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方特色民俗文化范文

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方特色民俗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方特色民俗文化

第1篇:地方特色民俗文化范文

一、旅游业发展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一是旅游业是民俗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是展示与宣传民俗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当地政府和人民对民俗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意识,丰富了旅游资源,使旅游内容更加多样化。二是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带动民俗文化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旅游方式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旅游业与民俗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可以弘扬当地民俗文化,增强当地人民的文化自信。

(二)消极影响

一是旅游业的商品化和庸俗化使民俗传统文化面临挑战。二是外来文化会对当地传统文化带来负面影响。三是民俗传统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会受到干扰。

二,民俗文化的变迁对旅游业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一是旅游业和民俗传统文化的结合不仅使当地珍贵的民俗文化资源得到人们的重视和保护,还使得当地旅游资源更加丰富。安阳的民俗文化真实地表现出了当地鲜明的旅游特色,增强了旅游竞争力。二是民俗文化丰富了旅游业的内容和文化内涵,提升了旅游的层次,提高了旅游吸引力。三是民俗文化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不仅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更对当地经济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消极影响

一是由于部分当地居民文化保护意识薄弱,年轻一辈对民俗传统文化缺乏兴趣,使当地民俗文化的传承面临危机,对当地旅游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二是民俗文化商业化和庸俗化会严重干扰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甚至过度的旅游开发会导致民俗文化的遗失和灭绝。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学研究方法。在本次研究过程中,笔者充分研读了崔凤军的砜景旅游区的保护与管理》、乌丙安的《民俗学原理》、钟敬文的《民俗学概论》等书,这些书籍对研究都有很大帮助。

(二)调查法

调查法的主要特点是,以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针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方法。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向被调查者本人做调查,也可以向熟悉被调查者的人做调查。此次我们研究的对象不是具体的人或物,而是一种具体的现象,所以设计了一个问卷调查,了解人们对这一事物的看法。

(三)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案例研究法。本次研究以安阳为个案,通过研究安阳旅游业发展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状况,找出现代旅游业与民俗文化结合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为旅游业发展与民俗文化的结合找出一条可行之路。

四、调研过程

一是通过资料查找、网上文献查阅等方式找出有关“旅游业的发展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材料,对课题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二是制订调研计划,确定行程,明确到安阳要进行调研的地点,比如殷墟博物馆、红旗渠风景区等地。三是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已经掌握的初步情况进行分析,然后设计问卷调查表,进一步了解民众对旅游业发展与民俗文化传承保护的看法。

五、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建议和措施

(一)加强政府主导,合理开发利用

一是防止过度开发导致民俗文化破坏严重,降低民俗文化吸引力;二是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使民俗文化发展出现商品化、庸俗化,扭曲其原始性;三是注重保护本地民俗文化,减少外来文化和现念的冲击。采取“政府主导十企业运作十社区居民监控”等管理模式,使民俗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

(二)培育地方特色,树立品牌文化

就地取材,依靠当地固有资源,统筹考虑当地的自然经济条件,以“人o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产品,培育地方特色,树立品牌文化。坚持民族特色,突出民族个性,在保持民俗文化原生态的基础上,树立特色品牌。突破传统民俗单纯的看表演、看古建筑等形式,整合地方资源,深入挖掘民俗特色,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三)采用合理的模式,开发民俗资源

一是集锦荟萃式。它是将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内表现出来,如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和美国佛罗里达州锦绣中华集中表现了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其优点是可以让游客用很短的时间,走很少的路程就领略到各地的民俗文化,其缺点是在复制加工过程中会损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内涵。

二是复古再现式。它是对现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搜集、整理、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如杭州和香港的宋城,无锡的唐城也属此类。

三是原生自然式。它是在一个民俗文化相对丰富的地域中选择一个最为典型、交通也比较便利的村落对旅游者展开宣传,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产和村落的自然形态为旅游内容,如广东连南三排瑶寨,其优点是投资很少,让游客有真实感,能自然与当地居民交流,缺点是难以将旅游开发的利益公平分配给村民。

四是主题附会式。它指将民俗文化主题与某一特定功能的旅游业设施结合起来,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如苏州名园“网师”近期推出的“古典夜园”活动,游客可以领略苏州园林在夜景下的意境。

五是短期表现式。其一,出于民族民俗传统的节庆活动,如蒙古的“那达慕”大会等;其二,流动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动,如贵州组织民间表演队到国外演出松桃苗族花鼓等。

(四)加强文化保护,健全法规制度

建立旅游、公安、交通、工商、质监、安监、环保等部门联动执法机制,加强当地民俗文化旅游市场的治理整顿,切实维护旅游者合法权益。突出抓好旅游安全工作,建立旅游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保障游客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加强旅游法制建设和法律政策研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五)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专业人才

目前,各地民俗旅游市场存在开发模式单一、雷同现象严重、规划不科学、经营模式滞后、服务质量低、服务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其关键在于缺乏民俗旅游专业人才,因此,要切实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培养民俗旅游专业人才。

(六)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民俗旅游

地方政府要深入领会和创新执行国家各项旅游开发政策,主动探索与本地区相适应的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如建立民俗保护区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严格保护好地方民俗特色,切实增强地方文化的软实力。

第2篇:地方特色民俗文化范文

关键词:西安 旅游 民俗文化

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多、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古称“长安”、“京兆”。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有着“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2011年4月,随着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开幕,更多的外国游客来到西安这座古城,成为西安旅游业发展的契机,2011年,西安市旅游人数和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530.15亿元。如何向外国游客进行有效地宣传和推介,翻译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资料的翻译直接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旅游文化的宣传和旅游景点的推介,是推动旅游业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蹩脚译文只能让读者或听众产生疑惑、误解甚至反感的情绪,在众多翻译中,以民俗文化的翻译最为困难。如果这项工作做不好,将会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与预期的对外宣传、吸引游客的目标背道而驰。

1 西安民俗翻译现状

民俗文化是一种“活”文化,会随着其所在具体时空中社会生产、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出现相应调整,或传承、或变异,或丢失。历史地看,地域环境、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发展往往直接导致民俗事象的相应变化。如何向这些外国游客推介旅游品牌,让他们了解西安民俗,已成为旅游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西安民俗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负载词在译入语中找不到与之对应或对等的词语,富有地域特色的语言习俗等富含相应的术语、成语、典故等文化负载词。译者有的只是略而不译,这充分体现了可译性限度的客观性,因为只能音译或音译加注的方法来表达其大概意思。目前,就西安旅游对外宣传的现状而言,民俗文化的翻译出现的问题比较多,旅游资料的英译方面存在较大问题。例如:导游手册、画册、景点介绍、明信片、游览图等英译错误多得惊人,包括句法错误、拼写遗漏、理解错误、用词不当、言语累赘、文化误解、中式英语等等。例如:西安民俗中的陕西怪: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板凳不坐蹲起来、秦腔吼起来,在一些旅游景点中就被翻译为:Noodles like belt,Guokui like pot,Pepper is a dish,Wanpen difficult to separate,Wearing a handkerchief,Cover half of the house,Did not stools to sit up and squat,Shaanxi Opera to roar.这样的翻译完全不合英语文法,让外国游客产生理解障碍,无法达到传播陕西民俗的目的。

