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产业规划范文

农村产业规划精选(九篇)

农村产业规划

第1篇:农村产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特色产业产业链

一、新农村特色产业规划框架

(一)农村特色产业概念

农村特色产业就是在镇(或乡)和村的范围内依据所在地区独特的优势,围绕特色的农产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从而带动乡村综合发展的一种产业。新农村特色产业以科学知识为先导,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以特色生产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指引,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为目标[1]。特色产业规划是推动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也是新农村规划的重中之重。

(二)特色产业规划技术路线

二、特色产业规划案例:延庆县珍珠泉乡庙梁村特色产业规划

(一)村庄概况

庙梁村行政区隶属于北京市延庆县珍珠泉乡,位于延庆县的东部山区,村域面积814公顷。村庄现有住户229户,总人口625人,户籍人口623人。

(二)产业现状

(1)第一产业

第一产业作为村庄的产业经济基础,主要由种植业、林果业和畜禽养殖业构成。种植业是庙梁村的传统产业,以粮豆为主;林果业在实行退耕还林工程以来也有较大的发展;畜禽养殖业是村民主要产业之一。由于区位等因素的影响村内没有第二产业。

(2)第三产业

三产一直处在发展状态,其中交运业发展迅速。服务业主要以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民俗旅游接待户从2003年的0户增加到现在2户,且经济效益可观。

(三)村庄产业优劣势分析

(1)村庄产业优势分析:

①政策指引――依照《珍珠泉乡上位规划》规定,规划庙梁村为乡内民俗旅游中心村,将积极促进村庄第三产业整体的发展。

②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村庄依傍菜食河而建,四周山峦迭起、林木茂盛,高大的白杨树雨潺潺的溪水相互映衬,如梦如画。且由于其特殊的山区气候,夏季温度适宜,通风良好。这是村庄发展旅游的重要资源。

(2)村庄产业劣势分析:

①交通不便――村庄距离市区较远,阻碍了村庄的经济发展。仅有一条镇级公路四宝公路向西通往四海,向东通往怀柔。

②村庄内部整体环境不佳,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利于民俗旅游产业的发展。

③村内产业化水平较低,全村尚未形成特色主导产业。如种植业和林果业依靠传统种植,缺乏创意设计。未将一产与三产民俗旅游业结合起来。

(四)特色产业规划目标

根据以上村庄产业优劣势的分析,并结合未来珍珠泉乡的发展,庙梁村庄的特色产业规划要充分充分利用庙梁村具有得天独厚的一产发展基础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一产和三产协调发展。

(1)规划结合庙梁村的各项优势,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一产业,通过科学种植手段,开展创意农业。

(2)利用菜食河南岸良好的自然环境资源,结合一产开展的创意农业形成旅游休闲区,打造庙梁村具有较高农业文化品位的民俗旅游休闲基地。

(五)特色产业规划

(1)优化提升第一产业

加强设施农业投资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以北京高端消费市场需求为导向,有效开展创意农业,提高农业产品价值。

①开展创意农产品

充分利用村庄现有林果业基础,开展创意农产品设计,如以核桃果实为原材料精雕细琢加工成花瓶、笔筒、横幅、狮子、奔马等工艺品,提高其艺术价值,开创村庄核桃工艺品文化;把现有的大面积梨树改造成为绿色果品,在开花时期有效组织梨花节,结合休闲产业吸引市区消费者,挂果期利用套袋对梨果进行改造(改变其形状或在梨果上形成文字),增加果品的艺术性等。

②开展创意农耕文化

引入网络互动的田园社区,让市民通过网上承包“自留地”,当起“遥控”种地的“网络农民”。“网络农民”的田地单独布置在村庄的旅游休闲区内,设置“网上种田”的标识牌。租地者可以通过农庄网站租地,还可以通过网站及时了解自己地里的情况。等到农作物成熟后,业主可以自己前来采摘,也可以委托农庄送货上门或卖掉[4]。建造适宜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新场所,使市民、青少年体验农业文明,接受农耕教育,进行旅游观赏,将“都市”与“农业”真正融为一体。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庙梁村位于珍珠泉乡生态观光旅游线路的中间地带,并且根据珍珠泉乡上位规划确定,庙梁村为旅游服务中心村。应当抓住此机遇,利用区位优势,发展以民俗旅游和休闲观光为主体,极具特色乡土民俗风情的休闲度假胜地。在保证村庄大面积生态涵养林地的自然资源基础上,充分开发菜食河沿岸环境资源,结合创意农村,把休闲旅游和菜食河沿岸景观休闲带设计图

农业相结合,开辟和发掘具有创新意义景点及旅游线路,同时增加旅游服务辅助设施来提升旅游业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使村庄在“休闲、餐饮、娱乐、住宿”四个方面得到发展[5]。

(3)特色产业用地结构规划

规划近期在菜食河南岸分别建设林果种植区,农耕区及特色生态种植保护区。发展后期,由于现有农业产业种植已基本成型且村庄的旅游业的渗入,林果种植区可对外开放形成采摘区,便于游人采摘。东侧种植地可规划为特色生态种植保护区,为远期开辟登山游览观光区奠定基础。

考虑到菜食河沿岸是贯穿整个村庄产业建设的主要轴线,近期将对其进行环境整治,增加绿化及景观节点,具体规划布局如下:

根据“促进产业结构转型、鼓励高效农业发展、加强建设用地整合、提高村庄配套建设水平”这一基本思路,以菜食河流域为主要分界轴线――改善河北岸村庄环境,发展河南岸产业经济。在近期内逐渐形成“一轴三带六区”的用地布局模式,远期用地空间布局不变,功能随村庄发展有所转变。近期规划布局模式:

一轴――沿菜食河流域特色产业发展轴;

三带――乡土民俗展示带、菜食河沿岸休闲带、农业产业发展带;

六区――民俗接待区、二队民俗居住区、三四队民俗居住区和林果种植区、农耕特色产业结构规划图(近期)

区、特色生态种植保护区。其中前三区隶属于乡土民俗展示带,后三区隶属于农业产业发展带。

近期规划布局模式成型后,随着村庄经济的发展,一产逐渐向三产过渡,民俗旅游业逐渐成为村庄的主导产业。因此,村庄的规划用地结构在用地空间布局大体保持不变的基础上,各部分的功能将有所转变,朝着以一产为基础,大力发展三产的方向转变。 特色产业结构图(远期)

远期的规划用地结构在整体上将有所提高:

一轴――沿菜食河流域产业发展轴;

三带――民俗旅游接待带(原乡土民俗展示带)、菜食河沿岸景观带(原菜食河沿岸休闲带)、农业产业发展带;

六区――民俗接待区、二队民俗接待区(原二队民俗居住区)、三四队民俗接待区(原三四队民俗居住区)和林果采摘区(原林果种植区)、农业观光及农产品销售区(原农耕区)、生态科学养及副产品销售区(原特色生态种植保护区)。

(六)特色产业规划实施保障

(1)实施科技支持

科技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庙梁村作为一个以种植业为基础的村庄,应格外重视技术支持这一方面。庙梁村一方面应积极引进农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还应引进与村庄种植类型相关的科技含量高的种植项目。村委会作为村庄发展的领导者,应协调各种关系,营造一个由政府、企业界、学术界和村民互动的农业发展网络。

(2)实施资金支持

除积极申请各级政府财政拨款外,应积极采取拓宽融资渠道,运用市场化手段,采用产品经营与资本运营相结合的战略,挖掘庙梁村的潜力。坚持市场化、规模化原则,遵循双赢的规则,形成投融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格局。

三、结语

对农村产业进行特色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循环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新农村特色产业规划中需要以市场需求为指引,有效整合农村现有资源,因地制宜的进行规划,以形成集约化、节约化的可持续发展产业[3]。同时以行政村或镇(乡)为单位建立一体化的特色产业体系,形成规模经济,与城市经济产业优势互补,真正的做到使城乡经济协调稳步的发展。在新农村特色产业规划时,还要避免过分的追求特色,脱离实际现状进行理想化规划,夸大农村对某些产业的接受能力,以免最终导致规划与实际相脱节,增加了新农村规划启动的难度。

参考文献:

[1]章继刚.建设创意新农村 发展创意农业[J].小城镇建设,2009(8).

