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酒文化与鉴赏范文

酒文化与鉴赏精选(九篇)

酒文化与鉴赏

第1篇:酒文化与鉴赏范文

Steven Spurrier先生这次受到第一届中国葡萄酒挑战赛的邀请,来到上海希尔顿酒店。作为大赛主席,我们对这位经验丰富并且享誉世界的葡萄酒鉴赏家进行了采访。

《COMFORT》:您觉得这次葡萄酒挑战赛的意义是什么?

Steven:第一届中国葡萄酒挑战赛为中国的葡萄酒爱好者与鉴赏家间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切磋的平台。我们通过一系列精彩的环节:品酒晚宴、葡萄酒的品尝和甄选、评委们的讨论和论坛等活动,选出酒中臻品,最终为大家呈现出“金牌”葡萄酒和获奖酒品。这次葡萄酒赛事还将对中国葡萄酒消费者选择优质葡萄酒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对于酒商而言,专业评酒师评选出的获奖酒品是对其葡萄酒品质的认可。它将获得更高的市场价值。以此推动葡萄酒各个环节的运作,促进葡萄酒贸易和文化的交流,我觉得这将是一届十分有意义的赛事。

《COMFORT》:作为一个享誉世界的葡萄酒鉴赏家,您具有丰富的经验,有哪些心得可以与我们分享一下?

Steven:作为一个专业的葡萄酒鉴赏家,首先他应该具有独立的品格。何谓独立品格?它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举例来说吧,就像“法国小姐选美活动”一样,评委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来作为评判法国小姐的标准,自己喜欢哪种长相或是类型的女性,就选择哪类,这是非常不专业的。葡萄酒的鉴赏也是一样,它有一套专业的评判标准,这就需要鉴赏家具有丰富的葡萄酒从业经验和独立的判断能力。评委必须从全方位的鉴赏角度去品评葡萄酒,不能根据个人的喜好去判断酒的优劣。这就是葡萄酒鉴赏家需要具备的“独立品格”。

《COMFORT》:在比赛中,评委是怎样给参赛的葡萄酒进行评分的?

Steven:葡萄酒大赛是非常严谨的比赛。一般来说,我们会有4位评委,还有一套葡萄酒的评分标准。从14.5分到20分共分为5个不同的等级。这5个等级分别为不合格、合格、铜奖、银奖和金奖。每个等级有一个分数区间。评委在品尝后会给出一个分数,如果分数在相同的等级内,就属于全票通过。如果有较大的差别,大家就会进行讨论,分别说出自己的评判依据,然后再进行第二轮的品评。和体育比赛不同,葡萄酒大赛不会采用去掉任何一个评委的分数来作为比赛的法则,我们一定会听取每一位评委的意见。每一个评判都是有专业的依据的。

《COMFORT》:您平时会走访世界各地的酒庄吗?这样的走访对您来说有何帮助?

Steven:是的,我平时会不定期地去走访一些酒庄。有时候我会独自一个人去,有时候我会和我的团队一起走访酒庄。有些酒庄已经是我多年的朋友,而有些可能是陌生的。我去过英国、法国、智利、阿根廷等欧洲和美洲的酒庄。在那里我可以品尝到一些最新年份的葡萄酒,酒庄也会给我推荐他们最新的葡萄酒,通过这样的互动。我可以了解到很多最新的葡萄酒信息,酒庄也可以在我这里得到一些新的意见。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今年的3月份我就走访了位于法国波尔多地区的玛歌酒庄,这样拥有悠久历史的酒庄时常可以带给我很多灵感和新的信息。

《COMFORT》:从2000年到2009年的十年中,您觉得哪个年份的葡萄酒是最出色的?

Steven:我觉得05年和09年是两个最好的年份。在波尔多葡萄酒酿造同业公会的报告中列出了2009年具备了酿造出色的红波尔多年份葡萄酒的5个条件:

1. 在6月初,炎热且阳光充足。

2. 在相对干燥的天气条件下早开花早结果。

3. 颜色变化早,在7月末就开始变化。

4. 8、9月份的降雨使葡萄能够完美地成熟。

5. 9月底和10月不寻常的干燥条件获得了完美的收获。

2005年的年份也十分完满地满足了以上5个条件。季节对于葡萄的品质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而这两个年份恰恰就是具备酿造葡萄酒的最佳年份。

《COMFORT》:您觉得“新世界葡萄酒”和“旧世界葡萄酒”有何区别?您更偏爱哪一类?您觉得哪类酒在中国市场更有发展空间?

Steven:所谓的“新世界葡萄酒”是位于南非、印度、澳洲、新西兰、北美等地区的。葡萄酒的酿造历史在200年左右。依据葡萄生长的气候和环境,一般温度相对偏低,酿制出的葡萄酒一般酒精含量较高。而“旧世界葡萄酒”则位于欧洲,如法国、英国、希腊、俄罗斯、还有北非等地区。葡萄酒的酿制历史已有5000年左右。这些地区的葡萄酒一般温度偏高,酒精含量较低。在口感上也有明显的别。从整体而言,我个人更偏爱“旧世界葡萄酒”,因为它具有更悠久的葡萄酒文化与历史。

作为中国葡萄酒市场,它很年轻也很有活力。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旧世界葡萄酒”凭借着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流传已久。欧洲的葡萄酒早已声名在外,在中国消费者的心目中肯定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而随着市场不断地扩大,需求量的上升,“新世界葡萄酒”的发展空间不容小觑。“新世界葡萄酒”在不久的将来必然会会慢慢流行起来。

《COMFORT》:品尝葡萄酒或者佐菜时,您觉得有哪些需要特别留意的呢?

Steven:上酒时的温度是特别需要注意的。如果是白葡萄酒,温度需偏低一些。而红葡萄酒就需要掌握精确,最适宜的温度在18C°,最高不能超过20C°。如果温度偏低,酒的味道和香气将被锁住。如果温度太高,当品尝者凑近酒杯去闻酒香的时候,会发现比较重的酒精味道。所以要特别说到的是,上海希尔顿酒店在这次挑战赛中的表现是非常完美的,酒的温度都掌握得恰到好处。

《COMFORT》:除了对葡萄酒的热爱,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会引起您的兴趣?

