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专项培训方案范文

企业专项培训方案精选(九篇)

企业专项培训方案

第1篇:企业专项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软件工程;实训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1-0009-02

软件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软件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软件产业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提升软件工程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迫切需要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国际化软件工程人才。然而,当前我国软件人才培养的速度和质量均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高等院校培养的计算机及软件人才的能力素质不能很好地满足软件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尤其在教学实践环节上,存在许多不足。建立校内实训和企业实训相结合的软件项目实训教学模式,可以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工业化素质培养,从而提高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

一、开展校内实训教学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软件人才培养面临一种尴尬的局面:一方面企业对于计算机及软件人才需求强烈、高校计算机及软件专业毕业生供给旺盛,而另一方面软件企业招聘难、计算机及软件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何有效缩短产生在软件人才培养和软件企业需求之间的供求距离,帮助学生顺利从学校跨入到企业,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和企业界共同面临的问题[1]。

实习和实训是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业化素质的有效途径。实训是针对在校学生缺乏项目实战经验的问题,以软件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参与实际应用项目开发为背景,在学校能控制的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学生在实训中分别担任不同角色,以团队形式进行项目分析、方案设计以及应用程序开发和交付等所有过程,它不同于课程设计,也有别于实习[2]。实训拉近了企业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实现了学生就业与企业需求的平滑对接。

当前,学生参加项目实训的主要途径是到校企合作企业或校外实践基地。然而,随着软件工程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软件企业出于工程质量、工期要求、客户资料及企业核心技术保密等多方面的考虑,无法接纳大量的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工程项目的实践[3]。为了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软件项目实训需求,构建企业实训和校内实训相结合的实训教学体系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为此,哈尔滨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成立了软件实训中心,在校内为学生搭建一个模拟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的学习实践平台,借鉴企业项目实训流程,以项目驱动的模式对学生进行软件项目实训,训练学生按照软件项目管理规范和要求,参与团队开发,熟悉项目开发的完整流程,积累项目经验,从而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工业化素质。

二、校内实训教学的总体思路

(一)总体思路

校内软件项目实训要坚持校企合作和产学研互动,以软件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目标为导向,以真实软件项目开发为驱动,以一流的设备和工作环境为依托,以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实训教师为指导,遵循软件企业的管理规范和软件项目的标准流程,在项目实训中培养、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工业化素质,从而缩短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之间的距离,协助学生尽快实现从“学生角色”到“职业人角色”的转变。

(二)基本原则

校内软件项目实训应该遵循仿真性、适用性、先进性和创新性原则。

1.仿真性原则。坚持“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的原则,包括实训项目、管理形式、质量评估、指导教师都来源于企业,而实训效果和质量,最终也要到企业中去检验。

2.适用性原则。软件项目实训要结合学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点,根据国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对软件人才培养的需求来进行,既具有针对性,又具有适用性。

3.先进性原则。用于软件项目实训的设备和技术要具备先进性,实训条件应与软件企业的同期设备具有相同的水平,并争取有一定的超前性。

4.创新性原则。采用先进的CDIO工程教学理念,以项目驱动的方式实施实训教学,发挥观念引领和思想导向的作用。

三、校内软件项目实训的策略

开展软件项目实训的两个关键要素是实训案例和指导教师,同时涉及实训环境、教材、制度和平台建设等。

(一)实训环境建设

实训环境是开展校内项目实训的基础条件,应该体现仿真性和先进性原则。目前,哈尔滨理工大学软件学院专门成立了软件项目实训中心,致力于在校内搭建一流的实训环境,现已建成两个实训室和一个讨论室,配备了最先进的PC机和软件开发环境,每个实训室可以容纳68人,人均占有面积2平方米,每人一个工位、一台高配置计算机。讨论室供学生在项目实训中召开项目小组会议、进行项目评审等。

(二)实训案例建设

实训案例是开展校内软件项目实训的关键要素。实训案例应能体现当前软件技术发展的主流技术,具有先进性和代表性,同时考虑不同专业方向的适用性。实训案例建设采取企业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措施包括:

1.合理规划,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建立相应的实训模块和实训案例。目前哈尔滨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设有“软件开发J2EE技术”、“软件开发.NET技术”、“嵌入式技术”、“物联网软件开发技术”、“移动计算软件开发技术”共5个专业方向。为满足不同专业方向的需求,为5个专业方向分别建设实训案例3―5个。

2.规范管理,采用CMMI5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开发实训案例模板。针对不同方向,实训案例虽然具有不同的功能并采用不同的技术,但从教学角度来说,都应该遵循共同的规律。为了规范管理和保证质量,应用软件企业普遍采用的CMMI5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抽象出实训案例的共同特征,形成案例模板。每个案例都按照模板要求,具有完备的技术文档和参考程序,包括系统需求说明书、概要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说明书、测试计划说明书,测试用例说明书、系统使用说明书等。

3.产学结合,以企业实际工程项目为背景,适当改造,开发实训案例。软件公司具有最先进的开发技术,但企业实际项目通常规模很大,不适于直接用做实训案例;另外,公司由于商业竞争和技术保密等原因,不愿意公开其技术方案、程序源码等项目资料。目前,软件学院已有多名教师在东软集团等企业参加实践锻炼,获得了部分项目资料,通过对这些项目资料进行整理和改造,开发项目案例,使之既体现实用性和先进性,又适合实训教学。

4.学研结合,以学生兴趣和创新为动力,自主研发实训案例。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创新是进步的源泉,学研结合是最好的学习方式。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有创意的软件项目开发活动,边学习边开发,在此基础上形成实训案例。这些案例更适合对学生进行实训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实训师资建设

当前,高校教师普遍存在缺乏工程实践经历和项目经验的问题。因此,校内软件项目实训由企业工程师和校内教师共同指导。聘请企业资深工程师担任企业指导教师,由参加过企业实际项目开发并且教学能力突出的专业教师担任校内指导教师。近年来,哈尔滨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有多名教师在东软集团、青岛软件园等企业接受了企业实践训练,基本具备了开展校内实训的师资基础。

(四)实训制度建设

实训制度是实训质量的重要保障。实训制度建设包括建立并完善实训管理规范、执行细则、质量评估体系、学生管理规范、实训案例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文件,并建立相应的实训运行机制等。

(五)实训教材建设

实训教材是将教育思想、理念、宗旨等转变为具体教学实践的基础,是保证实训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工具。为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实训教材的内容应该具有很强的工程指导性。实训教材编写要改变普通教材偏重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做法,改为重视工程项目的完整性。每一本实训教材都应该有完整的软件工程项目案例,并充分体现指导性、实用性、完整性和技术先进性。实训教材建设可以采取有偿选用企业实训教材、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合编教材相结合的方式。

(六)实训平台建设

软件项目实训涉及大量的人员信息、文档、代码和多媒体资料。通过开发软件项目实训平台,可以方便实训案例的管理和维护,对实训流程进行有效管理和实时监控,在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的同时实现资源共享,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地参加实训学习。实训平台设计分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三种角色。学生可通过平台进行项目实训,获取参考资料和帮助文档,查看实训任务,撰写日报及工作总结、提交工作成果,全程接受实训指导和监控;教师可通过平台分配任务,查看学生任务完成情况,监控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管理者可获取实训的各类统计信息,随时了解学员的实训情况及实训教学情况,监控实训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贾晓辉,刘凤华,郭清宇.软件工程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实践[J].Computer Education,2009,(8).

