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环境影响报告范文

生态环境影响报告精选(九篇)

生态环境影响报告

第1篇:生态环境影响报告范文

 

为推动建设项目环评告知承诺制审批改革,进一步提高环评审批效能,根据生态环境部《关于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保工作的指导意见》(环综合〔2020〕13号)、生态环境部环评司《关于做好环评审批正面清单落实工作的函》(环评函〔2020〕19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年版)》等文件规定,制定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项目环评告知承诺制审批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将环境影响总体可控、受疫情影响较大、就业密集型等民生相关的部分行业纳入环评告知承诺制审批改革试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二、基本原则

(一)环境污染和环境风险可控。落实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充分发挥环评在优化经济发展、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方面的作用。对事关生态环境安全和严重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项目,严格审批、守好底线。

(二)实施分类管理。准确把握环评改革方向,通过制度创新、流程再造,强化分类施策,对量大面广、生态环境影响可控的项目优化审批流程。

(三)严格事中事后监管。加强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监管,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措施落实到位。

三、环评告知承诺制审批改革试点范围

将环境影响总体可控、受疫情影响较大、就业密集型等民生相关的部分行业纳入环评告知承诺制审批改革试点,包括工程建设、社会事业与服务业、制造业、畜牧业、交通运输业等多个领域,共涉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年版)》中17大类39小类行业(见附件1)。

四、积极稳妥推进实施

(一)明确不纳入告知承诺审批改革方案的建设项目范围。

1.环评文件由生态环境部信用平台“限期整改名单”“黑名单”的编制单位、编制人员编制的建设项目;

2.列入企业环境信用黑名单的建设单位实施的建设项目。

(二)明确环评告知承诺审批的办理程序。

1.承诺及提交材料。申请人应提交以下材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申请承诺书(样本见附件2)原件3份并加盖公章,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全本(WORD版电子文档)及可公开版本(PDF电子文档,包含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基础信息表);纳入本市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实施范围的建设项目,还应提交总量来源证明;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还应提供公众参与说明及相关材料电子版1份。

2.受理。环评审批部门对要件规范性进行审查,对申请材料齐全的予以受理;对申请材料不齐全的,当场告知建设单位需补正的全部内容和时限;对明确不符合环评告知承诺制改革试点要求的建设项目,依法予以退回。

3.审批。环评审批部门在受理后,可不经评估、审查直接作出审批决定,原则上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并出具环评告知承诺批复(样本见附件3)。

4.公告。环评审批部门将已进行告知承诺审批的建设项目在部门网站或指定的官方网站进行公告,包括报批承诺书、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环评告知承诺批复及公众提出意见的方式和途径等,接受社会监督。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以及公开后可能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社会稳定的信息,不予公开。

五、其他

本方案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本方案施行前的有关规定,自本方案施行之日起停止执行。

附件:1.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项目环评告知承诺制审批改革试点名录

 

附件1 

环评告知承诺批复(样本)

关于××单位××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

告知承诺的批复

  (审批文号:××〔2021〕×号)

 

×××:

你单位报送的《××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相关申请材料收悉,符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告知承诺制审批的相关要求,我部原则同意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结论以及拟采取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你单位要严格落实相关承诺事项和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项目建设必须严格执行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项目竣工后,须按规定程序申领排污许可证及进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你单位按规定接受东营市生态环境局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对该项目的日常监督检查。

 

                                     ×××   

  ××××年××月××日

信息公开属性:主动公开

抄送:东营市生态环境局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2021年1月30日印发

第2篇:生态环境影响报告范文

 

三明市生态环境局

关于永安市水东南高铝粘土矿有限公司年采3.5万吨耐火粘土、石墨矿扩建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

 

永安市水东南高铝粘土矿有限公司:

你公司报送的由三明市森宇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编制的《永安市水东南高铝粘土矿有限公司年采3.5万吨耐火粘土、石墨矿扩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和要求审批的函收悉。报告书编制单位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了修改、补充、完善。现对《报告书》(报批本)批复如下:

一、2018年12月27日,三明市国土资源规划所出具了《永安市水东南高铝粘土矿有限公司水东南高铝粘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土地复垦方案》(明国土资开发审[2018]13号),根据《福建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管理规定》(闽环发〔2015〕

 

8号文),我局开展该项目的环评文件审查工作。

我局于2021年4月14日受理本报告书,并于4月14日至26日进行受理公示(10个工作日);于4月16日至22日进行拟审批公示(5个工作日);2次公示均在永安市人民政府网站上进行,公示期间我局未收到关于本报告书的意见。

二、本项目位于永安市安砂镇曹田村,为扩建项目。矿区由31个拐点坐标圈成,矿区面积1.727km2,开采规模为3万吨/年耐火粘土、0.5万吨/年石墨矿,开采标高为+690米~+325米,矿山服务年限15年;采用露天+地下联合开采方式。

项目在全面落实环境影响报告书和本批复提出的各项生态保护及污染防治措施后,我局同意你公司按照《报告书》中所列工程的性质、规模、地点、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及下述要求进行扩建。

三、项目设计、建设及运营管理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按“以新带老”的原则,对原有矿山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整改。

(二)落实《报告书》提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占用的林地、土地面积不得超过相关部门的许可范围。项目应严格按照开发利用方案进行开采,在取得水利、林业、应急等相关部门的许可后方可建设。依照本项目矿山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土地复垦方案及审查意见的要求,落实矿山生态治理与恢复专用资金和各项生态防治措施。

(三)落实《报告书》提出的施工期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物及生态保护措施,减轻施工期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四)严格按照《报告书》提出的废水及地下水防治措施,规范建设矿区排水系统、截排水沟、沉淀池、排污口,确保所有外排废水达标排放;项目的建设不得对北区饮用水源造成影响。

(五)爆破、装卸、运输等生产过程应按《报告书》要求采取喷雾洒水等降尘、除尘措施,运输车辆应加盖篷布及保持车身清洁并采取较低速度行驶以减少对运输沿线环境空气的影响。

