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零售业态发展趋势范文

新零售业态发展趋势精选(九篇)

新零售业态发展趋势

第1篇:新零售业态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零售业态;信息技术;比重

一、引言

由于各零售业态之间的激烈竞争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如今各业态之间大多采用压低价格、薄利多销的消极方式赢得零售产业中的一席之地。而价格战并非长久之计,企业的利润一减再减,致使不断缩减成本,保证不了产品质量,导致消费者权益受到严重损害。这样长期的恶性循环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问题,根本无法进一步推动零售业的发展。因此零售业发展的关键还是在于零售业态的创新,以弥补现有的不足,对未来业态及企业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关于零售业态研究的文献综述

据我国2001年8月推出的《零售业态分类规范意见》,零售业态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的经营形态。零售业态是动态的、发展的概念。随着生产和需求的发展,零售业态也在不断地发展。郭彦玎(2010)提到,零售业态的内在组合要素包括:目标顾客、购物环境、商品构成情况、定价、服务方式等。零售业态的实质是这些要素的组合,不同的组合会产生不同的业态。

张越(2003)总结道,虽然传统大型商场所占比重仍较大,但其老态日渐显露,连锁超市、便民店、专卖店、专业店、仓储商店等新型商业形态发展势头强劲。我国各种零售业态形式彼此间的完全替代现象并未出现,零售业的经营方式和销售方式日益多样化,呈现出互相借鉴、兼容互补、自我更新、竞争并存的局面。

三、中国零售业态结构演变的实证分析

(一)零售业总体发展状况良好

自2007年以来,我国零售业总体发展状况良好,消费品市场稳步发展。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89210.0亿元,限额以上零售企业数量为26691个,营业面积达10044.0万平方米;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56998.4亿元,限额以上零售企业数量为52306个,营业面积达12756.8万平方米。2010年与2007年相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率为175.99%;限额以上零售企业数量增长了25615个,翻了近一番,零售业营业面积年均增长率高达127.01%。

(二)零售业态结构演变

从各业态的销售额总量来看,自2007年以来,超市、大型超市、百货店、专业店等业态销售额呈明显上升趋势,仓储会员店和专卖店起伏较大,但基本呈上升状态。家居建材商店和厂家直销中心销售额降低明显。

从2007至2010年各业态平均单位面积销售额来看,仓储会员商店、专卖店、专业店销售效率稳居前三。便利店销售效率中等,虽有起伏,但总体效率呈上升趋势。百货店销售效率中等稍低,但趋势平稳。厂家直销中心在2007-2008年销售效率较高,但2009-2010年急速降低。折扣店和大型超市销售效率较低,但较为平稳。超市效率低但在不断提高之中,上升趋势稳定。家居建材商店销售效率低,且有下降趋势。

(1)零售业态已形成新结构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可见专业店,超市,大型超市,百货店营业面积和销售额总和均占总体比重达90%以上,其中百货店的比重仅占10%左右,因此我国零售业态已突破以往百货商店一统天下,相对固化的格局,形成以专业店、超市、大型超市、百货商店等多种业态为主导,便利店、折扣仓储会员店、专卖店、家居建材商店、厂家直销中心等多种业态并存的零售业态新结构。

(2)大部分新业态发展趋势良好

四、零售业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主导业态销售效率较低

专业店,超市,大型超市,百货店合计比重达零售业90%以上,但在2007-2010四年间,除专业店单位面积销售额在平均水平以上,平均单位面积销售额约高出平均水平1.99万元/平方米18.6%,超市、大型超市、百货店均低于平均水平,平均单位面积销售额分别低于平均水平36.7%、22.6%和10.1%,可见主导业态销售效率较低,因此要保持零售业的良好发展趋势,零售业态不得不提高各业态销售效率,特别是各主导业态,而业态创新则是今后零售业态的发展方向。

2.部分新业态发展滞后

家居建材商店和厂家直销中心在营业面积和销售额总额和比重两方面均明显缩减,2010年,家居建材商店和厂家直销中心营业面积相较2007年分别下降7.8%和23.1%,比重也分别从0.76%和0.06%下降至0.49%和0.03%;销售额则分别下降29.3%和69.6%,比重分别从0.47%和0.07%下降至0.21%和0.01%。这两种业态本身占零售业比重不大,发展较滞后,且呈缩减趋势。另外,便利店的发展前景为多数学者看好,但2010年便利店营业面积和销售额总额及比重均较2007年减少,且2007-2010年基本呈下降趋势,可见我国便利店业态发展前景也并不如意,较为滞后。

五、分析我国零售业态发展对策

在主要零售业态销售效率偏低以及传统零售业态发展速度放缓的背景之下,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给零售业态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那就是将零售业态与信息技术相融合,以更好提升零售业态的发展。

(一)信息技术与零售业的融合

随着信息业的日渐扩大与百货店、大型超市等业态的销售效率低下,在零售业中融合大量信息技术成为必然的趋势。我国零售业目前属于业态层次不齐的情况,且差距十分明显,整体规模偏小,但是各项成本如物流费较高,企业管理水平与国际零售业差距较大,其中最突出的部分就是信息化程度低。

信息技术在零售企业中首先是数据采集,其次是数据传输,第三是数据存储,第四是对数据的分析。另外还有数据的服务能力,作为一种资源被内外部供应链伙伴广泛应用,来解决源自于本地需求与总部网络集中服务差异化的复杂流转问题。有资料显示,我国零售连锁业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基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店面基本管理,第二层次为对于企业总部+物流中心+门店的联网式集成管理,第三层次则升级到对整个供应链管理的高度,目前达到第三层次的中国零售企业大约只为20%。

在信息技术的渗透下,零售业在店面、商品、人员管理上都起到了决策作用,同时增加了顾客信息的获取量,减少了繁琐的人工处理过程,降低成本。

如今衡量一个零售企业是否成功的标准不再仅仅是企业的投资收益率和市场份额,还有该企业的顾客保持率。想要维持或者增高顾客保持率,就应更主动的提供服务与产品给顾客来显示出商品的价值。在顾客熟悉这种模式后会发现自己寻找需要产品的时间有所减少,使消费更为便捷,于是顾客便会倾向于这种由产品“自动上门”的消费形式。

鲁敏、乜标(2010)认为顾客让渡价值是推动零售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零售业顾客让渡价值函数为:CDV(顾客让渡价值)=TCV(总顾客价值)-TCC(总顾客成本)。其中影响TCV的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TCC包括货币成本、时间成本、体力成本、精力成本。

然而并不是企业主动提品与服务给消费者就会接受。只有通过掌握正确的消费者信息,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的信息多数是由信息技术POS终端来采集的,而增加TCV中的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减少TCC中的时间成本、体力成本、精力成本都是需要通过信息来实现的。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已不再是辅助技术。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零售企业,就必须与信息化融合,它能带给零售业新型的业态经营模式,使得企业利润与CDV同时增加,达到双赢的局面。

韩国三星与宝洁韩国公司早在2003年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双方签订项目从2003年4月开始实施洗发水品类作为品类管理的试点,主要在两个门店中进行,其中主要涉及了三个方面:有关没法品类的消费者研究、产品的有话和货架空间管理。经过十几周的测试,确定了新的货架空间管理,剔除了某些低档货品,并且按照消费者习惯,排列高、低和中档次产品。测试的结果是销售额和销售量增加,库存天数减少。

(二) 网络经营模式

网络化是零售业未来的主导,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会通过网络来开展销售。通过网络化的技术手段,可以改造传统零售业的设施环境、经营管理方式和经营服务内容,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获得商业业务边际成本的递减。无店铺销售的产生改变了传统实体店铺销售方式。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建立门店或者在有市场需求空间的场所设立自动售货机,改变了传统零售经营成本的构成。同时对于消费者及零售商双方也具有优势:

1.电子零售的互动交流形式给予消费者便利

电子零售能很好的满足消费者的消费要求。它改变传统商品间接流转机制,以浏览网页的方式,让消费者对商品信息一目了然,达到亲临现场的效果,同时在线下单购买,减少外出所消耗的人力财力。此外,电子零售具有高效率性,它超越了传统零售经营面积的限制,理论上可无限地陈列商品,消费者只需挪动鼠标就可浏览。它还突破了店面营业时间的限制,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消费者有网络,随时可以点击购买,这种超越时空的购物,充分满足了现代消费者的效率观。

2.电子零售的链条式经营使零售商受益

零售业中,商家经营首要考虑的就是成本和利润。传统零售商品流转需要经过多个批发零售商,最后到达消费者,中间环节多成本高。而电子零售通过互联网为商品流通提供了最直接的传输渠道,把消费者和供应商、经销商、运输商等紧密联系起来,计划、采购、销售、存储和支付等环节变得简单,把零售营运的成本降到最低。同时,消费者从网上直接下单购买,便于零售商从消费者处得到需求信息,及时全面的掌握消费者的个人资料,从而获得更多顾客。

作为电子商务型网站1号店于2008年7月正式上线,不到三年时间,销售额从第一年的417万元增长到去年的8.05亿元。与从垂直门类切入电子商务领域的当当网、京东等不同,一开始1号店就定位为“网上超市”式的综合品类零售商,消费者很快就找到它的相似比喻体:“网上沃尔玛”。沃尔玛更是在2011年5月13日与中国线上综合零售商1号店宣布达成战略入股协议,沃尔玛将取得后者少部分股权。由此可以说明,网络经营模式给予零售业无穷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赵 钢.零售业信息化“老生新谈”[J].中国商报,2005(9).

