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技术部内部管理制度范文

技术部内部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技术部内部管理制度

第1篇:技术部内部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会计信息系统;公司治理;内部控制

一、引言

区块链技术架构(Blockchaintechnologystructure,类似Ajax)设计的提出,对数据信息的基础语言或处理平台产生革命性影响,区块链技术结构是当前热门的新型技术。区块链技术结构是比特币的一种底层技术,李政道(2016)可以实现数据结构自引用,同时存储大量商业数据交易信息。最大特征是数据的加密性、公开性、透明性、不可篡改性、会计记录的可追溯性等。马西莫•莫里尼(2016)区块链技术架构的应用将对审计、会计信息、金融、公司内部控制、商业活动等信息数据记录与交易活动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内部控制是公司管理和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司经营活动市场竞争力的保障,中国上市公司已普遍地建立了一套完整内部控制体系,但是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现代,信息系统下的内部控制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那些无法有效防的风险将对公司生存发展产生影响。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Hermanson(2000)调查发现信息系统的资源性控制能对管理产生有用价值、改善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影响公司的运营决策。彭家生(2011)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的历史演进具有时态性,所以区块链技术架构对今天的会计信息系统将产生了新的应用与理论创新机遇。张林,丁鑫(2011)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系统与内部控制尚有不完善状态,相关制度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刘梅(2015)会计信息系统的迅速发展,对以往传统内部控制理论产生新的需求。综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内部控制的作用、完善和构建,另外大量文献研究围绕会计信息化对内部控制产生影响。但是,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提出和构想,学者需要重新对新技术下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内部控制的创新进行研究,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

二、区块链技术架构下会计信息系统对传统内部控制的挑战

区块链技术架构下公司会计信息系统与内部控制变化将体现在:

(一)内部控制的环境将发生变化

在区块链技术架构下的公司会计信息系统推广之后,会计的业务处理较之前相对集中变的去中心化,每下区块链上的参与者都独立自主地进行记录,最后选择出一位最好的会计信息记录者记录商业活动,并将最终数据传输给每一个商业活动的参与者保存。由于区块链技术架构下的公司会计信息系统系统的增加了会计核算活动和交易记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为了确保信息化环境下会计能像这前那样通过内部控制体系保障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能反映出该活动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公司治理的边界将不断的完善和扩大,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基本会计知识还要掌握信息化系统,并能够熟练应用区块链技术记账。这就要求会计信息系统和相关内部控制体制要比传统管理环境下对会计的控制,增加了对加强网络数据安全以及信息化系统运行稳定要内部控制要求。

(二)控制主体发生变化

在传统内部控制环境下,会计人员是公司业务的重要管理主体。在经济业务发生后要进行记录,并且要严格按照会计处理的流程进行信息分类和账目保存,例如: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表等,如果有人恶意修改,那么在凭证的存根上很容易留下痕迹。而且会计的每个工作流程都必须经过领导签章,通过层层审核,才能结束此项工作。未来区块链技术架构下公司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由人与人的联系转变为网络站点与站点间联系。会计信息记录工作实现区块链分部式记账,会计信息内部控制的主体变的不现明确,在方便有效的同时也增加了一定的管理主体风险。但是根据产权理论,公司是有明确主体的私有产权,因此为了保证财产安全与完整,确保公司提供的经济活动信息真实可靠,重新确认内部控制主体成为重中之重。

(三)会计信息理论的挑战

传统的会计信息理论与内部控制理论是建设大不完信息下的,在非对称信息契约下,公司为了获取有效决策信息,不断投入会计信息系统和相关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成本。区块链技术结构下,会计信息理论将一次巨大改革,不管是传统的手工记账还是信息化的会计工作理念,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监督,使其信息能够真实准确,防止会计工作人员弄虚作假,是每个单位都应重视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内部控制为确保公司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财务安全提供了一系列科学的控制流程,只有不断地完善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提高公司的整体分析以及决策能力,为公司决策者和高层管理者提供正确、真实的会计信息,更好地实施其工作职能。但是在区块链技术下,会计信息变成共享和完全信息,信息不再是资源和博弈的决胜条件,这将对理论和信息理论产生挑战。

三、区块链技术架构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者对区块链技术下会

计信息系统变化认识不到位由于公司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对区块链技术架构下会计信息系统认识不足,会计观念还在传统记账和核账的内部控制理念下停滞不前,无法完全的认识到区块链对会计工作颠覆。仅仅认为区块链技术是一种新信息化手段,只是可以替代过去集中核算的工作,从而减轻会计人员记录、内部审计人员的审核,及内部控制的制度性过渡约制产生负效应、会提高会计工作效率、达到更好的内容控制的准确性。显然这样的认识是不能有效应对区块链技术对传统的会计和内部控制产生的颠覆的。

(二)内部控制的基础工作难以应对区块链技术的挑战

未来实施区块链技术的环境中,将无法建设有机动态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公司部分高层人员为了自身的利益,指使他人对会计信息弄虚作假,公司财产安全性内部控制不足,在区块链的新型商业环境中会对公司经济效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大量非经济管理因素造成了公司会计信息系统与内部控制的基础工作难以实施,在区块链的经济运行中,将会发生会计信息数据不真实,会计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行和维护工作混乱,会计凭证的保管与传递出现错误,会计数据和财务报告的质量不足,甚至出现个别虚假现象。

(三)会计信息化系统内部审计监督不到位

在未来区块链技术结构下,内部监督不健全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部监督不严格,审计监督职能不全面。内部审计部门对一些技术性违法和外部区块链上的其它公司的违规问题产生忽视,将影响本公司信息的真实准确性。二是审计人员的制度实施边界产生模糊。审计应该是相对独立的部门,不同公司的审计部门与会计部门会因区块链的记账特点而将审计范围混为一体,工作的严谨性和审计监察边界难以划分。

四、应对区块链技术架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革命的措施

(一)提高公司管理者的区块链技术认知

我国是“互联网+”的创新大国,未来必将是普及区块链技术架构下的公司会计信息系统最快的国家和地区,对于传统的内部控制体系是种新生的冲击,在内部控制制度新旧交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得到公司管理层的高度关注和支持。公司领导者是该公司的引导者和决策者,如果没有公司领导者的支持的区块链技术架构下的公司会计信息系统和相关内部控制的完善将很信难以进行下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论哪家公司都需要符合制定和优化本公司的区块链技术架构下公司会计信息系统相关内部控制的制度性变革。只有公司的管理者技术意识提高了,才能更好的抓住区块链技术到来对公司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挑战的主动优势,所以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者要有强烈的责作感和紧迫感。

(二)做好区块链的会计基础管理工作

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的工作程序主要包括会计数据流程是否规范,基本数据是否准确、真实、全面、公允、高效、完整等。为了完善区块链技术会计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公司必须建立健全的新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新的员工岗位责任制度、云计算记录操作流程管理制度、大数据维护流程管理制度、移动互联网管理制度、传播交易信息安全保管制度、去中心化权威机构管理制度和可追溯性管理等制度。要完善好会计信息档案保管工作,包括联盟链的输入输出数据的管理、提前备份数据的管理、工作量证明存档数据的管理和保密程序等方面的管理。

(三)强化区块链下的内部审计

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是在区块链技术架构下公司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中将担负重要的信息监督职能。内部审计人员要持续检查与信息化系统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工作与数据生成,以确保账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者和提供原始数据的部门要积极配合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审计检查该部门在区块链上制作和传递的电子数据与书面提供的资料是否保持一致,防止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等现象的发生。最重要的是内部审计人员要确保审计其独立性,公司治理中的审计委员会要为审计部门的审计工作可以直接跃过中间管理层,向公司第一负责人进行汇报提供基础和保护。在开展区块链技术架构下公司会计信息系统运行后,会计的工作范围将得到了更大物理空间的职能范围的扩展。此时,内部审计工作要与会计工作的变化相结合,鉴于区块链技术架构下业务的巨大变化,内部审计部门需要主动积极参与与会计工作有关的深入细节,在源头上深度参与以保证公司在区块链技术下会计记录信息得到为管理决策有效服务,并且公司的治理得到相应的优化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政道,任晓聪.区块链对互联网金融的影响探析及未来展望[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10):75-78.

