课堂整合策略。

(1)教师务必强化专业素养。

开展乡土地理教学,地理教师本身要有足够深厚的专业底蕴,地理知识务必扎实牢固,与此同时,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同样要精通,要能够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心理情结,在此基础上,收集乡土材料,关注家乡建设,把握变化的风土人情。为上好一堂乡土地理课做好充分准备。

(2)转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方法。

地理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大力提倡案例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法等,发挥学生主体性,调动其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如讲到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时,可以以当地的山地――泰山的形成和现状为例讨论断块山的特点,这是案例教学法最简单的应用。至于研究性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开展一些诸如当地人口分布调查一类的简单研究项目。当然,在此过程中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而不能为了案例而案例,为了项目而项目。不能脱离地理理论,其间还要树立观念、培养情感,注意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3)课堂上,注重多媒体技术的整合应用,实现图文并茂、声像并茂。

研究表明,视听并用将获得更多的教学信息量、更高的记忆保持率和最佳的学习效果[2]。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如讲泥石流发生原理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现泥石流爆发的动态效果图,把泥石流发生发展过程直观生动地展现给大家,就会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把家乡这一特殊区域地理资料或者其中某一方面制作成宣传片或者动画,同样能取得良好效果。

2.乡土地理的课外实践整合策略。

(1)建立地理校外实践课程体系。

乡土地理课外实践课内容十分丰富,考察或调查内容案例,应该本着提高学生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利于国家乃至全球发展的原则。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广大师生缺乏时间和精力上好地理课外实践课。新时期,有关部门应当提供政策支持,建设适应新课程理念、突出实践性、强调探究性的乡土地理深外实践教育体系[3]。学校要配备专业教师进行实地指导和服务。

(2)不定期举行野外地理考察活动。

根据地理教学内容的需要择机开展野外地理考察活动,加深对教材地理知识的理解,开展活动时,教师要统筹安排,明确活动目的,制订活动计划。对学生进行分组、协调,做到分工明确、安排合理,同时做好后勤准备工作,保证师生人身安全,如学习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这一节的垂直地带性差异这个知识时,可以安排学生对泰山进行实地考察,由登山线路起点红门开始,每到一定海拔高度记录下植被情况,一直到玉皇顶可做多次记录,然后进行汇总和比较,最后得出结论。事先,教师制定安全通畅、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线路,必备GPS、相机、标本夹等考察仪器。同时将学生分好组,各司其职。

(3)开展地理乡土调查。

相比较上文的野外地理考察,地理乡土调查要求更为严格,需要有较强的观察能力、研究能力、信息搜集和信息加工能力,其对乡土地理教学开展的作用极为突出,教师要积极开展地理乡土调查,严格筛选调查对象,做到目的明确、价值突出,在开展时要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学习,最后回归教材。如就泰安市辖区内河流情况进行调查时要求学生坚持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而不能弄虚作假,学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方面要向水文、气象等部门查阅和了解基本情况,包括河流分布、流量、流域面积、汛期、结冰期、年季变化等基本水文信息,另一方面查阅地方志、走访群众、实地调查访问,收集第一手资料。这些过程中的辛苦与收获,相信亲历过的学生都能深切体会到,对于科学精神有更深的认识。不过,这仅仅是开始,更为艰巨的工作还有待进行。如选择大汶河进行实地综合考察,这一考察过程包含了大量艰巨、细致的工作――河流有污染的话,污染来自何处?是什么污染物?化学成分有哪些?污染范围有多大?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如何?要完成这一系列工作,很多事都需要躬亲必行,有时得顶烈日、避雷雨、战严寒、冒酷料,还有忍饥渴、耐疲劳……总之,要求学生战胜一切来自体内外的干扰,才能顺利完成调查工作,在此过程中,学生还要进行分工,明确各自责任,合作协调。一项任务完成后,学生会发现学到的东西、得到的锻炼比地理课堂多得多,经历过这些后,他们真正体会到战胜艰难困苦后的愉悦,意志力得到磨炼,综合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乡土地理是中学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有效教学有重要意义,在乡土地理学习中,师生可以共同进步与提高,深化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发展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潜移默化中陶冶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操,因此,必须注重乡土地理与中学地理教学的整合,在做好课堂乡土地理整合的同时,积极建设课外地理实践课程体系,开展地理考察和地理乡土调查,才能更好地实现地理知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践行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第1版.

