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市场热点范文

旅游市场热点精选(九篇)

旅游市场热点

第1篇:旅游市场热点范文

(一)发放热

自3月1日杭州面向国内城市和港澳台地区发放240万份面值1.5亿元的第一期“杭州旅游消费券”起,南京、宁波、湖南、苏州、广州、北京、武汉、镇江、山西、郑州等多个省市均已启动旅游消费券发放活动。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统计,目前长三角地区明确发放的旅游消费券以及各种优惠券总值已超过20亿元。广东、湖南、山东等地也发放了形式不同的旅游消费券,其发放总额已逾60亿元。

(二)领取热

3月1日,“杭州旅游消费券”首次登陆上海,首日3万套在3个多小时内被争领一空,一度出现哄抢;3月15日上午,在安徽芜湖的“3‘15消费者权益日”的活动现场,30万元的杭州旅游消费券在1个半小时内被“一抢而空”;4月11日上午,“全国百城旅游宣传周”启动仪式暨武汉首日旅游消费券发放活动中遭遇哄抢,活动被迫提前“喊停”;4月28日,“北京欢迎您――200万张旅游景区门票免费奉送”携程旅行网发放活动启动,点击率高达每秒几千次。

(三)议论热

旅游消费券在诞生伊始,就以其独特的方式、新颖的形式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成为了人们热议的焦点。

人们对旅游消费券议论的话题从哪些地区发放了旅游消费券、发了多少、如何领取、怎样使用延伸到了该不该发放旅游消费券、应该由谁来发、出现倒卖现象怎么处理、发放旅游消费券能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实惠、如何体现效率与公平、发放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发放旅游消费券这种模式是否可持续、旅游消费到底能够拉动多少内需等关乎旅游发展和国计民生的层次。

其中,杭州作为首个在国内发放旅游消费券的城市,更是成为了“热”中之热。笔者稍做统计,人们关乎杭州旅游消费券的议论话题主要有免费发放消费券的费用由谁承担、目的在何、旅游企业是否具有发放自制旅游消费券资格、在上海引起哄抢的杭州旅游消费券为何在广州遇冷、发放过程怎样体现公平、为什么旅游消费券只对散客发放、直接效果如何、成功的原因在于什么、其他地区是否应该效仿跟进、旅游消费券对促进杭州旅游发展帮助有多大等。

从各方的评论来看,人们对于旅游消费券的评价可谓褒贬不一,态度也是大相径庭。有人认为,发放旅游消费券对刺激消费有立竿见影之效,既能集聚人气,提升城市形象和影响力,又能让利于民,直接降低旅游成本,给百姓以真正的实惠,是值得肯定的。有人则反驳说,“旅游消费券”在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措施上只能算是“末”,不具有可持续性,有些地方发放旅游消费券更是噱头大于实用,与其花大力气、费大工夫制作、发放五花八门的消费券,还不如加大基础建设投资、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从根本上为旅游业恢复和平稳健康发展创造条件。争议造就了此次席卷全国的旅游消费券热潮。

(四)其他热

除了“发放热”、“领取热”和“议论热”,旅游消费券还成功地在某些地区引发了消费热、交换热、收藏热等热点。如杭州市旅游委员会的调查结果显示,466名填写调查表的持券来杭游客共使用了2936张杭州旅游消费券,平均每人使用6.3张旅游消费券,持券游客手中每张10元的杭州旅游消费券拉动了289.45元的在杭消费。另根据浙江杭州统计局的旅游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杭州收费公园景点接待游客达2228.03万人次,门票收入52057.13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1.4%和18.1%,增幅比上年同期扩大14.8和20.7个百分点。而除了杭州主城区的旅游市场火热外,该市的五县(市)景点客流量增长也加快了,旅游消费券拉动消费效果可见显著。

二、旅游消费券“热潮”背后

(一)旅游消费券推出的背景与目的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面临外部需求减少、出口下降、经济运行困难等多种问题出现的严峻发展形势,为此,党中央适时做出了“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的战略部署。作为具有产业关联度高、综合拉动性强、安置就业空间大、脱贫致富作用明显等特点的我国旅游业一直是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重点关注的对象,其经济地位也从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提升到了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与其他行业相比,旅游业具有“刹车快、启动快”的特点,往往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市场,具有较强的自我恢复能力,拥有在经济低迷的发展形势下率先复苏的独特优势。同时,我国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国内经济社会基本面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效应初显,我国旅游业仍处于快速发展的市场扩张期,旅游业发展的长期趋势依然向好。为响向应党中央的号召,我国旅游业也适时明确了突出发展国内旅游的市场战略,“拉内需,促增长”同样是旅游业复苏的关键所在。

相对于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等传统方式,中国旅游业似乎需要一些新的热点和手段来刺激消费。恰巧,“欧元之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在多个场合建议中国政府发放消费券,而此时,台湾已先行一步,中国内陆地区成都也已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发放了面向城乡低保、五保、城乡重点优抚对象的消费券,受到了各方关注。极具经济头脑的杭州便先行一步,推出面向普通大众的旅游消费券,将受惠人群范围扩大,并极力做好宣传推广,旅游消费券热潮随之兴起。

其实,杭州首推旅游消费券的目的很简单,一是通过其独特的方式、新颖的形式吸引眼球,做好城市营销,提升杭州知名度和影响力,一是凭借旅游消费券立竿见影的效果直接拉动国内旅游消费需求,促进杭州旅游业的恢复与发展。而眼见杭州通过发放旅游消费券赚了个“盆满钵满”之外,还获得了好评如潮,全国其他地区也按耐不住,纷纷效仿跟进。

(二)各地发放旅游消费券的效果

从领券场面来看,似乎各个地区旅游消费券发放都受到了热捧,其实不然,如南京发放的旅游消费券就遭到不少市民的冷遇、在上海引起哄抢的杭州旅游消费券在广州等地派发时曾经遇冷。由此可见,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旅游消费券在发放时也存在地区与地区、种类与种类之间的效果差异。

从持券人态度来看,有的表示“先领了再说,如果去就能用上了”,有的表示“这样好的旅游消费券应该多发”,有的表示“把券用在身边的旅游项目可以考虑,但如果是远途旅游,则不会因为有券而专门远出旅游。”,还有些原先不清楚旅游券使用规则的市民在领券后,计算一番后发现并不划算,也就打算“放弃使用”。

从旅游消费券带动的旅游消费来看。除了前文所述杭州旅游消费券持有者平均每人使用6.3张旅游消费券,持券游客手中每张10元的杭州旅游消费券拉动了289.45元的在杭消费之外,很多其他地区的数据并非如此诱人。如曾发放8000万元旅游消费券的镇江市统计局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800户抽样调查样本中,只有53.9%的家庭知道政府发放了旅游消费券,在回答已知道政府发放“旅游消费券”的431户调查家庭中,只有

58.2%的家庭已领取了旅游消费券,且仅有15.9%的家庭已使用过旅游消费券。很多地区依靠旅游消费券带动旅游消费的预期并没有顺利实现。

另一方面,笔者在百度、Google、搜狗等各大搜索引擎中搜寻关于旅游消费券使用情况的资料时发现,除了杭州市旅游委员会、南京、北京部分旅游景点公布了相关数据外,其他很多地方关于旅游消费券的新闻仍停留在申领、发放的层面,只有关于发放效果的预期,而无实际效果统计数据。这也反映出我国众多地区发放旅游消费券重场面、轻调查、重描述、轻分析的问题。

