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视觉传达设计背景及意义范文

视觉传达设计背景及意义精选(九篇)

视觉传达设计背景及意义

第1篇:视觉传达设计背景及意义范文

电视新闻的传播过程是集视觉感性认知与语言抽象认知为一体的立体性、多维性和全息性的认知。视觉符号语言具有丰富、直观的情感性、创造性语义表达特征。相对于文字符号传播的间接性和抽象性,图像符号在传播中因具有直观、明了、感性等特点,在传播过程中相当程度地减弱了因人而异的“再创造”成分,较多地保留了信息的原生状态,从而降低了信息的失真度。

在重视视觉语言的信息传达能力的同时,在关注受众的视觉认知需求的同时,要转变肤浅的意识,即用文字语言叙述、用画面来证实即得的思想,这样的思想,没有真正认识到视觉语言的认知能力,因此,要考虑画面的逻辑规范和承继关系,用视觉符号的原理来指导视觉语言的传播。

电视新闻视觉传播语言符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指示作用(将语言文字或声音包含的信息转变为一种图像符号,起到描述与概括的功能)。

②评价作用。

③引导思维意识作用(电视新闻视觉传播语言的符号储备包括视觉的、图形的要素,还包括表现出的观念、信念、价值、思想意识等)。

④审美(使每一图形符号的应用都置身于基本的审美维度之内,丰富感官刺激的视觉效果)。

二、可识性原则

视觉语言符号是信息的载体,人们通过对视觉语言符号的解读来获得其所载信息,因而在创作视觉语言符号时应注意可识性。新闻传播中的视觉语言符号所传递出的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受众可以从视觉语言符号中准确地识别意义,而不会造成误读和歧义现象,更不允许视觉语言将受众引向与时代音符相反的信息上。

电视新闻是国家政策信息以及社会重要新闻事件报道与传播的窗口,其受众是极广泛而没有人群限制的,它必定在大众社会得以广泛传播。因此,电视新闻视觉语言要考虑一般人的视觉认知、理解和接受的能力。在视觉语言中,不能出现极为个人化、风格化的视觉表达,而必须是具有普遍认知度的视觉语言。视觉的符号语言只有具备普遍性才能为大众所接受,而事实上这种没有风格的形式形成了其特有的风格。

借鉴普通语义学的分析视角,笔者从以下四点建议避免视觉语言的误用:

①把握具体与抽象,避免死线抽绎(dead—line abstracting)①。

②注意歧义与模糊,避免指认不当(undue identification)。注意类别化后造成以偏概全与刻板偏见(stereotyping)。

③注意符号的基本意义和延伸意义。

④避免二元价值判断(two—valued evaluation),非此即彼,排斥中间层次的极端化、标签化。

三、视觉语言符号语义表达的外显性与内涵性的关系原则

处理好语义表达的层次性,内外结合,形成设计语义有效的、合理的表达,也就是分层次,有步骤。电视新闻视觉语言符号要有必要的表层信息和一定的隐含信息,但信息含量不能过分充裕,以免造成符号系统内部秩序的紊乱。

电视新闻传播的初衷也是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交流与沟通、传播信息,这里的信息包括直接的表层的信息,也包括隐含的深层信息,最终的目的都是营造健康的社会风气与氛围。电视新闻视觉语言也必定具有相同的目的与责任。而且,视觉语言是达成这一任务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在如今的许多视觉传播案例中,符号的本义早已位居二线,视觉信息中所传达的信息常常是难以辨认的图形,令人眼花缭乱却并不意味着什么,无疑是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缩影,毫无目的性。在新闻视觉传播过程中,决不允许这种现象的出现,新闻的视觉传播语言中,任何符号都具有其对应的意义解释,并尽量减少模糊的、有歧义、有争议的视觉符号的出现。新闻的视觉传播语言符号清晰、明了地以最有效的途径进行传播是新闻传播至关重要的问题。总之,只有担负一定的意义传递任务的视觉符号才出现在画面里,这样组合而成的整体共同传递一个中心思想,并且这些符号是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的。

四、“现场性”原则

符号的意义因人而异,因传播环境而异。电视新闻视觉语言符号是信息与意识形态观念的载体,承载着人类的情感思想、精神风貌、价值观念等一切综合信息。不同文化背景和经验背景的人对于同一事物的理解会出现一定差异。因此,在电视新闻视觉语言符号的传播中,要观照传播涉及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因素。电视新闻视觉语言符号系统的意义表达首先必须是可以理解的,并且达到无障碍的、不产生歧义的理解程度。而后视觉符号系统中既要延续一种文化传统,又表现出不同时代的风格特征。电视新闻视觉符号系统的建构要避免语义表达的冲突,尤其当符号系统由技术物质性主题到审美情感、审美情感到符号秩序、符号秩序到意识形态的变换后,符号系统及符号意义的表征通常会具有哲学、社会、美学、宗教等高度,而由此引发的冲突则是最激烈的,也是难以解决的,因此,设计者必须从一开始就注意这种符号意义表达可能引起的意义冲突。而区域文化是新闻传播视觉符号创意设计的基础,饱含民族特色的视觉符号会传达出强烈的地域文化与时代风貌。

(一)区域文化对于新闻传播视觉符号的意义

1.电视新闻视觉语言符号形式昭示特定的文化内涵。

2.电视新闻跨文化交流的媒介建构与语言传播。

电视新闻视觉语言符号在视觉传播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为不同经验背景、文化背景的观众提供信息获取与理解的便利。电视新闻中的视觉符号语言能超越时空距离,跨越地域界限,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拥有一种共同的视觉语言。它的生动和直观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力有时是任何语言的描绘都无法企及的。电视新闻运用直观而丰富的视觉语言符号承载着不同地域的文化信息,增加了人们的沟通,促进了跨文化的交流。但是,在跨文化交流的媒介建构与语言传播中要时刻考虑信息传播中的接受人群,考虑他们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避免触及文化的禁忌,冒犯受众的人格,避免引起文化的纠纷。

第2篇:视觉传达设计背景及意义范文

1视觉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常规性优势

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处于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受众受到个体因素和群体因素的影响,再加上语言交流障碍,难以解读每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所有文本文字。相对而言,视觉符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跨越这种障碍,在同样的时间、范围内远远超过文本文字所传达的信息量。有学者认为,最能保证思维的传递方式应首先是图画,其次才是唤醒记忆的文字[2]。尤其是在传统文化与多元化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即使是精通多门语言的观者也未必能够精准地理解文字背后所隐藏的全部信息。视觉符号能够超越文字的传播局限,达到准确、全面、多方位的信息传递功能。诸如世界杯的赛事图案、各国的国旗国徽以及联合国的标志等,都是以视觉符号的形式来完成跨文化信息的传播,观者可以依据不同的视觉经验体验到其所承载的意义与情感。在现实生活中,视觉符号的跨文化传播已经无处不在,美剧、韩剧、精心制作的火热大片风靡全球;杂志书籍中的图画版面占据了大半部分;公交站台前的广告牌、建筑物上电子屏幕插播的广告。超负荷的工作压力、繁琐的都市信息使人们越来越需要言简意赅的视觉符号来进行视觉信息的补偿,视觉符号传播已经成为受众文化交流的主导方式。当然,视觉元素要尽可能以最简单、易读的方式去表达。所谓的“简单”并不是指简单的文字或句子,而是以图表、符号的形式来表现视觉元素。实际上,人类认识自然界与社会生活的方式,首先都是从直观明了、言简意赅的信息开始的。正如有的学者所言,感觉是大脑选择、理解、转换数据的特有方式;直观性、形象化的视觉符号使人们透过感官去感知双眼看到的信息[3]。这一观点在跨文化的广告传播中得到了明确验证。多项研究表明,视觉是人类感知世界的首要方式,观者获取的信息量中的80%都来自于视觉,其余的20%由其他感官系统组合而来,而人脑神经中支配视觉器官的神经占了1/3;在认知活动中,视觉的存在能够有效地解释图式的含义;图式来自视觉,因此抽象也来自于视觉[4]。拱形的“M”是代表麦当劳的典型标志,儿童见到“M”就会想起麦当劳快餐的美味可口;上校先生的头像代表着肯德基,它遍布于全世界的肯德基门店,这不仅体现了该公司贯彻一致的企业文化,还传播了深入人心、直观明了的视觉符号[5]。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具有品牌识别性的视觉符号不仅能够克服传播过程中的文字理解屏障,而且能够促进商品的市场营销,使观者见到品牌符号就能联想到该企业的产品。可以说,这样的视觉信息传播简单、易懂、直达人心。

2视觉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差异性误读

在“识图时代”的今天,视觉符号已成为信息传播非常有效的传播方式,但在具体的传播过程中,仍有其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传播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所导致的理解偏差。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曾提到:即使是具体的视觉元素,也有可能复杂难懂而让人误解[6]。对于同一个视觉符号,文化层面的相异或者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其传播背后的意义也许就有了不可思议的改变,其所表达的表层含义或者隐性意义也会因此产生偏差。例如,鸟类动物的鸽子在表面上仅仅是动物的象征,但其表达的隐性含义则为和平、友爱、善良。这种心理过程被罗兰巴特称之为联想链,也就是“整合画面叙事承载的所有符号[7]”。联想链即以编制精准的编码形式来传播复杂的观念,这样的编码系统会由于社会、历史、风俗的影响在人的联想中自发形成。同时,编码会因为受众的文化层次、文化结构等因素发生递进改变和主观选择性接收。如红色在东南亚文化圈象征的是喜庆、吉祥、欢快等积极向上的情绪,以及注意、警惕等提示性含义;但在欧美文化中,红色代表的是危险、血腥、暴力、冲突等令人紧张的心情。即使是在日本、韩国等东亚民族,也会对红色有一定的抵触情绪。视觉符号类似于其他认知活动,在感知的过程中也会被误读。例如,人们对运动品牌KAPPA标志的误读。KAPPA是意大利原创民族品牌,品牌标志是1976年由意大利本土设计师设计,其构成元素主要取自人体动态符号,在意大利颇受欢迎。在意大利的文化里面,人体美和力量美是体育的最高精神,同时也是时尚、活力的象征。这在KAPPA不同时期系列标志设计中都得到了明确而强烈的体现。KAPPA早期标志设计见图1(图1-2均摘自KAPPA官网),KAPPA标志设计见图2。2002年,该品牌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但在中国市场上得到的反响却远远不如美国的NIKE和ADIDAS这两大运动品牌,其标志甚至成为广受争议的符号。KAPPA公司在网络上所做的商标含义调查显示:在中国,有相当一部分人把该品牌标志仅仅理解为“性感”这一带有色情意味的内涵,甚至各大网站上经常可以看到对该品牌标志的戏谑、嘲讽。可见,该品牌标识在传播过程中因为文化差异而被误读了。同一品牌的形象在不同的文化领域里,其含义之所以发生如此大的差别,正是因为跨文化传播中没有考虑到视觉符号所可能产生的文化差异。意大利是开放、热情的民族,罗马时期就对力量、人体有正面而积极的认知情感;而我国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一切与性相联系的人体形态与姿势等都是被压抑、掩饰和充满幻想的,因此,在这样两个对人体认识迥异的文化环境里,在选择视觉符号作为传播手段时,就不能忽略文化差异对视觉传播的影响。