第5篇: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计划范文

关键词 民族地区 初中地理 非智力因素 激发与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005-02

诸多研究表明,很多学生地理成绩不理想的原因除了国家政策之外,更多的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地激发与培养。由此可见,在地理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成绩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充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通过对调查结果分析,初中生非智力因素中最为薄弱的维度包括:学习毅力分量维度、认识兴趣分量维度和注意稳定性分量维度。除此之外,还存在其他一些问题,对此学校及教师要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培养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从而实现地理学习的最大化效益。

一、学习毅力: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学习毅力如果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成绩会有很好的进步。对于学生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明确学习目的。学生要培养学习毅力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因为强烈的动机会驱使人克服困难。

2.制定明确的计划。调理清晰的计划会激励人的毅力。

3.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实施一项计划会激励人坚持不懈地遵循计划。

4.认清自我。知道自己的计划非常可靠,再加上经验或间接知识,会激励人的毅力。

5.培养顽强的意志力。集中精力为实现一个确定的日标而创建计划的习惯,会使人产生毅力。比如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坚持每天按时起床等。

6.交流合作。多与他人交流,无论工作还是学习上都要有合作精神。

二、认识兴趣:无形而强大的力量

在实践活动中,兴趣能使学生学习日标明确,积极主动,从而能自觉克服各种艰难困苦。

1.增加知识储备,培养兴趣的基础。要培养地理兴趣,应有地理方向的知识积累,例如:学生要培养识图的兴趣,就应先接触一些地理地图,了解地图的基本特征,这样就可能慢慢诱发出识图的兴趣来。

2.开展实践活动,培养直接兴趣。直接兴趣就是学生对地理学科本身的外部特征发生的兴趣。因此,学生要多参加又去的实践活动,例如:有趣的游戏活动,能引起学生参与群体活;生动的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学习实践操作、动手动脑、发明创造的兴趣等。

3.明确目的意义,培养间接兴趣。间接兴趣就是学生对活动的结果及其重要意义有着明确认识之后所产生的兴趣。例如:学生通过参加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积极对活动进行了解,对活动的结果和过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慢慢的喜欢上地理学。

4.根据自身的兴趣,培养兴趣品质。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条件各不相同,所以学生的兴趣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因而要根据自身条件培养兴趣爱好。例如,有学生兴趣广泛但是不突出,就应加强中心兴趣的培养等。

三、注意稳定性:心灵的唯一门户

注意稳定性对于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那学生要如何培养呢?

1.培养地理学习兴趣。有了这种兴趣,学生会设置自己的训练手段,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现自己惊人的注意力集中的能力。

2.培养学习自信。对于绝大多数同学,只要有自信心,相信自己可以具备迅速提高注意力集中的能力,能够掌握专心这样一种方法,你就能具备这种素质。

3.努力排除干扰。要在排除干扰中训练排除干扰的能力。例如:学生要在上课之前整理好自己的心情,轻装上阵会在课堂上很好地集中注意力。

4.注意劳逸结合。学习和休息、劳和逸的节奏要分明,同学们千万不能把一整天的时间都花在学习上,这样既容易疲劳又没有效果,一定要善于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高效率学习。

5.做题过程中先易后难,不在难题上停留太长。我们会发现对于我们感兴趣的事比较容易集中注意力。反之,缺乏兴趣的事物容易分散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有两个对策对策:其一是利用自兴趣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其二对自己还缺乏理解和兴趣的事物,必须努力去研究它、学习它。

