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科普知识的重要性范文

医学科普知识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医学科普知识的重要性

第1篇:医学科普知识的重要性范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史大卓认为,慢性病的预防不仅仅是医院和医生的工作,更是全社会的责任,应该发挥全社会的力量,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从娃娃抓起,把慢性病的防控工作做好。

史大卓说,由于医学科普健康知识普及滞后,青少年慢性病将成为重要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青少年肥胖、缺乏运动、吸烟等是成人发生高脂血症、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脂肪肝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2010年国民体质报告》显示,10年内我国青少年肥胖率增长了近50%,城市中小学生肥胖检出率为19.51%,城市男学生1/4为胖墩儿,全国超重肥胖儿童少年已经达到1200万人,占世界“胖孩儿”总数的1/13。80%的肥胖少年儿童将成为肥胖成人,同时也使慢性疾病的患病年龄提前10~20年。如果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中国的肥胖率将很快赶超欧美。

而目前我国慢性病重治疗轻预防现象严重。史大卓说,以高血压病为例,我国人群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仅分别为38%、18%和6.1%,远低于西方国家。因为许多慢性病在疾病代偿阶段,或靶器官严重损伤的的前期阶段,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使许多人认为自己没有病,服用药物干预是不必要的举措。虽然近年来我国相关媒体进行了大量医学科普知识的宣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疗科普知识的普及程度,但针对慢性病预防宣传还有待加强,尤其少年儿童喜欢的卡通宣传几乎处于空缺状态。

此外,有些宣传被少数利欲熏心的人炒作,给慢性病预防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不少患者“因骗致贫、因骗致病”,甚至因骗致死送命。史大卓认为,医学科普知识的宣传从娃娃抓起,是逐渐改变不良宣传现象的一个重要措施。

因此,史大卓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组织医学专家有针对性地编写常规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病、肿瘤、肾病等医学科普读物,作为中小学生辅助教材。把医学科普课纳入学校教育计划,开设医学科普教育课,规范教学时间和内容,做到“有课程、有课表、有教师、有教案、有特色”。

第2篇:医学科普知识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医学普及图书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健康,自我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同时,中国老龄化社会提前到来,由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造成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也日益增多。对于没有医学专业背景的普通百姓来说,阅读医学普及图书是获得医学常识、 提高自我保健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人们对医学普及图书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大量防病保健类的书籍应运而生,同时全国还有数百种普及性杂志及数千种报纸,每月每日都刊载数以千计的健康类科普文章,使医学普及图书市场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部分满足了广大群众的阅读需求。

然而,医学普及图书市场繁荣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医学普及图书中鱼龙混杂的现象十分严重,大量质量不高,甚至低劣的图书充斥其中。这些书中的某些论述或缺乏科学依据,或危言耸听,让人感到无所适从。还有的图书介绍一些中医的“偏方”“秘方”,没有以严谨和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医学,而是利用人们对预防保健知识的渴求,以及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无限夸大“偏方”“秘方”的功效和作用。这些伪科学图书的最大“功效”就是谋财害命。

面对当前医学普及图书出版和阅读出现的上述情况,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防治并举,常抓不懈。

第一,社会各界重视医学普及图书。医学普及图书是传播医学科学知识的载体,内容关乎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其质量是万万不可忽视的。应该鼓励更多的医务人员,特别是一些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学“大家”“名家”拿起笔来,撰写高质量的医学普及类文章和著作。同时有关政府部门或社团组织要建立监管体系,对医学普及图书定期组织评比,把群众的评比与专家的评估结合起来,再将评估结论反馈给主管部门,坚持奖优罚劣。特别要加大对出版、发行低劣医学普及图书机构的惩罚力度。

第二,出版单位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出版单位是精神食粮的重要生产者,是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传播者。要以对医学科学尊重的态度,对人民健康和生命负责的态度,传播和普及医学科学知识。严把质量关,出版高水平的医学普及图书,这是出版单位尤其是专业出版单位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第三,建立过硬的专业作者和编辑队伍。组织一批有社会责任心,有医学背景,特别是临床经验丰富,热爱科普工作,并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的医学专业人士,撰写和编辑医学普及图书,这是保证出版高质量医学普及图书的重要基础。同时还应加强对作者队伍的培训,不断提高医学普及图书的写作能力。

第四,在提高图书质量上下功夫。一是建立评价机制和图书审稿机制,从初稿审阅到编辑、校对,对每一个环节都有清晰、明确的职责要求。二是注重形式创新。目前,我国医学普及图书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写作模式,一些医学专业人士在撰写普及文章或著作时,基本上还是遵循医学论文或专著的写作方式,文章往往是从病因、病理、症状、治疗、预防等方面一一道来,著作以篇章节列题,不具有医学普及图书的特点,也缺乏新意。因此,必须考虑普通大众的实际需求和接受程度,不断创新写作模式,这将直接影响医学科普知识的普及。三是注重医学普及图书的特点。科学性是医学普及传播的基准,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要注意突出科普图书的特点:通俗性、实用性和趣味性,让群众懂得防病、保健的知识,还要在实际生活中用得上,并且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养成良好的保健养生习惯。

第五,不断提高读者的选择能力。一是关注出版单位。指导读者最好选择专业出版单位出版的医学普及图书。二是关注作者的医学背景。读者选书时要看看该书的作者简介,看看作者是否有一定的知名度,是否发表过相关的论文或出版过相关的书籍。最好是临床工作者,或长期从事保健工作的人员,这样的作者往往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专业功底,他们了解读者的疑惑和需求,他们撰写的科普图书一般可读性、实用性会比较强。三是关注内容是否通俗。有的医学普及图书堆砌了许多专业术语,晦涩难懂,让人读后不知所云。读者应尽量选择那些通俗易懂,真实可行地提供医学常识、预防保健知识的图书。四是读者阅读医学普及图书后,有何体会、感受,或采用了专家推荐方法后效果怎样,这些读后体会是评论医学普及图书的一个参考。广大读者尤其要学会利用网络,获取最新鲜和有效的相关资讯,在选择同类别的医学普及图书前,可到相关论坛或有影响力的读书社区搜索关于该类书籍的信息和评价,再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甄别判断。

参考文献:

[1] 医药卫生书稿编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2] 养生保健类图书缘何热销?部分媒体推波助澜?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06-07.

[3] 参见红炉点雪2007年5月3日的网易博客文章《医学科普文章让人困惑》。

第3篇:医学科普知识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医学科普期刊 编辑素质 业务能力

医学科普期刊作为大众健康传播的主流媒体,与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相比,具有知识论述深入、科学性强、传播广、易保存等优点,所以其在科普工作中占据重要位置。因为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重大,应始终把内容的科学性放在第一位,坚持以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素质为宗旨,面向群众,贴近生活,坚持科学性,突出实用性,融入趣味性,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宣传普及医药保健知识。期刊编辑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其水平决定期刊内容质量,医学科普期刊编辑必须在编辑素养、编辑业务能力方面与时俱进、不断提升。

期刊编辑主要承担选题策划、稿件组织、内容甄选、编辑加工等多重职能,其素质水平直接决定期刊的内容质量,可以说编辑是期刊的灵魂。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获取健康知识的媒体越来越多元化,这些都与期刊媒介形成强大竞争。这些都要求现代医学科普期刊编辑具备更高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不断丰富自身知识结构,更加了解读者需求,以策划编发出大众关注、富有特色、科学易懂、读者喜闻乐见的内容。那么具体来说,医学科普期刊编辑需要具备哪些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呢?

