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市场现状分析范文

旅游市场现状分析精选(九篇)

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第1篇:旅游市场现状分析范文

摘 要 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是温江开发工业旅游依托的重要资源之一,本次通过对工业园区以及近30家随机抽样的企业重点调查,以及对市场的调查,对温江的工业园区的旅游开发条件进行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 企业结构 旅游条件 工业旅游

一、工业园区的企业结构

温江的工业园区是以电子机械、生物医药、食品饮料、印务包装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区。根据工业园区提供的221家工业企业的资料看,园区里面主要有机械电子加工制造业45家,占20%,其次是医药类企业34家,占15%,食品类企业28家,占13%,印刷包装及纸制品类企业28家,占13%,其他类型的企业86家,占39%。

二、温江工业区的旅游条件的评价

温江工业园区是一个生产性的园区,而非遗址性的园区,并且工业园区按照国家工业区的标准设计与建设。本次通过对工业园区以及近30家随机抽样的企业重点调查,以及对市场的调查,对温江的工业园区的旅游开发条件进行如下的评价。

(一)工业区整体的旅游环境评价

1.园区景观条件差。主要表现在建筑环境与街景环境差。

标准工业区的宽阔街道导致了工业区的街景的单调与直白,区内的建筑,大部分以非固定建筑为主,厂房大都是标准的钢架轻型结构,一些厂区的外立面与外墙色彩单一,不利于给游客形成视觉冲击。

2.交通条件通畅但不方便:温江工业园区是典型的满足重型工业企业生产的交通布局,道路宽大,方便车辆的出入。公交线路比较少,目前还不能方便园区内企业员工的出入。

3.公共服务条件。除道路外,区域内缺乏公共性的空间用于公共服务、公共休闲或公共停留。

(二)工业企业旅游开发条件评价

1.大部分企业的工业旅游价值不高

(1)大部分企业的生产环境缺乏观赏性。大部分企业的建筑以钢架结构的工业厂房为主,其余的小部分固定建筑的审美价值偏低。许多企业生产环境嘈杂,并且弥漫对身体健康有负面影响的气体,厂区范围普遍较小,给顾客的经历有限。

(2)部分生产流程有一定吸引力的企业因生产规模小,难以实现旅游。一些最适宜开发工业旅游的饮料、食品类企业也由于生产线的数量有限,仅仅适合有组织的小规模参观。食品、饮料企业对旅游者的吸引力较强,例如青岛啤酒等企业,但作为在温江的分公司普遍因生产规模小,缺乏进行工业旅游开发的条件。

2.愿意对旅游者开放的企业少

虽然大多数的企业都认为企业进行工业旅游在扩大企业品牌、宣传企业文化、展示生产过程、获得附加价值等方面有一定的认同,并表示希望积极参与,但绝大部分企业并没有把工业旅游纳入自己的发展战略许多小企业处于观望态度。

(三)旅游市场工业旅游需求

本次市场调查中我们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问卷334份,其中有效问卷324份,有效问卷占发放问卷的比例为92.6%,占回收问卷的97%,符合问卷调查的要求。

顾客在考虑出行时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兴趣(30.1%),其次是费用(22%),安全与时间分别占到19.5%,其次是交通(8.9%)。在出行时间选择方面周末的占到58.8%,平时占到23.5%,其次是五一、十一占到13.6%,工业旅游消费者也主要集中在周末与假期。

在偏好工业项目中,对食品、医疗、国防、机械、电子与轻工等项目的关注较高,它们分别占到43.8%、43.85%、42.5%、33.8%、26.3%。而航空(15%)、石化(15%)、烟草(10%)相对比重较少。旅游者对温江开发工业旅游时偏好重点侧重于食品类企业。食品类企业在旅游者的偏好中所占比例最大,达到36.7%,其次是生物制药、机械电子与印刷包装在旅游者偏好中分别占到18.3%、16.5%与13.8%。

通过调查发现工业旅游在温江本地居民脑海中还是个新事物。顾客对工业旅游的不是很了解,没听说的就占到调研人数的78.9%,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出游的占到35.8%。这说明温江在工业旅游开发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潜在顾客群,只要开发产品有针对性,也会对他们有吸引力。

三、工业旅游开发建议

温江工业区的现状并不适宜发展规模化的工业旅游,但可以开发部分嵌入式的工业旅游项目,促进工业园区的空间附加值的提升。

1.工业区不适合产业公园旅游模式。工业区内,公共景观的审美性较低,绿化面积低,缺少园林设计;缺少园区配套的公共服务场地与公共服务和休闲娱乐设施;区域内尚不具备接待外来游客、人员的能力。

2.工业园区不适合开发工业遗产旅游模式。温江工业区是一个年轻的工业区,最长的企业仅20多年的生产期。工业区是以生产性的企业为主,大部分企业都仍然处于生产期,园区闲置企业、淘汰企业还较少。

3.工业区内的企业布局结构不适宜工业旅游的开发。标准化的工业区内的主干道过宽,拉开了企业间的距离,在各个企业形成“孤岛”局面的同时,也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李蕾蕾.中国工业旅游发展评析:从西方的视角看中国.人文地理.2003(6).

第2篇:旅游市场现状分析范文

为实现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崛起,也为推动鄂西地区经济开发,2008年省政府提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为切入点,全面发展区域经济。2013年省政府调整区域发展战略,将“两圈两带”即汉江生态经济带、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长江经济带作为湖北省重要发展轴线。借助全省平衡发展的机遇,鄂西地区利用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打破束缚与界限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当前分析研究鄂西生态旅游市场的发展现状对区域经济战略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生态旅游的涵义

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最早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 1983年提出,他主张到较为偏僻没有污染的地区观赏自然风景、寻找野生动植物、考察当地文化的旅行。目前对生态旅游的涵义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1990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给出的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保护环境并提高当地居民福利的一种旅游行为;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是自然旅游的一种专项形式。结合多方观点,360百科给出的最新的定义是以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它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1]。虽然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但所有的生态旅游概念都强调了两个要点:一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即旅游者、当地居民和旅游经营者都要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做到可持续发展;二是回归自然生态,在天然的环境中陶冶情操,享受舒畅。

近几年生态旅游以每年超过15%的增长率迅速发展壮大,掀起了一股“生态旅游”的热潮,在物质和精神财富都丰富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更自由、经济、悠闲的旅游方式,开始亲近自然,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鄂西地区以山岳生态和森林生态为主,借助“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发展机遇,用绿色旅游经济带动湖北区域经济,给旅游者带来特色生态旅游体验。

二、鄂西生态旅游的概况

目前,鄂西地区生态旅游的范围包括随州、荆州、荆门、襄阳、宜昌、十堰、恩施、神农架8个市州(林区),其人口总量、版图面积分别占全省50%和70%,据统计,鄂西地区拥有 2个世界文化遗产:十堰武当山、钟祥明显陵、1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12个国家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6个国家地质公园、以及35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自然生态资源方面“鄂西圈”的森林覆?w率占全省54%,林地、山岳景观资源尤为丰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神农架和武当山,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是中纬度地区唯一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森林,有“物种基因库”的美誉;武当山属于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相融合的名胜景区,还有规模宏大的木制结构的古建筑宫殿,除此之外耳熟能详的生态景区还有武当太极湖、恩施大峡谷、三峡大坝、炎帝故里、神农架大九湖等[2]。这凸显了鄂西地区强大的旅游资源实力和在旅游市场的主导地位,经过9年的创建,鄂西区域生态旅游得到跨越式发展,知名度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收获显著。

三、鄂西生态旅游市场发展进程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市场发展进程分析

1. 改善配套服务设施,提升旅游产业链。生态旅游是现代都市人放松压力的主要休闲旅游方式,景区除了具有观赏价值的自然风景和人文历史背景以外,配套的基础服务设施也在更新换代、完善齐全。鄂西圈经过9年的建设与发展,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都相继开工建设并顺利完工,便利的交通和良好的路况方便游客的出行;景区内的特色美食街、中西餐饮店、各种档次的旅馆、农家民宿、购物中心、休闲娱乐设施等服务产业也相继建成,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的全方位的服务,将旅途时间缩短,延长游览观光时间,真正实现“快旅慢游”的目的。

2. 发展生态旅游经济,带动山区脱贫致富。鄂西的生态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老、少、山、穷、库”的地区,贫困县占到全省67%,贫困人口约占全省70%,环境相对封闭,大批劳动力外出务工,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为了脱贫致富,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各级政府通过“旅游扶贫”的途径,招商引资开发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创办旅游经济实体,创造就业岗位,让旅游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通过旅游的消费需求创造发展契机,生态旅游是带动鄂西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有力促进了当地居民的就业和收入的提高。比如武当山景区在最近几年知名度不断提高,游客数量逐年增加,丰厚的门票收入和旅游消费产品收入使得2016年的旅游总收入突破40亿,武当太极湖的建立体现休闲旅游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郧阳区樱桃沟村是最典型的依托旅游发展致富的小乡村,公路交通方便,村落依地势修建,樱桃树种满道路两旁,景色宜人,春天踏青赏花,初夏采摘樱桃,秋冬是烧烤、朋友聚会的最佳场所,装修风格各异的咖啡馆、酒吧、农家乐、休闲垂钓、特色民宿等配套服务设施齐全,给当地的居民带来颇丰的经济收入,既增加了地方政府的税收,也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3. 旅游市场需求扩大,经济收益显著增加。截至2015年年底,鄂西圈接待游客23769万人次,占全省旅游总人数46.6%,实现旅游总收入1695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39.3%,相当于圈域地区生产总值的13.5%,宜昌和十堰领跑鄂西圈,旅游总人数双双突破4000万,成为圈内新的旅游增长亮点。随着游客的增多,圈域景区景点品质明显提升,5A级景区达到8家,4A级景区达到26家,旅游直接带动就业人数超过200万人次(数据来源:《湖北统计鉴》2016年),鄂西生态旅游圈以“一江两山”为基础,在市场整体发展布局中,以生态为依托,休闲度假为主题,将旅游产品创意凸显,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景区,实现将自然优势转化成经济实力的目标。

(二)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鄂西地区新开发的生态旅游景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自然生态、古朴文化、新奇科技等手段吸引游客纷至沓来,虽然游客在逐年增长,经济收益在年年攀升,但是审视发展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有三个突出的问题:一是运作模式与现代旅游发展不匹配;二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速度与保护的力度不相称;三是旅游宣传力度不够,人才短缺。