2 导致民俗翻译可译性限度的原因

2.1 语言文字结构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史、生态环境、由此产生的词汇、成语、典故等“文化负载词”也有较大差异。汉语语句以整齐、对称为主,以参差错落为辅;表达有虚写和实写之分,有意识地运用虚实观点来取得某种效果,为表达内容服务。词汇有数量可观的四字成语,这些成语中绝大部分富于显著的修辞效果;修辞大量使用“比喻”,用得既多且广,还有若干特殊的修辞技法。

2.2 本地语言特色导致的可译

关中话属于中原官话,为其一个分支,代表方言为西安方言。关中话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方言之一。关中话作为陕西省关中地区和山西运城、风陵渡一代最具代表性的方言为祖国文化独树一帜. 秦腔高吼激越,言语粗犷奔放,说话习惯粗喉咙大嗓门,但仍不失为中国语言文化中的重要一支特色语。关中方言除在音调上与普通话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在日常的表达法上还大量存在着自己独特的表达法,例如:表示心理情绪:①把作-难受,上不去下不来的感觉,没办法时的着急心理。②叫节-悬在空中,鱼骨在喉的感觉。③握也-舒服。④奇轻-无聊。⑤木乱-烦人的意思,表示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烦扰。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表达很难再翻译的目标语中达到形神兼备的目标。

3 西安民俗翻译的翻译策略

3.1 语用等效翻译

语用等效翻译提倡功能对等翻译,强调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翻译。不拘泥原文的形式,只求保持原作的内容,用译文中最贴切、最接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将内容翻译出来;同时,语用等效翻译还强调以原文精髓为目的,译文力求体现原著的风格和文化背景,让读者领会异域的风土人情,从而进入到源语言的社会,增长见识。

3.2 直译加注释

民俗表达大多数情况下是口语的形式出现。如何让翻译贴近西安本土的民俗文化,有时候直译也是一种较为妥当的方式,不过在这种情况下,最好可以适当地加以注释。所谓直译(literary translation),就是在转达原文意思的时候,使译文的表达形式和句法结构尽量同原文一致,能完全对等的就完全对等,不能完全对等的也要大致对等。其理想的目标是做到“神”、“形”兼备。在翻译具有民俗文化背景的旅游景点时,索性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直译出来,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4 小结

不同的生态环境,生活习惯导致不同的地区民俗传统,翻译民俗特征鲜明的词语时,往往不能按照词语的概念意义进行翻译,而是要根据其功能,灵活选择翻译方式,达到既让对方理解,又不失地方特色的目的。

第3篇:地方特色民俗文化范文

[关键词] 民俗文化;河北动漫产业;发展。

动漫产业不是孤立的动画、漫画,它是和其他相关衍生品息息相关的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在这个产业链中,动漫原创只是一小部分,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依托我省文化优势,创造出优秀的动漫作品和有着足够吸引力的动漫形象,是动漫产业链的关键。河北省悠久的文明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蔚县剪纸、武强年画、唐山皮影、玉田泥人、井陉拉花等各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几乎遍布全省,这些民俗文化是我省动漫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

一、挖掘河北民俗文化,开拓动漫创作思路。

(一)为动漫剧本创作提供素材。

最近几年,我省高等动画院校以及影视动画公司自编自导了不少动漫作品,但是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为数不多,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剧本主题陈旧、情节单一、创作缺乏新意,剧本的创作和改编是我省动漫产业发展的一大弱项。

美国和日本都是动漫强国,研究、总结他们的剧本创作过程和经验,对提高我们的创作水平,具有重要的启发。

如动画片《花木兰》描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经美国迪斯尼公司改编,剔除了其中带有封建色彩的观念,成功演绎了父女深情、纯洁爱情以及一位少女实现自我价值的不凡经历。如此改编,把花木兰这个中国古代的巾帼英雄赋予了美国崇尚的英雄主义和现代人的价值观。我们可以看到动画片《花木兰》绝不是简单重复一个中国古代的故事,编剧借用花木兰不寻常的经历,把主题提升到探讨人性的层面,拓展了内容的深度,因此赢得广大观众的青睐,获得了可观的票房收入。迪斯尼公司对《花木兰》改编的成功,说明中国悠久的历史、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我们今天文艺创作的重要源泉。

从形式上来说,民俗文化有许多好的素材可供动漫剧本创作采借。例如蔚县剪纸、武强年画、唐山皮影中的民俗民情、民间文学、民间信仰等都能为动漫作品提供创作素材。如武强年画其丰富的内容是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有过新年、结婚、农忙等风俗类;门神、财神、寿星、灶王等避邪纳福类;包公上任、三顾茅庐、八仙过海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类,这些蕴藏在河北民俗文化中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典故,至今许多故事依旧为人们所喜爱。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我们动漫剧本创作提供了殷实的资料。

(二)为动漫创作提供更多的思维方式。

动画创作不仅应该具有独特的形式美,在内容上还应具有深厚的意味美。因此,才更容易引发一定时期观众的审美情感,因为在观众眼中看到的是与他们的审美体验同构的“有意味的形式”[1]。“有意味的形式”中包含了艺术的意味美,艺术作品所承载和所表达的物象具有丰厚和耐咀嚼的文化意蕴,是一定时期文化发展的脉络和印迹,它必定积淀了社会的某些内容。动漫艺术创作应该寻找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共生点,在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中寻找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的动画语言形式。

在河北民俗文化中有很多运用寓意与象征的手法,表达民间百姓对吉祥如意与生命崇拜的观念。如传统题材的武强年画,牡丹往往象征富贵,喜鹊、梅花意为“喜上眉梢”,莲花、鲤鱼为“年年有余”。在民俗艺术中,莲花里生子是对生命的赞美,寓意着生命的绵绵不断和美好吉祥的希望。动画片中的“渔童”“哪吒”都是在莲花中诞生,代表着圣洁、善良、智慧的化身。动漫作品在创作时,完全可以借鉴传统民俗文化中不受现实世界时空限制、海阔天空的创意思维方式,可以将取材于传统文化的题材,跨越历史、跨越地域地去讲述。动漫作品要成为现代大众喜闻乐见、有所感悟的作品,可以采借民俗文化中任意发挥想象力的创意方式。

