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基层治理发言材料范文

农村基层治理发言材料精选(九篇)

农村基层治理发言材料

第1篇:农村基层治理发言材料范文

相对于经济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政治学的实证研究十分不足。近年来,随着农村问题的日渐尖锐和村民自治的强力推进,政治学界逐步重视起对乡村政治的实证研究,并产生了不少实证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于拓展政治学的研究领域,深化政治学界对中国农村和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些研究也已引起国家有关决策部门的密切关注,对国家相关政策产生了积极影响。 当前在乡村政治实证研究领域影响最大成效最好的,无疑是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早在1980年代,张厚安就提出“理论务农”,深入到山东、湖北、湖南等省作农村政治调研,并以这些调研成果为基础写作出版了“中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丛书”。[1]1990年代中期,在张厚安、徐勇带领下,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撰写了《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一书,[2]此书由武汉出版社1995年出版后,获“五个一工程”奖。徐勇和项继权以个案调查为基础写作的博士论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和《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河南南街、山东向高和甘肃方家泉村治实证研究》,分获1998和1999年国家教育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0年,徐勇主持的村级治理个案调查报告集《中国农村村级治理──22个村庄的调查与比较》[3]出版。2001年由徐勇和吴毅主编的《乡土中国的选举》[4]也已出版。于建?著《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5]和吴毅著《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6]均为长期村庄调查的实证研究成果。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以个案调查为基础的乡村政治研究,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而且引起国家有关政策部门的重视。目前华中师大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的成果已成为国内乡村政治研究领域被引用最多的研究机构。 民政部及与民政部关系密切的一些专家的实证研究也有很大影响,尤以在1990年代初连续三年以中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会的名义编撰的《实践与思考》论文集,收集了最初有关乡村政治调查的众多成果,至1990年代中期,由中国社会出版社连续三年推出由王振耀主编的白皮书,在政治学界和政策部门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村民自治研究最为权威的文本。出于工作调研的目的,李学举、王振耀等人编著的《乡镇政权的现实与改革》,[7]亦收入大量的调查报告。中央党校和中国社科院的一些专家参与了民政部的调研,其中原中央党校王仲田和民政部詹成付主编的《乡村政治──中国村民自治的调查与思考》[8],王振耀、白钢、王仲田主编的《中国村民自治前沿》[9],也有丰富的个案调查。民政部基层政权司每年还编有《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资料汇编》,是乡村政治研究的基础资料。

此外,在乡村政治实证研究领域影响比较持久、时间比较长、规模比较大的一些成果如王沪宁主持的村落家族文化研究,收录了十五个个案村的调查;[10]张乐天对浙江海宁一个村庄长达数年的调查,写作了《制度研究》[11];辛秋水以文化扶贫和村民自治实验为题,在安徽大别山区农村作了为期十余年的调查研究和社会实验,肖唐镖则以江西宗族背景和村级治理的相关性为题,组织十数位研究人员在数十个村开展了长达经年的个案调查,调查成果也已出版[12]。较早一些的乡村政治实证研究成果如张立荣先生以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为基础撰写著的《新视野与大思路:中国山区乡镇政权建设研究》,[13]最近的调研成果如中央编译局荣敬本教授等人以对村民自治和乡镇人大的调查为基础写作的《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制的转变》[14],《再论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制的转变》[15],李凡等人对乡镇长选举制度改革的研究[16],毛丹写作的《一个村落共同体的变迁》[17],张静写作的《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18],马戎等主编《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19],卢福营写作的《农民分化过程中的村治》[20],深圳大学黄卫平先生等人以对深圳市大鹏镇选举制度改革的调查为基础撰著的《中国农村基层民主的最新突破》[21],白钢主编的选举与中国政治丛书[22],李连江主编的《村委会选举观察》[23],在学术界都有一些影响。

至于一些以个案调查为基础撰写的调研报告和理论文章,近年更是骤然增加,说明乡村政治的实证研究已经进入到一个相当深入的阶段。

二、个案调查的基础价值

总的来讲,当前乡村政治实证研究大都以个案调查为基础,特别是以个案村的调查为基础。通过个案调查来获得调查资料与思想灵感,成为这种研究的主要特点。同时,当前个案研究大多处于描述阶段,政策性考察较多,学术深度和理论建构稍嫌不足。

在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非均衡的背景下,农村地区间的政治社会发展状态亦十分不同,没有广泛而深入的个案调查经验,不可能对全国农村政治发展状况有一个真切的判断。因此,个案调查的价值首先在于积累不同地区广泛而深入的个案资料,以期建立一个完整的、真实可靠的农村政治形貌及与政治发展密切相关的经济社会景象。 个案调查的价值其次在于为调查者获得第一手的直观资料,走出书斋和既有文字理论的框架,从活生生的农村社会中获取体验,获得灵感源泉。第二手的文字描述无论如何精致生动,总只是第二手资料,总是将活生生的全景的

社区农村政治依描写者本人的裁剪而成不完整的文字。直观而深入的个案研究中,每一句话的音容笑貌,每一笔收入的山形地貌,每一件事的前因后果,都构成调查者凭借自己个人灵感进行全面想象和深入挖掘的充分条件。以活生生的生活来建构调查者的理论和政策文本,大致不会离题太远。尤其是调查者可以将自己构建的理论文本与自己在农村调查中的直接感受时时结合起来,就不至于让理论信马由缰地走得太远。 个案调查的价值还在于有可能将一个社会文本构建成一个关于社区发展的全面文本。不是以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等学科进行分界,而是以社区发展为基础,追问现状背后的为什么,和为什么背后的为什么,真正将乡村社会的性质与表现出来的政治发展形貌结合起来,理解中国国情中来自乡土社会中的有着若干年代历史的那一部分。可以认为,个案研究的价值不在于个案本身的典型性,而在于这个个案本身是否可以建立起其外在形貌与内在结构之间的因果联系,可否在乡土性质与政治发展和国家制度三者并不对称的互动中建立起理论上的勾连。首先关注个案本身的内在解释力,然后再考虑其典型性,以个案调查的材料为基础进行思考,并以此思考为基础来建构起具有个案材料解释力度的理论框架,然后将此理论框架予以扩展,看到底可以扩展到多大范围、多少村庄。这样,就有可能通过诸多个案调查来形成诸多具有类的理论特征的分析框架,最终就为构建中国乡村政治的总体形貌和建构中国乡村政治的理论框架提供坚实的基础,在这种基础上提出发展中国政治的政策对策,就会颇具深度和前瞻性。 这里,可以提出一种叫做个案式思考的东西,即在个案调查时,以个案村为文本,建立起一个具有对个案村材料具有解释力的分析框架而不去管这个个案中哪些材料是独特的,哪些材料是普遍的。以这个个案某些或许独特的材料建构起来的框架,可能不具有普遍的解释力,但这些分析框架如果具有个案的解释力,就足以获得在若干理论中的价值并可以在以后的比较中判定那些是真正独特的,那些是普遍的,及如何建构一个可以容纳一定特殊性的普遍分析框架了。从对当前已有乡村政治个案研究的现状看,总的来讲,各种类型的个案材料都已有一些,积累个案的工作虽说做得依然不够,却也有相当成绩,现在最为不足的是,相当部分个案研究过于关注政策层面的问题,试图以个案村的情况来推导出重大的政策结论,而不大重视借用个案调查所获得的直观与灵感来建构理论框架。本来,王沪宁写作的《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不仅有一些个案,而且试图以个案来进行理论思考,遗憾的是,王沪宁本人并未亲自参加个案调查(更不用说参与全部个案调查。真正的灵感理应来自全部的个案调查),缺乏来自乡土社会的活生生的灵气。徐勇主持的中国农村村级治理研究具有与王沪宁同样的问题。 如何在个案研究中将个案调查的灵感与虎虎生气的理论建构结合起来,是当前乡村政治实证研究中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重大问题。

三、从个案调查到区域研究

个案调查具有经验的直观全面性和产生灵感的基础,但个案研究亦有其局限性,尤其可能无法分清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以偏概全,导致对乡村政治发展及其相关经济社会文化基础的判断失误。