1. 运作模式与现代旅游发展不匹配。国内一流的旅游景区,全部采取现代化的市场运作模式,用先进的管理手段跨部门整合资源,而鄂西地区的旅游景区大多数还是官办体制,由政府机构牵头管理,涉及林业、水利、宗教、文化等多个部门,以至造成政出多门的管理乱象,管理手段落后也是鄂西旅游景区目前存在的大问题,在游客高峰期,无法发挥科学分流的良好效应,经常发生游客长时间等待与滞留的现象。简单粗放的发展模式已经落伍,现代化旅游运作需要科学管理合理运营,在新的市场需求上不仅要关注景区设计规划,还要关注服务品质和细节,这是现代旅游的新趋势。现在鄂西圈的旅游产业运作模式,显然存在着很多要学习改进的地方。

2. 旅游资源开发的速度与保护的力度不相称。生态资源富集对鄂西地区发展旅游产业是优势,可以少投入,多收益,但旅游业是把双刃剑,有利必有弊,人们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大肆新建餐饮业、宾馆休闲场所,盲目的过度开发当地资源,不进行合理规划,高负荷的接待游客,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旅游区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超过生态系统自身调节和承载能力,风景区将恶化成“生命荒漠”,很难恢复原貌[3]。各级政府要改变重开发轻保护的思想,积极引导资源开发企业履行生态保护的义务,让当地居民积极参与生态保护的工作,转变思想,改变原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减轻对资源环境的依赖,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将保护工作落实到位,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防止水土流失,地方政府还可以提供资金支持来保护生态资源和原生遗迹,开发与保护需要平衡。

3. 市场宣传乏力,人才短缺。在市场营销方面,鄂西圈内各州市的旅游宣传各自为阵,没有整合资源,不利于区域特质的凸显,使得主题不清、形象不明、营销乏力、效果不佳,而且广告宣传资金有限,宣传的方式除了报纸、旅游杂志、广告、电影、电视之外,要充分利用新兴媒体,用新意、创意吸引大众的眼球,提升知名度和品牌;在旅游人才方面,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在景区餐旅业尤为突出,行业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导致游客不满,矛盾加剧;景区内讲解员、导游很多未取得资质,专业人士很少,而且工作辛苦,越是节假日越忙碌,导致员工流动性大,人才离职率高,需要加大旅游服务人员的培训、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优秀人才的引进。

四、鄂西生态旅游的发展策略和建议

(一)发挥政府引领作用,整合旅游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

鄂西生态圈涵盖湖北8个市州,旅游资源整合牵涉到不同行政主体的管辖权与收益权,政府牵头进行跨区域协调有利于推动旅游资源整合成功,若实现资源整合,将推动“鄂西圈”一体化发展[4]。鄂西地区旅游业的规模都不大,都是各自为政,游客人均消费在一千元以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要扩大市场提升核心竞争力,就要加强区域合作,打破界限,发展跨区域旅游经济,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联合与共享机制,避免恶性竞争,开发特色旅游路线,拉长产业链,挖掘和创新鄂西圈内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加强合作,统一规划,发展大旅游,提高鄂西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平衡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保护与开发是一对矛盾体,在旅游产业发展的早期,为了快速脱贫致富,开发过度造成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以致山体滑坡、水土流失,这些深刻的教训提醒我们保护的重要。在2008年省发改委编制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就坚持“优先保护”的原则,是在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遵循自然规律,循序渐进的开发利用资源,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矸⒄孤糜危?这一理念指导鄂西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的保护,把旅游开发建立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范围之内,对自然生态和原始文化遗迹妥善保护,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润,不急功近利,重质量,轻数量,稳步发展经济,改变鄂西地区经济落后的现状,各级政府也要加大保护的力度,健全法律法规,完善行政管理监督机制,使生态旅游、经济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5]。

(三)打造品牌,提升旅游服务品质

鄂西地区的旅游企业对品牌意识不强,没有特色,致使产品单一,服务品质成为空话。要真正做到游客进得来、吃得好、住得舒服、行得方便、购得放心,先要加快交通建设,构建公路、水路、铁路、航空为一体的便利的交通网。然后是规范旅游景区服务管理,以人性化服务为前提,以顾客满意为宗旨,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具体到单一景点要保障秩序井然,道路干净整洁,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景点门口有统一的游览地图、解说牌、指示牌、引导牌、警示牌,还有完善的自驾游服务体系,方便拓展服务功能。最后是开发旅游特色商品,购物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商品是旅游经济的自然延伸,游客对旅游商品的消费直接影响着该区的旅游服务品质[6]。鄂西地区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三国文化、荆楚文化、道家文化、土家族民俗文化等都发源于此,交相辉映,将文化与民族特点融合开发纪念品,要做的精致有意义,吸引顾客购买。以当地的自然风景和人文环境建设特色旅游品牌,宣传鄂西的茶艺、美食和手工艺品,打造鄂西旅游特色标记。

(四)创新投资渠道,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旅游区的开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融资是关键,虽然很多重点旅游项目是政府在投入,国家资金在支持,但后续的开发、维护、营销、设施的升级等也需要大量资金,所以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实现资本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加强对旅游产业的帮扶力度[7]。

(五)大力培养和引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加强人才储备

省内大专院校结合鄂西圈建设需要,可以对专业设置和建设进行相应修改,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新增特色专业,培养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加大生态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的培训、交流、引进力度,重点培养和引进高端创意人才,用灵活的人事管理机制招贤纳士,全省每年从专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在林业、文化部、旅游部遴选一批优秀的专业管理人才到地方短期咨询服务,推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圈内各地政府及企业建立资源共享、合作研发、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促进产学研一体化[8]。

第3篇:旅游市场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商务旅游;商务旅游市场;市场规模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4-0053-02

一、商务旅游市场的概念

(一)传统商务旅游市场

1.一般商务旅游市场

一般商务旅游市场主要指传统的旅游活动,包括会展旅游、商务谈判旅游、营销旅游和培训旅游等商务旅游活动。其中会展旅游是商务旅游中最具特色的一项重要内容。

2.政务旅游市场

政府公务人员旅游是商务旅游的又一市场。中国公务员的人数堪称世界之最,多达近七百万人,这使得每年由于公务人员的各种会议、视察和调研活动所产生的商务旅游发展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市场。

3.学术旅游市场

学术旅游市场是近几年发展十分迅速的市场。尤其是在国家日益重视教育和科技的背景下,各种学术交流活动逐渐增多,参加活动的人数也逐渐攀升。我国加入WTO后大量的国际性学术会议转移到我国来举行,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并且其稳定的周期性特点对于旅游市场开发十分有利。

4.特殊商务旅游市场

特殊商务旅游市场主要包括由于参加特殊活动而形成的旅游行为,比如各种大型体育活动、文艺演出以及其他类型的庆典和纪念活动。

(二)现代商务旅游市场

1.商务会议市场

商务会议市场是我国商务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各种会议、年会、论坛和展览会等。这些会议大多是在能够提供住宿、餐饮、娱乐、会议室和会议设备等全面服务的酒店、会所或者度假村中举行。

2.奖励旅游市场

奖励旅游是指企业为了增强凝聚力、奖励在工作中有突出表现的员工而组织的旅游活动,在旅游过程中,结合培训和业务学习,让员工在休闲娱乐的同时学习到了相关的专业知识。

3.展览交易旅游市场

展览交易旅游通常是指为了参加展览会而产生的旅游行为和消费活动。通常展览会都是大型活动,出于展示城市形象、企业产品及技术成果等目的,展览会主办方通常会大力宣传以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参观、参展和交易,能够极大地促进当地交通和酒店业的发展。

二、国内外商务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一)世界商务旅游市场概况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务交往及商务活动越来越频繁,商务旅游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细分市场。尽管与传统的休闲、娱乐和休假旅游相比,商务旅游在旅游市场中所占份额还相对较低,但是其创造的市场利润却不容低估。由于缺乏统一的统计口径,很难统计出商务旅游市场总体规模的确切数字,但是根据从各种途径搜集到的资料,可以推算出商务旅游市场已成为高速发展且潜力巨大的旅游市场。

1.根据澳大利亚旅游预测委员会的报告,在未来10年,来澳旅游者的数量将比目前翻一番,达到1040万人,其中商务旅游者增长速度最快。

2.据统计,我国每年商务旅游消费超过24亿美元,并以每年20%的速度持续增长,居亚太地区之首。

3.西班牙马德里展览协会估计,西班牙展会每年展场、住宿、餐饮及观光等所创造的总效益可达32亿欧元。

4.目前商务旅游的利润率高达20%~30%。2011年全球商务旅游支出超过1万亿美元,而2003年,仅为4000亿美元。我国商务旅游市场规模估计在117亿美元左右,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据预测到2015年,我国很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商务旅游市场,2012年增长速度将达到6%。

5.新加坡旅游局(STB)计划2015年将商务旅游及会议、展览与奖励旅游业的收入增加至105亿新元,同时维持该领域在旅游业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二)世界商务旅游市场的地区分布情况

总体来看,商务旅游在全球的发展很不均衡。欧洲经济较为发达,举办会议及展览有悠久的历史,在商务旅游的发展中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从商务旅游者的地区构成来看,欧洲的商务旅游人数最多,约占全球的60%。亚洲凭借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及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务旅游市场开始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其商务旅游人数仅次于欧洲,以20%的比例位居全球第二。美洲凭借北美洲较强的经济实力,亦处于商务旅游发展的前列;非洲和中东地区,虽然商务旅游的发展相对滞后,商务旅游的人数仅占4%左右,但是整体呈增长趋势,发展前景较为乐观。

(三)我国商务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1.市场规模较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务队伍的规模也在逐步壮大,并且这一群体具有普遍收入高、素质高和职位高等特点,出于注重维护客户关系以及公司外部事务等原因,商务人士进行商务旅游日益频繁,这使得以会议、展览和培训等为目的的商务旅游需求大大增加。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商务旅游的支出已经超过100亿美元,约占到亚洲商务旅游市场份额的1/5。

