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共享中心方案范文

财务共享中心方案精选(九篇)

财务共享中心方案

第1篇:财务共享中心方案范文

【关键词】财务外包 财务共享 风险防范

一、财务共享外包的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发展,财务管理经历电算化后向共享外包发展,自八十年代首个财务共享中心成立后,财务共享中心不断发展成为一个全新的趋势。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福特首先设立了首个财务共享中心。到了九十年代,杜邦、通用等相继建立了财务服务中心,陆续惠普、IBM等大型企业都在逐渐建立起了财务服务中心。同时,埃森哲、惠普等企业开始建立亚太区的服务中心,开始将共享中心转型升级。2005年中兴通讯成为首个建立财务共享中心的国内公司。随后,各大企业都在纷纷建立属于自己的财务共享中心。

最早的财务分散模式主要采用手工作业和记账的方式。这样存在的问题是会占用大量的人力成本,模式较为分散,各个标准难以统一。这样导致信息传递慢,信息传递误差大,管理成本偏大等方面的问题。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到了财务集中的模式,会计作业也逐步开始采用自动化的方式,基础作业相对集中,标准开始统一。一直到如今的财务共享集中平台,财务集中的规模效应开始展现。共享集中平台的出现整合了各类人员、技术和资源,提供共享化的服务和多元化的模式,采用一致的标准、流程、系统和模式。同时还能外置部分职能,释放一定的资源。

二、财务服务机构的分类

根据调查,目前市场上存在着各类的财务服务机构,大致包括三大类型。综合资讯类,记账外包类以及解决方案类。各自在目标客户、优势和弱势方面都各有不同。

综合资讯类一般针对各大型的企业,提供管理咨询的业务,针对各项业务提供关于流程外包的服务。但是在大型项目的执行方面略显弱势。由于大型客户的运营已经成熟稳定,并且具有较大的规模,各水平指标均已达到行业的标准,同时财务体系已经建立的很完备,在人员、资源和系统方面都很充足。企业都希望能有进一步多元化的发展。这样的大企业对安全和风险要求较高,同时希望能够提供一个更为完善的系统平台,能有更为高效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以便能够提供支持各项新业务模式的平台和解决方案。

提供记账外包类的主要针对的是中小型的企业。小型企业由于业务较少,组织结构不稳定,财务管理缺乏体系,规范性较差,缺乏专业的人员,在新技术和专项的业务方面需要能够得到有效的支持和服务。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和风险,支持业务发展,解决业务难点,并且帮助企业建立规范的财务体系。但是提供记账外包类企业的缺点是针对的服务面太过狭窄,提供的服务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提供解决方案类的一般针对中型的企业,例如网络电商和零售业。专门为其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但是由于过于依赖系统,延展性较低。由于中型企业都处在稳步运营的阶段,企业规模也处于增长状态,同时又有并购扩张的需求。企业自身已经具有了基本的财务管理体系,但是还是不够完善,企业专注于自己的主营业务。该类企业希望能够对事务性的工作进行外包。在扩张并购中将自身的财务管理系统复制到并购公司。该类企业会希望得到更多的更专业的财务管理的支持,需求更多的金融服务的支持。

根据对市场客户特征的需求的初步认识,我们看到不同企业的不同需求。在针对中小型企业方面,应该是提供高附加值的组合业务模式。例如,提供一般的平台服务(会计核算、资金收付、税务申报等),同时提供一系列企业可能需要的综合金融服务,如银行的存贷款业务,银行账户的管理等等。针对大企业方面,则是针对大企业的需求,提供全面完整的解决方案。例如在模式的规划、流程的设计、系统方案等方面提供详细的解决方案。在人员的培训建设,生产组织的搭建,管理机制的建设,系统的开发和定制等方面给予支持。并且在运营管理方面也能给予一定的帮助。比如指标的监控,人员的输出,数据的分析等等。

三、财务三大主流程

从企业的基本业务活动中,我们梳理出了三大财务的主流程,从定单到收款、采购到付款以及记录到报告。

从定单到收款,其中所涉及的财务职能活动包括:资金的收款,应收账款的管理,订单的订立,合同的审批,客户的管理,收入的预测、税费的预测等等。从采购到付款所涉及的财务职能活动是资金的收付、应付账款的管理、定单的订立、合同的审批、成本的预算等等。从记录到报告包括账务的录入、科目的核算、费用的核算、出入库的登记、凭证的管理、票据的审核、报表的审核、报表的披露、合并报表等。根据这些职能模块,我们可以寻找到未来企业外包服务的提供方向,可以从资金、核算、税务报表这四大业务模块来考虑,搭建一个提供完善服务的财务服务中心平台,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专业的、快速的综合财务管理服务,为客户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首先在业务承接方面,通过跟客户的了解,收集客户的需求,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分析,同时,要定期更新反馈客户的需求,并且不断寻找潜在的客户。通过市场调研等方式,为客户量身定制方案。在生产支持方面,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服务的方案的设计,同时配置好各方面的资源,进行各项目的管理,将业务和人力合理分配。同时提供质量的监控和运营的支持,进行整体运营的规划和日常的运营的分析。

四、财务共享中的风险以及防范

企业在实施财务共享模式中,也会遇到很多的风险点。第一,管理的风险。资源如何合理的配置,财务共享的范围如何确定等问题等。第二,质量风险。企业如何加强对外包服务企业的选择和监督,推行财务共享外包的方法的选择等。第三,系统技术的风险,财务共享中心的设立和网络的建立,需要一个完备安全的系统平台。第四,人员的配置。由于采用财务共享外包模式,分支机构的人员变动较大,如果合理有效的配置好人员,提升效率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第五,安全性风险。如何确保公司内部敏感数据得到有效的保管,不被泄露或是修改。

企业在实施财务共享外包模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条。第一,根据自身的需求,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案。要和共享外包中心随时沟通,随时关注流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第二,选择财务共享外包的对象时,需要制定好详细的严密的合约。制定出评判的标准和考核绩效的指标。对于质量把控的标准。第三,保证网络系统传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采用备用系统,保证数据的安全性。第四,做好员工培训和有效的人员配置,在转型的过程中,妥善处理问题,与员工积极沟通,采取各种渠道,使得人力能得到有效的额配置。第五,加强对共享外包的安全性的控制,规避信息泄露的风险。

参考文献

[1]胡逢才.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2]冯自钦.企业集团财务协同控制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第2篇:财务共享中心方案范文

关键词: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与业务融合;财务管理创新

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概述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常是通过选择人力成本较低的办公地点,对财务人员的优化、对日常共性、可标准化的业务集中处理、通过系统化的数据输送,快速、准确、及时地为各部门业务提供财务支持,通过共享服务平台进一步整合资源,提高核算质量、深度挖掘决策数据进行分析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成本节约及企业利益最大化,提高包括外部客户、供应商等和内部业务层面的服务满意度。

财务共享服务目前有多种模式,包括全部共享及部分共享的模式。全部共享服务一般指在企业集团内部建立共享中心,而部分共享服务除了决策沟通管理,实务下放共享中心或者外包给外部的服务公司。

财务共享中心的标准化信息处理必定会给业务操作带来很大的优势。具体包括:

(一)标准化处理、业务信息共享,便于决策数据传输

企业通过建立一个共享的数据中心,把分散在各地的分支机构数据汇总统一处理。标准化处理提高效率,节约处理成本,并及时传送标准化的财务数据给管理层进行决策。财务人员通过共享的业务信息系统,综合了解业务端最新情况后提供业务有用的财务分析数据。

