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基础学习范文

会计基础学习精选(九篇)

会计基础学习

第1篇:会计基础学习范文

职业教育中面临的困难社会的高速发展让会计行业已经开始和其他的专业慢慢融合从而产生了很多新职业,无疑给会计专业的学生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但目前职业学校培养的会计毕业生普遍存在会做题,不会做账的问题。虽然前两年针对这一问题,很多学校开始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希望通过此举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教学的理念是提高了,但是落到实处的教学手段确没有太大的改变,学生是能够从老师的实物投影和PPT中认识什么是原始凭证、什么是账页,可知识的考核模式没有改变,作业写在练习簿上,考试依然是试卷,学生更多的还是不断地在独自钻研试题。所以学生毕业之后的动手能力和协助精神远远达不到用人单位和社会对会计专业人员的要求。

二、小组合作学习法的理论支持

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合作学习法是有着明确的责任分工、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而共同合作的互学习。合作学习法强调团结合作,为了达到小组目标,各组员之间必须相互帮助以获得小组成功,这使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这一点对于目前90后的中职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为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缺乏互助精神。而小组中各成员社会关系的改变也帮助很多同学建立自信心,从而付出更多的努力进行自身的学习和帮助同伴成功。由于小组合作学习打破了原本传统、沉闷的教学课堂,把学生分成了若干个小组,在形式上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内容上符合会计现实工作中以财务室为名进行合作分工的实际情况。因此,在接近真实的环境中模拟学习会计知识,处理会计实务,将使学生更好地提高会计实务操作水平。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

以《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一课教学为例,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是会计工作的起点,所以也是基础会计知识系统中的基础部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因此掌握记账凭证的填制对学生学习其他专业会计和以后从事会计工作都非常重要。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各种原始凭证手工编制记账凭证,实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练习,更可以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和热情。

(一)课前准备

1.情境假设会计在企业中就有独立的工作小组———财务科,因此可以根据实际工作中的情境来模拟学习,在每个小组中设置出纳、制单、审核、记账、会计主管等岗位。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就能把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有了真实的情境,学生更能联系实际,对知识的记忆也能更深刻。2.有效分组针对我班的具体情况,把学习小组进行合理分配,每五人结合为一组。遵循互帮互助的原则,组内至少有一名同学成绩相对优秀,有一名同学成绩在小组中相对较差,其他两名同学成绩中等。这样的组合,可以使小组之间的竞争力基本均衡,小组成员之间能够齐心协力,搞好学习。同时在小组内部还要引入恰当的竞争机制,组内成员相互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学有目标,赶有榜样。3.充分备课俗话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充分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特别是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对于课堂教学必须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整体安排。以记账凭证填制教学为例,其教学重点是记账凭证填制的具体操作步骤。整节课可以分成四个部分,即:讲解、模仿、练习、总结。备课不仅仅要备教材、教法,更关键的是要把每个小组的任务准备好,特别是组长的任务,必须非常明确。最好还要制定一个对小组成员的考核机制,考核内容既要包括考试成绩,还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方面的。

(二)具体实施

1.深入浅出,把握重点

讲解新课时,首先要把记账凭证的分类与如何正确选择记账凭证结合起来,这是填制凭证最为关键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其次就是填制内容,把凭证的内容分项目的融入到凭证填制步骤中,让学生边看边模仿,从模仿中记忆各项内容。业务题尽可能选择具有代表性而又比较简单的题目。最后是凭证的审核,包括原始凭证的审核、会计分录的审核、日期与摘要等小项目,还有特殊记账凭证的填制等。此外,练习题目也很关键,题目难度要由简到难,逐步递进。

2.组内互动

根据教师讲解,学生在模仿练习填制记账凭证的基础上,分别提出自己的疑问,在组长带领下,经过畅所欲言,共同探究,相互启发,互相补充,把填制内容和程序深刻记忆,同时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一一记录,这样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向老师或其他组同学质疑,逐一解决疑点。特别是凭证填制的顺序是保证凭证内容完整的最好保障,可这一点经常被学生忽略,而老师也不可能在短短的45分钟内注意到每个学生的填制顺序。而小组内的相互交流却能很好地弥补这部分的缺陷。

3.组间互动

曾经有人说过,学习者适当的动机水平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引起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是学习得以发生、维持、发展、完成的重要条件。因此给学生制造些动力源泉,在小组间开展“相互挑刺”式的学习,特别是在掌握记账凭证审核的时候,利用学生平时爱挑毛病的习惯,把小组间填制好的凭证相互“晒一晒”,相互审核一下。不仅能加深凭证内容的记忆,还能抓住凭证审核的要点。