2.市场竞争激烈

由于我国商务旅游市场前景广阔,对于国际商务旅游企业而言,我国已经成为其业务扩展的重点市场,目前,众多知名商务旅游企业通过合资或独资的方式进入我国市场。除了美国运通这样的旅游业巨头外,部分航空公司及连锁酒店管理集团也纷纷涉足我国商务旅游市场,这些企业的加入使我国商务旅游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3.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

商务旅游是随着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综合实力增强发展起来的,商务活动发达的城市往往成为商务旅游的首选目的地。各地政府也通过优惠政策、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举办各种推介会等方式推进本地商务旅游的发展。目前,北京、上海、广州已经成为我国排名前三位热点商务旅游城市,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在我国商务旅游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4.专业化服务程度低

专业化服务水平已经成为我国商务旅游市场发展的软肋,由于起步较晚,很多商务旅游企业的服务还停留在代购机票、代订酒店等单一服务阶段,缺乏如国外成熟的商务旅游企业提供的全方位、专业化的系统服务。即使是在商务活动十分活跃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也往往因为专业化服务程度低,而制约了本地商务旅游的发展。

三、我国商务旅游市场的发展前景

(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商务旅游市场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10%左右,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仅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8%,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7.46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9.46%,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持续增长,为商贸活动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必然会带动商务旅游市场的进一步繁荣。

(二)对外贸易快速增加,扩大了商务旅游市场需求

2011年我国全年进出口总额364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5%;出口18986亿美元,增长20.3%;进口17435亿美元,增长24.9%。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快速恢复强劲增长势头,对外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但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致使外需疲软,加之迅速增加的外汇储备,促使我国加大了对外投资力度,国际间商务交往越来越多,商务旅游的需求将不断扩大。

(三)利用外资规模持续扩大,为商务旅游提供了发展空间

2011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超过1100亿美元,虽然增速放缓,但是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大大提高。外资的大量进入,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为我国商务旅游市场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许多国际会议及商务活动来我国举办

我国作为旅游大国,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备的大中城市,已经成为国际会议、展览等商务活动的首选地。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较为完善的商务旅游服务系统,将会为开拓商务旅游的国际市场提供便利。未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和各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议和展洽活动的举办,商务旅游的基础建设将逐步完善,商务旅游服务系统也将日益齐备,这将吸引更多商务旅游人士。

[参考文献]

[1]王飞,张海玲.中国商务旅游市场前景广阔[N].广州日报,2004-02-15.

[2]盛正发.我国商务旅游的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J].商业时代,2006(14).

[3]俞海滨.我国商务旅游市场现状及可持续发展[J].商业时代,2005(35).

[4]陈建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旅游业的战略对策[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2(2).

[5]刘春济,朱海森.我国商务旅游及其市场开发策略探讨[J].旅游科学,2003(3).

[6]杨丽.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与对策研究[J].旅游学刊,2001(6).

[7]贾莲莲,朱竑.商务旅游研究述评[J].思想战线,2004(3).

[8]彭兆荣.旅游人类学[M].民族出版社,2005.

第4篇:旅游市场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城市旅游;旅游形象;操作模式

我国当前对城市旅游形象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实践,很有必要对此作进一步探讨。城市旅游形象研究大部分现有的成果,几乎都沿袭这样一个模式:提出相关概念或指出构建旅游形象的必要性――分析评价城市旅游资源――形象定位――设计出城市旅游形象或提出旅游形象口号――营销推广。这种模式往往把问题简单化,以致不同学者对不同地域的形象构想和分析有雷同倾向,在研究方法上也缺乏创新,可操作性不强。

本文在参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和考察国内城市旅游形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城市旅游形象的理论框架和操作模式,并试探性地提出了一套可操作的城市旅游形象策划流程,希望能为城市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帮助。完整的城市旅游形象策划实践,一般应包括如下7个步骤:形象调查分析与诊断、形象定位模式与竞争分析、主题形象策划、微观形象策划、形象要素空间配置与协调、形象塑造推广与传播、形象评价与管理。

一、城市旅游形象调查、分析与诊断

(一)成立城市旅游形象工作委员会

城市旅游形象的调查分析与诊断应在城市旅游形象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应在旅游局和政府宣传部门的组织下,由相关部门参与协作,成立领导小组,与科研机构合作,邀请专家和公众代表,组成工作委员会,共同组建设计队伍(见图1)。其任务是确定目标、制定工作计划和技术路线、进行部门协调和调查研究、提交方案、宣传促销、督促实施等。

(二)形象调查与分析

1.形象调查

形象调查主要包括时间调查和空间调查。在时间上,调查显然要包括各项内容的过去、现状及未来发展,可称为历史形象调查、现实形象调查、发展形象调查;在空间上,调查则分为内部调查和外部调查,如市场分析中的形象认知调查既要调查城市内、也要调查城市之外的有关部门和公众,了解他们对城市旅游形象的看法和评价。调查的方法可应用定点和随机等方法,可以是现场考察、问卷和座谈等多种形式。

2.形象分析

形象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地方性分析、市场分析及形象替代性分析。

(1)地方性分析

地方性分析,也可称为地格分析,或叫地脉与文脉分析,内容包括5个方面: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心理积淀、旅游产业现状和城市经济发展。

自然地理特征分析旨在把握旅游城市在地理方面与区域内外其它城市截然不同的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分析主要是对旅游城市的历史过程和文化传统进行考察分析;社会心理积淀分析更多地揭示城市所在地域的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地域文化所折射出来的市民心态;旅游产业现状分析旨在明确旅游城市产业发展的整体现状,从而为确定城市旅游核心形象、辅助形象、延伸形象提供依据;城市经济发展分析主要是从旅游业的关联性与乘数效应的角度出发,构建城市旅游产业发展平台,从而为形象产业价值链提供逻辑支撑。

(2)市场分析

市场分析主要是分析旅游者对城市形象的认知与偏好,目的在于揭示公众对旅游城市的认知、态度、印象和预期。

(3)形象替代性分析

形象替代性分析是在城市旅游发展背景和形象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城市所在区域内外的其它城市的形象空间格局和联系,以及未来可能发展和创新的方向,为独特性形象的构建提供依据(见图2)。

(三)形象导向模式的确定

城市旅游形象自身具有多样性,但它并不意味着一个城市可以同时拥有多个旅游形象。城市旅游形象导向模式的确定主要依据目的论和比较优势论。

1.目的论

政府在决定城市旅游形象的优先发展权时,要考虑如下几个因素:首先,某一形象是否符合城市旅游的发展战略;第二,该形象的发展潜质;第三,市民的接受程度;第四,兼顾旅游者乃至国际社会的认同。由此遴选出来的城市旅游形象应该对未来的旅游者有足够的吸引力,以使二者互惠互利,达到双赢的目的。

2.比较优势论

城市旅游形象具有个性化的特征,这决定了政府在根据城市旅游的发展方向选择形象的同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城市旅游形象的比较优势。这主要表现在城市本身所具有的旅游功能优势和外部竞争优势,而旅游功能优势表现在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产业三个方面。

二、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模式与竞争分析

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就是城市旅游目的地根据资源、市场等优势,通过有效的宣传,在旅游者心目中树立起独特的风格和吸引特质。定位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领先定位法、比附定位法、逆向定位法、空隙定位法、重新定位法(再定位)。

形象竞争分析是制定形象战略的重要基础,主要包括6个环节:找出谁是竞争对手、描述竞争对手状况、分析竞争对手状况、掌握竞争对手方向、洞悉竞争对手意图、引导竞争对手的行动和战略。一般而言,有4种因素影响城市旅游形象的竞争,即区域内外城市旅游形象的竞争、新的替代形象的威胁、公众对形象的压力,以及城市旅游供给中某些要素的威胁。

三、城市旅游形象中的主题形象研究

主题形象是城市在前期形象调查分析诊断、形象定位分析和竞争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与条件确定的方向性战略发展目标,是城市旅游资源和产品所表现的中心思想。主题形象是标志形象,是质量级别、知名度、影响力最具有垄断的形象,是一个城市旅游形象的代表。对城市旅游形象进行设计,关键是主题形象的设计。

主题形象也是城市旅游地主动对旅游市场进行细分的反映,是城市旅游地市场差异化战略的表现,其本质是反映出城市最具优势与特色的资源和产品,以及主要目标市场的选择。其内容可分为3类,一是一次性节庆活动形象,二是年度性专题形象,三是全面性、长效性的形象。主题形象的确定应遵从以下原则:总结性、艺术性、简洁性、一致性、点题性、系列化。

四、城市旅游形象中的微观形象研究

微观形象是由区位、资源、环境、设施和项目、服务、客源、经营管理等要素组成的结构系统,其研究应从城市旅游支持系统形象、城市旅游服务系统形象、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系统形象、城市旅游游憩康乐系统形象等方面进行(见图3)。通过综合分析、评价并优化城市旅游微观形象系统结构,可调控旅游形象系统的运行,以达成旅游形象系统的最佳功能。

五、城市旅游形象空间配置与协调研究

(一)城市旅游形象空间配置的内容

城市旅游形象系统策划的成果最终要在空间上落实,在城市的各个旅游功能区中体现。城市旅游形象空间,主要指城市中的外部空间,它们是由建筑物的实体所围合的,并在建筑物实体之外的空间形式,大体可 分为点状景观要素(或节点空间)、线状景观要素(或线状空间)和面状景观要素(或面状空间)。

点状景观要素,最典型的就是以不同街道相互交叉而成的“十”字形、“丁”字形、“x”字形、“Y”字形等路口为代表的节点空间。线状空间是指通过形体的排列所限定的空间形式,具有立体的形态美感。与点状要素相比,线状要素的尺度和规模更大,涉及到的景观元素也更多,具体主要包括街道和边界线(天际线和城市轮廓线)。面状空间是指多样而复杂的立面空间,它由平面空间和曲面空间所构成。城市中,最主要的面状空间就是广场。

城市景观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如城市中人的活动、汽车穿梭、时间改变、季节转换、云彩、植物色叶的变化等都会影响到景观要素。在进行旅游形象空间配置时,必须综合考虑这些影响因素。

(二)城市旅游形象空间配置的协调研究

1.与城市软硬件建设的一体化

硬件建设要求城市规划、设计和市政建设融入旅游和园林意识,努力营造城市旅游环境。软件建设要致力于培育城市文化,造就一个社会安定、经济规范、市民文明的旅游发展软环境。