3视觉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差异弥合

其一,强化情感共鸣与融合。《舌尖上的中国》就是通过强化情感共鸣实现跨文化信息传播的典型例证。该片在全力营造一场视觉美食盛宴的同时,充分考虑并尽力弥合跨文化差异所可能产生的信息偏差,即在充分展示中国文化特殊性、差异性的基础上,注重触及共同的情感,引感共鸣。例如用“微距特写影像”直接触发人类热爱美食的共通性,见图3a(图片摘自《舌尖上的中国1》第1集)。电视画面不遗余力地描述普通国人在劳动过程中不为人知的趣味横生的生活细节,极力渲染烘托大众价值观中普遍崇尚“热爱劳动是一种美德”的普遍性,见图3b(图片摘自新华网)。正是触碰了最容易激发的情感神经,使观众对普通劳动者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作品充满了人类情感的共通性和人性化的光辉,巧妙而自然地消除了跨文化传播中由于饮食文化千差万别而产生的心理差异,激发了人类内心最原始、真实而又相通的情感闸门。其二,视觉符号民族化、本土化转换。宝洁公司旗下的Rejoice洗发产品,其字面含义是“高兴”。进入中国市场时,在标志设计中借用了中国文字“飘柔”作为产品标志,令人感到新奇独特,简洁的标志将该产品能使秀发飘柔的优点展示在受众面前,堪称智慧之笔[8]。飘柔标志见图4(图片摘自Rologo标志共和国)。在这一案例中,广告设计师采用了易于中国人接受的文化传播方式,用商品服务宗旨的文字表达与自然形态相揉和,凸显出商品的功能性特点,符合中国写意传统设计观[9],实现了视觉符号的本土化转换。再如,作为最早进入国际市场的国际饮料品牌之一,PEPSI在进入中国市场时选取同声异义的汉字“百事可乐”为在中国的产品名称,寄予吉祥、美好、欢乐的寓意。这一品牌标志的转换快速实现了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并很快成为与可口可乐相媲美的饮品[10]。在北京奥运会的准备阶段,百事可乐大胆推出了奥运纪念罐的包装,将一贯的蓝色包装替换成代表中国民族文化的红色包装,见图5(图片摘自新浪网)。这样的策略转换不仅提升了国人对该品牌的忠实度,更拉近了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跨度,成为视觉符号民族化、本土化转换的经典案例。其三,培育受众群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在跨文化传播中,受众群需要在跨文化传播中寻求差异文化中的共同特质,形成跨文化理念或“第三种文化”,也即是受众群在构筑自身主体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不同文化中能互相理解和融合的部分。跨文化理念的形成需要受众群不仅掌握与获取东西方文化的知识,更需要具备对待不同文化的快速适应与理解能力。文化差异性弥合或适应是文化调和、理解、接受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时间过程,绝对不是表面的“可见即可知”,因此受众群需要以耐心和宽容心理解与接收跨文化信息。面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媒介的视觉符号,灵活性和适应性可以使受众群迅速适应当下环境,并对外来信息进行及时的反应和共鸣。例如,骆驼牌香烟品牌就是该品牌创始人看了一场马戏表演时,偶然地将骆驼的视觉形象描绘在香烟盒上而形成的,见图6(图片摘自搜狐网)。在跨文化背景下,面对不相关联的文化符号,信息敏感的受众往往进行与信息刺激相关联的联想和创意想象,进而形成诸多创意形象或品牌标识。美国壳牌石油品牌标志见图7(图片摘自搜狗百科)。可见,信息受众群对视觉符号的快速适应性以及跨文化意识,是推进跨文化信息传播的关键。

4结语

第3篇:视觉传达设计背景及意义范文

论文摘要:图画现代主义是广告设计语言在装饰艺术运动和现代主义艺术综合影响下的过渡状态,它极大地巩固绘画要素在平面设计领域的地位,在现代广告视觉语言现代性转捩的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它以特殊的形式主义语言表达了时代特有的精神内涵。.

图画现代主义肇始于20世纪初,促使它产生的原因首先在于西方各国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商业宣传的需要;其次,由于印刷技术——石版印刷的完善并大量用于商业海报设计从而出现平面设计表现力的丰富;第三,现代主义艺术语言的娴熟运用,使得这一时期的商业美术作品的形式语汇完全呈现出现代艺术语言的家族特征:简洁的图形、平图色彩以及富于表现力和图形化的文字。因此,一批设计师游走于视觉抽象和图画传达之间,将网画现代主义演绎到极致。

一、现代主义艺术语汇对平面广告现代视觉形态的建构

新艺术运动和装饰艺术运动时代的广告设计同样重视广告画面的插图图像,但有着强烈的主观装饰和唯美追求。而在现代艺术影响和洗礼之后的广告设计插图更进一步尊重广告信息传达的目的。

其中有代表性的广告视觉样式创造者鲁西安·伯恩哈特(LucianBernhard)就是一位中坚人物。伯恩哈特的商业广告设计奠定了现代广告设计的基本样式——简单的罔形描述广告主的产品或公司名称,主题突出,目的鲜明,强烈的色彩对比和设计意识(而非艺术表现的需要)造成视觉冲击和明确的视觉印象,从而实现和发挥良好的视觉传达功能。在广告艺术设计史上伯恩哈特的贡献在于他完成了现代商业广告设计的现代化转型,即从新艺术运动时期艺术化和唯美化的商业海报设计向服务于现代商业活动的视觉传达设计的转折。但是,这个转折绝不是功能主义和艺术表现的简单对立。广告设计的现代转折并不意味着对艺术表现的发扬或者舍弃,图画现代主义广告设计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广告设计走向现代的关键在于设计重心转移到对广告信息传播的有效性的重视,强调广告诉求基本点的视觉传达;同时,这种传达所运用的基本语汇并没有脱离整个时代艺术风尚的影响。例如,伯恩哈特早在1905年设计的普莱斯特火柴公司平面广告和1912年设计的斯第尔皮鞋广告就是两例经典的说明。普莱斯特火柴公司平面广告的设计方案是在一步步简化的过程中成形的。最早的设计方案画面主图像有圆桌、方格布、桌上有烟灰缸和点燃的雪茄,画面背景还有装饰性的跳孩。然而,作者最终一步步简化,大胆删节直到剩下两根火柴和公司名称的艺术字体。斯第尔(Stiller)皮鞋广告的基本视觉结构同样如此,只有产品形象和公司名称的艺术字体。然而,二者均匀的背景色彩,产品大胆而简洁的形象描述、平涂色彩无不受到现代主义艺术语汇的熏染。着名设计史家菲利浦·梅格斯在其着作《20世纪视觉传达史》评价道:“这位年轻的艺术家或许没有意识到,他把自然主义简化并且消减到视觉传达的形体语言过程中,已使视觉招贴移进了一步。劳特雷克(ToulouseLautrec)曾开始这个过程,而伯加斯德夫(Beggarstafs)兄弟曾继续这个过程。伯恩哈特则创始了用平涂色的形体、产品名称和产品形象的处理。”这个评价极为中肯,指出了伯恩哈特的图画现代主义广告设计在现代艺术史和现代广告设计史中的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一方面,广告平面设计的视觉组织结构发生了现代转折:最大限度的删节和减少了商业视觉传达以外冗余的图像内容和画面信息;另一方面又强烈的受到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影响,创造出具有视觉表现力的插图和造型,显示了与现代艺术千丝万缕的承递关系。图画现代主义广告设计呈现出广告设计艺术现代转折的一种过渡状态,他有革命性和继承性的双面特征。梅格斯的总结极为确切:“它(图画现代主义)受到现代主义艺术的强烈影响……视觉传达设计师受立体派和构成主义的影响。但认识到要有说服力的向一般大众传达,就要维持与图画的联系。他们一方面创造表现的和象征的形象,另一方面他们关心画面的视觉组织,他们在这两方面走钢丝。这种传达的意象和设计造型之间的对话,产生了图画现代主义的刺激与活力。”在他的影响下,德国广告设计界和平面设计界形成了一个遵循伯恩哈特方式发展的设计运动,称为“海报风格”。这场运动涉及平面设计的很多侧面,同时对室内设计、工业设计产生影响。其设计风格大量汲取了现代艺术的精髓,并结合“装饰艺术”运动的细节处理,品味相当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然而在二次世界大战特殊的语境中,海报设计以特殊的身份介入战争的宣传,以感情力和注意力结合的方式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

二、后立体主义图画现代主义对视觉语言现代性转捩的影响

图画现代主义的延续与发展是后立体主义图画现代主义(Post—CubistPictorialModernism)的出现和风行。在现代平面设计史中,人们一般把装饰主义艺术运动在平面设计上的反映称为后立体主义图画现代主义(Post—CubistPictorialModenrism)。

在这一运动中涌现的两位设计师爱德华-考夫(Edward McknightKaufer)和卡桑德拉(A.M.Cassandre)分别都在商业广告设计领域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他们的历史地位如果定位在广告设计艺术形式的现代转型,那么我们可以归纳为在于顺应了现代化机械化工业大生产,并进而探索出中和与融通的机械理性和优雅华贵的广告设计艺术语言。考夫的广告设计风格和设计成就是现代广告设计艺术语汇现代转折的典型和代表。一方面,他的广告设计作品融会了装饰主义艺术语言的优雅和唯美特征:色彩明快、构图独具匠心,不是简单的产品照片或者效果图。这种优雅和迷离的艺术效果是有工业革命后城市文化发展和变迁的文化背景作为底蕴的,其中巴黎的城市生活构成了这种效果的灵魂。在这样一种文化和时代大背景中广告设计家的惯用艺术语汇那面受其影响,千丝万缕的微观文化传播与影响构筑了现代广告设计艺术语汇的复杂和丰富内涵。设计史家在描述和分析考夫的广告艺术轨迹的时候往往直指要害——1913年美国纽约举办的“军械库”展(theArmoryShow)的现代艺术语言影响。这是欧洲现代主义艺

术成就在美国最集中、影响最大的一次展示,展览将欧洲的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诸艺术流派介绍进美国。虽然舆论大哗、指责不断,但是作为现代主义艺术语汇的跨洋传播活动,以及对美国广告设计艺术语汇的现代转换所起到的作用却是供认不讳的。所以考夫的广告艺术设计语言明显带有欧洲现代艺术影响的文化基因。考夫1918年为英国《每日论坛报》所作的广告设计就是明证:作品整体结构为直立长方形,明黄背景底色,画面上段为黑白两色立体构成的象征性飞鸟;下端为报纸名称字体,简洁鲜明。一方面,广告视觉传达信息准确,主体明确;另一方面,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艺术语言特征鲜明。卡桑德拉的法国铁路公司广告和大西洋轮渡平面广告设计也显示出立体主义风格图形创作的力量。1923到1926年问他曾设计出惊人的作品,他运用最简单的图形结合恰当的文字传递出无限丰富的意义,他的海报设计成为象征性立体主义平面风格的典范。可以说没有对以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为代表的现代艺术语言的学习和锤炼是不可能凭空发展出广告设计语言从新术运动画意插图和装饰画面的图形化转化的。在这一视觉语言现代性转捩的过程中,现代主义艺术的语言探索起到了承上启下和无可限量的作用,间接地催生出现代广告的基本视觉形态。