(六)合理安排生产作业时间,采取有效的噪声防治措施,控制采矿和运输噪声对附近村庄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七)落实《报告书》提出的固体废物防治措施。项目生产的废土石及沉淀池污泥应综合利用。生活垃圾纳入安砂镇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定期由当地环卫部门外运进行处置或无害化处理。

(八)落实《报告书》提出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建设应急事故池,并编制应急预案报备生态环境部门。

四、污染物排放标准

(一)废水执行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表1、4中一级标准。

(二)废气执行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表2标准。

(三)厂界噪声执行GB12348-200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2类标准。周边建设施工噪声执行GB12523-2011《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四)一般固体废物的贮存处置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 及2013年修订单。有新标准实施后,应按新标准执行。

五、工程建设必须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落实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并依法开展自行验收及办理排污许可证。

六、项目建设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要求,落实各项措施,配合当地政府加强宣传工作,定期企业环境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建立畅通的公众参与平台,及时解决公众提出的环境问题,满足公众合理的环保保护要求,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七、如工程的性质、规模、地点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应当重新报批本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八、我局委托三明市永安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大队组织开展本项目 “三同时”监督检查和日常监督管理。

               

 

 

                        三明市生态环境局   

                          2021年4月27日

 

 

 

  三明市生态环境局办公室                 2021年4月27日印发

第3篇:生态环境影响报告范文

一、总体情况

严格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管理办法》以及州局《关于授权各县(市)生态环境局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有关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主动开展工作,对建设项目严格环评审批程序,对新、改、扩建项目严格管理,严把环境准入门槛,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严把新、改、扩建项目环评审批关,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的产生。对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的项目,对选址、布局不合理的项目,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地区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群众反映强烈的项目,对超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生态破坏严重或者尚未完成生态恢复任务的新增污染项目一律不予审批。2015年以来我县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共计67个,登记表项目382个。项目主要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卫生、加油站、堤防建设、砖瓦、砂石加工、探矿等方面。目前尚未开展旅游开发景区规划环评。

(一)登记表办理情况

2015年备案登记表项目23个、2016年备案登记表项目15个、2017年备案登记表项目73个、2018年备案登记表项目65个、2019年备案登记表项目108个、2020年备案登记表项目90个,2021年截止目前,县级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8个,均为养殖相关项目。

(二)报告表办理情况

2015年审查报告表项目13个、2016年审查报告表项目11个、2017年审查报告表项目10个、2018年审查报告表项目11个、2019年审查报告表项目9个、2020年审查报告表项目13个,2021年暂未审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项目,通过清理州县两级重点项目清单,其中10个项目需要办理环评手续的已发文告知业主单位,即《州生态环境局关于要求做好建设项目环评手续的函》甘丹环函[2021]31号。

(三)事中事后监管情况

1.2020年县级审批项目13个,结合事中事后监管工作,对在建项目的环评落实情况以及建成项目竣工环境保护进行了实时追踪,目前正在开展7个汽修项目的验收相关工作监督以及所有产污项目的环保措施落实情况。

2.2020年州级规范了我县9个小水电项目环评手续,目前各小水电正在有序开展竣工环保验收工作。

(四)环评监管情况

一是充分运用省、州、县重点项目清单,动态掌握项目大数据,及时落实“清单制+责任制”,创新以“提示单”方式,提前介入项目前期,形成建设单位、环评编制单位、审批机关“三方联动”,以环评服务倒逼编制速度,以环评服务提升编制质量;二是在建设项目审批过程中,严格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监督管理办法》,在受理环节对环评编制机构及编制人员相关信息进行查验,确保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质量。

二、存在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个别企业依然存在“三同时”执行不到位,污水、渣场、扬尘处理不当的问题。

(二)站位不够高。环评重要性认识不够到位,新《环保法》明确规定,环评作为项目前置条件不得容却办理,但部分部门、企业和个人对环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愿意主动响应环评,现在的状况是修修补补,需要什么才补什么,导致项目前期阶段“回头补”浪费时间较多,影响了项目落地和当地经济发展。

(三)自主备案成效差。登记表备案管理存在问题,施行登记表备案后,简化了备案手续,强化了建设单位的主体责任,但建设单位填写登记表时环保措施考虑不到位项目类别填写不清楚,撤销其环评手续后要求建设单位立即整改,并依法依规完善环评手续;

(四)专业知识差。今年以前审查的报告表项目均为县“土专家”审查,对评价内容、敏感区界定有一定的局限性,对环评导则和技术规范应用存在明显的漏洞。在具体的操作上与内地有很大差距,很多文本经不起审查和推敲。

第4篇:生态环境影响报告范文

【关键词】公路建设;环境保护;监理

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公路施工环境保护已经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在施工中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现环境保护与公路建设并举,公路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努力建成环保、景观、生态之路。

工程环境监理工作已纳入工程监理体系统筹考虑。工程环境监理主要包括环保达标监理和环保工程监理两方面,具体包括生态保护、水土保持、地质灾害防治、绿化、污染物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的所有方面。

一、公路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对动植物的影响。在周围环境改变时,敏感物种的数量、分布等将发生改变,由此可能引起整个生态系统发生变化。施工场地植被的清除,可能在林间开辟一条通道,破坏了植被分布的连续性和整体性,会导致林中光、温、水的重新分布,改变植被群落的内部环境,引起近路侧植被物种发生改变。公路建设使沿线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后,迫使一此有特殊要求的动物种群向别处迁移,同时,公路的分割效应会使大型动物的活动区域被重新划分,其结果可能使动物种群变小,种群间的交流也减少。国外一些公路保留了下穿的“兽道”,或者当公路两侧连续的自然环境具有特殊的生态意义时,建设上跨的、自然化的“绿桥”,目的都在于为动物的觅食和等提供条件,从而不影响种群之间的联系,保证物种生生不灭。

