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化学学科知识与能力精选(九篇)

化学学科知识与能力

第1篇:化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目前学术界对“科学素质”尚无公认的确切的定义,但有关科学素质的论述却有许多。科学素质(Science Literacy)一词源自英文( Literacy) 。Literacy的原始含义主要有两层:一是指有学识, 有学养, 跟学者有关; 二是指能够阅读,能够书写, 对象是一般的普通大众。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科学素质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不断地发生了变化和得到了发展。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技术、科学与人文等已发展成为科学素质的重要内涵。如1996年出版的美国科学教育国家标准提出:科学素质是指个人选择和决策,参与社会、文化事业和经济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对科学概念和过程的认识和理解,也包括一些特殊类型的能力。同时美国在国家理科“内容标准”中对培养“科学素质”列出了八项内容:统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作为探究的科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 地球和空间科学; 科学和技术; 个人和社会前途中的科学;科学的历史和本质。

在我国,人们对科学素质也进行过探究, 但都是把科学素质的内涵概括为几个范畴,或把科学素质的内涵划分为几个方面或几个构成要素。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①三因素说。一是有人认为科学素质包括三个层面, 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科学方法与思维、科学精神与价值。二是有人认为科学素质指的是学生在接受一定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和接受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所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和人类自身完善所需的基本品质和能力。这种观点认为科学素质涵盖科学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科学品质(科学道德、科学情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意识、科学习惯) 、科学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注意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归纳能力、表述能力、创新能力) 等三个方面。三是中国科普研究所袁正光老师把科学素质的结构划分为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非智力结构三个方面来论述。②四因素说。一是有人认为科学素质至少应包括科学精神和态度、科学知识、对科学过程的理解(主要是科学思维、方法和技能) 和活动能力等四个方面。二是有人认为科学素质是现代人的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一个人的科学认知水平、科学认知能力、科学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的综合体现。三是有人认为科学素质是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科学知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素质。科学素质是由科学知识(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科学方法(自然科学一般方法、学科科学方法、学科学习方法)、科学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 、科学精神( 科学观、科学品质)构成。③五因素说。一是有人认为科学素质的内涵是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五大因素构成。二是有人认为科学素质包括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作风等五个方面。三是2002年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考化学测量研究与实践》一书指出:科学素质主要指自然科学素质,是指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 经过教育和实践发展起来的人们认识自然和应用自然规律的内在品质。基本科学素质包含科学知识与技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科学方法(自然科学方法、学科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认知能力、科学实践能力、科学创造能力)、科学观( 辩证唯物主义观、科学价值观、科学自然观) 、科学品德(科学兴趣、科学情感、科学意志、科学态度) 等五个方面。④六因素说。有人认为科学素质是指在接受一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适应人类社会发展所需的基本品质和能力, 诸如科学情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实践意识、应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六个方面。

根据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科学素质内涵的论述,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学生科学素质的时代要求,具体表现在四个维度: 科学探究( 过程、方法与能力) , 科学知识与技能,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及综合对三个领域的理解:科学的三个层次:知识、方法、观念, 观念是最高境界; 文化的三个层次:符号、规范、价值观, 价值观是最高境界; 教育的三个层次:知识与技巧、方法与态度、感悟与价值,感悟与价值是最高境界。我们认为科学素质是一种视野、是一种方法、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观念,它是学生在认识自然和探究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内在品质和能力。科学素质主要由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和科学品质五大要素构成。

在科学素质的五个构成要素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它是一个德育和智育相互兼顾,知识、观点、能力协同培养,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综合考虑的系统工程。科学知识和技能是构成和发展科学素质的基础要素,科学素质的形成必须以科学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科学方法和科学能力是科学素质的核心要素, 科学方法、科学思想是科学素质的翅膀, 科学品德是科学素质的灵魂。科学品德严重影响着智力因素的水平, 是整个科学素质结构中的动力条件; 科学思想是导向; 而智力是科学素质的核心,其中能力是科学素质的发展方向。在科学教育过程中,通过学生的探究, 能逐渐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 形成良好的科学品德, 同时促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思想。

二、中学化学教育中科学素质的基本内容

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培养是以形成科学的观念、知识、方法和态度,从而形成科学能力为根本目的, 以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科学素质为目标的教育。这是基础理科教育的共性之一。下文按照科学素质的内涵定义,分别论述化学学科的基本科学素质内容。

1.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发展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也是中学化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它既能提高学生对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又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科学观的形成。化学知识总量大,增长快, 在化学教育中只能选择那些对学生认识世界、面向未来及自身发展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作为学生的学习内容。中学化学中的科学素质知识主要有: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实验知识、有机知识和化学计算知识六大块知识体系。

