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堂教学实践范文

课堂教学实践精选(九篇)

课堂教学实践

第1篇:课堂教学实践范文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实践

课堂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实施,而课堂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只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的目标。

新教材在理念、体系、形式和内容方面新教材有巨大的转变,体现了时展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宗新理念、新思维的同时,给中学课堂也带来了强烈震撼,广大教师也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把握新教材,使教法改革与教材改革达到完美统一,在蓬勃发展的教育改革中充分展示新教材的魅力呢?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认为,在新教材教学中我们应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和研究。

总之是学生缺少预习,没有及时的总结,更谈不上对知识的运用,要想打破这个局面,笔者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领会新课程的理念,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1.定位教师角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因此,教师的角色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成为学生的优秀组织者、帮助和引导者。

2.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新课程体现基础性、普及性,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应因材施教,分层设计目标,分层实施教育,培养出个性丰满的学生,让每一个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独特的才华和兴趣,感受成功。

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索的倾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

1.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数学的使用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望。比如如何利用数学知识测量我校旗杆的高度。学了圆锥面的展开图的内容后,让学生练习制作形状为圆台式的灯罩,圆锥形状的烟囱帽等活动。

2.规律性。数学本身存在着一些规律和诱人的奥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总结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数学概念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对客观事物形成感性认识,再经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而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概念教学不应只是简单的给出定义,而要引导学生亲自感受及领悟隐含于概念形成之中的数学思想。

三、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有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改革后的新生教材也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这是培养数学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

传统的教学中,基本要领基本知识常常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新教材给我们开拓了新的思路,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定理、公式的发现与证明过程。

如讲“多边形的内角和”,我是这样处理的:请同学们探索N边形的一个顶点能作多少条对角线;接着问,受此图形的启发你能计算N边形的内角和吗?谁还能给我们发明一种计算N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学生很兴奋地以“发明家”的角色投入到知识的探索中去。

第2篇:课堂教学实践范文

一、转变物理教学观念

传统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这种教学观念不仅不能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还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厌烦物理学习。因此,我们必须要改变职高物理教学观念,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主动投入到物理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探究获取物理知识,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等,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在新课标教学要求中规定,必须要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在职高阶段必须掌握物理教学中常见的实验方法,这都需要学生自己动手练习,只凭教师传授是不能实现的。因此,我们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一味的"重知识,轻方法;重讲授,轻活动。"要在职高物理教学过程中引进实践教学模式,真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改革物理实践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职高物理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要坚持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并不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物理试验只是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并不是教学的重点。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自己动手做实验体会物理知识的原理,而是一味的听从教师讲解,使得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实行物理实践教学模式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实践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还需要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主动发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课程的趣味性,比如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进行小实验、小制作等活动。并对学生予以适当的鼓励,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到教学实践活动当中。比如在学习电流与电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准备足够的教具,带领学生连接电路。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所要求的电路,让学生进行电路连接竞赛。在比赛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

2、将演示实验转变成由师生共同设计和操作的实验。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操作一般都是演示实验,学生不能参与到实验过程当中。这种教学方式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导致学生根本不了解物理知识的来源。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物理实验,这样才能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让学生自主进行课堂实验设计。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实践方式就是物理实验,教师要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可以让学生依据学习过程物理知识自主设计物理实验,学生在这一过程当中,能够进一步了解物理知识的应用方法。对专业技术的提升十分有利。比如说在学习滑轮原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据课堂知识内容,设计滑轮,并运用自己所设计的滑轮进行演示。

4、将课堂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物理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内容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课外实验活动,将物理知识带到实际生活中去,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魅力。比如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课外去进行实验,并展开实验竞赛。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物理书本上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比如教师可以运用物理知识,向学生解释"霜前雪后寒"等实际生活中出现的现象。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运用物理原理解释什么的现象。

第3篇:课堂教学实践范文

关键词:实践教学法;小学英语;实践活动

伴随经济全球化,中国也与世界各国互通有无。英语课程的学习与使用也显得尤为重要。英语实践教学的开展,是将课本知识有目的、有规划地转化为贴合生活实践的活动,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接受知识,使得英语课堂灵活而有趣。如何有效开展实践教学,以下我们进行详细叙述。

