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范文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精选(九篇)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

第1篇:中华传统文化论坛范文

[本刊讯]在中国人民的传统佳节端午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国名人工委、中华名人协会将于6月17日下午在北京郡王府举办中华名人端午主题文化论坛。部分在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务院有关部委负责人、我会主席团成员、文化界社会名流、知名专家学者、外国驻华使节和夫人,以及中央和首都新闻单位的新闻记者100余人,将应邀出席本次活动。

据中国名人工委、中华名人协会秘书处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端午节等主要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愈加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兴趣,慕名前来观光的海外游客逐年增多;与此同时,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内涵,扩大中华文明在全球的覆盖范围,正在引起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近年来,中国名人工委、中华名人协 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通过定期或 不定期地举办各种以继承、传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发挥海内外中华名人的巨大影响力,致力于对包括端午节在内的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特别是作为传统文化灵魂的哲学思想与伦理道德、作为传统文化摇篮的人文精神与育才理念、作为传统文化珍品的书法绘画艺术等,在更为广泛的空间尤其是广大青少年中加以传承,进一步提高全体国民的精神文明程度和文化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开辟更为光明的前景。此次中华名人端午主题文化论坛的举办,旨在通过对屈原等爱国诗人的纪念和缅怀,深入研究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增强中国人民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推动中国特色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纠正近年来出现的某些贬低我国传统节日的积极意义、盲目追求西方文化品味的不良倾向,以期推动和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据悉,与会的社会名流和专家学者将围绕端午文化这一主题,就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的传统,端午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端午节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与思想的形成,倡导和弘扬“端午节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大意义等议题,进行认真、广泛的讨论。与会的专家学者将在论坛上提议,为了维护与确立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培育和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吁请将每年农历四月初二即孟母生孟子之日确定为“中华母亲节”;与此同时,一些全国政协委员和与会代表将在论坛上集体签名,呼吁国家有关部门通过立法程序,将清明、端午、中秋和七夕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确定为我国的法定假日。首都一些知名画家、书法家围绕端午节文化主题新近创作的作品,也将在论坛现场进行展出。 会后,中国名人工委、中华名人协会将汇集此次论坛的主要发言内容,在《中华名人》杂志第78期编辑出版,供协会的海内外会员研究和交流。

第2篇:中华传统文化论坛范文

10月15日。大型中华砚文化展览在北京王四营兴伟石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为展览揭牌,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会长刘红军、中国观赏石协会会长寿嘉华、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罗伯健代表主办和承办单位分别致辞,对展览给予了高度评价。

此次展览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中国收藏家协会、中国观赏石协会、中国网络电视艺术台、国际信息发展组织上海事务协调局共同举办。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聚砚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展览共分砚台春秋、众砚争辉、名砚精品三个板块,全面展示了中华砚文化五六千年的发展史,对端、歙、洮、澄泥等十大名砚以及分布在全国大江南北的各种地方名砚、名人用砚予以详尽的展示和介绍。据悉。这个展览将作为普及砚台知识,传承砚文化精神。对观众进行爱国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基地,长期免费对观众开放。

砚文化展览次日上午,第二届中华砚文化高峰论坛如期在全国政协礼堂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书画家、收藏家、鉴赏家、雕刻家、制砚大师400余人齐聚一堂。共议弘扬中华砚文化发展大计。各位主讲嘉宾依次登台,围绕中华砚文化的发展历史、资源、收藏和使用价值、文化精髓、博大精神及文化传承弘扬发展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间。来自全国的24名知名书画家现场挥毫泼墨,祝贺本届中华砚文化高峰论坛暨中华砚文化展获得圆满成功。

第3篇:中华传统文化论坛范文

论坛以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弘扬网上正能量、建设网上精神家园、引导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服务国家软实力提升为使命,旨在打造中国文化通过互联网走向世界的高端智慧平台,包括主论坛与5场分论坛。国家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局长姜军、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利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50余位相关领域著名学者以及网站与出版文化机构负责人、企业家等各界嘉宾共同参与研讨。

姜军在致辞中指出,十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今年4月19日,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总书记的深刻论断为在当前形势下推动网络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更加彰显出今天这场高峰论坛的价值所在。”

让文化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如果说传播内容是道、传播方式是载体的话,那么互联网时代也需要适合网络传播的内容来“文以载道”。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楼宇烈指出,中国文化就具有这样一些丰富的内容、这样一种深厚的底蕴。“今天我们通过互联网给大家传播中国文化,我们要抓住最根本的精神,那就是一种人文精神,人文化成。”楼宇烈认为,现在的网络也是一个有利的载体,“我们用互联网传播中国文化,要让大家明白中国精神,而且要让大家对自己的文化有一种尊重和自信。”

当前,中国网民已达7亿,全球网民数量超过31亿,网络已经成为文化传播最重要的途径,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最关键的渠道之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文化在“互联网+”之下的传播既充满机遇,也面临着新的课题。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利在致辞中表示,如何认识、准确把握中华文化网络传播的机制和规律,如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时代文化在网络平台上推广开来、传播出去,是现在面临的重大课题。

论坛开幕式上,“青少年网络素养专业委员会”揭牌。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与上海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及上海市数字内容产业促进中心宣布合作创建“中国文化网络视听基地”,并签订了合作项目书。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万安伦了《中国网民数字阅读状况调查报告(2016)》。

让正能量滋养网络精神家园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为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姜军从辩证的角度阐述道,从外部看,我国主要竞争对手将网络技术优势转化为文化强势;从内部看,色情、低俗、暴力、颓废等有违社会文明价值观的文化糟粕侵蚀中国民族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因此在当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推动体现中国价值、富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网络文化品种纷繁复杂,快餐文化等难以产生强大正能量的文化充斥网络精神家园。对此,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智华认为,应该以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为主,适当借鉴外国文化精华,才是中国网络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除此之外,反观传统文化传播的“国学热”等种种现象,当前还存在许多将传统文化教育、传播和普及简单化、庸俗化的乱象,如一些冠冕堂皇的所谓“国学研究”,仍然充斥着片面追求“课题”“项目”的功利主义色彩。曲阜师范大学国学院执行院长、文学院院长单承彬认为,当前通过网络开展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普及,尤其是面向青少年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端正态度,真正领会系列讲话精神,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问题上坚持“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立场。向广大青少年普及优秀传统文化,更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坚持“不复古,不庸俗,不功利,不偏狭”的正确态度。

让世界倾听中国声音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而今,互联网形成的覆盖力、渗透力能更有效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人心、让世界倾听中国的故事。曾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而网络,正是世界打量中国的一个窗口。

指出,要下大力气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文化因交流而多彩,要保持文化的生命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必须坚持包容开放的精神,通过网络将中华优秀文化介绍给世界各国,同时也把各国的优秀文化引入国内,吸收世界文明精华。

第4篇:中华传统文化论坛范文

【关键词】网络论坛 发展 影响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传播媒体的认识。中国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使中国互联网的用户迅速增加,互联网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大。

一、网络论坛的兴起及发展

网络论坛又称BBS论坛或电子论坛.是指在信息时代基于网络BBS功能建立起来的网络讨论系统和多元言论空间。BBS论坛成为大众发表言论、进行思想沟通的工具。因而被称为“网上社区的灵魂”。随着中国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利用网络论坛进行交流、互动。网络论坛所形成的虚拟社区成为网络中最成熟、最典型的具体形态。

