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酒文化发展史范文

酒文化发展史精选(九篇)

酒文化发展史

第1篇:酒文化发展史范文

秦汉“酒徒”散论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王子今

从现有文献遗存看,“酒徒”称谓可能最初出现于战国阶段,而秦汉时期以“酒徒”著称者曾经有突出的历史表现:“高阳酒徒”郦食其,淳于髡言“酒极”“心最欢”境界。《论衡》所见“酒徒”形象:“酒徒非圣人”。《潜夫论》所见“酒徒形象”:“酒徒无行之人”。孔融论“高阳酒徒著功于汉”等。

“酒徒”形象在历史上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其肖像在不同时代,被人们涂抹以不同的色彩,自由风格各异的历史文化背景可以探寻。讨论秦汉“酒徒”事迹与“酒徒形象”及其相关现象,可以更深入、全面地了解秦汉社会文化风貌,对于酒史与酒文化研究也会有所推进。

略说汉匈交往中的“酒”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宋超

汉时,游牧于北边的匈奴部落也需要农耕产品,通过交易与掠夺成为匈奴获取农耕产品的一个重要来源。

匈奴人素有以马奶制酒的习俗,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酒”,与酒味醇厚的粮食酒不可比拟。至于匈奴人是否掌握了酿制粮食酒的技术,现有的史料尚不足以证明。据史料推断,匈奴人“不知做曲、,米常仰中国”,这也是在汉匈交往中,匈奴特别关注由汉地输入“”的原因所在。

汉地酿造的“酒”及其制酒技术与原料,通过“岁输”与“关市”的方式进入匈奴,对匈奴人生活习俗的变化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匈民族物质文化的交流。而且这种民族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来自匈奴的“马酒”与来自汉地的“酒”,共同构成了汉匈交往史中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

马王堆简牍帛书中的酒与养生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 刘绍刚

古人早已发现,酒有养生的功能,适量饮酒,有利于养生,这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早有记载。在马王堆一号出土的墓竹简和帛书中,就有着大量酒与养生的记载。

在竹简《十问》中,记载了黄帝问荣成生死夭寿、民气赢屈弛张之故,荣成答曰:“酒食五味,以志治气。”还记载了文执见齐威王一节,威王曰:“子之长酒何邪?”文挚答曰:“酒者,五谷之精气也,其入中散流,其入理也彻而周,不胥卧而究理,故以为百药由。”对酒与养生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诠释。

在马王堆帛书《养生方》中,不但有关于制酒的方法,还有许多养生、治病的药酒之方,甚至还有饮酒过量的解酒方法;《五十二病方》中,许多病方的炮制、饮用也都离不开酒。如今,这些有关酒与养生和医疗的知识,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酒与宋代社会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 李华瑞

两宋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大发展的时期。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宋朝自始至终实行专利榷酒政策,鼓励多酿多销,“唯恐人不饮酒”,宋代的酿酒业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首先宋代制曲酿酒工艺理论有较大发展;黄酒、果酒、配制酒在宋代获得较大的发展,特别是黄酒进入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宋代酒类的管理和经营方式方面,宋代是我国历史上唯一自始至终实行酒类专卖制度的封建王朝,不仅对商品酒的生产、销售、分配诸环节实行专卖,而且对非商品酒的使用和生产也实行严格的管理。

酒楼与宋代社会经济关系密切,宋代酒楼、饭店空前繁盛,丰厚的酒课收入是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支柱之一。

宋朝统治者通过垄断或暴力手段最大限度地剥削生产者和消费者获得了巨大的酒利,作为维护其自身存在和统治秩序的经济支柱,来满足统治集团的享乐腐化,对社会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而巨大的酒课收入被直接用于抵御辽、夏、金侵扰的军费开支,在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免遭铁蹄蹂躏方面又有着一定的进步作用。从民生的角度来看,宋代榷酒制度的弊害也是极为显著的,差不多近三分之一的民食“靡于酒醪”。

清代烧锅政策的演变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牛贯杰

所谓“烧锅”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北方用锅蒸谷、取蒸馏以酿酒的生产技术;二是指酿酒的所在。

清代烧锅政策经历了康熙、雍正时的禁而不严,乾隆初期的严禁、中后期严禁政策的逐渐松弛,嘉庆、道光年间烧锅税收制度的初步确立,咸丰时期烧锅税课政策的出台及逐步调整的历史变迁。

清代的烧锅政策反映了不同时期统治者根据社会生产发展的客观形势,在酒税征收上逐步完善,制定出一套可能兼顾中央和地方利益,以及各地区各职能部门责、权、利制衡,同时考虑到烧锅户的自身利益的课税政策,使以往成为具文的征税章程变得切实可行,烧锅税成为清政府较为稳定的税源。

酒在人际沟通中的作用

北京三略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 王金岭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酒的沟通、媒介作用从古代一直延伸到现代。“完璧归赵”、“鸿门宴”、“桃园三结义”、“杯酒释兵权”……大量历史事实说明,酒有时甚至可以改变历史走向。

酒在人际沟通中的作用愈发突显出来,这不仅仅表现在职场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酒也同样扮演着舞台、纽带、粘合剂与剂的多重角色:“喜酒”、“满月酒”、“祝寿酒”、“团圆酒”……

这种社会的共同生活和文化认同,也造就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和成长壮大。中国的酒文化在世界酒文化中,是最为古老、重要的一支,法国人品酒在酒之内,中国人品酒在酒之外;俄罗斯人喝酒是自醉,中国人喝酒是醉人,所以,酒成了俄罗斯的“国家灾害”,在中国人手里,酒却成为精锐的“武器”。酒就像一把锋利的宝剑,有人用来自杀,有人用来杀人,有人用来展示文化和艺术,在人海茫茫的人生舞台上,舞出“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的完美境界。

中国古代酒与人相关的称谓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王文涛

中国古代酒文化发达,有关“酒与人”称谓的内容十分丰富,这些称谓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与酒的密切关系和中国古代酒文化的发展。

对管理酒政和酿酒者的称谓有:酒正,掌造酒及各类酒的管理;酒人,掌造酒;酒士,督察酒利;酒官,执掌造酒及有关政令的官员;酒务官,主要掌管酒的税收;酒丞、酒吏、酒库丞,均为国家常设酒官;酒坊使、内酒坊使、酒坊副使,掌酿造御酒;酒匠、酒大工、酒工、酒太公、酒翁、女酒,指酿酒的各类人。

对卖酒者的称谓有:酒保、酒人保、酒家保、酒家佣、酒生、酒家、酒母、酒家胡、酒妇、酒媪、酒妪、酒姥、量酒博士等。

对主持宴饮和侍酒者的称谓有:酒吏、酒史、酒纠、酒监、酒伶、酒妓、酒佐、酒把持等。

对饮酒者的称谓:酒仙、酒中八仙、酒仙翁、酒神、酒圣、酒龙、酒虎诗龙、酒星、酒豪、酒董;酒友、酒伴、酒朋、酒党、酒民、酒客、酒魁、酒敌、酒隐;酒肉朋友、酒肉兄弟、酒色之徒、酒狂、酒贼、酒癫、酒鬼、酒浸头、酒徒、酒游花、酒魔头、酒囊、酒囊饭袋等。

龙茶与羔酒,得失不足评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包伟民

“龙茶与羔酒,得失不足评”。这句诗来源于陆游《放翁先生剑南诗稿》。

相比之茶,酒之源起可谓久远矣,早在上古时期就已经演化为人们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饮品,渗透到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饮茶之风兴起于中古,但它迅速地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并且与酒一样,渗透到礼仪制度之中。于是,茶与酒经常被相提并论,在礼仪中扮演着同样的角色。

如果视居家日用为“俗”,礼仪赏玩为“雅”,则酒与茶的“俗”与“雅”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在从南宋时期起逐渐形成的关于居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说法中,为什么茶列入其中,而酒未被列入呢?估计这就不得不归因于酒的另一特性了:饮酒过量,不免误事。所谓“德将无醉”,自商纣王而下,历史上有着太多纵饮失德的例证。更兼“纵民饮酒,糜坏米谷”,酿酒消耗民食,也是酒相比于茶的不足之处。或者,酒之所以被排除出居家日需的物品之列,这就是原因吧。

中国保健酒业的现状与发展中国保健协会食品工作委员会

常务副会长、秘书长 宋育秋

现状:据权威部门预期,今年保健酒的市场容量将超过130亿元。保健酒业占2009年全国保健食品700亿元生产总值的17%,无论对酒类行业还是对健康产业的经济发展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从近年来的发展速度可以看出,保健酒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保健酒已经成为继白酒、葡萄酒、啤酒之后,酒业的“第四大势力”。但是,目前保健酒市场还存在着大部分“保健酒”没有“食卫健字”、“国食健字”注册批号、夸大功效、市场发展不平衡、价格居高不下等问题。

发展趋势:宏观经济的大发展将带动食品工业、健康产业以及保健酒业的突破性发展;人民生活状态的变化给保健酒业带来了无限生机,广大消费者的保健欲望不断增强并在转化为实际需求,保健酒业有无限商机。

如何发展:一要明确“保健酒”的本质意义是具有一定保健功效的配制酒,做好配制酒的品牌质量,淡化功效宣传才是最佳的成长策略,在口味、酒体方面下功夫,升华品质;二要搞清楚“保健酒”的作用、核心消费群体和目标人群,生产保健酒的企业家们必须清醒:我们卖的是酒,不是药,不要讲那些急功近利的功效,我们的目标对象是那些有保健需求而有能力消费的阶层;三要继承发扬我国古老的养生文化传统,挖掘有益技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保健酒的质量。(整理者为《亳州晚报》记者)

资 讯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文房四宝发展基金在京设立

3月27日,国内第一个旨在保护、传承和发展笔、墨、纸、砚传统工艺的专项基金在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设立。

签约仪式上,安徽安美置业投资发展集团为该基金捐赠了300万元,全部用于挖掘与保护祖国文房四宝濒危技艺,建立行业保护档案,并开展系列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与体验公益活动。

第2篇:酒文化发展史范文

上千年的历史走过,白酒这个承载了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产物在面对现代市场竞争的时候西学中用开始了漫长的品牌文化建设。从白酒大王五粮液的中庸文化到国酒茅台的国酒文化,从剑南春的盛世唐文化到泸州老窖所追求的国窖历史文化,从云峰酒业的糊涂文化到金六福的福气文化。中国白酒在品牌文化建设上把中华文明的历史传统挖掘到了极致,不断的将老祖宗的东西一次又一次的叠加在自己的品牌上。但是市场不是一层不变的,面对饮酒低龄化和洋酒在中国的日益兴盛,白酒的古文化不再是市场的灵丹妙药。求古使得中国白酒在品牌文化的建设上越走越窄,离年轻的消费市场越来越远。

白酒要在和洋酒的竞争中分庭抗敌,要为年轻一代在饮酒需求上所接受,要在品牌文化建设上走出更宽广的道路,那么白酒的文化需要革新,需要一次使白酒文化重新焕发青春的新文化运动。

白酒需要什么样的新文化?