(二)财务共享中心能促使财务管理创新

财务共享中心把原本分散各地的财务架构及人员合并,把制度和规范内嵌在流程当中控制和实现,进行财务岗位职能的分离,进一步促进财务人员专业岗位分化,促使财务管理创新。专注于财务基础核算的财务人员一般称共享财务,另外由于业务管理需求,财务共享中心能够提供标准化数据后,进一步深入到业务层面。

(三)财务共享提升核算质量,减少企业风险提升内控水平

财务共享通过集中高效的业务处理,降低企业处理成本、提升效率,提高核算质量。

通过集中的财务管控,有利于企业进行内控管理,降低企业的业务风险,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

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下财务与业务融合发展现状

(一)财务共享中心与实际业务运营地点不一致,业务管理信息浮于表面

通常建立财务共享中心会合并相关资源,财务部与业务部门往往不能够直接沟通。财务人员脱离业务,通过业务管理信息的数据来处理、分析业务,但由于各地的业务情况不同,管理水平不同,对数据反馈的真实性及真正的业务问题是财务人员无法将销售业绩的最合理的情况表达出来的。

(二)财务与业务分离沟通过程不顺畅,导致税务风险增加

财务共享中心模式是把ERP系统中财务管理单独分离出来,财务与业务部门一般不面对面沟通,通过网络通讯等沟通存在信息不对等及理解不到位的情况。财务共享中心财务和供应商、客户站在不同的立场,与业务较容易出现意见分歧。财务人员由于远离业务前线,在解决业务实际问题时,给出的对应处理方法未必就能很好满足业务需求。例如对于地域业务发生的税务问题,由于共享中心财务对地域税务风险的可预见性低,一旦业务执行时发生涉税风险,只能后续跟进,未能及时有针对性做好事前的防范而导致部分税务成本增加。

(三)财务与业务系统脱离实际设计,业务信息传递不及时

财务共享中心的系统为了迎合集团公司的需求,开始往往都是大而全的,初期的费用支出很大,对共享中心部分企业共享中心成本分摊较大负担。另外有时候未必能够迎合各公司的业务特点,在系统流程操作会变得繁琐、冗余、审批流程长,耗时多的情况。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的融合也有难度,业务系统的数据需要及时更新,如果不及时更新与传递,财务系统获取的信息会有滞后性。

(四)财务与业务工作模式的程式化

财务共享中心的财务由于操作流程系统化,要求标准化,在要求业务部门配合工作时也是缺乏灵活性的,对于日常的财务数据分析也是流于套路,并不能直接对业务情况有比较到位的诠释与说明分析。业务部门工作除了维持与客户、供应商关系外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操作系统并提供相应的数据,会直接影响对核心业务的跟进。这样的程式化工作会导致财务与业务的工作核心价值不能很好的体现。

三、推进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下财务与业务融合的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创建良好的财务与业务合作模式

财务共享中心建立是业务的集中,但是更多地分散财务人员关注业务层面的高端问题,包括企业决策等。为达到此目的,特别需要管理层对整体企业的管理机制进行优化,建立合适的架构,特别需要把财务人员的位置和角色安排恰当。通过完善的内部控制流程,明确财务与业务的职责和联系,共享中心财务不要一味地以标准性作为业务处理的重点,需要从业务角度思考,提前做好相关业务的财务计划,通过财务与业务良好的互动促进业务发展。财务共享中心的业务财务和共享财务,分别实施不同的任务。共享财务通过系统化的整合数据,为业务财务和业务等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服务;业务财务是业务的合作伙伴,要主动与业务建立联系,不断向业务前端延伸拓展,同时协调共享财务提供业务最全面能够落地执行的解决方案。

(二)财务与业务系统融合、优化和精简操作流程

财务共享中心财务系统开始为适应集团需要会是大而全和操作相对繁琐,共享中心按照标准流程集中处理业务,由于数据大量集中传输,容易导致网络传输信息的堵塞而导致延迟信息提供。针对此类日益复杂的系统,应该尽可能地进行简化,而一些目前新的技术和云解决方案可以引入解决系统信息处理的效率问题。另外实际上每个业务单元或公司都有其业务特点,在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对接时需要有针对性的考虑相关的优化方案,强化流程标准管理,共享中心需要不断与业务部门共同优化和更新业务标准化流程,再依据实际完善部署实施。

(三)完善财务与业务的冲突管理与沟通协调

财务共享中心财务很多时候只是在强调业财融合的责任,虽然建立了合作架构,但是由于事情参与度不高,双方未能建立良好的信任机制,财务与业务部门各自有原则,互不理解,往往在真正开展业务讨论时容易重复循环地陷入僵局,产生冲突。所以需要双方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通过可透视化的财务分析数据与业务部门沟通,用业务能够理解的简洁明了的观点整合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切合实际从关键要点权衡选择最优方案。另外共享中心的业务财务为避免纸上谈兵,需要深入到业务实地去了解业务情况,参加业务会议及接受业务的知识培训,使业务财务与业务的信息保持同步,以便于更好理解业务执行的难度。

(四)转变工作模式提高内外部服务满意度

财务共享中心财务首先从意识上改变,要理解财务是管理和制衡各部门的角色。单纯靠标准流程与系统操作是无法满足各部门及业务发展需要的。财务应该跳出平常的逻辑思维,以企业远景为出发点,增强财务的战略思考能力、通过对业务的深入提升对业务的理解能力,使两方充分信任。促进财务与业务的合作时,需要更多运用不同的管理工具和方法,结合目前大数据的支持,从不同的角度深挖业务的有用信息,结合管理系统打通与客户、供应商、银行等联系,同步业务信息。财务共享中心还应通过引入并运用新的财务管理方法进行业务和财务的融合,勇于做行业的标杆,大胆尝试新的方法如: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项目预算会计等。

(五)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促进财务与业务有效融合

对于加强财务与业务融合的很好的一个表现就是全面预算的管理,全面预算的有效性不同的预算模式有不同效果。全面预算包括至上而下和至下而上的预算管理模式,前者通常预算较紧,而后者会出现预算松弛,但两种模式都是为了达成目标而设的,预算通常是总体计划目前,而预算也会结合滚动的预测实现。全面预算可以全面的预知业务的主要目前及方向,通过财务与业务的多轮沟通,清晰明确业务实现目前可使用的工具及手段。业务财务帮助业务落实发展战略、统筹资金运用,共同进行资源配置优化。

共享中心财务部门以预算作为基础,通过综合财务分析积极参与全面预算及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实时整理、挖掘、分析不同的有效才信息,为业务及管理决策层提供各种管理建议及分析报告,实现企业目标。

四、结束语

财务共享中心的财务需要财务转变思维,站在业务的角度充分考虑各种有利于企业业务发展的各种解决方案,通过用新的财务管理方法进行业务和财务的融合,不断在手段、工具、系统层面进行创新,实现真正的业务参与,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实时、有效、有建设性的信息支持。

参考文献:

[1]吴一平.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的风险与控制研究[J].Commercial Accounting,2014(12).

[2]唐勇.财务共享服务下传统财务人员的转型[J].财会月刊,2015(19).