[2]朱博航.7-11连锁店的成功经营模式对我国零售业态的启示[J].中国商贸,2010(22).

[3]曹源.基于科学发展观的零售业态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2).

[4]郭彦玎.中国零售业态演变规律及发展趋势[J]. 知识经济,2010(11).

[5]陈敏.我国商业零售业的发展历程及其业态变迁分析[J].企业活力,2004(10).

[6]刘晓雪.竞争与共生:中国零售业态结构演变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9(1).

[7]房广霞.刍议我国零售业态的创新与发展[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4).

[8]夏露.零售业态的变革与电子商务[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第2篇:新零售业态发展趋势范文

西方的零售业发展比我国要早和快,对零售业发展的理论研究也比我们深入。目前,在西方有许多有关零售业发展的理论框架可解释零售业态发展的历史和未来趋势。尽管没有一个单独的理论能够解释零售业态发展的所有规律,但至少揭示了零售业态发展的某一方面的规律。从整体上可以将西方的零售业态发展理论分为两种:零售业态发展的循环理论和进化理论。

一、零售业态发展的循环论

循环论的支持者认为,零售业态以循环的形式向前发展。循环论又包括以下三种理论:

1.车轮理论 零售业态发展的车轮理论是由哈佛商学院的零售学权威麦克内尔教授首先提出来的。这一理论认为:创新型零售商在开始进入市场时总是以低价格、低毛利和低定位为特点和优势,从而在与业内原有零售商的竞争中取得优势。而随着这一业态的进一步发展,它们会不断购进新的昂贵设备,不断增加新的服务,从而不断提高其经营成本,逐步转化为高成本、高价格和高毛利的传统零售商,并最终发展为衰退型的零售商,同时又为新的零售业态留下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而新的业态也以同样的模式发展。

对于这一模式最常见的例子就是百货业的发展。百货公司刚出现时,由于它的低价格和高度便利性而倍受消费者欢迎,从而在与小型零售商的竞争中占得先机,成为几十年来占统治地位的业态。而时至今日,百货商店却在与超级市场的折扣商店的较量中处于下风。

2.生命周期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零售业态具有象人一样的生命现象,即存在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而在每一不同阶段,零售业态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生命周期理论将零售业态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①创新阶段。在此阶段,出现新型的零售业态,由于新型的零售业态的许多特点都与传统的零售业态不同,因此,新型业态具有差别优势。企业的投资回报率、销售增长率和市场占有率都迅速提高。②加速发展阶段。由于新型的零售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因此有大批模仿者开始效法,而最早进入市场的新型的零售商也开始进行地区扩张。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市场占有率和收益率达到最高水平。③成熟阶段。在此阶段,更新型的零售业态进入市场,原有业态失去朝气和生命力,市场占有率和收益率降低。成熟期可能持续很长时间,处于此阶段的业态可以进行创新以维持中等赢利水平,从而避免被市场淘汰。④衰退阶段。市场范围明显萎缩,反应迟钝,最终退出市场。

下表为美国的零售业态的生命周期。

3.综合化与专业化循环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在零售业态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商品种类由综合化到专业化,再到综合化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就是说,商品系列从注重深度,再到注重宽度的循环往复过程。按照这一理论,可以将美国的零售业发展分为五个阶段:①杂货店时期——综合化;②专业店时期——专业化;③百货店时期——综合化;④方便店时期——专业化;⑤商业街、购物中心时期——综合化。

从世界零售业总的发展趋势来看,60年代,零售业界采取综合型营运,因此,百货公司、大型综合零售势力高涨;70年代,零售业则进入专门化的发展阶段,专门店、连锁店、超市、便利店、自助家庭用品中心、DIY等业态相继发展;进入80年代,大型购物中心等在世界范围内兴起;而90年代则朝细分化发展,单品店、生活题材馆、无店铺销售、效外大型专门店、产地直销及家庭购物等兴起。因此,世界范围内零售业的发展轨迹也表明了这种综合化与专业化的循环趋势。

二、零售业态发展的进化论

在西方,零售业态发展的进化论主要包含两种理论,即辨证过程论和自然选择论。

1.辩证过程论 这一理论由美国的吉斯特首先提出,得到马罗尼克和沃克的支持。该理论主要来自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与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思想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该理论认为,任何观念,就其本性而言,均会导致对其本身的否定,起初提出观念,称之为“正”,对它的否定称之为“反”,其结果称之为“合”,又称之为“正”,从而又开始新的辩证过程。例如,百货商店是高价格、高毛利、低周转率的零售业态,而其对立面——折扣商店,则以低价格、低毛利、高周转率为特点。而随着零售业的发展,这两种相反特点的融合形成新的零售业态:折扣百货商店,如Kmart和Wal-Mart等。

2.自然选择论 此理论以达尔文的“适者生存”为基础,认为零售业态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环境的变化相适应,只有那些能够适应消费者需求,社会、文化和法律环境变化的零售商才能生存下来。例如,二战以后,在美国发生了城市人口向郊区转移的情况,原来的百货商店由于都开设在市中心而发生经营困难。为应付这一变化,百货商店进行革新,在店内开设专门店,并在郊区的购物中心开设分支机构。又如,近年来,由于妇女参加工作的人数增加,一些零售商为迎合这一变化而开设了以职业女性为目标市场的女性用品专门店等。

三、启示

以上这些理论也许并不完全正确,但却给与我们很多启示。这些启示对于面临激烈竞争的我国国营商业企业来说尤为重要:

1.准确定位 从以上理论可以看出,零售商的定位对于经营的成败非常重要。目前我国的零售业态呈百花齐放之势。但每一种业态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和优缺点,都有自己的目标顾客和经营管理方式。因此,企业在进行业态定位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愿望,更要考虑所处的环境、不同业态的要求以及自己的能力。

第3篇:新零售业态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消费行为;零售业态;营销策略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正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购物已经变成一种娱乐与休闲方式,消费者追求购物的舒适性、选择性、便利性。这种趋势促使我国零售业需要从消费者的行为分析入手,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市场营销策略。

一、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的变化趋势

1.多元化。随着社会文化的日益多元化,产品和服务的日益丰富,消费者的购物选择范围越来越广阔。在选择购物地点和购买方式上都较之以往有很大的变化,人们不仅追求物质的满足,更注重精神方面的享受,求新求变的思想希望尝试不同的生活方式,以至于新的消费群体不断出现。伴随着各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群体的出现,零售业态也呈现出多种形式,消费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显著。

2.个性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城市居民个性化需求愿望也日益高涨。消费者会寻找商品间的细微差别,并将这种差别延伸为个人的独特性。独特性需求的增加意味着消费者会越来越多的参与消费,提出个性化的要求,甚至亲手营造这种独特性巩固自身与产品的特殊关系,以达到充分体现自身价值,张扬独特个性的目的。

3.主动化。受新观念导向的影响,消费者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企业所确定的商品概念,而是开始主动介入商品的生产和营销活动,尤其是对于关系自身情感享受的商品属性予以密切关注,消费行为主动积极,依靠自身的消费行为和观点展示对企业的营销活动进行积极干预并引导企业重视其消费选择。

4.便捷化。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我国城市居民时间观念增强,希望能有额外的服务来帮助他们节省时间,甚至不惜为这些额外的服务支付报酬,因此,消费行为将更强调消费的便利性和快捷性。

5.专业化。消费者的成熟体现在越来越坚持在更充分了解信息的情况下再做出购买决策,他们有能力、有条件在各类产品中寻找价值最优者;他们期望获得专业化的产品和服务,优化消费价值。

二、我国零售业的发展趋势

依据我国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的变化,我国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

第一,零售业态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的多元化将导致我国零售业态向多元化的业态结构发展。百货商店、大卖场、超级市场、便利店、专卖店、专业店、网上商店、Shopping Mall等多种功能不同、类型各异的零售业态将会以各自的经营和服务特色,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为消费者提供适合各自品位的商品和服务。由单一业态转变为由购物中心、百货店、专卖店、超市等相结合的多业态经营体是必然选择。以沃尔玛为例,其共有三种业态形式:第一种是传统意义的巨型食品超市;第二种是超级中心,提供传统的品种之外如服装、电器、书籍等不同商品;第三种是以公司创办人命名的萨姆俱乐部百货公司。