4.教师点评

教师点评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点评不仅应该在下课铃声之前,还应贯穿于学生互动学习的全部过程中。从小组交流开始倾听并观察各小组的讨论交流,及时发现互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果小组互动开展顺利,及时的表扬是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如果发现小组内角色分工不清,讨论混乱无序,耐心地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角色,尽快进入有效地讨论;如果发现讨论偏离主题,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可以将学生引回到学习目标中来;如果讨论受阻,及时的点拨,可以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恰当方法和途径;如果有学生讨论时找到了本节课要求深入理解的问题,教师便可以拿出来供全班同学思考、讨论,引导各小组关注该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自己找到规律,解决问题。

第2篇:会计基础学习范文

《基础会计》的内容是会计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具体应用。第一部分为总论,主要介绍基础会计的特点、对象、基本前提、一般原则,是全书的理论指导思想;第二部分为实务篇,重点介绍会计工作的主要步骤,也是会计循环的主要内容(从凭证到报表),是全书的重点内容;第三部分为总结篇,是对会计循环的归纳总结,并介绍了几种主要的核算组织形式;第四部分为了解篇,介绍会计组织的有关问题。把握其基本框架,便可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理清学习思路,提高学习效率。

二、《基础会计》学习过程中常见的困难

对于很多初学者来说,常常会感到此课教学内容技术性强、抽象、枯燥,不易听懂学会,主要存在三方面学习困难。一是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独立思考,难以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会计》教学仍采用教师讲解为主,即使是实践教学,仍是依据教师的逻辑、教师的讲解而进行,学生更多的是模仿教师做实验。二是教学时间过于紧凑,导致学生难以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大多数学校的《基础会计》课时安排都是一个学期。学习时间过少,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或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认识不深刻。三是理论教学全部完成后才进行实践教学,导致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弱。《基础会计》教学安排,大都是理论教学全部完成后才进行实践教学。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

三、学好《基础会计》的方法

(一)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要想学好一门课程,首先要正确认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才能付诸行动。其是会计专业的启蒙课程,同时还是最重要的基础课程,《基础会计》知识掌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为此,会计专业的学生要站在国家和自身发展的高度提升自己的学习兴趣。

(二)形成明确的学习目标

一是形成明确的知识目标,会计专业的学生要明确会计对象、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基本职能;能够按照会计要素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能够正确而完整地填制各种凭证并合理进行账簿登记;能够掌握会计的核算程序;能够编制完美的会计报表等,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好知识储备。二是形成明确的能力目标。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按照经过严格的审核并确认没有问题的原始凭证完成填制记账凭证的能力,能根据相关凭证进行账簿登记,能根据账簿内容编制会计报表。三是形成明确的职业目标。必须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的思想;必须做到诚实守信,不做假账;必须做到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必须具有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三)确立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

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充分地认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争取做到能够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如果发现的问题比较复杂,自己无法独立解决,可以通过和其他同学之间的探究与合作解决问题,如果问题仍然无法解决,可以求助教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始终确认自己的主置,不能事事依靠教师或者其他同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调动自己的潜能。

(四)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第3篇:会计基础学习范文

1.“结转”的含义及种类

基础会计阶段,编制分录题中常出现“结转”二字,其含义是指结束本阶段(过程)业务转入下一个业务阶段(过程)。“结”有结束、总结之意,“转”为转入下一阶段或过程。如“结转采购成本”指的是结束采购过程转入贮存过程。考试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结”的过程常伴有加总和分配行为。“结转采购成本”就需要对采购阶段的成本费用进行加总、对采购阶段由于运输二种以上材料发生的共同费用进行分配。在会计上,结束采购过程意指“材料采购”或“在途物资”减少,转入贮存过程意指“原材料”或“包装物与低值易耗品”增加,在不考虑增值税的情况下,也就是:借:原材料或包装物与低值易耗品 贷:材料采购或在途物资

常见的“结转”有:(1)结转采购成本;(2)结转制造费用;(3)结转生产成本;(4)结转已销产品成本;(5)结转本年利润或结转本期损益;(6)结转所得税;(7)结转末分配利润;(8)结转已分配利润。

(1)结转采购成本指结束采购过程转入贮存过程,前已述及。

(2)结转制造费用指将本月份发生的制造费用加总并按一定的标准(工资数或工时数)分配转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减少生产成本增加。借:生产成本-某产品;贷:制造费用