后立体主义图画现代主义以“装饰艺术”运动运用到平面设计上为明显标志。“装饰艺术”注重平面上的装饰构图,大量采用曲折线、成棱角的面、抽象的色彩构成,从而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装饰效果。这种风格被许多法国平面设计师采纳,创作的作品多以巴黎的夜生活为背景,凸显出城市的魅惑,从而具有了更深层意义上的文化价值。让·卡卢的作品是很有说服力的代表。1930年他为《名利场》杂志设计的封面,利用线条的变化组成象征的男女,加上由色彩烘染形成的霓虹灯效果以及黑色背景中的摩天大楼的灯光,营造出纸醉金迷的名利场镜像,具有极强的现代感。除了上文谈到的德、法、美等同,英国、奥地利也出现了“图画现代主义”平面设计运动,并取得了世界范围的影响,它们共同勾勒出“图画现代主义”的发展。

三、图画现代主义的设计史意义

总的来看,“图画现代主义”平面设计运动综合了当时各种现代艺术流派和设计流派的精髓,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平面设计风格。一批设计师潜心经营,用独特的视角记录历史的脉动。他们捕捉到现代化和工业化机器和技术的内在肌理,以立体派的空间组织和观念,在对形象的阐发上开拓了新的方向。尤其是法国设计师的作品几乎成为都市文化学者无法绕开的视觉经验。梅格斯曾这样说,视觉传达设计的直接性和短暂性,结合它与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联系,使它比许多其他人类表达形式更接近于表达一个时代的精神。而图画现代主义的意义即在于此。

上升到视觉现代性的高度,可以说图画现代主义平面设计流派是广告设计艺术语言现代转型的中介和过渡。视觉形态的现代性转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逻辑问题,一方面它的确是社会化大生产带来的视觉传达、商业社会定型带来的以商品促销为中心的广告信息传播需求的结果;但是,视觉形态现代转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又体现出相当的复杂性。

各种现代主义艺术流派、设计流派与文化追求从宗教、文学、绘画、建筑观念的变革人手从而塑造出崭新的理性而抽象的形式语言,其影响力之大可以说塑造了现代社会所有人为事物和生活环境的视觉形态基础。视觉形态现代性转折的结果,一是锤炼和积淀出深厚的理性主义视觉语言基础(即便是后现代主义平面设汁和设计造型语言也无法回避这种视觉文化传统的影响);二是通过图形化、平面化的平面语汇设计,准确传达现代社会运作的各种信息,包括现代生活和T作环境、科学研究、以及服务于企业运作和宣传的各种信息传达活动。

第4篇:视觉传达设计背景及意义范文

一、 平面设计的复古主义艺术表达

(一)色彩设计的复古主义艺术表达

建构于色彩设计的复古主义艺术表达,为整部影片描绘了一个深沉的乡愁式的怀旧基调,在此基础之上,平面设计的隐形魔力之手更以出色的形制设计,为《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影片精雕细琢出了复古主义艺术表达的触手可及的视觉体验。这种视觉体验从影片开篇中的那本捧在少女手里的《布达佩斯大饭店》著作就已经开始了。显然,《布达佩斯大饭店》是一部原创的影视艺术作品,并无原著,这部粉红色的著作当然是平面设计的杰作。从创作背景我们知道,在深受茨威格作品影响下的主创者是在“欧洲逝去”的怀旧情绪之下创作的这部拟真杰作的。同时,布达佩斯大饭店粉色外墙这一充满着少女式童真的色彩设计,一下子就将观众的思绪,带回了那个对于整个欧洲而言不啻是一种乡愁式的怀旧情感印象之中。从传统的意象而言,粉色无论如何也无法与一家大酒店相衬,粉色的纯真其实是一种平面设计的色彩美学所诠释的一种借以触动观众的欧洲感性。

(二)形制设计的复古主义艺术表达

建构于色彩设计的复古主义艺术表达,为整部影片描绘了一个深沉的乡愁式的怀旧基调,在此基础之上,平面设计的隐形魔力之手更以出色的形制设计,为《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影片,精雕细琢出了复古主义艺术表达之下的重新复活了的欧洲――那个复古主义的真正意义上的欧洲。这种视觉体验从影片中的每一幕的形诸于平面计的幕布就可以无比真切地获得。例如,第一幕的红色门形幕布与第一幕中频繁使用着的电梯的背景完全相同,而在第一幕之前多次被使用的电梯却是另外一种形制,开篇之后的电梯则俨然成为了一种戏剧舞台的背景,在平面设计之下的幕布具有高对比的高艳与明丽色彩。其实,无论是开篇中的许多平面设计图景,还是影片中的旗帜、钞票、邮票、标识、器物等都对一个虚拟的欧洲进行了真实且真切的刻划,赋予了全球观众一种及乎触手可及的视觉体验,从而完成了一种虚拟之下的复古主义的艺术表达。

(三)符号元素的复古主义艺术表达

由色彩设计而形制设计将平面设计承托着的复古主义艺术表达推进了一大步,符号元素的有机建构则更将这种艺术表达向形而上的高度进行了更具艺术深度的托举。符号元素并非在所有影片之中都能够较好地隐性建构起来,在某些影片之中,过于显性的建构反而彻底摧毁了整部影片的整体审美,使得这些显性建构的符号元素过于喧宾夺主。而从《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影视艺术杰作来看,隐性地建构于其中的以平面设计工作所完成的符号元素,既为整部影片完成了完美拟合复古主义的客观真实,又为整部影片带来了异常自然的融入机制,这就使得符号元素事实上已经以平面设计手段,成为这部影视艺术杰作之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影片中的平面设计不仅完成了基于符号元素的复古主义艺术表达,而且更在符号元素之上,建构起了一种类似于立体式的符号元素复古主义艺术表达,进而出色地完成了虚拟下的拟真艺术表达。

二、 平面设计的审美时空艺术表达

(一)多层嵌套的审美时空艺术表达

《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五幕式的影视艺术杰作,从开篇起就进行了层层嵌套,每一层嵌套都由平面设计开始,第一层嵌套由献祭的少女手中所捧的“原著”开始,“原著”为整部影片确定了审美时空的艺术基调,同时,也为整部影片带来了鲜活色彩承托之下的审美时空的艺术表达。[1]独具匠心的是,不仅每一幕的平面设计都各不相同,而且每一幕的平面设计都揭示了该幕的艺术主题。平面设计在这部影片中被铭刻了深沉的时代文化内涵,同时,平面设计更以其抽象能力完成了复古主义式的艺术表达,为《布达佩斯大饭店》带来了更加拟真于那个时代的既虚拟又真实的复古主义艺术体验。不仅如此,平面设计还为观众带来更具深度的审美时空的艺术表达。在复古主义艺术表达为审美时空的更加深度的艺术表达建构起各类意义空间的同时,这些意义空间亦为审美时空提供了借由平面设计拓展的艺术时空。

(二)欧洲历史内涵的审美时空艺术表达

欧洲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内涵,正因为拥有这些值得骄傲的历史内涵才使得欧洲能够在二战的废墟之上重新快速崛起为世界最发达的地区,回到平面设计上来,我们看到,欧洲文明底蕴为《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影片的平面设计带来了全方位的审美影响,同时,这种审美影响也透过创作者的艺术表达,在影片中建构起了足以承托影片艺术时空的平面设计精品。例如,影片中虚构的祖波罗卡邦国的钱币的平面设计,就深深地浸透了欧洲的文明底蕴。祖波罗卡邦国的钱币以翼龙为图腾,从平面设计技巧来看,创作者刻意将其进行了扁平化,旨在突出俯冲着的翼龙的喙部与两只利爪,与普通钱币的单独对象不同的是,祖波罗卡的钱币图腾在主要图腾翼龙的前方还设计了一只正在逃逸的白色和平鸽。创作者其实是以这种图腾式平面设计钤印了二战时期欧洲黑暗的历史,同时,也是为欧洲因二战而逝去的辉光的一种献祭。

(三)欧洲文化内涵的审美时空艺术表达

欧洲文明虽相较世界四大文明略短,但却同样源远流长。《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影片在重建欧洲昔日文明方面颇有建树,仅就平面设计而言,可谓相当地出彩。例如,影片中不断出现的报纸,不仅日期每一期都要更换,还要根据时势变换不同的文章、甚至不同的天气预报,同时,平面设计还兼顾了新闻的文化性,比如其中的一期,就是在报头的位置处以艺术字体报导了“横贯阿尔卑斯的约德尔唱腔”,而在下面报眼的位置则以鲜目加黑加大字号的字体报道了“战争会爆发吗”。显然,这样的一喜一忧的设计在凸显欧洲文明的同时,也将观众的思绪拉回了那个战前的欧洲,更易令观众沉浸式地重温昔日欧洲文明。不仅如此,主创者还别具匠心地在酒店大堂设计了祖波罗卡邦国式的标语,所设计邮件也与欧洲20世纪40年代文明相符,设计出了祖波罗卡式的与年代相符的邮票邮戳,就连影片中杜撰的门德尔斯蛋糕盒以及晚餐餐单也均别具文化审美时空的艺术表达。[2]

三、 平面设计的意象传递艺术表达

(一)平面设计的意象传递艺术表达的构成主义架构

《布达佩斯大饭店》一片所反映的是20世纪上半叶的文明之光正炽的欧洲,纵观其时的欧洲,恰是为平面设计奠基的构成主义理念由诞生而毕露锋芒的时期,在前卫艺术的不断驱策之下,对于精神世界的沉浸体验的强调,使得构成主义横空出世。令人惊喜的是,这部影片中的平面设计在其构思阶段,显然对这一时期的艺术进行了一定深度的回溯,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了典型的构成主义式的艺术架构,影片中的这种艺术架构的清晰痕迹从建筑物装饰、场景氛围营造、火车装饰,甚至是监狱等的装饰上都能够俯拾即是,这些典型的构成主义的艺术架构诠释,以平面设计的高超怀旧手法,打造出了一种类似于构成主义精美海报式的艺术化的意象传递,这种旨在艺术化意象传递的平面设计,其实更需要融入情感,以创作者注入情感所建构起来的意象对观众进行更加深度的意象传递。

(二)平面设计的意象传递艺术表达

这部影片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塑造了一个已经无法在现实中回归且重拾的昨日欧洲,在影片最后的部分,揭示真相的第二份遗憾,就其精美的平面设计而言,可谓中规中矩。同时在这份设计精美的遗憾中,已经用谋杀一词暗喻了欧洲文明的被蹂躏,这就像是仅存的文明微光被置诸野蛮的屠宰场上一样,这显然是悲情终曲下的对于文明的一种极端亵渎行为。影片中男主角古斯塔夫特别旅行许可的被撕碎,亦呼应式地象征了纳粹对文明与和平承诺的肆意践踏,并且这种践踏也一并摧毁了整个欧洲文明。[3]《布达佩斯大饭店》既试图以艺术视角重新建构那个昨日欧洲,又试图以平面设计的手段作为一种时空联系,由平面设计实现整部影片中的文明意象。当然,从这部影片所传递给我们的艺术表达审视,任何观众都深切地感受到了那种最初形诸于视觉,最终油然升华为意象的那种由二战中畸变人性对比下,更显的崇高的欧洲文明统御之下的文明精神。