其具体体现在:①初中阶段要学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初步知识,氧气、氢气、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 酸、碱、盐的性质及无机物之间的相互反应规律的知识和有关溶液的基本知识; 学会使用化学用语的技能、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进行基本化学计算; 初步学会学习化学的方法。②高中阶段要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 物质的量、氧化- 还原反应、化学反应的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和电化学胶体等基本概念和理论; 卤素、碱金属、氧、硫、氮、磷、碳、硅、镁、铁等主要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有机化学知识;进一步学会使用化学用语的技能、化学实验技能和化学计算技能; 学会学习化学的方法。③对化学学科的一般了解,包括化学与社会、化学科学新进展、化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化学学科知识与生活、自然、生产联系十分紧密,现行的课标和教材只是为学生提供化学知识的一个信息源, 大量的信息还来自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及自身, 在教材的知识点外, 大量使用的是潜在的化学知识点。

第2篇:化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关键词】 化学 教师 科学素养

对于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国家现行之教育制度也许有着诸多的合理与不合理,但不管怎样这都不是一个普通的教师可以把握的,我们能做到的只能说,合理的尽量去发扬,不合理的根据自己实际的情况尽量去避免。但作为一个从事教育的人,他个人的教育素养是完全能够把握的。究竟一个教师应该具有哪些科学素养呢?本人据自己近十几年的化学学习和教育经历有如下几点看法:①基本科学知识;②化学专业知识;③化学科学素质;④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1 基本科学知识

现代社会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其联系日趋紧密,知识高度综合化。以化学为例,在大学的课程中,由化学衍生出的二级学科:材料科学,其中既有化学的知识又有物理学和生物学,数学等学科的知识甚至社会学与哲学也包含在内,如若失其一端,则整个课程就无法进行下去。

2 化学专业知识

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有深厚的化学专业知识是最基本的要求。所谓专业知识,一是指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化学史知识和一定的化学科研与实验能力;二是指专业提高知识,指化学专业发展的新成果、新知识、新观点。中学化学教材是以化学基础知识来培养和形成学生科学方法、科学品质的载体。中学老师必须掌握精深的化学专业知识,必须对中学化学教材能“上通下达”,才能很好地教书育人[2]。新成果、新知识、新观点为现代科学注人了活力,不了解新成果、不学习新知识、不接受新观点,原有的知识就会成为一潭死水,而失去原有的生命力,这样的中学教师将如何胜任信息化时代的教学工作呢?

3 化学科学素养

关于科学素养,我国有学者将其涵括为:科学情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实践意识及应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学者认为科学素养包括以下三层涵义:一是科学的世界观; 二是明白科学与技术的区别,能够意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带来的重大影响,包括积极的与消极的影响;三是人们运用科学知识用理智的科学态度来改造客观世界的意识。而化学科学素养的核心是“探索求真”其价值是认识价值,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诸方面。化学教育又是以化学教学活动为主渠道进行教化育人的一种社会实践。其基本宗旨是遵循时代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科学素养与化学科技价值观的培养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利学品质以及博爱的情怀[3]。

4 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在教育科学理论方面具有较高的造诣,才能深入理解和熟练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提高化学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是教师立教的根本,是教师教育行为的先导。而现代教育理念又是指那几点呢?我总结了如下最为重要的五点:

4.1 素质教育理念。这是作为中学教师首先就得具备的理念。现代教育扬弃了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吸纳的教育思想与方法,更注重教育过程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工作及其内化为人们的良好素质,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在人才整体结构中的相互作用、辩证统一与和谐发展。现代社会也是一个创造知识的社会,只有在素质教育下才能培养出创造和创新的人才。

4.2 全面发展的理念。现代教育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因此它更关注人的发展的完整性、全面性,表现在宏观上,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由专业性教育向通识性教育的转变,在教育方法上采取德、智、体、美、劳等几育并举、整体育人的教育方略[4]。

4.3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今天这个大背景下,社会已经由重视科学技术为主发展到以人为本的时代,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以促进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崇高事业,自然应当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

4.4 个性化与开放性理念。这是一个充满个性的时代,丰富的个性发展是创造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源泉,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它需要大批具有丰富而鲜明个性的个性化人才来支撑,因此它催生出个性化教育理念。

4.5 和谐的理念。和谐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现在国家正在全力建设和谐社会,而现代教育也主张把教育活动看作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这一整体既包括教育活动内部的教师、学生、课堂、实践、教育内容与方法诸要素的亲和、融洽与和谐统一。所以,现代教育倡导“和谐教育”,追求整体有机的“生态性”教育环境建构,力求在整体上做到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营造出人才成长的最佳生态区,促进人才的健康和谐发展[5]。

参考文献

1 21世纪化学高师毕业生应具备的科学紊质.天水师范学报,

第3篇:化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关键词] 化学教学 新课标 教学方式

通过阅读《化学课程标准》,得知新的高中化学课程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课程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反映了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力求使高中课程更全面地展示未来公民所需要的化学科学素养,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谈一下自己对《化学课程标准》的学习。

一、在新课标下化学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先要有一桶水”。可是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一桶水已远远不够,今天的教师需要具备的是源源不断的自来水。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学科,在21世纪将继续展示其无穷的魅力,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身为化学老师的我们应具备哪些专门的知识呢?我认为应具备三方面的知识:化学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