一、实践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1.运用各种媒介,开展实践活动

英语知识的学习不是教师按部就班简单的讲解,而是要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丰富的实践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课堂的活跃度和参与度,多种多样的现代化媒介的运用,使得小学生对学习英语兴趣盎然。例如,在教学Happy birthday时,由于学生对生日和节日极其向往,使得他们对英语课程也产生了新鲜感和好奇心,这时候要合理掌握学生心理,在对这一单元学习之前,运用多媒体播放生日快乐歌曲的英文版,并展示英语歌词和生日蛋

糕、礼物等画面,让大家将耳熟能详的歌曲进一步深化。随后将歌曲和画面中的单词对照书本讲述给学生,这样学生便轻松地了解了cake,candle等与生日相关的词汇,并通过多少年龄插多少根生日蜡烛让学生思考英语中one,two,three等数字单词的拼写和发音,通过歌曲和画面的刺激牢记了英语知识。

2.亲自参与操作,巩固实践内容

对于小学生来讲,由于对英语刚接触,因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这不足以使其牢固掌握英语知识并得以运用,在小学英语课堂上,应该多给学生自己参与的机会,确保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如,在学习Look at me一单元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在空白纸上画出自己的画像,每当画出一个部位时,教师讲出这个部位的英文拼写和读音,大家便在动手操作中记住了自己的头是head,眼睛是eye,鼻子是nose等身体部位的英文知识。再例如,讲到At the zoo一单元时,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次动物园,将学生对动物名称的英文拼写、阅读运用到实际的参观中,做到英文名称与动物的一一对应。

3.互助交流合作,分享实践成果

小学英语课程的学习是为更复杂程度英语的学习打好基础,最终目的是用于日常交流与沟通。因此小学英语教学中互动交流至关重要。如,在学习英语课程My friend时,注重的是学生之间的配合,让学生分成小组,充分讨论、交流,组织语言然后彼此介绍。再如How much is it?单元的学习中,可以将文具书本等贴上价格标签,然后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扮演超市营业员和顾客,通过真实场景的实践,强化口语交际,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展示学习成果。通过各小组表现,对学生予以考查,让学生在参与中竞争,并互相交流合作,调动学习积极性,促进英语学习。

二、实践教学法效果验收

1.实践教学法创造了自由氛围,给学生独立展示的空间

实践教学法的合理运用,将课堂真正交给学生,在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施展自己的能力,进而达到对英语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通过Look at me一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用画图解决问题的技能,在学习My family和后面课程Meet my family时,学生会主动想起画图解释的方式,将自己的家庭成员和职业等制作成

“family tree”这样的家庭树,然后自己对家庭树进行英文讲解,在树的枝节上写上家庭成员的称呼和职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实践方法的学习使其受益终生。通过画图展示的动手实践,达到了学生对英语知识学习和记忆的目的。

2.实践教学法促进了相互合作,锻炼了学生学习的能力

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得实践教学法的运用显得卓有成效,当学生掌握了这一方法时,便会运用到今后的英语学习中。在A

field trip的学习中,学生便会自由组成小组,模拟野外活动,自觉提问回答等,使得课堂氛围变得活跃生动。学生也能切身体会到英语是有用的课程,它能指导学生生活实践,也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

锻炼。

小学英语的实践教学法做到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自身发展,紧抓学生自主钻研这一特点,以实践教学带动学生思维转变;同时实践教学法展示了以能力为纲的教育理念,依照“授人以渔”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学会的不仅是英语知识,更多的是如何学习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杨舸.信息技术环境下城郊小学英语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

第4篇:课堂教学实践范文

关键词:实践教学;舞蹈教学;课堂教学;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J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219-01

实践教学是舞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K且又是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部分。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一种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强调学生亲身参与与实际操作,意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应用技术技能的能力,得以巩固和展现,掌握各种艺术表演形式的组织,编排、创作及表演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学习和掌握文艺演出各相关环节组织和编排的知识,从而,能够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与教学理论相结合,完善和巩固了课堂教学中的内容,并重在提高了实践能力。

一、 实践教学为课堂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在舞蹈教学中,教学形式主要体现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一直以来,许多舞蹈院系都比较重视课堂教学,但却对实践教学则重视不够,认为实践教学会影响课堂教学。本人经过几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后认为: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并不矛盾,特别是如果在实践教学中强化课堂教学,既可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技术技能,又可使教师在实践中发现并解决课堂教学中潜在的问题。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提高教学水平。