(三)平面设计的意象传递艺术表达质感建构完形

平面设计在《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影片中不仅承载了不断嵌套的剧情与不断出现的众多人物烘托渲染的繁重任务,而且更承载起了整个欧洲的文明意象的传递,影片中的平面设计的审美时空为意象传递等更具深度的艺术表达提供了无极拓展的时空范畴。这部影片不仅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而且平面设计更为这部影片平添了真实、庄严、厚重的质感。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够产生较为沉浸的视觉享受,关键在于主创者更多地采用了对称构图,同时,更以固定式的平面镜头降低景深感,并以封闭式画框式构图强化视觉审美表达,而所有这些将这部影片审美加以强化的手段,显然每一步都需要平面设计进行意象传递的艺术表达。例如,影片开篇中由平面设计所打造的粉色山峦与粉色峰巅,以及嫩粉色的在浅粉色从林背景下的布达佩斯大饭店。在淡淡的飞雪的掩映之下,仿佛令人恍若置身于仙境之中,这样的意象传递足以令观众油然致敬那曾经的欧洲文明。[4]

第5篇:视觉传达设计背景及意义范文

【关键词】 网页与平面设计 色彩 心理学

        1 网页的平面设计

        每个网站都是由诸多网页构成,故网页是构成互联网的基本元素。我国这两年的网络发展非常快,网站数量也以倍率增长,然而网页的设计却不容乐观。除了一些大的专业网站在版面的编排上比较讲究之外,其他很少见到界面设计考究、美术创意优秀的中文网站,这是因为没有和平面设计紧密结合。网页本身就是无数个“页面”的平面,平面设计规则也适用网页设计,网页设计的审美需求是对平面视觉传达设计美学的一种继承和延伸。两者的表现形式和目的都有一定的相似性,把传统平面设计中美的形式规律同现代的网页设计的具体问题相结合起来,才能设计出符合审美规则的网页。故设计者应该巧妙利用平面设计的设计规则,结合网络媒体的特点,认识网络,了解平面的特征,才能使网页更加适合于网络上的传播。

        平面设计中如变化和统一、条理与反复、对比和调和、均齐与平衡等,对网页中文字、图形、色彩的设计都是十分有效的视觉规律。首先,网页的内容与形式的表现必须统一和具有秩序,形式表现必须服从内容要求,网页上的各种构成要素之间的视觉流程,能自然而有序地达到信息诉求的重点位置。在我们把大量的信息塞到网页上去的时候,考虑怎样把它们以合理的统一的方式来排布,使整体感强的同时又要有变化,怎样使它们脉络清楚又富有清晰的视觉效果等等。例如哈尔滨商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网页设计之欢迎界面,在黄色的背景衬托下,各种线条贯穿其中,运用平面设计中的图形设计加以修饰,增加网页设计的美感和大众的视觉审美需求。符合设计学院的设计的理念,又有学术机构的沉稳。内容与形式的表现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其次,突出主题要素,必须在众多构成要素中突出一个清楚的主体,它应尽可能地成为阅读时视线流动的起点。哈尔滨商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网页设计之主页设计作为设计的主体,如果没有这个主体要素,浏览者的视线将会无所适从,或者导致视线流动偏离设计的初衷。主页设计中各构成要素在组合时,要注意其结构的轻重大小、虚实、多少等对比因素,加强视觉力度,以强化页面的整体吸引力。再次,网页版式的新意,网页的版式设计同报刊杂志等平面媒体的版式设计有很多共同之处,它在网页的艺术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谓网页的版式设计,是在有限的屏幕空间上将视听多媒体元素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将理性思维个性化地表现出来,是一种具有个人风格和艺术特色的视听传达方式,它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也产生感官上的美感和精神上的享受。哈尔滨商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网页设计的版式设计赋予了很多心意,版面运用欢快轻盈的风格进行设计,打破常理设计规范,有鲜明的节奏感,给人以生机盎然的感受,版面中的文字和图片利用线条隔开,主题突出,追求某种富于活力的图文编排与设计。

        2 网页视觉设计中色彩的设计

        网页的色彩,是最先也是最持久地给浏览者以网站形象的因素,浏览者在浏览网页时,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页面的色彩设计。色彩本身是无任何含义的,有的只是人赋予它的。但色彩确实可以在不知不觉间影响人的心理,左右人的情绪,所以就有人给各种色彩都加上特定的含义:红色:强有力、喜庆的色彩,很容易使人有兴奋感觉,是一种雄壮的精神体现;黄色:亮度最高的色,给人感觉就是很有温暖感;绿色:美丽、优雅,给人感觉大度、宽容;蓝色:永恒、博大,给人感觉平静、理智;紫色:神秘、女性、温柔、冒险;黑色:有时给人沉默、虚空的感觉,但有时也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白色:有时给人无尽的希望感觉,但有时也给人一种恐惧和悲哀的感受;灰色:具有中庸、平凡、温和、谦让、中立和高雅的感觉。网页的色彩使用得当可以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使页面更加生动。巧妙使用色彩可以直接影响阅读者的观赏兴趣,因此,色彩设计在网页设计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网页的色彩设计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2.1 确定主体色。确定一个主色调,可以有利于体现网站主题,遵循主从关系,这是最稳定的处理色彩原则,在网页设计页面上,除白色为背景外大量使用的颜色,就是这个网页的主体颜色。如果在同一个页面内运用了多种颜色,把握不好的话,就无法确定哪个是主体色。因为其他的颜色面积不能过大,要遵循主从关系。我们现在看到的网页,一般以浅颜色为背景的居多,如浅灰色、浅黄色、浅蓝色、浅绿色。以浅颜色为底,哈尔滨商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网页的主体色就是以浅黄色、浅蓝色为主色调,整体感觉柔和、素淡,配上深颜色的字,如黑色,读来自然、流畅,也有利于突出页面的重点,有利于整个页面的配色,更容易为大多数人认可和掌握。 

其他一些次要内容,如背景图片、线条适宜采用不抢眼的颜色,以免喧宾夺主。只有少量精心选择的元素,为了突出强调主页的视觉效果,题头部分采用明亮的色彩,这些彩色亮点就会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并有设计艺术学院的特色。

       2.2 背景色处理。在背景的色调搭配上一定要注意不能有强烈的对比,特别是同时使用色彩对立的颜色。大面积颜色适宜采用低比度,因为过于丰富的背景色彩会影响前景图片和文字的取色,严重时会使文字溶于背景中,不易辨识。所以,背景一般应以单纯为宜。如果需要一定的变化以增加背景的厚度,也应是在尽量统一的前提下的一种变化。例如在制用标题时,为追求醒目的视觉效果,可用比较深的颜色,配上对比鲜明的字体。实际上背景的作用主要在于统一整个网页的风格和情调,对视觉的主体起到一定的衬托和协调作用,一方面吸引网民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有助于体现网站的主题。对一些明度较高的网站,配以黑色,可以适当地降低其明度。白色是网站用的最普遍的一种颜色。很多网站甚至留出大块的白色空间,作为网站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是留白艺术。哈尔滨商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网页设计的二级界面就较多运用留白艺术。留白,给人一个遐想的空间,让人感觉心情舒适,畅快,恰当的留白对于协调页面的均衡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2.3 页面的色彩分配。网页标题是网站的指路灯,浏览者要在网页间跳转,要了解网站的结构,哈尔滨商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网页设计的导航设计利用页面中的一些小标题,使用稍微具有跳跃性的色彩,吸引浏览者的视线,让他们感觉网站清晰明了,层次分明。网页标志是宣传网站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所以这两个部分一定要在页面上突迎而出。怎样做到这一点呢?logo和banner设计来源是哈尔滨商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标志,鲜亮、对比强烈的标志设计寓意哈尔滨商业大学设计学院的设计精神和学术精神,logo和banner的色彩跟网页的主题色分离开来,突出主题。网页文字是网页传递信息的主体,如果一个网站用了背景颜色,必须要考虑到背景颜色的用色,与前景文字的搭配等问题。一般的网站侧重的是文字,所以背景可以选择纯度或者明度较低的色彩,文字用较为突出的亮色。让人一目了然。设计艺术学院网页页面当中的文字设计并没有使用大众的黑色,在白色背景的衬托下,深灰色的文字既有利于读者的阅读,又赋予了活跃的气氛。导航菜单所在区域是网民利用率比较高的,把菜单背景颜色设置暗一些,然后依靠较高的颜色对比度、比较强烈的图形元素或独特的字体将网页内容和菜单的不同目的准确地区分开。页脚,这一项最不重要,不应该喧宾夺主。可以考虑和侧栏相同的颜色,设计学院的页脚稍微压了一下深一些的颜色,也可以在配色上使用一些比较跳跃的颜色,用来引导视线。

        3 心理学与网页设计

        人类在互通信息的同时也在交换彼此的情绪,如果没有好的沟通情绪,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双方可能说没有两句话就结束谈话了。因此若要利用网络的方式做有效的沟通,则必须让沟通双方有临场感,并引起彼此“良好沟通情绪”。由于网页在计算机屏幕上呈现给别人视觉画面,因此一方面观者要学习从计算机画面上看见信息;另一方面网页设计者要了解观者的“看见”的能力,从而设计能使人易懂的画面,协助观者能看见信息。由此就涉及到一个认知的过程。认知心理学可以定义为:为了解人类行为,而对人类心智历程及结构所作的科学分析。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架构是“信息处理模式”。这个模式视人类为主动的信息处理者,探讨人类凭感官接受信息、贮存信息以及提取、运用信息等不同阶段所发生的事,所以认知心理学也常被称做“信息处理心理学”。而对于信息,感官记忆可贮存大量的信息,只是若不予以注意,信息很快就会失去。所以要进一步“注意”,作“图样辨识”,选择需要的感官信号做进一步的处理。一般说来,感觉刺激很少的信息很难被记忆,而那些能引起人们很强感觉刺激的信息很容易被人记忆。而现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是从网络获得,这就必定要求在网页的设计上要遵循认知心理学的要求,才可以被人们容易感知。网页设计就要善于通过信息处理心理学,唤起欣赏者身心结构上的类似反应,利用心理学在设计网页时,会缩短与网民的距离。设计学院网页设计运用了信息心理学和审美心理学进行设计,浏览者也会在高速的信息传递中快速掌握信息,让网民对页面有深刻的认识和感知,增强版面的表现力和可读性。

        网页设计是一种综合性的设计,它所涉及的范围非常的广泛,包括消费者心理学、视觉设计美学、字体设计、标志设计、人机工程、哲学、等诸多方面,当然也离不开一定的科学技术发展。技术与艺术、色彩与版式、图片与文字、构成了网页设计,哈尔滨商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网页设计只是网页设计中遵循原则的一个成功案例,在网络高速发展下,网页设计更似工作站,发挥更大的机能。