第2篇:企业专项培训方案范文

一、加强领导,科学安排

2013年,是实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第一年,围绕全市工作大局和省档案局2013年继续教育工作计划,我局高度重视2013年档案专业继续教育工作。一是专题研究了教育培训工作,明确了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加大力度、明确重点、突出成效的教育培训工作原则,并且对人员、资金等作了全面安排;二是制定了市2013年度档案专业继续教育工作计划,安排部署了全市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对教育培训、教学管理、培训重点、培训方式、考核机制等进行了安排;三是纳入了市2013年度全市档案工作计划、目标任务和年度考核,确保了教育培训工作取得成效;四是落实了教育培训经费设备等重大问题,局长办公会明确了编印培训教材、购置投影设备和其他教育培训所需物资,进一步改善教育培训教学硬件条件。

二、认真准备,精心组织

为了确保档案专业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取得成效,我局将教育培训工作作为全年档案工作的重点,认真准备、精心组织。一是制定了全年送培、自办培训、区县和单位举办教育培训工作方案。根据2013年全市档案工作安排部署,确定了重大建设项目、信息化建设、规范化建设、民营企业档案等作为2013年教育培训重点,认真研究落实了教育培训各项准备工作;二是加强教师管理。为了确保教育培训工作取得实效,进一步推进档案干部队伍建设,我局选送了14名市、区县档案专业教师参加省局业务培训,安排青年教师参与档案业务培训教学工作;三是编印教材。为了全面贯彻落实档案工作法律法规、规范标准,有力推动我市档案事业快速发展,结合今年开展的民营企业档案人员培训、重大建设项目档案、档案信息化、规范化建设,编印了教学资料500套电子版教学资料,满足了我市2013年档案教育培训的需要;四是创新方式。突出实效。为了确保档案专业教育培训实效,我局对2013年培训教学工作进行了新安排,在重点建设项目培训方面,聘请了市发改委专业人员作专题授课;五是服务基层。2013年,市、区县档案局派出专业教师,深入乡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培训,发挥了档案教育培训服务作用;六是加强了对全市区县、主管部门档案教育培训工作的管理,严格组织实施、备案、师资配置等,开展了对全市档案教育培训工作的情况、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管理工作。

三、强化培训,成效显著

第3篇:企业专项培训方案范文

(浙江万里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摘 要:提出建设基于IT类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阐述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及培养形式、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总结大学生校外实训基地的特色与经验,为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IT类应用型人才提供改革思路。

关键词 :校外实训基地;CDIO;培养体系

0 引 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张,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得多样化。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同时为积极落实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满足IT企业发展对工程师的规模化、高质量的人才需求,高校应该加大与企业联合的力度,让学生更好地接触到专业的第一线,提升应用操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1]。

大学生校外实训基地为高校与企业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形成校内外一体化实践培养体系,使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就参与到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中,接受校内外导师的共同指导,用领先的技术方案、高品位的教育服务和变革性的创新资源完成与企业相关的应用项目;同时还应该依托企业,安排学生进入用人单位参与真实项目的开发,通过一系列的实践锻炼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快速融入企业。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宗旨是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训。

1 校外实训基地的教学思路与功能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IT类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训基地总的建设思路是“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具体实施是以高校为依托,以企业的行业技术能力为核心,建成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领域、多元化、示范性、共享型、效益型的独具特色的综合实践教学基地。为满足企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加大工程实践教育力度,通过校企联合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形成面向计算机、软件工程类人才实践教育的校企合作典范案例,培养适应软件产业发展需要,系统掌握软件基础理论及应用知识,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实用型、复合型软件高级设计人才[2],校外实训基地应该具备如下功能。

(1)教学实训功能。校外实训基地采取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形式,以行业和企业为主导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保证学校实施以软件服务外包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模拟、仿真乃至真实的实习、实训环境,学生可在实训基地完成岗前职业培训,在毕业前达到企业对员工实际能力的要求,从数量和质量上满足企业对新增软件人才的需求。

(2)服务社会功能。学校可通过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加强与企业联系,实现校外实训基地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的功能。行业新的软件可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测试、改进、推广,降低企业决策风险,节约企业开发成本;企业应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先进条件,举办产品推介会、展销会、洽谈会。学校在服务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同时,积极发挥辐射作用,将实训基地作为本地区开设相近专业院校的师资训练基地。

(3)培训服务功能。校外实训基地除完成本校学生上岗前的职业培训外,还可面向企业职工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以及面向待岗人员进行再就业培训等。

(4)定向就业培训功能。校外实训基地还有为银行、金融机构、软件企业定向培养人才的功能,根据企业的专业需求定向培训在校生,学生毕业后与相关企业签订就业合同,直接到企业上岗。

2 校外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方案与实践课程体系

2.1 构建一套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从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入手,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教学体系整合与优化、一体化项目设计、教学组织与方法改革、评价机制构建、基地建设、师资团队打造等一系列措施,提出“点、线、面”一体化的IEC-CDIO 理念,打造以信息类专业为主线的“实践、实习、实训”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以验证性课程实践为“点”,以模块级课程实训为“线”,以行业需求实习为“面”,一体化项目贯穿课程实践、项目实训和就业实习。

校外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有多年IT人才培养经验的师资队伍为基础,以宁波驰拓等相关企业的行业技术能力为核心,从业务实践、行业解决方案和嵌入式产品工程出发,围绕基础层、工作层、高级层和专家层4个能力层级,根据软件基础、软件工程、工程实践、职业素质、商务办公和外语6个能力围度,构建校外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实训培养框架[3]。校外实训基地人才培养体系如图2所示。

基础层:具备基本的概念性和实践性知识和信息,工作经验非常有限,在例行情况下可以正常工作。

工作层:具有触类旁通的知识和信息,具有独立工作的能力,具有重复的、成功的经验和案例。

高级层:具有深入彻底的知识,可以带领其他人有效工作,具有有效的、深入的、带领他人工作的经验。

专家层:具有全面的知识和正确评判的能力,能够总结出有用的改进建议,可以给出专家级的意见,能够领导其他人成功运作,有咨询、改进或创新的经验。

2.2 校外实训基地实践课程体系

校外实训基地基于当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了一整套实训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包含目前比较流行或应用比较广的课程。该课程体系的设立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OOP编程思想、Java语言、C++语言、关系型数据库基础等一系列理论知识,具备使用面向对象的桌面应用程序进行软件开发的能力以及使用相关技术进行Web应用程序开发的能力,掌握Servlet、JSP、JS等技术[4]。教师可将实训贯穿在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3年期间,具体培养模式如下。

