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早期教育的原则范文

儿童早期教育的原则精选(九篇)

儿童早期教育的原则

第1篇:儿童早期教育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早期儿童数据系统;早期儿童系统;美国;启示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07/08-0080-05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联邦及各州政府均致力于早期儿童系统的建设与完善。所谓早期儿童系统建设,是指建设一个旨在让卫生与健康、保育与教育、家庭支持与服务、早期干预等四个相对独立的儿童服务领域的工作被有效整合的完整系统,从而更有效地为儿童的成长服务。〔1〕从目前早期儿童系统建设的情况看,各个领域工作的整合相对容易实现,而领域间的协调目前仍存在许多困难。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领域间往往无法共享数据和信息资源。在美国,除父母等家庭成员外,教育人员、医务人员、家庭支持人员及早期干预专业人员等,都可能在各自领域内积累了儿童成长过程的丰富信息,但这些信息往往只在领域内使用,非本领域内的机构很难共享这些信息。因此,突破领域间的壁垒,充分实现数据共享,即建立早期儿童数据系统,成为构建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早期儿童系统的核心。

建设数据系统需要依据一定的规则,将原本各自独立的数据库彼此联系起来,按照公用和可控制的原则来实现数据共享。早期儿童数据系统建设的目的是将来自各个领域的有关早期儿童的信息联系起来,以实现有效共享。这一数据系统的建设不仅可以为儿童的发展提供积极的支持,而且会为有关政策的制定、教育质量的监控与提升等提供重要的参考。本文拟分析当前美国早期儿童数据系统的建设状况,期望能为我国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一、美国各级政府在早期儿童数据系统建设中的作为

1.联邦政府

一方面,联邦政府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各州建设早期儿童数据系统,鼓励各州合理借鉴K-12数据系统的开发模式和方法,并充分考虑与K-12数据系统的融合。例如,联邦政府当前正在推行“力争上游:早期学习挑战”计划,将早期儿童数据系统的建设列为核心内容,并倡导进一步扩充K-12数据系统,建设PreK-20数据系统,即将已有数据系统向前延伸到学前阶段,向后拓展到高等教育和就业早期阶段。联邦政府的倡议为各州早期儿童数据系统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另一方面,联邦政府为各州早期儿童数据系统的建设提供了诸多具体支持。例如,通过全国性的数据系统建设工程,建立了若干具有示范意义的州立早期儿童数据系统;帮助各州解决技术层面的难题,如确定统一标识符等;推动各州建设纵向数据系统,注重纵向衔接,并将儿童的学业成长数据与教师、学校、家庭和社区环境的相关数据相关联。〔2〕联邦政府的一系列举措有效激发了各州政府开发本州早期儿童数据系统的积极性。

为了防范个人信息被不当及非法利用,联邦政府于1974年颁布了《家庭教育权利和隐私法案》(FERPA),又在1996年颁布了《健康保险流通和责任法案》(HIPAA)。这些法案曾一度影响了在早期儿童发展各领域内建立统一数据系统的进程,因为人们担心跨机构分享数据会侵犯个人隐私。近年来,各领域的相关机构已经意识到合理保护隐私与合法共享数据的平衡对促进儿童健康、安全以及未来学业成就的重要性,由教育部、健康与人类服务部等联合组成的跨机构数据工作组目前正致力于解决这方面的技术问题。〔3〕相信随着观念的逐步统一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机构间数据共享与隐私保护的冲突会逐步减少,隐私保护问题将不再是早期儿童数据系统建设的障碍。

2.州政府

在联邦政府的鼓励与支持下,美国各州政府近年来在早期儿童数据系统建设方面开展了许多重要工作。

一方面,各州政府积极审视本州有关早期儿童发展数据的收集、使用及共享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发展策略。以康涅狄格州为例。2008年初,州政府要求州早期教育委员会就以下几个问题整理出有关数据:①本州有多少早期儿童享受了州政府提供的两项及两项以上儿童服务?②在一个特定时间点,多少儿童得到了服务?③为早期儿童提供服务的总成本是多少?④哪些服务项目效果最佳?为回答上述问题,州早期教育委员会花了6个月时间对本州的5个儿童服务机构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现有数据资料很难回答上述问题。这次调查还揭示了当前各州数据系统共同存在的问题:对数据的操作定义不一致,不同项目之间的数据不兼容,数据操作的平台不统一,数据质量不高,相关人员缺乏有效的培训和支持。〔4〕在建设早期儿童数据系统的过程中,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另一方面,各州政府借助全国性组织的支持和协助,努力建设本州的早期儿童数据系统。2009年,7个全国性的专业组织合作成立了早期儿童数据协作组,与各州政府合作,从儿童保育与教育领域着手建设早期儿童数据系统,并投入实际应用中。该协作组目前已经确立了早期儿童数据系统的建设目标及基本原则,并在几个州建立了示范性早期儿童数据系统。〔5〕

虽然早期儿童数据系统建设的目标是共享四个儿童服务领域(卫生与健康、保育与教育、家庭支持与服务、早期干预)的数据,但是目前大多数州尚处在数据系统建设的起步阶段,均把系统建设的起点放在了保育与教育领域。这是因为早期保育与教育领域的数据系统与K-12数据系统相对容易衔接,早期儿童数据系统的成效较易显现。这也说明早期儿童数据系统建设突出实用性特点。

第2篇:儿童早期教育的原则范文

(一)朱熹家庭教育的基本主张

1、取便于童,循序渐进

在古时,童蒙教育一直备受重视,一些家长让其子女从很小就开始诵读古经,但是因为儿童在那个年龄并未长成成熟的心智,无法清楚地理解古代经典的含义,出现了“消化不良”的现象。朱熹针对此教育现象,想要为儿童读书取便,就得为那些古经典添加注解,如他后来编著有《四书章句集注》《仪礼经传通解》等,方便儿童阅读,只有这样儿童才易汲取书本的精华。他认为除了让儿童诵读经书之外,还应该根据儿童身心的特点即不断长成的心智,适时的更新教育内容,开展一些新的教育训练,提升其子女的心智水平。在教育过程中,只有遵循教育规律办事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易子而教,督促教诲

朱熹非常怜爱自己的子女,教子心切,在平时著书和交友过程中,无不体现朱熹的教育子女的心境。在婴孩时期,朱熹都是亲身教诲子女,教以读书识字,培养日常品行习惯。子女长成一些后,朱熹觉得自己的能力有限,就采取了古时“易子而教”的方法,目的是给子女提供质量优等的教育,将自己的子女交给别人教诲,希望老师严格督促其学习。期间他为了使儿子朱塾能有大出息,先后诚请林用中,名师吕祖谦等人教导,想用老师们的学术品行来熏陶朱塾的养成,使之成为国之栋才。

(二)朱熹家庭教育的主要原则

1、以身作则

朱熹非常重视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作用,认为父母要以身作则,不仅要“言教”,更重要的是“身教”,“正己以格物”,为孩子做好榜样。

2、立规训导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生活中处处需要规矩,这样生活的轨迹才得以正常。朱熹在家庭教育中同样重视规矩的作用。朱熹根据自己成长经历以及结合前人的家庭教育想,在对儿女进行教育的实践中,编写了许多家规、家训,作为约束子女的规则,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有规可循。

3、严而有慈

做父母的应该怎样给予子女爱呢?有的家长说满足孩子的需求,不让孩子受委屈,这就是很好的爱自己的儿女。然而,事实并不然,父母应该做到有原则的给予爱,要慈而有严,朱熹在进行家庭教育实践过程中同样也体现了这个教育方法。在他的眼中,父母疼爱自己子女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疼爱也要讲究原则讲求一个“度”,爱不能变化成溺爱,更不能成为放任自流,否则将导致“骄情坏了,当长亦凶狠”。

二、朱熹教育思想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现在许多家长谈及到家庭教育儿女的话题都是很伤脑筋,不知道如何更好的教育子女。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人们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完善自己,在任何阶段都不能松懈。所以就有了从娃娃抓起教育,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此外,随着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每个家庭基本上都是生养一个孩子,这样就会出现全家都围绕这一“宝”而转动的现象,即孩子在家是“小皇帝”“小公主”,众人呵护,十分娇宠,溺爱方式的家庭教养屡见不鲜。面对这样的家庭教育现状,需要我们采取怎么样的行动来指引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呢?我们应该怎样汲取古时蒙养教育的有益成分呢?作为一代大家,朱熹的家庭教育思想是古代蒙养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关注朱熹的家庭教育思想必定为我国当前的家庭教育的改革提供重大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本着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理性的对待其思想价值,防止在历史中丢失本我。