第2篇:酒文化与鉴赏范文

关键词: 美术鉴赏教学 “悦目” “赏心”

在常人眼里,画画远比看画难,其实不然。艺术社会家豪泽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有许多儿童画家、农民画家、民间艺术家都是文盲,但绝无儿童鉴赏家和文盲鉴赏家。可见,美术鉴赏是由后天专门训练所获得的一种特殊能力。

美术鉴赏既是一种认知行为,又是一种生命的体验、释放、分享与润泽。在很多美术鉴赏活动中,当面对一件作品,一旦弄清了其题目、情节,就会产生“看懂”了的满足感。而没有较强的情节性(即故事性)甚至没有具体形象的出现(如抽象画),就会产生看不懂甚至排斥的心理。如欣赏董希文《开国大典》这样的革命历史画,往往只把作品用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对美术这种视觉艺术来说,这样的模式恰恰本末倒置。丰子恺先生说:“人生必须学艺术,便是为求人格的圆满。”可见,只有欣赏者在美术欣赏中获得美术文化对自我生命、心灵的滋润与慰籍,美术欣赏活动才能体现它最高价值。给学生一双会看的眼睛,给学生一颗感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艺术欣赏带来的“悦目赏心”,这样的美术鉴赏才是有效的、有意义的。

一、“悦目”:有一双会以美术文化视觉观看的眼睛

美术的视觉性传播特征,是美术与其他艺术形态相别的主要特征。奇异的形、缤纷的色只有靠敏锐的视觉去感知。因此,有一双会看的眼睛于美术欣赏是如鱼得水的。那么,如何拥有一双具有美术文化视觉的眼睛呢?

1.关注作品细节

第一要细看。在欣赏的开始,先抛开含义、价值判断、背景等因素,只让学生观察、描述画面上存在的物象,使学生注意到应该注意的所有方面,这很重要。以夏加尔的《散步》(图一)为例,开始学生只注意到画面里突出的人物及夸张的动作,房屋、地面较特殊的绿色。经提示,学生才注意到画面里突出人物的面部表情,画面中有绿、红、紫三色,红色衬布上的花,酒瓶,酒杯等。第二要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尽可能地用语言表达对作品的直观感受,以实现审美共享。

2.读懂美术语言

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能体会作品传达的信息,而且要知道画家是如何表现的。这就需要通过对美术语言的分析来解读,这是鉴赏中的重点。《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语言”的概念,并认为是美术课程中最基础的内容之一。在《散步》中,学生会直观感受到画面中的快乐气氛。通过引导和提示,学生发现原来这种氛围是画家刻意营造的:单纯的形、色、人物动态都体现了天真和童趣,欢乐和喜悦的气氛来自人物的表情和动作,红色衬布上的花、酒瓶、酒杯也起了很强的烘托作用。美术语言是一把钥匙,能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规律,体验和品鉴形式美的意味。

3.理解美术文化的多样性存在

一般人在观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罗中立的《父亲》这那样的作品时,是不会产生视觉感知和心理接受障碍的。但是,当观看达利的《战争的预感》、毕加索的《亚维农少女》及一些抽象作品时,“至少从一个没有训练的眼睛看来是丑陋的”。对此,必须帮助学生树立美术文化多样性存在的观念。美术文化是有容乃大的文化,人类的任何一种美术理论及美术创造行为,都有无限延伸发展、重构的可能性,美术文化实质是美术家自由张扬生命的结果。只有宽容的观念和博大的胸怀才可能真正走近、理解,进而喜欢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

二、“赏心”:有一颗敏锐关照感悟的心灵

“美”,不是美术作品的唯一表现任务和内容。作品中表现生命存在的过程和环节、表现人性的高扬与沦落、表现人生的欢悦与绝望、表现人文的心象与取向,才是真正能够激起欣赏者心灵震荡的,也是美术教师在鉴赏教学中要深入挖掘和重点引导的。

1.由认知而感悟

在一次欣赏《维林多夫的维那斯》(图二)中,同学们都觉得她毫无美感。确实以一个现代人的审美标准来看,这个女人体态粗实肥胖,比例不均,制作粗糙,但是回到人类所处的原始混沌的时代:自然灾害、疾病和部落之间的战争使得人的生存和繁衍特别重要。试想在当时人们眼里的理想女性形象是柳腰轻扶、弱不劲风的女子,还是身体强壮,能生养很多后代的女子?显然是后者。经过文化的认知和形体结构的分析,学生们感受到这个女像近似球体的身体里蕴涵的单纯、厚重和生命的力量与美。在了解到原始人是用粗糙的打制石器完成作品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充分体会了这件作品身上所积淀的意蕴与文化美。

2.由顿悟而新知

由悟而新知的过程,是美术欣赏的再创造环节。在欣赏过程中产生感动的情景,不仅仅是读懂了作品的创作意图和价值指令,更多的是因欣赏者创造性释放自我生命体悟情怀所致。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性解读作品,这个过程提供了让学生自由感知的空间。

如在欣赏汉代雕塑《击鼓说唱俑》(图三)时,多数人从手舞足蹈的肢体语言和眉开眼笑的表情中感受到人物欢快的情绪。但是有些学生从当时汉代贵族流行蓄养由侏儒充当俳优(古代演滑稽戏的艺人)来取乐的历史质料中重新解读作品时,发现这件作品的原形很可能就是身有残疾的俳优,认为这样一个生存在社会地层的人物,有对生存的无奈和不屈生活的信念。这样的解读,即便可能超出创作者本人的意图,也不失为一种精彩。还有什么能比在欣赏中引发对生命的同情与钦佩更有价值的艺术欣赏行为呢?

在多年的美术鉴赏教学中,我时常思考美术文化存在的重要价值,思考美术鉴赏的意义,应该是能滋养和润泽人类的内在心灵。因此,美术鉴赏不仅仅是对作品解释性材料的读取,不是对所赏作品的诸如教化性单一内涵的索取,不是对作品中语言要素和表现法则等技巧浅层内容的读取,而是通过对具体作品的解码而获取新的认知、享受、润泽和怡情。能否使学生对作品产生共鸣,是鉴赏教学的难点。要很好地领悟和体会作品意蕴,就需要教育来长时间循序渐进地浸润和弥散。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教育.2004,(2).

[2]梁玖.美术学.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11.