1、严谨的科学态度、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在医学科普期刊编发稿件过程中编辑需要始终牢牢把握科学性,坚持健康、向上的格调,严格执行“三审”制;绝不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坚决抵制那些以介绍医学知识为名,宣扬色情、封建迷信、凶杀庸俗的内容;坚决摒弃非科学、伪科学的以及名为宣传先进医学科技实为不法商家促销广告的稿件。编辑始终如一的坚持将会赢得读者对期刊的高度信赖和忠诚,为期刊的健康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2、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编辑的职业道德与编辑在本职岗位上所做的贡献大小关系密切。编辑人员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才有可能在这个传播精神文化的岗位上做出成绩。具体表现在:

(1)敬业精神

编辑工作是一项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事业,敬业精神决定投入程度。投入程度决定编辑是否处处用心、处处留心、处处思考,发掘好的选题;投入程度决定编辑在编校加工过程中是否富有责任感、是否细致入微、是否勤于核查、是否尽可能减少以致杜绝差错。投入程度决定编辑是否乐不思蜀、不畏艰难,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升稿件质量。

(2)职业道德

主要表现在采编过程中始终坚守稿件质量标准,以读者为中心,拒绝人情稿、付费稿,把科学性、准确性放在第一位,努力把读者最需要、最实用的内容纯净地传达给读者。

1、具备选择、甄别的能力

选择和甄别是期刊编辑所应具备的最为重要的能力。是否眼光敏锐、准确、独到也是在甄选稿件过程中决定刊物内容质量的关键一环。另外在组稿过程中,对作者的遴选也是十分重要的,作者的水平决定稿件的水平。这种种的选择和甄别的环节都要求编辑平时加强自身积累、寻找事物的规律、多看多听多想,不断提升判断、选择的能力。

2、具备选题捕捉和策划能力

对于期刊特色栏目和专题的选题策划要求编辑具备一定的选题捕捉和策划能力。有些编辑常问,好的选题从哪里来?其实只要处处留心,好的选题会主动找上你。有句俗语说得好,你的关注在哪里你的成果就在哪里。在这个各类资讯易于获得的信息时代,敏锐地捕捉大众健康热点,并加以甄别筛选,结合自身平时的知识积累和思考的感悟,就能策划出符合时展、符合读者需求的好选题。捕捉选题创意的渠道和方法有很多:比如日常关注和搜集各类网络、电视、广播、视频上的新闻、科教节目、纪录片相关信息;比如借读者座谈、读者调研、读者来信搜集建议,比如在参加医学学术会议以及临床医疗调研过程中获得灵感的启发。在获得选题启发后,还需加入自己的策划创意,如文章切入点、架构等的设计都是至关重要的。常动脑、善思考、多留心,保持持久的好奇心是做文化创意的人员必备的特质。

3、具备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和能力

医学科普期刊编辑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专业基础知识,对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以及预防医学等知识都须掌握。这些学科基础知识能帮助编辑判断内容的科学性,利于其发现问题,并及时核查,对保证期刊稿件的科学性尤为重要。

4、具备较强的科普写作能力

科普写作能力是期刊编辑在采写、编发稿件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把晦涩难懂的医学专业知识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大众,让不具备医学知识的普通读者能够看得懂、用得上,在科普传播中至关重要。如何让医学回归大众,切实指导读者日常生活需要编辑根据读者的阅读习惯、理解程度对医学专家提供的各类稿件进行修改、增删甚至重新编写,突出科学性,融入趣味性,增加可读性,这些都与编辑的科普写作能力分不开。医学科普期刊编辑不但要掌握文字编辑的基本功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比如解剖学知识、常见病多发病名称、症状、医学检查手段项目、各项指征、指标、中西药物常识、养生保健常识等。这样才能保证文章的科学性,避免片面宣传,误导读者。

5、具备与作者沟通及组稿能力

编辑是个杂家,医学期刊编辑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外还需要积累各方面的知识。因为你今天接触这方面的稿件、明天可能接触那方面的稿件,超出专业范围的稿件会经常遇到。这就要求编辑遇到这些稿件时,及时学习,在与作者沟通组稿前做足充分准备,以利于在与作者交流时达成共识,并把你的策划思路、你对读者的了解情况传达给作者,与作者取长补短,共同策划磨合出好的稿件。

数字化时代已经来临,面对人们阅读方式的改变,制作电子期刊、建立各种健康服务网络平台是传统期刊向数字出版探索的有益尝试。在这种形式下,要求编辑在具备传统编辑业务能力的同时还必须掌握现代化编辑出版手段和技能,其中包括掌握和应用互联网、计算机、现代通信技术以及针对不同媒体对内容的再加工能力等,这都要求编辑不断完善自身复合能力,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三、编辑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和获得

1、注重自学,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我们正处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未来的发展和变化需要我们用不断更新的知识和技能去应对。校园所学知识和教材可能已经年代久远或过时,在走出校园的一刻我们就要不断自我充电,在工作中学习,带着问题学习,有针对性、有目标地学习,并且学以致用。学习的内容包括编辑出版各项业务知识和与自身素养相关知识与能力等,在学习和工作中善于总结,寻找规律是至关重要一环,切不可因为忙于日常工作而疏于思考,丧失了提升自身能力的良机。同时新时代的编辑要勇于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通过自学努力完善自身复合能力。

2、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多与同行交流

有针对性地参加一些相关会议和论坛,与同行交流,了解学科前沿、行业前景、发展现状等。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需选择有针对性的、确有良好学习交流效果的会议、论坛、培训,通过与专业人士的交流,了解医疗手段、新药、新疗法的日新月异的发展。编辑如果对新知识不了解就很难编发出读者需要的新内容,还会犯知识性错误。

3、学习最新医学前沿成果,了解健康相关热点

医学的发展是现代科学技术中速度最快的,作为医学科普期刊编辑有责任、有义务把最新医学研究成果、发展动态向读者普及。一方面要求编辑与时俱进、关注和搜集各种信息,学习最新医学前沿成果,掌握医学发展动态,第一时间将相关知识和讯息编入稿件,及时刊发,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求编辑捕捉大众关注的热点,特别是对公共卫生事件能够及时报道并作相关防治知识普及。

结语

医学科普期刊编辑肩负引领百姓安康的使命和责任,其作为知识、文化的传播者,需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素养和技能。数字时代对编辑的要求将更高,编辑需要巩固自身优势和经验,不断学习新观念、新技术,掌握现代化编辑手段和技能,以适应阅读方式和内容载体变化所带来的变革。