1.化学学科知识

化学学科知识即教师既要熟悉、深刻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还要具备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的专门知识,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因人而异,但根据当前化学教师的工作任务,化学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应该包括学科内知识和学科外知识。学科内知识是指化学教材中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和教材的结构安排以及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较高层次的化学理论、化学学科的体系框架、化学学科发展史、探究化学学科知识的标准与思考方式、对化学学科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和价值判断等内容。学科外知识是指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化学学科最新成就等内容。学科内知识反映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内容,还反映教师学科知识的深度,这部分内容不仅有助于教师讲清“是什么”,更有助于教师讲清“为什么”,使教学做到深入浅出,得心应手。学科外知识反映教师学科知识的广度,这部分内容可帮助教师灵活多样地处理教材,缩小教学内容与新知识、应用之间的差距,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条件性知识

条件性知识,即教育教学中所运用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包括学生发展、课堂互动、个体差异、教学评价、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计划与目标等,掌握条件性知识有助于教师认识教育活动的规律,也有助于教师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对教育进行灵活而有效的调控,从而顺利实现教育目标。

新课程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现代基础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必须具有关于青少年发展与教育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即要真正拥有这两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地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知识增长各方面指导他们全面发展。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就无法成为一名新课标的执行者和实践者。

3.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即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这类知识大多数来自于实践,是教师经验的积累。具有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可以使化学教师在课时计划、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材呈现、课堂练习、家庭作业的检查以及课后评价等方面游刃有余。

实践性知识得以提高的基础是教育教学实践,核心是反思。化学教师开展研究是提高化学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所以我们要积极开展课改实践,并要善于经常对自己或他人的教学实践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进行反思和总结,由感性上升为理性。

二、增加化学试验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所谓增加的实验是指大纲教材中没有而新课标教材中具有的实验。例在人教版教材(必修1)中增加了一些基本操作实验,让学生在高一开始阶段尽量多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必需的实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树立通过实验学习化学的观念,并为学生顺利进入后面的化学学习奠定了实验技术与操作的基础;例增加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联系工农业生产的实验,体现在“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技术”这两大模块中。

在新教材的内容变化中看到化学教材内容丰富多了,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加对化学的了解,满足他们学习化学的需要。“实验化学”模块以实验探究活动为主进行了有关训练,能满足高中生探究的欲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化学、理解化学,同时把学习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化学,感到学习化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面对新教材实验呈现方式的要求,对化学实验教学和化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实验教学是我国长期存在的突出的薄弱环节,实验能力不强成了我国高中学生的普遍现象,面对新教材新实验形式和要求,教师应该采取如下应对策略:转变实验教学的观念、提高实验教学能力、提高实验的分析评价能力。

三、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标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

四、追求和谐的课堂教学

追求和谐的课堂教学即追求课堂教学形式与教学效果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在新课程改革中,化学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化学专业知识、深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素养,还要不断创新,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在教学中多方面、广视角融入相关学科知识,积极开展教育实践,通过教育科研不断反思,为新课标的实施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第4篇:化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关键词:综合理科考试;高中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294-01

应国家的迫切需要,国家教育部确定了高考"3+X"方案,且率先在广东实行成功。我省预计2002年正式实行。这一方案旨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以适应新世纪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我们要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活化他们头脑中的文化知识。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正确理解和把握综合科目考试的指导思想与命题模式,尽快适应这一模式,并指导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认为中学化学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重视"双基"教学,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

为适应综合能力的考试而忽视"双基"教学,无异于"无源之水"、"无米之炊",最终将得不偿失。因为中学教育是全面的基础教育,使学生掌握好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当然也是高考改革不会改变的一个目标。综合科目的考试比单一科目的考试更强调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趋于多变与灵活。但综合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以各单科知识为基础和载体的,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各单一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有可能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科间交融才有可能实现。

从对综合理科试卷分析看出,综合理科涉及的题型,除了学科之间知识渗透融合的新题型外,还保留了相当比例的单一学科(包括学科内综合)题型。所考察的知识点中,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占了相当的比重。即使综合试题所涉及的内容,也是各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无非是进一步融合而已。因此,在化学教学中,仍需认真钻研教材,依据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形成良好的化学学科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在高考中以不变应万变,即综合能力的提高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双基"之上。

2.重视各学科的知识交汇,加强多学科综合题解法研究

在强化学生"双基"教学的同时,还必须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考试不但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一方面要狠抓基础,把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抓牢,还要引导学生,抓好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和联系,注意抓好本学科内的综合。另一方面,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点进行融合,抓好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如化学与生物、化学与物理、化学与数学、化学与语文等,这些学科间具有相当的联系(随知识的深入,进而形成生物化学、化学物理、物理化学等各专业)。这样,通过相关学科联系,既有利于本学科的教学,同时又对相关学科的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使同学们在学习中注重同步发展,齐头并进。因此,弓l导学生既重视本学科内的综合,又注重运用其他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化学问题尤为重要。当然,作为教师,也应了解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点,使不同学科间加强交流,各学科知识点相互交融、互相贯通。另外,还应探索一些综合目的解法,形成一些新的思路和思维方法。

3.重视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设计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近年来,高考实验题的比重逐年加大,特别是2000年综合理科的试题,不仅一重视对实验能力与操作技能的考查,还增加了学科间综合能力的考查。如试卷第25题,涉及生物与化学两个学科。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这一发展趋势,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强化对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第5篇:化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教师资格证网权威2016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汇总,更多2016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汇总相关信息请访问教师资格考试网。 2016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汇总 中学 2016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综合素质》 2016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教育知识与能力》 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英语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思想品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高中 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英语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思想品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说明:因各方面不断调整变化,此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出入,请大家予以指正!

