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范文

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精选(九篇)

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

第1篇: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范文

第一条为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规模化应用,促进、规范我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根据《省贯彻<农业科技发展纲要>实施方案》和《省现代农业科技园管理办法(试行)》,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现代农业科技园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发展高效现代农业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为支撑,以实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成果转化为主要目标,对培育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区域。

第三条现代农业科技园要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形成产业优势,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四条现代农业科技园要围绕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目标,集成实施和转化农业科技成果,培养和吸引优秀农业科技人才,建立起新型的农业科技培训与推广体系,建设一批大面积、规模化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创出一批优质高效农产品品牌。

第二章申报范围与条件

第五条现代农业科技园申报范围

全市范围内管理机制新、技术力量强、产业特色明显、产业规模较大、经济效益较好、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各类农业园区。

第六条现代农业科技园申报条件

1、园区要求相对集中成片,并有较大发展空间。面积一般在2000亩以上,其中设施农业(包括设施种苗、设施园艺、设施畜禽、设施渔业等)面积500亩以上;以种植粮棉油等农作物为主的园区面积须在5000亩以上。园区土地须纳入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园区总体规划布局科学合理。

2、园区要具有完善的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较好,具有良好的土壤和水质,具备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以上的生态条件。

3、园区须具有特色鲜明、具有较好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主导产业和产品,拥有三家以上具有一定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4、园区要具有较强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科技水平明显高于当地平均水平,具有一定的研发能力和多家产学研合作单位,有较完善的人才培养、技术培训、技术服务体系。

5、园区要建立新型、高效的运行机制,实行政府引导、企业运作、领办单位为主、区内企业参与的组织管理体制,做到产权明晰,分工明确,管理规范。

第三章申报与认定程序

第七条现代农业科技园申报程序

凡符合现代农业科技园条件的,由园区建设单位(我市范围内独立企业、事业法人)向所在地县、区科技局提出申请,填报相关材料,经县、区科技局初审合格后统一上报市科技局。

第八条现代农业科技园申报材料

1、市现代农业科技园申请表

2、县、区科技局批准的园区总体规划

3、园区建设单位法人资格证书等证明材料

4、区内重点农业科技企业情况简介

第九条现代农业科技园的认定程序

市科技局对上报材料进行审查、核实,并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实地考察、评估,提出评估意见,根据评估意见,研究确定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名单。

第四章实施管理

第十条市科技局是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的主管部门,负责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审查、认定和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负责制定现代农业科技园申报标准。

2、负责园区有关申请材料的审核、组织专家评审,对现代农业科技园进行认定、授牌。

3、负责组织指导科技对接工作,组织和引导有关农业科教单位进入现代农业科技园,进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的转化与示范。

4、集成各类科技计划支持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组织园区之间进行交流。

5、组织专家对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进行指导、检查和评估。

第十一条各县、区科技局主要配合市科技局做好园区日常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具体负责指导园区建设工作。

2、负责所在地园区有关申请材料的初审工作。

3、加强县(区)级科技计划对园区的集成支持。

4、协助做好现代农业科技园的评估、统计等各项管理工作。

5、落实有关支农政策,协调财政、金融、保险等部门,加大对园区的投入和扶持力度。

第十二条园区建设单位是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的主要承担单位,其主要职责是:

1、负责制定园区总体规划。

2、负责协调园区内各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

3、负责协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事宜。

4、组织引导园区企业与省内外科教单位对接。

第2篇: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范文

观光农业园是以农业为背景,以城市为依托,将城市居民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具有农业生产栽培、科技应用展示、文化发掘传承、生态保护培育和游客休闲娱乐等复合功能的旅游目的地。

2 发展历程

2.1 国外农业观光园发展历程:见表1。

2.2 我国农业观光园的发展历程。

3 农业观光园的特征:见表2。

4 农业观光园的类型:

4.1 按农业产业标准分类:见表3。

4.2 按资源特色及经营方式分类

4.2.1 体验耕作劳动型

以体验耕种采摘等传统乡村农事活动和农家生活乐趣为主要经营内容,着重于展示和体验田间地头的劳作活动;使游人在传统的农耕劳动中体验到真正的乡村生活,品味到田园生活带来的淳朴乐趣。

4.2.2 展示主题产业型

以某种产品为种养、展示的主题,着重于对主题产业在吃、住、游、购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展示;通过拓展经营层面和提升产品品味,使游人对园区的主题产业有深度了解的同时,引发游人对于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学习和购买的兴趣。

4.2.3 感知乡土文化型

以当地特有的历史文化为项目背景,围绕该主题开展食宿及文化体验活动。通过对于当地乡土文化的深度挖掘并开展各种互动活动,营造一种“精神家园”般的氛围,使游人在丰富有趣的体验活动中能够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并为之所吸引。

4.2.4 住宿农家疗养型

以感受乡间的山野气氛和住宿农家为经营主题,着重于为游客提供安静舒适的住宿环境及新鲜自然的特色食品;使游人在住宿期间能够忘却城市生活的压力,充分放松身体和心灵。

5 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原则

5.1 生态性

在设计中,应通过自然的手段培育景观在农业生态的进程中健康生长,建设生态绿色廊道,通过地形塑造是雨水向河道汇聚,形成雨水收集体系,进行雨洪管理;以地形和水体来塑造宜人的小气候环境,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结构体系。在规划的尺度上充分应用农作物的景观功能,构成优美自然的农业景观,创造宜人的游憩环境空间。

5.2 经济性

在设计中应注意采用挖填均衡的建构模式,利用挖湖的土方营造山体,在丰富景观层次的同时增大表面积和绿量;构造集雨水收集、水景营造、绿地灌溉于一体的水系内循环管理模式,提升水的利用效率;在保证游客使用舒适的前提下,尽量利用闲置空间,仅兴建必要设施,避免“过度设计”,且尽量使用乡土材料和当地传统工艺,既减少对自然的影响,又增添乡野风情。

5.3 多样性

在农业观光园的设计中,为游人提供多样的体验,多着重于空间和活动两方面。

5.4 知识性

在设计中将当地可供讲解的资源进行整合,通过演示、说明等方法向游客进行传达,寓教于乐的同时亦提升了园区品位。

5.5 地域性

根据立地条件,深度挖掘当地文化精髓,充分发挥场所精神,营造浪漫、感性,富于文化底蕴、令人动容的景观。

6 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内容

6.1 项目背景研究

农业观光园区的设计规划首先应建立在对其项目背景的深度分析研究之上。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6.1.1 项目的概况分析

项目的概况的分析是对园区进行规划设计的首要任务,目的在于整理出项目规划方向的大体脉络。其一是对项目位置、规划用地范围及用地规模的归纳。再者,是明确项目的核心任务。

6.1.2 项目区域背景分析

在对项目概况进行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挥优势资源因素,扬长避短,对园区发展方向定位。

其一是对规划区域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条件及交通条件进行归纳。其二是对地区发展前景进行分析,抓住区域发展战略对项目带来的发展机遇,在区域发展格局中找准位置,充分发挥自身最大作用。