[2]马西莫•莫里尼,王潇靓.从“区块链热”到金融交易实践[J].金融市场研究,2016,(07):113-126.

第2篇:技术部内部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风险管理;高新技术;内部控制;问题

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越来越快,同时高新技术企业经营存在的风险也有所增加,很多企业的管理者虽然认识到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内控制度的实施却很难落实。本文从风险管理的视角下,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进行了阐述,以期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

一、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概述

(一)概念

1.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高新技术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其有利于在企业制定战略目标时,对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产生的结果进行有效的控制,降低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风险,从而保证企业的整体利益。

2.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使企业经营活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内部控制,对公司全体人员都有一定约束,能减少违规行为。

(二)发展历程

1.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传统风险管理阶段、现代风险管理阶段、全面风险管理阶段。其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很多大事件,比如巴林银行倒闭、美国安然事件等,这些大事件的发生促进了风险管理的发展,也是更多的企业管理人认识到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传统风险管理的对象是信用风险与财务风险;现代风险管理产生了风险管理标准与风险组合思想;全面风险管理逐渐认识到了风险具有多元化、复杂化的特性,所以形成了综合管理措施。

2.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以及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等。在发展前期,是以账目核对为工作内容,还实行了岗位分离,主要以保证账目准确性为控制目的。到了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工作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加强了对企业资产的保护,提高了会计数据的可靠性,也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实现了财务规范化管理。随着内部控制的不断发展,其结构分为控制环境、会计制度与控制程序。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后,形成了控制整体框架,也首次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联系起来,实现了对内部控制新的认识。

3.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但是随着内部控制的发展,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实现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融合,在新建立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也包涵了内部控制体系,这对企业内部审计指出的发展方向,也对企业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思路。

二、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高新技术企业是集研究、生产、服务等于一体的产品提供商,资金运动比较复杂,资金流入的渠道比较多,企业无形资产所占比重较大,在产品研发中投入的资金较大,这些问题使得企业内部控制存在较多问题,企业管理者必须重视内部控制,找出企业日常管理中存在的内控问题。笔者结合本公司风险管理实际情况,对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介绍。

(一)缺乏内控风险意识

高新技术企业在内部控制中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仍有很多企业除了财务部门,其他部门对内控并不关心,这与企业文化和日常管理中缺少对风险意识的灌输有关。企业的管理者平时疏于对员工的培训与教育,没有在企业树立内控风险意识,一些单体公司没有在企业设立专门的内审部门,内审汇报对象也不合适。企业员工没有认识到风险控制的重要意义,则无法在平时的工作中加强相互的内控监督,这一情况在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比较常见,容易削弱内部控制的作用。

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者虽然具有较强的内部控制意识,有效提高了经营效率,管理者也制定出了监督机制与奖惩机制,但是企业存在其他内控环节的部门不理解内控的情况,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没有认识到内控的意义以及实施的目的,而且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协助,极大限制了企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者如果没有做好内控知识的普及工作,则无法在企业推行内控制度。

(二)内控体系不完善

我国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制定的内部控制体系都不完善,这主要是因为企业中财务部门是内控唯一执行与监督的部门,企业缺乏各部门内控手册,企业员工大多数都认为内控与监督应该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与自己无关。高新技术企业内控体系不完善,会导致企业内部信息流通不及时,财务管理部门职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内审人员得到的信息缺乏时效性。也有的高新技术企业虽然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在落实时缺乏有效的推行方法,而且内控控制制度存在较多的漏洞,内部控制无法落到实处。

三、风险管理视角下高新技术企业内控制度的实施

(一)强化企业管理层风险意识与内控责任

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具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在日常工作中落实好内部控制的责任,在内部审计的要求下,管理者应建立并维护有效的内控制度。内控制度是促进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稳定进行的前提,也是提高经营效率与效益的保证,管理层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加强内部监督与内部控制,才能真正做到为消费者负责,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强化管理层内部控制责任,需要让其真正参与到内部控制程序的建立上,保证监督的持久性。

(二)加强对内部控制的宣传

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者都具有风险管理意识,为了促进内控制制度的实施与应用,应加强对内部控制的宣传。内部控制对企业员工的行为有着约束作用,但内部控制制度在应用的过程中有一定局限性,容易出现领导人相互串通的问题,只有加强宣传,才能提高领导自觉执行的意识,只有明确管理者的责任,才能使其对内部控制工作更加负责,从而促进内控制度在企业的推行。

(三)完善组织结构,促进信息披露

在对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进行设计与完善时,应明确指出企业各个部门面临的风险以及需要承担的责任。企业管理者完善岗位责任制,内部控制需要企业全体员工协同完成,其不是领导一个人或是某个部门的工作。制定岗位责任制是为了明确分工与责任,可以避免出现问题相互推卸责任的情况,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完善组织结构,还能减少管理层次,做到精简结构,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

(四)建立内部牵制制度

内部牵制有利于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在进行业务分工时,一项业务应该由多个部门或多人共同完成,在工作衔接时,应对其他人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这种相互制约与牵制的方式,有利于发挥出内部控制作用,还能及时发现经营业务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制度中存在的缺陷。加强内部审计与外部监督,是提高风险信息可靠性的有效措施,能充分发挥出风险管理与内控职能。

四、结语

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与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企业管理者必须结合企业自身发展情况以及市场发展形势制定出适合的内控制度。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有着一定内在联系,加强内部控制,有利于提高高新技术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是增强企业运营能力以及经营效益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李洪洋.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6(20):56-58.

[2]吴玉娟.浅谈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J].经营管理者,2016(32):121-123.

第3篇:技术部内部管理制度范文

随着证券行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作为证券企业治理和风险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审计,面对数字化、信息化遍及的审计环境,不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将难以胜任证券公司内部审计职责,难于发挥其在组织治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应有作用。因此,充分认识证券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趋势,加快证券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对推进证券公司内部审计工作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证券公司信息化情况简介

证券行业是我国信息技术利用最充分的行业之一,1998年以来,证监会、证券业协会出台了一系列刚性技术指导文件,如1998年了《证券经营机构营业部信息系统技术管理规范(试行)》、2000年3月了《网上证券委托暂行管理办法》、2005年4月了《证券期货业信息安全保障管理暂行办法》、2006年8月了《证券公司集中交易安全管理技术指引》、2008年9月了《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信息技术治理工作指引》等等。这块纲领性文件的颁布,推动证券行业实现了由“电子化”向“信息化”转变。尤其是当前,在以云计算为代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金融服务与创新成为现代社会经济的核心,证券业信息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证券行业构建了证券交易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数据仓库、电子商务系统、总部综合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众多的IT系统,实现了发行、交易、清算以及管理、决策和风险控制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根据有效A股账户数的粗略统计,2010年A股账户的网上交易户数比例已经达到53.22%,国内的2 652家证券营业部均已不同程度地建立起营业部的内部局域网,实现了资源共享、电子邮件、网络打印及财务结算等办公事务的初步自动化,证券公司中ERP的使用率达到10%,CRM的使用率为5%。数据传输网络化、业务电子商务化、管理电子化、服务数字化已成为证券行业信息的主要特征。