在实践创作的过程中,通过编导老师的启发,通过在一定的情感氛围里舞蹈,慢慢地学生就会发现舞蹈动作的内在情感及联系,于是,形随情动、身随情舞,很快在舞蹈表现中就有了“感觉”。同样,通过演出实践,我们也发现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比如,部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注重讲授动作的规范性,不注重讲授动作的内在情感和相互联系。在演出实践中,这些问题就暴露了出来,这样学生把这些问题及时与老师沟通,一起探讨并能够帮助老师们解决问题。通过实践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促进了教师的教学,同时更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 实践教学提升整体的创作水平

在舞蹈教育中,教学科研的重要一环就是剧目创作。然而,剧目创作是要求一定条件的:需要一定的资金,相应的作曲、演员、服装、道具、舞美等等。因此,学校在平时要启动一个剧目创作的项目十分慎重,并且很不容易。而实践性教学方式则正好创造了这些条件,为师生们提供了大量创作的机会和演出的平台,使我们有条件不断地进行创作尝试,在创作中磨练碰撞,使创作水平不断提高。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与外请来的国内外著名舞蹈编导老师之间的交流切磋,而且在参与与操作的过程中也极大地拓展了师生的艺术眼界和创作观念。在这些帮助指导、磨练碰撞的过程中,师生们的创作思路、创作手法和创作水平有很大提高,使其逐渐形成了十分活跃的舞蹈创作力量。

三、实践教学培养了师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

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思维及拥有技术技能实际应用能力的舞蹈专业人才,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中国舞蹈事业发展对高校舞蹈本科教育的要求。然而,创新思维和技术技能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有一个很好的平台,而实践教学恰好为之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在我们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对客观材料进行分解和重组,并与我们原有的知识进行结合。在进行分解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会对客观材料进行过滤试分析,也就是对收集来的初级事物信息进行筛选,记住事物的本质。在记住事物本质的过程中,会根据不同人的爱好进行有方向的选择内容,加以各自独到的见解,从概念上打破了当时的旧观念,从而超越前人。所以在我们舞蹈创造中,首先要进行思维创造,和观念的改变。这就是一种创新思维。例如学生在进行某一个舞蹈作品的排练,在过程中,作品反映的是怎样的情景,事态是如何发生发展的,那么演员应怎样根据剧情进入表演状态,随着情节不断发展,演员的情绪和肢体语言应怎样渗透情感,最后完美地完成二度创作,这都是需要有应用能力以及创新的思维的,而不是按照单一的一个模式进行人物塑造,是私下里对人物形象的把握都有着各自的体会与理解,在不断钻研与实践中,在不同的创作思维中塑造出不同人物背景、性格特征、生活经历的舞蹈形象,使得作品在表演形式上具有突破性和创新性。

我们在舞蹈高等教育教学中的上述有益探索,证明了实践教学对舞蹈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它极大地促进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结合,并使舞蹈专业整体的教学水平大幅度提高;激发和促进了师生舞蹈创作的热情,使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技术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强化实践教学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才更符合舞蹈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今后,我们还要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不断探索和开拓实践教学在舞蹈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为促进我国舞蹈高等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贡献我们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于平.高教舞蹈总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2]张林.舞蹈语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第5篇:课堂教学实践范文

0引言

素质教育的推行,对教学的要求越来越严。小学教育作为我国学校教育的基础,在素质教育的推行下,课堂教学不能局限于各学科教材内容上,而要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限制,让学生接收更多教材知识以外的内容。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个很好提升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途?剑?应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创新,找寻到一种能够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方法。

1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

虽然在新课改后,绝大部分小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已经发生转变,教学质量也获得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仍旧有小部分的教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无法及时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停留于教材上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课堂教学的真正要求,也不符合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使得综合实践课堂教学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1.2教学设施方面存在不完善问题

就当前我国的小学综合实践课堂教学的现状而言,教学设施还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众所周知,综合实践课堂教学的内容丰富多样,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以多种的形式进行,不能局限与同一种模式中,因此要使用到各种教学设备,如电脑、图书馆书籍等。由于受到经济水平的参差不齐,很多学校的教学设施并不完善,教学活动开展受到阻碍。

2小学综合实践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鉴于小学综合实践课堂教学中存在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设备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必须要采取相应的解决方式予以解决。接下来,笔者将在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小学综合实践课堂教学的创新和实践对策展开探讨。

