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地理学教育范文

地理学教育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地理学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地理学教育

第1篇:地理学教育范文

1.我国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现状

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本质是将传统的教育内容中加入可持续发展性因素,如此一来才能为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打开大门。通过新课改政策的执行,地理课程已经逐渐显现出其在可持续性发展教育里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当下我国高中地理教育课程一直沿袭着传统的二元论依据,将自然与人文进行明显区分,系统理论作为其重要授课内容,而相关与实践结合的地理知识在课堂中寥寥无几。经济逐渐飞跃的近二十年里,唯有高中地理教育固守着其老旧观念毫无变化,这直接造成了地理教育应该立即转变的现实状况。在这一背景下,重新审视我们现行的中学地理课程体系和教材,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高中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内容与目标

高中地理教学在加入可持续发展因素之后,在其实际教学中的表现为高中地理课程的变化,高中地理课程已经明显的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观点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传统的高中地理已经逐渐被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性质的高中地理教材代替,这种教材中可以从文字内容方面、图标漫画素材、互动思考版块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观的特性。总体看来,地理科目在于综合性地理常识以及区域内富有特点的地理详细描述。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在于向学生充分展示地理学这一物质系统的学科,以及这个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综合性,其本身的灵活多样性,该物质系统内包含的所有部分以及各个部分或者整体与人类能够产生影响、相互关联的作用,是我们应该深入挖掘的内容,地理学不仅是固步自封、顽固不变的,它是一种综合的内容,用一个资源丰富的流域做例子,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旅游、水利、矿产、气候、水产养殖等等)。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育目标,因此,教育活动都必须设定明确的教育目标,高中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也有其自身的教育目标。

3.我国目前的中学地理教育究竟存在的问题

3.1对于其传统性质的分类标准已经跟不上社会各方面的进步趋势,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学习;

3.2与时俱进的地理知识并没有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得以充分展现,学生普遍感到对新知识的匮乏;

3.3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地理教学中可以明显见到,但是对于其起到的可持续发展作用并不大,加入了可持续发展因素的地理教学并未经过严密的讨论以及深究其教学方法的改变,因而导致学生接受这种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因而地理课程并未担负起助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责任;

3.4高考制度影响着地理教育,使其不得不应试化。

3.5地理教育专业师资人员匮乏,专业教师知识含量以及教学方法水平不高。

4.优化高中地理学科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措施

4.1优化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模式

受传统地理教学模式的影响,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主要是围绕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等教学模式,由教师向学生单方面的灌输知识,教学活动在课堂内进行,不包含任何的交流性、研讨性、互动性、自主性教学方式,学生只能做到一味地接受知识。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与之相反,在教学手段加入了各种媒体工具的作用下显得课堂生动有趣,教师的课堂教育充满创意,学生能被其唤起积极性以及自身动力,在探讨和答疑中愉快进行知识教学。

4.2建立可持续发展教育评价体系

可持续发展加入到教育评价体系中就是指对于学生学科成绩的评定要将其知识掌握量、实践探究能力、学习能力等联合起来做出综合结果。这种评价不仅有展示学生水平的作用,其反馈作用、调节学生成绩作用、促进学生发展作用都不可忽视。

4.3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师资培训

教师本身应该意识到教学活动是不断更新、不断转变的活动,只有将学习新知识、新方法作为长效性活动坚持下去,学生才能受益。学校的教学研讨机构以及教育主管机构在对于教师采取教学方法培训时,应注意可持续发展因素的加入,并将其产生的效果尽力做到最大,让教师提高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实践课堂中效果。