从旅游消费券使用后的评价来看,旅游消费券自身存在一些问题。“使用门槛高,不够实惠”、“指定商户消费,优惠难落实”、“申领不方便”、“有效期较短”、“纸质消费券携带麻烦”等都是游客抱怨最多的问题。还有部分游客反映,有的景点一边维持着高价门票,一边叫嚷着让政府发旅游优惠券,存在“东边发券,西边涨价”的现象。

(三)发放旅游消费券需要注意的问题

旅游消费券存在已经成为事实,而是否继续发放旅游消费券,可能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笔者认为,经济衰退、企业经营困难、居民收入下降、失业人口增加、消费信心不足、有效需求萎缩等疲软现象在中国出现的情况下,通过发放消费券引起人们注意,通过相关报道增强民众消费信心,以消费券的立竿见影效果来拉动长期建设投资,未尝不是件好事,这其中,旅游消费券的作用更是功不可没。但在旅游消费券发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盲目跟风不可行。

跟风从来就不是首选的突破方式,盲目跟风更不可行。面对杭州取得的一举多得、令人艳羡的局面,众多地区因时而动、因势而动,甚至出现跟风现象。其中,部分地区因地制宜地在杭州旅游消费券的基础上做了改动,取得了一定效果,值得我们肯定。但大部分地区只是换汤不换药地“依葫芦画瓢”,甚至出现比场面,比金额,比胆量的盲目攀比。市场蛋糕谁都想拿到最大的那一块,但根据自身特点和周围环境做好充分准备和分析之后,再决定发与不发才是明智之举。

二是政府监督要跟上。

旅游消费券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无论在自身设计还是实际发放、使用过程中都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虽然各地在发放消费券时明确表示严禁倒卖,黄牛党依旧我行我素;虽然有专家表示旅行社大力宣传并派发“旅游消费券”的行为并没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属于旨在促进企业市场销售的一种“球”,旅游企业发放旅游消费券是否具有资格仍倍受争议……面对诸多问题,政府作为领导部门应做好监督检查工作。一方面要完善监督考察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大监管力度。唯有政府监督跟上,旅游消费券才不致成为众矢之的。

三是旅游调研很重要。

旅游产业不是仅凭几句口号就能实现拉动内需促发展的目标的,发放旅游消费券也不是用数字做噱头、请些媒体写报道、用照片营造火爆场面就行了的,旅游消费券成功与否,调研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发放前,因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设计消费券的形式、领取方式、使用条件等,并针对目标市场的人群有目的性的发放;在发放过程中应及时收集民众反馈信息,做好民意调查和实时数据统计;在发放结束后,根据统计数据和民众意见进行效果评估,做好总结分析,并据此对下一阶段是否继续发放做出决策。

而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在拿到旅游消费券时也应量力而为。理性消费。

除了旅游消费券,各地也在做多种尝试。杭州政府日前发放“政府消费券”、“社会消费券”、“教育培训消费券”、“转移性消费券”等其他消费券与“旅游消费券”一起形成“消费券组合拳”就是一种有益尝试;多个地区直接减免景区景点门票也是出于惠民利民的目的,同样取得了一定效果。

第2篇:旅游市场热点范文

一、浙西、浙中风景旅游区域协作的必然性

浙江是我国风景旅游资源大省,按地理位置划分,可分为浙西、浙东、浙南、浙北、浙中五个风景旅游区。在五个区域中,浙西与浙中无论在地理位置、交通状况、风景特色及民俗风情上均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在1990年以前,浙西与浙中的风景旅游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浙西线以杭州市为集散地,依托320国道和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水上航线开展旅游活动,是浙江重点推出的旅游线;而浙中区相对来说处于温冷地带,是以金华市为中心集散地,依托330国道和浙赣线开展小范围的旅游活动。1990年之后,民间的风景旅游协作开始逐步形成,到1994年已形成一定的规模。这种较大区域的风景旅游协作使浙中、浙西风景旅游协作集团应运而生。浙中、浙西风景旅游协作集团的成立也标志着浙中、浙西风景旅游区域协作进入了正常轨道。

旅游线有热线、温线和冷线之分。随着新旅游点的开发、老景点的深化以及游客需求的变化,热、温、冷三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化。从浙中、浙西区域来说,浙西线自1980年起一直就是浙江旅游的热点,但自1992年开始,我国相继推出了’92中国旅游友好观光年,’93中国山水风光年,’94中国文物古迹旅游年,’95中国民俗风情旅游年等专题旅游活动,使得该区域内每年均形成一些主题热点。浙中线逐渐地“热”起来,并大有与浙西线并驾齐驱之势。同时,以义乌小商品市场、诸葛镇、黄大仙故里、大慈岩、千岛湖、富春江小三峡、天目溪漂流等为主的新旅游热点,已经取代由瑶琳仙境、灵栖洞天、兰溪地下长河、金华双龙洞、杭州灵山幻境等溶洞组成的旅游热点,从而形成多个热点组成的新旅游热线。如:1995年初,浙江省各大旅行社联合推出杭州——严子陵钓台——富春江小三峡——千岛湖——大慈岩——诸葛镇——兰溪、金华黄大仙道观——义乌小商品市场旅游线,就是顺应旅游形势变化而形成的区域协作。这条新旅游线不仅将自然山水、人文古迹、民俗风情的旅游热点连在一起,而且把浙西、浙中完完整整地拴在一起,以热线带温线,以温线促热线,构成浙西、浙中多方位的协作体系。

纵观浙西、浙中风景旅游区,近几年来,浙中在社会经济、交通和旅游环境上的变化幅度很大。从社会经济发展来看,浙中各县、市经济迅速腾飞,东阳建筑业、义乌小商品市场、兰溪家电和化工工业、永康的五金工业等在全国均有影响,使得浙中地区成为浙江的富庶之地;从交通发展角度来说,随着金温铁路的投资建设、浙赣铁路复线的竣工、义乌机场的开通、330国道的拓宽,交通状况上了一个新台阶;而在旅游环境上,浦江仙华山、金华观(黄大仙道观)、兰溪诸葛镇和黄大仙故里、金华斗牛、武义龙潭背等新景点的开发,有力地提高了浙中地区的知名度……相比之下,浙西的发展状况较为一般,这样,以优势互补为基础的风景旅游区域协作便成为必然。

二、浙西、浙中风景旅游区域协作的具体内容

1.共同探索风景旅游业的管理体制。在我国,由于风景旅游业起步较晚,发展参差不一,加上人们对风景旅游业的认识不一致,造成管理体制较为混乱,在省、市、县级出现了多种管理方式。就浙西、浙中而言,就呈现出四种管理体制。一是小政府体制,即在风景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一定级别的政府机构,行使政府管理职能。二是政府代管型,即由一级政府设立一个机构,并由政府委任机构负责人来行使管理权。三是行业协会型,如:义乌市、东阳市;四是混合管理型,即政府职能管理部门与民间的行业协会共同管理。协作集团应对以上四种管理体制进行探讨,以期建立起既享有充分权力又机构精简,能快速反映与决策的管理机制来适应市场竞争。

2.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联合开发风景旅游资源。协作集团要站在宏观的高度,根据风景旅游资源的配置,联合开发特色产品和拳头产品,以减少开发中的盲目性,避免因重复建设而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根据浙西、浙中风景旅游资源状况,目前可以联合开发的风景点和旅游项目有:

(1)三国文化观光游。富阳的王洲和龙门古镇、建德梅城镇、兰溪诸葛镇等都与三国文化有密切的关系。王洲是孙权的祖居地,龙门古镇是孙权后裔的最大居住地,保存着十分完整的明清建筑群,梅城镇是孙权的出生地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场所,诸葛镇是诸葛亮后裔居住地,保存着八卦布局的古建筑群……这些景点单凭各自县市的力量是无法深度开发并成为拳头产品的,只有依靠协作集团作联合开发,并推出整条线路,才能保持它的生命力。