2.1转变角色,准确定位,促进活动的有机开展

曾经,有位著名的学者说过: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责任,应当将“教”与指导结合起来。从中不难看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自身角色的重要性,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内容的指导的结合,不能完全放任学生,也不能全部为学生包办。所以,教师在开展综合实践教学活动的时候,要给学生提供主题进行选择,例如在进行有关“环境”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提出“白色污染”、“美丽家乡”、“垃圾回收”等题目,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去选择,把主题确定下来。教师可以适当询问选择该主题的原因,整个交流过程非常轻松和自由,教师既不是放任学生“乱来”,也不是教学的主宰,而是让学生明白了他们自己才是主体,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非常成功。

2.2立足生活,关注心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对于小学生而言,对事物展现出的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对该事物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果,因而兴趣对综合实践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与学生有着很大的区别,分析问题的出发点完全不一样。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了解学生的心理,关注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事情出发,不断地去实践,去感受。例如,在讲解到“勤俭节约”相关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列举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如学习用品的使用、卫生间水龙头的使用情况、食堂饭菜的使用情况,引导学生去关心这些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逐渐让学生意识到勤俭节约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教学引导,很快就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

2.3多元评价学生,引导学生感受成功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成果的直接点评,学生的表现如何可以通过教学评价反映出来。小学阶段的学生不同于初中、高中阶段的学生,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更需要教师和父母的鼓励和支持,成功的东西能够带给他们更多的快乐和喜悦。相反,小学阶段的学生如果受到挫折,受到打击,往往会导致一定的心理阴影,留下不良影响。所以,对于学生的评价,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在评价的时候针对活动主题、过程以及活动的有效性及时评价,尽可能地用激励性的语言去评价学生,兼具幽默风趣的语言形式,激发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催开”学生的灿烂笑容。

第6篇:课堂教学实践范文

关键词:“学案”教学;优化;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27-2

在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今天,课堂教学中实施“学案”教学已被许多学校所采用,而对“学案”功能和设计的认识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试从“学案”教学的功能角度,浅谈其在优化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一、“学案”教学的概念与特征

所谓“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教学就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为主体,教师的指导或辅导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1]。“学案”教学的特征是:①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新课程理念;②教学重心由只重视教法研究转变为突出学法研究,课堂教学方式由讲授式转变为问题式、过程式、体验式、点拨式等多种方式的复合式。

二、发挥“学案”教学功能,优化课堂教学

1.整合重组教材,优化教学内容。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是新课改对一线教师的要求之一。如果说教材是对课标的一次创造,那么“学案”就应是对教材的一次再创造,再创造的过程是一个利用和整合教材,拓展和开发教材,内化和活化教材的过程。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的连续性、递进性进行编制。

2.重视学法指导,优化教学过程。“学案”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不是简单的提供教学流程和相关参考资料,强迫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是要着力引领学生培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方法和学习习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套“五步三维一体化”学案教学模式,“三维一体化”是指教师、学生、学案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三大要素(维度)。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通过学案的设计,帮助学生设定任务,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结合学案主动去发现、探究、理解和掌握研究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以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最终实现知识的建构;学案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能够提供学习目标、思路和需要让学生了解学习内容的有关背景等。学生了解了这些内容,形成自己理解的学习活动方案,作为学习主体主动地学习才会有可能。教师、学生、学案三者的有机结合是实施该模式教学的基础和关键。

五步教学流程具体如下图所示。

(1)个人预习――自学。“学案”在设计时应体现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深入挖掘知识点的能力价值,这样学生在提前拿到学案预习时就能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有更为清晰的了解,在预习自学时就能解决一部分问题,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就可以集中有限的精力来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

(2)小组合作――互学。这一环节主要是解决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疑问。讨论交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须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而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教师点拨环节中帮助学生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教师点拨――导学。教师点拨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精讲精析,突出点拨导学的特点。精讲在内容上要具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在方法上应具有启发性,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达标训练――助学。“学案”设计了一定的达标练习,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练习的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以便其及时发现练习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正,做出正确的评价。讲评时应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5)反思领悟――会学。作为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反思。教师可提示学生:想一想,本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主要探究了哪些问题?通过本课学习得到哪些启示,还有哪些疑问?可将启示、疑问在学案上写下来,或者当堂交流,或者在课后请教老师、咨询同学。长期坚持这样做,能够逐步引领学生形成反思性学习的良好习惯。

3.发挥主导优势,优化教学方法。设计学案时应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以确定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方向和策略;研究知识规律,特别是知识点的衔接,以确定知识流通线、学法指导线和能力培养线;研究知识运用范围,特别是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以确定学生训练的方向与内容。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确保学生学习中主体地位的落实,实现学生学习的最大效益,最大限度地实施师生的“互动―探究”。