(3)结转生产成本为生产过程的结束产品贮存过程的开始,生产成本减少库存商品增加。会计分录为:借:库存商品;贷:生产成本

(4)结转已销产品成本为产品贮存过程结束,销售结算过程开始。库存商品减少主营业务成本增加。会计分录为:借:主营业务成本;贷:库存商品

(5)结转本年利润或结转本期损益是会计上一个计算本年经营成果(总结一年是赚钱还是亏本)的过程,借助“本年利润”科目对一年中所有的收入与成本费用进行对比。具体会计分录见“二、结转中应注意的问题”收入、费用部分。

(6)结转所得税是将应交给国家的所得税视为一种费用,从“所得税”科目转入“本年利润”科目,因为给国家上交所得税将导致企业利润减少,实质上结转所得税仍是计算本年经营成果过程中的一个步骤,由于它的特殊性将它独立出来。会计分录为:借:本年利润;贷:所得税。

(7)结转末分配利润(含亏损)是将利润计算过程产生的经营成果即经营过程产生的净利润转入利润贮存过程。会计上,“利润分配-末分配利润” 好比是一个仓库,用“利润分配-末分配利润”这个仓库来贮存经营过程产生的成果(净利润)。所以应从利润的计算过程转入利润的贮存过程。会计分录为:借:本年利润;贷:利润分配-末分配利润 如果经营成果是亏损,则会计分录为:借:利润分配-末分配利润;贷:本年利润

(8)结转已分配利润是将经营成果进行分配。其业务过程的实质是将贮存在成果仓库(利润分配-末分配利润)中的净利润转入成果的使用阶段。会计分录为:借:利润分配-末分配利润;贷: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或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2.编制各种结转分录应注意的问题

2.1结转材料的实际采购成本

结转材料的实际采购成本容易与固定资产混淆,固定资产应按取得时的成本作为入帐的价值,取得时的成本包括买价、税费、运输费、保险费等相关费用,以及为使固定资产达到可使用前一切所必要的支出。物资采购的成本包括买价、运输费、保险费、装卸费等相关费用,但不包括增值税。这里需区别的关键点主要是增值税问题。

2.2分配与结转制造费用

首先要明确制造费用结转的去向,有些同学往往搞不清楚,经常出错,制造费用结转到生产成本里面去。第二,怎样结转。涉及到制造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一般是按照生产工时或生产工人工资比例进行分配。公式如下:

某产品分配的制造费用=制造费用总额∕总的生产工时×该产品生产工时

某产品分配的制造费用=制造费用总额/总的生产工人工资×该产品生产工人工资

具体做法是:先将前面发生过的制造费用加总,即将制造费用借方加总,得出总的制造费用,再分配。现举一例说明:某公司本月制造费用总额为5500元,生产A、B两种产品,A产品生产工人工资为12000元,B产品生产工人工资为10000元,按生产工人工资比例分配结转制造费用。做法如下:

A产品分配的制造费用=5500/(12000+10000)*12000=3000元

B产品分配的制造费用=5500/(12000+10000)*10000=2500元

编制分录为:

借:生产成本—A产品 3000

—B产品 2500

贷:制造费用 5500

2.3将收入、费用结转到本年利润帐户

将收入、费用结转本年利润帐户,大家往往搞不清楚借方记什么,贷方记什么。那么如何区分呢?大家想想,本年利润帐户是属于什么帐户,所有者权益类,根据所有者权益类帐户特点我们知道,本年利润帐户应该是增加记贷方,减少记借方,收入是使得本年利润增加的,本年利润科目应记在贷方,自然借方记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即

借:主营业务收入

营业外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

贷:本年利润

同理,费用结转应

借:本年利润

贷:主营业务成本

营业税金及附加

其他业务支出

营业外支出

管理费用

销售费用

财务费用

另一个容易产生的问题是,有些同学在贷方还结转了制造费用,大家看看前面,制造费用已经结转到生产成本里面了,所以制造费用不能出现在这里面。

将所得税结转本年利润帐户也一样,所得税使得本年利润减少,本年利润记借方,所得税记贷方,即

借:本年利润

贷:所得税

2.4利润分配的核算

先要算出净利润,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其中,利润总额=本年利润帐户贷方—本年利润帐户借方

然后按题目要求分配利润,有提取盈余公积及给投资者分配利润,分录如下:

借: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

贷: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借:利润分配—应付利润

第4篇:会计基础学习范文

收稿日期:2014-05-09

作者简介:梅梅(1993- ),女,吉林白城人,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会计专业学生。

