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校本课程材料范文

小学校本课程材料精选(九篇)

小学校本课程材料

第1篇:小学校本课程材料范文

关键词:《纺织材料学》;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151-03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改革处于新的发展时期,中国教育部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资源共享课肩负着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任。这需要我们准确把握本科教育改革发展的脉络和动向,进一步加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更好地为国家、地域和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作为纺织类地方院校,武汉纺织大学在《纺织材料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升级与建设中,通过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形成了自身特色。

一、课程建设内涵

1.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课程是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中介;课程是对学校进行管理与评价提供标准。课程是教学的主要构成体,教学工作最基本的任务是课程实现的。教师主要通过授课,向学生传授知识并提高其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必须建设高质量精品课程,提高教育质量。

2.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的建设研究及其重要性[2]。精品课程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火车头。精品课程是高校课程中通过建设与提升的“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最重任务是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的战略意义体现在对高校教学水平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教学成效突出,具备一定的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3]。相比较而言,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目的是以资源共享的方式建设优质课程,通过课程来体现先进教育思想与理念,表达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技能和手段,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其形式是一种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4]。因此课程建设是一个载体和平台,通过它,可以促进学校教学团队的建设,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采用,编写有效教材及课件,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的优势,最终达到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学校的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密不可分。精品资源共享课肩负着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任。例如,武汉纺织大学的办学理念是“现代纺织、大纺织、超纺织”。纺织学科史湖北省的优势学科,因此它既决定了《纺织材料学》课程建设的理念、内容和手段的先进程度,也决定了《纺织材料学》课程建设在师资队伍、科研水平、教材质量、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水准。另一个角度,《纺织材料学》课程建设也促进了学校师资队伍,促进了学校科研与教研发展,促进了专业教材建设,促进了教学内容更新,促进了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各环节各方面的改革与水平的提高。因此,武汉纺织大学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学校办学理念具体表达和学科建设水平的综合反映。

3.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根据教育部文件的精神,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教师和学生为教学主体,包含社会学习者;课程性质为基础课和专业课,通过网络共享学习。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原国家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受众面广,既服务于高校学生,也服务于社会学习者;课程资源完整、系统,以国家提供的网络平台为依托,适合网络传播学习;精品资源共享课需经过学校、省、国家逐级建设,通过教育管理部门口径管理和申报,逐步达到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目的在于推动学校优质特色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服务于学习者。其课程体现在:真正参与教学的课程负责人,真正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真正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内容,真正完整的全程教学,真正先进开放的网络教学平台,真正的学习与互动。

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1.国家开放课程的背景。2003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国家启动了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通过若干年分批建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到2010年,国家共建设了3910个精品课程。此外,各省市和学校还建成了更多的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目前,国家精品课程存在如下问题:国家精品课程开发共享程度不够;各校课程网站结构繁杂;网上资源许多不能共享;教学各类资源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课程网站互动环节有待进一步加强;重评审轻维护。因此,提高精品课程质量势在必行[5]。教高[2011]6号文提出[1],开展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按照技术标准,对已经建设的国家精品课程进行升级改造,建设一批资源共享课。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和知识文化传承创新作用,组织高校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广泛传播国内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展示我国高校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丰硕的教学成果。

2.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构成。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包含两类课程,一是项目名称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的网络传播名称“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二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即原国家精品课程的升级。这两类课程侧重点不一样,存在一定的差异。服务对象:精品视频公开课以大学生为服务主体,面向社会大众;精品资源共享课则是供教师、学生、社会学习者学习使用。课程目的:精品视频公开课以提升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精品资源共享课则是提供课程资源共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达到给教师、学生、社会学习者学习目的。课程性质:精品视频公开课限制为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其特色在于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文化性及思想性。课程基础:一是现有的国家精品课程升级,二是新特色课程建设。即以名师名课为基础,通过校、省向国家推荐,遴选依据在于课程的完整性。通过课程团队的教学水平与课程实践,着力体现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生动性和新颖性。课程资源:精品视频公开课类似百家讲坛,选题源于课程又异于课程,内容为学科前沿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讲授要求深入浅出,课程一般只有数讲;精品资源共享课以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基本覆盖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为目标,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以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建设规划: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进展情况是,2011年开始,已有75门课程在“爱课程”网上线。2012年申报534项,第一批218项,第二批(限期整改)150项,不符合要求166项,预计“十二五”期间建1000门。对于精品资源共享课,“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在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通过“本科教学工程”支持建设5000门部级课程。

3.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经过校、省、国家三级建设,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其步骤是:2012年和2013年重点开展原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建设,采取遴选准入方式选拔课程;从2013年起,结合发展趋势和教学改革成果,采取招标建设和遴选准入两种方式建设一批新的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如下:教学队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主持建设,包括专业教师和教育技术骨干;教学内容,涵盖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内容,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严格遵守国家安全、保密和法律规定,适合网上公开使用;教学资源,服务教与学,系统、完整、资源丰富、充分,注重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和易用性;技术要求,达到《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

4.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特点。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它要求关注课程的历史积淀、课程基础性质、带头人、团队结构、现代教育思想、特色的展现、教学效果水准、课程地位与示范性等。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更强调资源丰富、课程的完整,要便于网上学习。

三、《纺织材料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1.背景。基于学校的历史和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定位,武汉纺织大学始终把纺织学科作为学校优势和特色学科。作为纺织专业基础课程的《纺织材料学》,是一门基础性、纲领性课程,成为了纺织类的教学重点,它既需要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也需要带动纺织专业的其他平台课程,共同完成专业的建设,同时对其他专业课程建设具有指导性作用。《纺织材料学》课程是纺织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平台课程。2012年,《纺织材料学》课程开展了原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