(一)重视开发早期教育的价值

朱熹非常重视早教,他认为儿童从诞生之日起就接受良好教育的熏陶,利于其品行的培养。早期教育,是人生中的启蒙教育,具有基奠的意义,在这个时期,儿童的大脑处于快速生长的关键期,如果能顺应儿童的发展习性和发展要求,顺势利导,将会收到很良好的效果。在“知识爆炸”的年代,早期教育可以提高人的学习起点。此外对当今社会而言,早期教育是提升儿童素养的最佳途径,在开始阶段儿童是否得以正确引导、教育,关系到今后我国国民素质高低的严肃问题。因此,对儿童实施早期教育,意义深远,应该引起每一位家长的重视。那么应该如何有效的开展早期教育呢?首先我们应该注重儿童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会儿童自己穿衣,自己吃饭,自己盥洗大小便,自己收拾玩具等,培养独立动手的意识和能力;其次,应该注重儿童智力的开发,应抓住智力发展的关键期,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多让儿童接触一些读物,做一些智力游戏,多启发儿童思考,敢问为什么,家长积极地给与解答,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最后要寓教于游戏,爱玩是幼儿的天性,不能无情的遏制。但也不能让儿童放纵的玩,要有教育的玩,即在游戏中贯穿教育的因素,让其不知不觉的受到教育。

(二)倡导循序渐进的家庭教育方法

朱熹分别对小学和大学教育这两个阶段提出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按照儿童的长成规律进行教育,符合每个阶段儿童的发展特性,循序渐进的进行引导教育,而不是一蹴而就的进行教育,这一点是非常值得称赞的和学习的。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要想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就必须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的规律,为儿童成长提供适宜的环境。少若成天性,习惯之养成,儿童在小时候各种行为习惯还未养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应该抓紧有利时机培养儿童养成正确的习惯。同时,对于儿童的养成应该顺其自然,不能强求,使之成为一个身心健康之人。首先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要全面了解幼儿的认知水平,在其原有水平上促进成长。有的家长想让自己的儿女成为“全才”,僭越儿童的智力发展的阶段,报了各种学习辅导班,有钢琴,舞蹈,绘画,象棋等,五花八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身心俱疲,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阻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其次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善于发现和培养孩子的特长,充分发挥其潜在能力。在生活中观察儿童所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而不是一味地牵着儿童鼻子前进,让儿童成为自己的主人。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孩子一生下来,首先进入家庭,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生活环境。中国古代特别重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作用,所谓的“齐家”,目的就是创设一个理想的家庭环境,使儿童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自然似之”。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家庭集体的完整和团结一致是良好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环境对一个人身心发展影响是很大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第3篇:儿童早期教育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智力开发;重要性

一、早期智力开发的重要性

1.教育学家们对幼儿早期智力开发的观点

大多数教育学家认为幼儿早期智力开发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学龄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例如,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非常重视幼儿早期智力教育,他认为儿童出生后三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一生的任何阶段;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有这样一句令我们震惊的话:“婴儿生下来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晚了两天了。”可见,他也是非常重视幼儿早期的智力开发的,并启示人们对孩子的教育越早越好。还有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姆,以千名幼儿为实验对象,通过对他们长达20多年的跟踪研究发现:若以17岁时孩子的智力为100,8岁时才进行开发,只能开发20%,4岁时进行开发却能达到50%,而更大的潜能开发在3岁以前。

2.早期智力开发的生理学依据

有人质疑幼儿早期智力开发是否存在生理学上的依据呢?近些年来,从科学家动物方面的实验研究表明:早期经验对脑解剖学和脑化学有着明显的影响。有些相关研究表明,如果忽视了儿童的早期智力开发,忽视了给儿童以一定数量和种类的感觉刺激,忽视了儿童交际的需要,那么,等他们长大一点后会比那些正常开发智力的儿童显得落后,他们智商也会很大程度上地低于正常儿童。另外,近年来,也有脑科学家研究表明,一般人只用了大脑智力潜能的10%,尚有90%没有得到开发。成年以后,这些“脑资源”就被废弃了,致使“流水不回”,仅成为平庸之人。因为在婴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一旦延误了大脑生长发育期的开发,脑组织结构就会趋于定型,潜能的开发就会受到限制,即使有优越的天赋,也无法获得良好的发展。如学音乐、美术、外语、游泳、滑冰等,都要提倡早期训练才能有所成效,起步迟了就难以成才。可见,幼儿早期智力开发的重要性。

二、幼儿智力开发的关键期

我们了解幼儿早期智力开发的重要性的同时,还要知道幼儿智力开发存在几个重要的关键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 01岁,声音辨别关键期

这一时期是儿童辨别各种声音的关键时期,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孩子这方面的能力,教宝宝模仿各种他听见的声音,辨别声音的传来方向,以及他周围接触人的不同声音特点。

2. 02岁,动作发展关键期

这一时期是儿童动作发展的关键时期,家长在孩子满月时就要开始训练孩子爬行运动,三个月时让孩子练习抓握运动,例如在他身边放些小玩具让他抓,这样可以锻炼他的手眼协调功能。孩子67个月时多创造爬的机会,如让宝宝俯卧着,放一两件玩具在他前方,吸引他向前爬,尝试着去抓取玩具,以促进他动作的发育。

3. 13岁,口语发展关键期

13岁是儿童口语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他开始模仿大人的声音和动作。这时主要是训练孩子的发音,尽可能使他发音准确,对一些含糊不清的语言要耐心纠正。引导孩子把语音与具体的事物、具体的人联系起来,经过反复训练,使孩子能初步了解语言的含义。例如当说到“妈妈”的时候,他知道去望向哪一个人。

4. 24岁,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在孩子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家长要结合日常生活的各种机会,经常数数给幼儿听,如给幼儿糖果时、上下楼梯时。还要借助不同的物品,如手指、积木等,和孩子一起数数,增加幼儿对数字的感性认识。

三、智力开发的原则

在早期对幼儿智力开发的时候,我们既要把握幼儿各项能力的不同发展关键期,还要遵循以下智力开发的原则。

1.遵循规律

幼儿的大脑发育有着很强的规律性,我们要抓住每一个关键时期,充分利用环境条件以开发孩子的智力潜力,既要注意刺激、诱发儿童智力的发展,又要重视培养,发展儿童的良好行为和个性品德。

2.循序渐进

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孩子的智力发育也有一定的规律,因此在对儿童进行智力开发时,我们应遵循生长发育规律以及知识本身的顺序性,由易到难,由浅到深,不能超过他们的实际水平和能力。

3.因材施教

不同的孩子,由于遗传素质、生活环境、接受教育及个人努力程度不同,在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差异,其兴趣、能力、性格也都不同,因此要根据每个孩子的个性特征,实施不同的教育,而且家长不能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在孩子身上,对智力落后的孩子,更要善于发掘他们各自的特长,激发孩子的兴趣及增强他们的信心,以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4.教育适度

对儿童的教育方式要坚持适度原则,否则会适得其反。例如过分的保护包办代替,会剥夺孩子练习正常动作的权利和机会,以至限制了智能的发展;过分保护和干涉培养出来的孩子缺乏独立性、自立性;过度期望会给孩子造成压力,使孩子出现神经衰弱、恐惧、逃学、旷课等。

总而言之,幼儿早期智力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对幼儿进行智力开发的时候,我们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抓住幼儿智力发展的各个关键时期,遵循一定的教育原则,科学开发。

第4篇:儿童早期教育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美国早期开端计划;婴幼儿;家庭服务;保育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9-0046-04

开端计划(Head Start Project)始于1965年,是迄今为止美国联邦政府实施的规模最大的早期儿童发展项目。该计划主要关注3~4岁贫困家庭儿童的教育、医疗与身体健康发展,旨在通过关注儿童的早期发展来扩大弱势群体受教育的机会,以消除贫困。随着立法的逐步完善,此项目进一步扩展,到1995年,把服务对象延伸到3岁之前的婴儿、学步儿及怀孕妇女,从而形成了“早期开端计划”。

一、早期开端计划简介

早期开端计划是由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的一个项目,主要针对低收入家庭的婴幼儿和怀孕妇女。它的任务是促进孕妇产前的健康和婴幼儿早期的发展,以发挥家庭的功能和作用。早期开端计划沿袭了开端计划的习惯做法,主要通过亲子中心、儿童全面发展中心等为婴幼儿及其父母提供服务。

(一)基本原则

1 高质量

早期开端计划的目标是促进儿童、家庭的健康发展以及社区的良好建设。该项目尤其强调全面了解和把握婴幼儿发展的特点,给予每个婴幼儿接受早期干预的机会。为了保证项目的质量,美国联邦政府提供有关网络的技术援助、方案的执行标准、活动的相关研究和评估等方面的支持。

2 预防和促进

早期开端计划积极倡导从母亲怀孕开始到儿童出生后的前几年,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和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该项目对儿童发展中不利因素的鉴别和预防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