小结

第2篇:地理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是指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1]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让各学科不再局限于知识教学,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知识。在各学科教材教学中融入相关思政元素,可以在丰富其原有文化知识内容、更全面地发挥教育功能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在科学的理论及思想指导下,更好地投身经济发展、社会实践及相关学科的建设。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其聚焦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系统的机理与调控,侧重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2]一方面,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几乎涵盖了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决定了它在科学、哲学、家国情怀、科学素养等方面具有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另一方面,作为高校地理专业学生的基础必修教材,人文地理学对培养地理专业人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在人文地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能够促进人文地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实现“立德树人”这一重要目标。本研究以赵荣第二版《人文地理学》教材为例,从人文地理学与思政教育的关系入手,调查分析其与思政元素融合的必要性,提出人文地理学课程思政融合的策略。

一、人文地理学与思政教育的关系

人文地理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不是对原有课程教学的否定,而是在新时代培养全面发展的青年人的背景要求下,融入新的教学方式。思政课程是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属于隐性教育。[3]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促使学生思想素质与知识水平的同步提高。人文地理学以培养学生掌握人文现象的分布特征、提高知识水平及认识本国国情等为任务,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立足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强调育人职能,重视学生内在素质的形成。因此,二者的培养目标具有内在联系,且融合过程及结果与各自的原培养目标发生冲突。

二、人文地理学与思政元素融合的必要性

在人文地理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对人文地理学及思想政治这两门学科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其在开阔地理知识视野的同时,还能够拓展思想政治课程的学科范围,是思政教育领域的变革。本研究抽样调查显示:70%的学生对人文地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不太了解,但在“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体现了哪些思政元素”这一问题中,只有10%的学生表示“不清楚”,间接反映出地理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思政基础;只有1.67%的学生认为思政元素融入人文地理课堂教学不重要,大部分学生能够意识到学习课程思政的重要性;98.33%的学生了解人文地理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益处(图1)。从统计数据来看,大部分学生认可在人文地理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有渴望学习思政知识的需要,说明在人文地理学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具有深厚的基础。

三、人文地理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策略

在人文地理学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首先,要明确融合的原则,并以此为融合策略的前提,避免整体方向的错误。其次,专业教材的知识提炼和思政教材的融合也至关重要,是整体融合策略的递进环节。同时,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其对思政元素与地理知识结合的讲授方法的掌握也是融合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最后,课堂的主体,即学生是融合策略施行的最终环节,也是融合效果的重要体现。简单来说,融合策略要在明确的融合原则下,实现教材及教师的“思政化”,进而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具体见图2。

(一)思政元素融合原则

1.分清主次,理清关系

人文地理学与思政元素的融合不是谁取代谁,而是以人文地理学的专业知识学习为主,辅以思政元素进行讲授,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提高。

2.遵循学生学习规律

融合的思想政治元素要符合该课程阶段学生的年龄、智力及心理等发展规律,不能一股脑、不加辩证地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教材和教学。

3.符合目标及课标

课程思政下的人文地理学既要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又要满足人文地理学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同时不能违背及随意更改教学目标或课程标准,一切思政元素的融入要有理有据。

(二)课程思政的层面

1.学生层面

根据抽样问卷调查的结果,学生具有一定的思政意识,对思政元素融入的态度也比较积极。学生对思政元素融入教材的章节、融入的量和时长都有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师对思政要素的融合可以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及主观意愿。同时,可通过提高学生适应能力、适当改变学习方式及了解思政相关背景知识等方式,使其较快适应和学习融合思政后的专业课程。

2.教师层面

在本次研究的后续访谈中,大多数学生表示人文地理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均应在融入过程中发挥作用。可见,不管是专业教师还是思政教师,均需主动参与思政教学,实现优势互补。具体来说,专业教师要对教材知识点进行思政化梳理,思政教师则协助专业教师提炼融合思政元素,建立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互助体系。针对不同专业教师的学科背景及思政基础,学校可以分层进行强化培训,助力专业教师创新教学手段及方法,完成考核评价体系。

(三)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

赵荣第二版《人文地理学》教材中能够提炼的人文地理学学科特色的思政元素如表1所示。这是在思想政治课之外,对学生思想政治修养的延伸培养,也将促使人文地理学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四、结语

人文地理学的融合思政是一个综合发力的革新过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一整套体系实现。除了发挥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及教材或试卷编者都是这一融合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共同发力推进人文地理学与思政元素的融合。现如今,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思政教育方式,虽任重而道远,但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及“立德树人”这一目标背景支持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必将对接时代的需求,为教育发展进程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梁品文.高校中国地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0(7):55-60.

