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化教育理念范文

现代化教育理念精选(九篇)

现代化教育理念

第1篇:现代化教育理念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人文理念;现代化

在新教育浪潮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摒弃了传统低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转向以追求现代化教学为主的新教育理念。那么何为高效的素质教育策略呢?

一、先进的人文理念

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理想化的目标和形式,而是具有实质意义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精神,为了充分弘扬素质教育精神,落实素质教育政策,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先进的人文理念入手。在过去,即使是从业多年的老教师也并不曾接触过人文理念的概念,但是为了与时俱进,更好的服务于化学教学,化学教师应该逐渐的融入和渗透对弘扬人文理念背景下现代化的教育观。现代化的教育观普遍认为教师应该充满人性的,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进而从精神层面上提升化学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此外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是弘扬人文理念的重要组成内容。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无非就是“师尊学卑”、“师强学弱”的关系,教师习惯了支配学生学习的想法,什么是学生应该做的,什么不是学生应该做的,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从素质教育的需求来看,传统的师生关系已经成了“过去式”,如今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友好、互助基础上融洽的师生关系。比如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我发现抽象的学习内容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学生单方面的认为,体积缩小一倍,反应速率就会变为原来的2倍,针对学生产生的困惑和错误,我会以一个朋友的身份深入到学生当中,与学生平等的探讨此块内容的难点是什么,学生不理解的地方在哪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由在哪里?诸如以上种种问题都可以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得到有效的解决。

二、多样化的教学目标

传统化学教学的目标无非就是单一的追求化学知识的传授,同时由于深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传授化学知识为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看似转变实则不变的教学目标,如追求学生分数的提高,追求学生、班级、学校排名提升等等由应试教育衍生出来的产物目标,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素质教育明确要求要建立多样化的教学目标,要在实现知识教学的前提下实现更多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除了教学学生基本的化学知识之外,也要注重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树立爱护环境、爱护生命的观念。例如在化学的学习中,无时不刻不在渗透着实验的教学,可以说实验不仅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内容,更是化学学科教学的核心内容,几乎在每一个重点的内容教学中都会衍生出来一些重要的实验。如涉及到无机物、碳族氮族、氧族、卤族、碱金属、镁、铝及其化合物、铁及其化合物、石油的分馏、蛋白质的盐析、甲烷、乙烯、乙炔、卤代烃、乙醇、苯酚、乙醛、乙酸、乙酸乙酯、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蛋白质等物质的实验,在这些实验中,教师需要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实验的机会,让学生在一次次动手中提高自身的实验能力。再比如在学习“化学与生活”这本教材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生活常识,也要通过众多实例的讲解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环境观和生命观。

三、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在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诸多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也逐渐的衍生出来,其中最为广大教师接受和认可的莫过于多媒体现代化教学工具的问世了。对于内容抽象、知识点琐碎、实验数量居多的化学学科来说,多媒体的出现不得不说是化学教学的福音。自多媒体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以来,很多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无能为力、学生深感头疼的内容都变得简单起来。一方面多媒体可以让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的生动有趣。比如在讲解“甲烷”这一知识点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了一组“西气东输”伟大工程的视频,让学生充分的了解西气东输给我国的发展带来的诸多实际的利益,从而在增强学生对甲烷认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主人翁的意识。另一方面多媒体可以让学生看的更清楚。例如在做“溶液的配制和分析”的实验中,教师会让学生亲身感受“定容时,如果没有平时将产生怎样的后果?”很多学生虽然有了亲身的感受,但是我认为学生看的并不是十分的清楚,于是我又将俯视和仰视的画面放大了几倍,从而让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加的开拓,从而看的更加的清楚。

四、创新型的教学手段

创新型的教学手段旨在打破传统教学中单一、枯燥、低效的教学局面,进而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高效的学习化学知识。总的来说,我认为在化学教学中有不少创新型的教学手段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如有着挑战意义的“小老师”活动、有着竞争意义的比赛活动、有着趣味意义的游戏活动、有着互动意义的讨论活动等等,这些创新型的教学手段无不是化学教学的福音。这里我主要以有着竞争意义的比赛活动为主进行实例讲解。众所周知《元素周期表》的背诵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难题,很多学生连表中的汉字和化学符号都认识不全,在此种情况下让学生背诵元素周期表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一些教师为了减轻学生的压力,只让学生背诵前20为元素或者是30位元素,考虑到元素周期表对学生之后的学习有着很大的作用,我让学生采用“极限记忆”的方法,每一节课都给学生留出短短的3分钟时间,进而让学生逐个挑战“极限记忆”的称号。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尝试之后,我惊喜的发现不少学生已经能够熟练的背诵出60个元素了,不得不说这真是一次成功的尝试。由此可见,先进的人文理念、多样化的教学目标、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创新型的教学手段是素质教育实施进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也只有如此,高中化学教学也才能在素质教育的指引下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松林.绿色化学思想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7期.

第2篇:现代化教育理念范文

关键词:全球化;体育;教育;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80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3-0085-03

Abstract:In this paper ,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history of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of our physical education from Qing Dynasty to modern time , and points out the fact that we never stop pace to go to PE Modernization , and we never willFrom the influence of the globalization to the education, the author expounds the modernized implication, the connotation of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then the author elaborates the PE modernization idea including: (1) The PE must set up the education idea of “the health first”; (2) The PE must emphatically train the ability of “the full scale development”; (3) The PE must help the students to set up the idea of “the lifelong physical culture”

Key words: globalization; PE;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1 近现代我国学校体育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沿革

追溯近代以来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历史,可清晰地看到,我国近、现代学校体育从未停止过追寻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从清末“洋务运动”开始,清政府主张“西学中用”,模仿西方教育,废科举,兴学堂,于1903年拟定并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级学堂都设体操科,内容主要为德式普通体操和日本兵式体操,从此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来学校体育中不讲尚武和没有体育的历史。

1912年,民国成立后,首次提出了“德、智、体、美四育平均发展”的思想,并大量借鉴西方教育经验,大兴教育改革之风。即便在北洋军阀当政期间,特别是“五四”运动后,在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学校体育的现代化进程仍在进行中。1922年公布了《壬戍学制》,次年又颁布《新学制课程标准》,正式把“体操科”改为“体育科”,教学内容也由兵操和德式体操改为游戏、田径、球类和现代体操等综合教材。

统治期间,受西方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影响,学校体育比起清末和北洋军阀统治期间又有了较大发展。美式体育教育逐步盛行,学校体育中主张体育即教育,体育即生活,强调儿童个性自由发展,尊重其意愿和兴趣,推崇游戏、舞蹈、竞技运动等自然性体育活动。1936年政府教育部编写出版了中、小学体育教授细目,1940年制定并公布了各级学校体育实施方案,1942年后编写了体育教材和参考资料。其学校体育现代化发展可谓风头甚劲,一日千里。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以及我国的新教育方针和体育方针为指导,借鉴前苏联学校体育的经验,在改造旧体育的基础上,创建了新的学校体育。新中国的学校体育有着明确的方向,即增强学生体质,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超越以往的是,在教育部颁布的教育计划规定:从小学到大学二年级,体育课为必修课,每周2学时。这在当时乃至现在,依然是非常超前的举措(即便是在今天,在教育极其发达的美国,学校体育课仍然只作为选修课存在)。1956年教育部编订并颁发了新中国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由此建立。

纵观以上数段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我们清晰可见的是学校体育现代化贯穿始终。从192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效仿西方和日本的经验,颁布《学校系统改革命令》,正式把“体操科”改为“体育科”,直至改为“体育课”,迄今已逾80余载。如今,体育已成为贯穿我国全部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从幼儿园到大学,所有国民教育机构都被要求保留至少一块体育活动的空间,所有学生都被要求修体育课和不间断地参与体育活动,作为养成教育范畴中的重要内容,体育已然成了中国学校教育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生活态度、价值观及其行为方式等各方方面面的教育过程。