(三)为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动漫角色提供丰富的资源。

动漫作品的画面如同绘画、雕塑、摄影等造型艺术一样,“即是以视觉元素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手段,又通过视觉元素给观众以巨大的艺术感染力。”[2]要塑造一个好的动漫角色,投入很大,然而河北民俗文化艺术中就有极其丰富的形象资源,只要善加开发,完全可以做到小投入、大产出。

1.借鉴河北民俗文化中大量独特的造型语言。

蔚县剪纸造型丰富、装饰性强,采用对比、对称、打散等手法调和主从关系,使图案主次分明、灵动活泼。对蔚县剪纸作品的分析、整理以及对代表作品造型元素、图符纹样要素的提取分类、归纳研究;对典型作品的创意理念、风格特征、剪刻技法进行分析,为动漫形象设计提供素材。如剪纸动画中的形象设计,完全可以采借蔚县剪纸的造型手法:在雕刻方面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在艺术手法上,采用虚实、黑白、粗细、曲直等手法增强艺术效果;构图上利用点、线、面的组织和构成法则。利用蔚县剪纸造型特点设计出来的动漫形象必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唐山皮影刻工细腻,其色彩与造型都独具一格,在色彩方面,采用红、绿、黑、黄、白表现影人的所有色彩,醒目而明快、鲜艳而热烈。在造型方面,以线刻见长,雕镂精细、刀法犀利多变,极富装饰性。特别是人物造型,介于“俗”与“雅”之间,淳朴粗犷而不失典雅,形态各异、活灵活现。[3]唐山皮影除了人物造型以外还有大量道具造型与景片造型,包括桌椅床凳、车船马轿、军帐兵器、山石门景、亭台殿阁、城桥寺塔等场景,这些皮影造型,为我省动漫形象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

2.借鉴民俗文化元素的同时还要对其进行筛选和再创造。

在动漫这个神奇的空间世界里,表现手法以及素材的选择可以不受缚于现实世界的约束。这种背离现实产生的张力比任何一种影视形式更具视觉冲击力,是一种极为风格化和个性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这点就需要动漫设计者在动漫形象创作中要加大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如果对传统文化认识不够深刻,那么创作出的动漫作品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如传统元素运用得过多而产生杂乱无章的负面效果,所以我们应该有目的地对这些元素进行筛选。

在动漫创作的传统元素应用中,我们不能一成不变地运用传统原始造型,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以此产生出更美好的效果。我们可以尝试将这些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与现代先进技术结合起来,进行创新和发展,以崭新的面貌展现于观众面前,成为受到观众喜爱的大众文化作品。

2006年深圳环球数码公司创作的动画短片《桃花源记》,从动画大国日本捧回了动画数字作品大赛优秀奖。在角色设计方面,《桃花源记》的人物造型运用了皮影造型手法。这部短片运用传统的造型手段和现代电脑设计的手法相结合,给人们带来了对传统动画创作的视觉新感受,也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2008年河北科技大学动画系成立了大学生剪纸动画工作室,我们利用数字技术与传统表现形式相结合,重新包装打造现代剪纸动画。从制作剪纸人物到摄制剪纸动画,进行了许多探讨与实践。应用现代动画制作技术对传统剪纸动画进行创作实践时,我们尝试利用二维矢量图动画FLASH软件,调整两个关键帧的动作,自动生成运动动画。

实现整个剪纸动画制作在无纸的状态下完成。这样的剪纸动画创作模式已成为河北科技大学剪纸动画教学与科研创作中的具体内容。

二、依托河北民俗文化,推动我省动漫产业发展。

(一)在孕育我们的文化土壤中创作动漫品牌。

打造具有河北特色的动漫品牌,一定是具有丰厚河北文化底蕴、准确表达河北文化精神的优秀作品。创作动漫品牌,可以尝试从本土漫画创作入手。漫画是动漫形象的源头和动画成败的试金石,漫画或连环画的制作和发行成本很低,非常有利于自主原创。对于漫画创作来说,要想使自己的作品既包含时代精神又能突出个性特色,就必须在孕育我们的文化土壤中创作。充分利用河北民俗文化资源,从中筛选漫画创作元素,绘制具有本土地方特色的漫画作品,为动画创作提供原画素材,是打造原创动漫、品牌动漫的需要。

(二)研发体现河北民俗艺术的动画科普片。

通过二维、三维动画精彩还原蔚县剪纸、武强年画、唐山皮影、井陉拉花等民俗艺术的制作过程。运用电脑技术虚拟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资料,建立一套形象化的资料体系,以此制作的科普片不仅为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资料,而且也会成为对外宣传民俗科普教育的有效途径。这种利用动画形式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形式在我国已经开始启动,如北京“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工程”,该工程以生动新颖的动画艺术形式展现了大量优秀戏曲剧目。传统文化拍成动画片,并不是没有市场,而是要看你如何去表现。

(三)建设具有河北民俗文化特色的动漫旅游业。

选择具有浓厚民俗文化沉淀的城镇,修建独具特色的动漫公园,即可以繁荣当地公园建设,拉动旅游经济,又能以灵活的方式,新颖的手段来宣传当地经典的民俗文化。[4]借取材于河北民俗文化的动画片发展旅游业,积极开发动漫与城市、古代名人关联项目,探索发展具有河北地方特色的动漫旅游产业。如在衡水地区、武强县策划民俗年画特色旅游、民俗动漫旅游区,开发集武强年画、民俗文化、年俗文化、民间工艺、相关动漫游艺为一体的大型特色文化旅游项目。

(四)将河北民俗文化融入网络动漫形式之中。

目前许多动漫作品都以网络为传播途径,消费者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接触到大量动漫作品,动漫产品也因此扩大了影响。近年来韩国动漫产业靠网络媒体迅速走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以河北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动漫作品,可以立足于当今儿童传统民俗文化教育,策划一些儿童教育项目,以网络智力游戏开发为手段, Flash交互式矢量多媒体技术为依托,利用多媒体动漫游戏产品,采取互动学习的手法吸引青少年的关注。

三、结 语。

在如此丰厚的文化土壤孕育下,坚持我省动漫产业的独特发展之路,可以从大量的民俗文化遗产中寻找资源并受到启发。采借民俗文化资源,同时在动漫设计中注入新的时代基因,通过设计行为激活、重组文化资源,使其适应当前的文化环境,活在当下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而保护文化遗产传播文化遗产,塑造带有民族特色的动漫艺术。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 34.

[2]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74.