(2)“渔家乐”民俗旅游。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是以水体为主的旅游线,鱼文化历史渊源流长。桐庐、建德梅城“新安江渔民水上婚礼”,千岛湖鱼乐节已相继开发,但均没有形成市场。依据富春江、新安江、兰江三江交汇的地理环境,在建德“渔家乐”项目以“做一天富春江渔民”为主题,融参与性、娱乐性和观光性于一体,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它的开发,既可与桐庐、淳安千岛湖鱼乐节构成体系,又可带动整个富春江小三峡的开发,推动浙西、浙中地区的国际旅游业,可谓一举多得。

(3)黄大仙文化寻根游。“黄大仙”在港澳台地区及华侨聚居地是作为“财神”供奉的,有深远的影响。他原名黄初平,得道之前生活在兰溪、金华一带,现金华、兰溪一带仍流传着他的各种传说。今年,浙江省旅游局把“黄大仙”作为民俗风情游的招牌,可见,“黄大仙”的旅游价值是很高的。金华、兰溪两市应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引进人才、资金,把“黄大仙”的文章做足、做透。建德、桐庐等县市可在规划、建设上给予支持,而永康、义乌可在资金上给予协助,力求该产品的质量达到上乘水平。

(4)水上活动和度假旅游。浙西、浙中地区宜于开展水上活动和度假的范围很广,这是好事。但要避免重复建设和急功近利式的建设,各地要在特色上做文章。如:桐庐的水上活动以天目溪漂流为特色,做得有声有色有影响,突出了野趣;淳安的水上活动则应放在广阔的千岛湖水面和水下,水面建大型的综合娱乐场,水下可开展“潜大艇游淳安古县城”的旅游项目,以突出参与性和娱乐性;建德以鱼文化为主体开展水上活动,以突出民俗文化;诸暨五泄以观光游览为主,兰溪以水上餐厅为主,富阳以游泳场为主。度假区建设也一样,竞相仿造的结果无疑是慢性自杀。

3.合理组织旅游线,共同宣传促销。在浙江,以杭州为中心可辐射五条旅游线。即东、西、北中五条。杭州—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安徽黄山线,是国内外闻名的浙皖名山名水旅游线,已被旅游界和游客所认同。而杭州—五泄—浦江仙华山—金华—永康方岩—缙云仙都—温州雁荡山旅游线,在理论上虽然成立,但实际上并未形成。因此,浙中、浙西区景旅游区域协作在贯彻“热线带温线,温线促热线”的原则基础上还需合理组成一些有特色的旅游线,以参与市场竞争。这些特色的旅游线,包括专线游和专题游两种方式。每一条旅游线路的组织,都要求协作集团做好各地旅游部门、风景点、旅游饭店和旅行社的工作,在此基础上,精心安排。

旅游线路确定后,就是宣传和促销的问题。宣传和促销的原则是“共同宣传,联合促销”。在这里,有三点认识必须统一。一是集中人力、财力;二是选定客源市场;三是统一组织,统一行动,协同作战。集中人力、财力的目的是共同编制发行导游图、明信片、风光录像带等宣传资料,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选定客源市场是确定该产品的外在吸引力和竞争力,目的是通过宣传促销,能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和一定的经济效益;统一组织,统一行动是指应以浙西、浙中为一盘棋,各县、市要协同努力,避免“各唱各的调、各走各的棋”。通过联合宣传促销,可以扩大整体区域和线路的知名度,提高整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共同开发旅游商品。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游客对旅游商品的需求日益明显,并且对商品的种类、档次、质量的要求愈求愈高。浙西、浙中地区虽有一定量的旅游商品,但存在着“五少”问题,即:数量少,花色品种少,有地方特色的少,自己生产的少,高档次的少。

旅游购物是旅游收入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浙西、浙中地区,游客花费在购物上的费用并不多,尽管有全国闻名的义乌小商品市场、诸暨珍珠市场,但经销的旅游商品大多不是本地生产,或者工艺不够先进,或者难以携带。浙西、浙中风景旅游协作集团要把旅游商品开发放在重要的议题上来,立足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充分发挥地方工艺技术和剩余劳动力,大力生产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如:旅游工艺品类、食品类、文化文具类、日用品类、玩具类等等。同时,还要对老产品进行更新改造,注重实用性、纪念性、艺术性和轻便性的结合。各县、市的旅游部门均应有自己的旅游商品厂家,通过协作集团统一布局销售网点,以促进旅游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培育旅游商品市场的发展。

除此以外,协作集团还可在互送客源、旅游交通、旅游价格、旅游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展多方面的协作,以改善整体旅游环境。

三、区域协作应该注意的有关问题

第3篇:旅游市场热点范文

一、浙西、浙中风景旅游区域协作的必然性

浙江是我国风景旅游资源大省,按地理位置划分,可分为浙西、浙东、浙南、浙北、浙中五个风景旅游区。在五个区域中,浙西与浙中无论在地理位置、交通状况、风景特色及民俗风情上均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在1990年以前,浙西与浙中的风景旅游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浙西线以杭州市为集散地,依托320国道和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水上航线开展旅游活动,是浙江重点推出的旅游线;而浙中区相对来说处于温冷地带,是以金华市为中心集散地,依托330国道和浙赣线开展小范围的旅游活动。1990年之后,民间的风景旅游协作开始逐步形成,到1994年已形成一定的规模。这种较大区域的风景旅游协作使浙中、浙西风景旅游协作集团应运而生。浙中、浙西风景旅游协作集团的成立也标志着浙中、浙西风景旅游区域协作进入了正常轨道。

旅游线有热线、温线和冷线之分。随着新旅游点的开发、老景点的深化以及游客需求的变化,热、温、冷三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化。从浙中、浙西区域来说,浙西线自1980年起一直就是浙江旅游的热点,但自1992年开始,我国相继推出了’92中国旅游友好观光年,’93中国山水风光年,’94中国文物古迹旅游年,’95中国民俗风情旅游年等专题旅游活动,使得该区域内每年均形成一些主题热点。浙中线逐渐地“热”起来,并大有与浙西线并驾齐驱之势。同时,以义乌小商品市场、诸葛镇、黄大仙故里、大慈岩、千岛湖、富春江小三峡、天目溪漂流等为主的新旅游热点,已经取代由瑶琳仙境、灵栖洞天、兰溪地下长河、金华双龙洞、杭州灵山幻境等溶洞组成的旅游热点,从而形成多个热点组成的新旅游热线。如:1995年初,浙江省各大旅行社联合推出杭州——严子陵钓台——富春江小三峡——千岛湖——大慈岩——诸葛镇——兰溪、金华黄大仙道观——义乌小商品市场旅游线,就是顺应旅游形势变化而形成的区域协作。这条新旅游线不仅将自然山水、人文古迹、民俗风情的旅游热点连在一起,而且把浙西、浙中完完整整地拴在一起,以热线带温线,以温线促热线,构成浙西、浙中多方位的协作体系。

纵观浙西、浙中风景旅游区,近几年来,浙中在社会经济、交通和旅游环境上的变化幅度很大。从社会经济发展来看,浙中各县、市经济迅速腾飞,东阳建筑业、义乌小商品市场、兰溪家电和化工工业、永康的五金工业等在全国均有影响,使得浙中地区成为浙江的富庶之地;从交通发展角度来说,随着金温铁路的投资建设、浙赣铁路复线的竣工、义乌机场的开通、330国道的拓宽,交通状况上了一个新台阶;而在旅游环境上,浦江仙华山、金华观(黄大仙道观)、兰溪诸葛镇和黄大仙故里、金华斗牛、武义龙潭背等新景点的开发,有力地提高了浙中地区的知名度……相比之下,浙西的发展状况较为一般,这样,以优势互补为基础的风景旅游区域协作便成为必然。