任何事物的兴起和发展都有一定的原因.网络论坛也不例外。首先,网络科技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硬件的支持。网络出现以后,其传播的数字化、超链接、交互性、聚成性、全球化、便捷性等特点,成为现代信息传播的新宠。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网络论坛提供了强大的交互功能和信息传播功能,使网络论坛以飞快的速度迅猛发展。其次,传统媒体互动薄弱。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功能单一,它们只能作为一种信息新闻的载体而存在。而网络论坛不仅能实现上述功能。还能独立地作为舆论的生发、扩散和整合的平台。第三,公共意见的表达和情感交流的需要。日常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沟通无非借助两种方式。一种是人际传播,另一种是大众传播。但上述两种方式都存在一定的界限。人际传播要求人们交流时不仅“同时”,而且还要“同地”。而大众传播则表现出时效性不强,普遍性较差的特点。网络论坛的出现极大地解决了以上两种沟通方式各自存在的缺点,使人们日常生活的交往更为快捷便利。

二、网络论坛舆论的影响

(一)网络论坛舆论的社会影响。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网络论坛这一新兴的媒介在舆论的形成和传播中发挥着巨大而又独特的作用。互联网论坛作为一种开放的信息交流场所.使每个互联网用户都有机会表达自己对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看法,其交互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使网民的舆论能迅速形成。但是。由于网民的知识程度、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也使论坛形成的舆论与传统新闻媒介如报纸、期刊形成的舆论相比处在一种非主流形态。尽管如此,网络论坛舆论依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总体来讲,网络论坛舆论的社会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丰富舆论传播的渠道,形成一定的舆论导向。

在网络论坛没有兴起的时候.舆论传播大都需要借助传统媒体.如报纸、期刊、图书等。随着网络论坛的出现,论坛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有效的舆论聚集地和传播渠道。网民不仅可以通过论坛了解发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大小事件,还可以借助论坛发贴的形式对这些事件各抒己见,相关论坛版’主还可以对网民的看法进行总结并形成网民的舆论导向。比如2009年6月27日上海市闵行区发生了一起在建房屋倒塌事件。事件一经报道.顿时引起了网民极大的关注和热议。截至6月29日短短两天内.凯迪社区“猫眼看人”、中华网“中华论坛”、天涯社区“天涯八卦”等众多国内知名论坛、社区、博客出现相关帖文就超过了600篇次,网民点击超过了50万次.回帖也近3万条。这不仅说明了网络论坛舆论聚集速度之快.而且反映出网络论坛已经逐渐成为舆论的主聚集地。对于这件事情,多数网民在探讨中认为,开发商偷工减料、监管部门渎职是造成这一豆腐渣工程的根本原因.要求彻查。多数网民的意见集合最终形成了大众网民的舆论导向。

2 弥补传统媒体舆论宣传的不足。

传统媒体大都有一定的“宣传纪律”和“宣传口径”。这不仅使得它们在舆论的宣传尺度上存在一定的约束性。而且在宣传的选择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取舍性。同时,鉴于传统媒体的传播介质大都是纸张,这又导致其舆论宣传有一定的容量限制。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互联网论坛不仅可以使信息传播更为快捷方便.而且还能有效地披露一些鲜为人知的信息.并能形成容量巨大的舆论态势。2007年,发生在山西省I临汾、永济等地的黑砖窑非法拘禁童工一事的曝光。引起了各大媒体极为广泛的关注。山西黑砖窑事件的曝光最初来源于网络论坛。400多位绝望至极的父亲在论坛上联名发出求救信――《孩子被卖山西黑砖窑400位父亲泣血呼救》。正是这篇由受困孩子亲人发出的帖子所造成的影响最终引起了许多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的关注,并引起了相关方面的关注。网络在这一事件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给予了我们许多反思。

3 更直观地反映出社会人的心态。

社会人借助传统媒体发表相关的言论和看法大都要顾及自身在大众面前的声望和形象.其背景情况更容易为人所知。因此.这并不能全方位地反映出社会人的看法和心态。而网络论坛传播的舆论是一种潜在的无形力量。由于现阶段中国对互联网还没有采取实名制的管理手段,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互联网用户大都用其网名或笔名上网留言、发贴进行信息交流并形成舆论。其发表言论或者表达某种观点的看法更为直白。更能反映一些在传统媒体上难以表达的观点和情绪.更直观地反映出社会人的心态。

(二)网络论坛舆论的政治影响。

网络论坛舆论不仅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也有其独特的政治影响。首先,在网络论坛这个空间,参与探讨的网民主体具有平等性的特点。他们之间不存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等级节制。他们只需遵守法律,就能畅所欲言、自由表达.平等地参与到他们所关心的事物和话题中去。其次,网民无论男女老少。无论学历高低,无论处在何处何地,都可以随意地借助网络探讨主题。与借助普通媒体参与政治相比.其灵活性和随机性体现得淋漓尽致。第三,互联网论坛的交互性又使网民在探讨中既可以凝聚共识.又可以独抒己见。这不仅极大地拓展了网民彼此之间的交往空间。而且有效推动了共同关注的事务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换。甚至转化为现实政治生活中活生生的公共利益和公共意志决策活动与公共利益和公共意志分配政策。

(三)网络论坛舆论的文化影响。

网络论坛是文化的试验、培育基地。网络经济时代人们将消费重点转向精神和文化沟通.网络舆论成为这种诉求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网络论坛作为传承文化载体之一,对优秀文化的承传、良好社会风气的塑造及网民的文化诉求都负有重要社会责任。

第5篇:中华传统文化论坛范文

(一)开坛(北高洛音乐会正月十三早上的开坛仪式)

在村内临时设灯棚、祭坛祭祀神灵,民间称“开坛”正月十三早八点,我们观看了整个开坛仪式:挂像――在前一日布置好的官房子和外面临时设置的后土灯棚内悬挂神像,棚外鸣放鞭炮;开坛――香头带领文坛人员在坛前烧香、磕头,武坛人员打法器套《开坛合息》;请神――文坛唱诵《迎神赞》、武坛打《长三牌》; 安神――文坛念《心经》、武坛打《长三牌》,结束。整个仪式持续四十分钟,只有音乐会人员参加。

(二)坐坛(北高洛音乐会正月十四下午的坐坛仪式)

乐社于坛场举行仪式并坐于棚内演奏音乐,民间称“坐坛”。正月十三、十四、十五、十六,每日上午和晚上均“坐坛”。下面是北高洛正月十四下午“坐坛”仪式的过程:

正月十四下午两点十分,音乐会在官房子演奏坐坛、进香。两点半左右,村民们陆续前来,村民们在官房子外临时设立的神坛前跪拜磕头,并把带来的香自己点燃插在神像前的香炉中。村民们跪拜烧香后,都走进官房子,听一会儿音乐会的演奏,看一圈挂着的神像与碑文。音乐会从仪式开始到结束所演奏的曲目为:《三皈赞》《五善佛》《琵琶论》《金字经》《饿郎子》及打击乐《粉蝶大套》《七字板》。中间亦有间歇休息。近五点时,已无村民前来,五点十分,音乐会十四下午的坐坛仪式全部结束。