现如今,我国学校体育的现代化进程并未由此减缓。相反,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汹涌袭来,我国各行各业的改革步伐在加快,加速现代化已成为我国学校体育发展之必然。现阶段的学校体育面对种种社会问题,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领域,离现代教育和现代社会的要求尚有相当大的差距,既难以满足学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也难以担当起辐射社会、传播文明的重任。学校体育的功能与社会需求错位,究其原因,仍在于学校体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的模糊不清。有鉴于此,本文尝试从全球化对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影响出发,探析我国体育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

2 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与体育教育现代化的涵义及其意义所在

2.1 现代化的涵义及意义

关于现代化的涵义,历来学者们见仁见智。大体上有两种观点:一是将现代化视做现代社会所具有的静态特征,这种观点类似于通常所说的现代性。而大多数学者则把现代化当作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正如亨廷顿所称:“现代化是一个多方面的变化过程,它涉及人类思想和活动的一切领域”。[1]正因为现代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这才有前现代化、现代化、后现代化的阶段理论;正因为现代化涉及人类思想和活动的―切领域,才有了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之分,也才有经济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等概念的提出。

人类不禁反思,现代化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现代化的意义就在于“人”的现代化。[2]

社会总是在不断进步,现代化就是会朝着发展、进步的方向,把人类带到幸福的彼岸。人类不仅会享受到优裕的物质财富,而且会享受到个体精神自由的愉悦。然而,一个事实不可否认,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日益严重的“全球问题”让人类在享受现代化物质成就的同时,同样在体验着现代化所带来的苦果。

2.1.1 现代化的危机是文化危机和现代人的价值迷失

人类为了不断地做大“经济馅饼”,疯狂的掠取自然资源,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千疮百孔、满目疮痍。自然资源面临枯竭,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更为可悲的是,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的漫延,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一种冷冰冰的金钱关系和贪婪的占有关系。

2.1.2 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目的和意义

首先,人的主体性是个不可否认的基本事实。因此,社会发展的关键不是导致主体性的终结,而是要给人的主体性灌注新的时代精神和内涵,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人的主体性。其次,从现代化的发展过程来看,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自身的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再者,物质财富的丰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社会制度的构建固然是现代化的显著标志,但这些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能为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提供条件。离开了人,这些发展也就失去意义。

因此,现代化最根本的目的与意义,就是要确立“人是现代化目的”的观念,使现代化真正是“属人”的现代化,而不是“异己”的现代化[3]。

2.2 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及本质意义

与“现代化”的内涵相一致,教育的现代化也有各种提法,比如基础教育的普及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的终身化等。从层次上说,所谓教育现代化,不仅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现代化,也不仅指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的现代化,还体现于教育观念的现代化[4]。

何谓教育现代化?什么才是真正的、正确的符合我国需求的教育现代化?本文认为,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意义在于促进人的完善与发展。原因在于:第一,人是教育现代化的主体,教育现代化作为一种过程,是在人的作用和推动下发生的过程,人正是通过教育这种实践活动方式来表现出自身的价值;第二,人是教育现代化的目的,人是教育现代化的主体,不仅是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力量,而且要使教育现代化服从于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这是人的主体性在教育现代化中的必然反映;第三,从教育自身的特性来看,教育是人促进自我完善的实践活动,教育目的必然是指向人的完善与发展[5];最后,现代化的目的与意义就是使现代化成为真正“属人”的现代化。

2.3 体育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意义

由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这些上位概念出发,则不难理解学校体育现代化的意义。

学校体育现代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层次上说,所谓体育教育现代化,不仅指体育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现代化,也不仅指体育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的现代化,还体现于体育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同样,其本质意义仍在于促进其教育主体人的完善与全面发展。

3 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责任及教育现代化内涵

全球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角度都可以诠释出不同的理解和内涵,对于教育而言,它属于文化的范畴。一方面,这个概念用定义诠释了一系列发展进程,这个进程席卷了这个星球的大部分地区,或者说在世界范围内发生影响,所以这个概念具有一种空间的内容。另一方面,它意味着形成世界共同体的众多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横向联系和相互依赖性都在不断加强,横向的扩大和纵向的深化同时进行。[6]因此,本研究按照文化学的角度去理解全球化的影响:全球化是这样一种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世界部分地区所发生的事件、所做出的决策以及所进行的活动,对于距离遥远的世界其他地区的个人和团体都能产生具有重大意义的后果。

3.1 全球化赋予教育的责任

如果说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纵向发展过程,那么全球化则是人类的横向联系不断加强的历史过程。虽然全球化与现代化交互作用、互相推动,但从本质上说,全球化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是现代性扩张的反应。没有现代化所引起的全方位变革,就不可能出现全球化,这是工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扩张本性所决定的。[7]用吉登斯的话来说,全球化的本质是流动的现代性。

当前,全球化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内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一体化发展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在创造历史,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过程中,不知不觉在全世界范围内留下了无数多难以克服的问题。和平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种族问题、环境问题、平等问题都在严重威胁这个星球的稳定与发展。而教育,作为人们用来改变态度、价值观、行为方式的有效工具,必须肩负起塑造未来、开创未来的历史使命。因此,全球化赋予了教育以新的历史责任保证和实现整个人类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3.1.1 宣传和平、倡导平等与人权

教育必须有助于增进个人之间的理解、团结和宽容,也必须应该促进有助于尊重人权和积极承担维护这类权利并有助于建设一种和平与民主之文化的知识、价值观、态度和技能等。[8]《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宣言》郑重宣布:我们深深关注暴力、种族歧视、寻衅的民族主义以及违反人权的现象,关注宗教的不宽容和以各种形式出现的恐怖主义,并关注日益扩大的富国与穷国之间的差距,这些现象威胁着各国和国际的和平与民主的巩固,而且还影响发展,所以我们不应该忘记我们教育公民的责任以促进和平、人权和民主。

3.1.2 培养独立,全面发展的人格

《学会生存》中指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9]在一切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时代,人在一定的程度上不过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工具。随着各种社会问题的凸现,对于人的改造也愈加迫切,改造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人格的现代人成为社会和谐发展必须的条件,教育要为所有人服务。

3.1.3 强调环境教育

自然资源的短缺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继续发展,影响人类和平与安宁的首要因素。早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就指出:为今世后代保护和改善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的一项紧迫任务。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新思想、新观念。鉴于此,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转变关于地球的概念》中提出:人类与地球相和谐:走向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的全部目标是为了地球的绿化,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和谐,为了世界可能的最佳发展。[10]

全球化为现代教育导入新的责任,由此也赋予我国教育现代化以全新的内涵。

3.2 全球化背景下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何谓教育现代化?什么才是真正的、正确的符合我国需求的教育现代化?透过全球化的视野,去观察教育,可以发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全球化对我国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全球化的发展与教育所具有的特殊性质表明了教育自身存在的扬弃、决定了它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发展的新方向。

现代化既是一个时间的概念,集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位一体。又是一个空间的概念,集全球、区域和中国三位一体。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以及我国自身的特色考虑,本研究认为:现代化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一切为了人的发展”。无论是宣传和平、倡导平等与人权,培养独立,全面发展的人格还是强调环境教育,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自身的健康发展。其次,现代化教育倡导终身教育,无论是儿童、青年、妇女还是老年人,都有学习的需要,也应该享有学习的权利。第三,现代化教育强调可持续发展,在环境教育的理念之下,让所有人形成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新态度、新观念。可以说,没有教育的积极干预,就不可能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可持续发展。第四,现代化教育应该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努力把握当前的机遇,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

4 体育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

我国体育教育一直以来强调“以增强人民体质为主”,主要是从生物学角度去理解体育的功能。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体育教育理念正在逐步发生着变化。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央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不准挤占体育活动时间和场所。举办多种多样的群体性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统筹规划,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必要条件。培养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为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现代化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

透过全球化视角,结合上述指导意见,我们可以看出,体育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主要体现在:

4.1 体育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全球化强调“以人为本”,体现在体育教育观上就是“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健康是一切的根本,体育作为一项以身体运动为手段的教育活动,它的首要目的就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让学生在体验身体运动的过程中,强健体魄、愉悦心情,从身心两方面都得到锻炼。

4.2 体育教育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

全球化提倡培养独立,全面发展的人格,体现在体育教育观上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强调体育的教育功能与综合价值”。[11]学校体育工作转变到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的上,学校开展体育运动的目的不再仅仅是看中比赛成绩,强调精英体育,而是为了让学生在竞争与对抗中形成积极进取、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促进学生的竞争意识的提高,发展学生的主动性与进取心,培养学生的创造、开拓精神。把体育教育的中心转向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健康发展。强调从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独立,全面发展的人格,促进学生的社会化着手,使学生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

4.3 体育教育要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

全球化强调“可持续发展”策略,体现在体育教育观上就是学校体育要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在学校体育工作中,把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作为体育教育的出发点,努力培养学生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为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与生活中能够实现“终身体育”用得着、使得上。

参考文献:

[1] [美]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32:128.