参考文献

1 徐珂等.网页视觉与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第6篇:视觉传达设计背景及意义范文

 

关键词:格式塔 网页设计 视知觉

引言

格式塔一词来源于德文“Gestalt”的音译,本意指的是形式、形状、方式、实质。格式塔心理学是一种与艺术有缘的心理学理论,其主要目标是探讨视觉感知及其与学习、思维的关系,它所研究的出发点就是“形”,“形”是经由知觉活动组织成的经验中的整体,与视知觉活动密不可分。而网页界面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向网络媒体的延伸,主要是通过浏览者的视觉感知来接受网站信息。因此,研究格式塔理论在网页界面设计中的运用,无疑对网页界面的设计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格式塔理论在网页界面设计中的应用

网页设计是将特定的视觉信息要素,根据主题表达的需求在特定的页面上进行的一种编辑和安排,其基础是视觉生理学和视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派通过对视觉感知的生理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视感知规律,其中包含了“图底”这个核心概念,和“简明原则”“接近原则”“相似原则”“闭合原则”等视感知特性,将这些规律引入页面设计,有助于我们优化视觉时代“形象过剩”状态下盲目的网页设计,提高信息传达的速度与准确度。

1.图与底

在人的知觉系统中最基本的一种知觉能力是在图形与背景间作出区分。“图”是居于前部的区域,“底”被看成是用来衬托图的背景。相对而言,图比底,轮廓较为完整、封闭,形状较为规则,面积比较小,色彩比较鲜艳;此外,更重要的是,能组织成为一定意义的区域倾向于被感觉成图。

由于图与底之间存在的这种相对性质,在网页设计中,应当明确区分图与底,主体与背景。另外,主体自身结构要清晰明了,背景不能过于复杂,这样才有利于浏览者辨别需要了解的信息。在背景的色彩搭配上应尽量选用同一色系的颜色,尽量避免同时使用色相环中相对的颜色,大面积同一颜色宜采用低对比度,避免用强烈刺激的颜色引起浏览者的视觉疲劳与厌烦情绪。格式塔理论的图-底规则不仅说明了主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条件,而且指出了背景在一个格式塔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网页设计中我们同样不能忽视背景的作用,图形是依赖于背景而存在的,要使主体感到存在,必然要有底将它衬托出来。因此无论在文字、色彩、图像,还是动画和视频方面都要坚持图底原则。

2.简明原则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人们的知觉有一种“简化”倾向,所谓简化并非仅指一般意义上的“简单”,即物体中包含的成分少或成分之间的关系简单,而是一种将任何刺激以尽可能简单的机构组织起来的倾向。我们的眼睛只能接受少数几个不相关联的整体单位,如果一个格式塔中包括太多不相关的单位,眼睛就会试图将其简化,把各个单位加以组合,使之成为一个知觉上易于处理的整体,否则,整体形象将无法被正确感知,这种形象势必会被人们忽视,以至拒绝接受。

我们可以将这一观点延伸到网页界面设计中。首先,在网页界面结构的设计上,应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网格结构,结构的设置应尽量简单明了,符合人的视觉流程,也符合人们对规则形的喜好,利于浏览者以最短的时间找到最需要的信息。

其次,在图像的选择上,应避免使用过于繁复杂乱的、容易分散浏览者注意力的图像,这样会增加浏览者找寻信息的难度。

再次,在进行文字编辑时,应该考虑编辑的最终效果。文字应给人以清晰的视觉印象,避免页面繁杂凌乱,减少不必要的装饰变化,使人易认、易懂、易读,不能为造型而编辑,忘记了文字本身是传达内容和表达信息的主体。在字体的选择上,虽然可供选择的字体很多,但同一页面上的字体种类最多只能有三四种,这样才不会显得花哨。字体的选择应依据段落大小和内容层次,由重到轻、由粗到细。字号的选择也应该依据内容层次由大到小,但到了节以下的层面,可以选用同一字号但用不同的字体加以区分。在文本密度方面,文本应该以短小的组块形式出现,并且应该经过编辑,以简化内容。

3.接近原则和相似原则

接近原则和相似原则的本质上都是简化和整体化知觉对象的组织原则,与前面的简明原则类似,人们在倾向于简化认识对象的同时,也倾向于将近似、接近的元素组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认知。也就是说如果不同的文字或图形组成部分位置靠近,浏览者就比较容易看出它们是一起的。根据这一原理,对于页面上的任何元素,如果在功能或内容上是相同或相近的,就应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相对较小的空间距离,做到“物以类聚”。比如,页面中用以解释图形或用以表明某一部分图形的文字就应当紧挨其所指的图形或部分图形。

相似的物体也很容易被认为是从属于一个系统,具有相似的功能。因而,需要通过将浏览者注意力集中于视觉范围内的关键概念,帮助他们获得信息。在网页界面设计中,可以通过强调、动画、对比色的使用或其他手段达到这一目的。假如一个图形中的组成部分都属于同一风格,这个图形就被视为一个整体。为了使浏览者重点关注图形中的特定部分,对这一部分可采用不同的颜色、动画、闪烁或其他区分方式。但是,如果一幅画面中区别过多,也会使浏览者难以注意需要获得的信息。因此,这些方法应该用于强调关键信息或图形的关键部分,而不宜用于大片信息。

4.闭合原则与网页界面设计

闭合原则是指一种完成某种完形的行动。这一规则表明,每一种视觉样式都可以被看成是一种陈述,对于模棱两可的视觉样式,人们会根据以往的经验按照不同的样式加以组织,这时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东西。因此,在网页界面设计时,应当避免出现不完整的图形,以免使浏览者花费过多的时间去琢磨图形的含义,而不是从网页上获取信息。

闭合规则还表明,视觉形象被知觉的形式是首先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被知觉,然后再以部分的形式被知觉。因此,在进行网页界面设计时,要强调整体风格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结语

将格式塔心理学引入网页界面设计,目的是希望网页设计向理性化的方向发展。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浏览者对页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现在的页面设计大多还是从直觉出发,离科学的页面设计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因此要想达到科学的页面设计,就要在设计时遵照人类的认知规律,并且将这些规律正确地应用到设计实践中。而如何将格式塔理论与设计结合起来,仍是我们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去研究与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

[1]曹方著.视觉传达设计原理,江苏美术出版社

[2]卡尔·考夫卡著,黎炜译.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浙江教育出版社

第7篇:视觉传达设计背景及意义范文

    【关键词】视觉形态;视觉传达;符号;认识;创新;多样性

    一、视觉与视觉传达

    视觉作为认识的一个过程,作为思维的一种活动,主要表现在视觉过程中对公众视觉形态的把握上,表现在对视觉形态背后自然的文化的意义的理解上。正是视觉的这种理解力建构了我们人类视觉传播的心理基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是通过视觉媒介获得的信息的受众,在生活中我们不仅通过阅读文字获得信息,同样也通过书写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维想法。

    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视觉传达在帮助社会进步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了充分发挥各种视觉传播手段的潜力,提高视觉传播的社会效益,自然而然地提出了视觉传达设计的要求,自然而然地在社会上分离出视觉传达的各种门类和设计师的各种专业的支撑。设计的目的是给予视觉传播的形式以清晰性、条理性和审美性,提高视觉传播的效率。

    视觉形态包含的范围非常的广,主要是通过眼睛对外界光刺激物的知觉描述,眼睛不仅对光有感受,对光源与物体的反光同样也具有感知能力,可以分辨出光的色彩和强弱。而我们的眼睛感知的则是外面整体的景象,将其分解为光色、形状、空间等最基本的视觉形态。这些最基本的视觉形态都是在光线的作用下,通过眼睛获得的感知。

    视觉可以感知光和色。光和色是不能分离的,光源里面包括了各种不同的光色,有光就有色,任何颜色的表现都不是孤立的。视觉也可以感知形状,大凡人眼睛能够看到的物象在背景的反射下会有一条若隐若现的轮廓线。形状主要反映的是物边缘的视觉特征,所以说一个物体的形状是非常丰富多样的。视觉同样可以感知体积与空间。就我们生存的状况而言,感知外部世界体积与空间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

    二、视觉形态与符号

    符号是一个大概念,包括了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个方面。语言符号是社会交流的语言体系,是经历数千年历史文化积淀形成的特殊系统,而且具有相对稳定和严格的社会约定。意义传播清晰明了,是人类非常有力的社会传播工具。语言符号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语言,一种是文字,通过视觉传达。因此,视觉传达研究语言符号的对象是就是文字。虽然运用语言符号进行社会交流意境足以应付人类的信息传递和情感上的交流。但人类社会的交流并不是说只是限于符号,人类进行社会传播的方式是很多样的。在试图传播过程当中除了有文字图形色彩等等传播介质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都能转化为视觉传播的媒介。除语言文字外的传播媒介被称之为非语言符号,在人类文明进行中,尽管语言文字在人类交流中占着主要的地位,但非语言符号在一定条件下发挥着积极地传播作用。

    如果对语言作进一步的研究就会发现,人类社会交流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运用最为广泛的是文字语言,包括两个方面,视觉文字和听觉语言。但是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决定了交流方式的多样性,也决定了语言的多样性。除了文字语言之外,也还有不少的不同的介质传播包括图像、色彩、形态等等,几乎无所不包。只要在一定的社会约定条件下,所有的可感知的物质其实都可以成为人类社会意义传播和交流的媒介。因此,符号学研究对象也是丰富多样的。

    然而对于我们来说,非语言符号的语言问题也是不能够回避的,图形、色彩、空间、材质、肌理等等视觉形态是否能够具有语言功能,是进行视觉形态研究的前提,如果视觉形态不具备语言上的功能,视觉传播的可能性就值得怀疑。视觉形态的予以问题也就无法展开了。

    三、视觉形态的多样性

    视觉形态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包括视觉形态所指的多样化和视觉形态所指的多样化两个方面。当一个意义用多个图形来表达,即一义多图,就是视觉形态能指的多样化体现,当一个图形在不同语言环境中产生了不同的意义,即一图多义,就是视觉形态的所指的多样化体现。正是因为视觉形态的多样化,才使得视觉传播变得如此丰富多彩。

    视觉形态语言在实际运用时不仅体现一义多图的多样性,同时还体现一图多意的多样性,一词多义是语言运用时在语法关系,语境条件等诸方面要素组合时反映出来的语言特性。语言的多样性是语言普遍存在的现象。语言交流史一个多种因素交汇复杂过程,语言文字,视觉形态作为物化载体,只是语言交流的过程当中的一个因子。这个因子的最终决定还是取决于交流对象、交流时间、交流地点、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构成的语境条件。作为交流的语言无法摆脱语言环境的影响,分析以交流为目的的语言行为也不可能不涉及语境的作用。

    四、视觉形态的创造性

    视觉形态是非语言的社会传播媒介,视觉传达的设计师们似乎一直想用图形本身所有的优势发挥语言的作用,甚至在某些场合能够使它超越语言,发挥比语言更大的社会功能。在这方面最为成功的也就是现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来的识别性的图形系统。识别图形又可以分为交通标识、公共场所指示标志、企业事业单位的标志、商品的商标和商品的使用或警告标识等等。现代识别性图形具有较强的社会独立性、规范性,有一些还具有法律的严肃性。他们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我们提供了种种的便利,这些都应该归功于几代平面设计师这么多年的坚持与努力。

    视觉形态的创意与公共环境中的识别性图形设计有着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他们都是社会大众传播的媒介。创作设计的主要目的是社会信息的传播,功能至上,不同的是公共环境中的识别性图形需要精确地传播和解读。因此,不可能随意更改和创新。在一些国际化的公共场合,这些标识必须符合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识别性图形的形义关系有点固定化,而创意视觉形态设计则不同,他们更接近于艺术创作。艺术创作则更要求新、美和随意性创新性比较强。

    【参考文献】

    [1] 何洁. 平面广告设计[M]. 长沙: 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4.