三、证券行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现状

1.内部审计信息化滞后于公司IT治理战略规划。

根据《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信息技术治理工作指引(试行)》,证券行业各公司均研究制定了符合本公司发展的信息技术战略规划,从战略方向和行动计划两方面,制定了信息技术战略和信息技术行动计划。对信息技术战略如使命、远景目标、中长期目标、策略路线与原则等,信息技术行动计划如信息化项目进程、项目描述和投资收益分析、信息化实施保障措施与资源开发计划等均有清晰明确的规划。但内部审计信息化在其中占有份量却较轻,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忽略,主要表现在:一是存在内部审计的“信息孤岛”现象,在证券公司整体信息化战略规划中,较少考虑内部审计的需求,各业务系统间的数据“各自为政”,数据资源长期缺乏统筹管理、数据条块分离、信息统计口径不一致,部分业务板块信息对审计来说,还处于封闭状态,无法满足内部审计工作的特定需求,从而导致资源共享程度明显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中信息技术的使用效果。二是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建设的滞后,内部审计信息化只能服从于现有的业务系统架构和流程,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只能通过利用业务系统直接查询数据、嵌入式审计模块、通用审计软件等方式实现,但却受到物资成本和人员培训成本十分高昂的制约。

2.内部审计信息化目前尚缺乏必要的标准和规范。当前证券行业内部审计信息化所参考的标准,主要有国家审计署所颁布的《信息系统审计指南――计算机审计实务公告第34号》,ISACA信息系统审计准则体系。而内审协会至今未出台适合内部审计信息化,紧扣当今信息技术发展,且指导性和操作性强的相关准则和指南,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部审计信息化的进一步推进。

3.内部审计信息化方面管理层重视程度和投入给力不足。首先,从当前证券行业内部审计信息化推进情况来看,虽然绝大多数内部审计组织积极争取“信息化”,但在实际前行中总碰到来自各方的阻力,困难重重,突出表现在公司管理层形成统一认识,对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往往重视喊在口上,支持写在纸上,却不落实在具体行动上。相比业务信息投入而言,审计信息化投入就是“短腿”,审计信息建设经费投入打折扣,在硬件设备的配置中更多侧重于PC终端的配备,在软件设备的配置方面主要借助流行的办公软件,且内部审计工作必需的支持数据库未构建,内部审计管理系统运营环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4.信息技术在内部审计工作的应用层级较低。当前大多数证券公司内部审计机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一直在低水平徘徊,普遍存在应用不广泛、运用水平差、使用效率低、资源共享不高等问题,有些甚至还停留在“小作坊”、“小儿科”上。在内部审计管理工作方面的应用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文书运转、网络浏览、检索资料等阶段,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审计信息资源进行归集、整理、分析,为审计决策、审计实施提供强有力信息支撑的功能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在业务工作方面的应用也仅仅停留在数据转换、计算分析、查询汇总等低水平上,停留在EXCEL、ACCESS等常用软件的基本应用阶段,在把计算机信息技术全方位运用于内部审计实务工作、加强全面审计质量控制,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创新内部审计技术方法、研制实用审计工具、探索信息系统审计等方面基本上没有涉足。

5.精通信息技术和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匮乏。审计信息化是一项科技与业务的融合工程,其人员既要精通相关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又要熟知必要的审计、财务、金融、法律等业务知识,如信息系统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通晓信息系统的软件、硬件、开发、运营、维护、管理,而且还必须能够利用规范和先进的审计技术,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检查、评价和改造。而现实情况是,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与现实需求差距较大,真正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人员并不多,既精通计算机应用又熟悉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则更少。人才问题始终是制约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应用的核心问题:一是由于内部审计机构为后台管理部门,员工的待遇偏低,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引不进来。二是内部审计机构现有的骨干人员以点带面的整体作用发挥不够。三是现有内部审计人员固守传统的观念和定性的习惯,信息化意识不强;并且受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限制,在审计实务中对复杂点的数据采集整理、数据结构分析、程序代码复核等应用无从下手,往往绕过计算机而进行手工操作或仅仅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四是未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信息化人才激励机制。

6.内部审计信息化推进过程中面临着新的审计风险。由于证券行业的相关业务信息绝大部分业务数据的机密性,在内部审计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由于内部审计人员信息安全技术掌握程度不同、使用不成熟的审计软件、未安全采集和存储数据等原因,均可能造成业务数据泄露;与此同时,证券业信息系统本身亦存在信息管理人员的道德水平低、信息系统的设计完善程度不够、网络黑客(病毒)的入侵等因素,这些都将给内部审计带来新的风险。

四、证券行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趋势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证券公司出现了差异化创新、特色化经营、开放、多元的行业生态,经营模式正逐步向“大财富管理”和“大资产管理”转型,证券交易系统、门户网站、行政办公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数据仓库、电子商务管理系统、总部综合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的持续构建和完善。引领着证券行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

一是内部审计信息化与证券公司ERP系统的高度协同。随着各证券公司核心交易系统、电子商务系统、OA办公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高度协同、高度智能化,为实现内部审计工作识别组织风险或评价公司经营战略、优化组织运营为目标,对公司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进行独立、客观确认和咨询的内部审计工作,必将处于证券公司战略管理的核心地位,并与所有信息化系统密切相关。而对其提供信息技术支持的审计管理系统、联网审计业务系统、现场审计实施系统等信息系统也必须与证券公司的ERP系统进行高度的协同,才能实现对证券业务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实时监控功能,才能真正实现内部审计工作促进公司优化企业信息管理,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功效。

二是以信息系统审计为代表的IT审计将成为证券行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职责。随着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存储技术的发展,证券行业各核心的业务管理系统呈数据大集中趋势,为了更好地治理和控制风险,必须将其内控机制扩展到信息处理系统的各个方面,甚至存在业务数据互通合作其他金融机构等。在对于经营管理的合规性、交易处理的完整性、数据的安全性等,需要内部审计机构对其进行必要的评估和评价,对其所产生信息的真实、合法性作出确认,以判断信息系统是否能够保证资产安全、数据完整及有效利用组织资源并实现组织目标。为此,证券行业监管机构先后出台相关法规提出IT审计要求,如《证券期货业信息安全保障管理办法》(证监会82号令)要求,“核心机构和经营机构应当建立信息安全内部审计制度,定期开展内部审计,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信息技术治理工作指引》亦提出“公司应建立内部IT 审计制度,至少每两年进行一次IT 审计”。由此可断言,以评价证券公司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稳定、有效、可信的IT审计必将成为证券行业内部审计机构的重要职责之一。

三是高效的数据迁移和数据审计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内部审计工作实践。内部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实际就是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充分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数据的采集、模型监测、特征数据的提取、审计流程的控制以及审计项目管理等。从信息技术在内部审计工作之中实际应用来看,数据采集是基础,审计分析评价模型体系以及审计方法库的构建是核心,有效的审计信息化运作流程是手段。而数据采集的根本就是将证券公司各业务系统中的数据,高效、完整、安全地迁移至审计业务系统,并为审计业务系统所识别、使用;因此,成熟高效的数据迁移技术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成为必然。并且,伴随之以系统内部控制测评为基础,通过对电子数据的收集、转换、整理、分析和验证,以判断一个计算机系统是否有效做到保护资产、维护数据完整、完成组织目标的数据审计模式,也将成为内部审计目标的有效实现方式。

