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企业制度范文

建筑企业制度精选(九篇)

建筑企业制度

第1篇:建筑企业制度范文

1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财务管理属于建筑企业管理的核心,随着建筑企业对自身管理水平的重视,其内部的财务管理水平也一直在不断的提高,从国内的范围来看,建筑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基本已经实现了五统一,在管理方面也取得了相应的进展,但随着目前经济体制的转变,以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的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无法适应如今市场经济体制下各方面的变化,因此建筑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开始逐渐显现:首先,改革理念落后。建筑企业虽然已经认识到了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针对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做了必要的改革,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新型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实施的实际行动上,仍然有所欠缺。其次,企业的财务管理缺乏自。目前在企业的财务管理方面,一直沿用的都是传统的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方式,即财务管理如何进行,完全要依照领导层的意愿来执行,这大大的影响了财务管理的自,对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状况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最后,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状况混乱。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与其他企业是存在一定差别的,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并不是仅仅在企业内部进行,大多数时候需要在建筑施工现场进行,这就使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变得非常混乱。

2构建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首先,构建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由目前的经济体制决定的。我国的经济体制的变革要求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必须要做出相应的改革才能与时展相适应,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建筑企业所面临的威胁已经变得越来越大,同时其发展和壮大也开始要依靠自身的实力,这种情况反应到财务方面,便是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其次,构建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必然要求。建筑企业只有进行财务管理方面的改革,才能通过财务管理来有效的对自身的各类成本进行控制,从而最大程度的节约其费用,使其经济效益能够达到最高的标准。最后,目前我国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与国际制度相比存在差距。想要使我国的建筑企业的发展范围能够超越国家的范畴而进军到世界领域,就一定要使其在制度方面能够与世界的标准相适应,但目前我国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还并未达到这一标准,因此对其进行改革非常必要。

3构建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措施

(1)更新观念。企业的观念是一个企业能否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落后的思想观念会导致企业的体制同样也得不到发展,这对企业的改革和创新非常不利,因此企业想要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就一定使发展观念得到更新,使其能够符合目前社会发展的趋势。建筑企业想要构建适应时展的管理制度,首先就一定要更新企业发展的观念,要改变以往以政策支持为主要发展依靠的观念,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自身的经济实力以及综合实力变得强大,才能使自己有机会发展壮大。因此,建筑企业一定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财务管理制度,彻底消除如今财务管理制度的弊端,从而规范财务管理的状况,使其能够有效的促进企业的发展。(2)要定期召开财务会议。定期召开财务会议对建筑企业财务人员不仅是一种约束,同时也是能够使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个平台。对于建筑企业自身来说,定期召开财务会议可以使财务预算的布置、审批和批准变得更加方便,同时也能够使企业对财务预算的监督和查询变得更加便利。同时,通过财务会议的召开,建筑企业还能够及时的发现自身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其能够及时的提出一定的策略对其进行解决,避免由于问题的出现而带来的麻烦,这对提高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和构建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是非常有利的。(3)要使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或个人。为构建适应时展的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就一定要使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或个人身上。要将财务管理部门人员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负责财务管理中不同的内容,这样在财务管理中出现问题时,企业便可以向某一小组追究责任,这样可以有效的加强相关人员的责任感,提高其工作效率。除此之外,建筑企业还可以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建筑企业形成一套较为合理的科学责任制,使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水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促进企业制度的完善,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稳定的生存下去。

4结语

第2篇:建筑企业制度范文

我们可以看到建筑企业这几年蓬勃发展,但是管理水平相对不高,这与现代化企业发展的要求还是有一些差距的,由于这些差距导致了材料采购成本过高,物料相对损耗严重等一些问题,直接导致着整个项目成本过大,施工质量由于偷工减料而得不到保证,重项目轻管理的错误观念,这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了整体经济效益不高的状况。由此,我们需要找到行之有效、合理合规的建筑企业内控系统,同时要强化管理、全面提升企业的专业素质,来顺应市场竞争机制和建筑业发展需要。因此,建立规范的建筑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今的建筑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后都有瓶颈,企业负责人要正视企业所发生的问题,应该重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若要更好的再市场经济体制中占有份额,就应该高效的建立和完善好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 完善体制 科学管理 项目管理 安全管理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入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建设步骤也越来越快,在这种机遇挑战下,建筑企业也应该顺应时代步骤,理应顺应市场的发展模式来转化,原先单一的模式应该逐渐向综合性的发展来替代。由于我国建筑企业的内部体制普遍存在着内部不完善的地方,这就制约着施工企业发展的方向,其最为关键的问题还是建筑企业的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主要是指一个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经营目标,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自身资产的完整和安全性,并要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正确性,保证其企业发展的经营目的和方针政策,从而保证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经济性,在企业内部所采取的有规划,有调整,有约束等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其主要目的是想让企业在良性中健康成长。

一、建筑企业内部控制所存在的问题

(一)材料采购环节监管缺失

工程项目主要是以项目经理为主要负责人,在材料采购这块,项目经理很多时候会独立完成整个项目的材料采购工作,过度采购材料,这也势必会有水分注入,并在利益的驱动下,未必会严格按照材料质量来进行选购,而是会以次充好,暗箱操作,其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却直接影响着整个项目的成本和工程质量。

(二)物料消耗严重导致项目成本过高

目前的施工企业,施工人员主要是以农民工、无业人员组成,其流动性是非常大的,并且人员素质的良莠不齐,从而在工程施作工程中,由于管理的不到位和监管的缺失等各方因素,造成物料的严重浪费,从而造成整个项目成本过高。

(三)一味要求利益最大化,忽视安全管理

施工企业有时一味要求利益最大化,很容易忽视安全管理,有时为了赚更多的钱,不顾施工人员的安危,由于较多的安全隐患使得在施工工程中造成人员伤亡,反而给社会、企业和家庭带来巨大损失,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血的教训一次次的告诫我们,安全管理不可小觑,更不能在危险边缘的生命视而不见。对于企业来说,效益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但不能因为忽视安全管理而酿成大错。

(四)偷工减料导致工程质量低下

有时施工企业为了中标,会一味的降低价格来取得项目,实行低成本策略。施工企业往往在在中标后,在施工过程中因为当时预算过低而采取偷工减料,这就会造成工程质量低下,质量事故时时都在上演。这些豆腐渣工程,昧着良心来做项目,这是会殃及到人民的生命安全。