区域研究既可以填补单纯个案研究的不足,又可以避免大而全式研究的肤浅。首先以对个案材料的解剖来掌握一个“麻雀”,然后以这个解剖获得的经验(解剖本身的经验和从解剖中学到的关于“麻雀”结构的知识)为基础,展开对区域农村的全面实证研究,既可以走由村到乡到县的上行路线,也可以走由村到村再到村的平行路线,这种或上行或平行的调查扩展,不仅可以有效扩展对农村社会了解的全面性,而且可以在区域范围内验证个案研究的结论,防止以偏概全。区域性调查从某种意义上将个案调查的深度和灵气与面上调查的广度和可信性结合起来,做到深度个案材料与广度区域调查之间的互相补充。

总的来讲,当前政治学界在区域性乡村政治研究领域缺乏自觉。辛秋水是以安徽大别山区来展开自己实证研究的,问题是辛秋水过于关注政策问题和枝节性的技术问题,不仅忽视了理论提炼与建构,而且忽视了区域性调查在提供个案深度报告和区域广度报告结合上资料本身的价值。肖唐镖以江西农村宗族与村级治理的关系为基础来展开自己的区域实证研究,虽然他的绝大多数调研成果还没有发表出来,但通过他既有面上统计又有个案深入描写的一些报告,可以为学术界提供大量第一手资料,建立在这些第一手资料基础上的概括,基本上可以将江西这一大的行政区域关于村级治理与宗族关系状况描绘清楚。肖唐镖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理论提升的自觉,忽视了将个案调查资料与大胆的理论建构结合起来的最有可能产生原创性分析框架机会的把握。一手资料成为理论工作者们的二手资料,个案调查中最为宝贵的由切身的农村政治体验而触发理论建构的灵感,被人为地割断。

我们近年来力图以湖北荆门这一传统的商品粮基地为基础,展开区域性调查。在这方面的主要工作有四项,一是在1999年上半年在全市深度访谈了40多位村支部书记,整理有近百万字的“村支部书记访谈录”,主要是对当前农村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特别是村级治理的各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访谈。二是1999年下半年至2000年下半年,在全市观察了三十多个村的村委会选举,并对其中多数村进行了回访,建构了一些关于选举与村级治理的调查文本。三是2001年上半年在全市进行的口述史访谈,整理有数十万字的资料。四是2001年下半年至今的乡村组织及其财政状况的调查。总的来讲,这些访谈和调查可以大致勾勒出荆门这一农村区域村一级政治发展的现状和这一政治现状背后的经济社会基础,其主要优势在于,不仅反复细致地调查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现状,而且努力追求这些现状得以存在的历史与现实原因,实质上是试图将个案调查和区域研究中的直观灵感与理论建构的努力结合起来,不是在政策问题上,而是在学术研究上,为当前农村社会进行定性,我们最重要的研究思路是理解当前农村政治发展现状诸如村民选举、村级治理得以如此发生的背后的村庄性质。这是一个需要理论建构的领域。通过这些努力,就有可能不仅为学术界提供有深度且可信的关于区域性农村政治发展现状的大量一手资料,而且为政治学界提供解释荆门农村政治发展现状的理论分析框架,这种框架因为以直观的实证调查为基础,可能有肤浅的地方,却大致充满了来自乡土的灵气与活力。我们的不足之处在于理论素养不足,进入乡村政治实证研究领域的时间太短。

总的来讲,区域性调查必须以个案为基础,兼顾典型性和广泛性,将深度调查与广泛调查结合起来。这种调查的另一个主要之处是应该将调查者亲身获得的关于农村社会的灵感,在农村调查中获得的第一手的问题意识,与关于农村政治发展状况和构成这种状况原因的背后理由的理论建构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调查材料的可靠性与理论建构的启示性相结合,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一堆可靠且有深度的关于某一区域农村政治发展状况(及这一状况背后的经济社会状况)的材料,而且为学术界提供一堆富于乡土灵气的具有启示性的分析架构。不仅如此,以区域性材料为基础建构的分析框架,即使不具有对全国农村发展状况的解释力,也可以对那些试图解释全国农村政治发展状况的大理论构成冲击。

当前具有区域农村实证研究意识的政治学人太少,是当前乡村政治研究中的薄弱之处。如何扩大对区域农村政治的实证研究,并将实证研究中的直观灵感与理论建构结合起来,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四、从区域调查

到分类研究区域性的农村实证研究不仅是指行政区划的地域,而且指具有相同特质的区域,比如江西、湖南、安徽、福建等省一些农村地区的宗族复兴和宗族对村级治理的影响,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虽然福建可以算作东部地区而其他省份都是中部地区。再比如,湖北省江汉平原的一些农村比如荆门市的传统势力,与资料反映出来的东北农村的情况十分类似。阎云翔在黑龙江下岬村作的农村人情调查,生活在荆门的人可能倍感亲切,因为荆门农村的情况与他细致描绘出来的调查村的情况简直毫无二致。[24]

不过,区域性调查首先必须大致以行政区域为基础进行,至于在区域调查的基础上,发现了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相同与相异之处,这应是分类研究的功夫。华中师范大学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早在1980年代撰著“中国农村基层政权丛书”时,便有意识在东、中、西部不同地区进行实证调研,1990年代中期出版的《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一书中的实证调查保持了这一特点。至2000年出版《中国农村村级治理》一书中所收录的个案,则明确以东、中、西部的三分,收录一些典型个案,试图以东、中、西部三种类型区域农村的典型个案,来反映出当代中国农村村级治理的总体形貌。现在看来,华中师大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获得了大部分的成功: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农村个案资料,引起了国内乡村政治研究人士的充分关注。但是,华中师大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的《中国农村村级治理》无力说明其个案的典型性,且无力以个案来表达他们看到的就是中国农村社会的总体形貌,因为他们越过了一道不能也不该越过的坎,这就是区域调查本身,个案的深度唯有与小的行政区域的面上调查相结合,才具有比较可靠的说服力。当然,仅仅依靠华中师大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他们也无力以区域调查为基础来建构中国乡村政治状况的总体形貌。 更成问题的是,华中师大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可能无力说明他们为什么要以东、中、西部来划分中国农村政治的类型。东、中、西部首先只是一个地域上的概念,后来用以部分描述经济发展状况。当然,与经济发展状况相关的还会有政治、社会发展状况,但是,这不过是说东、中、西部地区的划分只是以农村政治发展状况的一种基础:经济发展状况来予分类的,这种分类方式仍然是经济发展的分类,虽然经济发展状况可能构成政治发展状况最为重要的基础。王沪宁在《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的前言中说他收入收中的十五个个案是随机抽取的,但也如他讲的,在他们在进行调查时,对调查对象的地理分布有初步的安排,想使它们位置分布得广一些,并具有多种特色:如沿海地区和边远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实质上也是一个东、中、西部地区的三分。事实上,几乎所有以个案为基础来建构关于当前中国乡村政治总体形貌的研究都会面临华中师大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和王沪宁同样的困境,他们无力以个案的深入描述作为他们总体结论的基础,因为其中缺乏了区域性调研这一重要的中间层次。 区域调研这一中间层次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从政治发展状况本身与构成这种政治发展状况的或经济的、或社会的、或文化的基础来建构区域政治的形貌,诸多如此区域性的建构,可能为分类研究乡村政治发展本身及其诸种基础提供材料与框架。比如,以乡村政治发展本身作为分类标准,以村民自治实施状况为例,可以分成规范型的与非规范型的村民自治。[25]或更精细如欧博文的“四模型”说,即从村民参与和完成国家任务两个向度,将村民委员会和相关组织分为四种理想模型:达标的示范村、瘫痪村、专制村、失控村。[26]以经济发展状况这一基础来划分,可以如前划分为东、中、西部地区这样三种类型,或者直接划分为经济发达农村地区与欠发达农村地区两种类型;以经济体制类型划分,可以分为个体私营经济主导型、集体经济发达型和农业生产为主导型三种类型;以地理区位划分,可以划分为城郊农村、平原农村和边远山区等;以社会发展状况这一基础来划分,可以分为宗族势力强盛型与宗族势力衰落型,或人际联系紧密型与人际联系松散型;以文化状况这一基础来划分,可以分作传统文化发达型与传统文化断裂型,或农村文化素质总体较高与总体素质较差型,宗教(广义的信仰)活动密集型和宗教活动很少型;从交通传媒等方面,也可以作多种划分。 当然,作分类研究并不是要求所有研究都以这些繁多的方式进行分类,展开研究,这既不可能也不必要。但是,在作区域性调查研究时,却可以将这些基础性的因素综合考虑进乡村政治发展状况的类型中去,并力图以这些复杂多样的分类基础来构建与乡村政治发展之间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当然,这要以个案调查的灵感为基础进行多样化的构建。最终,这些具有复杂内部结构的关于区域性乡村政治发展的类型,便在建构起自己的同时,向不同类型或相同类型的区域展示了自己,比较了自己,这种展示和比较,就可能为构建总体的关于乡村政治发展状况的理论提供基础。 要强调个案调查的灵感到区域调查的广度,及以个案调查和区域调查为基础的区域性政治理论建构,然后将这些区域性建构与其他区域性建构进行比较,最好是一个区域性政治理论建构者可以亲自到其他类型区域进行由个案到区域到区域政治理论新的建构的努力,这样,他就会富于个案调查的灵气,比较研究的敏感,区域研究的普遍等诸多优越的方面,他这时也就有可能建构一种更为广泛的关于乡村政治发展的理论,配合以诸多其他类型的从个案到区域再到区域性理论建构的众多努力,关于中国乡村政治实证研究的成果,就不仅会具有广泛的政策建设力,深厚的本土功力,而且会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了。 当前在关于乡村政治发展的对策与学术方面,实质上大都是以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的实证资料(比如电视报纸的报道,农村生活的经验,参加过发达地区农村的某次考察甚或参观)为基础来提出的,这其中有着众多截然对立的主张。问题并不在于这些主张之间的截然对立,而在于持这些截然对立主张的一方或双方对自己主张的自信。他们的自信来自哪里?可能来自道听途说的一些流言,或者某种新闻报道,或者某次亲自到发达地区农村作过的有限考察或者到贫困地区进行了一次扶贫活动。比如竟然有人对村民自治作如下评价:“也有一些同道对农村基层的‘群众自治’赞不绝口,殊不知它的真实运行机制是‘群众’的延续,它的理想模型也不过是英美政治民主化、行政专业化之前19世纪地方自治的低级版本的拙劣翻版”。[27]显然,如果不建立起关于农村政治研究的全面形貌的理论构建,这种低层次但惑众的且自信的主张与见解自然会存在下去,这样存在下去的低层次主张,不仅毒化了学术研究的气氛,而且损害了政策研究的效力。