学案应该是一份引导型的自学提纲。而设计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是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依据学情,精心构建问题。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要通俗明白而准确,还要具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要设置坡度,循循善诱,拾级而上。在学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轻松地探索并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三、关于“学案”教学的几点思考

1.从“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这个角度考虑,“学案”在设计时应该符合学生主体性学习的需要和规律。具体地说,学案应能促进学生理解学习的任务,弄清需要解决的问题,明确学习目标;应能引发学生对学习思路和学习过程的思考,按照一定顺序提示如何展开主体性学习活动,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从而建立新型的“教”“学”关系,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2.学案是以纸质的形式印发给学生,便于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整体设计,便于引领学生阅读、思考、交流、表达,便于学生总结反思,保存资料。但是,学案容量小,也缺乏形象、直观、动态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与其他教学手段结合应用。如可以应用挂图、投影、录像、模型等呈现直观形象的教学情景,可以应用小黑板、投影仪等开展一些变式训练,可以应用实验仪器等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可以应用实物投影等展示、交流学生的学习成果,从而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3.在进行“学案”教学时,教师应避免对“学案”教学功能的认识功利化,以学案代替教学,以学案代替作业,致使学案过分详细化和形式化,补充大量知识点,这无疑会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学生的课业负担。由此,我们在编制学案时要充分考虑课标要求、学生特征(需要)、教材内容、教学环境等方面问题,合理、高效、有选择地开展“学案”教学。

4.在进行“学案”教学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重视学案的整理和保存。精心设计的学案,既有指向学习目标的知识要点、围绕重点内容的问题探究,又有学生对学习过程与结果的总结反思,是很有价值的学习材料。要指导学生依次整理、保存好每堂课使用的学案,并作为重要学习资料,在后续学习、考试复习时充分利用,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案的价值,重视学案的使用。

教学实践表明:运用“学案”教学,转变了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学力”,优化了课堂教学,顺应了新课改要求。因此,有理由相信“学案”教学在优化课堂教学实践中将会得到更广泛地应用。

[参考文献]

[1]房宏.实施学案导学 实现增效减负.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11).

第7篇:课堂教学实践范文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4―0051―03

以数字化信息网络和多媒体为核心的多种教学器具进入课堂后,明显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已进入一个全新的转折期。在此背景下,如何使教学手段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同步,选择何种教学手段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都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对课堂教学手段的研究,力争使教学手段理性回归课堂教学实践,切实起到为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保驾护航的作用。

一、深究概念内涵,使手段回归本源

教学手段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科特点,借助媒体、设备或工具,传递教学信息,达到促使师生信息交流、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而采用的方式和措施,其本质是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所采用的方式和措施。对教学手段本源的理性回归,能使教师集中精力,围绕着“如何选择最有效的实施方式和落实措施,达到提高学生吸收信息最佳效果”的议题任务,去设计和从事自身的教学工作,切身体会到“在实际活动前了解所要从事的操作的结构,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才有可能在实际活动中定向,即知道做什么和如何去做”的真正含义。理性思考后的工作实效,表明了思想意识是一种超级资源,教师主体意识和智慧潜能被激活之后。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就有了保障。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不同的,教学方法是为了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媒体与手段也是有区别的,教学媒体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物件或工具,而教学手段是使用这些媒体而采取的一种途径和策略。教学手段不是教学中的物件与工具,研究的注意力不应仅仅停留在介绍新工具、利用新材料的认识表层。要想达到预期目标,我们需要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集中精力,去研究落实目标所应采用的最佳方式与措施,而不是“物件”的研究。探究教学手段的本质内涵,能够使我们回归到事物的本源,有效解决低效劳作的困惑疑难,体验到掌握本质,运用规律提高工作实效的乐趣。

二、掌握手段特性,使实践更为理性

掌握教学手段的特性,是理性运用教学手段的基本保障。教学手段的基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目的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手段都是为了追求一个目的,即高质量、低消耗地使学生更加便捷地学好,达到让学生接受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习得情趣、掌握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的预期目的。研究教学手段,就是要使其满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需要,真正为实现教学的整体目标服务,决不为了形式的多样化而滥用。

第二,活动性。教学手段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只要有教学活动,教学手段就会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直接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过程是教学手段运用的过程。教学活动中的各种教学手段,都是以教师付诸相应的教学行动为标志的。