二、浙西、浙中风景旅游区域协作的具体内容

1.共同探索风景旅游业的管理体制。在我国,由于风景旅游业起步较晚,发展参差不一,加上人们对风景旅游业的认识不一致,造成管理体制较为混乱,在省、市、县级出现了多种管理方式。就浙西、浙中而言,就呈现出四种管理体制。一是小政府体制,即在风景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一定级别的政府机构,行使政府管理职能。二是政府代管型,即由一级政府设立一个机构,并由政府委任机构负责人来行使管理权。三是行业协会型,如:义乌市、东阳市;四是混合管理型,即政府职能管理部门与民间的行业协会共同管理。协作集团应对以上四种管理体制进行探讨,以期建立起既享有充分权力又机构精简,能快速反映与决策的管理机制来适应市场竞争。

2.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联合开发风景旅游资源。协作集团要站在宏观的高度,根据风景旅游资源的配置,联合开发特色产品和拳头产品,以减少开发中的盲目性,避免因重复建设而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根据浙西、浙中风景旅游资源状况,目前可以联合开发的风景点和旅游项目有:

(1)三国文化观光游。富阳的王洲和龙门古镇、建德梅城镇、兰溪诸葛镇等都与三国文化有密切的关系。王洲是孙权的祖居地,龙门古镇是孙权后裔的最大居住地,保存着十分完整的明清建筑群,梅城镇是孙权的出生地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场所,诸葛镇是诸葛亮后裔居住地,保存着八卦布局的古建筑群……这些景点单凭各自县市的力量是无法深度开发并成为拳头产品的,只有依靠协作集团作联合开发,并推出整条线路,才能保持它的生命力。

(2)“渔家乐”民俗旅游。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是以水体为主的旅游线,鱼文化历史渊源流长。桐庐、建德梅城“新安江渔民水上婚礼”,千岛湖鱼乐节已相继开发,但均没有形成市场。依据富春江、新安江、兰江三江交汇的地理环境,在建德“渔家乐”项目以“做一天富春江渔民”为主题,融参与性、娱乐性和观光性于一体,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它的开发,既可与桐庐、淳安千岛湖鱼乐节构成体系,又可带动整个富春江小三峡的开发,推动浙西、浙中地区的国际旅游业,可谓一举多得。

(3)黄大仙文化寻根游。“黄大仙”在港澳台地区及华侨聚居地是作为“财神”供奉的,有深远的影响。他原名黄初平,得道之前生活在兰溪、金华一带,现金华、兰溪一带仍流传着他的各种传说。今年,浙江省旅游局把“黄大仙”作为民俗风情游的招牌,可见,“黄大仙”的旅游价值是很高的。金华、兰溪两市应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引进人才、资金,把“黄大仙”的文章做足、做透。建德、桐庐等县市可在规划、建设上给予支持,而永康、义乌可在资金上给予协助,力求该产品的质量达到上乘水平。

(4)水上活动和度假旅游。浙西、浙中地区宜于开展水上活动和度假的范围很广,这是好事。但要避免重复建设和急功近利式的建设,各地要在特色上做文章。如:桐庐的水上活动以天目溪漂流为特色,做得有声有色有影响,突出了野趣;淳安的水上活动则应放在广阔的千岛湖水面和水下,水面建大型的综合娱乐场,水下可开展“潜大艇游淳安古县城”的旅游项目,以突出参与性和娱乐性;建德以鱼文化为主体开展水上活动,以突出民俗文化;诸暨五泄以观光游览为主,兰溪以水上餐厅为主,富阳以游泳场为主。度假区建设也一样,竞相仿造的结果无疑是慢性自杀。

3.合理组织旅游线,共同宣传促销。在浙江,以杭州为中心可辐射五条旅游线。即东、西、北中五条。杭州—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安徽黄山线,是国内外闻名的浙皖名山名水旅游 线,已被旅游界和游客所认同。而杭州—五泄—浦江仙华山—金华—永康方岩—缙云仙都—温州雁荡山旅游线,在理论上虽然成立,但实际上并未形成。因此,浙中、浙西区景旅游区域协作在贯彻“热线带温线,温线促热线”的原则基础上还需合理组成一些有特色的旅游线,以参与市场竞争。这些特色的旅游线,包括专线游和专题游两种方式。每一条旅游线路的组织,都要求协作集团做好各地旅游部门、风景点、旅游饭店和旅行社的工作,在此基础上,精心安排。

旅游线路确定后,就是宣传和促销的问题。宣传和促销的原则是“共同宣传,联合促销”。在这里,有三点认识必须统一。一是集中人力、财力;二是选定客源市场;三是统一组织,统一行动,协同作战。集中人力、财力的目的是共同编制发行导游图、明信片、风光录像带等宣传资料,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选定客源市场是确定该产品的外在吸引力和竞争力,目的是通过宣传促销,能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和一定的经济效益;统一组织,统一行动是指应以浙西、浙中为一盘棋,各县、市要协同努力,避免“各唱各的调、各走各的棋”。通过联合宣传促销,可以扩大整体区域和线路的知名度,提高整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共同开发旅游商品。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游客对旅游商品的需求日益明显,并且对商品的种类、档次、质量的要求愈求愈高。浙西、浙中地区虽有一定量的旅游商品,但存在着“五少”问题,即:数量少,花色品种少,有地方特色的少,自己生产的少,高档次的少。

旅游购物是旅游收入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浙西、浙中地区,游客花费在购物上的费用并不多,尽管有全国闻名的义乌小商品市场、诸暨珍珠市场,但经销的旅游商品大多不是本地生产,或者工艺不够先进,或者难以携带。浙西、浙中风景旅游协作集团要把旅游商品开发放在重要的议题上来,立足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充分发挥地方工艺技术和剩余劳动力,大力生产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如:旅游工艺品类、食品类、文化文具类、日用品类、玩具类等等。同时,还要对老产品进行更新改造,注重实用性、纪念性、艺术性和轻便性的结合。各县、市的旅游部门均应有自己的旅游商品厂家,通过协作集团统一布局销售网点,以促进旅游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培育旅游商品市场的发展。

除此以外,协作集团还可在互送客源、旅游交通、旅游价格、旅游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展多方面的协作,以改善整体旅游环境。

三、区域协作应该注意的有关问题

第4篇:旅游市场热点范文

[关键词] 国际旅游岛 旅游房地产 海南 开发模式

随着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战略的正式获批,海南旅游房地产的发展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旅游业是海南的主导产业,因此,从旅游视角思考房地产,已成为海南房地产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2010年7月获国家发改委批准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规划纲要》,对海南旅游房地产市场做出了重点强调与明确规划。本文从海南省旅游房地产项目开发的现状出发,分析了目前主要的三种开发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之策,对海南旅游房地产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海南旅游房地产发展现状与特征

1.海南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旅游度假目的地之一

2005年至2009年海南全省游客总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持续上升,2009年接待过夜国内外游客2250.33万人次,入境游客55.15万人次,旅游增加值占全省GDP的6.4%(表1)。 在旅游业稳步提升的拉动下,以“度假房产”、“生态房产”为着力点的旅游房地产市场快速升温,外销率不断提高,房价持续走强,转型升级步伐加快。2009年,全省房地产销售量560.34万m2,比上年增长50.5%,实现销售额351亿元,比上年增长73.2%。