四、其他措施

1.学校政策。第一,实行学分制,建立弹性学制。学校要制定严格的学分规章制度,并且严格实施,要把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情况与中考总成绩挂钩,这样在平日的学习中学生更能提高注意力。第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兴趣与爱好。在学校的领导和制定下开展第二课堂。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自觉组织和参与第二课堂,是一种有益和有效的学习途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意识和自信心得到提高,把智力和非智力结合在一起,可充分发挥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教学策略。第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获得者。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锲而不舍的意志;与学生交流思想,探讨科学知识;组织有意义的讲座、讨论,使学生的自信心、自我评价、自我激励等非智力因素得以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第二,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言传身教。教师的知识结构、个性气质、言谈举止直接影响学生接受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寻找规律,运用适当的形式和方法,充分满足学生个性的需要,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第三,教师要熟悉、理解教材。非智力因素对教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促使学生各方面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挥,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3.学生家长的配合。第一,辅助、配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家庭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部分,家长要努力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安排,支持学校的教育教学政策,帮助学生共同进步。第二,维持家庭的幸福、和睦。完整、安定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不完整的家庭往往会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严重创伤,这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第三,及时交流、及时沟通。作为父母要多Lj孩子交流,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素质。同时在教学内容上也要提供力所能及的家教帮助,自己能力有效的条件上也要多方努力帮助孩子取得良好的成绩,但是方法一定要科学合理,不能强迫孩子做极不愿做的事情,注意沟通的方式和方法。

初中地理课堂非智力因素已经有了很多专业的研究,也有很多的问题已经暂时得到了解决,即便如此还是需要后人不断地研究和创新,只有这样才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和收获。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积极探索和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更多创新而有价值的研究。基于此引导笔者去探索研究,提出该课题,希望为地理教育事业的进步提供帮助。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地域上的差异,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区偏远,经济、文化落后,教育水平与城市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加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的培养得不到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很好、有效地开发出来,教学水平也就得不到提高。为此该课题的研究对当前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有着积极而有效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亚历山大.智力:具体与抽象[J],1935.

第6篇: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计划范文

关键词:地理课堂;地理“味”;趣味性;学科性

如何让一堂地理课更有地理“味”,个人认为这个地理“味”的“味”字,应从两方面去理解――趣味性和学科性。

一、如何增加地理课堂的“趣味性”?

创新教学方式、,充实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强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投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真正的让学生愿意学习、快乐学习。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教学有效性。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主要涵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在学习地球运动等自然地理部分内容时,对于空间立体思维要求较高的的教学内容,通过动画演示帮助理解,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引发学生思考;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学习,涉及内容广泛,一些视频的播放可以增添教学内容的真实性、生动性,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但是这些多媒体材料并不是盲目的选择,教师在选择过程中要非常仔细,同时还要适当的进行后期加工,甚至是原创制作。随着“微课”渐渐涌入人们的视野,教师根据某个教学点自己录制简短的教学视频,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中有针对性的教学,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

其次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要发挥“补充教材”的作用,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教师依据教材精心备课,又通过看电视、读报、看杂志、听广播、网络查询和搜索等途径,时刻关注与有关地理的新材料,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好地理时事信息,让地理源于生活。如《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中蕴涵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复杂性;地域文化),在具体教学时就可以有针对性的选取。

二、如何充分体现地理课堂的“学科性”?