同时,消费行为的多元化发展也将不断创造出新型的零售业态,比如面包房的前店后厂、美容院的前店后院等。当然,在演进的过程中,既会有新业态产生,也会有原有业态因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逐渐被淘汰,如个体杂货店,大多为夫妻店,营业面积不大,经营品种有限,多为低档日用消费品,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低,商品价格低、质量较为粗糙。在商品短缺条件下,这种商店迎合了城市中低收入居民的要求,从而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在目前城市居民消费需求结构全面升级的条件下,低水平的产品结构逐渐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同时消费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随着便利店不断优化商品结构,突出经营特色,购物便利性和快捷性特点的日益突显,城市居民将会越来越避免去个体杂货商店购物,个体杂货商店将逐渐被便利店取代。

第二,零售业态更加注重细分化。零售业态的变革,使人们的消费行为类型化。城市居民购买不同类型商品已经形成业态上的“定势”,即各种业态已按照城市居民不同的购物需求,形成了各自的经营定位,如百货商店能够提供较为丰富的商品和完善的服务,大卖场和仓储商店拥有丰富的日用品和低廉的价格,专卖店以品牌支撑,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专业店以精、专、尖、深的经营优势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便利店则能够随时随地地充分满足消费者的购物需求,Shopping Mall在给顾客提供一站式购物便利的同时,还给人们带来了文化、娱乐、餐饮、休闲、健身等全方位的享受和满足。各种零售业态以错位经营占领着各自的市场空间,互为补充,为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提供适需的商品和服务。

第三,零售业态融合化趋势加强。随着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在购物过程中的时间成本和体力成本,他们更愿意把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和服务集中起来购买。这种行为变化趋势,促使了零售业态的融合化发展趋势,即以一种主导业态为主,适度引入其他业态为辅,优势互补,科学组合,将目标顾客相同或相近的多种业态有机组合,各种业态相互呼应,形成整体的市场定位。对于消费者而言,能够满足目标顾客的不同消费需求,提高了购物的效率;对于零售企业而言,可以引发合力效应,形成综合竞争优势。现在像超市引入专卖店如药店、茶叶店、小吃快餐已成为潮流,而百货店则不仅有超市,还有餐饮、娱乐、健身等项目,俨然有购物中心的面貌,不但减少了消费者购物的成本而且还满足了消费者的娱乐和社交的需求。多种业态的相互融合,在满足多种层面消费需求的基础上,兼顾个性需求的实现,做到整体强势,单项极致,多维发展,凸显优势,既扩大规模,又减少风险,既增加功能,又提高绩效,实现多业态的有序化、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消费者行为分析的零售业市场营销对策

随着我国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的多样化及个性化发展,零售业态的多元化及细分化趋势日益明显,零售商要善于转变自己的观念,根据消费者的购物习惯调整市场策略。

1.明确的市场定位

定位的概念源自识别并满足目标顾客的需要,零售业态的定位不是指商品档次和价格定位,而主要是指目标市场定位,即预期满足哪一阶层的哪一类需求。零售企业需要在市场中不断调整其经营定位,更准确地与自己的目标市场的需要相吻合。有些零售商全力争取“所有消费者”的努力最终往往是模糊了门店类型之间的品牌形象。如百货店定位于某类人群,能体现其价值、标明其身份、张扬其个性,而不是定位于不同人群中的共同需要。  零售企业要获取竞争优势,关键在于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如大卖场、超级市场等业态应定位于城市中的普通消费者;百货零售企业应以城市中、高收入阶层为目标市场,在购物环境、经营范围、特色服务等方面展现自己的个性。如今的百货店许多传统的经营项目已经退出百货店的经营范围,如大家电、自行车等,而服装、服饰、鞋帽、箱包类商品已成为百货店的主营商品和利润的增长点,使百货店的传统含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超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诸如“生鲜加强型超市”、“食品加强型”超市,已成为超市经营重点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标志。显然,只有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相应调整商品结构,形成商品经营重点与特色,才能更好地吸引消费者。

2.零售业应向专门化发展

差异化营销在零售业态中主要表现为专业化的发展趋势。通过专业化,零售商业企业可以集中采购与销售品种齐全的商品,还可以向消费者提供价格低廉、可充分比较选择的同类型商品,因而比综合商场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明确的购买需要。专业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专营店的发展,形成以专门经营某一大类商品为主的专业店;以专门经营或被授权经营某一主要品牌商品为主的专卖店;和以专门销售建材、装饰、家居用品为主的家居建材商店。同时随着各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群体的出现,消费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显著,人们的消费行为也随之类型化。比如买洗化用品去超级市场、买家电去专业家电大卖场。以苏宁、国美等大型电器商场的出现与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大型卖场的专业化发展。

如果零售业定位不明确,就会出现目标顾客不清的问题,必然会“不够专业”,因而必须突出自身特色,增强针对性。比如百货店可以走中档或高档路线。如走中档路线,其目标顾客主要为工薪阶层,追求商品性价比,注重实惠,而对商品的样式、服务和购物环境无过高要求;而走高档路线则目标顾客主要是高收入阶层,这就要求商品的品牌、样式,同时价格、利润均保持较高,并不断通过自身品牌价值的提升以实现企业利润的增长。根据企业自身经营的优势同竞争对手相比较,选择所经营商品的品种,培育企业较强的竞争能力。

3.注意开发网络营销渠道

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的多元化直接导致了零售业态多样化: 大卖场、超级市场、便利店、专卖店、Shopping Mall。尤其是发展迅猛的无店铺零售业, 如电话销售、网络商城、邮购等正以各自的经营和服务特色,满足了消费者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2008年中国网购市场的年交易额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200亿元,同比增长128.5%,与2007年相比,增幅上升40%。据专业咨询公司的统计报告预计到2010 年此数字将增长至4640亿元,届时网上销售额将占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以上。当前国内消费者的消费重心正在向网络转移,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消费主力越来越崇尚网络消费,这也成为中国零售业增长的又一大市场空间,庞大的网购市场应该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零售业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水泥+ 鼠标”模式,这种模式既能发挥零售企业传统店面的销售优势,又能为越来越多习惯于网购的消费者提供便利。

TESCO公司成立于1924 年,是全球第三大零售连锁企业,目前在全球有超过3700多家店,遍布全球14个国家。TESCO 最初的店铺经营模式只限于食品类零售服务,经过八十多年努力经营,以及随着零售市场需求的变化,TESCO 已发展成为多元化的跨国连锁集团。近年来,TESCO也把焦点移至“非食品项目”上,大部分超级店铺除摆放食品外,同时设有成衣以及日用百货零售服务。除传统式的店铺零售,在2000年TESCO 专门成立网上销售服务。从推出至今,Tesco.com 一直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在线销售渠道。

4.大力发展城市购物中心业态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竞争日益加剧,大型购物中心应运而生。这种商业形式聚拢了众多零售业态和餐饮、娱乐服务形式,充分展示“一站式满足”的理念,顾客从中能够得到全方位良好感受,因此吸引了各阶层各类消费人群,成为城市中产阶级购物娱乐天堂和青年人超前消费的乐园,具有“城市代言人”的特征。这种商业形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人们的需求,进而刺激了消费品生产,尤其是刺激了餐饮、娱乐、文化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客观上起到了拉动经济的先导作用和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推动作用。

根据世界城市化过程中零售商业格局变迁规律,目前我国省会级中心城市,其商业资源正在由“向心集聚”转向“向外分散”或“向外集聚”,Shopping Mall具备了一定的发展条件,适度发展一些Shopping Mall是完善商业空间结构和业态结构,提高商业成熟度,加速商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闾志俊. 基于消费者行为分析的百货零售业市场策略研究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 2008年2月

[2] 西容. AC尼尔森最新调查显示零售业应瞄准专门化中国质量报/ 2003年5月13日

第4篇:新零售业态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上海 零售业 业态结构

回顾西方发达国家的零售业发展史,总体来说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变革,并且正在酝酿以信息技术为支持的第四次零售业变革。引发四次变革的主要标志均以某一新型业态的出现为表征。每次变革都对零售业的经营方式、组织形式、管理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的零售业虽起步较晚,但在短短几十年内西方国家已出现的零售业态几乎都能在国内找到模型。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零售业的发展和创新是迅猛的。本文在总结上海零售业态发展的基础上,就加入WTO以后零售业态的合理变迁与创新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上海零售业的业态结构

上海市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数据显示(1),2001年末本市商业零售企业共计43237家,其中采用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专业店和连锁店这四种业态的企业有7698家,占总数的17.80%。