第3篇:财务共享中心方案范文

财务共享服务的实施主要由实施阶段和实施策略两部分组成。

阶段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的通用模型一般包括可行性分析、总体规划、详细设计、实施部署、稳定推广五个阶段(见右图)。各阶段下又划分具体的项目过程和目标。

财务共享服务的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企业为确保项目成功,控制实施风险,实现业务的稳定过度,一般会根据企业的规模、业务特点以及分散程度等选择适合自己的实施方式,而不是盲目效仿。财务共享服务发展至今,主要的实施方式有三种:逐步实施、全面实施和试点实施。通过对中国实施共享服务的企业调研了解到,有50%的企业选择了部分地区部分业务试点实施,有约30%的企业选择了全业务按地区先集中试点;采用逐步实施的企业不到12%;采用全面实施的企业不到6%。

策略

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企业认识到了共享服务对企业的规模化、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了财务变革的必然性,共享服务在中国也逐渐从概念阶段进入到了实践阶段,更多的中国本土企业建立了自己的共享服务中心,还有部分企业正在或打算实施财务共享服务。

企业在实施共享服务过程时,要能提前认识到这些风险的存在及其严重性,并预先制定应对措施或备案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对风险的监控,尽量做好提前预防、提前发现并及时解决。

通过对中国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企业进行调查发现,企业最关注的几大因素是流程、系统、人员、变革管理,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阻力也是这4个方面,下面着重对这4方面的风险及应对策略进行介绍。

流程风险对策。

实施财务共享服务后的一大特征就是对所有流程及操作都流程化、标准化了,这也是财务共享服务提升时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流程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为应对流程带来的风险,建议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1)获得高层领导支持。由于流程梳理和优化不仅是财务部门的事,还会改变原有各公司、各部门的习惯和规则,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如有高层支持和要求,对流程优化工作的落地执行将有极大的好处,同时,在执行过程中,遇到项目团队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时,高层领导的决策将明确下一步工作方向;2)重视可行性分析工作,对各分子公司的业务流程现状进行充分调研和评估,尽量统一同质的业务流程,简化流程,减少流程的冗余环节,提高流程效率;3)基于实施共享服务后的业务模式进行业务流程优化,确保优化后的流程满足业务也满足共享服务的运作模式;4)流程优化团队建议从各分子公司抽调人员组成,共同参与流程的调研分析和优化项目,一方面可全面考虑各分子公司的需求和特点,确保优化后流程的可行性,同时也可增强各公司的参与感,降低了对新流程的抵触;5)可考虑借助专业的咨询顾问参与;6)形成完整的流程文档、设定流程的更新机制,明确流程责任人。

IT系统风险对策。

系统化也是财务共享服务的一大特征,财务共享服务的实现及实施效果依赖于几大核心系统的支撑。针对系统风险,建议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1)对企业IT系统现状进行充分评估,识别系统的待优化之处以及对于实施共享服务的功能缺失;2)尽可能开发并整合业务系统,同时开发必要的核心系统功能以满足共享服务的要求;3)充分集成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4)各分子公司派人参与系统需求设计,确保系统功能满足各公司的需求,同时增强各公司的参与感,降低系统上线的阻力;5)尽量统一各公司的业务和系统,减少系统的数量和接口难度;6)对共享服务中心人员进行培训以熟练掌握各个业务系统功能及操作。

人员转型风险对策。

实施财务共享服务后,分散在各分子公司的业务核算全部集中到财务共享中心处理,通过规模效应以及共享后的流程优化、效率提升,财务核算人员将得到极大释放,从而引出了各分子公司释放的财务人员的转型问题。如果对这部分人员安排不当可能对共享服务的实施造成一定的阻力。

针对人员转型问题,集团在设计财务共享服务方案时就应提前明确对释放人员的安置态度和转型方案。实施初期,不建议随意或盲目地辞退释放人员,否则可能造成人心不稳,增加抵触情绪,不利于项目推进。

变革心理风险对策。

实施财务共享服务,使传统的财务管理职能与财务会计职能进行了分离,并且,财务数据和业务的集中可能打破原有的职能定位,甚至触及法人实体,这对于中国大多企业来说是一次不小的财务变革。对员工的冲击比较大,员工的心理变化、接受变革的态度以及对变革的支持力度等都可能影响共享服务项目实施的进度及效果。

第4篇:财务共享中心方案范文

关键词: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风险管理 集团公司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颠覆了传统财务会计的工作方式,带来的不仅仅是财务人员角色的转型,对财务流程和处理效率也带来了质的改变,财务共享服务的实施将使企业战略与企业财务、企业业务与企业财务相融合,为企业集团提供更为相关的、实时共享的精细化信息,从而为企业可持续的创造价值提供条件。然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工作环境、核算流程、信息系统、沟通方式、财务人员职业定位、财务工作绩效评价等方面较传统财务会计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其特有的风险。

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存在的风险

A集团公司在筹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过程中,对将要面临的风险事先加以识别,A集团公司在不同层面采用了多种风险识别方法,如问卷调查法、头脑风暴、专家咨询、管理层访谈等,而曼陀罗表(见图1)是其中比较系统的一种方法,它囊括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面临的多种风险,并呈现出各种不同风险之间互相关联的逻辑性。

(1)财务人员集中化使财务的核算工作地点与财务管理工作的对象地点分离,使集团公司资产的监管弱化,资产安全风险加大,可能会影响集团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

(2)财务工作分工精细会帮助集团公司降低成本,然而每个人只从事整个财务流程中的某一个很小的环节,这会使会计核算机械化,财务人员压力增加,工作激情降低,思维容易形成定式,出错风险增加,可能导致财务报告的质量降低。

(3)财务人员报酬往往与其处理的业务量相挂钩,因此财务人员对业务的处理仅仅关注在形式上是否符合流程的规定,而对业务的实质内容无暇关注,对经济事项真实性缺乏复核,对业务的道德风险和法律风险缺乏必要的监督。

(4)财务人员在处理业务单据时,自行判断是否符合流程,如果相符直接在财务系统中录入单据,无人复核凭证,可能导致财务报告的质量降低。

(5)财务共享服务本身需要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才能在减员的情况下高质高效地完成会计核算工作。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一方面能够带来效率的提高,另一方财务信息和财务资料的安全性有赖于信息系统的安全与稳定,这使得风险增加。

(6)法律风险和机会损失。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所覆盖区域的各个国家和地区在法律、法规和税务政策上不尽相同,这将会造成服务中心在业务处理上需要照顾到各个国家的特殊情况,尤其是服务中心所在国家的法律法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人员对当地政府给于企业的政策扶持缺乏了解,有可能丧失获得政府扶持的机会。

(7)由于语言障碍,A集团对海外关联公司的财务工作进行外包时,由于和承包方存在目标不同、文化差异、沟通不畅等原因,A集团公司为获得财务工作的高质量需要付出了高昂的成本。

(8)由于财务承包商的人员往往流动率较高,其人员素质如何并不为A集团公司所知,A集团公司的商业秘密有被泄漏的风险。

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风险分析

(一)风险的分类

A集团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清楚地意识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风险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建立在风险管理的目标基础之上的。1992年9月,美国COSO委员会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COSO-IC),2004年9月,美国COSO委员会根据《塞班斯法案》的相关要求,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COSO-ERM),COSO-ERM是在COSO-IC基础上扩展得来的,它从三维角度提出了四大目标,即:战略目标、运营目标、报告目标、遵循目标。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存在的风险对上述这些目标的实现均会产生影响。A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将风险分为两大类和七个方面。