什么是文化?解释什么是文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关于文化的定义多不胜数。但是要明白文化的本质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既是社会现象,那它就不会是一层不变的,社会在发展,社会现象在发展,理所当然文化也在发展。中国白酒求古求老求历史的文化并没有错,在早些年这符合了社会的现象,迎合社会对酒文化的需求,当然会使白酒一统酒水市场。但是社会发展新生事物的不断出现,使得酒水消费的文化品味开始变化,白酒再用求古文化来满足消费者那无异于刻舟求剑。面对洋酒迅速的占领年轻一代的市场,并且向传统白酒市场发起冲击的时候,白酒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新文化?洋酒在这点上的成功或许能够给白酒一点启示,以人头马等高端洋酒为例,面对国内日益扩大的奢侈品市场不断打出奢侈牌,人头马的身影几乎出现在每一次的高端奢侈品展示,面对日益兴起的夜场,以芝华士,杰克丹尼斯,轩尼诗为首的洋酒以时尚隽永并富于美感的广告不断的为年轻一代在酒水消费上洗脑。

白酒需要的新文化就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酒水消费文化需求,以消费者为中心,消费者需要什么文化,就提供什么文化。要不断的研究社会现象和市场现象的变化,从中提炼出新文化的元素,并将这些元素在酒水文化上传达给消费者。

但是白酒吸收新文化,并不是抛弃白酒原来的东西。中国白酒为什么在求古的道路上走了那么远,其原因可能就是中国白酒的本身就很有历史可以挖,兴盛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离不开白酒来助兴,白酒本来就是我国历史的一个传承。“茅五剑”在这些方面的历史肯定是众所周知的,即使是那些二线甚至三线的白酒也可能在故纸堆里寻找到几个相关的记载。这是中国白酒的在文化上的长处。白酒的新文化建设如果抛弃了这些基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白酒就会自毁长城,吸收到的文化元素无可依附,变成无根之木,无缘之水。这样的白酒新文化当然是失败的。

有人曾经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道出了白酒新文化的操作精意。举个和白酒无关的例子也许可以给我们在白酒新文化建设上予以启示,著名的女子十二乐坊的成功。她们将中国古老民乐与西方演奏技巧相融合,创造出一种充满全新现代气息的东方特色音乐。十二件充满古色古香传统韵味的民族乐器,十二位洋溢着现代青春活力的女子,充分展示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柔情与豪放。哲学告诉我们,事物总有相通之处,白酒的新文化运动就是要将中国白酒的历史元素用现代的时尚的符合消费者文化需求的方式包装出来。在白酒新文化建设中,坚决不能放弃原来中国白酒的历史特色,在白酒很多的历史元素里面都能挖掘出与现代消费相关联的东西,像剑南春,唐时宫廷酒盛世剑南春,这朗朗上口的广告语不仅表现了剑南春悠久历史的同时,也体现了剑南春的皇室享用这独特的品质。既是皇室享用的美誉,再吸收现代高端奢侈文化可谓历史和现代完美的结合。

在白酒新文化运动中不得不提到,第一个将时尚元素引到白酒文化操作上来的水井坊,当水井坊三个字第一次出现在前四川全兴足球对的队服上的时候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并不知道水井坊到底是什么。从中国白酒第一坊到白酒的高档生活元素,从四川全兴的球衣广告到在《时尚》密集的广告轰炸。从一个考古发现的酿造作坊到一个即有历史的厚度又有时尚生活元素的白酒品牌。水井坊正是寄古于今,在被茅五剑垄断的高端市场上切下来一块肉。

水井坊的成功说明在传统白酒注入新文化是可以成功的,并且有着广阔的前景。

第3篇:酒文化发展史范文

真:真实荣耀历史再现,重塑中国白酒之形

中国白酒文化的畸形化、虚假化,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和竞争的白炽化,已经逐渐深入到行业的每个角度。在市场经济的发展浪潮中,中国白酒经济获得了空前的繁荣,但是各种行业真相也因此变得模糊。  2010年6月18日,汾酒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汾酒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甲等大奖章95周年纪念大会",高调披露"巴拿马获奖真相",在行业内产生了巨大的轰动。2011年9月21日,又在北京举办了"汾酒·共和国第一国宴用酒62周年纪念大会",高调披露了"第一国宴用酒真相",在这次大会上,历史学者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师纪连海阐述了清代咸丰年间汾酒工艺传入贵州"茅台镇里酿汾酒"的历史,再次引发了舆论的强烈聚焦。连续两年的揭露,曾经那些人所共知的事实,被汾酒翔实的史料击破,谎言的真相面前选择了沉默,这是对真相最好的褒奖。这种真实的文化营造,恰恰是在中国白酒最疯狂的两年里,为行业注入了一道清新的血液,这是汾酒作为具有厚重历史和文化底蕴的长者,在捍卫这个行业应有的底线和形象。无独有偶,中国凉茶行业这两年因为商标案斗的不可开交。

如果说这是中国白酒荣耀之争,那么它让我们懂得了如何守真。道家讲究抱守真本,这是汾酒这股清流给我们带来最大的贡献,在中国白酒发展的漫长到路中,汾酒就像中国白酒发展的魂魄,推动和繁荣着这个产业。重新温习汾酒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汾酒这一路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鲜有同行相煎,相反带着对这个行业的重担,不断地向行业无偿地输出自己的技术和文化,推动整个中国白酒在全国的繁荣与发展,为我们呈现的是这个国家国酒(白酒)产业的兴衰荣辱。

历史漫溯,时间倒流,在中国白酒发展的长河中,我们可以在全国各地看到汾酒的身影,汾酒入贵州繁荣茅台,入陕西衍生西凤,入青藏发展青稞酒,入湖南得武陵佳酿,入湖北成就黄鹤楼名酒美誉……至今我国不少产地的名酒,酒名仍带"汾"字,如"湘汾"、"溪汾"、"佳汾"等,汾酒为我国酿酒业做出的贡献由此可见一斑。那些散落在全国各地推动当地酿酒业发展的老一代酿造师们,至今还在念念不忘汾酒的酿造技术并以学习汾酒酿造技术为荣,那是解放后轻工部数次在全国推行学习汾酒酿造技术留下的成果。

有人会问,为什么汾酒没有大师傅?因为汾酒就是大师,只要学习了汾酒技术,恪守汾酒这套标准化生产技术的人,就能够酿造出大上等的好酒。这是几千年杏花村酿酒师留下的宝贵财富,不是给某个人加冕的荣耀。这也是汾酒能够在过去走向全国成就荣耀的关键,酒因环境而生,不因人而作,所以做好酒,七分靠天,三分靠人,人不是决定因素。这是给现在迷恋大师的人最好的回答,这也是作为行业脊梁,在这个充斥各种浮华营销概念时代最好的回答。

守住真本,这才是根本。   善:善待同行振兴国酒,守卫中国白酒之誉

2012年7月份,茅台申请国酒商标初审通过之后,汾酒作为第一个反对茅台申请国酒的品牌,再次成为了社会的焦点。很多人认为汾酒是在借助茅台炒作自己,其实不然。了解汾酒的人都知道,汾酒不仅是中国清香型白酒的鼻祖,而且也是茅台的师傅,各种史料记载显示茅台酒的繁荣,都与汾酒有莫大的渊源。从这点来说,茅台申请国酒商标,对于汾酒来说是百里无一害的,茅台影响做得越大越高,对汾酒都是非常好的。

但是为什么汾酒敢于带头反对茅台申请国酒商标呢?除了汾酒有这样足够的品牌资产外,更重要的是国酒作为中国白酒的统称,不能够成为某个品牌的专署,了解汾酒的人都知道,振兴国酒最早提出来的是上世纪30年代晋裕汾酒公司掌柜杨得龄先生。然而,以振兴国酒为己任的汾酒人,并没有私窃国酒为己有,而是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推动中国白酒产业的发展,毕竟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酒,但是没有一个国家的国酒会特指某个品牌,法国的葡萄酒、英国的威士忌、德国的啤酒、日本的清酒、墨西哥的龙舌兰、荷兰的金酒、美国的鸡尾酒……,国酒是一个品类,而不是一个品牌,没有一个品牌,能够代表国家。

白酒文化的塑造,需要根植于整个产业价值,而不是某个企业的私心,这对于行业的发展百无一用。汾酒能够成为中国白酒酿造史上的活化石,惟一始终活在人们身边的中国名酒,各种里程碑式的创造者,比如说第一个注册商标、第一个成立股份公司、第一个上市公司……,成为白酒产业的脊梁,从企业文化角度来说是汾酒长期以来形成了以行业利益为先,以推动国酒文化发展为荣的使命,让汾酒能够在任何时候,将自己宝贵的酿造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其他人,以推动整个中国白酒行业的发展。事实上,不管是过去走向全国的汾酒酿造大师,奠定了中国白酒产业如今各个区域的繁荣,还是现在汾酒敢于捍卫国酒荣耀,为同行谋求平等发展的权利,都是其大爱的体现。

对于国酒的争议,不在于谁是国酒,而在于规范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为同行赢得了同等发展的尊严。

美:美哉中国酒魂战略,打造中国白酒之魂

庄严和高贵的气质,只有蕴藏着豁达和崇高胸襟的人的灵魂才能表达出来。--狄更斯

面对中国白酒行业这样充斥各种腐朽的环境,竞争的不择手段和企业发展的不计后果,让这个行业越来越远离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越来越脱离了中国酒文化的正统轨道。白酒已经成为了一个脱缰的野马,以其暴利的标签,正吸附着各种追求利益的社会资源和人,各种腐朽和腐败成为了这个行业繁荣的关键因素,这不仅预示着这个行业即将面临衰弱盘整,也使得那些坚守品质和真实企业,越来越被边缘化,市场越来越被局限化。

行业的领导者在腐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一意孤行地霸占着各种高端的政治资源,以维系自己的繁荣与发展,但却忽略了普通老百姓的感受和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忘却了如何守护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行业缺失灵魂以及领导企业的榜样不好,使得这个行业内的互相倾轧已经再所难免,2011年以来以宜宾、泸州、茅台镇为核心的中国白酒金三角产业规划正式推出,以打造产区的概念将其他区域白酒边缘化,这对于中国白酒产业来说,现阶段影响还不明显,但是未来经过持续的运作之后,行业的对立自然就会出现。

第4篇:酒文化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遵义;旅游;文化整合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179-02

遵义因其历史和地域独特的原因,而形成了以酒文化和长征文化为主线的独特地方文化艺术。从明代的土司文化,到近现代,郑珍、莫友芝并称西南儒宗,名重晚清儒林;抗战期间浙江大学的迁临,遵义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以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和长征精神为文化依托,融时代精神,形成了与时俱进的遵义文化。在遵义旅游开发中要整合各种文化资源。

一、长征文化

遵义会议是遵义的第一张文化大品牌,于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红军,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正因为它在中国革命史上是独有的,所以在文化价值上是中国的、世界的。长征文化是遵义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攻克娄山关、强渡乌江……红军给遵义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文物、遗址和遗迹。

1954年1月,遵义会议纪念馆成立,遵义会议会址开始复原陈列,1957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底,为纪念馆手书“遵义会议会址”。1996年,被命名为首批“全国百个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1999-2005年,遵义会议纪念馆修复开放了“秦邦宪(博古)住处”、“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旧址”、“遵义警备司令部旧址”和“遵义会议陈列馆”。

