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酒文化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酒文化的目的和意义精选(九篇)

酒文化的目的和意义

第1篇:酒文化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近年来,国家对红色文化的重视,使得大量资源不断注入到红色产业当中。而遵义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更加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红色文化为主题的酒店也在遵义酒店业发展的大潮中迅速崛起。

一、遵义红色文化主题酒店概述

(一)主题酒店的概念和特点

1、主题酒店的概念

主题酒店是以某一特定的主题,来体现酒店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以及特定的文化氛围,让顾客获得富有个性的文化感受;同时将服务项目融入主题,以个性化的服务取代一般化的服务,让顾客获得欢乐、知识和刺激。历史、文化、城市、自然、神话童话故事等都可成为酒店借以发挥的主题。

2、红色文化主题酒店

红色文化是指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各个阶段的革命斗争中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中国人民在特定历史时期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形成和产生、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相融合、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华民族特色的先进文化形式,并且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二)遵义红色文化主题酒店基本情况

现在,遵义只有两家真正意义的主题酒店,分别是海洋方舟水疗主题酒店和金城大酒店。海洋方舟水疗主题酒店是由广州力中集团投资建造的高端主题酒店,是汇集传统酒店、水会、温泉等功能为一身的休闲主题酒店。金城大酒店是遵义特有的红色文化主题酒店,更是贵州省内唯一表现长征文化主题的酒店。

二、遵义建设红色文化主题酒店的意义

(一)提高遵义红色文化形象

遵义是我国第一批的历史文化城市。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取得了娄山关大捷和四渡赤水的伟大胜利。遵义有红军战士谱写的浴血奋战历史,有丰富的红色革命资源,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革命精神。用“红色文化”为主题打造的主题酒店,可以很好的把遵义的地域特征与文化联系起来,提升遵义的红色文化形象。

(二)形成差异化的市场定位

遵义酒店业发展迅速,但大多数酒店都是传统的商务型酒店,缺乏精准的市场定位。红色文化作为遵义最鲜明的标志,建设红色文化主题酒店,可以形成遵义特有的酒店品牌,同时也深化人们对红色文化的认识。红色文化主题酒店不但能在服务及设施上更具特色,而且使得酒店在市场的细分中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

(三)创造特有的顾客体验

体验经济的时代已经到来,体验带给顾客的是难忘的、个性化的、有价值的回忆,主题酒店是为了让顾客体验到有价值的、难忘的文化。红色旅游 是遵义旅游业的核心组成部分,但目前旅游产品中对体验性的设计还有所欠缺。加强游客体验性,能加深游客对遵义红色文化的记忆和感知,对于提高游客游兴有很大的作用。

三、提升遵义红色文化主题酒店的策略

(一)重视红色文化氛围的营造

主题酒店要顺应文化内涵,并从中提炼主题,升华主题的认同感。遵义在发展红色文化主题酒店时立足于遵义厚重的红色文化,以遵义会议会址,红军山烈士陵园,娄山关大捷,四渡赤水,土城战役等著名的红色历史为基础文化背景,着重表现遵义特有的红色文化精神,在发展建设红色文化主题酒店的过程中创建一个和谐的充满红色文化和爱国主义的氛围,使旅游者在下榻酒店的期间了解、感受革命精神。

(二)发展红色文化主题酒店的多元类型,强化主题活动体验性

遵义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发展遵义的红色文化主题酒店过程中,我们要把遵义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拿出来,发展属于遵义本地特色的红色文化主题酒店,不断丰富红色文化主题酒店的类型。例如可发展以遵义会议为主题的历史型红色文化酒店,以娄山关战役为主题的红色战斗型酒店,以四渡赤水并结合赤水周围自然环境为主题的红色生态型酒店。

遵义的红色文化主题酒店要取得成功,需要有创新的、有学习性的和有文化内涵的主题。主题酒店的打造过程中,最引人注意的是酒店主题内容的表现项目与形式,其中增设主题文化的体验项目,留给客人不一样的红色文化主题酒店体验,这是红色文化主题酒店相对于其他酒店能留住客人的手段。遵义在开发红色文化主题酒店的过程中,为了增强客人的体验需求,可在酒店内增设四渡赤水的模拟地点,让酒店客人穿红军服,品红军餐,化身为当年英勇的红军战士;还可以还原当年遵义会议召开的情景,让客人能亲眼“看到”政治家们是怎样通过激烈争论,使得革命果实得以保存下来。

(三)选择恰当的营销手段,促进红色文化主题酒店的发展

在发展红色文化主题酒店的时候,设计好酒店的红色文化主题之后,需要选择恰当的营销手段发展酒店。例如要在网络上、电视上和报纸上,以及当下最流行的微信、微博上做宣传;其次可以与遵义的红色旅游结合起来,借助政府的力量,为旅游产品进行宣传;还可以参加各种会展,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在发展遵义红色文化主题酒店的过程中,要聘请专业的宣传团队,为我们量身制定适合遵义红色主题酒店发展的宣传口号以及拍摄宣传片。以此提高遵义红色文化主题酒店的名气,吸引更多的顾客,促进遵义的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遵义在定位红色文化主题酒店时,应与经济型和大众型酒店模式区别开。应该确以红色文化作为方向,酒店的建设从建筑设施到服务类型上都应该服务于红色文化这个主题,不应该与其他类型的酒店混淆。营销策略也不应为满足市场发展和争夺市场份额而去改变自己的主题文化宗旨,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

(四)做好环境选址定位,加强政府引导

主题酒店在确定发展主题时,要把握好酒店所在的地区环境氛围,要从自然、历史、人文、经济等各方面进行分析,使主题酒店能成功进入市场。遵义在建设红色文化主题酒店最初选址的时候,就应该先调查好要发展的酒店是否与周围的环境协调,是否具有红色文化底蕴可以烘托红色文化主题酒店的发展。红色文化主题酒店周围的环境应该是对酒店红色文化主题的浓缩,红色文化主题酒店要选择在红色文化资源密集的地区。在遵义会议会址周边选址建设会议型红色文化酒店;在红军山烈士陵园周边配合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打造成红色历史度假型酒店。

红色文化主题酒店的打造发展,不能脱离遵义市政府的支持。遵义的红色文化主题酒店在发展过程中要与遵义市的发展规划相一致。近年来,遵义的旅游特别是红色文化旅游发展良好,政府对于与红色文化相关的一系列规划都十分支持,这对于遵义发展红色文化主题酒店十分有利。此外政府部门要加强对遵义红色文化主题酒店的引导。遵义在开设红色文化主题酒店的过程中,政府可颁布与红色文化主题酒店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作支撑;对规划建设的红色文化主题酒店加大财政的投入,为其提供软硬件上的支持;还可以进行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外的资金建设遵义的红色文化主题酒店。

四、总结

第2篇:酒文化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酒店竞争战略选择研究

一、竞争战略含义

1.竞争战略的涵义

“战略”源于军事,意译于希腊一词“Strategos”,其含义是“将军”,词义是指挥军队的艺术和科学,也指基于对战争全局的分析而作出的谋划。在军事上,“战”通常是指战争、战役,“略”通常是指筹划、谋略,“战略”即是指对战争、战役的总体筹划与部署。我国古代兵书早就提及“战略”,意指针对战争形势做出的全局谋划。三国时期诸葛亮对战略有精辟论述:“不谋万事,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不足谋一域”。“战略”决定战争全局的成败。

商场如战场,受美国经济学家安索夫《企业战略论》一书影响,“战略”开始广泛应用于经济管理,并延伸至社会、教育、科技等领域。在西方,“战略”有多种定义:战略是设立企业长远目标,制定经营方针及资源分配等的经营决策;战略是对企业长远目标、经营方针、所需资源分配的规划;战略是针对产品与市场有效组合,实现经营环境、战略方向、管理组织相协调的策略。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认为,战略的本质是抉择、权衡和各适其位。我国学者也提出了多种解释。但无论对“战略”赋予何种定义,其本质都脱离不了经营环境分析、未来发展预测、远景目标设定、勾划远景目标轨迹和制定战略策略等要素。

2.竞争战略的作用

有效的竞争战略对酒店具有关键作用,主要体现为:第一,方向永远比效率重要。有战略目标才会有成功,战略管理是酒店成功的前提;第二,战略管理有利于员工认清酒店使命,为实现使命而奋斗;第三,竞争战略有利于对酒店发展进行正确的评估、调整和决策;第四,竞争战略为日常经营管理提供了方向、目标和灵魂。

二、中国酒店行业存在的战略问题分析

1.管理者缺乏战略意识

不少酒店对战略管理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对其框架及内涵缺乏完整的认识,对其重要性停留在口头上,认为战略是“虚”的东西。许多酒店并没有制定真正的竞争战略,而是根据市场状况做出适当的决策或营销策略,由于缺乏战略和战略计划,孤立地把利润放在第一位,盲目追求年度经营目标而忽视酒店的长远发展。

2.战略定位不准或雷同

制定战略目标,必须和核心竞争力联系起来,更要明确市场定位。酒店业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战略定位不准,没有明确的消费群体,不知道酒店应如何定位,导致日常经营中对目标顾客的针对性不够。同时,酒店业战略缺乏创新,同化现象严重。许多酒店未从自身出发,而是追随市场领先者脚步,制定雷同的战略。每个酒店都有其独特之处,战略定位不应完全雷同。

3.战略执行力差

即使有了可行的战略,也需要高效率的战略执行,而许多酒店就缺乏执行力。其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员工培训不力,导致员工素质未得到提高,无法实现酒店战略;二是管理层缺乏和员工必要的沟通,虽有战略,但员工并不知情,也就不会高效率地执行。