(二)风险的评估

A集团公司对图2中的风险绘制风险评估系图。风险评估系图对于识别某一风险是否会对A集团公司产生重大影响,并将此结论与风险的可能性联系起来,为确定A集团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风险的优先次序提供框架。

三、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风险应对措施

COSO-ERM在COSO-IC五个内部控制要素基础上,将企业风险管理要素归纳为八个,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并认为这八个风险管理要素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贯穿于整个企业的风险管理过程之中。

A集团公司对照COSO风险管理框架把风险管理的八个因素、对于集团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风险事项,按两步走的方式防范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可能出现的风险。

第一步:逐一梳理风险事项相关的财务核算管理工作流程,查找漏洞,制订相应的预防措施。

(1)财务报告的风险主要来自会计记录的质量,因此建立明确的财务稽核体系,确保会计记录的真实、准确、完整、及时。按照普遍覆盖与重点监控相结合的原则搭建三级交叉型财务稽核体系,如图4所示。

(2)防范集团公司的资产流失。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对于流动资产的防范重点放到银行账户的支付审批、其他应收款如押金等风险比较高的业务上。A集团公司采取的网上银行支付,按照金额的大小设置审批权限,超过一定金额就需要多人审批。对待其他应收款项,定期与有关人员核对确保资产安全。对于存货类、固定资产类,实行定期盘点制度,不能因为远离业务单位就疏忽此项工作。

(3)信息安全风险的控制。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依靠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建立起来的,所有的业务记录都会记录到企业的资源管理系统中。所以A集团公司建立起强大的IT团队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既包括维护硬件安全运行的团队,也包括服务于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的团队,对于购买来的第三方软件,也与供应商保持紧密的联系。

(4)防范道德风险。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人员接触到的是书面或者电子的业务数据信息,对业务本身的真实性缺乏时间逐一核实,因此A集团公司对员工的道德教育很重视,尤其是对新进的员工的前几次报销、业务申请支付等更是逐一花时间详细审核,以保证新进员工完全熟悉公司的各项财务制度规定,并建立了员工信用记录,对虚报费用、开具假发票的员工进行约谈并告知其主管领导。

(5)防范政策风险。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人员远离服务的业务单元所在地,对当地政府给予企业的政策缺乏了解。因此,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与当地的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师事务所建立了联系,委托他们将当地政府的新政策及时告知A集团公司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有关联络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有关联络人在预先知道集团公司可能要发生不同于以往的新的业务前事先咨询当地的事务所的联系人,以获得相关的政策信息,从而帮助A集团公司获得政府政策性的扶持或者避免日后的惩罚。

(6)防范法律风险。2013年的葛兰素史克商业行贿案,该案被中国公安部调查,在对案件调查时,葛兰素史克中国共享财务服务中心总监表示:账面上看起来都符合规定,因此也看不出来问题。防范此类风险,首先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负责人要有清楚的认识,个人的利益、部门的利益、甚至某一地区的利益必须服从A集团公司总部的利益,坚决抵制来自各方面表面合规实质违法的交易行为。其次审慎对待大额支付行为,尤其是对服务性质的支付,因为服务是无形的,比较难以追查。对此类付款评定风险等级、按风险等级设置审批权限,对即使是金额较小、但是风险较高的支付行为,严格要求高级别的人员授权批准,有必要时要求法务部门做前置审批。最后,做好数据挖掘工作,对财务的各项数据按业务内容分类比较变化情况、对有关联的数据做逻辑审查。例如一笔大额的境外会议支付,必然伴随着同时期人员的机票支出。

(7)防范务风险。A集团公司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上S市总部,向各个业务单位提供财务服务。在中国,税务机关对关联公司总部向子公司的收费颇为敏感,很可能被当地的税务机关按照总部管理费对待,而不允许子公司在企业所得税前列支。为了防范此类风险,A集团公司总部与子公司签订服务水平协议,规定收费方式、收费标准等,并与子公司所在地的税务机关事先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防止日后税务检查时作为税务调整项的风险。

第二步: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有效管控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面临的风险。系统建立稽核记录表和将稽核工作完成情况纳入绩效考核的管理模式。随时收集日常工作中发现的各种问题,形成财务部高风险问题清单,指定专人跟踪督办问题的整改情况,保证发现一个解决一个,继而补充和完善稽核体系中的相关关键控制点和稽核职责,形成长效机制,确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四、结语

本文以A集团公司为例研究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所面临的风险问题。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作为一种新型的财务组织管理模式,其特点是:财务核算集中化、财务数据业务化、工作流程标准化、数据处理信息化,对于这些新特点集团公司需按照COSO风险管理框架关于风险管理的八个要素: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重新审视其风险。A集团公司利用曼陀罗法对风险加以识别,用风险评估系图对风险评估,最后对照COSO风险管理框架提出了风险应对的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1]何瑛,周访.我国企业集团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关键因素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13,(10):59.

[2]李少武,毕强,彭飞.浅析财务共享模式下内部控制相关体系的建设――以中国电信广东分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为例[J].财务与会计,2012,(1):32.

[3]翟文军.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风险识别与防范[J].国际商务财会,2011,(2):73-75.

[4]官小玲.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风险管理研究――以D公司为例[D].暨南大学,2015.

第5篇:财务共享中心方案范文

关键词: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 措施 财务管理

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属于企业进行财务集中管理的一种新型模式,其是将不同国家或者不同地区的实体会计业务集中在某个特定的区域,实现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率向各个业务部门与单位来供应标准化服务的目标。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的发展就成为各个企业谋取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一、构建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的重要性

当前,各个企业构建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的主要目的在于以下几个地方:其一,建设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的主要目的在于减少运营成本。将各个地区的业务与资源进行有效的集中,能够有效减少重复岗位的支出;针对财务流程进行优化能够有效缩短工作时间。其二,建设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能够促进企业标准化进程的发展。其能够将企业各个地区分散的管理活动与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能够为企业进行标准化的工作流程、业务流程以及统一管理提供良好的平台,在统一、标准的财务核算流程的指导下,企业自身的财务管控能力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其三,建设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能够一偶笑提升服务的效率与质量,财务共享中心当中拥有不同地区或者有关子公司办事处的全部财务信息,信息汇总、分析等工作能够更为便捷,跨部门、跨地区信息整合更为容易。其四,建设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能够有效企业的规模扩张能力,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能够有效集中企业的有关财务职能,能够促进企业新业务的建设更为效率,从而有效提升企业规模扩张能力。

二、传统财务管理与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的差异性

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国家或者区域的CFO下属分支机构A B、C 等多个分支机构的财务经理,并且在各个分支机构的财务经理以下又会分别设置管理会计或者财务岗位,而在其之下还会设置出纳岗位。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则主要可以划分为报表与总账团队、资金管理团队、内控审核团队、旅游费用团队、应付账款团队以及应收账款团队等众多根据职能进行划分的队伍,管理更为科学化、专业化。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主要采用统一的标准制度、平台系统,并且是规模经济,而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的结构更为协调、独立、扁平,并且资源更为集中,相应的成本更地,流程更为规范。

三、构建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的措施

(一)调研、分析以及决策

每个企业自身的管理特征与实际需求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必须要针对构建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所要实现的目标实施研究,其最终的结果是内部控制、流程制度支付、组织变革以及后续IT系统运行的重要依据,并且能够推动共享服务模式的最终形成。