[2]安国辉等.村庄规划教程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赵秀玲,剧文.中国乡村城市化概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4]章继刚. 创意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农民日报[N], 2008-05-04(2).

[5]魏小宝.中国休闲经济[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杨泽(1985-),男,河南省商丘市人,在读硕士,现供职于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

朴佳子(1984-),女,河北省唐山市人, 在读研究生,现供职于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

第2篇:农村产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产业规划;山西临汾;尧都区乔季镇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348-02

乔李镇隶属于临汾市尧都区,位于尧都区东北部,全镇总面积35 km2,辖11个行政村,逾2万人,现有耕地面积2 436.8 hm2,园地135.3 hm2,林地82.7 hm2,其他农用地43.3 hm2;城乡建设用地549.7 hm2,交通水利用地22.7 hm2,其他建设用地15.2 hm2;其他土地203.4 hm2。乔李镇农业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77.3%,是尧都区优质小麦、玉米、蔬菜、瓜果的主要产地之一。属于传统农业镇,区域内农业用水主要靠涝河灌溉。现以临汾市尧都区乔李镇为例,根据其产业规划现状,探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

1 新农村建设现状与发展要求

1.1 产业发展现状

乔李镇的产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全镇累计投入资金1 200万元以上,建成乔李、北麻、北高、北侯村四大日光温室蔬菜大棚及春秋大棚示范园区,建成了现代农业设施大棚260栋以上,面积逾66.67 hm2。同时,发展无公害反季节小拱棚韭菜200 hm2;三樱椒200 hm2;芦笋100 hm2;复播芹菜13.33 hm2;草莓20 hm2。初步形成了万亩无公害蔬菜种植园区,年产蔬菜2.2万t,年收入达4 500万元,全镇农业产业调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乔李镇共建成1 000头猪养殖区2个,500头猪养殖区18个;1万只蛋鸡养殖小区2个。全镇鸡猪养殖总量达到15万只(头),年可增加收入达到1 500万元,全镇养殖业得到稳步发展。截至2010年底,全镇各项经济指标同2006年年底相比,都有了明显提高。社会总产值达到4.28亿元,比2006年的2.67亿元增长6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 663元,比2006年的4 339元增长53.6%。2006—2010年,乔李镇各项社会经济指标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达到了“十一五”规划制定的各项指标。全镇经济发展迅猛,前景良好。

1.2 存在的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处于中等水平,还没有达到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生产。农业机械闲置率较高,产业化生产刚刚起步。工业产业规模不大,私人作坊式加工企业较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二是资源利用不合理。由于乔季镇的自然条件比较缺水,工农业的发展都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农田灌溉仍采用漫灌方式。三是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养殖户庭院环境卫生不甚理想,排水设施也不够完善,个别农民住宅年久失修,道路交通条件还有待完善。四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全村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劳动者素质有待提高。

1.3 发展需求

经过实地调研与信息交流,乔李镇新农村建设的需求主要有5个方面:一是农业基础设施方面,需多打机电井,配套喷灌设施,增加水浇地的面积;配套微型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水平;加强标准粮田建设,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在产业发展方面,加强“万亩绿色蔬菜、特色经济林果、禽畜生态养殖”三大产业园区基地建设。三是道路交通方面,2年内达到户户通,给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极大的方便。四是在生态建设方面,应用清洁能源,对厨房、厕所进行改造。五是在公共事业方面,建一步完善文化科技活动场所,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加大对学校的投入,提高当地的教育教学水平。

2 总体规划

2.1 指导思想

本规划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突出特色,保护环境,充分地体现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规划要以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小康的建设步伐为目标,充分地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要求,按照临汾市尧都区关于新农村建设“产业连片,道路连线,住宅区共建,公益事业共发展”的方针,把乔李镇初步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镇,进而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事业的全面发展。

2.2 基本原则

一是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地分析现状与问题,针对乔李镇当地的特点,确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思路。二是突出特色,全面发展。以发展主导产业、建设公共事业为重点,增加农民的收入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三是注重实效,循序渐进。四是尊重民意,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先易后难,量力而行,讲求实效。启动民力,政府扶持。充分发挥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主体作用,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

2.3 总体思路

本规划突出如下“123”战略构思:一是指一个目标。通过10年努力,把乔李镇逐步建设成为“市内样板,全省先锋”的山西省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区,实现10年内“再造一个新乔李”的目标。二是两大重点。本次规划,努力将乔李镇建成“12345”(详见规划内容)产业格局和新的“五个全覆盖”全部实现的和谐新农村典范。三是3个实现。乔李镇今后将巩固环境整治成果,发展现代农业规模,努力加快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实现“经济强镇、和谐新镇、文化名镇”的三镇建设任务。

2.4 规划目标

按照示范村建设“一年有起色、三年有成效、五年上台阶”的要求,2011—2015年起步建设;2016—2020年全面推进。经过10年的努力,到2020年,将乔李镇稳步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镇。

3 规划内容

“一轴”是以临汾市机场主干道为轴的空港经济区,作为乔李镇经济腾飞的引擎;“二核”是以北麻和乔李为中心村,辐射和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三带”以北高北麻连通路为轴形成蔬菜种植带,以机场大道为轴形成空港经济带,以乔西路为轴形成住宅商贸综合经济带。从功能区划上来看,全镇可分为空港经济区、蔬菜种植区、工业园区和居住生活区,基本实现农民居住城市化;“四区”是形成绿色蔬菜园区、林果园区、花卉苗木园区和现代物流商贸园区4个产业园区,做到布局合理,连片发展;“五主导”是要形成万亩绿色蔬菜种植业、畜禽生态养殖业、特色经济林果种植业、产品加工业、物流—旅游观光业”五大主导产业格局,主次分明,全面推进。

4 产业发展规划

根据乔李镇产业分布现状,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建成“万亩绿色蔬菜种植业、畜禽生态养殖业、特色经济林果种植业、产品加工业、物流—旅游观光业”五大主导产业格局。在空间上形成“一轴二核”的战略格局,形成北、中、南三带齐头并进、连片发展的大好局势。北部蔬菜种植带,即以北麻为核心,北高和南麻为的经济地域综合体。区域内形成以绿色蔬菜种植业和畜禽生态养殖业为主导产业,以生物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为主导的产业,鼓励并支持上述二者的关联产业的发展,最终为“十三五”末实现以“生物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为主导产业”的跨越式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按照规划区“百村万棚”蔬菜工程要求与“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思路,重点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农业设施大棚示范园区达到10个。同时扩大特色蔬菜种植面积,新发展韭菜133.33 hm2、三樱椒133.33 hm2,大路菜等各类特色蔬菜面积达到333.33 hm2,主要布局在机场大道北侧的南麻、北麻、北高和南侧的乔李、王村、南高。全镇绿色蔬菜种植总面积达到1 000 hm2,力争蔬菜种植面积占种植业的60%,蔬菜收入占到农业总收入的80%,形成蔬菜大镇。在南麻布局33.33 hm2花卉苗木基地。依托北部蔬菜种植带特有的“蔬菜种植大连片”的景观,发展生态旅游观光业。在乔李布局13.33 hm2集销售、运输、包装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在北麻布局13.33 hm2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基地,大力发展小微企业,为实现区域战略转型铺路,为“再造一个新乔李”作前奏。在南麻布局一所集“医疗、研发、制药、科普”于一体的大型农畜站,在空间上靠近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二者最终在“十三五”末形成“生物制药、农产品加工”的走廊。形成以乔李村为核心,以乔西路为轴线,连接北永安、店头、南高、北侯、南侯、乔李的“串珠状”的格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地域综合体。到“十三五”末使其成长为尧都区经济增长的一极,与空港经济区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协作的战略关系。