四是联网审计与远程审计将在证券行业内部审计实践中常态化。如前所述,随着证券行业创新业务的层出不穷,诸如融资融券、新三板、直投、约定式回购等业务的相继推出,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切实提升审计的实时风险监控能力,要求审计对风险的防控从“事后监督”向“事前防御”和“事中监控”转移;而同时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存储技术等信息技术高度集中的证券行业,各项业务处理呈现了扁平化态势,证券公司诸多业务系统如CRM系统、财务系统、柜台系统、投资管理系统等集成运行,形成了集客户基本资料、交易信息等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在计算机网络系统高度集成的数据平台。从而为一种全新的非现场审计模式――远程审计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内部审计机构通过采集证券公司柜台系统、财务系统、合规监控系统以及对各营业部历年审计的历史数据等信息,借助公司内部网络查询、筛选、记录、分析等信息技术平台,实施非现场的远程审计活动;将大大加快审计速度,提高审计效率,推动审计方法和审计流程创新,提升审计信息化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审计方法体系等建成数据模型,构建以在线审计和实时审计为特征的集约型审计,即联网审计,建立预警机制,进而实现审计关口前移,推动内部审计工作实现“三个转变”。

五是物联网及云计算等信息新技术将推动内部审计信息化新发展。据相关资料介绍,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智能互联网”,其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广义云计算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也可是其他服务;云计算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作为一种商品通过互联网进行流通。有人形象地比喻:云计算是互联网中的神经系统的雏形,物联网是互联网正在出现的末梢神经系统的萌芽。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作为金融机构的证券行业,在自主创新、市场多元化的进程里,云计算模式将成为其信息化整合的“关键武器”,如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证券行业的行情、交易、信息、客户管理、股票池、投资者教育、研报服务等业务集中到统一的平台成为现实。在物联网、云计算推动证券行业金融服务模式颠覆性的创新过程中,承担着防范内部风险、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组织效益的内部审计工作,必须紧跟业务创新的步伐,运用物业网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实现审计创新,如建设云审计平台、利用云存储实现数据迁移、运用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进行数据管理等。

第4篇:技术部内部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 内部控制 问题及对策

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其成长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充满风险的过程。如何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成长,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是根本保证。内部控制本身是一个以控制环境为基础。风险评估为依据,监控为保证的有机整体。实践证明:凡经营成功的高新技术企业,都有一套适合其自身特点的健全高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凡经营失败的高新技术企业,其失败的原因大都与其内部控制的缺失有关。

一、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保证资产的安全性及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企业经营决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因此可见,企业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是规避风险的有力保证。具体来说内部控制对企业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控制有利于企业的合法经营,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国家方针、政策和法规在企业中的贯彻和实施。在企业中,有效的执行国家方针政策和法规。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内部控制可以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企业内部的任何部门与环节,及时反映、纠正所发生的各类问题,从而保证企业的经营管理的合法性。

2、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企业信息搜集的正确可靠。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制定和执行业务处理程序,对职责分工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可以保证各种管理信息的正确和可靠。这些信息在企业经营管理者分析过去、管理现在、和预测未来形式并做出决策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3、内部控制有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内部控制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经营方针和目标而设计的一系列控制方法、制度措施和程序组成。只要内部控制渗透于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内部控制就会起到协调和监督作用,各个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各项职责都是由每一级管理层授予下属各级的职责得到正确的履行,朝着企业目标方向发展,最终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二、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存的问题

1、内部控制环境弱化。控制环境是指对企业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有着重大影响的多种因素的统称,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其他控制实施效果。高新技术企业轻视内部控制,行政指挥、家长制管理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内部控制环境弱化。主要表现在:(1)管理者对内部控制不够重视。在一些企业管理者没有以身作则带头严格遵守内部控制制度。如有的企业管理人员对于企业本身的会计制度十分轻视,总是以灵活性原则处理,出现许多违反会计制度的现象。有的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制会计制度十分陌生,对企业会计制度的建立持着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对职工培训只重形式不重实质。(2)企业组织结构尚未达到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要求。企业存在组织与组织之间各自为政、互相推诿、人浮于事等现象;企业内部权责分派体系不清晰,造成企业各部门间推卸责任或逾越自己的权力行使职权,上级政策命令贯彻执行不到位。

2、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评价不够重视。由于企业监管及内部管理需求对建立内部控制的要求比较低,至少没有法定要求,造成自身完善和有效执行内部控制的动力不足,因而管理层意识不强,致使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成体系、不够全面,而且执行效果不好。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与评价重视不够,董事会在内部控制设计与评价体系中尚未起到核心作用。在员工积极性上,表现为全员参与不足,员工积极性不高,未形成独具特色的组织文化;员工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也影响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效果。

3、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制定不完整。我国各种类型的经济单位还没有公开制定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相关内部控制制度也只散见于各种内部文件之中,更谈不上科学合理和互相衔接;财务部门不及时提供信息,企业的内部控制涉及到一个经济单位的人事管理、生产管理、财产管理、购销业务管理、重大投资和资产处理管理等多个部门,而作为财务管理这样一种综合性的管理部门,很难在内部显示出其突出地位,有一些相关信息无法及时向审计员提供;内控制度缺少方法和措施。虽然不少企业有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它缺少一定的方法和措施。特别是在内部控制的检查,大多未落实到实处,更没有定期进行报告。

4、内部控制评价缺乏具体标准和尺度。审计中的内部控制评价具有其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内部控制评价理论才是刚刚建立,还有待发展和完善。

三、完善内部控制的对策研究

1、强化企业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责任。内部控制关系到整个企业效率和受托责任的改进。企业部门的负责人应当主要负责执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不断地维护积极的内部控制环境。如荷兰的《企业账户法案》规定,进行合理的财务管理、对管理、组织和政策的效率与效果进行控制,都是部长的职责。我国不断刮起的审计风暴,加大了企业机构对财务和管理运作进行恰当内部控制的需要。私人部门的会计丑闻迫使理论界和实务界以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名义。对受托责任和透明度问题进行重新审视。从这个角度而言,应制定政策以让企业对各级人大和纳税人更加负责。管理层有责任建立和维护这样的内部控制。我们认为,所有的企业部门负责人都应当意识到,强有力的内部控制构造对于企业组织的控制、目的、运营和资源而言都是重要的。每个企业主体都必须建立、记录、评估和监督内部控制,这主要是各级企业管理层的责任,但企业组织中的每个人都对内部控制负有责任。只有让企业主体的高管层参与内部控制程序,才能够确保更有效、持久的监督以及对公共资源的受托责任。

2、重视对单位负责人进行内部控制的宣传。内部控制成败如何取决于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而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的自觉控制意识和行为又是关键。从理论上讲,内部控制本身也有局限性,其中主要是单位最高领导人控制的随意性或相互串通、搞内部人控制。因此加强对单位负责人的内部控制宣传、提高他们自觉执行内部控制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今后在制定内部控制有关规定时同样要明确单位负责人应负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由上而下共同执行内部控制要求、从而推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健康发展。

3.建立恰当的内部控制标准。为了促进对内部控制的共同认识,需要一个概念框架、逻辑一致的定义和术语以及评价标准,这样,企业主体的管理者、审计师、立法者、管制者、市民、学术界就能够形成改进内部控制的合力。企业主体的管理层应当依据内部控制标准,对其内部控制进行经常性的测评(至少一年一次),这有助于确保管理层所负责的内部控制始终是恰当的,并且像计划的那样运作,阻止内部控制的失灵。管理层应对内部控制的运作进行全面的测评,以确定它们的合理性、它们是否得到遵循、帮助存在问题的领域形成改正行动。