三、酒店竞争战略的选择及执行策略

1.行业分析

战略大师波特认为,一个行业的激烈竞争不是巧合,而是在于内在的经济结构。行业竞争,不只在已有竞争者中进行,而是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即潜在的竞争者、代用品的威胁、现有竞争者的抗衡、客户的讨价还价能力、供应者的讨价还价能力。五种力量的状况及其综合强度,决定着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决定着行业获得利润的潜力。

行业环境直接制约和决定酒店的发展途径、机会和速度。我国酒店业处于成长期,发展较快,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投资主体多元化,行业外大量资金进入酒店业。供给大于需求,强化了卖方竞争。二,酒店与国际接轨,国际酒店集团大规模进军中国,必将使我国酒店业整体管理水平提高到新的层次,促使酒店往专业化、规范化、个性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威胁,只有提升自己,才不会被残酷的竞争淘汰。三,酒店业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倾向严重,价格竞争惨烈,多数酒店经营效益不高。因此,选择竞争战略极为重要。独特的品牌、差异化定位、个性化产品和服务将成为竞争优势。

2.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核心竞争力”意为:一种不易被竞争对手仿效、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包括三个特点:一、具有不可替代性;二、能够持续赢利;三、是竞争壁垒的主要构建物。核心竞争力能使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但它本身不会自动转化成竞争优势。没有相应的机制和条件为支撑,它将一无是处。核心竞争力可以是知识、技术、产品、服务、外部资源获取能力;也可以是核心价值观、使命或愿景等核心文化。而核心竞争力需要战略来指引、构建和管理。

不同行业、不同性质、不同种类企业,其核心竞争力的获取有所不同。在酒店这种服务型企业中,核心竞争力围绕顾客满意(CS)展开。由于行业特性,酒店一般很难做到核心竞争力的第一和第三点,即:具有不可替代性和是竞争壁垒的主要构建物,这样,品牌就成为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方向。

3.建立共同愿景

建立共同愿景,以理念的形式进行渗透。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描述:“共同愿景是人们心中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共同愿景最简单的说法是我们想要创造什么,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想和景象,当人们有共同愿景时,这个愿望会紧紧将他们结合起来。”

建立共同愿景,确立酒店目标。将员工愿望与酒店目标联系起来,并将目标细化分解到部门和员工,与员工切身利益挂钩。与此同时,愿景要内化为信念、制度和口号等,对员工进行理念和文化渗透。

4.确立竞争策略

竞争优势的两种基本特性(独特性和低成本)与战略目标相结合,可引导出酒店三种基本竞争战略:

(1)成本领先战略。成本领先战略要求酒店达到有效规模,全力以赴降低成本,重视对经营成本与管理费用的控制。尽管质量、服务等不容忽视,但战略的主旨是使成本低于竞争对手。为此,管理层一方面要详细检查已有价值链每一产生成本的活动和驱动因素,管理每个活动成本,通过价值链管理追求成本节约;另一方面,重组价值链以消除不必要的工作程序和低价值活动。低成本提供者往往是节俭的支持者,通常为了降低经营成本而在资源和能力投资上更具动力。

成本领先战略的酒店,通常也会面临激烈竞争,其他酒店也可采用一样的战略。尽管如此,一旦酒店处于低成本地位,依然可获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收益。因为低成本意味着当别的酒店在竞争中失去利润时,其依然可获取利润。

(2)差异化战略。当顾客需求和偏好多样化,而标准产品或具有同一生产能力的酒店不能充分满足其需要时,差异化战略更为合适。酒店想通过差异化获得成功,必须认真研究顾客需求和行为,了解什么是顾客认为重要的,什么是顾客认为有价值的,什么是顾客愿意购买的。然后,针对顾客期望设立产品和提供服务,才可使自己和其他竞争对手区分开来,达到明显的差异化。

实现差异化有多种方式,可以是品牌形象、服务项目、环境、设施、建筑外观特点、营销网络及其他方面的独特性,理想情况是自己在几方面都标新立异。成功的差异化战略必须以竞争对手不能相比的方式创造顾客价值,同时保持持续差异化。与酒店核心竞争力相连,独特竞争力和高水平的管理价值链能力会使竞争对手望尘莫及。当差异化基于产品革新、技术领先、产品质量和可靠性、全面的客户服务和独特竞争力时,会长时间获得较高利润。差异化战略往往会增加成本,酒店必须对其他方面进行整合来降低成本。差异化战略并不意味着酒店可忽略成本,但此时低成本不是酒店的首要战略目标。

(3)集中一点战略。集中一点战略是指酒店致力于为特定的细分市场服务,主攻特定顾客群,而不是将力量均匀地投入到整个市场。低成本战略和差异化战略都试图在全行业范围内实现酒店目标,集中一点战略却是围绕为特定目标市场服务这一中心建立的,它所制定的职能性方针都要考虑这一目标。如商务酒店等。

通常,集中一点战略包括集中低成本战略和集中差异化战略。两种战略的代表有:Motel6的集中低成本战略和丽兹-卡尔顿的集中差异化战略。如丽兹-卡尔顿通过提供一流的食宿和无与伦比的个性化服务与其他面向高端市场的竞争对手拉开差距。虽然战略迥异,Motel6和丽兹-卡尔顿都可能成功,因为酒店业由多样化偏好和多样化支付能力的消费者组成。

(4)其他竞争战略。除三种基本竞争战略外,酒店还可根据资源情况,选择建立战略联盟、网络营销、绿色营销等战略。

5.培育企业文化

(1)重视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提高酒店核心竞争力的制胜法宝。企业往往借助于企业文化的力量来实现战略。酒店文化是酒店在长期经营管理实践中,逐渐培育成的、占据主导地位的、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和遵守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以及行为规范的总和,其内容包括酒店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还有处于核心地位的精神文化。

对中国而言,酒店文化应建立在商业道德原则和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基础上。进行酒店文化建设时,可通过三种方式来培育:①对酒店战略意图进行广泛交流,并验证工作原则和经营方法的诚实性和透明度;②引导酒店员工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③树立“酒店道德准则”,并为行动、决策和政策提供合适的标准。

为使酒店文化深入人心,在文化传播时,一要充分发挥经理的垂范作用和英模人物的影响,以增强员工的企业意识;二要建立完善的文化网络,并利用文化载体和重大事件进行传播,树立酒店形象。

(2)以人为本。酒店文化必须以人为本,人力资本是保持酒店持久竞争优势的根本。酒店应认识到:对人力资本进行有效管理是保持品牌优势、质量优势、成本优势的依托,也是培育酒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重视人才建设,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挖掘人力资本潜力,才能创造出竞争对手无法提供的差异,塑造竞争优势。实践证明,通过人力资本获得的竞争优势比其他手段获得的竞争优势会更持久。

服务业是古老和永恒的行业,靠个人智慧和能力不够,仅靠精英也不行,酒店需要大批优秀人才。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管理制度、专业技能和技巧,合力形成优秀的酒店文化。酒店文化气氛是独特的,作为团队文化中的个人,可以感受,但永远无法复制或带往别处。

6.战略实施管理

一旦制定了战略,酒店管理层就要强化战略执行的管理。一般情况下,为促进战略执行并实现高绩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战略执行进展、指导执行进程、解决执行障碍。

(2)对组织施以积极的压力。

(3)确保组织集中精力做最优秀的事。

(4)发展更强的核心竞争力。

(5)以道德为航标,坚持以模范道德标准规范酒店和员工行为。

(6)不断改善行为来强化战略执行力以达成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美)小阿瑟A·汤普森著蓝海林等译:战略管理获取竞争优势[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美)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分析产业和竞争者的技巧[M].华夏出版社,1997

[3](英)D·福克纳(D.Faulkner)(英)C.鲍曼(C.Bowman)著李维刚译:竞争战略[M].中信出版社,1997

第3篇:酒文化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红色旅游;星级酒店;消费需求

大力开展红色旅游以来,遵义酒店行业总的是在不断积极发展的。酒店是一类特殊的企业,它的存在和发展与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形态、社会形态、经济形态相关。目前我国酒店类型比例失调、酒店分布过度重视高档酒店在一、二线城市的发展而忽视在快速发展中的三线城市的需求等现状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对遵义酒店业发展状况的分析,有针对性的找出遵义红色旅游的发展对遵义酒店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怎么的作用,从而为遵义酒店行业的长远发展提出务实可行的建议。

一.遵义酒店行业的现状

(一)酒店市场潜力巨大,酒店发展的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

从我国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等)酒店行业现状看,遵义酒店行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都是很大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酒店集团化发展的趋势明显

遵义酒店行业要想朝着良性的方向积极地发展,就应该大力引进知名酒店集团进入遵义的酒店市场,这样才能从实际上推动遵义酒店行业的发展,因为他们带来了市场竞争,也带来了创新和发展。

2.经济型酒店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针对大众的红色旅游市场需求旺盛

如锦江之星、如家酒店、7天酒店、莫泰168和逸居酒店等都是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经济型酒店连锁。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一线城市的经济型酒店需求非常突出,市场条件比较成熟。而不断发展的遵义经济也提出了对经济型酒店的刚性需求。

3.网络经营、电子商务的运用,促进了遵义酒店行业服务质量和营销效果的提高

遵义的酒店营销在这一块的重视度有待提高,一些饭店过分单一注重与本地消费者的合作,如与各大本地协议单位的合作。长远看,顺应遵义红色旅游的发展,遵义酒店行业应注重通过网络经营向外省打开客源市场。