充分发挥空港经济区货物快捷运输的优势、立足乔李镇商贸物流中心的区位,投资6 000万元,建设占地面积为13.33 hm2的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形成一南一北两大工业园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良好格局。依托乔李空港经济区现代物流服务业龙头的带动作用,按照信息化、网络化、标准化的要求建设商品周转库、商品仓储库、发展大型物流企业、打造功能齐全、配套完善集购物、餐饮、休闲、文化等四大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物流商贸区。以机场大道为轴各1 000 m范围内,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积极发展轻工电子业,主要布局在空港经济区周围。此外,依托“一轴一环,四纵三横”的公路网框架和独特的生态资源环境,在全镇有效地整合星散分布的生态观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开发建设集农业观光、田间体验、民俗娱乐、休闲度假、体育竞技为一体的白马城—涝河生态观光旅游区,布局在乔西路附近。

5 建设重点

一是发展现代化农业。按照标准化优质化、安全化、规模化的生产要求。积极发展蔬菜种植业和畜禽生态养殖业,进一步推进高效农业。二是加强教育培训。依托专家建立培训基地;依托项目,强化致富本领;依托园区,开展现场培训。三是整治村容村貌。坚持实施以整治集中连片村庄生活污水和垃圾为重点的“家园清洁”示范工程,以整治农村禽畜养殖污染为重点的“田园清洁”示范工程,同时搞好村镇绿化,实现村庄整体环境明显改观。四是发展公共事业。 明确农村新型“五个全覆盖”等方面的工作重点;对学校危房进行改造,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完善村级计生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认真落实奖励扶助政策;确保饮水安全;启动天然气入户和集中供热工程;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积极拓宽就业渠道。

6 结语

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加强村庄规划的法制建设,多层次、全方位、多角度地广泛地宣传新农村的建设规划[1-7],全面地提高村民的建设规划意识和素质,增加规划建设的公众参与程度。

7 参考文献

[1] 刘源.新形势下我国国土规划工作的主要构想[J].国土经济,1996(1):11-14.

[2] 毛汉英,方创琳.新时期区域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及完善途径[J].地理学报,1997(1):1-10.

[3] 张平.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优化[M].1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4] 闻金华.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21):398-399.

[5] 陈海霞.山西省统筹城乡发展中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7-18,26.

第3篇:农村产业规划范文

一、把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既要统筹规划全县的产业布局,又要突出城乡各自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把农民的持续增收建立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规模成片”的要求,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特色产业支撑作用,建设产业基地,发展高效农业,着力建设现代化农业体系,推动农业发展升级。围绕特色产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完善流通体系,切实提高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适应市场的能力。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业,扶持开发农家乐项目,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二、把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基础设施落后是导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重要原因,是当前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长远发展规划,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的延伸。下大力气建设完善农村公路、桥梁、供电、饮水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加大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把统筹城乡建设规划作为基础工程

为确保新农村建设科学有序,必须规划先行,以科学完善的规划为指导,减少村镇建设的盲目性、随意性,提升建设水平,改善村民生活环境。立足城乡一体化发展,做好城乡建设规划。着眼于推进农村城镇化,将城市规划理念引入乡村建设,编制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整建规划。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发展带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高水平地科学谋划农村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建设等布局和实现途径。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利用新一轮土地总体规划调整的有利时机,盘活村庄建设用地,尽可能将村庄建设的留用地留出来、调整好。

第4篇:农村产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新型农村;水利规划;农田水利

自从我国建国以来,境内的大江大河流域水利规划已经基本完成,在此基础上,各个地方也都相继编制了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农村安全饮水、农田灌溉排涝配套措施、农田节水灌溉等相关的规划,但是由于存在多方管理、投资比较分散、群众的积极性不高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也影响到了投资效益发挥。

一、新型农村条件下的农田水利规划

我国的农村现代化进程速度越来越快,在新型农村的发展条件下,农业的现代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灌溉,所以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状况又是农业是否能否发展的好的一个基本保证。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要想加快实现,不仅要求我们及时的调整农业生产的经营方式,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的观念,并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规模经营,同时也要求我们加大力气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增加农产品的总产和品种的丰富。

那么,在如今现代化的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求我们必须大力的发展农业经济、并协调处理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对于我们非常重视的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来说,主要是要考虑以下这样四个要求:

1、在农村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实现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

目前,我国的农村现代化改革逐渐深化,农业生产中所出现的一定程度上的规模性经营已经成了商品粮生产的必然要求,也逐渐成为了现代农业的基本保证。所以,为了适应这样的变化,传统的经营产业结构必须要进行调整,以前的生产经营方式也必须发生变化,农田的水利规划建设也必须要适应这样的改革发展要求。

2、农田水利规划还要满足农村社会经济安全生产

我们都知道,现在由于农村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乡村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崛起,在此基础上,很多的外向型的经济以及第三产业经济体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样也使得国家、集体以及个人的固定资产不断的增多,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对于灌溉水资源的安全保障的要求也必然会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农村的水利规划建设必须要提供更好的服务。

3、农田水利规划还必须要满足发展粮食生产、保证粮食安全

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是一个国家人民生存的根本,这是自古以来农业生产的一个大问题,那么,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经济状况有所好转,一旦粮食供应量不足,就必然会引起物价的上涨,人心就会不稳定。

4、农田水利规划建设还满足缩小城乡差距的要求

由于农民的经济条件逐渐转好,所以广大的农民群众对于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所以,在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农田的水利规划建设就必须要考虑到农民对于生活更加富裕的要求,在可能的程度上,尽量的使城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最终可以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道路。

二、新农村形式下的农田水利规划特点

我们在上面介绍了一些农村的水利规划和建设的基本要求,那么根据这些要求,必须在现有基础上使得农村的经济得到更大的发展。一般情况下,农田水利规划的基本思路是要坚持“三个面向”:即要使农田水利的规划面向农业经济,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面向农村的工业,使发展朝有利于农村的工业发展的方向;面向农村的社会发展,最终要使农业经济的发展朝着有利于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方向发展。除此之外,在管理上,要实现“三个综合”:即综合治理、综合利用以及提高综合效益。

水利事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的命脉和基础性的产业,那么,新农村形式下的农田水利规划就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农田水利规划要适应当今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为了适应当代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农村的水利建设应按照能防洪水、能排涝、能灌溉、能除盐渍的要求,并与农村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比较高标准。

这要求在制定规划时要按照当地历史最高洪水位保证安全,另外,还要通过加强农村的骨干性水利工程的建设,来全面的改善城乡河道的水体环境,推进农田的园林化进程,改善农村的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的生活条件,使水利工程的规划能够更好地发挥起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的作用。

2、农田的水利规划还要有能够适应城乡一体化要求

农田的水利规划除了要适应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之外,同时也要尽量的满足乡镇企业的供排水要求,再结合当地的交通、航运情况,争取可以实现统一的规划,使得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发展。所以,如果农村的水利规划与村镇的企业发展规划可以得到有效的统一,再加上当地有关部门对于农田水利设施的商业、交通、运输、文教设施等的统筹规划,必然会使得乡镇的发展呈现更为合理的布局,可以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建设速度。