(三)收坛(南高洛音乐会正月十六晚的收坛仪式)

收坛就标志着整个春节期间仪式的结束。下面是南高洛音乐会正月十六晚的收坛仪式:

正月十六夜晚,音乐会会员糊了十二个“表”。“表”是用黄纸叠成的长方形诸神牌位,每个表上都贴有一片红纸,上面分别写着敕封二十四褚天、十殿阎君、四值工曹、财神土地、文殊菩萨、十大冥王、后土皇帝、玉皇大帝、天地三界十方万灵宰真、准提菩萨、地藏五菩萨之神位(所写的格式均为敕封……之神位)。然后将表放在坛桌上供,音乐会文武坛则轮番唱奏。九点钟以后,村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前来官房子大院内的神坛前跪拜磕头,并把带来的香自己点燃插在神像前的香炉中。十点左右,人越来越多,村民们在十六晚上倾巢而出的烧香、逛灯棚行为,俗称“丢百病”。近午夜十二点左右(据村民们说,以前总是到夜里两点左右),开始点燃爆竹,文坛在坛前焚表,然后吹奏《三皈赞》,旁边有会员跟着唱诵,然后武坛在一旁打《长三牌》。最后全体会员在后土神像前轮流磕头,并摘下神像收坛,至此全套仪式结束。

不管是开坛、坐坛还是收坛仪式的过程中,我都深深地体会到了乡民们那种纯朴、真实的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感情,尽管这种感情的渲染是在浓厚的宗教背景下所进行的。

宗教是一种奇特的文化形态。它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两种关系,是人对这两种关系的评价、态度和处理方式。宗教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方式。在中国农村,传统的自耕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造成中国人的宗教信仰谋求对现实生产和生存现状有直接的救助。而在南、北高洛,通过“音乐会”这一鼓吹乐社的活动与乡民们的祭祖崇神的结合,一方面,乡民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希望都在与音乐相结合的活动中得到了一种高层次的升华。另一方面,“音乐会”在传承传统音乐的同时亦传承着村民们的宗教信仰。音乐与宗教的结合使我们触摸到了古朴的乐风、村民的祈祷,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古老文化。

二、热闹、红火的“踩街、穿插”仪式

南北高洛的四个乐社(南高洛音乐会、南高洛南乐会、北高洛音乐会、北高洛南乐会)间的相互拜会,游村踩街,被村里人称为“穿插”。据说穿插时场面非常热闹,颇为壮观。正月十五,我有幸真实地感受了这种仪式的魅力。下面是整个仪式的过程。

南高洛音乐会在拜会前为其他三家乐社各备“拜帖”,也称“贴文”,分别为:

南高洛南乐会全体 谢 音乐会全体 同谢

北高洛村南乐会合会人 谢 南高洛村音乐会 同谢

北高洛村音乐会合会人 谢 南高洛村音乐会 同谢

上午踩街,整个过程如下:

9点钟左右,南高洛音乐会从官房子出发,一出院,开始演奏比较欢快的《翠花开》。

先到南高洛南乐会官房子,给南高洛南乐会“拜会”。

南高洛南乐会会员也会在官房子门前早早等候以“接会”,进门时,音乐会先行,南乐会随后跟进。北乐会会头会把拜帖呈现给南乐会会头,向神像敬香跪拜,会员相互揖礼,拜会拜年。并合吹《三皈赞》,完成仪式后,两家乐社会员拿起乐器一起出院,并一起吹打行进,所吹曲目是《小二番》,前往北高洛南乐会拜会,队伍次序是音乐会在前,南乐会在后。

北高洛南乐会已经在官房子前敲锣打鼓,演奏“接会”。在此处,三会的打击乐手在一起共同打一套打击乐《七字板》。后南高洛音乐会在北高洛南乐会的官房子前所搭的帆布棚(北高洛南乐会官房子前没有庭院,每年都在房子前用帆布打一个棚)里吹奏《琵琶论》、《对答平》、2个《饿郎子》、3个《撒网》,最后以《撼东山》收尾。同时,南高洛音乐会、南高洛南乐会的两个会头把拜帖呈现给北高洛南乐会的会头,并进入官房子为北高洛南乐会的神像“白衣观音”敬香跪拜。两家南乐会的会员在一边相互敬烟拜年。

三会一起,前往北高洛音乐会拜会。次序是:南高洛音乐会、南高洛南乐会、北高洛南乐会。北高洛音乐会的会员已在官房子前沿路站成一排,敲锣打鼓,以示“接会”。此时,南高洛北乐会在官房子前吹《前神佛》,又与南高洛南乐会合奏《三皈赞》。后南高洛南乐会会员在官房子前的一排案桌前坐下(北高洛的官房子无院子),先后吹奏《朝天子》《五富荣》。而前来的三家乐社的会头,把拜帖呈现给北高洛音乐会的会头,并在其引导下,进入官房子为北高洛音乐会的后土神像敬香跪拜。其他会员在一边相互敬烟拜年。最后,南高洛南乐会会员退出座位,南、北高洛音乐会会员入座,以其吹奏《普庵咒》。

四会相集,一起绕村“踩街”。次序是:南高洛音乐会、北高洛音乐会、北高洛南乐会、南高洛南乐会。各家乐社“行乐”的顺序是:云锣、管子、笙、笛子、鼓、铛、铙、钹。这是春节仪式中最为壮观的一幕:四会汇聚,鱼贯而行,笙管绕梁,锣鼓弊空。村民们纷纷走出家门,驻足围观。

一起走回南高洛音乐会官房子。待四会会员走近官房子时,早一步回来等待在门口的会员开始点燃鞭炮。鞭炮声声,与乐声交应,把节日气氛渲染得红火淋漓。而此时,官房子的庭院中的一长溜桌案上已摆满香烟、茶水。三家客会的会头,在南高洛音乐会会头的引导下,进入官房子向神像敬神拜跪。院落中,南、北音乐会共吹《金子经》《五声佛》小曲。南、北高洛的南乐会会员则吹奏《世上只有妈妈好》《十三不亲》等流行歌曲。其后,音乐会会员再次在院子中燃放鞭炮,刹那间,笙管齐鸣,鞭炮齐放,村民拥庭,异常热闹红火。这段时间约持续15分钟。

中午12点,仪式完成。各会会员相互告别。南高洛音乐会集体吃会饭。

其实,这种春节仪式也是加强个人与个人、家庭与家庭及全体乡民与社区之间紧密联系的手段。中国人生活中根植于农耕节气性的周期性仪式,而由音乐会这一社团在特殊时期举行了旨在团结成员的仪式。音乐会在活动场地聚集,弘扬出和睦精神。乐社将消极的禳灾祭奠转化为积极的邀福祈祥。习俗是凌驾于构成习俗的个体之上的社会性制约力,它迫使乡民参与并在其间的艺术娱乐中体验着仪式诱发的社会精神。

三、乐社的传承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组北高洛音乐会会员的基本情况:常参加演出的16名会员中,70岁以上3人,60―70岁之间5人,50―60岁之间5人,40―50岁之间2人,30―40岁之间有1人。可以看出,音乐会的主要成员都年龄偏大,30岁以下更是无人。这不由得使我们担忧乐社的后继无人及其生存前景、传承的问题。通过同李俊兰、阎富才等老乐师们的交流,我感受出了他们也普遍对音乐会的前景表现出相当的担忧。据他们介绍,现今村里的年轻人都不大愿意学,很多都外出打工挣钱。同时,现今“音乐会”的乐师们普遍年龄较高,大部分在50岁以上,年轻的寥寥无几,北高洛音乐会最年轻的阎文山师傅也已32岁了。随着老乐师们逐渐退出舞台,音乐会今后何以传承?音乐会的生存前景何在?