会计类人才是典型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其成长过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在一些基础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感到课程枯燥而厌学,导致学习基础不牢固,在进一步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以《基础会计》课程为例,其是会计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如何学好《基础会计》,以形成过硬的专业知识、实践操作技能以及随机应变能力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基础会计》的基本构架

《基础会计》的内容是会计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具体应用。第一部分为总论,主要介绍基础会计的特点、对象、基本前提、一般原则,是全书的理论指导思想;第二部分为实务篇,重点介绍会计工作的主要步骤,也是会计循环的主要内容(从凭证到报表),是全书的重点内容;第三部分为总结篇,是对会计循环的归纳总结,并介绍了几种主要的核算组织形式;第四部分为了解篇,介绍会计组织的有关问题。把握其基本框架,便可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理清学习思路,提高学习效率。

二、《基础会计》学习过程中常见的困难

对于很多初学者来说,常常会感到此课教学内容技术性强、抽象、枯燥,不易听懂学会,主要存在三方面学习困难。一是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独立思考,难以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会计》教学仍采用教师讲解为主,即使是实践教学,仍是依据教师的逻辑、教师的讲解而进行,学生更多的是模仿教师做实验。二是教学时间过于紧凑,导致学生难以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大多数学校的《基础会计》课时安排都是一个学期。学习时间过少,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或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认识不深刻。三是理论教学全部完成后才进行实践教学,导致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弱。《基础会计》教学安排,大都是理论教学全部完成后才进行实践教学。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

三、学好《基础会计》的方法

(一)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要想学好一门课程,首先要正确认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才能付诸行动。其是会计专业的启蒙课程,同时还是最重要的基础课程,《基础会计》知识掌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为此,会计专业的学生要站在国家和自身发展的高度提升自己的学习兴趣。

(二)形成明确的学习目标

一是形成明确的知识目标。会计专业的学生要明确会计对象、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基本职能;能够按照会计要素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能够正确而完整地填制各种凭证并合理进行账簿登记;能够掌握会计的核算程序;能够编制完美的会计报表等,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好知识储备。二是形成明确的能力目标。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按照经过严格的审核并确认没有问题的原始凭证完成填制记账凭证的能力,能根据相关凭证进行账簿登记,能根据账簿内容编制会计报表。三是形成明确的职业目标。必须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的思想;必须做到诚实守信,不做假账;必须做到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必须具有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三)确立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

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充分地认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争取做到能够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如果发现的问题比较复杂,自己无法独立解决,可以通过和其他同学之间的探究与合作解决问题,如果问题仍然无法解决,可以求助教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始终确认自己的主体位置,不能事事依靠教师或者其他同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调动自己的潜能。

第5篇:会计基础学习范文

[关键词]兴趣 实操 多媒体 案例教学

兴趣是学习者最好的老师,它能引导学习者涉足知识海洋的深处。《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核心和基础课程,也是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该课程内容比较复杂,体系性强,对没有任何社会实践经验,会计知识为零起点的学生而言,这门学科的内容是抽象的,提高《基础会计》的教学效果,成了会计专业教学的工作之重。针对专业现状和学生实际,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基础会计》这一学科的一些有效教法。

一、上好第一节课,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好第一堂课,对于培养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至关重要。学生刚接触《基础会计》这门课程,既感到陌生又感到新鲜好奇,教材中第一章节的内容大多是枯燥乏味的会计理论,如果一开讲就直入正题,学生在接受上会有些困难,难免产生厌学情绪。所以每次初授本课,上好预备课成了我的努力重点。在第一节课上,要花较多的时间有意识地把会计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会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它既是一种较有就业前景的职业,也是一项家庭理财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热情。

1. 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美好憧憬

第一节课之始,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列举身边的与会计相关的事例,如:个人要算购物帐,公司企业要算月报表等,老师适当进行点评,让学生领悟到生活中处处牵涉到会计知识。这样的讲解使学生明白: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扩大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会计人才在未来不但是不可或缺的,而且随着我国扩大内需的力度加大,这方面专业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多,而且是经济待遇好、社会地位高、人人羡慕的“金领”、“银领”职业,从事会计职业前途光明,是目前极为抢手的热门高薪职业。从而使学生加大对《基础会计》这一入门学科的重视,激发其对本专业产生美好的憧憬,从而坚定将来从事会计工作的职业理想。