数据来源:据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统计资料整理。

海南凭借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环境资源,吸引了国内外诸多著名品牌酒店投资建设。如“国家海岸”――海棠湾首批建设的十几家酒店就包括凯宾斯基、朗豪、费尔蒙、希尔顿逸林、喜来登、君悦、香格里拉等著名品牌。硬件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为发展国际化的休闲度假旅游奠定了基础。目前,海南酒店客房有36578间,五星级或按五星级标准建设的酒店已过180家,国际品牌酒店已达48家,位列全国各省市之首。随着旅游业的持续高速发展,对旅游住宿设施等旅游房地产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大,据《海南省旅游总体规划》预测,到2020年,海南省旅游住宿酒店客房需求量约11.1万~13.2万间。

2.海南目前旅游房地产发展的总体空间特征可以概括为“东闹、西静、中隐”

东线的滨海度假地产以东线高速为串联,借助政府规划和优越的海岸条件,将自然资源转化为地产资源,将单纯海景观光、商务会议客源转化为房地产客源。中线利用固有的热带雨林和温泉等资源,通过先期低端度假产品催热市场,大力发展养老度假休闲地产。西线为岛内保持原生态较为完整的地区,原生态的海岸和山地雨林资源丰富,最早规划为工业开发集中地带,旅游地产开发尚在初级阶段,将定位为原生态野趣旅游地产。

3.开发热点已跳出海口和三亚两个重点城市

从旅游区域发展的基础上看,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较为成熟,是当前的热点开发区域。但随着其他地区旅游资源的逐步开发,中西部市县的旅游地产也风生水起,开始升温。海口、三亚踞海南岛南北两端,一直以来都是旅游房地产发展的领军城市。在海口、三亚的竞争中,海南的二三线城市旅游房地产市场也悄然兴起,具有明显特征的开发热点区域已初步形成,且在空间上呈现出以热点城市为点,以东部海湾为线,向中部、西部全面发展的趋势。

4.旅游房地产产品更加丰富与多样化

20世纪90年代初,三亚首先出现了分时度假酒店(产权酒店),由此形成了长久以来产权酒店“唱独角戏”的局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者的需求日益个性化、多样化,在市场的多种需求下催生了各式各样的旅游房地产产品。从项目地理位置看,有滨海、森林、山地等风景区旅游地产,亚龙湾人间天堂•鸟巢度假村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从经营模式看,有公寓式酒店、家庭旅馆、养老休闲社区等,尤其是养老休闲社区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发展势头强劲。

5.开发商和购房顾客多元化

海南独特的自然环境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同时也吸引了大量房地产商纷纷入驻海南。目前,中国房地产开发百强企业中已有超过60家在海南进行房地产开发,这个数字已经超过房地产百强企业在国内某些一线城市的开发量。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海南岛房地产的客源更加多元化。据海南建设信息网的数据,2008年,海南房地产的客户范围已从以东北、北京等为主扩展到全国(图1)。

二、海南旅游房地产开发主要模式

1.依托滨海、热带雨林、温泉等高品位旅游资源的度假酒店开发模式

度假酒店是以接待休闲度假游客为主,为休闲度假游客提供住宿、餐饮、娱乐与游乐等多种服务功能的酒店。它与一般城市酒店不同的是,多建于滨海、山野、峡谷、乡村、湖泊等自然风景区附近,而且分布很广,市场范围遍及全国各地,向旅游者传达着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丰富多彩的地域和历史文化 。海南的度假酒店一直是旅游房地产发展的主力军,由早期建设的亚龙湾到近期规划建设的海棠湾、棋子湾等,均是以开发高档度假酒店为主。

此类旅游房地产的特点,首先是自然条件优越。如正在开发的海棠湾酒店项目,多数建在风景优美、海景资源丰富的海湾,占据了具有绝对优势的一线海景资源,为度假酒店的滨海观光、海上游乐等项目奠定了基础;其次是品牌特色明显。吸纳国际性品牌酒店入驻海南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一个重要战略,是促进旅游接待条件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首先达到国际化水准,提升海南旅游“国际化”的重要举措;第三是目标客户明确。不论是前期规划还是后期建设,海南的度假酒店项目都是以国际、国内的高端客户为主要目标,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规划纲要》的获批,对外实行以“免签证、零关税、放航权”为主要特点的旅游开放政策,必将为海南带来大批国际高端消费群体。

高星级酒店建设迅猛的主要问题是同质化严重、高端客源竞争激烈且市场淡旺季节明显,酒店未来收益面临严峻挑战。从海南接待游客的客源地结构来看,目前国内游客占全省游客总量的95%,境外游客仅占5%左右,且国内游客仍然是以观光为主,因此,低价、低品质竞争的低端化旅游市场运行模式仍在延续,难以实现旅游产品结构的转型升级。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近年来三亚市亚龙湾五星级酒店平均出租率在48%―64%之间,而海口的五星级酒店平均出租率为46%―57%,酒店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表2)。

2.以热点城市为主的旅游居住地产开发模式

海南具有独一无二的热带气候、环境等旅游资源,将这种资源与房地产融合在一起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客观需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从目前旅游房地产开发的情况看,三亚、海口、琼海依托强势的旅游资源,结合自身的城市配套优势,已成为海南旅游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主力城市,并将这种以城市资源为卖点的居住地产、度假地产带入高速发展时期。

此类旅游房地产的特点,在土地市场方面,一线海景用地开发殆尽,二线用地的度假、居住价值日益提升,因此未来的外城区将成为市场主要竞争地;在产品方面,随着市场规模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一线海景资源日益稀缺,房地产开发更加注重产品自身品质与特色的打造,在户型方面出现两极分化:一是面积在250―400m2的高端别墅;一是50―80 m2的大众化小户型公寓。在房地产业内,小户型曾被多数人看作是一种过渡产品,时至今日,小户型产品丰富多样,功能不断完善,诸多小户型在提高其使用率、性价比、居住舒适度的同时,其健康住宅的标准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在客户需求方面,市场为外向型市场,购房目的为旅游、度假、养老、投资等。如据《2010年海南省房地产市场调查报告》分析,海口高端房地产客户购房的主要目的就是度假、养老、享受生活(表3)。

旅游居住房地产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投机性质的购房者占多数,由此造成了楼房空置率高、设施浪费、成本增加等问题。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推出后,旅游房产价格被迅速拉高,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投机购房,导致入住率很低。据统计,在海景房最集中的三亚湾等地,小区内的常住率仅20%左右;文昌某楼盘的入住率则10%都不到。同城市传统房地产相比较,旅游地产由于其时段性入住的特殊性,造成了“三浪费一增加”,即楼房空置浪费、社区基础设施浪费、周边公共服务设施浪费及管理成本的增加。

3.集度假、居住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房地产开发模式

建设国际旅游岛是海南一次重大的战略调整,旅游业由“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变,同时也促进了旅游房地产市场的转型升级。与观光型旅游不同,休闲度假游往往会以某地为据点,将休闲、观光、运动、体验甚至商务等有机结合,是以慢节奏为特征的生活方式,所以休闲度假者在一个地方停留的时间一般较长,对于这种较长时间的度假,光有景观和酒店远远不够。因此,海南初步形成了独特的集酒店、度假公寓、住宅(第二居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房地产。

此类旅游房地产开发的特点,在自然环境选择方面,与多数度假酒店相同,是以海景、湖景、山景、文化景观等风景资源为依托,同时重视康乐资源(如温泉资源)、旅游配套资源等;在产品构成方面,这是多种类型组合的旅游地产产品,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如传统酒店提供给消费者更多的服务性,度假公寓、度假别墅则具有更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给消费者一个异域家的感觉;在目标客户方面,在丰富的旅游度假产品基础上,目标客户范围较广,主要是来自内地省份以休闲度假、康体疗养、养老为主要需求的候鸟一族。同前两种开发模式相比,此类旅游房地产的优势最大。