6.2 场地现状分析

农业观光园的项目多是在现有的农业耕种区之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为对现有资源实现最高效率的利用,避免重复浪费的设计,首先应当对现场进行大量详实的踏勘及问询工作。在工作中需对照现状图纸对F场的地形地貌、土地使用现状、水文状况、植被状况及道路交通状况等进行标识分析,以期在后续设计中能最大限度的对现状资源中的地形、水体、道路、建筑、植物进行有针对性的整合,用最小的改动达到最大的景观效果。

6.3 项目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即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y)分析,究其本意来说就是决策制定的过程结合区域现状和特点,利用SWOT模型,以规划区的区位特色、资源环境等内部因素,和政策背景、各产业市场需求等外部因素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的权衡分析,制定有指向性的具体规划,有助于在景观规划设计的同时实现交通、生产、景观、生态间的平衡发展。

6.4 项目定位研究

根据对农业资源的调查分析确定园区的经营模式定位,从而确立规划设计方向。对于体验乡村生活形式的园区宜采用复原传统农家风貌的设计风格;而主题产业展示型的园区则需着重于主题产品或技术的应用与体验,强化其主题特色;以感知乡土文化为主要形式的园区一方面应尽量保持当地文化特色的原有风貌,同时亦需注意对于新建设施应参考当地传统施工材料做法,结合新的创意进行设计;而农家休闲住宿形式的园区则应以突出自然美景为主,在设施方面应注重舒适与简洁。

6.5 规划设计

6.5.1 确立规划依据

查阅并罗列与项目规划设计相关的文献资料,主要包括:规划区域所在城市的总体规划、发展纲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各类相关设计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文件资料以及记载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资料。这些文献资料中包含着大量的信息,是使方案有据可依、有源可溯的保证。

6.5.2 制定规划目标

对项目定位更深层次的探讨,以及对规划区的景观形象定位、旅游服务功能、生产效益及生态功能进行的具体表述。

6.5.3 明确规划理念

规划理念的建立应基于对整个园区的景观品位及重要功能的讨论,并对设计概念和控制总体风格进行控制。观光农业园的规划多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功能,在设计中需结合对当地特色的文化、艺术、风俗、技术等资源的深入挖掘与发挥,力求使规划区内的经营形式多元化、景观设计精致多样,并具有地域特点。

6.5.4 结构与总体布局规划分析

首先是景观结构规划。景观的构成需满足城市发展对生态、游憩方面的需求,并且尽量避免内容的同质化。即是说,在景观的风貌整体互相联系和契合的前提下又要有所区别。

其次是空间格局规划。根据规划区域现状地势,遵循自然进程,规划景观层次,形成生态基底。例如利用造挖湖堆山的手法,在土方就地平衡的基础上,构建规划区域的山水地形骨架;同时,丰富的景观结构能够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和多样的空间体验。

同时,进行视线结构分析也是营造丰富景观视觉体验的重要环节。是指通过对现状山体、控制性景观建筑、视景线、和以堤岛分割水面空间等的视觉层面的控制手段,营造多层次的视觉体验。

最后是生态结构规划。指结合景观控制和生态环境两个角度来建立区域尺度的景观安全格局,如此有助于提升周边区域及园区内部生态环境和景观品质,及良险循环的农业生态体系的建立。

6.5.5 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的划分,实际上是对其中游人的行为的空间布局安排。游人的行为基本上大致可分为游、购、吃、住、学五类,应依此将观光园划分为以下功能区:农业生产区、农业观赏区、游憩体验区、服务休闲区、科技示范区。各功能区所包括的内容则可根据项目设计的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和调整。

6.5.6 分项规划

(1)竖向规划。竖向规划主要包括地形塑造和水体规划两部分。

第一,根据整体景观风貌塑造的规划设计意向进行的地形和整体景观塑造;第二,竖向规划应与总体景观风貌塑造和生态环境塑造紧密结合,尽量做到土方平衡。

(2)交通系统规划。

包括车行交通体系、自行车交通体系、电动游览车体系、作业道路体系、步行道路体系、停车场、出入口等规划设计。

6.6 游憩活动体系规划(见表4)

6.7 旅游服务设施体系规划

旅游服务设施主要包括建筑及标识系统两方面的内容。在设计中首先要保证建筑风格与园区的性质、规模、功能项适应;其次要体现乡土气息,与乡村的自然环境相融合,体现当地地域文化和建筑布局风格,并据有当地建筑的色彩和形态特征。在材料方面,宜多使用当地特长的石料、陶土、木材、竹子及茅草。(见表5)

7 农业景观体系规划

7.1 立地、布局――乡土

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历史及特点,充分挖掘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景观。

7.2 建筑、文化一一乡脉

延续整个乡村文化的文脉,使农业景观具备特有的文化魅力。

7.3 植物、动物一一乡韵

农业景观在规划中宜选用一些兼具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植物,还可养殖观赏价值或高经济价值的家禽或家畜。

7.4 人的参与一一乡情

人的活动也是景观的一部分,如钓鱼捕蛙、踩车、种菜收菜、晒麦扬场、剪枝施肥等活动,体现了浓浓的乡土风情,也是人们了解农村生活的一种重要方法。

8 案例分析

8.1 北京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8.1.1 基本概况:

北京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北京市第一个农业项目规划与小城镇建设规划相统一,由首都规划委员会批准的农业项目,总体规划面积111.6平方km。2001年被国家科技部第六部委命名为北京昌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北京市唯一的部级农业园区。

8.1.2 定位:

小汤山农业园是一个集安全果蔬畜禽生产、种植采摘、科普教育、农业考察、特色餐饮、温泉疗养、旅游观光于一体的都市农业观光园。

8.1.3 发展战略

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依据“科技示范、辐射带动、旅游观光”的总体功能定位,确定了把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成为首都农业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展示窗口、现代新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生态型安全食品的生产基地。

8.1.4 规划建设

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以企业为主体,孵化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品牌建设,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先导产业,建立集聚效应突出的农业产业基地。全园形成了以高新农业科技为先导、基础农业产业为支撑、观光农业为窗口,一二三产全面发展的局面。

形成了“七区一园”的发展格局:以北方部级林木种苗示范基地为代表的林木种苗区;以生产、科研、推广为主的精准农业区;以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代表的水产养殖区;以草业中心、华都肉鸡公司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区;以鲜绿安公司、北京天翼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果品采摘区;以九华山庄、龙脉温泉度假村为代表的休闲度假区;以北京市小汤山苗圃为代表的园林园艺区;以三益集团、北林科技为代表的籽种农业园。

8.1.5 案例总结:

第3篇: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范文

第一条为充分发挥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撑引领作用,促进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规模化应用,加快我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根据《省现代农业科技园管理办法(试行)》的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现代农业科技园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市场为导向,以突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成果转化为主要目标,以高效现代农业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为支撑,以土地合作和专业合作为保障,对培育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区域。

第三条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坚持公平公正原则,鼓励技术创新,实行动态管理。

第四条各镇(乡)、园区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需要,建设符合条件的市级现代农业科技园。

第二章申报范围与条件

第五条现代农业科技园申报范围。

全市范围内管理机制新、技术力量强、产业特色明显、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大、经济效益较好、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各类农业园区。