第6篇:化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关键词:素质;知识;能力;人才;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批准号GH11029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依据,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方案,是实现培养具有素质、知识、能力结构人才的途径和方式。用什么样的理念构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用什么样的体系体现学校的优势和特色?用什么样的途径提高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符合度?

一、构建具有素质、知识、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精神,主动适应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人才培养,学校根据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要求,为全面推进我校学分制改革,优化课程结构,扩大学生学习的自,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实践能力、注重创新精神、突出个性化培养,构建具有多元文化特色和鲜明民族特色的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跨文化素质的复合型应用性专门人才。因此,学校围绕民族高校学生应具有的素质、知识、能力等特征为理念构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构建具有素质、知识、能力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从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出发,整合教学资源,按知识体系设置课程,搭建通识教育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与改革,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开发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素质,实现素质、知识、能力协调发展。

(1)按教育内容构建知识体系,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综合目标。

(2)将知识体系转化为课程体系(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培养计划),注意课程间相互衔接,避免内容的重复,优化了内容结构,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3)在保证总体要求的前提下,针对工学、理学、医学、艺术、农学、师范教育等特点,有区别地选择和设置课程与教学内容,满足了不同学科专业的需要。

(4)加强通识教育和专业(学科)基础教育,为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搭建平台,以提高学生工作适应性和终身学习能力。

(5)强化实践教学,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课外培养计划中,都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有利于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

(6)加强了多元文化教育,不仅在知识体系中设置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而且在课内外等综合活动中,都设置了多元文化教育内容,为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素质奠定了基础。

(7)通识教育选修课和科技文化素质讲座的开设,为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教育奠定了基础,为发展个人才能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三、构建具有素质、知识、能力的人才培养途径

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以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为主要内容的主流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优化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加强多元文化教育,提高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加强基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注重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一)培养方案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学校各专业按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环节三大教育内容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1)通识教育内容一般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外语、计算机信息技术、体育、通识教育实践训练、科技文化活动、自主学习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人文社会科学素质和自然科学素质,外语、计算机等工具性知识的应用能力,体育锻炼技能和终身体育能力,为专业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2)(2)专业教育内容一般包括科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基础实践训练等,重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3)实践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内实践和课外创新两部分,含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中的实验、实践,课内实践教学,课外实践创新等。

(二)培养方案有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根据学科专业特点,构建了医学、教师教育、艺术、农学、法学、工学、理学、经管、语言、人文等多个实践教学类型,体现出“两个结合、三个层次、四年不断线”的特点。

(三)培养方案有利于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包含了大量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学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跨文化知识和具有创新性质的实践知识,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体现在:

(1)通识教育课程中的四大系列公共选修课,规定学生至少修读8-12学分,要求学生跨学科门类修读非本专业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体育艺术方面的课程,以此拓宽学生知识面,共享多元文化资源和综合性大学的学科门类丰富的资源。

(2)开设科技文化素质讲座,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到校讲座,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启迪了智慧,提高了跨文化素质。

(3)在专业选修中设置了跨专业选修学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四)建立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个性人才培养

实现民族高校培养具有素质、知识、能力的人才,必须强化多元文化教育特色,才能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学校整合多元文化办学资源,进一步构建具有跨文化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跨文化素质的民族人才。

1、发挥典型的双语双文化环境优势,培养双语或多语特色人才。

延边大学地处民族自治地区,具有典型的双语双文化环境的优势。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注重培育双语言双文化的特色,在培养多语特色人才上下工夫。在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中开设朝鲜语以及朝鲜族传统文化等相关课程,让学生接受朝鲜族文化的熏陶。在英语、日语专业招收零起点考生,培养具有英日汉朝四语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

2、发挥区域优势,实施中外合作涉外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与韩国、日本、美国、朝鲜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培养与交流关系,通过学分互认和共同学位制等教学管理机制,在经济学类、管理学类、语言类、师范类、农学类等专业建立了“3+1”、“2+2”分段或交换培养制。通过中外合作涉外培养,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复合型涉外人才。

3、建立了除学前教育外的完整教师教育体系。

学校建立以来,学科专业建设始终具有民族师范教育的鲜明特色,一直承担着为中国朝鲜族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任务。构建了除学前教育外的完整的教师教育体系,打造了不可替代的培养中国朝鲜族民族师范教育师资的地位与作用。

第7篇:化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中学化学教学应以提高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中心,这是时代的要求。本文试就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科学素质教育的内容作一初步探讨。