参考文献

①王建辉,《编辑角色的多重内涵》,《编辑之友》,2011(5):30

②原媛,《论科技期刊编辑文化价值实现》,《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5):12-15

第4篇:医学科普知识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PBL教学法; 医学生; 临床实践; 普外科

医学教育是为了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医学人才,医学生的临床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环节。为了使医学生毕业后更好的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以更好地承担医疗责任,在实习生的实习教学过程中,运用PBL教学模式,对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以问题为基础的(PBL)教学法是由Barrows教授首创的教学模式,在1993年的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中得到推荐[1]。经过近40年的发展和完善,PBL教学法在医学教学中取得了重要成果,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科学的、成熟的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改革中的到应用和推广[2-3]。普外科学是临床医学中的三级学科,疾病表现多样,传统医学教学模式很难满足教学需要,存在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进入临床的学生感觉教学与实际工作内容不符等问题。在普外科的实习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获取更多的医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技能,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变主导教学为引导、启发式教学,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

1 PBL教学法的起源与发展

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为医学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学生的学习任务也不断加重,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教学需要,要想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人才,必须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如何培训学生使其提高学习能力,建立知识储备,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适应临床对医学人才的要求成为了现代医学教育的首要问题[4]。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创立PBL教学模式,并成功应用于临床教学。此后PBL教学模式在北美获得较快发展,随后欧洲部分学校也进行了教学试验;日本20世纪90年代引进PBL教学模式,香港大学医学院也于1997年正式开始实施PBL教学法。我国大陆在上世纪90年代也有少数高等医学院校开始试点。近年来国内大多数医学院校在部分医学课程的教学中应用或借鉴了PBL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5-6]。

2 PBL教学法的特点

PBL教学法即Problem-Based Learning,特点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的教学方式,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有目的的学习。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是分门别类地进行医学各基础学科及临床各学科的教学,学科界限分明,学科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许多内容有所重复,而且使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脱节,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差,缺乏横向思维。PBL教学分为4个阶段,分6个步骤实施。4个阶段是指:提出问题阶段、收集资料阶段、解决问题阶段、总结阶段。6个步骤是指:课前发放典型病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以往学习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建立知识储备;课堂中根据病例提出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确定正确的学习目标;课后应用一切便利条件寻找答案,解决问题;课堂上进行充分小组讨论,实现学生互动,老师负责指导,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在此基础上确立下一步学习目标和方案。

3 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LBL)的比较

LBL教学法即Lecture-Based Learning,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体,以讲课为中心,采取大班全程灌输式教学。此方法目前仍为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教学法。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LBL)的比较见表1。

4 推进PBL所带来的变革

由于PBL与LBL相比较,在内涵、学习目的、教学形式、评估体系及实际效果等方面完全不同,因此在教学氛围、学生学习状态和教授、教学内容与形式、教师角色与地位等方面避免存在差异。

4.1 课堂教学氛围 基于PBL的课程性质,它创造了一种比传统教学更为紧张而活泼的课堂气氛,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小组讨论形式完成。

4.2 学生 与传统教学相比,学生会认为PBL更真实、更实际、更有意义。在此过程学生学到了更多课本知识以外的知识。PBL使得学生提前接触到了可能跨学科、跨专业的医学相关问题,学生将体会到自身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成就感。但是,由于我国的学生长期接受“填鸭式”教育,对传统教育模式形成一定依赖性,缺乏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能力,部分学生只满足于获取好的“分数”,所以对PBL 教学改革形式会觉得太“花费”时间,这也是一种依赖于以往教学理念和学习方法的表现,因此,学生也应从自身出发,完成角色转换,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

4.3 教学内容 PBL采用与现实临床一致的病案,病案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有助于理解问题。通过讨论、课后学习建立树状临床思维。PBL是从培养临床医生的角度进行实用性知识的学习,以培养合格的、有能力的临床医生为明确目标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学生会经常将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上,而忽略学习目标,此时需要教师采取措施,保证学生既能掌握学习内容,又能将其应用在解决问题上[7]。

4.4 教师 PBL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不再是讲台上的“表演者”,而转变为引导者,从讲台前走向讲桌旁[8]。需要对课前设计和课后反馈有更多思考,这就要求在课前和课后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他们需要观察学生、记录发言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可能会提出和回答若干问题,并促使学生反思,或向学生提供反馈,告知运用与问题相关知识的情况。遇到小组被导向错误的方向时,导师要“忍住”,不做太多干预,这恰恰是学生们学习的良机,会带来对问题更深层次的理解[9]。

5 我国普外科PBL教学模式的特点

我国采取的PBL教学是分学科进行[10-13],与国外的PBL教学不同,PBL的要求是不分学科,以一个临床问题的提出进行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教学。普外科是临床医学中的三级学科,病种丰富、病例资源多、疾病的表现形式复杂多样,要作出正确的判断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临床思维。如何引导、启发和指导医学生将课堂知识应用到普外科临床实践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PBL教学模式锻炼了学生们多方面的能力,如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的能力,归纳总结、综合理解的能力,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的能力,主导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等[14],这些将对今后开展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但是PBL在普外科临床实习中应用仍未广泛开展,我国不少院校的PBL在普外科临床实习中是以兴趣班的形式存在,学生阶段考试及毕业考试内容仍以单科书本知识为主,PBL的优势得不到明确的体现。作为现阶段有中国特色的一种PBL教学方式,目前PBL在普外科临床实习中应用的广泛开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6 我国普外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6.1 学生缺乏主动性,参与性较低 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学生在教学中多处于被动地位,学习主动性较差,主动参与的机会和积极性均较低,教学模式单一。所以对PBL教学改革形式会觉得太“花费”时间,有的学生学习自觉性差,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愿参与讨论,因此部分学生不喜欢PBL教学法,更愿意接受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15]。

6.2 课程设计欠缺 PBL在普外科临床实习中的实施需要进行临床病例和问题的设计,临床病例要典型、全面,问题的提出要辨证,要逐步深入。在我国,这些都无现成材料可用,都必须重新从头实施,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积累经验[16]。

6.3 师资不足 教师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时间来备课,收集、积累、编写教学用病例,而对于普外科临床带教教师来说,除教学工作外还要完成繁重的临床工作,这就导致临床教师进行PBL教学势必要花费更多的业余时间和精力。由于PBL要求分小组进行讨论,5~7人一组,且每组都要求有一位带教老师,目前我国医学院校一个班级的人数为30~100余人,被分为若干小组后,教师需求数量与传统教学相比显然多出很多倍。师资不足已成为制约PBL在普外科临床实习中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6.4 考核机制欠缺 PBL在普外科临床实习中应用仍未广泛开展,我国不少医学院校的PBL在普外科临床实习中是以兴趣班的形式存在,学生阶段考试及毕业考试内容仍以单科书本知识为主,“分数”仍然被校方及学生看得很重,PBL的优势得不到明确的体现。这也是学生参与PBL教学积极性不高的一大原因。

7 结语

PBL是一种西方国家引入的崭新的教学模式,目前在我国处于实践探索阶段。我国的国情与西方相比有差距,如师资问题、教学资源、教材问题、学生素质问题、缺乏实际可行的教学思路、缺乏经验等。但是全面推行结合自身实践的PBL教学模式、着力于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应成为我国医学教育界的共识,也必然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和发展趋势。PBL在普外科临床实习中广泛应用已成必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Thomas A F,Mark A,Paul R.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ophltalonology-A Pilot program for curriculum renewal[J].Arch hthalmol,1999,117(9):1223-1226.