[2] 王步,高力翔.关于全球化对我国体育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影响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1):5-8.

[3] 张应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反思与建构[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3):52-66.

[4] 黄济,郭齐家主编.中国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193-195.

[5] 张世鹏译.竞争的极限-经济全球化与人类的未来[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39-42.

[6] 付轶男.现代化、全球化与公民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 2006,(1):66-70.

[7] 王啸.全球化与中国教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9):52-55.

[8] 赵中建.教育的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88-189.

[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4.

第3篇:现代化教育理念范文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教育内容与素质养成几个方面有着本质的不同。就培养目标来说,普通高校以培养理论扎实,有一定学术研究能力的专业人才为目标,以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为根本目的;而高职教育则以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技能人才,以实现服务社会,创造效益的根本目的。

第二教育内容及其侧重点的不同。普通高等学校一般以专业教育为主导,课程系统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等,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思考能力。这种集中单一的培养方式,容易忽略学生的特长与个性特征,忽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而高职教育除了普通高校中的专业教育外,一般会安排一定数量的实践实训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专业思维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既能掌握理论又能操作技能,成为创新型的复合人才。

第三个区别在于素质养成方面。高职院校比起普通高等学校更注重对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培养。如在扎实打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安排与专业相关的技能操作课程,重视学生个性与特性的发展,强调专业能力与技能素质的灌输与养成。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高职教育自创立之日起,其首要任务就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能够服务于生产、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此类人才与学术型、工程型的人才有着较大的区别。高职教育应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服务企业为宗旨,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为目标办学。可以这么说,高职院校的专业如果不是建立在行业需求之上,或者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脱节,毕业生难以得到企业消化,办学形态得不到企业的支撑与合作,将失去存在的意义与发展的可能性。

因此,近几年高职院校都开始大力推行研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无异于是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强力保证。产学研之路确实对高职教育扩大就业有着重要的作用,且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实用型课程内容的设置有效调整培养计划与教学方案,更有利于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充分使用政府扶持的校内资源的同时,结合校外的企业资源,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当前高职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部分院校的专业设置并未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出现市场需求的人才缺口大,而培养出来的人才市场却不需要的局面。当前高等教育办学的流行趋势是向综合性大学过渡,许多学校渐渐忘记自身的培养目标,开始盲目地追求专业设置门类齐全,甚至不少高职院校也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开设新专业等事务中,而一个专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适应阶段才能步入成熟期,高职院校如没有针对性地开设新专业,势必投入过多的师资力量与运作成本,学校也会将较多的经历放入新专业的完善与整合中,这必然影响到对原有专业的调整与发展。

高职教育应有主动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与企业发展的意识,培养有较强实用性的人才,且学校的人才培养应立足与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以体现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的特征。当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往往是多样化的,而高职开设的专业则是学校灵活主动地适应市场需求的环节,专业设置目标明确,定位准确是高职教育工作与社会需求密切结合的胶合剂。因此,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应遵循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即在教育思想指导下,有针对性地结合人才需求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形成课程结构,设置相关专业的模式。

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建议

第4篇:现代化教育理念范文

一、问题缘由

1965年12月,“终身教育”理念由法国终身教育思想家保罗•朗格郎(PaulLengrand)在国际成人教育会议上提及,自此,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推动下终身教育理念得以传播和发展。2010年,主持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指出:“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3]这既是终身教育理念以政策文件形式确立的表现,也是国家在新时代对终身教育理念的认可和重视,更是个人基于自身全面发展需要对终身教育理念迫切呼唤的真实体现。至今50多年的演进历史,世界各国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推进终身教育理念,并使终身教育理念在社会不同领域得以贯彻。如:韩国终身教育立法的演进及学习账户体系的开发,日本终身教育政策的推进及学习化社会体系的构建,英国成人教育制度建设及产业大学的发展,美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推进机制及发展策略等。查尔斯•赫梅尔(CharlesE.Hummel)谈到:“终身教育可以与哥白尼学说相提并论,其是教育史上最震撼的事件之一。”[4]足以看出,终身教育理念的产生是人类教育界较有影响力的教育现象。此外,其还在经典著作《今日的教育为了明天的世界》中指出:“人类出现,终身教育也就出现了。”[5]可见,在他看来,终身教育必须肩负其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充分体现出其在人的成长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终身教育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与时俱进。但是,就目前终身教育理念融入我国社会实践而言,尚存在诸多问题,如终身教育思想强调打破系统的学校体系模式,侧重社会环境下的教育而非学校内部体制下的教育,而综观当下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忽视终身教育理念在非学校环境下的贯彻与落实。终身教育理念要求教育机会均等,也就是人人可学,但由于各方面情况,如地理位置,地区经济差异等,致使终身教育思想中人人皆学的需求没有完全得到释放。终身教育思想中学习内容的广泛性包含两个层面,其一是社会层面供应的学习服务是全面的;其二是个体对于终身教育内容的需求是多样的。当前社会对终身教育内容的认识过于狭隘,不能充分满足学习者对于学习内容的需求,这就导致社会层面的供应与个体广泛学习需求出现矛盾。目前,在践行终身教育理念的过程中存在功利化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终身教育理念内在的本质规定性。基于此,通过回溯孔子终身教育思想来重新审视当下终身教育理念与社会现实的融合度,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

二、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内涵

至今,被学界广泛认可的终身教育定义当数保罗•朗格郎(PaulLengrand),他在《终身教育引论》提到:“终身教育包含教育的多个领域、各项范围,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不断发展,也包括教育过程中各要素的紧密而有机的内在联系。”[6]目前而言,不同的学者对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界定存在不同视角上的解读和诠释。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终身教育不是体系,而是建立体系的依据,这个依据贯穿体系的每个部分。”[7]孙世路教授谈到:“终身教育体系是适合于一切人从生到死的继续的受全面教育的体系。”[8]持田荣一等将其定义为:“是教育权的保障,是专业和教养的配合,是扫除文盲的方式与道路。”[9]通过不同学者对终身教育理念的解读和阐述,不难发现,其既有趋同之处,亦有各自不同的地方。在这里,主要探讨学者们对终身教育理念趋同的部分,把握其内涵的精髓和要义,深入探究终身教育理念在当代社会的真正价值,解读和诠释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内涵,为回溯孔子终身教育思想提供一定的思想基础。由此可见,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内涵之丰富,领域之宽广,构成之多样。在此,采用高志敏教授对现代终身教育理念要义的界定,即终身教育是对现行教育制度的超越和升华;终身教育是改革现行教育制度,构建未来教育体系的原则;教育贯彻人的发展的一生;教育覆盖人的发展的全部;教育必须成为有效而便捷的一体化体系;教育既作用于个人又作用于社会。[10]在此认识上,审视现代终身教育理念与孔子终身教育思想之间的关系,化孔子终身教育思想入现代终身教育理念,以期达到基于现代终身教育理念视角下重溯孔子终身教育思想的目的和意义。基于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视角,着眼于孔子对终身教育思想的论述,可以把孔子终身教育思想归结为以下五个层面:教育对象的全纳性;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教育时间的终身性;教育活动的生活性;教育目标的价值性。