(五)重项目轻管理的错误观念

一些企业经营管理者往往对项目管理理解的不深,观念落后,很习惯在自己所熟悉的路子走下去,所谓的项目管理只是挂在嘴边,没有深层次的改革措施,也就是重项目轻管理。企业负责人会担心,若是把项目管的过分严格反而会影响到总产值的完成和工程进度,结果,项目管理只是放在台面上,并没有将其落实到实处,还是富了和尚穷了庙,项目管理上的问题也会越积越多。

(六)完善体制会导致成本偏高、不完善导致漏洞过大的矛盾局面

体制完善会导致成本偏高,但是不完善体制会导致漏洞过大,不可否认的是,这两者是有矛盾的,但企业要做大做强,在体制上势必要完善,花费更多的成本也是必然的,企业体制完善后,在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必定会给企业带来一定利润;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因为体制的欠缺而使得企业的漏洞越积越多,这必将会走入死穴。

二、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材料采购管理和监督机制

材料采购成本在整个项目上占了很大部分,这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利润,所以建筑企业在采购过程中需要加强监督管理,这在当今的市场竞争中不可小觑。预算人员应当根据工程量和进度来定制采购计划,材料部门需要慎重考虑供应商,并通过专业人员进行质量检验,组织采购后采购人员、仓库保管员应按实验收入库,财务人员应根据单据核实检查单据来付款。

(二)改善经营管理和科学施工,来进行成本控制

提高工程施工的专业技术,需要通过科学和合理地进行施工,同时要增强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从来提高施工人员的熟练程度和专业技术水平。由于施工行业的特殊性,要真正落实项目的承包责任制,科学有效的管理,加强劳动的积极性,达到节约人工承包的目的,从而降低施工企业的施工成本。

(三)增强安全意识,建立安全生产机制

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的定心剂,在施工企业中尤为如此,所以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机制,让每个员工都有安全意识,要注重每个细节,严格按照程序操作,从而达到安全生产的稳定。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要强化措施,消除各类安全隐患,要杜绝在施工过程中重大事故的发生,并能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实处。

(四)提高预算编制质量,有效控制工程结算

预算编制是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在工作中,建筑企业不论是在中标前还是中标后,必须要提高预算编制质量,这样可以有效控制工程结算,这也求预算编制人员要树立敬业精神,严格把关,同时也要维护好施工人员的合法权益。预算人员要掌控好预算知识,而且要懂得政策法规,并要熟识施工过程中的材料设备,施工方法等多方位的知识,也可以说综合性的工作。随着市场机制的错综复杂,这也对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应受到企业领导人的足够重视。

(五)完善法人治理的观念

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的前提条件,首先是要深刻认识到项目管理的重要性,这是,这种“重项目,轻管理”的错误观念必须要顺应,要将企业转到“向管理要收益”的轨道上。其次,并要逐步提高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和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能力,让管理人员具有有理论、有想法、有常识,从而履行职责,发挥其作用。

(六)提高员工素质,塑造企业文化

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树立起企业的主人翁精神,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从而塑造企业的品牌文化。不断拓展施工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让建筑企业的文明建设更具活力和创造力。

在实践中,我们也清楚的明白工程质量是建筑企业的灵魂,所以每个人每个岗位都应要足够重视企业的效益,合理采购材料和管理监督机制,要有科学的项目管理,建立安全生产机制,合理预算质量控制工程结算,塑造企业的品牌文化。

总之,建筑企业要顺应市场经济要求,就要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这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力保证。建筑企业应要认真分析企业特点,更要认清社会市场形势,要制定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内部控制体系,也只有这样,建筑企业才能正常的持续发展。

第3篇:建筑企业制度范文

【关键词】 建筑施工企业 内控制度 建议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管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成功的大型建筑施工企业经验表明,完善内控制度建设是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一、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现况

建筑施工企业相比于其他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方面有明显的特点:首先,生产周期长、非重复性、分散性强。建筑产品工序复杂、体积庞大,一般须经跨年度完成,且均是一次性、非重复生产;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分布在不同地区,分散性强。其次,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只能是露天作业,受天气状况的影响大。再次,管理难度大。建筑施工涉及的协作关系众多,需要与设计、监理、建设等单位协作配合,项目的不同阶段需要设置不同的管理结构等原因导致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难度大。

目前,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都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而且内控制度的实施也极大地改进了企业内部监督及稽核,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但是,内控制度的修订和完善跟不上建筑市场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的内控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善。首先,对内控制度贯彻力度不够。相当一部分管理者对建立内控制度不够重视,部分企业没有建立或者不够重视内部审计机构,导致内控制度形同虚设,并没有发挥相应的约束作用。其次,内控组织规划设计缺乏科学性。对于日益集团化、规模化的建筑企业,从集团公司、子公司、到每个施工项目单位,均应设置科学有效的内控制度。再次,风险评估控制不足,抗风险能力低。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经营风险已成为施工企业面临的主要不确定因素。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竞争激烈,施工企业在公路、市政建设招投标中存在恶性竞争,加之内控不健全,增大了项目风险。

二、内控制度建设对施工企业的重要作用

1、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实现管理效益目标。实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使企业各部门紧密配合,发挥企业整体优势。通过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审批制度、核算流程等,对各部门进行综合监督和考核,实行奖惩分明的政策制度,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保证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2、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中枢环节,是企业防范风险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建筑施工企业在生产及经营活动中,对各类风险必须进行预防和控制,尤其应加强对企业经营风险薄弱环节的控制。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规避各类经营风险,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企业通过设置专门的风险控制部门,对风险进行评估、规避及控制,强化员工内控意识,促使企业全体员工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风险防范的积极性,进而共同参与到风险防范控制工作之中,增强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

3、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进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管理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内部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奠基,其设计应充分关注企业的战略目标,从企业战略高度制定相关内控制度,通过战略目标的实现,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三、建筑施工企业内控的关键控制点

1、资金和收入管理控制。资金是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经营的必要基础,企业有必要根据资金业务流程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资金管理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在于:企业管理层应对相关人员授予相应的资金结算权限,大额或特殊的资金收支应经主管人员专门批示;每一项资金收支业务都必须取得或自制原始凭证并经经办人员签章、业务负责人及会计主管人员审核,确保资金安全。