[2]袁修学,袁静萍.P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21):58-59.

[3]孙爱民,袁亚维,刘英,等.PBL教学法与教师角色转变[J].南方医学教育,2008,19(1):8-9.

[4] Schmidt H G,Machiels-Bongaerts M,Hermans H.The development of diagnostic competence:a comparison between a problem-based,an integrated and a conventional medical curriculum[J].Academic Med,1996,71(1):658-664.

[5] Schmidt H G,Dauphinee W D,Patel V paring the effects of problem-based and conventional curricula in an international sample[J].J Med Educ,1987,62(4):305-315.

[6] Snyder S.The administrative tutorial:a PBL workshop for faculty development fellows[J].Acad Med,2001,76(5):574.

[7] Margetson D.Why Is Problem-based Learning a Challenge?In The Challenge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M].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1:42-50.

[8]R R Abraham,P Vinod,M G Kamath,et al.Leaning approaches of undergraduate medical student to physiology in a non-PBL and partially PBL-oriented curriculum[J].Adv Physicol Edu,2008,32(1):35-37.

[9] Hallinger P,Habschmidt B,Leadership and School Culture.PBL Project.Instructor’s Edition.Eugene[M].Oregon:ERIC Clearinghouse on Education Management,University of Oregon,1994:160.

[10]吴尤佳,徐美玉.PBL教学法在儿科学见习中的初步实践[J].交通医学,2009,23(2):221-222.

[11]黄元媛,周振军,黄震,等.PBL教学法在外科学场景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70-71.

[12]陶宝英,曹银观.PBL在我国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现状[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6):508-510.

[13]郑建奇,崔伟,卢毅.PBL结合CBL教学法在眼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国际眼科杂志,2010,10(9):1736-1738.

[14] Louw G,Vivian L,Friedling J.Expanded learning opportunities some important considerations for dissection in the “supported” problem based medical curriculum at the university of cape Town[J].Clin Anat,2004,17(7):587-588.

[15]潘祖光,李金花,何靖,等.生理学双语教学中开展PBL效果的调查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4):467-469.

第5篇:医学科普知识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网络;健康;医学百科;图书馆;医学图书馆

医学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不单单是从事医疗、教学、科研活动的专业医护人员和医学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同时也包括广大的基层社区医生及众多百姓,然而由于他们的工作、学习性质和生活氛围决定了他们获得医学信息需求和对国内外医学领域中的新动态、新技术的主要渠道是期刊、专著、论文等。但是,由于现在因特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他们获得最新信息的机会增加,时间缩短。因此,实现医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发挥图书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增强自身发展能力的需要,它也是信息化背景下一种创新的医学百科图书馆模式,呈现为动态的形式和开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互联网既是工具、环境和载体,也是教育的资源、内容和系统。与传统运用书籍杂志对大量的基层医生和百姓进行健康教育模式相比,网络环境下的医学百科图书馆具有内容的丰富性、模式的新颖性、速度的快捷性、交流的自由性和参与的平等性等特点。同时,由于近年来医学健康教育在抗击“非典”、“禽流感”以及“抗震救灾”工作中显示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如何运用互联网将专业化医学知识充分展现在广大的基层社区医生及众多社区百姓面前、针对社区患者及高危人群行为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深化社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实现全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现状

互联网的医学信息内容丰富、广泛,更新速度快,语言总体上浅显易懂。但信息存在着繁杂重复的现象,难以保证其准确性,专业性,信息权威性。同时,医患互动少,没有充分利用网络的人际传播,从考查过程来看,目前互联网医学传播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信息缺乏专业性

医学健康网站就把专业、准确的医学知识利用网络的扩散优势呈现给大众,通过提供大量的疾病防治知识以及为用户搭建互动和交流的平台来帮助大众获得更多的健康信息以提高自己的健康照顾能力。其中它所提供的信息中平均只有1/3内容来自医学类媒介,其余2/3的信息是摘自各类综合性媒介。网站多从非医学专业媒介中获取信息,可以看出编辑人员对健康信息的专业要求相对较弱。例如:医学频道中72%的信息来自于报纸,其中42%的信息来自综合类的报纸,30%来自医学专业类报纸,而剩余的网站来源中只有5%是来自医学类网站。在这些医学网站中,医疗专家和卫生组织的引用率偏低,使得医学信息的权威性不高。在网络医学健康知识中,内容引用医疗专家、医疗组织的比例总体只维持在15%-39%之间,而且医疗专家和卫生组织的引用大多数是出现在医疗新闻的信息中。更多的医学健康知识中是没有出现过多医疗专家的佐证,有的是“专家介绍说”、“专家提醒说”、“专家提出建议”等,这些模糊的来源并不能证明和确保信息内容的专业性和准确性,甚至在提供医学健康知识的文章中作者是医疗领域专家的更少,比例只在5%以下。

2、信息缺乏可信度

互联网是全球分布式网络,信息从产生到获取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信息来源、获取、使用处于无序状态,也没有信息的严格把关,网络之间的摘引频繁,信息者不承担责任,任何人都可以建立一个网站并声称自己是一个健康专家。因此,互联网上的健康信息质量良荞不齐、大量重复、无用多余甚至是虚假错误,这使得人们在互联网上寻找信息时往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还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健康网站的编辑人员资料、内容编辑方针和程序的缺少,以及这些信息过多来源于网络的、较少佐证、无公开规则把关的编辑形式无法充分保证网站所提供的医学信息的可信性,健康网站通常提供大比例的医学健康知识与意见,甚至是某种健康主题偏颇的、存在着潜在的误导性及相互矛盾的信息。例如:有信息报道肥胖是基因问题,体重不是人为控制的,或者饮食在减肥中不起作用,但有文章推荐个体需要控制他们的体重来维持健康,或培养一个严格的饮食习惯,或推荐更多的体重自我控制方法和减肥运动来减少肥胖问题。任何健康主题在简短的报道由于编辑人员的编辑能力和健康素养等因素,在叙述中某个方面被选择或被强调了,其他的方就被省去或遗漏了,因此难以保证其内容是受众所需要的和对受众有帮助的。信息出口的多元性使得医学信息存在着不完整性或是偏颇的可能,这些影响到了那些依据这些医学信息做出健康决策用户,也降低了互联网医学健康信息的可信度。