2.人才培养背景。结合学校人才的培养要求,提出了适应产业转型的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纺织学科课程体系结构为:课程体系是以数理学科为基础,以纺织学科为核心,以材料学科为前沿,以人文艺术为引领,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基于纺织学科大类知识结构的“平台+方向模块”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的实施中,要求以纺织材料学为纺织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打造成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以纺纱学、针织学、织造学、织物组织学等工程技术类课程为纺织专业平台课程,打造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纺织类其他主要专业课程建设为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3.《纺织材料学》课程建设节点。《纺织材料学》是纺织工程专业基础课。改革开放后,纺织工程专业就成为学院首批本科专业,作为原国家纺织工业部的部属院校,纺织工程专业也是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纺织材料学》同时进入了教学环节,开始了课程建设。随着纺织工程专业改造的不断进行,纺织材料学课程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变革与发展。

1987年,纺织材料学课程被学校确立为6门重要建设课程之一。

1993年,纺织材料学课程被学校确立12门重要课程之一(首批);

1996年,纺织材料学课程评为校优质课程;

2000年,纺织材料学课程评为湖北省优质课程;

2004年,纺织材料学课程评为校精品课程;

2005年,纺织材料学课程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

2009年,纺织材料学课程获得部级精品课程;

2012年,纺织材料学课程获得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参加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评选;

四、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组织措施

1.总则。教育部制订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计划,并按照普通本科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制订课程建设计划和遴选、评价标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和使用,并按照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择优向教育部推荐课程[6]。

2.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主体。高等学校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主体。按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各方面要求,学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从特色优势学科中精选课程,组建团队建设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实行学校和主讲教师负责制,确保课程质量,通过单一渠道并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择优申报课程。

3.武汉纺织大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组织措施。2012年10月18日,由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和湖北省教育厅主办、武汉纺织大学承办的教育部2012年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培训会议在武汉举行,与会者通过培训深化了认识,认清了形势,明确了目标,启迪了思维。武汉纺织大学为加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建立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和发展的长效机制、合理的课程建设规划。如基于学校办学特点现实,首批确定《纺织材料学》等四门课程转型升级。二是实行课程建设责任制,建立了校、院两级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武汉纺织大学的课程建设领导小组主要由教务处、学校督导组、重点院系领导、学生工作口领导、主要职能部门及资深教育专家组成,我校教务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和建设。如《纺织材料学》课程建设院级领导小组由纺织学院院长负责,由课程负责人具体组织实施。校院两级领导小组,协调相关部门,制定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目标与任务、建设阶段成果与节点、建设保障措施、评判与推广机、激励措施等。三是明确课程负责人制度。如《纺织材料学》课程负责人由长江学者徐卫林担任,“纺织材料与加工”教学团队为部级教学团队。

武汉纺织大学作为教学服务型高校,必须选取若干个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作为重点学科并给予政策和资金的倾斜,切实做到“重点学科重点建”,“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把有限的财力集中使用到重点学科建设上去。一般来说,重点投资的对象,一应是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学科;二应是已有深厚的基础、较强的实力,并具有明显的特色与优势的学科;三应是能代表和反映学科主流方向,符合现代科技、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学科;四应是有部级、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学科。因此,纺织材料学课程的建设资金是有保障的。武汉纺织大学2012年申报的“纺织材料学”课程已经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评审,获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教高[2011]6号.

[2]姚恩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6):88-90.

[3]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Z].本科,2009.

[4]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教高[2011]8号.

[5]于洪涛,等.国家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7):406-408.

[6]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Z].教高厅[2012]2号.

第2篇:小学校本课程材料范文

各校在开学初,教务处、教研组、教师都制定了相应的工作计划,本学期结束后,又都写出了相应的总结。在备课方面,教师都能认真备课。教师布置的学生作业有计划性、针对性和代表性,作业数量适中,在作业批改和评价上有创新。能积极认真对学生成绩进行质量分析,找差距、找原因,提出了今后在教育教版权所有学中的整改措施。各校领导听课节数、业务笔记字数都基本符合要求。较为突出的有三小、一小、四小学校。

不足:

1、有些学校制定的计划太笼统,不易操作。

2、备课方面,抄教案现象还是比较普遍。教师只注重备教材、备内容、备学生,但教法和学法体现不具体。

3、作业批语比较简单。

建议:

1、学校制定的计划要切合本校的实际,要具体系统化,便于操作。

2、加强教师的备课管理。每节课都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可操作的教学过程。

3、作业的批语要中肯,要有激励性的语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要认真作好学生成绩的质量分析,根据学生试卷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要求,改进教学方法,对学生缺漏的知识部分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二、教学研究管理方面

从课题研究制度的建立,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人数,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的积累来看,小学教师优于中学教师。比较好的学校三小、四小、一小、天和小学部、老奇台小学。从资料上看他们注重课题的过程研究,有详细的研究历程,有各个阶段的阶段资料等,而且平时的教研活动记载也注重研究的过程记载。校本课程开发做得相对比较好的是三小、四小、六小学校。

不足:

1、有三个单位的课题管理制度没有建立,还有十个单位没有成立课题鉴定组织。

2、校本课程开发大部分学校有的只是校本课程开发一个方案,缺少执行计划和编写好的可实施的课程纲要。

3、有些中学的教研活动记载不能反映出教学研究的过程,只是每一周的工作安排或者只是一个活动名称。

建议:

1、学校要把一些该有的制度、组织建立起来。

2、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要重实效,活动记载要记清楚活动形式和活动过程。

3、校本课程开发也要按要求做起来。

三、教师素质提高方面多数的学校都能按要求选派教师参加教研活动。但大多数的学校都没有记载。三小的记录详细完整。

1、校本培训:学校的校本培训活动都有培训方案、计划,但大多数学校过程性材料缺乏。三小的培训内容较为为充实。

2、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方面:学校都有培养计划、培养对象名单,但能体现培养成果的材料较少。

3、大多数学校开展了“课堂教学系列达标”活动,并做到了有计划、有安排。“课堂教学系列达标活动”,开展较好的学校有天和学校、三小、老奇台、吉布库。上半年还没有开展这项活动的学校有碧流河、三中。

四、工作业绩方面

优点:

1、大多学校教研组的档案,都能按要求装订,而且材料齐全。版权所有

2、部分学校教师都能积极上报论文,篇数较多,获奖率高。(老奇台、二小、一小、三小、西北湾等)

3、大多学校都能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县级或县级以上的学科教研活动。(老奇台、二中、西地、三小、一小、西北湾)

4、教师都能积极参加课题研讨会,认真上好研讨课。

不足:

1、部分学校教师上报论文较少。(四小、西地、吉布库、碧流河、东湾)

2、个别学校教研组档案材料较少,也没按要求装订。

3、部分教务主任没有上报论文。

4、个别校长对教师外出参加教研活动不重视。

建议:

第3篇:小学校本课程材料范文

关键词:材料专业;材料测试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049-02

《材料测试技术》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和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材料分析测试方法中X射线衍射和电子显微分析的基础理论、分析方法和试验技能。目前我国多数普通高等工科院校的材料相关专业均设置了该课程或相似课程,但均存在着课时减少、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材内容过于陈旧、考核形式单一、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联系不密切等问题,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浓。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对山东建筑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以下简称“材料专业”)的《材料测试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对国内相关高校类似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成果进行了研究和思考,从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变考核方式等方面针对我校材料专业的《材料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提出改革对策。

一、材料专业《材料测试技术》教学现状及分析

1.《材料测试技术》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目前我校的《材料测试技术》课堂教学为40个学时,安排在第五学期,而实验教学与《材料的力学性能》课程组成材料测试综合实验周安排在第六学期。课程主要讲述材料的X射线衍射技术和电子显微分析(包括电子探针),其中涉及到晶体几何的基础知识,这些都是《材料科学基础》的内容,因而,《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测试技术》的先修课程,但两门课程却放置在同一学期同时进行,显然不合理。另一不合理之处是将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隔裂,安排在两个学期,课堂教学内容不能及时通过实验教学来巩固,而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放置,学生已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大部分遗忘,从而,实验教学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支撑,教学效果不理想。

2.《材料测试技术》教材内容过于陈旧,与实际生产联系较少。目前我校《材料测试技术》所选用的为高校经典教材――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材料分析测试技术》一书。该书第一版编写于1997年,虽于2007年进行了第二版的修正,并增加了部分内容,但仍存在教学内容过于空洞,与实际生产联系不密切的缺陷。对于本科生来讲,若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在一线生产中很难应用到本课程所学的知识,因为X射线衍射和电子显微分析均是应用于材料的研究领域,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几乎接触不到。若继续攻读研究生,则在读研期间还会重新开设该课程,而且像山东大学等高校材料专业研究生的《材料近代研究方法》课程也是选用《材料分析测试技术》作为教材,所讲授内容基本相同,导致了教学内容的重叠。

此外,教材内容未及时更新。例如,在介绍透射电子显微镜时,仍以采用胶片照相法为例进行透射电子显微镜的结构及结果的分析,而目前几乎所有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均采用数码拍照。同样,在教材的第十一章中,介绍的是复型技术,而且应用了大量的篇幅着重介绍复型的方法。上述内容安排显然已不合适,因为在当前实际的材料研究中,由于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迅速发展,试样表面形貌的观察已经几乎不再应用复型技术了。那这一章其实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介绍质厚衬度成像原理,因为在一些非晶材料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的观察中,是必须应用质厚衬度成像原理来解释的。从而,根据目前材料研究的新趋势,应该着重介绍利用质厚衬度成像原理来研究非晶材料,而不再是解释复型试样的形貌。

3.考核方式单一。目前,我校《材料测试技术》课程的考核采用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的方式,其中平时成绩根据到课情况和作业情况确定。但由于不少学生“人在教室心在外”,上课开小差,玩手机现象严重,且抄袭作业的现象也较严重,所以平时成绩很难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状态。又由于平时成绩占的比例不大,所以有的学生上课不听,课下不学,仅在考前突击复习。

以上多种因素造成了我校学生对《材料测试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浓。而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应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处于“我要学习”的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对策思考

针对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的问题,笔者对国内相关高等工科院校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和成果进行了研究和思考,结合笔者科研及教学经验,针对我校材料专业《材料测试技术》课程教与学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对策。

1.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的教材。根据本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编写专门针对本科生水平的材料测试方面的教材。因为我校材料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后大部分进入企业从事一线生产工作,所以,为了提高该门课程的实用性,应适量增加生产中常用的一些检测方法的相关内容,例如热分析方面的内容,删除和缩减一些陈旧的测试技术和设备的相关内容。实用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适当提高。

2.调整课程学期设置,增加教学实践环节,调整实验安排。调整本课程的学期设置,将其从现行设置在第五学期,调整到第六学期,即在学完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后,再进行本课程的学习。并将目前的综合实验周拆分为单个实验,同时在每一部分讲解结束后立即安排相关实验,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实验操作相结合,从而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及时的巩固。针对学生对本课程所讲述的主要测试设备和原理没有具体认识的问题,在该门课程开课之前,增加参观实验室的实践教学环节,了解各测试设备主要用途是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所涉及的主要测试设备的直观认识。