(1)大学二年级专业实习(课程设计类实践)。教师可通过职业素质训练、技术人员业务培训与职业生涯分享等,指导学生从兴趣出发加强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激发学习和实践操作的积极性;通过课程设计类项目实践,进一步深入掌握软件开发技术。

(2)大学三年级项目强化实习(综合项目类实践)。教师可通过技术讲座、编程强化、综合项目类实践等帮助学生对软件开发有专业的认识,激发学生投身软件事业的积极性,达到软件开发领域的“基础层”水平。

(3)大学四年级实训、实习(企业级应用类实践)。教师可通过心智行为模式训练、新技术讲座、行业趋势分享、企业级应用类项目实践、业务实习等,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达到软件开发领域的“工作层”水平。学生通过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开发和管理承担相应责任,进一步提升项目开发能力,同时具备基本的项目管理能力。

3 校外实训基地的特色与经验

3.1 一般企业接纳实习学生存在的问题

没有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院校,一般只能在毕业前一学期安排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学生实习机会不足,导致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学生经过在校学习,掌握了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科技素养,但欠缺实践工作能力,尤其是在对专业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岗位(如对日软件开发中的日语和项目开发水平要求等)。这样的学生到了实习单位,不能迅速参与到实际项目中,只是把学习的课堂移到企业。

(2)学生的工作能力达不到实习单位的岗位要求时,往往会被企业安排在非专业的岗位参与企业工作(如行政、后勤、话务员、前台等),无法达到提高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目的,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实习积极性和与企业磨合的效果。

(3)企业在接收实习学生时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对实习生进行培训和指导,但实习结束后,实习生不能直接留在企业工作,企业没有适合的途径留住人才,会逐渐对安排此类实习丧失热情,减少对实习生的实习培训投入。

3.2 软件服务外包实践教育实训基地的特色与经验

针对以上问题,实训基地本着人性化的原则,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由高校、行业企业、职业教育机构和政府专家一起,紧密结合IT产业发展现状,共同制订符合现代企业的实用性、国际化、复合型人才需求标准;另外,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与模式等方面均依据上述原则,具备自己的特色[5]。

1)课程前置、企业跟进。

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联合,在实习前一学期的课程设置中提前引进企业师资,安排企业做订单式讲座或直接介入个别课程,某些实践类课程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建,这样学生在校就可了解企业情况,学习企业所需专业技术,在实习实训过程中能够尽快找到并实现自身价值,就业时更快融入企业。

2)分类培养、各取所需。

根据学生特点量身定做实习计划,而不是“吃大锅饭”,能够让有不同专业技术和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参与到校外实训基地的不同项目中,根据项目进度和个人表现进行调整,让学生的实习更有实践意义,接近真实的职业岗位需求。

3)全程跟踪、融汇感情。

校外实训基地安排专职导师全面负责学生实习期间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及思想状态等管理工作,时刻把握学生的想法,帮助和指导学生与企业沟通交流,使企业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每名实习生的特长、爱好及能力,更恰当地安排实训内容和实习工作,也为企业选人和留人奠定基础。

4)校企互动、互通有无。

校外实训基地向学生介绍各类企业情况,结合不同企业对专业知识的具体需求帮助学生提前巩固相应内容的专业知识。学生进入企业后,从基层做起,在学习的同时体会并理解企业文化,逐渐把自己看成是企业的成员,更快融入企业。

校外实训基地不同于只针对学生就业实习的一般企业,是校企联合运作、实行公司化的实训和人性化的管理,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到毕业就业,形成一套工程化的教育实践体系,从始至终,全程跟踪,合理调整,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

4 结 语

IT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方案的制订、师资队伍的整合、教学场所的升级、企业联合方式和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以及教学实施中的作业布置、过程监控、考核方式、成绩评定等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只有环环相扣、分步落实、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序运转和实施,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近年来,各高校涌现出诸多校外实训基地,通过这些基地的建设实践与探索,应该创新教学思想、调整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促进实验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化,将诸多成果向实验教学内容转化。对于开展基于项目的实践教学,教师应该从项目的设计、分工到具体实施各环节都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自主解决实际问题,推进系统设计级实验的开展,寻求企业需求与实践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对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和推进还有待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第一作者简介:杨爱民,男,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614607101@qq.com。

参考文献:

[1] 易洪雷, 薛元, 张彩云, 等. 基于校企合作联盟模式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4): 139-142.

[2] 娄岳海, 王循明, 林浩. 基于产学合作工作站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17): 39-42.

[3] 张澍东. 关于高职产学合作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研究[J]. 职教论坛, 2013(8): 35-37.

[4] 杨华, 盛剑会. 实践贯彻始终的软件工程教学模式[J]. 计算机教育, 2011(10): 78-80.

第4篇:企业专项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校外实训基地;CDIO;培养体系

0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张,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得多样化。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同时为积极落实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满足IT企业发展对工程师的规模化、高质量的人才需求,高校应该加大与企业联合的力度,让学生更好地接触到专业的第一线,提升应用操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大学生校外实训基地为高校与企业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形成校内外一体化实践培养体系,使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就参与到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中,接受校内外导师的共同指导,用领先的技术方案、高品位的教育服务和变革性的创新资源完成与企业相关的应用项目;同时还应该依托企业,安排学生进入用人单位参与真实项目的开发,通过一系列的实践锻炼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快速融入企业。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宗旨是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训。

1 校外实训基地的教学思路与功能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IT类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训基地总的建设思路是“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具体实施是以高校为依托,以企业的行业技术能力为核心,建成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领域、多元化、示范性、共享型、效益型的独具特色的综合实践教学基地。为满足企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加大工程实践教育力度,通过校企联合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形成面向计算机、软件工程类人才实践教育的校企合作典范案例,培养适应软件产业发展需要,系统掌握软件基础理论及应用知识,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实用型、复合型软件高级设计人才,校外实训基地应该具备如下功能。

(1)教学实训功能。校外实训基地采取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形式,以行业和企业为主导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保证学校实施以软件服务外包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模拟、仿真乃至真实的实习、实训环境,学生可在实训基地完成岗前职业培训,在毕业前达到企业对员工实际能力的要求,从数量和质量上满足企业对新增软件人才的需求。

(2)服务社会功能。学校可通过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加强与企业联系,实现校外实训基地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的功能。行业新的软件可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测试、改进、推广,降低企业决策风险,节约企业开发成本;企业应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先进条件,举办产品推介会、展销会、洽谈会。学校在服务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同时,积极发挥辐射作用,将实训基地作为本地区开设相近专业院校的师资训练基地。

(3)培训服务功能。校外实训基地除完成本校学生上岗前的职业培训外,还可面向企业职工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以及面向待岗人员进行再就业培训等。

(4)定向就业培训功能。校外实训基地还有为银行、金融机构、软件企业定向培养人才的功能,根据企业的专业需求定向培训在校生,学生毕业后与相关企业签订就业合同,直接到企业上岗。