2、土地和耕地占用问题。从宏观上讲,筑路占地会加速减少本已不多的耕地,加剧对剩余耕地的压力。此外,公路开通带来的城市化效应,常使公路两边的大片优质农田非农田化,其对我国的粮食保障不能不说是一个突出问题。公路建设对土地的影响有:路基和场站占地,取土采石占地,施工临时占用土地(辅道、作业场、施工营地)等。我国的公路为防洪和便于人畜穿越而多采用高路基,因而取土量大,成为筑路中土地破坏的一个主要方面。公路占地的类型不同,会带来不同的生态环境影响。在农业区,耕地有水田、旱地之分,另外还有园地和其它专用田地。农田占用中需注意避免高产田和基本农田的占用。

3、生态敏感地区的影响。交通建设线路长,一般会穿越各种生态系统,其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些特殊的、敏感的生态目标或穿越此类特殊地区,例如湿地、荒地、自然保护区(地)、天然森林,森林公园和水源区,风景名胜区,特殊地质地貌区以及生态十分脆弱,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等。

4、景观影响。公路建设对自然景观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公路建设的景观影响实际上是人造景物(公路)与自然景物相互作用的问题,总体而言,现代公路的景观以保证自然景观为主,那种突出公路构筑物,夸大人工建筑美的思想正在逐渐衰退,而保护自然景观美是公路景观保护的新理念。

5、施工期间的生态影响。对生态环境保护而言,施工期的预防性管理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凡地质遗迹如地震断裂、地热泉、古化石、贝壳堤等;地理特征物如分水岭、河源地、峡谷口、省市界、地理标志物等;历史文化遗迹如古长城、古战场、古关隘、古栈道等,以及现代生态学关注的珍稀动植物、特殊栖息地、古树名木、特殊景观等,若无施工期的及时发现,预防性抢救,一旦破坏就永远无法恢复。公路建设因其路线长,一次性环境影响评价不可能穷其所有问题,而且有些遗迹需动土后才可见到,因而施工期是生态保护的关键期,施工期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监理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则不言而喻。

二、环境保护监理的任务

环境保护监理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对工程建设过程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另一方面对建设项目配套的环保工程进行施工监理,确保“三同时”的实施。

公路环境保护监理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监理公路主体工程的施工过程应符合环保要求,如噪声、废气、污水等污染物排放应达标、减少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称为“工程环境监理”或“环境监理”;二是对保护营运和施工期的环境而建设的配套环境保护设施进行监理,称为“环保工程监理”,包括水处理设施、声屏障、绿化工程等。

三、环境保护监理的依据

1、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

2、国家有关的条例、办法、规定。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关于加强自然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管理的通知》,《关于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开展交通工程环境监理工作的通知》等。

3、地方性法规、文件

4、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及批复

5、项目的环境行动计划(贷款项目均有此文件)

6、工程设计文件

7、监理合同及工程建设合同

四、环境保护监理工作方法及原则要求

公路施工期环保监理工作实质上就是对施工活动过程中的环保管理工作,必须与整个施工组织管理紧密结合。要以法制观念强化工程管理人员的环保意识,使环保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合理化。从事工程环境保护监理活动,应当遵循守法、诚信、公正、科学的准则。确立环境保护监理是“第三方”的原则,应当将环境监理和业主的环境管理、政府部门的环境监督执法严格区分开来,并为业主的环境管理和政府部门的环境监督服务。

环保监理工作方法有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1.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报告表

此报告表要求承包人编制,报告表随总体施工组织设计、各单项工程开工申请表同时呈报。

报告表的编制,要求承包人依据国家各项有关环境保护法规、政策,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或环境行动计划提出的环保措施,针对施工活动的具体内容,提交承包人在施工组织管理过程中的环保承诺。报告表由监理工程师审核,随总体施工组织设计或单项工程开工报告一同批准实施。

2.施工期环保措施实施情况的核查

经常性地对施工现场进行核查。检查承包人在环保措施报告表中承诺的各项环保措施是否得到落实和执行,该检查结果要有文字记录备案,作为工程竣工验收的考核内容。

3.施工现场环境监测

第5篇:生态环境影响报告范文

为建立健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机制,快速、科学地进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处置,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高政府社会管理水平和应急突发事件能力。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重在防范、常备不懈,快速反应、统一指挥,属地为主、分级负责,单位自救与社会救援相结合的原则,一旦发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能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能,有序地实施救援及处置,把事故危害降到最低点,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二、事故分级

按照事故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分为一般、较大、重大和特别重大四级。

(一)一般环境事故。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环境事故。

1.发生3人以下死亡。

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乡级行政区域纠纷,引起一般群体性影响。

3.4、5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二)较大环境事故。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环境事故。

1.发生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下。

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县级行政区域纠纷,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影响。

3.3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三)重大环境事故。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环境事故。

1.发生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上、100人以下。

2.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受到污染。

3.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较大影响,需疏散转移群众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

4.1、2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5.因环境污染造成主要河流、水库水域大面积污染,或乡镇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

(四)特别重大环境事故。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环境事故。

1.发生30人以上死亡,或中毒(重伤)100人以上。

2.因环境事故需疏散、转移群众5万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3.区域生态功能严重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遭到严重污染。

4.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5.利用放射性物质进行人为破坏事故,或1、2类放射源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

6.因环境污染造成县城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

7.因危险化学品(含剧)生产和贮运中发生泄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污染事故。

三、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一)应急指挥部。

指挥长:县政府分管环保工作的副县长。

副指挥长: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县环境保护局局长。

成员单位:县政府办公室、县环境保护局、县卫生局、县公安局、消防大队、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县经济贸易局、县交通局、县民政局、县气象局、县人民防空办公室、县发展和改革局、县广播电视局、县国土资源局、县林业局、县财政局、威信供电公司、县水务局、县农业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于县环境保护局,由县环境保护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

(二)指挥部职责。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发生后,指挥长或指挥长委托副指挥长立即赶赴事故现场进行现场组织指挥,成立现场指挥部;批准现场救援方案,组织现场抢救及处置;组织全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演练,监督检查各成员单位的应急准备工作。

(三)成员单位职责。

1.县政府办公室:承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报告;请示指挥长是否启动应急救援预案;通知指挥部成员单位立即赶赴现此场;协调各单位的抢险救援工作;向市政府及县委、县政府报告事故和抢险救援处置进展情况;落实市政府及县委、县政府关于事故抢险救援处置的指示和批示。