三、解读孔子终身教育思想

通过对现代终身教育理念内涵进行深入分析与解读,基于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视角,结合当代社会发展现状与规律,明确现代终身教育理念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地位,进而深入解读和剖析孔子终身教育思想。通过对孔子终身教育思想进行深度挖掘与探讨,明晰其对当今社会的价值,进而使孔子终身教育思想与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相衔接,彰显时代活力。1解读一———教育对象的全纳性全纳教育是全民教育理念得以实现有效方式。[11]教育对象的全纳性是全纳教育的根基,是每个个体不能回避的话题,与每个个体的利益息息相关。孔子关于求学者论及到:“有教无类。”[12]即对教育对象一视同仁,无所差别。[13]可见,孔子对于求学者是没有特别的门槛限制,不论其年龄大小、出身背景、学识层次等的差异,都一律同等对待,这深刻表现出其“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此外孔子还论及到:“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14]即只要求学者情愿携带十余干肉作为入学之礼,其就会孜孜不倦的给予教导。放眼当今社会,孔子这一思想是教育对象全纳性的体现,同样是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有效表达,对于现代终身教育理念而言,教育对象的全纳性是社会各领域不容忽视的一面。从一定程度上说,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对象可界定为全体公民,这是现代终身教育理念践行的基石,也是现代终身教育理念得以广泛传播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2解读二———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是终身教育理念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个体学习内容范围的界定。教育内容包括众多领域的知识,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信息化社会快速发展,适应社会发展是个体必须面对的境遇,因此现代终身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是个体融入社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透视孔子终身教育内容,发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任在其中矣”。[15]也即是通过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可以不断坚定自己的志向,勤思好问,足以达成仁的境界。此外,孔子还论及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16]强调学习广泛的知识,并用礼来规范、约束自身,就不至于离经叛道。具体教育内容而言,孔子论“文”、“行”、“忠”、“信”四教,以“礼”、“乐”、“射”、“御”、“书”、“数”为课程内容,用《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17]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对于如今复杂多变的社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并且理所应当成为每个个体学习所践行的基本原则,也是在当今社会最有力的生存技能。作为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社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是有效适应现代化日益多变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沟通个人与社会紧密联系的便捷渠道。3解读三———教育时间的终身性现代终身教育理念,源于终身教育,贵在教育时间的终身性。从全球视阈看,伴随经济、文化及生态等多元发展,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符合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并对人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8]回溯孔子终身教育思想中对教育的终身性论述,其中虽然存在部分宿命论的神秘色彩,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正常规律,从中可以感知到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构成了差异多样的教育内容。此外,子谓颜渊曰:“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19]旨在从颜渊的学习行为来夸赞其进取不已,进一步从侧面展现了颜渊一生坚守终身教育思想,以终身教育观作为其自身不断前进的真理。从纵向角度来审视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终身教育观必然成为一个人教育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并需要用终生去奉行。4解读四———教育活动的生活性现代终身教育理念中的终身性,即为教育与生活共存,教育与生活相互依赖,教育与生活和谐可持续发展。从生活的角度来看,教育与生活共舞,为生活的多姿多彩增添教育的智慧。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脱离学校教育的生活,是终身教育理念融入生活的体现,也是生活性学习延续学校教育,是学校教育在生活领域的展现。由此可见,教育活动的生活性既为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现代终身教育理念链接主体的载体。转而,孔子是如何描述其终身教育中教育活动具有生活性的呢?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1]这是孔子经常告诫其弟子的话语体系之一,重在强调培养生活中的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人格魅力,突出学习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即为现代终身教育理念中教育活动具有生活性。他也曾提及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22]其用自身形象来感叹即使五十岁,依然可以继续品味《周易》,学习和接受教育不是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做准备,而是一种人生态度,这种终身教育思想是满足生活需要的完美体现。5解读五———教育目的的价值性教育目的的价值性是人类学习的一种价值理念倾向与追求,不同的人持有迥然各异的价值性教育原则,这种价值性教育的概念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人生活经验的累积构成,是一个持续性、过程性的问题。现代终身教育理念中的价值性教育是人生价值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出身背景、社会层次、思想意识等不同,而在人生价值追求的路径即价值性教育上表现差异。回溯孔子终身教育思想中教育目的的价值性,“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23]即为君子要按照所谓的义来修养自身的品质,并且严格按照礼来行事,表现出谦恭的姿态,凭借信来取得成功。这是君子为人之道的路径选择,也是个体之所以成为真正之人的价值所在。孔子还论及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24]通过用一生的时间去修身养性,以此来达到恭慎从事、安抚他人及安定百姓的目的与价值追求,这是现代终身教育理念教育目的价值性的重要体现,是个体由基本的生理需求朝向满足需要、实现人生价值目标的必要途径。

四、启示与展望

第5篇:现代化教育理念范文

【关键词】 低碳 高等教育理念 新发展

【作者简介】 万清祥,中国地质大学副校长,教授;丁振国,中国地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宋超,宁波工程学院学生辅导员;徐超,中国地质大学学校办公室副主任。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3)07-0008-03

低碳,意指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低碳化是指各行各业减少温室排放气体、节约碳基能源的趋势。低碳时代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化革命之后,人类社会即将进行的最新的社会改革浪潮――低碳化改革浪潮,是全球社会各个领域实现低碳化的全新时代。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高等教育理念。因此,将高等教育理念放在即将到来的低碳时代背景下进行研究很有必要。

一、时代变革与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

世界文明已经经历了三次改革浪潮,每次都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农业文明浪潮引领人类走入了农耕文明时代,农业飞速发展;工业文明浪潮促使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工业化;信息化来临引发了全球信息化浪潮,知识经济时代快速来临。自从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随着碳基能源使用的日益增加,全球产生了以“温室效应”为主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对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低碳化是解决世界气候和环境等众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全球化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当今世界将迎来继前三次浪潮之后的第四次改革浪潮――低碳化改革浪潮,即低碳时代的来临。低碳时代最初出现在经济领域,如今已经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低碳时代的进一步发展不仅要发展与低碳化相关的技术,开发与低碳化相关的能源,调整与低碳化要求相适应的产业结构,而且要求建立与低碳时代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变革“高碳化”生活模式,并建立保障低碳时代顺利发展的市场机制、相关政策和法律体系等。

高等教育现今已经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成为了服务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基础,也成为时展的助推器。近年来,随着各类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纷纷设立,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关于高等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关于高等教育理念的探讨,也逐渐成为了当今教育界研究的重点。

高等教育理念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们通过高等教育实践形成的对高等教育理性认识以及对未来理想高等教育的追求。它会随着时代的变革而逐步推进,即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与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事实证明,在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都产生了与之相呼应的高等教育理念,高等教育理念的推进过程也是一个与时代变革相互作用的过程。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当代高等教育的三个重要理念,即高等教育“质量观”、“针对性”和“国际化”。1998年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认同了这三大理念,最终大会通过了《宣言》和《行动框架》,树立了关于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三个核心发展理念。

二、低碳催生高等教育理念的新发展

1. 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规律,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也有自己的规律,即与经济发展、地域文化、政治状况、历史发展是分不开的。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且思想进程的进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变革带来了高等教育周围环境的变化,相继引发了高等教育理念的变革。总之,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要伴随着时代的变革而逐步推进,并以前一个时代的高等教育理念为基础。

低碳时代下的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是以工业时代的高等教育理念为基础的。工业时代的快速发展,使世界各国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到了低碳时代,世界更是加速了一体化进程,国家之间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理念势必要发展和创新。因此,低碳时代下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2. 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日益紧缺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受到高等教育,即享用高等教育资源的人数越来越多,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在短时间内不能够到位,从而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严重的供给不平衡,高等教育资源紧缺现象严重。

低碳时代下,整个社会都以“低碳化”为目标,高等教育也不例外,高等教育“低碳化”能够缓解高等教育资源紧缺的现状,实现高等教育资源供应量相对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的平衡。

