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地理学科知识范文

地理学科知识全文(5篇)

地理学科知识

第1篇:地理学科知识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地名;乡土地理;地理命题

一、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试题命制导向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提出“一核四层四翼”的命题要求,这有助于减少死记硬背、机械刷题等不良教育教学现象。福建省作为第三批新高考改革省份,一线教师认真研究近年来全国卷和地方高考卷的地理试题,深入研究试题中的主题选取、命题立意、情境创设、问题设计和答案编制,以精准把握高考改革方向,明确备考策略。据此,教师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高考地理试题,发挥高考引导教学功能,切实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落实高中地理教育的总目标。对于教研人员或参与地理学科试题命制的一线教师而言,学习领悟高考试题的命题价值取向和命制技巧,也有助于提升其试题命制水平。新高考改革促进地理学科评价由传统的“知识能力立意”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评价转变。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内隐性,测评是以学生完成任务中的表现为依据。[1]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显著特征,关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地理试题情境的创设十分重视其真实性和复杂性。近年来,地理试题亦十分关注学术前沿研究成果,学术情境类的地理试题大量涌现,旨在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情境是运用文字、数据、图表等形式,围绕一定主题加以设置,为呈现解题信息、设计问题任务、达成测评目标而提供的载体,是为激发学生的认知建构与素养表现搭建的平台。[2]生活化情境、联系生产实际的情境和地理学术情境都是基于真实的生活问题、社会现实问题和学术问题产生的,与地理学科化情境相对应。[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地理学科命题素材的宝库。地理高考试题中出现过以剪纸、传统民居、节气、戏剧、饮食等传统文化为情境创设的问题。地名,也屡次出现在地理高考试题中。

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地名试题命制探究

(一)探究高考真题中的地名入题,评价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发展情况应通过学生在应对复杂现实情境时的外在表现加以推断。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的专有名称,具有丰富的文化蕴涵和育人价值。[4]地名类地理试题能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的结合点,贴近学生生活体验。其情境往往十分亲切自然,能较好考查学生区域认知、综合分析、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近年来在全国卷和各地高考卷中均有涉及以地名为情境材料的试题,值得广大师生关注。1.以地之名,认知区域地理特征区域认知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于真实的区域之中,任何借助地图等学科学习工具更好地认识区域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是试题对考生学科素养的较高要求。学生具备何种水平的区域认知素养,就能作出相应的何种反应。[1]例1.【2020年全国卷Ⅱ】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下图所示区域有1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1.与图示区域中地名“河”“梁”“柳”相关的自然要素依次是A.水文、地貌、植被B.地貌、水文、植被C.植被、地貌、水文D.水文、植被、地貌2.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A.风俗习惯改变B.土地利用结构稳定C.人口迁徙频繁D.自然环境变化较大试题特点:自然地理环境是聚落命名的重要依据。本组试题通过选取有代表性的区域,创设探究情境,挖掘地名背后的地理特征,要求考生能透过地名现象看穿本质,借此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和逆向思维能力。第1题中“河”寓意“河流”,即“水文”要素;黄土高原地区的“梁”,是当地一种典型的黄土地貌;“柳”则是较为明确的与当地的植被有关。其中“木”字底的“梁”字有一定的迷惑性。此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区域地理知识储备,而在义务教育阶段就有关于黄土高原“塬—梁—峁”三个发育阶段的描述。第2题则通过对比的方式进行设问,甲乙两地均有以水文要素命名的地名情境,但据图可知目前乙区域中并无河流分布,反映出该地自然环境的变化较大。地理事物和现象在不断演变之中,通过对同一地理事物在时间序列上先后的对比,或同一时间背景下不同区域之间的对比,更能凸显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差异性。地理试题采用对比的方式考查学生关键能力,是常见设问技巧之一。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或实施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时空对比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地理原理和规律,突破教学难点。在试题中,我们也能领悟到用时空视角认知区域,树立用发展的视角看待问题。2.借名之变,综合分析发展历程综合思维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各地理要素之间关联密切。地理事象处于不断的运动演变之中,发展速度或快或慢,涉及的空间尺度或大或小,时间尺度或长或短。这就要求学生能通过要素综合和时空综合的视角加以认识。同时,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研究的主线,一定空间范围内人地关系的互动过程是地理探究的重点之一。例2.【2017年天津卷】天津既有优美的盘山自然景观,又有海河沿岸的历史遗迹。4.目前,天津部分称“沽”的村落已难寻觅,主要原因是A.城市的扩展B.河流的改道C.人口的迁移D.文化的融合试题特点:试题从村落地名这一角度切入,展现了城市化过程对地域文化的影响。通过提供的示意图,地名中带有“沽”字的村落多位于海河沿岸,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天津市建有内环线、中环线和外环线,反映了天津市城市用地面积扩大,正经历着快速的城市化,在此过程中,旧城的拆迁改造易使这些带“沽”的旧村落再难寻觅。地名的变化,是区域变化发展的一个缩影。通过两组试题分析发现,两个区域均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推动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城市人口规模扩大、老城区拆迁改造、郊区城市化等现象。对此类情境材料进行挖掘拓展,使之成为十分优秀的教学素材融入教学实践。3.据名之实,渗透人地协调观念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这是贯穿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线索,应渗透于试题的情景和设问之中[3]。例3.【2018年全国卷Ⅱ】澳门半岛以低矮的丘陵为主,现在的部分土地是历年填海而成的。如图示意澳门半岛山丘分布、街道格局及部分街道名称。3.由于填海造地,海岸线向海推移距离最长的地方位于澳门半岛的A.东北部B.西北部C.东南部D.西南部试题特点:地理环境的演变,既有自然方面的原因,也有人类活动的影响。该道试题通过澳门的地名,述说着其填海造陆的发展历程。澳门半岛原有沿海街道和马路,如今已距东南海岸线较远,而且还出现了“河边新街”的新地名,均说明了东南部是填海造地的主要区域。地图中数处名带“海边”的街道和马路,为考生提供了线索,来进一步判断海岸线变化方向和距离。此外,东南部整齐的街道,亦反映了新造陆地平坦开阔的地形特征。本组试题渗透了人地协调观素养,岛屿的自然环境是澳门发展的自然基础,地域上有所局限,通过合理的开发和改造自然环境,为人类的发展谋得更广阔的空间,又不过度干扰自然环境,人地关系较为和谐。