第4篇:地方特色民俗文化范文

同志们:

阳春三月,春光无限。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石浦“三月三踏沙滩”民俗文化活动。在这里,我谨代表浙江省文化厅对本次活动的顺利举办表示最诚挚和最热烈的祝贺!

近几年来,象山县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引,在文化大省、文化大市、文化大县建设春风的沐浴下,在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因势利导下,积极抢抓机遇,精心付诸行动,各项文化事业都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尤其是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在全省作出了示范。目前,象山的竹根雕闻名全国,享誉世界;农民画、剪纸、渔灯等民间艺术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国(象山石浦)开渔节声势浩大,影响广泛,渔文化研究开创国内先河;极具地方民间民俗特色的石浦“三月三踏沙滩”活动,约定成俗,越办越旺。等等。所有这些文化成就的取得,是象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各级各部门合力精心打造的结果,也是象山文化人辛勤努力的结果。

民间民俗文化是先进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生活、源于基层,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石浦“三月三踏沙滩”民俗文化活动不仅是象山民俗文化工作成绩的一个缩影,而且是见证民俗文化旺盛生命力的一个典型事例。这次“三月三踏沙滩”活动与石浦老街开游仪式和家庭文化艺术节相结合,突出“展示渔区风情,演绎独特民俗,推介渔港古镇”的主题,同时安排了辣螺姑娘招亲、综艺舞台、渔歌对唱、有奖拾螺、抬阁展示、民间杂艺表演和挑鱼接力、渔姑织网、滚冰桶比赛等一些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文体活动,这必将有力促进四方游客的纷至沓来,大大提高游人群众的参与兴致,从而达到“人人享受先进文化”的目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活动不仅需要保护传承,更需要不断创新发展。在这里,也衷心希望象山通过从节庆活动做起,引导广大的市民、游客认识内涵丰富的民俗文化艺术,把石浦“三月三踏沙滩”民俗文化活动逐步打造成为继中国开渔节后又一个民俗文化旅游品牌项目。

第5篇:地方特色民俗文化范文

阳春三月,春光无限。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三月三踏沙滩”民俗文化活动。在这里,我谨代表浙江省文化厅对本次活动的顺利举办表示最诚挚和最热烈的祝贺!

近几年来,**县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引,在文化大省、文化大市、文化大县建设春风的沐浴下,在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因势利导下,积极抢抓机遇,精心付诸行动,各项文化事业都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尤其是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在全省作出了示范。

目前,**的竹根雕闻名全国,享誉世界;农民画、剪纸、渔灯等民间艺术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国(****)开渔节声势浩大,影响广泛,渔文化研究开创国内先河;极具地方民间民俗特色的**“三月三踏沙滩”活动,约定成俗,越办越旺等等。所有这些文化成就的取得,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各级各部门合力精心打造的结果,也是**文化人辛勤努力的结果。

民间民俗文化是先进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生活、源于基层,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三月三踏沙滩”民俗文化活动不仅是**民俗文化工作成绩的一个缩影,而且是见证民俗文化旺盛生命力的一个典型事例。这次“三月三踏沙滩”活动与**老街开游仪式和家庭文化艺术节相结合,突出“展示渔区风情,演绎独特民俗,推介渔港古镇”的主题,同时安排了辣螺姑娘招亲、综艺舞台、渔歌对唱、有奖拾螺、抬阁展示、民间杂艺表演和挑鱼接力、渔姑织网、滚冰桶比赛等一些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文体活动,这必将有力促进四方游客的纷至沓来,大大提高游人群众的参与兴致,从而达到“人人享受先进文化”的目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活动不仅需要保护传承,更需要不断创新发展。

在这里,也衷心希望**通过从节庆活动做起,引导广大的市民、游客认识内涵丰富的民俗文化艺术,把**“三月三踏沙滩”民俗文化活动逐步打造成为继中国开渔节后又一个民俗文化旅游品牌项目。

第6篇:地方特色民俗文化范文

随着民俗旅游的开发,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以及市场化导致原有民族物质边界的重大调整和弱化。论文百事通当地的宗教、传统习俗、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等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着重大改变,对当地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主要表现:

(一)过度开发使民俗旅游资源破坏严重。一些地方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实行掠夺式开发,造成许多民俗文化资源严重破坏,一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我们还未来得及认清其社会价值时就已消失、解体;很多民间习俗在现代文明冲击下逐渐消失;民族文化遗址和民族特色建筑遭受严重损害;一些民间艺术品和手工艺品为了迎合经济市场而大批量生产,成为机器制作的工艺品,完全丧失了其中所蕴涵的文化价值。

(二)民俗风情的商业化和庸俗化。在商业活动中,以现代艺术形式包装民俗文化,将其舞台化、程序化,是目前旅游开发的主要手段。这样的后果是使民俗文化失去了本来的乡土气息,淳朴的民俗被歪曲,甚至有些藏羌地区为了吸引游客,将迷信的、不健康的习俗加以渲染。许多地方把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进行庸俗化的理解,迎合部分人们的庸俗低级心理,不是开发民俗的美,而是盯住民俗中的丑和糟粕性的部分。由于传统思维和当前社会建设的一些误区,在旅游开发中常常出现一些破坏性的遗憾事情,比如有些地方为了追求城市化、现代化,把珍贵的民居拆掉,而另建西洋式建筑;有的把上千年的古城墙推倒,修建马路等等。

(三)虚伪民俗。虚伪民俗是指人们为了增加旅游商品,编造添加拼凑而旅游地不存在的民俗。伪民俗破坏了本民族特色,破坏了祖先的规矩。如,羌族的白石作为他们的崇拜神,必须放在屋顶或火塘上方,而不该为了招引游客而随意放置。

(四)民俗文化的同化。民俗文化的同化是指原有的民俗风情特征在内部和外部作用下,为异地异族的民俗风情取而代之。即旅游一旦开发到哪里,哪里的传统面貌便会发生急剧的改变,从衣着、建筑到生活方式都迅速地与外来者趋同。四川藏族羌族地区的语言、建筑、服饰、饮食、节日等方面逐渐汉化。阿坝州汶川、理县等地藏族、羌族大多说汉语,穿汉族服装,许多人口中哼的是流行歌曲。汉族式的房屋、装饰随处可见,藏羌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

(五)民俗文化价值观的退化。一个民族认同的文化价值观是该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或群体中的人们所共有的区分事物的好与坏、对与错、符合或违背人的愿望、可行与不可行的观念。它是一个文化系统构成的基因。一种价值系统可以构成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各民族尽管发展历程各异,但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如吃苦耐劳、热情好客、讲信用、重义不重利、忠诚朴实等。但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这些优秀的价值观正在退化甚至消失。某些藏羌地区居民在买卖过程中出现的坑蒙拐骗、敲诈勒索等不择手段追求金钱的例子屡见不鲜,他们严重或排外的情绪,直接影响了当地的形象。