    [2] 王令中. 视觉艺术心理[M]. 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

第8篇:视觉传达设计背景及意义范文

关键词:设计艺术;设计史;海报设计;视觉图像;文化;政治力量;艺术传播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一、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战争海报设计

1.一战的海报设计

在现代媒体没有出现之前,招贴海报具有通俗易懂和大量发行的优势,是最为普遍的视觉图像传播表现形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涌现出了大量的征兵海报,其中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最为典型。在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海报设计的表现形式继续发展,海报作为一种符号语言,成为政治宣传的手段,为不同的政治目的服务。这些征兵海报所表现的是国家政府最好意志的体现,展现出国家兴亡,人人有责的精神。在内容设计方面,放弃使用战争的血腥场面,通过潜意识以及劝说式的诉求方式使得人民的士气得到极大的鼓舞与振兴。

以英美为代表的协约国一战海报设计在战争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诉求主题,而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政府政治需求的不同,造成各国的海报设计在内容和风格上有着不同的视觉表现。一向以浪漫色彩作为艺术表现的法国,由著名画家乔治·斯科特创作了一战期间最经典的海报之一(图1),画面的正中是法国的化身玛丽安,身着长裙,一只手挥舞着正义之剑,一只手高举法国国旗,在她的召唤中,法国军队向前进发。海报以女神和军队的图像集合,体现了法国的浪漫主义精神,希望以法国大革命中无畏的革命精神,鼓舞战争中的军民。

一战时美国著名的海报设计最为典型的是阿尔布莱德·里德(alfred leete)在1914年用凯臣纳勋爵头像设计的海报“join your country’s army!”(加入国家军队来!),以及詹姆斯·弗拉格(jafrles montegomery flagg)根据自己的画像在1917年设计制作的山姆大叔形象海报——“i want you for u.s.army”(我要你加入美国军队)(图2、图3)。这两幅海报在设计方面,表达出了一种抽象的民族情感,因而取得了非常好的政治宣传效果。之后的许多征兵海报也相继模仿,清晰的构图以及配有爱国色彩的图案使得征兵海报能够极大地展现主题,增强感染力,调动人们心中为祖国做贡献的精神情怀。

1915年,基里(kealey)设计的“women of britain say……go!”(英国女性的呼吁——向前进!)是一幅典型的与英国女性有关的征兵海报(图4)。画面中母亲和孩子站在窗前凝望着将要离她们而去的军队,由于战争的残酷性使得女性成为英国政府当时需要进行精神安抚的人群,同时,海报将女性看成是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当时,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为低下,一般是不允许参与政治事务,所以针对女性诉求设计的征兵海报能够唤起女性同胞的爱国精神。

一战的海报还突出了以情感诉求打动人心的传播效果,长期的战争带来屠杀和死亡,让每个身临其中的人都感受到了恐惧的阴影和失去亲人的伤痛。英国国会征兵委员会意识到征兵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在宣传活动中,采取了不同以往的话语表达方式,在设计画面中增加了“缅怀过去的田园”式的生活场景和休闲状态,借以减弱人们对战争的恐惧,带给人们一种生活信仰的希望,唤起人们继续战斗、渴望胜利的决心。1917年的战时公债海报,一位白发苍苍、母亲形象的妇女位于海报中心(图5),背景是美军在战争中激斗的场面,她的身后飘扬着巨大的美国国旗,国旗上是醒目的标语“妇女!帮助美国的儿子们赢得战争”。相信这种诉求方式是每一位母亲或者是女性都无法抗拒的,这幅招贴同时也强调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力量,被看做是女性主义觉醒的重要标志。

同盟国的海报设计受到德国伯恩哈特引导的“海报风格”运动的影响,设计风格简洁明快,标语简单、图形简练,因而主题突出,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德国“海报风格”运动是围绕着海报设计为中心的平面设计运动,起初是为了适应德国繁荣的经济发展和商业需求,后来逐步被政治海报的内容取代。代表人

西安·伯恩哈特在设计中运用简单的图形和色彩平涂,配合醒目的文字说明和强烈鲜明的色彩,达到突出主题、醒目明确的视觉效果。伯恩哈特在一战中为德国设计的政治海报(图6),画面中只有斜向对角构图的一只穿着甲胄、紧握拳头的手臂,却出奇地舍弃任何表达战争的图形,采用了德国中世纪的图案造型,配合直挺坚硬的哥特式字体,表达出简洁但强硬有力的气魄,表现出作者试图唤起德国民众的民族情绪,以增加战争必胜的信心。

2.法西斯主义与纳粹设计

纳粹法西斯主义有反动的意识形态,以非理性主义、种族主义、精英主义、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为特征,拒绝科学与理性,曲解德国哲学家的理论,制造极权主义。极权主义独裁者不仅支配政府和政党,还支配视觉图像的展现形式,并利用其为政治目的服务。希特勒的统治以纳粹的意识形态人手,意图通过设计和艺术来体现个人的权威和民族力量,他反复强调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希望借助设计与艺术,体现日耳曼民族的优越,使德意志民族享受统治世界的地位,借助话语塑造文化,引起国家和社会的结构变迁。

希特勒首先借用古代宗教中代表功德与力量的万字符,设计策划了纳粹的统一形象,倾斜的符号“卍”(图7)作为纳粹党的党旗标志,以满足他对宗教权威的崇拜、信仰和追求权力的强烈欲望。倾斜的万字符在各种场合和活动中的大量使用,使这一标志成为帝国的代表,达到了强化纳粹精神和煽动民族情绪的作用。

希特勒为了更好地控制舆论和思想,个人确定了视觉图像设计的基本风格和特征,明确提出了海报宣传的目的和意义,要求海报的设计要把感情作为目标,通俗化、大众化,让所有人,包括最没有文化的人,也能够受到海报的感染,以达到宣传的目的。

霍尔温是纳粹御用的政治海报设计师,严格执行了希特勒的军国主义设计思想,设计色彩沉重,利用大面积的明暗对比和略加仰视的视角,营造出极权主义的视觉效果,以强化纳粹政权的强悍,并宣扬出一种充满“民族优越感”的种族主义精神。德国炮兵征兵广告和1936年柏林奥运会招贴设计(图8)都体现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3.二战中的海报设计

二战爆发后,英、美、苏各国政府都有组织地进行了宣传活动,利用视觉图像设计等宣传材料鼓舞士气。因此二战海报设计中除了传统的宣扬爱国主义、募兵和推销战争债券的主题,还有大量鼓励生产的主题,可见交战双方在战争期间也将生产和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二战时期的招贴设计中,以生产建设为主题的作品数量巨大。美国在二战早期为英国等盟国提供战略物资,后期本国的参战也使弹药和军备十分紧张,政府和民间组织号召生产的海报大量涌现,让·卢卡设计的《美国的回答——生产!》是二战时期美国最经典的海报设计之一(图9),是受到现代主义设计影响的平面设计作品,图形形象简洁有力,语言符号明确,在战争期间极大鼓舞了美国民众对反法西斯战争的决心,获得1941年美国最佳海报奖和纽约“艺术指导俱乐部展”大奖。此外,战时劳动力的急缺让妇女充当起了重要的社会力量,二战中号召女性参军和女性参加生产劳动的海报,成为二战海报的新鲜主题,女性的力量被不断强化(图10)。

出身于红色世家的德国艺术家约翰·哈特菲尔德,是达达主义平面设计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在设计中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左倾政治立场和革命的斗争精神。哈特菲尔德著名的二战海报都以对德国纳粹的揭露和抨击为主题,例如1935年,他以x光片半透明和照片的剪贴(图11),拼接出正在演讲的希特勒,在希特勒狂热的身体里,投射出一摞高高的金币,一方面暗示希特勒纳粹集团背后的财团力量,另一方面也揭露了战争的真正本质,即世界政治集团要求金钱和利益的重新分配。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海报,被称为“宣传画”,也在抗日战争中被张贴在大街小巷(图12)。在物资极具匮乏,印刷器材奇缺的条件下,抗日宣传画多由艺术家手工雕刻木板等便于复制的艺术形式进行出版,虽然尺幅较小,缺少色彩并制作粗糙,但对日军暴行的揭露和充满爱国热情的宣传,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决心。

二、俄罗斯构成主义的政治符号和艺术表现

在一些设计史文献资料中,构成主义被描述成一种主要关注于美学的设计与艺术运动,事实上,构成主义的历史背景是20世纪设计史上的重大转折,苏联作为世界上第

一个共产主义国家的诞生,决定了构成主义的政治大环境和对政治的积极参与。“设计作为社会和政治转换过程中的一种潜在的积极参与者”的理念,使得构成主义的概念不仅仅停留在设计与艺术领域,还涉及到政治学、社会学和哲学层面。

构成主义海报(图13)是俄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体现了共产主义革命的意义,创造出一种新的图像形式。根据他们的理念,构成主义者的唯一思想体系基础就是“科学共产主义”,并将理论基础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之上。构成主义者致力于掌握理想主义世界观、物质主义世界观及科学共产主义的哲学和理论;致力于认识和掌握苏维埃的结构实践;致力于在共产主义生活中掌握社会文化的主动权。他们关于苏维埃社会和物质建筑的理论研究已经推动了这个团体从生活之外的经验工作到了真正的实践中。

塔特林设计的纪念碑高约1300英尺(比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高300英尺),由三个大空间构成,从底端至顶端的逐渐缩小,在一个由垂直支柱和螺旋线的复杂系统的帮助下直立起来,三个部分呈现倾斜的角度和无限螺旋旋转、向上升腾的动势,协调一致的形式,代表革命不断深入和向上的斗争精神,表达了一种坚定向上的共产主义信念。纪念碑通过一个特别的机械装置可以三个部分以不同的速度运动,而非一般静止的状态,塔特林用运动象征着轰轰烈烈的革命,并让人将人类解放运动的意义与宇宙和星球运动的象征意义进行联想,是一种宇宙体系运转的暗示,令人产生崇敬和膜拜的心理(图14)。

纪念碑是“实用目的与纯艺术形式的结合”,是以符号化的视觉心理,表现深刻的象征意义,使艺术成为国家政权的宣传方式,实现了艺术形式和政治功能的统一,被视为构成主义设计的权威作品,并代表着一种民主政治的强烈诉求。纪念碑是革命象征,也是时代的象征,“钢铁如无产阶级意志般坚定,玻璃如良心般干净”、“我们的时代是不断变化的,塔特林正在制造螺旋上升的现代标志,这种螺旋式的上升被选作时代和活力的象征。”