2.县环境保护局:负责应急指挥部的日常事务工作;拟制全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预案和事故现场环境监测方案;按权限负责事故现场污染级别确定;对可能存在较长时间环境影响的区域发出警告,提出控制措施并进行监测;事故得到控制后,指导现场遗留危险物的消除;依法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进行调查处置。

3.县卫生局:负责组织紧急输送受伤(中毒)人员并做好院前急救;组织医疗机构实施医疗救护;做好防护指导,组织实施卫生防疫工作。

4.县公安局:负责拟制人员疏散和事故现场警戒措施;受理社会报警信息;必要时组织应急救通管制,对重要目标、危险区域实施治安警戒;参与事故调查处理;依法处置违法排污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相关人员。

5.消防大队:负责事故现场抢险和其它应急救援任务。

6.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协助县环境保护局搞好应急指挥部的日常事务工作;监督检查各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制订应急救援预案;开展应急救援咨询服务;参与事故现场的调查处理和抢险救援工作。

7.县经济贸易局:协调企业开展污染源治理工作,减少或消除污染危害;协助相关事故的调查及善后处理;依法取缔关闭违法排污企业。

8.县交通局:负责制订交通处置的应急措施;必要时负责运送伤员、被疏散人员和救援物资,转送危险物品。

9.县民政局:根据事故危害和受损程度,组织救灾救济、安抚灾民;参与事故善后处理工作。

10.县气象局:负责制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气象服务措施;及时提供有关气象数据。

11.县人民防空办公室:协助现场检查,参与应急救援、人员疏散和安全防范工作。

12.县发展和改革局:负责制订应急物资保障措施,组织抢险器材和物资的调配。

13.县广播电视局:负责事故全过程的新闻报道和相关新闻报道的审核工作。

14.县国土资源局:负责事故现场土地污染级别的鉴定和土地受污染区域的划定工作。

15.县林业局:负责事故现场林业污染级别的鉴定和林业受污染区域的划定工作;对生态敏感区发生的生态破坏事故进行调查处理。

16.县财政局:负责组织筹措救灾所需经费,监管救灾资金,参与救灾资金的安排和物资调配工作。

17.威信供电公司:负责环境污染区域的电力调控。

18.县水务局:负责事故现场水域污染级别的鉴定工作。

19.县农业局:负责事故现场农作物及畜、禽养殖场污染级别鉴定及处置工作。

20.各乡镇人民政府:参与指挥辖区内所发生的一切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四、预警及措施

(一)预警级别。

按照事故的严重性、紧急程度和可能波及的范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的预警分为四级,预警级别由低到高,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根据事态的发展情况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预警颜色可以升级、降级或解除。

(二)预警。

县人民政府根据接报信息,实地了解情况后,逐级报请省应急办同意,蓝色预警。黄色预警由市人民政府,橙色预警由省级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相关部门和省应急办,红色预警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或省人民政府。

(三)预警内容。

预警信息的内容包括事故名称、预警级别、预警区域或场所、预警期起止时间、影响估计及应对措施、机关等。预警信息后,需要变更预警内容的,应当及时变更公告。法律、法规对突发事件预警级别和另有明确规定的,从其规定。

(四)采取措施。

1.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

2.预警公告。

3.转移、撤离或疏散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并进行妥善安置。

4.指令应急救援队伍进入应急状态,环境监测部门立即开展应急监测,随时掌握并报告事态进展情况。

5.针对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封闭、隔离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行为和活动。

6.调集环境应急所需物资和设备,确保应急保障工作。

五、应急响应

(一)分级响应程序。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响应坚持属地为主的原则,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分级负责事故应急处置工作,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能或根据情况给予协调支援。

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应急响应分为一般、较大、重大、特别重大四级。超出本级应急处置能力时,应及时请求上一级应急指挥机构启动上一级应急预案。

属一般环境事件,由乡镇人民政府启动乡级应急预案,同时向县环保局报告。

属较大环境事件,由县人民政府启动县级应急预案,同时向市环保局报告。

属特别重大或重大环境事件,除启动县、乡两级应急预案外,应及时向市人民政府报告。

(二)信息报送与处理。

1.报告时限和程序。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以及负有监管责任的单位发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后,应在1小时内向所在乡镇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县环保局报告。属较大级以上级别突发环境事件,乡镇政府应在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向县人民政府报告。

2.应急报告方式与内容。事故的报告分为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类。初报从发现事件后起1小时内上报;续报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后随时上报;处理结果报告在事故处理完毕后立即上报。报告采用适当方式,避免在当地群众中造成不利影响。

初报可用电话直接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事故的类型、发生时间、发生地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质、人员受害情况、捕杀或砍伐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的名称和数量、自然保护区受害面积及程度、事故潜在的危害程度、转化方式趋向等初步情况。

续报可通过网络或书面报告,在初报的基础上报告有关确切数据,事故发生的原因、过程、进展情况及采取的应急措施等基本情况。

处理结果报告采用书面报告,在初报和续报的基础上,报告处理事故的措施、过程和结果,事故潜在或间接的危害、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参与处理工作的有关部门和工作内容,出具有关危害与损失的证明文件等详细情况。其中,辐射事件的报告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六、处置程序

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指挥部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以下处置专业组。

(一)污染源控制组。

负责控制污染源,同时督促发生事故的单位或个人采取措施减轻或消除危害,接受调查处理。该组由县环境保护局牵头,成员由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县公安局、县卫生局、威信供电公司、消防大队等单位人员组成。

(二)抢险救援组。

负责事故现场的抢险救援工作。该组由县公安局牵头,成员由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县人民防空办公室、县卫生局、县经济贸易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民政局、县交通局、消防大队等单位人员组成。该组可根据事故现场所需的救援情况,必要时可请示动用武警、民兵等参加抢险救援。

(三)安全警戒组。

负责事故现场的安全警戒工作。该组由县公安局牵头,成员由县交警大队、武警中队等单位人员组成。

(四)安全疏散组。

负责事故现场周围人员及物资的疏散和转移工作。该组由县公安局牵头,成员县交通局、县人民防空办公室、县交警大队、发生事故单位安全保卫人员和所在乡镇人民政府有关人员组成。