(二)探究乡土地名,落实地理实践力素养

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当前四项学科核心素养中,地理实践力素养较为欠缺,也较难以通过纸笔测试进行评价。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布置社会调查、实地考察等地理探究实践作业。地理课堂教学,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的主阵地。几组高考真题将“地名”入题,启发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多关注生产生活实际,运用身边的地理教学资源开展教学设计。一线地理教师可凭借熟悉乡土地理的优势,积极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学资源,创设优质的教学情境,积极引领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对终生发展有益”的地理。在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地理必修2第二章《乡村和城镇》中,涉及如浙江省兰溪市“八卦村”,江西婺源月亮湾等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聚落。在进行“地名类情境试题微专题”讲评课时,笔者以所在区域乡土地理中的地名设计了两个教学补充案例,授课效果良好。案例1.笔者所属的地级市为漳州市,地处九龙江入海口,古称“月港”,是福建省古代四大商港之一,因其航道“一水中堑,环绕如偃月”而得名,如今虽名称变换,但依稀可知其明清时期的风采。此外,通过展示不同时期的地图,教师应引导学生读图、析图、用图,对地图信息的全面获取和充分解读,提升学科关键能力。案例2.笔者所在的县名为“漳浦县”,这一名称亦是很好的拓展案例。在讲评地名类试题时,笔者设置了拓展环节,介绍道:同学们,我们漳浦县唐朝时便设郡,“漳浦”二字,都带有“三点水”,其命名来源于“漳江之浦”,即我们漳浦因位于漳江(今在云霄县境内)的入海口而得名。由于距入海口近,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此堆积,因而我们能看到开阔平坦的地形、深厚肥沃的土壤,加上河流的灌溉之利,勤劳的漳浦人民让这块宝地变成了知名的“花果之乡”。类似教学环节的设计,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实际,发现地名背后丰富的文化蕴涵。教师运用学生熟悉的素材开展教学,既有亲切感,又能契合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学科语言深入地解说地名,在无形中培育了学生的爱国爱乡情怀。

(三)利用地名原创试题,融入家国情怀素养

以上分析的三组高考真题,均以陆地上的村落、道路等地名融入命题情境,呼应了新课程标准中地理2中的“2.3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和“2.4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我国是海陆兼备的大国,海岸线漫长,海域辽阔,海域的命名也反映着先民们开发利用海洋的历史。[5]福建省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笔者通过查阅相关学术文献资料,结合高考的命题特点和要求,尝试命制了一组原创试题,呼应新课程标准中地理必修2中的“2.8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和“2.9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以及地理选择性必修3“3.4结合实例,说明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原创试题】中国拥有广阔的海域空间和悠久的海洋开发、利用历史,中国先民在认识海洋、利用海洋的过程中,较早地对海域空间进行了命名,留下了丰富的海域地名遗产。中国海域地名具有显著的时空分布特征。完成以下问题。1.浙江舟山岛、金塘岛、册子岛之间的横水洋,因“潮涨自南而北,潮退则自北而南,舟将横渡”得名,命名依据是A.地理方位B.海域特产C.水文特征D.海域地形2.东海、南海、渤海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其余的海域地名在宋、明、清等时代陆续出现,一直沿续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主要原因有A.更改海域名称的程序繁琐B.古代王朝均十分重视航海C.主要命名参照地物变化小D.海域命名无际应用价值低3.长江口以南的南方沿海诸省的海域地名较北方沿海诸省丰富得多,又以浙江、福建、广东三省的海域地名数量最多,原因是南方A.沿海水深较浅B.岛礁数量较少C.近岸参照地物较少D.南方航海条件较佳参考答案:1.C2.C3.D该组试题以我国海域命名为情境材料,充分借鉴了高考题的命题特点,依次从“命名依据”“时间演替”“空间对比”三个角度设问,能较好地甄别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分析的水平。第1题,文字材料中“潮涨自南而北,潮退则自北而南,舟将横渡”是关于潮水涨落方向的描述,可知是以“水文特征”为海域命名依据;第2题,笔者有意设计了与历史学科相融合的问题,海域名称能保留至今并具有强大生命力,说明主要是命名参照地物,如沿岸地形、岛礁沙洲等变化较小;第3题,海域地名在海洋利用中具有定位导航的功能,南方浙江、福建、广东三省的海域名称多,说明南方三省航海条件较好,开发利用海洋的历史悠久。