综合性旅游房地产开发的主要问题在于,目前开发的产品多以酒店和小高层度假公寓、度假别墅为主,全部冠以养生度假、生态居所的宣传口号,核心竞争力无法体现。另外度假公寓、度假别墅基本以岛外客户为主,受海南旅游季节性明显的因素,旺季热销,淡季无人。

三、海南旅游房地产发展的应对之策

1.注重产品特色,灵活营销,增加客源

针对依托滨海、热带雨林、温泉等高品位旅游资源的度假酒店开发模式,为了避免恶性竞争,首先应努力借鉴国外旅游度假胜地酒店业的开发经验,吸取其先进的开发理念,充分挖掘本土的文化特色,依托丰富独特的旅游度假资源优势,突出休闲度假、养生、健康长寿、适于居住等主题,努力把海南建成国际知名的度假胜地。其次,灵活运用营销策略,如形成“度假权益”产品,就是将酒店的客房使用权按时段进行分解,用优惠的价格按份销售给固定的消费者,消费者在约定的年限内,每年拥有一段时间到该客房住宿、度假的权利,同时还享有转让、馈赠、继承等系列权利以及对酒店其他服务设施的优惠使用权。众多高端酒店的兴建,并不意味着海南能从“国内岛”成功转型为“国际岛”,或从低水平的“观光目的地”转变为“度假休闲目的地”,相对稳定的多元化客源才是问题的关键。

2.建立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入住率

针对以热点城市为主的旅游居住地产开发模式,海南省相关部门应当建立法律法规来控制楼房空置率,如取消空置房物业费打折,从1999年到2006年8月,海南关于空置房的物业收费一直是按50%来执行,2011年1月1日海南省物价局开始正式实施《海南经济特区物业管理条例》中的明确规定,房屋空置超3月,将全额缴纳物业费。物业费的提高对降低空置率,促使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发展可以起到积极作用。正如国家欲在2012年出台的“房控税”一样,海南省也可以出台征收楼房空置费等政策,以此降低空置率。旅游房地产的核心是以其是否部分或全部执行旅游功能来界定的,因此一般性的投资房地产并不能称之为旅游房地产。但是,购房者在进行“二次销售”即将房屋时段性的使用权销售或出租给度假客人后,一般性房地产就可以转化为旅游房地产。建立相关法规,努力提高入住率,可以将房屋的一次性投资转化为分期的旅游度假收益,不仅可以帮助置业者快速收回投资,还可缓解海南旅游“淡旺”季节性的矛盾,从根本上拉动区域经济增长。

3.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水平

针对集度假、居住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房地产开发模式,由于其开发规模、投资、建筑面积较大,因此应该以提升房地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目标,改善房产结构,促进房产的多元化发展,完善配套设施,以高品质休闲房产为主要发展方向,以家庭旅馆等其他度假产品为补充,满足高、中、低各类收入游客的旅游需求。另外,由于旅游地产的特殊性,购房者不会长期在海南居住,因此对周边的生活圈要求不高,但是对社区内的物业服务、社区文化生活、区内生活设施等一系列的软性指标要求较高,这就需要提高服务人员专业知识及素质,丰富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等,从根本上让消费者体会到家的感觉。

四、结语

旅游房地产是伴随度假旅游普及而发展起来的,但反过来,旅游房地产的发展,又支持和引导了度假旅游的深入开展。开发商需要寻找与旅游发展共赢的方式,将旅游房地产产品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俗、文化、历史等因素相融合,运用到旅游房地产开发项目上,注重“借势”去发展旅游房地产,达到最大的综合效益。作为全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海南拥有全国独一无二的气候、环境等旅游资源,旅游房地产拥有独特的发展优势,组合了居住、度假、商务、养老等多种因素在内的全新度假投资置业方式,使越来越多的岛外人士来海南旅游置业成为时尚。可以预期,海南的旅游房地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一定会呈现更加理性、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009年海南省旅游发展年度报告[R].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2010.

[2]度假权益产业发展情况概述及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大意义[R].海航酒店集团.2010.

[3]2010年海南房地产市场发展报告[R].中国房产信息集团.2010.

[4]田良、张靖、申涛.海南省近年大中型旅游房地产项目建设初步调查分析[J].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海南出版社,2010.5:419-423.

[5]高兵,林峰.从单一度假地产到综合性旅游地产开发[J].旅游运营与地产开发.2010.(10).

[6]baike.省略/view/2337538.htm.

[7]宋.旅游房地产发展与国际旅游岛建设[N].海南社会科学网.2009.11.

第5篇:旅游市场热点范文

[摘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参加各种以体育为载体的旅游活动,与体育有关的度假方式也随之不断升温。然而在我国体育产业尚未成熟的今天,如何界定体育旅游产品,以及如何适当地引入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对于我国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我国体育旅游产品的发展现状,合理导入体育旅游产品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体育旅游产品营销策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健身、运动休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体育也由过去专业化的运动,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为老百姓所接受。而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产物——体育旅游开始浮出水面。人们的度假观念也由以往的纯生态旅游向追求保健旅游转化,“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参加各种以体育为载体的旅游活动,与体育有关的度假方式也随之不断升温。体育旅游产品已成为旅游产品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分支,愈来愈受到更多人的欢迎和青睐。

我国于1994年首次提出体育旅游产品概念,此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一直以30%~40%的速度上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地有100多个体育赛事或旅游节庆。可见,体育旅游产品作为旅游产品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已越来越得到各部门的重视。

一、体育旅游产品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体育旅游是我国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体育资源和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为旅游者在旅行游玩过程中提供各种服务的一种经济活动。从旅游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体育旅游产品是指在旅游过程中,能够为旅游者带来体育效用、旅游效用并满足其所需消费和服务的总和。

体育旅游产品可以划分为实体产品和无形产品两部分。体育旅游的实体产品包含体育场馆及设施、体育活动及赛事、体育旅游纪念品等。而体育旅游的无形产品一般包含地理位置、气候环境、服务系统等。对于体育旅游产品的发展而言,“软”环境的建设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人性化、科学化、系统化的服务系统将是今后该市场竞争的核心所在。

体育旅游产品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它是体育与旅游的结合,其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旅游产品的核心是体育

体育旅游产品可以产生1+1>2的系统性倍增效果。体育旅游产品既是一项旅游活动,更是健体强身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旅游活动是人们离开惯常生活环境的活动,一方面可以游览名山胜水,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另一方面,即使在交通工具十分发达的今天,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仍然需要走或长或短的路,爬或高或矮的坡,流或多或少的汗,这本身也是一种体育锻炼。所以说体育旅游产品能使旅游者寓健身于游乐之中,在旅游中强健体魄,在健身中陶冶情操。体育旅游产品非常注重在旅游过程中培养顾客的体育感情。在体育旅游产品中,有些项目还带有一定的刺激性和挑战性,旅游者通过挑战和超越自我而获得满足和愉悦,这是体育旅游产品的魅力所在。

2.内容丰富、范围广

体育旅游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类型,在世界各地,都已有了日益丰富和成熟的体育旅游产品形式。除徒步旅游、骑骆驼旅游、野营旅游、登山旅游、狩猎旅游、探险旅游、漂流、攀岩等有形产品外,还包含地理位置、气候环境、旅游服务等各项无形产品。其内容的广泛性在一定程度上和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为体育旅游产品的持续创新带来活力,使其产品类型更加丰富,产品层次更加深入。

3.体育旅游产品效益的间接性

众所周之,有形产品的经营大多可以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但体育旅游产品的无形部分具有不可估量的、间接的经济效益,无法通过具体的公式测量和计算。通过体育旅游产品的良好市场运作,可以推动国家体育旅游健康快速的发展,提升国家的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不断进步。