第六条现代农业科技园申报条件。

1.区域相对集中。园区区域要求相对集中成片,具有明确的界限,并有较大发展空间。一般高效农业园区总面积在3000亩以上,其中设施农业(包括设施蔬菜、设施种苗、设施园艺、设施畜禽、设施渔业、四青作物等)面积1000亩以上;以种植粮棉油等农作物为主的园区面积须在5000亩以上。土地须纳入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园区总体规划布局科学合理。

2.基础设施完善。园区要求具有完善的道路交、农田水利和农业废弃物集中处理等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较好,具有良好的土壤和水质,具备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以上的生态条件。

3.产业特色明显。园区须具有高效的特色主导产业和产品,体现区域农业发展方向。区内农业结构合理,符合生态循环要求。

4.科技水平较高。园区科技水平要明显高于当地平均水平,成果转化能力强,具有一定的研发能力和多家产学研合作的技术依托单位。有较完善的人才培养、技术培训、技术服务体系。拥有2家以上具有一定产业规模的农业科技企业。

5.运行机制较新。园区要求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建立以园区领导小组为主的组织协调和管理体制,以及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土地流转机制和良好的与周边乡镇的协调机制。

6.发展潜力较大。过3~5年努力,园区可达到5000亩以上规模、种养加和产供销相配套、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贮运与物流设施相对齐全,成为我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种子种苗的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的载体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场所。

第三章申报与审核程序

第七条现代农业科技园申报程序。

凡符合现代农业科技园条件的,由所在地镇(乡)和园区管委会提出申请,填报相关材料,统一上报市科技局。

第八条现代农业科技园申报材料。

1.市现代农业科技园申请表

2.镇(乡)、园区管委会批准的现代农业科技园总体规划

3.重点农业科技企业、农民合作组织情况简介

4.其它证明材料

第九条现代农业科技园评审程序。

市科技局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组织有关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提出市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议名单,报市政府研究确定市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名单,并在网上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的由市政府颁发证书及铜牌。

第四章实施管理

第十条市科技局是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的主管部门,负责现代农业科技园的评审和业务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负责制定现代农业科技园申报标准。

2.负责园区有关材料的审核、组织专家评审,提出建议名单报市委、市政府。

3.负责组织指导科技对接工作,组织和引导有关农业科教单位进入现代农业科技园,进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的研发与转化。

4.组织制定农业生产标准化技术规程。

5.集成各类科技计划支持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组织园区之间进行交流。

6.组织专家对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进行指导、检查和评估。

第十一条各镇(乡)、园区管委会是科技园区建设的主要承担单位,其主要职责是:

1.负责制定园区总体规划。

2.负责协调园区土地流转有关事宜。

3.负责协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事宜。

4.组织引导园区与省内外科教单位对接。

5.落实有关支农政策,协调财政、金融、保险等部门,加大对园区的投入和政策扶持。

第4篇: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范文

关键词:农业园区 规划 

 

目前,在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世界各国都把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农业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精心组织,统筹规划,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采取有效措施,建设高水平的园区,以此来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提高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实力。 

在我国,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是近10年来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模式,是实现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的重要措施,是推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我国农业新突破的重要途径。通过园区的建设,应用现代科技设施装备传统农业,改善动、植物生长环境,采用先进技术成果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实现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化经营[1]。所谓现代农业园区,就是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展示现代农业科技为主要目标,在农业科技力量较雄厚、具有一定产业优势、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城郊和农村划出一定区域,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户、外商投资,对农业新产品和新技术集中开发,形成集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工程等高新技术设施、国内外优良品种和高新技术于一体的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基地、中试基地和生产基地。 

 

一、农业园区的种类 

 

农业科技园区:也称为示范农场(Demonstrate farm),是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为主体的试验示范基地。这种形式其主要特点是:政府或企业对一定面积的农业用地进行全面规划,通过高科技的投入,对有限上地进行综合开发和高效利用,形成集研制、开发、生产、加工、营销、示范、推广等功能为一体的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运行机制创新的农业种植区或养殖区。 

观光农业园:经营者开放自身的农园、农场或牧场,以满足市民观赏农村景致、体验农业生产过程、采摘或购买农副产品的愿望。 

 

二、园区规划的定位 

 

园区作为新兴生产方式的代表,其示范和辐射功能都有一定区域性,为区域经济服务是其主要宗旨[2]。现代农业园区的快速发展是一件好事,但在创建的初期,一定要定位科学、规划合理,要明确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园区,不能一味地求新、求高、求大,避免出现可看不可学、高档次低效益的现象。因此,在园区的规划和选项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资源状况、农业生产特点和社会经济水平,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 

(一)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是园区规划的基础,园区建设的一切准则都要以功能定位为起点。园区的主要功能应包括: 

展示示范:通过项目建设,把国内外先进适用的生物工程技术、设施栽培技术、节水灌溉技术、集约化种养技术、农畜产品精加工技术以及信息管理技术等引进园区进行展示示范,以带动区域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龙头带动功能:一是园区引进的国内外优良品种进行工厂化种苗的快速繁育,带动周边和辐射区名特优品种的普及与推广;二是通过园区在产后加工、销售方面的独特作用,以经济为纽带把周边农民组织起来参与种植和养殖业的生产,逐步形成以科技园区为龙头的产业化生产流通体系,促进和带动区域农村经济向前发展。 

教育培训功能:科技园区要把农业高新技术培训作为园区的主要功能之一,要建设有一定规模的技术培训中心,用于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和对青少年的教育等。

休闲观光功能:园区在规划过程中,除保持农业的自然属性外,还可利用新型农业设施和高新技术展示的现代气息,加上园林化的整体设计和常年进行的名特优瓜果、蔬菜、花卉、特种珍禽、水生植物和现赏动物养殖的生产与示范,形成融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的现代化农业休闲观光景点。 

(二)产业定位 

农业科技园区一般总是与当地的主导产业紧密相连,产业定位应根据区域性主导产业特点和自身的优势来进行定位,突出一业,兼顾其它,形成特色。为了解决园区产品结构雷同、区域产业带动能力差等问题,可以运用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理论,以区域资源察赋为基础,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原则,分层次对园区功能定位、分区域和时序对产业发展定位进行研究。 

 

三、园区规划的重点 

 

在规划思想上,要明确农业园区规划不是对农业生产做出具体的指令性计划安排,而是通过规划形成一种市场导向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载体,这一组织载体承担着两方面的重要职责,其一是向农民传达政府信息,其二是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在向农民传达政府信息方面,农业园区要体现政府的有关决策,将政府决策具体化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生产经营活动,对农民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如政府决定推广某种新作物(产业结构调整)、新技术新工具(科技推广)、新的产品标准(食品安全)等,就可以将这些新项目按照符合市场规则的方式集中展示在农业园区中,供农民学习模仿。在向农民传达市场信息方面,农业园区由于其规模效应,拥有比分散经营的农民丰富的市场信息。农业园区作为农产品市场信息中心,需要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业生产的信息化程度和组织化程度,参与市场竞争。而具体生产什么产品,这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没有人可以准确地预料到农产品明年的市场需求会怎样变化,这个问题应该在农业园区的运行过程中遵循市场安排。因此,农业园区规划的关键内容在于寻求一种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载体和运作机制,将高新技术和产品寓于园区中,组织农民参与市场竞争。 