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周期长,给企业收入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收入管理时应注意:在承揽施工项目前应进行风险评估,在对业主的信誉、项目设计审查和规划审批等情况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决定承揽或放弃项目;在投标管理及合同管理方面,保管资质证书和印章的人员、保管合同印章的人员均应与投标人员的职责分离,做到投标申请、印章及证书使用之间相互监督,互相牵制;在合同签署前还应经过内部相关部门的严格审查把关,保障企业利益。

2、结算及变更索赔控制。建筑施工企业的结算既包括与业主的结算,也包括与分包商、供应商的结算,在结算控制中应注意:结算应由专人负责,并与现场施工人员职责相分离;结算人员应收集包括合同、图纸、价格信息、变更等在内的齐备的资料,并理解透彻合同、图纸中的相关规定;准确计量工程量,保证结算金额准确真实。

在施工过程中若业主变更设计,技术人员应及时将变更通知合同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结算部门,现场施工部门则应按照变更后的设计施工;若施工过程中出现业主原因导致企业遭受经济损失时,相关部门应及时形成索赔资料,提出索赔要求。

3、采购和生产控制。采购过程中的内部控制关键点包括:采购前,物资采购应由业务人员提出申请,经审批部门批准,形成采购计划;采购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供应商,特别是采购重要物资,如三大材、外墙面砖等材料时,应在质量人员、技术人员和采购人员对供应商进行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供应商;材料验收时应经质检人员、仓库管理人员和采购人员同时验收合格后才能入库;入库之后,财务部门检查采购计划、入库单和发票等资料后,经主管人员批准才能按合同规定付款;内部审计人员也应对材料采购过程中的各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施工环节应注意的关键内部控制点:施工前须制定合理的施工计划;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计划执行,生产人员需按生产量计划领用材料,并将工程量与材料使用量核对,防止超限额使用材料;定期盘点材料,编制月、季及年度剩余材料盘点表;在授权范围内处理剩余材料并上报企业;加强对机具使用的监管,防止私自外借;对工程进度监控,尽可能按照计划进度进行施工,如遇特殊情况应及时修改施工计划。

4、分包商控制。对于专业性较强的某些分项工程需由分包商完成,随着建筑业发展,分包商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分项工程建设中。建筑施工企业对分包商的管理应注意:在分析自身力量的基础上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劳务分包;选择分包商时应考察分包商的资质、技术能力、设备、资金、信誉等情况,并经主管人员审批后才能确定分包商。

5、成本费用控制。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控制工作贯穿于从投标到竣工结算的全过程中。成本费用控制的关键源头是投标阶段,通过事前目标成本的预测控制,在成本期望值基础上考虑适当利润来编制具有竞争力的投标报价;施工准备阶段须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及目标责任成本分解,按工序标准成本方法制定事中目标成本计划;施工过程中,应采用最适当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及时修正施工方案及组织设计,并按工序标准成本来分解目标计划成本,落实到各个部门和各个班组,尽可能地降低材料消耗和人工消耗;结算阶段,工程造价人员根据施工图纸、签证费用、中标价格、索赔费用等计算出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成本并与调整的目标计划成本对比,对项目经理部及班组进行考核,实行分明的奖惩制度。

6、安全质量控制。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质量控制应注意: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要求,并结合各个项目的生产周期、地理条件等特点,建立健全各级岗位责任制、质量和安全保证体系、质量和安全规章制度以及严格的奖惩制度。将安全目标与要求及奖惩制度下发到每个工地,企业派驻现场的人员定期进行安全质量检查,并督促工地施工员进行整改。同时,企业还应每月或每季度进行一次质量安全大检查,发出隐患整改通知书,并要求工地限期整改和反馈。对于存在隐患的工程,企业对整改情况进行现场跟踪检查,对未按要求及时整改的工程相关人员进行严肃处理,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四、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内控制度管理的建议

1、优化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环境。首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组织结构。董事会在建筑施工企业内控体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通过在董事会下设立财务委员会、项目管理委员会、预算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以及引进独立董事制度等可以提高董事会的专业化和社会化,进而促进内控制度在企业中的积极推进。其次,加强对职工教育,树立内控意识。在目标确定、机构设置、制度制定时应考虑员工意愿,通过与员工沟通,制定既有利于企业又具有群众基础的内控制度。内控制度制定后,企业应大力宣传内控制度的积极作用,加强对员工职业道德及诚信意识的教育,使企业上下团结一致,共同积极遵守内控制度的各项要求,从而使内控制度切实在企业中贯彻执行。

2、设计合理的内控制度。建筑施工企业应在分析内控关键控制点的基础上,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切实根据具体情况建立适当的内控制度,尤其应注意项目进度及质量控制、安全控制、内部财务控制等方面。首先,制定项目进度及质量控制。根据施工要求制定项目整体进度计划,在各环节严格执行,出现问题时应及时查明原因、解决问题,保证项目进度的可控性;企业应制定详细的质量控制制度,保证工程质量,并采用先进合理的技术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降低项目成本。其次,加强项目安全管理。质量与安全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命线,企业应根据施工项目的特点制定完善的安全控制制度,确保项目施工安全,促进项目顺利推进。再次,健全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通过完善合同管理、索赔管理、严格控制垫资的金额及期限,禁止施工项目自行举债等措施来降低财务风险;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在预算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制定预算方案、监督预算执行。

3、加强岗位设置和人员管控,提高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在岗位设置中应建立和落实不相容职务分离,如采购与审批人员、结算与施工人员、财产保管与财务记录人员等应相互分离,互相监督与制约。同时,加强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及专业素质培训,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以及职业道德修养。

4、倡导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加强信息化建设。在企业内部营造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充分考虑员工需求,使员工融入到企业大家庭中。建筑施工行业具有高度分散的特征,工程项目难以进行集中,通过信息系统可以将分散在各地的项目集中管理,节约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5、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内部审计贯穿于整个项目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对项目进行独立审计,对内控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并反映到企业管理层,完善内控制度体系,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在内部审计的同时可以引入专业机构进行外部审计,内外部审计相结合,进一步促进企业内控制度建设。

6、强化风险意识。针对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存在的风险意识不强、风险防范能力较低的状况,企业应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强化风险意识,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通过客观预测和科学方法及时发现风险,进而采取相应的风险规避、降低措施。

7、健全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建筑施工企业应建立相关的评价体系,对内控制度的执行进行有效监督,以确保内控制度能够发挥应有的效果。项目完工后,有关的项目检查、监督部门应及时将检查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对项目责任制的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将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头,做到奖惩分明。

【参考文献】

[1] 谢广斌: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24).