构成主义者将艺术家与大量生产、工业联系起来,致力于界定出新的社会与政治秩序,并利用各种设计艺术形式来支持革命,鼓舞士气。构成主义平面设计最重要的政治符号特征就是以几何学原则抛弃了任何具象的、自然的特征,并尝试在空间和造型上寻求一种理性的几何秩序,借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意义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1919年冬,李西斯基在至上主义绘画的构成主义因素中找到构成主义视觉设计的新探索,将其中的点线面的组合借鉴到设计之中,认为几何形式的语言是所有设计的基础,认为抽象设计元素有着更直接的政治宣传效果。他用俄语“为新艺术”这几个字的缩写“普朗”来称呼这种新的设计形式,在集合了绘画与建筑艺术特征的同时,将艺术与设计进行有效结合,李西斯基正是通过“普朗”的设计实践,把至上主义艺术形式直接用于平面设计,在他的海报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等平面设计作品中,能够明确这种倾向,挖掘了艺术与设计之间的联系。“他在设计中采用了并置、图像重叠、不同视点的构成组合、画像的切割与重构、强烈的对比和变化取景角度等手段,赋予了原本是静止的摄影作品以特殊的生命力,使其成为利用图像元素进行作品剪贴艺术的先驱之一。”他丰富了平面设计的视觉语言,使以抽象几何图形为代表的理性符号成为艺术化探索的新思路,而这种理性的符号被认为是适宜体现政治观念的设计符号。正如他所言:“这种全新的艺术形式不是以主观而是以客观为基础的。这正如科学之所以能被精确地描述,是因为它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的,它不仅包括纯艺术,也包括屹立于新文化前沿上的所有艺术形式。艺术家既是学者、工程师,也是劳动人民的同行者。”  李西斯基的海报《红楔子攻打白色》(图15),是完全运用抽象几何图形的招贴设计作品,构图简单,色彩强烈,有着丰富的政治象征意义。李西斯基认为,没有人会混淆一个圆或者一个三角形,因此几何形体有着最直接有力、最快被识别的符号特征。从符号的角度,他充分利用了几何形体的这一明确而有力的特点,在设计作品中,代表红军的三角形以尖锐的动态深深插入代表反革命势力的白色圆形中,以几何形态和色彩的抽象、概括,在视觉上形成对立冲击的关系,表现出斗争的观念和革命必胜的信心,充满政治观念的隐喻和丰富的政治含义,明确易懂的图像信息易被理解和接受,强

烈的视觉冲击鼓舞了人民大众的士气,是一幅构成主义的经典设计作品,并对现代主义平面设计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俄国构成主义设计是技术和艺术的最佳结合,同时,也正因为这种最佳结合,构成主义作为现代主义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现代主义成为20世纪上半叶最稳定、最具影响力的设计风格,以至在后期发展为风靡全球的“国际主义”风格。但与风格派等其他现代主义风格相区别的是,构成主义中的技术与艺术的探索和尝试,有着深刻的政治目的,并受到意识形态的高度影响,因而构成主义的视觉语言符号,充满象征和隐喻的政治意味。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视觉图像设计:树立社会主义政治观念与国家形象

二战后,第三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促成社会主义国家的大量独立建国,这些国家的政治宣传画,与政治目的有着密切的关系,图像设计为传达某种政治理想与某种政治观念的作用,是特定国家在特定时期的反映。

20世纪60年代涌现出的社会主义国家中,社会环境和政治背景都不相同,但几乎每个国家都有大量的海报作品设计出版,以波兰和古巴为代表,具有较高的设计水平和广泛的国际影响力。波兰的政治宣传画更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高度的艺术水准受到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波兰战后的平面设计,特别是海报设计,从无到有迅速发展,作为国家宣传工作的重点之一,被看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设计,成为政府掌控并进行传播的政治文化,是在国家政权管理下设计艺术发展的极少数特例之一。

在卡斯特罗(fidel castro)的领导下,古巴人民通过武装革命最终取得国家独立,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在1961年,卡斯特罗通过举办艺术会议,将艺术家的创作与政府联系起来,产生了社会价值。在艺术家创作主体自由的前提下,古巴的艺术家们的创作必须符合古巴社会主义国家的精神,必须体现其政治立场,达到宣传其政治主张的目的。这条原则的提出,使得古巴的海报设计中诞生了大量优秀的以宣传古巴政府的政治海报。

1961年,卡斯特罗政府召集了文艺工作者会议,确立了政府和文艺界的合作关系,提出了古巴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艺术原则和立场:即保证文艺创作的自由,并以“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前提,艺术创作必须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体现为无产阶级政权服务的鲜明立场和创作原则,为革命服务。

古巴的平面设计因革命的要求而产生,古巴革命海报留给世界印象深刻。如马丁尼兹设计的宣传古巴英雄的海报(图16),突出主题,人物线条简单,色彩多平涂,字体醒目,色彩明艳,具有粗犷朴实的现实主义风格,充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革命胜利的气息。《游击战英雄之日》纪念海报以古巴民族英雄切·格瓦拉红色肖像作为视觉中心,以放射状的构图表现革命波涛汹涌的热潮,1968年古巴革命9周年庆祝活动上,哈瓦那革命广场挂出了18米高的格瓦拉肖像,带着贝雷帽将目光投向远方的切·格瓦拉的形象,成为国际性的革命象征性符号。马丁尼兹和贝特朗等青年设计师受聘于政府,主持政府的政治运动宣传设计项目,并作为古巴政府革命行动委员会的顾问,为古巴的文艺发展和政府形象的塑造做出巨大贡献。

卡斯特罗政府将世界人民的反美帝斗争视为己任,特别成立了专门从事对外宣传的政治海报设计部门——“亚非拉团结组织”,以宣传共产主义国家为目标,用以促进亚非拉其他国家的革命运动,对亚洲等第三世界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秘密出口海报。这一“国际化”的设计任务要求海报具有跨文化跨文字传播的功能,因此海报的设计以图形为主体,采用非常具有斗争性、色彩强烈并通俗易懂的视觉形象,文字说明很少或几乎没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大量海报设计都是为“通过宣传达到改变观众的政治理解、政治立场的目的。这种宣传是其他的设计范畴所没有的。不少第三世界的政治海报具有两方面的基本目的,一是通过海报的设计,来促使国内的人民站到设计者的政治立场方面来,是国内政治运动的有力工具;而另一方面,则是促进外国对于他们国家的政治问题有广泛的了解,争取国际支持的手段。”

艾里纳·莎拉若(elena serrano)设计的海报《英雄的游击队之日》(day of the heroic guerrilla)(图17)宣传了阿根廷裔古巴领袖,在玻利维亚支持反政府游击战争中英勇丧生的恩涅斯多·切·格瓦拉(ernesto

che guevara

),他曾经是卡斯特罗的革命伙伴,被人们称为“红色的罗宾汉”。莎拉若在设计海报的时候,没有使用任何的文字,仅使用了格瓦拉的人物肖像作为海报的元素。在海报的表现方面,采用了当时兴起的光效应艺术的方式,使得格瓦拉的人物肖像呈现出一种放射状的效果,这传递出要宣扬格拉瓦的革命精神,让这种革命光辉照耀整个古巴国土的设计思想。另外,采用这种放射状的表现方式创造出一种强烈的视觉刺激,能够很好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因此,这幅海报成为古巴革命海报中的典范之一。

中国在“抗日战争”和“文化大革命”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的政治海报。在“抗日战争”期间,大批的政治海报成为中国政府强有力的宣传媒介,在此期间,优秀的艺术家们满怀民族之感、爱国之情创作出的政治海报激励人民奋勇抵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为建立独立、民主、富强的国家而奋斗。

在1926年3月18日的“三一八”惨案后,中国社会广大民众愤怒不平,政府的软弱激起了众多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这幅由鲁少飞创作的《全民抗战》的海报就是其中之一(图12),海报采用了版画的创作方式,充分利用版画的“硬”夸张展现出坚强有力紧握枪支的手臂。在手臂高举到空中之时,绽放出万丈光辉,显示出革命的坚定信心。整幅海报通过刻画大量的人民群众以及版面的设计,渲染出了全民抗战的革命信念,传递出人民获得革命胜利的信心。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海报,大部分采用了简明的图形语言。相比文字图形语言在视觉传达上面更为直观,尤其是经过创意、夸张之后的图形语言其表现效果得到增强,能够更为充分地传达信息,展现主题。海报《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图18)在海报的图形方面选择了抽象化的太阳、光芒、红旗以及工农兵。色彩只有红、黑两色,形成强烈的对比。海报的版式以及各个元素之间的组合给人一种团结奋进之感,也展现出来“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图画语言的特色。《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正是通过图形与色彩的组合,实现了政治功能的传递。

四、20世纪60年代后激进的政治文化背景与波普设计

波普艺术(pop art)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之后影响到欧美国家及地区。pop一词是英语单词popular的缩写,其含义是通俗、流行文化。对于大众媒体来说,流行文化的发展导致平面设计的视觉传播方式发生改变。加拿大的信息传播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通过对1958年广告的分析得出来“媒体就是印象”的结论,强调了“如果说是由于社会信息传播的内容诱发了形态,不如说是人类根据传播信息媒体的性质去创造明确而有价值的形态”。

波普艺术的思想影响到设计,主要表现在英国的波普设计运动,这场设计运动实质上是知识分子发起的一场反现代主义设计的运动。波普设计产生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的持续发展促使社会上的物质产品日渐丰富,加上年轻的设计师们对于传统的设计观念,包括对于现代主义的传统没有依赖之情,进而转向更加关注个人的性格、习惯以及爱好等方面的内容。

英国波普设计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理查德·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他的代表作品《到底是什么使得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采用了拼贴的方式表现,成为波普拼贴画的典型(图19)。画面中的肌肉发达的男人和性感的裸体女人是20世纪60年代的典型的明星形象,而广告、照片、电视、收音机、吸尘器等反映出的是西方当时最为流行时尚的生活方式。

在波普设计传到美国之后,对美国人生活影响最大的艺术家是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他的设计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利用生活中的视觉元素来表现美国的生活与流行文化。安迪·沃霍尔的艺术语言表现最大的特点是:通俗化。无论是在图形元素的选择到画面的色彩搭配,都展现给人们一种流行与通俗,传达出的是消费社会的生活文化理念。安迪·沃霍尔最为著名的作品《玛丽莲·梦露》(图20),在作品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他的个人创作特色,将鲜艳的色彩搭配,“复制”拼贴电影明星的选材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在他的另外作品如《毛泽东》、《奥黛丽·赫本》、《恩涅斯多·切·格瓦拉》(图21)中也都采用了较为相同的创作表现方法。