3.改革考核方式。我校现有平时成绩占总评30%,期末考试占总评70%的考核方式完全无法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鉴于此,笔者认为应该进行改革,使考核方式多样化、综合化。通过对国内其他高等工科院校考试改革的研究及自己平时教学和科研过程中的思考,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的综合考核方式,以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1)减少到课和平时作业所占平时成绩的比例,由30%降为10%,并且实行“三次否决制”,即三次未到课或作业未交则取消平时成绩,并将因上述问题扣分的学生名单及时公布,让全班学生能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成绩,实现公平、公正。(2)减少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比例,由70%降为50%,让那些仅仅依靠考前突击的学生转变学习态度。(3)增设平时随堂测验,其成绩占总评的40%。在平时的教学中,可在讲完某部分重点内容后,进行随堂小测验,然后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及时收齐答卷,不给学生抄袭的时间。然后将小测验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并及时公示。

三、结束语

第4篇:小学校本课程材料范文

论文摘要:中学音乐校本教材的编制应以《新课标》为理论依据,突出甘肃地方音乐资源优势,兼顾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文化特点。本文通过探索甘肃中学音乐校本教材的开发途径与创编模式,体现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既要继承与发扬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又要开拓创新,使校本教材成为推动甘肃地方音乐教育发展的新形式与新动力。 

 

一、中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校本课程是20世纪60、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兴起并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它是从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师的特长出发。因而,它的针对性强,学校在课程编制方面的权力是体现办学特色的基础。学校办学特色是需要有与之配套的校本课程来加以保证。开发和实践校本课程,是发展学生特长,适应学生兴趣和爱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 

中学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音乐教育来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素质,从而达到全面素质的提高。音乐教育在一个国家的文化教育里,在一个民族文明素养的培植过程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大力开发音乐校本课程,挖掘它的教育资源是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民族文化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音乐校本课程也是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补充、延伸和完善。开发校本课程能够大力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拓宽学生所学音乐知识的范围,培养、提高学生音乐能力,并且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音乐、学习音乐的机会,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修养,充分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同时甘肃地区有着丰富的地方音乐文化资源,形式多样。但还没有被开发,至今没有以甘肃地方音乐为内容的校本教材。因此,编写和制订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音乐教材,并在基础音乐教学中合理有效的实践,能够让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很好的了解地方音乐,对进一步发展甘肃省的基础音乐教育有重大意义。 

 

二、甘肃地方音乐校本教材的开发 

 

1、组织编写人员 

首先做好校本教材的开发工作,需要成立由校长、教科处主任等组成的领导小组和“初高中生音乐课题研究教师指导方式研究”课题组成员等组成的编写小组,为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保障。 

2、广泛搜集创编资料 

开发的校本教材主题确定后,课题组成员需要分工合作大量搜集资料。既要利用图书馆收集文本资料,也可以便利的利用网络获取相关信息,使信息获取更加多元化,使资料更全面更完整;既需注重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又要充分总结我们自己的研究成果,使创编资料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既要有老师的经验指导以及论文总结,又要有学生的亲身体验与自己实践,做到老师与学生互动学习,培养融洽学习氛围,坚持老师学生都要做校本教材的创编的参与者。在搜集资料时还需特别注意资料的科学性、地方性和信息的前沿性,不断完善,保持地方音乐特色。 

 

三、甘肃地方音乐校本教材的编写 

 

教材在编写上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将教学材料分化为可供连续学习的知识点与基本技术元素,逐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建构的能力基础,并形成良好人格基础。音乐教材中的知识点既包含音乐学科基本理论的知识点,也包含许多人文学科共有的一些知识特征。音乐教材中的技术元素既包含音乐表现的技能,也包含音乐认知与理解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还包含情感共鸣与创作的技能。地方音乐教材的编写就是要将存在于音乐整体中的这些知识与技能合乎逻辑地先分解开来,然后再通过几年的训练,使学生逐步建立起对地方音乐的整体观念。 

从理论上看,校本音乐教材的编写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并无“定法”,也不能以“好坏优劣”加以简单划分。应当从音乐课程标准的落实和课堂教学实践操作两个方面对教材体例加以定位和评判。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课堂教学实践的需要,长期以来,音乐教材形成了一些常见的编写体例,以下几种方式也可作为中学地方音乐校本教材编写方式的参考。 

1、根据选材范围的不同可以分成以下几种常见体例:①歌曲集——以单一的声乐作品为材料加以编排。这种编法在我国早期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最为常见,其中又以歌曲为主;②器乐演奏教材——以器乐曲以及乐器演奏法为材料加以编排。以器乐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材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数量不多,通常作为辅助教材:③音乐欣赏教材——以音乐欣赏作为主体材料的单行本教材。按照新的中小学音乐课程观,“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材中最重要的学习形式与教学材料,音乐欣赏往往贯穿于音乐教学过程中。单独的音乐欣赏教材最典型的例子是上世纪90年代推出的高中教材。④综合学习领域教材——以具体教学形式的类别为纲进行综合编排。这种编法将具体教学形式的不同类别加以组合进行编排,是20世纪80年代之最为常见的体例,采用这种体例编写的教材也是我国中小学的主流教材。教学形类别有唱歌、欣赏、视唱、乐理、器乐以及音乐剧、舞蹈等综合表演活动等。 

2、从内容组合单位的大小以及教学时数的长短上可以分出两种方式:①以课时为单位进行内容组合与编排。这种编排体例将学习内容与课时严格对应起来,按照中学课堂教学时间将教学内容分配到每一课。课时既是时间概念,也是内容概念。这种编法的好处是省却教师备课环节中内容的选择,教师的教学便于规范管理和阶段考核。缺点是教学中缺乏灵活性,限制教师的自主发挥,教材内容的安排过于单一化;②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内容组合与编排。这种编排体例将各项学习内容整合为板块,以单元的形式呈现,每单元可以分解成几个课时。有的教材为单元设立主题,作为材料选择与组织的依据。 