2.与城市整体风格的一致性

城市旅游空间的美感是蕴藏在整体之中的,即使那些片段也会激发起人们对城市旅游整体风格的记忆。城市旅游形象配置应超越对传统旅游空间物质形态片段的修补,而应在整体旅游环境进化的意义上,探究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和技术美学的结合。

3.与城市传统空间的统一性

城市旅游空间特色的探寻,从城市生活的角度上,应促成现代社会生活与旅游空间实体形成相对固定的对应关系;从心理和行为角度上,应塑造有识别性的旅游形象,满足受众的审美要求、文化要求和认知要求;从经济角度上,应塑造有个性的旅游形象,寻求城市传统旅游空间文化特征的时代认同,同时,减少商业牟利行为对城市旅游空间正常演进的影响和干扰。

4.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延续性

历史的轨迹对于今天的城市旅游空间往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对传统旅游空间的更新不仅是城市旅游物质形态的延续,同时也是旅游空间生活内容的发展。为此,现代的城市旅游形象空间设计要想超越历史,就不应去模仿、掩盖或复制,而应挖掘那些传统旅游空间的文化内涵,真实地反映旅游空间的时代功能,表现出尊重过去、重视现在、展望未来的形象设计理念,使传统空间在时间发展轴上留下真实遗迹,在空间形态的演进中整合地域风貌。

5.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旅游空间得以延续的前提,将经济的恢复发展和城市旅游空间形态的更新结合起来,有利于促进传统空间功能的现代拓展。在城市旅游形象的实际设计过程中,宜跳出既定的空间形态框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注重引导空间持续发展的对策,借助于优化城市旅游结构、恢复社会活力和提高空间效率等措施,来改善城市传统空间的旅游质量,实现其持续发展和繁荣进步的目标。

六、城市旅游形象的推广与传播

城市旅游形象塑造出来之后,还必须经过相应的形象传播,才能让目标客源市场全面了解和接受,并最终形成强烈的共鸣和引发出游动机。

就推广组织而言,广义上说,城市旅游形象的推广主体是目的地的全部成员;但从操作层面上看,政府和企业联合参与目的地形象推广将是未来旅游推广的方向之一。另一条思路是建立选择性激励机制,实现机构创新。第三条思路是“借力”组建“联合舰队”:当本地推广资金、人力不足时,联合其它地区力量进行整体推广,形成资金合力、资源合力和经验合力,进而形成竞争力。

旅游目的地形象测量是针对公众(潜在和现实旅游者)对目的地现状、特征等的主观看法和态度倾向所开展的量化研究和调查,是城市旅游形象推广的依据。形象测量方法基本可分为两类,即“结构法”和“非结构法”:前者的基本思路是选取一系列不同的评价因子,运用标准工具,构建评价模型,之后通过采集和处理被访者的评价,得到一地的形象资料;后者则使用自由问卷记录被访者对目的地形象的描述。

在推广策略上,可具体采用形象广告策略、旅游节事促销策略、旅游公共关系策略及Jntemet互联网宣传等手段。

七、城市旅游形象的评价与管理

在城市旅游形象的研究中,对城市旅游形象评价管理的研究显得尤为薄弱,形象评价和形象管理上的弱势已经成为制约城市旅游形象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城市旅游形象的评价

城市旅游形象评价主要指对城市旅游形象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估,检测城市旅游实际形象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更好地定位和改善城市旅游形象提供依据。城市旅游形象的评价可从实力形象、服务形象和外观形象3方面展开,评价的关键在于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见图4)。

(二)城市旅游形象的管理

城市旅游形象的管理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城市旅游形象的动态性、循环性特征,主动及时获取、分析形象的最新信息,预测可能出现的形象问题。对已出现的形象问题与形象危机,预备纠正措施方案,根据实际情况实施纠正措施,并制定出符合形象实际的科学的形象管理标准。

八、结论

旅游城市是多层次、多类型的,按旅游功能类型可分为:资源型,如桂林;历史文化型,如北京、西安;经贸型,也称现代综合型,如香港、深圳、上海;宗教型,如麦加、耶路撒冷。显然,对于不同类型的旅游城市,城市旅游形象的研究战略和实施策略也应有所不同。本文所探讨的城市旅游形象理论框架与操作模式,主要在于总结其一般性规律,在实践操作及应用过程中,应根据对象城市的职能、性质、结构、产业现状等因素而有所侧重和修正。

城市旅游形象策划实践的7个步骤主要体现在战略决策、计划实施和组织管理3个层面。从操作实际来看,可划分为4个阶段:形象调查分析与诊断阶段、战略策划与实施策略策划阶段、系统策划阶段、实施反馈阶段(见图5)。

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某个具体城市进行时空两个层面的形象调查,分析该城市的地方特性和市场特性,并综合考虑该城市周边其它城市的旅游形象,在形象替代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该城市的旅游形象导向模式。

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结合城市景观、设施、地脉、文脉、旅游者认知偏好及旅游地各类主体的行为,对城市旅游形象的总体定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竞争城市旅游形象及该城市现有产品及活动,从核心形象、延伸形象和辅助形象3个角度来确定该城市的主题旅游形象。在主题形象的实施过程中,可将其分解为年度性专题形象、全面性长效性形象和一次性节庆活动形象。

第三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围绕该城市的主题形象对城市旅游形象进行微观形象策划。微观形象策划主要从旅游支持系统、旅游服务系统、空间结构系统和游憩康乐系统4个方面展开。

第5篇:旅游市场现状分析范文

>> 丹东市养老旅游问题研究 丹东市2007年 辽宁丹东市试题 丹东市采暖锅炉脱硫现状分析 丹东市土壤养分测定结果与分析 丹东市林业发展的SWOT分析 2012年丹东市酸雨特征分析 丹东市青山工程实践探讨 丹东市水土保持措施 丹东市智慧旅游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探微 关于丹东市人才整体开发战略的问题研究 丹东市山洪灾害环境影响分析及防治对策 丹东市小学生超重和肥胖状况分析 丹东市区学龄前儿童听力状况筛查结果分析 2004~2008年丹东市振兴区出生缺陷原因分析 2011年丹东市振兴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分析 丹东市2003~2006年狂犬病病毒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丹东市1994~2009年霍乱监测流行病学分析 丹东市初中生健康素养的调查分析 丹东市公共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3.

[4]丹东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DB/OL].民心网,http://,2011,6.

[5]2013年丹东市政府工作报告[DB/OL].辽宁省人民政府,http://,2013,1.

[6]魏小安.中国“三农”旅游的发展[EB/OL].中国旅游营销社区,http://.

[7]熊明均.开发农民旅游的SWOT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12(9):260-261.

[8]梅亮,葛世伦,高尚.基于非负权重组合模型的江苏省入境旅游客源预测[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4):85-90.

第6篇:旅游市场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旅游保险;文献综述;对策

中图分类号:F840.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2-0171-02

引言

关于旅游保险,2009年之前的研究文献中李炳义(2009)在《近十年来国内旅游保险研究的进展》一文中已作了全面的概述。本文就2010年以来的86篇文章进行综述,这些文献涉及的内容主要有旅游保险发展的现状、问题、原因及对策,旅游保险制度改革,旅游保险市场与旅游业的关系,旅游保险的发展趋势等。还有一些从其他角度研究旅游保险的,如基于扎根理论的中国旅游保险发展因素研究、从旅游市场细分角度研究保险消费等,其中研究最多的当属旅游保险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文献综述

在研究最多的《关于旅游保险发展的现状、问题、原因及对策》这一类课题中,研究重点虽不尽相同,但观点则是大同小异,多有相似之处。赵丹凝(2010)对我国旅游保险做了SWOT分析。笔者认为,我国旅游保险产品缺乏针对性,应该学习国外经验,如推出阳光天气保险、加强与救援机构的合作、推出相关保险产品。崔晓维(2010)也作了《中国旅游保险的尴尬境况分析》。石曦(2012)在《我国旅游保险发展滞后的原因及对策研究》中指出,我国旅游保险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首先,旅游者对保险产品认知的偏差和旅行社的误导导致旅游者不考虑责任意外险的险种;其次,保险产品结构单一且通常把蹦极、漂流等列为“除外责任”,不能切实满足投保人的需求;再次,旅游保险品种多采用团体险,将自助游对象拒之门外;最后,宣传力度不够。据此,笔者认为应丰富产品类型,扩大保障范围;强化品牌宣传,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树立品牌形象;建立旅保合作机制。黄雅卓(2010)在《世博会与旅游保险创新》一文中指出保险人应痛改惜赔陋习,改变能不赔就不赔的观念,进而减少理赔纠纷。朱劲松(2012)通过调查问卷和实证分析得出,旅游保险购买率低的原因还是民众的旅游保险意识,并且收入高低展现出了影响这一意识的倾向性特征。朱劲松(2010)在《基于扎根理论的中国旅游保险发展影响因素》一文中则认为,旅游保险的发展是一个多因素互动的结果,单靠一个因素作用有限,但每个因素的改进(哪怕是部分改变)都会对旅游保险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柴寿升(2012)在《中国旅游保险市场协调发展策略》中从旅游保险市场供求矛盾、政府调控和企业转型3个方面分析了如何使旅游保险市场均衡发展。于成君(2011)在《中国旅游保险发展对策分析》中提到现阶段旅游保险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旅游业和保险业配合不到位。蒋莉琴(2011)从旅行社、保险公司、消费者3方面分析了旅游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进而从客户、产品、渠道三方面提出了建议。应宁安(2013)认为,通过对旅游市场细分,按照消费需求、购买能力、生活方式、文化习惯等不同设置保险产品将会更好地促进保险消费。

在这些文献中也可以看到,引导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宣传旅游保险的有黄宜平(2010)的《春节出游别忘旅游保险》、韩忠芹(2013)的《节日出游如何购买旅游保险》以及牛利(2013)的《旅行包必备:保单》等文章,他们通过提醒旅游者确定购买旅游保险原则、区分国内游与国外游的保险区别和自驾游购买旅游保险的细节等来宣传旅游保险知识。

在对旅游保险趋势分析的研究中,当数石曦(2013)的分析较为全面。作者首先从旅游产品、出游方式、老年旅游市场等方面分析了旅游业的发展变化,然后又分别从供应链视角和旅游保险相关方主体来分析了旅游保险的发展趋势,具体从设计环节、产品推出环节、销售环节和终端服务环节阐明旅游保险的未来发展趋势。

另外,郑晓玲(2012)和杨晓娟(2011)还就旅游保险与旅游业的相关性作了分析,其中郑晓玲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旅游保险发展与旅游收入呈高度的正相关关系。

综上可见,关于旅游保险的文献总数不是很多,虽然内容也涉及到旅游保险领域的各个方面,但大多集中在旅游保险市场的问题及对策上,且实证研究也较少。后来的学者可以从其他的角度进一步深入研究旅游保险市场,以促进旅游保险市场与旅游业的共生繁荣。

参考文献:

[1] 赵丹凝,马晖.我国旅游保险SWOT分析及策略[J].商业研究,2010,(2).