4.全国各酒店都很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遵义酒店行业也已意识到酒店发展要想获得强大的推动力必须加大酒店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

遵义的很多酒店都已意识到:要想自身具有较强的接待能力和竞争力,除了拥有符合标准的硬件设施,更要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目前遵义酒店行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上主要还是依赖于外来酒店管理公司的开发,对独立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能力比较薄弱,但是,很多酒店也开始尝试着加大独立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

(二)遵义酒店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目前遵义各类型酒店的比例失调

遵义的酒店数量在不断增加,但主要是低档次的酒店,目前还没有一家五星级酒店,这样的状况虽暂时能应付不断发展的红色旅游需求,但无法满足中高端旅游和商务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一定数量的四、五星级饭店的产生是遵义红色旅游长远发展的必要条件,才能保证遵义与其他省市、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顺利长久的进行,比如通过举办大型会展来起到宣传遵义的作用,每年在遵义举行的国际酒博会就是对遵义酒店行业接待能力和水平的挑战。

2.遵义大部分酒店对软硬件的投入力度不够,保量却未能保质的现象普遍存在

长期以来遵义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在不断发展,但是与外省交流合作的力度不是很大,对打造旅游业的品牌重视不够,导致遵义酒店行业的发展停滞不前,行业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然而近几年大力推进的红色旅游的发展,遵义与周边省市的经济合作关系越来越紧密,对遵义的旅游业、酒店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竞争氛围明显。很多酒店不再安于现状,开始着眼于对本酒店软硬件的投入力度,翻新酒店装修、更换酒店老化的设施设备,加大对科技含量高的酒店设施设备的运用。

3.过度重视酒店的共性统一标准,忽视酒店产品应有的自身特色

遵义大部分酒店的客房标准都是达到统一的饭店行业要求的,但是都比较缺乏自身的主题特色和个性化服务。当然,这里也有值得一提的是遵义金城大酒店(准四星级),该酒店算是遵义比较有年头的酒店,之前一直以商务接待为主,而经过重新装修改造后于2010年以全国首家长征文化主题酒店的新面貌开门营业,该酒店就是抓住了遵义大力打造遵义红色旅游这一契机,为了将红色历史与酒店产品有机融合,使宾客在消除旅途劳顿的同时,获得相应的文化体验和审美价值,金城大酒店建成了全国首家长征文化主题饭店。

二.遵义酒店行业的发展趋势及促进其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一)遵义各酒店应重视提高和完善自身服务产品的功能化发展

如果还是停留在传统酒店的功能上(住宿和餐饮功能),那么对遵义红色旅游的发展不但起不到配套促进作用,反而会拖后腿阻碍红色旅游的顺利进行。每个到遵义来旅游或工作的客人对酒店功能的需求侧重点各不相同。尽管遵义的每个酒店对自身的定位不同,但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现代酒店都应努力使自身具有综合性的酒店功能(住宿功能、餐饮功能、商务功能、度假功能和会议功能),主要具体表现在完善和升级酒店的设施设备上。这也算是酒店的服务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一部分内容。

(二)红色旅游的发展势必要求一定数量的四、五星级酒店的存在

长期以来遵义只有仁怀市拥有一家五星级饭店,而遵义中心城区最好的饭店仅为四星级的。导致了各现有星级饭店的竞争意识不强,没有危机感,安于现状,这一格局不利于遵义饭店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红色旅游的开展。但是,在不久的将来这一情况将会有所改变,因为,在遵义中心城区已有多个五星级酒店在建设之中,这将彻底结束遵义中心城区没有五星级酒店的尴尬历史。特别是高档次饭店之间的激烈竞争,都会对势要长期进行的红色旅游起到品质上的保障作用。

(三)遵义酒店行业的服务趋向个性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

由于每位顾客的期望值差异大且变化多,这就要求酒店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酒店产品,以满足顾客不同的需要。但这里并不是说顾客期望值只有个性而没有共性,酒店服务首先应实现基本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它是酒店档次的外在表现,在这一基础上,再根据顾客的需求特点,提供相应的超越规程的特别服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酒店个性化服务。为了促进遵义红色旅游的不断发展,不光要依托“遵义会议”的知名度来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酒店行业更要通过特色的个性化服务来留住客人。

(四)合理引导遵义饭店业朝着创建绿色饭店的方向发展

绿色饭店并不光是绿色植物种植得多就行了,绿色饭店的核心要素包括了环保(减少浪费、控制环境破坏、降低能源和物资消耗)、健康(绿色客房、绿色餐饮)和安全(治安安全、职业安全、食品安全、消费安全和消防安全)。饭店应特别重视对水资源的节约。

遵义酒店行业的发展历程总的来说是在进步的,但随着红色旅游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的激烈化,遵义酒店行业要想得到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认识到:只有专业化、个性化、主题化的饭店才能显示自己的优势,才可能具有品牌竞争性,和全国乃至全球的大市场接轨。

参考文献:

[1]蒋丁新.饭店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王大悟,中国酒店评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3]梭伦.星级宾馆酒店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

[4]马勇.饭店管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郑向敏.现代饭店经营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魏卫.旅游企业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7]邓峻枫.国际饭店集团管理[M].北京:广东旅游出版社,2006.

[8]周健伟.饭店服务标准化趋势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2008(1):90-93.

[9]谢彦君.饭店业导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

[10]戴斌,饭店品牌建设[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第4篇:酒文化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中国永远是个酡颜沉醉的泱泱酒海。

手指随意漫翻上下五千年的华夏历史,无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还是外交,皆可闻到浓浓的酒香怀春一样四处弥漫。从楼台亭榭到寒塞冷关,从小桥流水到大浪淘沙,从茅屋矮篱到深院高墙,即便是一个落魄的故纸堆,一道被岁月遗弃的断壁残垣,只要胡乱踹上一脚,亦会蹦出几个醉眼蒙的传说。一页页浪漫迷离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以不同的姿势再现着曾经的生活,使得酒这个不怎么形象的东西,凉凉的液体变得温情感性甚至性感了。

在买与卖铸就的社会里,究竟是文化温柔了酒的怀抱而恣肆不可收拾,还是酒泡软了文化的筋骨而激情满怀高歌不休?人,这个注重感情索取与给予的高级动物,在文化与酒潜移默化的交织中,心里已经盘下了无法解开的恋酒情结。文化对酒市场消费群体的巨大渗透力,已经牵引着我国传统的白酒产业,从手工作坊酒时代、工厂酒时代、品牌酒时代,逐步跨进了注重个性魅力和文化品位的文化酒时代。

酒卖文化

随着酒类市场低档酒的竞争淡化,企业之间在高端市场的竞争骤然加剧。众多名优酒企业纷纷把发展的战略目光聚焦于品牌营销,使纷繁耀眼的文化酒品牌和各种文化营销术,一夜之间砌成了一道闪闪发光的文化酒长城。一时间,文化在酒界的扫盲业绩空前辉煌,就连山旮旯的新兴小酒厂,似乎也有了考古的价值。文化的外衣,灿烂了或高或矮、或圆或曲、或新或旧的瓶瓶罐罐。

酒坛自己也高深莫测地嘿嘿笑了:乖乖!究竟哪些是文化酒呀?

若要给文化酒下一个通俗明了的定义,文化酒应该是一种名称上具有文化品位、创意开发上具有文化底蕴、产品形象包装上给人高雅的美感享受,并通过文化营销传播手段进行市场推广的含酒精饮料。文化酒是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结合,是人类酿酒与饮酒的智慧结晶。

我国历史上也有许多文化酒品牌,沿袭至今的文化酒品牌大多是历史文化品牌,如茅台、西凤、杜康、剑南春、泸州老窖等。然而真正具有现代酒文化意义的文化酒品牌主要是在近年内陆续出窖的,特别是在1998年之后,中国白酒界在经历了残酷的低潮煎熬后,大多的白酒企业开始用战略的眼光审视酒文化。白酒市场的竞争除了传统的竞争手段之外,又多了一个文化竞争。酒文化的竞争对中国白酒整个行业的发展极具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标志着中国酒市的日趋成熟,中国白酒企业在经历过种种恶斗与厮杀之后,终于找到了靠实力和内功说话的又一理性平台。传统的推销竞争、广告竞争、有奖促销等等手段,虽然都曾经给白酒企业带来丰厚的市场回报,但与文化竞争相比,都显得有些苍白与短命。文化的魅力在于对广大消费者的影响是深远的,一旦广大消费者从精神文化的层面上对这些文化酒品牌产生信赖感,竞争对手很难把它打垮。近年来,经济发达、居民平均文化水平较高、城市规模较大的市场,如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没有文化含量的杂牌酒很难打入的,即便一时挤入,也很难站稳脚跟扎下自己的营盘。凡是能够取得显著业绩的和能够跻身大中城市中高档酒之列的,非文化酒品牌莫属。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白酒业产生了许多直接表达文化个性和迎合消费心理的文化酒品牌,孔府家酒的“家”字便是在历史文化品牌上的一种创新,把中国人恋家、念家、爱家的情怀与理念融人传统的白酒品牌命名之中;“今世缘”酒定位在人间最为珍贵的“情”和“缘”字,同事相处、朋友相识、亲友团聚、情人相恋等仿佛都离不开一个“缘”字;而“道光廿五”酒则大胆地把中国几千年的帝王文化嫁接到酒类品牌上,可以说是一夜名噪酒坛。这都从实证学的意义上证明了文化酒品牌和酒文化具有巨大的市场推动力和牵引力。