3、根据教材教与学对象的不同,可以分成两种方式:以教师教学需要为中心的编排方式。这种编排方式在传统教材中比较常见。由于对学生主体作用的认识上存在偏差,传统教材在考虑学生问题方面通常限于知识学习上的循序渐进以及技能掌握上的由易到难,教材的编排基本上是按照教学目标的进度要求展开的。以学生学习需要为中心的编排方式。这种编排方式在近年来的教材中比较普遍,教材都加强了对学生兴趣的关注、对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科学规律的研究。 

4、根据教材内容的内涵与外延,可以有以下两种方式:以音乐文化为中心的编排方式。这种类型的教材以音乐文化作为构建教学单元的出发点,各单元选材与编排均围绕音乐文化主题展开。以音乐基础知识为中心编排的方式。以音乐基础知识为主线的编写体例,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另一种方式是按照音乐表现要素将教材内容分类组合。 

总之,音乐校本教材编制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还需要更多教师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找到真实具有学校特色的,真正符合学生需要,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音乐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徐涌,关于校本教材编写和使用的若干思考[j]新课程(教师版),2006(10) 

[3]徐涌,关于棱本教材编写和使用的若干思考[j]新课程(教师版),2006(10) 

第5篇:小学校本课程材料范文

关键词:建筑材料 实验教学 开放实验

中图分类号:TU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b)-0182-02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中国经济建设发展的必然产物。目前,我国经济的建设离不开各个地区经济的共同作用,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为地方经济服务,其人才培养则成为能否实现地方济建设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重点,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具有扎实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中,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验可谓重中之重,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因此,针对其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1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现状

1.1 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分类

第一,课程基础实验。该实验包括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常规实验项目,大概十几个学时。目前,各大高校的课程基础实验设施、学时均达不到一定的规模,试验场地质量也有待提高。第二,学科竞赛实验。该类实验趋于综合化,对该专业学生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以学科竞赛为主的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培养人才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第三,科研实践类开放实验。该类实验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选题可以由教师或学生来选择。开放实验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2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问题

第一,课程基础实验的学时不足。目前,土木程材料课程基础实验每次所教授的人数较多,已不属于小班教学范畴,人数多就会出现实验设备不配套的问题。比如,在进行演示性实验时,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而且,许多高校十分重视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课程基础实验的学时相对设置不足。第二,课程实验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脱节。土木工程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其人才培养才能够真正出实效。目前,新型建筑材料正在不断更新,可许多高校关于新型材料的实验却并未做到及时跟进。以钢筋混凝土为代表的土木工程材料正成为时下材料的热门,也是土木工程专业课堂教学和研究的重点。钢筋混凝土材料耐久性极高,需要学生掌握其必要的性能和优势,因此就需要进行实验。该实验涉及到对材料的进一步了解和检测。在实际的实验课程中,关于钢筋混凝土材料的相关实验少之又少。第三,创新不足。学生在课程基础实验中涉及到许多教学内容需要掌握,庞大的知识系统使学生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却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开放实验中,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并不多,而且选题多受限制,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做完试验后,并没有充足的时间撰写实验报告,这样就无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无法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缺乏独立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所撰写的实验报告大多质量不尽人意。第四,开放实验效果不佳。尽管是开放性实验,但许多学生并不真正了解自己为什么要参加开放性实验,或者参加的态度比较消极,并未曾意识到参加开放性实验的真正目的和意义。长此以往,学生的实践能力很难真正提高。

2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改革

2.1 突出开放实验的作用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了进一步使人才的培养日益多元化,学校需要重视突出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纵观国内建筑材料企业,对于这一方面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上需要结合各大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市场现状,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大开放实验力度,凸显出其作用。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开展选题,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土木工程专业课堂教学中,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培养,不断完善土木工程材料测试内容,使学生的工程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2.2 提倡学生进行科学探索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重在提升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训练,充分引导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践,重视科研训练,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培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不懈的追求。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开展有目的的培养,结合课程实际教学内容开发实验选题,将最前沿的内容融入其中,使实验更加先进,开放。实验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教师可在实验开始之前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记录实验数据。实验结束后独立撰写实验报告。

2.3 改进教学环节

改进教学环节有助于提升实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迅速掌握实践能力。实验之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教师要提前布置实验任务,使学生了解实验的整个过程和方法,做到心中有数。在开放实验中,教师除了要确定选题,还要使学生了解实验的内容和目的,选择怎样的理论去完善实验,从而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实验的准备环节至关重要,而且需要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熟练,了解实验的材料,找到最适合的实验方法,熟练进行实验操作。

实验是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因此,需要保证理论与实验的要求相一致。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实验,使学生了解实验的内容和要求,并能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开展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防止学生在实验中操作不当,教师要及时予以指导和更正。

3 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需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使实验学时充足,体现出实验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实验题目,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选题,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不脱离教学内容和理论知识进行实验,使学生学有所成,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旭.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中应用能力的培养探究[J].亚太教育,2015(35):264-265.

[2] 裴锐.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改革探索[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4(1):59-60,65.