4、加强企业内部牵制制度。内部牵制是指具体业务进行分工时,不能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完成一项业务的全过程,而必须由其他部门或人员参与,并且与之衔接的部门能自动地对前面已完成工作进行正确性检查。它由适当授权、不相容工作的责任分工、凭证和记录、接近控制、独立检查等环节组成。这种制约包括上下级之间的互相制约、相关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在内部牵制中,必须采取工作轮换制,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牵制的效果。工作轮换制是指根据不同岗位在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程度,明确规定并严格控制每一员工在某一岗位的履职时间。对关键岗位应频繁轮换,次要的岗位可少一些。从轮换中暴露出存在的问题,揭示出制度的缺陷、管理的缺陷。

总之,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其所进行的评价也是不断完善的。但是应相信,适当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和实际做法,结合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一定可以在不远的将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外部评价框架,通过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评价,形成一个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状况持续改进的一个重要信息反馈渠道。

参考文献:

[1]陈亚萍,《浅谈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对策》,商场现代化,2005(3)

[2]戴彦,《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会计研究,2006(1)

[3]郭华平,《论内部控制体系定量评价标准》,当代财经,2002(12)

[4]孙兰婷,《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对策》,中国信息,2005(13)

第5篇:技术部内部管理制度范文

纵观国内外,我国建筑工程发展起点比较低,致使管理理念较为传统,甚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节奏。故此,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工程技术管理理念。注重吸取百家之长,从国外引进新的、先进的工程技术管理理念,充盈并丰富原有技术管理理念,使得我们的工程技术管理跟上建筑业新时期的发展步伐与节奏。创新是当今时展的主题,创新能让建筑业永葆生机与活力,走在时代的前沿。苹果因创新将诺基亚远远甩在身后,创新是所有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建筑企业要注重创新,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与管理方法,不断发掘员工的创新潜力,营造创新氛围,比如在工程项目技术管理中施行民主制的技术管理,组织职工进行民主讨论,更新技术管理的规章制度,并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创新,形成适合本次项目的新的规章制度。也可以定期组织技术管理交流座谈会以及技术培训活动等等。这些活动都有助于提高员工创新的积极性,进而为企业创造价值。

2构建并完善我国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制度

思想与行动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思想落后与行动滞后均无法实现目标。在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也一样。我们拥有先进的管理理念,还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管理制度。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科学、合理的工程技术管理制度是进行管理工程技术的前提与必要条件之一。所以,我们要构建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工程技术管理制度。作为整个项目工程的核心管理部门,项目管理部应该主导进行项目工程技术管理。要建立各级技术管理部门,明确各部门的权责,将管理职责落到到具体的部门、工作岗位、个人身上,倡导人人有责的工作理念。同时,不断强化工程技术管理,明确建筑工程各施工部分与各个施工阶段的进度要求、质量要求、工艺要求以及验收标准等等。做到依制度管理各级部门,依制度论责、依制度治理企业。

3深化我国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

作为工程技术管理的重点组成部分以及重要内容,工程技术资料在工程技术管理中也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故此,建筑企业的工程技术管理部门一定要认识到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重要性。企业要注重调动全体参与项目工程的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意识,通过宣传等方式加强他们对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认识,同时要加强监督检查力度。除此以外,建筑单位还可以构建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规章制度,交由专业的资料管理员管理资料,同时督促相关部门依照规定正确编写工程资料,并及时上交,如此,便能确保工程技术资料的准确度与完整度。

4加强对技术人才的管理

作为整个建筑工程项目技术管理的核心,技术管理人才承担着开展所有技术管理活动的职责。建筑企业要加强对技术人才的管理,而选聘符合企业技术管理标准的技术管理人才则是整个人才管理的重头工作。在人才选拔中,最忌讳任人唯亲。因此,必须制定一套严格的人才聘用管理制度,对于企业晋升人员一定要全面权衡。如果需要聘用外部人员,则需要加以综合考量。如此,才能从源头上把好人才选拔关,实现任人唯才。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建筑业带来了一系列革命,各种新型工艺设备、材料、方法等不断涌入,而学习、掌握这些新设备、新技术以及新工艺就需要培训。故此,针对已经选拔进入企业的技术管理人才,还需要进行培训。企业需要建立属于企业的内部人才培养机制,培训新进职工或者定期培训老职工。如此,可以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企业技术管理人才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与综合素质能力。这些技术管理人才掌握了新的知识便能够更好地在现场采用新型设备、新工艺方法组织施工,不断提高工作效益与建筑产品的附加价值,进而提升本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建筑企业可以建立与各大高校之间的合作关系,储备未来所需人才,进行校企联盟,高校向企业输送人才,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实现共赢。

5结语

第6篇:技术部内部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创新管理;技术创新;创新型城市建设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是通过制度环境的改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能力水平,降低对外技术依赖程度,实现价值链升级。2005年以来,宁波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有效促进了企业自主技术能力的增进。但是。现有的政策主要集中在如何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方面,对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的创新管理重视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自主技术能力的快速提高。本文分三个部分阐述这一问题:一是创新管理的重要性:二是宁波企业家创新管理需要重点突破的几个方面:三是如何通过政策设计提升企业的创新管理能力。

一、充分认识创新管理的重要性

创新管理是指对创新过程的管理。狭义的创新管理是指对创新项目的管理,广义的创新管理则是对创新整个流程的管理。包括创新信息的形成、创新战略选择、创新资源整合、创新活动实施、创新活动评估,以及为了技术创新进行相应的组织、市场和管理变革的全部内容。本文所指的创新管理是广义的概念。之所以宁波企业要强调创新管理,主要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研发投入转化为技术成果需要有效创新管理手段的支持

技术成果的产出并不与研发投入的数量成正比。从创新生产函数的角度来看,技术创新的频率与强度是知识投入的函数。企业创新需要的知识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即企业自行研发的知识:二是企业外部,即企业对外部知识溢出的消化吸收。在外部环境既定的情况下,上述两类知识的开发和利用程度都取决于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首先是内部知识。内部知识是企业研发投入的结果,主要决定于研发人员的能力和效率,取决于企业能否通过制度设计充分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能否实现不同研发人员之间的知识共享以及知识传递,能否充分地调动企业全部资源形成创新合力。其次是外部知识,在外部公共知识规模既定的情况下,对外部知识的吸纳和消化吸收除了与企业自身知识基础有关外。主要取决于企业能否建立有效的与外界联系的知识通道,使企业能够迅速了解外部的知识变化,并为己所用,这还是一个管理范畴的问题。

(二)技术创新需要组织和管理的相应变革

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不同,成功的技术创新不仅要求技术上具有先进性,而且能够进行成功商业化。一般来说,渐进型创新往往可以通过企业组织体制的适应性调整得到解决,这种适应性调整往往是微小的,甚至可以由企业组织体自发实现。但是,一旦涉及到突变式技术创新,如形成一个全新产品。或者产品质量与原来相比有了突变式的改进,此时需要企业家的管理变革进行配套。包括重新确定企业市场定位、新建销售网络体系、构筑新的联盟合作关系等。如果管理变革不及时或者不够到位,很可能使技术创新的效果不能充分发挥。甚至遭遇失败。

(三)宁渡企业家创新管理能力普遍偏弱

创新管理的对象是创新活动。宁波企业家成长于短缺经济时代,长期以模仿创新和技术改造作为技术进步的主要手段,对自主创新的认识和意识明显不足,对创新活动以及创新人员的管理能力更是明显滞后。尤其是随着技术复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一项大型技术创新需要多种要素、多个部门的协同支持,如何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已经成为决定技术创新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宁波企业家偏弱的创新管理能力成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瓶颈制约。