业态的行业特性

一种业态的形成在于这种业态有着区别于其他业态的明显特征,承担不同的功能和任务。这种区别首先表现在主流商品上。根据《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标准,零售业包括八大行业。由于各行业涉及产品的特性以及顾客对其的需求偏好各不相同,不同行业在业态的选择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百货商店作为传统的零售业态具有商品品种齐全、购物环境舒适的特点。采用百货商店业态的行业主要是日用百货业和纺织品、服装鞋帽业,其中日用百货业的比例将近一半。超级市场具有开架式销售,价格低廉,选址面向居民区的特点。采用超级市场业态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日用百货业和食品、饮料、烟草业这两个行业。专业店的产品往往是同一品牌或同一类型,产品品种单一,集中程度高。采用专业店业态的行业主要是五金、交电化工业和其他零售业。采用连锁店业态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食品、饮料和烟草业以及日用百货业,两者分别占连锁店总数的一半和1/4。

业态布局

零售业态是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业态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需求。由于各地区先天资源禀赋不同,制定的发展战略规划也各有侧重,在经济发展体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因此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从而使得零售业态的布局表现出显著的地区特性。

黄浦区拥有162家百货商店,居各区县之首;浦东新区则以147家紧随其后;虹口、杨浦和普陀区也都在百家以上。这五个区的百货商店总数占全市的45.27%。除青浦区、崇明县和奉贤区特别少以外,其余各市区略比郊县多一些,分布基本较为平均。超级市场主要集中于闵行区、普陀区和浦东新区,共占全市超级市场的34.74%。另外杨浦区、长宁区、徐汇区和宝山区也占到23.47%,其余各区县则相对较少。其中崇明县只有一家超级市场。专业店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普陀区、黄浦区和长宁区,占全市专业店的34.59%。其余各区县的专业店数量分布较平均,所占比例都不大,金山区和崇明县的数量相对较少。连锁店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普陀区、南汇区和浦东新区,共占全市连锁店总数的47.14%。其余各区县的分布数量则相对比较平均。

业态的资本类型

零售企业的经营规模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投资方的资本实力,目前上海市零售企业的各类资本类型中,集体和私营企业的平均实收资本较低,国有和其他内资的平均实收资本是前者的3至6倍,外资(包括港澳台)则更高,平均实收资本是国有企业近10倍。不同业态的资本类型同样呈现显著差异。

百货店和连锁店的各种资本的比例大致相同。集体和私营的比重较高,均在30%以上;国有和其他内资也都占到10%左右;外资(包括港澳台)的零售企业数比例很低,尤其是连锁店分别只有0.1%。专业店的资本类型则以私营企业为主,占总数的58.46%,国有、集体和其他内资也都在10%左右,外资的比例也很低。超级市场的资本类型主要是其他内资和私营,两者共占73.24%;国有和集体也都在10%左右;虽然外资的比例同样很低,但是超级市场是四种业态中外资投资比例最高的。

上海零售业态的发展特点

零售业态的演进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社会的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然引起生产能力和消费需求质的变化,从而促使新业态的出现推进零售业态的变革。我国的零售业起步较晚,各种业态并不是按经济发展阶段依次进入的,大量新型业态几乎同时出现在市场上。所以上海零售业态的发展并不完全遵循世界零售业态变化的一般规律,呈现出独有的中国特色。

新型业态的导入没有阶段性

从国际零售业发展史看,在19世纪中期之前还没有业态的区别,基本上都是小型零售店铺。1852年,美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家百货商店——西尔斯百货商店,1930年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家超级市场。20世纪50年代,超级市场大量增加;60年代出现了折扣商店、便利店、连续店,特别是扩大了低价出售的连锁商店; 80年代流通领域的电子计算技术的普通应用;90年代以后电子商务的出现,在流通领域商品销售自动化、信息化、流通标准化、商品选配自动化等方面的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这都标志着新的零售业态形式产生的速度不断加快。

业态定位空心化,内、外资经营状况差距显著

现代零售业态的变迁并不仅仅是指业态形式的变化,而是市场细分及营销组合不断调整的结果。然而近十年上海新型业态的导入基本上是在形式上的“依样画葫芦”,并没有真正从本质上针对新业态面向的特定客户群采取相应的营销手段。

外资(包括港澳台)零售企业虽然在数量上比例很低,但是其平均经营规模和销售状况都明显优于内资零售企业。目前,外资零售商的进入主要凭借资本和管理技术上的优势,一旦完成“本土化”的战略转变,国内超市的本土优势就荡然无存,如果不及时进行科学定位,随着加入WTO进程的推进,对外资限制的逐步减退,内资零售企业将遭受重大打击。

业态布局的区域差异显著

根据全市各区县业态分布数据,综合人均零售企业数和单位面积零售企业数,并采用重心法、最短距离法和类平均法的聚类分析结果,可以把19个区县大致分成如下三类:

市中心区域商业发展成熟,商业网点聚集,是零售业最先发展的地区。而郊区各区县的零售业水平普遍较低,各种业态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范围的不断外延,新兴星火城在市郊的不断涌现,当地的消费水平和需求也会随之不断的发生变化,现有业态的布局必须根据消费需求的变化合理规划,适当发展。

零售业态结构的发展趋势

业态多元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零售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关键在于如何形成一个合理的业态结构,使各种业态得以发挥其自身的特色,在市场环境下承担起各自的功能,产生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显著,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断的发展变化,零售业态也随之变化并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提高规模效益,大力发展连锁经营

连锁经营是在同一母体企业领导下通过集中采购、分散经营,其本质是把现代化工业大生产的原理应用于零售业,实现商业活动的标准化、专业化、统一化,从而达到提高规模效益的目的。目前,连锁经营方式涉及的行业范围已经扩大到整个服务业,连锁经营活动趋于国际化。这一具有突出规模效益的业态将成为零售业态结构中的主体。

优化更新传统百货业,突出经营特色

在现代零售业态尚未形成主流的形势下,传统的零售业态百货商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占有一席之地。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消费习惯的改变,传统百货业必须按照现代化特色进行更新改造,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竞争的压力下,重新确定差别化竞争战略,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来提高商品附加值,以丰富时尚的商品、舒适优良的购物环境、优质的服务等竞争策略立足于市场。

实行专业化经营

专业店是目前各类业态中数量最多的,大多数专业商店为中小型私营零售企业。这类企业实行专业化经营目的在于有效发挥自身潜力,实现高效化。同时,这部分零售企业也在走连锁化的道路,保证在灵活优越性的同时,也能取得规模效益。

积极推进无店铺销售方式,发展电子商务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网络的逐步完善,网络化将成为未来零售业的主导。借鉴国外的成功发展经验来看,在美国,90年代中期无店铺销售方式的销售额仅占零售总额的10%,从1990年到1998年无店铺销售总额由456亿美元增长到794亿美元,增长了75%,速度远远高于其他零售方式。从美国90年代以来无店铺销售方式的惊人发展速度可以预见,当网上购物这一消费概念被逐渐接受后,随着电子商务资金技术平台的建设和物流配送体系的完善,无店铺销售将引发又一次零售业的变革。

零售业态合理变迁的应对措施

面对入世这一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就零售业态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充分的准备。

提高零售业态的市场适应能力

加入WTO以后,我国企业必须遵循WTO框架下的三个基本原则:透明度,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这三项原则要求各成员国企业间的竞争是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在这样的条件下,零售业态必须首先提高市场适应能力才能具备竞争优势。市场适应能力的提高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下的业态要素组合的调整。在这一调整过程中,企业既不能一味固守传统业态,也不能超前转换业态。

实现零售业态结构的合理化

入世以后,零售业态结构受到的冲击,新型业态要大于传统业态。对不同的业态应该实施差异化策略。可以通过两条基本途径实现零售业态结构的合理化:一是通过市场竞争,进行优胜劣汰,逐步形成较为合理的市场结构;二是靠国家的宏观政策的调节。

实施积极的业态组织政策,进行业态战略布局创新

建立既具规模又富活力的竞争机制是优化业态环境的基础。目前政府在制定行业组织政策时,应以避免恶性竞争,追求规模经济为主要目标。一方面,通过优势兼并劣势,提高市场集中度,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另一方面,实施联合与重组,整合优势资源,减少内部摩擦,实现有效竞争。

加快各种业态的分化、重组,将零售业态结构调整引向深入

多业态混合经营成为大型零售企业的一种成长方式。通过各种业态的不同运作特点从不同角度满足顾客需要,为其提供全方位、深层次的服务。企业必须在强化单业态经营的基础上,发挥不同业态的联系性和互补性。在业态组合时,尽量选择目标顾客接近的业态,从而使各业态得以相互呼应充分展示出企业整体的目标顾客定位。