三、结语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情境素材入题,值得广大教师思考探究。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教师注重对乡土地理教学资源的挖掘和深度开发,也是新高考综合改革下的要求。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需领悟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实践性,体悟生活,知行合一,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和能力,适应新高考的评价要求。

参考文献

[1]段玉山,姚泽阳.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测评:基于现代测量理论的视角[J].中国考试,2018(2).

[2]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地理测量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9.

[3]段玉山,周维国.基于地理课程标准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研究[J].中国考试,2018(9).

[4]《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第5册[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62.

第2篇:地理学科知识范文

【关键词】人工智能时代;地理信息科学;人才需求;人才培养

从2016年开始,美国谷歌公司的智能机器AlphaGo与人类的两场围棋大战中完胜,标志着人工智能在经历60多年的发展后正式迈入了新时代[1]。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基于云计算的空间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新型地理信息服务时代已经悄然到来,空间大数据、云计算与人工智能的碰撞,将迎来更高效、便捷、智能的新方法,地理信息服务产业势必会发生神奇的变革与进步。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地理信息产业在人工智能时代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准确掌握经济社会各领域对地理信息的新需求,立足原始创新,加大对高端领域的研发力度,不断拓展地理信息应用,开辟出新的市场空间,在融合发展中抢得先机、赢得主动。同时,高校是培养地理信息专业人才的摇篮,随着人工智能和智能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地理信息专业传统培养模式的革新,才能应对未来的机遇和挑战。地理信息科学(GeographicInformationScience,GIS)专业1992年由Goodchild提出,它是一门集地理学、地图学、遥感技术、计算机和测绘学等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2]。地理信息科学学科的交叉性、综合性和应用领域的广泛性决定了培养人才的多样化和多层次性[3]。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地理信息科学领域必将随之蓬勃发展,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人才引进有了新的需求,因此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智能时代专业人才需求

信息时代的到来给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带来了生机,柳林等人在对各个人才需求部门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和分类,把GIS人才分为操作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研究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五种[4]。张艳红等人在GIS内涵基础上,通过分析不同专业人才需要类型和层级,根据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5],将GIS人才划分为:基础研究型、数据集成处理与信息提取技能型、工程开发与应用型和复合型。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地理信息科学形成了基础理论与多学科交叉的体系,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注重学生的数据处理和二次开发等应用能力培养,同时在企事业单位及科研院所加强了对科研型人才的需求[6]。人工智能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的结合经过60多年的演化,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神经科学和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强烈需求的共同驱动下,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7]。智能时代的到来给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要求地理信息科学人才掌握地理信息科学的学科基础理论和操作工具,特别是基于地理信息平台的二次开发工具的使用。还必须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应知识基础和思维方式,使思维更富想象力,更具发散性,更有创意感,更有法规意识,更有文化内涵,更有生态观念,才能满足现代工程对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二、智能时代人才培养模式

新时代地理信息科学教育应鼓励学生根据兴趣选择更广阔的专业课和实现更严格的专业训练[7]。按照重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上着重加强学生的基础专业知识的培养,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学科基础课和选修课中注重专业基础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以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提升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为目的,构建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保持专业主干课程稳定,并根据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发展动态及市场需求变化适时调整辅助课程的教学体系改革方案。形成主体课程群和培养环节;在教学方式上,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的多种教学方式,包括多媒体教学、实验和实践教学、导师责任制教学、自主选题讨论等,特别是独具地学教学特色的地理信息科学更加强调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则体现学科的交叉性和知识的拓展性,针对不同程度同学安排难易程度适中的内容和提出不同的要求。设立与专业、课程密切相关的实验和课程实习,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特别加强专业综合训练,形成重在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按“基础性实验”、“应用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设计实验教学项目,“基础性实验”教学项目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的实践技能及基本操作,如图层渲染,地理数据库的建立,地图数据编辑等的基本操作等属于这一层次。“应用性实验”教学项目主要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如森林资源分布图的制作、土地资源调查及土地资源利用分析、基本地貌模型的制作、最短路径分析等属于这一层次。“创新性实验”教学项目主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及相关科研能力,如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地理文化大赛、学科竞赛、地理专业创新教学实践项目等属于这一层次。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将推动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科学研究的蓬勃发展,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均加强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科研型人才的需求,加强教学科研实力,推进科研型人才的培养,建立有利于提高研发能力的本科生导师制度,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创建或者依托已有的科研教学基地为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提供丰富的地理数据和模型等教学资源。指导学生积极申报校级、省级及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开展相关科研。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缩短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公司之间的距离,确保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论

人工智能时代将推动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的蓬勃发展,也将对地理信息科学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这次变革不仅会深远的影响社会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人才需求,而且会给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黄新荣.人工智能与人类的未来[J].新疆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4):100-107

[2]中国GIS协会教育与科普专业委员会.我国高等GIS教育:进展、特点与探讨[J].地理信息世界,2004(5):16-18.