农业园区总体规划的主要思路应该是:凸出功能定位准确、优势产业突出、空间结构清晰、区域城乡联动的发展理念,重点构筑产业、技术和服务三大平台,吸引技术、人才、资金等多方位的投入要素和政府、企业、科教机构、村集体、农户等多元化的建设主体,聚集区内外各种资源,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区域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第5篇: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范文

——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理论文章

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是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和产业脱贫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带动农民创业创新的重要平台,是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必然选择。今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明确指出,要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实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近年来,XX市按照中央和省、州党委、政府的部署要求,坚持统筹规划、强化政策创设、加大公共服务,推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实现多元、多样、集聚、规范、绿色发展。“十二五”时期,全市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以年均12%和17%的增速高位增长,成为全省该项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2017年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819.62万人次,同比增长35%;实现旅游收入54.22亿元,同比增长44%。整个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成效越来越明显。

一、充分发挥“农业+”作用,推进多功能多业态发展

XX市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从拓展功能、满足需求入手,充分发挥“农业+”作用,倾力打造功能齐全、环境优美、体验活动丰富、产品绿色安全、文化内涵深厚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品。休闲娱乐景区景点多达120余个,可推荐的精品线路达10余条。通过美化山水林田湖、建设特色小镇,鼓励开办农家乐、渔家乐、森林康养休闲农庄,举办农业节庆活动、开展农业科普、农事体验等活动,推进全市农业呈多业态复合多功能拓展方向发展,为城镇居民旅居乡村体验农耕乐趣、品味农业情调、感知民俗风情,看田园风光、赏乡村之美、享民俗民风、品地道美食气息提供了更多选择。

二、注重规划引导,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XX市坚持点线面结合的思路,积极推进“多规合一”,大力打造“综合体”、“聚集区”、“金品牌”,打造休闲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近年来,共投入2600余万元用于规划编制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总规、控规和专项规划三个层面的规划工作,以《XX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基础,先后编制完成《XX城市总体规划》、《XX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XX市锦屏山风景区概念性总体规划》、《东风葡萄酒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云南红精品酒庄规划》、《城南甸溪河片区控规》等多个现代都市、田园价值、文化特质既融合又独立的总规、控划和10个城中村的规划编制工作。土地、城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实现“四规合一”,为乡村旅游定位与转型发展拓展了更大空间,形成以“两带五聚集”为主的乡村旅游发展空间布局。“两带”:西部连乡公路沿线民族文化体验生态观光休闲带,湖东公路康体休闲葡萄观光休闲带;“五聚集”:以锦屏山为核心的XX文化聚集区;以湖泉生态园为核心的温泉养生聚集区;以云南红酒庄为核心的红酒休闲聚集区;以烟草制品和种植庄园为核心的现代工业旅游聚集区;以高原特色农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观光旅游聚集区。点、线、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成本分摊机制正逐步形成,品牌效应和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正逐步增强。

第6篇: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范文

【关键词】西咸新区;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2011年6月13日,陕西省政府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会,《西咸新区总体规划》,标志着西咸新区的正式成立。在规划中明确指出西咸新区将发展以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外向型农业为特色的都市现代化农业,建设未来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菜篮子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鉴于此,笔者希望通过对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的实践进行总结,结合西咸新区实际情况,对西咸新区都市农业发展模式进行探讨,旨在更好地为实现现代田园城市做出努力。

一、国外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

(一)日本都市农业

日本都市农业发展重点是设施农业、加工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多样化农业,属于综合功能的都市农业,重点开发农业的绿色、环保、体验、休闲和示范功能,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和镶嵌式多功能的“绿岛农业”为两大特征。

到目前为止,日本已发展出观光型农业、设施型农业和特色型农业等3种主要的都市农业模式。

(二)德国都市农业

德国都市农业属于生活社会功能型的都市农业,主要形式是休闲农庄和市民农园。休闲农庄主要是吸引游客前往农庄休闲度假,尽情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庄生活,亲身参与农场生产活动。市民农园是利用城市地区或近郊之农地、规划成小块出租给市民,让市民享受耕种与体验田园生活以及接近大自然的乐趣,更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高。

(三)法国都市农业

法国巴黎大区农业对城市食品供应的功能并不明显,除农牧业生产外,农业对生态、景观、休闲和教育方面的功能比较显著,即利用农业限制城市进一步扩张,隔离高速公路、工厂等有污染的地区与居住区,种植新鲜的水果、蔬菜、花卉等居民需要的产品,有的作为市民运动休闲的场所,还有的作为青少年的教育基地。

(四)荷兰都市农业

荷兰是农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其发展目标主要是强调农业与环境、自然的协调发展,重视农业的社会责任。在荷兰都市农业中,花卉业和奶牛业是特别重要的产业。以此为龙头,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真正成了“工厂化农业”。

(五)新加坡都市农业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经济国家,面积只有556平方公里。自然资源贫乏,非常重视都市农业向高科技、高产值发展。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有现代化集约的农业科技园、农业生物科技园等。

二、国内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

(一)台湾都市农业

台湾都市农业发展较为成熟,它积极推动都市农业发展的“三生”政策,全面平衡发展,实现生产企业化、生活现代化、生态自然化目标。由此,产业发展范围为“休闲+农业+创造(持续、概念)”,遵循的是“四级产业”发展路径,即生产、加工、一般服务和知识服务。为实现都市农业建设目标,台湾发展以体验农业、休闲农业与知识农业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农业,将一产的生产业提升至三产的服务业。

当前,台湾的都市农业主要形式有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市民农园、教育农园、假日花市、观光渔场、农业公园、森林游乐区、屋顶农业等。

(二)北京都市农业

北京都市农业发展的初始阶段是以发展观光休闲性农业为主的,如:观光采摘型、购物型、森林度假型、民俗旅游型、垂钓型、科技带动、示范型、综合型等。目前,北京都市农业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设施农业、籽种农业、走廊农业、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和示范农业等形态得到大力发展。

(三)其他省市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贾凤伶等(2011年)提出天津都市农业发展模式有:现代农业展示模式、市民农事参与模式、生态旅游观光模式、乡村民俗文化模式、农家生活体验模式、休闲度假娱乐模式等。温州都市农业发展模式有农业观光园、体验农业——农家乐模式、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等。陈莹等(2007年)提出南昌市都市农业发展模式有:小规模农业用地发展“插花绿岛型”都市农业,集中成片的农业用地发展“生产型”都市农业;林地发展城市园林绿化广场用地;充分利用水资源发展养殖垂钓休闲渔业;挖掘旅游资源发展旅游都市农业。

三、构建西咸新区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发达国家发展都市农业的实践表明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都市农业的功能定位也不尽相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都市农业的功能定位上,应当反映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既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又要体现中国特色;既要体现大都市屏障的功能,又不能忽略其经济的功能。

因此,西咸新区都市农业发展总体上采取圈层式予以发展,一为核心区,二为拓展开发区,三为区。具体可以根据都市农业的不同功能参照五个新城实际给予不同的权重进行发展。

(一)西咸新区都市农业总体发展模式——“圈层式”

1、核心区—屋顶农业、庭院农业

核心区指处于交通发达、建筑密度和居民密度都较高的主城区。此区的都市农业位于交通走廊、城市建筑之间呈锲式分布,其功能应以社会文化、生态功能为主。该区都市农业的表现形式为道路走廊绿化、公共空间小品,屋顶、庭院、阳台绿地、院区及各类园区。