2 校外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方案与实践课程体系

2.1 构建一套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从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人手,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教学体系整合与优化、一体化项目设计、教学组织与方法改革、评价机制构建、基地建设、师资团队打造等一系列措施,提出“点、线、面”一体化的IEC―CDIO理念,打造以信息类专业为主线的“实践、实习、实训”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以验证性课程实践为“点”,以模块级课程实训为“线”,以行业需求实习为“面”,一体化项目贯穿课程实践、项目实训和就业实习。

校外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有多年IT人才培养经验的师资队伍为基础,以宁波驰拓等相关企业的行业技术能力为核心,从业务实践、行业解决方案和嵌入式产品工程出发,围绕基础层、工作层、高级层和专家层4个能力层级,根据软件基础、软件工程、工程实践、职业素质、商务办公和外语6个能力围度,构建校外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实训培养框架。校外实训基地人才培养体系如图2所示。

基础层:具备基本的概念性和实践性知识和信息,工作经验非常有限,在例行情况下可以正常工作。

工作层:具有触类旁通的知识和信息,具有独立工作的能力,具有重复的、成功的经验和案例。

高级层:具有深入彻底的知识,可以带领其他人有效工作,具有有效的、深入的、带领他人工作的经验。

专家层:具有全面的知识和正确评判的能力,能够总结出有用的改进建议,可以给出专家级的意见,能够领导其他人成功运作,有咨询、改进或创新的经验。

2.2 校外实训基地实践课程体系

校外实训基地基于当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了一整套实训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包含目前比较流行或应用比较广的课程。该课程体系的设立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OOP编程思想、Java语言、C++语言、关系型数据库基础等一系列理论知识,具备使用面向对象的桌面应用程序进行软件开发的能力以及使用相关技术进行Web应用程序开发的能力,掌握Servlet、JSP、JS等技术。教师可将实训贯穿在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3年期间,具体培养模式如下。

(1)大学二年级专业实习(课程设计类实践)。教师可通过职业素质训练、技术人员业务培训与职业生涯分享等,指导学生从兴趣出发加强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激发学习和实践操作的积极性;通过课程设计类项目实践,进一步深入掌握软件开发技术。

(2)大学三年级项目强化实习(综合项目类实践)。教师可通过技术讲座、编程强化、综合项目类实践等帮助学生对软件开发有专业的认识,激发学生投身软件事业的积极性,达到软件开发领域的“基础层”水平。

(3)大学四年级实训、实习(企业级应用类实践)。教师可通过心智行为模式训练、新技术讲座、行业趋势分享、企业级应用类项目实践、业务实习等,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达到软件开发领域的“工作层”水平。学生通过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开发和管理承担相应责任,进一步提升项目开发能力,同时具备基本的项目管理能力。

3 校外实训基地的特色与经验

3.1 一般企业接纳实习学生存在的问题

没有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院校,一般只能在毕业前一学期安排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学生实习机会不足,导致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学生经过在校学习,掌握了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科技素养,但欠缺实践工作能力,尤其是在对专业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岗位(如对日软件开发中的日语和项目开发水平要求等)。这样的学生到了实习单位,不能迅速参与到实际项目中,只是把学习的课堂移到企业。

(2)学生的工作能力达不到实习单位的岗位要求时,往往会被企业安排在非专业的岗位参与企业工作(如行政、后勤、话务员、前台等),无法达到提高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目的,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实习积极性和与企业磨合的效果。

(3)企业在接收实习学生时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对实习生进行培训和指导,但实习结束后,实习生不能直接留在企业工作,企业没有适合的途径留住人才,会逐渐对安排此类实习丧失热情,减少对实习生的实习培训投入。

3.2 软件服务外包实践教育实训基地的特色与经验

针对以上问题,实训基地本着人性化的原则,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由高校、行业企业、职业教育机构和政府专家一起,紧密结合IT产业发展现状,共同制订符合现代企业的实用性、国际化、复合型人才需求标准;另外,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与模式等方面均依据上述原则,具备自己的特色。

1)课程前置、企业跟进。

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联合,在实习前一学期的课程设置中提前引进企业师资,安排企业做订单式讲座或直接介入个别课程,某些实践类课程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建,这样学生在校就可了解企业情况,学习企业所需专业技术,在实习实训过程中能够尽快找到并实现自身价值,就业时更快融入企业。

2)分类培养、各取所需。

根据学生特点量身定做实习计划,而不是“吃大锅饭”,能够让有不同专业技术和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参与到校外实训基地的不同项目中,根据项目进度和个人表现进行调整,让学生的实习更有实践意义,接近真实的职业岗位需求。

3)全程跟踪、融汇感情。

校外实训基地安排专职导师全面负责学生实习期间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及思想状态等管理工作,时刻把握学生的想法,帮助和指导学生与企业沟通交流,使企业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每名实习生的特长、爱好及能力,更恰当地安排实训内容和实习工作,也为企业选人和留人奠定基础。

4)校企互动、互通有无。

校外实训基地向学生介绍各类企业情况,结合不同企业对专业知识的具体需求帮助学生提前巩固相应内容的专业知识。学生进入企业后,从基层做起,在学习的同时体会并理解企业文化,逐渐把自己看成是企业的成员,更快融入企业。

校外实训基地不同于只针对学生就业实习的一般企业,是校企联合运作、实行公司化的实训和人性化的管理,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到毕业就业,形成一套工程化的教育实践体系,从始至终,全程跟踪,合理调整,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

4 结语

第5篇:企业专项培训方案范文

一、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1.双主体、双身份,工学交替组织教学活动

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校和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共同主体,针对岗位(群)要求,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工学交替组织教学活动,学生与企业签订职业培训协议,成为企业的学徒,以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培养,校企双方按照共同商定的培养方案,让学生在学校、培训中心和生产岗位分段交替接受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培养。

2.构建一董三委组织体系

组建政府、学校、企业、行业为主体的董事会,作为决策机构,董事会下设教学指导委员会、培训管理委员会和考试委员会,分别负责教学标准制订、教学过程管理和培养质量评价。一董三委从管理体制上保障了企业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与校企全过程融合,保障了人才培养的方向、标准与质量。

二、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我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定岗双元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领域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模具技术和相关工程技术,具备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应用技能,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及 CAD/CAM 软件工具,具备从事成形工艺与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编制、现代模具制造设备操作和模具项目生产与组织管理岗位(或岗位群)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和实践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体魄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的人才,将来主要从事模具类产品的造型设计、模具设计、模具加工制造、自动数控编程等,培养模具设计制造和生产管理能力是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基本着眼点。根据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培训中心与企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过程交替进行,形成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由低到高、层层递进,从新手-生手-熟手-能手的实践教学体系。