[3]张艳红,邢立新,潘军.我国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立体培养模式研究[J].山东高等教育,2014,8:56-61.

[4]柳林,卢秀山.面向社会需求的GIS专业人才立体培养模式探讨[J].高教论坛,2010(6):58-60.

[5]张艳红,邢立新,潘军.我国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立体培养模式研究[J].山东高等教育,2014,8:56-61.

[6]肖林林,刘睿,张虹.大数据时代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J].价值工程,2017,16:202-203.

[7]刘经南,高柯夫.智能时代测绘与位置服务领域的挑战与机遇[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7,42(11):1506-1517.

第3篇:地理学科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指导策略

在运用传统教学方法组织开展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知识内容的教学实践工作过程中,高中地理学科任课教师往往在具体的课堂讲授式知识内容教学实践过程中,长期占据着基于课堂教学知识内容呈现结构,以及课堂教学活动时间进程层面的绝对控制地位,因而导致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群体,在具体参与地理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过程中,长期处于被动性接受地位,无法获取到数量充足的时间资源进行自主性思维体验过程,给学生实际获取的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内容学习掌握效果造成了极其显著的不良影响。与此同时,在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开展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工作过程中,高中地理学科任课教师往往过分侧重于针对地理学科理论性知识内容展开教学讲授,在未能充分关注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知识内容的实际应用价值背景之下,给高中阶段学生群体地理学科知识内容学习效果的改善提升,造成了极其显著的不良影响。在新课标教学改革实践工作的深入推进背景之下,高中阶段学生在具体参与地理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过程中的知识应用能力水平引起了广泛关注,而研究性学习策略在高中阶段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引入运用,为有效改善提升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群体的地理学科知识内容应用能力,发挥了程度显著的支持和助力作用。有鉴于此,本文将会围绕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展开简要阐释。

一、高中地理学科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具体要求

(一)针对实际设定的学习实践活动目标展开细节分化处理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开展过程中,针对已经设定形成的学习目标展开细节分化处理,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实践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还能显著改善提升针对特定课题展开教学呈现过程中的效率水平。比如在围绕《河流环境的污染及治理》课题组织高中阶段在校学生开展地理学科知识内容研究性学习体验过程中,高中地理学科任课教师,应当在具体开展课题教学环节之前,优先督导高中阶段在校学生,围绕如下细节分化性学习项目完成预习探究学习体验过程:(1)被污染河流的种类、引致因素以及污染来源;(2)实地获取的水样样本在实施化验处理过程中需要满足的基础技术条件,以及需要运用的技术方法;(3)河流污染治理职能部门对河流污染问题所表现的态度;(4)河流污染问题的发生对普通居民生活状态的影响;(5)河流污染治理工作的具体实践策略。

(二)切实明确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具体要求

高中地理学科任课教师作为高中学生在具体参与地理学科知识内容研究性学习体验过程中的主要指导者,应当在具体组织开展的高中地理学科课题研究式学习活动组织开展之前,优先为学生设定和提出明确且系统的学习要求。要切实督导学生借由对具体课题活动的参与,明确充分认识研究性学习体验活动本身具备的综合性实践价值;要督导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群体,在具体参与实施实地性考察活动,测量活动,以及实验探究检验活动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并且在此基础上确保实际获取的数据信息要素,能够具备稳定且充分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而在具体形成课题研究性学习结论过程中,应当指导相关学生尽可能保障和促进实际形成的学习成果具备充分的新颖性和独创性。

(三)切实保障研究性学习课题设置过程中具备充分实际性

为切实保障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群体,在参与地理学科课题研究性学习体验过程中顺利实现自身基础性地理学科知识内容学习掌握水平的充分改善提升,应当督导高中阶段地理学科任课教师,在具体设定研究研究新学习课题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和把握研究性学习课题与实际之间的相互联系,确保具体组织开展的研究是学习活动,能够保证和支持高中阶段学生群体的地理学科知识内容学习掌握水平不断改善优化。

二、高中地理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指导策略

以研究性学习方法组织开展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知识内容的教学实践工作,不仅应当注重于培养和提升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群体对基础性地理学科理论知识,以及地理学科实践应用性技能的学习掌握水平,还能切实保障和支持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群体,能够切实全面感知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性学习内容,在日常化生活体验过程中的应用价值,确保高中学生在具体参与地理学科知识内容写学习体验过程中,能够实现自身综合性素质水平的显著改善优化。在具体组织开展的高中地理学科知识内容研究性学习体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借由对适当表现类型的教学场景的设计及和呈现,督导高中学生在充满生活气息的学习场景之中,具体完成针对特定地理学科知识内容要素的研究性学习体验过程,并且在结合生活实践体验感知基础性地理学科知识内容的实践应用价值背景之下,不断诱导和激发高中学生群体参与地理学科基础性知识内容探究式学习体验活动的主观愿望,切实改善提升我国高中阶段地理学科教学工作的综合效能获取水平。

三、结语

针对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本文选取高中地理学科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具体要求,以及高中地理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指导策略,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分析论述,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刘全科.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04:115-118.