(五)经费、物资保障组。

负责事故现场受灾人员及抢险救援人员所需经费、物资等各项保障工作。该组由县民政局牵头,成员由县财政局、县经济贸易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卫生局、县交通局等相关单位人员组成。

(六)环境监测组。

负责事故现场及周边环境的监测,确定污染级别,划分污染区域,对事故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制订环境修复方案和组织实施工作。该组由县环境保护局牵头,成员由县水务局、县国土资源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卫生局、县气象局、威信供电公司等有关单位人员组成。

(七)专家咨询组。

负责分析、掌握事故现场及周边环境情况,为现场救援工作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该组由县环境保护局牵头,成员由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县水务局、县国土资源局、县林业局、县卫生局、县农业局等有关单位人员组成。

七、附则

(一)数量表述。

本预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二)预案管理与更新。

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承担应急监测日常准备和管理工作,逐步完善本应急预案。

1.各乡镇人民政府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并负责督促对辖区内可能发生环境污染事件,产生有毒有害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严重污染环境的单位编制本单位的应急预案,报县应急指挥部备案。

2.本预案根据形势的发展及时修订完善。

(三)奖励与责任追究。

1.奖励。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中,有下列事迹之一的单位或个人,依据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1)出色完成应急处置任务,成绩显著的。

(2)对防止或挽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有功,使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免受或减少损失的。

(3)对事故应急准备与响应提出重大意见、建议,实施效果显著的。

(4)有其他特殊贡献的。

2.责任追究。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有关法律和规定,对有关责任人员视情节轻重和危害后果,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其中,对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分别由任免机关或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不认真履行环保法律法规而引发环境事件的。

(2)不按照规定制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预案,拒绝承担事故应急准备义务的。

(3)不按规定报告、通报事故真实情况的。

(4)拒不执行本应急预案,不服从命令和指挥,或者在事故应急响应时临阵脱逃的。

(5)盗窃、贪污、挪用应急工作资金、装备和物资的。

(6)阻碍应急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或进行破坏活动的。

(7)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

(8)有其他对应急工作造成危害行为的。

(四)预案的解释及实施。

第6篇:生态环境影响报告范文

一、国家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按照下列规定对建设项目实行环境保护分类管理:

(一)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价。

1、原料、产品或生产过程中涉及的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或毒性大、难以在环境中降解的建设项目;

2、可能造成生态系统结构重大变化、重要生态功能改变、或生物多样性明显减少的建设项目;

3、可能对脆弱生态系统产生较大影响或可能引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建设项目;

4、容易引起跨行政区环境影响纠纷的建设项目;

5、所有流域开发、开发区建设、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区改建等区域性开发活动或建设项目。

(二)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

1、污染因素单一,而且污染物种类少、产生量小或毒性较低的建设项目;

2、对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生物多样性等有一定影响,但不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建设项目;

3、基本不对环境敏感区造成影响的小型建设项目。

(三)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1、基本不产生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恶臭、噪声、震动、热污染、放射性、电磁波等不利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

2、基本不改变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生物多样性等,不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建设项目;

3、不对环境敏感区造成影响的小型建设项目。

二、未列入本名录的建设项目,由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上述原则,确定其环境保护管理类别,并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备案。

三、本名录所称环境敏感区,是指具有下列特征的区域:

1、需特殊保护地区:国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规划确定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地等。

2、生态敏感与脆弱区:沙尘暴源区、荒漠中的绿洲、严重缺水地区、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态系统、天然林、热带雨林、红树林、珊瑚礁、鱼虾产卵场、重要湿地和天然渔场等。

3、社会关注区:人口密集区、文教区、党政机关集中的办公地点、疗养地、医院等,以及具有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等。

四、位于环境敏感区的建设项目,如其环境影响特征(包括污染因子和生态因子)对该敏感区环境保护目标不造成主要环境影响的,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否按敏感区要求管理,由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征求当地环境保护部门意见后确认。

五、以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调整产业结构为目标,用清洁生产工艺替代落后工艺,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现有污染源排放符合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及总量控制要求的技术改造项目,经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适当简化。

六、纳入区域性开发的建设项目,如编制区域开发规划时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其环境影响报告书已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且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或采用的生产工艺符合区域开发总体要求的,经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适当简化。

第7篇:生态环境影响报告范文

本文从媒介生态视角出发,认为广告编辑环境同媒介生态一样,是一个动态的、循环的系统结构;组织生态因子、技术生态因子、文化生态因子和信息生态因子构成了广告编辑环境的生态系统,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协调配合,共同建构一种平衡、和谐的广告编辑环境;并提出应从四个方面构建环境使广告编辑环境的生态系统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

媒介生态 广告编辑环境 生态系统 生态平衡

传统编辑观强调编辑活动的文化功能,认为编辑活动是根据人类精神文化的建设需要,以个体的人为生活主体,进行编辑思维,运用审选编构的方法,从事文化缔构。而随着数字媒体的兴起及其带来的传播环境的改变,编辑中的特殊群体广告编辑更为关注商业信息的处理、加工和传递,强调编辑活动的市场功能。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广告编辑注重整合各类传播媒体,强调编辑要素的一致性、动态性和市场性。二是广告编辑中的“符号”,除特定意义上的静态文字符号外还多表现为语言、画面、音乐、观念等动态及后现代符号,其符号再现的形态和程序更为复杂;三是广告编辑中的“中介”也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除传统意义上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外,还特指网络、户外、楼宇、手机、博客新兴媒体等诸多表现形态。由此可见,广告编辑外部传播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广告编辑活动的进行,使广告编辑呈现出众多新的特征。这就需重新审视广告编辑的形态、程序、方法等,从而提升广告传播效果。

媒介生态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人、媒介、社会、自然之间通过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流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动态平衡的统一整体。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等,其中的组成因素或生态因子,既具有紧密联系、协调运作的结构和机制,也具有一系列互动互助、共进共演的良性循环过程。媒介生态强调以整体观为主线,通过对媒介信息资源的利用以及媒介生态因子的互动,实现媒介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媒介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联互动,从而达到一种相对平衡、和谐的结构状态。