1.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

科学知识在构成科学素质五要素中起着基础作用,它是人类世世代代积累和传递下来的宝贵遗产,它是今后学生从事科学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基矗因此,在中学阶段通过化学课程的教与学的活动,要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化学的基本知识。

化学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但化学知识总量大,应该选择那些对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社会以及自身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最典型的关键性知识让学生学习。这些知识主要有:①最基本的化学现象和事实、最普遍的化学常识及科学史知识。②化学计量系统,化学用语,命名法。③最重要的化学概念和最根本的化学原理,包括溶液理论、气体定律、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热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④典型金属、典型非金属、过渡元素、稀有气体以及有关的化合物知识。⑤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核化学、生物化学、环境化学、地球化学、化学分析、化学合成。⑥化学与社会、化学科学新进展、化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化学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的重大应用以及与当前社会发展与生活密切关联的问题。

2.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科学素质教育的第二个方面应该强调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科学能力应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因为,从社会的生存和进步来看,这种能力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对具体科学概念的掌握,不论这些概念有多么重要。笔者认为,科学能力应是获取科学知识和探索科学新知识的能力,自然科学方法论是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的依据,科学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在科学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师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组织学生学习各种科学知识,训练学生的科学能力。

科学能力是一个属于能力范畴的概念,其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如有观察、思维、想象、实际操作和创造能力等,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着重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培养。

(1)实验能力(包括观察能力)

观察与实验能力是科学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一种全面的综合能力,包含相当高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把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具体化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按一定的认知目的安排观察或实验的活动。②让学生独立地完成观察与实验。③使学生学会如何记录、分析、观察和实验所得的资料及数据,导出正确合理的结论并进行报告。

(2)思维能力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包含的范围很广,化学学科知识的特点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也非常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事物进行对比、类比、逻辑推理的能力。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利用有关化学知识的特点,进行相关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进行碱金属族元素教学时,利用该族元素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特点,在已知钠元素的性质后,可以演绎推理出其他元素的性质,培养学生演绎思维能力。同时,利用它们具有不同的电子层数,又可以进行各元素性质的对比,找出它们性质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对比能力和分析能力等。

(3)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一种较高要求的科学能力,是建立在观察、理解、思维、记忆等能力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使学生具有自学能力,能独立地获得和探求新知识,这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可以具体化为以下两个方面:①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②着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训练。

(4)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能反映学生科学能力好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学习、消化知识,不断扩大知识范围和增大知识深度,以及提高自学能力所必不可少的能力。在中学化学的教学实际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应帮助学生和要求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能做到:①掌握所学化学概念和规律产生的背景或实验条件和现象。②掌握所学化学概念和规律的确切含义,会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的原因。③掌握所学的化学知识和其他化学知识的联系、区别。④掌握所学的化学概念和规律的成立条件和应用范围,且会依据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解释作出正确的推断。

(5)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力也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未来社会需要更多的创造型人才。人人都具有创造能力,只是程度高低不同而已,创造能力能通过教育和训练予以提高。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有意识地使用创造教育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从而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②注意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特点,培养学生善于对已知事物进行怀疑和再思考,能够打破习惯性思路,提出几种另外的解决问题的办法。③注意联想能力的培养。由于化学学科知识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能力。④注意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中,让他们有机会充分施展才能和创造性。

3.教给学生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科学研究中所遵循的途径和所运用的各种方式及手段的总称。掌握科学方法无论从学习知识的角度或者从发展能力的角度来看都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学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是有一定难度,但教给学生普通的自然科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下列程序来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1)搜集有关资料、文献和数据

观察,实验,条件控制,测定,记录。

(2)分析、研究和处理有关资料、文献和数据

资料和数据的处理(表格化、方程化和图线化),分类。

(3)得出规律性结论

科学抽象,发现规律,模型化,提出假设,验证假说(得出结论、形成概念)。

4.促使学生逐渐形成科学意识

笔者认为,科学意识包括两重意义,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自然科学观。二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要有科学意识的进行对待、处理或解决。

辩证唯物主义的内涵丰富,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但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很多唯物主义的观点,这是化学科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具有的特点。例如,可以促使学生逐渐树立起物质第一性的观点,树立起尊重事实的观点,树立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的观点,树立为科学而不断探索、不断奋斗的观点等。

促使学生形成化学科学意识,这也是化学素质教学的一个应重点加强的方面。我们的教育最起码应做到:一个受过中学化学教育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化学问题时,不要求他们能说出问题的原因,但应具有知道这是化学现象的化学科学意识。就好比说,一个公民走在大街上,看到汽车后面排出尾气,他应该意识到这些气体会污染空气。

要促进学生形成化学科学意识,最主要的手段应该是让学生参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可以采取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亲身经历周围环境中存在的化学问题,让学生形成化学能给人类带来利益的观点。同时也应告诉学生,如果不合理地利用科技成果也会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及社会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第8篇:化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 化学教学 综合素质 新视角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030

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在实际的教学中越来越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初中阶段学生刚刚接触到化学学科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化学素质引起重视。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更好的提升初中学生的化学综合素质,值得初中化学教师深思。下面,笔者就提升初中学生化学综合素质的新视角进行探析。