2、拓展开发区

近年来开发,但建筑物之间仍保留较大空间的区域以及近郊区域。该区从功能上而言,应以经济效益为主,重点发展高科技园区。实施品种工程、生物工程、温室工程、绿色工程等高科技的项目。以为市民提供优质农副产品和优美的绿色生态环境为主要任务。是市场经济发达、科技含量高、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开发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性现代农业园区。其内部都市农业以工厂化模式为主体,实现生产—加工一条龙服务的作业方式,并积极发展种子、种苗产业。温室产业、园艺业、畜牧业、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等高新技术。使都市农业成为资本、知识高度密集并在生产经营方式上高度企业化、规模化、市场化、高附加值的现代化设施农业,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力。

3、区

区是相对稳定的耕作区,也是都市农业生产集中地区。从功能而言,主要是生态、生产功能。该区在发展规模型农业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优质谷、蔬菜业、林果业、畜牧业、水产业和种子种苗业,并有重点的实行种养加多种经营,使农业逐渐向集约化、设施化、精深化方向发展。为使区农业与城市联系更加紧密,应从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和利用自然条件入手,优先深度开发交通沿线的农业。

(二)西咸新区都市农业具体发展模式——“功能组合式”

1、西安、咸阳主城区——生态功能为主

西安、咸阳主城区,建筑林立,交通发达,所以要通过都市农业为城市增色添绿、美化环境、保持水土、减缓热岛效应、调节小气候、提供新鲜空气,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其次,将生活废水及垃圾用作灌溉和肥料,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再次,创立市民公园、农业公园以及开设其他各类农业观光景点,减少或减轻“水泥丛林”和“柏油沙漠”对城市人带来的烦躁与不安,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使农业真正起到“城市之肺”的作用。

2、沣东新城、沣西新城、秦汉新城——社会文化功能为主

沣东新城、沣西新城和秦汉新城都是以产业布局为主,都市农业的发展要依托相应的空间布局。

沣东新城用“两带、七板块”的“V”字型。两带分别为:周秦汉历史文化展示带、沣河滨水生态景观带。七板块分别是:科技统筹示范板块、镐京田园城市板块、沣河田园城市板块、阿房宫人文旅游板块、昆明池文化生态板块、三桥现代商贸板块和六村堡现代产业板块。

沣西新城总体定位是未来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综合服务副中心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都市农业规划在沣京遗址以北,沣河、古沙河交汇处,主要发展都市观光和文化休闲产业,在新城西南部,主要发展集农业风情、种植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农业。

秦汉新城依托秦汉大道形成的秦汉历史文化主轴。建设秦文化主题公园和帝陵遗址公园,实现城市与农村、现代与历史的完美融合。同时,规划渭河生态景观带、帝陵遗址风光带、泾河生态景观带。

综上可知,对于这三个新城的都市农业发展可以社会文化功能为主,通过开辟景观绿地、旅游观光,为市民提供休闲场所,从事观光、休闲、娱乐活动,以减轻工作及生活上的压力,达到舒畅身心、强健体魄的目的。同时,都市农业还可以吸纳附近农村劳动力就业,对社会稳定发展都重要作用。

3、泾河新城——示范辐射功能为主

泾河新城在秦汉大道以东,县东路以西,高泾大道以南,高泾南路以北区域范围内规划为“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在泾河新城的东北部,包茂高速两侧范围内规划为“现代物流产业园”;在泾河新城西北部,规划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在泾河南岸,自西向东依次规划有“旅游服务区”、“现代休闲农业示范区”、“家居产业园”等。

泾河新城都市农业可以引进农业高新技术,进行试验和示范,作为对一般农业的样板和示范。同时,都市农业能够依托科技、信息、经济和社会力量的辐射,成为现代高效农业的示范基地和展示窗口,进而带动持续高效农业乃至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4、空港新城——生产经济功能为主

空港新城规划格局:规划建设空港枢纽区、中央商务区、临空产业区、生态休闲区、优美小镇和临空农业区五大板块,区域之外以标准农田作为生态廊道相隔。

空港新城借助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便捷条件,发挥航空物流和要素集聚功能,大力发展临空型现代农业。重点发展航空食品制造,建立集绿色种植、生产研发、物流配送等为一体的航空食品运作体系;积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鲜水果等适合航空运输的高附加值临空农业;开拓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以农业物联网示范项目为先导,引进农业高新实用科技、优良品种、现代化农业设施装备,优化农业资源要素,逐步建成科技含量高、示范效应强、经济效益良好、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都市智慧型生态农业园区,并在此基础上发展都市型休闲农业。

综上,西咸新区都市农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形成一套完整的发展都市农业的监督和检查机制;需要各新城之间组团、协调发展,发挥各自的优势功能,以高科技为依托,在丰富市民餐桌的同时,为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建立城市居民亲自参与,使都市农业真正成为都市人的农业,促进城乡经济的交流和融合。

参考文献:

[1]刘长运.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6,(15)2:74-79

[2]陈莹,方勇,王予川.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研究——以南昌市青云谱区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69):32-35.

[3]瞿商.武汉都市农业发展模式与发展措施研究[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5,12,24(4):85-89.

[4]陆彦,孙俊华.论我国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0):29-33.

[5]黄东明,刘丽敏,朱松涛,王国跃.新农村建设与发展都市农业的关系探讨[J].农机化研究,2007,11:249-251

[6]胡文显,陈美丽.温州市都市农业发展模式探索及政策建议[J].科技创新,2008,9(342):48-49.

[7]陕西省西咸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Z].西咸新区总体规划(2010年—2020年).

第7篇: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范文

关键词:农业示范园; 规划; 葡萄

中图分类号:S6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在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各地纷纷推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项目,通过对科技和国家优惠政策进行充分合理运用,投入高科技和高资金,集生产、科研、观光为一体,生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1]。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立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综合效益,这对于当今我国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新的生长点,而以某一类主导农业产品为特点的专类示范园的建设则更能快速而有效的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业[2]。在全国各地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形势下,专类农业示范园对于提升地方农业品牌形象具有更加快速而显著的效果,因而在一些地区专类示范园已得到迅猛的发展[3]。但也有部分地区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盲目地开发而造成园区经营不济。

葡萄(Vitis vinifera),葡萄科葡萄属,落叶藤本植物,果实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水果之一,近十多年来,在盐城市发展迅速,面积已达到5000 hm2以上[4],

葡萄生产已经逐渐成为当地农民的一个增收富民产业。盐城仰徐葡萄园建成标准

避雨连栋大棚30 hm2,引进筛选国内外鲜食葡萄新品种十多个,年产优质高档葡萄400吨,是盐城市连片设施栽培葡萄面积最大的优质葡萄生产园区之一。本文以此园为例,就怎样规划好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专类农业示范园区进行探讨,以期为此类示范园区的规划和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1 园区概况