3、网络医患互动不充分

目前网络医患互动形式主要采用以用户在线提交咨询的问题,医学网站自动存入,网站注册会员医生回复形式为主,同时提供在线注册医生电子邮件的医患交流形式。在医学频道中,在线专家板块是以引用专家的话语组织的文章报道形式,并不是医生与患者间的直接交流,严格来说不属于专家在线交流。而在健康热线中的专家在线则提供在注册医生的资料和联系方式以供患者问询,从形式上做到了医患的互动,但从医患的际交流上看,在线医疗专家与患者的互动意义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医患之间的交流果不是很充分。一般患者在咨询中没有提供个人的基本资料如年龄、性别、既往病史体征,对于自己症状的表述含混不清也不详细,因此医生的回复也存在多种可能性,要么大而概全,要么需要辅助检查,难以进行个人诊断,更多的则是劝患者进行医院就诊咨询,没有给到患者建设性的帮助,交流效果达不到患者需要的理想度。而大多数医生用电子邮件是为了参考和进行的医生与医生之间交流而不是用来与病人的交流。因此,总体来说互联网医患互动的形式和效果还较为有限,在用户遇到健康问题时,他们能够充分寻求互联网上的健康帮助,从而与医生进行深入探讨,这种网络医患互动形式能大大降低社区居民获得医学信息的时间和成本,这对于其具有潜在的实质益。但提供在线咨询的医生并没有进入医患关系的角色或在从事医疗实践行为,彼此不互惠和医生行为的无责任承担,导致了网络医患互动的不充分,从侧面也说明网医患传播还有极大提高的空间。

二、项目建设

1、网络环境下的医学百科图书馆的内容

网络环境下的医学百科图书馆是由南通大学医学院医学信息系、南通大学数字医学研究所承担的《南通市基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居民健康档案应用平台建设》课题所相应配备建设的省略/网站中普及社区居民健康科普常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常见疾病索引和常见症状索引两部分构成。网络环境下的医学百科图书馆中医学健康科普常识包罗万象、容量巨大、形式多样,突破了传统健康科普知识内容的匮乏和重复,形成丰富、多元知识,从而不仅为广大的基层社区医生及众多社区百姓提供了大量的健康科普常识,也为社区医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料、进一步完善和促进医学工作经验的随时交流和相互借鉴。

(1)常见疾病索引

常见疾病索引主要参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及人体系统的标准,划分为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血液系统、造血器官和免疫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疾病,精神、行为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和营养疾病,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传染和寄生虫疾病,损伤、中毒和外因等其它疾病共十二部分。其内容则主要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部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内、外、妇、儿科等多本权威书籍。每种疾病又分为疾病的病因、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疾病的临床表现、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疾病的治疗、疾病的预后和预防六个部分如高血压。

(2)常见症状索引

常见症状索引内容主要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部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诊断学教材,共有26个常见症状。每个症状分为症状的病因、症状的发病机制、症状的临床表现、症状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症状的治疗、症状的预后和预防六个部分如发热。

2、网络环境下的医学百科图书馆的模式

(1)形式

网络环境下的医学百科图书馆模式新颖,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活泼、最大限度地满足各个不同年龄层次社区居民的好奇心、探索欲和实际动手操作的需要。其新颖性和操作性比信函、电话、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等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医学百科图书馆中寓艺术性、趣味性、知识性为一体来传播健康卫生科普知识,用丰富多样的形式来表现健康教育的内涵,使广大的基层社区医生及众多社区居民在轻松的气氛中领会自我保健知识,在趣味盎然中获得卫生知识。

(2)方法

网络环境下的医学百科图书馆中,通过Macromedia Dreamwear8、GIF Movie Gear4.省略等计算机语言技术,多种形式汇编网络环境下健康医学教育百科图书馆中的各种实用性健康科普常识,从而有利于广大的基层社区医生及众多社区百姓观阅,达到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播健康教育知识。

3、网络环境下的医学百科图书馆的特色

(1)速度快捷

网络环境下的医学百科图书馆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手段和方式,通过互联网能将各个社区的居民联系起来,其速度快、信息量大和覆盖范围大的功能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效率;其速度之快、信息之新更是其他大众媒介无法比拟的,从而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发挥其最大效用,有效提高了健康科普知识教育的效益。

(2)交流自由

网络环境下的医学百科图书馆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时空局限,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广阔自由的领域。只要有需求、能上网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健康教育科普常识的学习。利用互联网低成本联络,不仅大大降低了健康教育的成本,避免了时间上的短期性和形式上的局限性,而且充分保证了健康教育交流的自由度、开放度和可持续性。网络家园根据季节、流行病发病期以及不同人群需要的知识,循序渐进地传授保健、卫生科普知识,使各个不同年龄层次的居民发生情感的联系和共鸣,形成统一的卫生行为规范,达到改变人们不良生活习惯的目的。

(3)参与平等

网络环境下的医学百科图书馆是自由、民主、平等的虚拟空间,任何用户都可以通过计算机以平等的身份进行交流,享受网络环境下的医学百科图书馆带来的各种最新、最权威的健康科普知识信息服务。健康教育的宗旨强调受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突出其主体使用。而网络的“虚拟性”与“隐源性”大大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心灵开放程度。社区居民可以完全敞开心扉、开诚布公地查阅、学习自己的隐私和心理疾患,并在此力求解决疑惑,提高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目的

网络环境下的医学百科图书馆既是健康教育的现代内容,又是健康教育的新方式。它利用网络的特性,不仅实现了跨地域、跨时空的平等交流,广泛传播健康知识,开辟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渠道,而且由于网络是虚拟的人际交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社区居民的思想顾虑和心理戒备,缩短了距离,减少了人际交往中的负面效应。因此,对于拓展健康教育的内涵、方法有着积极的意义,实现“增值”效应。网络环境下的医学百科图书馆一方面把现实空间的仿真情景展现在了用户面前,有利于广大的基层社区医生及众多社区百姓在网络中了解、认识、接受健康卫生各方面知识;另一方面利用网络特有的信息高集成性、双向交流和可选择性特点,有针对性地使广大的基层社区医生及众多社区百姓自主选择所需健康常识的内容和方式,从被动接受健康常识到实现自主性自我学习健康常识,最终培养广大的基层社区医生及众多社区百姓健康生活意识和行为习惯,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璐璐.健康素养信息化服务现状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1):132-134.

[2]徐璐璐,董建成.健康教育共享模式初探[J].中国数字医学,2011,6(4):89-91.

[3]沈丽宁.国外健康信息服务现状扫描及启示[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1,31(6):38-41.

[4]Nutbeam D.The evolving concept of health literacy.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2008,67:

206-207.

[5]Nutbeam D.Defining measuring health literacy:what can we learn from literacy studies?Int J Public Health,2009,54:303-305.

[6]Andrew Pleasant,Shyama Kuruvilla.A tale of two health literacies: public health and clinical approaches to health literacy.Health Promotion International,2008,23(2):152-159.