文化是永远卖不完的

从单纯卖酒到现在的用酒捆绑文化卖,文化酒的产生给酒类企业的市场营销拓展了阔大的空间。

在知识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的今天,文化对于酒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也因此凸显,从而使中国白酒业迎来了一个孕育着深刻质变、根本飞跃的全新发展阶段,这就是“文化酒时代”。

文化酒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史的一个缩影,既具有形而下的属性,又具有形而上的品质,是综合反映人类政治、经济、文艺、社会生活等以液态形式出现的一种特殊饮品。目前酒市的状况是:著名酒类品牌高居市场塔尖,占有绝大部分高档市场份额,其系列产品稳居塔中,其他新品牌和后继品牌居于塔底,有向上攀升的强烈愿望;在白酒行业整体滑坡的同时,名优酒份额继续扩大与上升,白酒行业处于内部的调整和升级阶段;地区性品牌与全国性品牌抗衡,割据一方;区域市场出现短暂的白酒消费据点,“各领一两年”,消费者仍有追风的特点;大型酒业集团从产品经营走向品牌经营和资本营运。从等市场到找市场,再到做市场,酒业争霸在进入品牌经营后,以市场为中心的一系列举措扭转了中国白酒面对洋酒竞争的不利局面。低价倾销、高额回扣、侵权制假等现象,以及厂家在对经销商的争夺和在产品开发的争夺中展开的激烈的市场肉搏战,如酒店促销、开瓶抽奖、置放现金等浅表性、低层次竞争现象扭曲了市场竞争的本来面目,给酒类生产和流通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长此以往,势必影响整个白酒行业的利润水平,导致白酒良莠难分。白酒市场在“量”上已趋于饱和,市场的空间越来越小,但从“质”的空间来看,依然可以拓展市场。文化新品牌更容易培育和启动新的市场空间,使看似饱和与恒量的市场立即活跃起来,“名牌背后是文化”已经成为众多企业家的共识,从卖酒到卖文化也就成为大势所趋,必将成为未来白酒市场的独特景观。

因为,文化是永远卖不完的。

文化酒的骨气

酒文化强烈的个性色彩,塑造了文化酒品牌别具一格的骨气。文化酒品牌极具张扬力的文化个性魅力,在一定程度上号召或诱惑了市场需求。

在文化酒时代,一个以人性原则为基础,以人本精神作规划,以文化资源为素材,为酒品牌扩充文化内涵的个性化营销思路,是白酒企业需要升华发展的营销理念。因为,随着白酒类产品先后实现IS09002的质量体系认证,其“质”的差别正在慢慢缩小,“质”的个性优势几乎不存在了。如同“功夫在诗外”的为诗之道一样,酒可以挖掘的潜能只有在产品本身之外的地方追寻了。对品牌的关爱着眼与社会同行、与环境相依、与人类共存,并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公益事业,才能在文化的高起点实施品牌营销战略,从而形成文化酒独特的个性营销理念。强化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文化影响力和社会亲和力,提升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如是,文化酒的骨气才会在品牌形象中凝结成虎虎雄风。

背着文化行吟的酒鬼

湘泉“酒鬼”是中国白酒界第一个用文化唱戏的文化酒品牌。其靠文化营销起家,利用独特的酒名、个性化的包装风格和大胆的高价位策略,以及“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渗透营销方式,成了白酒界众人皆知的典范。

湘酒鬼始终奉行“文化营销战略”。一个新品牌被社会所认可,无非通过三个途径:一是大做广告;二是靠公关促销手段影响消费者;三是靠口碑流传。湘酒鬼主要是靠第二条途径。公关促销的主要手段是靠文化营销,具体讲就是制作富有酒文化色彩的《酒民手册》,举行文学艺术家笔会,通过诗人、作家、书法家、画家手中的笔进行再传播,创办《湘泉之友》和湘泉艺术团,创建“湘泉酒鬼酒文化博物馆”,注重会议营销和事件营销,尤其注重参与海外华人进行的商务、文化交流活动。一系列文化营销方式的渗透,使酒鬼酒声名远扬,并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具有高贵身价的酒中新贵。湘泉集团以湖南湘西文化为背景,利用湘西丰富的溶洞资源,传统的酿酒工艺为基础,将酒鬼酒以坛装形式贮藏在洞里,推出“酒鬼酒洞窖文化酒工程”。“洞窖文化酒工程”在结合湘西酒窖文化的基础上,率先在国内提出了收藏文化酒的理念,提升酒的收藏价值,从而丰富酒的文化品位与内涵。

文化养酒的黄金时期

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愚昧的企业,而愚昧的企业是不可能兴旺发达的。文化酒时代对酒类企业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企业的适应能力面临着新的考验,企业文化建设的经济属性和竞争色彩也就更加突出。

凌川白酒早在1963年就获得了国家优质产品银奖,不可谓质量不高、声誉不大,但由于缺乏品牌文化的含量、创新和提升,产品缺乏品牌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力,以至于在市场经济汹涌大潮的冲击下奄奄一息,难以维持。该厂在痛定思痛后,在总结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牢牢抓住道光廿五贡酒这一契机,迅速反应,大做酒文化的文章。

品牌文化对商品的营销、市场的占领、企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树立市场观念,确立营销思想,也要以企业文化为依托。营销不是简单地指买和卖的成交,营销是文化、是品位或叫商品的人格化,在让消费者使用商品物质价值的同时也得到精神的陶冶和享受,这才是品牌文化所要达到的目的。1996年出土的道光廿五百年贡酒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物,使一般饮酒者有望洋兴叹之感。该厂采用道光廿五满族原始工艺研制开发了道光廿五系列高、中档白酒,使道光廿五这一昔日皇亲贵戚的独宠也走入了广大消费者家中。在产品命名上,充分体现企业弘扬中华酒文化、重振酒业雄风这一理念,令消费者一听到富有文化韵味的酒名,一看到艺术色彩鲜明的标识,便立刻勾起强烈的品尝欲望。比如,满族大高粱充分体现了东北产品的特征,带有浓郁的满族工艺及地域特色,使关内其他省区东北籍消费者一听满族高粱酒就知道是东北的酒,心里备感亲切,使这个品牌成了企业当家的品牌之一。由此可见,品牌文化就是对商品注入的精神创造,是凝聚在商品里的人的精神劳动。

第5篇:酒文化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 生化指标; 相关分析

[中图分类号] R25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337-01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s,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却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症[1]。为进一步探索实验室血液生化指标在该病诊治的意义,我们对15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的临床血液生化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诊治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150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83例,年龄22-60岁,平均年龄37.9岁。选取8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其中男性37人,女性43人,平均年龄38.2岁。根据B超的结果将150例患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组,轻度组89人,中度组52人,重度组9人.150例患者均无嗜酒史和明显的肝损害因素。所有病例诊断符合2003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组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标准[2]。

1.2 实验方法 血液生化检测相关指标采用西门子公司提供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均来源西门子公司。血清铁和血清铁蛋白分别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转铁蛋白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

1.3 标本收集 所有检测对象禁食12h,次日早晨空腹抽取静脉血6ml,放入促凝管30min后,离心15min,吸取血清备检。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资料应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义。

2 结果 结果见表1。表1结果显示:①轻度组的ALP、AST、GGT、ALP增高,但增高不明显,p0.05,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中度组和重度组的ALP、AST、GGT、ALP明显增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义。②轻度组的TG、TC、HDL-C、LDL-C与对照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中度组和重度组的TG、TC、HDL-C、LDL-C与对照组比较,p0.05或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HDL-C与对照组比较分别呈下降现象。③轻度组的血清铁、转铁蛋白及血清铁蛋白增高,与对照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中度组与重度组的血清铁、转铁蛋白及血清铁蛋白增高,与对照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肥胖、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等的高发,其患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据有关报道[3],全球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率为17%-33%。我国各类人群的发病率高低不一,王洪珍等报道从事个体户的2866人中,患病率为32.97%。陈敏等报道的患病率为8.79%。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全球性疾病,累及世界范围内大量的人群。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但目前普遍认为与脂肪因子的异常作用有关,代谢综合症是该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胰岛素抵抗在本病的发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4]。该病的预后可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严重威胁生命安全。有研究表明[5],造成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的特征是甘油三酯的蓄积,甘油三酯是由甘油和3个脂肪酸(FA)分子脂化而成。供甘油三酯合成的FA的量取决于来自周围脂肪组织分解的,或食物等的游离脂肪酸(FAs)。当甘油三酯的形成超过其输出以及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形成减少时,便蓄积在肝内。有资料显示[6],铁的代谢异常与本病有着密切的关系。肝脏是储存多余铁的主要器官,铁的主要毒性是启动和催化氧自由基,从而破坏肝细胞的细胞器造成肝细胞死亡。而肝细胞死亡又进一步加重铁的存积。另外,铁的过载也可导致糖耐量的降低,血糖升高又能间接引起肝的脂肪化。

综上所述,以上各项实验室血液生化指标的检测在NAFLD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同时对该病的病情诊治及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文的各项检测数据显示轻度组检测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中度组和重度组的观察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有利于该病的早期预防,进而在有针对的制定科学的运动处方和合理的饮食结构等措施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YakaryilmazF,Guliter S,Savas B,et al.Effects of vi-tamin E treatment on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alpha expression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 patients with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resullts of a pilot study[J].Intern Med J,2007,37(4):229-235.

[2] 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诊断标准[S].中华肝脏肝脏病杂志,2003,11:71.

[3] 瞿佐发.脂肪肝诊断、发病机理研究进展[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9,26(3):72-73.