[3]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3篇:酒文化与鉴赏范文

The author probes into the phenomenon of sex discrimination in mass media as well as the springhead of sexism by analyzing both male and female images in liquor advertisements. A new brand desirability for liquor advertisements has been established: smashing the stale image of women in men’s eyes and setting up the spirit of modern women, which would not only touch women consumers and but also arouse their resonances, therefore enrich liquor advertisements and help them reach their targeted consumers. Meanwhile, such liquor advertisements are more artistic and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women as well as the features of our epoch and record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s.

“转眼又是二十年。杰从黄毛小儿到了翩翩青年;几年打拼下来,已经在圈内颇有所得。祖父的言传身教,也让他在忙碌的事业中保持自己独有的涵养和气质……映入眼中的,是银色包装,曲线酒瓶和琥珀色液体。杰看到那几个罗马体的字符:CHIVAS REGAL……按照祖父的说法,一比一的比例用纯水稀释后直接饮用……杰微笑着将酒放在祖父面前……回忆如默片,如单色的胶片,都纷纷有了声音和色彩,一切一如往昔……祖孙两代,时隔五十年时空的两个男人交汇在芝华士所营造的氛围里,为了与时代的邂逅、为了和芝华士的重逢干杯。窗外的夜上海,一个崭新城市,流光溢彩。心领神会:无论相隔多少岁月,作为男人的嗜好,哪怕有着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诠释,却是永远也不会失去其色彩的。”

这段文字看似是一部家族传记小说的章节,实际上是一段芝华士威士忌的广告文案,文案的标题为“老上海的回忆”。广告文案带着浓厚的文学色彩,佐以商品和石窟门的照片所营造的“怀旧经典”气氛,刊载在定位为“中国精英读品”的报纸上。不难看出,“中国精英”并不是广告主最为精确的目标受众,从广告文案的最后一句中不难看出,此酒的个性是充满阳刚之气的。它的世界里没有女人,“心领神会”只是成功男士之间的惺惺相惜和彼此感应。

鉴赏完威士忌,再来看看干邑。马爹利是干邑中的知名品牌,她的广告语长久以来都是“享受之道”,而非“享受”那么简单。因此,马爹利的广告软文也是长篇累牍。酒类的广告中,初级的卖“口感”、“标准”等硬性指标;中极的卖“品位”、“身份”等附加值;高级的则是引导受众品味人生的乐趣,好似一种“无我境界”,在功成名就以后忘却荣华富贵,忘我地去追求一种简单而原始感官享受,类似道家中的“道”。道家说: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酒”追求的也就是在这种只有达到一定境界和修为以后才能有时间和金钱来享受的境界。追求这种“道”的是哪一群人呢?无疑是男人!正如马爹利的广告文案中所说的“轻嘬一口金黄马爹利在嘴里,让酒液在唇齿间徜徉,流转……那一瞬间,就像与一生挚爱的情人相拥在怀中,看得见两个人的天荒地老。人生其他的欲望、追求都变得不再重要……法国阳光下的风情随之而来,幽雅超脱的酒香和燕窝的氤氲渐渐交融,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在马爹利的“享受之道”中,将酒比作女人,女人和酒的身份是等同的,扮演的角色是相同的,都是男人享受的事物,所谓美酒佳人,人生几何!

在绝大多数酒广告中,涉及到“友谊”的主题时,女性往往被排斥在外,仿佛真挚的友谊只能由男人间的干杯来表达;涉及到“成就”时,其获得者也往往都是男人。例如在皇家礼炮的广告中,两个男性对弈,输者起身为胜者斟酒并欠身表示敬意,话外音及时响起“为极致成就喝彩”。有趣的是,酒的广告世界和男性电影的代表作《教父》是如此的相似:男性在酒类广告中扮演着讲义气的兄弟、竞争中的胜者、家族荣耀的继承者、自强不息的奋斗者;女人要么被勒令走开,要么被塑造成男人成功的标志之一。她们像杯中的酒一样,被拥有、被鉴赏,成为享受的一部分。

第4篇:酒文化与鉴赏范文

红酒,酒中的名贵之品,高雅而含蓄。有人说,品红酒如品人生。其实,品红酒不但是一种享受,而且还是一种诗意的生活态度。在“葡萄美酒夜光杯”美境里品尝,每一口都有风情万种的感受,酸酸麻麻的变幻犹如扑朔迷离的人生,甘美醇厚的酒香耐人回味。

富裕起来的中国拥有不少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人,收藏红酒的热潮也随之升温,珍藏红酒有如珍藏一段曼妙无比的感情。

喜欢“龙船”背后的英雄故事

张京,收藏时间:4年,收藏量:有自己的酒窖(一个小房间),特别欣赏:龙船酒

“一和别人谈起红酒,就觉得很开心!”每次在张京谈红酒的眼神和言语中,我知道张京说这句话时没有半点的虚假和造作。

张京说他刚开始喝红酒也觉得很酸,很难入口,但后来在一次很安静的环境中喝了一杯后才真正迷上了红酒,从此就觉得其他酒都难以入口。张京喜欢用雪茄配红酒,他说,最普通的雪茄配上最普通的红酒都会有很特别的口感,因为两种物品都会在口腔产生特别的感觉。

张京有自己的酒窖,是一个温度保持在15~20℃,湿度保持在50%~60%的小房间。他平时喜欢喝澳洲红酒,尤其是新世界酒很适合他紧凑的生活节奏,虽然香气、口感单一,但那种很直接的口感让人感到坦率、真诚,甚至有点像直接嚼葡萄根的味道。而口感细腻、丰富的法国红酒,对于张京来说,更适合于收藏,因为那是一种文化。有时候他也会寻找法国一些特殊年份的酒,从在香港、澳门经营红酒的好朋友那里,搜寻一些在葡萄收成不好的年份,某些收成比较好的庄园的红酒。

除了红酒,张京还收藏红酒杯,他认为在品红酒的过程中,酒杯占了三、四成的作用。在他的酒窖入口,一个如书架般的柜子上摆放着各种杯子,有普通的白葡萄酒杯,有水晶材质的波尔多杯、勃艮第杯,还有制作精美的奥地利品牌Reidel专用红酒杯……高矮参差、外形各异、光泽不同的各类酒杯摆放在一起,也是尽职的士兵,在庄严地守卫着张京心爱的红酒。