1.新手阶段

新手阶段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为目的,主要有手动加工零件实训项目、车削加工零件实训项目、铣削加工零件实训项目、机械组件加工实训项目、企业岗位认识实习项目等。这一阶段技能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对普通机械加工设备、手动加工及机械加工方法有一个基本认识,初步掌握钳工基本技能、使用普通车床和铣床加工的基本技能,并具备良好的综合职业素质5S要求。安全文明生产、交流沟通、团队协作、遵纪守法、环保节能等)。为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也为后续的专业技能训练及综合技能训练打好基础。通过在企业里岗位认识实习,主要使学生了解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的运作,了解岗位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为后续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提供动力源泉。

2.生手阶段

生手阶段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目的,主要有数控铣床加工零件实训项目、模具操作与生产实训项目、气液传动控制实训项目、模具子系统制造实训项目、模具系统调试与维修实训项目、模具系统制造实训项目等。该阶段的技能训练由低到高、层层递进,由模具的单个零件加工到模具的装配、调试,完成中等复杂程度的模具加工制造及装配调试。这一阶段技能训练,要求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规范学习内容和标准,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最后能达到模具中级工水平。

3.熟手阶段

熟手阶段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为目的,主要有毕业考试 1 项目、企业岗位适应实习项目、模具系统规划与制造实训项目、模具技术系统规划实训项目、定岗实习项目等。通过模具系统规划与制造实训项目和模具技术系统规划实训项目,完全模拟企业里模具生产的实际流程:任务订单产品工艺性分析确定设计方案运用软件模具设计模具零件工艺编制模具零件制造模具装配试模、调试试制产品交付客户。为保证实训质量,由多名专业老师和培训中心培训师共同指导学生,学生分组实训,每组完成一套中等以上复杂程度的模具。定岗实习时企业完全以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由本专业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承担,指导教师根据被指导学生不同的岗位及要求,与企业确定具体实习内容并制定实习计划,具体指导学生实习。定岗实习的考核由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并以企业的考核为主。

4.能手阶段

能手阶段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为目的,主要有定岗实习项目、毕业考试 2 项目和毕业设计项目。通过毕业考试 1和毕业考试 2,学生可以获得德国工商大会颁发的 AHK 模具机械工证书,同时也获得国家人社部门颁发的相应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的最后一个重要学习环节,是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化与升华过程。通过毕业设计,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设计问题的能力,为适应实际工作和今后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保障

1.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与企业共同研讨、协商制定。制定培养方案时既要遵从认识-实践-理论-再实践-再认识-提高不间断的认知规律,更要充分尊重企业的生产规律,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不间断。由学校负责专业理论课程、培训中心负责职业模块培训课程和企业负责专项岗位技能课程。三部分课程基本实行4~6分阶段轮换教学,4 周在学校学习,6 周在培训中心或企业岗位培训,实施校内理论学习、培训中心职业技能培训与企业岗位认识实习、适应实习、定岗实习的工学交替,形成不间断的校内学习与企业实习循环机制。学生不但岗位匹配度高,更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方案压缩了理论教学,突出实践教学,3 年里整周的实践教学有 78 周,另外还有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三维建模与结构设计等专业课中的实践课时,再加上公共基础课中的实际课时,总的实践教学课时占到总课时的比例为77%。

2.建设好定岗双元人才培养的实施平台,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德国双元制本土化的关键是打造由地方政府、学校、企业和行业共同建设的定岗双元人才培养的实施平台跨企业培训中心,作为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整合的平台、课堂教学与车间实训对接的平台、学生身份向员工身份转化的平台、教育属性与职业属性融合的平台、教师成长与双师团队建设的平台,提供行业认可度高的优质职业培训和全真企业环境,弥补企业培养教育性不够、学校教学职业性不强的先天不足,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进入企业岗位做好职业准备,实现学生向员工的本质转变。跨企业培训中心作为校企合作的载体,与企业开展校企双元培养、资源整合、文化融合,成为校企紧密合作的桥梁与纽带。目前已经建成的中德培训中心已成为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在中国联合创办最成功的跨企业培训中心,成为在华德资企业双元制人才培养基地。

学生入学后,由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选拔学徒,企业与学生、学校与企业签订三方定岗培养协议。一董三委教学管理体制保障了企业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与校企全过程融合,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3.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团队

第6篇:企业专项培训方案范文

(一)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力度

充分利用学院牵头组建的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和行业学会的资源优势,开展多层次、实质性的校企合作,加强培训班学员的企业实践和动手能力,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北京法那科机电有限公司、德国DMG公司给学院投入实训设备,共同制订建设方案和培训方案,陕西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有限公司、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东风商用车公司铸造二厂等企业共同制订专业教学培训方案,参与教学培训的全过程。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为职教师资培训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得到培训班学员和派出学校的高度认可,形成了以校企合作为特色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

(二)赴相关国培基地开展学习调研

组织调研小组赴省内外相关国培基地参观、学习和交流,积极开展对外学习和调研活动。先后多次赴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和重庆电子职业学院、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校等部级师资培训基地进行调研和专项交流。赴部级师资培训基地东风汽车公司专题调研,了解企业基地对学员的培训、管理和服务方面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对本科、高职、中职和企业各个方面的国培基地进行走访交流和学习调研,对改善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能力、提高培训质量等方面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为搞好师资培训打下了坚实的基地。

二、项目实施成效显著

(一)启动专业点建设项目

学院基地申报的“2013年度职教师资培训专业点建设项目”焊接技术应用专业,中央财政给予200万元支持建设,学院配套680万元。学院焊接实训基地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原有设备160台套,设备总值480余万元,但先进、高端焊接设备数量偏少,不能完全满足校内实训和社会培训的需要。以购置高端设备为主,建成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训练与社会培训相结合、服务学校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为内涵的立体式实训体系。

(二)推进专业教师培训包开发项目

2013年,学院基地申请了陕西省2013年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培训“数控技术应用”和“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两个专业的培训包开发任务,开发工作按计划稳步推进,完成相关培训资源建设,通过陕西省教育厅的项目结题验收。

(三)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2013年,学院基地申请了陕西省2013年度职业教育重点招标课题《陕西省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经省教育厅批准立项并划拨项目经费3万元,学院配套3万元。该课题已经完成研究工作,通过项目结题验收。

(四)积极开展职教师资培训

两年以来,学院基地共承办了十期各类职教师资培训任务,培训学员859名。承办三期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部级培训班,四期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两期高等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部级培训班,两期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培训班,二期西安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班,三期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

三、提升水平,凝练特色

(一)强化组织管理,建立管理机制

学院师资培训办公室全面负责职教师资培训工作,各二级学院配合协调开展工作。每期培训班均配备辅导员和班主任,组建班委会,形成三级管理体系,切实加强组织管理。

(二)坚持调查研究,科学制定方案

学院基地始终坚持深入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调研,每年选数10所中职院校,与参加过培训的学员和派出学校进行座谈交流、问卷调查,了解中职教师现状和培训的需求,形成培训工作反馈机制,为提高培训质量打下坚持的基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培训项目的任务要求,精心制定项目实施方案,确保培训计划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三)突出技能训练,增强培训效果