二、解决对策

源远流长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正面临各种不同文化习俗的冲击。千姿百态、风情万种的民俗正走向趋同和消亡。同时,民俗作为一种隐形的文化旅游资源,它不像实物型的资源那样不易被改动,而是在开发中很容易被篡改、损害,甚至其固有的文化内涵也可能会消解殆尽。所以,保护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迫在眉睫。这需要加强立法,使地方有法可依;需要加强调查研究,确定需要保护的民俗文化内容;更需要研究保护的措施和有效方式。具体来讲,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生态保护区,走民俗生态之路。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民俗旅游资源存在和旅游开发的前提。要使其留存,就必须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前提,走民俗生态之路,真正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大量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厚重的民俗文化、民族风情旅游资源为其建立生态保护区提供了优势。可用生态博物馆的理念指导旅游开发,构建生态保护区,实现保护区、生态旅游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并以此跨越工业化,实现民俗文化、生态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加强保护一些濒临消亡的民俗事象。一些远古的民俗事象,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正面临着消泯,而这些民俗事象本身具有珍贵的民族和文化价值。因此,我们要投入人力、物力让这些事象不至于自生自灭。为了让优良传统文化继续保持下去,我们可采取适当的方式实施抢救性保护。

1、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摄像等影视记录方式将其制作成影像资料,并真实地记录下各种民俗事象。

2、建立原始型的民俗村,保留传统民俗文化的“火种”。完整地保存或复原民俗村,这在相对偏远的藏族、羌族地区来说,是延缓传统民俗变异的重要举措之一。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美国政府对文化传统保护极为重视,不仅所有重要的历史遗迹、遗址、遗物等均善加保护,甚至年代稍久、较为重要或稍有一点特色的建筑都纳入保护之列。

3、文物部门应加强对近代民族文物、民俗文物保护,对濒临消失的民俗文化进行分阶段、有重点的抢救。在文物保护中,属于不可移动的古建筑、古碑等已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但近代的民族文物、民俗文物还未明确列入文物保护范围,正处于被毁坏或外流中。因此,文物部门应积极参与民俗文化抢救工程。同时,抢救优秀文化遗产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分清当前工作的主次。如当代被淘汰的工具、用具、服饰、民间戏剧、人生礼俗的仪式、某些宗教的经书、神偶等就应重点抢救。新晨

(三)高品位地开发和利用民俗旅游资源,防止“庸俗化”和“商业化”。杜绝肆意亵渎和歪曲旅游地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现象,才能有效地保证独特的民俗文化得以发扬和保护。提倡和尽量做到民俗不俗,俗中带雅。要正确分析本地民俗资源的特色,结合本地和周边环境,有选择性地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中的高尚部分。

第7篇:地方特色民俗文化范文

本文以周至县城为实例,针对城镇风貌控制建立起一套技术性体系和框架,从不同层次引导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关中城镇景观风貌,提出符合时展的周至县城风貌特色构建方法。

关键词

城镇风貌,风貌控制,导则,周至

一、研究背景

自西部大开发、关天经济区等一系列战略实施以来,关中地区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周至县城等县城镇迎来大量的开发建设,城镇风貌“千城一面”的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在城镇建设中,对关有的城镇风貌进行合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

二、周至县城城镇风貌构成和问题剖析

(一)周至县概况

周至县位于我国关中南部偏西地区,属于陕西省西安市辖县,距离西安市区78公里,南达秦岭南坡,北抵渭河之滨。全县总面积2974平方公里,耕地90多万亩,人口63万,辖9镇13乡377个行政村(2003年)。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素有“金周至”的美誉。

(二)周至县城城镇风貌构成

城市风貌是通过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和人文景观所体现出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传统、文化和环境特征。以城市风貌构成理论为基础和框架,本文从自然属性、人工属性、人文属性三方面分析周至县城城镇风貌构成(如图1.1)。由此可见,城镇的自然环境、城镇空间形态、传统街巷和民居建筑是周至县城城镇风貌特色中的亮点,城镇的历史文化和关中地域文化特色是不可复制的风貌资源。

(三)城镇风貌的特色空间结构

城市风貌的特色空间结构是城市风貌构成要素在城镇空间中的组合形式。根据人们感知城市风貌的视角,可以初步将城镇风貌概括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的组合结构。规划大师凯文·林奇关于城市认知或感知的研究的成果——五要素理论指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是城市中最容易被大多数人所感知的空间形态要素。结合以上理论,将周至县城城镇风貌构成要素划分为由三类不同空间形态和尺度的风貌载体:片区、廊道、节点,共同组合而形成特色空间结构。

(四)城镇风貌的问题与对策

快速的城市化建设给周至县城城镇风貌带来了诸多问题,宏观上的问题是传统风貌的解体以及民族性和地方性的缺失,城风貌缺少个性和美感,具体表现在城市化建设对城镇肌理、城镇轮廓线、城镇街道风貌上的破坏等,城镇不仅缺失了传统风貌的审美内涵,还缺乏现代城镇风貌的形式美感。中微观上,民居建筑风貌的问题凸显,原本充满生活情趣的街区风貌,代之以大量重复建造的住宅;此外,城镇文化娱乐建筑、旅游建筑、商业建筑处于盲目营造、混乱不堪的状况,原来各具特色的传统商业区日益衰退。

在城市管理方法上,旧城改造并不适合周至县城。城镇内大量土地产权归属于私人,这种情况在日本和很多西方国家是很普遍的,因而在风貌控制方面可以借鉴其经验,而不能够单纯复制国内城市改造和更新的方式。针对房屋产权归属与私人的情况,这些国家普遍采用引导和控制策略,例如以奖励的方式来让人们盖有助于风貌保护的建筑,最终令该地区始终保持着当地建筑中的秩序。因而,周至县城城镇的风貌控制,采取引导和控制相结合的策略更实际一些。

三、周至县城城镇风貌控制导则

以金色周至、关中文化、旅游驿站作为城镇风貌特色的定位,以延续传统风格,凸显地方特色为风貌控制的目标,依据城镇的地区特性和固有景观,按照片区、廊道、节点构成的风貌控制框架,对城镇风貌特色的物质载体进行具体的设计引导。

(一)风貌控制的目标和依据

通过对周至县城城镇风貌特色的建构,确定城镇风貌控制的目标是,打造体现金色周至品牌、旅游驿站功能的具有关中地域风情的特色小城镇,达到使城镇传统风格延续,地方特色凸显的目的。