收藏之时享受投资乐趣

骆先生,收藏时间:1年多,收藏量:100

多支,特别欣赏:法国的Chateau Lafite

不少人认为,收藏红酒是富人玩的游戏。其实不然,正当红酒文化走入中国的时候,收藏红酒也随着世界潮流走势的升温,成为收藏升值的一种投资之道。据了解,有些地方已经开办了红酒鉴赏收藏投资培训班,提前瞄准红酒收藏热的市场,开办鉴赏培训班。

一般大部分收藏红酒是因为自己钟爱红酒,在特别的日子或遇上高兴的事情,才与朋友一起开启收藏着的珍宝。在南京的香港商人骆先生却不仅如此,他还把收藏红酒看成投资的乐趣。骆先生说,在香港并不算得十分富裕,只能算中产阶级的他,在一些Culb(俱乐部)等娱乐场所办酒卡,平时如果想喝酒或应酬,就跟朋友一起到Culb里品酒。

起初是受友人的影响,骆先生从2004年开始留意葡萄酒的相关报道,研究红酒的收藏市场。红酒是一种高雅文化的象征,在国外,葡萄酒的收藏已经形成一个成熟的市场,不少人以收藏高品质或珍藏纪念版的葡萄酒为荣。那么,红酒缘何有如此大的投资市场呢?骆先生认为,每一年,每个庄园生产的红酒数量是有限的,而且红酒的品质好坏与葡萄的品质、气候及酿酒技术有关,在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好的红酒开启一瓶就少一瓶,加上通货彭胀等,就必然有升值的希望。

现在,骆先生每年都会收集欧洲葡萄酒的资料,而且还会格外留意国外的收藏市场。每飞往一个国家或地区,他最关心的就是打听当地较出名的红酒,如果年份好且具有收藏价值的,他都会大手笔地选购。一年前,他就通过香港友人购得一箱2003年法国的Chateau Lafite,至今他一直将其视为珍宝收藏。

《红酒心语》雕琢品位人生

黎先生,收藏时间:7个月,收藏量:一酒柜,特别欣赏:75玫瑰

岗(Montrose75)

“刚开始对红酒和茶都没有太多认识,而且由于身体的原因,医生也不允许我喝太多酒,我以前是几乎不沾烟、酒、茶和咖啡的,但是现在慢慢地学着品红酒和茶了……”。黎先生一边说着,一边小心翼翼地打开藏酒柜。说到收藏红酒,要从黎先生认识红酒说起。

大多数人接触红酒都是在喜欢红酒的朋友带领下学着品,从而逐渐喜欢上红酒的,但黎先生的“启蒙老师”可非等闲之辈,他正是在蔡澜和韬哥(梁文韬)的带领下,逐渐开始学着品酒,喜欢上红酒,到最后决定自己收藏红酒。

为了收藏红酒,黎先生做了大量自己感兴趣的准备工作,例如看大量与红酒相关的书籍,说着便拿出一本《红酒心语》,他说这类书是随身携带的,看完一本就换带另外一本,在工作的空闲,最高兴和放松的事,莫过于拿着书,细品里面介绍的百味红酒和关于红酒的小故事。回到家,坐在书房,也要拿起《葡萄酒鉴赏宝典》细细琢磨一番。“家里的红酒书籍有很多,但我是永无疲倦地一本接一本地读,而且越读越感兴趣。读到好的酒,我就会找几个也对红酒感兴趣的朋友一起想办法去买这种酒,边喝边谈自己的感受,虽然医生建议我少喝酒,但如果是红酒的话,我还会或多或少尝一点的,其他的酒我就一滴也不愿意沾了,而且也完全不感兴趣。”黎先生笑着说。

黎先生认为,收藏红酒和收藏茶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品酒如同品茶,好的酒和好的茶都是越品越香醇的,这样的酒和茶都是我想要收藏的,而且并非价格高的酒和茶,味道和品质就一定好。但关键还要看个人的感觉,自己喜欢的就去买来收藏,不一定看它的价格和品牌。”

温醇得恰似少年心事

余先生,收藏时间:10多年,收藏量:100多支,特别欣赏:李奥维拉斯卡斯副牌的侯爵园

余先生喝红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是收藏红酒的必经之阶,至今仍回味无穷。

当年20多岁的余先生对古典音乐非常着迷,也因此结交了一帮相同爱好的朋友。音乐与红酒向来是天生的一对,在周末聚会时每个人便掏一点钱出来买上几支红酒,就这样一边听着心仪的音乐,一边品着醇厚芳香的红酒,陶醉在无与伦比的精神愉悦中。

有了这样的条件与氛围,还在青年时期的余先生,就已经接触了法国五大酒庄的酒品,慢慢地,他开始学会欣赏红酒,也逐渐掌握了捕捉红酒的味道,与红酒建立了一份默契。他说:“红酒其实是有生命的,欣赏她的变化,就如同欣赏人生各个不同阶段的蜕变!”

提起收藏的红酒,他便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情绪,他说自己已经收藏了100多支红酒,但因为每一支都是心头好,所以更加舍不得拿出来喝,仿佛有那么一点近乡情怯的意味在里面。就这样,收藏的红酒越来越多,余先生笑称自己已经陷入了收藏的怪圈而无法解脱。

第5篇:酒文化与鉴赏范文

4、形式分析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规律,体验和品鉴形式美的意味

5、意蕴解释是绘画鉴赏的最深层次

6、艺术是非常复杂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倾向性意见,但不宜以一己之见,或封闭的、独断的评判来概括和指导学生

7、审美接受不单是视觉接受,也不只是大脑接受,而是整个身心的接受

关键词:形式分析意蕴解释价值判断

在常人眼里,画画远比看画难,其实不然。著名艺术社会家豪泽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所以有许多儿童画家,农民画民间艺术家也是文盲;但绝无儿童鉴赏家和文盲艺术家。可见,绘画艺术鉴赏是一种由后天专门训练所获得的一种特殊能力。

绘画艺术鉴赏教育是将受教育者带入绘画这一特殊视觉领域,使他们在大量接受古今中外绘画作品的基础上,特别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训练对视觉艺术语言的领悟能力、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力,进而育成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理想。

在我们的绘画艺术教育中,我认为应将绘画鉴赏作为其基本内容,单纯靠学校每周一、二节课的课堂教学来训练来练就绘画赋形表现能力,无疑是不自量力的。而培养绘画鉴赏能力无疑是美育的主旨,也是学校教育可以实施见效的。这在西方许多国家都曾达到验证。

那么,如何培养我们的学生这种特殊努力呢?