在教学实施上,坚持把技能训练放到第一位,重点突出实践应用,依托学院实训基地优越的训练条件和精良的设备,加大实践教学课时,讲练结合,强化了学员动手能力培养。根据学员实际,对培训方案进行调整,开展分层培训。组织学员深入企业一线,进行企业实践,增加生产实际经验,保证培训目标任务的实现。加强对培训学员的安全教育和督导,强化安全意识。根据培训学员的不同专业和不同需求,提早落实学员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关事宜,并组织会对性的理论指导和强化训练。

(四)加强信息反馈,满足学员需求

每期培训班开班后,及时召开学员座谈会,听取他们对教学安排和生活服务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要求任课教师加强课后交流,了解学员在学习方面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满足学员需要,为学员办理图书阅读卡,申请专用上网账号,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活动。

四、发展思路和工作举措

第7篇:企业专项培训方案范文

按照传统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学生到企业进行教学实训和顶岗实习只能在最后一年进行,而且把学生的顶岗实习当作就业上岗。学校与企业之间在教学上相互脱节,在管理上衔接不紧,形成学校输送学生,企业提供岗位的简单的人才供求关系。这种缺乏动态上升、过程递进的实习实训,导致学生对专业缺乏感性认识和职业体验,难以形成爱岗敬业的职业情感,就业稳定性不强,离职离岗率较高。我们将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模式与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建设相结合,就如何使之校本化、专业化、特色化、可操作化进行了深入探索与实践。经过反复探索、不断实践、理念总结,在合作企业的共同努力下,逐步构建了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双证融通、双向融合、五段递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二、主要目标

按照“双证融通、双向融合、岗位教学与跟岗实践一体,实习与预就业一体,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将会计专业实践项目课程实施进程按照专业知识应用梯度和学生专业能力积累的规律性,划分为五个逐步递进深化的工学结合实施阶段,其内涵及特色主要概括为:“双证融通、双向融合、五段递进现代学徒制”。

双证融通: 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课程和内容融入正常的教学课程体系,学生毕业时应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双向融合:专业和职业相融合,学校与企业相融合,岗位要求和教学要求相互渗透。

五段递进:工学结合,逐步递进。开发专业实践项目课程系统,将专业实践项目课程实施进程按照专业知识应用梯度和学生专业能力积累的规律性,划分为认知实训(包括企业环境与会计认知实训、企业经营认知与流程项目实训)、技能训练(包括会计基本技能、珠算技能、点钞技能、会计数字书写技能、会计票据填写技能、传票翻打技能)、技术训练(包括会计应用技术项目实训、会计岗位项目实训)、项目训练(包括ERP项目实训、财务管理项目实训、会计沙盘项目实训)、跟岗顶岗实习(包括企业跟岗实践、企业顶岗实习)等五个逐步递进深化的实施阶段。五个阶段的递进,每个阶段都有一个项目在校企合作的状态下在校外进行,不同阶段的校企合作方式、层面、形式不同,逐步深入推进。

三、工作过程

(一)构建“双证融通、双向融合、五段递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方案。该方案的突出特色是将“知识―能力”构建“理实一体化”为载体的专业理论知识课程系统与“技能―知识”构建项目课程为载体的专业实践项目课程系统进行有效融合,通过多次安排阶段性的“跟岗”实训,不断地进行在校学习与“跟岗”训练的反复实践,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知识―能力”可以保证学生取得会计从业资格,“技能―知识”可以全面锻炼学生的从业技能,彰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优势。

(二)建设了“三圆同心、层次分明”的校企合作教育体系。学校充分利用鹏程财经职教集团的影响力,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先后与10余家单位签订“核心型”合作协议,校企双方整体渗透、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双生互赢,企业全面参与学生的培养、共同开发实践项目课程、接受学生跟岗训练、顶岗实习与就业;与20余家单位签订“紧密型”合作协议,校企双方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企业部分参与学生的培养,接受学生跟岗训练、顶岗实习;与50余家单位签订“松散型”合作协议,企业参与学生的培养,接受学生认知性训练、顶岗实习与就业。不同层次的合作关系,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同的,核心层的企业全面参与企业的培养,有优先选择毕业生的权利。

(三)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学校建成了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专业文化环境为一体的省级高水平财经实训基地,开发建设了模拟企业经营实训中心,模拟银行实训中心,纳税申报实训中心,会计岗位实训室,虚拟企业实训中心,金蝶、用友软件实训中心,三维演示厅等23个实训室,购买和开发了22个实训软件平台,使我校会计专业实训实习基地系统、完整、先进,为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物质基础。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了2支教学队伍。一是专业教师团队的建设。打造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二是“师傅”团队的建设。企业“师傅”是会计专业“双证融通、双向融合、五段递进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运作的保证。专业现有企业师傅兼职教师30余人,“师傅”团队的建设特色和创新,也正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校本化、专业化的特色创新。

四、主要成果

通过几年的实践,会计专业五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效果,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全面提升。一是会计从业资格取得率达到98%。二是学生专业技能水平高。在省、全国财会技能大赛中名列前茅,在江苏大赛中获得的金牌总数连续六年名列第一,连续三年代表江苏参加国赛获得金牌和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

(二)校企合作日益深化、合作成果不断显现。以现代学徒制理念为指导,在校企共同开发会计专业“双证融通、双向融合、五段递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和核心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开发10门校本项目课程和11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库。

(三)促进了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企业合作建成系统、完整、先进的江苏省高水平财经实训基地,为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有效支撑,满足了学生校内生产性实训的需要。利用鹏程财经职教集团平台,与80多家企业合作,企业师傅30余人,有效保证了方案的实施,保证了培养的效果。

(四)促进了学生的就业,保证了就业的质量。在会计专业“双证融通、双向融合、五段递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中,各个阶段都要求学生到企业进行跟岗实践或顶岗实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师傅培养了良好的师徒关系,也使企业对学生有了全面的了解,更有利于学生的顺利就业和后续发展,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对口就业率达80%以上。

五、影响与示范

(一)引领省内外会计专业改革与创新。(1)牵头制定省中职、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和江苏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会计协作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性方案,将“双证融通、双向融合、五段递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融入到指导性方案之中。(2)以鹏程财经职教集团为平台,促进西部地区成员学校专业建设。(3)两年来,来自省内外的十几所财经类学校,到我校进行交流学习。

(二)引领省内外会计技能教学研究与创新。(1)作为首批江苏省财会技能教学研究基地,连续3年承担江苏省会计技能训练队国赛集训任务,组织全省财会类职业学校加强对技能大赛与技能教学的研究,将技能大赛项目有效融入技能教学课程,开发了会计票据填写、会计数字书写、点钞、传票翻打、珠算等技能类训练课程和会计岗位项目实训、用友T3项目实训等操作类训练课程。(2)作为江苏省财会专业骨干教师技能竞赛培训基地,连续多年承担省级骨干教师专业技能培训,2013年被省教育厅评为江苏省优秀培训项目。