第6篇:医学科普知识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中医药博物馆 数字科普 发展前景

一、数字科普渐成趋势

当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从网络了解信息,并将大量业余时间交给网络时,科普毫无疑问地翻开了新的一页。数字化的时代,科普必将面临数字化。数字科普是利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各种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科技知识,向社会进行广泛传播并实现互动的过程,也是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利用数字技术进行科普教育的过程[1]。

高校中医药博物馆作为博物馆行业中的一支重要队伍,具备展品的收藏、相关学科的研究和对社会公众进行科普宣传与教育的三大功能。中医药学内涵丰富,具有博大精深的科学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以人为本的健康理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文明的结晶。中医药博物馆作为“传承民族医药文化”的载体,是进行中医药文化保存、研究和传播的重要机构,尤其在弘扬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促进中医药教学科研和对外教学科研和对外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2]所以通过中医药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可以增进人们对中医药的理解与认识,推动中医药知识的普及,促进人们树立科学的健康概念和正确的保健意识,弘扬中医药和中华传统文化。

反观现阶段高校中医药博物馆的科普发展情况,对可以看出在对科普功能的实现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首先,高校博物馆的馆藏展示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开发不足。相比社会上的博物馆,许多高校中医药博物馆都是由原来的标本室、陈列室发展扩充而来的,展品类型往往具有学科专业性和单一性的特点,尤其是中医药博物馆,集中于传统中医药的文物收藏品不胜枚举,但展示的内容较为单一、陈旧,一个博物馆的展品再好,长期不变也会让观众感觉没有新鲜感,自然“回头客”就少了。而且还有大量的文物藏在仓库未被展现出来,资源利用率很低,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其次,高校博物馆与社会缺乏有效的沟通,不少高校博物馆都位于校园深处,主要服务于学校的教师与学生,部分还是封闭性展出,未对社会开放,外界社会不能及时获悉博物馆资源的信息,致使资源白白浪费。而高博科普人员主动对外宣传及科普教育的积极性与力度还不够,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宝贵的文化资源孤芳自赏。

二、数字科普的形式及优势

数字科普的形式多种多样,目前有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等的广泛应用。

在博物馆的展览中,多媒体技术除了传统的文字、图片宣传外,还使用音频、视频、动画,甚至3D动画、虚拟现实、模拟仿真等多种形式传播知识,激发人们对展品内涵的想象发挥,从科普教育角度讲展品可以传达出更多的信息与内容,可以带给人们更多的知识与灵感。成功的多媒体是观众在忽视其技术背后得到的感官享受,是惊叹在数字世界中迸发出的情感源泉[3]。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数字科普上最成功的应用之一就是多媒体触摸系统。针对中医药类高校博物馆的数字科普首先可以把医药资料、声音、影响等资料,通过数字设备进行数字化处理,利用触摸屏、投影灯设备,以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全方位展示馆内藏品。上海中医药大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触摸屏上的实践是计划建设有互动性和实用性的处方赏析、针灸的沿革、珍贵中药材真伪辨别、海洋药物四个触摸屏。通过触摸屏对中医的详细解说,可以使学习中医学者和对中医文化感兴趣的观众对中医药有更深刻的理解,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

数字科普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网络化。对外建设网站,制作主页,利用互联网达到宣传自己和与外界联系进行线上科普教育的功能,在传播知识、文化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知名度,扩大了自身的影响。高校内的相关研究人员还可以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在互联网上发表,以利于对该问题感兴趣的用户进行浏览,从而加强国际间学术研究的合作与交流[4]。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字科普,可以达到馆藏文物资源存储方式“双轨并行”的理想效果:在保持馆藏文物资源实体物质形式传统管理方式的同时,还可以将包括文字图形图像视频音频和三维模型等形式的馆藏文物资源转化为数据信息,形成新的馆藏文物资源信息存储方式,即高校博物馆全部馆藏文物资源都能够脱离其物质载体而实现信息内容的集成与再现[5]。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数字科普系统不仅发挥了传统科普的功能,还弥补了传统科普的许多不足,充分利用各种渠道,真正走出校园,做到资源共享,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

三、数字科普的发展前景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瑰宝,并且中医药与人们的健康生活息息相关,对已有五千多年历史,文物遗产与文化底蕴都十分丰厚的中医药学来说,加强中医药博物馆的科普功能是十分必要的,以此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养生、保健需求。美国博物馆协会总经理和首席执行官小爱德华・埃博认为,“博物馆第一重要的是教育,事实上,教育已经成为博物馆服务的基石”,把为公众提供教育作为博物馆最主要功能之一。结合现阶段高校中医药博物馆在科普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力发展数字科普,可以有效发挥博物馆的科普功能。一方面,高校中医药博物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许多术语对一般游客来说会有一定的障碍或者枯燥感,通过多媒体等形式的展览宣传,可以在内容上做到深入浅出,既传达专业性的知识又增添几分趣味性。另一方面,那些没有来到博物馆的网民游客可以随时随地浏览博物馆的科普网站,查询科普知识,网上的科普知识可以涉及不同层次、深度的内容,满足不同需求的网民搜索,许多不方便前去博物馆参观、中医药基础知识水平不同的游客都能自主选择知识学习,这就大大扩展了科普的对象与范围,加强了博物馆与社会外界的联系与沟通,强化了科普的效果。

数字科普时代的到来无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例如网络化的不断发展会导致对数字技术的过分依赖,有害垃圾信息日益泛滥,也会出现网络炒作等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发展的同时加强保护,防止丢失损害等问题。

总之,处于数字化时代的高校中医药博物馆数字科普建设方兴未艾,许多工作亟待完善,加强数字科普是当下科普工作者的首要艰巨任务,达到更好地宣传中医药文化、思想,树立优良中医药博物馆形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北京数字科普协会.数字科普探究[M].张小林.中国网络科普设施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10-115.

[2]彭丹凤.试谈新形势下高校中医药博物馆的创新与发展[J].内蒙古中医药,2009(1):16-17.

[3]罗月琴.多媒体技术在中医药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J].上海文博论丛,2007,(01):57-59.

[4]彭丹凤.试谈新形势下高校中医药博物馆的创新与发展[J].内蒙古中医药,2009,(01):16-17.