二、沙滩文化

“贵州文化在黔北,黔北文化在沙滩”,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沙滩文化在贵州的地位。沙滩文化是清代后期出现在黔北山区的一种地域性文化。沙滩是黎氏家族聚居的村落,与附近郑氏望山堂、莫氏青田山庐衡宇相望。黎、郑、莫三个家族互为师友,结为姻娅。自乾隆至清末民初的一百多年间,三个家族中涌现了几十位诗文作家和学者,刊行诗文集和学术著作一百多种;其代表人物郑珍、莫友芝和黎庶昌,成了享誉海内外的文化名人,在中国文学史和学术史上都占有相当的地位。抗战期间,浙江大学史地研究所编写的《遵义新志》,把黎、郑、莫三个家族共同创造的丰硕文化成果及所体现的人文精神,统称之为“沙滩文化”。

现存清末著名爱国外交家、散文家黎庶昌故居“饮使第”,郑珍墓、莫友芝墓等,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黎氏故居陈列有生前使用过的家具、文具,介绍其生平事迹、著述的文字资料和其他文物。近数十年来,沙滩文化的研究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有的学者把它同“巴蜀文化”、“吴越文化”、“河洛文化”等地域文化相提并论。从明末至清末三百余年间,沙滩文化蒸蒸日上,方圆约2.5平方千米的沙滩出了数十名举人进士,成了大儒之乡、诗文之乡、书法之乡、外交家的摇篮,其中有学者、诗人郑珍,西南巨儒莫友芝和被称为“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和“全才君子”的黎庶昌等著名人物,形成了一个冠冕全黔的文人群体。

鼎盛时期晚清以后的一百多年间,这里走出了几十位文人学者、两位外交官和大批有作为的官吏。学者们的研究领域极其广泛,从经学、文字学、版本目录学到地理学、天文学、农学、医学,都有颇高造诣。人们把这个学者群的成就,称为沙滩文化。一些长期研究它的学者认为:沙滩文化的出现,在贵州文化史上是一个奇迹。

三、遵义酒文化

遵义的第二张文化大品牌――国酒茅台,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誉冠群芳,全国白酒行业唯一的国家一级企业,总理多次强调茅台酒是国酒要加以爱护。也正是因为它是“酒中之王”,故而其文化价值也是中国的、世界的。

茅台酒是世界三大名酒之一,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奖状。建国后,茅台酒又多次获奖,远销世界各地,被誉为世界名酒、“祖国之光”。 酿制茅台酒的用水主要是赤水河的水,赤水河水质好,用这种入口微甜、无溶解杂质的水经过蒸馏酿出的酒特别甘美。故清代诗人曾有“集灵泉于一身,汇秀水东下”的咏句赞美赤水河。现在,茅台酒已经与法国的“白兰地”和英国的“威士忌”齐名,被公认为世界三大蒸馏名酒。

贵州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水质优良,多出佳酿,是我国最重要的酿酒基地之一,享有酒乡之美誉。贵州酒史,源远流长。贵州酒文化博物馆建在遵义的酒文化博物馆,在展示贵州酒史、贵州名酒的同时,刻意展示多姿多彩的酒礼酒俗。遵义是著名酒乡,名酒纷呈,酒厂林立。国酒、部级名酒、国家优质酒、省级名酒、地方名优酒难以计数。由于荟萃了众多风格独特的高级优质酒以及遵义所蕴含的悠久酿酒历史和丰富的酒文化。1988年,被中国首届酒文化节评为5个中国酒文化名城之一。随着市场向名优品牌的集中,茅台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文化酒时代。国酒茅台以醉人的芳香让世界了解了自己、了解中国白酒和中国文化。2004年,仁怀市被认定为“中国酒都”。随着酒文化的发展,一批酒文化景点在国酒之都仁怀相继建成:“天下第一瓶”于1995年建成。1997年,该瓶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评为最大的实物广告,并誉为“天下第一瓶”;1999年人工雕刻了“美酒河”三个大汉字位于赤水河中游的仁怀市沙滩乡境内吴公岩摩崖绝壁之上。

国酒文化城。该城位于茅台酒厂内,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工程总造价数千万元。城内数十幢建筑鳞次栉比,连绵成城。分别体现汉、唐、宋、元、明、清和现代风格,荟萃国酒茅台自远古以来的发展史实。馆内陈列有历代酒礼、酒俗、酒技、酒故、酒史、酒文、酒诗及与酒有关的重要人物故事等书画作品、雕塑及实物,是中国酒文化的高品位综合载体。1998年,被列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四、仡佬文化

越是民族的、古老的、传统的、独有的,就越是中国的、世界的。民族文化产业,是西部开发中最有前途的“阳光产业”。为此,“仡佬文化”名副其实地成为遵义第三张文化大品牌。仡佬族的丹砂文化、傩仪文化、民间歌谣、民间音乐、民居木雕、墓葬石雕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了仡佬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遵义有两个仡佬族自治县,遵义的仡佬族人口占到全国仡佬族人口总数的70%多。这个现今看来已基本汉化了的少数民族,原是贵州高原开荒辟草的最古老的土著民族。她拥有源远流长的族源、原汁原味的傩文化、独成一体的婚丧习俗、令人垂涎的风味饮食、绝活迭出的文体艺术,以及风格奇特的建筑、谜团重重的人文等等。仡佬族几千年来创造的这神秘古朴、积淀厚重、绝无仅有的民族民俗文化,值得去深层发掘、整理、展现、弘扬。

夜郎古国的王族――仡佬族。混沌之初,最早开辟了广袤的贵州高原。“仡佬仡佬,开荒辟草”,这民间广泛而长期流传着的歌谣证明了仡佬族是贵州最古老的民族。

在道真、务川两个仡佬族自治县采访,已看到两地的决策者都在为打造仡佬文化这张品牌,在作深层思索和行动。近二十年来,两县都建立了民族风情展览馆,仅道真就收集汉砖、铜铣、傩面、民族古籍等实物2500余件。两地挖掘整理的仡佬族“高台舞狮”、“打篾鸡蛋”、“山王舞”、“高架斗篷情”、“淘盆打挂子”等民族文艺体育节目,以其独特的民族韵味而享誉全国。其中,“高台舞狮”以其惊、险、奇、绝,先后荣获贵州省第二、三届民运会表演项目一等奖,全国第五届民运会银奖。道真自治县专门成立了“民族研究所”;2001年政府斥资200多万元,于当年秋季举办了“首届仡佬文化节”;县里还提出了修建“中国仡佬文化艺术传播中心”的规划方案,目前正在向上申报此项目。务川自治县成功策划并实施了“仡佬族的母亲河――洪渡河”大型民族文化考察活动;务川县城建筑不仅要设计规划一条民族民俗街,而且其他新建的建筑都要按民族风格来设计建设;正在建设中的“务川龙潭仡佬民族村”,是省里确定的九个在建民族村寨之一,其目标就是建成为完善保存仡佬族历史民族村寨整体自然风貌、民族风情浓郁、具有仡佬民族文化发掘保存和展示功能的民族民俗文化村寨。

傩戏,诞生于中国远古人类的祭祀、驱役逐鬼等活动,被世人誉为“戏剧活化石”。道真的傩戏,自元代由仡佬族人从中原引入境内,是一种宗教与艺术相结合、酬神与娱人相结合的原始戏曲形式。凡正戏剧目,都戴上各种不同角色的面具,锣、鼓、唢呐伴奏,亦歌亦舞,有唱有白,庄重诙谐,文、武、美、丑相戏其间。道真傩戏常见的人物脸谱有40余种。而戏班通常必备的面具有山王、将军、判官、唐氏太婆等25种,道具主要有印、牌带、师刀、令牌等20余种;服装有蟒袍、罗裙、龙凤花鞋等近20种。道真傩戏服饰向为讲究,冠、衣、裙、裤多合古式,多用蜀饰加民族刺绣作成,色彩鲜明,工艺精湛,神韵独特。傩戏的内容丰富精深,凡寿祝、婚嫁、立房、还愿,有请必演。

五、土司文化

土司文化指唐乾符三年(876年)至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播州土司的传承文化。是以中国中世纪古军事城堡海龙囤及杨粲墓为主的包括养马城、云门囤、水牛城、永安庄、播州城、鹤鸣洞等遗迹、遗址,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的“平播之役”后,土司文化沉寂了400年。由于播州一直是杨氏家族世袭统治,所以“播州”史亦是杨氏家族统治播州的历史。加之杨氏先祖杨端自中原入播,大力推行汉文化,以孔儒思想教化人民,促进了民族间的进一步融合,留下了海龙囤、杨粲墓、播州城等许多特有的、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遗迹。而今,土司文化正以其稀缺性和神秘性吸引着更多人的关注,重新审视和挖掘这种文化的差异性、独特性,释放其蕴含的巨大吸引力,形成重要的旅游产品[1]。2001年,海龙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8月18日,遵义“三节一会”在海龙囤开幕。打造长征文化牌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沙滩文化、酒文化品牌、仡佬民族文化,以及土司文化、丹霞地貌等文化。形成以长征文化为核心的遵义特色文化旅游圈。以此来增加旅游商品多样性和丰富性,推动遵义旅游业的发展。

第5篇:酒文化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酒泉;古旧民居;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K928.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4-0084-02

酒泉自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建郡置县,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酒泉古城南屏祁连,北通大漠,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经济、军事要塞。元代《肃州志》载:“(酒泉)河西襟带,为羌、戎通驿之途。”《甘肃通志》云:“南有雪山,嵯峨万仞。北有紫塞,延袤千里。乃诸夷入贡之要路,河西保障之襟喉。”说明酒泉地理位置之险要。

一、酒泉古城营建历史

作为丝绸之路的历史重镇,酒泉于元鼎二年至六年(前115~前111)始筑城障,设酒泉郡,立禄福县,称禄福城,为酒泉郡及禄福县治所。《西河旧事》载:“福禄城,谢艾所筑。”东晋穆帝永和二年(346),前凉张重华封谢艾为福禄伯,任酒泉太守。谢艾在福禄城废墟上重修福禄城,当时重修的酒泉城,东西宽约630米,南北长950米,面积0.6平方公里。东晋义熙元年、西凉建初元年(405),西凉王李暠迁都酒泉,修酒泉宫,造恭德殿。至宋武帝永初元年(420),15年间,对酒泉城进行较大规模的修葺。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由指挥佥事裴成,展筑今鼓楼以东半城4里80步(2048米)。增筑后酒泉新旧城周围共8里3分(3840米),墙高3丈5尺(11.2米),厚1丈(3.2米)。成化二年(1466),巡抚徐廷璋又增筑东关厢土城。明正德十三年(1513)兵备陈九畴于东北、东南二隅各增筑敌楼,又于四面筑抵敌台50座。明嘉靖九年(1530),副总兵周尚文重建东城门楼。明万历二年(1574),兵备孙坤、参将姜显宗奏文题准砖包肃州大城,东西405丈,南北288丈,历时四年完工。

酒泉古城从汉武帝建郡置县,前凉谢艾筑城,西凉李暠建都,明代扩建城垣规模,历朝历代对酒泉城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复和重建。特别是明代对酒泉城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建,砖包酒泉大城,这是酒泉城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扩建更新,对酒泉古城的历史延续和保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酒泉古旧民居分布及特点

在历史的沧桑变迁中,酒泉古城内修建并保留了大量古旧民居,是酒泉城市居民安身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酒泉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的历史见证。