广告编辑环境是指在广告编辑运作过程中影响广告编辑效果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包括物化环境和智化环境两个方面。物化环境是指广告的内容、风格、的时间和空间与媒介其他内容互动关系中建构的传播环境,而智化环境是从广告编辑的行为主体在广告编辑环境中的作用而言,它是广告编辑、广告创作者和广告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所构筑的传播环境。在广告编辑过程中,如果广告编辑的行为主体在遵循三者互动原则的基础上,使广告的时间、空间与媒介其他内容和谐一致、感彩和风格色彩吻合协调,则广告编辑环境清晰、明净。否则,广告编辑环境模糊,不利于广告信息的有效传播。广告编辑不仅要研究其中广告信息的生产和传递等内部生态要素,还应关注与其密切相关的外部生态,包括组织环境、技术环境和文化环境等。由此可见,如何处理好内生态和外生态的关系,从而建构出一种平衡、和谐的广告编辑环境,是广告编辑的关键。对于用以研究媒介外部环境与内部要素如何实现平衡、和谐结构状态的媒介生态而言,媒介生态的理论学说为建构广告编辑环境提供了新的视角。

“人类的任何传播都是由相接成链的一系列系统组成的。系统的定义为:以一种或多种形态存在或者其中有一个或多个事件发生的任何一部分信息链……人类传播包含了很多相互连接系统。”媒介生态强调在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考察各方面因素对媒介本身的影响,关注的是媒介内部系统之间的互动和媒介外部环境对它的影响以及媒介对外部环境的塑造。媒介对生态环境具有较大的依赖性,那么生态环境和生态因子就必然要对媒介产生影响和作用。

如果把广告编辑环境看做一种生态系统的话,它同媒介生态一样,是一个动态、循环的系统结构。主要由组织生态因子、技术生态因子、文化生态因子和信息生态因子四个方面构成,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协调配合,共同建构一种平衡、和谐的广告编辑环境。

1.组织生态因子。组织生态因子是指在广告运作过程中,不同要素相对稳定的排列与组合状态,其构成要素包括广告客户、广告、广告媒体、广告费用、广告受众等因子。在这些要素的排列组合过程中,广告受众是广告策划活动的中心,也是广告媒体运作中广告信息到达的最终目标。因此,受众的心理特征、消费习惯、购买能力等因素是决定广告客户投入广告费、广告公司进行创意策划、媒体进行广告的主要依据。

2.技术生态因子。技术生态因子是指能够实现广告有效传播的技术基础,包括在广告编辑过程中的信息收集、筛选、组合和执行技术的广告营销技术因子以及广告信息的表现和传播技术因子两个方面。广告编辑的技术是引领广告行业发展最富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革命性因素,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对广告编辑理念和实践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表现和传播广告信息的媒介技术,它是积极的和能动的,对信息本身有强烈的反作用,决定着信息的清晰度和结构方式,因此,在广告编辑的过程中,掌握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是信息表现和编辑理念融合的关键。

3.文化生态因子。文化生态因子是在广告运作过程中对广告编辑主体产生影响的文化环境,包括广告活动所处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地域环境等,是决定广告编辑质量和广告效果的重要因素。由于文化的社会性、习得性、差异性等特点,文化对广告编辑的影响往往是内显和潜移默化的。

4.信息生态因子。信息生态因子是广告编辑环境中广告信息的呈现形态,包括商品信息、服务信息和观念信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广告客户正在逐渐改变以传递商品信息为主的做法,更多地选择传递企业的观念信息。作为广告编辑工作者,了解这样一种发展的趋势,对于正确预测、把握、控制广告信息的流量是十分有效的。

在媒介生态系统信息传播链中,编辑属于信息生产者,是信息传播的发起人,编辑不仅“决定着信息内容的质量和数量、流量和流向,决定着传播内容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影响,还决定着媒介生态的状况”。因此,在广告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任何异化的编辑行为,都将导致广告编辑环境生态系统的失衡,进而导致媒介生态失衡。比如广告编辑的行为主体缺乏与广告创作者、广告受众的有效沟通,导致广告与媒介的其他内容编排不和谐;广告编辑一味注重广告创意过程而忽略对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从而影响和谐传播环境的营造;广告编辑技术进步却无法提高广告传播的效果等等。由此可见,维持各生态因子的健康动态平衡是广告编辑环境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动力。

1.以小众为核心,建构具有针对性的组织环境。在广告编辑的过程中,组织生态因子的广告客户、广告、广告媒体、广告费用、广告受众等组成了广告编辑的组织环境,其中,受众是制约广告客户、广告和媒体必须按照特定轨迹进行广告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广告媒体专家杰克・Z・西瑟斯认为:“媒体必须经过精心挑选才能到达产品的最佳目标受众群。媒介企划者对传统媒介不满,因为它们是大众传播媒介,而且在文化变迁的年代,这种大众传播媒介正在被细分。因此,与过去相比,我们必须更加精确地定义市场。”受众由媒介产生出来,媒体传播的小众化,使得广告告知的对象更为明确,一定意义上广告已由“广而告之”转变为“针对告之”,受众也从以前的“大众”转变为“小众”,“小众”的需求也呈现出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特点。由此可见,广告编辑须根据受众需求的不断变化及时调整编辑定位,以小众为核心,建构具有针对性的组织环境。因为只有针对明确具体的受众所传播的广告才会更加有效,同时也避免了浪费。比如,手机报的出现创造了新的广告传播形态,为适应受众对精确分类信息的偏好,也适应手机空间窄、屏幕小的特点,在进行广告编辑时,就应该依据手机报栏目的特点对广告信息进行精确分类,这样目标受众可以在“自由选择”的基础之上,接收到符合其自身需求的广告。