盐城市位于北纬32.85°~34.2 °,东经 119.57°~120.45°,东临黄海,南与南通市接壤,西与扬州、泰州等相连,北隔灌河和连云港相望。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气候过渡地带,受海洋影响较大,四季分明,光照水热资源丰富。仰徐葡萄园位于该区域中部,紧临盐城市区,土壤肥沃,交通方便,是发展专类农业示范园的理想选址之一。该园创建于2007年,是在充分调研论证当地经济、气候条件、人文环境等基础上,挑选最适宜当地产业化、品牌化的农作物―葡萄,作为专类园区的种植对象。园区以科研院所、高校为技术依托,采用一次规划,分期实施,3年建成标准避雨大棚30 hm2,先后引进国内外育成的优质、稳产、抗病的鲜食葡萄新品种:新美人指、金手指、魏可、夏黑、红罗莎里奥、白罗莎里奥等,实现早中晚品种搭配,年产优质高档葡萄400多吨。以园区所在地仰徐村为名注册“仰徐”牌商标,创建优质高档鲜食葡萄品牌形象,目前该品牌已成为当地“十佳优秀旅游商品”和“十佳绿色生态食品”。

2 园区规划理念与原则

2.1 规划理念

园区以带动盐城及周边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在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和南京农业大学技术支撑下,以栽培种植、技术推广、农事体验、旅游采摘为主要内容,以展示葡萄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为重点,以创建品牌和标准化示范园为落脚点,迅速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和产业带动效应,促进当地高效设施农业发展。园区规划以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制度和机制创新为突破,创造盐城局部优化的小环境,大幅提升地区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这样的目标定位既充分考虑到盐城传统产业优势,又反映出当今社会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要求,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理念,突出显示了仰徐葡萄园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2 规划原则

2.2.1 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原则

农业是对自然和环境资源影响最大,且依赖最大的经济部门,它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其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农业示范园规划必须严格遵守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原则,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最基本要求。仰徐葡萄园园区功能定位准确,科技支撑体系健全,在农产品示范与推广过程中,通过贯彻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高效率的循环农业经济理念,将葡萄示范栽植与周边农民养殖业紧密结合,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优化产业结构及农业生产良性发展。

2.2.2 绿色生产,市场为导向的原则

农产品要走向产业化、品牌化,就离不开以市场导向为基础,挖掘与策划好客源市场。仰徐葡萄园实行企业化运作,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发展的模式,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机的统一。由于其主导农产品葡萄比较单一,所以在规划上更要有超前意识,品种规划完全建立在分析市场动态、预测市场未来、掌握市场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适时去除不适应市场的葡萄品种,引进筛选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优质品种。

2.2.3 科技先导,多元化投入的原则

仰徐葡萄园在园区建设上综合运用了国内外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生产手段和管理经营方式,实现农业经济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显著地提升了仰徐葡萄园主打产品的竞争力。以科技特派员自建的科技型企业―盐城市仰徐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平台,创立了“仰徐牌”这一地方特色品牌,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园区管理,吸纳自然人或企业投资入股,解决园区建设中资金紧缺的茅盾。

2.2.4 景观配套,观光旅游相结合的原则

仰徐葡萄园除具备示范与培训、科研与服务的功能外,还结合葡萄栽培的观赏特性,与周边的人文、景观建设相协调,营造富有浓郁自然气息和乡村旅游风情的示范园。后期还将配套较为完善的农家餐饮,努力将园区建成一个集“名优葡萄种植,休闲观光采摘,青少年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现代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园。

3 园区规划设计内容

3.1 总体布局

园区总规划用地68 hm2,根据葡萄在盐城地区的生产特点,本着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及“生产科研、观光采摘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园区总体上按“一心、三轴、八区”的格式来布局:“一心”是指园区的综合服务中心,是整个园区窗口接待、科技示范、农民培训、产品加工及员工生活的基地;“三轴”,它们是指园区内“人、货、水”流的主次干道。一是纵向从园区中部贯穿的骨干道路,是葡萄产业化运输的重要通道;二是横向贯穿园区与主干道交叉的次干道,主要为方便游客采摘与货物运输;三是自然形成的斜贯园区的河道“七字沟”,是园区灌溉的水源与排涝的通道,也是园区有灵性的生态景观带。八区”指按品种、熟期划分的葡萄生产种植区域,呈长方形分布,是葡萄产业化、游客观光采摘的主要场所。各区种均种有不同熟期、不同类型的葡萄品种,此区还包括新品种引种筛选与试验示范区。

3.2 交通道路规划

道路交通系统是园区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设计,它是将园区各个分区联系起来的纽带。仰徐葡萄园道路规划按照生产作业线和观光采摘线的要求,合理规划道路网构架密度,使园区物流、人流、车流做到有序高效,保证了园区生产和采摘活动的正常开展。规划完全考虑到成本和用地,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葡萄种植的面积,同时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减少工程量,有效节约成本。

3.3 景观空间规划

3.3.1 水系规划

水是在示范园规划设计中所必需的,一方面给空间增加灵动性,另一方面是园区供给水的重要来源。本次设计遵循现形地貌,在水源供给上面,主要灌溉自然水,适当时候利用市政水和雨水进行补充,同时在园区“七字沟”的必要地点设置水坝和节节制闸,实现对水位的控制。仰徐葡萄园所选地势较高,夏季水涝不易发生,因此采用人工和生态驳岸相结合的设计方式,完全可以保证岸边与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旱、防洪强度。

3.3.2 绿地规划

园区绿化与葡萄园田园主体风格相一致,避免了都市公园的绿化方式,运用本地多个树种,木本与草本、常绿与落叶、乔木与藤本等,使规划区四季皆有景可观。如在主次干道上主要运用银杏、栾树、紫薇等季相树种,在充分发挥植物的树形和色彩的同时,结合建筑、地形,进行了合理的配植。

(1)树木花卉观光带。在百花盛开的春天,园区周边金灿灿的油菜花,常引来翩翩彩蝶与蜜蜂飞舞于花间,由此平添了乡间田园缤纷的景致。当游客在这里走过,七子沟边上的紫色花海中二月兰正盛开浓烈,犹如一幅浪漫动人的画卷。

初夏,七子沟上种满的水莲,在碧绿的荷叶陪衬下,一朵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挺立水面,如同漂浮在绿波上的颗颗明珠,淡雅动人,清香扑鼻。

秋季是园区葡萄成熟的季节,园区引进的多个葡萄品种,成熟时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有紫色、绿色、粉色等,与园区中浓郁的绿色交相呼应。

(2)垂钓区域。在夏秋季葡萄成熟的时,游客来园参观采摘多,园区接待量大,做好吸引游客、留住游客的辅助设施就显得非常重要。垂钓区域是利用天然七子沟与周边河道连接处打造一片深水区,水中适量放养鱼虾。游客在观光采摘的同时,还能感受到观鱼、垂钓的乐趣,并增加园区的经济收入。

(3)农家菜园。农家菜园一方面为园区农家餐厅提供生态绿色果蔬产品,另一方面为游客参与农事活动提供重要场所,游客在专类园区不仅可以采摘到新鲜葡萄,观赏田园淳朴风光,还可以进行农趣体验,自己动手参加劳动,参与蔬菜的培育、养护和采收。

(4)文化长廊。规划设计葡萄文化长廊既有利于为游客提供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又能推动园区葡萄产业的经济发展[5-6]。仰徐葡萄园将葡萄文化融入到园区建设中,在采摘干道上建造一条文化长廊,既充分发挥了葡萄文化内涵,彰显了葡萄园独特个性,又提升了品牌知名度与市场竞争力,使葡萄园区发展更具有生命力。