二、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宁波企业创新管理需要重点突破的几个方面

完整的创新管理包括识别技术创新的机会、整合创新资源、协同创新过程、控制创新风险、完善知识产权管理、适应性改进组织架构和销售模式等。本文认为,在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以及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创新管理的侧重点应当有所差异。当前宁波企业正处于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的起步阶段,企业家创新管理能力普遍偏弱,当前创新管理能力提升应当首先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建立系统性的技术机会分析制度

有效识别技术机会是技术创新的方向和前提。宁波企业大多建立于短缺经济时期,90年代中期以后又转向外贸导向的贴牌式生产,技术机会识别和分析能力不足,企业内部没有建立系统性的技术机会分析制度。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对技术机会的识别往往仅仅来自企业家自身的经验判断,局限于企业家的经营视野和其接触到的市场信息。随着技术创新的复杂化和创新广度、深度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粗放型的识别模式需要进行重大改革。宁波企业要高度重视企业战略研究部、市场营销部和技术研发部的功能,通过市场营销部收集市场信息,借助战略研究部分析市场机会。利用技术研发部判断技术方向,从而建立较为严密完整的技术机会识别系统。

(二)改进人力资源管理方式

技术创新中最为关键的要素一是资金,二是人力资源。其中主要是高端人力资源,包括研发人员、中高层管理人员、技术工程师等。在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过程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重心需要逐步实现由普通劳动力向高层次人力资源的转移。与普通劳动力不同,高层次人力资源的工作努力具有更强的不可监督性,属于“树荫下的劳动”。依靠传统的“计件制”、“打卡制”等面向普通劳动力的监督模式很难调动起高层次人员的积极性。因此,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必须同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改进,必须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建立一种激励相容的管理制度。形成一种内在激励。如对关键人员给予股权、期权,设立项目或者产品创新的利润分成制度,确保重要人力资源有畅通的职位晋升通道等。

(三)建立集成产品开发制度

创新不是技术发明。将技术创新交给研发部门一家来做可能会导致企业从技术的角度而不是从商业的角度进行创新。因此,要在宁波企业特别是规模较大的企业中逐步推行集成产品开发制度,即以市场和客户的需求作为产品开发的驱动力,在产品设计中就构建产品质量、成本、可制造性和可服务性等方面的优势,在产品开发的每一个阶段,都从商业的角度而不是从技术的角度对产品开发进行评估,以确保产品投资回报的实现或者尽可能减少投资失败所造成的损失。

第7篇:技术部内部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网络环境;企业;内部审计;优化对策

1企业内部审计技术相关概念解析

会计信息化审计主要是指通过网络、信息通讯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实现在组织实施审计业务、开展审计业务管理的监督、评估以及咨询的全过程。依据国际企业内部审计师协会所的《全球技术审计指南》,审计信息化主要包含了信息技术控制、信息技术审计以及信息技术漏洞管理等内容。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相对来说是一个较为笼统的概念,相对来说,计算机审计技术是会计信息化审计的技术支撑。所谓计算机审计技术是在信息网络化环境下,计算机科学与传统审计学、管理科学、系统论、数理统计等多学科融合产生的新的审计技术科学。它是以审计对象的信息系统和底层数据库为工作平台,在确保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安全性的基础上,对采集的审计数据进行统计、转换、分析后形成审计中间表,通过实用查询、数据挖掘等多种信息技术搭建审计模型,进而对审计数据进行合规性检查、安全审计和趋势分析,实现审计目标的审计技术方法。

2企业内部审计技术优势和面临的挑战

2.1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优势

企业内部审计基于审计对象信息化的现实,审计信息化已然成为必然选择,整体来说,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强化了审计人员之间的协作优势,提高了审计的效率,与此同时会计信息化审计使审计具有连续性优势,突破了原由时空限制,此外,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提高了对审计资源的利用程度,提高了精确性。由于计算机审计技术的革新应用,有助于进一步规范审计工作流程,拓展了审计的范围,实现了网络现场审计,也能够实现网上实时审计。

2.2企业内部审计技术改进的困境

企业内部审计技术应用上存在着两个层面的突出问题:第一,应用基础以及应用效率问题。当前,虽然国内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已经意识到了企业内部审计信息系统改进的重要性,并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企业自我审计各项革新。但是整体来说,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起步较晚,很多企业自身信息化基础较为薄弱,特别是企业对于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会严重受到经营发展等因素的极大影响,导致企业内部审计技术应用条件不足,这是信息化程度的客观问题。与此同时还存在着大量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能力素养问题,缺乏专业的高端人才,限制了企业审计特别是财务价值识别和应用程度。即便是进行了信息化技术的改进,使用了相应的审计软件,但是实际的工作形同虚设,应用效率过低,内部审计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升。第二,应用风险问题。技术革新本身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也是如此,我们既要看到它与传统审计带来的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也要看到其应用过程同样也潜在着审计风险问题。比如信息化系统技术缺陷,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极容易造成企业核心数据的泄露、篡改甚至是不可恢复的严重后果。信息化系统软件安全可靠性成为影响国内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信息化系统审计作业管理控制、核查、审计管理机制不健全以及计算机违法犯罪行为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审计风险问题。此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比如关于网络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立法缺失也是造成应用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3网络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技术创新应用

3.1应用数据处理技术,提升审计工作效率

先进技术的应用,对于审计工作而言,最为明显的效用主要体现在审计工作效率的提升方面。为此,我们可以在企业内部审计中引入数据处理技术,以此来提升审计工作效率。其作用发挥步骤包括,进行被审计对象的信息系统数据采集工作,然后将采集数据的分析和理解转换为审计软件所需要的数据形式,进行数据处理,最后通过相关审计系统软件方法分析进而发现审计线索,实现对审计数据的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就其功能而言,具体来说包含审计数据的采集技术、审计数据的清理技术、审计数据的转换技术以及诸如数据挖掘、数据仓库、数据库、联机分析等技术和方法的数据分析技术等四项技术方法,并且具体到每一个方面,也有很多步骤和技术方法等能力要求,比如数据采集技术上首先要明确数据库的类型和操作系统环境,然后通过数据库制定,将数据搬到审计工作区,通过网络型数据库的数据获取方法进行格式的转化。

3.2应用信息系统审计技术,保障审计工作数据安全

虽然在现代化技术的作用下,当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基本已经实现了无纸化办公,但受计算机网络技术自身特点的影响,也导致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必须面临一定的网络安全风险。为确保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秩序的有效实施,我们需要借助信息系统审计技术的应用,来防止网络安全问题的产生,确保审计工作数据安全性、准确性、完整性。对此,我们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工作改进。第一,信息系统审计安全控制。要对审计数据等重要系统文件进行必要的权限管理,特别是网络权限管理的及时更新和密码维护;在此基础上,确保审计数据的质量,是够存在恶意篡改等,严格审计安全控制流程和操作规范。第二,信息系统安全审计的测试方法。通常使用的方法有如下两种,其一,追踪法(Tracing),是对程序逻辑关系以及代码执行和程序执行状态的审计分析技术。其二,测试数据法。其中测试数据法是最常用的审计方法,也是系统进行内部管理常用方法之一。具体操作首先是设计测试用数据,然后把数据输入到系统中去,对比系统处理结果与预先结果。测试数据法细分可以分为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采用测试数据法的安全审计范围较为广泛,比如程序控制点审计、对数据的有效无效检查、对系统记录合计等的审计核查等等。