2.高端激励,列举部分成功人士与会计的渊源

会计工作需要由专业人员担任,会计职业还是通向高层成功人士的起点和摇篮。世界五百强企业中的首席执行官中大约有29%的教育背景是会计专业,有35%的人是由财务执行官升任的。在现实社会中,即使有的高层管理者不是会计专业,但企业管理者要求其必须具备会计基础知识,否则就无法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会计人员在企业中属于管理人员,是通过会计专业技术记录会计信息来参与企业管理的白领阶层。培养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的优越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欲望。

3.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

就目前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现状、往届学生的事例,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是个好方法。他们就是因为学过会计,谋得做出纳、会计职位的实例,来说明学好这门课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来踏入社会能做一名优秀的财会人员是非常光荣的。另一方面,请在职的会计人员或本校的毕业生参与课堂,让他们现身说法,为学生讲一些实际工作中和会计有关的案例。这些案例可以是某个企业和会计事务有关的案例,也可以是学校往届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真实经历。这些案例让学生了解会计的作用,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位自己的学习目标,以此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灵活运用教法,培养学生提高职业能力的兴趣

会计学科是一门涉及面广,逻辑性强,综合理论与实践、政策与业务为一体,非常注重理解记忆的学科,初学者对《基础会计》这一课程常感到内容抽象、晦涩、费解。“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势必更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学习兴趣,难以实现培养目标。因此,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时穿插一些日常生活的事例或者采用会计工作中的案例来教学,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导图,建立工厂虚拟办公室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之一是可以将图表等投影到屏幕上,刺激学生感官,提高思维能力,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如开始讲授《基础会计》时,若按教材顺序第一堂课就把“会计”概念平铺直叙,对于刚从初中毕业没有社会生活阅历的学生来说,未免有些陌生与枯燥,使他们感到机械、乏味,这样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我上课时不宜讲解会计的概念,而是通过多媒体设计一间虚拟办公室,在办公桌上放一些凭证、账簿、报表等资料,然后再一一展示这些会计资料,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再从会计报表账簿记账凭证原始凭证 经济业务会计信息经济管理会计逐层引入,从周围生活中可感知的常识开始认识,逐步归纳上升到理论,使抽象的会计概念变成为具体的内容,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增强学习专业的兴趣。

2.配合实用教具,边学习边实践

手工会计模拟操作。对于手工帐套,让学生以小组学习的形式,从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到一套完整的会计报告(包括主表与附表),共同完成一套完整的手工模拟会计帐套。学生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之间有讨论交流的机会,懂得如何分工协作,也使学习困难的学生能得到他人的帮助,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又能增强课堂师生间的互动。

3.采用案例教学,将会计知识生活化

第6篇:会计基础学习范文

一、设置会计科目的意义

会计科目: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及会计要素进一步分类核算的项目。为了全面系统地反映和监督各项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分门别类地为经济管理提供会计核算资料,就需要设置会计科目。

设置会计科目应当遵循的原则:

1. 全面反映会计对象的内容。

2. 设置会计项目既要满足对外报告的要求又要符合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3. 设置会计科目,既要适应经济业务发展的需要,又要保持相对稳定。

4. 设置会计科目,还要做到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5. 会计科目要简明、适用,并要分类、编号。

二、会计科目的内容和级次

(一)会计科目的内容。

会计科目的内容:是指在制定会计制度时,要规定会计科目反映的经济内容和登记方法。

这些科目按反映的经济内容可以会为五类:

一、资产类。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其它应收款、材料采购、材料、产成品、待摊费用、长期投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待处理财产损益。

二、负债类。包括以下科目: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其它应付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应付利润、预提费用、长期借款。

三、所有者权益类。包括以下科目: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利润分配。

四、成本类。包括: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两个科目。

五、损益类。损益类包括的科目有: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费用、产品销售税金、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这里既包括收入类科目也包括费用类科目,之所以把这两类科目合并为损益类科目,是因为这两类科目核算的内容都与损益的计算相关。

(二)会计科目的级次。

会计科目的级次要体现会计信息的不同详细程度。

一般情况下:会计科目的级次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总分类科目:这是对会计对象不同经济内容所作的总括分类。

第7篇:会计基础学习范文

关键词:基础会计课程 ; 教学方法

一、基础会计课程的重要性及特点

(一)基础会计课程的重要性

基础会计课程是经济学学科和管理学学科各专业尤其是财务管理和会计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会计基本处理方法及会计处理基本技能。

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来说,通过基础会计的学习,一方面可以拓宽知识面,便于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可以掌握一种就业技能,增加就业机会。非会计专业学生通过学习基础会计,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可以实现跨专业就业,增加就业机会。