3 积极的互动关系和连续性

早期开端计划非常重视各种良好关系的建立。包括孩子、家人和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家长与孩子的依恋关系。此外,建立与养护者长期的依恋关系也是至关重要的。但要建立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婴幼儿的养护者人数必须尽量减少。工作人员和家人之间的关系则是基于尊重孩子和家庭文化而建立起来的。

4 家长参与

早期开端计划支持家长最大程度地参与和合作。该项目特别重视父亲的角色作用,注意引导父亲的养育行为。该项目视家长为儿童的第一养育者和教育者,要求父母积极参与决策的过程。

5 全纳式

早期开端计划面向所有儿童,其中包括残疾儿童。该项目根据每个孩子的需要建立评估方案,然后根据每个孩子的强项作出反馈。同时,该项目也支持孩子和家庭充分参与到社区活动之中。

6 文化

每个家庭的文化和语言都被看作是儿童早期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该项目重视文化和语言对孩子、家庭及社区价值观形成的作用。

7 全面性和灵活性

该项目基于这样的信念:所有的家庭都可以了解自己的需要和强项,设立自己的目标,有能力自我成长。因此,该项目强调保持灵活性来应对各种家庭不同的需要。

8 转换

该项目负责帮助儿童从接受“早期开端计划”过渡到接受“开端计划”或者其他高质量的支持。该项目认为,这种转换对于保证儿童继续接受相关早期儿童发展服务是重要的,对于相关家庭继续接受支持以便促进儿童更加健康地发展是必要的。

9 与社区的合作

与社区和服务提供商合作,将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早期开端计划的目的是满足所有的儿童和家庭的需要,因此,需要在其运作的社区中建立一个强大的联盟。

(二)组成部分

早期开端计划包括儿童发展、家庭发展、社区的建立和工作人员的发展四个部分以及管理、持续改进、残疾儿童三个方面。①

1 儿童发展

该项目强调必须满足每个儿童的身体、社会、情感、认知和语言发展的需要。该项目直接提供的服务有:与早教服务一体的合适的设施;家访,尤其是对新生儿家庭的家访;对父母的教育和亲子活动;全面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服务,高品质的婴幼儿教育服务,直接或间接与社区合作提供的儿童保健服务。

2 家庭发展

该计划要求家庭为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孩子设置目标。工作人员和父母一起开发个性化家庭发展规划,注重孩子的发展需要、家庭的社会和经济需求。已经接受其他支持的家庭将会收到一个协调计划,以便他们接受完整互补的服务。该项目提供的直接或间接服务包括:有关儿童发展的信息;全面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服务,包括戒烟和对滥用药物的治疗;成人教育、文化及工作技能培训;帮助家庭获得收入、住房、应急资金、交通等方面服务。

3 社区的建立

早期开端计划要对社区资源作出评估,以便建立一个全面的服务网络,从而为怀孕妇女和有婴幼儿的家庭提供支持。建立这个全面的服务网络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家庭获得社区支持的机会,以有效地利用社区有限的资源,改善社区的服务系统。

4 工作人员的发展

早期开端计划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工作人员的素质。工作人员必须具有开发和培育的能力,能给儿童与家长提供支持性帮助,使用跨学科的方法开展持续的培训、监督和指导,并重视各种良好关系的建立。工作人员的发展将建立在儿童发展的基础上,包括儿童身心发展、家庭以及社区建设的发展。

5 管理

早期开端计划将利用行政管理来坚持上述九个原则和促进四个组成部分的发展。工作人员的培训将在该地区的儿童身心发展、家庭以及社区建设发展中交叉进行。工作人员的监督、反馈和反思将主要来自他们与家庭、儿童、其他工作人员之间的互动。

6 持续改进

培训、监测、研究和评估有助于早期开端计划更好地满足婴幼儿及其家庭的需要。婴儿、家庭和早期开端计划网站都会为家庭和儿童提供持续的培训和技术援助。

7 残疾儿童

早期开端计划主要依据《残疾人教育法》为残疾儿童提供服务,并确保将残疾儿童完全纳入项目活动之中。

(三)组织形式

1 以幼托中心为基础的方案(Center-based programs)

本方案在幼托中心直接由早期开端计划工作人员或者由幼托中心的合作者来实施,为儿童提供养育和教育服务。家庭必须接受一年至少两次的家访活动。

2 以家庭为基础的方案(Home-based programs)

本方案主要工作内容为早期开端计划工作人员每周对儿童和看护者进行一次家访。同时,每个家庭每月至少一次参加社交活动。

3 混合式方案(Home-based programs)

该方案结合了以上两种方案。有的家庭可能只通过幼托中心或者家庭来接受服务,有的家庭可能接受两种方案相结合的服务。在实施过程中,幼托中心工作人员或者家访者一般要与儿童看护指导者保持密切联系。

(四)参与家庭的标准

早期开端计划旨在促进低收入家庭儿童的发展。该计划提供了有关参与家庭的标准。家庭收入是决定一个家庭是否有资格参与早期开端计划的关键因素。《联邦贫困指南》常被用来评估家庭收入。早期开端计划可以选择自己的服务对象,通过选择特定人群,努力去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人们可以联系当地早期开端计划项目的负责部门,获得有关具体信息,以了解如何参加当地的早期开端计划。

(五)评估

早期开端计划的研究和评估项目涉及到17个地区的3001名儿童及其家庭,这其中,一半接受该计划的服务,而另一半为对照组,但是他们仍可以自由接受社区的其他服务。当孩子14、24、36个月大的时候,家长和儿童同时接受评估。此外,家庭在参加本计划后的6、15、26个月要接受访谈,主要是通过访谈了解他们接受一系列服务后的情况。这17个地区是整个早期开端计划的样本,它是根据接受服务的婴幼儿所在的地区、种族信仰、城乡位置、方案程序以及经验等选取的。

(六)取得的成效

评估结果显示,接受服务的3岁儿童在认知、语言、社会情感发展方面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除此之外,他们的父母在许多方面如家庭环境和养育行为的得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的父母。而且早期开端计划使得很多父母不断地改进家庭的消费质量。同时,参与早期开端计划的父亲也受益匪浅。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追踪研究,在与开端计划的衔接上,还包括了对5岁和5年级的儿童所进行的测试,发现总体上控制组儿童的得分好于对照组。

二、早期开端计划对我国早期教育的启示

(一)重视0~3岁儿童的保育与教育

随着现代脑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对0~3岁婴幼儿的重新认识,美国开始广泛关注婴幼儿的发展。美国上个世纪出版的《智力和经验》《关于人类个性的稳定与变化》等著作,使人们不断认识到,儿童早期智力的发展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且儿童早期最初几年的大脑发育已经达到高峰。因此。无论是全天或者半天的幼托中心还是家庭或者混合式方案,政府都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均有专业人员的服务和指导,并针对不同地区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支持。

(二)以家庭的需要为出发点。建立与家庭的良好关系

早期开端计划注重儿童、家庭以及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该项目格外重视对于年轻父母的支持。美国75%的儿童保育和发展专款是以早教券(Voucher)的形式发放给家庭的。符合标准的低收入儿童家庭可向当地政府或由政府授权的早期保教资源和中介机构领取早教券,用以支付相应的早教费用。这样即使是低收入儿童家庭也可以享有选择园所的自。

(三)关注和支持弱势群体的教育

早期开端计划的有关研究显示,如果家庭从母亲怀孕开始或者从婴儿刚出生的时候就加入该计划的话,孩子未来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的机会就越大。因此,美国联邦政府的保教政策关注的重点主要是两个:一是帮助弱势儿童或高风险儿童取得入托或入读保教园所的机会;二是提供托儿服务,为父母就业提供便利。在我国,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存在着大量的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儿童、残疾儿童等,他们急需社会给予关注和早期干预。这样,他们走向社会后,就能成为社会和谐的促进者。

第5篇:儿童早期教育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 近十年 美国 幼儿园课程方法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1 近十年来美国幼儿园课程方法改革的内容

1.1 重视幼儿的主动学习

美国历来都重视幼儿的学,从杜威开始就强调以儿童自身为中心,重视幼儿自身的学习力量。美国联邦政府于2000颁布了《“开端计划”儿童发展结果框架》,①对学习方式领域提出了“要发展主动性和好奇心”的要求,具体包括:选择参加越来越多样的任务和活动;更能独立选择活动;完成任务和活动时更加灵活,更有想象力和目的性;更加渴望学习以及讨论多种话题、主意和观点等。2005年《幼儿教育方案标准和认定指标》指出课程的基本特征是强调以儿童发展为中心,②2009年第三版“发展适宜性实践”中强调了儿童的学习具有主动性,他们应被鼓励去计划和开展自己的活动,而不仅仅是被动地遵从成人的指令。