“观千剑而识其器”,最重要的是大量接触艺术作品。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去“读画”,进而接受。这种接受非观赏接受。象在展览馆看画展,随意遛一遛,大体看一看,有赏心悦目之感即可。我们追求的是鉴赏性接受。在以往的美术鉴赏中,有被戏称为“三段论”的欣赏模式,即时代背景、主题内容、艺术特色的评析。实际上重点放在前两项,后一项是总结、尾声。如欣赏董希文《开国大典》这样的革命历史画,往往把重点放在德育性接受上,就是把绘画当作一种德育媒介和手段来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而对艺术特点只略作评判,甚至忽略不计。对绘画这种视觉艺术来说,这样的模式恰恰本末倒置。

现将在教学中总结的培养绘画奖赏能力的“鉴赏四步法”略作论述:

第一步:简单描述

在欣赏的开始,先是抛开含义、价值判断、背景等因素,只让学生指明画面上存在哪些物象,用语言表达直观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对变形较大的作品,指出原型;对抽象作品,可指出画面存在哪些形状、色彩、结构等,使学生注意到应该注意的所有方方面面,这很重要。因为人们在看画时,常看主要形象而忽略其他,或只看自己感兴趣的而忽略其他细节。以法国表现主义画家夏加尔的《散步》为例,开始学生只注意到画面里突出的人物及夸张的动作,房屋,地面较特殊的绿色。经提示,学生会注意到画面里突出人物的面部表情,画面中只有绿、红、紫三色,红色衬布上的花,酒瓶,酒杯等等。在学生叙述的同时,引导学生进入鉴赏情操:面对作品,它给了你什么直观感受,教师引导、启发、点拨学生尽可能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以实现审美共享。这阶段不可批评学生所讲的见解,鼓励学生直率地描述直观感受。

第二步:形式分析

形式分析是将感性立即转化为理性分析。我们要解决的不再是作品给你什么感受,而是画家是如何使你产生这样感受的。这就是需要从艺术语言和作品的形式感来分析,来探讨色彩、形状、线条,肌理、人物描绘的特点,分析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图和底的关系等。这是鉴赏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如夏加尔的《散步》,学生通常能感受到画面中的快乐气氛,通过教师诱导和提示,学生会发现原来这种氛围是画家刻意营造的,夏加尔所追求的单纯的形、色、人物动态都体现了天真和童趣,欢乐和喜悦的气氛来自人物的表情和动作,红色衬布上的花、酒瓶、酒杯也起了很强的烘托作用。

>形式分析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规律,体验和品鉴形式美的意味,可以由浅到深,由点到面,由形象到风格。分析时切忌繁琐和硬性解剖,破坏作品的整体生命。

第三步:意蕴解释

>意蕴是作品中的一切有形事物的无限延伸因素。意蕴解释是绘画鉴赏的最深层次,从外在层面到内在层面的探讨。对超越画面形象即“象外之象”的刨根问底,当然,我们不能只中循迹而求。

>意蕴解释的成败关系到能否使学生对作品产生共鸣。由于有一些作品是缺少意蕴的,有一些作品其意蕴在可喻不可喻之间,有时教师很难将超越作品的意蕴揭示出来。加之学生缺乏精神上和生活上的深度体验,如明代沈颢所言:“看画以林泉之心则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卑”,要很好地领悟和体会作品意蕴,这就需要教育来长时间循序渐进的浸润和弥散。

美术欣赏课教学

>仍以《散步》为例,通过对作品背景的介绍,让学生知道,这幅画表现的是夏加尔自己和他的妻子。他把自己画在中间,举手托起婚后刚刚生了第一个儿子的妻子,让她在空中自由回旋,以庆祝他们生活的幸福和快乐。再通过对个性、思想、艺术观的介绍,学生就能够理解画家为什么会画出这样的人物动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达方式,进而领会画家的意图,分享画家的喜悦之情,欣赏他富有儿童般幻想的艺术魅力。

第四步: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是从内容与形式、风格与风味、革新与继承等方面对作品的优劣作出判断,可以参考专家对此的批评与评判。而艺术是非常复杂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倾向性意见,但不宜以一己之见,或封闭的、独断的评判来概括和指导学生,而应当采取开放式的、多元的评判、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学会对作品进行评价。对夏加尔的作品,我们着重于他的独特性、开创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我在评价达.芬奇《梦娜丽莎》时,除了指出它的“优”外,还有意指出它的“劣”,如:人物与背景的处理不自然,似剪贴一般;边缘线的处理过于生硬;受当时材料的限制,色彩单调;现在的色彩也灰暗了等。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明白对绘画作品的判断是多元的,没有固定的结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应尽量收集各种意见,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第6篇:酒文化与鉴赏范文

关键词:诗歌鉴赏 知人论世 想象 读诗 读己

诗歌艺术是中国文化经典中一支灿烂的奇葩。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最为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面对一批不爱学习、对语文“免疫”的中职学生,作为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引导现代中职生进入这缤纷灿烂的诗词胜境,通过漫步古诗苑,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其情操,丰富其情感,弘扬传统文化,培养诗意智慧,使之实现创造性的转化,以适应现实的需要。

教参的单元教学说明也明确指出:古诗词有经典的文学语言、经典的文学形象和经典的表达技巧,有丰富的思想情感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古诗词鉴赏具有培养学生语言能力、阅读能力、写作和审美能力的多重功效,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

然而怎样才能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美的熏陶,把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融为一体呢?笔者的理解是只有让学生喜欢才会让他们有阅读、探究的冲动,才能透过语言、形象了解诗人的个性、思想,从而感受其独特的魅力。教学中怎样才能引领学生来一次穿越,走近古人呢?笔者认为经典诗歌鉴赏课仅仅只简单粗略地介绍人物生平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孟子·万章下》有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让学生了解光耀千古的伟大诗人们的性格、思想,从而尽可能让学生真正了解甚至喜欢上其人、其作品。