参考资料:

1.方虹,流通零售业态发展趋势及其调整[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3),第2期

2.王德章、王艳红,影响零售业态选择和发展的主要因素[J],商业研究,2001,(7)

3.李怀政、仲向平、鲍观明,加入WTO后中国零售业态的合理变迁[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1,(10)

第5篇:新零售业态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零售业态;经营模式;发展路径

一、引言

中国在新型城镇化战略下改革已收到良好的效果,我国城镇化水平向更高水平迈进,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也有了增加,消费各部分占比更加趋于合理化水平,居民有了更高的消费意愿。当今市场环境中买方在交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也决定了买房需求很大程度的影响着零售业发展的态势。零售商赢取市场始终以消费者为先,在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市场条件。所以,当前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对零售业态格局和经营模式提出了新的发展课题。

二、当前黑龙江省零售业态发展现状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零售业总额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黑龙江省零售业业态则呈现更加多样化,商业更加步入现代化的轨道。根据黑龙江省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突破6205.7亿元,同比增长13.8%。增幅高于同类平均水平约0.6个百分点。2013年,全省城镇消费品市场实现5435.2亿元,同比增长13.7%,其中,城区零售业态总额和乡村消费品市场均实现了同等水平的增长,分别是4356.1亿元和770.5亿元;乡村消费品市场高于城区消费品市场0.5个百分点。各类消费品中对增长率较高贡献的有汽车、化工类产品、衣服鞋帽及针纺织品、食品饮料及烟酒、各类药品、家用电器、日用品类等。

连锁模式经营为拉动零售业态增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零售业态体制机制存在着丰富多样的类型。卖方市场已经不再是我省商品市场的特点,当今的市场是以消费者为主体的买方市场,国有国营已经退出了全省流通市场,取而代之的是集团、连锁、超市、仓买、专卖店、会员店、购物中心等多种形式,这些零售业态中70%以上都实现了产权制度改革,并拥有了现代化的组织构架和业态构经营模式。全省有年销售额约为30亿元的各类连锁经营企业有40家,零售额占全省社会消费品的2.5%,连锁店铺1100个。具体来看,5000平方米以上大型综合超市15个,营业面积近12万平方米。我省已经形成了中央红、哈客隆、波斯特、同泰、东方饺子王等一批有影响和有一定规模的连锁企业。

三、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分析

消费者选择产品方式以满足自身需求,通过对商品探寻、购买与使用以及评价完成消费者行为的全过程,还包括商品用后感受和带来的效用等方面内容。从2013年开始,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增速有所减慢,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消费者的经济水平有所降低,同时他们的购买力也有所降低,最终导致他们的消费信心在不断降低;其次,黑龙江省所在区域内一些专卖店的辐射能力增强,布局增加,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零售企业的发展,抢走了一定比例的消费者。伴随电商的迅速发展成熟,使得大量网络销售平台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其主要通过一种新型的购物体验以及较低的价格来吸引消费者,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到传统零售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购开始发展成消费者的时尚。

四、基于消费者行为的黑龙江省零售业态发展趋势分析

伴随大量全球知名的网络销售系统的问世,例如当当、淘宝等等,我们的生活习惯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人们开始趋向于通过网络进行购物,而不再愿意亲自到实体店采购,在电商愈发成熟的当今社会中,传统零售业能否得到健康持续发展,已经引起业界人士的高度重视,毋庸置疑,电商对传统零售业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冲击

黑龙江省零售业业态经历了四个阶段,当前正处在寻求差异化的关键时期。以消费者的视角,商场的专业化程度越高给于消费者的满意程度相应也越高,而且到目前为止生活用品、孕婴用品、皮衣、家电产品等零售业态的营业额逐年增加;专卖店以迅速占领市场为自身的主要目的维护了零售企业及产品的良好品牌与形象,同时也收获了较高的经营成果。超市的分工专业化发展也是零售业态的演化方向。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促使零售业态的营销目标趋向准确化,例如零售业的发展中,部分非高档商品将被分流出来,进而让位给专卖店与超市;高毛利且周转快的商品比重增加,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逐渐走上集约化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其次部分百货店还将会以大众消费作为目标市场,更进一步转变自身竞争方式,转向大型综合超市方向发展。因此多种业态会根据本行业及销售对象进行目标市场的细分,进而形成自身特点,准确的定位,有利于零售企业更好地拓展销售空间,提高服务抢占有利市场地位。因此,零售业态的连锁经营方式将朝着多行业的方向延伸,零售业态的演变多元化已经成为现在的趋势,各零售业态还向出版行业、药材业以及保健品行业等方向扩展业务,部分企业还出现连锁经营和直销方式共同推进的发展趋势。加上各地区大连锁企业间的渗透、控股、收购或合并现象的并存,使得连锁企业相互合作进而共同开发不同区域市场的趋势。

五、网购热潮下黑龙江省零售业态新模式的发展路径探究

网购热潮下我省零售业应借助自身优势,锁定目标客户,借助五大路径实现零售业态的新型发展模式。

1.借助网络平台,零售商既可以销售经销商的产品,也可以打造零售商独自的品牌,利用淘宝、天猫、QQ等网络进行营销。随着电商的发展,很多大型零售商也参与了网络购物,诸如苏宁、京东、国美等B2C网站。主流B2C购物网站的加入,加速了电商发展,不仅将网购商品种类无线扩展,还将平台对外开放,这些B2C网站不再是独立商城而是与天猫、QQ等购物网站越来越类似。传统零售业“借台”发展,促进了传统零售业与电商的融合,加快了我国零售业的发展。

2.零售业的发展新思路应积极同大型零售企业相结合同大型零售企业“搭台”合作,大型零售企业“搭台”运作模式共有两类:一类是搭建综合型网络商城平台,即经营各类百货商品,商品种类可超过大型百货超市的实体门店;另一类是打造垂直型网络商城平台,即发展某一个或某一类商品,如母婴店、药妆店、时尚店等。在国外,“沃尔玛”拥有独立的运营官网,在线业务同时向其他零售商或供应商开放。正是由于“沃尔玛”物流仓储的有限性,该网站实际上是一个拥有成千上万商品的一个“虚拟仓库”,很多商品保存在第三方供应商或零售商那里。因此,“沃尔玛”所陈列的商品不仅包括自己的门店,还包括其他供应商或零售商的商品。

3.大型零售企业或商业服务企业可凭借自由品牌优势、技术优势、规模优势,将产品价值链不断向上游延伸,扩展产业链,整合商品资源,发展批发业务。

4.提高零售业态实体店的物流配送能力。相对于各个不同区域的商品紧缺情况而言,消费者对零售企业的物流配送效率非常敏感,若消费者对商品不满意还可进行及时的货物更换,因此零售企业的物流配送能力将成为吸引“回头客”的重要因素之一。零售业态要想抢占有利的市场份额,就需要提高物流的配送能力,积极建立专业、规范以及高效率的零售仓储与配送物流队伍,确保让零售商从事核心业务,提高物流的配送效率,减少商品运输的在途时间,促进零售业态实现良好发展。

5.零售企业应积极为顾客营造良好的购物环境,有效识别潜在的顾客,充分利用多种分销渠道模式与目标受众进行线上线下交流,联营、经销、直销、或特许经营等方式都可以实现零售终端共享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

[1]杨晶晶.传统与电商模式融合视角下我国零售业发展路径探析[J].电子商务,2015(15).

[2]陆林平.电商对传统百货业的冲击及其对策研究[J].探索带,2015,(498):231-232.