[2]赵荣,王恩涌,张小林,等.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

[3]吕宁.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析[J].大学教育,2018(1):122-124.

[4]王勇,熊玲.高校核心课程“世界地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思考[J].地理教学,2020(22):8-11.

第3篇:地理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地理学思想;乡村振兴;主题教学

推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是实现乡村人才、产业、生态、文化与组织等全方面的振兴。乡村转型发展中呈现的多元化模式与路径彰显乡村的多元价值与强劲的后生发展动力。地理学研究中的乡村振兴地理学和发展地理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学者们关注的乡村振兴发展机制、模式路径与地理学思想紧密关联。可见,地理学思想对于处理人地关系、推动国家城乡协调发展具有独特价值。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对于提高学生对国情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爱国情感显得尤为重要。地理学思想是地理学关注地理事物与现象在区域空间中的时空耦合过程中的学科思维与法则,是地理学独特性的体现。例如,自然地理强调系统思想,人文地理强调区位论。这些也是地理教学工作者一直关注和强调的教学重点。[1][2][3]尽管学科知识客观地隐含学科思想,地理教学仍需要重视和贯彻地理学思想的渗透。然而,学界目前尚未以地理学思想为基础建构起完善的地理教学论体系,对于以学科核心的思想方法作为教学主线的研究相对于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研究成果较少。因此,本文结合地理学思想,探讨在乡村振兴主题下如何以地理学思想为指引开发教学实施路径,以地理学思想为主线组织乡村振兴战略有关的教学,以期为相关课堂教学实践提供路径参考。

一、地理思想方法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1.地理学思想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一脉相承

地理学思想是地理学研究的根本依据,也是中学地理教学发挥独特育人价值的根本依据。地理学思想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一脉相承,它不仅仅是一种观念、法则,也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源泉。《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和育人价值。从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可以看出,它的提出与地理学独特的区域性思想、人地协调思想、因地制宜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等是一脉相承的。因此,重视地理学的学科思想,不仅仅是地理研究者需要秉持的原则与核心思路,同时也应该成为地理教育者展开教学活动、地理学习者参与地理学习活动的主线思想。如何落实核心素养,教师不应该只关注过程性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还要关注地理学思想对教学的价值和指导作用。[4]在丰富的有关地理学习方法与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的研究中,教师应该始终从学科的根本特性出发进行思考。

2.地理教学中忽视学科思想的指导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通常注重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基于关联的教学内容,选取恰当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策划教学过程与教学活动。这种较为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优点,但也可能会造成忽视地理学科独特性的问题,造成地理学思想仅仅成为了课堂教学中片段式渗透、局部化提点内容的偏差。这样一种不是从认知、分析与解决地理问题的根本思想组织设计教学活动的方式,对于发挥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连贯性与彻底性是不够充分的。地理的教与学都应该以地理学思想作为指导,依据地理法则与观念帮助学生发现、表达、分析、处理与解决地理问题。教师需要意识到地理学思想的重要价值,帮助学生获取地理知识是基础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对地理学思想的理解以及生成学生的地理品质。[5]因此,无论是采用案例式教学、大单元教学、项目式教学、主题式教学等教学方式,或从自然现象、社会问题、国家战略等挖掘地理问题,教师都需要清晰认识到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地理学思想,教学目标设计要指向地理学思想中体现的核心素养,并在此基础上生成教学活动。地理学思想与地理教学的关系如图1所示。