[2]刘飞.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与指导策略分析[J].中国培训,2015,08:148.

[3]刘丹.高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策略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2:283.

[4]孔祥平.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策略———以甘肃省靖远县第三中学学生例谈[J].学周刊,2017,15:98-99.

第4篇:地理学科知识范文

初中地理是九年义务教育中重要的科目之一,地理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对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各种地理图标、图例的掌握是必备的基础,同时也是保证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根本要求。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十分有必要,它对于学生地理学科的学习很有帮助,也对学生了解各事物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影响。基于这个原因,本文就提升初中阶段学生地理识图能力的方法展开探讨。初中阶段地理课本知识十分丰富,内容综合性很强,但是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发展到最佳阶段,因此,在初中阶段地理教师对于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掌握地理识图的基本能力,养成良好的地理识图素养,进而更好地理解地理学科知识,了解地理学科内涵。

1培养学生提高初中阶段地理识图能力的重要性

地理学包括自然地理知识与人文地理知识。自然地理的开端就是对地球进行学习与了解,学生在学习认识地球的过程中,通过对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掌握到地球中自然系统的运作模式,学习到地理环境诸多要素之间的运动规律以及变化规律等。对于地理学科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来说,地理图册是重要的使用工具。地图承担着记录地理信息以及传递地理信息的重要功能,地理学科中自然地理方面的学习离不开地图的掌握与使用。学生只有了解这些内容才能明白地理学习中为什么要进行地图的学习,从而提升自身对于识图能力的重视,进一步保证地图知识的学习与更好的应用。要达成自己对于地理识图能力的提升学生要紧跟教师的引导与指导,在日常学习中学习并善于运用地理识图技能,逐渐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通过学习掌握简单的地图三要素开始深入了解地理识图方面的相关知识,同时地理识图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对我们日常生活也会有一定的帮助,例如,通过识图能力的提升学会自己看地图,可以进行方向辨别、认识地形地貌、估算距离、识别风向、读懂导航软件等,在日常出行中给予我们很大的帮助。通过对历年来各地区地理科目的中考试题考察以及地理学科课程标准的研究可以发现,地理学科中许多知识点的呈现形式都会配有图标,地理科目呈现出来的图像数量巨大,而且地理科目图标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地理科目试题中通过结合图像对学生进行读图、图像分析的能力考察,例如,学生从题目中给到的图片中获得并提取相关重点信息,结合文字材料给出的信息进行试题的解答,这就充分表现出识图能力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中的重要性。初中阶段地理学科的识图能力培养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立体空间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同时识图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巩固学生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对地理符号知识以及地理图像资料的了解与掌握后可以深入了解更多的地理知识与地理现象,这对于构建属于学生自身的地理认知结构有很大的帮助,这也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智力水平的开发与提升,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空间感,促进学生立体空间思维能力的开发。同时,初中阶段教师在进行地理学科教学中会根据学科知识以及地图资料引导学生学习地理基础知识,这种文字与图像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很好的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师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巩固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初中地理学科中通过对学生的识图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进行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识图能力的提高对于自然地理知识的记忆会更加生动具体,促进学生对于自然地理知识认知能力的提升,易于学生在自身头脑建立相关的自然地理模型,有助于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理解与把握,使学生的知识学习与掌握程度更深,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地理学科知识的储备量。

2初中地理学生识图能力培养过程中的“拦路虎”

2.1学科特点及学生特点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主要以综合科目学习为主,重点在培养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同时小学阶段的学生重点在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而抽象思维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而初中阶段的地理学科知识又是建立在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之上,因此部分学生在尚未形成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的情况下就开始初中阶段的学习,使相关知识学习的困难程度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学生在初中阶段之前也尚未对地理知识有过正式的了解,面对学科数量的增多,新科目的出现,部分学生会出现畏难情绪,无法适应新知识的呈现,从而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出现不知所措的局面,导致地理学科识图能力的提升有很大阻碍。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空间想象能力尚不健全,而地理学科的特点又是会大量涉及到关于空间想象能力的应用,这就导致学生在地理学科的识图能力方面会产生一定的阻碍,学生无法做到通过简单的文字描写深入了解知识的深层含义,因此,地理学科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识图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影响。

2.2教师教学模式

教师课堂教学模式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使教师在进行地理学科知识教学过程中对侧重点把握不到,只在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否达标,却忽略学生是否得到一定能力的发展,是否促进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的提高。学生学科思维模式的形成与建立是提升学生学科学习综合能力的基础,对于学生学科的深入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现阶段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在地理学科方面识图能力发展的忽略,导致学生地理学科整体思维模式的建立与形成受到影响,使学生地理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受到阻碍,对学生地理学科整体能力的发展形成不可忽视的阻力。