在如今城乡一体化推进逐渐加速的情况下,水利工程在标准、形式、工艺上也必须要有新的变化。其主要的表现是在堤防的标准化、沟渠的永久化,降渍的管道化、道路的规格化、泵站的高效化等等,从而可以体现出农田水利工程的高效、节水、保土、省地的特点。

3、农田的水利规划要建立合理的农业灌溉、排水系统

对于目前来说,我国农村的农业规模经营在不断的扩大,机械作业也基本得到了普及,而且在此方面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就更要从布局和标准上来逐渐的调整和提高农田的灌溉和排水系统,同时还要布设必要的沟渠和相应的闸站桥涵等配套设施,从而可以适应更大的生产的需要。

4、农田水利规划还要适应高效的农田工程

为了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迫切要求,农田的水利工程也逐渐形成了沟渠纵横、水系成网、闸站配套以及机电排灌等工程标准。而且经过一些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实践,目前比较流行的主要有这两种模式:

(1)农田灌水渠道的两暗一明:即采用地下暗渠灌水,暗管降水,并利用明沟进行排水。

(2)农田的三暗工程:即用地下的暗渠灌水,地下的暗管排水以及地下的暗管降水。

结束语

农田的水利的规划决定着农田水利建设的用地以及农业生态用地的构成格局。同时也是粮食生产安全是否能保证的重要一环,在建设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农田水利工程的各项要求,并了解其特点,才能让修建之后的工程发挥最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富丽.农田水利规划中的多功能设计实现方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

第5篇:农村产业规划范文

摘要:作者针对内蒙古新农村建设规划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新农村建设的内在优势,并对内蒙古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探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内蒙古 新农村建设规划探索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建设目标既包括美好的居住环境,也包括持久延续的生产发展和健康民主的社会生活。同时,新农村建设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抓紧制定“符合实际、体现民意、因地制宜”的建设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在此背景下,新农村建设规划问题成为近些年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已经产生了比较多的研究成果[1]。

1新农村建设的内在优势

1.1 传统农业分化加速

在工业化的带动下,传统农业的分化加速,开始由单一的种植养殖向产前、产中、产后等多产业部门演变,为农村的发展创造了可能:首先,优胜劣汰的产业选择,为农业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农业的实现提供了足够的动力,有利于土地综合利用的全面推进和"农村经营"的实现;其次,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产生了分化,开始由种植养殖产业向非农产业和产前、产中、产后等多领域演变,农民收入也随之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农村人均纯收入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经济富余的刺激了农民对现代文明的渴求,有利于调动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2]。

1.2 农民自身有了发展农村的诉求

城市化、工业化下"乡镇企业"的出现和"民工潮"的到来打破了农村社会原有的封闭与宁静。农村早出晚归的上班族越来越多,甚至有些条件较好的农民还搬进了集镇或市区……农村前所未有的接受着城市文化的洗礼。"交往就像社会中射出的一道霞光,照进他们与世隔绝的社会,使传统农民逐渐开始进入现代世界",农村开始呈现多元化的倾向。

效率、竞争、公平、平等、成就为核心的城市文化意识与长期以来形成的中国广大农民的传统保守、固步自封、安于现状、血缘为核心的小农意识发生了碰撞一一创新、进取、理性、开放的城市强势文化和先进、文明的城市生活方式逐渐被农民向往。

2内蒙古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探索

2.1 以资源做规划

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和地方政府依据国民经济计划进行投资和项目分配,就业岗位的增长带有较强的计划性;户籍制度、粮油和日用生活品配给制度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得到了有效控制,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比较稳定,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人口的自然增长一一客观上为城镇人口规模预测奠定了基础。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城镇职能逐渐综合化、投资主体多元、区域和城乡差距的扩大、人口流动的各项制约政策逐步弱化……使得人口在城乡间流动的速度、规模和模式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规划工作中的"人口预测"越来越难。

对农村而言,人口的预测就更难了:市场上资源朝着机会更多的地方聚集(这里指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不足为奇。但是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与滞后性使人口频繁变动的时间、方向、数量很难确定。精细到以"百"、"十"计的人口变动,对接收它们的城市来说是小数,可以忽略,但是对人口基数本就很小的单个"村庄"而言,却是"大数"(以内蒙古现在的情况看来,所谓"大型聚居点"人口不过100户)。农村规划中若对以"百"、"十"的人口变动估算不准,很容易因村庄的"空心化"带来设施的闲置与资源的浪费。

2.2多规合一

第一,建设规划应坚决避免跨越土地利用规划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线,尊重国土对空间的控制与管制要求,让其严格落实在建设规划上;第二,村镇用地分类标准也应该尽可能的与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用地分类标准一致,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合理有序。"多规合一"并不是要打破规划原来的编制方式和程序,而是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强调各个规划的定位清晰、层次分明、城乡统筹,以及规划间的衔接、协调、多方认同。 "多规合一"的作用不是万能的,就像提到"总体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的结合,一定有人会问:它是否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产业稳定性差的内在不足? 一一答案是否定的。任何经济模式都改变不了农村产业的不稳定性,但是更优越的规划方式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市场经济对之带来的波动。注重与产业发展规划的协调,有利于引导原本分散的农业个体经济向规模化经营的转变,有利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产生……仅仅"有利于"三个字就已经值得我们去探索了一一 "科学规划"的思想必须融入农村发展的全过程,并贯穿始终。

2.3自上而下引导与自下而上诉求的综合平衡

新时期的成都市农村规划,政府依然是事实上和最佳的决策者,也是农村公共品的主要出资人和提供者,但是其职能在更多的朝着引导农村发展与政策制定方向转化;更多的着力于帮助农村招商引资、安排及筹划专项资金、为农村解决公共配套与服务以及协调各方关系与利益。而农民也不再是简单的被公示成果告知与被动接受规划的角色。成都市的农村规划尝试着搭建面向全部村民的开放式平台:调研阶段,充分听取村民意见,摸清他们的需求;规划思路形成的过程中,邀请村民参加项目交流会,广泛听取并沟通想法;正式成果形成后,公告公示、征询并反馈村民的想法……以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配置模式的转变为例:长期以来,成都市农村公共设施"代民做主"的色彩一直较浓。在新形势下,成都规定,每个村(社区)每年配套的不低于20万的公共服务专项经费"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由群众说了算",所有项目必须"一户一票"征集意见,村民议事会讨论决定。确保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向、实施过程、监督检查等关节都有农民群众自主决定。真正做到了 "有钱办事"和"民主议事"的有机结合,形成了 "规划定标准,财政转移支付,提供群众最迫切、最需要、最关心的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的有效模式。

3结论

在"以规划为龙头"的"城乡统筹"战略之下,21世纪城市规划必将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大有所为:从整体上说,规划可以规范新时期中国农村建设的秩序;从个体上讲,规划可以引导农村地区的发展方向、改变农民作为个体的以后的生活。就"'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策略与方法"而言,既应该为如何有效的组织区域内无数个新农村规划编制出谋划策;也不应该偏废对单独一个新农村地区如何编制规划的方法进行思索——双管齐下,才是笔者希望达到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6篇:农村产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新农村规划;规划类型;典型模式;经济带动模式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3-0194-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3.094

随着“三农”政策的实施,国家和政府部门不断加强农村建设,希望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在“新农村建设”建设中,相关部门应该要做好类型规划,转变规划理念,并结合农村实际状况改造农村面貌,这样才能达到建设目标,为农村人民群众创建更好的生活环境,推动我国新农村的进步与发展。