1、地图教学

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阅读和运用”,地图作为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理教学最经常、最重要的教学工具,直观明了,信息容量大,因此运用地图来学习地理知识是最有效的方法。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运用各种现成的图像(课本插图、地图册)外,还应多积累一些好的素材,甚至是自己运用一些现代技术工具制作相应的地图。除了我们一般所熟悉的一些图像处理软件外,由于地理图像的复杂性,我们应多发现甚至是熟练掌握一些专业制图工具。如利用“地图汇”工具可以将一些文字资料转换成图像资料,还可以制作各种数据地图、专题地图;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如arcgis、supermap、erdas等)制图工具制作出的地图则可以弥补传统地图内容的陈旧,也可以进行动态模拟教学等。恰当的地图教学,首先从识图开始,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图的结构,然后再逐项逐条紧扣教学内容启发设问,让学生手脑并用,通过位置及相关事件的分析,读出图中的地理内容和地理特点。其次,填图、绘图、联想分析图等能力也需反复训练,手、口、脑并用,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进而把知识落实在地图上,达到了会学、学会、会用的目的。如讲述中国地形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中国轮廓图、长江黄河干流图,然后由多个学生绘出山脉、再标注地形区(同时结合遥感卫星影像图,感知地形起伏),师生共同完成并呈现一幅地理图,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图像思维能力。

2、地理思维的培养

地理课程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实践性,在课堂中要培养并发散学生的地理思维。地理最讲区域性,讲求因地制宜,乡土地理的教学最能体现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征。课程标准把“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地理实际教学中应尽量用乡土地理材料解释、说明地理教材中的概念、规律;用教材中的理论、观点分析和解决乡土地理问题,立足于乡土之中。地理课程又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课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地理学科,应融汇数学、物理、政治、历史等其他学科知识辅助地理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内容,同时体现地理课程的综合性。地理学还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源于实践,教师应积极提倡学生向实践学习、向课外学习、向大自然学习。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查、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观看地理影片、地理电视节目;制作教具、模型、观测仪器;举行地理晚会、专题讨论会;开展地理知识竞赛;进行野外考察、地理专题调查等,将学过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学习新的地理知识。

3、正确认识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在地理学中是指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类跨入21世纪,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地理课堂除了让学生学到知识、学到思想外,更应使学生体会到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和谐的关系的重要性。如在学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时,感性认识层面可展示各种原因导致的各地水污染现状的图片或播放与水污染相关的视频、各地水污染造成危害的具体数据进行理性论证、不同地域水质型缺水的现状(尤其是我国华北地区,或者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说明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危机。面临如此严峻的现状,如不及时采有效措施,人类能生存的空间将越来越小。通过讲述这些地理信息,让学生自己体会保护好环境,节约好资源,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性,即人地之间应永远协调发展,人地之间必须建立和谐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陈大路对“地理”的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9):57-57

第7篇: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计划范文

一、关于高中地理教学环境保护理念渗透的必要性

人类生活在环境之中,环境与人的关系十分密切,人类的活动同环境息息相关,因此,环境保护也就成为高中地理知识渗透的主要理念。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对于学生所开展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并非是高中地理知识的外延部分,而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一种基础与保障。对于高中地理教师而言,要想真正渗透好环保教育理念就应当对于地理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将课本知识点同自然环境理念有机结合、融会贯通,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对于环境保护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人类一直追求可持续发展,而要想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就离不开环境保护,教师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渗透环境保护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系将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二、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创新路径