第三,整合性。教学活动从形式上说是丰富和多样化的,虽然单一的教学手段可以独立用于解决某些细节问题,但不能解决教学过程的全部或整体问题。教师要想完整地解决教学活动过程的所有问题,既要考虑各种手段在教学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又要考虑作为一个整体需要各种手段发挥何种作用。教师只有交叉整合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才能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达到为学生学习与发展服务的实效。

第四,实效性。课堂教学手段主要是用之于教师,授之于学生,它所关注的是运用的效果。教师运用教学手段,不是为了运用而运用,也不是为了追求形式而运用,而是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教师需要关注的是对帮助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在课堂教学中,不管运用何种教学手段都应体现如何使学生更佳、更易、更快学好的实效追求。

第五,发展性。新的质量观是以“人”为着眼点,追求人的发展,即学生自主、生动、持续的发展。教师只有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立场上去正视现实的课堂,才能抓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根”,这个“根”就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教师在研究与运用教学手段时应该凸显促进学生发展的后劲儿,在有效使用教学手段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善于动脑、主动探索的意识和能力。

三、区分功能类别,使手段选用灵活

区分各种教学手段的功能类别,可以使教师更为理性地灵活选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在分析可供选择的手段类型、功效及其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教学实践的客观需求,我们可将教学手段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是物质化的教学手段,主要是指教师借助自身以外的物品才可采用的方式和措施。物质化的教学手段既包括借助于自身以外的工具、仪器、设备以及声、光、电、多媒体课件才可采用的方式和措施,如唱片、录音、录像、电视、电影、投影仪、计算机、信息网络等,也包括读、写、演示等方式,如:文字与书籍方面的粉笔、黑板、图表挂图、模型、标本、学具等物件。

第二类是非物质化的教学手段,主要是指教师凭借个人身体器官就可采用的方式和措施。非物质化的教学手段包括听、说、模拟、要求等方式,如语言、音调、面目表情、手势形体以及教师自身特有的素养和气质,可以说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总成。

教学手段对于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一定的教学手段,教学就无法进行。传统的教学手段并不意味着落后,先进的教学手段若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作支撑,也并不意味着它必然是先进的。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手段的研究,使教师对自觉理解、发掘、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独特功能和有效选用教学手段的意识和行为有较为清醒的认识。

四、归纳选用途径,以手段提高实效

恰当选用教学手段是推进课程改革的保证。在实践中选用何种教学手段是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手段特性、经济因素以及教师自身素质正相关的。在选用不同教学手段时,我们建议教师遵循以下程序。

(一)明确教学手段的服务对象,具体落实要实现的教学目标

依照目标和计划行事,才能把握住运用有效手段推进课程改革、提高工作质量的方向盘。新课程的质量观是以“人”为着眼点的,目标的追求是人

的发展。践行新理念需要站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立场上正视课堂,因为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观的“根”。在研究和选用教学手段时也不能例外,更要找准“教学手段要为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这个“根”。

教师要集中精力在选用何种有效方式和措施达到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同时,教师还要明确:研究与使用教学手段的目的是为学生的学而用,为让学生学好而用,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而运用;出发点是教师的有效教学;落脚点是学生的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终点是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二)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选用教学手段

教师根据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确定出研究教学手段的技术路线,即:备课的手段一上课的手段―作业的手段一评价的手段一辅导的手段,在此基础上,做好细化的研究。例如:针对目前学科课程标准中只有学段目标没有年段教学目标的客观现实,教师要加强对备课环节教学手段的研究,除强调“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的观点外,还需要对教的目标和学生学的目标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我们建议教师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明确“教什么”。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组织工作要率先完成,用以了解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并进一步思考落实教学目标所需的教学手段。

第二,思考“为什么教”。教师要思考教材的概念和例题的本质是什么,价值在何处,在如何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目标的问题上,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措施。

第三,研究“怎样教”。具体研究应该组织怎样的材料,经过怎样的过程将知识概括出来,需要怎样的语言、媒体、器物等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第四,评价“教得怎样”。自己所选用的教学手段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教学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针对反馈信息,需要采用哪种调控的措施,等等。

教师选择教学手段的关键是要全面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材,在教学的预设、资源的开发和知识的深透性以及思维、视野的拓展上下功夫,有效组织各种教学媒体、教学器具,为落实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实效服务。