1 新农村规划类型划分条件

1.1 从经济角度进行划分

在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时,规划人员要从经济角度进行,不同经济水平的农村制定不同的建设方案,这样符合建设要求。比如在经济发达地区进行新农村规划时,就可以提高建设预算,充分利用当地的经济以及地理优势来改善村容村貌,更好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进行农村建设规划时则要从交通、经济角度考虑,积极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在提升农村生活环境的同时提高经济水平。

1.2 从地理角度进行划分

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不同地区的农村地理条件不同,在这样的状况下进行新农村建设时,规划人员要充分了解当地的地理条件。比如在对山区农村建设时,则要充分依靠当地的地形,尽量选择沿山谷、河道地区,使其呈现出散射状,这样有利于提升当地交通的便捷性,实现新农村的稳定发展。

1.3 从城镇关系角度进行划分

新农村建设时需要充分利用城镇资源,因此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与城镇的位置关系。比如距离城镇比较近的农村可以利用城镇资源,转变自身产业结构,实现“以城带乡”,为农村发展创造更好的机遇。

2 新农村规划典型模式

2.1 经济带动模式

不同经济条件下的农村规划模式不同,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可以采用以下模式(见表1):

第一,工业企业带动型。在这样的模式下,农村要积极转变自身发展模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现代化农业、农村建设,为农村群众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以我国珠三角为例,这里聚集着大量的电子企业,它们不仅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还要有广阔的生产空间,当地政府部门在进行新农村规划建设时,就可以将这些企业搬迁到农村之中,为农村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以我国长江三角洲为例,该地区工业经济发达,农村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优势地位,从而带动自身发展。

第二,城镇发展带动型。在建设该种类型的新农村时,规划人员要充分利用农村地理位置优势,引导农民群众逐渐向城镇聚集。比如浙江省的周巷镇,它就是典型的城镇发展带动型,其周边农村与城镇逐渐融合在一起,形成现代化、花园式的大型城镇,不仅提升了当地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还增强了城镇发展活力。

第三,商业贸易带动型。随着我国信息网络技术的提升,电子商务贸易备受青睐。因此在进行新农村规划时,规划人员应该要利用这一技术,调整当地农村生产结构,建设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用商业贸易带动农村发展。以温州地区为例,这些农村以小商品加工、贸易为主,农村间逐步形成集约化生产形式,客商往来量增多,从而改变了农村群众以往的生活方式,其村容村貌也逐渐得到改善。

第一,劳动经济带动型。对于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规划人员可以采用劳动经济带动型,将农村剩余劳动力集中起来进行优化配置。比如可以采用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模式,将外来企业引入到农村地区,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用本地市场吸收本地劳动力。此外还可以实现异地转移,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然后将资金、技术带回农村地区,实现农村稳定发展。

第二,特色产业带动型。特色产业带动型要求在进行农村规划时应该要从本地区的实际状况出发,找到适合农村发展的特色产业,然后规模化生产,以提升农村经济水平。以云南省呈贡县为例,其农村地区依靠优越的自然条件种植花卉,并按照功能将其划分为种植区、生活区、文化区等,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逐成为亚洲最大的鲜花生产、集散地,以优美的环境、富裕的生活闻名于世。

2.2 空间布局模式

规划人员在对新农村空间进行布局时,要遵循相应的模式,比如中心整治型、征用型、组团集聚型、内调整合型、就近并点型、设施集中型等。以中心整治型布局为例,它主要是针对农村中心地区废弃、破旧的房屋进行整治、改造。众所周知,农村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向外扩张的过程,导致村中心出现“无人区”,这样不仅会造成大量土地的浪费,而且严重影响新农村村容村貌的建设,这样的状况下就可以采用中心整治的办法,将村中心的旧宅院拆除,可以建设相应的文化娱乐中心、绿地或者其他生活服务性设施。组团聚集型建设模式主要是针对一些规模较小、自然村数量相对集中的地区,规划过程中可以将这些自然村集中成为一个大自然村,并对其进行统一规划,并修建共同的基础设施,以提升整个地区群众的生活质量,使群众享受到应有的经济发展成果。

山区丘陵地区的自然环境比较复杂,农村空间分布相对分散,如果还采用上述布局模式则会增加规划难度,不利于当地农村的快速发展。因此规划人员可以采用错位整合型、小组团分散型的模式(图7、图8)。

其中错位整合型主要是在保存原来具有人文历史价值的建筑基础上进行错位整合,结合当地地形、地势建设基础设施,处理好拆除、保留与新建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以达到新农村建设要求。小组团分散型模式主要针对分散程度较大的自然村,每个自然村之间可以用绿化带进行连接,并在连接沿线建设相应的商业网点,在提升当地绿化度的同时改善自然村的空间布局,让当地农民群众对享受到更优质的生活,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总

目标。

3 结语

综上所述,相关部门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应该要做好规划工作,结合当地实际状况制定规划方案,建立符合人民群众意愿和实际经济发展需求的模型,让农村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此外,建设过程中要做好城乡间的统筹工作,保证发展的公平性与稳定性,推进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以提升我国社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马志国.坚持城乡统筹 加快村庄改造――浦东新区

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上海农村经济,2012,

(12).

[2] 钱紫华,易峥,王芳.城乡统筹理念下的城乡规划编

制改革――实践探索与改革展望[J].城市规划,

2015,(1).

[3] 陈可石,闫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统筹规划的发

展与实践[J].开发研究,2015,(4).

[4] 马晓萱.城乡统筹规划的探索――以《天津市新农

第7篇:农村产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农村空间规划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7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农村空间规划现状

现存的农村土地的利用自发性很强, 缺乏统一性,并且基本上没有公共基础设施,很多建筑基本上都是自发性、随意性、盲目性的,村内许土地没有合理的利用,造成了优良土地的浪费。由于农村空间建设缺少科学、统一、合理的规划、设计,看起来既乱又没有条理;“空心村”和“空壳村”在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一个乡镇内甚至同村的建筑也风格迥异,建筑物之间互不衔接。这些都说明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村的空间规划中出现了混乱与不合理现象。我国政府对农村建设加大了力度,但许多新建农村建设时又淡化了和自然环境的关系,顾此失彼使农村原有的自然风光也逐渐消失。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应注意的空间问题

1、农村地区的空间城镇化问题

党中央号召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初衷并非把农村地区建设成为相对落后的城镇,而是要依托城镇建设富有特色、基础设施完备、生态宜居的现代新型农村,其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因而,当前很多地区出现的千村一面的所谓农民新村的集中居住区、高污染低效益的小工厂小作坊聚集区、看似规整气派但影响乡村原有生产生活秩序的乡村道路系统等都是农村低水平城镇化建设的产物。实际上,农村与城镇是互为对应的概念,没有农村也就无所谓城镇,只有保持农村地区的本质和特色,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城乡一体化。

2、农村地区的制造业空间预留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在经济发展中普遍比较重视制造业的发展,将其作为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获取区域竞争优势的常规手段。但是,长此以往,控制不力的制造业发展将影响农产品的生产,造成农业生产空间的功能失位;而缺乏空间规划的无序的农村地区制造业发展将极容易形成空间经济功能混杂,城乡分工不明,协同程度不高的局面。事实上,过早出现空间集聚的离心力效应将不利于城镇土地和农村土地的功能完善和总体价值提升,从长远看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都是不利于达到最优化的。

3、农村地区的农业用地空间生产力低下问题

不可否认,我国农村地区低水平制造业重复性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农业用地生产力相对低下,仅从当地直接经济效益角度出发,其给地方经济带来贡献的力度和速度确实不如发展制造业那样迅速有效,每亩耕地种植常规作物、经济作物或发展养殖业年收益只有几百至几千元,而发展制造业的年收益将可能达到几万元,确实非常具有吸引力。但是,考虑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必须保证足够的农业生产用地空间,这就要求寻找一条能够兼顾农产品生产和农村土地生产力提升的途径。