[4] 乔汉臣.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研究进展[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6,23(6):630.

第6篇:酒文化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形象;符号;表征;意义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9)03―0048―07

人类学家莱斯利・怀特认为“人类行为都源自符号的使用”,他表达了所有人类学家所共享的观点。旅游是一种社会性的人类行为,“旅游者所追求的是异域文化的符号。”正如旅游人类学家迈克・柯耐尔(Mac Cannell,1976)在《旅游者――休闲层次新论》一书中,将旅游者描述成“对旅游吸引物系统的符号意义进行解码,并追求早已失去的真实意义的现代圣徒。”1990年,乌瑞(Urry)在其《旅游者的目光――现代社会的休闲和旅游》中曾指出,“旅游者看到的事物都由符号组成,它们都表征着其他某种事物”。可见,旅游目的地中“物”的文化内涵以及旅游者对意义的追求一直是旅游人类学研究所关注的重点内容。

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旅游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具有明显的社会文化属性,而不仅仅是一个心理层面的概念。但就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来看,诸多研究取向将旅游者视为最基本的分析单位,重视旅游者个体的心理因素,而往往忽视了旅游目的地形象社会意义的理解。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活动与其说是一系列旅游产品的组合,不如说是一个过程,一组实践。它首先涉及旅游目的地社群和旅游者之间的意义生产和交换。基于此,本文从符号表征的视角重新审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内涵及其建构过程,解释其中所发生的意义生产、嬗变和争斗的过程。

一、研究的基本范畴

旅游目的地形象属于文化范畴的概念,而对于文化的界定,是社会文化研究中最困难的概念之一,据法国学者摩尔的统计,世界文献中有250多种文化的定义。但是大多数的定义都承认文化的“共享”、文化以“符号”为基础的基本特征,而且都强调了“意义”对于文化界定的重要性。

对于文化的意义的理解主要基于以下几点:①文化的意义涉及社会群体之间的生产和交换,属于同一种文化背景的人群,他们会共享大致相同的文化信码,可以用差不多相同的视角来观看、理解和解释世界,而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则需要通过复杂的解码和编码过程;②文化的意义既涉及各种概念、观念等理性认知,又包括各种感情、意象等感性认识;③文化的意义取决于它对社会实践的组织和规范。

文化以“符号”为基础,文化的意义通过符号的表征功能得以生产和传递。索绪尔最先确立符号学的基础理论。其认为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统一体,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一特性决定了文化意义的多样性。具体来说,文化中的任何人、事物及事件的意义不是与生俱来的,也都不可能有一个单一和固定的意义,这取决于它被表征的方式。本文将采用符号表征的构成主义途径来具体阐述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内涵及其建构过程。正是旅游目的地社群和旅游者中的表征主体使用符号系统去表征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表征主体、旅游目的地中的被表征物与符号的关系是旅游目的地形象这一“意义”生产的实质所在,而将这3个要素联结起来的过程即为表征。

二、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内涵:共享的意义

(一)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内涵

基于符号的表征视角,旅游目的地形象涉及“共享的意义”,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经由符号的表征功能而形成的为旅游目的地社群和旅游者群体所共享的、独立于个人经验之外而持续存在的有关旅游目的地的各种概念、观念、意象及感情等,是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概念系统。对于其内涵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如图1):

首先,旅游目的地几乎从来不会有一个单一的、固定的、不可改变的形象(意义)。强调旅游活动的实践特性是重要的,正是旅游活动的参与者(旅游目的地的社群和旅游者)赋予了旅游目的地以意义。由于旅游活动的参与者归属于多种社会文化背景,其文化信码也不尽相同,这就引致关于旅游目的地存在着巨大的意义上的多样性,存在着解释和表征它的多种方式。此外,旅游目的地形象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静态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新层次的意义会随着旅游参与者社会互动得以生产,并得以交流,从而呈现一种螺旋式的意义循环。

其次,旅游目的地形象意义的生产、交流和理解,它涉及两个密切相关的表征系统(或过程):第一个系统涉及表征主体赋予旅游目的地以形象意义;第二系统涉及旅游目的地形象这一“意义”的共享。正是通过表征系统,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意义才得以生产和循环。因此,与其说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是被“发现”的,倒不如说是被生产或建构出来的。

再次,旅游目的地不能确定自身的意义,是表征主体创造了意义。旅游目的地的表征主体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的社群、旅游者以及大众传媒。正是他们利用其表征系统创造了关于“旅游目的地是什么”的一个很具体的形象和定义。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遭遇各种符号的同时,也在追寻这些符号的意义;旅游目的地的社群也正是通过符号的表征实践,赋予了旅游目的地一种民族的文化观念,唤起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文化认同;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使得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意义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以生产、传递和交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风向标的作用。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内涵涉及社会、文化、心理3个层面。旅游目的地中的人、物及事件都被联系于表征主体头脑中拥有的一套概念或心理表象。没有这些概念图,表征主体将无法解释旅游目的地中的人、物及事件,更无法实现旅游目的地形象意义的生产、交流和传递。所以,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内涵首先涉及一个心理概念,通过它,表征主体可以表征“旅游目的地”,意指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意义。然而,旅游目的地形象同时具有社会和文化属性,是一套为旅游目的地社群和旅游者所共享的价值和概念体系。它不仅仅包括某一个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所形成的心理表象,而且包含了更为广泛的意识形态。

(二)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特征

1 群体的共享性与差异性

旅游目的地形象是一套共享的观念、价值和行为准则,一旦产生,就会超越成员个体而独立存在于旅游目的地社群和旅游者群体中。正是这一准则,才使旅游活动参与者的行为能为其成员所理解,而且赋予他们的旅游活动以意义。在第一批旅游者进 入丽江之前,丽江古城是一个独立的社会文化实体,群体成员为了生存而相互依赖。随着旅游者的不断拥入,丽江古城的社会文化结构逐渐变化,同时有关旅游目的地形象意义的信码也在不断地产生,并发生着变化。在早期,部分外国旅游者把丽江古城当作香格里拉的所在地,而由此带来的旅游行为不被当地社群所理解,因为他们不知道香格里拉意味着什么,丽江古城在他们眼里只是生产、生活的空间。但随着旅游目的地社群和旅游者群体成员之间不断的交流和沟通,他们共享了大致相同的关于丽江古城旅游形象的信码,理解了丽江古城的价值和意义。

虽然旅游目的地形象强调的是群体而非个人,但在群体层面上,由于旅游活动的参与者群体中存在多个相互竞争关系的子群体,因而并不是所有旅游目的地形象意义都能在群体成员间达成一致。大致可以分为3个层面,即被群体一致接受的“共识性”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子群体对之持有不同观点的“游离状”旅游目的地形象,以及存在于群体冲突中的“争论性”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正如丽江的社群或旅游者群体,不管他们是匆匆的过客,还是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居民,他们对于丽江古城都有着自己的概念、观念及情感。对于丽江的景色而言,不同的人会用不同的方式去勾画,无论是亲身经历的,还是在意念中,有一点基本可以达成共识:丽江很美,是一个适合“发呆”的地方。但对于旅游目的地形象中民族文化层面的定位则争论性较大,有人说丽江古城有着浓郁的纳西风情,但有的人说丽江古城已经“易主”,它正变得世俗化、商业化,甚至有些冷漠,其原有的纳西风情正在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小市民的文化情调。

2 社会根源性与规范说明性

旅游目的地形象一方面源于旅游目的地社群和旅游者群体成员的经验基础,同时也源自群体成员通过传统、教育和社会交流接受和传递的信息、知识和思维模式。简而言之,旅游目的地形象根源于旅游活动参与者的社会互动过程,因而具有社会根源性。同时,旅游目的地形象反过来又可以对旅游目的地社群与旅游者群体成员的行为、思想和感知施加一种近乎规范性的说明,即“规范说明性”。旅游目的地形象会预先安排旅游目的地社群和旅游者成员个体的行为,同时也会影响他们的感知,并进而影响他们对旅游活动的解释和行为回应。这里的回应有时是“顺从性的”,但有时这种行为是“叛逆性的”。

旅游者在到达旅游目的地之前,对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主要基于自身的经验基础,并通过旅游宣传等社会信息的交流而形成对于旅游目的地的意向性图景。旅游者到达旅游目的地之后,便凭借自己的感官世界去感受旅游目的地的人、物及事,但在整个的旅游过程中,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往往会受已在头脑中形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概念框架所引导和规范。

对于旅游目的地社群而言,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形成也是基于其对本民族文化的感知以及与旅游者群体的文化冲突。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旅游目的地社群的行为方式,以往看似正常的事情,在现在看来似乎与环境格格不入,甚至被看成是“羞耻”的事情,他们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有了新的定位(形象);但当他们所感触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与他们的期望相抵触时,他们的行为也会是“叛逆的”。正如丽江古城的社群已深刻感受到旅游给他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困扰。笔者认为丽江之所以逐渐“易主”,想必也是社区居民的一种“叛逆”行为。

大众传媒往往是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的主力军,该领域善于捕捉新闻点,但同时也会受大众舆论潮流的影响。其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建构也同样离不开社会信息的流通,而且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现存状态对于他们的传播行为具有同样的“说明性”。当然,又由于该领域对新鲜感材料的渴求。他们会不断捕捉旅游目的地的新的信息,这不同于旅游目的地社群与旅游者群体,它更具有主动性。