五、结语

从个案调查到分类研究,应该说是乡村政治实证研究的大趋势。但在当前,学术界必须对从个案到区域再到分类研究的各个层面,特别是基础的个案与区域研究层面加以关怀。没有个案调查的深度、灵感和问题意识,没有区域性研究的广度和构建特征,就谈不上进行分类研究。同时,没有分类比较研究,不仅可能造成理论建构的片面性,而且也可能丧失对乡村政治研究的敏感性。换句话说,在当前的乡村政治实证研究中,必须同时做好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不可轻视任何一方。

从个案调查到分类研究也提供了一种研究的进路。进入乡村政治实证研究的最佳方式也许就是从个案调查开始,然后展开区域性的理论构建,最后过渡到分类研究。当然,这个研究进程只是总体的进路,在具体展开过程中,交互进行也有好处,总体方向是如此的。

--------------------------------------------------------------------------------

[1] 参见张厚安主编:《中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 张厚安、徐勇主笔:《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武汉出版社1995年出版。

[3] 徐勇:《中国农村村级治理

──22个村庄的调查与比较》,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4] 徐勇、吴毅:《乡土中国的选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 于建?:《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6] 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即出。

[7] 李学举、王振耀等编著:《乡镇政权的现实与改革》,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版。

[8] 王仲田、詹成付主编:《乡村政治──中国村民自治的调查与思考》,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 王振耀、白钢、王仲田主编:《中国村民自治前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 参见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1] 张乐天著:《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12] 肖唐镖等:《多维视角中的村民直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宗族、乡村权力与选举》,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 张立荣著:《新视野与大思路:中国山区乡镇政权建设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4] 荣敬本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5] 荣敬本等:《再论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16] 李凡等:《创新与发展――乡镇长选举制度改革》,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17] 毛丹:《一个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18] 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9] 马戎等主编:《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20]卢福营:《农民分化过程中的村治》,南方出版社2000年版。

[21] 黄卫平主编:《中国农村基层民主的最新突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2] 已出版的如史卫民、雷兢旋:《直接选举――县(区)级人大代表选举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史卫民:《公选与直选――乡镇人大选举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3] 李连江主编的《村委会选举观察》,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4] 阎云翔的调查集中反映在他的著作《礼物的流动》,三联书店 2000年版。

[25] 参见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139─148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第2篇:农村基层治理发言材料范文

一、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本人能在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工作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行动上以践行科学发展观为准绳,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热爱本职工作,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各项工作任务,认真贯彻到每一项实际工作中去。争取工作的主动性,提高自身各项业务素质,思想上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及时学习上级文件及会议精神,拥护镇党委决定,执行镇党委决议,自觉维护镇党委形象,坚决维护党的形象,始终与镇党委保持高度一致。在业务上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和相关知识的积累,深刻领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精神实质,努力使自己成为政策通、业务精的多面手。由于感到自己身上的担子很重,而自己的学识、能力和阅历与其任职都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总不敢掉以轻心,时刻向周围的领导和同事学习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半年来,在冗沉复杂的工作中,通过不断学习、不断积累,能够比较从容地处理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虽然感觉工作非常劳累,但自己半年来工作上还是有一定的进步。尤其是在组织管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协调办事能力和文字言语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保证了本岗位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二、包村工作

根据年初工作安排,我所包的村是xx村和xx村。中心工作包村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工作领域。作为一名乡镇基层干部,我清醒地认识到,包村工作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全镇各项工作的稳定和发展。在工作中我做到“三勤”:一是勤下村,下社、下农户,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两个村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情况,并能及时向包村领导汇报工作,让包村领导尽量能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最近工作的实际情况。二勤清理,是对各类通知、文件的上传下达,及村上各类上报材料,能分清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时间,及时督促村上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上报任务。三是勤动嘴,在下队入户工作中,能认真听取群众反映的问题,提出的要求、建议。同时,对群众要求解决但一时又解决不了的问题认真解释,耐心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让群众相信政府。上半年包括基层党建开展情况、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矛盾纠纷排查情况、基本农田设施建设、设施农业、沼气池建设等后续工程大部分已完成,两村的环境卫生整治得到明显好转。xx村沼气池建设60个尚未完成,矛盾纠纷能及时调处,无一例上访,基层党建工作正常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形成长效机制。xx村到六月底已经完成小渠道建设3.6公里)、新农村建设规划已经做了前期准备。植种玉米种植2500亩,下半年打算打蔬菜大棚数座,沼气池建设125个。在绿洲论坛举办之前,xx村下大力气,做好盈科路段环境卫生整治,树木粉刷工作。

三、“新农合”工作

新农合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半年来,本人严格按区合管办的工作要求,将全镇新农合3万多份票据核实、装订后、上交区合管办备案,为新增(分户)参合农户办理证卡259本(张)、出具各类补卡补证证明20份,为参合农户修改更正参合信息8人次,对前来办理医疗费报销的群众热情接待,认真办理各项事务,尽量减少他们往返次数,做到便民为民,从而使他们能顺利地报销医疗费用。上半年以来,为外地就医农户进行镇 村、社三级公示25人次,医疗报销费用30万元。占报销费用的 40%,使广大群众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阳光政府,高效政府”给他们带来的便利。