对于会计及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基础会计是深入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首先,如果基础会计学不好,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就会倍感吃力,甚至使学生丧失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其次,从更现实的角度看,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需要通过基础会计知识的考试,因此,学习基础会计课程能为其取得从事会计工作的资格证书奠定基础,减少难度。

(二)基础会计课程的特点

基础会计是专业基础课。

基础会计课程是管理类及财会类专业课程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财务会计的基础知识,着重阐述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术,使学生领会财务会计的入门知识和基本流程。。

基础会计是理论、实际操作要求都很强的课程。

在基础会计的学习过程中,既要理解、掌握会计处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处理方法,又要对会计处理如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的实际操作过程熟练掌握。所以,基础会计是理论、实际操作要求都很强的课程。

基础会计是连续性较强的课程。

基础会计的各个章节之间的连续性较强。在讲解时,先讲解会计的基本理论,然后从填制凭证到登记账簿再到编制报表,课程的连续性强,前后衔接紧密。

二、针对课程特点及职业院校学生现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

针对上述课程特点及职业院校学生现状,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扬长避短,有针对性的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一)灵活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例子

会计概念晦涩难懂,为了使学生容易理解,可以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形象的说明,从而使抽象问题简单化。例如“会计主体”是第一个会计核算前提或会计假设,规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但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理解会计主体假设的含义却并非易事。可以举某企业经理请一位亲戚在饭店吃饭,吃饭的发票能否在企业报销这样一个例子。根据“会计主体”的概念判断,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笔费用与企业或者说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没有关系,企业与经理本人及其家庭是相互独立的,也就是说不符合会计主体假设。在教学中,可以灵活运用各种实例,如中草药药匣对中草药如同会计账户对会计等,这样就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晦涩问题直观化。

(二)灵活运用各种图表

在会计教学中,可以灵活运用各种图表,使问题变的直观,并且可以简单明了的说明相关问题之间的关系。例如讲解会计账务处理程序时,可以以图表的形式先说明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的账务处理流程,在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基础上,再延伸讲解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的账务处理流程。画出三个会计账务处理程序的图表,三种会计核算形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马上变的明朗起来。

(三)理论与实操紧密结合

为了让学生透彻理解会计理论,可以边进行理论教学,边进行实习操作。例如讲到会计凭证时,拿一些车票、发票当教具,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什么是原始凭证;可以给学生发放一些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转账凭证,把记账凭证的填制方法予以详细讲解,并让学生亲自填制。讲到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时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方法,让学生理论、操作齐头并进,把实际操作很好的糅合到理论教学中。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深化学生印象

教学中,单纯的使用传统的粉笔、黑板做教具,另外加以语言上的讲解已经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课件上课,必要时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与会计教学相关的视频,学生可以很快提起精神,投入到学习中来。

第8篇:会计基础学习范文

关键词:行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行动学习法是由英国管理学思想家瑞文斯在1940年发明的,并且将行动学习法运用到煤矿业的组织培训。行动学习法即通过实践来进行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处理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来增强自己的技能。行动学习法也称为干中学,学习者通过实际情况来辅助学习,或者让学习者参与实际问题,那么就可以在学习中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我国企业接触行动学习是在2010年后,较西方先进国家落后半个多世纪,我国利用行动学习法主要是用于经理人教育培训,行动学习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学习观念,传统的学习观念认为将书本中的知识弄清楚就可以满足社会的需求,而行动学习法主要讲究有的放矢,针对社会需要的人才进行培养。行动学习法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达到学习目标,而且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满足社会的需求。本文将详述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行动学习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应用的必要性以及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行动学习教学设计的理念与原则。

1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开设这门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并使得学生具备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来处理工作与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因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主要是为国家提供有较高适应能力的人才,并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目前各行各业都运用了计算机技术来辅助生产,因为计算机技术能够使得企业得到更好的管理[1]。而中等职业技术院校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来处理工作中的事物,但是不少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并没有重视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实践,而是一味的讲解理论,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会使得学生厌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如果加以实践的话便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的学生在工作中必然会使用计算机,那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必要条件,计算机应用技术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 行动学习法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现今企业办公过程中都会使用计算机,因为通过计算机的运用会使得企业的办公效率以及管理效率更加快,而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就会踏入社会中的各个企业中,掌握计算机技术会使得他们在工作中游刃有余,但是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过于死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学习到浅层的理论知识,根本没有较好的实际操作能力,那么毕业后就无法胜任企业的要求,而行动学习法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2.1 加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现今的学生对于计算机都不是很陌生,但是并没有掌握较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的学习过程中只是听教师讲解计算机基础方面的理论知识,并没有给予学生较多的实际操作时间[2],那么学生在毕业之后还是不会掌握计算机基础的实际操作。但是行动学习法下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行动学习法主张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那么学生不仅可以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还能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对于高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而言是非常有帮助的。