3 相对稳定性和长期的动态性

一方面,因为旅游目的地形象具有规范说明性,并且会在旅游目的地社群和旅游者群体的思想意识中得到巩固;另一方面,由于旅游目的地形象一旦产生,就会超越成员个体而独立存在于群体中,所以旅游目的地形象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以被看成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但是旅游目的地形象具有客观性并不意味着它们是静态的。随着旅游群体就某一问题的直接经验逐渐丰富、社会互动的日益加深,以及大众媒体等社会机构在信息传递等方面发挥作用,群体成员会对原有旅游目的地形象与旅游过程中实际感受之间的差异产生疑问,进而导致群体成员在有关旅游目的地形象意义的认知上产生分化,甚至对原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进行修正和重新地定位。

丽江旅游的发展充分印证了这一点。正如前文所述,在丽江旅游发展初期,部分外国游客将丽江视为被人寻觅半个多世纪的“香格里拉”,这就是当时丽江的旅游形象,并在一定时期内得以维持。但中旬旅游业的起步以及“香格里拉之争”的兴起,冲击着旅游者群体成员对丽江形象意义的理解,促使其发生新的意义生产和嬗变。这时,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其古镇和民族文化的特质:一个天堂般的小镇,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一批人走了(纳西人搬出了古城),一批人来了(旅游经营业主搬进了古城)。人走人来俨然古城已经“易主”。现在置身古城之中,已很难感受浓郁的纳西风情,取而代之的是灯红酒绿的都市夜生活以及琳琅满目的商店。旅游目的地社群和旅游者也在逐渐意识到,丽江又变了……

三、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建构:表征的运作

(一)表征系统

在对旅游目的地表征过程中,有两个表征系统(或过程)和信码参与其中。

第一个表征系统:旅游目的地中的人、物及事通过表征在我们头脑中形成一套形象概念系统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旅游目的地信息的解码,没有这一表征系统,我们无法理解旅游目的地中的人、物及事,也就无法赋予旅游目的地以形象意义。

第二个表征系统:语言。“共享的意义”的形成离不开交流,而交流是语言的基本功能,所以“共享的意义”的形成与语言这一表征系统的运作密不可分。这里的语言不仅仅是指被写或被说的,而是指像语言一样运作的各种符号。旅游目的地、表征主体和符号之间的关系是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的实质所在。而将这3个要素连接起来就是被我们称为“表征”的东西。

此外,表征系统的运作还要归功于一个关键要素:信码。这些信码对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意义的生产、交流及传播至关重要。它们不存在于自然世界,而是各种社会惯例的产物。在旅游过程中,通过社会的相互作用,旅游目的地社群与旅游者群体会无意识地将其内在化。信码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意义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在一定时期内稳定下来,当被提及某种符号时,它所表征的形象意义即被指定了。如人们看到纳西文,往往会想起丽江古城,这看上去 是很自然的,但其实是信码在起作用。

(二)运作机理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建构本质上是表征的运作。而表征的运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具体运作机理如图2所示:

在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建构过程中,旅游目的地社群和旅游者群体先进入第一个表征系统,这一系统将旅游目的地中的人、物及事联系于成员头脑中早已存在的概念系统。这一概念系统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旅游目的地中的各种各样的有形自然物和无形的文化在人们的头脑中已经形成的一种由某些特定“能指符号”(如民居、语言、文字、服饰、礼仪等)所意指构成的形象概念系统。

我们之所以称其为一个系统,是因为它并不是由单一的形象概念构成,而是由经过组织、集中、安排和分级的形象概念系统所构成。此外,由于旅游活动的参与者都有各自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都用各自的方式理解和解释旅游目的地中的人、物及事,从而每个人头脑中都有各自的形象概念系统。所以,第一表征系统运作主要体现的是个人心理因素的作用。

之后,旅游目的地社群和旅游者群体进入第二个表征系统:语言,以实现旅游目的地形象意义在群体内部共享。群体成员首先将其头脑中的形象概念系统与一系列的符号相联系。这些符号经过安排和组织,使之形成能代表或表征各种概念、观念及感情的语言,实现编码。之后,通过成员之间不断地交流、沟通,群体内部逐渐形成一种共享的认知体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当旅游目的地社群和旅游者群体内部形成关于旅游目的地共享的形象意义时,其成员就会用差不多相像的方式从事旅游活动,也就是说,正是这种“共享的意义”规范着旅游活动参与者的行为方式,因此它是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概念系统。第二表征系统突出体现了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过程中的群体,其强调群体的影响和沟通。

(三)建构过程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认知,可以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建构过程分为4个阶段(图3)。

1 解读

在旅游目的地出现新生现象或事件之前,旅游目的地形象可以被看作一种客观存在起作用,规范着旅游目的地社群和旅游者群体内部的活动。但当旅游目的地遭遇新生现象或事件时,群体成员就会对其产生应对:解读。这里的解读以两种方式出现,第一种是以专业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这通常是专家所致力于从事的工作。正如对于丽江古城酒吧的出现,部分专家对丽江文化表示担忧,认为这将导致丽江民族文化特色的丧失,这时酒吧就被打上了“异类”的标签。但也存在另一种解释:丽江古城区别于其他古城或古村寨类旅游目的地,率先出现酒吧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因为丽江古城在历史上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丽江古城商业经济的繁荣,进而促进了丽江商业服务意识的增强。旅途奔波劳苦的商人必然在商品成功交易之后享受片刻的安逸,对酒当歌,畅饮一番。

第二种应对则是群体成员的一般解读,这是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过程中表征运作的核心,即群体成员开始用不同的方式来描绘或解释其中所发生的意义生产。在这一过程中,旅游目的地内所遭遇的新生现象或事件往往体现为各种符号。由于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具有任意性,所以对其意义的解读结果同样会出现多种,这取决于表征主体的社会文化背景。

在对旅游目的地新生事物或现象解读的过程中,群体成员必须进入先前讨论的第一个表征系统。我们仍以丽江古城酒吧为例,在旅游发展初期,丽江古城内并没有酒吧。当古城内第一间酒吧闯入人们的视野时,人们对其的符号解读就开始了。这时,人们进入第一个表征系统,将古城内部的酒吧与他们头脑中有关“酒吧”的概念相联系,人们将两种酒吧的概念进行分组、集束、对比,之后就会出现多种解读结果:有人认为在古城内开设酒吧不利于古城文化氛围的保护;但也有人认为这两种酒吧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同的,因为他们都具有休闲的功能,但丽江的酒吧和他们概念中的酒吧又有所不同,那就是丽江的酒吧少了概念中的喧嚣和吵闹,多了一些与古城相契合的文化氛围。

2 定性

定性是旅游目的地社群和旅游者群体经由符号的解读而对不熟悉的事物给予一般性的抽象认知或赋予特性,以熟悉的符号解释,使其被接受和理解。这种定性可以使旅游目的地社群和旅游者群体成员对旅游目的地新生现象很快熟悉,并化解群体成员对于新生的形象概念所产生的不安或对立状态。这一过程涉及第二个表征系统的第一个层面:表征将其对旅游目的地所形成的概念系统与一系列的符号建立相似性,使得形象概念系统变得具体化,以使群体中的其他成员对旅游目的地的新生现象或事物有所理解。

旅游目的地社群中的部分酒吧业主利用挂满亭台楼阁的酒瓶、松壳、桌布、绘有民族图案和纳西文字的挂饰以及风情万种的纳西女子等符号系统来表征丽江古城酒吧独特的文化氛围。当旅游者置身古城,捕捉到这些信息时,基础的信码首先将这些符号与他头脑中酒吧的概念图缝合起来。这是符号解读的第一个层面:直接意指。直接意指往往局限于基础层面的描述,群体成员大部分会认可这一层面的意义。而第二层面的意指不再是一种明确的描述层,而包含了更为广泛的主题和文化层面,成员之间的理解往往需要经过复杂的解码过程,因为这与成员的文化背景和价值体系有密切的关系。比如有人认为,丽江古城内的酒吧虽然是新生事物,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将都市酒吧的喧嚣搬进古城,而是很好地与古城的文化相契合。诸多酒吧利用各种符号表征着与古城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古城的休闲特性。而且对于诸多旅游者来说,酒吧已成为丽江古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已变成一种休闲符号。正如部分游人所说:“来到丽江,不进古城的酒吧泡泡,就很难说真正领略了丽江的风情。”但不可否认,这种看法并非是群体内部的共识,因为对部分成员来说酒吧往往意指着丽江文化的变异。

3 共享

到目前为止,旅游目的地社群与旅游者群体对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解读仍然停留于个体的认知,个体的认知如何转化为“共享的意义”,这取决于第二个表征系统的第二个层面:语言。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流,换言之,交流和沟通在实现旅游目的地形象意义共享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社会交流和互动是形成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最为核心的过程。同一文化背景的人会共享大致相同的语言信码,当某一概念被提及,其意义会很快被意指;而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还需要复杂的解码过程。

经由表征系统的运作,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意义最终实现共享。例如,从对丽江及酒吧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捕捉到这么几个词:悠闲、小资、发呆。这些新生的意义已经内化到丽江旅游形象里面。已经转化为旅游目的地社群和旅游者群体内“共享的意义”。坐在丽江酒吧里的人无论他们来自何处,他们之前在想什么、做什么,他们踏进酒吧的门的那一刻,他已与其他游客一样共享着这一层面的意义:发呆。由此可以看出,酒吧的出现催生出了丽江旅游形象新的文化意义:休闲。

4 规范

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的意义就在于它能规范和组织旅游目的地社群和旅游者群体的旅游活动。在旅游目的地遭遇新生现象和事件之前,旅游目的地形象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有助于建立旅游目的地秩序化和得以控制的各种规则。