四、文化体育教育工作

1、文化工作

按照年初本中心的分工,我负责镇综合文化站的工作。半年来,在区文化局的业务指导下,本人能及时准确地上报相关报表、材料。一是督促指导第二批十一个村 “农家书屋”的建成,在图书馆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为各村“农家书屋”所配的图书进行逐个指导编码、上架工作;对区上为十九个村配备的文化共享工程设备,及时发送到各村,并组织各村“农家书屋”管理员进行集中培训,教会他们正确使用电脑设备和投影仪。到目前我镇19个村已经有“两个”全面覆盖:“农家书屋”和“共享工程”的全面覆盖。(只有xx村的农家书屋村上没建,经过对村上督促、数次衔接,做工作、至今尚未建成,所以文化局没验收,图书也没配,共享工程设备也没有。)二是xx村的邵家班子经镇上推荐材料上报,区上已经申报全省先进文化大院评审中。三是认真做好农耕民俗文化陈列馆的保管和卫生清洁及来人参观接待工作。

2、体育工作

半年来,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能学习体育工作相关程序,按时按上级部门的要求做好相关报表材料的上报工作。一是在镇领导的指导下顺利完成“XX年xx镇第二届农民运动会”的赛前筹备工作,对赛前报名,资格审查,场地规划等工作井然有序。二是按区体育局的要求认真准备了申报我镇为“全省百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的一系列书面材料。

3、联系教育工作

自从接上这项工作半年以来,在分管领导的指导下,本人能认真对待每一件与教育有关的工作。一是对两个学校及各小学、幼儿园基本情况进行摸底,掌握了我镇教育方面的基本情况。二是在校园安全方面与学校方面进行了认真排查,就校园安全隐患及周边环境卫生整治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将有关材料上报上级主管部门。三是及时送达镇党委政府下发的有关通知、文件,与学校及各支部紧密联系,做好学校及各支部工作。

第3篇:农村基层治理发言材料范文

[关键词]广东省 公务员考试 申论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105-01

前言

2013年广东公务员考试已经于2013年4月14日结束,此次考试不同于2012年广东省分县级以上、乡镇职位两次招考,分开考试,而是同时进行招考,职位仍分为这两个部分。虽然不同岗位同时进行考试,但是其申论考试内容根据职位分配分为三类试卷,申论一为乡镇农民和异地务工人员,申论二为乡镇大专以上及三支一扶村官,申论三为县级以上(含省直、公检法等)。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特点较为明显,本文就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进行分析。

一、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三套申论题目设计凸显职位差别

通观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不难发现,其申论命题根据职位不同,在题目设计上也有差别化的体现。如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一面对的职位为乡镇农民和异地务工人员,其申论题目设计采取三题模式,作答字数总计900字,题目设计为对策+概况。如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二面对的职位为乡镇、本地大专以上;支一扶村官、选调生、基层项目人员,采取三题模式,作答字数总计1100~1200字。而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三面向的职位是县级以上(含省直、公检法等),其题目设计虽也是三题模式,但作答字数总计1300~1500之间,题目设计为对策+概况+作文,难度差别显而易见,体现出不同职位之间的区别,难度来看,申论三难度最大,申论二居中,申论一难度最小。

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不论是2013年广东省考申论一,还是申论二,亦或者申论三,都是三题结构,第一题主要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第二题主要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第三题主要考查了考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论述题以策论型命题作文为主。

二、申论材料逻辑脉络清晰

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在材料组织上,脉络清晰,易于考生把握材料内容,阅读难度相对不大。如2013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一材料围绕“农村留守家庭”“农村综合维稳”“农村农技推广”而展开,脉络清晰,一目了然。便于考生阅读材料,把握要点。例如,第三题,根据材料3,就揭岭县农村留守家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撰写一份材料。

阅读题干,审清题意。题目要求“根据材料3,就揭岭县农村留守家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撰写一份材料”,从中可以得出以下两点:一、作答范围为材料3;二、作答任务是就揭岭县农村留守家庭面临的问题撰写一份材料。要求中含有“条理清晰”,因此要注意答题结构。另外,要注意篇幅不超过500字。

三、申论主题选择紧贴广东省情

纵观广东省公务员考试历年真题,不难发现,其申论题材选取均紧密结合广东省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2012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结合广东省开展的“三打两建”行动,考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2011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结合广东省职业病问题全国最为突出、防治形势严峻这一省情,考查职业病防治。

同样,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三结合广东外来人口众多以及湛江等地推行的“网格化管理”等社会管理新模式这一省情,考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该根据题目中“条理清晰”的要求,考生还应按照一定结构组织答案。首先,要对“网格化”管理模式的进行总结。材料中提到的“‘网格化’的核心并非仅仅是增加一级更小的基层管理单元,而是改写基层社会管理的体制”可以用来作为总体概括。其次,分别归纳特点。

此外,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一聚焦农村发展中的农技推广、农村维稳、农村留守家庭等问题,材料亦选取广东南山镇等极具本省特色的相关案例,紧贴广东农村发展的实际。

由此可见,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命题仍然延续广东以往的命题风格,紧贴广东省情。

四、申论材料字数较多

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材料字数与国考和其他省市相比,明显偏多。近年来,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中所提供的材料字数大约为6000,如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材料的字数约为6400,2010年约为6500,2011年为7000左右,2011年8500字,2013年达到9000多字,同时考试时间也不是国考的2.5小时,而是120分钟。要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内阅读这八九千字,还要书写近2000字的文章,是相当不容易的,这也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阅读理解是做好申论的前提条件,考生要想在申论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首先得突破这一关。

五、结语

总之,广大考生应该把握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考生特点,有的放矢,扎扎实实地做好基本功。

【参考文献】

第4篇:农村基层治理发言材料范文

关键词:公路,水泥混凝土, 路面维护,裂缝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大力发展,农村修路工程成为农村建设的重点,水泥混凝土路面是农村路面的主要路面类型。实践发现,这种路面的质量不高,相当多的路面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了裂缝及断裂,严重影响车辆行驶,根本达不到路面应该有的使用年限。道路使用者对道路承建者有很大意见,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对路面损坏的原因和应采取的措施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和总结。

二、农村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建设存在的问题

1、温度变化引起路面裂缝

混凝土路面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由于在混凝土硬化的初期,水泥和水混合会散发较多的热量,而混凝土又不能很好的导热,造成散热慢,致使混凝土内部的温度比外部高,有时温差高达六七十摄氏度,这就引发了内部的气体膨胀,外部散热降温后冷却收缩,尤其受到气温、湿度及风力的影响收缩大。这时,内部混凝土膨胀力与外部的收缩力相互影响,产生路面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路面所承受的极限时,就会出现裂缝。

2、路肩未进行硬化处理

在进行农村公路调查中发现,路肩均为进行硬化,全部是土路肩,标高明显低于路基边缘,有的路段低出几公分,沿线路段的路肩横坡也不一致,容易造成路肩被冲刷。遇到大雨时,大量降水会沿混凝土路面同路肩相接处的地方下渗,积存在面板边缘下。路肩处反复遭到雨水冲刷,会造成混凝土板底脱空,应为路肩处的基层和垫层是采用无机结合料稳定的粒料,细粒比较多,雨水容易带走,造成混凝土面板板边碎裂以及板体断裂。

由于土路肩未进行硬化,在路边停放车辆或者偶尔交叉行驶时,会造成较大的弯沉,久而久之,路肩会留下车辙、坑洼或者缺口等,对路面失去了保护作用,当遇到大雨天气,雨水会积存在路肩坑洼处,长期浸泡路面并渗到基层及以下结构层,使得基层或土基层泡水强度减弱,遇载荷会造成不均匀的下沉,引起路面断裂。

3、没有边沟等排水设施

农村的公路地形不统一,有的路段排水设施不完备,遇到大量降水天气,排水慢容易造成路面积水,有些路段虽然有排水沟,但是由于长期不维护,沟内积存杂物,使得排水能力减弱,严重影响排水效果。排水系统不完备,造成了路面积水下渗,使得土基层强度减弱,会发生路面断裂现象。

4、基层的抗冲刷能力不够

雨水积存是破坏路面的主要原因,渗入到路面结构内部的水不能及时排除,反复冲刷会造成错台、断裂等现象发生。

水泥混凝土路面渗入积水后,温度和湿度两者影响,造成面层板翘曲,接缝张开,缝隙变大,路面表层的水不断的从裂缝渗入,水分积存在缝隙下的基层中,当路面有车辆行驶时,接缝处的面层板向下弯曲,水受挤压向四周扩散,车轮离开接缝处,压力消失,面层板反弹,受压处面板下沉,积水又回到原来的裂缝处。车辆不断来往,积水不断的流动,造成对路基不断的冲刷,对含细粒料较多且粘结弱的基层材料,冲刷尤为严重。同时,冲刷出来的细料沉积在面层下不,积存到一定量时,受到车轮压过时,会产生唧泥现象。