第6篇:新零售业态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家电零售业;竞争现状;策略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我国家电零售市场以迅猛的增长趋势进入快速发展期,为各个家电零售企业带来绝佳的发展机会。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家电零售市场中企业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家电零售企业想要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品牌竞争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二、我国家电零售业的竞争现状分析

1、国际零售连锁巨头冲击我国家电零售业市场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看重中国市场的消费潜力,国际零售连锁巨头也毫不例外。国际零售连锁巨头的到来加重了我国家电零售业的竞争态势。外资在华的大规模家电采购使其控制中国的供应商和货源,挤占中国家电零售市场,导致部分国内家电零售企业倒闭,大幅度冲击我国家电零售业的发展。

2、低价领航,促销大战硝烟四起

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各个家电零售企业为了保住市场份额,纷纷展开各种促销手段,其中以价格战最为突出。低价是促销大战中最直接、最见效、最有杀伤力的武器。不管是传统节日、新店开展还是季节性促销,各大家电零售企业均开展各种各样的价格优惠促销活动,使得广大消费者眼花缭乱。刚刚经历的京东苏宁“8.15价格大战”使消费者深刻体会到家电零售业间的竞争态势。

3、渠道竞争,通过渠道压低成本

我国家电零售企业采取低价策略的前提,必须有低成本相适应。国美也好,苏宁也罢,家电零售企业在市场上之所以能够以价格取胜是因为其具备一定的渠道控制能力。为了争夺市场,家电零售商往往通过压低供应商利益来减少成本。一方面,家电零售商通过供应链上游价格竞争降低采购价格以减少直接成本。另一方面,家电零售商通过收取入场费、广告费、开业赞助费、约定长时间赊销等形式间接降低成本。无论哪种方式,其均是以对供应商施加压力来实现低成本,而供应商为了维持渠道关系,不得不被迫接受这种商业模式。

4、家电零售巨头大规模高速扩张,抢占市场

目前,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下,各大家电零售巨头均采取大规模扩张策略,期望通过广阔的渠道覆盖面来抢占市场,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

(1)商业中心广设新店

为了增强渠道覆盖率,家电零售巨头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在各个省市的商业中心广设新址,尤其是在新开发的商圈。例如,国美电器在某些大型商圈有多个店铺,而新商圈的成立必然带来国美电器店铺的出现。

(2)开通网络销售渠道

随着科技的进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家电零售巨头越来越注重网络消费群体,通过网络渠道培育更多客户,提高市场占有率。目前,国美电器网上商城、苏宁易购、京东商城等已是消费者熟悉的家电网络零售巨头。

(3)抢占区县市场

随着家电零售市场愈加激烈的竞争,空间广阔的县域市场也被商家所重视,许多品牌家电零售巨头已纷纷下沉至县市区布点。就拿家电零售巨头国美苏宁而言,目前已经在各个省市的二级区县市场广泛铺网,力争抢占市场先机。

三、提升我国家电零售企业竞争力的策略

目前,我国家电零售企业间的竞争已经达到白热化状态,为了适应家电市场的发展,家电零售企业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力争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并做强做大。

1、停止价格战,在合作中竞争,形成行业联盟

短期来看,价格战可能会给家电零售企业带来一定的销量和收益。然而,长期来看,恶性的价格战不仅影响家电零售商自己,而且连累上游供应商。一方面,一味的价格战影响零售商品牌形象,使消费者在购物时关注的仅仅是价格,一旦该零售商价格稍高于其他零售商,消费者就会放弃而取其次。另一方面,低零售价必然导致家电零售商通过压制上游供应商取得低成本来实现。因此,为了避免家电零售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各个家电零售商之间应该形成一个有秩序的行业联盟,用统一的行业规范来约束每一个零售商。

2、打造协同供应链管理模式,实现渠道成员共赢

当今家电零售商间的竞争,是渠道的竞争。渠道竞争力的强弱,不在于对渠道成员的控制力度,而在于对渠道成员的协调发展力度。因此,家电零售商要想提升企业竞争力,必须突破传统的渠道管理模式,打造全新的渠道成员间高度协同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实现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链的高度对接。对于家电零售企业来说,只有与供应商、消费者的共赢,才能实现长久的快速健康发展。

3、培养客户忠诚度

加强客户管理,不断提高客户忠诚度是我国家电零售商提升竞争力的有力措施。要想培养客户忠诚度,家电零售商除了提供优质的产品、高效的服务、舒适的营业场所外,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⑴建立稳固的渠道,帮助消费者方便、快速地得到企业的产品或服务。⑵持续塑造家电零售商的良好形象。⑶以独特的企业文化为背景,带给客户不同身心体验的同时,建立属于企业自身标准的产品和服务指标。⑷利用公关活动和传媒手段来引导和教育客户。⑸让具有忠诚度的客户享受相应的利益。

4、以消费者满意为核心,提升服务质量

现代营销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而消费者需求包括心理需求。同时,家电零售业未来的竞争趋势在于服务的竞争。因此,家电零售企业想要提升竞争力,必须以消费者满意为核心,提升服务质量。

(1)完善售后服务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质量越来越受消费者重视。售后服务是家电零售业服务的核心部分,家电零售商应该通过缩短安装时间、缩短响应时间、及时协调退货和换货、开通24小时客服专线等方式来完善售后服务。

(2)提供个性化服务

家电零售商的个性化服务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提供知识服务。家电零售商通过导购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建议,帮助消费者挑选满意的产品。或者通过服务人员到消费者家中现场参观及测量,了解消费者定位后通过专业的眼光和标准的尺寸为消费者挑选合适的产品。②提品定制服务。家电零售商可以通过提供个性化产品定制服务,将消费者需求直接融入产业链等方式提升服务质量。

四、结束语

家电零售业的竞争力是一个复杂而又值得探讨的问题。当前,我国家电零售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无论在何种竞争环境下,家电零售商想要提升企业竞争力,必须满足两个前提:1、通过自我调整来适应竞争环境;2、以正当、合法、高效的手段来满足当前消费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陶谦.国内大型家电零售企业竞争力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11):4-6.

[2]贺芳.浅析中国家电零售业的发展态势[J].才智,2008(08):73-74.

第7篇:新零售业态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零售跨国策略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中国的零售业发展空间巨大,已成为跨国零售连锁企业抢夺的重要海外市场。中国的零售连锁企业在面临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市场激烈竞争中应采取何种策略,是本文将要讨论的问题。

一、跨国零售企业在华发展的特点

1.业态扩张以大型超市为主

跨国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时,一般避开了在国内外市场都已步入成熟期的百货店的业态模式而主要集中在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场、大型家居建材专业店、便利店等在全球最具成长性的新型业态模式上进行投资,其中大型综合超市占据了主导地位。目前,中国的大型综合超市中,外资比重已经超过了六成。

2.独资化趋势明显

2005年后,我国政府取消了对外资零售企业的股权限制,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方式越来越与国际趋同,独资、并购将成为未来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主导方式。以内资合作进入中国市场的麦德龙等企业收回股权,实行对其更为灵活自主的独资经营。

3.区域扩张转向中西部和中小城市

跨国零售企业在中国市场总体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型城市,但是,资料表明,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的发展速度快于东部和大城市。这表明东部地区和大型城市对于跨国零售企业的吸引力在趋于稳定,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及中小型城市正日益受到外资零售企业的重视。

二、内外资零售企业的竞争优势分析

1.对消费文化的把握

在营销渠道中,零售企业和消费者接触得最频繁、最直接,我国零售企业经营多年,有着深厚的本土文化基础,切实了解我国消费者的消费文化取向和变化趋势。比如在中国人勤俭传统基础上形成的储蓄偏好特征,就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中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形成不同的消费习惯,因而形成不同的消费特色。例如江浙饮食偏甜,四川湖南嗜辣,同样是方便面,联华超市在江浙铺货以笋干老鸭、鲜虾鱼板等清淡口味为主,而在成都、长沙等城市以泡椒牛肉、酸辣牛肉为主。跨国零售企业在适应这些消费文化和习惯需要一定的过程。

2.人力资源本土化

中国零售连锁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比外资管理层更了解中国市场,了解中国消费者,对市场信息的处理更有经验。而目前的跨国大型零售企业虽然在积极推进本土化,但仍在投入大量精力做中国市场研究和调查。中国人力成本低且上下级沟通顺畅。而像沃尔玛、家乐福等跨国零售企业的人力成本居高不下,他们的高级员工基本上是总部派来的外国人,而中国人基本上是中低层管理人员,由于上下级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所产生的差别,且在收入上也差距甚远,势必造成上下级缺乏理解,导致沟通障碍。

3.企业规模效应

我国的连锁多是以总店直接投资建立直营店的形式来扩大连锁规模,然而建立分店需要庞大的资金,缺少资金使得国内零售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目前,我国连锁企业拥有的分店数量平均在10家以下的占一半以上,少的2家~3家,远远达不到国际公认的平均拥有14家才能盈利的最低标准。另外,大部分国际零售巨头采用中央采购政策,以提高与供应商的谈判能力,降低采购成本,使通道成本利润最大化,同时可以有效防范商业贿赂的发生,规范采购行为。规模偏小的缺点致使我国零售企业采购成本高,从而影响企业竞争力。

4.管理水平与竞争力

规范化与标准化是连锁经营的核心,但是我国的大多数零售企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规范化运作的经营管理体制。管理阶层只注重市场促销、价格战、忽视对市场、营销战略的研究和管理,导致企业缺乏远景规划,发展战略不明,管理混乱,效率低下。另外,配送中心不健全,难以享受统一、大量送货所带来的价格折扣。我国零售企业连锁经营理念陈旧,缺少自己的经营特色,业态功能不完善,一些连锁超市、连锁便利店盲目扩张,滥设店铺网点,其结果是规模不经济。零售业人才的缺乏也是我国零售业竞争力不强的原因之一。加入WTO后,许多世界著名的零售集团以低成本进入中国,这对于中国的零售连锁业作强作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我国零售企业应采取的应对策略