一、由其人观其诗

笔者的诗歌鉴赏课主要是以“由其人观其诗,再以其诗观其人”的形式进行,借用专业的术语,即孟子所推崇的“知人论世”文学批评方法。

例如在上《将进酒》一诗时,笔者先用了约30分钟时间介绍了李白的生平与喜好。告知学生李白漫游和纵酒的喜好与他的创作风格、内容密切相关,并在穿插“酒中八仙”“采石矶”等故事中,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山水诗——《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独坐敬亭山》等;告知学生李白恃才傲物、狂放不羁性格形象是与其仕途、创作分不开的,并穿插了“龙巾拭吐”“力士脱靴”等故事,师生共同回忆相关的一些政治抒情诗——《行路难》《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等。通过诗歌、故事的穿插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让他们对李白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然后趁热打铁,让学生自读、品读、交流诗歌,体会诗歌语言,理解诗歌情感变化。两课时正好完成第一步内容——“由其人观其诗”。那么如何去观其诗呢?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文艺作品的鉴赏时,举了读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诗为例。他说:“要领会这两句诗,得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叶老在这里生动而意蕴深刻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读诗要“驱动我们的想象”。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在开篇就引导同学们闭上眼睛去想象那幅“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阔画面,进入到诗歌的情境中,让学生感悟到李白这样俊逸洒脱之人才能有如此大气之笔调。

二、以其诗观其人

第三课时解决第二步——“以其诗观其人”。根据诗歌内容和诗人生平,探讨以下问题:

一是诗人在诗歌中因何劝酒?古代文人与酒又总有着一种割舍不断的关联,而李白诗中的酒除了豪气外,似乎总与愁分不开,试用他的一些诗句进行说明。

二是这是些怎样的愁?诗人的愁从何而来?

三是诗人不愁就不行吗?为什么?

在课前充分查阅资料的前提下,通过一番讨论学生自然明白:李白的政治梦想与诗人的秉性、情趣、个性的人格差异太大,导致了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于是,酒成了引子,愁化作血液,狂撑起脊梁。于是,“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最后老师布置一道作业,让学生上网搜索余光中的《寻李白》,看看余光中先生笔下的李白是怎样的形象,与你脑海中的李白形象是否一致,若感兴趣再去多查资料,进一步丰富对李白的认识。

读杜甫的《登高》总会让我们产生一种痛彻心扉的疼惜之情,怎样才能让学生也产生类似的情感呢?——先知其人。因此笔者用近半节课时间重点介绍了杜甫的坎坷经历对创作的影响,并抛给学生这样一个命题:“坎坷的命运对杜甫来说究竟是幸还是不幸?”从裘马轻狂的生活到李林甫“一次野无遗贤”的“制举”而困顿长安十年,为了光耀门楣,更为了“致君尧舜上”的伟大抱负,“制举”失败后的杜甫也曾逢迎过、钻营过,但最终还是坚守了道德的防线,残酷的现实一步步把他推到了困顿生活的拐角,一个华丽的转身,一位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伟大诗人横空出世!而战乱的经历更是让大量的传世名篇在他浸满忧患的笔下不绝涌出。从这里,笔者也让学生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没有生活就没有创作的源泉。

接下来赏析《登高》,那份低沉悲怆的情感就不言而喻了,再问学生该诗如何体现沉郁顿挫的风格,为何会呈现这样的诗风,联系诗人生平经历就不难理解了。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形成这种特点的根本原因,是杜甫诗歌所要表达的人生情感非常强烈,而同时这种情感又受到理性的节制。他的思虑常常很复杂、心情常常很矛盾,所以他需要找到恰当和适度的表达方法。这样,使得诗中的情感之流成为有力度而受控制的涌动。所以说读诗最终是为了读人。

说到唐诗必谈李杜,而谈起宋词必提苏轼。对于这样三位标杆式的人物,笔者总会尽量让同学了解他们的生平点滴,进而争取走近人物。比如上完《念奴娇》后,笔者推荐同学们去看林语堂的《坡传》,并要求同学们阅读余秋雨的《坡突围》。《一剪梅》则是“以其诗观其人”来教学,通过词中意象走进特定人物——女词人,感受其独特性,再用《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武陵春》两首初中学过的词感受不同时期词人的心境,进一步了解词人。

虽然这样用时较多,但在笔者看来,这还是十分必要与值得的,哪怕一个班只有那么三两个同学能够在笔者的介绍下喜欢上这些诗人!语文教学的一个核心目标不就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吗?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读诗读人的过程中读出了诗歌的形象意义与情感意义,更读出了诗歌所蕴含的哲理意义,而这些对学生来说,对他们的人生无疑有着积极的借鉴和启发,岂不妙哉?李白、杜甫的经历和作品传达给我们的不正是对命运不公的一种积极的抗争吗?他们的经历不正是在向我们无声地诉说着这样的真理么?——人生的命运纵然无法把握,但在困逆中不会永远孤独。

当然,“教无定法”。经典诗歌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深感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孙春成.给语文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第7篇:酒文化与鉴赏范文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种神奇而浪漫的饮料,它伴随着人类文明一起发展,它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世界传统文化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它就是能够带给人们美的享受的葡萄酒。古往今来,关于葡萄酒的描绘不尽其数,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大诗人李白、王翰,还是国外的大文豪雨果、卢梭都因葡萄酒获得了无穷的灵感,写出了脍炙人口的篇章,让人们更形象地感受到葡萄酒的魅力。葡萄酒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需要每个人最宝贵的一切:分辩能力,深思熟虑的选择,亲近而尊重,精心的护理,来真正的理解它!成为它的红颜或蓝颜知己,它才会回报你最美的感受!因此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人们总是把葡萄酒与浪漫的爱情联系在一起,

葡萄酒为什么总给人浪漫迷人的感觉......饮用葡萄酒与其他酒类最大的区别是葡萄酒是一种高雅、极富内涵的产品,它可以让你独享,领略到孤独的妩媚之美,也可与人分享,从而凝聚友情、融化误解、浇灌爱情......真正的葡萄酒爱好者饮用它时,会欣赏它的颜色,如石榴红、樱桃色、琥珀色等,热烈纯净;分析它的香气,或浓或淡的花香果香让人沉醉,一些陈年酒还会出现一些特殊的气味,如蘑菇森林气息,动物气息(脂肪、麝香、熏肉)等。因此,在品尝一种葡萄酒时,无论是高雅的,或是普通的,都包含着尊重,对鉴赏葡萄酒的价值,并与其本质进行交流的氛围的尊敬。

2. “会”喝葡萄酒的人

“会”喝葡萄酒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它总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让所有的葡萄酒爱好者为之痴迷,为此也就衍生出一大批葡萄酒从业人员,他们沉迷于葡萄酒文化之中,用心品味自己的葡萄酒人生,他们也是葡萄酒文化的传播者,让葡萄酒文化繁衍不息,源远流长!