首先,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其竭尽所能构建、打造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最终目的是为了“控制”和规范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旅游企事业单位的经营行为以及调动社区居民的配合。其次,旅游目的地形象往往规定旅游流的方向,影响旅游者的决策行为以及在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行为。再次,对于旅游企事业单位而言,其最根本的目的是经济效益。但是其经营行为也往往受到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调度”。虽然他们其中的部分业主会引领旅游区内的消费趋向,但大部分的业主还是会根据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来开展自己的生意。否则,他们的店面就有可能面临门可罗雀甚至是生存的威胁。最后,旅游目的地形象还有利于加深社区居民对其资源价值的理解以及建立民族的归属感。通过旅游目的地形象,他们看到了其繁衍生息的故土对于旅游者群体意味着什么。

第7篇:酒文化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长沙解放西路:酒吧街;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5-0113-03

近年来,泡吧己成为风靡各个城市的时尚话题。但在各个城市大力开发酒吧产业的同时,也常常由于盲目照搬一些大城市酒吧开发模式而最终导致负面经济效益,如“南京1912”,其雷同的消费特色导致消费者最后只能按价格选择酒吧。长沙的酒吧出现时间较晚,但发展迅速,如今长沙解放西路已成为响当当的“酒吧一条街”,这里已成为长沙休闲夜生活的重要集中地。

长沙处华中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被动。但长沙的酒吧业为什么在几年内迅速蹿红并引起全国范围的关注?为什么长沙的酒吧文化不同于北京三里屯酒吧的个性、上海衡山路酒吧的情调与品位,却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长沙酒吧业在经历最初的平淡后,找到了怎样一条发展道路,形成现在良好的发展势头?回答这些问题,对长沙酒吧街未来的良性发展及我国城市文化娱乐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1 解放西路酒吧街的发展历程

长沙酒吧的兴起与它的歌厅文化密不可分。从酒吧兴起之时,不少酒吧都辟有演艺场地,处处歌舞混杂、人声喧哗成为湘派酒吧区别于京派、海派等风格流派的典型特色。长沙的酒吧出现时间较晚,从1998年长沙第一家正式意义上的娱乐酒吧出现至今,星城酒吧业经历过震惊全国的“水晶宫血案”,也有日进斗金式的商业奇迹,发展非常迅速,时至今日,长沙酒吧业排得上号的有二三十家之多。大致分为三类,近年来第三类型演艺吧趋于兴盛。

总体而言,长沙酒吧是酒吧文化中的异类,它将长沙歌厅、演艺场的形式和特点大胆而创造性地融入酒吧,使酒吧成为歌厅和演艺场的派生场所。

2 影响解放西路酒吧街发展的要素分析

2.1 宏观因素

2.1.1 城市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城市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人们开始追求高层次精神享受提供了基础。从经济总量、经济结构、经济效益等子系统指标看,长沙的经济实力居全国中上水平,其消费能力居全国前列。

2.1.2 人民价值观念、消费观念的变化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价值观、消费观随之转变,时尚成为自我放松,彰显个性的表达方式,相对传统的消费行为,到酒吧、咖啡吧等场所已成为人们追崇的消遣选择。据长沙市统计局数据显示,长沙市民的消费支出偏好中,对娱乐、文化占的比例仅次于食品消费,位居第二,消费者的这种消费偏好是促进长沙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发展的催化剂。

2.1.3 省、市政府政策引导

近年来湖南省、市政府将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先后出台《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和《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1~2010年)》等文件,把大众传媒看作精神产品的生产单位,以质量和效益为纽带,研究受众,闯出一条发展文化产业的新路。

2.1.4 长沙文化产业的发展

湖南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本身具有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另一方面,中国政府按照WTO原则开放文化市场,长沙的文化产业得到蓬勃发展。其产业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全市GDP增长速度,文化产业已成为帮助长沙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2.1.5 湖南文化、湖南人性格

长沙酒吧不同于深圳和上海等地酒吧,长沙酒吧热烈的演出气氛以及火爆的场面,与湖南人火辣的性格密不可分。湖南气候条件恶劣,以及爱吃辣椒的饮食习惯造就了湖南人拼劲十足、直爽火辣的性格,这种性格特征促成这种赶时髦爱热闹的消费心理。

2.2 微观因素

2.2.1 原状

历史是具有延承性的,传统的商业基础、深厚的文化沉淀都会对一个地段今后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长沙解放路历史悠久,这一带自古商贸发达,名店众多,有着很浓厚的商业文化氛围,商业基础较其他地区有着显著的优势。

2.2.2区位

城市空间都是有区位的,好的区位能节约成本,并促使资本增值。长沙解放西路“酒吧街”的兴衰,与其经济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使长沙成为“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给长沙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消费驱动力:五一商圈的形成使之成为一个巨型shoppingmal,一个大规模消费行为的集中地;《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提出建设长沙中央商务区(CBD)构想,解放西路位于CBD东端。CBD的功能定位则给酒吧街带来稳定的高端消费群体。

2.2.3 交通

商业行为的基本前提是商家与消费者在时间和地域上的结合,将酒吧聚集于人流量大、集散便利的区位内,更利于提高经营效益。目前长沙市区已形成“六桥三环”、“八纵八横”的交通格局,解放路也从之前拥挤的小街道发展成为贯通长沙市东西的城市主干道,毗邻市区交通流量最大的五一大道,两头分别与湘江大道和车站路相接,交通快捷便利。

另一方面,酒吧针对的主体消费群大部分是城市中高层消费阶层,他们倾向于购买私人小汽车,所以,停车场地成为这类消费群体选择娱乐地点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解放西路酒吧街的停车一部分是依托个别酒吧为消费者提供的专用停车库;另一部分是借用周边的集中停车场地。主要有平和堂地下停车场、南门口停车场、步行街中心广场停车场、沃尔玛超市停车场以及沿坡子街靠步行街附近新修建的4个停车场:同时,长沙市政府采取白天禁止各类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在道路人行道旁沿街停车,晚上解禁的措施,并引进咪表泊车收费系统。尽管如此,总的停车容量距离酒吧街的发展需求还是相差甚远。

2.2.4 规模与品牌效应

长沙的解放西路与蔡锷路被开发形成“酒吧街”,其区位特征明显,不发生位移,通过几年的商业运作,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一种良好的认可和信任,这成就了酒吧街的品牌价值,该价值不断地吸引着消费者在酒吧街实现持续的消费。

3 长沙酒吧街成功背后的经验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长沙酒吧街的成功是其发展过程中各个因素综合叠加的结果,而其中最具普遍借鉴意义的经验有如下三点:

3.1 政府的政策引导

当地政府的政策引导,对任何一个项目的经营成功与否起到重要影响。长沙酒吧在起步阶段,恰遇当时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停止审批娱乐场所,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文化局按照《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给酒吧颁发营业性演出经营许可证,使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大小酒吧拥

有了合法身份,这一政策后来也得到了上级文化部门的认可。近几年湖南省、市政府大力发展文化娱乐产业,为投资商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开发环境,长沙酒吧街的成功与当地政府的努力密不可分。

3.2 对消费群体的充分研究

对项目的准确定位是以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为导向的,只有充分研究项目未来可能的消费群体,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经营模式的定位与创新。长沙酒吧街抓住长沙人喜欢泡吧的消费心态以及倾向于超前消费的习惯,充分研究当地城市的主流风格,找到迎合大部分消费群体的长沙特色的演艺吧文化,它融合舶来的酒吧文化、本土的歌厅文化以及SHOW吧的特色于一体,同时,兼顾小部分人群的消费需求,辅以适当比例的其他风格酒吧,实现整条酒吧街的多元化发展。

3.3 绝佳的地理位置选择

项目的选址相当关键,位置周边城市公共设施的配套情况,酒吧街的交通通达性等都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沙酒吧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解放西路地理位置的优越,周边多种物业形式的共存与互补,为解放西路酒吧街的成功经营提供了条件,各种物业的价值也从中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由解放西路(酒吧街)、黄兴南路(步行街)、坡子街(小吃街)和太平街(历史文化街)组成一个类“井”字形消费网络,商业功能完善,购物、商务、文化、娱乐、休闲等物业类型一应俱全,这里如一个巨型磁体每天吸引大量的消费人群进来娱乐消遣。

4 针对解放西路酒吧街未来发展的思考

尽管近几年解放西路酒吧街已取得相当大的成功,但在其未来发展的道路上仍潜在诸多重大问题。

4.1 城市中心区静态交通的处理

停车难问题是我国大多数城市急需解决却又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城市停车要占用相当规模的土地和空间,城市中土地价值最高的地区,也正是停车量需求最高的地区,因而使停车空间的扩展相当困难,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目前解放西路一带随着酒吧行业的发达,已逐步认识到静态交通的重要性,政府也采取了诸多措施,对周边新规划项目考虑设置停车场地,采取交通管制,引进咪表等等,但解放西路一带的静态交通还是不容乐观。建议可以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建设现代停车设施,目前在上海域市中心区已经有相当数量的立体停车场,大大缓解了停车压力。

4.2 酒吧文化内涵的挖掘

不同的酒吧应有其各自深层的文化内涵。目前在一些大中城市,酒吧已作别了那种依靠“前卫”、“叛逆”来吸引顾客的初级阶段,以一种更为人文的东西吸引特定人群。相关调查显示,人们喜欢三类酒吧。有特色的酒吧:所谓风格化,就是市场细分,需要为酒吧经营出一种特色,制造出一个卖点:有气质的酒吧:文化的深浅决定酒吧气质,长沙的酒吧大多处于成长期,沉淀与积累不多;有关怀的酒吧:从摆设、布局、气氛的营造上体现家的温馨或有聊天的伙伴。