(三)分析可供选择的手段类型和特点,选定有效的教学手段

各类手段的教学特性不同,体现出的内容也不相同。教师只有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不同手段的教学功能,才能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例如:传统的教学手段所应用的教学原理是传统教学论所涉及到直观原则和演示、实验法的原理。主要是提供直观对象达到建立概念的目的。为此,教师教学要明确目的,精心选择,并与语言指导、启发思考等结合起来。随着教育技术的更新,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形成技能,积极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以运用图像、声音、颜色、特技等多种方式把知识展现给学生。在教学重难点的关键环节运用最佳的教学手段,达到解决疑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五、探索课堂运用,使手段回归实践

使教学手段理性地回归教学实践,教师就要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手段与教学活动融于一体的问题。为此,我们为教师提供以下几点建议。第一,要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设计规划要在行动之前,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体现与破解,去思考有效的方式和具体实施的措施,努力做一名理性思考的实践者。第二,要考虑教学手段的呈现与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内容安排的有机整合,使其融合到教学活动之中,把力量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而不是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的器具研究,真正使教学手段理性地回归到课堂教学之中。第三,要思考教学手段使用的合理性、有效性与和谐性。不是为了手段而运用,关键看手段选用的切合度、有效度和融合度。使用手段要适度,对教学中的放映设备等教学器具要选择恰当,切忌过多、过滥,要用到关键处。

在课堂教学中,物质化教学手段的选用是教师熟练掌握、有针对性设计并适当应用的过程,而非物质化的教学手段则相对隐蔽和复杂。个人的先天气质、后天学习、性格、素质等对教学的影响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平时应注重积累,从生活中留意,在教学中揣摩。

第8篇:课堂教学实践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前言

随着课改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促使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出很多有效策略,致使课堂呈现出理想状态。其中明确要求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围绕学生展开教学,促使学生在获取基础知识的同时,可以有效提升在语文方面的综合素养,为他们今后更深层地学习语文奠定基础。语文老师在教课时要着重关注学生在课上的表现,对教课方法进行灵活调整。

一、将教学理念更新为时刻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

在以往的语文课堂上,老师始终在课上呈现出主体的姿态,在课堂上享有重要的地位。受这种观念影响,老师在讲课时没有顾虑到学生的感受,对课上内容也是强硬灌输给学生。学生通过这样的形式接受知识显得过于被动,长时间下去很难产生对语文的兴趣,甚至还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这种现象将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很不理想,致使课堂效果得不到有效提升。

课改之后特别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明确要求,主要是老师在讲课时要注重观念的更新。要将学生放在课堂主要位置、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工作,促使学生能够改变以往被动的学习状态,在对语文的学习中表现的更加主动。同时,老师要辅助学生对语文主动探究,并进行适当引导学生的思路保持正确。这样做的好处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语文学习的乐趣,进而端正学习态度使学习效果显著增强。

同时,老师在教课方法上也要有所更新,使课堂展现出新的形式。在确保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上,着重训练学生进行主动探究。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当中真正呈现出主体地位,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更加主动。同时,在此过程中老师作为引领者,带领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探索,对整个课堂状态进行合理调控。

二、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助于课堂的开展

对语文教学策略进行改善的前提是老师要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了解清楚,这样才能以此为依据对课堂形式进行调整。同时,也可以使改善后的课堂状态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老师在教课时要着重观察学生在课上的表现,主动和他们进行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老师建立平等的课堂关系,创设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对语文及老师的态度转换的更加亲近。方便他们对老师所讲知识的认同,学生学习起来就会表现的更加轻松。同时,适当的交流可以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有助于情感上的增进。老师在教课过程中对语文课堂状态进行优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起到表率作用。因此,注重师生交流对提升课堂效果作用显著。

三、建立与课本内容相关且有助于兴趣激发的情景

新的教学理念是要将学生视为课堂主体,在此基础上开展语文教学工作。采取策略促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探索乐趣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很有必要。同时,也适应课改之后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考察语文老师的教学水平,以及语文素养的展现。由于小学生自身具有的特性,在对很多事物的认知上还不是很全面,他们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新鲜感判断对事物的喜爱。

因此,老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将课上内容充满趣味,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语文课堂当中。小学课本中存在着很多需要抽象思维的内容,然而小学生在思维的发展上还存在着很大弊端。因此,老师要依据课本内容建立相应的情景,将知识生动地展现给学生,帮助他们对内容能够进行深层次理解。