1.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

取得竞争优势是成功的营销战略的核心,迈克尔?波特将其提出的竞争战略进行组合搭配产生出4种一般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成本专注和差异专注。与国内大部分零售企业相比,跨国零售集团在成本战略上有三点优势:一是具有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集团规模采购优势;二是具有强大的资金支持其为争夺市场份额为主的长期亏损经营战略;三是其先进的管理技术和高效的运作系统为其节约了成本。目前,我国一些本土零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过于追求规模,导致管理成本过高,未能形成规模效应。我国零售企业在与外资零售企业抗衡,宜采取差异化竞争战略,具体包括空间业态差异化战略、定位差异化战略及地域差异化战略:

(1)业态差异化策略

跨国零售商的大型综合超市在中国市场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其他业态的优势还不明显。因此,对于我国零售企业而言,在百货店、超级市场、精品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等业态模式上的发展空间还很大。以百货业为例,一项调查显示,2006年上海大卖场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下降8.9%,而百货的销售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3.1%。在广州,广百、天河城百货、广州友谊和广州王府井百货,几乎占据了百货市场90%的份额。因此,在百货业态上只要找准符合自己特色的主题和定位,是能获得竞争优势的。除了单一业态经营,我国零售企业还可合理进行业态组合,规避风险,渗透市场,共享供应链,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我国零售商不应仅仅停留在对跨国零售企业的模仿层面,而应深入研究适应中国本土消费者需求的业态创新,开发出适应当地消费者需要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业态模式这才能真正在与外资零售商的竞争中,通过业态的差异化而获得竞争优势。

(2)定位差异化策略

目前,我国一些零售企业在与外资零售企业竞争中出现了定位雷同化倾向。随着家乐福、沃尔玛的进入,我国零售业刮起了“大型化”的风潮,出现了盲目发展大型超市,导致大城市中竞争过于激烈、市场趋于饱和的现象。我国零售企业面临重新定位和转型以顺应不同市场需求的问题。上海联华在发展大型超市的同时,对占比例较大的传统超市进行改造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例如,上海联华对1000平方米、1500平方米、3000平方米的标准超市分别向生鲜超市、食品加强型超市、社区店转型。我国零售企业应做好市场细分,明确目标顾客群,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实行定位差异化战略。从微观来讲,这种差异化可反映在产品、价格、便利、服务等方面。

(3)地域差异化策略

虽然跨国零售企业在版图战略上趋于向中西部和中小型城市,中国市场地域广阔,跨国零售企业的触角不可能伸遍中国各个市场角落,本土化的问题也将使跨国零售企业面临一段时期的适应期,这些都为本土零售企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中国本土零售业生在本土,长在本土,对本土的市场环境,国内商业法规熟悉,了解中国的人情世故,拥有本土化的公共关系手段,在产品上更符合当地消费需求,在服务上更贴近当地消费习惯。因此,选择市场缝隙,在外资不能快速进入的城市快速扩张,是未来本土零售企业市场地域差异化战略的核心所在。2.实施快速扩张策略

跨国零售企业通过多样化的进入方式快速在中国市场扩张,使得我国零售企业的规模劣势表现得愈发明显,严重制约了我国零售企业的竞争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追求快速扩张已成为本土零售企业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快速扩张途径有两种:

(1)通过兼并重组来实现快速扩张

兼并重组、强强联合是实现优势互补、做大做强的途径,随着跨国零售企业在国内的并购趋势日愈明显,我国零售企业只有走在前面才能不至于被动。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兼并重组的案例,如国美兼并永乐,王府井全额收购长安商场,物美兼并美廉美和新华百货等。上海华联、北京西单、北京超市发三强共组北京西单华联超市;上海一百、华联、友谊和上海市经委直属的物资总公司归并整合成国内零售业“航母”百联集团。我国零售企业并购跨国零售企业的案例也时有发生,如北京物美集团整体收购天津大荣在天津市的12家超市,北京华联集团以400万元将新加坡嘉德置地的西友新加坡购入旗下。

(2)通过连锁经营来实现快速扩张

在经济发达国家,采取连锁经营形式的商业零售业和流通业企业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约占总商业零售业和流通业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在我国,连锁经营企业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连锁经营特别是特许经营,扩张快速并且成功率高。美国商务部曾对一年后、五年后和十年后仍然继续经营的企业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一年后继续经营的特许加盟店和独立企业之间的比例分别是97%和62%,五年后继续经营的数字是92%和23%,十年后则为90%和18%。然而,采取特许经营的企业要具有成熟的内部管理能力。

3.国际化经营策略

(1)进入地区:重点瞄准新兴零售市场

如今,我国零售企业开始面临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市场激烈竞争中被迫“走出去”的国际化策略发展阶段。一般认为,目前全球引人注目的新兴零售市场包括俄罗斯、印度、中国、越南、泰国等。新兴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两大特点,第一,经济增长速度很快。新兴市场的消费品销售额的增长速度是发达国家的三倍,据预测,在未来10年~15年,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仍将十分强劲。第二,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大。科尔尼公司2006年全球零售发展指数(GRDI)研究发现,亚洲已超越东欧成为全球零售扩张的主要地区,拥有前20大市场中的40%,而东欧只占35%。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四个国家的人口就占全球人口总数的近50%。中国零售企业可把目标锁定在印度、俄罗斯、越南、巴西等零售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市场竞争不太激烈的国家。

(2)进入规模:采取区域渗透式策略

区域渗透式策略是指零售企业集中在某个地区开设新分店,待这一区域的店铺达到一定数量后,再逐步扩展建店的地区。渗透式扩张可使新增分店与现有分店的距离减少,供应链管理相对较为简单。区域渗透式策略具体的好处是:第一,降低物流成本;第二,缩短配送时间,保证商品的新鲜度;第三,减少竞争对手开店的机会;第四,提高地区的知名度、提高宣传效果。区域渗透式策略能提高单店在开店区域内的知名度,增加顾客的亲切感。中国零售企业在国内市场上稳健经营,以获取稳定现金流为主要目标,提高零售企业本身的抗风险能力,在国际市场上则以成长型分店为主,通过在俄罗斯、印度、越南、巴西等转轨经济国家,大规模开设分店,迅速抢占市场,获得较高的市场成长率。

(3)进入方式:本土化与国际化融合

本土化和国际化是相辅相成的。由于国家之间长期存在文化、政治和经济的差异,一个公司应该针对本地市场和环境条件调整营销策略。遵循本土化购物和店铺选择行为的店铺业态将能获得更好的投资回报。现代管理学理论普遍认为,海外企业最核心的战略就是实现本土化,它的实质是公司将生产、营销、管理、人事等经营诸方面完全融入当地社会的过程,更好地与当地社会文化融合、减少当地社会对外来资本的抵触情绪。这是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零售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配置有限资源、保持竞争优势的需要。一般情况下,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进程中,都有“水土不服”期,因此,在进入国外市场前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法国家乐福、泰国易初莲花、日本伊藤洋华堂进入中国市场,准备工作都在两年以上,花费在500万美元左右。中国零售企业国际化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扎扎实实地建立海外市场,认识市场、占领市场,实现本土化。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我国的零售连锁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充分了解我国零售连锁业的现状,明确我国零售连锁企业的优劣势,选择正确的适合我国零售连锁业发展的策略,才能提升我国零售连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林小丽简丽娜:百货业态进入黄金起点[N].广州日报,2006-12-25(A15)

第8篇:新零售业态发展趋势范文

一、零售行业整体趋势

2013年以来,零售行业景气度下滑,电商的分流,商业地产供给上升过快以及人力租金成本上升等压力使零售业整体面临各种不利冲击。三季度以后,受宏观经济小幅回暖,加之“扩内需,增收入”政策导向的进一步深入,零售行业在震荡中略有回升。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0,308亿元,同比增长13.0%(扣除价格因素,以下除特殊说明外均为名义增长)。

资料来源:Wind咨询 资料来源:Wind咨询

2013年9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9.80%,比上期增长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3个百分点;满意指数为94.20%,比上期增长2.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3.9个百分点;预期指数为103.5%,比上期增长1.9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2013年10月,千家核心商业企业零售指数为6.9%,比上期增长0.6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2013年10月,黄金周商品零售总额为8,700亿元,比上期增长3,310亿元,同比增长61.41%;比去年同期增长694亿元,同比增长8.67%。整体来看,2013年零售行业整体景气度比去年降低,黄金周主要受电商和实体店结合、新休假制度等影响,零售总额比去年增加。

资料来源:Wind咨询 资料来源:Wind咨询

二、零售行业发展特点

我国零售行业整体稳健,但短期内难掩低谷。宏观经济的平稳增长、城市化发展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为消费需求的长期稳步增长奠定了基础,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和一系列促进消费政策的出台也进一步刺激了消费需求的增长,并且未来经济结构转型和扩大内需等利好政策带动下,行业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但受通货回落和经济环境不确定影响,短期内行业景气度将保持低迷。