随着唧泥现象的不断出现,使得基层逐渐减薄,基层表面局部降低,形成面层板的脱空和接缝问的错台。唧泥现象也会产生在路面与路肩边缘的接缝部位。随着唧泥现象的逐渐严重,接缝破坏、板断裂也随之发生。

三、农村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预防措施

1、路面裂缝的处理

当路面出现裂缝时,应及时修补。对较小的裂缝清理缝隙尘土,用沥青砂灌补或者用环氧树脂胶结;对较大的裂缝,要把裂缝边缘处松动的部分凿出,采用高压气体枪把内部的杂物清除干净,然后用乳化沥青在缝隙边缘涂扫,然后灌注沥青砂,最后弄实、烫平,然后用细沙覆盖。

2、硬化路肩

路肩对路面有很大的保护作用,在农村公路可以搜集工业废渣做路肩。在粉煤灰、煤渣、高炉煤渣等工业废渣中,加入石灰,生石灰与水生成氢氧化钙溶液,废渣的活性氧化硅和氧化铝在氢氧化钙溶液中产生产生火山灰反应,生成凝胶,使各种颗粒胶凝在一起。随着水化物的结晶,遇到高温,混合料的胶凝度不断加强。石灰工业废渣硬度高,稳定性好,板体性好,随着年限的延长,石灰煤渣的抗水抗冻性能很好,能使用各种气候和水文地质条件,还有一大优势,材料廉价,又能很好的抵制雨水的冲刷,对路面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3、设置防冻及排水垫层

在施工过程中,做好防冻措施,选用非冻胀性材料,同时做好防水,切断深入路基土的水源。石灰、水泥等无机结合料稳定土就具有抗冻的性能,但效果没有粒料材料层好,砂垫层应选用质地坚硬的中粗砂及沙砾。冰冻期较长的地区,可以加上煤渣作为隔温层。

排水层选用沙砾垫层效果较好,必须采用洁净的中粗砂或者沙砾,含泥量必须小于百分之五,必须清除干净其中的植物碎叶等杂事,也可选用天然级配的砂砾料,其最大粒径不能大于50mm。选择沙砾时,应注意粗细粒料是否分离,路面的两侧应以片石护砌,以免砂砾料流失。

需要注意的是防冻及排水垫层,其宽度应与路基同宽,最小厚度为150mm。

4、提高基层的抗冲刷能力

基层抗冲刷能力取决于基层材料中结合料的性质和含量以及细料的含量。

基层选料时选用半刚性材料,不同的半刚性结构层材料,抗冲刷能力相差很大,水泥土、二灰土、石灰土这些稳定土抗冲刷性能都比较差,容易造成板断裂。

选择时,可以选用粒料类排水基层,比如碎石、沙砾等未经结合料处置的粒料,颗粒的最大直径不能超过基层厚度的三分之一,通过筛孔的细粒含量不要超过百分之十五,且塑性指数不大于6,液限不大于25。

使用半刚性材料做基层,是近年来大多数水泥混凝土路面的首选。但不同的半刚性结构层材料,其抗冲刷性能差别很大。水泥土、二灰土、石灰土这些稳定土抗冲刷性较差,作为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基层使用,很容易造成板断裂。

可以使用粒料类排水基层。如碎石、沙砾等未经结合料处治的粒料,颗粒最大粒径不超过基层厚度的1/3,通过0.074mm筛孔的细粒含量不超过15%,且塑性指数不大于6,液限不大于25。

四、总结

农村水泥混凝土路面存在的病害,不仅与设计施工环节有关系,而且与建设后路面的使用、保养和维护有密切的关系。要想防止路面存在的病害,延长路面使用寿命,必须加强路面的保养、维护,同时必须严格设计和施工过程的质量关,只有各个部门重视路面的质量保证和维护,做到修建和使用的有效结合,结合行业标准和工程情况,各部门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才能保证农村公路的使用寿命,方便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参考文献:

[1] 崔勇. 城市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破坏与对策[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

[2] 尹长顺. 浅谈如何在施工过程中控制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J]. 科技信息,2009,(04)

[3] 王利勇. 浅析水泥混凝土路面产生裂缝的成因及防治措施[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4)

第5篇:农村基层治理发言材料范文

王雪明

近几年来,我在组织办公室成员认真作好机关日常工作的同时,紧紧围绕羊楼司镇改革和发展的实际,突出抓好宣传工作,先后在市以上报刊、电台、电视台上稿200余篇,为上级机关和有关部门提供调研、综合材料30余篇,既为党委、政府的决策起到了一定的参谋作用,又扩大了羊楼司镇的知名度,争得了上级和有关部门对羊楼司镇的一些支持,较好地推动了羊楼司镇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进步。具体来说,主要是从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增强主动性,练就扎实功底

练就扎实功底,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是事关宣传工作成败的关键。因此,我在办公室工作期间,始终坚持统筹安排事务,合理调度时间,努力练好各项基本功。

一是突出打好政治功底。做任何工作都必须把讲政治放在首位,作宣传工作更是如此。为此,我先后自学了《选集》、《邓小平理论》和政治经济学、哲学等理论书籍,并坚持参加各类培训,不断学习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同时坚持每天看新闻、读报纸,始终用正确的政治理论引导和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努力锤炼自己的政治鉴别力和思想敏锐性,为正确反映情况奠定基础。

二是认真打牢业务功底。成功源于勤奋,才干出自积累。只有掌握了业务技能,才能找到克敌制胜的武器,抢占宣传工作的“制高点”。办公室的宣传工作既包括新闻、信息,也包括调研、综合材料等一切以文字材料为主的工作,涉及面广,覆盖面大。为了学好业务,我通过专业书籍及相关培训,重点学习了各类材料的基本技法,又利用业务时间分步了解了史地、经贸、法律等相关学科知识。在工作中,我还充分利用办公室报刊资料多、信息渠道广等优势,收集、积累经验素材,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习内容。业余时间,我一般不搞娱乐,将主要精力放在看书、读报、向人请教上。近几年来,我每年至少订阅2种以上的业务书籍,花200—500元购买辅导资料,先后起3次参加省市有关学习,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不断提高文化知识素养,增强业务底蕴。

三是扎实练就作风功底。办公定是一个清苦的岗位,没有一股爱岗敬业的精神,发挥不了应有的效果。在工作中,我始终坚持不因名位所累,不为利欲所迷,始终把为领导服务、为部门服务和为群众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努力培养“耐得烦、细得心、坐得住”的性情,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实现了对上与对下、工作与学习的有机结合。

二、把握全局性,摸透上下实情

工作中我体会到,要科学地反映基层情况,必须胸怀全局。为此,我始终抓住“三头”:

第一,吃透“上头”。党的农村政策是指导我们搞好农村宣传工作的“指路灯”。为此,我十分注意上头动向,针对农村实际,认真收集政策信息、领导言论、理论性文章及各地权威媒体、杂志的新闻报道,以便随时查用,目前已收集整理资料10余册。为了加深理解,对一些认识模糊的理论,我还经常向人请教,力求弄懂弄通,随时派上用场,指导工作。全国刚刚提出加快“三化”进程时,我根据镇内实际,快速撰写了《慎重有序推进小城镇建设》、《产业撑起羊楼司》等信息和言论文章,推介我镇的先进经验,指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先后被《农民日报》、《小城镇建设导刊》等部级刊物采用,对指导小城镇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二,熟知“下头”。我始终注重发挥办公室桥梁和纽带作用,一方面加强与村组干部、群众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主动抽出一些时间走访农户,全面准确地把握基层实际,为宣传储备一手资料。羊楼司是一个传统的“茶乡”。前些年,广大茶农却抛弃茶园,不种茶了。我们几个同志根据掌握到的情况,有针对地写出题为《老茶,真的老了吗?》的调查报告。由于材料详实,论理充分,被《省委内参》采用。反馈到镇内后,党委、政府迅速采取行动,组织茶艺培训,加强培植管理,使茶叶逐渐发展成为全镇的支柱产业之一。