1.课堂教学成为渗透环境教育的主要路径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繁杂,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地理知识本身就是环境知识,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应当吃透教材知识,充分利用地理教材这样的载体进行教学设计,渗透环境教育理念。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当将环保教育目标予以充分结合,深度挖掘教材中现有的环境因素,目的就是保证地理课堂中能够渗透更多的环境教育内容,这样的环境教育渗透才更具备感染力与说服力,如地理教材中关于全球变暖的环境问题,首先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给学生看一幅漫画《啊!地球出汗了。》让学生意识到地球出汗的原因就是全球变暖,正是全球变暖才使温度升高;其次,可以让学生观看气候变暖产生的环境影响的图片及视频如科幻电影《后天》,从而引导学生发问,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因素有哪些;最后,以“全球气候变暖的利与弊”为话题进行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讨论中意识到全球变暖的弊大于利,危害大于好处。这样的地理教学课堂将会很好地渗透环境教育理念,教师既可以采用直观教学法,也可以借助多媒体采用情境教学法,在每一个环节都要发挥指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能够树立科学、正确的环境观念,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2.课外活动过程中渗透地理环境教育全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应当珍惜并爱护地球上的一切自然资源,在环境教育方面应当做到渗透于课堂,意寓于课外,高中地理教师不仅仅注重地理知识的传授,同时还要时刻将环境教育理念渗透其中,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环境中学习”的活动,针对于校园环境分小组进行垃圾分拣、节约用水、爱护花草树木、节约粮食等实践活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意识到资源的宝贵,无论是吃的米饭馒头还是用的水电,都是资源,都应当节约,对于身边的环境要做到爱护,不用塑料袋,拒绝白色污染,大力支持绿色环保工业的发展并以此为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多骑自行车,少开私家车,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石油的损耗,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导致的空气污染,同时骑自行车还能够锻炼身体,一举多得。地理教学课堂中教师以学生身边的小事件为例更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环境保护其实和自己都是息息相关的。课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组建环保小组,在课余时间进行气象观测或者是水源的采样检测,在国际环境的重大节日中如“国际湿地日”“环境日”等环保小组可以举办相应的活动呼吁身边的人爱护环境,具备环保意识。这样课内教学渗透、课外实践的方式便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从而实现了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第8篇: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计划范文

纵观我国中学环境教育模式可发现,其大体可归纳为四种类型,一是专门开设的环境教育课程,属于正常的教学计划;二是分散于其他学科教学中,其中以地理、生物、语文等学科为主,这样是目前我国中学环境教育常见的模式;三是开设环境教育的选修课程或者与环境教育相关的选修课程,但受限于课时安排不足及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普遍实用性不高;四是利用课外活动开展的环境教育,这种方式具有灵活、直观的特点,在实际环境中让学生切身体会环境意识。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我国高中教学模式特点,以及我国教育发展趋势,我国的环境教育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环境教育融入教育改革,成为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更系统、统一的环境教育知识体系和方法、目标;三是环境教育的主体将更加多样化;四是环境教育向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转化,成为中国可持续教育的重要力量。

2.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的可行性

(1)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学科关联

在高中教育体系中,纵观所有学科的内容及性质,地理学科是环境教育的关系最为密切,关联度与内容重合率最高,二者的研究对象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并且都是以人与环境为主线,以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需求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因此地理学科教学作为环境教育的主阵地最合适不过。首先,高中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的课程性质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同样是从环境问题的空间差异和联系来揭示他们的空间运动变化规律,然后加以阐述和解决,二者都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兼而有之的综合性学科;其次,高中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学科发展具有共向性特点,二者都强调建立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可持续发展观;再次,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与环境教育的教学内容之间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地理学科的环境真实现状促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最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与环境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都是提供给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环境意识,在未来可持续发展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

(2)高中地理课程改革与环境教育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和目标是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因此在素质教育体系下的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课程改革必定是面向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其中就包括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首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和导向意图,确立了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其次,进行环境教育是地理学科教学改革深入的体现;再次,素质教育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有助于环境道德观的形成;第四,新课改之后的开放式地理教学有利于环境教育内容的渗透;最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教学内容有利于环境教育的实施。

3.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渗透入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方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针对性的调整和运用,通常来说,语言形式、直观形式、实际训练形式是最主要的三种模式。语言形式是指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语言活动的沟通来获得环境知识的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讨论法、问题法等;直观形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实物的直观展示或演示,以及教学性的参观等形式让学生获得直观性的认知,比如演示法、野外观察法、参观法等;实际训练形式是指通过指导性或引导性的实际接触性训练来锻炼学生形成技能、习惯或能力的方法,比如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等。除此之外还有诸如模拟法、快速联想法、材料阅读法、图表分析法等课联合运用。