(三)服务本地区经济发展。(1)作为省财政厅批准的江苏省会计继续教育基地,每年为徐州地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多达5 000人次以上,承担会计从业资格考核15 000人次以上。(2)设立的徐州财缘会计咨询服务中心,对社会开展审计、验资、资产评估、工程预算、会计咨询、会计等会计服务业务,形成了良好的产学研结合机制,两年来为8家企业开展会计咨询业务,帮助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财务分析,参与企业年报审计。

六、条件保障

一是我校是江苏省财政厅属学校,受到财政厅强力支持和帮助,为“双证融通、双向融合、五段递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二是会计专业是我校传统骨干专业和品牌专业。40年的发展历程,使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处在财政、银行、税务、骨干企业的领导岗位,为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提供了很好的便利条件。三是高水平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了物质基础。四是专业教学团队和企业师傅团队的建设,形成了一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了有效支撑。五是落实经费保障。本专业设立校企合作与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专项经费,每年不少于30万元。经费管理和使用设置专账,专款专用,专业组也明确项目资金的使用状态,提高了资金使用效果。

第8篇:企业专项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技术 国家骨

干专业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

0063-03

一、国家骨干专业建设项目背景及意义

(一)项目背景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遴选了100所高职院校进行重点建设。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继续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扩大国家重点建设院校数量。我院作为2008年示范建设的八所培育院校之一,成为第一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我院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获得国家财政重点支持建设。

(二)项目意义

2010年1月,广西出台《关于做大做强做优广西工业的决定》和40个配套文件,明确了广西“14+4”的工业布局及未来十年的工业化发展路径,以加快广西工业化进程,带动百业发展,振兴广西经济。要加快工业化进程,必然要运用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教育部、财政部决定继续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扩大国家重点建设院校和重点支持专业的数量,更好地发挥各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的辐射作用,使其在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服务本地经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等方面起到骨干和引领的作用。

二、骨干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我院重点建设专业,也是自治区级优质专业,经过国家重点培育建设,目前已成为广西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综合办学实力最强的专业之一。该专业主动适应地区经济发展,主要定位于服务北部湾地区铝业、制糖造纸两大资源型产业和汽车、机械两大先进制造业(以下简称“两资两制”产业)。

电气自动化技术国家骨干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重点面向广西北部湾地区“两资两制”产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深入践行“1+3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体系,建立以校内电气控制柜装调车间和校外实习点为重点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建设“校企一体,互聘共建”的专业教学团队,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进而以“校企共担,资源共享”为原则,带动专业群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三、骨干专业建设内容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在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指导下,按照“利益驱动、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互利双赢”的原则,推行“1+3”合作模式,促进校企合作共赢。“1+3”合作即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1”)选择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3”类企业,即广西永凯糖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等自动化设备应用商、广西春茂电气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等自动化工程商、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等自动化产品供应商,由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与这三类合作企业的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组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理事分会”。通过制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理事分会议事章程》,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针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所涉及工作,分别成立专业人才培养组、教学组织实施组、实习基地管理组、教学团队建设组、社会服务技术组等五个组来承担相应实施细则的制定工作,并按照《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理事分会专门工作组办事章程》来规定和明确各自的权责,从而保证理事分会的各项议题均能得以落到实处。

另外,为了进一步明确校企各方权责利,由专业校企合作理事分会起草并组织实施《电气自动化专业校企合作获益分配原则及责任分担方案》,规定校企各方在合作完成的教改、技改、研发、培训等社会服务项目方面应遵循的分配原则和承担的职责。如企业兼职教师参与专业的项目培训、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学改革、科学研究等应承担的职责和享受的利益分成,以及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的产品设计、工艺开发、技术改进、设备维护等应承担的职责和享受的利益分成。积极探索项目股份制等运行机制,校企合作方可根据各项目来源、软硬件投入情况,签订项目合作协议,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真正发挥合作企业与高职院校专业资源的各自优势,调动起各自的积极性,从而建立互利共赢的校企互动长效机制。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1.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充分发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理事分会的平台及纽带作用,成立由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专业建设专家、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项目团队,通过调研典型企业,确定工作岗位群;围绕工作岗位群,分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根据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融合岗位技能认证,构建课程体系;针对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按课程实施的要求和进程,校企合作组建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和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最终形成了符合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职业成长规律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完善和补充,使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符合区域经济发展。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上,按照“1+3合作,工学交替”的教学指导理念,推行“三年八段”的教学模式(见图1),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场地工学交替实施教学,引导、培养、提高、强化和完善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使学生逐步适应职业岗位,最终成为合格职业人。

2.课程及教材建设。成立由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课程建设专家、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课程开发流程包括“课程开发调研”、“岗位工作任务与岗位能力分析”、“课程标准制定”、“教材建设”、“课程配套资源建设”,通过对应用情况的反馈,优化课程标准、教材及配套资源的内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重点建设了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装调、PLC控制系统安装与运行维护、变频器应用与维护、集散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机器人技术、电工基础、广西支柱产业生产经营概况及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概论等特色课程及教材。

(三)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主要依托“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理事分会”中的教学团队建设组来开展具体工作,校企共同制定师资培养标准,共同参与教师培训、管理及考核,实施校企讲师工程师互聘互认,实现教学团队校企互聘共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包括专业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培养、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等三方面内容。选聘了具有电气自动化行业影响力的企业专家与校内专业带头人形成“校方+企业方”双专业带头人,通过共同主持科研与教改项目、参与企业技术开发与管理等,培养深刻理解职教理论、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具备较强教研教改与组织协调能力的带头人组合。通过采取境内外培训和学术交流、带课题下企业锻炼、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开发等多种形式,重点提高专任骨干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与教研课改能力。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是选聘一线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主要参与实践环节课程教学、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指导、课程开发等。考虑到企业骨干的工作性质,除实行弹性灵活的教学时间安排制度外,还采取“1+1”双主体教学模式,即“1名兼职教师+院内1名专业教师”共同承担专业课的教学任务,由专业教师讲授课程基本知识,再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实施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引进西门子等企业对原有的工业控制技术中心进行了扩建,包括电气制图、电机与电气控制、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变频调速、单片机应用等六个专项实训室,以及仪表与过程控制、机器人与机电一体化、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安装等三个综合实训室地。引进广西春茂电气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入校共建“春茂电气控制柜装调车间”,实现企业真实生产环境下的“做中学”。通过制定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编写实训教材、开发技能培训项目、完善考核标准等不断提升内涵,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已建成集教学、科研、培训、技术服务于一体,具备全国示范作用的校内实训基地。

根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就业特点以及企业情况,扩大和优化校外实习基地组成,选择专业定位对口且毕业生就业相对较为集中的企业合作,试点设立“校外实习点”,主要承担三年八阶段教学模式中第三段(岗位认知实习)、第五段(岗位跟班实习)、第七段(岗位定向实习)的教学内容,根据企业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并考虑生产的周期性,校企双方根据具体情况,就学生的生活食宿、实习内容、指导教师安排、安全教育及预案等制定管理办法,确保学生在企业以准员工的身份、主要由企业能工巧匠或工程师进行技能传授的教学顺利实施。