一、要求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

我们在谈促进学生的化学综合素质的过程中,应该引起重视的就是要求学生扎实的掌握基础知识。不管是现代教学过程中,还是传统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都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但是很多教师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在认识上出现了一个误区,那就是只注重促进学生学科全面的发展,忽视了基础知识部分的教学。

化学教师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对基础知识的教学引起重视。初中阶段学生刚刚接触到化学学科知识,只有学好基础知识,才能更好的进行学科学习。为了使学生扎实的掌握基础知识,也为了促进学生化学综合素质的提升,一方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认真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并采取有效的监督措施,促进学生有效进行基础知识学习。另一方面,学生也要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引起重视,认真理解每一个知识点,熟练掌握每一个知识点,打好化学学习基础。

二、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学生不仅要能够有效的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还要能够对基础知识进行有效应用。随着现代教学的发展,学生能否对基础知识进行有效应用,已经成为衡量学生学科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到化学学科学习,因此,能否具有较强的知识点应用意识与能力,与教师的引导有密切联系。

在新时期的教学中,要求化学教师要将对学生对知识点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实际的教学中去。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应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例子有效结合起来,进而使学生意识到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点,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可以给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运用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点加以分析,使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得到锻炼。同时,教师在初中阶段就注重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不仅对学生初中阶段的化学学科学习有很大帮助,而且对学生以后的化学学科学习及其它学科的学习,都有很大帮助,因此,教师也应该对其引起高度重视。

三、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实验作为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提升学生的化学综合素质的过程中,应该对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引起重视。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也是推动化学学科发展的动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提升,一定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与技巧。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积累了一些有助于培养学初中学生的实验能力的方法与技巧,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引起重视,学生只有对化学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进行实验的积极性。初中学生由于刚刚接触到化学实验,因此对化学实验有较强的好奇心,教师要逐渐将学生对实验的好奇心转化为对实验的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实验的喜好长期的延续下去。

(二)熟练掌握实验器材的操作方法

教师在培养了学生的实验兴趣的同时,还要对实验器材的教学引起重视。进行实验活动离不开实验器材,初中阶段学生会接触到一些较为简单的化学实验器材,学生只有掌握了简单的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才能通过对器材的应用,去完成不同的化学实验,一旦学生难以有效的掌握实验器材,那么学生实验能力的提升将成为泡影。教师既要准确的对学生进行实验器材的教学,同时又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效的掌握相关的实验器材的操作方法,为学生有效展开实验活动奠定基础。

(三)为学生提供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

为了很好的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师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多进行实际操作的机会。对于教材上要求学生到实验室做的实验,教师要组织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只有通过亲自操作,才能真正的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通过学科学习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大量的知识点,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很大帮助。虽然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化学知识较为基础,但是也能够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应用,去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学生在运用学习的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时,思维会变得更加活跃,同时对学生的学科学习也有很大帮助。

为了更好的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进行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只有进行独立思考,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使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有效培养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不管是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还是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的过程中,我们都应该为学生留出一部分进行独立思考的时间。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9篇:化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将知识管理概念引入高校图书馆实际工作,介绍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策略,并从三方面探讨了创建高校图书馆新型服务模式一知识服务。

一、知识管理的概念与内涵

知识管理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所谓知识管理,是指一个组织整体对知识的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创新的系统化管理过程,目的是提高组织中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创新商业模式,增强核心竞争力。纵观人类信息交流的历史,“信息管理”历经4个阶段:文献管理时期;技术管理时期;信息资源管理时期;以创新为出发点的知识管理时期。显然,知识管理理论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而提出来的。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在网络环境下的必然产物。它充分地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特征信息化、柔性化、创新和适应性。因此,知识管理的实质是对知识的综合化管理,具体而言,一是,对知识内涵的管理。由于知识本身包括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因此知识内涵管理不仅仅是对显性知识的收集、加工、组织和传播.而且是创造性的利用知识,促进知识的转化,挖掘隐性知识,实现所有知识创新与共享。二是,知识外延的管理。知识管理应不仅仅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挖掘、利用的单一性管理。而应是在包含上述知识管理内容的基础上,同时包含与知识内涵有关的各种资源的复合型管理。

(一)知识管理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一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指应用知识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方法,合理配置和使用高校图书馆各种信息资源、设备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充分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与知识需求。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本质是将图书馆的工作对象由文献单元深人到知识单元;由注重显性知识的搜集、整理、利用,转变到既重视显性知识,又重视隐性知识的开发与利用,从而深化图书馆工作的社会化与服务化机制。

图书馆业务活动的流程是“知识采集——知识加工、整理——却识传递。图书馆文献的购置即知识采集,是图书馆员通过听取读者意见,结合馆藏现状,考虑资金状况、读者借阅情况、读者阅读习惯等诸多因素,精心筛选,向出版商或书商购进相关文献。从而实现知识的加工与传递。而这一切的终极目标是为了知识消费。通过知识传递,读者获取、内化知识,继而实现知识利用。这样,完整的图书馆业务流程就完成了。知识管理流程“知识生成——知识积累——知识交流——知识应用”,与图书馆业务活动的流程是基本相似的,二者相应环节的作用机理与功能亦基本一致。可见,知识管理与图书馆业务活动的流程基本一致。