2.2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师讲解的都是理论知识,而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学习是非常枯燥乏味的,所以学生的计算机成绩并不是很好,这样就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是行动学习法可以使得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这样就可以缓解学生理论学习的乏味,学生通过实践课程更好的理解了理论知识,并且在实践操作中提高了自身学习的主动性,这对于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2.3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行动学习法还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是纯理论,学生之间的水平相差不多,但是教学效果并不明显[3]。但是行动学习法可以使得几个具有不同经验的学生组成团队,在实践过程中国遇到难题就共同商议,那么这些学生都可以学习到不同的知识,而且还使得学生之间团队协作能力明显加强,对于毕业后融入企业大集体是非常有帮助的,目前企业也讲究团队协作能力。

3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行动学习教学设计的理念与原则

教学设计所涉及到的知识较为全面,教学设计不仅重视理论而且注重教师的直接经验,使得教师的教学过程更加具有计划性。

3.1行动学习教学设计的理念

行动学习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的应用主要是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实际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实际问题来进行讲解,那么学生就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计算机的学习方法,而且还可以获得较多的学习经验[4]。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并让学生具有解决实际情况的能力。这就要改变教师在以往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往的计算机教学教师是作为主体的,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习效果并不是很好。行动学习法则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教师只能作为主导,通过教师的引导来使得学生去实际操作并解决相关的计算机问题。

3.2行动学习教学设计原则

行动学习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的学习方法并没有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即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没有有效的结合起来。行动学习法就需要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学习,学生通过实践学习不仅可以具备较好的实践能力而且还能够有效的巩固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另外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要具有综合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学习内容要与未来的工作岗位相挂钩[5]。行动学习法还有体现学生之间的合作,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所以要通过行动学习法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只有不断的加强行动学习法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的应用,才能够使得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顾巍;行动学习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10-15

[2]陈宁宁;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迁移教学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06-01

[3]刘文敏;浅论行动学习在中职计算机课教学中的应用[J];华章;2011-04-30

第9篇:会计基础学习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基础教育

引言

为适应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高校应全面分析计算机基础教育内容,并结合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提出相应改进策略,以培养全面的计算机人才,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因此,笔者对互联网背景下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开展研究,展望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方向,希望为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水平作出贡献。

1《计算机基础课程》概述

《计算机基础》是高等教育中,高校为学生所开设的基础性计算机教学课程,是学生掌握计算机技能、学习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入门课”,也是高等教育的公共必修课。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知识,能够掌握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主要操作方法,为后期学习、工作奠定基础[1]。再者,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会学会应用信息技术完成自主学习任务,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具体实践中,《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会全面、系统地讲授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重要概念、操作技能,使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科学学习期间,获取计算机基础知识,同时在知识内化任务完成后,拥有解决的问题能力,从而满足新时期信息化社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互联网技术使各类产业趋于数据化、在线化发展。这类新型经济形态的出现对高校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提出了更多新要求。基于互联网背景,计算机应用软件呈现多元化特征,高校在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时,还需改进现有计算机基础教育模式,确保计算机基础课程在互联网背景下,有序、有效地完成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社会人才培养事业提供助力。

2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为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需改变传统计算机基础教育观念,科学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讲授模式。但在计算机基础教育实践中,学生个性差异、教学内容滞后等因素,使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较多的现实性问题。(1)学生计算机知识、技能水平差异大,教师授课内容难以统一。据调查,在高校新生中,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接触了《信息技术》课程,该课程和《计算机基础》课程有较多的重复性内容。但是由于地区教育、经济差异,部分地区在中学时期并未有效落实《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使高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平,增大了教师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难度[2]。比如,对计算机知识了解较多的学生,由于其对课程内容较为熟悉,会认为教师讲授内容过于简单,从而对课程教学兴趣不高。而对计算机知识了解较少的学生来说,计算机基础属于新内容,他们就无法快速、熟练掌握教学内容。这一教学现象,导致教师无法统一授课内容,难以掌控课程进度,使计算机基础教育质量偏低。(2)教学内容滞后,教育目标针对性不强。《计算机基础》课程多选用全省统一教材,但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部分内容滞后性明显,教学内容应用价值不高。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使教学效果难以保障。此外,高等院校专业繁多,涵盖工、医、文、理等学科,不同专业对于计算机应用有着不同要求。但高等教育《计算机基础》课程使用的是统一教材,并且教材内容着重强调“办公软件”的操作知识与技能,忽视了高校学生的专业特性,进而造成各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不能有效服务于本专业技能学习。由此可见,对于不同专业,《计算机基础》的教育目标针对性不强,严重影响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的应用效果,阻碍了各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3)重视计算机考试通过率,忽视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计算机基础》考试采用全省统考标准,将学生考试成绩和学生学位证、毕业证挂钩。因此,为保障学生考试过关率,部分教师在课程讲授期间,仅讲授计算机考试相关内容,更侧重于考察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技能。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着重学习计算机应用软件操作技能,忽视了计算机理论知识学习,导致后期计算机学习水平、计算机综合运用能力不高。