在这样一批葡萄酒从业人员的带动下,葡萄酒行业在新的世纪也迅速发展。但并不是说所有的葡萄酒从业人员都可以较为完整且专业地全面掌握葡萄酒知识,领会葡萄酒文化的内涵,因为葡萄酒从葡萄园到酿造车间,从种植到酒窖,从设计酒单到推荐给消费者,每个环节都非常繁琐严格,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许多从业人员掌握的可能只是他们自己环节应具备的技能和知识,其他环节只是粗略了解。但有一种葡萄酒职业必须全面掌握葡萄酒从种植到酿造,从酒窖储存到为消费者推荐等一系列相关知识,而且还要具备高雅的品位,良好的美学修养,敏锐的时尚感知,超凡的鉴赏力,这个职业的从业人员就是侍酒师。

侍酒师,第一次接触到这个职业的人都以为这个职业就是帮助客户开酒、倒酒的侍者,其实不然,一个合格的侍酒师必须拥有丰富的葡萄酒专业文化知识,了解各种菜肴的搭配及标准的侍酒动作,懂得酒单的制作和酒窖的管理,拥有足够的大局观、稳重的气质、对用餐客人内心的把握、良好的沟通能力、顶级的服务意识及配套的餐饮管理知识,这些都不是一名负责开酒、倒酒的服务员所能做到的。

3.“侍”的是文化

“侍”的是文化

第8篇:酒文化与鉴赏范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感受美 体验美 鉴赏美 理解美

语文课堂与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语文教师要做的便是展现语文课堂的美,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感受美、体验美,鉴赏美,理解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们应怎样站在美育的高度,深入挖掘教材蕴含的美的因素,让美流淌在语文课堂呢?

一、巧用导入,引导学生感受美。

一堂课的开头非常重要,富有经验的教师很重视导语的设计。他们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投石激浪”,往往瞬间就可激发学生热情,引人入胜。

例如,在讲授《将进酒》时,这样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酒’可以说是留下了千古美名。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比如王维在《渭城曲》中写酒的句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范仲淹的《苏幕遮》写酒的句子: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有位伟大的诗人因为他的诗写得绝妙而获得了‘诗仙’称号,也因为他的酒而留下了‘酒仙’的美名,他就是李白。那么李白是如何使他的酒和他的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又怎么将感情倾注于其中的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将进酒》这一首诗来走进李白。”老师用形象生动的、充满激情的语言,描绘酒,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感情,对学生进一步体验诗中的酒起到一个铺垫作用,它强烈地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审美教学活动。例如在《琵琶行》中,上课之前可以给同学们放古筝名曲《高山流水》,讲述“摔琴谢知音”历史佳话。从而引申到白居易和琵琶女因音乐而结为知音的话题上来,进而引出主题“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适宜的情境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于音乐营造的生动和谐的氛围中,音乐与心灵发生碰撞,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把握了文章的重点,增强了学习兴趣。

好的课堂氛围可以给教师极大的激情,学生也能学得非常轻松,在这样一种情境中师生都可能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长此以往,学生的审美能力自然而然能够得到提高。

二、深情诵读,引导学生体验美。

朗读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学习方法,朗读者必须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只有真正做到与作者同欢娱共悲切,才能情出肺腑,才能体验美的情感。教师要运用课文中所蕴含的真挚的情感,叩击学生心灵,激起他们和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放之情、黄河浪《故乡的榕树》的绵绵乡情、王维《山居秋暝》的淡雅闲情、鲁迅《纪念刘和珍君》的悲愤之情,学生们都应该好好把握,方能读出味来。文章的感情并不单一,朗读者更需留心,如郁达夫《故都的秋》清静中寄悲凉,莫泊桑《项链》同情中喻讽刺,《诗经·硕鼠》痛恨中含警告,等等,文章言尽而意无穷处,更需细心揣摩。如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的第四部分“天气愈冷了……”一节,当得知时刻怀念、牵挂的战友忽然被枪毙了,柔石“身上中了十弹”,作者的悲愤与仇恨之情、思念和痛悼之意是何等强烈而复杂,但鲁迅只写了“原来如此”四个字。我们只有真正把握了这四个字的含义,才能读得到位。而读《荷塘月色》则适于配乐,我配的是《心灵的间奏》,音乐的旋律配上深情的朗诵,就更感人至深了。

诵读是优化形象思维和审美感悟的过程和手段,通过诵读,并在诵读过程中融入阅读主体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积淀,达到了晓其义、明其旨、悟其情、得其辞的境界。

三、体会形象,引导学生理解美。

文学作品是作者在纷繁的自然、社会生活基础上,经过观察、思考、选择、按照美的规律、通过塑造美的形象来反映生活的。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好的追求和对丑恶的憎恨,让学生具体感知人物的思想行为,并在学生心灵上引起共鸣,产生巨大的艺术感召力,使学生思想得到净化,进而升华至精神美的境界。如《边城》中的翠翠,作者把少女朦胧的感情与湘西特有的景致联系在一起,通过情与景融合,以“草灰蛇”式线索把翠翠渴望爱情的那份孤寂剖析得淋漓尽致,彰显作家沈从文牧歌式的湘西风味。与此同时,即使是丑的形象,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如《巴黎圣母院》中敲钟人加西莫多,他虽然外貌奇丑,又聋又跛,受尽欺凌,却忠诚勇敢,纯洁高尚,爱憎分明,使他成为作品中正义的化身,美的化身,这些人物形象都浓缩了作家的审美观。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地发掘这些美的形象,用美的形象去打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学习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从而培养他们的优良品格和坚强意志。