3提升学生识图能力的方法策略

3.1立足教材,正确认识识图能力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的地图识图等能力提出一定的要求,同时初中地理教材也配备相关的地理图册作为教材的辅助,由此可见,初中地理的识图能力是被国家所重视的一个方面。教师教学过程中也不难发现,初中阶段的地图具有直观性的特点,这也是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而进行的设计安排,地理图册以及地理教材中对于地理图标以及相应的图像资料均以生动形象的形式进行展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发展识图能力,养成良好的识图习惯,培养正确的识图意识同样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地理识图能力是为地理学科的深入学习做基础,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识图能力对于地理学科知识中涉及到的地形特点、中高低纬度的划分、大洋大洲的分布,气候变化的分布以及进行相关空间位置的推算与学习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学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对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分析,使自身的地理学科分析能力得到培养与锻炼,进一步掌握地理学科的识图能力,提高地理学科素养。例如,在七年级上册教科书《地理》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一文学习中,教材的编排与设计先是使学生了解世界的气温以及降水分布,进而借助气温与降水分布使学生了解世界的气候分布,以及各个气候类型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在第一章学到的地球相关知识,根据地理图标先是进行全球各大洲与大洋分布情况的了解,进而进行各种气候类型的学习,通过对地球地理概况的了解猜测气候分布的特点以及成因,大胆猜测各种气候类型条件下,各地区会有怎样不同的特点,以及不同地区的植被类型、环境都有哪些特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进行地理图册的观察,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情况以及各种气候类型的产生成因。教师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观察地图中的经纬度分布情况,以及各大洲的地势地形分布情况,来进行气候类型的分析,使学生正确认识到气候形成与地球纬度的关系及各种特殊气候产生的原因。一般情况下,地球气温分布规律是从赤道最高,随着纬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递减。但是同一纬度内,海拔高的地方气温相对较低,海拔低的地方气温就相对来说高一些,这也就导致同一纬度内海拔高度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气候类型,而相同的气候类型也会分布在不同的纬度范围内。因此,学生对于地理图册中地理图像的海拔高度以及纬度的判断就要具备一定的辨识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识图能力的培养。

3.2立足学生,加强识图能力的重视程度

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被重视,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对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具有一定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学生学会正确辨别图标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识图能力,从而获得相应的地理相关知识。同时,在教学中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抱有浓厚的兴趣以及最佳的学习状态是同样重要的。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学习中可以了解到世界上共有七大洲和四大洋,同时还会学到许多重要的半岛、岛屿海湾以及海峡,在这部分的内容学习中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图表以及图像资料进行教学,采用将地球以平面图的形式向学生进行展示,并对学生进行分小组比赛的形式,进行七大洲、四大洋以及重点岛屿、海峡、海湾的标注比赛,学生通过对图像的了解以及位置的确定来进行对图像进行标注,选出标注的又快又好的小组给予一定的表扬和鼓励。这样游戏的方式既使学生的识图能力得到锻炼,又引起学生地理识图的学习兴趣。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其地理学科知识掌握的基础,同时教师要重视学生对于地理图标的分析能力,使学生可以通过地理图标获取相关地理信息,得到一定地理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识图能力会得到进一步加深,同时还会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七年级下册《地理》课本的学习中,为更好的巩固学生本册书的基础知识,教师在进行每一章节讲解过程中均可采取多媒体的手段向学生展示各个不同半球、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地形的不同、地势的不同以及气候的不同等,通过直观展示的手段使学生更加深刻了解各地的差异。同样,在学期末进行课本复习的时候,教师通过应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考察,教师可以展示某地区图标,要学生进行知识抢答,首先进行位置判断,进而通过对其纬度以及海陆空间位置的判断来分析气候类型,这样既使学生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又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到锻炼,同时进一步使学生的识图能力得到提升。

3.3立足方法,深化提升识图能力

通过教师一定的教学引导以及学生一定的知识掌握,学生对于地理识图能力会有一定的提升,后续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到的就是不断深化学生原有的地理识图能力,使学生识图能力达到更高标准。例如,学生在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材中会学习到我国不同的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气候特征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对学生进行各地区的知识讲解之外,也要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相邻地区之间气候或地貌的异同等,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识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识图技巧得到进一步深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一定的教学技巧对学生进行识图能力的培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有扎实的识图能力,具备一定的识图方法。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下册《地理》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学习中,学生会学习到两个位于美洲的国家“美国”和“巴西”,在进行这两个国家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对比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向学生展示二者在地球的位置,让学生根据位置来分析二者在地理概况以及气候类型等方面的异同,美国位于北美洲,其地形主要是东山地中平原西高原,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它的主要气候类型,也有一部分地区位于寒带、亚寒带以及热带。而巴西位于南美洲,地形结构是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气候类型以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二者同位于美洲大陆,但是所处半球不同,所处纬度高度也不相同,国家内的地貌也不尽相同,因此气候类型等基本地理概况也是不同的。教师通过对比使学生认识并了解到两个国家不同的地理概况,认识到不同的地图图标标识方式,能够使学生识图辨别能力的准确性得到一定的巩固和提高。