二、中国体育旅游产品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休闲方式、消费观念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们不再满足于看电视、聊天、串门、做家务等传统休闲生活方式,活动内容逐渐丰富。旅游逐渐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必选项目之一,国内旅游发展十分迅猛,特别是1999年9月我国实行了新的节假日办法,延长了“五一”、“十一”、“春节”的放假时间,由此兴起近年来假日旅游的火爆场景。而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相对而言要迟缓一些,但其快速成长的态势已初见端倪。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体育旅游已经成为市民的一种消费时尚。人们参与体育的意识不断增强,参与健身、娱乐、探险等各类体育旅游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多。同时我国拥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我国地大物博、海岸线绵长、湖泊众多、地形复杂、南北气候变化明显等进一步加快了我国体育旅游产品的发展步伐。从1992年到1997年全国居民的文化体育消费指数年均增长达5.1%;1997年全国居民用于体育用品的支出仅次于子女教育、电器产品、住房、书报、高档服装之后,列居第六。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尤其是近五年来,我国各地因地制宜,开发了多种体育旅游产品,体育旅游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和规模。较著名的有黄河漂流、湖北宜昌赛龙舟、山东潍坊风筝节、哈尔滨冰灯节等,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陶冶了人们的情操。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旅游接待大国和第四位客源输出国。而体育旅游作为当前旅游产品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和未来旅游产品建设中的一个主要方向,今后会得到中国各级部门的进一步重视。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体育旅游产品,为中国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应当注意体育旅游产品的营销策略。

三、体育旅游产品的营销策略

1.了解体育旅游者的特殊需求是制定体育旅游产品营销计划的首要前提条件

体育旅游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既不同于普通旅游者,又不同于体育爱好者,他们有着比较独特的需求欲望。“市场营销观念认为,达到企业目标的关键在于明确目标市场的需求,并能以比竞争对手更有效的和更高效的方法去满足市场的需要。”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城镇化给人们带来了财富和余暇时间,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对生命不利的因素。由于运动不足、工作压力加大、竞争加剧等原因导致肥胖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缠身,因此人们十分渴望从各种压力下解脱,体育旅游则较好的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求。

有相关的体育旅游产品的客源市场分析表明:目前我国普通客源市场比例约占45%,这类市场特征主要为实践型和休闲、娱乐型,符合我国现阶段的体育旅游产品的供求能力;而对于特殊客源市场,市场比例约占33%,市场特征主要为强者冒险型和超越极限型,体育旅游产品线的开发是前景看好;对于占市场比例22%潜在客源市场,主要特征为康乐保健型和启迪开智型,则体育旅游产品线的开发潜力巨大。

2.构建体育旅游产品的区域定位策略和营销策略组合

在体育旅游产品分析的基础上,按区域进行体育旅游产品的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研究客源市场,找出满足消费需求的体育旅游产品线和产品项目,这是市场分析的目标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环境制约因素。相对于一般旅游产品而言,体育旅游产品更需要依赖于自然环境因素发生效果作用,也易受制于自然环境因素。在此基础上,可开发适应性较强的地域性体育旅游产品,易于建设特色体育旅游产品,有利于开发整体市场,从而确定区域定位策略和营销策略组合。

3.制定和选择合适的体育旅游产品策略

体育旅游产品策略是体育旅游产品营销的核心部分,其中包括体育旅游产品现有资源的经营、新资源开发和体育旅游产品线路的设计等方面。要从市场机会、消费需求出发确立体育旅游产品品牌,让消费者易于辨识,刺激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在设计体育旅游产品线时,要贯彻市场、主题突出、不重复、顺序与节奏安排、留有余地与机动灵活等原则;同时要注意营销策略的前瞻性和可行性。

4.体育旅游产品的定价策略

适当的定价策略是成功的前提条件。体育旅游产品的定价策略既要保持大众旅游产品定价策略,又要具有专项旅游产品定价的特征。并且要结合生态、气候等要素,由于体育旅游产品发展历史并不悠久,大众性体育旅游刚刚兴起。其本身还不完善,销售额低,单位成本高,市场上旅游消费者少,再加上体育旅游产品的需求弹性大、市场容易饱和等特点,其定价策略主要有以下三种:

(1)低价占领策略:即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让更多的旅游者接受体育旅游产品,从而获得尽可能大的市场占有率的一种定价策略。这种定价策略有助于尽快打开销路,缩短推出期,获得长期稳定的市场份额,争取体育旅游产品迅速成熟完善;同时还可以让许多竞争者望而却步,减缓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2)撇脂定价策略:又称为高价定价策略,是指把体育旅游产品的价格定得很高,以便在短期内获取丰厚利润的一种定价策略。这种定价策略如果成功,可以迅速收回投资,也为后期降价竞争创造了条件。

(3)同价策略:要使自己的体育旅游产品价格尽可能与竞争对手的保持一致。

当然在实际的工作中,旅游管理者应按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实行差价。如在旅游淡、旺季实行浮动价,淡季客房优惠,连续住宿越多,价格越优惠。对旅游热、温、冷点实行不同的定价策略。

5.体育旅游产品的促销策略

吸引消费者进行体育旅游,还必须对已确定的体育旅游产品塑造鲜明的形象,提供内容详尽的、符合消费者需要的旅游产品宣传资料,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电台等大众传媒,以及参加旅游博览会、巡回展销会,做好广告宣传,将旅游产品的相关信息传递给尽可能多的潜在游客。

6.建立体育旅游产品的分销系统

由于我国体育旅游发展较晚,体育旅游还没有深入人心,因此,加强宣传,通过舆论导向使富有创意的体育旅游产品得以生存与发展。如国家旅游局在2001年推出了“中国体育健身游”的主题活动,这是推广体育旅游的重要举措。当然,还可以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对体育旅游进行宣传;另外在高科技十分发达的今天,我们还可以建立体育旅游热点网站,在全国范围内深入进行体育旅游的网络营销。通过这些手段使冷点变热点、热点更热,不断提高体育旅游产品线的知名度,全面发挥体育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第6篇:旅游市场热点范文

【关键词】中国旅游业 结构性变化 改革 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中国旅游业进入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全球经济结构向纵深调整,失衡和再平衡相互角力,旅游市场的全球调整和资源再分配深刻影响到中国旅游业;另一方面,中国急欲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跨入新的发展阶段,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均进入改革攻坚期。中国旅游业身处变革大潮之中,在危机和机遇并存的复杂时期,体现出新的战略性,并不断被推到风头浪尖。

市场层面,国内旅游超越了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最坚实支柱。旅游需求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旅游事业”和“旅游产业”逐渐分野,旅游的社会效益变得越来越重要。资本层面,数万亿投资涌入旅游领域,改变了中国传统旅游业的运行规律,革新了中国旅游业的总体面貌,也埋下了泡沫的隐患。社会层面,旅游一直都是新闻热播、微博热转、公民热议的话题,中国旅游业的体制变革、政策变化、行业动向、热点事件,前所未有地被关注、被评论。改革层面,广义的旅游发展需求呼唤广义的旅游体制改革,这些变革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产业管理层面,而更多地和金融改革、财政改革、、城乡体制改革等紧密结合在一起,甚至成为一些关键领域改革的前沿阵地,旅游发展与诸多热点问题息息相关,呈现出新的战略性、全局性和宏观性。