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与知识资源,是知识存储、加工、传播与共享的重要部门.在高校图书馆进行知识管理理论的应用实践,不仅体现了人、信息技术和知识等要素,而且有助于促进高校图书馆知识资源与人才资源的优化结合,强化高校图书馆学习功能、教育功能、服务功能,提高高校图书馆在知识经济环境的适应力与竞争力,而且有助于高校图书馆深人挖掘自身潜力,实现知识的创新与共享,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因此,高校图书馆需要创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知识管理。

(二)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策略

1、显性知识管理策略,其采用的是“文档”方式,对组织所有信息进行索引和分类,建立搜索引擎,使人们可以搜索到所需内容,其本质是将知识与知识的开发者剥离,以达到知识独立于特定的个怀或团队的目的,而后,知识再经仔细地提取进而汇编成法典并存储于数据库中,以供人们随时反复使用。

例如,图书馆采编部门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部门,其所使用的专业性知识,有一定的规律性,我们可以考虑采用显性知识管理策略。将每年购书原则、标准及目录分类整理,按学科和时间建立索引数据库。同时,采编部门的文献分类和编目的方法体系形成书面文档,并将这些文档放人电子文档库中。使得部门知识形成多种形式文档,便于图书馆其它部门的员工通过自学或其他方式进行再教育,而且可以以很低的成本多次重复使用,真正实现知识共享。

2、隐性知识管理策略,由于隐性知识不易形成独立于知识创造者的形式,其传播主要通过人与人的直接交流方式进行,强调的是个人间、的交流。知识共享是通过“人到人”的方式进行的,即通过与拥有相应知识的人进行直接接触实现知识的共享和传播。例如图书馆有些工作经验、工作流程是隐藏在个人头脑中的,对图书的分类、标引等等。我们可以在图书馆局域网上使用个人之间的通讯网络,大家可以自己介绍工作中的经验、心得和体会。

3、构建知识管理系统

知识管理是对组织所拥有和所能接触到的知识资源,如何进行识别、获取、评价,从而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的管理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管理的基本活动都要在信息系统上展开,首先将获得的知识以文件的形式存人信息系统中,然后通过信息加工工具将知识分类、组合,以产生新的知识,最后通过网络系统将新知识分配组织成员,使知识真正产生效益。

4、创建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新型馆藏结构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对知识资源进行全面开发,通过利用知识资源,为用户进行决策优化,提供人性化服务,以实现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不仅强调对显性知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强调对隐性知识资源的挖掘与利用。而传统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一般注重显性资源的建设,忽略了隐性资源。因此,笔者认为面对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理论的实际应用,有必要对高校图书馆知识资源进行重新划分,即:

二、图书馆的知识服务

(一)知识服务的内涵及目标

知识服务是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和知识创新的需要,通过用户知识信息需求和信息环境分析,对用户整个解决问题过程提供的符合用户需要的知识产品的服务。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的地位与作用将取决子图书馆能否向用户提供有效的知识服务,在于是否具备利用广泛的信息资源为用户带来价值创造或价值增值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图书馆必须将核心能力定位于知识服务,即通过对知识信息的析取、整合、集成、创新而形成知识服务的核心能力,并将这种核心能力融人用户的问题解决和环境的分析之中,从而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创新的服务。图书馆通过挖掘和发展知识服务的核心能力,提高核心能力的知识含量,提高核心能力对用户活动的支持层次和力度,确保能够提供用户所需的关键性服务,确定核心能力在信息服务市场占据主导性功能层次,具备明确和独特的知识与技能,从而保障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市场有效性和市场竞争力,使图书馆在更高层次、更直接方式、更关键性活动和更全面过程中支持用户的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从而提高智力内涵和有效性,增强面对市场的竞争能力。为此,图书馆必须进行服务模式的创新,提高信息服务的知识含量,将传统的信息服务转变为知识服务。

(二)知识服务的内容

1、学科知识门户服务

这种模式按照学科专业来组织网络学术资源,通过建立专业门户网站的形式来提供服务。网站定期动态报道专业化信息资源更新情况,报道专业领域学术动态,组织开发专业化的资源评价,提供专业分类导航和基于语义的知识搜索引擎,拟此来支持用户的知识任务,满足其知识需求。按照不同专业建设相应专业的网站,将专业信息资源导航、专业化网络检索工具、图书馆资源检素、专业论坛、专业研究和会议动态、专题文献报道、专业咨询频道、馆员与用户博客、RSS等集成在这个网站上,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知识服务。