4结束语

第5篇:地理学科知识范文

关键词:地理学思想;乡村振兴;主题教学

推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是实现乡村人才、产业、生态、文化与组织等全方面的振兴。乡村转型发展中呈现的多元化模式与路径彰显乡村的多元价值与强劲的后生发展动力。地理学研究中的乡村振兴地理学和发展地理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学者们关注的乡村振兴发展机制、模式路径与地理学思想紧密关联。可见,地理学思想对于处理人地关系、推动国家城乡协调发展具有独特价值。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对于提高学生对国情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爱国情感显得尤为重要。地理学思想是地理学关注地理事物与现象在区域空间中的时空耦合过程中的学科思维与法则,是地理学独特性的体现。例如,自然地理强调系统思想,人文地理强调区位论。这些也是地理教学工作者一直关注和强调的教学重点。[1][2][3]尽管学科知识客观地隐含学科思想,地理教学仍需要重视和贯彻地理学思想的渗透。然而,学界目前尚未以地理学思想为基础建构起完善的地理教学论体系,对于以学科核心的思想方法作为教学主线的研究相对于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研究成果较少。因此,本文结合地理学思想,探讨在乡村振兴主题下如何以地理学思想为指引开发教学实施路径,以地理学思想为主线组织乡村振兴战略有关的教学,以期为相关课堂教学实践提供路径参考。

一、地理思想方法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1.地理学思想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一脉相承

地理学思想是地理学研究的根本依据,也是中学地理教学发挥独特育人价值的根本依据。地理学思想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一脉相承,它不仅仅是一种观念、法则,也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源泉。《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和育人价值。从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可以看出,它的提出与地理学独特的区域性思想、人地协调思想、因地制宜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等是一脉相承的。因此,重视地理学的学科思想,不仅仅是地理研究者需要秉持的原则与核心思路,同时也应该成为地理教育者展开教学活动、地理学习者参与地理学习活动的主线思想。如何落实核心素养,教师不应该只关注过程性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还要关注地理学思想对教学的价值和指导作用。[4]在丰富的有关地理学习方法与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的研究中,教师应该始终从学科的根本特性出发进行思考。

2.地理教学中忽视学科思想的指导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通常注重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基于关联的教学内容,选取恰当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策划教学过程与教学活动。这种较为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优点,但也可能会造成忽视地理学科独特性的问题,造成地理学思想仅仅成为了课堂教学中片段式渗透、局部化提点内容的偏差。这样一种不是从认知、分析与解决地理问题的根本思想组织设计教学活动的方式,对于发挥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连贯性与彻底性是不够充分的。地理的教与学都应该以地理学思想作为指导,依据地理法则与观念帮助学生发现、表达、分析、处理与解决地理问题。教师需要意识到地理学思想的重要价值,帮助学生获取地理知识是基础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对地理学思想的理解以及生成学生的地理品质。[5]因此,无论是采用案例式教学、大单元教学、项目式教学、主题式教学等教学方式,或从自然现象、社会问题、国家战略等挖掘地理问题,教师都需要清晰认识到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地理学思想,教学目标设计要指向地理学思想中体现的核心素养,并在此基础上生成教学活动。地理学思想与地理教学的关系如图1所示。

二、地理学思想的构成及其与地理教学的融合

地理学思想是地理学的灵魂,是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根本想法或观念。对于地理学研究而言,地理学思想是反映地理现象、探究地理规律的理念、思路与手段。中学地理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地理学思想主要由人地协调思想、区域性思想、地理空间秩序思想、尺度思想、综合思想、因地制宜思想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等构成。[6]简单来说,区域是承载人地关系的空间场所,由于存在空间差异,因此在区域内地理空间要素会呈现出一定的分布秩序与组织结构。同时,不同的时间、空间尺度的地理格局与过程会有所差别,这需要我们综合地分析时空、地方与要素,从区域的特征出发分析人地不协调的矛盾,因地制宜提出解决措施,从而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它们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逻辑关系,区域差异是认知基础,人地关系是核心对象,因地制宜是解决方法,可持续发展是目标指向。而这些地理学思想与中学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高度吻合的。在地理学思想指导下,教师需要借助一些具体的策略,如开展地理观察、地理调查、地理实验等,将地理学思想外显化。教学实施策略是贯穿地理学思想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在实施具体的教学策略时,认知工具则成为了基础性的依托,如地图、模拟动画、文字材料等。在思路清晰、指向明确、主线突出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够建构地理知识、掌握分析与解决地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理解地理学思想,最后在系统性的、连贯性的学习中生成地理品质。

三、基于地理学思想的乡村振兴主题教学

1.乡村振兴战略的地理内涵

乡村振兴地理学归属于乡村地理学或发展地理学的学科分支。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实现乡村的人才、产业、生态、文化与组织等全方面的振兴。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建设内容相对应,乡村振兴是基于乡村出现产业衰退、生态破坏、人员外流严重、治理失序等重要问题的背景提出来的,[7]乡村的衰败和凋敝蕴含着复杂的地理过程和演化机制。在地理学视角中,乡村地域系统是在一定的乡村区域内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和结构的开放系统,由自然环境、资源禀赋、经济基础、人力资源、文化习俗等区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所构成。[8]可以说,乡村振兴与地理学密不可分,乡村振兴的发展机制与模式路径依托的是地理学解决问题的思维与法则,这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核心关注的内容。