[2] 崔晓维.保险加族的新新人类闪亮登场——中国旅游保险的尴尬境况分析[J].中国市场,2010,(15).

[3] 石曦.我国旅游市场发展滞后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保险,2012,(9).

[4] 应以安.我国旅游市场细分与保险消费的关系研究[J].中国商贸,2013,(3).

[5] 黄雅卓.世博会与旅游保险创新[J].上海企业,2010,(1).

[6] 黄宜平.春节出游别忘旅游保险[J].中国信用卡,2010,(2).

[7] 韩忠芹.节日出游如何购买旅游保险[J].国家电网,2013,(2).

[8] 牛利.旅行包必备三:保单[J].大众理财顾问,2013,(1).

[9] 朱劲松.中国旅游保险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2,(2).

[10] 郑晓玲.旅游保险发展与旅游收入增长的相关性分析——以海南省为例[J].特区经济,2012,(3).

[11] 杨晓娟.旅游保险与旅游业的关联性分析[J].经济视角,2011,(12).

[12] 柴寿升.中国旅游保险市场协调发展策略[J].社会科学家,2012,(1).

[13] 于成君.中国旅游保险发展对策分析[J].黑河学刊,2011,(5).

[14] 蒋莉琴.我国旅游保险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1,(5).

[15] 石曦.我国旅游保险趋势分析[J].上海保险,2013,(1).

[16] 朱劲松.基于扎根理论的中国旅游保险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旅游学刊,2010,(1).

A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tourism insurance

LIU Meng-hui,ZHAO Wen

(Economy school ,Xi'an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Xi'an 710100,China)

第7篇:旅游市场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市场竞争态;亲景度;国际旅游市场;时空演替特征;黄山风景区

黄山市是中国著名旅游城市,旅游业发展卓有成效。但目前全市旅游的国际化程度与所拥有的资源禀赋明显不相称,2006年,全市入境游客54.52万人次,明显低于北京、上海、苏州、桂林等其他著名旅游城市发展水平(同期北京、上海、苏州、桂林市入境游客人次数分别为390万人次、485万人次、18l万人次和110万人次)。为改变这一状况,黄山市正全面掀起以推进旅游国际化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创业浪潮。黄山风景区作为黄山旅游的核心景区,无疑是实现黄山国际化旅游城市的中坚力量。国内已有学者综合运用时空集中度、市场竞争态、亲景度等市场分析方法研究桂林、苏州等地的国际旅游市场特征,为开拓当地国际旅游市场提供了科学依据,此类研究在黄山风景区旅游研究中尚属空白。系统研究黄山风景区国际旅游市场时空演替特征,对明确定位黄山风景区国际旅游目标市场,提升黄山风景区国际旅游市场竞争力,早日实现黄山市国际化旅游城市的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市场竞争态时空动态分析

市场竞争态由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在二维空间中的双指标组合Ωi(αi,βi)构成,能够直接反映出旅游市场需求条件的地域差别。

令:Xti为第i个市场第t年的旅游收入,则可定义如下两个指标:

给定一对合适的划分标准(a,b),依据各分市场占有率(αi)和增长率(βi),可以将区域旅游市场划分为明星市场(star Market)、金牛市场(Golden-oxMarket)、幼童市场(Child Market)和瘦狗市场(Thin-dog Market)4种类型。

对于a、b数值的选择,有3种方法:①平均值法,以市场占有率的平均值确定a,以市场增长率的平均值确定b,这是一种完全定量的方法;②坐标散点法,按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在竞争态坐标系中的天然区域集中或分离来确定a、b,这是一种完全定性的方法;③综合法,结合前两种方法,先计算平均值,再结合竞争态坐标图中点Ωi(αi,βi)的分布特征,对平均值进行修正,以保证竞争态的划分既分布均衡,又科学合理,这是一种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本文采用第三种方法。

1.1 竞争态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以黄山风景区15个主要客源国接待量为基础数据,计算1993―2004年各客源国的年均增长率和2004年各客源国的占有率,取a=5%,b=60%,得出主要国际旅游市场竞争态分布情况(图1)。具体来看,(1)瘦狗市场,瑞士、西班牙、英国、澳大利亚、德国、泰国、法国;(2)幼童市场,俄罗斯、意大利、加拿大;(3)明星市场,印度尼西亚、韩国;(4)金牛市场,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日本。

图1黄山风景区主要国际旅游市场竞争态

1.2 市场竞争态时间特征分析

利用各年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指标,可描绘出市场竞争态转移曲线,据此分析市场竞争态的时间变化特征。在不受外部环境影响的均质条件下,市场竞争态转移遵循“瘦狗市场―幼童市场―明星市场―金牛市场”的自然转移模式。但由于旅游目的地客源市场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因此,各竞争态转移状况各异,大体可概括为稳定型、增长型、衰退型和波动型4种模式。

1.2.1总体转移特征分析

在全国和黄山风景区1993―2004年国际旅游市场接待总量数据的基础上,分别计算黄山风景区1993―2004年各年国际旅游市场增长率和占有率,取a=0.4%,b=10%,得出近12年来黄山风景区国际客源市场竞争态总体转移曲线图(图2)。

圈2 1993―2004年黄山风景区国际旅游市场

竞争态总体转移特征

近12年来,黄山风景区国际旅游市场竞争态经历了“明星市场(1993)―瘦狗市场(1994―1996)―明星市场(1997)―金牛市场(1998)―明星市场(1999)―金牛市场(2000―2001)―明星市场(2002)―瘦狗市场(2003)―幼童市场(2004)”的动态变化过程,大体呈现出“衰退―发展―稳定―飞跃―稳定―飞跃―衰退―复苏”的复杂特征。呈现出这一变化特征的原因在于,1994年,在临近黄山的浙江千岛湖,发生海外游客遭遇抢劫并遇害的恶性旅游安全事件,黄山风景区国际旅游市场因此衰退了,3年,至1997年发展回到明星市场,此后一直在金牛和明星两大优势市场态势中波动发展,2003年“非典”疫情使其再次衰退进入瘦狗市场,2004年全面复苏。

1.2.2各客源市场转移特征具体分析

运用15个客源市场1993―2004年各年国际旅游市场增长率和占有率数据,绘制竞争态图,确定。a=10%,b=200%,具体分析各客源市场竞争态转移特征。图3(1)和(2)展示了6个具有代表性的客源市场竞争态转移情况,这6种类型可基本概括15个主要客源市场的竞争态转移特征(表2)。

2 亲景度(亲黄度)时空动态分析

亲景度是指某客源市场旅游目的地市场占有率与全国市场占有率之比。亲景度用公式表示为:Di=Pi/Ci,其中Pi表示客源市场在目的地市场的占有率,G表示该客源市场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根据亲景度的大小,可以将客源市场分为:

亲景度大于1的客源市场为亲景客源市场,亲景度小于1的客源市场为疏景客源市场。进一步细分为强亲景客源市场(2≤Di<∞)、弱亲景客源市场(1≤Di<2)、弱疏景客源市场(0.5≤Di<1)、强疏景客源市场(0≤Di<0.5)(图4)。亲景度大小表明旅游目的地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言,对某客源市场的吸引能力,即该目的地分割某客源市场的能力。由1993―2004年黄山风景区和全国15个客源国游客接待量数据,得到12年来各国际客源市场亲黄度空间和时间变化特征图(图5)。具体特征如下:

2.1 空间上,亲黄度差异明显

1993―2004年中,黄山风景区国际旅游市场亲景度(简称亲黄度)最大为8.18(印度尼西亚,2003年),最小为0.0008(俄罗斯,1998年)。比较各国客源市场12年亲黄度均值,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3国均大于2,为强亲黄客源市场;法国、泰国、美国、日本亲黄度介于1和2之间,为弱亲黄客源市场;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士、韩国、德国、英国介于0.5和1之间,为弱疏黄客源市场;意大利、俄罗斯均小于0.5,为强疏黄客源市场。

亲黄度的差异表明,在我国的国际客源市场分割中,黄山风景区的客源市场优势主要集中于东南亚4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其中前3国最为突出),在吸引旅华的法、美、日游客上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吸引强度不及上述4国。黄山风景区吸引大部分澳洲、欧洲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士、德国、英国、意大利、俄罗斯)游客的力度不及全国平均水平。虽然黄山风景区的韩国游客接待量近年来迅速增长,2004年韩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黄山风景区第二大客源国,但同期全国的增长态势也相当迅猛。2007年是中韩两国建交的第15年,建交以来,两国交往日益频繁,特别是中韩之间的民航运输每年以17%的速度增长,便捷的民航运输加快了韩国游客的旅华欲望,2004年,韩国飙升为北京旅游最大客源国,张家界风景区也涌现出“韩潮现象”。目前韩国仍是弱疏黄客源市场,表明黄山风景区的韩国游客接待绝对量已很高,但同全国整体态势相比的相对量还不足,从全国范围看,韩国游客对黄山风景区的旅游偏好并不强。

2.2 时间上,各客源国亲黄度年度均值与其年际变化幅度成正比

采用SPSS软件,对1993―2004年亲黄度均值与各国亲黄度年际变化幅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度达0.855,表明两者具有典型的相关关系,即亲景度均值较大的客源国,年际变化幅度也较大;反之亦然。