此外,现阶段高等教育资源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浪费。而低碳时代下高等教育的发展强调“低碳高效”,即实现三低一高,低能耗、低人耗、低消耗,高效能。减少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高等教育资源紧缺的状况。

综上所述,低碳时代下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是解决高等教育资源紧缺的重要途径之一,能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飞速发展。

3. 全球蔓延的低碳化思潮的需求

高等教育逐渐成为了社会文化、科技、信息、思想的发源地和聚集中心,因此,社会思潮对高等教育理念发展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尤其是那些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变革的社会思潮对高等教育理念的影响更为突出。低碳时代的到来,不仅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更带来了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外交、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崭新文明,它是对工业文明以来形成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全新改变。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正在引领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组织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它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深受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当前的文化以及经济对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影响会更加突出。

三、基于低碳的高等教育理念发展目标

1. 培育高等教育生态发展理念

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建立生态化的高等教育结构。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合理,直接导致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出现诸多问题,如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课程设置欠合理、学科专业布局不合理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因此,高等教育生态发展理念的充分实现,需要优化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建立生态化的高等教育结构。一是要实现高等教育从单一化教育模式向多元化教育模式的转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适度管控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多样化的技术型人才;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实现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二是逐步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对均衡,对高等教育发展较差的地区给予政策上的倾斜。此外,高等教育的发展还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不断进行结构调整,提升高等教育发展的层次,实现高等教育结构的生态化。

实现高等教育的内部发展与外部环境的低碳化,优化高等教育环境。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而发展,它是一种社会存在,与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环境,受社会需求的制约;同时,高等教育的发展能够推动社会和时代的变革。因此,在低碳时代下,要实现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就要实现高等教育外部环境与内部结构的生态平衡发展。一是优化高等教育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调试高等教育与政府、家庭及其他层次教育的关系,建立公平公正的政策环境、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创造稳步发展的经济环境,实现高等教育与外部环境相互影响的良性循环。二是优化高等教育与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实现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丰富高等教育内涵,以实现高等教育内部的平衡发展,进而达到高等教育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目的。

2. 培育高等教育绿色管理理念

高等教育的绿色管理理念泛指高等教育管理者按照高效低耗、民主创新的原则,立足高等教育长远发展来组织和实施各项工作,保持学校持续发展潜力的管理。

倡导低碳节约理念,实现管理的高效低耗。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高等教育的受众日益增多,高等教育资源愈发紧缺。在低碳时代下,倡导绿色管理理念,就必须积极倡导低碳节约观念,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来实现高等教育资源最充分的利用,即高等教育管理的高效低耗。

实施分层管理战略。分层管理是一种科学、高效低耗的管理,它需要建立并完善管理网络。一种是上级制定好目标内容,然后传达给下属;一种是下属将制定好的目标内容直接报告给上级。当前,最普遍的做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一起运用。高等教育中的分层管理,要注重层级间的管理,实现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管理一级,保证每个管理者都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管理的和谐化、生态化。

推行人本管理策略,实现师生为本的管理。人本管理强调以人为本,要求把管理的重心由物转向人,并逐步建立起一套激励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动力机制。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就是要确立师生在学校的中心地位,把他们作为一个需要发展的生命整体,为他们创造体现人性的工作环境、学习环境;重视情感管理、民主管理、教育文化和人力资源开发,强调组织的柔性化、决策的柔性化、管理的柔性化。

3. 培育高等教育低碳人才培养理念

首先,高等教育要设定具有前瞻性的目标,实施复合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低碳化作为一种生态理念,延伸到高等教育领域,必然要求教育结构调整、制度创新、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在具体目标上,要引导高校构建良好的教育文化生态,让师生真正认识到低碳化将会发展为人类未来的生存方式,发展为全人类共同遵守的生存准则。同时,要摒弃专业化教育模式,把普遍教育与特殊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注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断挖掘大学生成才潜质,培养更多、更好的多样化人才,让所有受教育者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其次,高等教育要注重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采用多种教育方式,提高人才培养效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真正强调育人为本,引导教育实施者充分考虑和重视学生的利益和愿景,增强教育实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真正明确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提倡互动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更加密切教学与科学研究、生产实践的联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再次,高等教育要塑造和谐的育人环境,搭建各种人才成长平台。在人才培养环境方面,要把低碳化与和谐性作为更高价值观的体现。坚持以物质文化为载体,创造富有活力的文化生态环境,陶冶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使教育目标的外化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于心。同时,低碳本身具有多样性、包容性、共生性的内涵和特点,强调个体要树立“由人及人”的观念,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美]德里克・博克.乔佳义译.美国高等教育[M].北京:北京师院出版社,1991:23-24.

[2] [美]欧内斯特・博耶.复旦大学高教所译.美国大学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16-18.

[3] [美]伯顿・R・克拉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09-21.

[4] 张凤昌.践行科学发展创建“绿色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1(03):14-15.

[5] 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9(02):47-50.

[6] 黄栋.气候变化、低碳经济与新能源发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96-98.

第6篇:现代化教育理念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理念;教学效果;关系;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识,许多地方都在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但效果却不好,广大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问题已成为推动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瓶颈。究其原因:首先是教师没有确立现代教育理念;其次是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第三是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不到位。现在,大多数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都比较高,能够比较熟练的使用网络,但却不能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不去思考如何运用网络来促进和改变教育教学,如何让技术变成认知工具。因此,师资培养与培训应以确立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促进教师积极主动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师生通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促进现代教育理念的更新、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效果的提高,实现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一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必要性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理论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媒体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是能够导致学习的交流活动,技术是在生活中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因此,简单地说,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为了达到教育教学目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各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克瑞格•贝瑞特博士曾说过:“如果教师不知道如何更加有效地应用技术,所有与教育有关的技术都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陈至立同志也强调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都明确强调了教师掌握应用教育技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onassen等人认为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技术可以通过如下方式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和思维发展:(1)作为知识建构的工具;(2)作为信息的搜寻工具;(3)作为情境创设工具;(4)作为交流媒介;(5)作为智能伙伴。因此,一名教师仅有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适当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教育技术,这样才能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贯彻到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有效的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的更新上,体现在与教育教学活动的相关性上,体现在教师个体能够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并能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教育的理念、内容、手段和管理发生深刻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使教与学的模式和教与学的方法发生变化;使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发生变化;使教材的观念和教材的形式发生变化;使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发生变化。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改革和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生命力在于应用与创新,要在应用上下功夫,在应用的过程中创新。

二 影响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因素

任何一项活动的开展,都受一定的因素制约。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同样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包括舆论因素、资源因素、校本因素、网络因素、“沙龙” 因素、实践因素等。

1 舆论因素

舆论因素直接影响教师现代教育理念的确立,影响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社会媒体要有一个正确的舆论导向,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等各级教育工作者都应重视和积极倡导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大力宣传和强调现代教育技术对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作用;大力宣传和强调现代教育技术对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大力宣传和强调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形成人人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人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良好氛围。

2 资源因素

教学资源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基础。随着学校软硬件环境的不断改善,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也不断提高,对教学资源的需求数量也会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搞好教学资源的开发、运用与管理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重视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选择当前比较成熟的技术和资源;二是因地制宜自主开发资源,利用优势研究和开发应用软件与教学资源;三是整合优秀的教学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良好的资源环境应满足这样几个条件:一是资源的数量足够多;二是资源的质量足够好;三是资源的选择和利用方便、高效。

3 校本因素

学校是育人的重要场所,它既是学生的学习场所,也是教师的发展场所。因此,校本环境应是学习型环境,一个学习型的校本环境必然会对其师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学习型的校本环境应体现这样几个特点:一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二是形成了良好的校本学习共同体;三是重视个性发展;四是学习与学术氛围浓厚;五是教学资源丰富。良好的校本环境应具备这样几个基本条件:一是学习型学校;二是软硬件环境建设到位;三是建设有实用高效的校园网;四是拥有共建共享的资源库;五是人际关系和谐。