这是一个很现实和值得思考的问题。不可否认,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大潮下,在我们长期以西方专业音乐模式作为主流音乐学习的背景下,这种存活在民间的、没有或很少受到西方音乐文化影响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并不很受关注。当然,近年来许多知名学者对其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国家也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扶持力度。但说到底,这些都是外部的因素。面对无人愿学、无人继承的局面,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保护、扶持这一浓缩着中国古老而优秀文化的乐社?

其实,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繁盛、衰落的过程,而其繁盛与衰落都必然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不能说在现今的社会背景下,音乐会面临着衰亡。但现今的市场经济大潮还是对音乐会的传承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当然,一种从古代到现在一直没有消失的艺术,一定有其功能性方面的继承,才会不消失而继续存在。所以,我们与其坐在那里不断地担忧音乐会的前景,不如积极地去汲取其中的宝贵文化精髓应用于现今。而只要我们真正掌握了其中的精髓,即使音乐会这种艺术形式在将来逐渐衰落,其中的中国传统音乐的有益成果也已被我们有效地传承着,我们仍能从其他的艺术形式中窥见“音乐会”音乐的精华。

四、几点随想

在一次与北高洛音乐会最年轻的乐师闫文山师傅的交谈中,他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对音乐的探求意识。他说:“其实,我就是一杆乐器,只能吹吹打打,我很想了解更多你们在学校学习的音乐知识。”面对这样的话语,我在思索:音乐可以把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阶层的人联结在一起,但我们究竟怎样才能找准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结合点呢?怎样使传统的音乐精华在现今的社会环境中既保持古色古香又能适应现今社会大潮呢?

在一次与年近八旬的闫富才老师的交谈中,他流露出了想在合适的时候自己创作出一些“音乐会”演奏曲谱的打算。这可真是一个大胆而又创新的想法。要知道现今流传的谱子都是未经加工、原汁原味地传承下来的,并且从未有人创作过新谱。面对闫老先生的这种想法,我们该作何思考呢?

从南、北高洛村几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的交谈中,我发现他们对“音乐会”知之甚少,也不太感兴趣,仅仅知道就是发葬时能派上用场。他们都觉得如果学习这个也挣不到钱,不如干些别的事。这也就不难理解老乐师们对“音乐会”前景的担忧了。“音乐会”的前景究竟何在呢?

虽然这些问题在前文中已有部分论述,但当我真正亲闻这些淳朴的乐师们发自内心的想法和担忧时,我更感到了一份责任。的确,处在社会日益繁荣又变化万千背景下的当下的民族音乐研究者们和政府决策部门都应该更加积极地审视、冷静地去思考,群策群力、共商大计,进一步挖掘并积极地汲取传统音乐中的精髓,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形式的保护、传承力度,为传统音乐的有效传承、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增砖添瓦。

第6篇:中华传统文化论坛范文

《论语心得》从视觉上让读者充分享受到美感,也促进了书籍的销售。首先,《论语心得》非常薄,只有160面,还有少量的插页,受自身演讲内容的限制,全书的文字只有10万字左右,但是正是中华书局把这本书定位为大众通俗读物,而只要具备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读者都可以阅读,因为受众面较广,读者的经济水平无法掌控,而《论语心得》作为普通书籍的形式则为普通读者的购买提供了可能。可以说,正是《论语心得》平装的朴实无华,再加上于丹亲切自然的演讲语言,才造就了这本书返璞归真的形象。

其次,在书籍的开本构制方面,编辑选择了小16开的异形本,这种类型的书只比普通的32开大一点,拿在手里翻阅非常方便。同时,编辑在选择这本书的纸张时,还充分考虑了书籍的内容。大家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书籍常常是册装,而《论语》自问世以来,经过卷轴装和线装之后成为历代士人必读的书籍,本身便有一种古老的质感。而编辑正是看中这种质感,利用类似宣纸的手抄纸印刷,与线装书颇为神似,让读者看上去便觉得有一股书卷气。

二、封面、插图制作的新颖性

从封面的角度来看,《论语心得》封面与中国的古典文化结合紧密,封面、书脊、封底等都以大面积的黄色为主,象征着古代的黄绫包卷,也体现出了自身内容经典的意味。并且,书籍的名称按照古人从右往左的书写习惯自上而下书写,本身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同时,这本书的封面和封底选择了中国国粹之一的水墨山水画,配上北斗七星图,象征着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历史悠久,而书籍的插图多采用画家陈传席的水墨写意画,是对正文经典的呼应。这样从视觉到形式、从外表到内容都体现出了书籍的内容和特色,将读者完全带入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境地。《论语心得》在腰封宣传上也是独具特色。从整体设计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只有书籍封面的上方有“百家讲坛”的标志,但是这么一点很难让人联想到“百家讲坛”的盛况。为了弥补这一缺憾,编辑在书籍外面加上了腰封,加强了宣传《百家讲坛》的力度,其腰封上除了书名、作者之外,还打出了一行商业广告——“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这就使读者在阅读书籍的时候联想到《百家讲坛》栏目,也为书的宣传拉来了一些潜在的读者。

第7篇:中华传统文化论坛范文

关键词:姚茫父; 研究综述; 画论;书法; 绘画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JO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1-02-0123-03

A Brief Account of the Research on Yao Mangfu, a Chinese Painter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WANG Feng-xin(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Academy of Fine Arts, Harbin 150080, China)

Abstract :Yao Mangfu was a leading figure and respected painter in Traditional painting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Beijing. His theory of painting, aesthetic thoughts and paintings , calligraphy have been constantly studied since the 21st century. This paper is to make a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and make a comment from the writer’s perspective so as to provide new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esearch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Yao Mangfu; literature review; theory of painting; calligraphy; painting

Internet :.cn

马他曾以第一代清华教师的身份行走于清华园,也曾以“秋草诗人”名震京华;大学者吴宓曾是他的学生;在词曲学研究上有人把他与王国维、吴梅并称为民国时期鼎足而三的三位大家;历史学家郑天挺亦称自己是“弗堂弟子”并且曾这样评价他“先生以文章名海内,向学之士莫不知有弗堂先生,而今先生才华反为画名所掩”――他就是姚华(1876――1930),字重光(偶有崇光),号茫父,茫茫父等。于中国古代传统教育而言,他是清末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士大夫,国学根基深厚, 1904年甲辰科进士;于现代西学教育来讲,它曾在1904――1907年授清政府保送游学于日本东京法政大学。