波普设计不仅仅与商业、经济和文化紧密联系,当波普的形式与政治主题相契合,与具有政治含义的视觉符号相结合,则成为这一时期最

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设计,被称为“政治波普”,与之有关的设计评论和设计展览在西方世界引起极大反响。被称为纽约“教父”的波普大师安迪·沃霍尔,曾在他的工厂完成了毛泽东头像的丝网版画,并通过机械复制,将政治人物的形象变成流行文化中的符号,契合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对伟人形象的抽象与无限复制,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沃霍尔式波普艺术,并成功模糊了它的政治背景和艺术特征,将它推向大众与消费(图22)。

五、网络宣传与美国政治选举

在政治活动中,充分利用媒体来宣传是美国政治家的传统。例如,罗斯福曾经就充分利用电台广播进行政治演说,肯尼迪也在竞选时充分利用了电视媒体的宣传。为此,美国政治学家西奥多·h.怀特曾形容美国的政治与媒体之间的关系:“美国的政治与电视现在已经纠结地难解难分,谈政治离不开电视,谈电视离不开政治。所有的政治活动都在为适应这一舞台而变化着。”

在信息时代,奥巴马对于互联网的充分而巧妙地使用,调动了广大的美国民众,创造出属于奥巴马的政治环境,因而奥巴马能够成功当选为美国总统。所以,将新的传播媒介运用到政治宣传中,在最广泛的程度上增加选民的支持率、调动选民的积极性成为政治家们成功的关键所在。

对于奥巴马来说,个人网站my barack obama(http://my.barackobama.com/)的建立成为他及时展现形象以及宣传他的政治理念的重要渠道。他为了吸引更多的选民的关注以及获得年轻一代选民的支持,在网站图形风格设计上,给人一种简洁、大方、富有活力但不失成熟稳重与政治威严的视觉效果。另外,官网的设计非常人性化,表现出极强的互动性,能够通过官网便捷地链接到视频网站和网络社交等,如:facebook,you yube,twitter,flickr等等,下载或浏览有关奥巴马的各种多媒体文件。奥巴马的官网本身也是一个开放的平台,选民在网站上得到信息,同时注册后,选民也可以在上面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还可以参与政治讨论、捐款、加入团队等等,让选民能够全方位地融入到奥巴马的世界中,奥巴马的政治宣传也进一步深入到每个选民中间。

在奥巴马2008年竞选期间,在所有的奥巴马的政治宣传中,都有一个统一的视觉设计。其中,竞选海报以及竞选徽标所传递出的信念让选民们相信:选择奥巴马就是选择了希望、选择了未来。在竞选徽标设计上,使用了太阳从红白相间的条文之上升起的景象作为主要的图像形构成要素(图23)。圆形的徽标设计取自于奥巴马名字的首字母“o”,红白相间的条文象征的是地平线,其设计来源是美国的国旗。蓝色的天空与升起的太阳象征的是党派的更换带来的是希望、活力与光明的未来。竞选徽标的背景色选择了深蓝,给人一种成熟、稳重、可靠的信任感。整体上。奥巴马竞选徽标的设计通过视觉形象传递出的是一种向上、充满希望与活力的信息,让美国选民看到之后,有一种亲切感并能够迅速了解奥巴马传递的讯息,之后让美国选民对他产生信任并进而支持他。 奥巴马在竞选中使用了大量的网络政治海报来宣传。同样,网络海报也是通过视觉的图像来联系传递给受众,其中奥巴马的海报设计非常重视这几个方面之间的关系:社会关系、视觉接触以及传递的态度。在竞选海报《dream》的设计中,充分使用了“目光”的接触来传递信息。海报中,奥巴马的双眼充满坚定的信心与平静,直视着受众,让选民看到后立即得到信息:投奥巴马一票。在奥巴马的肖像背后选择了反射状的太阳光辉为衬托,更突显出奥巴马是一位充满希望与梦想的理想总统。同样是通过奥巴马的“目光”来传递信息,在海报《vote》中的表现方式与《dream》中就有所差别(图24)。在海报《vote》中,奥巴马面带微笑,目光中散发出温和的气息,极富亲和力(图26)。通过海报上的“vote”直接将信息传递给选民,希望选民将选票投给自己,支持自己。这则海报充分使用了情感诉求来拉近与民众之间心理上的距离,让奥巴马本来高大的政治人物形象瞬间发出强大的亲民感,在美国选民看后,感觉奥巴马待人非常友好,愿意进入他的世界。因而,获得美国选民的支持。

与上两幅海报采用“目光”传递信息不同的是,海报《change-we can believe in》改变了宣传的方式(图26)。在海报中,选用了竞选徽标作为背景之一。把奥巴马眺望远方的侧面肖像与竞选徽标融为一体,并用航拍太空地球作为大背景,创造出一种深远

意境,这正是海报所想要创造出的图像效果。标题:“change-we can believe in”,说的是现在的美国需要改变,改变种族歧视,改变美国的领导方式,而这种改变正是奥巴马能够给美国人带去的。海报的“change”正是在呼吁美国人的行动,而“we can believe in”是让美国人相信奥巴马,相信奥巴马的世界能够让美国更加光明。从而在潜意识下实现海报的政治宣传主张的同时,获取众多选民的选票。

六、结语

第9篇:视觉传达设计背景及意义范文

引言

格式塔一词来源于德文“Gestalt”的音译,本意指的是形式、形状、方式、实质。格式塔心理学是一种与艺术有缘的心理学理论,其主要目标是探讨视觉感知及其与学习、思维的关系,它所研究的出发点就是“形”,“形”是经由知觉活动组织成的经验中的整体,与视知觉活动密不可分。而网页界面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向网络媒体的延伸,主要是通过浏览者的视觉感知来接受网站信息。因此,研究格式塔理论在网页界面设计中的运用,无疑对网页界面的设计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格式塔理论在网页界面设计中的应用

网页设计是将特定的视觉信息要素,根据主题表达的需求在特定的页面上进行的一种编辑和安排,其基础是视觉生理学和视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派通过对视觉感知的生理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视感知规律,其中包含了“图底”这个核心概念,和“简明原则”“接近原则”“相似原则”“闭合原则”等视感知特性,将这些规律引入页面设计,有助于我们优化视觉时代“形象过剩”状态下盲目的网页设计,提高信息传达的速度与准确度。

1.图与底

在人的知觉系统中最基本的一种知觉能力是在图形与背景间作出区分。“图”是居于前部的区域,“底”被看成是用来衬托图的背景。相对而言,图比底,轮廓较为完整、封闭,形状较为规则,面积比较小,色彩比较鲜艳;此外,更重要的是,能组织成为一定意义的区域倾向于被感觉成图。

由于图与底之间存在的这种相对性质,在网页设计中,应当明确区分图与底,主体与背景。另外,主体自身结构要清晰明了,背景不能过于复杂,这样才有利于浏览者辨别需要了解的信息。在背景的色彩搭配上应尽量选用同一色系的颜色,尽量避免同时使用色相环中相对的颜色,大面积同一颜色宜采用低对比度,避免用强烈刺激的颜色引起浏览者的视觉疲劳与厌烦情绪。格式塔理论的图-底规则不仅说明了主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条件,而且指出了背景在一个格式塔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网页设计中我们同样不能忽视背景的作用,图形是依赖于背景而存在的,要使主体感到存在,必然要有底将它衬托出来。因此无论在文字、色彩、图像,还是动画和视频方面都要坚持图底原则。

2.简明原则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人们的知觉有一种“简化”倾向,所谓简化并非仅指一般意义上的“简单”,即物体中包含的成分少或成分之间的关系简单,而是一种将任何刺激以尽可能简单的机构组织起来的倾向。我们的眼睛只能接受少数几个不相关联的整体单位,如果一个格式塔中包括太多不相关的单位,眼睛就会试图将其简化,把各个单位加以组合,使之成为一个知觉上易于处理的整体,否则,整体形象将无法被正确感知,这种形象势必会被人们忽视,以至拒绝接受。

我们可以将这一观点延伸到网页界面设计中。首先,在网页界面结构的设计上,应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网格结构,结构的设置应尽量简单明了,符合人的视觉流程,也符合人们对规则形的喜好,利于浏览者以最短的时间找到最需要的信息。

其次,在图像的选择上,应避免使用过于繁复杂乱的、容易分散浏览者注意力的图像,这样会增加浏览者找寻信息的难度。

再次,在进行文字编辑时,应该考虑编辑的最终效果。文字应给人以清晰的视觉印象,避免页面繁杂凌乱,减少不必要的装饰变化,使人易认、易懂、易读,不能为造型而编辑,忘记了文字本身是传达内容和表达信息的主体。在字体的选择上,虽然可供选择的字体很多,但同一页面上的字体种类最多只能有三四种,这样才不会显得花哨。字体的选择应依据段落大小和内容层次,由重到轻、由粗到细。字号的选择也应该依据内容层次由大到小,但到了节以下的层面,可以选用同一字号但用不同的字体加以区分。在文本密度方面,文本应该以短小的组块形式出现,并且应该经过编辑,以简化内容。

3.接近原则和相似原则

接近原则和相似原则的本质上都是简化和整体化知觉对象的组织原则,与前面的简明原则类似,人们在倾向于简化认识对象的同时,也倾向于将近似、接近的元素组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认知。也就是说如果不同的文字或图形组成部分位置靠近,浏览者就比较容易看出它们是一起的。根据这一原理,对于页面上的任何元素,如果在功能或内容上是相同或相近的,就应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相对较小的空间距离,做到“物以类聚”。比如,页面中用以解释图形或用以表明某一部分图形的文字就应当紧挨其所指的图形或部分图形。

相似的物体也很容易被认为是从属于一个系统,具有相似的功能。因而,需要通过将浏览者注意力集中于视觉范围内的关键概念,帮助他们获得信息。在网页界面设计中,可以通过强调、动画、对比色的使用或其他手段达到这一目的。假如一个图形中的组成部分都属于同一风格,这个图形就被视为一个整体。为了使浏览者重点关注图形中的特定部分,对这一部分可采用不同的颜色、动画、闪烁或其他区分方式。但是,如果一幅画面中区别过多,也会使浏览者难以注意需要获得的信息。因此,这些方法应该用于强调关键信息或图形的关键部分,而不宜用于大片信息。

4.闭合原则与网页界面设计

闭合原则是指一种完成某种完形的行动。这一规则表明,每一种视觉样式都可以被看成是一种陈述,对于模棱两可的视觉样式,人们会根据以往的经验按照不同的样式加以组织,这时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东西。因此,在网页界面设计时,应当避免出现不完整的图形,以免使浏览者花费过多的时间去琢磨图形的含义,而不是从网页上获取信息。

闭合规则还表明,视觉形象被知觉的形式是首先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被知觉,然后再以部分的形式被知觉。因此,在进行网页界面设计时,要强调整体风格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结语

将格式塔心理学引入网页界面设计,目的是希望网页设计向理性化的方向发展。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浏览者对页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现在的页面设计大多还是从直觉出发,离科学的页面设计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因此要想达到科学的页面设计,就要在设计时遵照人类的认知规律,并且将这些规律正确地应用到设计实践中。而如何将格式塔理论与设计结合起来,仍是我们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去研究与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

[1]曹方著.视觉传达设计原理,江苏美术出版社

[2]卡尔·考夫卡著,黎炜译.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浙江教育出版社

[3]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

[4]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视觉思维-审美知觉心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