在酒泉老城区的酒泉鼓楼东北片,曾分布着几大片清末及民国时期的古旧民居院落,有些民居雕梁画栋,建筑范式突出,做工精美,保存非常完好。

酒泉古旧民居主要分布在老城区原二道巷、自强巷、头道巷、人民街、民主巷、共和街、北市街、官井巷、邮电街、鼓楼东北、二道街巷等。大部分都是土木结构平房,部分为保存至今的明清特色的四合院,一般有门楼、厅房、厢房、倒座(门房)几部分组成,有的还有照壁。这些古民居设计精美,做工精巧,样式别致典雅。

门楼是庭院的门面,有的通体用青砖砌成,留成马蹄形的门洞,门罩正上方用方砖雕成家训。门罩靠上左右镶嵌雕花砖,形成正方形、圆锥切面形、直角三角形等。画面内容以花卉为主,有牡丹、万寿菊、芍药等。雕花刀法为阳刻,深度占砖体厚度的1/3,用水冲洗,擦拭核桃油。有的门楼用砖木结合建造,呈方形门洞,门楣用雕花木料挂络成三层,象征天、人、地三位一体,反映“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

院内厅房(堂屋)为四梁八柱框架式结构,有丈梁、柱子、檩子、椽子等互相联结。前墙用木质镂空花窗栏板组成,栏板图案为方格流线型、燕尾队列形、铜钱连环形等,额枋(廊檐)用雕花木料错落有致组成。柱子、条环板(风檐板)、雀替(柱与檩交界处的装饰)、梁驼(梁与檩之间的支撑物),雕有立体花卉图案。

具有特色的有官井巷33号民居,院内柱子上均雕刻“九龙抱柱”字样,折射民间“青龙扶玉柱,白虎架金梁”的阳宅建造理念。人民街5号院民居内的条环板上,雕刻有双鱼夺珠、中国结等图案。梁柱下垫柱顶石,呈上圆下方形状。共和街52号院的二进门楼为民居中很少见的五踩门楼。

一般厅房左右为厢房,建造相对简单,院门两侧各有一个倒座。也有一门左右建有两个四合院的,照直大门建造一堵照壁,壁池用方形青砖砌成,雕有“二龙戏珠、鹿鹤同春”等图案。周围用带有纹饰的条形小青砖砌筑。

王震将军进新疆时,曾在酒泉古民居张多裕家中住宿和办公。张家为五进的四合院。刚进街门的院子里有七八间房屋,为粉房和磨房。二进是大院子,有北堂屋,东西厢房,南为倒座,四廊八柱,堂屋六扇格子门,窗棂上雕刻着“平沙落雁”图案,廊柱上端镶着“五福临门”的雕花牙板。

酒泉古旧民居坐落在鼓楼东北片区,分布集中,规划科学合理,有独立院落,有连片院落,有连体成排、各进其门的院落。其设计精巧,风格古朴,雕琢雅致,自然天成,具有较高的建筑之美和历史文化价值。

三、酒泉古旧民居的历史文化价值

建筑是城市演进过程中沉淀下来的历史胎记,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慰藉的栖息地。广义上讲,研究城市变迁、城市建筑发展历史,就是研究人类文明史。酒泉老城区部分古旧民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保存、研究和开发利用这些古旧民居,是研究酒泉发展历史的重要史料。

其一,酒泉古旧民居是研究清末民初古旧民居建筑范式及风格的重要历史凭证。据明史记载,藩王成府,官员建宅,庶人称家。庶人们只可造三间五架之屋,住宅规模严格控制。四合院是中华民族独创的建筑风格和住宅形式,欧洲人称赞其为“东方的明珠”、“东方文明的表征”,是中国“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体现与典范。四合院建筑风格成为中国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酒泉古旧民居是体现酒泉古城风貌的住宅建筑群。个别四合院已有100多年历史,属清末建筑,多数民居属民国建筑,且有几座院落保存完整,建筑精巧,风格独特,包括在该片区曾有的“山西会馆”等历史遗存,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能够体现酒泉古城的历史文化风貌和独特的西北民居风格。对该区域部分古旧民居实施科学保护、保存和开发利用,有助于提升酒泉历史文化名城的品位。香港研究古民居的学者曾专门实地考察研究过酒泉古旧民居建筑情况,对个别院落的建筑风格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构建属于国内独创。

其二,酒泉古旧民居是丝绸之路经济军事重镇的历史彰显。酒泉是汉武帝(前121年)“列四郡,据两关”的“河西第一郡”,在丝绸之路上扮演和发挥了重大作用。丝绸之路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各个时期都在酒泉古郡留下了历史印迹。1271年,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路过酒泉时,留下这样的记述:“行此十日毕,抵一别州,名曰肃州。境内有环以墙垣之城村不少,而其要城即名肃州。居民是基督教徒或偶像教徒,并臣属大汉。前此所言之三州,并属一大州,即唐古忒(河西地区)也。如是诸州之山中并产大黄甚富,商人来此购买,贩售世界,居民恃土产果实为活。”从中可简略看出酒泉的城市建设、民族宗教和百姓生活等。

当下能反映酒泉古郡城市建筑遗迹的,只有酒泉鼓楼、晋城门、药王宫古建筑群、西汉胜迹、酒泉古城墙(仅存残损的一小段),以及消失的酒泉古旧民居。研究酒泉城市发展史,就是研究丝绸之路发展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鉴此,酒泉古旧民居的学术价值不言而喻。

第6篇:酒文化发展史范文

“主题”一词源于文学作品,原意是指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而在主题酒店中,主题是其设计的精神内涵,是一种文化和意义的反映。是指酒店所在地所特有的某种素材如历史故事、人文精神、城市文化及自然资源等作为创建和设计的主线。

主题酒店根据主题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自然风光主题酒店、城市特色主题酒店、名人文化主题酒店和艺术特色主题酒店。

二、主题酒店的设计特点

(一)主题与功能的结合

在主题酒店的总体设计中,功能性的满足是最基本的需求,酒店的功能区域根据不同的需求,一般划分为公共活动区、客房区、餐饮区和行政后勤区等,这些功能区域在设计过程中,既要满足功能需求划分明确又要有机联系,如:在使用过程中既要使不同的人流之间互不干扰,同时又能在功能上提高产品使用的舒适度和服务的满意度。

其次主题酒店设计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还需通过建筑与室内的结构设计来体现主题。如卢克索酒店的主题是埃及文化,在建筑的外形设计上采用了狮身人面像的巨大雕塑展现了埃及文化特色。

(二)主题形象的识别性

对主题酒店而言,通常都需要通过一些主题符号、主题文字等来建立一个主题文化标识的系统,以此通过符号来体现主题的文化内涵。

以北京瑜舍酒店为例,北京瑜舍是一家都会风尚酒店,在酒店设计中,设计师完全破除了传统酒店的间隔限制和刻板模式,采用了中国药房“抽屉式”墙面分割大厅空间。在室内装修设计中不仅有简约的时尚感,同时也带有浓浓的中华古典意蕴,将地域特色文化融入到了酒店的使用空间中。如在大堂靠墙的部分放置由青花瓷片做成的青花瓷旗袍和中式上衣,在整个室内风格中无不彰显着中国特色。

(三)主题表现的戏剧化和商业化

主题酒店的表现中,除了功能性与文化形象的识别性外,通常还具有舞台戏剧的

特点,如京川宾馆以三国文化为主题,将四川饮食文化与音乐、舞蹈、百戏连接,将博物馆、景点、书本中的三国文化移植为经营特色,使顾客一边品尝菜肴一边欣赏三

国蜀汉文化,别具一格。

三、武汉地域文化主题酒店发展现状与建设的优势条件分析

在目前,武汉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主题酒店。据统计,武汉现有酒店五百家,其中五星级酒店13家,其中汉口8家,武昌5家,四星级酒店26家,另有三星级酒店50家。然而这些酒店几乎都是追求星级化和标准化而没有地域特色化。

武汉是九省通衢,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武汉的旅游业也在不断增长中,在大武汉城市圈的建立和中部城市崛起的发展背景下,武汉市的经济也更加的开放化和走向国际化、专业化,另外欢乐谷等主题公园的建立,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来武汉观光,这些条件都为武汉地域文化主题酒店建设的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

武汉历史悠久,有着著名的名胜古迹和丰富的文化遗迹。著名的有武汉东湖、黄鹤楼、归元寺等,武汉历史人物群贤毕至,有孙权、岳飞、崔颢等,特别是近代的张之洞、黄兴等一批名人志士为武汉的丰富文化内涵增色不少。更有富有地方色彩的楚剧、楚文化等,悠久的历史文化为武汉主题酒店的建设与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文脉素材。

四、武汉历史名人文化主题酒店创建分析

准确的主题定位是主题酒店成功的第一步,同时也是吸引消费者、开拓市场的重要前提。主题酒店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从设计之初到设计实施就把自身定位为主题酒店,借助主题的地域文化性来增强附加值;另一种是对城市老旧建筑进行设计改造,通过功能的重整来达到与本地域文化与历史吻合的建筑,将其原有的价值赋予新的文化内涵里面。通过对主题酒店的深入了解及对武汉各星级酒店的调研与分析,笔者认为,汉口的德明饭店,是武汉地域文化主题的合适选地。

汉口德明饭店,由法国人创立于清末,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同时它也是湖北省接待国家领导人最多的饭店之一。国内外也有很多名人下榻这里,如、等。其主要特点有:

(一)、建筑设计风格独特。德明饭店于1900年建立,具有典型的法国文艺复兴式浪漫风格,乳黄色的外墙,宽大的拱形花窗,客房的室内装饰也充满着浪漫的法式风格。(二)、历史性强。德明饭店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国家领导,等重要的领导人都曾多次入住,京剧大师梅兰芳,文化界名人郭沫若等都曾下榻于此。(三)地理环境优越。位于武汉商业中心,离江汉路步行街仅几分钟的路程,交通便利。

虽然德明饭店的地理环境优越,历史文化深厚,但经营状况却不容乐观,急需开拓一种新的经营模式。因此,只有突出其地域性特色,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有一席之地,提升竞争力,实行差异化竞争。

汉口德明饭店,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德明饭店曾接待过世界上70多个国家的贵宾和社会名人,我国的领导人、等都曾在此住过,可见,德明饭店文脉颇为深厚。德明饭店毗邻汉口江滩,离江汉路步行街仅有几分钟的路程,并且在临江大道上沿路集中了汉口部分优秀历史建筑,文化积淀丰富而深厚,商业繁华,交通便利,由此可见,德明饭店的地脉也颇为坚实。

随着中国酒店行业发展的日趋成熟,人们对于地域化和个性化特色酒店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但目前,武汉还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地域文化主题酒店,虽然武汉的星级酒店不在少数,但大多在模仿西方的酒店模式,追求星级化和标准化,而少了些地方特色。这也为主题酒店带来了广阔的商机。