第三,留心“外头”。我镇地处湘鄂两省交界处,信息流量大。为了做好工作,我经常与他们保持联系,或通过媒体处处留心不同地域的市情、行情动态。我镇竹木生产、加工久享盛誉。近两年,却呈现滑坡趋势,而一河之隔的湖北却

市场火热,大有后起超越之势。为此,我们在党委、政府精心部署下,迅速组织相关职能站所赴湖北调查走访,撰写了《到底是谁的错?》等2篇调查报告,引起省、市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正准备组织召开现场办公会议,采取相应对策,扭转资源流失的被动局面,为经济的稳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注重针对性,勤于实践提高

近几年来,我始终坚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一是取人之长释疑。就是针对本镇薄弱环节,利用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成功经验开展文字宣传,促进工作。如江苏盐城区组织农民开展市场调研的成功经验在《农民日报》推介后,我写成了《引导农民开展市场调研》等言论文章,引导农村群众努力增强抢占市场的意识。在看到“在政务公开栏中加设提问栏”的介绍后,我发出了《让提问栏拦住难问题》的倡议,被《乡镇论坛》等刊物采用,解决了基层干部对于政务公开的“难言之隐”,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稳定。

二是补己之短鼓劲。我镇大力推行楠竹产业化,曾被评为“中国竹器之乡”,楠竹开发应属成功之例。然而在比较江浙地区,羊楼司却相形见绌。我两相对比,写出了《再造楠竹优势,实现二次创业》的综合材料,引起了省小城镇建设等有关部门关注,湖南经视对我镇二次创业举措予以了推介。今年镇党委、政府正在着手引进技术,提高楠竹资源扩张的整体水平,大闹再次开发。

第6篇:农村基层治理发言材料范文

我来自**市**县计划生育服务站。按照会议安排,我向大家作以下工作汇报,恳请各位领导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指导意见和建议。回顾这些年我县的计划生育服务工作,主要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抓基础,高起点建立健全基层计生服务网络

针对过去乡镇村组基层计生服务组织,普遍存在的办公条件差、设施简陋和服务能力弱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围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宣传咨询、专业人员培训、药具管理、免费发放任务,按照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和生殖保健规范服务的要求,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和设备,大力提升基层计生服务人员服务群众的水平和能力。2009年,我们积极协调争取国债资金建设项目,在4个农村中心镇建起了高标准的计生服务大楼,2009年又确定5个乡镇进行了计生服务所房屋的改扩建工作,所有新建和在建的计生服务所,都按照《农村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一次性达到各项要求。在抓好乡镇服务所建设的同时,我们对村组服务组织也进行了充实和提高,全县86个行政村,村村健全了“育龄妇女之家”,460个村民小组,组组确定了责任心较强的计划生育宣传员,使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宣传咨询和技术服务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七年来县站投入乡镇计生服务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已达到25万多元。为了提升基层服务所的医疗设备、服务条件和技术水平,我们还狠抓了医疗诊断、治疗设施的配套和更新换代工作,共投入设备配套资金180万元,为每个乡镇计生服务所配备了乳腺诊断仪、乳腺治疗仪、妇科治疗仪、B超诊断仪、心电图机、显微镜、供氧设备、手术床、无影灯等基本医疗设备。为了方便基层计生服务人员开展服务工作,县计生服务站还拿出资金3600多元,为乡镇服务所安装了独立的通讯电话,并给每个工作人员配发了服装、听诊器、血压表等医疗器械。通过抓基础、抓配套、使全县基层计生服务所的服务能力有了新的提高。

二是抓培训,大力提高各级计生技术人员和宣传服务人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

近年来,县计生服务站先后选派8名医务工作者,到省内外医疗机构参加业务培训和进修深造,每年我们还邀请有关医疗专家,来县站开展现场医疗手术示范培训活动。在市县范围内,我们主动与其它医疗单位搞好协作关系,遇到医疗技术难题,及时邀请有关专家前来现场开展指导和帮助,在坚持“安全第

一、质量第三是抓服务,全面推行“以人为本”的计生服务理念四是抓管理,不断提高县乡计生服务和医疗服务的管理水平

在加强管理中,我们统一健全完善了“会诊、转诊制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等各项工作制度,把群众的利益和医疗用药安全放在第一位,严格按治疗程序和制度规定要求操作。在医疗用药中,严把质量关,做到统一采购,统一登记,计生站为全县第一家药品零库存单位,无浪费、无过期药品,连续6年被县药品食品监督局定为合格药房。县计生服务站扩大医疗服务范围以来,我们严格执行物价部门确

定的医疗服务和药品收费标准,连续7年口腔没有收挂号费,连续5年没有向患者及育妇收取暧费,连续6年被县物价部门定为价格计量信得过单位,连续4年在县委年度考核中在全县52个事业单位中被确定为成绩突出的单位。在治疗检查中也严格控制检查项目,不增加群众的经济负担。同时,我们还坚持每月一次的质量考核工作,有专门的质量考核小组,查医疗文书书写、查医疗设备运转、维修、卫生等,查患者就诊记录,查治疗用药等情况,发现存在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并给予扣分、经济处理。在对基层服务所的业务管理中,我们结合各项服务工作,定期走访基层群众,多听取群众对计生服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定基层服务所工作的首要标准。每年我们还召开2次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座谈会议,既听取意见、建议,又帮助解决好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多年来,我县各级计生服务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考核中,受到了一致好评。

五是抓发展,通过发展来解决计生服务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受到了省人口委**主任及各位领导和县市主管部门的支持、厚爱,也得了同行们的理解、支持,同时也倾注了全体职工的心血,今天,我在这里代表县计生服务站全体医护人员向多年来一直支持关心**计生服务站的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7篇:农村基层治理发言材料范文

弘扬优良传统推动脱贫攻坚发言材料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xx推进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重大契机。我们将把学习教育与大扶贫战略行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激发广大党员干事创业精气神,积极探索党建扶贫新路子,坚决打赢这场输不起的脱贫攻坚战。

在“学”上获得力量,坚定脱贫攻坚信心。坚持和完善“xx大讲堂”、党员教育“六上工程”、“三会一课”等举措,结合学习讨论、讲党课、“党的声音进万家、话儿记心上”宣讲,邀请全省“文朝荣式好支书”王清华、李平洲等身边典型言传身教,推动广大党员深刻学习领会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抓住机遇,用好政策,强化担当,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在“做”上展现风采,争做脱贫攻坚先锋。坚持把“好人好马”向一线聚集,以乡、村换届为契机选好建强“三支队伍”,精准选派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大力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开展扶贫成效观摩学习活动,挂出作战图、吹响冲锋号、下达督查令,引导激励党员干部当好脱贫攻坚主力军和先锋队,敢做敢为、善作善成,靠本事吃饭、靠作风吃饭,拿实绩说话、拿事实说话。“七一”前夕,评选表彰一批脱贫攻坚能手。

在“改”上动真碰硬,扫清脱贫攻坚障碍。针对一些党员干部精神不振、信心不足、能力不强,“等、靠、要”思想不同程度存在等问题,集中开展州、县、乡三级大培训。组织各级党组织以支部为单位认真开展专题学习讨论,围绕脱贫攻坚中存在的作风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认真落实省委“四位一体”从严管理干部意见,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岗位责任、强化正向激励保障和负向惩戒约束,积极探索建立“党建考核看扶贫、干部考评看扶贫、干部任用看扶贫”工作机制,努力建设一支铁一般的攻坚拔寨队伍。

在“干”上精准施策,确保脱贫攻坚实效。立足优势把党的政策落实好、把帮扶思路谋划好,用心用力做好山地特色农业和山地旅游“两篇文章”,全面实施文化扶贫、乡村旅游扶贫等19个脱贫专项工程,做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一人一技”精准施策。积极推动党建扶贫示范县建设,加强扶贫资金、项目管理,探索推广“十户一体”抱团脱贫、携手致富经验,学习借鉴“三变”“秀水五股”好做法,着力抓好村级集体经济清零、贫困党员脱贫等重点工作,继续通过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站)、留守妇女互助组、“儿童之家”等平台统筹解决好特殊人群民生问题,奋力实现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努力闯出一条农文旅结合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路子。