4 规划设计特色分析

(1)远近结合,逐步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仰徐葡萄园项目规划利用当地设施葡萄面积小、市场空间大、消费水平高的优势,确立葡萄本园区特色主导产品,引进筛选品质好、抗性强、市场接受度好的品种。园区实施在中长期规划的基础上,分步实施,逐步完善。逐年由小规模向适度规模、连片种植、区域生产转变。经过近4年的生产建设, “仰徐牌”葡萄已经在盐城地区产生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园区经济社会效益步上了良性循环之路。中远期发展将进一步打造优美的生态景观带,进一步强化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提升园区的发展后劲,提升园区的示范辐射功能。

(2)园区集种植、采摘、休闲为一体,延伸产业功能。园区建设有效整合农业及相关资源,延伸产业链,加快园区经济发展。在增大财政支持的同时,依托葡萄产业优势,打造品牌,将葡萄产业化发展成为集种植、采摘、休闲为一体的现代高效农业园,以高质绿色的产品、乡土气息的环境,吸引都市居民来园体验农事乐趣,领略都市农业建设新成果。

5 结语

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可以看成是一个展示窗口,主要以技术密集为特点,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推广为内容,促进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7]。总体而言,仰徐葡萄标准化示范园完全遵循规划设计理念,牢牢把握园区建设的目标与功能定位,通过相应机制构建,保证了园区运转发展合理有序。园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葡萄产业为特色,打造高效实用的现代农业模式,有效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当地农民增收,为我国相关专类农业科技园区的规划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发展思路。

[1] 王胜本,高志敏.高校新校区建设中的规划工作的思考[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7(12):27-29.

[2] 刘重佐.浅议专类农业科技示范园规划设计[J]. 山西建筑, 2011,12(37):24-25.

[3] 曹轩峰,陈红武,妙晓莉,等.专类农业示范园规划浅议[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11(2):20-22.

[4] 周步海,顾克余,杨华,等. 5个欧亚种葡萄在盐城地区的引种试验与应用[J]. 江苏农业科学, 2011,39(6):244-246.

[5] 管维良.开发长江三峡旅游经济建设长江三峡文化长廊的战略构想[J].中国三峡建设,2000(2):4-7.

[6] 崔忠范,常延廷.关于海关参与边疆文化长廊建设的思考[J].学术交流.1997(3):151-154.

[7] 刘珊,刘峥.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设计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875-21876.

第8篇: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安全这个总目标,以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建设吨粮田为核心,选择集中连片的标准农田,按照建设良田、应用良种、推广良法、配套良机、推行良制的要求,依靠科技,增加投入,完善设施,长久保护,强化管理,使之成为粮食稳产高产高效模式示范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区、解决季节性抛荒的带动区、统一服务的先行区,为稳定粮食生产、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夯实基础。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要紧紧围绕我县农业转型升级,通过统筹规划、整合优化、改造提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科技应用、改善基础设施、健全服务体系,全力建设一批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设施装备先进、主体充满活力、经营机制完善、辐射效应明显的现代农业园区,使之成为主导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先进科技应用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推动我县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

(一)任务

根据浙政办发〔〕7号文件精神,粮食生产功能区要按照《浦江县-年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通过8—10年努力,力争全县建成7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整体达到亩产吨粮的生产能力,其中到年底建成4万亩。根据全省现代农业园区“125”工程建设任务,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我县从年起,力争用5年时间,建成2个现代农业综合区,3个主导产业示范区,1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50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现代农业园区每年制定具体建设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各类园区建设年限分别为:现代农业综合区在4年内建成,主导产业示范区在2年内建成,特色农业精品园在1年内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在1年内建成。

(二)目标

1、粮食生产功能区

(1)农田设施完善。耕地集中连片面积100亩以上,山区50亩以上,周边水系通畅,农田格式化,田面平整;区内排、灌分系,具有较高的抗旱与排涝能力;田间道路成网,布局合理,能适应大中型农机下田作业要求;农电输电线路、变压器等设施能满足农业生产安全用电需求。

(2)农田质量提升。通过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改善标准农田地力状况,达到土壤有机质含量与酸碱度适宜、耕作层厚度适中、理化性状优化、农田养分平衡的土壤培肥要求,农田总体地力水平良好。

(3)生产技术先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内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基本普及,复种指数200%以上,其中至少有一季种植粮食作物。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千斤粮万元钱”、水旱轮作、稻田养鱼等高效生态栽培模式逐步得到广泛应用。

(4)服务体系健全。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减少季节性抛荒,培育发展种粮大户、规范性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健全粮食生产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组织,推行统一机械作业、育供秧、植保、烘干等服务,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2、现代农业综合区

按照省级同类建设标准执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按照金华市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标准执行。通过建设实现良田(地)、良种、良机、良制、良法配套,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比周边同类产区高20%以上,示范带动效应明显,农民普遍增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

(1)加快集聚,建设样板。

一是加快集聚优势产业。围绕水果(葡萄、桃形李、蜜梨)、蔬菜(杜瓜)、茶叶、林产品(香榧、竹笋两用林)、畜禽等农业产业,向规模化生产、集群化方向发展。

二是加快集聚先进科技。进一步扩大钢管大棚、喷滴灌等高效设施,以及先进适用机械的推广,加快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冷藏运输,集中建设一批设施农业示范点和农机化示范基地。力争现代农业园区的科技贡献率达70%以上,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率80%以上。

三是加快集聚高效模式。大力推广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农渔结合、立体种养和能量循环等多种高产高效模式,推广粮经轮作、水旱轮作、稻瓜轮作、稻菇轮作等新型农作制度,推进农作物秸秆还田和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循环化利用,推进现代农业园区高产、高效、优质和生态、循环、清洁生产。

(2)加强联动,促进农业增效。

一是加强龙头带动。大力培育扶持规模农业龙头企业,开展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增强对现代农业园区的联结带动功能。积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开展订单生产,实行统一服务,加强产销对接,提升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是加强市场拉动。着力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大力培育中介组织、农民经纪人等农产品流通队伍和营销大户,进一步健全农民信箱和农产品营销管理中心功能,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推行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等现代物流方式,组织外设窗口、外进超市、外出展销、外向出口和农超对接,构建高效的公共信息和市场服务平台,确保农产品销售渠道畅通。

三是加强休闲促动。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深入挖掘特色产业、优质产品、规模基地、高效设施及生态环境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积极拓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形成的绿色景观、农事体验、科研教育、休闲观光等多种功能,着力做优一产,提高现代农业园区生产能力;做强二产,推进加工增值;拓展三产,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三个产业紧密衔接和联动发展,引领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3)加速推进,提升产业层次。

一是加速推进优质生产。遵循市场导向,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和差异化发展,加强“三品”认证和良种推广,园区名特优品种覆盖率达100%,“三品”认证率达100%。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和主导产业示范区至少形成1个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特色农业精品园至少形成1个金华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全面推行农产品生产记录、产地准出,严格园区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和农产品检验检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保障生产经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是加速推进机制创新。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原则,引导工商企业、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鼓励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以及科技人员、大学生参与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经营,引导农业科研院所、民营科研机构通过合作共建、技术入股等参与园区建设,形成政府引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借鉴工业园区建设的经验,推行园区建设项目法人化管理,全面落实创建和管理责任,形成政府加强服务、业主自主经营的机制。引导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合作、统一服务等形式,提高园区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