三、农村空间规划建设的建议

1.健全关于农村空间规划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是农村空间合理规划的保障。目前,我国关于农村的建设并没有形成明确的法律条文,只有中央和政府的意见与规定,并且这些意见的执行力和监督力都不够,没有严格的管理实施。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农村建设有法可依,有助于从法律上制止不当行为并保障规划的顺利进行。

2.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空间规划的关注力度

目前我国的现状是,国家对农村空间规划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近几年,两会以及党代会多次将“三农”作为主要内容,但是“三农”侧重于农村的经济发展、稳定、民生问题,较少涉及农村的统一发展规划问题。今后,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空间规划的关注力度。

3、做好农村具体的空间规划工作并推广应用到农村的建设中去

农村是一个特殊的地域,存在历史比较悠久,文化传承深厚,所以规划建设工作既要借鉴城市规划的经验,又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这样才算是好的发展规划。实施具体规划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空心村”内的闲置土地的处理。可以将其建设成为教育、休闲、娱乐、办公、福利院等场所,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二)协调好村镇之间的关系。强化村庄与镇及周边村庄的交通联系,形成以镇为核心的卫星型发展模式。

(三)保证农业用地的数量。扩大农业耕地的规模,为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做好准备。

(四)合理规划乡镇企业的发展,做好三大产业的有机结合。

(五)合理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医疗、教育以及长久发展问题。

(六)结合农村具体情况,解决一些现实存在的问题。如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问题,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问题。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农民有浓重的小农思想,收入水平也很低,害怕丧失自己的利益 。所以,如果要对农村进行统一规划建设,一定要跟村民说明道理,只有村民理解并配合规划者的工作,农村的空间规划建设才可能顺利实行。

4、在规划中体现城乡土地空间的动态差异,以利于协同发展

由空间经济学的向心力离心力模型可知,物质、资本和人员在城乡之间流动的前提是其间存在差异性。随着发展阶段的深入,农村地区的现代化程度将不断提高,但现代化并不等同于城镇化,更非城市化。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应该明确不同发展阶段城镇和农村的功能区分与协同的方式途径,以及它们在经济形态和空间结构上的动态联系,以空间功能上的合理搭配和转换保证城乡土地空间的高效利用和城乡经济的高度互补。实际上,城镇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提升是要依托农村地区的支撑来实现的,而新农村建设初衷的达成也有赖于不断完善的农村与城镇地区的功能协同互补,以实现城乡间动态可持续性的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

5、在规划中控制制造业土地空间的预留,以实现未来发展中的农村土地价值最大化

由空间经济学的离心力模型可知,此模型发生作用的标志是农村地区的制造业土地空间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在扣除运输带来的“冰山成本”(认为制造业产品的一部分在运输过程中“融化”和“蒸发”了)之后仍然较城镇地区更低,从而达到制造业向农村地区迁移的突变点。因此,无论是从保证农产品生产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在经济发展阶段和土地空间价值相结合达到最适点再交付制造业使用的角度出发,都应该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考虑控制制造业土地空间的预留量和交付制造业使用的时段,以期在为农业生产增产增效工作争取时间的同时,确保农村土地空间在未来制造业功能转换过程中的获益最大化,避免其过早流失。

6、在规划中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以重视,以乡村旅游业控制农村地区经济外溢

由空间经济学理论可知,农村地区物质输出的障碍之一是农产品运输产生的“冰山成本”,如果能够减少甚至消除它,则农产品的实际收益率将达到更高的水平。因此,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应该调整目前单一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开发能够吸引城镇居民主动来访的新型农业领域,去除“冰山成本”,将农产品价值转化而得的经济收益尽可能留在农村地区,最大限度减少经济外溢,改善城乡经济交流中的不对等性。乡村旅游业是对应的可行途径之一,通过发展旅游业吸引城镇居民来访,在非收获期可以增加农民收入,缓解进城务工人数过多的问题;在收获期可以使农产品为城镇居民直接购买,将运输及其他非农成本转移给他们,提高农民收益率;同时,农村居民在本地从事农产品加工和手工艺品制作等工作将进一步减小经济外溢。

四、结论

农村的规划建设是与农村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密不可分的,也同样关系到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新农村规划不能局限于村庄内部空间形态的规划,更重要的是必须具有区域发展与城乡一体的观念,将村庄内部的结构调整与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结合起来。这是认识、分析问题的基础,更是规划设计的依据。

【参考文献】

第8篇:农村产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现代化;新农村规划建设;农村发展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一、当前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划周期较长,没有突出重点内容。当前现代化新农村规划建设规划周期相对较长,其农村规划编制内容较多体现出城镇规划编制的内容和手段,没有真正突出现代化新农村规划的发展需要和特点。现行的新农村规划编制内容上没有针对性,没有找到农民急需解决的问题的切入点,没有从新农建设的实际出发,导致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与实际操作的背离,从而发挥不了规划编制应有的带头作用。

(二)产业发展与现代化农村建设规划的互动关系未能得到充分体现。现代化新农村规划建设是以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为背景的,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必须体现出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观的特点和中心内容。生产力的发展是现代化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前提,所以必须把生产发展放在第一位,有必要不断研究如何加强产业发展的课题。对于现代化新农村规划建设如何加强产业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难题,也是新农村规划的一项研究课题。目前现代化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对于产业发展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对政策支持与保障措施的研究不够深入,没有找到明确的发展思路和有力的举措。由于规划中产业发展的研究较少,缺乏具体操作层面的内容,导致现代化新农村规划建设与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未能得到充分体现,使规划缺乏实际指导意义。

(三)新农村建设面广、差异大,分类指导体现不明确。现代化新农村规划建设具有农村居民点数量大、规模小、分布散等建设面广泛的特点,对于分类指导带来一定的难度,导致分类指导体现不明确。而且各地区农村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文化背景与生态环境容量也有所不同,在这种差异大的情况下如何体现分类指导是一项重要内容。规划中必须通过探讨符合农村自身发展建设模式和发展路径,找出对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的方法和手段,从而充分体现分类指导的作用。

(四)规划建设标准及实施策略有待进一步完善。现代化新农村规划建设具有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有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规划中必须体现可持续发展观的特点和很重要内容。为了体现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发展要求,实现发展目标,规划中必须提高规划工作的指导性和科学性,体现出规划建设的指导作用。通过加强规划的标准与实施策略的制定和研究,使农村规划的理论体系和内容得到进一步改善,为科学规划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新农村建设要规划先行

现代化新农村规划建设是一项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的过程,是一种涉及到县乡村庄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田保护规划、交通和水利等专业规划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然而,对现代化新农村规划建设有的地区根本不了解,不知道怎样规划新农村建设,影响着我国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全面贯彻和执行。党中央对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明确提出“新农建设必须规划先行”的工作方针。所以,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以规划为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贯彻规划在事前、过程和事后全阶段,体现规划的重要性。现代化新农村的建设首先要规划好,规划做好了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各项工作才能有章可循,农村再不会无计划、无方向地发展,有序展开建设工作,实现现代化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化新农村的建设规划工作包括村庄居民点体系规划、中心居民点建设规划以及一般居民点规划指引等三个层次,其中村庄居民点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又包括居民点合理布点、人口规模预测、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加强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保护和注重产业发展规划及空间利用等具体内容。中心居民点建设规划主要内容包括明确中心居民点的功能定位、发展规模、空间布局形态,确定中心居民点的建设模式,明确历史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内容和对策,对水、道路、环卫等基础设施提出具体的规划实施方案,对中心居民点风貌、环境特色、建设时序提出指导性规划,对规划的实施提出路径和对策等六个方面。一般居民点规划指引一般以整治规划为主要内容,有计划地分批编制,对居民点建筑布局和空间布局形态进行统筹安排。