第6篇:小学校本课程材料范文

一、认真组织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1)各镇(小学)应继续采用多种学习形式,进一步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和《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等有着课程改革的材料和相关理论文章,增强课程改革的意识和自觉性,促进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2)各镇(小学)还应组织相关年级的教师继续学习《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领会数学修订大纲的精神,按照修订大纲的要求,切实有效地改进数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促进教师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加强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促进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获得充分的发展。

二、努力抓好数学课程改革工作。

1.认真做好教材分析培训工作。

(1)期初对全区二年级数学老师进行二年级下册教材的分析培训,帮助教师把握教材所安排的内容及其编排特点,理解教材所体现的教学想、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的要求和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2)各镇(小学)要以镇(学校)为单位,由分管数学教学的教导主任和一年级数学教研组长负责,结合学校实际采用恰当形式,对数学教师进行一年级下册教材的分析培训工作。

2.切实开展新教材的教学研究活动。

新课程实施的重点主要体现在新教材课堂教学的实施上。区拟在3月份开展一、二年级课堂教学研究活动,重点研究当前如何进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要通过观摩现场教学,交流教学经验,提高计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质量。各镇(小学)要组织一、二年级数学教研组适时开展相应的专题教学研究活动。

3.开展课改小组研究活动,重视学科基地、课改基地学校和教材实验样本班的教学工作。

(1)课改小组成员要加强对数学课程改革信息和数学新教材教学的了解与指导,计划本学期开展2 ~ 3次交流和研究活动。

(2)区确定牛塘中心小学为小学数学学科基地学校,加强数学教学的研究,

积累资料和经验,逐步发挥示范作用。

(3)课改基地学校要加强对新课程教学的管理和研究,定期开展教学研究,进行讨论与交流,为课程改革的推进提供新的经验。

(4)教材实验样本班所在各校要继续做好教材实验和教学资料的积累工作,认真开展所定教学专题的研究工作,重视对教材和教学的评价工作,做好跟踪调研工作。

三、开展现行教材的教学研究活动。

现行数学教材的教学,要以《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的精神和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改革课堂教学。各镇(小学)要继续重视抓好现行教材的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与质量。实验小学要力求通过校本教学研究,形成本校数学教学特色。本学期教研室主要做好下列几项工作:

1.做好学校数学教学情况的调研和了解工作,加强与学校教师的沟通,使教学研究有基础、有针对性。

2.2月份举行实验小学教学研究活动,交流上学期教学情况和本学期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促进实验小学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3.4月份举行全区现行教材教学研究活动,观摩和讨论数学课堂教学,促进我区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

4.5月份召开毕业班复习工作会议,研究毕业班复习工作。

四、认真抓好课题研究工作。

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有利于加强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的水平,发展教师探索教学规律的能力,增强教师教学改革的意识和自觉性,促进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1.各校努力抓好现有课题的研究。现有课题应按照教科室的要求,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与课题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切实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以便探索和总结教学规律,取得预期成果。

2.抓好《改善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的课题活动。本学期继续定期开展理论学习和研究活动,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相关问题。各参加课题研究的学校和教师要按照选定的重点研究内容,制定研究计划,分别开展研究活动,并积累研究资料和总结研究成果。

第7篇:小学校本课程材料范文

一、认真组织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1)各镇(小学)应继续采用多种学习形式,进一步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和《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等有着课程改革的材料和相关理论文章,增强课程改革的意识和自觉性,促进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2)各镇(小学)还应组织相关年级的教师继续学习《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领会数学修订大纲的精神,按照修订大纲的要求,切实有效地改进数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促进教师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加强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促进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获得充分的发展。

二、努力抓好数学课程改革工作。

1.认真做好教材分析培训工作。

(1)期初对全区二年级数学老师进行二年级下册教材的分析培训,帮助教师把握教材所安排的内容及其编排特点,理解教材所体现的教学想、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的要求和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2)各镇(小学)要以镇(学校)为单位,由分管数学教学的教导主任和一年级数学教研组长负责,结合学校实际采用恰当形式,对数学教师进行一年级下册教材的分析培训工作。

2.切实开展新教材的教学研究活动。

新课程实施的重点主要体现在新教材课堂教学的实施上。区拟在3月份开展一、二年级课堂教学研究活动,重点研究当前如何进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要通过观摩现场教学,交流教学经验,提高计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质量。各镇(小学)要组织一、二年级数学教研组适时开展相应的专题教学研究活动。

3.开展课改小组研究活动,重视学科基地、课改基地学校和教材实验样本班的教学工作。

(1)课改小组成员要加强对数学课程改革信息和数学新教材教学的了解与指导,计划本学期开展2 ~ 3次交流和研究活动。

(2)区确定牛塘中心小学为小学数学学科基地学校,加强数学教学的研究,

积累资料和经验,逐步发挥示范作用。

(3)课改基地学校要加强对新课程教学的管理和研究,定期开展教学研究,进行讨论与交流,为课程改革的推进提供新的经验。

(4)教材实验样本班所在各校要继续做好教材实验和教学资料的积累工作,认真开展所定教学专题的研究工作,重视对教材和教学的评价工作,做好跟踪调研工作。

三、开展现行教材的教学研究活动。

现行数学教材的教学,要以《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的精神和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改革课堂教学。各镇(小学)要继续重视抓好现行教材的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与质量。实验小学要力求通过校本教学研究,形成本校数学教学特色。本学期教研室主要做好下列几项工作:

1.做好学校数学教学情况的调研和了解工作,加强与学校教师的沟通,使教学研究有基础、有针对性。

2.2月份举行实验小学教学研究活动,交流上学期教学情况和本学期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促进实验小学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3.4月份举行全区现行教材教学研究活动,观摩和讨论数学课堂教学,促进我区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

4.5月份召开毕业班复习工作会议,研究毕业班复习工作。

四、认真抓好课题研究工作。

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有利于加强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的水平,发展教师探索教学规律的能力,增强教师教学改革的意识和自觉性,促进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第8篇:小学校本课程材料范文