三是加速推进高效服务。建立健全“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深化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建设。大力培育扶持农机、植保等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加强农资经营、动物诊疗等专业化服务,统一开展全程机械化生产和病虫统防统治,统一开展产品包装、营销,拓宽服务领域,健全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效率。

三、工作保障

(一)健全组织,加强领导。县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的“两区”建设领导小组,下设“两区”建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具体负责我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的指导、监督、考核和政策实施等工作,进一步完善“两区”建设考核机制,将“两区”建设任务列入各乡镇(街道)创业承诺及新农村建设考核指标。各乡镇(街道)要成立相应的“两区”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两区”建设办公室,安排工作人员,落实工作职责,及时解决“两区”建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二)制订规划,加强引导。按照“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和粮食功能区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进度,细化工作要求。每个粮食功能区要有行政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做到技术专家、技术骨干、技术标兵三位一体,确保工作进度和工作成效。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注重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粮食生产功能区规划的衔接,科学规划布局,合理择址建设,确保现代农业园区建成一片、保护一片。

(三)整合项目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在努力争取上级农业“两区”建设项目资金支持的前提下,按照“服务‘两区’、渠道不变、归口管理”原则,做好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地力提升工程、现代农业发展扶持项目的资金整合工作,重点支持“两区”公共基础设施、机械购置、设施农业、统防统治、种子种苗、科技推广、贷款贴息、技术培训等环节,确保每年县级投入“两区”建设资金不少于2000万元,其中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不少于600万元,地力提升工程资金不少于400万元,现代农业发展扶持资金不少于800万元,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0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林业“兴林富民”项目、农业产业化提升项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重点安排在农业“两区”内。县“两区”办要研究制订“两区”建设资金的管理使用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农业“两区”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第9篇: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范文

景观生态园林也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并且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兼具自然地景和人工景观的区域,其对于城市的意义尤为独特和重要。 营造生态园林景观,即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把人工建造的环境和当地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增强人与自然的可达性、参与性和亲密性,使自然开放空间对于城市、环境的调节作用越来越重要,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而完美的城市格局。

一、景观生态园的概念

生态园是以生态学的原理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的基础上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的四美生态园林工程。

二、景观生态园的内涵

1.生态园是具有观赏性和艺术美,能够美化环境,创造宜人自然景观,为城市人们提供游览、休憩的娱乐场所。

2.生态园是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作用,通过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和吸附,调节小气候,防风降尘,减轻噪音,吸收并转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和水体,维护生态环境。

3.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

三、生态园的分类

从自然资源角度化分,可分为以下几类:

1.自然保护区生态园(区)类2.森林生态公园(区)类3.地质生态公园(区)类4.农业生态园(区)类5.城市生态保育(区)类。

从产业经济与技术角度化分,可分为:

1.观光农业生态园2.都市科技型生态园3.休闲度假型生态园

四、景观生态园的规划设计原则和总体思路

1.因地制宜,综合规划设计

生态园的规划应充分考虑原有农业生产的资源基础,因地制宜,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水电、食宿及娱乐场和度假村的进一步建设等。另外,生态园的规划必须结合生态园所处地区的文化与人文景观,开发出具有当地农业和文化特色的农副产品和旅游精品,服务社会。

2.培植精品,营造主题形象

生态园规划应以生态农业模式作为园区农业生产的整体布局方式,培植具有生命力的生态旅游型观光农业精品。另外,要发挥生态园已有的生产优势,采用有机农业栽培和种植模式进行无公害蔬菜的生产,体现农业高科技的应用前景,形成产品特色,营造“绿色、安全、生态”的主题形象。

3.效益兼顾,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园的规划设计以生态学理论作指导思想,采用生态学原理、环境技术、生物技术、和现代管理机制,使整个园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经过科学规划的生态园主要是以生态农业的设计实现其生态效益;以现代有机农业栽培模式与高科技生产技术的应用实现生态园的经济效益;以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实现它的社会效益。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者相统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光农业生态园。

五、生态园整体规划方案

1.生态园功能分区规划

依据资源属性、景观特征性及其现存环境,在考虑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和原生态园的完整性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发展和客观需要,规划中应采取适当的设计实现园内的功能分区。

A、生态农业示范区

生态示范区是生态园设计的核心部分,它是生态园最主要的效益来源和示范区域,是生态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示范区的规划设计应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遵循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

B、观光旅游区域

生态园规划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以绿色、健康、休闲为主题,在园内建设花艺馆、野火乐园、绿色餐厅、绿色礼品店、农家乐活动园、渔乐区、农业作坊、露天茶座、生态公园、天然鸟林等休闲娱乐场所,让游客在完美的生态环境中尽情享受田园风光。

C、科普教育功能区

旅游科普规划时应遵循知识性原则、科技性原则、趣味性原则,例如可以通过在生态园中设立农业科普馆和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区等科普教育中心,向游人介绍农业历史、农业发展现状,普及农业知识和加强环保教育。还可在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区设立现代农业科技研究中心,采用生物工程方法培植各种农作物,形成特色农业。这样生态园一方面可以为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科普教育提供基地,为大中院校和中小学生的科普教育提供场所,同时也为各种展览和大型农业技术交流、学术会议和农技培训提供场所。

2.生态园中其他规划

A、园路规划

依照园林规划的设计思路,从园林的使用功能出发,根据生态园地形、地貌、功能区域和风景点的分布,并结合园务管理活动需要,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园路布局既不会影响园内农业生态系统的运作环境,也不会影响园内景区风景的和谐和美观。园路布局主要采用自然式的园林布局,使生态园内景观美化自然而不显庄重,突出生态园农业与自然相结合的特点。

B、给水排灌工程规划

生态园以生产有机农产品为主,园内农业生产需要有完善的灌溉系统,同时考虑到环保及游人、园工的饮用需水,所以进行给水排水系统的规划。规划中主要利用地势起伏的自然坡度和暗沟,将雨水排入附近的水体;一切人工给水排水系统,均以埋设暗管为宜,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和园林景观;农产品加工厂和生活污水排放管道接入城市活水系统,不得排入园内地表或池塘中,以避免污染环境。

C、园区绿化设计

生态园内的绿化规划,均以不影响园内生态农业运作和园内区域功能需求出发来考虑,结合植物造景、游人活动、全园景观布局等要求进行合理规划。全园内建筑周围平地及山坡(农业种植区域除外)绿化均采用多年生花卉和草坪;主要干道和生态公园等辅场所(餐厅、科普馆等等)周围绿化则采用观花、观叶树为主,全园内常绿树占总绿化树木的70%~80%,落叶树占20%~30%,保证园内四季常青。

3.生态园的建筑设计

生态园建筑是生态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应根据生态园的环境、定位、投资等因素量身设计。好的生态园建筑创意也能吸引游客。生态园的建筑,应以绿色、生态、环保为主,要突出生态的主题。同时,作为供游人休闲、度假、体验的场所,还要注意建筑物与环境与游客之间的融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