在“开端计划”的指引下各州纷纷建立了体现注重儿童主动学习的原则的早期儿童学习标准。如:2002年伊利诺伊州颁发了学前儿童早期学习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儿童通过主动探索环境来学习,以促进儿童最大限度地进行学习。

1.2 重视环境的教育功能

生理成熟是儿童学习发展的先天条件,而决定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是儿童和环境的相互交往过程。③美国幼儿教育协会认为一个高质量的早期幼儿教育机构应能为促进儿童身体、情感、社会以及认知发展提供一个安全、充满关怀的环境。④2005年全儿教育协会制定的《幼儿教育方案标准和指标》和2009年第三版发展适宜性实践立场的文件中,都反复强调要努力创造一个关怀儿童成长的环境。⑤

1.3 重视游戏的功能

游戏在美国被认为是儿童社会性认知情绪发展的工具,是与人交往、进行社会交际的方式。⑥2002年布什总统颁布了《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与以前相比,现在的学前教育更多地关注到了孩子的阅读和计算,但这些认知活动大多是通过游戏方式来进行的。⑦全教协会在阐述“发展适宜性”时指出:幼儿发起的、教师支持的游戏是发展适宜性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儿童的游戏和自我选择的活动在许多方面是一种有价值的经验。

1.4 重视与家庭的合作

为了给家长提供积极参与子女教育的策略,全国家长教师协会于2000年出版了《建立成功的伙伴关系:家长和家庭参与子女教育指南》,于21世纪初出台了《家庭与学校合作的国家标准》,后者与前者相比,将关注焦点从学校应该做什么转变为家长、学校与社区能共同做什么,并且日益重视了家庭的多样性。⑧

为了促进家长积极参与子女的教育,2006年美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制定了《幼儿教育方案标准和认定指标》,分为儿童、教师、合作伙伴、领导与管理四大块,其中2级指标中有8项指标均是涉及家园合作共育的,如在“家庭”标准:了解和理解家庭、与家庭分享信息、促使家庭成为儿童的鼓励者,3级指标中有65项涉及家园合作指标,如家庭可以在任何时候参观访问学前教育机构的任何地方。”⑨⑩此外,第三版发展适宜性实践文件、2000年《早期学习机会法》、2001年《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和2003年《入学准备法》等,也特别对家长参与学前教育做出了明确规定,并提出了资金保障和社会保障。

除了在国家层面制定家庭参与的国家标准外,各个州的早期儿童学习标准也遵循了家长参与的原则,2002年伊利诺伊州颁发了学前儿童早期学习标准,标准的指导原则提出家庭是儿童的主要教育者,教师应与家长合作。教师应该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目标、对儿童的学前期望以及给儿童提供的经验;教师应与家长合作,为儿童提供最佳的学习经验。豘

2 成效与不足

美国近十年来美国在幼儿园课程方法改革上呈现了突出的特点,国家、政府、社会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且对于幼儿园的指导也越来越深入。在改革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2.1 成效:适应了幼儿园课程的目标内容的变革,有助于实现儿童发展的目标

近十年来美国幼儿园课程十分重视儿童的阅读和科学、数学领域,在课程标准上也对其发展目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一味的追求实现学习目标,不仅会造成儿童的厌学也会严重影响儿童的学习效率,而注重游戏的学习方式和儿童学习的主动性,不仅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使儿童成为自主的学习者,同时也能够提高儿童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了儿童的阅读、写作和数学技能的发展,适应了美国幼儿园课程的目标的改革。同时重视良好环境的创设和家庭的参与,为保障儿童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和实现儿童学习目标提供一个适宜的条件。

2.2 不足:教师教学难度加大

加强游戏的学习方式、发挥儿童学习的主动性、与家庭建立互惠合作的关系等,对于幼儿健康成长和学习过程来说,无疑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但对与教师来说,却为教师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为美国目前的幼儿园教育更多的将注意力关注到了幼儿的阅读和计算等认知方面,幼儿园中许多活动是让幼儿认知字母,认读和书写。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能够实现教学目的的课程体系,所以教师需要具备专家式的知识和能力,而许多教师自身是不具备这种能力的,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他们就不能够很好的把握并实施。

总的来说,近十年来美国幼儿园课程方法的改革,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推动了美国高质量的儿童早期教育的发展,加速了美国幼儿园教育向更加专业化的方向不断前进,同时也为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注释

① 陈时见,何茜.幼儿园课程的国际比较[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② 霍力岩.发展适宜性实践:早期教育课程与发展(第三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4.

③④⑤Gestwicki.C.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Curriculum and Development in Early Education[M].Cengage Learning,2009.

⑥ Bredekamp.S&Copple,C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M].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1997.

⑦ 王春英.亲历美国教育[M].济南:明天出版社,2010.

⑧ 秦元东.美国《家庭与学校合作的国家标准》及其启示[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9(11).

⑨ [美]林秀锦.美国早期保育与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229-230.

第6篇:儿童早期教育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儿童少年;体育锻炼;卫生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2-0012-01

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在身体的形态结构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上,以及心理状态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体育锻炼、体育教学、业余运动训练中掌握和了解这些特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促进他们的生长发育、掌握体育运动基本技能和提高未来的运动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就本人在体育教学和训练实践中,根据儿童少年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特点,应注意儿童少年体育卫生要求的几点看法作一浅析。

一、根据儿童少年运动系统的发育特点

1.儿童少年骨骼承受压力和肌肉拉力的功能弱,骨易发生弯曲、变形。这了防止变形,除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使他们养成正确姿势外,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也应培养他们养成站、立、跑、跳的正确姿势。发现有身体姿势不正确或发育缺陷时,应及时在体育作业中加入矫正姿势和克服发育缺陷的练习。

2.有些运动项目,肢体的负担是非对称性的,如乒乓球、羽毛球、跳高等,握拍手、踏跳腿负担偏重,这就容易造成肢体发育不均衡和脊柱的变形,因此,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应注意身体各部分的全面锻炼,尤其是对对侧肢体的锻炼。

3.儿童少年脊柱生理弯曲较,缓冲作用较差,故不宜在坚硬地面上运动,在坚硬地面上运动会对下肢骨的骨化点产生过大和频繁刺激,易引过早骨化或骺软骨的损伤,从而影响骨的正常生长发育。同时要避免过多从高处向地面跳下的练习,防止造成骨盆发育的变形。

4.儿童少年不宜过早地从事力量性练习。儿童少年可采用一些抗阻力和较轻的负重练习来发展肌肉力量。负重练习时,重量过重、练习次数过多、练习时间过长,不仅会影响下肢的正常发育,引起腿的变形、足弓下降,而且还能促进下肢骨化早期完成,有碍身高的增长。

5.儿童少年的骨正处于生长旺盛时期,对钙磷的需要较多,膳食中应注意供应较充足的钙磷。并多安排室外体育活动。

6.儿童少年关节活动幅度大、柔韧性好,宜进行柔韧性练习。在体操、武术运动项目中应该注意发展腰背肌肉和腹肌力量,以避免椎体的骺软骨损伤。在篮球、排球运动项目中,应注意发展股四头肌力量,以避免股骨下端骺软骨的损伤以及髌骨软骨损伤。

二、根据儿童少年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的发育特点

1.儿童少年的最大肺通气量、最大吸氧量及负氧债能力都小于成年人。因此,要合理安排运动量,强度可以稍大一些,但不要求过高过急,密度要小一些,间歇次数要多一些,练习时间不宜过长。在教学和训练中应注意遵循循序渐进和个别对待的原则。

2.儿童少年应避免做过多的屏气动作。屏气时,胸腹腔压力升高,使回心血量减少,从而也降低了心输出量,使心脏本身的血液供应也受到影响。屏气后,胸腹腔压力骤减,致使大量血液涌回心脏,使心脏一时过度充盈,不利于心脏工作。倒立、背桥等动作也不宜多做,因为,做这些动作时,加重了心脏的负担。

3.培养儿童少年在运动中根据动作的结构、节奏及用力情况,逐步掌握适宜的呼吸方法,并教育他们注意呼吸卫生。

三、根据神经系统的发育特点

1.儿童少年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生动活泼,多样化,可穿插一些游戏和小型地方特色的比赛等。在活动过程中,要有适当的间歇。

2.由于儿童少年第二信号各系统功能发育尚不完善,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直观示范教学,多运用简单、形象的语言进行讲解,多做一些模仿性练习,注意培养其思维能力,促进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

3.由于儿童少年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分化尚不完善,神经系统分析综合能力较成人差,小肌肉群发育较迟,因此,不宜要求做过于复杂、精细的技术动作。

4.青春发育期,对女少年要适当减少要求平衡能力较高的动作,并在教学中注意循循善诱与鼓励,启发她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对男少年加强防伤观念和组织纪律性教育,同时,加强保护措施及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四、儿童少年正处于身体全面生长发育时期

由于儿童少年正处于身体全面生长发育时期,在进行体育教学、训练时,必须贯彻全面训练的原则,不应片面地强调过早地从事专项训练。在训练中,不应过早地要求儿童少年创造好成绩,也不宜过多地参加正式比赛,以免神经系统过于紧张,更不应让儿童少年与成人进行对抗性比赛。

第7篇:儿童早期教育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 视障儿童 教育 研究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The Visually Impaired Children's Education Research on Customary

ZHAO Lina

(Education Department, Sou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This paper from the visually impaired children's educ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n early start, nearly thirty years related education experts and scholars of the visually impaired education and research and reviews the visually impaired children's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visually impaired children's educ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rend and direction for the visually impaired children's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documentary.