弘扬优良传统推动脱贫攻坚发言材料20xx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提出恰逢当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时刻,笔者认为,乡镇基层干部要通过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进一步增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全面唤醒党章意识,发挥党的先锋模范作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员最重要的行为规范是什么?就是党章。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把学习党章、遵守党章、维护党章,做为终身的必修课。用党章规范自己,用党章约束自己,恪守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通过学习党章,重温党章,牢固树立一名党员的宗旨意识、责任意识。通过学习系列讲话,清楚明白每个党员在当前怎样围绕党的、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确立的目标任务,如何来干,干些什么,知道怎样做才是一名合格的党员。可以这么说,系列讲话是我们当前各项工作的指南。脱贫攻坚是我们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关键性的工作。脱贫攻坚没有做好, “20xx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是一句空话,假话。所以搞好脱贫攻坚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是我们每个党员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也就是当前党的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的具体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的扶贫工作部署的堡垒。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需要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担当作为。如果农村党员干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够,就有可能在思想上松懈,身份意识淡化,积极性消退,党的先进性得不到体现,沦为有其名无其实的“挂名”的党员,农村基层党组织也将会陷入“软弱涣散”状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就会表现出发力不足。

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带领广大群众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通过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认真学习《党章》和习系列讲话精神,唤醒农村党员的身份意识,引导广大党员结合工作实际,突出问题导向,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改,把合格的标尺立起来,才能充分调动农村党员的积极性,让农村党员结合农村实际,为脱贫攻坚出谋划策,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进一步增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领会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高脱贫攻坚的精准度有效性

习强调,“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手榴弹炸跳蚤’不行”。“总结各地实践和探索,好路子好机制的核心就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扶贫开发成败于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脱贫摘帽要坚持成熟一个摘一个,既防止不思进取、等靠要,又防止揠苗助长、图虚名”。我们学习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就是要真正把精准理念落到实处,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切实解决扶持准、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

“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关键在做,要想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有所作为,就必须想法设法帮助广大贫困户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子,也就是要在精准帮扶的“学和做”上下功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清思路,科学分析,找到“穷根”对症下药,区别不同情况,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就我县而言,要着力抓好小额信贷、产业发展、光伏发电、易地扶贫搬迁、农村畅通工程、干部结对帮扶、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等重要工作,把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等相关工作结合起来,通过抓产业、建光伏、单位扶、干部帮等一系列举措,让贫困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从而达到如期实现县摘帽、村出列、户脱贫的目标。

三、加强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广泛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习明确要求:“凡是有脱贫攻坚任务的党委和政府,都必须倒排工期、落实责任,抓紧施工、强力推进。特别是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党委和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要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主要精力聚集到脱贫攻坚上来”。“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树立‘愿苦干、不愿苦熬’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我们学习习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就是要始终坚持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激发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内在动力,帮助贫困群众靠自己双手改变命运、实现人生出彩,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两学一做”到底学的怎么样,做的是否到位,最终效果要体现在推动发展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摆在全县党员干部面前一道必需攻克的难题。我县脱贫攻坚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我认为,全县广大党员干部要通过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从实践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以实际成效为自己严格遵守党规、党纪,履行党员职责和义务做最好的证明,真正做到践行“两学一做”,助力脱贫攻坚目标顺利实现。

弘扬优良传统推动脱贫攻坚发言材料“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中央面向全党8700余万名党员、把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作出的重大部署,亦是推进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重大契机。“两学一做”的成效如何,不仅要看“学”和“做”的效果,更为关键的是,要把“学”与“做”运用于推动中心工作、促进事业发展上。目前而言,就是要通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学”中立攻坚之志、汲脱贫之智,在“做”上精准施策、辨症施治,做到学习教育和脱贫攻坚“两手抓、两手硬”,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立下攻坚之志。“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学是基础,党员干部只有真学真懂,方会真信真用。推进“两学一做”和脱贫攻坚,首先要把学习党章党规作为基本功,认真研读、学深学透,深入思考、铭记于心,让党章党规成为党员干部的最高行为准则。通过党章学习,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觉悟、强化宗旨意识,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观念,把宗旨意识贯穿脱贫攻坚行动始终,引导党员干部在攻坚一线发挥作用、担当作为;通过党规学习,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和规矩意识,明晰履职尽责相关的规定和要求,始终把扶贫攻坚的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立下攻坚之志、激发拼搏之力,攻坚克难啃“硬骨”、一以贯之挖“穷根”,不打赢脱贫攻坚战誓不罢休。

汲取脱贫之智。党的以来,围绕治国理政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这些论述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把系列讲话作为“两学一做”的重要内容,就是要以此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尤其在脱贫攻坚中,关于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就是党员干部推进工作的“指明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学习领会系列讲话与推进脱贫攻坚、产业转型升级、群众矛盾化解等结合起来,在学习中深刻理解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掌握脱贫攻坚的具体措施、践行群众路线的方式方法,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把脱贫智慧在攻坚一线运用起来、实践开去。

第8篇:农村基层治理发言材料范文

一、增强主动性。

组织办公室成员认真作好机关日常工作同时,紧紧围绕镇改革和发展的实际,突出抓好宣传工作先后在市以上报刊、电台、电视台上稿200余篇,为上级机关和有关部门提供调研综合材料30余篇,既为党委、政府的决策起到一定的参谋作用,又扩大了镇的知名度,争得了上级和有关部门对镇的一些支持,较好地推动了镇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进步。具体来说,主要是从下几个方面努力:

练就扎实功底一切工作的基础,练就扎实功底。事关宣传工作成败的关键。因此,办公室工作期间,始终坚持统筹安排事务,合理调度时间,努力练好各项基本功。

一是突出打好政治功底。

做任何工作都必须把讲政治放在首位。先后自学了《选集》《理论》和政治经济学、哲学等理论书籍,并坚持参加各类培训,不断学习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同时坚持每天看新闻、读报纸,始终用正确的政治理论引导和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努力锤炼自己的政治鉴别力和思想敏锐性,为正确反映情况奠定基础。

二是认真打牢业务功底。

成功源于勤奋。才能找到克敌制胜的武器,抢占宣传工作的制高点”办公室的宣传工作既包括新闻、信息,也包括调研、综合材料等一切以文字材料为主的工作,涉及面广,覆盖面大。为了学好业务,通过专业书籍及相关培训,重点学习了各类材料的基本技法,又利用业务时间分步了解了史地、经贸、法律等相关学科知识。工作中,还充分利用办公室报刊资料多、信息渠道广等优势,收集、积累经验素材,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习内容。业余时间,一般不搞娱乐,将主要精力放在看书、读报、向人请教上。近几年来,每年至少订阅2种以上的业务书籍,花200500元购买辅导资料,先后起3次参加省市有关学习,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不断提高文化知识素养,增强业务底蕴。

三是扎实练就作风功底。

办公定是一个清苦的岗位。发挥不了应有的效果。工作中,始终坚持不因名位所累,不为利欲所迷,始终把为领导服务、为部门服务和为群众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努力培养“耐得烦、细得心、坐得住”性情,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实现了对上与对下、工作与学习的有机结合。

二、把握全局性。

第9篇:农村基层治理发言材料范文

农村中小学 法制课程资源 开发

关键词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制知识课程,大力推进普法教育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农村地区受当地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多种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数量也颇为庞大,农村学生因监管不力往往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群体,农村违法行为日益增多。加强法制课程开发,推进农村地区中小学法制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但就目前中小学法制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而言,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在农村地区更是步履维艰,寸步难行。

一、加强农村中小学法制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生理和心理的重要成长时期,良好的教育对于他们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留守儿童(青少年)逐年增加,农村地区的教育问题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受制于当地经济状况和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农村学生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缺乏对他们的关心和管理,所以部分学生的素质较差,经常打架斗殴,甚至出现偷窃、诈骗、抢劫等严重违法乱纪的行为,家中爷爷奶奶年纪偏大又无能为力。还有的学生因为缺少法律知识,在受到不法侵害时也不会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农村地区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增高、留守儿童受侵害事件频发,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农村法制教育工作的“空白”或“低效”,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由于其经济条件的限制,不经过教学和普及,难以接触大量的法制知识,人们的法律知识更贫乏、法制观念更单薄。由此可见,开发农村中小学法制课程资源,加强普法教育,可以提高农村地区学生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对于保护儿童自身免受侵害、维护其合法权益、推进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意义重大。从长远来说,也有利于建立并维持良好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二、农村中小学法制课程资源开发的困境