第7篇:医学科普知识的重要性范文

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医学生在校学习四年后,为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般都要到医院进行临床实习,从而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学习临床操作技能。普通外科是临床实行生外科实习部分的基础和重点科室,系统规律地实习带教将给临床实习生未来行医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在就如何改进普通外科实习带教工作谈一些体会。

1 激发学生临床实习兴趣,培养医生成就感

学生进入医院实习,视野一下子宽阔了许多,面对迎面而来的不同疾病、不同人群和纷扰的医患关系,常常会迷失自我。所以在学生入科教育时,就要让实习生树立能做医生、做好医生的信念。面对复杂的医患环境,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摒弃不良倾向,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和保护患者在医患关系中主体位置。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普通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治活动中,从而使之对临床诊治工作产生出浓厚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明白要想在医学上取得成绩,除了牢固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必须重视自己的语言能力、与患者沟通能力以及临床操作能力。尽可能地让学生主动参与各种临床操作活动,如给久治不愈的伤口换药,看到鲜红的肉芽组织逐渐生长至伤口愈合;急性尿潴留患者,经过及时准确诊断后,予以导尿操作,患者露出满意的笑容等等,让学生们从一次次成功的治疗中,一点一滴地积累出救死扶伤、守护健康的成就感,使他们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认真完成各项实习工作。

2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精心设计教学题材

现行的医学教育倡导学生在临床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但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医学临床带教中应该不断增强教师的职业素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要做好普通外科实习带教,一个优秀的普通外科医生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还不够,还必须要有良好的带教意识,娴熟的带教技巧和多样的教学手段。这些要求我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广泛阅读专业期刊,掌握前沿进展,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同时在临床工作中要以身作则,让学生以自己为榜样,引导学生能认真对待临床学习。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重点,教师则需要积极引导,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空间。此外,在给学生带教时,我们可根据自己的带教体会、学生的学习能力,精心设计教学题材,以保证学生对不同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有所了解,从现实情况中掌握具体操作技能,如:采集病史,体格检查,鉴别诊断和临床基本操作。

3 借鉴网络技术,丰富教学手段

现代医学发展一日千里,尤其是先进的理念和设备地出现,使得普通外科的某些病种的诊治发生了新的变化,带教老师要把这些最新的医疗技术融合到带教中,如:在手术室通过多媒体网络实时播放指导腹腔镜手术,让传统术野在现代技术下纤毫毕现,给学生们一个更加直观、生动地手术观感。对普外科传统意义上的解剖观进一步上升到腔镜下的精细解剖观。如传统的直肠癌前切除术(Dixon’s)中,以往只有带教老师的手才能感触到,助手和实习同学根本无法窥视的骶前间隙,在腔镜下可以清晰的看到,原来直肠系膜和“圣洁平面(holly plane)”确实存在。

第8篇:医学科普知识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医学动画 需求 应用领域 优势

一、医学动画的目的与宗旨

满足院方提出的需求,用简单有趣的影像方式,传播医学知识,视觉语言相比于文字更容易让大众接受,因此通过一系列的医学动画普及,可以让医学更贴近大众生活,同时方便于教学和科研领域。宗旨是专注、专一、生动、零缺陷。

二、医学动画相关专业人才及要求

医学动画是集严禁专业性和生动性于一体的演示动画,其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十分苛刻,除了要进行普通的三维动画流程外,还需要由医学指导或者医学编辑、翻译人员,对三维制作者做事前的医学知识培训;所以除了专业动画技术团队还需要医学指导团队(包括医学编辑、翻译团队)的支持,当然也离不开后期宣发处理团队,所以可见医学动画对于普通的动画而言,其娱乐性在医学动画中几乎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医疗知识专业性的严谨。

分开来解析,前期,医学动画制作者需要准确把握院方或者顾客所需;在制作方面,技术色调、明暗、构图以及镜头的设计在保留院方所需的前提下保持动画创作者应有的风格,从专业角度上最大限度地增加动画的推广宣传性;在科学方面,需要制作人员对医学知识的求实性和严谨态度也在作品中贯穿始终;最后,在成片的推广方面,也需要有团队提供的专业性建议与指导,最大化的达到宣传、交流、科研各方效果最大化。

三、医学动画背景

在国外医疗动画很成功的运用于科普教学,科研及手术实验中。

近些年来,随着数字媒体行业的蓬勃发展,数字媒体行业与我国的各个行业都开始相互碰撞。医学动画的出现则将医学与数字媒体行业融合在了一起,大大加速了医学知识的普及与传播,而现在医学动画则是更多用于广告宣传和传播之上。

不管是医学科研机构,还是医学专业院校教学,甚至各级医院,医学动画对于这些单位进行科研、教学工作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很多特殊专科医院更是用医学动画作为医院专业治疗技术宣传的载体,在各大影视媒体进行广告投放,以达到宣传医院科室的效果。

同时,医学动画也是日常教学以及广告宣讲最常见的手段,医疗动画是医疗领域必备的教学工具,医疗专业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传播和教育,尽管人们有极强的理解力,但许多事情仍是看不见的,只有将专业知识转换为人们更易理解的图像影像信息,将不可见的信息通过动画形式转换为可见信息,才更利于知识的普及以及医院的宣传。

四、医学动画应用领域

一般来说,医学动画的应用领域分为三大类:科普宣传、教学以及科研学术交流领域。具体来说,在科普宣传领域中,医学动画主要用于手术类相关知识的普及、相关公益活动的开展与宣传以及医学知识的展示活动;在教学领域则一般用于以下五种范畴内:手术的模拟、手术的辅助、保护医生和降低培训费用、仿真模拟医用器械的使用方法以及以教学为目的还原手术过程;最后在科研学术交流领域,医学动画还能很好地进行病理分析、解释药理的作用机制、模拟合成手术的方案、对已发生的医疗事故进行复原合成模拟并且还能在医学报告、论文演示中插入。

五、医学动画的优势

医学动画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可以将眼睛观察不到的、摄像机拍摄不到的医学现象和世界准确、生动、立体、简单化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让接受培训者能够设身处地的带入场景,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医学教育和科普进一步的完善。

(一)限制性小

医学动画不受天气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且具有真实性、准确性、直观性,能够完成很多实拍无法完成的镜头拍摄。譬如是一些危险性较高的镜头和一些肉眼无法看到的世界都可以借助医学动画很好地完成,而通过实拍就难以实现。

(二)操作性强

虽然医学动画对于制作技术的要求比较高,但精准性和可修改性也很强,即使是在动画制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医学操作的错误,也可以马上进行修改,而实拍却无法完成修改。

(三)画面感强

实拍广告在拍摄过程中画面感较差,没有任何美感,导致观众感到乏味、无趣,所以医学实拍广告的可看性较差。但医学动画广告不同,由于动画的色调较为活跃、鲜明、艳丽,所以画面感较强,也可起到一种美化的作用。

六、以医学动画在冠状动脉旁路手术中的应用为例浅析其作用

医学动画给人以直接的视听体验,可以很好地解决当下医学界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所以,其现在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例如,冠状动脉旁路手术的普及及推广在没有与动画结合的情况下,由于其在面向大众时,具有不可见性,这会大大的阻碍这一手术的相关科普、教学、教研共工作。

第9篇:医学科普知识的重要性范文

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其特殊性,不仅由于它流行面广,感染率高,携带率高,而且有慢性化的倾向,并已确认80%肝细胞癌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所致。我国约有1亿人H Bs Ag阳性。乙肝病毒对人体的损害,不是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的必然结果,而是通过机体免疫反应所引起的人体感染。