二、地理学思想的构成及其与地理教学的融合

地理学思想是地理学的灵魂,是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根本想法或观念。对于地理学研究而言,地理学思想是反映地理现象、探究地理规律的理念、思路与手段。中学地理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地理学思想主要由人地协调思想、区域性思想、地理空间秩序思想、尺度思想、综合思想、因地制宜思想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等构成。[6]简单来说,区域是承载人地关系的空间场所,由于存在空间差异,因此在区域内地理空间要素会呈现出一定的分布秩序与组织结构。同时,不同的时间、空间尺度的地理格局与过程会有所差别,这需要我们综合地分析时空、地方与要素,从区域的特征出发分析人地不协调的矛盾,因地制宜提出解决措施,从而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它们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逻辑关系,区域差异是认知基础,人地关系是核心对象,因地制宜是解决方法,可持续发展是目标指向。而这些地理学思想与中学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高度吻合的。在地理学思想指导下,教师需要借助一些具体的策略,如开展地理观察、地理调查、地理实验等,将地理学思想外显化。教学实施策略是贯穿地理学思想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在实施具体的教学策略时,认知工具则成为了基础性的依托,如地图、模拟动画、文字材料等。在思路清晰、指向明确、主线突出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够建构地理知识、掌握分析与解决地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理解地理学思想,最后在系统性的、连贯性的学习中生成地理品质。

三、基于地理学思想的乡村振兴主题教学

1.乡村振兴战略的地理内涵

乡村振兴地理学归属于乡村地理学或发展地理学的学科分支。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实现乡村的人才、产业、生态、文化与组织等全方面的振兴。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建设内容相对应,乡村振兴是基于乡村出现产业衰退、生态破坏、人员外流严重、治理失序等重要问题的背景提出来的,[7]乡村的衰败和凋敝蕴含着复杂的地理过程和演化机制。在地理学视角中,乡村地域系统是在一定的乡村区域内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和结构的开放系统,由自然环境、资源禀赋、经济基础、人力资源、文化习俗等区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所构成。[8]可以说,乡村振兴与地理学密不可分,乡村振兴的发展机制与模式路径依托的是地理学解决问题的思维与法则,这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核心关注的内容。

2.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地理学思想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其核心目标是实现乡村地域系统中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从学科知识来看,乡村振兴战略关联到自然面貌、人口流动、产业发展、城市化、环境保护、地域文化等丰富的教学内容。因此,乡村振兴主题下的教学资源可开发性强,并且可以作为一个宏观的教学主题融合在课程内容中。除了乡村振兴战略中隐含的多元地理知识,还需要意识到地理知识背后所体现出的地理学思想。乡村发展的振兴路径与策略的分析应基于人地关系建立起整体的、综合的分析框架。我国幅员辽阔,从自然角度看,各地区的气候环境、资源禀赋、地形地貌特征、环境承载力等差异显著;从社会经济发展看,各地区的地理区位、发展优势与短板、文化传统、发展规划也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因此,在乡村振兴规划中,虽然不同乡村地域系统的诊断特征具有区域差异性,但规划要求实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一致的。乡村地域系统具有复杂性、综合性与动态性,[9]在可持续发展目标规划的基础下,需要运用地理学的一般思想法则展开推断、分析与决策。从国家层面而言,地理学思想为国土空间规划、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重要的方法论指导。如图2所示为乡村振兴路径与模式的设计规划过程中涉及的地理知识内容以及关联的核心思想方法,区域性思想、人地协调思想、因地制宜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着乡村振兴规划的全过程。乡村振兴本身就可视作一个宏大的地理问题,解决这个复杂性、综合性、动态性、层次性强的乡村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问题,需要以地理学思想作为根本指导。乡村振兴过程中考量的地理学科知识多集中在分析地理要素、诊断区域特征的基础层面上,而对于如何整合乡村地域要素资源、利用区域资源条件开发振兴路径,是一个更加具有逻辑性、针对性、思辨性的过程。从乡村地域系统的基础性认知到乡村发展模式的创造性认知,地理学思想都贯穿始终。根据乡村振兴路径的设计过程,可以系统整理出差异化的乡村振兴路径开发所体现出的共同地理学思想,这也是乡村振兴主题下设计教学活动需要贯彻的主线与指向。