五、对饭店内部的主题建设

(一)通过叙事情节突显主题文脉

德明饭店在建筑风格上,虽然经历过几次整修,但整体的设计风格没有受到影响,它的历史感和文化感,也为历史名人文化主题创造了条件。饭店的内部布局因为本身就有很深的历史底蕴,因此没有必要改变它的格局,只需要在细节上做一些适当的装饰,如悬挂一些能体现饭店历史或文脉的老照片,或在大堂及楼梯走廊处放置一些历史藏品,如30年代的古董桌、沙发、钟表等,还可以在橱窗内陈列一些30年代的电影放映机、旧式照相机等,所有这些符号,都能让人回忆起名流、交际舞会、郭沫若、梅兰芳,这些旧式符号。

在主题酒店的室内设计表现中,还可以通过叙事情节来展现历史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如可以利用客房走道、楼梯的墙壁以名人为主线,结合饭店的历史渊源或历史时间等内容来进行场景的系统展示,让顾客能从中感受到德明饭店的历史文化,体会酒店独特的历史韵味。

(二)运用符号的演绎来烘托主题场景

酒店客房室内空间的场景主题设计是酒店主题营销的重要部分,可以通过主题装饰色彩或主题装饰物以及主题道具对不同的场景进行营造。例如可以以历史年生的重大事件为主线来命名,或将与主题人物相关的服装、配饰、照片、画册等按照年代和事件来分类展示,使住过该房间的顾客能有特殊的历史感体验。

例如上海某主题酒店,以奥黛丽.赫本和甲壳虫乐队为主题的客房,就采用了串联式的道具进行了展示,如将于主题任务相关的演出服、乐器、影集等根据年代与时间的顺序进行了分类展示,通过对道具的解读去了解主题人物不同时期的性格特点和魅力。(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参考文献

[1] 佟兆延.我国主题酒店发展现状分析及价值创新策略[J].北方经贸,2013(2)

[2] 谢蓓.主题酒店的地域文化性设计研究[J].2012(2)

[3] 张乔珍.用科学有效的制度保护历史建筑―武汉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调查[J].中华建设,2013(2)

[4] 王一丹.主题酒店创意设计实录[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48.

第7篇:酒文化发展史范文

一、品牌文化是什么?

从概念上讲,品牌文化决不等同于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管理现象。它是企业在运作过程中所形成的经营思想、经营作风、价值标准、行为规范、规章制度、传统习惯的综合反映,是企业全体人员言行的集合。

而品牌文化,则是企业将企业文化品牌化,将企业品牌赋予文化内涵,并能使这种内涵成为目标消费者认知和接受的生活方式,品牌文化也就有了市场,品牌文化的力量才能得以展现和发挥。

那么这些年来,许多打着“文化酒”大旗呐喊的企业为什么没能象大多数传统名优白酒那样长期稳健发展呢?

首先要为文化酒正名:真正的文化酒就是白酒的品牌文化,只是必须将文化酒与狭隘单一的广告酒、名字有点文化味的酒、概念文化炒作酒,文化名人代言酒等区分开来,以免让消费者产生歧义。文化应该是白酒品牌内涵的一部分,是构成白酒核心品牌价值最主要的部分,而不是单纯的一种表现手段、宣传手法或企业口号。真正的文化酒,至少应具有四个基本特征:①历史悠久;②工艺独特;③对社会经济生活曾产生重大影响;④必须是健康酒、生态酒。纵观中国几大传统名优白酒,四项全部具有。虽然到目前为止,一些传统名优白酒的品牌文化的定位和营销并不到位,但一种综合的真实的拥有和市场浮华后的沉淀,仍使这些品牌占据着对比优势。正因为文化酒所必须具有的文化特质,才使那些狭隘的伪文化酒不能逞强或不能长久逞强,无论多么凶的“酒妖”、“酒怪”、“酒神”、“酒爷”、“酒霸”或者多么潮流的“健康酒”、“现代酒”、“刀郎酒”等都只能是这样的结局。因为白酒的品牌文化应该既是历史的,又是现代的,时尚的,同时还是文化的,精神的;真正的酒既能够让消费者得到完美的享受,又能够让消费者产生满足的情绪。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名优酒们下一阶段的强者之争首先会集中在战略层面,而品牌文化则是战略层面的眼睛、翅膀和灵魂,谁的品牌文化不能在竞争的浪潮中鲜明地强势地升腾,在向强势传统名优品牌更加集中的未来,部分名优品牌也会将折断翅膀、瞎了眼睛、没了精神。在以往十二年的市场竞争中,西凤为什么折翅、董酒为什么不“懂”,洋河曾经6年进入十强,淡出后为什么又“阳”了起来?思维、机制、营销手段都很重要,但高飞需要翅膀,快跑需要眼睛,思辨需要思想是不应该争辩的事实。那么擦亮眼睛、强化翅膀和净化思想则是传统名优白酒应该必修的第一课程。

二、品牌文化的挖掘和定位

A、找出历史的可传承性亮点:既然都是历史名酒,那么,在历史层面上就会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所以,不要在相似的容易产生争论和混淆的地方死缠烂打。历史多么多么悠久了!生产工艺多么好了!拥有多少高科技生产人员了!有多少成熟的网点了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初级阶段的产物。而在成熟的市场竞争中,这些都已不可能成为亮点,更不会使品牌文化形成强势营销力。所以,必须从竞争的相似中找出独有的个性的不可模仿的抢先一步的文化亮点。如茅台的“国酒”文化,剑南春的“盛世唐文化”。不过,在文化的挖掘和定位上,传统名优酒品牌们要学一学金六福和小糊涂仙。

为了找出差异和不足,我们不妨对比一下几个名优白酒品牌目前在市场上能够搜索到的主要文化展示:

B、文化展示

五浪液:传统工艺、现代工艺、现代企业、白酒大王;

茅 台:国酒品质、国酒文化、高端白酒第一品牌;

剑南春:唐时宫廷酒、盛世剑南春,健康生活水平的高档酒;

泸州老窖:浓香鼻祖,酒中泰斗;

杏花村:最早的国酒,诗酒第一村;

全 兴:品全兴,万事兴;全新品味,全兴大曲;

古 井:高朋满座喜相逢,酒逢知己古井贡,天地人和古井贡;

洋 河:蓝色经典,蓝色文化;

西 风:东湖柳,西凤酒;百鸟朝风,喝酒西凤;

董 酒:国密工艺,中国董酒;

C、文化评析

五粮液:定位空浮。

“传统工艺,现代工厂,现代企业”,不具有独具性文化特色,其它的大多数传统名优白酒也都有。“白酒大王”的“文化”展示,不具有历史的传承性,仅仅是一种暴发户消费的心理引导和销量最大的粗放性呐喊和传播。其使人联想到的只能是产品价格高(曾经善于涨价并敢于涨价)、据说它好喝、因为喝的人多、因为喝它有面子。

茅 台:定位准确而稳健。虽在文化挖掘和延伸上仍不够到位,但其“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不可取代性使其文化亮点显得霸气而鲜明,因此只要其产量和销量与消费者长期对接,其独具的强势文化特色将在市场推广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剑南春:其盛世唐朝的宫廷酒与当代中国的盛世对接得很好,但仅将某个时代与另外一个时代对接的文化,显然出现了历史文化的断层,也就是文化的传承性缺失。使人很自然地会展开这样的文化联想:剑南春是盛世唐朝的宫廷酒,到了宋元明清就不兴盛了,然而,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又出现了新的盛世景象,于是剑南春又象唐朝时那样红火起来。

泸州老窖:“浓香鼻祖”,谁都知道!可这是古老文化的一部分和渊源.“酒中泰斗”是自卖自夸,因为缺乏最强势的垄断性市场绩效作支撑。倒是2002年泸州老窖推出的“国窖·1573”的“中国白酒第一窖”找准了浓香鼻祖的文化精髓,因为,第一窖是鼻祖文化的载体,持续至今,附在“国窖”上,高价格高价值与博大精深的白酒文化天然融合,。所以,在特殊的超高端白酒需求的渴求期,其高雅、高尚的个性的文化定位的强势推广,即刻受到了市场的追捧、认同和现实性消费。

杏花村:“最早国酒”,缺乏强势对比性。最早国酒,虽有历史片断,但对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集合领导的饮用和推荐与茅台相比有许多逊色,所以优秀的文化定位永远不能用行业第二以后的文化去叫板市场,使用已为大众认同的另一品牌的文化作为自己品牌文化的定位,个性不仅难以发挥,还会引起消费者的抵触情绪。而“诗酒第一村,杏花村”的文化个性就非常鲜明,但一个白酒品牌的文化定位不能多样化,要具有惟一的鲜明的传承性。从目前汾酒的市场推广表现中,还没有看出其文化定位到底是“最早国酒”还是“诗酒第一村”,或者其它。

古井贡

文化定位:大众、亲和却普通。能被更多的人接受但给人一种流行酒文化的味道,缺乏鲜明的个性文化支撑点。

洋河

通过几年的徘徊,洋河终于找到了文化定位的精确:形象产品的蓝色。其蓝色文化既传承和延续了洋河文化的传统特色,又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现代文明。目前,洋河的“蓝色经典”已成了白酒行业文化传承中创新的一个成功典范,更成为江苏白酒的文化形象品牌。

全兴

“品全兴,万事兴”,“兴文化”的精确定位,使全兴大曲曾经红遍大江南北。但其后来对其文化重新定位的错位,却使其尝到了文化定位错误难堪的苦味。其新的形象拔高产品为“音乐全兴大曲”,展示的新文化卖点是“全新品味,全兴大曲”,高举高雅文化的大旗。这种音乐全兴大曲的文化定位曲高和寡,对“兴文化”缺乏继承和发展,更何况并非独具的拧开盖子就能听到音乐的几元钱市场价怎么承载和支撑其高达168元的单品价位?没有传承和真正价值的补丁文化不仅不会成功,同时也只能降低和削弱品牌既有的清晰的文化定位。

西风和董酒:文化定位都不够清晰,也许由于其市场支撑力暂时太小。

因此优秀的白酒品牌文化的定位必须具备独具的个性、内涵的传承性、与产品价值的相融性、可挖掘性和与目标消费者的互知性。

有了精确的品牌文化定位,下一步当然要让文化完成其真正的历史使命——

三、品牌文化的有效整合

文化就是力量,但惟有将之转化为生产力时力量才能彰显出价值。对于传统名优白酒企业来说,也惟有将自己个性的文化定位精确,通过物化的和精神化的诸要素的整合,再将整合出的文化凝聚成核心文化点,并使之转化成有核能量的原子弹,惟有此,品牌文化在新世纪的强强之战中才会强势胜出。

A、品牌文化象征化整合:以往的白酒市场为什么总有品牌红不过四年的怪现象?那是因为大多数白酒品牌的品牌文化没有能够成为一种象征文化。如“东西南北中,好酒在张弓”、“做人要懂礼,喝酒要董酒”、“喝了赤水河,风风火火好干活”、“现代白酒,健康100”等等,不是大喊大叫自卖自夸,就是一种激情的鼓动或者是不切实际的对消费者的献媚。这些无任何象征精神和意义的品牌文化怎能深入人心并在消费者心智中生根发芽和结果?品牌文化要生活化,要走进消费者的生活中并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和对话,就必须找出品牌文化中那些最能象征消费价值的内容并将之整合和凝聚,使消费者一目了然,在文化共鸣中产生共振并形成消费习惯。纵观较强势的传统名优白酒品牌,大都从不同角度表现着程度或大或小的象征性整合!