第4篇:建筑企业制度范文

第一条为了严格规范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条件,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根据《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有关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国家对建筑施工企业实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

建筑施工企业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不得从事建筑施工活动。

本规定所称建筑施工企业,是指从事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工程及装修工程的新建、扩建、改建和拆除等有关活动的企业。

第三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负责中央管理的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颁发和管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前款规定以外的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颁发和管理,并接受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市、县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监督管理,并将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企业违法行为及时报告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

第二章安全生产条件

第四条建筑施工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安全生产条件:

(一)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完备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二)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条件所需资金的投入;

(三)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四)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经建设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考核合格;

(五)特种作业人员经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

(六)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并考核合格;

(七)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依法为施工现场从事危险作业的人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为从业人员交纳保险费;

(八)施工现场的办公、生活区及作业场所和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施工机具及配件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规程的要求;

(九)有职业危害防治措施,并为作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安全防护用具和安全防护服装;

(十)有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及施工现场易发生重大事故的部位、环节的预防、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

(十一)有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组织或者应急救援人员,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

(十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三章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申请与颁发

第五条建筑施工企业从事建筑施工活动前,应当依照本规定向省级以上建设主管部门申请领取安全生产许可证。

中央管理的建筑施工企业(集团公司、总公司)应当向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申请领取安全生产许可证。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建筑施工企业,包括中央管理的建筑施工企业(集团公司、总公司)下属的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向企业注册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申请领取安全生产许可证。

第六条建筑施工企业申请安全生产许可证时,应当向建设主管部门提供下列材料:

(一)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申请表;

(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三)第四条规定的相关文件、材料。

建筑施工企业申请安全生产许可证,应当对申请材料实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不得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

第七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建筑施工企业的申请之日起45日内审查完毕;经审查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不予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书面通知企业并说明理由。企业自接到通知之日起应当进行整改,整改合格后方可再次提出申请。

建设主管部门审查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申请,涉及铁路、交通、水利等有关专业工程时,可以征求铁路、交通、水利等有关部门的意见。

第八条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有效期为3年。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满需要延期的,企业应当于期满前3个月向原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申请办理延期手续。

企业在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内,严格遵守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未发生死亡事故的,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时,经原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同意,不再审查,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延期3年。

第九条建筑施工企业变更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等,应当在变更后10日内,到原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变更手续。

第十条建筑施工企业破产、倒闭、撤销的,应当将安全生产许可证交回原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予以注销。

第十一条建筑施工企业遗失安全生产许可证,应当立即向原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报告,并在公众媒体上声明作废后,方可申请补办。

第十二条安全生产许可证申请表采用建设部规定的统一式样。

安全生产许可证采用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统一式样。

安全生产许可证分正本和副本,正、副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监督管理。建设主管部门在审核发放施工许可证时,应当对已经确定的建筑施工企业是否有安全生产许可证进行审查,对没有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不得颁发施工许可证。

第十四条跨省从事建筑施工活动的建筑施工企业有违反本规定行为的,由工程所在地的省级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将建筑施工企业在本地区的违法事实、处理结果和处理建议抄告原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

第十五条建筑施工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后,不得降低安全生产条件,并应当加强日常安全生产管理,接受建设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发现企业不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应当暂扣或者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

第十六条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或者其上级行政机关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撤销已经颁发的安全生产许可证:

(一)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工作人员、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的;

(二)超越法定职权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的;

(四)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建筑施工企业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的;

(五)依法可以撤销已经颁发的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其他情形。

依照前款规定撤销安全生产许可证,建筑施工企业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依法给予赔偿。

第十七条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许可证档案管理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情况,每年向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通报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和管理情况。

第十八条建筑施工企业不得转让、冒用安全生产许可证或者使用伪造的安全生产许可证。

第十九条建设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在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中,不得索取或者接受建筑施工企业的财物,不得谋取其他利益。

第二十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有权向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或者监察机关等有关部门举报。

第五章罚则

第二十一条违反本规定,建设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向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建筑施工企业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的;

(二)发现建筑施工企业未依法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擅自从事建筑施工活动,不依法处理的;

(三)发现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建筑施工企业不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不依法处理的;

(四)接到对违反本规定行为的举报后,不及时处理的;

(五)在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中,索取或者接受建筑施工企业的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的。

由于建筑施工企业弄虚作假,造成前款第(一)项行为的,对建设主管部门工作人员不予处分。

第二十二条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建筑施工企业,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并限期整改。

第二十三条建筑施工企业不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并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

第二十四条违反本规定,建筑施工企业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擅自从事建筑施工活动的,责令其在建项目停止施工,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重大安全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规定,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满未办理延期手续,继续从事建筑施工活动的,责令其在建项目停止施工,限期补办延期手续,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仍不办理延期手续,继续从事建筑施工活动的,依照本规定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处罚。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规定,建筑施工企业转让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没收违法所得,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接受转让的,依照本规定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处罚。

冒用安全生产许可证或者使用伪造的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依照本规定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处罚。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规定,建筑施工企业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不予受理或者不予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并给予警告,1年内不得申请安全生产许可证。

第5篇:建筑企业制度范文

[关键词]中小建筑;施工企业;制度建设;内控;系统管理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由于建筑业对宏观经济的依赖,在宏观经济环境下发展速度非常缓慢,由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和中型的项目实施宏观经济政策,在中小型建设项目中将避免多层次的重复建设,中小企业面临着萎缩被淘汰的危险,加入WTO后,行业壁垒在降低,国内市场国际化促进国内和国外市场的全面融合,外国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优于国内市场,因此,中小企业面临的外部到内部的攻击。