姚茫父博学多才,在文学、曲学、金石书画以及颖拓、小学诸多方面都有较深的研究与造诣。近代关于姚华的研究虽然在各方面也都有涉猎,但是总体上并不突出。相对较多的研究还是在书画方面,鉴于此,本文对于研究姚华书画的文章进行条分缕析,作如下阐述,期望对姚茫父的书画艺术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补充。

一、关于姚华生平与交游的研究

(一)关于生平

关于姚华年谱整理是所有研究中最为基础却是最重要的环节,关系到对姚茫父研究的所有领域。目前在我所掌握的研究姚茫父生平的材料中有四人整理了姚华年谱,最早的是姚茫父孙婿邓建宽先生,而后1992年《朵云》杂志发表过周季文所作《姚茫父年谱》,2013年《大观月刊》载李思《姚华年表》,2015杜鹏飞教授在《中国书画》杂志发表《姚茫父年表》。以上四篇年表除李思年表简略记录外,其他几篇记叙都比较详细,但又都各有区别。通过与一些新近发现的有关姚茫父的一手资料进行比对,其中以清华大学杜鹏飞教授所作的年谱最为详实准确。这可能与杜教授对于史料的全方位搜集有关。另外周季文所作年谱与杜鹏飞教授所作年谱在内容上略有差异,在研究过程中也是可借鉴的重要资料。

关于研究姚茫父生平的文章主要有邓幼民的《姚茫父的生平及其艺术》,文章对姚华的生平用了大量笔墨,详细介绍姚华的由小到大成长境遇、为人品行、求学经历、从教经历以及仕途沮丧退而治学过程都做了介绍。徐传法与周新凤分别在他们的硕士论文《姚茫父书法研究》和《姚华绘画艺术思想研究》两篇文章中也都对姚华的生平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其余还有许多关于姚华的文章,都在其生平上有所阐述,这里不一一列举。

关于姚茫父生平问题的研究重在准确性上,而以往美术界对姚茫父生平的研究与阐述很少从源头着手,经常会出现一些讹误。原因在于一手资料的搜集与发现有很大难度。很多人便直接援引二手资料造成的。因此,这也为后来研究者提出警示,在研究过程中尽量要寻找一手资料,如果一定用二手资料也要确定其准确性。这不仅是对研究结果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相信,对于姚华生平的研究,随着今后更多史料的发现应该还会有所深入和补充。

(二)关于交游

关于姚茫父交游的文章多以其艺术圈的交游研究为主,其中对于姚华与陈师曾的研究居多。

姜德明在他的《姚茫父与陈师曾》一文中以鲁迅为《北平笺谱》所作序言引出民国北京画坛两位代表性画家陈师曾和姚茫父,进而阐述陈姚关系密切以及密切的原因在于他们在艺术见解和爱好相近,又能道出他人不能表达的深刻道理。随后引用大量《弗堂类稿》中姚华与陈师曾相唱和的诗文以及二人交往中相互题画诗文和互赠画作阐述了姚陈深情厚谊。徐传法在《姚华书画交游》二题中关于姚华与陈师曾交谊的原因阐述与姜德明如出一辙。在论述姚陈深情厚谊的文章中,当以邓云乡的《姚茫父与陈师曾》一文最为详实,感人至深,显然作者对于当时的社会历史以及二人的诗文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张子谦在《姚华交游考》一文中讨论的也是姚华与陈师曾的交往。对于二人的密切交往也是以诗文唱和相互印证的,与以往研究大致相同,不同的是作者把二人交情归结为相似的人生经历似乎有待商榷。张勇的《姚华交游考略》一文,作者把姚华的交游圈分成三个,即“书画交游圈”、“梨园界交游圈”和“进步党交游圈”,这一分类研究大方法可以清晰了解姚华的人际圈,对于进一步梳理姚华在当时社会状态中所处阶层定位大有帮助。作者还认为:“姚华与传统派画家的交往为他提供了较为契合的生活与文化氛围,也促成了他以诗人和书法家的身份步入画坛的重要转变。”这一观点也是值得注意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江南萍的《壬戌罗园雅集》与凌淑华的《回忆一个画会及几个老画家》两篇短文,这两篇文章的作者都是与姚华有过交往的人,作为当事人所作的回忆性质的文章,本身就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在姚陈交往研究的文章中作者大多忽略了把他们放入历史长河中,从美术史演进的角度,来讨论二人对于探索中国画如何发展的道路上曾经做出的努力,尤其是在这一过程中姚陈之间的相互影响则更是少见探讨者。

二、关于姚华对传统文人画的守护与创新的研究

这一类文章研究的侧重点在于结合20世纪初期社会文化文化背景进行分析、阐述姚华在面对历史潮流所作出的文化选择。进而对姚华在维护传统文人画过程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给予肯定。

刘恒与崔丽合作的《犹道春风落柳华――姚华对文人画的坚守与传承》一文结合当时文化背景和姚华的绘画理论以及美学观点进行分析,认为姚华等人逆潮流而上,致力于重新解读中国文人画价值与美学特点,作者认为学者兼画家的姚华等人的这种解读与阐述正是在欧风美雨的浪潮中坚守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精神,反对绘画领域里的西化论调。文中作者还对姚华的创作主张进行分析研究,以此来阐述姚华在坚守中寻找创新的实践。????

《民初北京画坛的双子星座》一文,顾雪涛对民国时期中国画寻求复兴寻求开拓创新的道路上着眼,概括出姚华与陈师曾所作出的成就主要有三方面,一、把“金石画风”引入北京画坛。二、肯定和宣传文人画价值。三、致力美术教育,参与美术社团。在“把‘金石画风’引入北京画坛的论述中,作者把陈师曾和姚茫父不同的学习绘画经历做以对比,但却得出二人在以“金石入画”研究上同趣,进而二人在交往过程中经常讨论和交换书画见解主张。对于二人如何引“金石画风”入京却未加以深入剖析讨论,因此也就无法对二人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给出恰当合理的定位。对于第二、三方面论述可看做一个整体,阐述二人在维护文人画的过程中的理论贡献,另一方面可看成是维护传统文人画的方式或途径。

胡健在《朽者不朽――论陈师曾与清末民初画坛的文化保守主义》一文中关于陈师曾与姚华部分的论述中对于二人在维护文人画立场的一致性,创作实践中志趣相投等都做了比较详细的剖析,言语间表达出姚华对于陈师曾《文人画之价值》一文有所影响,但没能进行深入剖析,这或许为后来研究者研究姚华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值得认真思考。

薛永年先生在《民国初期北京画坛传统派的在认识》一文中认为民国时期,在传统派倍受冲击的情况下,姚华与金城、陈师曾是为振兴中国画,著书立说、启迪后学最有代表性的三家,客观上统一了传统派的思想。文章中作者把传统派借古开今的绘画实践分为7种,作者认为:“第四种是取法古代刻石造像而饶有别趣者,南方籍画家姚茫父的人物画可见一斑”。可见,薛永年在反思考察民国传统派画家的过程中关注到了姚茫父在人物画上的创新,但文章中并未对此展开论述,实属遗憾。除此两点外,作者还对中国画学研究会成员特点进行分析:“特点之三是,中国画学研究会的主持者系鉴藏与绘画并重的专家,故其核心骨干既有以鉴藏为主作画为辅的鉴藏家,又有兼事鉴藏的画家”。作者认为姚华属于此类,并对姚华在诗词,金石书画以及鉴藏考订之学给予高度评价。