Key words visually impaired children; education; research

1 视障儿童的定义

早在我国古代就有关于“盲”的记载,“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盲,无牟子也”“目不能决黑白之色则谓之盲”“目不见青黄曰盲”等等。发展到今天,人们普遍认为视障儿童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视力障碍和视野缩小,难以做到一般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和其他活动。根据我国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制定的新的视觉障碍鉴别标准,视障包括盲和低视力两类四级。

2 视障儿童教育发展历程回顾

2.1 视障教育的诞生与早期发展

我国第一所盲校是1874年英国传教士穆威廉(William Moon)在北京成立的瞽叟通文馆(Hill Mur-ray Institute for The Blind),后来改名为北京盲校,这也是我国系统的残疾人学校教育的开始。早在第一所盲校成立之前,太平天国的领袖之一洪仁在1859年太平天国的施政纲领中就提出“兴跛盲聋哑院。有财者自携资斧,无财者善人乐助,请长教以鼓乐书数杂技,不致为废人也”,只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这个纲领没有成为现实。

20世纪初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关注中国残疾儿童教育。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第一次把特殊教育作为中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承认残疾儿童少年是义务教育的对象。此后颁布的相关教育政策对盲教育的归属、分级、布局、审批、学校管理、教师资格和待遇进行了规定,确定了盲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内战争,整个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的冲击,特殊教育的发展此时也是举步维艰。

2.2 五六十年代视障教育新的征程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的特殊教育迈上了新的征程。从1951年签发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到1956年和1957年教育部连续发出的《关于盲童学校,聋哑学校经费问题的通知》、《关于办好盲童学校,聋哑学校的几点指示》,教育部的一系列文件明确提出特殊教育的工作方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残疾儿童日益迫切的入学要求,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与此同时我国的盲人教育还有了自己的刊物――《盲人月刊》,此刊物是亲自命名的。

2.3 改革开放后视障教育的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殊教育事业有了巨大的发展。1987年,在西方回归主流思想的影响下,徐白仑先生在江苏、河北、黑龙江、北京房山进行了盲童在本村就近进入普通小学随班就读的“金钥匙盲童教育计划”,开始了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特殊教育新模式的实验。逐步形成了以一定数量的特殊学校为骨干,以大量设置在普通学校的特殊教育班和吸收能够跟班学习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为主体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的格局。随班就读在很大程度上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具体的特殊教育实践。邓猛、徐白仑、 周苗德等人对随班就读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

进入二十一世纪,关于视障儿童教育的研究可谓是百花齐放。从2000年到2006年视障儿童教育研究总结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心理学视角,从视障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口语能力、认知、适应行为特点、学习能力、同伴关系、人格特征、自我概念和个性等方面对视障儿童进行研究,探讨其对视障儿童的教育与发展的影响。而且将心理学原理引入视障儿童的教育中,如行为矫正原理、多元智力理论、精制策略在视障教育中的应用等。第二,教育学视角,从教学方式(个别化教学、直观教学)、教学评价制度、学科教学(盲童解剖教学、思想健康教育、前盲文学习)以及视障儿童的早期教育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而且探讨了视障儿童学前教育课程的特殊性以及设置。第三,政策规定方面,2007年教育部印发了《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原则、课程结构与设置以及课程的实施与评价四个方面对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进行了规定与说明。朴永馨、刘全礼、钱志亮、黄如倩等人解读了盲校新课程方案的制定原则、新亮点、评价要求、实施建议等。第四,关于视障儿童盲态矫正的研究,李灿霞提出了四种矫正策略:身体疗法、感知运动统整治疗、音乐疗法以及言语治疗。

3 对视障儿童教育研究的展望

3.1 随班就读实验的继续推广,视障教育模式继续探索

据调查,我国的绝大部分残疾儿童分布在偏远的广大农村地区,在本身教育资源就不占优势的情况下,采用随班就读的方式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由最初的四地实验到全国的普遍推广,由视障儿童的随班就读到各种残疾儿童的随班就读,随班就读取得了公认的成就,探索出了有中国特色的融合教育理论与模式,实实在在地帮助了数以万计的视觉障碍儿童实现了上学读书的梦想,传播了教育公平与人道主义的思想,体现了和谐发展的理念。从哲学的角度来看问题,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新时期,随班就读的实验将进一步推广,在推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取得进步。虽然随班就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我国还有许多的视障儿童没有实现上学读书的梦想。视障儿童的教育需求是巨大的,因此科学合理的视障儿童教育模式的探索成为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

3.2 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推进

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是2007年国家教育部印发的,今年是方案实施的第五年,有关盲校义务教育课程的各项指标:培养目标、设置原则、课程结构、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在实践过程中难以避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与反思并行,研究人员参与其中的各个实施环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的实践上升到理论层次。

3.3 视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探索

视障儿童心理的研究是人们一直关注的话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首次提到特殊教育,而且单独列一章,国家越来越重视特殊教育的发展,这也势必要求我们必须关注视障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

[1] 徐白仑.金钥匙计划的回顾与展望[J].特殊教育研究,1992(2).

[2] 邓猛.随班就读的利与弊[J].特殊教育,1992(3).

[3] 徐白仑等人.三类残疾儿童在普校就读的调查报告[J].特殊儿童与师资研究,1994(3).

[4] 周苗德,徐白仑.视障生随班就读师训工作的探讨[J].中国特殊教育,1997(1).

[5] 方俊明.视障教育理论初探[J].中国特殊教育,2002(1).

[6] 朴永馨.特殊教育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7] 刘全礼,安俊英.解读之二:盲校新课程方案的新亮点[J].现代特殊教育,2007(5).

第8篇:儿童早期教育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早期教育;文化;香港研究

本文关注香港幼稚园的教育实践,文中主要研究数据和结论均来自笔者和研究生们在香港所做的一系列研究。首先,我们将对世界范围内影响幼儿教育的因素进行概要的介绍;其次,我们将对影响香港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的特定情境性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我们将通过实例展现香港当前主流和新兴的幼儿教育实践,并对多种“文化――情境”因素在塑造香港幼儿教育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讨论。

世界范围内影响幼儿教育实践的因素

许多因素影响着幼稚园的教育实践,这些因素包括儿童的特点、教师的特点和行为、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幼稚园的办学理念、家长观念和行为以及教育政策。但是,与儿童早期发展相关的教育政策对幼稚园的教育实践有着最重要的影响。这是因为政府负责诸如制定教师资格和班额大小的标准,颁布课程大纲并确定是否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对影响制定幼儿教育政策的因素进行分析。

幼儿教育政策的影响因素

以下因素影响着世界范围内幼儿教育政策的制定:相关研究、国家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现状、国际会议、对多样性的尊重、对幼儿教育中政府角色的认识、技术的进步以及对培养适应全球化社会儿童的渴望。但是,由于这些因素在不同的情境中发挥作用,因此“文化”既调整又调和着这些因素作用的发挥。

相关研究

有关人类生理学、早期教育的经济效益以及早期儿童发展和学习的研究对幼儿教育政策的制定产生了重大影响。研究表明,人脑在生命第一年中发展最为迅速,与此同时,环境刺激对人脑的发育起着积极的作用(Shonkoff&Philips,2000)。进一步说,研究者对政府投资于幼儿教育与投资于成人教育相比所产生的巨大经济回报给予了大量关注(Heckman,2004;Lynch,2004)。这使得世界范围内对儿童早期服务机构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很多国家或地区的政府考虑提供儿童早期服务机构,以此作为保障“每个儿童的权利”、实现儿童潜能最大发展的有效方式,并将其视作国家或地区人力资源发展的一种投资。

与以前相比,我们对儿童的发展和学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教育心理学领域,研究范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重视知识传授转向重视知识建构;同时,鼓励教师完成从知识传递者向儿童学习和创造性的促进者的身份转变。游戏和学习不再被认为是课程的对立面,游戏的潜在教育价值获得了重视和认可。