1.课程资源的“匮乏无助”

课程资源指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根据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分为条件性课程资源与素材性课程资源。条件性资源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素材性课程资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农村中小学的条件性课程资源一直以来都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阻力。

首先是教学资源的缺乏,包括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如教室、教材、网络信息设备、图书馆等等。尽管目前我国提倡“优惠政策向农村倾斜”的口号,扶持农村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但许多农村地区仍“一成不变”,实际情况不尽如人意,县级政府往往倾向于把教育经费投入到重点中小学,以至于其他学校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山区或者乡级、村级的中小学“坐冷板凳”,不受重视,对国家下发的教育专项经费也只能是“望洋兴叹”,只能依靠地方上微薄的财政收入,以至于校际差距日益悬殊,学校运行步履维艰。目前我国仍有很多农村中小学校舍条件艰苦落后,缺乏正规的教室、教材、课桌和黑板,更不用提计算机、图书室、操场等基本设施了,法制教材难以保证,配套资料如影像资料等不足,在这种教学条件下,许多小学甚至只上语文和数学两门课,以满足农村学生最基本的文字和计算技能要求,法制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根本谈不上,基本的教育教学都难以保证,更不用谈学生的法治理念和法治素养的培养了。

其次就是教师资源的薄弱,师资力量不足一直以来就是农村中小学面临的难题,农村中小学受其地区经济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再加上农村学校工资收入不高,条件艰苦,难以吸纳到优秀的教师资源,许多青年教师也是“唯恐避之不及”,不愿到农村地区去。大多数农村学校上没有专门的法制课教师,往往由思想品德课的老师代替,有些学校甚至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而兼职法制课教师基本上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法律知识训练,专业水平不高,更谈不上良好的知识教学。

2.课程主体的“思想误区”

法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最终落脚点在于学校,因此,从学校层面来说,法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施涉及校长、教师、学生等多个主体,最终效果也往往是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造成的。在广大农村地区,“法是政府的事,与我无关”、“学法律没有用”这样的思想观念已根深蒂固,深入人心,因此,大部分中小学校长、教师、行政人员根本没有法制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也缺乏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

从学校来说,为响应国家“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号召,开学初期,一些农村中小学可能会在教学活动中安排一些法制教育课程或者有关活动,有的学校也在课程表上也给予法制课程一定的位置,但是大多流于形式,没有将法制课视为专门课程,往往是在班会活动中附带提及,抑或是学校在学期中组织一次报告会或者观看法制视频等等,课程表形同虚设,以作为应付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检查的表面功夫。学校缺乏对法制课程的重视,更不用提对法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家长则认为是浪费孩子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学生自然也就觉得“学了没有用”。对于教师而言,则是按章办事,学校安排了法制教育课或者活动,就按照法制教材照本宣科,或找一些法制材料敷衍了事,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忽视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毫无成效。其根源在于长久以来人们法制思想的缺位,对法制教育理解不到位,忽视其重要性,造成“认识偏差”。

3.课程评价的“长久缺失”

中小学法制教育是我国当前的重要热点问题之一,随着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不断深入人心,相关法制教育逐步得到完善,法制教育课程纳入了中小学课程计划及教学大纲中,然而农村地区法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却一直举步维艰,法制教育活动形式化,其原因还在于考评制度的不完善和教育监管的不力。

尽管国家大力推进法制教育进中小学课堂,但对于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而言,升学率依然是学校的重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依旧是最重要的关注点,只要法制课程的学习不纳入考试成绩,那么法制课程就可有可无,对自己影响不大。而对于教师而言,学生的综合成绩或升学率通常是学校对教师量化考核的重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许多教师也基本上把工作重心放在判定教学质量的考试科目(如语文、数学等文化课),并将大量时间用于文化课的教学设计,根本无暇顾及法制课程或法制教育活动的设计和教学。而对于农村学校而言,升学率也依旧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考核的重要指标,法制教育在升学考试中未作要求,所以即使有些领导有心于法制课程的开发,但往往因为得不到支持而作罢,因此,将法制教育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法制教育自然也就有名无实。

三、农村中小学法制课程资源开发的对策

农村中小学法制课程资源开发是推进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法治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基于农村中小学法制课程资源开发的困境,本文提出如下对策。

1.加大经费投入,均衡师资配置

相比城市学校,许多农村中学校存在办学经费不足、教学设施不完善、教学条件落后等系列问题,而教学经费分配的不均也在很大程度上致使许多农村中小学远远落后于城市,进一步造成学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因此,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资金的投入是保障农村教学有效运行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切实加大对偏远地区或村小的经费投入,保证县级财政经费到位。一方面,加强中小学基础设施,如教室、黑板、课桌、教材、图书等硬件设施的配给,促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另一方面,加强农村师资投入,提高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要以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为重点,尤其是法制课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采取优惠政策,如提升教师工资及福利待遇,改造和建设教师住房,保证教师工资按时、按量的发放。保障农村法制课程教师编制,建立农村教师专项培训经费,鼓励教师轮岗、顶岗实习等等,以此吸纳更多师范院校专业毕业生,同时也避免已有师资大量“外流”的情况。

2.加强法制意识,提高教师水平

首先,要从思想上转变农村地区中小学对法制教育的态度,从思想的层面上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一方面,地方部门要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的作用,在地区积极开展各种普法活动,加大对学校、家庭法制教育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中小学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开展有针对性的普法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和教育活动。比如开展法制教育主题活动,举行手抄报比赛,定期向全校学生进行不同主题的法制宣传与教育,或者利用教室的黑板出黑板报,利用学校的宣传窗出法制专栏等等。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农村地区对法制教育的认识,加强法制观念,培养法制意识,以此来培养农村中小学开发法制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其次,要加强对教师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提高教师自身对法制课程的认识,培养教师对法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提高教师进行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专业水平。同时,转变教师法制课程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根据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因材施教,另一方面,要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改变以前单一的教育方式,避免照本宣科,开发课程资源,将法制教育多样化,如定期举办法制讲座、展示法制图片、观看各种法制影视作品等方式,丰富法制课程,使法制宣传不再教条化,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法制观念。

最后,应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从全校教师和干部入手,通过法律知识培训、法制教育讲座等多种形式,提高法制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确保“人人学法、人人懂法、人人用法”,做到“依法治教、依法施教”。

3.提升课程地位,开发校本课程

法制课程是中小学法制教育的重要抓手,但因其无益于升学率而进一步被忽视和边缘化。因此,提高法制课程的地位,保障法制课堂的有效落实迫在眉睫。

首先,应将法制教育作为中小学一门正式的课程,纳入学校正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学期安排一定的学时,甚至有必要时将法制教育作为升学考试的考试科目,以此改变法制课程在考试科目中不占比例的现状,并作为学校和教师量化考核标准的指标之一,增加法制课程成绩在考试评价体系的比重。

其次,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中小学实际,切实制定各项规章制度,设立专门法制教育机构和督导机构,严格执行各项规定,不定期对学校法制课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最后,农村中小学应因地制宜积极开发法制课程资源,推进法制校本课程开发。学校、教师要积极从本地、本校的实际出发,结合农村地区情况整合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社会、政府和学校等多方面的力量,引进专家和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研发不同层次的校本课程,如把法律融入辩论,开设辩论课等等,让学生既学会法律知识,又能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打造农村中小学法制特色。当然,校本课程的开发也要视学校而定,量力而行,不可“为开发而开发”、“为特色而特色”,从而打乱正常教学秩序,失去其原来意义。

参考文献

[1] 任淼.我国中小学法制教育现状及反思[J].现代教育管理,2014(2).

[2] 邬小学,王中华.中小学法制教育现状调查――基于中国知网文献的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

[3] 周礼忠.对搞好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几点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19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