1中小建筑企业质量控制

中小企业利润低,经历了很多投资规模的扩建,建设施工企业的建设项目数量明显增加,但在增加的良好形势下,施工企业在工业仍处于不良地位,据统计,近年来,施工企业平均利润率增长缓慢,资本积累慢,没有竞争力,目前建筑业表面上呈现出明显的矛盾胶着的状态,市场的整体状况对中小建筑施工企业不利,要尽量扩大市场份额,大部分建筑企业明显增加;另一方面,建筑企业,利润下降,竞争混乱,承担着更大的风险。

2家庭管理模式的缺点

中小建筑施工企业占建筑施工企业总数的90%以上,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股权结构很容易出现统一的产权关系以血缘关系相结合的现象,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需要早期的创业企业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但企业规模中家庭管理模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家庭、企业和股东的干扰严重影响企业管理系统的建立,功能部门需要执行有关的管理。

3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制度建设

法治统治下,应该建立规则和条例,应遵循一定的制度,中小企业建筑施工在现代化企业建设中要遵循现代企业理论,提高建筑企业的特点,进行建筑行业相应的管理制度的制定,支持管理系统,在中小企业中,应尽快建立完善的制度。

3.1建立人员岗位规范

建筑工地领域中的信息流、物流的良好联通能够保证作业的标准,保证领域的秩序,严格执行岗位制度,岗位作业标准的对象是施工生产员工,在企业中要提高技术标准,确保操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施工操作程序,包括工作条件、人员岗位等,因此,提高操作权限,满足岗位作业技术质量要求,标准化内控管理体系的实施是提高效率和改善产品质量的保证。对施工现场的过程以及下一个过程负责,过程与程序的质量需要得到保证,建筑公司的每一个设计都要通过相互控制质量,管理人员需要检查和检测,帮助积极推进新的科学的审计质量。

3.2技术培训

建筑工地上的工人,特别是对于承担主要施工的人员需要进行技术培训、辅导,请专家进行施工的讲解,通过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的示范传授技术经验。

4中小建筑企业的内控管理体系

4.1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建筑企业对人事管理的制度建设,包括生产管理、采购,存储管理,金融管理,管理的基本框架重在提高一系列的系统管理方法,尤其要加强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保证建材质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建筑业主管部门要求当事人统一技术标准,中国建筑业的技术标准修订成为整个行业的国家标准,包括城市规划、建筑等;不同行业、地区进行技术标准的建立形成了完善的技术评估的管理系统,需要细化和完善相关内容,保证工程的质量是确保安全的核心。该方法基于质量控制方法制定内控管理体系,条件影响活动的质量,根据统计对整个过程判断质量的稳定性,判断不同的方法对施工活动的影响,使用质量检测方法要及时掌握质量动态,是质量控制的主要部分,通过设置的一个工序内控措施,提高质量,以便良好的进行状态的控制。

4.2材料质量管理体系

从材料的采购到施工阶段都需要对材料进行控制,根据材料的质量验收制度提高质量保证,质量保证需要对原材料进行妥善的处理,提高管理系统的作用,系统控制保障质量,对质量验收进行控制,即控制产品质量,其中包括隐蔽工程,对接收部分的验收以及分部工程验收,对整个中小建设施工企业的进行质量控制验收工作。

4.3质量信息反馈系统

信息质量反馈与企业外部和企业内部质量信息反馈系统的建立有关,质量管理先进单位创建质量信息反馈系统,质量管理需要一个强大的内部信息反馈,根据质量指令,使信息流得意控制,还能够准确及时地获取质量信息,及时准确地反馈给上级部门,建立施工现场质量体系是保证信息网络系统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5结语

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是促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意味着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所使用的系统是有区别的,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适应企业自身长期的实践经验,有效地促进中小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根据企业的性质,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避免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企业管理机构应该进行相应地稳定性和动态性能的调整,以提高制度建设和内控管理。

[参考文献]

第6篇:建筑企业制度范文

关键词:制度安排;建筑业;国企;企业转型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4-0030-02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主流动态过程是不断地市场化(Nee,1989);然而政治权力对资源的直接和间接控制并没有削弱(Bian & Logan,1996);相反政治权力的维续保证了国家对资源的控制力 (Tao & Zhu,2000)。于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表现出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地理空间上形成了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的梯度发展格局,这种区域性的先后发展次序,使不同地区的人们面临着不同的社会事实;二是在社会结构空间上,形成从原有体制的薄弱环节发端,不断地向体制的核心地带推进的发展次序;并且在这个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明显表现为机遇的分布随着国家政策的变更而变化”(周雪光等,2002),国家放开的程度不同,推向市场的程度不同,使不同职业具有不同的发展规模和发展路径。本研究就是在这些基本理解的基础上试图探索建筑业国企发展的具体过程。

一、中国建筑业国有企业从业人数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业的规模是不断发展和扩大的。根据2004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从1978―2002年全国在业人员增长了83.65%,同期建筑业从业人员则增长了355.85%。一般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都伴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然而在中国经济转型和体制转型的背景下,中国建筑业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体制特征。即建筑业内部的两种体制具有不同的发展路径:建筑业国企人数比例不断减少、非公有制企业人数不断上升。从1978―2002全国国企职工数平均增长了-7.07%,建筑国企人数则负增长32.44%,是全国国企平均值的4.59倍。而另一方面建筑业非公有制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国就业人员可以划分为城镇就业人员和乡村就业人员两部分,全国乡村就业人员在二十多年间增长了59.8%,但同期在建筑业增长了1186.52%,是全国平均的19.84倍。在1978年,乡村建筑业就业人员的230万人仅占全国建筑业的就业人员854万人的26.9%,但是二十多年以后的2002年在全国3 893万人的建筑业从业人员中,乡村人数已经达到2 959万人,占75.01%。建筑业已经从城镇职工变成主要是乡村的就业人员。

在经济转型和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建筑业整体上获得了快速发展,从业人数的增长明显高于其他行业,但是如果从企业性质来看,建筑业国企职工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全国国企平均,由1978年占建筑业从业人员半壁江山的52.3%,下降到2002年的仅占7.76%。国企职工数已经失去了主置。建筑业国企受到强烈冲击是与其产业特征密切相关的,迄今为止,建筑业仍主要以非熟练劳动,半熟练劳动为基本的行业,改革开放以后成为国家率先推向市场的行业,因此建筑业国企,不仅与其他传统产业国企具有相同的命运――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制度转型的双重冲击,而且同时也具有不同的特点,面临着中国二元社会结构造成的以低廉劳动力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的农民工的冲击,他们是一群特殊的下岗失业工人,如果说重工业是产业凋敝,而他们是在建筑业如日中天的背景下,国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挤出市场。