3.乡村振兴主题下以地理学思想为指导的教学路径

教师以乡村振兴主题组织相关教学资源展开教学活动设计之前,应先全面、充分、深刻地挖掘乡村振兴案例中包含和延伸的教学资源。提炼出乡村案例的发展目标后,明确其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得益于当地有效重新配置资源要素、发挥自身发展优势、形成特色产业支柱、增强村落发展竞争力的因地制宜观的落实。如图3所示为乡村振兴主题下以地理学思想为渗透主线的教学融合路径参考。在教学中,教师借助乡村振兴案例开展教学,以区域性思想作为认知起点,以人地协调思想、因地制宜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落脚点,整合教学材料、策划教学活动,通过设置教学问题链推动课堂的有效开展。教师可根据乡村振兴案例的特点与相关素材,选取恰当的教学实施策略。从教学资源的角度,在乡村区域人地关系的认知中,教师可展示地理要素地图供学生提取区域的自然概况;在乡村发展优势与劣势的分析中,给学生提供统计图表、新闻报道等图文材料作为学生综合判断的依据。教学资源与具体的教学策略是丰富多元化的,教师在完善教学材料与推敲教学细节的过程中,以地理学思想为主线的乡村振兴主题教学得以丰满与细化。从教学方法的角度,乡村振兴主题教学中具体的课堂教学方式可采用大单元教学、问题式教学等,基于案例分析过程的完整性与全面性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综合思维。乡村振兴主题下包含的地理要素广泛,涉及非常广泛的学科知识点,这些案例一般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综合性,各种地理学思想在案例分析过程中相互联系与交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可单独设计分析乡村振兴案例中某个突出要素的教学,如乡村的地域文化传承、特色农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作为一般的、可推广的思考方式与思维法则,地理学思想始终可以作为乡村地域地理要素分析的主线。

四、总结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意味着国家迈入了发展成果共享与讲求发展平衡的新阶段,这体现了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强大意志与情怀,以及国家实现重要承诺的魄力和行动力。同时,这背后蕴含了无穷的地理智慧。运用区域性思想、人地协调观、因地制宜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等地理学的重要思想方法作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到学科教学实践中的指导,是一个可实现并具有重要意义的教学思路。一方面,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地理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另一方面,依托地理学思想组织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构建欣赏现实世界的地理视角。本文以地理学思想为课堂指引,以乡村振兴主题的教学材料为载体,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与国家重大意志行动渗透育人价值提供有效教学思路。

参考文献:

[1][4]徐宝芳.运用地理思想和方法指导地理教学设计与实施[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16-17.

[2][5]张家辉,袁孝亭.地理教育中的尺度思想:基本内容与教学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6):103-108.

[3][6]张家辉,袁孝亭.基于地理素养培育的地理学史教育:价值与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26):6-8.

[7]袁孝亭.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0,30(7):82-87.

[8]刘彦随,严镔,王艳飞.新时期中国城乡发展的主要问题与转型对策[J].经济地理,2016,36(7):1-8.