(2)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高考带来的压力导致他们课外活动的机会较少,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更应该抓住有限的课外活动机会,渗透环境教育。通常的教学方法或策略有环保宣传活动(比如主题宣传活动、主题班会、团队活动、实践活动等)、环境竞赛活动、环境保护小组的社会活动等。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课外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需要考虑到教学目的与目标、学生特点、学校与周边提供的物质条件等因素。此外,课外活动还需遵循个性原则、自主原则、时代原则与安全性原则。

(3)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环境教育

第9篇: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计划范文

1、引言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尤其是“3+综合”高考改革的出台,在综合考试中,一改以往各科单独学习,单独考试的方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这就要求广大师生不仅要学好各科的知识,还要十分注重各学科之间的渗透。

就目前各中学的情形来看,由于地理多年被当作“副科”,致使地理教师上课缺乏积极性,上课形式,内容,枯燥单一,学生有在地理课中打磕睡,做其它科作业,甚至逃学等现象发生。在全国高师地理系中也有许多同学没认真学好专业知识,或者没学好多学科渗透的知识,以致将来走上岗位时,知识储备不够,不能灵活运用各科的知识渗透进地理课堂中。本文通过分析新课程体系下,地理学科在“综合”科中的地位及美国教材多学科渗透的状况,并着眼于从三个方面论述地理教学中的多学科渗透教学,希望能对高师地理系学生及中学师生有所帮助。

2、地理学科在“综合科目”中的地位及美国教材分析。

地理学科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使之容易成为无论采用哪一种综合形式考试试题的题眼。地理中的自然部分易于与理科综合,人文部分则便于与文科综合,而大综合就更利于地理学科发挥优势。如全球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热点现象与问题,可以使政、史地3科有机地结合起来;资源开发,环境污染与治理保护,可以使理、化、生、地各科巧妙融合在一起;以区域为单位的事物与现象的剖析,则使文理科的融合和渗透变得更加便利。在1998年和1999年教育部对部分省、市招收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题中,地理知识的分数比重占全卷总分的一半以上。地理学科在“综合科目”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1]

同中国教材相比,美国教材更注重多学科渗透。美国教材在温度和密度这一节中讲述了液体的密度(学科内渗透浮力,学科间渗透海水的对流——海洋学)气体的密度(学科内渗透浮力的应用——热气球,学科间渗透大气环流——气象学),固体的密度(学科内渗透热胀冷缩,学科内渗透地壳运动——地震、造山,火山——地质学,地球物理学)这种渗透用密度这根主线贯穿其中,有条不紊。这就像一根神经上伸出无数未梢,无论触动了哪根未梢都会引起反应。可见,在新形势下,我们不仅要从教材予以改变,更要从地理教学中进行渗透,以提高未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2、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多学科渗透。

2.1充分利用地理课堂渗透各个学科。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意图的主阵地,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适时渗透各科知识,既可以调节课堂单一、枯燥的气氛,又可以使同学们获得更多的知识。

2.1.1在自然地理基础知识教学中,注重各自然要素和自然系统与人类活动的联系以及人类对它们的作用和影响,特别是不利的影响,让学生明确消除这些不利影响的途径和方法。[1]尤其要强调对各类要素和自然系统的保护措施,如在讲解天气和气候的知识时,可恰当地引入温室效应对人类的影响,并向学生讲解几种缓解的办法。这种逆向教学的方式,更有利于知识的渗透。此外,地理上涉及的岩石风化,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光化学烟雾的形成、臭氧层漏洞,光合作用等知识,与生物、化学有着较广泛的联系,在讲解这些知识时要巧妙进行多学科渗透。