二、辽宁建筑业国企的转型之路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1980年辽宁建筑业从业人数达到39.9万人,国企工人占 76.2%,但是随着市场化过程,国企所占份额越来越少,其变化过程主要经历两个阶段,首先是国企与集体企业的竞争,在这一过程中国企一直保持相对优势,从1980―1985年,辽宁建筑业总人数中集体企业员工比例翻了一番,几乎占到建筑业的半壁江山,又过了五年,集体企业超过了国有企业人数,到了1995年辽宁的建筑工人队伍中集体企业所占比例达到55.2%,超过国有企业13.4个百分点。其次是与非公有制企业的较量,从1995―2006年,国有大中型企业高度集中的辽宁建筑业又发生了一次根本的所有制的变革。国有企业职工比例已经下降到16.85%,彻底被边缘化。建筑业成为非公有制企业的主打天下,这十几年国企建筑业经历了怎样残酷的磨炼和洗礼?

1. 20世纪90年代初的生存压力。1991年被推向市场的辽宁建筑业国企面临着来自内外的双重挑战。要面对体制外包工队的竞争(这些包工队冠名为集体企业,有本地的,也有南方民营企业)他们经营方式多样,市场运作机制灵活,被推向市场的大型国企,不仅经营理念而且组织结构都不能立即脱离计划经济时代的被规定了的经营方式,同时这些大型国企都是建国初期成立的,到了20世纪90年代已经历时四十年,“管理层越来越多,包袱越背越重,职工日益老化,技术骨干日益减少”,亏损企业大量出现。

2. 1993―1996年生存抗争。1993年,面临内忧外患,建筑业国企曾试图改变局面,尝试了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深化企业内部人事、用工、分配三项制度的改革,实行精干主线、分离辅线、剥离富余人员(开办第三产业);到1996年建筑业国企改革集中“在工程质量上、力争达到全国中上游水平,职工生活质量达到市内一流水平的”的总体目标上;1996年的目标还是自有工人上岗率达70%,逐步建立以自有职工队伍为骨干,农民合同工为主体,二包工为补充的队伍结构”。

3. 1997―2000年,从产权制度改革、“分流富余人员”到国企淡出。在国有建筑不断深化的内外矛盾中,“转变观念,抓好调整,适应市场,提高效益,”成为促进国有企业的全面振兴和发展的目标,于是“抓好结构调整,合理分流人员” 减人增效地措施成为当年的改革方案之一,1999年进一步提出“坚定不移”地把分流工作“作为一项改革的任务抓紧运作”,对分流人员的安置,各单位可以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把有技术专长的人员分离出来,按工种组建专业劳务队,其他人员进入托管中心。“着力解决亢员问题,减轻企业人员包袱,在简人问题上痛下决心,加大力度,多渠道分流下岗职工,争取用两年左右时间彻底解决企业亢员问题……各企业都要采取具体措施,分解,落实减人指标”,同时实行灵活多样的弹性用工制度。将“建筑劳务要逐步向基地化方向发展,要选择具有较好基础的劳务基地,”建立起劳务用工基地,起用廉价的农村劳动力。

在分流富余人员的同时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开始。1998年提出由于建筑业“单一的国有投资体制,必然导致企业活力不强,缺乏对其他资本的控制力”,“由于产权单一,机制不活,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大力发展民营建筑施工企业,“建筑业是竞争性很强,产品生产独立性很强的行业,施工作业很适合于民营”,要求,“五年内全市建筑私营经济比重要达到40%以上”。这样大量的建筑国企被民营化,国企职工悄悄地淡出了建筑业,从1997―2006年的九年间,辽宁国企建筑工人从50.39万下降到16.79万,减少了33.6万。

如果说重工业的从业人数的锐减带有产业调整性质的,是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这是在任何一个工业国家都曾经发生过的过程,但是建筑国企工人数的锐减,则不具有同样的性质,建筑业的产值和工人数不论是全国还是辽宁都是不断上升,但是国企建筑工人数则逐年下降,这是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国企建筑业逐渐的淡出建筑市场,建筑业国企的命运是中国体制转型过程中竞争失败与制度安排合力作用的结果。

三、结论与思考

建筑业国企的转型再现了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发展道路的具体过程,然而当建筑业国企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悄然地消失在主流舞台上,其过程和结果颇发人深思。

首先,渐进式改革是否客观上存在迟发展效应?中国改革渐进式的发展道路,在区域发展上形成了由南到北的梯度发展格局,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来,而率先发展起来的企业所到之处以他们对市场经济的已经形成的适应能力,以它们灵活的组织机构以及运行机制,对后发展的相关产业可能形成毁灭性的打击。

其次,是否是体制外和“体制内”、自由人和非自由人的竞争?辽宁建筑业国企惨烈的十年,建筑业国企同小包工队的竞争失败,是实力的较量?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由体制的边缘向核心推进的发展格局,形成了同一空间不同体制的竞争,由于中国渐进式转型的前无古人,这种竞争的复杂性也许是始料不及的,但是在今天,我们需要反思所走过的路。

最后,国家权力在国企转型过程中的支配作用。国家放开的时间不同、程度不同、区域不同,使建筑国企面临着劣势效应;以退为主大力发展民营建筑业企业的政策,使国企转制成为中心任务,短短十年,建筑业国企悄悄地淡出了建筑业市场,建筑业国企的退出殃及了国企建筑工人,辽宁几十万下岗失业工人被挤出建筑业,不能重操旧业则人力资本失灵,在就业压力严峻的今天,许多人只有靠零工市场维持生计,建筑业国企的命运演绎了国企建筑工人的特殊生命历程。

参考文献:

[1]李强.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8.

[2]周雪光,等.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87.