业务调研,指的是通过专家咨询顾问、软件开发商共同掌握企业实际业务流程,必须要注重收集以下几点信息内容:当前业务运转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内控管理薄弱部分;各个业务流程当中所需要的审批流程、报表信息、表格以及单据;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实际业务流程;岗位职责、岗位描述、内部控制要求、管理模式以及财务管理组织架构等。

模式研究,通常包含下面几个地方:业务评价体系的需求,组织机构的设置,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风险控制的需求,制度与流程的标准化与统一性需求,保证IT系统的数据支持与接口,研究管理层与各个业务机构的现实需求,研究企业所处的内外部财务管理情况,研究并构建企业共享服务模式的详细类型。

决策,所谓决策主要指制定整个项目的详细计划,主要包括相应的解决方案与实施的范畴,而解决方案包含软件功能与业务功能的测试与匹配设计,业务流程与业务分析,讨论、审批最后顺利制定解决方案。

(二)构建财务共享中心的关键要素

1、构建新的业务流程

建立健全业务流程是企业通过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来实现自身业务与信息数据有机整合的目标。而这个业务流程的构建应当严格遵循下面几点基本原则:财务分析与基础业务分离、财务信息系统集成、财务流程模块化、财务流程标准化、数据信息全程共享以及财务数据业务化。

2、利用IT提高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的工作效率

通过利用IT平台,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能够统一储存企业总部的财务制度,企业各个区域的其他部门只能够查看,而无法随意改动,通过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的有机整合,使得财务共享中心存储的信息资料更为完整、规范。

3、建立健全财务体系建设

一套完善的财务体系是保障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有序开展工作的重要保障,这就需要企业构建一套囊括营销财务、企业产品财务、分公司财务等有关的制度体系,通过制度的保障,使得企业能够始终针对自身的财务体系实施不断的调节,保障相应的财务体系能够与企业自身制定的战略相符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处在竞争白热化的市场中,构建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各个企业充分掌握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的实际情况,通过参考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从而有效保障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洪林.中国企业建立财务共享中心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01:23-25

第6篇:财务共享中心方案范文

一、团队亮点

FSSC成立后紧密围绕中国电信全业务运营和财务转型的总体部署,把握风险管控和效率提升两大工作重点,以提高服务满意度为宗旨,创新财务集中运营和模式,成功搭建优质高效的省级财务共享服务平台,并实现多个领域的突破创新。

(一)建设规模、高效的财务共享集约运营平台

重组、整合省内不同地域单位的会计核算与服务部门,形成纵向一体化的省级会计核算、资金结算、票据管理、报告编报和数据信息运营体系,在中国电信广东公司内部实现财务共享服务全业务、全地域、全员覆盖和集约运营,提供统一、标准、专业和平台化运营的会计服务。

成立五年来,FSSC服务各级业务单位33个,服务员工5.98万人,年度处理会计核算量230.4万笔、资金结算量249.6万笔,截至目前的年度全流程处理时效均值不足6天,在业务规模快速增长压力下仍然有效保证业务处理平均时效持续下降。

(二)构筑标准化会计服务流程体系

结合企业运营模式形成财务共享7大类业务流程和75个子流程,通过会计信息化战略构筑会计核算、质量管控和决策支撑三大财务共享信息平台,联接全省各级经营单位,涵盖20余个专业处理与管理平台,以系统间高度集成方式深度整合信息资源,在“一本账”基础上实现会计处理、质量控制、信息服务的网络化、标准化、流程化和体系化运营。

(三)经营财务共享集约运营数据信息

借助财务共享运营平台持续夯实企业基础数据质量,深度挖掘、分析、应用共享过程数据信息,深入开展共享集约数据信息经营。以促进财务会计信息、管理会计信息与统计信息的有效协同与融合,打造FSSC财务服务“智慧云”,为各级单位提供财务共享集约运营过程产生的业务、管理、财务、统计、税务等数据信息服务与经营管理决策支撑,充分体现“业财集成高度化、信息运营时效化、管理支撑高效化”,有效支撑中国电信广东公司业务集约运营和创新发展。

(四)形成财务共享特色的质量控制体系

打造财务共享模式下覆盖信息质量、服务质量与合作质量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构建首签责任制、员工报账信用评级、服务水平与合作水平测评“三位一体”的质量管控责任体系,有效防范会计信息真实性、规范性风险。构建财务共享SMART服务支撑体系,打造统一的对外服务窗口,实现多渠道接入、一站式服务,创建集中式、主动式、自助式、多渠道、全方位的财务共享服务支撑体系。2010年9月,顺利通过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创央企首家质量认证财务共享中心。

(五)创新“绿色账本”运营模式

以环保低碳、高效便捷、安全完整为目标创新开展“绿色账本”实践,基于会计档案电子化建立会计基础工作电子化运营管理体系,直接提升财务共享集约运营流程整体效率25%以上,节约各类直接成本逾千万元,为国家会计基础法规体系修订及行业标准形成提供有益借鉴。2012年4月,经财政部和国家档案局批准,FSSC成为全国首批会计档案电子化管理试点两家单位之一,试点成果在中国电信集团内外获得好评及推广,国内多家央企或知名企业前来参观交流。

(六)建设高素质、创新性运营团队

成立五年来,结合财务共享集约运营体系建设与完善,FSSC大力营造学习型文化氛围并积极鼓励项目型创新,通过“4+2”人才培养机制和专业人才价值管理模式培养出一支适合共享创新与集约运营的年轻化、高学历专业人才队伍。中心人员平均年龄34岁,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97%(29%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超过42%员工拥有中级或以上专业技术职称,20余人次通过或取得CPA、CTA、CPV、CIMA、CMA、CIA等国内外各项专业资格认证,30余人次获电信集团、广东电信及广东省多项荣誉称号。2013年9月,FSSC通过OHSAS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认证。

第7篇:财务共享中心方案范文

【关键词】财务共享服务 财务人员 转型 研究

一、前言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其所指的是将企业内部不同财务部门的人员、资源等进行整合,从而提供半自动化的打包业务服务。在此背景下,原来财务部门从事财务核算以及基础财务分析工作的财务人员的编制被释放,如何实现科学且合理的安置工作,实现财务人员的转型,从而推进财务共享服务的建设进程,成为当前企业所面临的一大困难与挑战。

二、企业建立财务共享服务的积极影响作用

企业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突出影响作用为:实现了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优化配置,推进了企业财务组织变革的进程,从而为企业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与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奠定基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业务范围为财务核算工作以及基础财务分析工作,在财务核算工作中,财务共享服务将各财务业务单位的财务核算信息进行了集中化的处理,从而使企业的财务核算工作进入了新时代。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所实现的是半自动化财务业务处理,其所需要的财务核算人员为原来企业各财务部门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将有大部分财务人员剩余[1]。而这部分人员完全可以通过转型,使其投入于企业财务分析以及财务风险管理等涉及到企业战略高度的工作,从而使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寻找到自身的用武之地,并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在推进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进程的同时,充分实现财务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基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下的企业财务变革,实现了企业财务部门以及相关人员的优化配置,进而推进了企业现代化财务组织变革进程的步伐。

三、基于财务共享服务背景下财务人员转型的途径

根据当前我国大型企业在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背景下对于财务人员转型的实践经验,大致可将财务人员按照三个方向来实现转型(如图1)。