第4篇:地理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信念

为了深化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教育部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作出较大修订的《课程标准(2017年版)》,势必对高中地理教师产生很大的挑战。地理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取决于地理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水平和执行能力。可以说,地理教师是地理课程实施的主体和关键。那么,《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哪些突出的要求呢?明晰这一问题,有益于地理教师更充分地认识《课程标准(2017年版)》,审视自我,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向。

一、新课标对地理教师专业知识的要求

(一)完善学科知识

1.理解地理核心概念和地理知识体系《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的前言部分指出:“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1](P4)虽然《课程标准(2017年版)》并没有以学科大概念来构建地理课程内容体系,但依然强调主要概念的重要性,如“教科书内容的选择应该围绕有助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概念和关键能力展开”[2](P51)。地理教育界目前尚未对地理学科的主要概念展开深入的研究,笔者通过知网和读秀检索的结果显示,“地理的主要概念”一词较早见于1992年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指出:“学习地理的一些主要概念有:位置和分布、地方、人与环境的关系、空间的相互作用、区域。”[3]笔者根据《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此句的英文原文,认为这里谈的主要概念就是核心概念。地理核心概念是指居于地理学科中心位置、具有较强统摄力和广泛解释力的概念。它是组成地理学科课程的关键概念,是构成地理学科知识体系的节点。[4]地理教师不仅需要了解中学地理课程中的地理核心概念都有哪些,理解这些地理核心概念的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且需要思考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发挥这些地理核心概念的较强统摄力和广泛解释力。如果地理教师能够基于地理核心概念搭建起中学地理的概念体系,就表明该教师具备较高的学科素养。地理知识体系是由一系列地理名称、地理概念、地理景观、地理数据、地理特征、地理因果关系、地理原理等内容组成的系统。地理教师需胜任构建地理知识体系这一重要任务。《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高中地理课程采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本框架,在课程类别上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并且强调“选择将地理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成绩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生,需要修习选择性必修全部3个模块的内容”。[2](P7)由此,地理教师需要特别重视必修课程内容与选择性必修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需要深入学习《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认真研读地理教科书及其教师教学用书等文献,来构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知识体系,能够清晰明了某个知识在整个地理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意义。2.理解地理思想和方法《课程标准(2017年版)》非常重视地理思想和地理方法,如在课程性质部分谈到:“高中地理课程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2](P1),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中强调:“确定具体任务时要突出地理思想方法和探究技能的运用。”[2](P45)可以说,引导学生运用地理思想和方法观察周遭环境和解决地理问题,是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只有掌握了地理思想和方法,才会对地理学科有更深的体悟。对此,地理教师首先要掌握地理思想和方法的相关知识,领悟地理思想和方法的教育价值,挖掘地理教科书中地理思想和方法的体现形态,探索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地理思想和方法的策略。

(二)更新学科课程与教学知识

1.熟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课程标准(2017年版)》是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而设计的。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再到学业质量和实施建议,处处都突出了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这一课程价值旨归。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能够理解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水平划分、作用,清楚地理课程内容中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要求,把握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水平。若想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人,那么地理教师先要成为具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人,即能用地理视角观察和欣赏现实世界,能用地理思维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能用地理语言表达和交流学习成果。[5]在四个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中,“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养任务对地理教师的挑战更大,因为一些地理教师的“地理实践力”素养较低。若想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地理教师就得先通过开展或参与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实践活动,逐渐掌握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方法、能力,形成求真、务实的态度,养成坚韧和勇于探究的意志品质。2.掌握地理专题教学方法知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必修课程由原来的三个模块变为两个模块,难度有所降低,旨在提供给学生“宽而浅”的必修课程内容。在此“宽而浅”的必修课程内容中,新增了“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等要求。《课程标准(2017年版)》增加了选择性必修课程这一类型,且将“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单独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选修课程由之前的七个模块增加至九个模块,新增了“政治地理”和“地理野外实习”两个模块。可以说,《课程标准(2017年版)》从课程结构设计到课程内容的具体学习要求,都有所变化。这些地理课程内容的调整和变化直接影响着高中地理教学。《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要求教师“掌握针对具体学科内容进行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策略”。[6]因此,地理教师需要掌握地理专题教学方法知识,针对某个问题提出相应的专题教学方法,以提高地理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地理专题教学方法是针对某一具体地理课题的教学方法。[7](P98)依据地理教学方法的教育功能,可将地理专题教学方法分为目标专题教学方法和内容专题教学方法。依据课题内容的性质,又可将内容专题教学方法分为普通内容专题教学方法和特定内容专题教学方法。普通内容专题教学方法既包括自然地理专题教学方法,如土壤教学方法、植被教学方法,又包括人文地理专题教学方法,如海洋权益教学方法。地理教师需要全面、准确地把握学生认识“普通内容专题”的认知结构,因为理清学生的认知结构是普通内容专题教学方法的关键。譬如,对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的教学,地理教师需要通过学习地理学理论中的相关内容,结合中学地理课程内容,梳理出学生认识“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的认知结构(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可以通过地形、气候、母质、生物和时间等来反映)。地理教师在把握此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再结合具体内容因子,找寻和选择适当的地理一般教学方法。