国家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现状

国家发展的目标和策略受国家发展现状的影响。例如,一些国家致力于早期教育的普及;然而另外一些已经完成普及目标的国家则把重点放在提高早期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上。

国际会议

国际会议(例如,联合国儿童权利大会、消除对妇女歧视大会)体现了对于期教育的关注。国际发展组织(1DA),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银行已将其所秉持的信念、价值观和哲学观带到了发展中国家。例如,整合服务、社区参与、赋权、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女童教育等观念在发展中国家得到了推进。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国际化发展的文化正在影响着非洲、南亚和拉丁美洲的区域政策和实践。

多元文化

科技的进步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在发达国家中甚至在某些民族内部,文化多样性也显著提高,这意味着理解多样性是促进早期儿童发展的重要内容。

对幼儿教育事业中政府角色的认识

在某些国家看来,儿童早期养育应当由家庭承担主要责任。因此,免费的幼儿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并不普及。但是,政府通过其他社会政策为家庭提供支持。与此密切相关的便是社会关于母亲在幼儿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和所承担的责任的认识以及性别平等等观念。

发展和全球化

由于教育政策的起点是国家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目标,因此世界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变革对各国的政策制定产生了直接影响。在影响不同区域和国家幼儿教育政策发展的同时,全球化也以积极的和不尽如人意的方式影响了早期儿童教育的实践。对其他地区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了解和交流的增加,引发了世界不同地区的学前教育改革。但与此同时,全球化也导致传统价值观的消减。在一些地区,全球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仍然存在着矛盾。例如,当前认识逐步深化的关于儿童是如何学习的观念(例如通过游戏学习)和教师直接教学之间的矛盾在――些亚洲国家中仍然非常普遍。

影响香港教育实践的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香港的地理位置、社会政治、教育和文化体系已经并将继续影响香港的幼儿教育政策制定部门和服务机构(见Rao,Koong,Kwong&Wong,2003)。与早期教育密切相关的是关于早期学习的文化观念。过去,在中国,教师被认为是知识的源泉,教师通常采取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但现在,儿童花在以游戏为基础的学习活动上的时间要远远多于过去,同时教师的直接教学(上课)也大大减少了。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早期学习的观念已经让位于被认为是优质幼儿教育实践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儿童和教育的观念也同样影响着教育实践。例如,幼稚园一日活动的安排具有高度结构性。这部分是由儿童的年龄特征决定的,但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应该在儿童的早期阶段培养其纪律性和行为的适宜性的观念(Rao,McHale&Pearson,2003;Rao&Li,待发表)。

学前教育政策

1.覆盖率和普及率。在香港,学前教育机构属于私立教育机构范畴。香港的学前教育机构包括:托儿中心和幼稚园。其中,托儿中心接收6周至6岁的儿童,而幼稚园则接收2岁8个月至6岁的儿童。早期教育机构接受两个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教育统筹局(EMB)负责管理所有接收3-6岁儿童的早期教育机构,社会福利署则负责监督所有接收3岁以下儿童的早期教育机构。绝大多数幼稚园为半日制,提供上、下午半日课程,各约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个小时;而绝大多数托儿中心则提供全日制课程。绝大多数幼儿进入幼稚园,因为家长认为接受幼稚园教育是孩子进入小学学习所必需的。

在香港,大约95%的3岁以上儿童都进入了学前教育机构。幼儿教育普及率的提高反映了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家长对于幼儿教育价值的认可。香港政府不提供免费的早期教育,因此提供早期教育的责任便落在私立机构或非营利性组织上。但是,政府为了保证早期教育的普及,提供了一项学费减免计划。这项主要针对贫困家庭的计划旨在确保没有一个儿童会因为经济原因而无法接受学前教育。政府的这一态度与其自由宽松的幼教政策实际是相吻合的,因为保育和教育学前儿童的主要责任仍然在家庭。

2.学前教育质量。制定、监督和强化学前教育质量标准的权力由香港政府行使,而当前政府的准入标准反映了初次和继续注册幼稚园应达到的最低要求。目前香港没有独立的幼儿教育质量认证机构。一方面,香港关于学前教育机构运作的相关法规极其松散;但与此同时,其他相关政策和促进因素对于促进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起了积极的作用:整体来说,非常明显的是,香港政府正致力于提升幼儿教育的质量。政府对教师培训给予了大量的财政拨款,同时还通过将教师津贴与教师资格挂钩,确保所有幼稚园教师最终都能得到专业训练。

我们(Rao等,2003)进行的针对香港学前教育质量的研究,主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1)由政府执行的结构性评量,如硬件环境、健康/安全、教师资格和师幼比例等;(2)与管理相关的评量,如管理/评价和家园互动等。我们发现幼教机构的过程质量具有很强的多样性,较高质量的幼教机构远远超出了政府设定的标准。结构性和与管理相关的评量能够预测幼教机构的过程质量,其解释率达到27%。这些研究结果对于《表现指标(学前机构)》等相关法规的完善和学前教育机构管理具有启示意义。

师幼比例是评价学前教育质量的一个主要指标。香港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对师幼比例的最低标准作了多次调整。例如,1994年,幼稚园的全日制班级和托儿所(3岁)的师幼比最低标准为1:20;到了2003年,这一标准为1:15;而目前,香港幼稚园的师幼比的最低标准在1:10左右(Wong&Rao,2004)。

3.课程纲要。各国或地区政府一般不要求幼稚园严格地按照一个预成的课程进行教学。香港政府同样也不要求这么做。很多原因促成这一局面的形成,其中包括大家普遍认识到的幼稚园课程应当是一个包含广阔领域的整合课程,应当关照幼儿早期发展速度的个体差异,幼儿是通过游戏进行学习的等理论,也包括大家认识到的幼儿应当成为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而非知识的接受者等观念。但是,基于各国或地区的现实需要,许多国家或地区的政府颁布了较为宽泛的学前教育课程大纲。这些大纲能够保证幼稚园课程涵盖儿童发展的主要领域,幼稚园能够实施发展适宜性的教学,以促使儿童达到早期学习发展的特定标准。此外,香港和很多国家或地区一样,幼稚园教师的学历和专业资格低于中小学教师,因此制定课程大纲是非常重要的。

1996年香港课程发展处出版了《学前教育课程指引》(香港教育署,1996),这一课程纲要提倡儿童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儿童的全面发展,并体现了当前关于有效的早期学习和教学的主要观念,同时对促进儿童智力、社会性、个性、身体和艺术发展提出了建议。

香港政府看到,一些幼稚园提供了过于正规的学业课程,他们对6岁以下儿童运用了不适宜的教学方法。因此,香港教育署于1999年列出了关于幼稚园教学“要与不要”的内容清单。幼稚园“要”做到:课程内容包括道德、认知、身体、社会性和艺术的发展内容,并通过组织相应的活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组织多种以儿童为中心的学习活动,运用母语作为教学语言,并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优质的幼儿教育课程都体现出上述特点;同时,其中有一些内容也体现了香港的地区特色。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发展,课程纲要强调了这一方面的内容。

绝大多数的香港人以粤语为母语,但是家长同时出要求儿童学习英语。香港幼稚园的教学语言通常混合了粤语和英语,但最近发现这种粤语和英语混合的教学实践实际导致了儿童两种语言能力的低下。香港教育署的“要与不要”文件指出,将这两种语言的学习分离有助于改善这一局面。文件指出的幼稚园中的“不要”也反映了香港的这一特点:不要求托儿所(3~4岁)的孩子写字,不要让孩子进行机械的重复练习,不要采用单向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以及不要设计一个对儿童来说难度过高的课程。虽然所有幼稚园和托儿中心都以这一课程大纲为标准,但并非所有的早期教育机构都实施了大纲的建议,在小部分幼稚园中仍然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幼儿教育实践(Rao,2002)。

4.币资培训和教师资格。教师资格是决定学前教育质量的决定因素。香港教师的专业训练包括:关于儿童发展的知识,适合于儿童早期教育的内容,促进儿童早期发展与学习的教育技能,观察/记录/评价儿童发展和学习的技能,成功与家长合作的技能,尊重教学专业化的职业态度。

师资培训课程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培训应具有不同的标准,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教师应具备不同的能力,教育者必须能够应对特殊情境带来的挑战。例如,SAKS期间,香港的幼稚园教师及时调整了他们的教学实践。