3互联网背景下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开展途径

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技术、知识概念不断丰富,为《计算机基础》课增添更多新内容,同时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际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教师应不断转变自身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新时期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在全面教育引导中,适应当前社会形势下我国经济建设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核心要求。

3.1重视学生水平差异,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

针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为改善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学习条件,教师应重视学生水平差异,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1)针对课程进度难以掌握、教师授课内容不统一等问题,教师可应用互联网学习平台,分享课程资源,丰富平台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计算机掌握程度,合理完成教学任务,避免学生重复学习[3]。(2)教师应采用差异化教学模式,在集体教学中,重视学生个体学习诉求。教师需在原有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基础上,以网络学习平台为基础,拓展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渠道,打造个性化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堂。(3)学生在高等教育时期有着独立思维能力,在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时,教师还应以学生性格、兴趣特点为立足点,因材施教,分层次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唤醒学生课堂活力。在教学引导中,教师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组织、协作学生并在优势互补中完成计算机知识学习任务,实现计算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除此之外,在落实差异化教学时,教师应预先调查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结合学生掌握程度,设计不同教案。同时制作微视频,上传至计算机网络学习平台,使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完成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任务。在此期间,教师应督促、指导学生有效利用平台资源,必要时可基于平台点击量、观看次数,通过课堂奖励机制给予学生相应鼓励。

3.2科学设置学习模块,更新计算机教学内容

在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应整合各专业学习计算机技能要求,科学设置学习模块,为学生专业化学习提供技术支撑,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水平。对于计算机教学内容滞后、教学目标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教师应通过互联网平台,及时更新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1)各院校应根据本校专业范围、计算机知识学习特点,组建校园教学网站,展示、分享含有新知识、新技术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资源。(2)教师应以学生专业为导向,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教学重点,并在知识讲授期间,针对不同专业学习设计不同教学案例。(3)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教师还应重视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计算机综合运用能力相结合。对此,教师需调整计算机教学知识结构,促进学生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有效融合,鼓励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为学生步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3.3发挥计算机考试价值,保障学生学习的全面性

计算机考试用于真实反映计算机基础教学效果和学生计算机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对此,教师在计算机教学实践中,应发挥计算机考试价值,同时保障学生学习的全面性。(1)《计算机基础》是理论、技能的综合课程,教师在考察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成绩时,应客观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以此为方向,判断学生计算机运用能力、知识内化能力。(2)教师应采用多元化考核模式,并结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特点,多层次、多方位地对学生成绩进行考评。基于此,高校可在互联网背景下,建立互联网在线考试系统,转变计算机考试形式,展现计算机考试的作用,从而为学生计算机知识学习提供学习思路。(3)教师在改革计算机考试时,还需完善计算机基础教学评价体系,灵活调整计算机考试形式、成绩评分比重。此外,为避免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仅用于通过计算机考试,仅注重计算机技能学习,高校可将在成绩评分中,采用多元化考评模式。比如,教师可采用“计算机技能(60%)”+“理论概念学习(25%)”+“日常表现(15%)”的考评比重模式,全面分析学生计算机学习效果,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3.4转变教学理念,创新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为保障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实效性,教师应转变自身教学理念,创新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以此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教师应改变课程教学思维,丰富教学内容。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利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计算机知识内容。(2)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应用互联网平台,搜索自己所学课程资料,锻炼实践能力,促进计算机知识理论、实践的有效结合。比如某大学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应用“蓝墨云班课”,为学生推送教学资源、反馈学生学习记录、提醒学生学习时间等。(3)教师应通过微课、慕课、资源分享、课堂示范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课程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将计算机理论知识融合至课堂案例中,以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