[3]李培林.另一支看不见的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188

第7篇:建筑企业制度范文

论文关键词:薪酬制度 业绩评估 自助餐(自选)式的福利制度 现实意义

薪酬不但关系到建筑企业的成本控制、产出和效益,而且关系到建筑企业的内部和谐。《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到二。二。年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的目标任务;还提出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等要求。面对构建和谐建筑企业的大势所趋,急需分析现有建筑企业薪酬管理制度的不足和积极探索新的对策。

一、当前我国建筑企业薪酬管理制度的不足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在薪酬管理制度上所创新,薪酬管理现状仍然存在许多的不足。

1、薪酬支付缺乏公平性

建筑企业薪酬制度的不公平性主要体现内在不公平性,可分为纵向不公平和横向不公平。纵向不公平,主要指不同级别的企业员工之间薪酬的差距过大。一般情况下,建筑企业对管理层都很重视,给高层管理者的工资高于中层管理者的好多倍,同时又给予他们很多职务消费的权力。收入水平的悬殊差距,相当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对企业的责任感,建筑企业中层管理者的工资待遇过高,而基层业务主管作为技术骨干却与一般员工的工资水平差别不大。这种职责与收入的不对等导致了企业技术骨干的流失。横向不公平主要是指不同部门同级职位在薪酬上存在“一刀切”现象。在实际工作中,不同部门的员工,其专业技能和贡献程度是不同的,其薪酬水平也应该有所差距,这才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

2、奖金奖励和福利保险计划缺乏柔性

建筑企业的奖金和福利保险等,已成为薪酬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报酬的分配及策划上,许多建筑企业严重缺乏柔性,导致激励作用很小。目前大部分建筑企业奖金和奖励在相当程度上已经失去了奖励的意义,变成了固定的附加工资。在福利保险管理上,建筑企业承袭传统的福利保险计划,提供统一的福利保险,而忽略了员工需要的差异性。

二、完善建筑企业薪酬管理制度的若干对策

针对薪酬管理中存在缺乏公平性的问题,急需对现有的薪酬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使之更适应建筑企业的实际需要。笔者认为,建筑企业在制定薪酬政策时应主要从内、外环境考虑,既保证薪酬的公平性又能显现其效率。

l、提高建筑企业员工薪酬水平的公平性

薪酬制度的公平性是建立在一系列的数据比较基础上得出的。必须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进行薪酬调查,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的措施和薪酬水平。现从两方面来分析调查。

一是外部薪酬调查。了解业务相近企业在薪酬方面的数据,较详细地掌握竞争对手在各个岗位和层级上的薪酬水平。应注意调查方式的选择,在友好的基础上进行调查,防止错误信息的出现。如果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会引起对方企业的不满,从而提供虚假的信息,给自身企业的决策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是内部薪酬调查即业绩评估。业绩评估无疑是使薪酬更公平最有效的方式,首先应该从思想上,更新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努力为员工提供一个公平的薪酬管理平台。营造一个激励员工奋发向上的工作环境,激励员工规划好自身的职业生涯,从而实现个人的自我发展;。其次,应考虑不同岗位的职工应用不同的业绩评估方法及标准。因为任何岗位都有其特殊性,企业应该制定多种业绩评估方法,对处于不同职务的员工进行评估。从而为制定与员工提升、解雇、临时解雇和绩效加薪有关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再次,在业绩评估中应尽量避免晕轮效应的存在。所谓晕轮效应,是指评价者让员工某一方面的显著特征,影响了自己对绩效评估中每一项单独内容的判断,结果使员工在每一项目上得到大体相同的评价。采用360度反馈法,在上级、下级、客户、同部门同事、跨部门同事之间互相测评,将评估结果公开。这种评估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全方位评估,避免了评估目标的过于单一。要尽量缩短评估时段,及时掌握员工的表现,真正给优秀员工提供晋升平台,才能反映出薪酬制度的公平性。

2、提高薪酬制度的激励功能

公平和效率是矛盾的统一体,一味地追求公平可能会牺牲效率,而单纯追求薪酬制度的激励作用,可能会伤害了普通员工的工作热忱和积极性。所以在提高薪酬制度激励作用上,应该掌握一种度,过犹不及。

在当今社会,作为外在报酬的福利制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不再仅仅关注基本的工资是多少了,一些创新性福利的措施更能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比如自助餐(自选)式的福利制度,公司列示出一系列的福利方式,员工按照他所应该享有的级别和其意愿选择其所最需要的福利方式,然后提出申请。这样就打破了福利制度的单一性。虽然和以前所享有的福利水平的货币价值是一样的,但是这种体验式选择能够产生很强的激励作用.也能增加员工的满意度。建筑企业薪酬制度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只有对薪酬制度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的设计,才能保证薪酬的公平性和科学性,充分发挥薪酬制度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使薪酬成为一种完成组织目标的强有力工具。

薪酬管理体系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筑企业的各种不同组织类型,其薪酬战略应有所不同。如果是劳动密集型组织,其员工数量多,知识和技能水平相对较低,实行计件工资、岗位薪酬可能比较合适,可变工资的比重可大一些。对技术密集型组织,员工的知识和技术水平较高,技能工资和绩效模式可能更适应。

三、完善建筑企业薪酬管理制度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企业吸收和保留人才。通过设计具有外部公平竞争性的薪酬水平可以实现企业的人才计划,获得企业所需的人力资源。通过内部公平合理的薪酬水平,企业可以留住所需人才,保持竞争优势。

2.薪酬管理制度能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工作积极性的激励效能。薪酬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管理者通过有效的薪酬战略及其实践,设计出具有内外公平且具有竞争性的薪酬体系,反映和评估员工的工作绩效,即将员工的不同工作绩效与不同的薪酬挂钩,运用等级制方案,加以实施,从而促进工作数量和质量的提高,保护和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具有传递企业目标和价值观的配置和协调效能。建筑企业可以发挥薪酬战略的导向功能,通过薪酬水平的变动,结合其他的管理手段,合理地配置与协调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并且将企业目标传递给员工,促使员工个人行为与组织行为相融合,不会偏离组织目标。

第8篇:建筑企业制度范文

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是我国施工项目管理体制上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和制度创新,必将对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一是有利于提高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在目前建筑施工企业现有的具有项目经理资格的人员中,既有正规院校的毕业生,又有低学历或无学历的人员,这些人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其专业理论水平和文化程度总体偏低。今后,建筑施工企业聘任经考试并取得执业资格的建造师担任施工项目经理,有利于提高企业项目经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助于促进企业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保证企业工程质量安全。