图1 传统财务人员转型图示

(一)路径A:财务人员向财务与风险管理中心转型

财务与风险的内在管理职能为:整合企业关于财务与非财务信息,以支撑企业品牌形象的建设以及市场战略的制定,并通过对产业价值链的研究来分析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作用,对企业实施市场战略所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从而实现科学且合理的管理,与此同时,会对企业战略成本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从而为企业构建合理的商业模式提供有效信息。财务与风险的外在管理职能为:对国际整体的经济发展形势作出反应,并实时掌控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对于企业实施市场营销计划所存在的影响性因素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从而为企业拟定科学的发展投资方案以及相关资源最优化配置方案,为企业决策层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因此,路径A的财务人员转型流向总体上是以创造价值的财务管理者为目标,这就要求财务与风险管理人员要具备战略思想,能够从企业发展的全局出发,为企业财务资源的整合、战略目标的制定、发展风险的评估及对策以及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提出合理且科学的建议,从而为企业决策提供有效信息做支撑。以上内容的实现都需要转型财务人员具备较高的知识能力素质,这就为传统财务部门人员中的优秀者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与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路径B:财务人员向FSSC转型

财务人员向FSSC的转型大体上以以下三个层次为主:营业业务人员、关键技术人员、运营者管理。运营业务人员作为财务服务中心的直接生产者,其所承担的主要职能为为从事该中心提供已经设计好的标准业务,因此,财务人员向该业务转型的要求相对较低,一般只需要具备简单的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以及英语知识,再通过简单的培训即可实现。但是,转向运营业务人员工作的财务人员通常都会承担一定的心理压力:收入相对较低且没有发展前景。因此,当前的实践经验表明此岗位人员的流动性很大,这就要求企业在实现这一转型时,要制定与岗位相适应的晋升制度,并相应提高收入。技术人员作为财务服务中心的核心技术人员,在整个FSSC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相应的对专业技术的要求很高,要实现财务人员向FSSC技术人员的转型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企业可以将运营者管理作为培训技术人员的基础,这样既能很好的协调当前向运营者管理转型的矛盾,又能深刻发掘企业的人力资源价值[2]。财物人员向运营管理人员转型的要求也较高,需要此类人员要对所管理的业务具备一定深度与广度的掌握,与此同时,还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管理专业知识技能。因此,在当前企业转型的过程中,此类人员在企业内部较为缺乏,需要通过外聘来实现。

(三)路径C:财务人员向业务财务转型

在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基础上,长期存在着财务人员脱离本职工作的现象,而业务财务的出现便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业务财务人员职能范围:渗入到企业各项业务中,从而以自身的财务知识向各业务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信息,与此同时,能够将业务信息转化为财务信息,一旦发现问题能够为财务与风险管理部门提供有效的风险预测数据,进而为企业科学决策的实现作支撑[3]。业务财务人员具体工作如下:在企业产品研发、生产以及投入市场的每一环节中,业务财务都会从财务角度出发,对商业模式、价值链以及投资效益进行充分的分析,从而在推进企业研发业务进程的过程中,为各环节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

三、总结

综上所述,基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下财务人员转型的途径通常为:转向财务与风险管理中心、转向FSSC、转向业务财务,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遵守人尽其才的原则,根据原有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以及技能水准,科学且合理的实现对其的转型工作,从而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优化配置,推进企业财务组织变革的进程,进而为企业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与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明亮.以共享服务中心推动财务管理升级[J].新理财,2010,8(16):136-137.

第8篇:财务共享中心方案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云会计;绩效管理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当今社会,网络科技也随之不断发展,在这些方面飞速发展的作用下,信息化的社会也初见雏形,大量繁杂的数据迅速出现,在面对这些繁杂无序的信息上,大多企业都选择了使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例如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会计等新兴的信息技术来对企业进行管理,使企业的管理变得更加可靠有效,工作效率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二、财务共享中心绩效管理

在集团企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其管理模式也将经历一次新的变革。第一,大型集团企业在进行飞速扩大的同时,企业涉及行业类型多、地域牵扯范围广,致使核算体系繁杂,伴随其而产生的就是对下属分公司的监管力度不够,进而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内控和资金风险;第二,为巩固企业内部的管理,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对于内部财务管理的缜密度要求越来越高;第三,在近些年宏观经济整体下滑的大背景下,国内人员工资成本在逐步增加,集团公司的快速扩大,必然会带来大量财务人员的增长,致使企业财务管理成本居于高位;第四,在目前的“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市场机会转瞬即逝,由此看来集团企业领导对财务决策支持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大型集团企业对于借助财务共享模式,实现集团加强管理与控制、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实现精细化、智能化运营等目标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财务共享服务是专门针对集团企业而研究出来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可以大大的提高集团企业的管理效率,对多方面进行综合统筹管理,在未来的管理模式中也将占到主导地位。近年来,财务共享服务呈现出了飞速发展的趋势,学者研究与实践证明也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财务共享中心能够为其带来不可估量的价值,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未来也会趋于持续长期发展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大多集团企业将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纳入计划之中。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高效率完成集团业务的各项流程中能够保证高质量,使得绩效管理事半功倍,能够合理优化人力资源,使员工能够各尽其责,人力资源不至于浪费流失。在财务共享中心的应用上,引进了云会计技术,这种技术的使用能够让集团的总公司及其分公司一同接收消息,与此同时还能够对这些消息做出相应的处理,在其中若发现有错误或需要改正的地方也会做出相应的反馈,进而使企业能够快速做出改善。针对不同的企业类型可以设置构建不同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基于财务共享解决方案分散在各个区域的运作分区,财务解决方案则需要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这就需要企业进行集中解决,进而降低成本,达到效率的提升,对于下属的各个区域的管理力度也要不断加强,努力促成财务整体化,双方协同发展共同促进,从而为集团企业实行有效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相对于传统财务共享来说,新型的财务共享更加注重于在共享模式中加强核心打造的精细管理与控制,使集团企业的共享中心和财务管理实现高度的契合。

三、财务共享中心管理流程

网络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越来越便捷,集团企业的总公司及其遍布全国乃至全球的分工之间的联系变的紧密而又便捷,而标准化的绩效管理还需要使用云会计及移动互联网来建立财务共享中心,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不仅能够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而且能提高员工工作的自主性,使企业得到良性持续发展。1.明确目标。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不仅要对集团内部提供优质的服务,而且要对外部的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从而达到维护客户不至流失的目的。财务共享中心传递的信息包括财务和非财务,而对这些信息的管理就要制定相应的目标从而达到对绩效流程的全面管理,增强绩效管理效能,明晰绩效管理指标的要求及执行的目标。如果不能明确绩效指标,就意味着绩效管理目标无法明确,更无法分解目标并做出决策。所以集团企业应根据不同的需求制定不同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绩效目标。2.分析目标。财务共享中心在明确目标之后就将绩效管理的目标进行分解,从而对其工作进行评估。不同岗位的绩效管理目标是不同的,而集团企业中不同的岗位所要行使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也有所不同,这点是需要区分的。财务共享中心使用云会计来对目标进行分析,在众多信息中来提取相关信息来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从而发现问题并能够及时解决。在绩效管理岗位职责的制定时集团管理人员和企业员工要同时参与其中,要秉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理念,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利用其分析绩效管理的动态,随时对绩效目标进行调整,使岗位职责的制定更加人性化、合理化。3.监督管控。传统的信息经由手工来进行传递,这就会导致信息的完整性和时效性大幅降低,从而致使各个部门之间的问题不能及时的协调,也会使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效率低下,而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可以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通过财务共享中心能够实现信息的实时交流,能够保持信息的完整性和时效性,降低了信息泄露的风险。财务贡献服务中心的绩效管理还能够将正在实行的方案进行预测,追踪工作的执行状况,在这一过程中,管理人员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迅速的做出调动,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对个人或部门进行监督和预警。4.解析问题。财务共享中心通过云会计、移动互联网收集企业集团的相关信息进行数据的整合,提取各个部门各个系统的数据进行技术分析,以多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相关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分析解决,明晰绩效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并寻求解决的办法,从而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5.考核鞭策。财务共享中心的员工工作业绩的考核也是十分重要的,定期对其工作业绩进行评估。在对员工的考核方面不仅要对其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成果方面考核,还要对其个人品德方面进行考核。绩效考核对一个集团企业来说是不可缺少的,这关系到整个集团的运营是否积极向上。有效的绩效管理考核制度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员工工作的自主性。这不仅能够使企业生机勃勃,而且使员工能够更好的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并促进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更好的完善与发展。6.统筹进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对员工整理的工作进行剖析和归纳并得出相应的结果,管理人员根据结果与员工进行交流并提供帮助,指出其在工作中存在的缺陷,是员工明确自身不足从而做出相应的转变,在其表现优异的方面要充分发挥其优势,两方面相互促进相互结合,为其在下一轮的考核中提供方向。与此同时,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也可根据员工的绩效考核来调整各项指标,使之更加切实有效可行,如此良性循环,统筹进步,使集团企业发展蒸蒸日上。