5.教育改革。香港政府对教育管理工作作了回顾和分析,以提高教育机构的整体办学质量。第一阶段的回顾分析工作于1999年进行,聚焦于教育的目标。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指出(1999),幼儿教育的目标应该包括:(1)让幼儿体验幼稚园生活和学习的乐趣,促进幼儿学习好奇心和兴趣的形成;(2)让幼儿体验丰富且愉快的小组生活;(3)让幼儿获得全面发展;(4)促进幼儿自信心的发展。在公开征求意见以后,大家接纳了这些目标。第二阶段的回顾分析则重点考察了如何发展现行的学科结构、课程和评价机制以实现上述教育目标。第三阶段的回顾分析工作于2000年9月进行,教育统筹委员会颁布了全盘的教育改革计划,因此它实际将前两个阶段的工作推向了高潮。该计划强调早期教育提供个体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基础。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推进该计划的目的在于:提高早期教育者的专业能力口强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改革监控机制,促进幼小衔接,促进家园合作(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2000)。这些改革措施直接或间接对香港幼儿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当前主流和新兴的香港幼儿教育实践

香港的幼稚园都有高度结构化的作息时间表,儿童严格地按照作息时间表从一项活动进入下一项活动。这种做法与儿童普遍只参加半日幼稚园活动有关,因此儿童很少有时间进行自由游戏活动。

1.语言和读写。作为一项关于幼儿中文识字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能力发展研究的一部分成果,我们对香港三所幼稚园和一所托儿中心中3叫岁儿童的课堂教学进行观察研究(Li&Kao,2005)。观察聚焦于教师使用的教学策略,并对课堂事件进行现场记录。以下是观察记录的一个片断。

教师B3:请你们保持安静,看白板。[孩子们安静下来并转向白板。活动室后排的几个男孩仍然在聊天,教师停顿了几秒钟以等待他们停止闲聊。他们不再聊天,将目光转向教师。]

教师B3:大家看这个宇,是什么?这是“flower”(花)。[教师读出这个新字,并示范这个字的书写。教师引导孩子注意这个宇中各笔画的位置和书写顺序。接着,教师讲了一个关于这个字的故事,以便孩子们能够更好地记住这个字。)

教师B3:下面跟着我,大声地朗读:“flower(花)!flower(花)!flower(花)!”[幼儿反复朗读,全班集体朗读和幼儿单独朗读交替进行。朗读之后,教师组织孩子用15分钟的时间书写他们刚刚在集体教学中学习的汉字。)

上述观察记录中有很多内容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儿童行为和教学方法的观念。儿童被要求坐有坐相、保持安静并举止得体。事实上,早期行为和情绪控制学习被认为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所必需的(Ho,1994)。

对于儿童在幼稚园中学习汉字书写,香港的教师一般会采用直接教学的方式。课后,儿童必须继续练习他们在课堂中学习的内容(汉字抄写就是他们必须完成的家庭作业)。儿童有专门的练习册进行书写练习。与香港不同的是,中国大陆幼儿园关于书写的教学是被明文禁止的。因此,事实上可以通过立法和教育的形式改变传统的教学实践。

观察中还发现,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的研究以及师资培训工作影响着早期的语言教学和学习。例如,读写萌发这一概念对于幼稚园读写教育具有重要影响。幼稚园的教育环境中有大量的图书。教师会为儿童阅读这些书本,他们也鼓励儿童自己阅读图书并将书中的故事复述给教师听。教师会采用探究式的教学形式,如通过方案教学(projectapproach)对幼儿进行语言和读写教学;语言和读写活动是方案教学的重要内容。

2.早期数学教学。研究发现,在香港幼稚园中,数学并非是以学科知识的形式呈现的,它渗透在幼稚园的整个课程体系当中。结果表明,幼稚园的数学教学与儿童一日生活中的其他活动整合在一起,教师通过“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每日常规”等形式向儿童教授加法概念。教师通常会在集体教学或小组教学环节中向儿童教授与主题或儿童日常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概念。教师运用多种资源提高儿童学习的参与度,并帮助他们通过对实物的直接操作进行学习(Ng,2005)。

教师鼓励儿童通过包含新信息和动手动脑的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并不断对他们获得的经验进行解释。与此同时,教师也强调步骤的适宜性和获得正确答案的重要性。纸笔练习仍然是儿童学习过程的重要任务。教师并没有形成一套更为灵活的评价儿童学习过程的评价形式(Ng&Rao,2005)。

观察发现在幼儿的作业练习中有大量的书写和数学学习内容。集体教学中,教师请幼儿完成这些练习,孩子围坐在桌子旁做练习。对于练习的内容或主题,教师和孩子都很少进行深入的讨论。孩子集中注意力完成练习,而教师则给予孩子们指导和帮助,在必要的地方帮助孩子擦去错误答案并更正。孩子们对于铅笔和橡皮的用途非常熟悉,急切希望尽快做好这些作业,并能够令教师满意。在某个班级中,教师允许首先完成练习的孩子们在课堂上做家庭作业。孩子变得非常活跃,完成练习后他们就开始聊天(Pearson&Kao,2005)。

观察显示,一些幼稚园中的教师正经历着从教学主义向建构主义转变的过程,尽管这一转变进行得非常缓慢。儿童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教师鼓励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意义建构。然而,教师的某些行为仍然反映出传统的教育观念;例如,他们强调儿童的计算速度、努力程度、坚持性、适宜行为、自我控制和课堂纪律。

3,社会性发展。作为一项关于社会性发展的文化类型研究的一部分,我们观察了香港三所幼稚园(二个班级)中的儿童。观察的重点放在幼稚园的设施、课程和师幼互动上。结果表明,幼稚园强调幼儿的小组成员身份并表现出集体主义的发展趋势。儿童积极自我概念的发展与其强烈的幼稚园认同感有密切的联系。有两所幼稚园,每天清晨孩子们走进园门时,都会奏响园歌。所有孩子都穿着园服,幼稚园要求孩子们保持园服的整洁。幼稚园中绝大多数班级活动都以集体教学的形式进行,所有孩子都进行相同的活动(Pearson&Rao,2005)。强调同一性和学业成绩对于香港幼稚园的教学方式有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教师与儿童的互动过程也反映出传统的教育价值观的影响。从本质上说,师幼互动是具有层次性的,但与此同时,教师面对儿童的时候又带着自己的感彩。

Chen(2004)对香港四所幼稚园中40名平均年龄为52个月的儿童(包括21名女孩)作过观察研究。Chen在其为期10个月的针对幼稚园的235个小时的观察和90个小时对儿童进行的个别访谈基础上得出了她的研究结论。她的主要发现与同伴小组和教师在儿童性别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有关。在自由游戏过程中,女孩倾向于形成相对稳定的同性别的游戏小组。与以往研究的结果一致,儿童在学年末表现出喜欢与同性别的同伴一起游戏,喜欢“性别一致”的玩具。然而教师仍然反复强调性别隔离。他们在各教学转换环节里要求男孩和女孩分开排队,小组的划分也往往基于同一性别。教师倾向于对男孩的行为要求更宽容,而对女孩的行为要求则相对严格。教师存有刻板的性别角色概念,例如在角色扮演游戏中,经常会邀请男孩扮演医生或消防队员。在访谈中,教师表现出中国传统的关于社会中男女性别角色的观念。

Wu(2005)正在对香港幼稚园课程中自由游戏的作用开展研究。她的预实验结果表明,儿童进行自由游戏的时间非常少。她发现游戏往往作为儿童完成练习作业的奖赏,而教师不会干预儿童的自由游戏。

香港早期教育的文化:谁的文化?

香港幼稚园课堂教学实践反映了什么?观察研究能够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体系对香港教育改革的影响或反映出香港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观念吗?研究表明,教育政策和文化观念直接影响着幼稚园教育。相关研究则影响教育政策、课程大纲、教育质量以及幼教工作者的观念。与此同时,小学的课程体系和家长对于幼稚园的期望也影响着幼稚园教学。

观察表明香港幼稚园的课堂教学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中国传统的课堂强调一致性、纪律、行为控制和学业成绩,这些特点在师幼互动中有清晰的表现(Ng&Rao,2005;Pearson&R.ao,2005)。在语言和数学的教学中可以看到教师非常强调儿童对新知识的练习。

然而,关于儿童早期教学的研究也影响了教育政策的制定、幼教工作者的观念、课程大纲,继而又进一步影响了幼儿教育的实践。我们可以看到教育改革对于课堂教学实践的影响。例如,香港幼稚园的教师都尽他们的最大努力让儿童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鼓励儿童进行意义和知识的建构。儿童都参与方案教学(Project approach)。

虽然幼稚园不应该超出课程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但我们的观察和其他关于香港幼儿教育的研究均表明在幼稚园的高年龄班级中出现了小学教学内容下放的现象。在这些班级中,教师运用了更多正式的、以直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儿童掌握更多的相对复杂的概念。家长通常把学前教育视为小学阶段的准备教育,因此他们有时希望幼稚园教学中关注幼儿的学业成绩。

“发展适宜性教育”“儿童中心课程”以及“基于游戏的学习”等概念影响了世界范围内幼儿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事实上,香港的教师培训课程反映了西方国家对于儿童个体性、儿童中心和通过游戏进行学习的重视。香港的幼稚园教师在访谈中表达了他们所体验到的为了满足为幼儿人小学作准备的要求和进行儿童中心的教学的矛盾,但是他们的实际行为则通常反映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Ng,2005;Pearson&Rao,2005)。