三、加快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对策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农村全面进步。现代化新农村规划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建设思路,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始终放在第一位,切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的建设任务。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要想搞好具有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生产力,实现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目标。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必须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发展生产力第一位的工作定位。现代化新农村建设首先要规划好各项工作,规划好了就能开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使农村粮食生产稳定发展,造福于人民。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农村建设积极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增加农民收入的发展目标。

(二)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为了推动农村全面进步不仅要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还要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措施,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社会事业,实现新农村的全面进步。同时,关注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而推动农村的社会和谐稳定。

(三)切实落实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政策。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应该按照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要求,不断创新农村建设中的创新机制,使得农村发展充满活力。还要不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切实落实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政策,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使得农民合法的物质利益和权利得到保证。

(四)建设现代化新农村必须尊重群众、注重实效,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工作的核心,合理处理人与环境的问题,从实践中出发,不能盲目进行建设。新农村建设要尊重群众,不能增加农民的负担,更不能增加乡村负债。新农村建设还要需要着重实效,充分调动农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从而做到农村内在力量的现代化建设。

结语:现代化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思路,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事前规划好各项建设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出真正的现代化新农村。

参考文献:

[1王婕. 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基本思路[J]. 新财经.2010(03)

第9篇:农村产业规划范文

1、总体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主题,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资源变资产、使用权变所有权、智力变资本、农民变市民进程;着力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创新、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政策和机制,促进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2、基本原则。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共建;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坚持发展经济,产业富民;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

3、主要目标。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各个环节和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初步建立城乡一体的经济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第

一、

二、三产业比重由2006年的17.5:58.6:23.9调整为7:63:30;GDP每年增长15.5%以上,达到70亿元以上,实现五年翻番,跻身全省30强;人均GDP达到2.15万元以上;全口径财政收入每年递增15.5%以上;工业集中度达到80%以上,城市化率达到40%以上,土地规模经营率达到40%以上;万元GDP能耗减少20%,COD排放控制在6200吨以内,SO2排放控制在4800吨以内;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7%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1;农村社会事业更加繁荣,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村社会保障能力较大提高。城乡群众达到“五有”,即“发展有路子、就业有岗位、增收有来源、居住有房屋、生活有保障”。

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试点的主要内容

(一)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实现一体发展。

4、制定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坚持规划满覆盖,打破城乡规划分割的格局,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管理体制和科学编制规划的有效机制。按照“三个集中”要求,着眼于城乡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协调发展,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城乡统筹发展总体规划。加强规划制定、实施和依法监督、管理。

5、完善统筹城乡发展专项功能规划。合理界定区域功能和发展重点,凸现区域特色,制定城乡经济、社会、产业、文化、卫生、教育、人口、基础设施、区域发展和土地利用等专项规划,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乡资源共享。

6、完善小城镇和工业集中区规划体系。突出抓好**镇、**镇、**镇、**镇等重点小城镇和省级**经济开发区(**)规划,制定完善包括城镇居民安置小区及农民新村规划在内的分区规划和专项规划,努力构建功能完善、特色突出、布局合理的小城镇发展格局,进一步增强小城镇、工业园区对农村的吸纳和带动作用。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强化产业支撑。

7、强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以上。到**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0户以上,年销售收入上亿元企业达到35户以上,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6户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实现110亿元以上,增加值实现31亿元以上。创新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以省级经济开发区(**)为核心的“北部工业新城”,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增长极、特色产业培育区、技术创新的“硅谷”,到**年,“工业新城”工业产值占全县的80%以上,利税占80%以上。实施产业集聚发展,实现优势资源就地转化。围绕新型建材、医药化工、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四大特色产业,以项目为依托,以投资为抓手,加快产业互动和协作步伐,巩固主导产业,发展优势产业,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坚持扶优扶强扶大,强化对企业服务,做大做强现有企业,做响品牌,着力打造“旗舰企业”。抓好招商引资、项目投资工作,在招大引强、招强引优上实现新突破,在重大工业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资源开发项目上实现新突破。深入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8、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增加值年均增长5.5%以上。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坚持以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为首要任务,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努力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引导企村联结,推进产业基地化、生产标准化、产品特色化。培育壮大一批竞争力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形成大龙头带大产业、大产业强大龙头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大力发展农村专合组织,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探索完善股份合作、二次返利等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农户、企业、专合组织多方受益的高水平产业发展体系。到**年农业产业化经营收入力争达到30亿元以上。推进农业招商引资,探索建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实行工业化生产、公司化运作、产业化经营,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围绕六大支柱产业,不断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狠抓产业化基地建设,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突出抓好现代畜牧业,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推动农产品上档升级。加强现代农民培训,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推进智力资本化。

9、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三产年均增速达15%以上。完善彭祖山旅游发展规划,三年投入3个亿,全力打造彭祖山2平方公里核心景区。做大旅游地产,以广州恒大集团项目为重点,带动我县黄龙溪片区(武阳乡、皇陵乡)建设,打造北部旅游新城。深入挖掘“长寿文化”、“忠孝文化”内涵,整合旅游资源,构建彭祖山、李密故里、汉崖墓、农家休闲、农业观光、商贸旅游为一体的大旅游格局。加快城乡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深化“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建立城乡现代商贸服务流通体系,建设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鼓励各类工商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农村市场建设和农产品、农资经营,培育一批涉农商贸企业集团,推进农村供销合作社开放办社。推进超市进农村,构建为农民服务的流通网络,促进农产品进入市场流通销售。

(三)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集聚功能。

10、加快重点小城镇改造和建设。加快中心城区、重点小城镇、中心村建设,加快城乡对接,实现基础设施城乡共享,增强城镇对人流、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聚集能力。加强农村集贸市场建设,到**年每个建制镇都有1个标准的集贸市场。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带资金、带技术、带理念回乡创业,从事农业规模生产或经商办企业,繁荣城镇经济。到**年,全县城镇人口5万人以上的达到1个、3-5万人的达到2个、1-3万人的达到3个。

11、构建城乡快速通道。大力实施公路“通达工程”、“通畅工程”,在改造现有道路的基础上,重点拓展县、乡、村水泥(沥青)路的通达深度和广度,建设便捷的城乡交通网络系统,搞好乡村客运交通工作。到**年,乡镇全部实现通油路和水泥路;村道通达100%、畅通达100%。

12、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户办工程和新村工程为载体,实施山、水、田、林、路、气、电综合治理。大力实施水毁修复工程、节水灌溉工程和囤蓄水工程。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红层找水打井工程和集中供水站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饮用水安全监测体系。到**年,解决1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90%以上的村民实现安全卫生饮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50%以上。

13、加速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向小区集中。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鼓励农民跨乡镇、村组到农民新村规划区建房,力争到**年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5个、试点村10个、重点村30个。抓好农村循环经济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大力实施“七改八配套”工程,支持有条件的农民集中居住区、规模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池,到**年全县新建沼气池达到16000口以上。加强生态建设,巩固部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果,到**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0%以上。(四)统筹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实现资源共享。

14、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积极调整教育布局,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农村学生向城镇(工业集中区)集中,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到**年,全县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达到省定标准。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逐步形成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规模相当的发展格局。实施“农村教育和培训工程”,到**年,全县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就业接受职业技术培训的比例达到90%以上。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切实解决偏远乡村儿童上学远、农村“留守儿童”读书难问题。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以城带乡教师互动机制,改善教师待遇,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完善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办好济困助学中心。大力发展农村民办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建立城乡统一的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保障机制。