具体来看,亲景度处于中游的大部分客源国年际变化呈波动特征,强亲黄和强疏黄客源市场则分别表现出高位振荡和低位平稳的特征(图5)。高位振荡表现在强亲黄客源国中,亲黄度均值最大的印度尼西亚,年际变化幅度最大(7.91),呈大幅振荡态势:1994年激增,1994―1998年呈阶梯式下降,1998年之后整体上又稳步上升。新加坡亲黄度年际变化幅度也较大(3.48),但除2004年外,均大于2,表现出高位振荡、整体下降的趋势。印度尼西亚市场虽对黄山的旅游偏好最强,但十分不稳定,新加坡游客也偏爱黄山,但这一偏好正在减弱。低位平稳表现在强疏黄客源国意大利和俄罗斯上,两国年际变化分别为0.3和0.02,幅度很小,表明这两国游客对黄山的旅游偏好一直不强。其他包括美国和日本在内的11个主要客源国亲景度变化幅度大都在0.7―2.3之间,处于中位波动状态。

3 竞争态与亲景度联动分析

由于目的地旅游市场竞争态是某目的地自身占有率和增长率的双指标组合,归根到底是反映某目的地市场的绝对特征。而亲景度是将该旅游目的地放在全国的大背景下,研究相对于全国其他旅游目的地而言,该目的地对各客源市场的吸引力,展示的是相对特征。因此,采用竞争态与亲景度联动分析的方法,可以全面反映旅游目的地客源市场特征,避免只分析绝对量造成的片面性。

联动分析表明,明星市场中,印度尼西亚是强亲黄市场,韩国是弱疏黄市场;金牛市场中,新加坡、马来西亚是强亲黄市场,美国和日本是弱亲黄市场;幼童市场中,意大利和俄罗斯是强疏黄市场,加拿大是弱疏黄市场;瘦狗市场中,泰国和法国是弱亲黄市场,澳大利亚、瑞士、德国、英国属于弱疏黄市场。除韩国之外,黄山风景区国际客源市场中,明星和金牛市场均是亲黄客源市场;除泰国和法国之外,瘦狗和幼童市场均是疏黄客源市场。由此可见,黄山风景区国际客源市场竞争态与亲景度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黄山风景区大部分国际客源市场的绝对特征与其在全国其他客源市场对比的相对特征一致。

不一致的情况值得深入探讨。韩国已经成为黄山风景区的明星市场,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均有不俗表现,然而,与全国其他旅游目的地相比,黄山风景区吸引韩国游客的力度还不是很大,还有很大潜力可挖。泰国和法国是亲黄客源市场,两国游客对黄山的旅游偏好均很高,但仍处于瘦狗市场的竞争劣势,表明较强的旅游偏好还没有对旅游市场形成大规模的影响力,进而影响了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4 结论和讨论

(1)黄山风景区的重点国际旅游客源市场是日本、美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5国均是亲黄客源市场,且竞争态处于明星或金牛市场的优势地位。

近12年来,日本与美国市场状况保持优势稳定,马来西亚稳步上升,印度尼西亚波动明显,新加坡已呈现明显的衰退状态。黄山风景区未来应本着“山上游、山下住”的基本发展策略,针对日本、美国、马来西亚3国,采取创新型产品开发策略,在已有的风景区观光型旅游产品基础上,借鉴西南地区(云南丽江大研古城、广西桂林阳朔西街)的发展经验,在山下的南大门汤口镇、北大门甘棠镇等处,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开发迎合这些国家游客需要的美食、购物、娱乐、度假类新型旅游产品,将有利于巩固其稳定和上升的态势。

新加坡是华人聚居地,老一辈的华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兴趣浓厚,但该国的年轻一代在成长过程中,更多地受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文化影响,加上对中国历史了解不够深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知减弱,合乎常理。未来黄山风景区在旅游市场拓展中,应针对该国市场,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强化黄山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代表的主题形象,培养该国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归属感,是减缓新加坡旅游市场衰退的必要保证。

在黄山风景区国际旅游市场中,印度尼西亚旅游市场的波动可能与该国经济、政治局势不稳定有关,针对该国市场,应健全预警方案,减轻该市场波动对黄山风景区整体国际客源市场的影响。

(2)鉴于韩国已处于市场竞争优势,但亲景度不高的状态,今年应加强针对韩国游客旅游设施建设,如增加景区内的韩语标识,提高黄山至韩国各地的航班包机密度,争取早日开通黄山至韩国的定期国际航班等,在韩国国家电视台推出黄山风景区宣传广告,鼓励黄山旅行社与韩国旅行社开展长期推介合作,扩大黄山在韩国游客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争取吸引更多的韩国游客,提升黄山风景区在韩国旅华客源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泰国和法国虽然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尚不理想,但基于两国游客对黄山风景区的偏好较强(亲景度较高),未来发展成黄山风景区主要客源国的潜力很大,值得进一步开拓。尤其是近年来,中法两国文化交流活动频繁,继“中法文化年”活动之后,2007年“中法文化交流之春”活动正全面展开。2007年初,黄山市在中法旅游合作上也取得了初步进展,中法两国旅游部门达成合作意向,将围绕黄山市“乡村旅游”主题实施合作,黄山市正在积极筹备合作事宜,努力将中法旅游合作项目打造成与国际接轨的乡村旅游顶极项目。可以预见,随着合作项目的开展,未来黄山风景区与法国的旅游合作同样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8篇:旅游市场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我国工业旅游;研究综述;展望

    一、引言

    国际上工业旅游的产生首先是从工业遗产旅游开始的,这是一个与工业考古学密切相关而不为国内所注意的新领域。中国工业旅游的起步较晚,只有数年时间,是由国外的工业旅游直接引进。1998年以来,我国工业旅游发展迅速,一些城市相继开发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旅游产品,并逐渐形成以上海宝钢、海尔工业园、三峡工程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工业旅游项目。2001年底,国家启动工业旅游项目,工业旅游项目正式纳入到国民所接受的旅游方式之一,至今已有3批工业旅游示范点获批。

    二、我国工业旅游研究综述

    所查阅的相关文献中,一般包括理论研究与个案研究两种形式,较多文献集中于个案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个区域或企业进行工业旅游方面的研究,其中包括产品开发、工业旅游规划、工业旅游发展状况等,同时也存在少量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文献。根据文献的研究内容的不同,国内学者研究的工业旅游文献主要的方向涉及到7个方面。

    (一)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战略、现状研究

    工业旅游作为旅游行业的一个新生事物,其前身源于企业间的参观学习,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决定了工业旅游在我国的运作范畴主要是集中在一些具有一定知名度或是在本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中展开。在旅游学术界,对于工业旅游发展战略、现状研究的文献很多,分布在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发展前景研究、发展现状、区域工业旅游发展研究等方面。

    1999年,《发展中国工业旅游的思考》(姚宏)提出中国工业旅游的发展模式主要有都市综合型工业旅游和特色工业城市的工业旅游两种模式,并指出21世纪工业旅游市场将成为旅游环境容量分流及挖掘旅游资源内涵措施的重要一面。《中国工业旅游发展评析:从西方的视角看中国》(李蕾蕾,2003)从西方的视角,对世纪之交以来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的状况进行谨慎评析,探讨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独特的政经背景,以及从政务接待到商务接待的历史过程及其对工业旅游的影响。同时,还提出中西不同的工业旅游开发模式对双方均有启迪,工业旅游开展依赖于一定的地域环境。黄芳2004年在《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探析》一文中从全新视角对工业旅游进行研究,其从开发利用城市品牌资源出发,研究工业旅游在现实运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障碍,并对工业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以及工业旅游业的全面发展进行了探讨。对于工业旅游示范点的获批,有的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吴杨和沈玉芳(2007)的《基于区域视角的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的思考》,以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为样本,对工业旅游点的区域分布特征及空间密度差异、工业旅游点所属行业的区域分布特征与空间密度差异进行初步分析,并探索这些特征与各区域工业发展特征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其从制定区域工业旅游发展规划、选择工业旅游空间开发模式、构筑“无边界”的区域工业旅游合作方式等方面对各级区域范围的工业旅游发展进行了探讨。

    对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战略、现状的研究,不仅依赖于国外工业旅游发展状况和我国的市场状况背景,而且还针对工业旅游的标志性事件的发生以及所依托的地域环境特点进行全新研究。

    (二)我国工业旅游开发规划研究

    工业旅游具有知识性强、依托性强、观赏性强、重游率低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工业旅游观光成为了主打产品,同时面对重游率低的现状,不得不考虑开发什么样的旅游产品、如何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等。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领域,客源市场和供给市场的双向需求,为工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学术界面对市场需求的多样化趋势、对旅游资源的突破认识、对于工业旅游开发规划的研究也呈现出多角度趋势。曲薇薇和黄安民于2003年在《工业旅游时空开发层次分析》一文中,针对工业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局限,提出了工业旅游发展在时间上的3个层次,并结合不同的工业企业的特点给出了不同的旅游开发建议。王宝恒(2004)的《工业旅游的开发条件及风险提示》对工业旅游的开发条件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是保证工业旅游成功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还指出工业旅游开发的成功离不开对项目风险的认知与评估,其从主体条件、客体条件、媒介条件3个方面对工业旅游的开发条件作了较全面的探讨,进而分析了在当前市场条件下,因工业旅游自身局限性可能产生的开发风险。毕燕等(2005)的《工业企业旅游开发研究》,从工业企业的视点出发,运用层次分析法,以广西为实际案例,对工业旅游开发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工业旅游开发提出了诸如开拓创新思路、加强工业旅游配套设施与服务的建设、加强GIS技术在工业旅游开发中的应用等建议。

    工业旅游开发规划研究涉及多角度、多方面,不仅对各类实际案例进行开发研究,而且还对工业旅游价值的开发、时空层序开发、项目策划等进行了研究,不仅为我国工业旅游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为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提供了实际解决措施。

    (三)我国工业旅游个案介绍

    在所查阅的文献之中,相当一部分文献是对开展工业旅游项目的企业进行的描述性文章,包括开展的旅游产品的描述、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描述。虽然这部分文章在学术意义上并不具备利用价值,但是经过对工业旅游项目的描述,不仅可以了解现阶段工业旅游的发展状况,还能了解到企业所开展的工业旅游项目类型,为其他企业开展工业旅游提供产品借鉴。