4 网络因素

网络环境为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教师通过网络自发组织、自愿参加形成网络学习共同体,围绕教育技术应用这一话题进行沟通、交流、学习、探讨和提高并共建共享资源,其沟通交流的范围更大、学习探讨的内容更广、获取的资源更丰富、资源的共建共享更便利、学习提高的机会更多,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对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大有裨益。因特网提供了许多教师学习共同体,如苏州教育博客、北师大知识媒体实验室专家博客群等,这些网站不仅提供了关于教育技术应用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等资源,而且提供了大量的可参考的教育技术应用的教学范例、摸板等,为教师有效应用教育技术提供了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学习环境。

5 “沙龙” 因素

“沙龙”环境是指教师个体利用非正式组织,在非正式时间和场所,通过社会交往来强化现代教育理念并促进知识与技能的传递、渗透和学习而自然形成的各种学习环境。包括各种聚会、文体活动、参观访问、师徒交流、同事探讨、课堂观摩、做公开课、网络学习以及自发进行的教科研活动、教学评价与反思等活动。它体现教师自发组织、自主参与、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总结、自我提高的特性,既强调教师主体参与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能力,也强调其他参与者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沙龙”环境虽然是非正式学习环境,但是对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应用教育技术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6 实践因素

教学实践环境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场所等基本要素构成的。在这个环境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设计运用适当的现代教育技术按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学生起主体作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认知功能,从而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转化与掌握;教学媒体是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载体,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学内容是教师运用教育技术传递、渗透给学生的知识信息;教学场所是实现“教”与“学”双边活动的教学平台,各要素通过这个平台发挥作用。构成教学实践环境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是设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依据。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实践环境,设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只有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用与创新,才能评价其有效性,也才能对其应用的有效性进行反思,从而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三 教育理念的更新

理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性的认识、态度和观点。语言是理念的客观性描述,行为受理念的影响支配。那么教育理念就是人们对教育教学及其发展的本质性的认识、态度和观点。人的教育理念的形成要受自身素质、社会环境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任何教育行为都应以教育理念为指导,教育教学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很难想象缺乏理念或理念单一的教育教学过程,将带来怎样的后果。”现代教师除了应具备:以人为本、终生教育、学习化社会、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合作教育、多元智力理论、发展性教学理论、掌握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教育理念外,更重要的是应具备如何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的理念。作为一名合格的现代教师,应该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理念的学习者,只有深刻领会现代教育理念的内涵,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是以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术等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其基本内容包括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对象是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

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不是可有可无的,它能对教学和管理产生深刻的影响,能大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应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就无法贯彻到教育教学过程中,那么与传统的教学就没有区别,就不会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系统方法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系统方法就是从系统整体的观点出发,从系统与要素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佳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教学过程就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媒体和教学内容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目标是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过程最优化实际上是指导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的理论体系和工作体系。教师通过对教学系统的分析和综合,通过对各种教学方案的选择和安排,争取在现有的条件下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最大可能、最好的教学效果,这就是最优化。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资源应按人类联想规律组织教学信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以认知学习理论为指导,以知识建构为落脚点;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重视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知识的掌握和知识的应用都重要,而知识的应用更重要;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方法,学会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知识建构进行学习,知识的继承和知识的创新都可贵,而知识的创新更可贵;培养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因此,当人们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时候,当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普及到与粉笔黑板一样成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方法的时候,就一定会极大的改进和创新课堂教学,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也会促进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

四 教学效果的提高

效果是指客观事物受某种因素影响作用而产生的结果。而教学效果是指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从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使受教育者掌握与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的程度。目前,许多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只是简单的将黑板变白板,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种教学方式反而强化了接受式学习,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突出了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学生几乎没有独立、主动思考的时间,只是被动的跟进,对学生的实践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甚至起了阻碍作用。究其原因,是缺乏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缺乏对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影响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很难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开发和组织各种学习资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打破了教材的单一形式,使学习信息具有文字的、图像的、数字的、声音的或多种形式混合为一体的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利用恰当地媒体技术来创设理想的个别化教学环境,因材施教;能够利用自身的信息技术表现优势,利用放大缩小、动静转化、远近调节、时空压缩等功能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够运用系统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以其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改善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学生的智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所创造的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的、自主地选择各种资源,为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现代教育技术通过信息传递技术,不仅可以把各种学习资源传送到世界范围内的各个角落,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而且形成了虚拟学校、虚拟课堂等新兴的教学形式,这就使得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教育开放的思想成为现实;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小组合作,个别化学习等教学模式,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

五 结束语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受教育理念和教学效果的影响,同时,现代教育技术也是影响教育理念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和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教育理念是先导、是灵魂,关键在更新与提升;现代教育技术是手段、是方法,关键在应用与创新;教学效果是目的、是根本,关键在评价与反思。教育理念的更新,会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促进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效果的提高,又会促进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更新,从而更有力的推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理念、教学效果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辨证关系。我们正确把握这种关系,对未来教师的培养,对在职教师的培训有着重要的意义。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一定会对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改革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章伟民.全球视阈中的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陈至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中国教育报,1998.5.18.

第7篇:现代化教育理念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主体视角;综合评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9-0100-02

近年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逐渐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和科学化日益得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也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逻辑。本文在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其研究动态、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总体回顾与分析,旨在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及其现代化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的整体状况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尚没有专著和直接性的著作,部分重点教材和主要著作在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以重要内涵的同时有所提及,其余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论述则散见于一些报刊和课题项目之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最早的论述是1986年刘之平发表在《高教探索》第1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问题》一文。之后便是1993年侯锦阳发表在《社会科学》第8期的《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体法律观念现代化》一文,其间中断了6年。从1999年起,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便未出现断层,数量上也总体趋于平衡。将1986-2008年这22年间的所有期刊文献资料进行分段汇总,结果见表1。

由此看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是正式且广泛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时间起点;1999年以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相对逐渐增多,但年均研究数量基本持平。同时,从时段上可以透视出两个信息:一是从时间逻辑演进上,应该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与“教育现代化”的正式提出是同步的。我国现代化教育思想的系统探讨始于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的题词。中国教育学会曾先后召开了七次学术讨论会、十九次专题研讨和座谈会,对与“三个面向”直接相关的五个重大问题进行了讨论。[1]1999年前后,正值对教育现代化的讨论形成一股热潮,从查阅检索的文献资料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的出现与这一时间基本吻合。二是从研究的深度上,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是伴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而发展的,较好地呈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逻辑必然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的主体视角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的发展不断向前推进。基于现有文献资料回顾,可以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大体研究视角择要从如下六个方面进行说明: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涵义与价值。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理解是多元的,但总体上主要有两种界定倾向:一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就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向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整体转变的过程,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的科学化、规范化、实效化等。比如,有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过程视为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秉承的“社会本位”或“任务本位”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所崇尚的“主体本位”转变的过程。[2]二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单纯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践过程中一系列构成要素和环节的创新化与技术化,换言之,就是用现代先进思想与科学技术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等过程要素的现代性转向。这两者的核心概念与认同视点不同:即一个从是宏观的系统理论出发,属于实体理性;一个是从微观的具体运用出发,属于工具理性。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价值集中在其必要性和意义上来体现。如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具有为社会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促进人的观念现代化、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促进人格完善等重要价值。[3]同时,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必要性的两个源流:即社会处于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随时展审时度势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能够保障人的现代化进而在人力资源上支持社会的现代化。[4]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多数文献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论述有着较为一致的看法,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现代化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是影响其他环节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现代化体现在观念本身的开放、发展、多样化和创造性上。[5]基于此共识,不少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徐志远认为观念现代化就是“适应改革开放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突破落后、保守、迂腐和陈旧的观念,以广阔的视野、活跃的思想和即时的应变能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继承和发展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的改进和创新”。[6]许东风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现代化应体现在“确定现代人才观、人才质量观、素质教育观、终身教育观”上。[7]张尚字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现代化,即“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进行全面反思,特别是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下的地位、作用、功能重新进行定位,廓清在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中存在的那些过时、僵化的思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预见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8]邓志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现代化就是使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社会活动(现象)的认识与全球化背景、现代科学技术条件和我国日有的社会发展相适应”,为此,应树立开放观念、确立发展观念、强化斗争观念、转变实践观念。[9]杨威等则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现代化主要体现为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与培养创新能力。[10]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决策与管理体制、运行与结构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现代化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郑永廷教授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现代化是教育决策、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要充分尊重发挥人们在教育决策、管理上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要民主化,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决策和管理要遵循科学程序,运用科学方法,按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办事”。[11]徐志远的观点也有相似之处,认为要“改变过去凭经验办事的传统万式,要符合现代社会资源配置的要求,实现教育结构优化”。[12]钭晓东分析了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角色定位上的两个误区(一是为追求近期功利而不当强化,二是为迎合所谓现实需求而错误弱化),提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制变革与现代化转型。[13]粱启波把机制创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代化的途径之一进行分析,提出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模式进行反思和调整,构建有利激发活力、动力和潜力,实现良性循环的工作机制和约束机制。[14]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代化。郑永廷教授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现代化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着力点,应当以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开展教育,同时必须选择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内容和环境内容开展教育。” [15]曾长秋等认为应当对教育内容进行开放性地建构,即“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使活动成为学生参与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学内容可根据具体需求做多方选择,将一切丰富人们精神世界和陶冶高尚情操的精神食粮都统统纳入教学内容当中来”。[16]严椒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最能体现和反映时代特点和面貌的,选择什么内容开展教育决定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特性,为此应选择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内容和环境内容开展教育,用具有现展趋势,体现时代特点的人和事来教育引导学生”。[17]贺宝月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现代化如同其他现代化一样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应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为主体内容的同时,从培养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完善的智能结构出发扩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18]梁启波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现代化要突出教育内容创新,提出要开展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教育,加强人文精神培养,进行职业道德、抵制西方腐朽文化腐蚀的教育,使之系统化、规范化及社会化。[19]