所谓象征性整合,就是用单一的词语表达出集合文化所象征的内容。如“国酒茅台,茅台国酒”,象征着高雅、沉稳、凝重与纯朴的政治沟通,涉交和友谊;

“唐时宫廷酒,盛世剑南春”,象征着过上小康水平就应该享受的品质生活;

五粮液的子品牌金六福的“中国人的福酒”,象征着中国人比以往更有福的当代小康生活;

全兴的水井坊的“白酒第一坊”、泸州老窖的国窖·1573的“中国第一窖”,则象征着在品味到历史的悠远和厚重的同时,又能享受到第一流的高雅的高尚的精英者生活。

品牌文化的象征化整合,是品牌文化的最高境界。当一个品牌具有了象征意义,它也便会拥有一群忠诚的消费者,这时,消费者已经不是在消费产品,而是在消费它所承载的文化和精神。

B、包装文化的整合:包装文化是指具体在酒盒、酒瓶及外包装箱上的色彩、文字、图案等一切可视内容的文化体现,是品牌文化在市场营销中最核心的物化载体,也是连接目标消费者惟一的核心价值终端。

许多白酒企业都梦寐以求并处心积虑地将品牌文化全面体现在包装上,诸如孔府家酒的陶罐、茅台的瓷瓶以及一些品牌在结合中国传统陶文化、瓷文化上的创新十分可贵,也充分体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特征——这是诸多洋酒无法与国酒相比的优势。但是在包装的整体协调上以及与品牌精髓文化的对接上,中国的白酒在包装方面的文化表现力显得仍有些力不从心。不过,全兴的再造品牌“水井坊”,可谓是近几年白酒品牌文化体现在包装上的经典之作,经曲之处在于:包装整体凸现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韵味。

C、品牌文化营销:站在文化的高度进行产品营销,给产品赋予一定的文化涵义。以个性文化为卖点,以产品为载体,以能够让目标消费者在愉悦和享受无形价值的同时忘却价格比地消费产品的各种手段整合为策略,使品牌文化转变成消费者的一种财富,通过文化营销的实施,把消费者心目中沉浮的文化唤醒,这就是文化营销。惟有通过文化营销,品牌才能走进人们的心中,进尔所拥有的品牌文化也才能形成坚实的品牌屏障,从而使品牌彻底脱离低层次的通路竞争、广告竞争和促销竞争。纵观较成功的传统名优白酒品牌,近几年整体的强势发展,无一不是抓住消费者逐渐趋向理性的回归、文化、高雅及时尚消费的特点,较鲜明地尽力将自己的个性文化传递到目标消费者心中。无论国酒茅台或是唐时宫廷酒,无论是诗酒第一村·杏花村或是中国第一坊-水井坊和中国第一窖·国窖1573等皆是如此。

如水井坊,作为白酒文化的继承者与发扬者,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提炼出酒道,并精选六位乐技高超的女子组成水井坊女子乐队,增加了水井坊酒道表演的文化个性和音乐美感,把酒升华为一种艺术。其没有必要直接告诉消费者水井坊是文化酒,而是通过每一个品牌接触点让消费者亲身感受到水井坊的品牌文化与品牌精神,结果也实现了水井坊超高端品牌形象的成功定位。这就是品牌文化有效营销所形成的其它品牌难以逾越的竞争屏障。然而优秀的文化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她拥有着天生的爆发力和闪光集群,白酒企业要想更加快速和强势的发展,也必须在历史的发展中将眼睛擦得更亮、翅膀锻造得更强、灵魂修炼得更能与时俱进地全面思考。

四、品牌文化的与时俱进与守本

品牌文化,不求变化,只求深化。深化是与时俱进的文化成长和挖掘,是对本质文化的光大和丰润,是对消费者消费文化深化的关怀和更加融洽。深化决不是对品牌所传承的历史核心文化的否定而再造一个什么新文化。大凡成功的世界品牌无一不是只有一种文化,如饮料行业的百事可乐的“年轻的欢乐”,数十年来始终如一。

白酒品牌如国酒茅台,近几年将“国酒文化”深化为“绿色茅台”、“健康茅台”;剑南春将“唐时宫廷酒,今日剑南春”深化到“唐时宫廷酒,盛世剑南春”;泸州老窖将“浓香鼻祖,酒中泰斗”深化为“中国第一窖·国窖”等,不管这些名优酒品牌文化的深化度如何,最起码没有脱离品牌文化扩张(深化)的原则,而作为同是八大名酒的全兴对全兴品牌文化的扩张和创新就是一个反面案例了。

第8篇:酒文化发展史范文

中国永远是个酡颜沉醉的泱泱酒海。

手指随意漫翻上下五千年的华夏历史,无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还是外交,皆可闻到浓浓的酒香怀春一样四处弥漫。从楼台亭榭到寒塞冷关,从小桥流水到大浪淘沙,从茅屋矮篱到深院高墙,即便是一个落魄的故纸堆,一道被岁月遗弃的断墙残恒,只要胡乱踹上一脚,亦会蹦出几个醉眼朦胧的传说。一页页浪漫迷离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以不同的姿势再现着曾经的生活,使得酒这个不怎么形象的东西,凉凉的液体变得温情感性甚至性感了。

在买与卖铸就的社会里,究竟是文化温柔了酒的怀抱而汪洋恣意不可收拾,还是酒泡软了文化的筋骨而激情满怀高歌不休?人,这个注重感情索取与给予的高级动物,在文化与酒潜移默化的的交织中,心里已经盘下了无法解开的恋酒情结。文化对酒市场消费群体的巨大渗透力,已经牵引着我国传统的白酒产业,从手工作坊酒时代、工厂酒时代、品牌酒时代,逐步跨进了注重个性魅力和文化品位的文化酒时代。

酒卖文化

随着酒类市场低档酒的竞争淡化,企业之间在高端市场的竞争骤然加剧。众多名优酒企业纷纷把发展的战略目光聚焦于品牌营销,使纷繁耀眼的文化酒品牌和各种文化营销术,一夜之间砌成了一道闪闪发光的文化酒长城。一时间,文化在酒界的扫盲业绩空前辉煌,就连山旮旯的新兴小酒厂,似乎也有了考古的价值。文化的外衣,灿烂了或高或矮、或圆或曲、或新或旧的瓶瓶罐罐。

酒坛自己也高深莫测地嘿嘿笑了:乖乖!究竟哪些是文化酒呀?

若要给文化酒下一个通俗明了的定义,文化酒应该是一种名称上具有文化品位、创意开发上具有文化底蕴、产品形象包装上给人高雅的美感享受,并通过文化营销传播手段进行市场推广的含酒精饮料。文化酒是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结合,是人类酿酒与饮酒智慧结晶。

我国历史上也有许多文化酒品牌,沿袭至今的文化酒品牌大多是历史文化品牌,如茅台、西凤、杜康、剑南春、泸州老窖等。然而真正具有现代酒文化意义的文化酒品牌主要是在近年内陆续出窖的,特别是在1998年之后,中国白酒界在经历了残酷的低潮煎熬后,大多的白酒企业开始用战略的眼光审视酒文化。白酒市场的竞争除了传统的竞争手段之外,又多了一个文化竞争。酒文化的竞争对中国白酒整个行业的发展极具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标志着中国酒市的日趋成熟,中国白酒企业在经历过种种恶斗与厮杀之后,终于找到了靠实力和内功说话的又一理性平台。传统的推销竞争、广告竞争、有奖促销等等手段,虽然都曾经给白酒企业带来丰厚的市场回报,但与文化竞争相比,都显得有些苍白与短命。文化的魅力在于对广大消费者的影响是深远的,一旦广大消费者从精神文化的层面上对这些文化酒品牌产生信赖感,竞争对手很难把它打垮。近年来,越是经济发达、居民平均文化水平较高、城市规模较大的市场,如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没有文化含量的杂牌酒很难打入这些市场,即便靠一时挤入市场,也很难站稳脚跟扎下自己的营盘。凡是能够取得显著业绩的和能够跻身大中城市中高档酒之列的,非文化酒品牌莫属。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白酒业产生了许多直接表达文化个性和迎合消费心理的文化酒品牌,孔府家酒的“家”字便是在历史文化品牌上的一种创新,把中国人恋家、念家、爱家的情怀与理念融人传统的白酒品牌命名之中;“今世缘酒”定位在人间最为珍贵的“情”和“缘”字,同事相处、朋友相识、亲友团聚、情人相恋等仿佛都离不开一个“缘”字;而“道光廿五” 酒则大胆地把中国几千年的帝王文化嫁接到酒类品牌上,可以说是一夜名噪酒坛。这都从实证学的意义上证明了文化酒品牌和酒文化具有巨大的市场推动力和牵引力。

文化是永远卖不完的

从单纯卖酒到现在的用酒捆绑文化卖,文化酒的产生给酒类企业的市场营销拓展了阔大的空间。

在知识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的今天,文化对于酒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也因此凸现,从而使中国白酒业迎来了一个孕育着深刻质变、根本飞跃的全新发展阶段,这就是“文化酒时代”。

文化酒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史的一个缩影,既具有形而下的属性,又具有形而上的品质,是综合反映人类政治、经济、文艺、社会生活等以液态形式出现的一种特殊饮品。目前酒市的状况是:著名酒类品牌高居市场塔尖,占有绝大部分高档市场份额,其系列产品稳居塔中,其它新品牌和后继品牌居于塔底,有向上攀升的强烈愿望;在白酒行业整体滑坡的同时,名优酒份额继续扩大与上升,白酒行业处于内部的调整和升级阶段;地区性品牌与全国性品牌抗衡,割据一方;区域市场出现短暂的白酒消费据点,“各领风骚一两年”,消费者仍有追风的特点;大型酒业集团从产品经营走向品牌经营和资本营运。从等市场到找市场,再到做市场,酒业争霸在进入品牌经营后,以市场为中心的一系列举措扭转了中国白酒面对洋酒竞争的不利局面。低价倾销、高额回扣、侵权制假等现象,以及厂家在对经销商的争夺和在产品开发的争夺中展开的激烈的市场肉搏战,如酒店促销、开瓶抽奖、置放现金等浅表性、低层次竞争现象扭曲了市场竞争的本来面目,给酒类生产和流通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长此以往,势必影响整个白酒行业的利润水平,导致白酒良莠难分。白酒市场在“量”上已趋于饱和,市场的空间越来越小,但在“质”的空间来看,依然可以拓展市场。文化新品牌更容易培育和启动新的市场空间,使看似饱和与恒量的市场立即活跃起来,“名牌背后是文化”已经成为众多的企业家的共识,从卖酒到卖文化也就成为大势所趋,必将成为未来白酒市场的独特景观。

因为,文化是永远卖不完的。

文化酒的骨气

酒文化强烈的个性色彩,塑造了文化酒品牌别具一格的骨气。文化酒品牌极具张扬力的文化个性魅力,在一定程度上号召或诱惑了市场需求。

在文化酒时代,一个以人性原则为基础,以人本精神作规划,以文化资源为素材,为酒品牌扩充文化内涵的个性化营销思路,是白酒企业需要升华发展的营销理念。因为,随着白酒类产品先后实现IS09002的质量认证,其“质”的差别正在慢慢缩小,“质”的个性优势几乎不存在了。如同“功夫在诗外”的为诗之道一样,酒可以挖掘的潜能只有在产品本身之外的地方了追寻了。对品牌的关爱着眼与社会同行、与环境相依、与人类共存,并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公益事业,才能在文化的高起点实施品牌营销战略,从而形成文化酒独特的个性营销理念。强化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文化影响力和社会亲和力,提升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如是,文化酒的骨气才会在品牌形象中凝结成虎虎雄风。