2、学科馆员式服务

该模式按照学科专业领域来组织人力和资源,是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一种模式。高校图书馆安排具有专业背景的学科馆员负责一个或几个专业,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与用户联系,可以深刻了解用户信息需求、信息行为以及反馈意见,从而提出系统的专业信息资源建设意见,并反馈给图书馆管理部门。这种服务,不但能够起到调整、协调、反馈和动态跟踪作用,而巨可以提供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信息咨询服务。学科馆员可以通过面对面或网络交流方式,与学者、专家、学科带头人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者与专家、学科带头人对他们将要开展的工作或科研所需要的信息、知识的要求,馆员应深人到某一学科中去,配合学者与专家、学科带头人,从他们要从事的某一项工作的筹备到结束或课题立项到成果鉴定,进行全程定期跟踪服务,对各专业学科知识相关的知识、成果评价的知识、权威信息源或载体的知识等描述、评价和揭示,对全文数据库进行智能类聚和链接,提供专业细化、面向课题的个性化专题服务。通过综合各方面信息,将其进行挖掘与整理,实现各信息、知识间的知识单元的链接,揭示某一学科或专业的知识内容,为知名学者与专家、学科带头人提供他们所从事的专业或学科的科学研究。

学科馆员可以说是图书馆在用户群中的触角,通过他们与用户接触,可以使知识服务更有效,并且对整个信息交流体系的重构提供了一定的组织基础。

3、个性化用户定题服务

定题信息服务即“信息的选择性传播”,是信息服务机构根据一定范围内的用户对某领域的信息需求,确定服务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进行信息的搜集、筛选、整理,以定期或不定期形式提供给用户的一种服务。定题信息服务可分为主动的定题服务和被动的用户委托定题服务。前者是信息服务人员在广泛调查创新主体信息需求的基础上,选择适用面广的主题作为服务课题,然后主动与用户联系,根据用户需求建立信息用户服务档案,从而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服务。后者是信息服务人员根据创新主体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及时有针对性地向用户推送实用信息,帮助用户有效地解决科研、生产和经济活动中的一系列难题。定题信息服务以较高的查全率和查准率来保证有效地满足用户需求。个性化用户定题服务是一种主动服务,一种跟踪服务,一种知识挖掘服务,一种面向解决方案的增值服务。因此,在服务过程中,要紧密与用户联系,明确其知识需求,完成知识需求定位,在此基础上确立课题,进行知识挖掘,并不断跟踪用户知识需求调整服务策略,最终形成知识解决方案。

知识服务有别于传统信息服务的特点之一,就是更加强调图书馆应为不同需求的读者开展个性化服务。对高校图书馆而言,由于高校图书馆读者的学历层次、专业背景差异性较大,所以不同读者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将读者个性化服务作为构建知识服务模式的重点内容。

个性化知识服务是个性化服务与知识服务的有机结合,个性化知识服务是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的内容之一,个性化知识服务是图书馆以对原有信息或知识的搜集、组织、分析、重组后形成的知识为基础:根据读者的问题和环境,融入读者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提供有助于读者个人的、有效力的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因此,在高校图书馆开展个性化知识服务就是通过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满足不同读者在特定时期所需要的特定信息或知识的服务,有效支持读者个人的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

知名学者与专家‘学科带头人是高校各学科或专业发展的领军人,高校知名学者与专家、学科带头人对图书馆的服务要求主要集中体现在研究型用户的需求层面,即:研究型用户是知识需求的主体,需要掌握反映当代学术水平的最新知识,需要反映国内外有关课题的历史状况、当前水平和未来发展趋势等综合性知识,他们所需要的不只是一个个信息片断,而是精炼、浓缩的系统化知识内容,在不同的研究阶段需要不断地获取与课题有关的大量、系统的知识及实验数据。因此高校图书馆为知名学者与专家、学科带头人开展个性化知识服务极为重要。

高校图书馆应根据本校知名学者与专家、学科带头人的数量,以及本馆馆员的知识服务素养和能力,为知名学者与专家、学科带头人配备学科馆员,在条件较好的高校图书馆,可以为每一名学者与专家、学科带头人配备一名学科馆员。此外,馆员还要为知名学者与专家、学科带头人提供他们研究或工作的学科领域最新研究动态,各个学科当前以至将来的研究热点,预测学科的发展方向,提示和提供学科研究的核心信息源。通过搜集、挖掘、整理、加工、提供、利用这一系列的知识服务,为知名学者与专家、学科带头人提供满足他们需要的对其工作与研究具有支持作用的知识或信息;同时,馆员也应在上述服务完成的某一阶段或全程服务完成后,将该服务过程中所触及到的文献、信息或知识进行整理、组合,利用计算机技术将这些资源再次丰富到专家数据库中,既完善某一知名学者与专家、学科带头人的工作与科研成果资源,又使某一学科或专业的研究得以深人。

高校教师是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有别于其他教学层次教师,需要经常利用图书馆提供的文献、信息与知识资源,及时追踪所授专业或学科的发展动向,掌握先进的理论,为广大学生实现“传道一授业一解惑”与教师自身业务能力提高的双重目标。所以为辅助高校教师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高校图书馆责无旁贷要为教师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提供充足的教学、科研信息或知识,提供满足高校教师高等教育教学任务与科学研究所需知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