第五,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手段的现代化。从当前所掌握的文献来看,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手段现代化的研究是最多的,不少论文就直接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代化为题,且大部分论述均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代化的重要价值与途径展开。归纳起来,以下的主要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张立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代化既是人的思想形成发展规律的本质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根本要求,应当在科学性、民主性、实效性等原则的指导下,吸纳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走向多学科整合,并借鉴中西德育方法的优秀成果,力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发展中求创新,努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纵横联系的教育网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优化。[20]曾长秋等从课堂教学的角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该开放,要改变僵化陈旧的“传授式”、“灌输式”教学方法和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法,代之以“探究式”、“合作式”、“研究式”、“发现式”等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与现代化。[21]玄成贵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手段现代化应运用计算机合成与模拟等现代信息科学技术,本着尊重人、理解人、爱护人等原则把现代的疏通引导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22]

第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其他方面。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的视角还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范畴、队伍、载体、评估体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等诸多方面。如徐志远指出实现现代化就是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及其体系的理论创新。在范畴提炼上要从发展着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出发,对前人创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或基本原理的充分肯定和继承基础上以新的观点、范畴、理论原则等形式作出新的补充或论证、发挥。还应从管理教育、文化熏陶、活动参与、网络教育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现代化。此外,还有一些研究专门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教学评价体系和课程体系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现代化等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的综合评析

结合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研究文献,不难发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中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论述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奠基性的重要价值,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该书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发展趋势”的论述成为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在其范式上大多趋向干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各个组成要素和主要环节的现代化实现路径来展开。其研究趋势的总体特征表现为:研究的视野和深度逐步扩展,由经验性研究向现代化路径等理论性研究过渡。有些研究排除和避免了只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要素现代化的简单描述,开始上升到从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结构上进行系统性把握。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相关理论研究不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大多过于强调现代化动因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缺少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探寻其现代化的必然逻辑与本质要求,使其研究漂浮于思想政治教育现有理论根基之上。部分研究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手段创新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窄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固有内涵,导致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片面理解。同时,部分研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内涵及外延的界定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实效化等边际模糊,看不出各自应有的差异性与独立性,使得论述松散,概念之间互为套用、随意迁移、似是而非,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专业性和学术性。

二是研究水平比较有限。现有研究大多趋于经验性的宏观描述,如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路径的分析简单依循于现念与科学技术的双重结合,从而得出纯粹的观念开放与网络信息技术运用的若干措施。不少论述一定程度上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理解和定位差异导致其研究焦点与研究对象的差异。同时,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的理论基础是浅显的,所能参照或引用的理论是较为缺乏的,其研究水准还处于初级阶段。

三是“粗放型”研究方式普遍存在,研究内容趋于简单重复,表现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结构分析,并将其各个要素冠之以“现代化”之名,缺少系统性地从这些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来研究。不少文章其研究内容和视角、所安排的结构都基本类似,“观念、内容、方法、手段”等词语出现的频率最高,分别占到46%、27%、38%和30%,研究视角有简单重复之嫌(见表2)。

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逻辑与本质要求,是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社会发展变革,从其自身体系上由内而外的与时俱进的调整与完善过程。为此,今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应着力于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

其一,应当在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体系范围内有意识地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概念与范畴。既要肯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与学科化、科学化、规范化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荣共生的关系,又要相互区别,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作出实质性规定。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大名统领一切的极度泛化的研究局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专业性、科学性和学术性。

其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研究范式应进一步朝多元化方向深化,不宜过分局限于以现念与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单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路径来研究。在研究思路上应跳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内容、手段等各个要素的创新变革及其相应现代性路径分析这一陈旧思维,将研究视野扩广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内,从其理论基础、学科范畴、战略地位、社会功能、实施过程与规律、主体客体和方法内容等来展开深入探寻。

参考文献:

[l] 彭虹斌.现代化教育思想述评[J].高等函授学报,1999(4).

[2][4][28] 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与现代化[J].理论与改革,2004(2).

[3]郝文清.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功能[J].河海大学学报,2003(2).

[5][11][15]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12][26]徐志远,陈国忠.科学化与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J].当代教育论坛,2004(2).

[7]许东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特征[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9(6).

[8]张尚字.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浅谈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0).

[9]邓志中.论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现代化[M].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7).

[10]杨威高军.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与现代化[M].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l).

[13]抖晓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制变革与现代化转型[J].探索与争鸣,2004(4).

[14][19]梁启波.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2(2).

[16][21]曾长秋 杨增米.论开放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建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4).

[17]严淑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思考仁[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3).

[18]贺宝月.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4).

第8篇:现代化教育理念范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 缺失 应对措施

随着我国教学专业化的持续推进,体育教学已经成为了高校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优秀的体育人才发掘和培养也要依靠高校体育教学,所以重视和强化高校体育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完善和提升的现代化教育中,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还存在着比较大的缺失,比如教学模式的单一、教学技术的单调等。为了强化高校体育教学的综合效果,积极的进行教学缺失的分析,并就缺失的应对措施进行探讨意义重大。

一、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缺失

(一)教学的统一性较强

目前,高校教学统一性较强是教学缺失的重要体现。从体育教学的实践来看,由于个体间的差异较为明显,所以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体育项目方面会表现出不同的潜能,而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但是目前的统一化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其体育潜能的发挥受到了影响。正是因为这种教学模式的存在,所以部分学生的真正体育特长得不到发挥。可以说,统一性较强的教学模式,不仅有碍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发挥,对于我国体育项目人才的发掘和培养也有着不利的影响。

(二)教学理念的更新不足

教学理念的更新不足也是目前表现较为突出的缺失。高校体育教学虽然是以实践为主要方向,但是理论教学不可忽视。而无论是实践教学还是理论教学,都需要一定的理念指导,这样,教学的发展才会更具方向性。由于时代在变化,教学方法和技术也在改变,所以教学理念要做好时时的更新,但是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理念,其更新速度远远滞后。正是因为理念指导的落后,所以体育教学的动力以及科学性会出现问题。