第9篇:儿童早期教育的原则范文

1.家庭早期教育中实施的公民价值观培育优越于学校价值观培育首先,优越于学校早期公民价值观培育。学校早期公民价值观培育是指幼儿园、小学有意识对学生的公民价值观进行的培育。相比而言,家庭早期公民价值观培育是自由的、随机的、渗透性的,没有教学大纲,没有教材,没有固定的场所,没有固定的时间,没有涉及到过多的教育对象。而学校早期公民价值观培育则与此相对,有固定的教学大纲,固定的教材,固定的教学目的,固定的教学场所,固定的教学时间,具有很强的组织性、纪律性、功利性和明确的规定性。因而前者更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其次,优越于学校晚期公民价值观培育。学校晚期公民价值观培育是指中学、大学有意识对学生的公民价值观进行的培育。家庭早期公民价值观培育具有启蒙性和基础性,人之初好似一张白纸,其大脑处于一片空白,对于具有一定权威性和亲和性的家长导入的主张、思想、观念,幼儿及儿童可谓是全盘吸收,由着家长引导塑造。相反,学校晚期价值观培育难度较大,效果可能不是很理想。一个自主意识、独立意识越益增强,一个大脑里已有一定价值观的学生,如果学校输入的价值准则与其自身已拥有的不一致,其接收的排斥性可想而知。可见,早期教育没有受到良好的价值观启蒙,以后的学校价值观培育效果不是很理想。

2.家庭早期的价值观培育是公民获得价值观启蒙的第一个主阵地孩童时期是孩子学习的最佳黄金时期,家庭早期的价值观培育是公民获得价值观启蒙的第一个主阵地。日本学者木村久一曾提出过儿童的可能能力递减法则,他说:“生来具备一百度可能能力的儿童,如果从一生下来就给他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就可能成为具备一百度能力的成人。如果从五岁开始教育的话,教育再好,也只能达到具备六十度能力的成人。到十五岁时教育就会剩下四十度。”[2]242印度“狼孩”卡玛拉的学习案例有力的证明了越早接收早期教育、越早受到早期价值启蒙越好。

3.家庭早期的价值观培育决定孩子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和社会的发展较之宗教对西方人的思想、行为甚至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人则更多地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早期的价值观培育决定孩子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孟子讲“国之本在家”,黑格尔认为中国“终古无变的宪法的‘精神’,就是‘家庭的精神’”[3]113。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人重视家庭,对家庭怀着宗教般的情感,犹如西方人信奉上帝”[4]18。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指出,家庭以缩影的形式包含了一切后来在社会及其国家中广泛发展起来的对立。可见,综合了家庭成员之间思想的、感情的、经济的、文化的和道德的诸方面因素的家庭对中国孩子成长至关重要。幼童时期,正是幼儿及儿童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可塑性大,容易接受正、负方面的影响,家庭早期的价值观培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决定孩子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由此,作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后备军的孩子也决定了国家的前途与未来,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二、家庭早期教育中公民价值观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从家长与公民价值观的关系而言,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部分家长(如隔代教育)不了解价值观为何物,不知道“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也不知道价值观形成规律,无从谈起对幼儿及儿童的价值观教育。二是一部分家长虽然了解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但不认可,将自己认为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孩子。在目前的社会变革期,部分家长在价值观上产生了困惑,诚实正直还是投机取巧,宽容友善还是以直抱怨?他们既希望孩子诚实正直、宽容友善,又害怕孩子长大后吃亏上当、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残酷竞争。因此,不自觉地给孩子灌输“不与陌生人说话”“资源有限,竞争无限”等价值观。更有甚者,自己的价值观已完全沦落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自由等,仍振振有词的灌输给孩子。三是一部分家长虽然了解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也认可,但重视智育教育而忽视价值观教育。在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长期熏陶下,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第一起跑线上,比较注重培养孩子的智力方面,而对成长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非智力方面,如价值观、人格等方面重视度不够。

(二)从家长的教育方式来看,存在三种错误的教养方式

一是溺爱型。这种家庭教养方式指家长对孩子娇生惯养、千依百顺、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这种方式易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二是放任型。这种家庭教养方式指家长由于一定的原因(或工作繁忙,无暇顾及或因无意识教育孩子),对孩子的教育放任自流,不管不问。这种方式易导致孩子散漫,冷漠,长大后很难形成友善等价值观。三是权威型。这种家庭教养方式指家长将孩子看作私有财产,认为教育孩子是私人的事,全凭自己的意志教育孩子。这种方式容易出现“不打不成材”“虎妈”“狼爸”等现象,易使孩子敌视他人,仇视社会。

(三)家庭早期教育中公民价值观的错误培育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如果要对以上的错误教养方式进行总结,可以将“家长要求孩子采取某种行动或者要求孩子听话”归纳为以下的教养逻辑:一是简单的说理;二是在说不通的前提下,权威地单方面下命令下指示;三是仍然说不通则是告诫、警告、恐吓或引诱;四是也即最后一步是歇斯底里的打骂等惩罚,如面壁,关小屋子,或拳脚相加等。错误的教养方式对幼儿及儿童公民价值观的培育负作用相当大。在此,简单列举两种具体的方式加以说明。第一,在权威型教养方式中,如果孩子不听话就以编恐怖故事的方法对之进行连哄带骗的警告恐吓。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不易产生诚信感,家长不是将孩子作为平等的主体尊重他,不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是连哄带骗,在其幼小的心灵播下了不诚信的种子,如果以后不及时矫正,那么孩子长大后自然会产生一种撒谎心理,离公民价值准则之“诚信”渐行渐远。第二,在溺爱型教养方式中,如果孩子不小心头部撞倒了桌子等哇哇大哭,家长习惯性的安慰,“我们打这个桌子,是它不乖,该打该打,不哭了啊……”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不易产生友善感,家长的这一举动不是让孩子查找被撞的原因,而是把责任推给别人、别物。别人、别物如果有对不起地方,那么一定要“讨回个公道”,在其幼小的心灵播下了怨气的种子,如果以后不及时矫正,那么孩子长大后自然会产生一种报复心理,与公民价值准则之“友善”相去甚远。

三、家庭早期教育中公民价值观培育的观念和原则

(一)家长要形成正确的“三观”

家庭早期公民价值观培育,对个人、社会、国家均至关重要。但家长、学校、社会、乃至政府对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家长自身。因而,政府、社会、社区等有义务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如加强立法,加大家庭早期价值培育重要性宣传,形成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家长培训支持体系等,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三观,指导家长正确实施家庭早期公民价值观培育。

1.正确的孩子观。孩子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孩子是逐渐成熟的具有一定依赖性的相对独立主体,具有平等的人格。家长应站在孩子的角度认识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重视他们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和各个年龄段的成长规律。

2.正确的家庭教育观。首先家长要树立教育责任意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一个做父亲的,当他生养了孩子的时候,还只不过完成了他的任务的三分之一。他对人类有生育人的义务;他对社会有培养合群的人的义务;他对家有造就公民的义务。”[5]23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方法观。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栽花的人,先要懂得栽花的方法,花才能栽得好;养蜂的人,先要懂得养蜂的方法,蜂才能养得好……难道养小孩子,不懂得方法,可以养得好吗?”[6]8663.正确的家庭价值观。家长通过学习不仅能了解、认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还要结合自己的家庭特色,将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融入到家庭日常生活中,形成家庭成员潜意识地遵从的健康家庭价值观。(二)家长要坚持四个原则1.主体性原则。在家庭早期公民价值观培育中,受教育者是幼儿或儿童,家长虽是主角,占引导地位,但不是主体,孩子才是真正的教育主体,而且是平等的主体。所以应坚持主体性原则。个体具有亲我的倾向,易接纳“我”而排斥“他”。家长在价值观培育中不得硬性灌输,而是以孩子认同为前提。笔者认为可采用以下的模式进行价值观培育:接纳孩子的情绪赞同孩子的观点从孩子观点出发让孩子主动归谬孩子自身否定其原有错误观点家长协同、引导孩子建构正确的价值准则。2.一致性原则。首先,家长言行要一致,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发挥示范导向作用。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其次,家庭成员之间教育方式、教育观念等要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会起到此消彼长的作用,让孩子无标准可依、无方向可循,无所适从。再次,情景与教育时机要一致。父母要善于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生活中一旦出现了教育的契机,家长要及时地介入、跟进。最后,行为与结果要一致。在价值观教育中,对孩子的优良品性予以充分肯定并及时给予相应的奖励。反之,对孩子的不良品性要予以艺术的否定并及时的给予相应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