四、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鉴赏美。

语言美是语文教材所选课文的特征之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细致品味文章美的语言,可以陶冶思想情感,进行审美教育。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这样的句子:“月光……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动词锤炼得很形象,一个“泻”字点活了月光,又描绘出了一个在月光照耀下的水气朦胧的美景。如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中一句“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领,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文段中“伸进”“捉出”“捏在”三个动词准确地描写出了金先生捉跳蚤的过程,“看看”则是对“战果”的观察,“得意”是对胜利的自我愉悦。这些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活脱脱地刻画出了金先生不拘小节的憨态,可敬里多了一份可爱。教学中,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这些精美的语言,自然能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

第9篇:酒文化与鉴赏范文

关键词 文学鉴赏 技巧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Problem Solving

――Talking about Literary Appreciation Skills

LI Yanhui

(Zhengzhou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chool, Zhengzhou, He'nan 450007)

Abstract Poetry Appreciation problem is that the ordinary tricks up their sleeves and Adult Entrance annual compulsory subject, in material aspects from the constraints of the textbook, ancient poetry in the language are highly condensed and image, and exam candidates in poetry appreciation title relative losshigher fraction for this phenomenon, the small increase from the subject of analysis, to find out some of the techniques and methods, the effect is quite good.

Key words literary appreciation; skills approach

古典诗词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奇花异葩,是优秀的中华文化的载体。古典诗词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决定了文学鉴赏在高考中的地位。在教学中,有的老师主张广采博收的阅读和积累,有的主张题海战术的实际操练,有的主张举一反三的触类旁通……但所有这一切对于时间紧张,课时有限的学生而言,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并非易事。如想在此方面全取三分,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1 利用选项,建立逆向思维,把握诗词中心

古典诗词的语言具有高度凝练性,使我们在把握该诗词时必须以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为基准。准确把握中心,和一个人的人生阅历修养、文化知识修养、艺术修养和哲学境界修养密不可分。而这一切又是我们所缺乏的,特别是由于知识容量的限制,会使许多同学对诗词不理解。所以,在做题时,应先把诗词读两遍后,就快速的切入选项中,利用选项的提示,把握诗词的梗概。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考虑到文学鉴赏的难度,命题人会让考生找出对诗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就是说四个选项中有75%是正确的,25%是错误的。我们就要利用出题人给我们的便利条件,利用选项,建立逆向思维,让选项成为我们利用的工具,让选项为我们正确把握诗词的中心做出保障。如:

对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一诗的诗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A这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首诗。“问”是邀请的委婉说法,其内容是请人喝酒,反映了朋友之间亲切真挚的情意。

B首句写新酿米酒,细如绿蚁的浮渣尚未滤去,味美醉人,接着描写温酒和取暖的火炉,渲染出一种优美、温馨的气氛。来表达主人邀请朋友的诚意。

C第三句写时间和气候:冬季雪夜,对环境进行刻画,四句则写主客二人坐在一起,举杯对饮,互相劝酒的情景:能再喝一杯吗?

D这首诗语言清新平易,却包含着醇浓的诗意,丰富的感情,可以看作是一张便笺式的请帖,表现诗人诗艺纯熟到得心应手的地步。

如只看诗文,大意不好理解。但只要参照选项,所有的不解就会随之烟消云散。而文中提到的“绿蚁”也能很明确的知道其中的含义。再加上对其他选项的把握,不难看出此题的正确答案是C。所以,要利用选项达到把握中心的目的。

2 用“文以载道”的标准来衡量选项是否正确

把握中心后,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用“文以载道”的思想去考核选项。所谓“载”即“装载、记载”或者可以说“符合”。“道”及道理、儒家思想,说的再广一些是要符合历史,符合作为诗歌能广泛流传的意境美。文章能流传千古,就是在于它对美好事物的讴歌,是作家喜、怒、哀、乐情感流露的佳句。总而言之,文章是用来表达思想,阐明道理的,所以要用此观点看一看选项在诗词中的解释有无违背这个原则。如:

对苏轼《春宵》一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声细,秋千院落叶沉沉。

A末句开篇就概括了春宵的珍贵――“一刻值千金”。

B二、三句花香、月阴和远处楼台飘来的歌声、笙箫声渲染出春宵美景。

C末句由眼前空荡荡的秋千架想到良宵沉睡的人们,进一步衬托出春宵美景。

D全诗简炼,以“花有清香月有阴”提醒人们应及时行乐。

显然在答案中D项的解释明显违背了诗歌美的原则,没有遵循“文以载道”的思想。而且在运用此方法时,不妨换一个观点,再把“文以载道”的“道”在理解的“偏激”一点,除了道理、儒家思想外,把修辞、表达方式以及诗词的内容也可以理解为“道”的内涵,这样在做题时,就进一步拓展了空间,提高了做题的效率。如:

对下面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诗人赏菊入迷,留恋忘返的情景。

C三四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义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从题中可以看出C答案在叙述上和文意有明显偏差,“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句诗文表现的是作者喜爱的原因,而并非在渲染的高洁气质。

3 在选项中寻找矛盾项,结合其他选项,找出正确答案

所谓“矛盾”就是对同一诗句有两种不同释意,或就其中心而言,有两项或多项叙述有明显不同的地方。如能在选项中找出矛盾项,在做题时就能得心应手。矛盾项一旦找出,根据辩证法唯一性的原则,答案肯定从矛盾项中产生,也就意味着除去矛盾项以外的其他两项都是对该诗文正确的解释。那么我们就要从这两项选项中整体把握该诗文的意境,看矛盾项中哪一项与这两项所述意境相似。或据诗文原句仔细推敲其中含义,答案就不难选出。如:

对下列这首唐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A前两句是与“莫怪乡心随魄断,十年为客在他州”的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一样的。

B后两句借助更渡桑乾这件小事,表达了作客他乡的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怀念。

C“无端”及“没来由”,其实应该是有来由的,只是诗人没有说出来,这样表达显得更加含蓄。

D这首诗以“更渡桑乾”为纽带,突出表现了诗人既思念咸阳又留恋并州的矛盾心理。

参看选项,可以看出B、D两项都是叙述同一事件“更渡桑乾”,但释意不同,便知B和D是矛盾项,然后再利用A、C项和原文,显然B项的解释不够确切。再如阅读下面一首词《水调歌头》回答问题。

血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出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对上阙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A“血洗虏尘”描述了击退金兵的胜利。

B三、四两句写听到胜利消息后的振奋、悲壮的心情。

C“关塞”句渲染了战争形势十分紧张的气氛。

D“吴钩”句抒发了收复神州、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