(三)现代化教学技术应用不充分

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不充分也是目前表现较为突出的高校体育教学缺失。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更新的速度明显的加快,而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体育教学是非常重实践的学科,所以需要不断的进行实际赛事的分析,学生的认识和技术才会有明显的提升。而要想获得最新的体育讯息资料,就需要借助网络媒体。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变得十分必要。但是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高校体育教学对于多媒体技术以及其他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二、应对高校体育教学缺失的措施

(一)积极的改变教学的观念

积极的改变教学观念是应对高校体育教学缺失的重要措施。教学观念的改变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第一是继承工作。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虽然说并不全都适合现代化的体育教学,但是其中的一些理念和思想对于体育教学的积极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进行教学观念的改变时,这些积极因素一定要充分的继承。第二是创新。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在某些方面会限制现代化体育教学的模式改变,所以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对这些失去活力的理念进行积极的剔除,从而结合现代化教学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针对性理念的打造。将传统积极理念和全新的现代化理念进行结合之后,具有积极作用的现代化体育教学理念便会产生。

(二)打破统一化教学模式,实现因材施教

过去的体育教学,实行的基本都是一对多的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发掘学生的体育潜能、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具有抑制作用,所以为了应对传统体育教学中的缺失,可以实现学模式的打破,进而实现因材施教。进行因材施教主要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体育项目的选择,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将学生对于兴趣爱好的热爱注入到教学中。第二就是针对项目特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教学。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强化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强化具体训练的开展。通过理论和训练的配合,因材施教的效果会更加的明显。

(三)在教学中积极利用现代化技术,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

在教学中积极的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也是应对体育教学缺失的重要策略。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主要有两方面的突出优势:第一是增加了体育教学的多样性,打破了原有的单一教学模式。而教学模式的改变则可以有效的丰富学生的学习思维。第二是现代化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体育老师专业上的不足,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的专业化提升。在具体的利用中,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赛事视频的分布讲解,使学生们对体育训练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视频教学来提升教学的专业程度。简言之,现代化技术的利用,不仅丰富了体育教学的课堂,更加强了教学的专业性。

结束语:体育教学是目前高校教学的一项主要内容,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所以体育教学中依然会存在一些缺失。这些缺失严重的影响了体育教学成绩的进一步发展,所以积极的分析这些缺失,并针对缺失进行补救措施的探讨,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意义重大,对于提升高校综合教学质量意义同样重大。

参考文献:

[1]俞达.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J].教书育

人(高教论坛),2015,03:92-93.

[2]赵启全.大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伦理缺失与回归[J].山

东体育科技,2015,01:88-92.

[3]黄汉升,吴燕丹.普通高校本科“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改革

的路径――基于体育院、系学生毕业论文的现状思考[J].

中国体育科技,2011,05:116-127.

[4]丛灿日,付冬梅.我国高校体育工作失范的归因及应对

――《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引发的思考[J].体育

学刊,2015,06:93-98.

第9篇:现代化教育理念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现代化;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0

0. 引言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巨变,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也正面临着现代化的改革。早在二十世纪末期,我党就提出教育改革要面向现代化,到如今,我们的现代化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自身的独特系统,同时也出现相应的问题。接下来笔者将从现代化教学的内涵及改革内容入手来分析现下教学改革的情况。

1. 现代化教学的内涵

现代化教学的内涵并不是一层不变的,"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从现代化教学技术方面来讲,二十世纪的现代化代表着投影、幻灯,现今我们讲的现代化是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概念,它继承了以往的现代化概念,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网络科技,所以对我们现今对现代化教学最直观的理解就是教学与现代高新科技的结合,把新的科学技术融入到教学课堂,起到推进教育教学发展的作用。

要实行现代化教学改革,必须得从教学观念的革新入手,变革不适合时代进步及学生发展的传统的教育观念,将新鲜的教育思想注入到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并与之融合,形成符合现下需要的教学观念。现代化教学的特点就是教育科技的使用,教育技术也是现代化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与现代教育观念是相辅相成的,都是现代化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现代化教学改革需要将观念与技术相结合,从而创造现代化的高效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2. 现代化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说到现代化教学,大家都会联想到相关的教育科技,比如投影、多媒体课件等等。但是仅仅是对这些仪器的使用,并不代表实现了现代化教学模式,除此之外还要变革相关的教学方法、管理手段等等。现代化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去介绍相关的教育软件、教育机器等等,而是通过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用符合现代社会及学生发展的方式去组织教学,从而达到较高的教学效率的目的。所以说现代化教学并不仅仅只是技术创新,下面,笔者将从观念及技术两个方面来分别阐述现代化教学改革的内容。

2.1关于树立现代化教学观念

现代化教学包括现代化教学技术与现代化教学观念,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是改革发展的主要动力。人类的一切有意识的活动都离不开观念的指导,因此现代化教学改革首先就是应该对教学观念的革新,抛弃传统的不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观念,努力的去了解最新的教育思想,并尝试着将各种教育思想与学生的现实需求结合,从中整合出最适合现下需要的教学观念。

现代化的教学观念从教学实施的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接下来笔者将从三个方面来讲:从师生关系的方面来讲,传统的教师至上的观念在此被平等观念所取代,在一定程度上确立学生的学习地位。传统的将学生视为学习工具的观念被抛弃了,取而代之的是将学生看做是一个发展中的人的观念。在这里,教师与学生可以站在同一平台上对话,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从教学方法来讲,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被取代,实行引导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与教师可以进行相关的学术交流,互相学习。从教学内容上来看,传统的只注重间接知识的教学内容被拓展,增加了许多培养学生直接经验的教学内容。

2.2关于引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本文所讲的现代化教育技术主要是指教育科技,相关的教育科技的使用是现代化教学改革的特点。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可以将新科技引入相关的教学课堂,让它为教学服务。

我国传统的教室学生桌椅是以秧田的方式摆放的,并且大部分教室仅有四面墙、一扇门、一块黑板、三尺讲台。这就形成了典型的填鸭式的教学课堂,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学生只需要仔细听讲就是,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没有作用的。现代化教学改革将各种相关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引用到课堂,在教室中添设相关的影音设备,尝试改变以往的只由教师进行单方面的经验传授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影音展示,让学生获得更加直观的体验。另外,如今网络科技发达,网络资源也非常的丰富,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进行相关的知识技能学习,通过网络去接触更多的知识,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总而言之,现代化的教学改革并不仅仅只是意味着引用相关的教育技术,还强调将教育技术与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相结合,以符合社会及学生需要的教育思想去指导教育技术的使用,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现代化教学。

3. 现代化教学改革的反思

从现代化教学改革的提出到现在也有一定的时间了,其在研究与实践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出现了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首先,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并没有改变,对于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使用也是机械化的,没有起到任何实际意义,并且还耽误了正常课堂的时间,这也是最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比如,对于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教师通常只是把文字堆积上去,课堂上教师仅仅只是在念PPT上的文字而已。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机械化的教学组织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消极的。其次是我国很多学校的现代化教学改革并不彻底,在农村或者偏远地区还没有普及相关的教育科技,还停留在原来的教室、黑板、讲台、粉笔的教学模式上。最后,在部分教学课堂上往往会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比如教师完全依靠相关的科技,把精力全部用在相关教育技术的使用上,而忽略了基本的教学。各种教育科技在课堂教学中,都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它依附于基本课堂教学中,不能取代基本的课堂教学而独立存在。

4. 结束语

从现代化变革的实施到现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取得了很多的成果,现代教育科技的引用也对教学活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水平,并且还将学生的学习延伸到了课堂外,学生随时随地的通过网络课堂进行学习。现代化的教学改革培养了许多真正意义上的优等人才,为学生开拓了更加宽广的发展道路。但是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后来者们,继续将这一改革深化,去完善改进相关的理论基础,落实改革实践,努力将教育改革的春风吹遍每一个角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教学。

参考文献:

[1]文汝,肖喜燕.构建高校基础课程创新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素质[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2)

[2]王磊.浅论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3]李月晶,马东雄,赵健闯.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工程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1)

[4]胡金敏,谢双维.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教师的主导作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