三、关于姚华艺术理论与美学思想的研究

这一类文章是对姚华研究相对深入一些的,属于比较有思想高度的文章。写此类文章首先要求作者要对姚茫父的理论著述进行解读与思考,理解的深度与思考的高度决定了作者的研究层次。其中有关金石书画与颖拓几方面都综合讨论的文章主要有《姚茫父书画艺术刍议》《姚华的书画和颖拓》《任天而行 始有佳遇――姚茫父的书画艺术》三篇。《姚茫父书画艺术刍议》是张勇与何兰共同的成果。文中主要对姚茫父的书法,绘画和颖拓进行了简要评述,在书法方面阐述姚了华书法学习经历。绘画分析则侧重于从专业角度出发,讨论姚茫父绘画作品的取法问题,以画作为研究中心,说服力很强。

张幼农在《姚茫父的绘画理论及其实践》一文中对姚华的绘画美学思想,艺术创作主张、以及人物画变迁的考据都做了较为深入的论述,调理清晰,对于后来研究者了解姚华主要的绘画理论成就大有裨益。而且作者思考问题应该是多角度的,作者既看到了理论层面同时也考虑了实践之需。

姚茫父书法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徐传法的硕士论文和几篇与其硕士论文相关的期刊论文。

四、关于金石书画和颖拓作品研究

这类研究要对姚华的作品很熟悉,并且要对诗词以及画学理论谙熟,否则对姚华的作品恐怕也只能是流于表面的观看而已。这也许是一直以来研究者寥寥的原因。中国知网上搜到的这类文章也仅有6篇。

彭银的《姚华字画鉴赏》一文对姚华的书法和绘画做了概括性分析。书法着重分析了姚茫父对篆、隶、楷三体的取法和以及姚茫父病臂前后不同的书写特点。绘画分别对花卉、人物、山水表现题材,表现内容、表现手法,构图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文章还从鉴藏的角度对题款、风格分期特征、印章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朱良筋的《学养入丹青――贵州省博物馆藏姚华画作》一文由姚茫父书法入手,阐述姚茫父以书法入画,取法已高,再加之学养深厚,能以诗文拓展画意空间,又以自己学术研究关注的内容,如古器物入画,来拓宽国画表现题材。因此定位姚华为学者型画家。作者还进一步从姚茫父作品的外在形式,内在精神寓意方面进行分析,并有例证。由此,作者认为:“姚华的绘画与传统文人画一脉相承……他既有古代文人画家的那种意蕴,但又有坚实的技法支撑。”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对于姚华的研究还远远不够,首先对于姚华生平与交游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与深入。其次关于姚华在维护传统文人画以及对传统的创新研究中还很薄弱,姚华一生留下了许多宝贵资料,但却由于历史原因而蒙尘,不被研究重视与发现,以至于在对姚华关于文人画的道路选择问题研究始终不够深入系统,有待后学者继续整理与研究。对于姚华的绘画理论与绘画美学思想的研究来说,也只是停留在起步阶段,还有很多可挖掘之处,例如姚华画学思想和美学观点产生的影响并未深入,只是泛泛的停留在表面,具体而实际的影响还未引起大多数人的注意。最后,关于姚茫父金石、书画、及颖拓作品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与阐述,这当然也与姚茫父存世作品的不断发现相关,因此对于研究姚华画作的人来说,随时关注姚茫父新发现存世作品便是重中之重了。这也将是打开研究姚茫父作品的金钥匙。研究作品还有更重要的问题就是要联系创作主体也就是画家本人,创作时所处的时代,生活境遇,思想观念,学识见地等综合考量,既要对其作品整体风格进行研究,又要有典型作品的独立分析,因此,对姚华作品的研究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邓建宽.编姚茫父画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

[2]邓建宽编.姚华诗选[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3]姚茫父.弗堂类稿[M].上海. 中华书局. 1931.

[3]周季文.姚茫父年谱[J].朵云杂志.1992.

[4]杜鹏飞.姚茫父年表[J].中国书画杂志2015.

[5]邓幼民.姚茫父的生平及其艺术[J].朵云杂志.1992(4).

[6]刘恒.崔丽.犹道春风落柳华――姚华对文人画的坚守与传承[J].文物天地.2015.5.

[7] 顾雪涛.民初北京画坛的双子星座[J].贵州文史丛刊.2014.11.

[8]姜德明.姚茫父与陈师曾[J] 山花杂志. 1986,(6).

[9]张勇.姚华交游考略[J] 山花杂志. 2012,(18).

[10]苏华.姚华:旧京都一代通人[J]书屋. 1998,(3).

[11]徐传法.姚茫父书法研究 [D] http:///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x.2008.

[12]张幼农.姚茫父的绘画理论及其实践[J] 美术. 1987,(1).

[13]周新凤.姚华绘画艺术思想研究[D http:///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x]. 2010.[14]薛永年.民国初期北京画坛传统派的在认识[J].美术观察.2002.4.

[15]江南萍.壬戌罗园雅集[J].朵云杂志.1982.(4).

第8篇:中华传统文化论坛范文

范宝俊向中华慈善文化(沈阳)论坛的开幕表示祝贺。他说,此次论坛以首个“沈阳慈善日”为契机,以慈善文化建设为主题,这对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来说非常有意义,它不仅充分展示了沈阳市政府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成为沈阳慈善事业腾飞的标志,也将成为中国慈善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如何开展慈善文化建设,范宝俊认为,首先要树立现代慈善的基本理念,认清中国传统慈善与现代慈善理念的差距,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其次要不断完善慈善法律法规,用以规范和引导慈善活动,使慈善事业的开展做到有法可依;第三要将慈善行为纳入持久的机制,形成一个有政府、慈善组织、企业及大众共同积极参与的、健康的、充满活力的慈善文化体系。

李英杰在致辞中说,慈善事业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崇高事业,是人类爱心的重要体现,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是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沈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慈善事业,经过近年来各级政府的积极努力、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全市慈善事业不断深入发展。特别是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为发展慈善事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希望工程”、“寒窗基金”、志愿者行动等一大批深受市民欢迎的慈善行动不断涌现,政通人和的社会环境凝聚更多群众投身于慈善事业,使这项伟大而崇高的事业更加深入人心,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有力支撑。李英杰希望以本次论坛为契机,广泛借鉴各地经验,深入普及慈善文化,大力弘扬慈善精神,努力提升慈善理念,推动慈善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努力把沈阳建设成为一个充满爱心的城市,为构建和谐沈阳,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崔文信在讲话中说,此次论坛是一次高水准的弘扬中华慈善文化、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理论研讨,是一次慈善文化研究成果的交流,是一次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的沟通。这次论坛获得圆满成功,得益于中华慈善总会的有力指导,得益于沈阳市委、市政府对慈善工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专家学者和兄弟城市的大力支持。他表示,一定要以此次论坛为契机,以“沈阳慈善日”系列活动为载体,在全市掀起人人心怀慈善,人人参与慈善的热潮,让沈阳不仅成为一座又好又快发展的活力之城,更成为一座充满无限温情的关爱之城。