(五)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以校内“工业控制技术中心”和“春茂电气柜装配车间”为基础,专业校企合作理事分会组织相关企业成立自动化技术服务中心,集中优势资源开展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生产与技术服务、对口帮扶等各项服务。

四、骨干专业建设成效

组建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理事分会,以挖掘利益共赢点为基础,调动三类相关企业积极性,探索出符合自身专业特点的“1+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根据就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将“工学交替”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针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专业特点,按照能力递进原则弹性设计教学进程,创建了“1+3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三年八段”的教学模式。2011年,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获得院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全国机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将职业标准纳入课程标准,将职业资格认证内容渗透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学环节之中,把认证目标要求作为教学目标要求的重要内容,强化学生的技能培养,构建了“基于企业岗位技能认证”的课程体系。经过几年建设,PLC控制系统安装与运行维护、变频器应用与维护等两门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2011年又双双获得2011年度全国机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充分利用专业理事分会的平台优势,校企合作,创建“校方+企业方”双专业带头人、团队教师校企互聘双重身份、管理考核校企双向保障的教学团队校企互聘共建模式。经过三年建设,双师素质比例达90%,教学团队被评为2011年自治区级优秀专业教学团队,两名教师获得院级教学名师奖。

不断深化“1+3”的校企合作,互利共赢,高标准建设和完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为工学交替的教学安排提供坚实保障。经过三年建设,本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被评为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以此基地为基础,每年开展技能与工种培训1200人次以上,承担企业项目与技术服务经费达50万元以上。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郭扬.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建设立项单位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项目(教高函2010[27]号)。

第9篇:企业专项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职;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档案管理;教学设计;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5-0044-02

校企双主体课程的定位

课程性质 《档案管理》是一门系统讲述档案管理的基本原理、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的专业课程。作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必修课,是集于理论与实践一体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前导课程为人力资源文书撰写,后续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综合实训,适宜在第三学期开设。

培养目标 《档案管理》课程以职业能力为重点、以实践能力为本位,教学内容主要依据岗位及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以能够反映工作过程、工作步骤、工作方法的实用性知识为主,培养能够在一线从事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具备基于档案管理工作过程的档案收集能力,档案整理能力(如分类、排列、编号、编目等),档案提供与利用的能力(包括提供利用的手段和处理有关问题的方法等)的应用型人才。

课程的专业特性 专业属性体现在学生就业后从事的岗位工作和岗位群主要隶属的人事部门,有别于培养档案馆或档案室的档案管理专业技术人员。课程设计依据人事岗位及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以企业常见的档案管理活动为载体整合教学内容,以一个完整的档案管理活动过程为主线形成教学实训项目,以支撑档案管理活动关键技能点的训练为教学重点。

基于工作过程的校企双主体课程教学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设《档案管理》课程,缺乏档案学科知识基础的支撑。因此,要充分考虑档案管理涉及的档案学、档案管理技能、档案技术保护、专门档案等相关知识,同时秉承高职教学理论够用即可、重视动手能力的理念,注意口径适度,教学内容适宜涵盖以下几个方面(见表1)。

双主体教学资源整合 实施校企双主体教学,教学主体除了常规的学校教师之外,还应包括企业的技术人员;教学资料除了传统的教材、案例等,还应包括企业真实工作中使用的档案装具、各种工具和材料。教学资源的整合设计如图1所示。

1.教材。教材是实施教学的载体,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改革,无不受制于教材。教材从根本上制约了教与学,教材不改,再好的教法也不能奏效。校企双主体共同孕育人才,工学结合,需要相应的教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必须具有高度的相互协调性。

2.教师。校企双主体的师资队伍,意味着不仅有学校的教师,同时还有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企业一线工作人员。要聘请企事业单位多年从事档案工作的相关人员担任学校兼职实践指导教师,把实践经验、操作技能以及最新的行业发展信息带入课堂,在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同时,更进一步推进专业教学的改革。双主体的师资队伍不仅参与教学,同时还要参与对学生的考评,按照考评体系对学生做出评价,所占比重值应不低于50%。

3.场地。传统的教学场地非教室就是实训室,校企双主体的教学场地是多样化的。理论课的学习可以选择教师在教室上课,档案管理系统的操作训练可在实训室完成,更多的工作实务可在企业库房、档案馆完成学习任务,将真实的工作场景植入现代教学场所。

4.考评体系。双主体模式的课程考评体系加入了新的元素,即企业绩效考核。企业绩效考核是对管理过程的一种控制,其核心是通过评估考核学生员工的绩效以及团队、组织的绩效。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职业素质、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创新能力、对完成任务的总结等,可设计多种表格。考核人包括学校教师和企业的指导教师,考评方式包括平时测试、实训成绩、顶岗表现和期末总评,考核手段包括考试、问答、解决实际问题,等等。

教学方法 高职教学的关键是落实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为了解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可以采取项目化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实施教学。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同时,项目也是学习情境的载体,《档案管理》课程的项目设计如图2所示。

学习情境设计和实训条件配置 为了将企业的真实情境纳入培训过程之中,需要首先关注企业的工作情境。学习情境泛指一切作用于学习主体,并能使学生产生一定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课程设计要基于职业工作过程,将典型的工作任务分解成职业行动,因此,要通过虚拟现实的职业工作情境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为了保证学习情境的真实性,《档案管理》课程的实训条件配置非常重要。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条件下,一切看得见的东西都应尽量放在学生的面前。因此,实施双主体教学要尽可能地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充分发挥档案用具的作用,以学生为主导,通过实践带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见表2)。

学时安排及分配 《档案管理》课程属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适宜在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安排。学时通常为54~72学时不等。根据就业初期从事档案整理工作所占的比重,课程计划60学时,学分3分,低于专业核心课程学时,略高于普通综合课程学时。学时分配原则上每个项目5~6个学时,理论教学不超过30个学时,企业教师教学不少于20学时,非教室教学场所教学不少于12学时。

课程教学设计小结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档案管理》课程的课程设计旨在探索在教学层面践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应依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共同开发教学内容,结合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序化学习内容,基于工作过程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特定的档案管理职业能力。应由学校专任教师与企业一线人员组成教学团队,形成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采取教室、企业库房、实训室、档案室等多场地教学场所相结合的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应根据平时课堂测试、实训任务完成情况、顶岗实习情况并结合考试等多项指标进行综合考评。

参考文献:

[1]常悦.试论高职文秘专业档案管理课程教学改革[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68.

[2]劳蕾蕾.高校文书档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职业教育,2011(2):165.

[3]严中华.高职院校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47.

[4]蒋良骏.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市场营销学》学习情境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11(1):105.

[5]李文龙.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情境设计实践与探索[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6):89.

[6]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Nina Grobmann,Tilma-

nn Krogoll,Vera Meister.借助学习任务进行职业教育学习任务设计指导手册[M].刘邦祥,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26.

[7]余文森.为什么要创设教学情境[EB/OL].(2006-12-15).http:///cms/data/html/doc/2006-12/15/53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