城镇风貌控制的依据是周至县城城镇的地区特性,包括城镇空间尺度、街巷格局、连续的街巷景观界面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等,以此确定城镇开发建设中必须保护的要素、应改造的要素以及引导的建设方式,从而控制城镇空间的建设和城镇形象的建构和持续。

(二)分区风貌控制

依据各分区特点,从分区整体风貌、建筑风貌、分区整体形态、空间装饰四个方面进行有计划地引导,使各分区保持整体形象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从而明确地展示其特色,有效保护老城区风貌,促进新老城区协调发展。

(三)街道风貌控制

对每种类型的街道风貌控制,是在风貌分区控制导则对于建筑风貌和风貌分区整体形态控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街道尺度、沿街建筑、人行道空间三个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控制引导。

(四)标志物眺望景观的保护控制

针对特别重要的城镇标志性节点——云塔文化核心节点,进行眺望景观控制引导。选择位于县政府开敞空间节点和位于高地的南门户节点作为两处眺望点。通过对处于眺望区域的建筑高度控制,保护八云塔景观不受城市开发影响,城镇天际轮廓线特征得以有效延续。进行控制后的标志物,可以相距甚远并从不同的方位,掠过一些低矮建筑物的顶部,都能看见,从而加强其在区域内的参照物形象,也在一定距离内代表一个不变的方向,加强标志物的意义。?1?

此外,规划五条视线通廊,分别是北门户到南门户的视线通廊,县政府前街(南北新街)视线通廊,以及三个沙河视线通廊。对其控制引导放在相应的街道风貌控制导则中。

(五)历史文化与关中民俗的物化空间设计引导

对县城历史遗迹和传统民俗文化空间进行整合,形成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交相呼应的文化展示系统。该系统的控制引导是在相应的旅游景观型街道风貌控制引导的基础上,特针对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进行引导,如通过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整合街区内各个散落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开敞空间布局为节事活动和民间艺术提供活动空间等。

1.以老城街和云塔路十字街为骨架,分别串联东岳庙、老城街县政府周边万寿宫、文昌祠、文王庙、火神庙,八云塔等形成两条历史文化廊道,充分展现城镇独特的景观格局,及特有的历史文化和世俗生活。

1)老城街历史文化廊道

建设内容:火神庙、文王庙;民间艺术店铺;

策划活动:火神庙会(每年正月20日举行,为期三天)。

2)云塔路历史文化廊道

连接各条特色街区,如品牌酒吧街、曲艺街、道情街、工艺作坊街等,承载包括道情及大型曲艺表演、红拳武艺大赛、工艺作坊体验等。

2.南北新街串联城隍庙和菩萨庙和东夜市等形成一条民俗文化廊道,充分展现城镇独特的景观格局,及特有的关中民俗文化。建设内容包括:庙会街、集市贸易街、关中酒家街、地方小吃街等,开展各种民俗活动和牛虎斗表演等提供空间。

第8篇:地方特色民俗文化范文

一、本研究的应用价值

据统计,秦皇岛市2010年接待海外游客22.42万人次,同比增长19.7%,2011年26.44万人次,增长9.1%,而2012年较上一年增长8%,达到28万人次。由此可见,秦皇岛市国际旅游发展势头良好,这更凸显出旅游英语的实际应用地位。而目前,对秦皇岛各旅游景点的英文介绍过于突出自然风光和娱乐观光的呈现,而轻视了对其历史及多元文化特征、文化资源内涵的描述。本着将旅游英语与地方特色文化紧密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目的,秦市各高校开始逐渐将地域特色渗透到旅游英语的实践教学中,但开发的广度还远远不够,而且也没有真正地走出校门,服务社会。

笔者旨在充分挖掘秦皇岛丰厚的自然禀赋和人文资源,在如今强调文化旅游的大背景下,将具有秦皇岛地方特色文化的旅游英语推广到树立秦皇岛国际文化旅游品牌的实际中去,使秦皇岛成为真正的文化旅游城市,给国际游客以视觉上和心灵上的完美享受。

二、将秦皇岛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到旅游英语中的尝试

(一)深入调查选择及归类

笔者打破了三区四县的行政区划界限,深度挖掘秦皇岛域内特色文化,有重点地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作为关键词(如历史遗迹,近代工业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传统节日、特色小吃及民间传说,少数民族文化等),对材料进行整理,归类如下表:

文化类别 旅游资源单体

历史遗迹 明长城文化、山海关总兵府、山海关古城、

北戴河秦行宫、北戴河朱氏墓地

近代工业

文化 耀华玻璃厂、秦皇岛港口近代建筑群

名人文化 《浪淘沙·北戴河》、李世民《春日观海》、

曹操《观沧海》、北戴河名人别墅群、朱启玲开发

建设北戴河、郑己、詹荣、戚继光与山海关

民俗文化、传统节日、

特色小吃及民间传说 以秦皇求仙入海传说为中心的秦文化和春秋战国文化、

孤竹文化、山海关王家大院文化、贝雕、周氏剪纸、

木刻粘贴版画、榫卯工艺、小海燕评剧、皮影、

山海关国际长城节、山海关·中华龙抬头文化旅游节、

山海关中华爱情节、孟姜女庙会、望海大会、卢龙孤竹文化节、

昌黎干红葡萄酒节、四条包子、回记绿豆糕、老二位饺子制作工艺、

桲椤叶饼制作技艺、“杨肠子”工艺、山海关浑锅、各种海鲜之秦皇岛

独特烹调艺术孟家女传说、碣石之谜、肖显写匾

少数民族

文化 奚族文化(青龙)、朝鲜风俗(北戴河新区西河南村)、

养生长寿

文化 深度挖掘以长寿山、祖山、秦皇求仙入海处和北戴河滨海度假区为代表的养生文化知识

(二)英译材料并灵活应用

首先,结合地方政府文化传播和地区形象宣传的需要,笔者组织了多位具有较高翻译水平的教师对上述大部分材料进行了英译,并反复斟酌校对,力求准确达意。

其次,将这些反映秦皇岛地方特色文化的英译材料充实到了秦市各高校旅游英语专业的实训教材中。实践证明,这种新开发的校本教材,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更能提高学生旅游英语的实践能力,使优良的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和发展,从而实现了专业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目的。

此外,将具有丰富秦皇岛文化内涵的英文介绍制成宣传栏分布于各相关景点中,提升景区整体文化内涵。

三、推广渠道的探析

有了上述良好开端,下一步笔者考虑将通过以下渠道推广这种体现秦地方特色文化的旅游英语内容:

1.在秦各大商场、火车站和飞机场的英语广播中融入对本地特色文化的介绍。2.使用具有秦皇岛地方特色文化的旅游英语培训教材对秦各旅行社导游、各星级酒店翻译人员进行培训,加快提升秦皇岛文化软实力的步伐。3.在旅游旺季时组织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景区或大型广场举办地方特色文化的英文宣讲活动甚至是海上英语剧展演,既可迎合“教学+实践”的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又有利于树立秦皇岛自己的城市文化品牌,合作共赢,可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4.盘活秦皇岛文化产业项目,将海上生明月、孟姜女传说、肖显写匾、求仙入海等历史故事改编成英语剧目,变静态为动态,并聘请广电中心制作团队和秦市直高校的传媒系合作拍成影视作品进行大力宣传,实现全媒体营销。

四、结语

第9篇:地方特色民俗文化范文

关键词: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

一、民族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一)民族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1、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地位作用

民俗文化是古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它包含了各民族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构成了民族文化的主要内容。其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工艺美术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其在旅游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我国的民族文化是一座取之不尽,挖之不尽的宝库,我国拥有55个少数民族,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在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资源还处于起步阶段,尽力发掘、保护和开发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是我国十分紧迫的任务;民族文化能促进人们的跨文化交流与了解:以往单纯的展示性的旅游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更趋向于获得有别于惯常的生活的充满情趣的体验,体验朴实有富有新鲜感的少数民族生活情趣;民族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效益,促进了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它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和深远的生态环境效益,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窗口。

2、民俗旅游概念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目前民俗旅游已和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旅游一起构成了颇具特色的旅游三大系列产品。从广意来讲,旅游实际就是民俗旅游,民俗和旅游是文化与生活的复合体。

3、两者关系

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才可能亲身体验和触摸到旅游地民众生活事项,体会到当地的民俗事项,体会到当地人民的生活的方式和、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实现审美与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在未来不久将成为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也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此,民俗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能把握好并利用好这一优势资源是提高我国旅游品位的关键所在。

二、广西民俗旅游的现状及开发策略

(一)开发广西民俗旅游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开发民俗旅游是由广西区的区情决定的

广西是全国有名的旅游资源大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品位高。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境内居住着壮、汉、苗、瑶、侗、仫佬族、毛南、回、京等12个民族。其中全国90%的壮族人口居分布在广西,2000年末,自治区总人口4723.61万,少数民族人口1089.37万,占全区人口的38%,全区面积23万平方公里,少数民族居住地方大约占百分之六十。长期以来,各族人民生息和繁衍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共同劳动和共同斗争,创造了广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了一个完整博大的民俗社会。而且广西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其民俗风情古朴原始,传统文化完整,可以说,广西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缩影,它融合了西南十几个少数民俗的文化精华,谱出了代表中国西南民族的交响曲,对于开发民俗旅游有着极大的优势,广西发展民俗旅游是时代的要求,必须与时俱进,抓住时机发展。

2、国际国内的旅游发展倾向,为我们开发民俗旅游,建立广西旅游大省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

现代旅游过程中人们对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更感兴趣,追求神的享受和满足。据有关调查数据表明:30%的外国旅游者认为旅游的第一吸引物是风光名胜和文化古迹。而认为旅游吸引物是少数民族风情的则占70%。早在90年代,独特的民俗风情就以逐步成为国内旅游者的新的吸引点。1995年中国年民俗风情旅游年的到来,标志这我国民俗风情以进入黄金季节。广西在国际上的旅游地位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品牌,必须抓住这一契机努力发展民俗旅游。

3、广西发展民俗旅游前景广阔

俗语有云:"越是民俗的,就越是世界的"。广西的民俗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在我国是少有的,只要好好开发利用,必定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成为广西旅游发展的又一亮点。另一方面,民俗旅游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旅游开发项目。只要合理开发利用从实际出发,利用本身所特有的优势如:建筑、服饰、风味食品、民族歌舞,只要稍加整理、修饰就能保持古朴的民风,特有的风情就可以招揽游客。而且通过旅游,可以有效带动当地的经济特别是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帮助这些地区摘掉贫困的帽子,一定程度上达到旅游扶贫的目的。中国的扶贫工作始于1979年,自1986年开始,扶贫工作向经济开发型转变,十几年来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贫困人口由1979年的2.5亿减少到1994年的6500万。旅游扶贫投资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方式,同时也是无烟工业,对环境保护也非常有好处。

(二)广西民俗发展的现状

1、各具特色的服饰、饮食、居住习惯

广西各民族服饰格式各异,有着独特的地方性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如壮族男子多穿青部布对襟上衣,女子多穿无领斜襟绣花滚边上衣,下穿绣花滚边宽脚襟子或青布蜡染的褶裙,腰束绣花围腰,脚穿绣花鞋,头缠各式花巾,还有瑶族的五彩斑斓的服装,象征瑶王的五个手指印的各种图案等等。众多的民族服饰,魅力奇异,构成了各地独特的民族风情。古今往来,素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饮食也充满了亮点。打油茶是桂北少数民族侗、壮各族的一个特有的饮食习俗。"有客到我家,不敬清茶敬油茶"是侗族的规矩。广西的酒文化也是非常有内涵的:瑶族的糯米甜酒、苗族的过寨酒、彝族的"秆秆酒"无一不乘载着少数民族的热情与好客。此外,广西各地区的特色小吃也应有尽有:南宁的老友粉、桂林的桂林米粉、柳州的螺丝粉、梧州的艇仔粥等等,也颇具特色。在建筑的风格独树一帜。苗族的吊脚楼、侗族的风雨桥和鼓楼都充分体现少数民族人民的智慧。目前,这些文化世俗也逐步被人们所挖掘出现在一些民族风情园中,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和认同,收到了理想的效益。

2、丰富的民俗旅游节庆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地,自古就有丰富的节庆文化。壮族的蚂拐节、苗族的芦笙节、瑶族的盘王节、侗族的花炮节、京族的唱哈节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较高的开发和旅游价值。值得一提的是现已开发的南宁国际民歌节、桂林山水历史文化节、阳朔的渔火节和啤酒节、北海的珍珠节、凭祥的边关节等,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渗透着浓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这些现代节庆活动,在传播文化、促进旅游,扩大各地的知名度、树立各地的旅游形象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3、精彩纷呈的民间歌舞

广西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用美妙的歌声赞美着自己的劳动,用多姿的舞蹈表达着这自己的情感。广西是歌舞的海洋,歌仙刘三姐的歌声随着各种媒体的传播和推广也树立了一定的品牌效应。每年的南宁的国际民歌节令广西的山歌走向了国际的舞台,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传唱。从某种程度上推广了广西的民俗文化,去年开始,由我国张艺谋等著名导演在阳朔导演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的,更是让山水与歌舞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成为广西的又一旅游新亮点。