背着文化行吟的酒鬼

湘泉“酒鬼”是中国白酒界第一个用文化唱戏文化酒品牌。其靠文化营销起家,利用独特的酒名、个性化的包装风格和大胆的高价位策略,以及“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渗透营销方式,成了白酒界众人皆知的典范。

湘酒鬼始终奉行“文化营销战略”。一个新品牌被社会所认可,无非通过三个途径:一是大做广告;三是靠公关促销手段影响消费者;三是靠口碑流传。湘酒鬼主要是靠第二条途径。公关促销的主要手段是靠文化营销,具体讲就是制作富有酒文化色彩的《酒民手册》,举行文学艺术家笔会,通过诗人、作家、书法家、画家手中的笔进行再传播,创办《湘泉之友》和湘泉艺术团,创建“湘泉酒鬼酒文化博物馆”,注重会议营销和事件营销,尤其注重参与海外华人进行的商务、文化交流活动,一系列文化营销方式的渗透,使酒鬼酒声名远扬,并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具有高贵身价的酒中新贵。湘泉集团以湖南湘西文化为背景、利用湘西丰富的溶洞资源,传统的酿酒工艺为基础,将酒鬼酒以坛装形式贮藏在洞里,推出“酒鬼酒洞窖文化酒工程”。“洞窖文化酒工程”在结合湘西酒窖文化的基础上,率先在国内提出了收藏文化酒的理念,提升酒的收藏价值,从而丰富酒的文化品位与内涵。

文化养酒的黄金时期

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愚昧的企业,而愚昧的企业是不可能兴旺发达的。文化酒时代对酒类企业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企业的适应能力面临着新的考验,企业文化建设的经济属性和竞争色彩也就更加突出。

凌川白酒早在1963年就获得了国家优质产品银奖,不可谓质量不高、声誉不大,但由于缺乏品牌文化的涵量、创新和提升,产品缺乏品牌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力,以致于在市场经济汹涌大潮的冲击下奄奄一息,难以维持。该厂在痛定思痛后,在总结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牢牢抓住道光廿五贡酒这一契机,迅速反应,大做酒文化的文章。

品牌文化对商品的营销、市场的占领、企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树立市场观念,确立营销思想,也要以企业文化为依托。营销不是简单地指买和卖的成交,营销是文化、是品位或叫商品的人格化,在让消费者使用商品的物质价值的同时也得到精神的陶冶和享受,这才是品牌文化所要达到的目的。1996年出土的道光廿五百年贡酒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物,使一般饮酒者有望洋兴叹之感。该厂采用道光廿五满族原始工艺研制开发了道光廿五系列高、中档白酒,使道光廿五这一昔日皇亲贵戚的独宠也走入了广大消费者家中。在产品命名上,充分体现企业弘扬中华酒文化、重振酒业雄风这一理念,令消费者一听到富有文化韵味的酒名,一看到艺术色彩鲜明的标识,便立刻勾起强烈的品尝的欲望。比如,满族大高梁充分体现了东北产品的特征,带有浓郁的满族工艺及地域特色,使关内其它省区东北籍消费者一听满族高梁酒就知道是东北的酒,心里倍感亲切,使这个品牌成了企业当家的品牌之一。由此可见,品牌文化就是对商品注入的精神创造,是凝聚在商品里的人的精神劳动,

第9篇:酒文化发展史范文

【摘要】云南是优秀的葡萄与葡萄酒产区,也是旅游、文化大省,本文以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为主题,从论述葡萄与葡萄酒产业是最具备产业融合发展时代特征的战略性产业入手,分析了葡萄与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产业的相互依存关系,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论证了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提出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探索创新等促进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对策。

【关键词】葡萄与葡萄酒;旅游;文化;融合;对策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6.01.011

近年来,我国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发展十分迅猛,作为一种朝阳产业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旅游文化产业也充满活力、方兴未艾,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那么,有着朝阳产业称号的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和起着龙头作用的旅游文化产业能否融合发展?二者怎样融合发展?下面,笔者以云南省为例,谈谈自己的观点以求教于同仁。

一、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的产业特征分析

葡萄与葡萄酒产业是一个高度复合的产业,和农业、工业、服务业、文化业(也被称之为第四产业)关联度高,与四大产业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年来,就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开始破题。2015年6月,在第二届中国葡萄酒论坛上,中国酿酒大师、山东滨州医学院刘树琪教授首次提出“葡萄酒+”,来论述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问题[1]。

笔者认为,“葡萄酒+”实质上是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向其关联产业融合、延伸。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度高,向其它产业渗透力大、融合速度快、延伸能力强,极易形成葡萄酒旅游、葡萄酒养生健康、葡萄酒体验休闲等新的产业业态。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成本低、效率高,而融合出来的新产业具有高成长、高效益、竞争力强、可持续发展之特征。因此,葡萄与葡萄酒产业本身不仅是关联性极强的产业,也是绿色、生态、高效和成长性极好的产业,这是它与其他产业融合的基础。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延伸到不同的产业领域内,以不同的演进方式,形成富有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新业态,最终将推动整个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直接促进行业变革升级,激活一个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构架出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

其实,所谓的“葡萄酒+” 即是指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和其他关联产业的融合。它是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与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更进一步分析,这种融合在经济进入新常态、新工业革命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最大化为中心,以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为基础,依托与多个紧密关联产业之间的融合,形成相互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和互补关系的新型产业形态。当然,从产业组织的角度,还可以将“葡萄酒+”理解为在经济全球化、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产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成本最低化,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产业关联度高、融合能力强、具备高成长、高效益、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才能成为融合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依托。而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完全具备这些特征,其他关联产业可以以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为依托进行产业间的融合,引发新业态的形成和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所以,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完全能够成为融合某个关联产业的基础。从这个角度上看,“葡萄酒+”不仅反映了葡萄酒业与众多产业之间的直接和间接关联性,而且反映了葡萄酒业与众多产业之间融合的可能性,既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基础,又拓宽了产业融合发展的范围和空间。从实践上来看,实施“葡萄酒+”战略,让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作为基础和其他产业进行融合发展,就能够优化市场结构、促进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新的复合产业,实现资源的流动和合理配置,助推区域经济一体化。因此,“葡萄酒+”的这些特征和作用,也决定了葡萄与葡萄酒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具备产业融合发展特征的战略性产业。

二、葡萄与葡萄酒产业最适宜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间能否融合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是产业之间的关联性,产业融合的内在动力是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关系紧密,高度关联,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葡萄酒、旅游都是人类历史社会文化活动的产物,葡萄酒、旅游离不开文化,更进一步说,文化可以当之无愧的成为葡萄酒、旅游的灵魂,是文化把葡萄酒和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它必须有载体,例如葡萄酒、旅游等其他能够物化承载的东西。刘云山同志在2010博鳌国际旅游论坛上的主旨演讲上指出,一次难忘的旅游,必定是一次文化之旅、精神之旅,时刻都在触摸着文化的脉搏、感知着文化的神韵、汲取着文化的营养[2]。这是对葡萄酒文化、旅游文化则是最好 的诠释。

自古以来,葡萄与葡萄酒与旅游文化相生相伴,形成了葡萄酒旅游和葡萄酒文化。有史记载 ,人类最早发现葡萄酒是在山野中结伴游玩时 发现的,漫山遍野的野葡萄藤下散发出芬芳的酒香,这就发现了最早的自然发酵的葡萄酒。后来就有了葡萄酒文化。看来,葡萄酒文化的传播者是葡萄酒旅游者,葡萄酒旅游的根本动因就是文化需求,葡萄酒旅游的核心资源在于文化资源。通过葡萄酒文化来促进交流沟通、获得精神愉悦、审美享受是旅行者出行的最大动机。从目前情况来看,葡萄酒旅游过程实际上是葡萄酒文化的体验和享受过程。葡萄酒旅游拥有文化底蕴和内涵,就会魅力无穷,一旦失去,就会索然无味。一言以蔽之,葡萄酒旅游活动是一种高品位、综合性的葡萄酒文化体验活动。

从国内外葡萄酒旅游业的发展来看,现代葡萄酒旅游的第一资源一定是葡萄酒文化资源,旅游的最基础要素在于独特的文化魅力、文化品格和文化环境。一个葡萄酒产区要实现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业融合发展,一定离不开葡萄酒、旅游、文化这三大资源,而且更重要的是必须有独特的元素来支撑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就云南旅游来看,云岭高原上的高山大川孕育了云南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天下第一奇观”的石林、高原水城丽江、风花雪月”的大理,千姿百态的元谋土林,“香格里拉”― 中甸的神奇,世所罕见的“三江”并流,孔雀曼舞的西双版纳、江狭水凶的虎跳峡……云南旅游资源丰富且特色鲜明,绝无仅有,弥足珍贵。近年来,云南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多元化综合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已经吹响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进军的号角。因此,地处大西南的云南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独一无二,为云南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前提。

从云南葡萄与葡萄酒来看,在这神秘的云岭高原,培育了我国海拔最高的特色葡萄产区-大香格里拉,产生了中国的ROSEHONY(玫瑰蜜),俗称“云南红”,云南自然成为中国葡萄酒的摇篮。目前,云南已经把葡萄酒产业作为全省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重要战略产业重点扶持,云南葡萄酒产业发展十分迅速,葡萄园和酒庄建设已有相当的规模和品牌优势。这是云南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

就云南文化底蕴来看,“彩云南现”给神秘的云岭高原增添了不少的文化底蕴。云南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较多的省份,地理地貌、历史变迁、民族分布都很特殊,尤其是多样的民族文化让人们感觉到云南的神奇瑰丽。神秘的云岭高原孕育着多元化的文化,各民族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形成强大的文化合力,推动着云南经济文化的发展。这是云南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

综上所述,文化底蕴深厚的云南已经具备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作为一个边疆、山区、多民族的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欠发达省份,推动云南经济的跨越发展,完全可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实施“葡萄酒+”战略,推动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产业深度融合,促进葡萄酒旅游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在众多可以作为产业融合依托的产业中,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有着天然的亲和力,是产业融合的最好的基础产业,这在实践中也得到广泛认可。在国外,美国纳帕、法国波尔多等国外产区,因葡萄酒而形成的葡萄酒旅游文化这一复合业态超常规发展是产业融合协同发展的成功典范[3],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数以亿计的旅游者来到这里的葡萄酒产区参观葡萄园与酒庄美景,品位鉴赏体验葡萄酒文化,为当地带来了很多的财富和人气。