论文摘要:结合河北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了修仃,在新的培养模式中,设置了三个培养方向,优化了学科基础课;同时增加了专业综合实验、技能培训、外语文献阅读及学年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

1998年国家教育部对高等院校本科培养专业进行了调整,其中,将过去的铸造、锻压、焊接3个专业合并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旨在培养专业面宽、适应性强的材料热加工方面的人才。旧的培养模式无法满足新专业的需求。所以自1999年按新专业招生以来,便对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制订和修改,但在教学实施和毕业生就业中暴露了一些问题。本课题便是针对这些问题,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

1.根据市场需求划分专业方向

从就业情况来看,长期以来,热加工行业从我校招的毕业生一直以铸造、焊接、锻压为各对口专业,所以近年来,用人单位仍以此旧专业名称招收毕业生。加之企业在生产中分工较细,他们都希望有各个专业特长的人才,在短期内便可胜任一方面的技术工作。由此看来,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大专业制定一套新计划而完全取消过去的专业方向是不合适的。但专业方向如何设置仍需慎重。为此我们分析了近几年河北省对本专业的需求,连年来省内各中小企业对铸造、焊接方向的人才需求较多,尤其我国加人WTO后,铸件出口量逐渐增多,优质高效的要求使他们对此方面的人才需求随之增强。由于河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传统的锻压方面的人才需求减少,模具设计与制造方面的人才需求呈连年上升趋势,而且省外的某些模具加工基地也逐渐从我校招聘毕业生。分析了河北省的需求情况,我们又对其他兄弟院校的教学计划进行了分析,在我们收集的教学计划中有全国重点院校的,如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也有一般院校的,如河北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从这些院校的教学计划看,重点大学基本不分专业方向,除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外,其他课程安排完全一致,专业性强的课程开设较少。分析原因,这些院校的毕业生考研率较高,从事科研工作的较多,而在企业从事生产一线技术工作的较少。一般的地方院校的计划中在进人第6,7学期后,根据专业方向划分几个相应的专业模块,主要的专业课开设2一3门,因为这些地方院校的毕业生主要面向一些企业,将来主要从事技术工作,所以他们需要掌握某一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毕业后,能在短期内胜任具体工作。我校面向的主要是河北省中小企业,很多企业来校招人时都表示希望能尽快在工作岗位中独挡一面。

鉴于以上分析,决定在新的方案中,分出三个专业方向:模具设计与制造、铸造、焊接。由于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更近于机械工程学科、而铸造和焊接所需材料科学基础知识较多。在新的培养计划中制订了模具方向、铸造和焊接方向两套培养方案。

2加强基础教育,优化学科基础

为了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范围,整个课程体系中,基础课应占较大比重,而基础课包括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公共基础课是按学校对理工专业的要求开始的,包括两课、英语、信息技术基础和计算机程序设计。而学科基础课的设置是各专业教学计划的关键,在本方案中,首先确定了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物理等学校框架内的几门课程,然后根据专业方向的需要,搭建了不同的课程体系。其中模具方向以机械工程基础为主干学科,因此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开设学时较多,而铸造、焊接方向则以材料科学工程基础为主干学科:如开设了普通化学、物理化学、冶金传输原理等课程;除以上因专业方向不同而开设的不同的学科基础课以外,还开设了多门相同课程,其中包括必不可少的材料科学基础,另外为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及考虑到后续课的学习、将来工作岗位的需要开设了工程材料概论、文献检索、电工学、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材料成型控制基础、材料检测及控制工程等课程。

从课程的开设看,包含了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工程技术基础的课程,而且考虑了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基础与专业的关系,优化了学科基础课程。

3整合专业课,精选选修课

为加强专业综合教育,拓宽学科专业范围,专业课和选修课的确定也很重要。专业课是按专业方向开设的,各方向根据专业特点,在有限的学时内选择了几门构成专业框架的专业课。铸造方向是以设备、工艺、材料三方面的课程构成的框架;焊接方向则由电源、工艺、结构三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组成;模具方向则体现了模具设计(冲压模具、锻造模具、塑料模具)和制造(模具制造工艺和数控加工技术)两大方面,同时开设了计算机在模具中的应用(模具CAD/CAM)。

有了以上各专业方向的主体框架,考虑到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兴趣及将来工作岗位的需要,开设了小学时的专业性强的专业课(每个专业方向2一3门)。另外,为拓宽学科专业范围,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精选了一系列选修课:如材料成型新技术、工业机器人、工程软件、计算机在热加工中的应用、技术经济学等十几门课程可供选择。

4加强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的主要途径。在新的计划中,除了传统的金工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以外,模具方向增加了数控加工技术的技能培训,主要有线切割编程加工、数控铣编程加工;铸造和焊接方向增设了两周专业实验周.,学生可自己设计实验、并亲自动手操作。这给学生创造了动手和动脑的机会,也给他们创造能力的发挥留下了空间。

为了使学生四年外语不断线、培养学生对外语文献阅读和翻译的能力,同时结合文献检索课的学习,练习查阅、整理资料;另外为锻炼学生文字表达和科技写作的能力,在5一6学期增设了“外语文献阅读及学年论文”的实践教学环节。

第9篇:小学校本课程材料范文

【关键词】微信平台 中小学生 课外阅读 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A-0041-02

一、课外阅读的现状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调查发现,学生网上阅读的比例不断增大,阅读低俗小说的比例不断增加,学生的思想受到严重侵害,暴力化、庸俗化、成人化倾向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平时学业繁重,作业量比较大,根本没有多少业余时间,一旦有了点时间,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放松,比如看低俗小说、打游戏、听音乐等。随着年级的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逐渐下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课余时间几乎都被作业、考试、特长班、补课班占据,更多的学生和家长认为课外阅读不是正式的学习。