    (四)工业旅游产品研究

    目前,对于工业旅游产品的定义,多数学者均认为工业旅游产品指的是以工业旅游资源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产品,虽然关于工业旅游产品的研究并不多。在所查阅的文献中,共有5篇文献研究了工业旅游产品,主要包括工业旅游产品的个性特征、开发现状、营销策略等(见表1),研究文献少则限制了关于工业旅游产品研究上的创新少,研究角度贫乏。

    (五)国外工业旅游研究

    工业旅游起源于国外工业发达的国家,而工业旅游的出现、发展同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息息相关。刘会远和李蕾蕾对德国的工业旅游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发表了《德国工业旅游面面观》系列的多篇文献,都是介绍德国各式各类的工业旅游产品。李蕾蕾(2002)在《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中,从旅游的角度介入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研究,介绍了工业遗产旅游的新观念。李跃军与吴相利在2003年发表的《英国工业旅游景点开发管理案例研究》一文中,以约翰·斯沃布鲁克所着《景点开发与管理》一书中所附英国伯明翰的卡德布里世界等5个工业旅游景点同期的开发与管理方面资料为素材样本,进行了包括景点开发目标、提供的产品、市场指向、价格政策、营销经营等方面内容的综合归纳比较分析,找出了其开发与管理中的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启示。

    (六)工业旅游相关综述研究对于工业旅游相关的综述包括《国内外工业遗产旅游研究述评》、《国外工业旅游及其研究进展》、《我国工业旅游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等,它们对工业旅游的不同方面进行了综述,对了解工业旅游的发展历程有较大的作用和意义。

    (七)其他

    在所查阅的文献中,有部分文章除了从上述类别之外的角度对工业旅游进行了研究,诸如理论基础、特征研究、广告效应探讨、工业旅游地域空间结构特、工业旅游对名牌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工业旅游感知分析、定位研究等等,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关于工业旅游的研究,也开拓了研究视野。

    三、结论与展望

    目前,同工业旅游的蓬勃发展势头相比,我国工业旅游研究则明显滞后,研究成果少,有学术价值的文章更是鲜有,且多为介绍工业旅游开展情况的表层研究,缺少理论层面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究其原因,主要与工业旅游所处发展阶段有关。目前我国工业旅游尚处于发展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如市场还未形成;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很少经验交流;工业旅游研究所需的相关数据、资料缺乏等。工业旅游活动自身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业旅游研究的难度,限制了工业旅游研究的深度,并直接影响到研究成果的适用性与针对性。

    首先,从检索到的文献来看,研究的内容较为单一,个案研究较多,缺乏有深度的理论研究;其次,定性研究相对较多,对一些问题的探讨停留在描述性分析上,而定量研究较少,缺少用数学统计等学科的方法运用到工业旅游研究中;再次,对于工业旅游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工业观光旅游上,缺乏对工业遗产旅游的深入研究,因为工业旅游是由工业遗产旅游发展而来,同时工业遗产旅游问题牵涉到众多社会问题。

    随着国家政策对工业旅游的扶持与管理力度的加强,加上旅游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与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产生,有深度的工业旅游研究会层出不穷,弥补研究空白点,比如工业旅游的项目管理、工业旅游的游客经历、受益、管理研究等等,结合不同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使得工业旅游的研究不断丰富和深化。

    参考文献:

    1、吴相利.英国工业旅游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经验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2(4).

    2、裴泽生.工业旅游开发漫议[J].旅游学刊,1997(4).

    3、姚宏.发展中国工业旅游的思考[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9(2).

第9篇:旅游市场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旅游流;影响机制;空间模式;“M-M”矩阵;淮安市

一、 引言

旅游区域影响一直是旅游科学研究的核心与热点问题之一①②③(仅就国际而言,国内研究相对滞后)。正确评价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对于指导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旅游影响方面的相关研究,大多是在用宏观经济学理念分析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结构影响这一层面上展开的④⑤⑥⑦;大多是针对目的地整体,而不是针对目的地区域内部的旅游流的。旅游流(即旅游客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具有空间属性的旅游地理学概念,也是构成旅游系统的神经中枢或纽带⑧⑨。它与旅游相关流(即与旅游流相关或伴生的信息流、资本流、货物流等的统称)共同构成了诠释旅游系统现象的旅游流概念体系⑩。以旅游流为对象和出发点,进行旅游区域影响研究,既是旅游流研究走向实践应用的重要方面,也是旅游区域影响研究的一个新角度。值得指出的是,“旅游流的区域影响”与通常所说的“旅游区域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后者主要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强调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分析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结构的影响;而旅游流的区域影响或空间效应研究,则更强调空间的分异与旅游流的空间格局及空间扩散模式密切相关B11,得出的结果更加具体和具有空间性,并在影响类型在空间的分布及其机制方面可以更加具体地分析和阐释。

迄今,尽管少数学者在旅游影响分析中对旅游流的影响也有所涉及B12,但将“旅游流”作为旅游区域影响研究的立足点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的不多见。本文针对旅游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和我国旅游业面临的实际问题,把握旅游流的动态属性及空间分异属性,沿着“流的性质――空间分布――流的空间影响模式”的分析思路,对目的地区域内部旅游流区域影响的机制及空间模式进行分析,以期能够在旅游流及旅游区域影响研究上有所创新,并实践一种以旅游流(市场的空间维映射)为导向的区域旅游开发模式。

二、 旅游流的区域影响机制

1. 区域影响因子分析

旅游流之所以会对目的地区域产生影响或作用,主要是因为旅游流(即旅游客流)是一个“主观能动”的主体,其在旅游目的地所开展的“旅游活动”是一种典型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伴随着旅游活动展开,资本流、货物流、信息流等旅游相关流应运而生,从而对目的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即产生区域影响或效应。显然,旅游区域影响产生的主体因子是旅游流,关联因子是旅游相关流,旅游流和旅游相关流 (concept-pairs,概念对B13)共同构成旅游流区域影响或效应的影响因子体系。同时,在影响因子体系中,各种影响因子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反馈机制,具有自我调节功能B14。

2. 区域影响机理分析

显然,旅游流作为具有相当异质性的客体进入目的地空间,其对目的地区域的影响主要由自身的属性特征所决定,而旅游活动(如各种旅游消费行为等)则是区域影响产生的关键过程或手段。

旅游流的属性特征主要包括流量、流向、流质、扩散势(propagation potential)等。其中,流量大小通常与效应强度成正比;流向受资源格局、行为规律等多种因素影响,通常具有“趋高性、向丰性”等B15B16,它影响着空间效应的范围及方向,同时对目的地体系等级分化具有影响、促进作用B17;流质即旅游流在内部组成上的类型、构成(如消费构成、文化构成等),它影响着旅游活动中的旅游相关流(如资金流等),从而影响效应效果或强度;旅游流的扩散势,即其向外扩散的能力大小,影响区域联动效果及潜力,其大小可在以往引力模型及其变型的基础上作进一步解释B18B19。而旅游活动的开展则带动了目的地系统内部的资金流、货物流、信息流等的流动或转换,从而影响目的地区域空间。

可见,旅游流的属性及活动特征共同规制着区域影响,其空间分布及组合类型决定着旅游流的影响效果及动态趋势。而对于某一具体目的地区域而言,不同的旅游背景环境同样也会影响旅游流的活动、属性特征及其区域效应的发挥。鉴于此,我们考虑了3种典型旅游背景环境(自然发展状态、政府主导状态、市场主导状态),并对3种典型状态环境所对应的旅游流效应机制(自由态型机制、行政引导型机制、投资引导型机制)进行了比较分析(见表1)。这里的3种典型旅游背景环境是对旅游业发展主导环境的进一步细分与界定。这种划分既综合了旅游业产业特性、旅游业发展及其与外部支持环境的关系,也考虑了不同主导环境在影响旅游流效应发挥方面所产生的差异性的显著程度。其中,自然发展状态,是指在相对理想的无外部干扰、自然状态下的旅游发展环境模式;政府主导状态,是指政府直接干预较强的旅游业发展环境模式;市场主导状态,是指企业牵头、市场化运作程度较高的旅游业发展环境模式。在3种不同的旅游背景环境下,区域旅游流空间效应的特征差异主要体现如下(见表1):自由状态下旅游流的空间扩散主要受地域旅游资源格局的影响,其空间效应特征具有较强的资源空间指向性;行政引导通常放眼于区域全局的最佳发展,其作用下的旅游流空间效应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联动;市场投资引导下的旅游流空间效应则具有混沌规律下的复杂多变、波动强等特征,有利于区域的跨越式发展。显然,不同环境状态下旅游流空间效应的发挥是有差别的,对于某一具体目的地而言,要使旅游流发挥最大的效应、实现目的地区域的最佳发展,必须结合目的地区域实际,营造、创建综合性的最佳效应环境。

可见,旅游流是分析旅游区域影响问题(包括区域影响系统稳定性、区域影响的空间差异及时间变化动态趋势等)的核心与关键;而旅游区域影响的本质和根本着眼点则是动态旅游流及其空间背景环境。

三、 旅游流的空间影响模式

就本质而言,本文旅游流的空间影响模式是对传统空间结构理论的应用、变型与发展B20。结合目的地系统空间格局及旅游流的空间分布及类型组合等B21,归纳出目的地区域旅游流空间影响的3种基本模式。

1. 网状等级扩散效应模式

旅游流在旅游集散地集聚,部分客流以集散地为接待服务地或中转地,流向周边目的地景区,形成一级扩散流;同样,一级扩散流在周边目的地景区开展旅游活动的同时,其中的部分游客会进一步向景区周边的次级目的地扩散分流,形成二级扩散流,以此类推,旅游流就形成了鲜明的等级扩散形态的流动。在比较成熟的目的地区域,旅游流线路可以发展形成具有多元回路的网络状结构。这种情况对应着空间结构相对复杂的旅游地域系统B22,旅游流的区域影响最为显著。

2. 据点式扩散效应模式

与等级扩散相比,据点式扩散效应反映了旅游流在结构相对单一的目的地区域的影响模式。这种情况下,旅游集散地通常既是地区旅游的中心,也是地区客流接待服务的中心。中心地景区难以形成过夜接待,景区间基本没有旅游流联系。旅游流的空间影响主要集中在集散中心地,而对腹地的影响、带动相对较弱。此现象可由旅游者中小尺度行为规律加以解释,在省域特别是市、县级中小尺度旅游地域比较常见B23。