4、民俗旅游专线产品崭露头角

经过几年的发展,广西已逐步发展出拥有自己特色的和较为科学合理的有强烈震撼力和吸引力的十大旅游精品路线:桂林山水风光游,北海银滩休闲游、南国边关揽胜游、壮乡文化风情游、瑶苗侗乡采风游、前年灵渠寻古游、宁明花山崖画探奇游、金田名胜古迹游、白色小平足迹游以及巴马寿乡探秘游等等。这些线路都充分体现了少数民俗旅游以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广西的民俗旅游资源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的民俗旅游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和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由于地区、民族之间和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经济文化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和民族,必然对其它地区和民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伴随着旅游产业及其相关配套设施的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民族地区日益由封闭状态走向开放社会。在外部的文化生活的冲击下,稍有不慎便会使原有的资源遭到破坏甚至资源的枯竭。我们必须处理好开发和发展的问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广西民俗旅游开发存在问题

广西的民俗文化的都仍处于浅层次的开发,没能充分体现广西民俗旅游文化的精华,没发掘其文化内涵,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民俗旅游项目有庸俗化,艺术化,舞台化的趋向,以至一些民俗的本色与乡土气息也被一一退化;开发重点不突出,民俗旅游品雷同化,过度开发,将一些现代建筑材料盲目的渗透入古街民宅中,而降低了民俗风情的纯度,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业成为朝阳产业的今天,保持少数民族的异地文化的原汁原味、以及先进文化的合理渗透,已成为克不容缓的问题,也是能使本地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得以保持的关键所在。必须科学、合理的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

(四)调整思路,提出设想

1、全面发掘民俗文化,更新提高并提高现有民俗旅游产品的品位

全面发掘民俗文化,运用调查取证等一系列方法,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全方位的角度了解广西民俗文化发展的方向。根据人们的需求提高产品的娱乐性和参与性,突出民族特色。改变民族村单一歌舞表演的局面,从宗教、社会、经济、游艺竞技等方面的民俗进行合理的综合开发。要有明确的主题,精心的规划,邀请有关学者进行设计和研究其可行性,切忌粗制滥造,建设豆腐渣一类的工程。如仡佬族民俗村可建造罗城仡佬族,与宜州市下岘河的刘三姐壮乡民族风情游相结合,成为一个旅游区域。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旅游的效率和提升它的吸引力,同时要加强管理、和引导防止各种追求片面效益,置传统道德于不顾的行为的发生,做到民俗不俗,俗中有雅,这样才能符合广西的区情和合理开发的要求,以确保民俗文化得到弘扬和保护。

2、不断丰富民俗旅游的形式和内涵

现有的游览方式多以民俗设施、民俗陈列为主。如桂林的漓江民族风情园、刘三姐景观园、黄姚古镇等游览项目都属于以静态的游览为主的项目。这类的文化村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和学术价值,可使游客大开眼界,增长知识,有效的保护传统文化的完整性,避免了人为的破坏。但随着现代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单纯观赏性的游览式已远远不能完全满足游客求新奇的心态。因此动态的、参与性的游览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通过这一类型的游览方式可以从中亲身感受到当地的风情,在别开生面的活动中得到身心的充分愉悦,大大提高了游览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广西的各种少数民族节庆丰富多样,形式各异,有很好的开发基础,可以在这些基础上加大开发力度,利用好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节庆资源。在此基础上可以以每个地方的特色为主题,每年注重以一个地方为中心来开展循环的、有重点的推广每个地方的特色的旅游年,从而使民俗旅游充分发挥它的魅力和潜能。

3、要注意培养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才

现代的旅游业以不仅仅是满足于单纯的游玩,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它的发展前景是空前广阔的,广西作为一个旅游大省要在旅游业中取得抢占先机就必须强调良性的发展,而人才是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注意人才的培养和相关学科的不断研究。我们要下大力度对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广西这类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高校,如广西大学、广西师大、桂林工学院和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来开展,这些高校已积累了雄厚的民俗文化和旅游人才的培养经验,特别是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近年来增加了艺术表演、会展旅游、等专业更是充分的体现了这一要求。桂林旅游学院筹备正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做法,必将大大有利于广西乃至全国旅游业的发展。

4、加大力度宣传民俗旅游

要坚持有的放矢供需对应。多开发有市场需求的项目,成立专门的专家部门对旅游客源市场进行有效的因素分析。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媒体对民俗风情进行宣传和推广还可以借助一些展览和博览会对相关的信息展现给大众。广西在民俗旅游的宣传、推广、积累一定的经验。例如:多次参加国内外举行的旅游说明会,参加各种各样的旅游博览会和交易会,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对广西民俗旅游进行了有效的宣传,在以后还需要继续不断加强。

5、注重民族旅游商品的开发

游客除了对各种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感兴趣以外,购买有特色的旅游商品也是他们旅游的重要需求之一。所以民俗的商品同样拥有广阔的市场也是旅游的重要环节,对旅游创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种的有民族特色的器具、衣饰、民间食品、民间工艺品等均可以作为商品开发。广西的商品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乡土色彩,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特色原则和有文化内涵原则,切忌雷同化和庸俗化。纵观我区的情况,桂林在这方面的开发得比较成熟,每年的销售情况也展现出良好的势头,值得全区其它地区的学习和借鉴。培养专门的人员对民俗商品进行科学有效开发,在各旅游区可以设立各种有特色的商品成品的展示和制作过程的展示,同时可以让游客以DIY的形式自己亲手制作民俗商品,如:织布、蜡染、和制作各种简单有趣的手工艺品等。都可以成为旅游商品灵活的销售方式,同时也可以增加人们的参与性和娱乐性,满足游客求新求奇的心态。

6、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民俗旅游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过度开发,不注意保护就会枯竭乃至消失。科学合理的极大力度对民俗文化进行保护和发扬,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方面及时组织有关的专家对民俗旅游资源环境进行评估,科学的规划旅游的接待量,制定年民俗文化环境保护规划,把民俗文化环境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协调起来。另一方面要依靠政府和媒体的力量,向公众传播有关的保护民俗资源的意识,加强民族意识,使少数民族群众能辨证的对待自身传统和生活方式,防止民俗被庸俗同化。

三、结语

总之,我们要在广西自身民俗资源充分了解和认识的前基础下对广西的资源进行有效而又合理的开发,注意处理开发和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用科学的指导方针指导各项开发和利用。力争与时俱进,百花齐放,使广西的民俗旅游产品成为拳头产品,使其持久的散发出它的独特魅力,为广西的旅游添上亮丽的一笔,让更多的人了解广西,同时让广西的民俗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广西统计年鉴2001.广西南宁统计出版社2002年.

[2].周作明.《永远的朝阳-民族旅游研究》.广东旅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