二、新课标对地理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

(一)提升地理教学实施能力

《课程标准(2017年版)》还突出重视地理教师开展问题式教学的能力。问题式教学是用“问题”整合相关学习内容的教学方式。[2](P32)问题式教学注重围绕核心问题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链条,这些问题链条的设计要注重地理知识间的内在关联性,且要考虑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为了促进学生地理思维方式的形成,发展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素养,地理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条时可以参照如下几个问题来帮助学生以地理的角度进行思考,即它在哪里?它是怎样的?它为什么在那里?它如何出现?它如何及为何改变?它带来什么影响?应如何管理它?[8]此外,《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比较重视地理教师的地理实践活动的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二)提升地理教学评价与命题能力

1.具备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应用能力《课程标准(2017年版)》格外重视学生地理思维的发展过程,并提倡利用SOLO分类评价理论对学生思维结构进行评价。SOLO(StructureoftheObservedLearningOutcome),即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SOLO分类评价理论立足学生学习结果在结构上的复杂程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比格斯和科利斯将学生学习结果的表现由低到高分为五个水平,即前结构水平、单点结构水平、多点结构水平、关联结构水平、拓展抽象结构水平。[9](P23-28)为了评价学生思维结构的发展状况,地理教师应当具备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应用能力。该项能力要求地理教师做到如下几点:其一,明确关于学生思维结构的学习目标;其二,设计能够促使学生地理思维过程外显的开放式问题;其三,参考SOLO分类评价法,确定学生思维结构表现的指标,以此来判定学生所表现出的地理思维结构现状和个体差异;其四,地理教师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情况,给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反馈。2.具备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评价的命题能力《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实施建议部分新增了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对地理教师命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具备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评价的命题能力。该项能力要求地理教师做到以下几点:其一,在制定明确的测评目标时,要以地理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并对其进行细化,描述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其二,在选择测试内容时,注重从整体上把握地理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其三,确定具体任务时,重视突出地理思想方法和探究技能的运用,并注重将具体任务置于真实、复杂的现实情境之中;其四,提供结果反馈时,能够结合评分标准,提供给学生反映其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层级表现的信息,为其指明进一步的学习方向。

(三)提升反思与发展能力

1.提升反思能力《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谈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需要教师反思日常教学”[2](P31)。地理教师不仅需要反思自身素质状况,比如,自身素质能否满足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需要?哪些方面需要弥补或提升?而且应当反思地理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自我诊断,多途径收集和分析自己教学活动的信息,进而提出教学改进策略,并付诸实践来检验。比如,这样教学能否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有没有问题或改进的余地?除了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外,这节课还需要培养学生哪些知识或素养?这些知识或素养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间是什么关系?2.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是指教师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出发,综合考虑时代、社会的要求以及所在学校的发展目标,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进行预期性、系统性地设计与安排的能力。[10](P148-149)为了提高对《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理解水平和实施能力,地理教师需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规划内容包括:能够运用SWOT分析法,充分剖析自身的优势和缺点、外部环境的机遇和挑战;能够明确专业发展的内容及其重点、难点;能够制定长期和短期的专业发展目标,以及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能够选择适当的专业发展策略或措施将计划付诸于实践。