3. 线型扩散效应模式

该模式主要反映了旅游流沿交通干线向沿线景区(点)分流扩散的效应形态。这种情况下,旅游资源主要沿交通干线分布,具有向交通干线集中的条带状空间分布格局B24。旅游流不断向沿交通线旅游景区扩散,形成了沿线条带状旅游地域扩散效应。这种线型扩散效应在带动线沿线景区发展的同时,能够促进和带动交通沿线地域的发展,如客流在亚欧大陆桥沿线的扩散效应等。

四、 区域影响分析的“M-M”基本效果矩阵

上述3种模式本身反映了3种不同的旅游流区域影响情况,而随着旅游环境、影响机制(3种)的变化,每种模式又将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从而会产生一种“机制(Mechanism)―模式(Model)”基本影响效果,即形成旅游流区域影响分析的“M-M”基本效果矩阵(见表2)。

当然,通常情况下,一个区域的旅游流“M-M”效果模式往往并非表2中所列的基本效果模式,而是基本效果模式拓展、重组出的一般模式,比如常见的行政引导与投资引导共同作用下的网状等级扩散效应模式等。显然,一般模式具有复杂、多样性(理论上可形成种情况)。在具体的分析实践中,我们应针对目的地区域实际,通过对旅游流效应的环境机制及空间模式进行优化组合和调控,来寻求最佳的“M-M”组合模式,实现目的地区域的最佳发展。

五、 淮安市域旅游流区域影响实证分析

1. 区域旅游概况

淮安市地处苏北内地,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但近年来由于政府重视,全市掀起了旅游开发热潮,旅游业发展形势逐渐繁荣:三淮一体的城市大格局的确立有力促进了历史名城楚州(区)及整个大市旅游业的发展,以盱眙为代表的区县旅游发展形势良好,旅游的区域效应日益显著。

2. 数据来源及分析路线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2002年5月淮安旅游规划编制组所进的旅游市场调查问卷,如对“游客停留市县”等相关调查的统计分析等。此次调查在淮安市域各大景区(点)进行,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210份,能够切实反映2002年淮安旅游发展状况。另外,本文根据分析需要采用了《江苏省国内旅游市场调查资料汇编(2002)》部分客源特征数据及淮安市旅游局提供的2002淮安旅游收入统计数据等。

数据的统计处理主要采用SPSS软件。数据分析的最终目的是揭示淮安市域旅游流体系的集散效应特征,分析的主要内容及线路为:

(1) 分析2002 年5月淮安客流主要客源地城市构成,反映淮安旅游流辐射范围。淮安市旅游流的发源地基本分布在省内大中城市及周边临近省市的主要中心城市(见表3)。

(2) 分析市域旅游流及旅游资金流的总量特征及空间分布,反映市域旅游流流量分布格局。2002年旅游统计数据显示B25,淮安国内旅游流总量不大(345.48万人次,远低于省平均772.17万人次,在省内倒数第三),但在空间分布上相对集中于市区(196.6万人次,其中楚州区113.13万人次,占总量的32.8%)和盱眙县(67.22万人次,占总量的19.5%)(见图1)。

(3) 分析市域旅游流的主要集散地体系结构,揭示旅游流的空间扩散态势。淮安作为目的地整体来看,南京、连云港、扬州是其主要客流中转地(见图2)。市区、辖县作为独立目的地来看,其各自的旅游流转入结构(即中转地转入中心目的地的客流量的百分比结构)不尽相同(见图3):市区旅游流(图3-1)的覆盖范围较大,但缺乏高级别的客流转入中心;盱眙(图3-2)、洪泽(图3-3)、金湖(图3-4)、涟水(图3-5)等4个旅游区的旅游流皆以淮安市区为最大的转入中心,但4个旅游区之间的旅游流联系强度不大。

3. 影响效果及策略分析

(1) “M-M”效果模式及其引导调控

从机制背景看,市域旅游流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行政引导下的资源指向特征;从空间模式看,全市基本以低层次的区县据点式效应形式为主,相对成熟的区域性网状等级扩散效应基本没有形成(见图3)。可见,行政引导、资源导向下的低层次据点式扩散模式是淮安市域旅游流区域影响的主导“M-M”效果模式。克服区位阻力,调动市场要素,努力创建一个政府帮扶主导、市场运作,政府、开发商、游客及旅游地居民等多方积极参与的宽松旅游大环境,应是旅游非优区淮安今后工作的重点。

(2) 影响效果与旅游发展策略分析

“M-M”效果模式揭示了淮安市域旅游流区域影响的整体效果:总体强度弱,影响地域局部、零散,区域联动性差。此阶段旅游流对目的地区域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层次较低,负面影响通常也不严重。下面仅通过分析旅游流与旅游资金流的关系模式,来“简单”揭示旅游区域经济影响分析的实质(通常都是基于旅游流特征分析的)。

从全市总体来看,2002年国内旅游流总量为345.48万人次,与连云港381.85万、盐城378.87万人次相差不大;而旅游资金流17.91亿元,远远低于连云港的29.63亿元、盐城的27.64亿元。通过分析流质构成,可以发现,淮安客流人均停留天数1.33天/人、人均天花费467元/人天,均低于连云港的1.64天/人、544元/人天,盐城的1.64天/人、507元/人天。从市域内部差异看,市区作为市域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客源辐射较广,游客人均停留天数高于市平均1.33天/人,而辖县则以一日游居多,如盱眙人均停留仅1.04天/人B28。由此不难发现,以游览观光为主的客流目的及消费构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游客逗留时间增长,而以节庆为手段、形象为驱动的旅游发展模式在扩大淮安知名度、带来游客的同时,也暴露出淮安旅游在产品项目、接待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不足,这才是造成淮安游客平均逗留时间短、人均花费低的根本原因。

可见,实施旅游品牌产品精品化工程,丰富品牌产品系列,加强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建设,延长游客的平均逗留时间,将现有客源优势转变为效益优势,是淮安市旅游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另外,对外应加大对南京、扬州、连云港等近距离客流集散中心的培育和营销力度,加强区域联动,促进淮安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

(3) 空间效应趋势与区域旅游空间组织

旅游流区域影响分析的最大特征即在于其空间性。以旅游流空间集散为导向,揭示客流行为规律,优化旅游空间布局,是旅游流区域影响研究的重要实践价值所在。

对旅游流实施动态监控,以市域旅游资源格局为参照坐标,充分发挥行政引导作用,淮安市应加强以楚州、盱眙为代表的各区县城区旅游节点的建设,提高各城区节点的旅游、接待服务及集散中转功能。同时应重点培植“市区(以楚州为核心)―盱眙”全市旅游核心发展轴线,以带动、促进全市旅游业的全面发展(见图3)。此结论为淮安旅游“双核一轴、点轴扩散”的总体发展布局提供了理论支持和依据B29。

六、 结论与意义

本文以旅游流为立足点,深入分析了旅游区域影响的机制及空间模式,并进一步将机制(Mechanism)、模式(Model)进行组合,提出了旅游流区域影响分析的“M-M”基本效果矩阵。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旅游区域影响研究在空间分析方面的不足,完善了旅游区域影响分析的理论及方法体系。淮安实证分析表明,将本研究成果应用于我国不断向纵深层次发展的区域旅游开发实践,特别在贯彻市场导向(空间映射即旅游流导向)的开发理念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同时,淮安案例分析本身也为我国相对空白的市县级中小尺度旅游流研究提供了一个鲜活个案。当然,限于篇幅及研究的阶段性,本文仅为基于旅游流视角的旅游区域影响研究树立了一个基本框架,不少具体问题仍需进一步深入,如旅游流时间变化的影响、空间效应模型的构建及基于GIS的区域影响动态监控;旅游流与城市功能的关系及其对城市空间重组过程的影响;旅游流带来的旅游相关流(着重于资本流、劳务流、商品流)的空间模式及区域经济效应等。

注释:

①〖ZK(1#〗保继刚 楚义芳. 旅游地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5-6.

②吴必虎. 中国旅游研究14年[J]. 旅游学刊,2001(1):17-21.

③张立生. 近期国外旅游学研究进展[J]. 旅游学刊,2004(3):82-188.

④Mathieson A & Wall G: Tourism: economic, physical and social impacts[M]. Harlow: Longman.1982.

⑤Briassoulis H..Methodological issues: tourism input-output analysi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1, 18:485-495.

⑥Sasaki K Harada M & Morino S: Economic impacts of theme-park development by input-output analysis: a process toward local industrialization of leisure survice[J]. Manageing Leisure, 1997, 2: 29-38.

⑦史蒂夫・史密斯,赵丽霞. 探析旅游卫星帐户(TSA)的基本思想[J]. 旅游学刊,2004(2):16-21.

⑧Pearce, D.Tourism Development[M]. Harlow, London & New York: Longman. 1989.

⑨吴晋峰,包浩生. 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模式研究[J]. 地理科学,2002(1):96-101.

⑩张捷. 中国旅游/游憩流的空间分布模式及空间效应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基金编号:40371030.

(11)黄泰,张捷等.基于区域城市体系的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组织研究-以江苏为例[J]. 人文地理,2003(2):49-54.

(12)陆林. 山岳风景区客流研究[J]. 地理学报,1994(3):236-244.

(13)同⑩.

(14)唐顺铁,郭来喜. 旅游流体系研究[J]. 旅游学刊,1998(3):38-41.

(15)同①:42-44.

(16)张红. 我国旅游热点城市境外游客旅游流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 人文地理,2000(2):56-57.

(17)黄泰. 旅游流对旅游目的地的空间效应研究[D].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硕士学位论文,2003:53-67.

(18)O'Kelly ME New estimates of gravitational attraction by linear programming[J]. Geographical Analysis, 1995(4): 271-285.

B19Wilson AG. Urban and Regional Models in Geography and Planning[M]. London: John Wiley & Sons, (19)74: 63-75.

(20)吴必虎.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322-337.

(21)同B11.

(22)同⑨.

(23)同①:44.

(24)同B11.

(25)(26)江苏省旅游局. 江苏省国内旅游市场调查资料汇编(2002)[Z].

(27)淮安市旅游局. 淮安市旅游局统计年报表(2002)[Z].

(28)同(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