类如学习《妈妈的账单》一文时,学生可能对账单的理解并不是很准确,老师可以在讲课时将事先搜集好的素材呈现给学生。可以是以图画的形式,也可以播放相关的视频,将这一内容具体呈现给学生。促使学生很好地将情感融入到文章学习当中,结合实际深刻体会文中所描述的对妈妈的情感。

四、鼓励学生针对课上问题进行自主探究

老师在讲课时可以根据课堂内容设置相关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训练他们独立思考。或者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支持他们进行合作学习。这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有效训练思维,训练他们主动思考问题的意识。这样的探讨形式可以课堂气氛更加轻松,促使学生产生对语文知识的探索。最后,老师依据学生的答案做出适当总结,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适当鼓励。

类如在讲解《沙漠里的船》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老师根据文章内容设置相关问题:“沙漠中为什么会有船?沙漠中的船是怎样的?作者描写这一事物的主要意图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对以上问题展开讨论,成员之间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最终总结出最符合的答案。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最后的总结,弥补答案中存在的不足。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对所学内容更加明确,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同时促使他们意识到配合对学习成果提升的@著作用。

结论

在新的教学标准付诸于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对教课方法的创新,使课堂呈现最优状态。其主要目标是希望打造一个更符合人才培养需求的语文课堂,促使小学生在课堂上显著提升基础知识,同时对其综合素养的提升有所帮助。作为语文老师要将这一理念有效贯彻到教学当中。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强化教学水平。促使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主动加入到课堂学习当中。

【参考文献】

[1]王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6(07):77

第9篇:课堂教学实践范文

1.实施参与式课堂的原则

1.1尊重原则

民主与平等是课堂上最为基础的原则,同时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关系的基础。假如教师对学生打骂、批评,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只会让学生感到反感,进而与教师形成对立面。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够有效的开展参与式教学活动。

1.2平等原则

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的沟通是开展参与课堂的重要因素之一。参与式教学更加需要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参与。教师应该多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使用换位思考方式来了解小学生的需求与心理活动,使得学生与教师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沟通。

1.3真诚原则

教师要给予学生最为基本的真诚。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次赞美与认同很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仔细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且给予学生一定的肯定,利用“你真棒!”“我相信你”等肯定性语句来赞同学生。即使当学生的表现不是很好的时候,教师也应该用恰当的方式来反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虚心接受。

1.4信任原则

信任是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情感的基础。教师要充分信任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以及经常犯错、跳皮的学生。教师应该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在参与课堂活动中多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且鼓励,赞同。这样不单单能够缓解教师与学生的对立面,同时还能够推动参与式课堂的进行。

2.参与式课堂教学策略实践

2.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参与式课堂教学要的就是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小学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构建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通过参与来掌握数学技巧。例如,在进行“人民币的认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模拟超市购物,准备一些不同面值的教学道具人民币,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进行买卖交易活动。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人民币的面值以及使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构建的教学情境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紧密度越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越大,自然能够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4]。

2.2尝试探究学习

在教学活动中叫应该更多的给予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索、小组合作等方式来提升数学知识与能力。例如,在进行“认识钟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预先准备好实物钟表,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手上的钟表有什么特征,看谁能够发现最多的特征。学生对观察钟表十分有兴趣,都纷纷参与到观察钟表的过程中来。学生们有的发现了钟表中有两根针,一长一短,有的学生发现了两根针都是顺着一个方向旋转的。在观察钟表的过中,学生对钟表进行了观察、触摸,充分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

2.3课堂参与知识巩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都会有“做一做”等习题,通常来说教师一般都是让学生在几分钟内完成,然后由教师讲解并且订正。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能充分吸引学生的积极性,有时候学生的思想与教师的教学都脱轨了。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全新的课堂参与知识巩固的方式。将集体订正转变为学生之间互相批判的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习题在书本上完成,然后在三分钟之内完成后与同桌相互检查,对比一下谁做的又快又好。这种方式能够使得小学生人人都参与到课堂上来。

2.4引导学生课外参与

课堂教学活动结束了,但是数学教学的内容依然在延伸。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人让学生与家长一同参与到学习中来。例如,教师在完成了图形这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布置一个图形自由组合的课后活动,由于这个活动需要涉及到图片的修建,所以需要学生与教师一同参与[4]。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展示自己课后拼组的团,有的是房子、有的是自行车、有的是事物等等。这一引导学生课外参与的活动充分展现了学生与家长的智慧,让学生对图形的影响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