2.以数字技术为手段,打造具有媒介特色的文化环境。传统的广告媒体是各自为政的,然而,数字传播技术却从技术上开始改变这一现状,促进了广告媒体的融合。因为,数字技术为不同传媒提供了符号转换、资源整合的平台和基础,也就为不同传媒形态或业态的聚集,如广播、电视、互联网、短信、数据库、报纸、刊物等等,提供了新的基础,提供了分享资源和影响力空间的内在机制与条件。在广告编辑过程中,掌握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是信息表现和编辑理念融合的关键,且文化的社会性、习得性、差异性等特点也会影响编辑理念的表现,因此在利用数字技术彰显不同媒介传播特色的同时,打造独特的媒介文化环境是广告编辑的重中之重。在第12届中国广告节上,第一次将代表中国广告创意最高荣誉的全场大奖颁给了一部网络小电影――《百度唐伯虎篇》,这个广告采用数字娱乐小电影的形式,以网络和数字点播等方式进行传播,并结合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幽默情节,征服了所有评委和众多网民。正如协作广告首席创意陈格雷所说:“从一开始策划、创意、拍摄到播出,我们完全是按照网络电影的思路而非电视广告的思路来做的,而且《百度唐伯虎篇》不仅仅是运用了一些中国元素,而是呈现出一种非常不同于过往获奖广告片的表达方式和态度,是一种极为纯粹的中国式幽默和非常鲜明的中国意识。”

3.消除噪音,营造清晰的信息环境。噪音是对任何正常信息传递的干扰,既包括传播各要素本身的干扰,也包括来自渠道外界的竞争性刺激。广告编辑环境中的噪音是指广告的时间和空间与该广告内容相抵触的广告内容的干扰度。广告编辑的目的是为受众营造一种清晰的信息环境,因此消除依附在信息上的噪音至关重要。这一方面要求在广告编辑的过程中,处理好广告的内容和时间与媒介其他内容和时间的关系,力求消除或减少内容之间的相互干扰。同时也要考虑到受众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差异,消除受众的认知噪音。受众的选择性接触心理表明受众接触媒介是有选择性的,且往往只选择那些能加强自己信念的信息,而拒绝那些与自己固有观念相抵触的东西。这就要求编辑编排广告节目或版面时,充分考虑信息传播的规律和受众选择性接触心理,减少广告传播信息与受众接受心理之间的错位。比如台湾某报的新闻版曾刊登了一则壳牌机油的广告:在版面的最上方,壳牌机油顺流而下,蜿蜒穿过火药味极浓的有关政治摩擦的政要新闻,一直流到版面的最下方,打出广告语:每一种摩擦。这则广告以“条状”形式编排版面,符合受众的视觉流程,消除了受众对广告比重大小的认知干扰。且信息的呈现诙谐幽默,将广告与新闻融为一体,整个广告编排得体,投放环境单一、明净,广告效果突出。

4.做好信息引导,形成和谐的传播环境。当一个广告作品被投放到媒体之后,该广告作为媒介产品的一个符号系统,必然会受到其他符号系统的影响,该广告之外的其他符号系统就为其提供了一个生存的环境,这个环境就是广告的“传播环境”。随着广告在媒介经营与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广告编辑面临着宣传什么、倡导什么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广告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广告的平台――大众传播媒体,也是按照商业模式进行操作,通过获得最大的利益来维持媒体的良性运转,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广告信息单向传递的片面性。但“编辑活动是适用讯息符号和媒体运载思想意识、文化知识与科学技术,借以进行讯息传播和文化教育的”。因此,在广告表现和媒体导向上,如何使经济利益点的诉求与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念和谐一致,如何使广告对人们物欲的刺激与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价值观不背道而驰,对于以过滤、处理与广告信息的广告编辑来说,做好信息引导、形成和谐的传播环境是其社会责任。

如何进行信息引导,需经过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对广告信息进行提炼,即了解广告信息的来源,评估广告信息的价值,并根据广告战略的需要,对信息进行取舍。第二步是建立合理的信息通道。广告媒体是传播广告信息的通道和中介,也是连接广告客户和消费者之间的一座桥梁。因此,理顺媒体选择、媒体组合与媒体推介、媒体销售之间的关系,保证媒体信息传递渠道的畅通。第三步是控制和引导信息流向,即从法律、法规、社会准则的角度对广告信息有所选择和评判,对广告信息的流向进行分类和合理安排。合理的广告信息过滤与处理,既是遵循广告运作规律、适应广告策划的需要,又是按照媒体经营原则和特性操作的必然结果。如香港廉政公署制作和编排的“举报贪污不吐不快”的系列广告。为打击,并扩大其在港民中的影响,廉政公署首先在港民中广泛征集广告题材和广告语,且对这些信息进行提炼,最终确立了“举报贪污不吐不快”的广告主题,制作了《探监日》《纸袋》《囚车》《新衣》《黑白不分》《指鹿为马》《同流合污》《廉洁新世纪》等21条反贪污贿赂的广告,每条广告都传递出打击腐败的坚定决心。在媒体投放方面,廉政公署以电视和网络媒体为主,配合其他小众媒体,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式的传播环境。在街角的大屏幕上、在街头的自助免费资料册上、在义工们街边派发的传单上,处处都是此类广告的领地。这些广告信息的传播不仅起到了“鼓励人人检举腐败”“阻吓犯罪警醒世人”“培养廉洁新一代”的导向作用,也塑造了香港“反贪典范之都”和“清廉城市”的品牌形象。

第8篇:生态环境影响报告范文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存在问题;对策

1 环境影响评价现状分析

1.1 环境影响评价普遍存在滞后现象

环境影响评价是预测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进行项目的环境可行性研究。而在现实中很大一部分建设项目,特别是为数众多的中小型建设项目没有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在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不是先评后建,而是边建边评,有的甚至是先建后评,个别的根本就不评。

1.2 环评队伍素质不高,环评质量差

环评单位存在技术力量薄弱,环评人员专业素质差,不能胜任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特别是一些乙级评价单位,问题就更为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降低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实际意义。