15、加快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建立完善文化产业市场运行机制,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各乡镇为主干,村、社区文化带为支撑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完成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加快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促进城市先进文化向农村的辐射。加强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综合文化站建设。到**年,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全覆盖。强力推进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到**年,有线电视通村率达100%,入户率达60%。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貌。

16、建设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整合城乡卫生资源,大力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健全有效的农民健康保障机制。实施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确保每个建制镇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村卫生站能满足村民日常医疗保健需要。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深化农村卫生医疗体制改革,鼓励城市卫生医疗机构拓展农村医疗市场,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建立和完善农村药品监督供应体系,加强药品市场管理,保证农村用药经济安全。建立农村公共卫生预防控制监督体系,完善应急处理机制。

17、建立城乡一体的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农产品交易信息平台,实现农业科技信息服务进村入户,促进农业、农村的数字化、信息化。到**年,所有乡镇建有便民信息服务中心,宽带到村率90%以上,80%的村建立信息服务点。

(五)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维护弱势群体利益。

18、建立城乡一体的保障体系。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医疗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年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农民工养老保险与农村养老保险对接的有效途径。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救济救助制度,完善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城乡特困人口救助、五保户供养救助、优抚救助、社会福利救助等制度。全面完成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积极推进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到**年集中供养率达30%以上。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激励扶助机制。

19、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体系。深化就业体制改革,实行城乡就业政策、失业登记、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和劳动用工管理的“五统一”制度,废除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实现城乡劳动力就业平等,加快推进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健全农民职业培训教育制度,整合城乡各种职业培训教育资源,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突出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重点解决好土地被征占农民的就业问题。到**年,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达到10万人以上。

20、切实保护城乡弱势群体。切实抓好惠民项目,深入实施“十大惠民行动”。加强“五大援助中心”建设。积极援助就业困难群体,切实解决“零就业”家庭、低保人员、被征地农民和困难家庭等就业问题。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建立预防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

(六)在融入成都、一体发展上率先突破。

21、主动对接,加快融入成都。充分利用**交通、区位、资源优势,以成都市的配套区、休闲区、服务区、度假区为定位,以**、黄龙溪片区为突破口,以南河大桥、东干线拓宽改造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缩短与成都的时空距离,不断培育和完善城市功能,增强承接大都市辐射的能力,推动城市能级快速提升,促进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汇聚,从规划、交通、产业、城市发展等各个领域全方位融入都市,在融入成都、一体发展上率先突破。力争成为全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试点县。

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试点近期工作重点

22、在统筹城乡重点规划上实现突破。抓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彭祖山总体规划)、**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和黄龙片区总体规划。

23、在调整完善城乡产业布局规划上实现突破。科学定位城区片区、北部片区、黄龙溪片区三个重点区域的区域功能和发展重点,凸现区域特色。以省级经济开发区(**)为核心,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灵石开发区、城西工业园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引导城区工业向省级经济开发区(**)集中;加快黄龙溪片区北部旅游新城建设。

24、在融入成都、一体发展上实现突破。抓住成都被列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有利时机,加强与新津县规划、产业对接,以新津**工业园区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北部工业新城建设,力争将北部工业新城纳入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范围,实现融入成都、一体发展的新突破,把北部工业新城打造为融入成都的平台和桥头堡。以三产、房地产为重点,加强与双流县的规划和产业对接,加速黄龙溪片区北部旅游新城建设。

25、在集中安居上实现突破。结合全县城镇体系规划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和新农村建设,依托城镇、省级经济开发区、农业产业化基地,打破乡镇、村组行政区划,制定城镇居民、征地拆迁农民安置小区、新型社区规划,加快制定推动农民跨区域集中的措施和办法,鼓励农村居民到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创业居住,提高农民市民化程度。统一安置征地拆迁农民,农民建房必须进入新村规划区内。启动城镇低收入群众、城镇住房困难群众、进城务工农民、征地拆迁农民等四位一体的集中安置公寓建设。以**镇为试点镇,实施农民集中安居工程,鼓励引导农民向城镇和农民集中居住区集中,向

二、三产业转移。

26、在推进土地合理流转上实现突破。按照“占一补

一、占补平衡”的原则,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满足工业和重点项目土地需求。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和服务体系,制定鼓励土地规模经营优惠政策,各乡镇确定1—2个村,探索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开展土地向工业、农业、三产流转试点工作。鼓励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

出租等形式参与产业开发。

27、在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征地拆迁农民社会保障工作上实现突破。加强对农民工,特别是征地拆迁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规划建设一批全民创业园、全民创业小区、全民创业街道,推进全民创业。做好征地拆迁农民社会保障工作。

28、在农村社区试点和村改居工作上实现突破。依托城镇、省级经济开发区、现代农业产业化基地等具有一定产业支撑的地方,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对成建制且城镇户籍数在1000户以上的或不成建制但居住比较集中达到1000户以上的要建立社区。加大社区建设投入力度,配套完善办公和服务用房、水、电、气、通信、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绿化等公共基础设施,完善社区自我服务管理功能。

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措施

29、建立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按照城乡统一原则,按实际居住地登记为“居民户口”,实行一元化户口登记制度。凡在城镇内有合法固定居所、相对稳定收入或生活来源的农村居民,本人自愿,可为本人及家属办理迁移手续;被征地拆迁农户原则上安置到城镇社区居住并落户;鼓励农村居民向县外迁移。

30、鼓励农村居民自愿放弃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城镇集中。对自愿放弃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到城镇购房入户的农村居民,由所在乡镇政府、村组给予一定经济补偿,主要用于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后的社会保障;在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按政策规定申领《再就业优惠证》;首次在县内城镇购房的,持有效证明,由县政府按所收契税县级留成部分全额给予补贴,在办理房产登记时免缴交易服务费和登记费,办理《房产证》《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时只收取工本费;子女就学,享受所在城镇居民子女同等待遇,并可凭有关证明依政策享受“两免一补”。

31、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在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的各项权利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户或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土地托管、出租、入股、质押、置换等多种形式将土地向农业产业化项目、种植养殖专业大户流转,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试点,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组织土地置换、流转或用于公共设施等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收益分配新机制,实行多种补偿安置办法,推进使用权变所有权,切实解决好土地被征占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

32、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探索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积极开创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满足农民生产生活信贷资金需要。鼓励企业和各种社会组织合作建立针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组织。林业、房产等产权主管部门要积极探索农民以林权、房产等进行贷款抵押担保的方式。保险机构要积极开展适合统筹城乡发展的保险业务,积极争取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

33、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创新开发模式,推进资源变资产。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认真落实“三个继续高于”的要求,健全农业补贴制度,确保投入稳定增长。落实好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向农村倾斜的政策。调整财政支农结构,重点增加现代农业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农业直接补贴、农村公共事业等经费。县财政要设立专门资金,采取补助、参股、贴息、担保等手段,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和农村。

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措施

34、强化认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全面小康的实现,是县委、县政府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艰巨性,站在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着眼于“三农”问题的解决,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全力推进。

35、合力推动。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分管县级领导任副组长,县级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委政研室。领导小组的职责是:审定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指导协调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开展,及时解决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目标责任制,实行专项目标管理。各乡镇成立相应的机构,负责本辖区内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组织实施。县级各相关部门要恪尽职守,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积极探索行政管理职能向农村延伸服务的途径和办法,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带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理论课题、实践课题调研,确保调研质量、注重成果转化。县目标办、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要建立健全考评和激励约束机制,及时督查并通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进展情况,严格考核,兑现奖惩。

36、落实责任。县委、县政府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实行专项目标考核,本方案确定的有关规划编制、政策制定、措施落实等(具体见附表),由县级有关部门负责,限期完成。各部门要做好已出台有关统筹城乡发展政策对接工作。

附:**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分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