2.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地理学思想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其核心目标是实现乡村地域系统中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从学科知识来看,乡村振兴战略关联到自然面貌、人口流动、产业发展、城市化、环境保护、地域文化等丰富的教学内容。因此,乡村振兴主题下的教学资源可开发性强,并且可以作为一个宏观的教学主题融合在课程内容中。除了乡村振兴战略中隐含的多元地理知识,还需要意识到地理知识背后所体现出的地理学思想。乡村发展的振兴路径与策略的分析应基于人地关系建立起整体的、综合的分析框架。我国幅员辽阔,从自然角度看,各地区的气候环境、资源禀赋、地形地貌特征、环境承载力等差异显著;从社会经济发展看,各地区的地理区位、发展优势与短板、文化传统、发展规划也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因此,在乡村振兴规划中,虽然不同乡村地域系统的诊断特征具有区域差异性,但规划要求实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一致的。乡村地域系统具有复杂性、综合性与动态性,[9]在可持续发展目标规划的基础下,需要运用地理学的一般思想法则展开推断、分析与决策。从国家层面而言,地理学思想为国土空间规划、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重要的方法论指导。如图2所示为乡村振兴路径与模式的设计规划过程中涉及的地理知识内容以及关联的核心思想方法,区域性思想、人地协调思想、因地制宜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着乡村振兴规划的全过程。乡村振兴本身就可视作一个宏大的地理问题,解决这个复杂性、综合性、动态性、层次性强的乡村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问题,需要以地理学思想作为根本指导。乡村振兴过程中考量的地理学科知识多集中在分析地理要素、诊断区域特征的基础层面上,而对于如何整合乡村地域要素资源、利用区域资源条件开发振兴路径,是一个更加具有逻辑性、针对性、思辨性的过程。从乡村地域系统的基础性认知到乡村发展模式的创造性认知,地理学思想都贯穿始终。根据乡村振兴路径的设计过程,可以系统整理出差异化的乡村振兴路径开发所体现出的共同地理学思想,这也是乡村振兴主题下设计教学活动需要贯彻的主线与指向。

3.乡村振兴主题下以地理学思想为指导的教学路径

教师以乡村振兴主题组织相关教学资源展开教学活动设计之前,应先全面、充分、深刻地挖掘乡村振兴案例中包含和延伸的教学资源。提炼出乡村案例的发展目标后,明确其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得益于当地有效重新配置资源要素、发挥自身发展优势、形成特色产业支柱、增强村落发展竞争力的因地制宜观的落实。如图3所示为乡村振兴主题下以地理学思想为渗透主线的教学融合路径参考。在教学中,教师借助乡村振兴案例开展教学,以区域性思想作为认知起点,以人地协调思想、因地制宜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落脚点,整合教学材料、策划教学活动,通过设置教学问题链推动课堂的有效开展。教师可根据乡村振兴案例的特点与相关素材,选取恰当的教学实施策略。从教学资源的角度,在乡村区域人地关系的认知中,教师可展示地理要素地图供学生提取区域的自然概况;在乡村发展优势与劣势的分析中,给学生提供统计图表、新闻报道等图文材料作为学生综合判断的依据。教学资源与具体的教学策略是丰富多元化的,教师在完善教学材料与推敲教学细节的过程中,以地理学思想为主线的乡村振兴主题教学得以丰满与细化。从教学方法的角度,乡村振兴主题教学中具体的课堂教学方式可采用大单元教学、问题式教学等,基于案例分析过程的完整性与全面性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综合思维。乡村振兴主题下包含的地理要素广泛,涉及非常广泛的学科知识点,这些案例一般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综合性,各种地理学思想在案例分析过程中相互联系与交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可单独设计分析乡村振兴案例中某个突出要素的教学,如乡村的地域文化传承、特色农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作为一般的、可推广的思考方式与思维法则,地理学思想始终可以作为乡村地域地理要素分析的主线。

四、总结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意味着国家迈入了发展成果共享与讲求发展平衡的新阶段,这体现了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强大意志与情怀,以及国家实现重要承诺的魄力和行动力。同时,这背后蕴含了无穷的地理智慧。运用区域性思想、人地协调观、因地制宜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等地理学的重要思想方法作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到学科教学实践中的指导,是一个可实现并具有重要意义的教学思路。一方面,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地理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另一方面,依托地理学思想组织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构建欣赏现实世界的地理视角。本文以地理学思想为课堂指引,以乡村振兴主题的教学材料为载体,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与国家重大意志行动渗透育人价值提供有效教学思路。

参考文献:

[1][4]徐宝芳.运用地理思想和方法指导地理教学设计与实施[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16-17.

[2][5]张家辉,袁孝亭.地理教育中的尺度思想:基本内容与教学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6):103-108.

[3][6]张家辉,袁孝亭.基于地理素养培育的地理学史教育:价值与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26):6-8.

[7]袁孝亭.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0,30(7):82-87.

[8]刘彦随,严镔,王艳飞.新时期中国城乡发展的主要问题与转型对策[J].经济地理,2016,36(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