我国零售行业在资产流动性和经营获现能力方面优势较为显著,虽然负债水平偏高且短期偿债能力指标表现较差,但行业财务数据较为健康,良好的资产运营效率和现金流状况对到期债务的偿还保障程度较高,行业整体偿债水平优于其他行业,信用度较高。另外,我国零售行业整体经营稳定性很强,虽然目前面临运营成本上升、竞争加剧和资金面趋紧等不利因素,但行业下游消费需求稳定,且周转效率高,获现能力强。

三、零售行业改革趋势

首先,科学管理和先进技术将成为连锁零售企业的发展核心。随着零售企业连锁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分店数量、资产规模、业务规模、员工数量将大幅增加,公司组织结构日益复杂,对连锁零售企业的采购供应、零售终端销售和仓储配送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广泛采用信息技术的科学管理理念和系统代表了现代零售业发展的方向,将成为推动我国零售企业发展的主要手段。除了从2011年开始陆续有企业启动网上平台外,近期更多企业开始投入到O2O模式(O2O即Online To Offline,将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其核心是在线支付功能),O2O本身就是Online的用户对接Offline的商家,在中国,我们的用户都比较前卫,但是商家却不是那么成熟。与B2C相比,O2O更侧重于服务性消费,线上线下的管理系统、物流系统、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诸多环节都需要打通,目前O2O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

其次,连锁经营以及跨区域发展成为零售企业快速扩张的主要途径。全球著名的大型零售企业几乎全部采取连锁经营方式,通过连锁经营统一品牌、统一供货、统一销售、统一管理、统一形象,降低了复制成本和企业整体运作成本,有利于发挥总部与各个连锁单位的协同效益。随着零售企业向规模化发展,连锁经营也将成为我国零售企业低成本快速扩张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零售市场主要以区域性企业为主,部分区域性优势零售企业在既有区域内已占有较大市场份额,他们正实施跨区域连锁经营的发展战略,以争取更大市场份额。

第三,百货零售业态向时尚化、精细化、差异化发展。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能力的增强,居民消费趋向高档化、多样化和品牌化。百货零售业趋向通过实行精细化管理、优化品牌和商品类别、形成系列化和品牌规模、重视时尚性和挑选性等多种方式和手段,以满足特定顾客群体的需求。并将通过提供更多服务使顾客体验附加值,以此获取收入。传统大而全、小而全的综合百货店将逐渐发展为特色百货、主题百货和专业百货。主题百货店将更多地进入新兴的大型购物中心,而大型购物中心将成为我国城市化和新型商业形态组合的主要载体。

第四,业态合作模式呈现多样化。目前国内品牌百货商场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包括扩大百货商场与品牌经销商的联营、扩展与顶级品牌商的经销和授权业务、向自有品牌的专业店转化。许多商场与品牌供应商深入合作,成为品牌供应商的分销渠道和服务平台。百货店正在向大众时尚商品和奢侈品两级分化,向专业化和特色化发展。百货店提供的服务不仅需满足购物需求,更需注重休闲、娱乐、餐饮、文化消费相结合的多业态组合,以满足顾客“一站式”的消费需求。

第五,零售行业进军商业地产。据报道,沃尔玛在华购物中心投资开发项目年前已正式启动,目前计划开发的资产包括4家自有购物中心;物美以3.22亿元购得北京国际雕塑园底下文化娱乐中心地块,正式进军商业地产。据《2013中国零售业发展报告》,2012年大型超市、超市的净利润率仅分别为1.3%和2%,较上年分别收窄0.2%、0.35%。在零售业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涉足商业地产可以反映出超市企业在战略和经营模式方面的调整。

第9篇:新零售业态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中国零售业;发展战略;机遇和挑战;优势和劣势

一、中国零售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高增长时代或将结束。21世纪以来,随着连锁经营模式的迅速兴起,零售业迎来了10多年的黄金发展期,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显示,连锁百强企业2001年、2002年、2003年销售额增幅分别为65%、52%、45%,开创了零售业大发展,尤其是随后几年大卖场业态独领的阶段。分析10余年的百强数据,发现百强的增幅一直呈稳步减缓趋势。2004年到2008年的5年里,连锁百强企业的销售增幅分别为33%、32%、25%、21%和18%。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这一趋势就更为明显。2009年连锁百强增幅仅为13.5%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长达20多年的8%以上的增长后,也在逐渐减速,且一定程度上是政府调控甚至主动放慢的结果。应该说,当经济处于减速周期,行业发展的相应放缓也是必然。

(二)洗牌期间现抄底机会。随着经济的持续低迷,加上这一轮成本属硬性上涨、无回旋余地的特征,缺乏应对实力的中小企业恐怕这一次是在劫难逃。每一次行业出现危机时,也就意味着是其他企业的机遇。从这个角度看,零售业新一轮的并购与整合将会陆续上演。况且虽然较十年前有了明显改善,但零售业仍然非常分散,整合机遇一直都存在,且周期也会非常漫长。只要政策上没有限制,零售业向少数企业资源集中是必然趋势,这也有利于行业整合及效率提升。不过,前几次的洗牌都是大鱼吃小鱼,这一次很有可能上演小鱼吃大鱼的场景。不过,谁会成为这场刚刚拉开大幕的好戏中的主角呢?

(三)精细化正式显身手。2013年是精细化重新被零售业重视的一年。因为,当零售业高增长时代一去不返、低成本时代一去不返、人口红利时代一去不返,就到了直接拼刺刀、见真章的时候,也只有这时,精细化作用才是真正显现。而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效益,通过后台提升利润,通过管理挖潜增效,将成为零售行业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不二选择。在精细化管理方面,零售企业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将规模优势和市场优势转化为效益优势和盈利能力。其实,本土零售企业在商品经营能力和毛利率提升能力方面,与外资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而这也是精细化的重点。

(四)我国零售业“跑马圈地”为主要方式的扩张已经进入尾声。零售网络资源的稀缺决定了并购将成为国内外零售巨头构建全国网络布局的手段,将通过收购、整合,快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扩大企业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以求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我国零售企业如何在未来的市场环境中把握市场态势,实现突围。

二、中国零售业存在的问题

第一,中国的零售数据经过反复的统计加工而越变越大,几家典型的连锁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约为统计数据的30%,另外的70%基本上是内部批发、加盟销售以及各种类型的重复计算或非同类业态合并计算的结果,这样的统计数据并不精确与真实。

第二,中国零售业通常在小规模时都能够集中精力做营销,一旦事业稍具规模,大多会把“抢地盘、占山头”看做第一要务,策略是先跃进再后补。实际上,越是跃进就越没有时间后补,所以,到最后必然无法自控,只能顺着自己发动的机器惯性继续狂热下去,直到能量自耗殆尽。

第三,受传统思想影响,中国企业都喜欢置地买房这类保值投资,但这很容易使企业失去商业机会。在经营顺利的时候,一切无碍,一旦经营失利,企业马上面临生死关头。如果零售商因经营不善或遇到突发事件而导致信用危机,无论多大多高多强的“零售大厦”都将在瞬时倒塌,供应商将是零售商的终结者,这就是零售业面临的危机,实际上也是供应链危机。有些零售业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发放消费券,预收消费款,零售业因此而成了“亚金融产业”,因此零售业自身也存在“金融危机”。

第四,中国很多企业在创业时齐心协力,成功后反而四分五裂。很多中国零售业没有败给竞争对手,而是败给了自己。分裂使企业资源分散、力量变小、能量抵消、事业萎缩,这是中国零售业想回避也避不了的一道“生死坎”。

三、解决措施:

(一)规模化经营。目前,中国零售业的规模与发达国家零售业存在一定差距,而零售行业实现“低成本、高利润”运营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实施规模化经营。

(二)新型零售业态将进一步发展。大型综合超市、以食品为主的超市、专业店等新型零售业态将进一步发展,折扣店、无店铺销售等将悄然兴起。

(三)外资份额继续扩大。2004年消费品零售市场总量稳定增长,全年的零售总额达到53950亿元,比上年增长13.3%,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0.2%。城乡间和区域间的结构差距继续扩大。2004年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5573亿元,增长14.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8377亿元,增长10.7%。

(四)技术颠覆零售创新。通过信息系统对人力资源的优化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将是一个选择。而通过专业的解决方案,零售企业的人力成本完全可以在当前基础上降低2%~8%,这已是一笔数目不小的净利。同时,电子价签、自助结账、RFID技术的全面应用将会加速普及,有些技术已经在一些卖场中出现,在卖场里进行技术上的全面创新也将会是一条不错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