目前,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主要是在家庭中进行。在家阅读的人通常占总数的86.63%,其中约有10.43%的人在新华书店或公共图书馆进行课外阅读。只有大约2.67%的学生在学校外面读书,可见家庭环境对于学生阅读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但现实并不乐观,家庭阅读环境不理想,有关调查显示,我国中学生收藏了一百本书以上占40.11%,十本以上的仅占到了46.79%,在国内还有4.55%的学生只有几本书。中小学生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

二、利用微信平台进行阅读的优势

互联网和移动终端逐渐向教育渗透,学生使用微信的人数越来越多,微信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利用微信及微信平台开展中学生课外阅读具有明显的优势。基于微信的课外阅读就是教师推荐阅读书目,并将阅读材料放到学校微信公众平台上,学生通过微信,不受学习时间、地点限制,开展自主阅读,家长参与指导、评价孩子的阅读。

利用微信平台进行阅读的主要特点有:一是阅读时空的灵活性。学生的阅读不再受时间与地点的束缚。无线网络的发展促使学习空间得以延伸,学生可以在无线网络覆盖的地方利用任何无线网络设备进行连接,自主阅读;学生还可以实时在线交流,也能突破时间阻隔进行非实时对话,交流阅读心得。二是利用碎片时间阅读,阅读材料碎片化。在当前快餐文化的趋势之下,基于微信的阅读呈现出碎片化学习的特点,学生能够较为便捷地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阅读,阅读的材料趋于小规模化或颗粒化,教师精心为学生准备一个片段,或者将一本书分为若干小片段,学生利用几分钟就能读完一个片段,就像把阅读文本设计成微型章回体一样。三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阅读材料可视化,利用视频、图片和语音模拟阅读材料的逼真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四是阅读资源的丰富性,指阅读人群的丰富、阅读方式的丰富和阅读内容的丰富,学生通过阅读,利用留言功能,记下自己的感想,还可以在线和其他人进行交流。

三、利用微信平台进行课外阅读的方式

利用微信开展课外阅读,需要在W校层面开展,一个教师或者一个教研组组织开展这样的课外阅读难度大,学校将基于微信的课外阅读规划为校本课程,制定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动员信息技术教师、图书管理人员、语文教师、班主任参与实施。

(一)搭建学校微信公众号平台

微信公众号平台分为订阅号和服务号,有企业性质的公众号,有免费的个人订阅号,服务号和订阅号有不同的推送权限,腾讯公司提供了丰富的公众号平台开发接口。微信公众号融合了信息批量处理、云计算、Web与数据分离、开放API、跨平台整合等技术,能满足学校开发课外阅读校本课程,而且操作门槛低,一般的信息技术教师就可以独立操作并培训其他教师。

(二)开发课外阅读课程

学校根据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制定课外阅读课程方案,制定整体计划,组织好监督、评价,重点工作是再次开发阅读材料,制作阅读素材。

课外阅读的内容要灵活多样,可以读一本完整的名著,将一本规定学生阅读的名著根据章节、故事情节分解为若干小章节,每一个小章节还要准备视频、图片等素材;可以介绍一本书,制作一本书的视频简介;也可以选取一个章节、片段,引导学生阅读;还可以选取精美小文章。阅读素材的格式,可以是文本,也可以是录音、动画、图片等,鼓励学生参与开发阅读素材,尤其鼓励学生将文本录制为声音素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设计干净、简洁的平台界面,让学生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当学生看到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标题时,能立即看到正文内容,没有任何垃圾广告或是商业营销页面蹦出。学生在阅读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阅读素材消息之前看到的是消息界面。为吸引学生阅读,消息界面由一张画龙点睛的封面图片和主题鲜明的标题组成,也可以显示部分正文内容。学生点击之后,标题下面紧接着就是封面图和排列整齐、字体适宜又可调的正文,没有广告蹦出,页面干净整洁,无广告打扰。

(三)上传阅读材料,学生利用微信阅读

信息技术教师将语文学科组教师收集的素材再次加工、整合,上传到微信公众平台,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微信平台阅读、评价、留言,或者与同伴、家长进行交流,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促进知识的内化。在设计阅读素材时,要做到图文并茂、字体适中、编排工整,通过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

(四)阅读的评价

基于微信的课外阅读评价形式采用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注重过程性评价等发展性的评价,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补评和教师总评的基础上,参考微信公众号后台数据进行定量评价。总体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学生在阅读中的优点要充分肯定,阅读能力欠缺的地方要通过适当的方式指出,并提出今后阅读的建议。

四、思考

新媒体发展对于学生课外阅读来说可谓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机遇又带来挑战,基于微信的课外阅读作为一种新兴的阅读方式,在与校本课程的结合中已经初见成效。基于微信的课外阅读方式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实现了传播内容与载体的彻底分离,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满足了互联网环境下学生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资源的需要。但是这种阅读方式只是传统课外阅读方式的补充和延伸,它有自身的局限性,还需要教育工作进一步的系统化、规范化。基于微信的课外阅读导读就是让学生认可这种移动的阅读方式,学校要引导学生的阅读意识、行为,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校在开发阅读素材时,应当注重版权问题。虽然平台推送、转载和分享信息所带来的侵权问题暂时没有人追究,但是,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师要起到典范作用,尽量采用原创的素材,转载和分享阅读素材时要自觉遵守有关于版权的法律规则。

【参考资料】

[1]文为民.互联网环境下读者服务模式的延伸[J].新世纪图书馆,2012(3).

[2]唐勇,张春红,张京凤等.手持阅读器――拓展图书馆的服务[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