第9篇:中华传统文化论坛范文

随着国内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化资本市场蓄势发力,不断涌现出各种新平台、新模式让人眼花缭乱,使得文化行业内“创新”与“泡沫”并存。鉴于此,如何在实体经济趋缓、政府鼓励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背景下,作为社会个体的企业、创业者及投资人抛却浮躁、追求本真,此场峰会揭晓了答案。

会议伊始,《融资中国》出品人、融中集团董事长朱闪做了开幕致辞。他指出,市场要做好2―3年经济持续低迷的准备。而资本要在跨镜、产业链整合、代表中国新经济及具有防御性特征的行业里寻找投资机会。在企业方面,经济下行的时候企业方面一定要专注企业价值,尤其要重视现金流的创造,而不是更多迎合资本的需求。此外,对现在需要融资的这些企业来讲,他的建议是,应该要尽快融资,而且要放下身段,降低期望值的进行融资。

他表示,中国经济持续低迷是大概率的事件,大文化行业是目前为数不多的能够保持增长甚至快速增长的行业。但是经济毕竟在下滑,无论是做企业还是做投资,大家此时此刻还是要有一些风险意识。

到会嘉宾原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巡视员施俊玲女士做了主旨演讲,从大文化角度探讨了我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并就国民经济新常态和推动供给侧结构新形势下,如何加快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发表了意见。她表示,文化产业中任何一个产业门类的发展均离不开特色文化资源的供给,支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文化与金融的全面合作,打通金融通路。同时,她认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要注意产业集群效应。

来自紫金文化产业基金的总经理周春芳,作为嘉宾和大家分享了她从事文化产业投资六年来的感触和经验。对于文化产业,周春芳认为,细分来看有三个特点,一是新兴产业发展非常迅猛,而且已经逐步成为一个主流的业态。第二个特点是新技术广泛应用于传统文化产业。第三个特点是传统和新兴文化产业的界限已经非常模糊,而且已经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周春芳认为未来文化产业的特色应该是技术、模式、创新企业。新技术让创新在文化产业无处不在。

全天的会议共分为六个论坛,分别是:新形势下的大文化产业;影视、网络视频、IP专场;资本推动下的体育文化产业;VR/AR、游戏、动漫等、电竞、网络直播专场;文体行业并购、退出与行业整合等。各路大伽针对热点问题进行了积极而又热烈的讨论。

主旨演讲结束后,会议进行了上午的两场嘉宾论坛。

“新形势下的大文化产业”论坛,着重探讨了在文化消费热潮的新形势下,技术驱动的大文化创新生态,对于投资机构来讲有怎样的战略布局。参与讨论的论坛嘉宾有君联资本合伙人邵振兴、大盛国际总裁安晓芬、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东城园副主任韩树凡、毅达资本合伙人刘敏、微影资本头尾会主席唐肖明、华映资本合伙人王维玮、东方华盖创投创始合伙人许莉,君联资本合伙人邵振兴先生任论坛主持。

君联资本合伙人邵振兴认为,在新的技术以及新的业态推动下,文化产业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比如网红、直播,都是在新的内容+社交形态下产生的新的业态。同时大数据、云端处理技术,包括像前段时间比较火热的AR、VR等等对产业的影响也是越来越深远。

安晓芬认为,这两年的网络剧和网络电影大规模的诞生其实也是跟越来越多的人才进入电影行业有关。而影视行业增长放缓的也与网络和视频的盛行有关。作为电影《叶问》系列的投资方,在过去几年里,安晓芬经历了中国电影的复兴和崛起,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也有很多失败的教训,这两年又感受到了互联网新技术带给电影产业的新变革。。

对于新形势下影视行业的发展,她表示,资本要给文化创意工作者一点时间,不要拔苗助长。

对于这个行业中的新兵微电影来说,微影资本头尾会主席唐肖明认为,微影作为一个数据平台和用户平台,有天生很强的互联网基因,而在这个产业背景对下一步做文化产业的投资布局会相当有用。

毅达资本合伙人刘敏则对网络直播平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好的直播平台首先是内容是有价值的,是真正的用户使用需求的平台。他表示文化产业的发展刚刚开始,好的优质的内容、渠道、平台会渐次出现。

华映资本合伙人王维玮对于火热的自媒体行业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觉得从2015年自媒体业态开始很不一样了,包括盈利模式以及资本的介入,其中蕴含的趋势是自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东方华盖创投创始合伙人许莉对于文化新形势的对策是做文化产业生态圈,就是如何把IP内容、IP运营、IP衍生品串起来,围绕这个布局去做空间、服务、资本。

在影视行业投资论坛环节,1905影业公司总经理李伊、星站TV CEO艾伦、乐视控股全球资本运营部投资总监宋森、巨星龙投资总裁吴歆、宋城演艺投资总监许耀文、星光国际传媒总裁宋光成、蓝筹网CEO姚毅婧共同出席,针对传统影视行业投资难题、影视众筹模式的前景、IP热还能持续多久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伴随着国内影视投资公司的日益增多,市场变化越来越快,传统影视行业投资有了更多的机会,也面临着许多困境。面对文化传媒产业的投资风险,资方是否能找到更为精准的投资方式?

星站TV CEO艾伦认为,带有工业化的生产元素会让整个创意行业的步伐迈的更快,快速试错跟快速有机循环的过程中能够出产出更多的、更好的、更精良的内容,能够让更好的内容迅速跑到前面来,也让投资人的回报达到更良性的循环。星光国际传媒总裁宋光成作为电影投资人,他认为在这样一个市场环境下怎么样擦亮眼睛找到一个有价值的电影项目非常关键。

1905影业公司总经理李伊则认为,一部电影从筹备到最终宣发至少也要18个月的周期,投资人需要具有能够预见未来市场变化的能力。

在影视众筹这个颇具争议的筹资模式讨论过程中,蓝筹网CEO 姚毅婧说,影视众筹模式对于整个参与度和市场接受度而言都比较客观,而影视众筹机构的实质性价值则应该是用影视这样的形态做股权市场的投资人教育。

星站TV CEO艾伦表示,众筹这件事情对于我们互联网搞视频出身的公司来说,肯定是举双手欢迎的。同时,他认为影视投资的内容核心就是,规模从小到大的投资需要市场验证,而众筹就是有这个作用,让项目获得更多的活力,以及市场上验证的回馈。

对于很多人对于众筹模式缺乏信心,对此,宋城演艺投资总监许耀文表示,最核心的还是要有很专业的机构去对这些产品进行选择,不能说是纯粹的通道,就像现在的P2P一样,通道后面会出现很多问题,一定要有很好的团队来帮这些众筹人员去做支持或者帮助。

谈到已经在业内探讨许久的IP热问题,1905影业公司总经理李伊坦言,资本的驱动让大家都比较浮躁,IP不能只是心理安慰,它是多元化的,它的转化过程也很复杂。他觉得IP过热体现的是创作行业中灵感、底蕴,和知识量的匮乏,拿过去的东西去安慰资方和股东。