三、新课标对地理教师专业信念的要求

地理教师专业信念是指地理教师个体对学科、教学、学生和教师自身等方面所持有的信以为真的思想、观点和看法。从地理教师专业信念的内容构成上可将其分为学科信念、教学信念、学生信念和自我信念等。这里结合《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内容,对地理教师的学科信念和自我信念提出一些要求。

(一)坚定学科信念

地理教师的学科信念是地理教师对地理学科本质的认识,它会直接影响到地理教师的教学信念、学生信念和自我信念。《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课程设计的重要依据,具体谈到:“切实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在地理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在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要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本质和价值,展示其核心思想和独特视角;在社会需求方面,要响应党和国家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展示地理学与社会的关联。”[2](P5)可知,《课程标准(2017年版)》非常强调地理学科有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本质属性、特点和育人价值。由此,地理教师要坚定学科信念,高度认同地理学科之于培养现代公民的独到价值,并将学科信念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理解地理学科思想方法、体悟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

(二)增强自我信念

每一次地理课程标准的,都会对地理教师产生一定的影响。面对实施最新地理课程标准的任务,高中地理教师难免会在理解新课标和新教科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压力。对此,地理教师要提高教学效能感,相信自己凭借积累的先进教学经验,再通过更新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等,一定能够胜任新的地理教学任务。由于《课程标准(2017年版)》更加重视学科本质和学科独有的育人价值,每个地理教师也应当更加认同地理教师这一职业的专业性和独特性。当对地理学科的本质和育人价值有了更清晰地认识之后,地理教师才有可能将地理教师作为一种事业来对待,成为拥有生命自觉的地理教师,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地理教育国际宪章[J].地理学报,1993(4).

[4]张家辉,袁孝亭.中学地理课程中的地理核心概念:筛选、释义与特征[J].课程•教材•教法,2015(11).

[5]张家辉,沈琰琰.我国地理教育研究热点与展望——基于2017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转载地理教育论文的分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半月),2018(3).

[6]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EB/OL].(2012-09-13)[2018-05-02].

[7]曹琦.中学地理教学设计[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地理课程指引(中一至中三)[EB/OL].(2011)[2018-05-03]

[9]BiggsJ,CollisK.EvaluatingtheQualityofLearning:TheSO⁃LOTaxonomy[M].NewYork:AcademicPress,1982.

第5篇:地理学教育范文

进行提问的时候,要精心设计问题,巧妙的提问,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有获得成功的成就感,对地理的学习就会越来越有热情。如果地理老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讲述一些地理方面的小故事和小常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会更高。这样也会增加师生之间关系的融洽,使整个的教学水平获得极大的提高。

培养学生掌握地理学习的方法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对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特别是对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进行培养。初中学生在形象思维方面是非常擅长的。因此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投影以及读图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直观认识。可以增强学生们在学习注意力,对知识的理解也大大增强。教师要培养学生读图的习惯,让学生在遇到地理难题的时候,学会自己通过读图来解决。经过许多次的应用以后,地图的概念会在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中形成惯性思维,让学生一想到地理马上就出现地图的形象。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又使地理的教学变得非常轻松,让学生充满了兴趣。

通过教学的许多实例证明:要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并且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地理学习的技能,让学生主动的、随时随地的热爱地理,学习地理,这才是我们实施地理教学素质教育的初衷。要改变地理教师的传统观念,将地理由“应试教育”的模式向提高个人素质的方向进行转变。地理作为一门学生必须学的基础教学,起到的主要作用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通过认识自然开阔视野、强健自己的身体、了解自己的国家等。因此实施地理的素质教育,是非常有必要和必须做到的。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趣,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让学生对祖国的现状产生出忧患的意识,从而激发起学习的热情,找到学习的目的,让学生真正的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从地理的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建立起完整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以后的人生打好基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