在国内,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如火如荼。近年来,国内葡萄酒旅游文化产业伴随葡萄酒产业的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到葡萄酒产区去旅游体验葡萄酒文化蔚然成风,葡萄酒旅游文化活动呈现出井喷增长的态势。今年以来,作为我国优秀的旅游城市、国际葡萄・葡萄酒城烟台大力实施“葡萄酒+”战略,推动葡萄与葡萄酒与旅游文化深度融合,出现了可喜的发展局面,实现了相互补充互相促进的目的。据统计,今年国庆期间,仅烟台蓬莱葡萄酒庄旅游人数达到上万人次。截至目前,2015年蓬莱葡萄酒文化旅游突破10多万人次。今年来烟台进行葡萄酒旅游的海内外游客将超过千万人次,旅游收入将达百亿元[3]。烟台的实践证明了葡萄酒产业融合旅游文化产业的巨大魅力。国内的葡萄酒企业张裕公司、君顶酒庄、云南红酒业公司等运用“葡萄酒+”,促进葡萄酒与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带来了数以万计的国内外来客和不菲的综合收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国内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实践,说明葡萄酒同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大有可为,大有潜力可挖。因此,葡萄酒产业要取得持续发展,必须要与旅游文化深度融合,而旅游文化产业的腾飞同样要融合于葡萄酒产业之中,达到互补互促的效果。

我国是在近几年才开始开发葡萄酒旅游文化市场的,运用“葡萄酒+”,促进葡萄酒与旅游文化融合发展刚露端倪。在国外葡萄酒与旅游文化的融合早已开展,比如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葡萄酒旅游已经成为了一种十分成熟的旅游模式[4]。葡萄酒原产地欧洲联盟主席卡尔巴斯特表示,葡萄酒旅游繁荣的秘诀之一,就是要重视其背后独一无二的历史和文化。他说:“葡萄酒是很多国家、城市历史长河的一部分,而每个城市的历史都是不同的,所以中国应当发掘自己独特的葡萄酒历史和文化[5]。”

文化是葡萄酒的灵魂,更是葡萄酒旅游的依托。国外许多著名产区的葡萄与葡萄酒文化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以法国的波尔多等地为例,当地在推广美酒的同时,会把一些看似关联度不高的元素整合在一起,例如在旅途中融入酒的历史、品牌等知识介绍[5]。这样的旅游规划叫做“配套服务”,而这一点正是我国在葡萄酒旅游上的短板。葡萄酒旅游文化主要由三个要素构成:品牌故事、独特的资源及配套服务。品牌故事包括一款酒名字的来历,独特的资源是指每个酒庄背后独一无二的故事,例如不同的葡萄品种和不同的价值,不同的制作工艺等,旨在调动消费者的兴趣。与旧世界葡萄酒国家差异最大的旅游要素在于我国的“配套服务”还不够完善。

正是品牌、独特的资源、配套服务这些独特的元素促使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之间产生了诸多的必然联系,让其融合更为顺畅、高效。可以说,没有美酒就没有一种良好的旅游文化氛围。旅游者似乎离不开葡萄酒与文化,而葡萄酒和文化也似乎离不开旅游者,没有旅游者的青睐体验,再好的葡萄酒也难以成为美酒,再丰厚的葡萄酒文化也无法张扬。旅游者之所以对葡萄美酒情有独钟,并不仅仅在于葡萄酒本身的风味,更在于葡萄酒的文化魅力。正是由于旅游者对葡萄酒文化内涵的高度追求,才使旅游与葡萄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文化才是旅游与葡萄酒结合在一起的根本原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不仅是最完美的结合方式,也是业态创新的最好途径。

三、促进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和旅游文化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葡萄酒旅游是一种高品位、综合性的文化活动,这一旅游过程实际上是文化的体验和享受。“葡萄酒+旅游+文化”之所以成为葡萄酒与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的基本模式就在于此。那么,我们如何做好“葡萄酒+旅游+文化”这篇大文章,促进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一)洋为中用

向国外葡萄酒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学习融合发展的经验,洋为中用。只有善于学习借鉴国外经验,拿来为我所用,才能少走弯路,加快融合进程。目前,在国外葡萄酒业发达的国家,葡萄酒旅游业搞得相当出色,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业融合发展,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国外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业融合发展方面比较成功的国家是澳大利亚。在澳大利亚,葡萄酒旅游已经涵盖了旅游活动的重要部分,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为葡萄酒业和整个社区以及政府财政带来了巨大收益。据澳大利亚制酒业联合会预测,每年通过旅游文化活动和酒窖直销给酒业带来的直接效益在4至5亿澳元之间。以维多利亚一个州为例子,该州葡萄酒旅游的每年总收入就达1.85亿澳元,其中大约0.7亿澳元来自酒窖直销[6]。

再比如法国、意大利、美国、南非、摩尔多瓦等国。这些葡萄酒生产国为了扩大本国葡萄酒在世界上的影响,并且提高本国葡萄酒产品市场占有比例以及销售量,就把旅游文化业与葡萄酒业两者很好地融合起来,以葡萄酒业丰富和提升旅游文化业的内涵和吸引力,用旅游文化业来带动和促进葡萄酒业的稳步发展。当然,国外在葡萄酒与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上,特别注重葡萄酒环境创新、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新的旅游文化业态培育以及整体规划等等。国外的一些经验表明,促进葡萄酒与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一定要做好葡萄酒旅游文化环境创新、葡萄酒旅游文化产品开发、 新的旅游文化业态培育、推广好葡萄酒旅游文化。对于我国发展葡萄酒产业文化有得天独厚条件的云南来说,要很好地学习借鉴,做好葡萄酒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实施“葡萄酒+”,推动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的深度融合,创造性地打造葡萄酒旅游文化形态,彰显葡萄酒旅游文化的魅力和风采,才能真正促进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古为今用

在推动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上,要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古代的风景名胜、历史文化等资源,可以很好的古为今用,使我们的葡萄酒旅游业文化发展的更加完善。云南具有悠久灿烂历史,留下了许多历史文化资源,如,云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历史悠久,农耕文化灿烂文明,具有以包容和谐为最大特征的云南农耕文化,如能运用“葡萄酒+”,促进葡萄酒、旅游和农耕文化深度融合,即实施“葡萄酒+旅游+农耕文化”战略,把云南高原的葡萄酒庄变为融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文化休闲体验及旅游于一身的复合体,让它们尽情发挥云南葡萄酒旅游文化特色,让来云南的旅游者在遍布葡萄园的山野与彰显古今中外特点的各种各样的酒庄建筑之间徜徉,在葡萄园采摘葡萄与酿造美酒中体验,在葡萄美酒与琴棋诗书画之侧鉴赏,尽情畅享彩云之南葡萄酒旅游文化的休闲情趣[6],那么,结合古老的云南农耕文化,让葡萄酒旅游与云南农耕文化深度融合,即通过实施“葡萄酒+旅游+农耕文化”战略,就能够很好地实现“古为今用”的目标,促进葡萄酒与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此外,云南是开埠较早的省份,开埠文化历史悠久,要紧紧抓住这些厚重的开埠文化史实,实施“葡萄酒+旅游+开埠文化”战略,充分将开埠文化与旅游及百年葡萄酒历史文化深度融合,通过建设云南红葡萄酒文化博物馆、历史风情街、历史建筑遗存和各种文艺形式、传媒,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赋予新的时代气息,把葡萄酒与旅游及开埠文化深度融合,让丰厚的文化底蕴与葡萄酒、旅游相辉映,张扬葡萄酒旅游文化的丰厚底蕴,显示葡萄酒的文化张力,大大提升云南葡萄酒旅游文化的品质,增强吸引力,扩大影响力。

(三)探索创新

由于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业的融合发展在国内还是发展中的新事物,在发展中还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和困难,亟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相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葡萄酒文化的推广、葡萄酒业的健康发展,葡萄酒旅游文化业发展空间将会越来越大,并将成为一个新的旅游收入增长点,甚至是区域经济的新增长点。所以,我们必须充满自信,必须结合国情、省情,运用“葡萄酒+”,必须自我探索、摸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葡萄酒与旅游文化的融合之路。

促进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大胆探索,决不可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运用“葡萄酒+”,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固定的模式可循,必须以自我探索为主,结合国情、省情以及产区实际,摸索出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省情、符合产区特色的葡萄酒旅游文化运作模式,并精心培育使其成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旅游文化产品。换言之,运用“葡萄酒+”,促进葡萄酒与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就是要以葡萄种植和葡萄酒消费为基础,以葡萄酒文化体验为主题,以酒庄为依托,融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城市旅游、乡村旅游、节 事旅游、会展旅游等多种旅游形式于一体,互相促进,协调发展[6]。当然,具体产品的开发应当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形成类型多样、多层次的产品体系。近年来,云南省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七大葡萄产区之一,云南的多个子产区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如弥勒产区种植的特有葡萄品种“玫瑰蜜”、“云中舞”,迪庆高原产区的有机葡萄园及赤霞珠干红、冰红酒,楚雄的早熟鲜食葡萄等。因此,必须结合云南葡萄酒产区的这些实际,创新思路,自我探索。如结合“玫瑰蜜”文化,即十八世纪中叶,年轻的法兰西传教士来到云南,在香格里拉的茨中坝子,种下了第一株来自法国的古老酿酒葡萄,于是有了云南红。1904年来云南南部修筑滇越铁路的法国人在铁路沿线车站院落里栽培了许多酒葡萄,成为云南高原最早的“玫瑰蜜”酿酒葡萄园;围绕这些文化历史,可以编撰一些葡萄酒的故事、小说、电影、电视剧等,还可以围绕这些历史整理出版一些经典性书籍,编撰云南葡萄酒史志,使之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结合云南多民族(26个)呈现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形态和各民族丰富多彩的风俗民情的特点,开发每一个民族的衣、食、住、行及节典、婚恋、丧葬、礼仪、生育、图腾、语言、宗教、文字、禁忌、审美,把这些个性鲜明的文化链与葡萄酒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把大理的白族文化、傣族的贝页文化、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彝族的贝玛文化与葡萄酒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既增加了云南葡萄酒旅游的文化内涵,又能够围绕这些开辟新的葡萄酒旅游文化景点(产品),从而给旅游文化业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云南葡萄酒旅游文化业的大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把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作为产业融合的基础,高度融合旅游、文化产业,就一定能够推动云南的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能够促进云南葡萄酒产业发展跃上新台阶,从而形成以葡萄酒产业为基础、旅游为龙头、文化为支撑的葡萄酒旅游文化融合发展新格局,整体上带动云南各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目前,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业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云南葡萄酒产业和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才刚刚破题,产业融合的经验不足,融合进程中困难不少,有些问题亟待解决。但我们相信,只要大家一起努力,乘当今世界产业融合的东风,更好地实践运用“葡萄酒+”理念,大力推进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就能够促进旅游文化大发展,促进葡萄酒业快发展,实现云南“旅游文化q强省之梦”的共同梦想。

参考文献

[1]韩永奇,刘世松.开创中国葡萄酒的美好未来――2015中国葡萄酒论坛综述[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15(4):60-66.

[2]刘云山.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在2010博鳌国际旅游论坛上的主旨演讲[N].光明日报,2010 -03-21(1).

[3]刘树琪.葡萄酒产业密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78-90.

[4]韩永奇.张天良之经营智慧[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5:56-62.

[5]李鹊.葡萄酒旅游重在文化中外配套服务差异大.[N].国际在线,2014-08-01(2).

[6]韩永奇,刘世松.2015年我国葡萄酒产业将进入新的发展平台[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5(6):45-48.

Study on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Wine Industry and TourismIndustry around Yunnan Province in China

HAN Yongqi

(College of Viticulture & Enology,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Yantai264003,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