二是有利于建筑施工企业开拓国际建筑市场。目前,虽然我国建筑业从业人数约占全世界建筑业从业人数的25%,但由于缺乏高素质的施工管理人员,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在国际建筑市场上的份额很少,对外工程承包额仅占国际建筑市场的1.3%。因此,实施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有利于建筑施工企业培养高素质的施工管理人才,与国际接轨,开拓国际建筑市场。三是有利于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人才的合理流动。实行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后,建造师作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其综合实力得到国家、社会、行业和业主的认可。具有建造师执业资格的人员既可以选择在这个建筑施工企业执业,也可以选择在另外一个建筑施工企业执业;而建筑施工企业选择项目经理的范围也大大拓宽,既可以选择本企业内具有建造师执业资格的人员,也可以聘用企业外其他具有建造师执业资格的人员。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人才的合理流动。项目经理可以动态有序的合理流动,建立市场的优化配置机制,避免了其由于行政手段而被捆绑在某一个企业里,使他们真正成为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加速了项目经理队伍的职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同时,职业化也促进工程管理的专业化和社会化。

二?建造师制度下中小建筑企业项目经理队伍建设的挑战

第9篇:建筑企业制度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 重要性分析 现状分析 措施和建议

现今,我国的整体经济能力和水平已经获得了比较快的发展,也随之带动了我国的建筑行业的兴起和发展。而就现在建筑行业的整体能力和水平而言,我国建筑行业所面临的市场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建筑施工的管理水平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项目进程,也会关系到企业能否获得最大效益。因此,必须要认清新形势下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建筑工程的相关管理也显得至关重要。

一、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制度重要性

(一)建筑工程产品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决定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建筑工程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不同于其他的市场产品,建筑工程产品具有很明显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对于建筑工程产品质量的检验,不仅需要较为长久的时间,也需要使用者的反馈,因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建筑工程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

(二)建筑工程产品的唯一性和地域性,决定了其建造过程需要有一套规范的制度来管理。

一方面来说,现在的很多建筑工程都属于独立发展的阶段,这也从根本上导致了建筑工程产品具有唯一性和地域性;而另一方面,随着各种行业内容和产品的交织,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也关系着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这也要求要对建筑施工企业加强制度建设的管理。

(三)管理制度在建设工程中贯穿始终,管理制度分前期、建设期、竣工期等,管理制度不仅需要有全局性,还要有针对性。

我国现在整个建筑行业在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建筑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较为严重。此外,建筑成本和资源浪费的现象也较为常见,而对于建筑工程的管理则可以细分为许多部分,因此这些都需要相应的方法对其进行管理,解决现今建筑行业存在的管理问题。

二、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建筑市场蛋糕大,但企业水平良莠不齐,挂靠现象多发,企业间竞争激烈。

随着我国对于各类建筑的需求不断增大,各种建筑施工企业也应运而生。而在建筑市场中的恶性竞争现象也时有发生,这给整个建筑市场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现在的建筑市场上的企业水平差距较大,很多违反市场安全的行为也时有发生,因此需要党和政府对建筑市场加强管理,营造良好的建筑市场环境。

(二)基本生产要素市场(人材机等)占生产成本大头,受国内宏观经济情况影响,市场波动幅度大,采购、租赁过程存在成本控制不力的情况。

对于整个建筑工程而言,基本生产要素的供应也是较为重要的一个部分。而现在对于建筑基本生产要素的供应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建筑工程的管理方面,基本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不想对应,很多有需要的生产要素难以供给,而这类情况产生的直接原因也是因为整个建筑工程缺乏最基本的管理。当整个建筑工程的进度产生变化时,很多需要的材料都没办法进行及时的补充,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整个建筑工程的所需资金和费用,导致更多的资源浪费。

(三)安全、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逐年提高,对管理水平提出持续性的改进要求。

对于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而言,其在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方面,建筑工程中的负责人,企业或者建筑商对于企业的安全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对我国的建筑工程安全管理采取相应的措施。另外,建筑工程的施工单位也没有负责人的建立安全的生产系统,在对于建筑工程的操作中也没有积极进行运用和执行。

(四)建筑企业间竞争不仅是成本的竞争,也体现在技术实力、进度质量控制等方面,需要逐步提高管理水平,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外界监管要求。

目前,很多企业或者建筑团队在对于某一工程进行施工之前,没有对工程的建筑成本进行合理的管理,没有严格按照预算进行成本的控制管理。甚至,很多企业也缺乏基本的管理人员人才,有些企业则管理人员整体素质较低,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整个工程的成本较高,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或者建筑团队的经济效益。很多管理方面的人员对于建筑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也不知道该如何较好的分析和解决,因此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和工程的进度和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建议

(一)加强下游成本控制,采用招投标、零库存等方式控制生产要素成本。

成本高低是建筑工程管理好坏的评价标准之一,因此,要对建筑工程中的成本问题进行较好的管理。同时,还要全面控制整个建筑工程的建筑成本和预算,在施工的过程中合理降低成本。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在工程竣工后对于整个工程的成本进行总结。

(二)加强作业及管理人员技能培训,培养安全质量意识,整体提高作业、管理能力。

安全管理对于整个建筑工程的管理而言,其重要性也是十分明显的。企业和建筑商在对于建筑的施工方面必须要保证整个施工过程的安全,同时,也要注意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要加强整个建筑施工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对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违反安全管理的作业进行管理。与此同时,还要制定一些明确的规章制度对于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进行管理,要保证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

(三)加强企业间整合、股份制改造等手段,通过总承包、联合投标等方式增强市场竞争力。

对于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水平而言,还有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加强企业间的整合以及相应的方式来增强整个建筑市场的竞争力。这种方法不仅能够较好的实现建筑行业的战略性调整,还能有效的促进建筑资本的流动,对于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很大的作用。与此同时,这种方法还能在扩大企业规模的同时,促进建筑企业之间的文化融合。

四、结语

现如今,我国对于建筑工程的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特别是在新形势的背景下,对于建筑工程的管理也显得十分重要。对于目前在建筑工程施工和管理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需要相关研究者更多的努力。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整个建筑工程的管理方面也会有很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龚丽霞.浅谈加强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有效方法[J].科技与企业.2012(06)

[2]柳阳.探索建筑工程管理的发展之路[J].科技与企业.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