第8篇:技术部内部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维护

一、计算机技术在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中重要作用

进入新的信息化发展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对于广大企业在新的形势下很好的迎接机遇和挑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计算机技术具有灵活、稳定的特点,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来处理文件可以节省人力物力,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出现的错误也可以及时得到处理,便于企业文件数据的管理。第二,利用计算机技术来管理统计信息数据可以很好的避免传统人工操作中所出现的错误,从而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员资源紧张的局面。第三,计算机技术可以帮助企业会计更好的管理好企业财务工作,减少数据被随意改动的情况,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和透明度。第四,通过完善的计算机系统,企业可以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直接交流沟通,这样就会使高层对员工情况的简单明了的掌握,对工作人员的信息提取也会方便,提高了企业对内部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力度。

二、计算机技术在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与维护的现状

近几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优势,企业越来越认识到了信息化的重要性,对计算机的依赖性更加强烈。然而,由于传统管理观念和思想的影响,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一)由于受传统管理思想的约束,有些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不懂得变通。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生产与经营环境,因此相应的就会有自己独有的管理方法。有些企业在吸取优秀企业的管理方法后,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和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导致自身企业内部管理发展越来越差,计算机技术在企业内部的应用只发挥了其基本的功能,并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二)部分企业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认识模糊,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他们对于应用计算机技术还处于观望的态度,没有认识到计算技术的强大优势,对计算机技术还在心理上存在这样那样的疑虑,导致信息化发展水平受到限制,这样大大不利于企业的竞争力。

(三)受市场环境的影响,广大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人力、资金短缺问题屡屡发生。计算机技术在企业里的应用往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且还必须有培养专业的人员来操作计算机系统。但是一般情况下企业都把大部分资金投入到生产和销售中,这样对计算机技术的投入就相应的减少,导致计算机技术无法在部分企业中得到充分应用,使得企业在新技术引进方面存在不足。

(四)计算机与网络系统得不到及时、科学的维护。由于缺乏对企业内部计算机与网络系统的科学维护,企业计算机自身体系结构建设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使计算机运行系统产生一些安全隐患和漏洞,这样就导致企业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能大幅度的降低。有些些漏洞处于网络系统的最底层,是不会被轻易发现的,在使用的过程中,稍微有所不当,就会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加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维护促进企业信息化管理

随着企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大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力度,不断的学习和更新计算机技术,并且建立起完善的计算机系统管理制度和维护机制,确保计算机技术能够在本企业中发挥其最大功能。

(一)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企业运营特点的计算机系统。目前,广大企业内部的计算机系统功能都比较单一,无法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的管控。因此,企业在选择和设计计算机系统时,应当充分考量企业的实际情况,控制成本,保障安全,尽可能地实现企业内部计算机系统的功能丰富,常见的功能包括,内部网络互通,文件互传,签到管理,排版统筹,部门对接,决策分析,方便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工作,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

(二)创造条件,及时更新企业内部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更新不及时,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功能与操作就不能与时俱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企业在构建内部计算机系统时,应该考虑长远,对于内部计算机系统的更新与维护都要建立长效机制,以实现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科学严谨,并不断与企业的经营发展相适应。

第9篇:技术部内部管理制度范文

【论文摘要】企业薪酬政策是为实现薪酬战略制定的薪酬理念、薪酬水平和薪酬制度应对市场的一种系统选择。薪酬水平在市场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是薪酬政策主要考虑的内容。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的总体结构,是指薪酬战略和薪酬政策的总体布局。薪酬总体结构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薪酬设计的原则、薪酬设计与人力资源管理其他方面的匹配,以及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薪酬在企业总体薪酬中的位置。

一、当前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分配制度的变革原则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虽然认识到了管理劳动的重要性,看到了管理在共同劳动或协作劳动中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但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局限,不可能将管理要素提高到很高的地位。马克思提出一切已经达到相当大规模的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但这种管理劳动最终还是归结为生产劳动,只不过这种劳动是一种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和自乘。马克思有关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理论,解决了管理人员工资报酬为什么比一般从事简单生产劳动工人工资水平高的问题,但难以解释为什么在当今社会,企业高层人员收入高出一般生产人员几百倍的现实。传统的劳动价值理论已无法为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供系统的、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理论支撑。西方经济学家针对企业高层人员的薪酬分配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包括劳动力市场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委托理论、锦标赛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公司治理理论等。总体看来,西方学者大多集中于某种单独的因素对企业经营者报酬的决定(或影响)分析,而缺乏多重变量的综合分析,没有对经营者报酬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因此,尽管西方学者对企业经营者报酬的研究已有70多年历史,并积累了大量文献,但这些研究仍然没有很好地解决企业家报酬定价这一问题。传统的经营者报酬理论建立在工业社会基础之上,经营者的劳动主要是进行生产组织指挥,以生产经营为主,主要精力是抓生产。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控也比较容易,企业的利润预期比较稳定,这时委托与双方,表现为资本强势,在具体的价值分配上,所有者与经营者是对已经取得的增加值进行分配,而且这种分配是由企业所有者一方主导的。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跨到信息社会,企业管理工作也变得日益复杂,为此,作为指挥、组织、协调经济组织总体劳动乃至社会总劳动并促进提高总产出活动的经营管理劳动重要性日益突出。经营者发挥着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促进总体劳动产出大幅度提高的作用。

二、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政策的战略性

企业薪酬政策是为实现薪酬战略制定的薪酬理念、市场薪酬水平和薪酬制度的系统选择。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薪酬政策主要包括针对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薪酬理念、薪酬水平在市场中的位置、薪酬制度的系统选择。

薪酬理念是确定薪酬政策的出发点,有什么样的薪酬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薪酬政策。薪酬理念是薪酬领域的价值观,它要解决一些根本的,观念上的问题,比如,薪酬是不是向关键岗位和人员倾斜?薪酬是要具有公平性,还是要具有竞争性?是不是要建立长期的管理和技术人员的激励机制?这些问题都是确立薪酬理念时所要考虑的问题。薪酬理念支持薪酬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又能够反映出企业文化的水准。一个企业如果有一个培养、开发、激励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发展战略目标,但薪酬理念却还是不重视人才,那么,这个发展战略目标就很难实现,同时也表明这个企业的企业文化水准是比较低的,因为它的薪酬理念受传统的思想倾向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薪酬政策制定出来就有可能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相脱节。所以,在制定薪酬政策前,还要先理清和调整好薪酬理念。

薪酬水平在市场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是薪酬政策主要考虑的内容,因为员工在薪酬问题上最关心的是自己薪酬水平的高低。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水平在市场中的位置,一是与企业总体薪酬水平有很大关系,二是与市场同类人员的薪酬水平有很大关系。因此,一个企业如果为管理和技术人员制定了具有竞争性和富有吸引力的薪酬水平,它就应当在企业员工总体薪酬水平中处于领先地位,同时至少不能低于市场同类人员的薪酬水平,否则就有可能造成人才的流失,企业总体薪酬水平受到支付能力的制约,有时,即使企业要向关键管理和技术人员倾斜,无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总体而言,确定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水平,关键看企业在市场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它决定着薪酬水平是否具有支持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人才吸引力。薪酬水平在市场中的位置可以用文字描述,如领先、跟进等,也可以用数字描述,如75P策略,即表明薪酬水平在市场中处于高位值的位置,意味着选择了高工资政策。