四、结语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用能够为集团企业提供大数据和科学的绩效分析,使集团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实现了人力资源的优化合理运用,强化了管控要求。通过云会计和大数据的技术支持,集团企业绩效管理的时间和成本都得到了降低,增强了企业的管理,为企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程平,温艳好.基于云会计的AIS可信性层次结构模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24-31.

[2]程平,万家盛.大数据时代财务共享中心云平台的构建及其应用[J].商业会计,2015(15):20-22,85.

[3]陈虎,董皓.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绩效管理及评估[J].财务与会计,2011(22):61-62.

[4]张庆龙,董皓,田春红.有效实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绩效管理[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7):48-52.

[5]张晋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内部绩效测评与改进——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汉高中国区财务部门绩效分析[J].财会通讯,2014(1):51-53.

第9篇:财务共享中心方案范文

[关键词]公共档案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内涵及阐释

1.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内涵

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由政府主导提供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相适应,旨在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的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它强调全体公民具有平等的基本权利,共享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不管地域、城乡、年龄、性别、收入的差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行,是实现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成员,使得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是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维护社会秩序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本质是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成果。均等化是衡量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可行标准。均等,不是简单的平均化和无差异化,而是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努力实现平等和均衡。由于主体和客体划分不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表现为主体(主要指政府)“供给均等”和客体(公众)“享受均等”两个方面。

1.2公共档案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阐释

公共档案馆指的是由国家和政府出资设立,主要收集、保管公共档案,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满足公共信息需求的档案馆。公共档案馆从建馆伊始,就决定了公共性是公共档案馆的本质属性,它以公众的利益为出发点,代表了公众的价值追求。公共档案馆作为公共组织机构,本身还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这些基本属性决定了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公共档案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的是两个方面的均等,一方面是硬件方面的公平配置,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档案馆,优化馆藏资源,即“供给均等”;另一方面是软件上的公平获取,建立方便公众共享信息的档案利用体系,缩小信息鸿沟,减轻信息不对称现象,即“享受均等”。公共档案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供给均等”和“享受均等”的统一,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缺一不可。“供给均等”是“享受均等”的前提和保障,“享受均等”是结果,“供给均等”不能保证“享受均等”,但是“享受均等”说明了人人共享发展成果,基本公共服务达到了均等化,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具体到实践操作中,可以从财政均等、机会均等、过程均等和结果均等四个维度进行考核和评价。公共档案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不追求绝对均等,而是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从公平公正的价值角度出发,通过社会制度调节分配社会资源和财富,使公共资源向欠发达地区和弱势群体倾斜,确保个体获取档案信息的平等权利和公平机会,把不平等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达到结果的相对均等。公共档案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公民平等地享有档案信息,对于提升公共档案馆的服务质量,维护公民的基本信息权益,实现社会全体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建立公正、平等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2公共档案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实困境

我国公共档案馆在提供公共服务,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政治、历史的原因,在保障公民均等享有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面临许多挑战,公共档案馆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现象依然存在,主要体现在主体(政府)“供给不均”与客体(公众)“享受不均”两大方面,具体表现如下:

2.1供给不均

(1)国家财政投入整体偏低和非均等化,区域、城乡发展不均等作为非营利公益性机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及资源建设需要充足的财政经费投入,财政支撑是公共档案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力保障。国家财政投入“总量”偏低和“分量”不均衡,导致我国公共档案馆区域、城乡、群体之间发展不均等,制约整个档案馆事业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在财政投入上实行偏向型的城市主打供给模式,重城市轻农村,档案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程度东部明显高于中西部,城市明显高于农村。东部发达地区,公共档案馆馆藏资源和设施配备完善,而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偏远山区,面临经费不足的困难,公共档案馆数量有限、设施简陋、馆藏资源短缺,区域间的非均等情况显著,广大农村根本谈不上享受公共档案服务,弱势群体的公共档案资源被相对剥夺。公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平等权利无法得到财政保障,结果的大致均等自然也难以实现。(2)馆藏结构不合理,轻民生档案馆藏档案资源结构合理,反映公众需求是公共档案馆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民生档案直接关系到公民的基本权益和社会稳定,影响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公共档案馆馆藏资源结构不合理,档案公共产品单调、封闭,党政机关的国家档案资源占了绝大多数,而公民密切关注的社会民生档案资源则严重不足,服务对象没有覆盖不同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这一现状限制了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

2.2享受不均

(1)馆藏档案开放利用受到制度法规限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主进程的发展,公共档案馆将保密期满的档案予以解除保密控制,向社会开放,以供公众利用,档案开放已成为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之一。档案开放使公共档案馆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有利于其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公共服务工作的开展。《档案法》规定,公民可以凭借身份证、介绍信、工作证等查阅开放档案。但实际上,无论是馆藏档案的开放数量还是利用权限都受到了限制。我国公共档案馆虽向社会开放,但用户利用的权利受到限制,实际只有小部分档案真正对公众开放,被公众利用。而美国国家档案馆中,除特别重要、需要永久保存的档案之外,其余大部分档案都可以作为公共信息资源及时、快捷地提供给公众,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需求。我国的《档案法》《保密法》对开放利用档案制度进行了宏观的说明,但是内容简单、有关概念界定不清楚、在具体程序方法上可操作性较差,给相关部门怕事求稳,规避档案开放提供了名正言顺的理由。公共档案馆面临维护公民信息权利,促进信息共享还是保密安全的两难选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受到限制。(2)档案馆的公共服务意识薄弱价值观念决定行为方式,公共档案馆的服务意识深刻影响着档案工作。虽然现代国家对档案管理开放了很多,但档案从业人员的公共服务意识还很薄弱,“为党管档、为国守史”,对党政机关及科研人员热情、积极服务,对普通公众则态度较为冷漠、消极,服务理念没有突破传统思维的禁锢,不能体现“以人为本”。公共档案馆“资政”的传统思维理念根深蒂固,消极保守、重藏轻用,这与公共服务职能相去甚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无从谈起。(3)行政管理体制阻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功能的发挥从1993年至今,我国公共档案馆采用的是“局馆合一”的行政管理模式,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公共档案馆隶属于档案管理局,被赋予了浓厚的官方色彩,是党政机关、政府机构的附属品。其行为方式、工作内容政治性较强,公共性较弱,许多公共档案馆在地址的选择、服务时间的安排上更多地考虑党政机关的需求和便利,行政化倾向严重。档案局作为政府管理机关,一方面要从事行政宏观管理,对档案事业实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监督和指导,另一方面又要参与公共档案馆微观服务管理,审定开放档案,鉴定馆藏档案的价值等。“局馆合一”的行政管理模式导致权责不清,关系不顺,效率低下,阻碍了公共档案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