对此,乐视控股全球资本运营部投资总监宋森认为,并不是所有的IP都能火,它是好作品锦上添花的因素,作品的品质还是要体现在剧本阶段。IP并不是优秀作品的必要组成环节。

作为论坛主持人的巨星龙投资总裁吴歆则表示,剧本一定要好,然后才能走的很远。

上午的论坛在大家的意犹未尽中结束。

在下午的论坛上,作为主旨演讲嘉宾的科盛投资郭佳莹,分享了科盛投资在文创领域的经验以及对于文创行业的研究以及判断,她认为文化行业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传统的媒体形式,一个是新媒体。对于现在很多人认为传统就是不好的、新的是好的的观点,她并不赞同,相反的她认为,在传统媒体里面仍然有非常值得去关注和值得去投资的热点,在新媒体里面也有一些热点是不能去跟风的。

她预言,文创产业将是未来10年股权投资的风口。而且中国目前的文创产业不是过火、也不是过热,和国外比起来差距还很大。作为一个文创方面的GP管理公司,她表示,科盛投资的工作是为LP去寻找皇冠上那一颗最宝贵的珍珠,这也是科盛投资的投资理念。

第二位出场演讲嘉宾是巨星龙投资总裁吴歆,作为“娱人制造”投资子公司,要把“娱人制造”打造成泛文化娱乐的文化传媒公司,所以巨星龙投资现在一直致力于打造中国泛文化娱乐圈。他表示在3年之后,大家可以看到走出去的“中国制造”的艺人,中国的电影电视节目将不会再采用引进,而是完全由中国自己来开发。

乾立基金首席战略官李皎作为第三位演讲嘉宾,他的演讲主题是资本和影视应该怎么融合。他的观点很鲜明:资本和影视相爱容易相处难。因为影视的普遍性,每个人都觉得有机会去做李安、张艺谋,开始提了很多跨界的要求,恰好资本又有很强的权力属性,所以影视行业对资本是又爱又恨。他表示,资本和创投的关系一定要找到合理的限定,这个限定就是以产品本身的质量为前提,各自定好位做擅长的事情,挣该挣的钱。这个定位不仅仅是对资本,对影视制作公司也是如此。

下午的论坛,以“资本推动下的体育文化产业”为主题开场,光大体育文化基金总经理、光大资本副总经理范南担任嘉宾主持,嘉宾分别是动域资本投资副总裁范殷良、索福德董事总经理范成恩、北京奥运博物馆馆长侯明、中智华体联合创始人韩莉、信中利资本合伙人王旭东、 创富创始合伙人许萍。

范南表示,大家对中国体育产业的认识还存在于盲人摸象的阶段,没有哪一个人能够非常准确的说出来中国体育产业到底是什么,但是每个人有自己可依赖的路径。在可依赖的路径中慢慢形成了体育产业的理解,形成市场。

动域资本投资副总裁范殷良认为,技术的红利还没有真正被体育市场获得或者消化,所以技术仍然是他们长期关注的一个非常侧重的方向。

关于体育和资本的关系问题,从2015年以来,资本对于体育经历了从狂热到冷静的过程,索福德董事总经理范成恩认为,这个是正常现象,而要获得资本的青睐商业模式、市场的作用价值非常重要。对此,中智华体联合创始人韩莉颇有同感,她认为改进产品服务尤为重要。

信中利资本合伙人王旭东则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如果从过去的一年或者两年期间的趋势判断来说,市场当中的资本在增加。他的依据是,上市公司在这个行业当中的并购意愿在增强,而且体育IP或者说大的潜在的独角兽公司也是正在形成。

创富创始合伙人许萍对此的看法是,经过这几年市场也趋于理智,其中的原因是体育行业中细分的跑道、产业结构、发展路径,机构投资人看的更清楚一些了,因而会更理性。

在“VR/AR、游戏、动漫、电竞、网络直播专场”,松禾资本合伙人伍经纬担任论坛的主持,论坛嘉宾包括乐客VR CEO何文艺、北极光创投董事总经理姜皓天、纳德光学创始人彭华军、七维视觉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立、方正证券传媒与互联网行业资深分析师李舒婕、展视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CEO、创始人张树坤。

论坛的讨论大多都集中在现在比较热的VR/AR行业。七维视觉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立表示,国内的VR产业发展和美国在技术层面上是差不多,但是在内容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需要更多的人、更多的情怀,也需要更多的投资人致力于好的内容、好的技术,才能和美国达成差不多的状态。

纳德光学创始人彭华军说,就纳德光学而言,一直在思考做什么样的产品才能够跟现有的或者传统的文化产业能够有互补,能够连接起来,这样也许能够达到一些相对来说接地气的东西。

对于VR/AR行业的何时出现拐点,也就是商业变现,是所有人关心的问题。

对此乐客VR CEO何文艺说,如果说要形成一个很大的拐点的话,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行业标准,比如说硬件的行业标准、系统的行业标准、内容的行业标准。但是很明显到现在还处在这个标准之前的一个阶段。北极光创投董事总经理姜皓天和乐客VR CEO何文艺观点都认为,VR/AR硬件会走向统一,当然需要标准的完善,这个行程还需要演进。

对于内容方面方正证券传媒与互联网行业资深分析师李舒婕认为,2B方面有很多公司在进行商业化的尝试,2C方面最多的就是游戏跟影视。所以从VR内容方面,非常期待出现一款杀手级的应用的内容,这样就能够让更多的消费者接触到这个领域。

下午的最后一场论坛是“文体行业并购、退出与行业整合”。汉能投资董事总经理赵小兵担任论坛主持人,参与讨论的嘉宾有华录百纳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陈永倬、盛世华韵执行董事李岩、同创伟业投资总监胡庆平、基石资本管理合伙人陶涛、中金佳成执行总经理杨力、天星资本文化传媒投资部副总监赵明扬。

主持人赵小兵首先开场。他说,从全世界来看,国外的跨国公司基本上通过并购成长起来的,大的传媒公司、大的体育集团、大的文化集团,也都是通过并购成长的,所以他觉得并购对于文化体育行业是一个投资、退出非常好的路径,也是文化体育行业企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从基金的结构上来讲,母基金是基金的上游,并购话题首先从中金佳成执行总经理杨力,盛世华韵执行董事李岩两位展开。从他们所持有的文化项目,以及未来如何退出,从对文化产业基金配资的角度,探讨了并购退出的话题。

李岩认为从母基金的角度来说,文化的退出,肯定比较理想的方式还是并购重组。他表示在并购重组的过程中,把文化产业和传统产业升级相结合,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出口。

接下来,基石资本管理合伙人陶涛、同创伟业投资总监胡庆平、天星资本文化传媒投资部副总监赵明扬从直接投资基金的角度探讨了文化创意行业的退出。

陶涛认为,文化创意的退出,首先对项目商业模式的本质有清晰的理解,根据这个理解掌握自己内容的周期来找出好的变现的时点。 陶涛认为文化产业是平台性的、技术性的、内容性的或者跟IP相关的特点。

天星资本文化传媒投资部副总监赵明扬认为,三板上直接被并购是一个退出的方式,在三板直接退出也是一种很重要的退出的途径。胡庆平认为好的推出方式还要看文化公司的积淀,以及自己的积累和扩张,和整个大的环境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