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薪酬政策还要解决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制度的选择问题,这是实现薪酬战略目标的实质性环节。选择什么样的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薪酬制度,也是企业进行薪酬分配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结合薪酬战略和薪酬水平在市场中的位置,企业进行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一般应当考虑以下七项政策:薪酬的主导政策(实行哪种薪酬制度模式?)、辅助政策(实行哪些辅助的薪酬制度)、倾斜政策(薪酬向哪类员工群体倾斜?)、竞争政策(薪酬体系的激活点在哪里?)、过渡政策(新制度怎样与旧制度合理对接?)、建制政策(引人那些新的机制?)、激励政策(薪酬固定部分与浮动部分的比例?)。这其中重点考虑的对象就是关键的管理和技术人员。

三、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总体结构的合理定位

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薪酬总体结构是指薪酬战略和薪酬政策的总体布局。薪酬总体结构包括的主要内容是:薪酬设计的原则、薪酬设计与人力资源管理其他方面的匹配、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薪酬在企业总体薪酬中的位置。

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设计的原则是一个指导性的方针。在确定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时,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战略联系原则。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的确定一定要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和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目标联系起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确定企业薪酬应当向哪些关键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倾斜。二是区别对待原则。一般地讲,中级管理人员按照岗位性质和特点设计薪酬,技术人员按照人员性质和特点设计薪酬。因为管理人员的岗位管理职责能够把管理人员区分出等级来,而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能够把技术人员区分出等级来。此外,在确定管理人员薪酬时,还要兼顾管理人员本人的管理能力大小,即以岗定薪为主,兼顾以人定薪;在确定技术人员薪酬时,还要兼顾技术人员岗位特点的鲜明程度,如有些负有技术服务职责的技术人员由于岗位特点比较鲜明,适宜更多地按照岗位要求确定其薪酬,即以岗定薪为主,兼顾以人定薪,或者,以岗和人并重定薪。三是绩优平衡原则。管理和技术人员都要以其个人的工作实绩为依据确定薪酬。要正确把握好岗位要求的管理责任和实际履行的管理责任之间的关系,潜在的技术能力和已经发挥出来的技术能力之间的关系。四是多重激励原则。对关键的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实行多种激励手段,使之更好地实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五是失职解聘原则。打破通常的聘期制作法,定期考核,对考核不合格者,解除现有管理职位和技术职位。六是协同导向原则。该原则是指对技术人员薪酬的确定,要突破不能超过管理人员薪酬的传统做法,使企业真正杜绝”官本位”的倾向,使技术人员安心搞技术。

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设计与人力资源管理其他方面的匹配是指以薪酬分配制度为核心,人力资源管理其他方面对其形成的支持和补充。在进行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设计时,对其形成支持和补充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方面是:岗位评估和能力测试—对管理人员进行岗位评估,对技术人员进行能力测试;职业发展通道的设计—分别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设计职业发展通道;岗位与素质培训的规划—按照管理和技术人员发展目标,对其进行旨在岗位胜任能力和技术能力提高培训;人才选拔机制的形成—按照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制定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保险制度和福利制度的建立—这是对薪酬制度的补充。

四、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分配制度改革的制约要素

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分配制度的内部与外部决定要素是指影响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确定的内部和外部的相关要素。这些要素直接或间接影响着薪酬分配制度的模式类型和薪酬水平的高低。这些要素大致包括:

1.内部要素

影响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的内部相关要素主要有以下三个。

企业总体薪酬。企业一般都要先确定企业工资总量,因为它是人工成本的重要构成。企业确定工资总量时,要计算工资成本比重和人工成本比重,以此保持市场竞争力。大企业一般要与国外同行业企业和国内同行业大型企业工资成本比重和人工成本比重进行对比,如果发现本企业工资成本和人工成本比重过高,就会控制工资总量。而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是总体薪酬中的一个部分,所以,企业总体薪酬的高低直接影响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的高低。

企业改革力度。企业改革力度大,就会对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薪酬进行系统改革,并借鉴国内外新的改革思路和模式,如宝钢股份和一汽。相反,改革力度小,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就会不到位,改革成效就会达不到理想境地。改革力度大小受发展战略目标,企业对管理和技术人员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企业分配观念、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

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的整体管理和技术水平。如果管理和技术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普遍偏低,企业领导层一般不会专门进行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分配制度改革。而管理和技术人员整体管理和技术水平低下,可能是因为企业的生产技术含量不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落后、管理和技术人员受教育程度偏低、企业领导不重视开发人力资源等原因造成的。

2.外部要素

影响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的外部相关要素大体是影响企业薪酬的主要外部要素,主要有以下三个:

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薪酬水平。企业进行薪酬制度改革时都要做市场调查,这是保持外部竞争优势的一个必要步骤。与此相关,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对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薪酬也会产生间接的影响。

国家薪酬法律法规政策。在我国,国家关于收人分配的法律法规政策对企业薪酬分配乃至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分配起着比较大的导向作用。一方面是企业长期以来已经习惯按照”红头文件”办事,另一方面,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对于企业可以说是一个新的改革点,国家薪酬法律法规政策反映着我国薪酬分配制度改革的大方向,代表着薪酬分配制度的发展走势,企业迫切需要熟悉、了解并运用国家薪酬法律法规政策指导改革。所以,国家关于收人分配的法律法规政策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相关要素,我国针对管理和技术人员工资收人分配的法律法规对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改革产生了最直接的影响。

地区差异。即使是同样水平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他们的薪酬水平也是不一样的。这受到地区差异的影响。

3.个人要素

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薪酬还受自身要素的影响,相关要素主要有以下五个。

学历和资历。学历反映知识,资历反映经验,而且,两个要素相辅相成。在企业里,这两个要素非常重要,如招聘人员时,企业和应聘者信息不对称,于是,学历就成了之聘者的”敲门砖,这也是一条常见的规则。学历对于技术人员非常重要,而经验对于管理人员非常重要。

岗位和技术级别等级。管理和技术人员在什么岗位级别或技术级别,薪酬便在什么级别上确定。所以,管理和技术人员要想提高薪酬水平,就必须提高岗位等级或技术等级,这意味着管理和技术人员必须提高能力水平,才能提高岗位或技术级别等级进而提高薪酬。

表现。个人表现主要是指业绩表现,并适当兼顾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其中,业绩表现是决定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的重要要素。中级管理人员在企业中所承担的风险比较大,因此,绩效工资(浮动部分)在一般情况下相当于本人岗位工资(固定部分)的3-4倍比较适中(高管人员一般为5倍以上)。技术人员的业绩更是如此。技术人员业绩突出,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企业可为其晋级增资,也可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给予奖励。

工作量。企业在确定管理人员的岗位价值度和技术人员的能力大小时,一般不把工作量的要素考虑进去。但是,工作量对确定管理人员绩效薪酬时起到一定的作用,因为管理人员的临时性工作比较多,而临时性工作也是绩效产出。但在确定技术人员绩效薪酬时一般不应考虑工作量,这是因为技术人员的工作量是确定的,只有创新是不确定的。有的技术人员也许投人了很多智力性劳动,但没有产出创新性成果;有的技术人员也许投人了不多的智力性劳动,但却产出了很有创新性的成果。因为创新是先天智力和后天努力综合的产物,所以,在确定管理人员的薪酬时要考核工作量的要素,而在确定技术人员的薪酬时主要考核创新成果,对工作量的要素较少考虑或不考虑为佳。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一个带有负效应,但企业确定薪酬时又必须考虑的要素。在对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业绩考核时(对所有员工都是如此),由于考核指标和标准难以量化,造成人为要素的影响很大,这是难以克服的世界性难题。因此,在考核中如何克服人为要素的影响便成为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五、若干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