1.3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长期拖延,收费偏高

一些环评单位自持唯我持证的老大思想,认为与建设单位签了合同就是煮熟的鸭子,不及时开展环评工作,迫使有的建设项目投资到位、土建开始,环境影响报告书还未编制,使环境影响评价在工程可行性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降低,环评的目的更是打了折扣。在收费上却是狮子大开口,严重影响了建设单位进行环评的积极性。

2 解决对策与措施

2.1 广泛开展环评法宣传教育,充分认识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作用

实践证明,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也就是认识生态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的相互依存的相互制约关系的过程,在认识,掌握自然状况和社会状况的基础,为经济的合理布局和产业产品结构的科学调整提供可能和机遇,国内外的实践都充分说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经济发展中没有充分运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这一重要手段,以保证经济发展的科学合理布局,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从而达到既发展经济又不影响破坏环境的目的。

2.2 加强环评队伍建设,提高环评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

国家环保总局有关部门应严格环评单位的资格审查,对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单位一律不予审批,严格控制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资格证书的考试和发放。对已获得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的单位,要制定考核办法,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考核检查,发现问题,限期整改。对限期不整改,确又不能胜任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持证单位,坚决吊销资格证书,对于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技术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以确保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

2.3 把环境影响评价纳入总量控制轨道,突出浓度与总量同时评价

实践证明,把总量控制内容引入环境影响评价,不仅可以深化环境影响评价内容,而且大大提高了环境影响评价实用性和污染防治措施的可行性、有效性、科学性,通过总量分析,可以明确区域允许的纳污量和评价项目的允许最大排污量,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只采用单位浓度评价,已不能完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应采取措施尽快推行浓度、总量双重评价制度,并以此为依据来制定污染防治措施,这不仅克服了环境影响评价与区域环境目标相脱节的状况,增强环境影响评价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而且也有效提高了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质量。

2.4 公众参与要落到实处

国家环保总局2006年2月14日已正式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其根本目的就在于通过广泛听取利害关系人或利害团体的意见和要求,使建设项目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尽可能多的兼顾各方面的利益,特别是能够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利益,尽量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来减轻或防止对环境的影响和侵害。应遵循“依法行政”的法治原则,对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程序,严格落到实处。为此各级环保局要建立监督检查机制,确保公众参与制度的执行。

第9篇:生态环境影响报告范文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监测; 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8-0174-02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监测,主要是从保护环境出发,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实施环境监测计划,以监控环境污染、防止环境质量下降、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

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环节,贯穿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个过程。环境评价单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首先必须委托监测部门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在环境本底值未超标的情况下再对具体项目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并制定监测计划;项目建成后并试运行3个月后,必须对项目进行验收监测,以确保环境影响评价中规定的环境保护设施落实到位;在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回顾性评价。总之,在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初期、建设期、运行期及后评价期都需要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持。环境监测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1 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只有通过对建设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现状调查,开展环境监测,才能得到真实的环境现状数据,进行正确的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2 通过追踪分析已有污染的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寻找污染源,预测污染变化趋势,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根据监测数据,结合同步观测的气象、水文等资料和污染源料,验证或调试评价预测模型,为拟建项目地区常规监测点的优化布局和项目环境监测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1.3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的建设项目环境监测计划是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部门执法的依据之一。环境监测计划的执行能预防和及时发现企业引发的环境污染事故,也可及时发现环境保护措施的不足,是确保区域环境质量的有效措施。

1.4 通过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可验证建设项目周边地区环境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管理的目标要求,同时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进行检验,这也是对环境评价单位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质量进行定量考核、监督与管理的重要措施。⑤相同类别的已建建设项目环境监测资料为拟建建设项目提供类比调查的依据。

2 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根据工作阶段,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

2.1 调查阶段所进行的环境监测:该阶段的监测主要是根据项目的评价等级、经济条件以及对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选择适合的监测对象和环境因子,确定适合的监测范围,选择正确的检测方法,并制定一个较优的监测方案。在制定监测方案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经济、实用的原则。在制定监测方案、设计技术路线、配置技术装备时,应做费用效益分析,尽量做到既符合实际要求,又节约费用。②优先污染物优先监测的原则。优先污染物包括:毒性大、危害严重、影响广的污染物;污染呈明显增加趋势,对环境具有危险的污染物;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污染物质等。③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要求在制定监测方案时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监测技术路线进行监测,以获得最多的环境信息。同时,监测单位应严格按照环境评价单位提供的监测方案进行监测,在监测过程中最好有环境评价单位参与该项目监测方案制定的人员进行协助监测。当监测方案执行有困难时,应及时与环境评价单位进行联系。监测采样时应注重对外界环境的观测,严禁在监测采样技术导则所禁止的条件下进行工作;采样中遇到异常情况,应在监测报告中予以说明。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应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以正确反映环境质量及其时空变化。

2.2 竣工验收过程中的监测与调查。该阶段监测与调查的主要内容有:环境保护管理检查、环境保护设备运行效果测试、污染物达标排放监测、环境保护敏感点环境质量的监测以及生态调查。监测过程中应注意:监测一般应在工况稳定、生产负荷达到设计生产能力75%以上的情况下进行,监测污染因子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和初步设计环境保护篇中确定的污染因子,监测过程中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

2.3 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在环境监测中,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限制,致使监测频率低、监测点位不全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使获得的监测数据不具代表性,某些监测数据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环境的实际状况。

同时,由于时间和经费的原因,环境评价单位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一些监测工作进行压缩或省略,为了赶进度,监测单位对于某些监测项目的分析未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如固体废物或土壤的监测分析本应在磨碎后自然状况下进行风干,但为了省时间而采用烘干。此外,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由于方法、技术及数据表述形式等方面的不足,造成该工作目前处于空白状态或无实际运用价值,大多数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只是走形式。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监测数据准确性不高,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从而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

2.4 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2.4.1 提高认识。加强环境评价单位和监测单位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监测工作的认识,从思想上认识环境监测对于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尤其是加强对环境本底值的监测,为拟建项目的环保审批提供数据,确保对拟建项目在环保审批上的严格把关。

2.4.2 完善环境评价报告书评审责任规范制度。在环境评价报告书和环境评价大纲审查时,要求环境监测技术专家参加,评审监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