2.1.2 对于区域地理教学,应从区域环境条件,环境问题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与规划等新的角度重新组织区域自然地理和区域人文地理的知识内容。同时,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注重引导学生用已学的地理知识和原理正确评价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环境状况,人地关系、生产方式和经济模式,特别要注意那些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和区域发展模式的评价和分析,引导学生针对问题和区域发展的条件,提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构想,以锻炼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这样,无形中,学生综合运用和处理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此外,也可在区域地理教学中,适当渗透国防知识,如在学习“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一节时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我国的一些海域存在着海域划界和岛屿归属的矛盾和争议。在南海,有一条历史形成的断续的传统海疆线。在岛屿归属上,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比如南沙群岛屿已被一些国家大量侵占。由此,可使学生感到我国国防建设的紧迫性,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此外,地理上涉及到一些国家或地区的领土,领海的争端,民族的矛盾,宗教的冲突,甚至国家的分裂等重大问题,与当时的政治,历史背景都是分不开的,如科索沃问题等。

2.1.3对于人文地理中的资源、人口、工业,农业和城市等知识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树立生新的资源观,价值观和发展观。例如,讲工业布局时,要让学生认识: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合理的工业布局应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体现。而只顾眼前的,或只看到本地区,本行业的经济效益,不作长远和整体考虑的经济行为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地。[1]这样多学科知识放在一起讲,会改变以往上课单一的形象。

2.2抓住重大节日,不断渗透多科知识。

2.2.1运用时事热点信息渗透国防教育。

时事热点信息时效性强,学生感兴趣,也是高考“综合科目”考试的“切入点”。如2000年浙苏吉文科综合测题涉及到中国加入WTO、中东问题、巴拿马运河回归等。因此,利用时事热点信息渗透国防教育可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又如我国西部大开发,其近期目的在于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缩短东西差距。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边疆安全。因此,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时事热点,巧妙渗透知识。

2.2.2抓住“地理节”,渗透各科知识。

如在“3.12植树节”,“爱鸟周”、“4.22世界地球日”、“4.30世界无烟日”、“6.5世界环境日”、“6.25土地日”中,地理教师可组织学生以此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仅学生喜欢,而且也更容易使知识得到渗透。此外,还可充分利用寒暑期时间,开展社会调查活动。

2.3运用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渗透多学科知识。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动灵活。这些活动有学生的直接参与和亲身的体验,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进行多学科渗透的重要途径。

2.3.1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课”作为必修课已被列入教育部新颁布的《全日制普遍高中课程计划(试验)》中,这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在课程结构上的重要突破。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是“综合实践课”的重要内容,更重要的是它将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影响现行的中小学各科教育教学。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直接参与,注重让学生获取直接经验,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学习,学生从封闭的课堂走入开放的现实生活,从接受知识走向探究问题,从分科学习单一的学科知识走向综合的应用所学的多学科知识。从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看,它得适合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2]实践证明,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和极大的热情是地理老师始料未及的,而学生在活动中所释放出的巨大潜能更是让教师惊叹,活动中收到许多好的小论文和研究报告。研究性学生中学生是主体,但它的开展需要地理教师的指导。因此,高师地理系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敢于挑重担。

2.3.2组织形式多样的学生兴趣小组

依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构成的特点,可组织具有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学生兴趣小组,增大知识的构成量与渗透量。如天文兴趣小组、气象观测小组,生物观测小组、环保科技小发明和小创作组,利用板报、校刊等形式进行宣传。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参加这些小组的活动,在活动中接受新知识。

结语:

总之,在新形势下,广大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不断渗透新知识。同时应树立以下思想:树立素质教育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教育创新思想、树立终生教育思想,树立信息化教育思想,立足终生学习,不断吸纳新知识,多层次开发学生的各种能力,为中国教育改革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刘恭祥,王丽华 从“综合科目”谈地理教学改革 福建地理 2000年第3期 第15 卷

[2]徐 颐,中学地理课开展环境教育的实践和思考 地理教育 2001年第6期

[3]郑建红,努力读书学习塑造新型教育教师形象 地理教育 200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