乙肝病毒侵入人体后首要出现的一项血清学标志之一是H Bs Ag。而且抗-H Bs是特异性的保护性中和抗体,它的出现表示体内的乙肝病毒被清除并能保护机体抗乙肝病毒的再次感染,在体内可保存多年。H Be Ag是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继H Bs Ag出现的第2个血清学指标。它的阳性患者及携带者中H Be Ag与DNA聚合酶密切相关,故H Be Ag阳性说明血清中有乙肝病毒存在并有病毒复制,传染性强。抗一H Be是H Be Ag刺激机体而产生的相应抗体,抗-H Be阳性表示机体内乙肝病毒复制减弱,传染性降低,是预后良好的标志。

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传播的重要方式,也是高流行区H Bs Ag携带者存在的重要原因。孕妇体内的乙肝病毒可通过脐带传给胎儿、通过生产过程中胎儿损伤的皮肤传染给新生儿,生产后可通过乳汁传染。为了降低H Bs Ag携带者人数和乙型肝炎的发病率,阻断母婴垂直传播,防止婴幼儿携带H Bs Ag是控制和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一个关键问题。

乙肝疫苗可分为血源乙肝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后者包括酵母重组乙肝疫苗和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乙肝基因工程疫苗。由于乙肝血源疫苗H Bs Ag资源有限和容易造成生产环境污染,自1997年底在我国已经被禁止生产和销售。高质量的重组酵母乙肝疫苗自1996年已批量生产,其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优于乙肝血源疫苗。

目前对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的推荐方案为。0―1―6月龄全程免疫程序,10ug/次,(成人20ug/次)。但最近完成的一项对126名儿童第三针减量接种(接种剂量分别为10―2ug,10一Sug,10-10ug,20-2ug,20-5ug,20-20ug。)的追踪观察显示,T12(首次接种疫苗后12个月)抗体达到高峰,以后抗体水平逐步下降,9年中各组抗体水平(GMT)均相似(p>0.05),第9年时GMT分别为7.6、6.4、9.9、6.1、9.7、5.4,HBV人年感染率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疫苗保护率各组均大于75%。疫苗初种第3针减量不影响疫苗近、远期效果。

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因素:

(1)对乙肝病毒携带者母亲的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随访24个月,18%(32/178)出现免疫失败。并且随着母亲血清H BsAg,H Be Ag的升高,其新生儿发生免疫失败的危险性升高。

(2)血源乙肝疫苗经上臂三角肌注射的免疫效果优于经臀大肌注射。

(3)用酶联免疫法对、1000名学龄前儿童H Bs Ag及相应抗体进行检测的结果显示,出生后立即接种的儿童产生抗体率为98.4%,出生6个月至1年接种的儿童产生抗体率为88.9%,3年以内未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无1例产生抗体,而且H BsAg携带率为39.5%。结果发现新生儿开始接种乙肝疫苗的时间越早,预防效果越好。新生儿在出生后的24h内接种乙肝疫苗,能有效控制HBV的母婴传播。

许多孕妇都是乙型肝炎病毒的携带者。乙型病毒性肝炎对人体危害性较大,而且具有传染性,其传播途径复杂,主要以血液为主。大量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母婴传播是构成乙型肝炎高流行区的重要传播途径。婴儿出生后即对病毒性肝炎易感,约1/3的婴儿感染是通过母婴传播。新生儿感染HBV,则将有90%可转为慢性H Bs Ag携带者,因此,乙肝的传播已成为影响人口素质的重要问题。母婴传播乙型肝炎的几率与母体血液H Bs Ag和H Be Ag阳性有关。为了有效预防和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注射乙肝疫苗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

浅谈普通内科的必要性

张烈光

当前,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许多医院为确保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内科采用了以器官分科,划分为各三级学科,如肾脏、心脏、呼吸、消化、内分泌等。一些二级医院也将内科进一步分为专科及其亚科,并鼓励其开展高、新诊治手段。还有一些医院正在效仿。故普通内科在医院内的定位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从学科发展的历史来看,在上个世纪的前半叶,大内科是普遍存在的科室,即使在大的教学医院,内科学系下面也不设分科。大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医学科学有了蓬勃的发展,大内科下面的专科开始出现。专科的设立无疑推动了临床医学的发展,为广大的患者带来巨大的益处;今后专科仍然是开展专项研究、应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治疗特定患者的科室。与此同时,各类的“专家”出现了,而“专家”的桂冠却吸引了众多的学子和医生把它作为奋斗的目标。 内科由于它的范畴广阔,无人能够具有如此广博的知识,因而很难称得上“专家”。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某一症状可由不同系统、不同器官的疾病所致,同系统、同器官的疾病可产生不同的症状和体征,如甲状旁腺腺瘤(或癌)引起的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可因高钙血症以疲乏、食欲减退,恶心.便秘等极具“普通”的症状就诊,也可因反复泌尿系结石和感染,或骨痛,或消化性溃疡等问题分别就诊于肾内科、风湿内科或消化内科,最后可能由内分泌内科检查确诊后转普通外科治疗。专科医生虽然在专科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对除此之外的领域却涉猎甚少,面对并非单病种的患者,他们常不知所措,最后不得不依赖于综合性医院的帮助,有的甚至需要转院治疗。有些专科医院的医生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由于受工作环境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养成了只注重于患者的专科情况而忽略了患者的整体情况的习惯,最终酿成严重后果。所以基层内科医生应该不断更新完善扩展普通内科知识,建立将相关知识互相联系的意识,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医学理论的突破、 医学技术的发展、 医疗器械的进步和药品的增多,使许多疾病的诊治更加专业化和细微化,从而提高了疗效。但是并非所有的疾病和健康问题都需要专科医生,只有10%的疾病需要在专科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仅5%,患有疾病的人仅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WHO同时指出:未来的医疗服务应逐步转向以全科家庭医疗为主,各国应大力培养全科医生。普通内科医生更是大众需要的医务人员。因为他们不只是被动地治疗患者,更肩负着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的任务。另外,与社会和行为因素相关的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肿瘤等的日益增多,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由于上述疾病存在多器官和系统的损伤,有时专科医师不能熟练驾驭总体情况,只有普通内科医师才能从整体上考虑患者的全面情况,给子更好的照顾。以点带面,在其他很多病情诊断和治疗方面,这就是专科医生知识局限性和普通内科医生优势的体现。

内科是一个涉及面广和整体性强的临床学科,是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内科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任何一名合格医生必备的条件。因为人是很复杂的整体,而医师的服务对象是有独特生理、心理特征的人,医生重要的职责是通过对服务对象进行各种检查后做出诊断,必要时进行适当治疗。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医生知识的广博性是很重要的。例如,面对同一发热的患者,内科医师可以在排除其他类似疾病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化验检查,节约化验费用和缩短明确诊断的时间,并减少误诊的机会。内科医师虽然不如专科医师那样有非常专业的知识,但在综合性治疗中可能更具有优势,况且在患者诊断明确时可以转诊到专科医师处,享受专业化的处理后再转回来。而医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也需要有一个内科的大环境,因为正确临床思维的建立有赖于丰富的内科专业基础知识。因此年轻医生到基层医院工作的前两年内应采取全医院轮转科室,使他们的书本知识得到很好的运用和提高,最终成为高素质的全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