音乐与酒仅仅是一种载体,目的是将时代特征、人文需求和个人文化内涵相互融汇。湘楚文化博大精深,湘派酒吧如果不能甩开歌厅文化的影子,营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内涵,其发展之路必然漫漫而修远。

4.3 与旧城改造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结合

旧城改造与更新,不可能不触动传统街区、民居院落和传统建筑、纪念性建筑等,为此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不应当把眼前的经济利益放在首位而丢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长远意义和未来的更大利益。解放西路酒吧街紧邻太平街、坡子街等历史保护街区。长沙要在国内外公众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强化已具备的历史文化名城形象,越是民族性的东西才更具有世界性。解放西路在今后整体街道空间的设计跟形象提质上,一方面要改善旧城区的生活娱乐条件和环境质量,另一方面必须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不仅要留形,还要有神。因而酒吧街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不能采用大推大建的方法。

5 结语

通过以上对长沙解放西路酒吧街的成功分析以及对其未来发展的思考,我们大致了解了解放西路酒吧街的发展状况。伴随着国内的酒吧热潮,希望长沙酒吧街在市场与政府的双向引导下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同时能够为国内其他城市酒吧街的建设与经营提供一定的案例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杜焕香,试论国内酒吧业的发展[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S1期,69。

第8篇:酒文化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目前,我国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但对企业这种小团体来说,创建和谐的管理模式也十分重要,积极倡导和谐的管理理念,既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也有助于我们整个和谐社会的实现。

就直接面向大众服务的酒店而言,笔者结合曾多年在酒店工作的经验和感受,谈几点酒店实现和谐管理的方式、内容和现实意义。

我们知道,和谐管理作为一种现代化管理方法,目前已越来越为各国的企业经营者所推崇,和谐管理已成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天天与消费者打交道的酒店服务业,由于其经营层次直接面对普通大众,更应推行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理念,这种理念得以形成和巩固,将会对饭店的生存、经营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和谐管理能够营造良好氛围

酒店员工来自四面八方,由于岗位和工种不同,员工文化素质、自身素养和性格特点各有差异,酒店经营者在管理上如果能够积极倡导和谐管理,使之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将会营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围。这种氛围的具体体现是:员工在对本职工作满意的基础上,与上司、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有集体认同感,能够充分发挥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工作目标,在工作中共同实现人生的价值。员工在这种和谐的氛围里,在互相认可、相互协作的同时,在工作中能够全身心地朝着酒店的目标努力,尽心尽责地完成本职工作,使之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继而为酒店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

酒店良好和谐氛围的形成,还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当前的餐饮行业竞争十分激烈,如果没有和谐的团队精神和管理机制,酒店就难以在市场竞争中立于强者之林,所以,凝聚力和向心力是酒店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企业注重和谐管理,其作用会在员工中形成自主管理的风气,而自主管理则是当今最科学最完善的管理形式,这种管理形式有助于员工紧紧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努力工作,精诚团结,互相协作,促使员工自觉地、积极地、创造性地、优质高效地作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再就是和谐管理有助于拓展员工自身的发展空间。笔者从事企业管理多年,对此颇有感悟,传统的管理注重的是“管”,而和谐的管理注重的则是“理”,一字之差,效果大不相同。因为和谐管理的“理”是立足于各种理顺关系,理顺员工情绪,理顺内部人心,作为服务性质的酒店行为,“理”对管理来说尤为重要。尤其是通过和谐管理为员工提供发展空间方面,不仅有利于鼓励员工学习、激励创新机制、创造培训机会等,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员工在自己有兴趣的岗位上刻苦钻研,使员工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另外,酒店的和谐管理还会为员工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实现知识共享,促使酒店的烹饪技艺、服务技巧和管理经验得以不断增值。

跨文化管理需要和谐机制支撑

近年来,随着我国服务业市场的开放,一些国外酒店管理集团和知名餐饮企业纷纷涉足我国餐饮行业,加上酒店行业自身人员流动性较大的特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因此从不同国度、不同地区聚集在一起工作,这种趋势,给酒店管理带来新的课题。这一课题就是有关管理专家所说的“跨文化管理”。针对酒店行业的跨文化管理发展趋势,其对应的管理策略更需要和谐管理这一理念来支撑;否则,很难在员工中进行文化沟通和文化调适,难以实现和谐的文化融合。

酒店经营者在实施和谐的跨文化管理时,需要找到不同文化的结合点,实施平衡的管理方式,避免不同形态的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排斥过程中的文化冲突。为此,酒店管理人员首先需要寻找并建立共同的观念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具有开放性、兼容性、持久性的特点,可以约束员工的语言和行为。其作用是经常性地对员工进行跨文化培训,创造和谐的氛围使员工有机会交流和学习。这种和谐的管理措施是防止和解决文化冲突的最有效途径,其作用是促进员工之间语言的沟通、文化的了解,在相互信任和沟通中化解之间的隔阂,最终从根本上消除员工的文化冲突。

和谐进行跨文化管理是当前国内三星级以上酒店和规模化餐饮集团管理中的重要一环,通过扎实有效的和谐管理运行机制,能大大促进管理者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改善上下级员工间的关系,提高团队合作精神,推动酒店的持续健康发展。

和谐管理即是和谐地“用人”

作为企业管理来说,其实质就是把人组织起来,以完成一定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一定意义上,企业管理就是“管人”,也就是“用人”。而在管理中的“用人”上,必须把握住和谐用人这一根本。所以,酒店的和谐管理应当在“用人”上下工夫,抓好了这一点,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从而更好地体现酒店、管理者和员工三者目标的管理真谛。

第9篇:酒文化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1.1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

良好的企业文化对员工的职业素质和价值观都有直接影响,目前各大酒店的企业文化主要体现出以下两种观念:一是坚持“以顾客是上帝”的服务理念,二是形成“以老板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在两种不同的企业文化氛围下,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和理念也会有所差异,在实践中,提供的服务也有所不同。现代酒店管理中,主要采用的是家族式管理模式,酒店管理层人才基本上都是家族成员,导致酒店管理层人员结构呈扁平结构,思维模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性。

1.2缺乏培训机会

员工培训是提高员工业务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但是在现代酒店管理过程中,多数酒店管理者一味追求眼前短期利益,认为员工培训在短期内不会有成效,与酒店的经济效益提高无明显相关性,且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是一种没有实效性的投资,因此对员工培训的投入相对较少。加上酒店人员流动较大,很多酒店管理人员对培训投入有所顾忌,导致酒店目前并没有建立相对完善、有效的员工培训激励体系,直接影响了酒店员工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提高。

1.3员工的薪酬福利较低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人的就业平台和机会越来越多,然而目前我国国内大多数酒店的员工薪酬体制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基本工资+效益工资+福利”三部分构成的按岗定级定薪体制。酒店员工要想提高薪酬待遇水平,仅仅通过优秀的表现,或者职位升迁的方式,且通常情况下,酒店员工的薪酬待遇会与酒店的实际经营状况挂钩。这种较呆板的薪酬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是导致酒店人员流失的主要根源。

2.现代酒店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创新手段

2.1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氛围

酒店文化是伴随酒店的长期经营而形成、发展、沉淀形成的一种具体酒店特色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酒店文化是酒店整体服务质量水平的重要体现。酒店文化对于员工的行为和价值观有很大影响,加强酒店文化建设对于员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意识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激励效能。酒店文化的建立应该以“以人为本”的基本指导思想,充分突出“人”的重要性,凡事以酒店员工为根本点,考虑员工的实际需求,让员工感受到自己被关爱、被尊重,处于人性化的管理环境氛围中。应将员工激励目标与企业整体发展的战略目标相结合,提高激励机制的实效性,摒弃传统的家族连带式管理模式,建立公正、公平的用人机制,为酒店招聘真正具有潜能、实力的优秀人才,提高酒店员工队伍素质,建立“人尽其才,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2.2加大员工培训力度

现代酒店管理者应充分意识到员工培训的重要性,明确员工对于酒店人才建设,提高酒店市场竞争力的现实意义,加大对员工培训的投入,建立科学、完善、系统的员工培训制度。首先应增强酒店员工的酒店服务意识、服务质量意识、礼节礼貌意识,树立团队协作精神。其次加强客房服务员、餐厅服务人员、收银人员和前台接待人员的服务技能培训,加强对酒店员工的职业感培训,培养员工恪尽职守、爱岗敬业、高度责任感的职业素质。总而言之,现代员工培训的目的是不仅让员工具备深厚、扎实的相关理论知识,而且注重培养员工的职业素质、道德素养和实践技术能力,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提高酒店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酒店服务质量,尽早实现酒店发展目标。

2.3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福利制度

薪酬福利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激励酒店员工的基本手段。酒店应建立浮动工资制度,将酒店员工的工资直接与酒店总体经济效益挂钩,增强酒店员工的岗位责任感,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应进一步完善工资结构,尽可能丰富职工工资内容,多向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方面倾斜,多考虑促进员工成长,稳定员工队伍,保证员工基本生活水平,提高酒店经营效益等。其次应建立合理的福利待遇制度,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大酒店成功经验,从安排员工奖励旅游,适当增加带薪年假,发放俱乐部会员卡、提供集体旅游等文化利,提供学费报销计划、短期培训、脱产进修等教育培训利,提供购房低息贷款、房租补贴等住房利和储蓄计划等金融利等手段吸引人才,留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