3公共档案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选择

3.1公平配置,促进“供给均等”

(1)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档案馆公共档案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档案馆。我国财政应增加档案事业经费总投入,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扩展财政支出的覆盖范围,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档案事业的财政投入,使公共资源向经济不发达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倾斜,为公共档案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资金保障。政府根据公共档案馆区域、城乡间差距的大小来调整中西部经济欠发展地区及农村地区的档案事业费用支出所占的比例,通过财政比例调节,合理配置档案资源,扶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弱势群体,使得公共档案馆资源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形成全面覆盖,缩小差距,缓解因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及比例不适所引致非均等化现状。另外,政府要对档案事业的公共财政支出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财政支出的资金利用率,为公众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权利提供保障。政府还可以创新公共投入的方式,通过鼓励、引导第三方捐款筹集资金,建立公共档案馆多元治理机制,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2)加强民生档案,构建满足公民信息需求的多元化馆藏资源结构馆藏资源是公共档案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保障,公共档案馆馆藏资源不仅要关注党政文件,更要关注民生、贴近民生、体现民生,重点加强户籍档案、财产档案、人事档案、医保档案、婚姻档案等与公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档案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改变党政档案一统天下的局面,建立起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档案利用体系。公共档案馆要制定推进民生档案工作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行政监管体制,制定设计民生领域的基本专业档案目录,包括社保业务档案、农村五保供养档案、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档案等专业档案,公民通过查阅、利用民生档案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维护公民权益。目前我国公共档案馆面临馆藏资源单一而公民需求多元化的挑战。公共档案馆要通过多种形式、多渠道采集档案资源,使得档案资源多元化、社会化,辐射民生、科技、地理、人文、教育、旅游等各个领域。要加强对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档案资源的征集和建设,让民间档案、私人档案走进档案馆,调整馆藏档案结构,满足公众多元化需求,构建满足公民信息需求的多元化馆藏资源结构。(3)建设数字档案馆,促进信息公开、平等、共享全球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要求公共档案馆顺应时代变化建设数字档案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进行采集、检索、加工、存储、利用、鉴定,并通过多种网络平台促进公共档案信息的共享和利用。数字档案馆可以促进馆藏资源数量增加、结构优化,档案永久保管存储,拓展公共档案服务能力,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现代信息服务需求,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全社会共享。数字档案馆充分利用局域网、政务网和公众网平台推动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源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信息检索便捷化,信息组织与传输网络化,促使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公开、平等、开放获取。特别是公众网平台依托公众网,采集、加工、整合、存储有价值的各类数字信息并根据用户需求开展档案查阅、窗口利用,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成员广泛共享档案信息资源,为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便捷平台。

3.2公平获取,促进“享受均等”

(1)完善档案开放法律法规,培养全民档案意识,促进信息公开、共享公共档案馆要以政府信息公开为契机,完善《档案法》及其配套制度,加大档案开放利用力度,促进档案信息服务公开、共享。我国《档案法》《保密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对于档案的开放利用有严格的法律制度约束。公共档案馆要想促进档案的开放利用,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做后盾。另外,通过主题展览、出版画册、民生讲座、网上展览、拍摄纪录片等各种途径与公众交流、互动,宣传档案知识,培养全社会成员的档案意识,促进档案开放和全民信息共享,推动公共档案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2)树立以人为本服务理念,促进平等服务在现代社会,作为国家的公共机构,保存社会记忆与满足公众需求成为公共档案馆的重要职能。这一转变要求档案馆及工作人员破除官本位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以公众为中心的价值观,将人本观念贯穿于档案工作的始终,诚心诚意为公众服务。公共档案馆要充实查阅利用窗口人员,根据公众需求周末开馆,实行全天候式服务。档案馆工作人员要有公共服务意识,热情接待查档群众,礼貌待人、态度和气、记录准确、反馈及时、处置积极,让群众亲身体验到“五个一”的规范服务,即一声您好问候、一把椅子请坐、一阵忙碌速办、一个满意答复、一声再见相送。档案馆要实施惠民政策,创新档案查阅机制,提供在线查阅,对比较远的利用者,为避免费时费力白跑一趟,可以实施电话预约试查询机制,还要完善人性化基础设施,考虑到特殊人群的方便,开辟绿色通道,建立专门的残疾人通道,开展特殊服务。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及时将档案信息进行传播和共享,如组织专家及工作人员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近群众,开展档案教育工作,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提供档案利用,通过优质的档案信息服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3)改革档案行政管理体制,促进均等服务为了适应公共服务的需要,档案局和档案馆要理顺关系,局馆分开,各司其职。档案局是属于政府机构,对档案事业规划、指导、组织、协调、监督,履行的是行政管理职能、公共档案馆是文化事业单位,主管档案的接收、采集、整理、保管、开发、利用,履行的是公共服务职能。局馆分离有利于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促进档案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档案局要树立“大档案”意识,扩大职能,设置专门机构统管文书,推行文档一体化,使文件工作和档案工作有效连接,从文件的产生到归档实施全过程控制,促进档案的完整及安全,从行政管理方面为公共档案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扫除障碍。(4)建立均等化评价、监督制度公共档案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从财政均等、机会均等、过程均等和结果均等四个维度进行考核和评价。财政均等指的是在承认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公共档案馆财政投入方面的大体平等和均衡。机会均等指的是所有公众都享有平等的基本权利进入档案馆获取档案信息,它强调的是权利平等。过程均等指的是每个公众在公共档案馆获取档案信息时,档案馆及其工作人员的服务过程是否一样,具体包括服务标准、服务手段、服务方式、服务范围、语言行为规范等。特别是针对弱势群体,档案工作人员服务过程是否一视同仁,是否存在懈怠、歧视。结果均等指的是公众对档案馆及其工作人员的服务结果是否满意,是否享受到了充分的服务,这是最重要的评价指标,结果均等不是绝对的,而是结果大体相等。均等化四维度中,机会均等是前提,财政均等是保证,过程均等基础,结果均等是目的。档案馆要设立量化的考核指标和社会评价指标,督促其工作人员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效率和水平。同时拓宽民意表达渠道,给予民众表达权利、投诉权利,通过各种社会监督方式督促其更好地履行职责,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档案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聂云霞.基于公共档案馆视角的档案信息服务均等化探析[J].档案学研究,2011(1):55-57.

[2]王艳贞,曹航.论国家档案馆的有限公共性[J].浙江档案,2013(6):20-21.

[3]何振,易臣何,杨文.档案公共服务的理念创新与功能拓展[J].档案学研究,2015(3):44-50

[4]黄项飞.公共档案馆:走进均等服务时代[J].山西档案,2011(4):29-31.

[5]王敬尧.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J].新华文摘,2009(12):8-10.

[6]赵珍珍.公共档案馆培育与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