中国旅游业的破与立

中国旅游业之“破”。第一,打破消费旧格局。中国旅游业呈持续增长之势,旅游消费障碍随着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交通网络、旅游信息提供等的改善而被逐步打破。消费环境的去障碍化,使旅游可以打破区域的障碍,打破场所的障碍,打破人群的障碍,各个群体正通过日趋便利的旅游服务,享受公平消费的权利。这表现在:一是区域差距不断缩小,中西部地区、二三线城市增长迅速,区域差距在缩小;二是距离障碍日益消除,随着近年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现代快速交通工具的发展,旅游的空间距离日益压缩,使传统上的空间距离已经不再是旅游的制约因素,中长距离旅游、自驾旅游持续火热,成为市场的重要力量①;三是收入屏障不断突破,旅游日益大众化、平民化,越来越多的国民能够分享到旅游服务,不同收入水平的国民都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旅游业超越了传统的收入障碍;四是出游群体逐步扩大,旅游从少数的有闲阶层向普通大众转移,旅游正在跨越各类社会阶层的障碍,各类社会群体都展现出了强盛的旅游需求,许多传统的弱势群体也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

第二,打破市场均势。“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的出台,收紧了公款消费,对酒店业、会展业、餐饮业等等各行业均有影响。传统的中国旅游市场公款消费和私人消费各占一部分的传统格局被打破,这逼迫着中国旅游业调整其结构,回归以真实的公民消费需求为本的市场结构中去。暂时的下滑,带来了新的变革力量和机遇,机敏的企业率先启动了调整,中国旅游业将在严峻的现实中启动结构调整。

第三,打破三大市场格局。“九五”后期,我国三大市场方针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入境旅游是发展旅游的重中之重。这一关系在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被调整为“全面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旧的三大市场格局已经完全改变,以国内旅游为主的新的三大市场格局已经建立起来,“双增一减”趋势明显,即基于国民消费的国内旅游市场和出境旅游市场不断增长,入境旅游市场相对回缩,2014年中国旅游逆差将突破1000亿美元,这一现实背后是全球消费力的重新配置和中国旅游者在全球范围内的崛起。

第四,打破产业边界。近年旅游产业融合不断推进,投资并购空前活跃,旅游日益渗透到其他相关行业,旅游产业的边界和框架不断被打破,旅游业态持续融合演变,融合农业、制造业、商业、文化产业、创意文化产业、房地产业、其他服务业等众多产业在内的大旅游产业体系正在形成,各类旅游新业态成为旅游发展的新高地,如乌镇的西栅、上海的田子坊、深圳的东部华侨城、无锡的灵山梵宫、杭州的安缦法云酒店等项目均是观念、用地、资本、要素、服务的全面创新。

第五,打破投资法则。旺盛的旅游市场需求,带动空前高涨的旅游投资需求。《2012年中国旅游投资报告》显示,2011年仅国家旅游局统计的旅游投资总额就高达2.67万亿元,其中,超大规模的旅游投资项目大量涌入,最令人关注,2013年,投资100亿元以上的项目达127个,一批面积几十平方公里总投资过百亿的旅游投资项目的出现,重置了旅游业的传统投资法则。

中国旅游业之立:立本源、立本位、立智慧

第一,立本源。2013年到2014年,国务院连续《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以下简称《纲要》)和《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31号文件)两份文件,明确界定了旅游业的发展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休闲需求”,明确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民生本源。旅游业发展至今,民生的需求已经成为最根本需求。在此背景下,旅游的出游率、关注度、满意度、价格水平等,成为衡量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最根本标志。以《纲要》为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启动了与经济发展并行的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另一条路径。

第二,立本位。《旅游法》总则第三条明确了旅游事业的本位,新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起始于事业,之后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产业特性不断得到凸显。时至今日,《旅游法》出台,旅游业实现了从事业到产业,再到事业与产业并重的螺旋式上升。《旅游法》中充分地体现了旅游的“事业观“,相关条文勾勒出国家发展旅游事业的大框架。

第三,立智慧。旅游和技术相结合,智慧旅游已经成为中国旅游业的热门话题,并成为旅游投资的热门和重点,这都在为中国旅游业发展埋下驱动未来的芯片②,新的旅游业前景也因之孕育。

改革和突围:中国旅游业新的发展主线

中国旅游业发生的“破”与“立”,实际上是与时代改革脉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中国旅游业的“立”,是理念和制度之“立”,中国旅游业之“破”,是机制的突围与重生。中国旅游业的改革,与国家战略以及国家关键领域的改革紧密结合。31号文件确立了中国旅游业的改革主线,在其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保增长与结构调整、对外与对内开放、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二元结构,财政、金融、土地,几乎所有国家改革中的关键性问题,都与旅游领域中的问题与矛盾相对应。近年来,云南、海南、北京等地相继展开旅游业综合改革配套,全面探索基于旅游业的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管理体制等多个领域的改革,旅游重新站在中国改革的前端,尝试冲破体制的束缚,寻求新的发展路径③。从31号文件和各地综改的探索来看,主要集中在改革管理体制和宏观机制突围两个关键领域。

管理体制改革。产业链长,牵涉面广,既是旅游业的特点,也是现代产业的共性,跳出单一产业的管理体制,建立广义管理的体系,既对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对现代产业在发展中的中国壮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旅游业在此方面的探索超前一步。近年来各地在这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积极探索。例如北京将原市政府直属机构―旅游局升格为旅游发展委员会并纳入市政府组成部门,旅游委成立后创建了首都旅游产业发展联席会,联合13个中央部委在内的80个单位共同推动首都旅游产业整合发展。

宏观机制突围。相较于宏观财政、土地、金融体制的“刚性”,旅游业要更具“柔性”与“弹性”,旅游业要整体发展,必然会受到传统“刚性”体制的束缚,呈现出格格不入的状态。实际上,旅游业的“柔性”与“弹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旅游业的“突围”,是现代服务业乃至现代产业体系面对传统体制群体突围的先行者,目前的旅游综合改革,在此方面有重要探索,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与城乡规划、土地规划对接。2012年北京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内容涉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加入旅游发展专项、旅游实体项目建设用地指标。成都市编制了功能区总体规划,“七规合一、上下联动”,旅游规划更具落地性。

第二,向刚性土地制度要空间。2013年《桂林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总体方案》被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复,该方案以破解旅游产业用地中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建立符合旅游产业发展特点和要求的科学化、差别化、精细化、生态化的土地利用和管理制度,31号文件也明确提出要“优化土地利用政策”。

第三,创新财政金融等体制解决资本问题。资本是约束旅游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创新财政金融等体制,对旅游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北京市决定从2011年起每年拿出10亿元资金用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云南以昆明世博新区、玉溪澄江抚仙湖、大理市、保山市腾冲县等4个片区旅游改革为试点,探索景区旅游文化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管理权与使用权、所有权与让与权分离的发展模式,加速资源资本化进程。

第四,以开放促改革。旅游业正在积极谋划以开放促改革的路径,自2013年起,一批城市实施了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31号文件提出,要“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采取有利于边境旅游的出入境政策,推动中国同东南亚、南亚、中亚、东北亚、中东欧的区域旅游合作”。

第五,放大扶贫机制。扶贫是旅游业战略,各地均在积极探索使用旅游业扶贫的机制,例如2013年宁夏建立中国唯一一个旅游扶贫试验区―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的建设,扶持重点、特色旅游景区建设。

战略展望:回归旅游业的本原

中国旅游业的破与立,既是对中国改革大业的呼应,长远来看,更是回归旅游业本原的必然路径。未来的中国旅游业,必然籍由新的观念、新的秩序和新的结构,回归四个本原,即发展目标上回归人的本原,发展诉求上回归战略的本原,产业管理上回归服务的本原,发展逻辑上回归市场的本原。

发展目标上回归人的本原。旅游业的根本发展目标是人,世界各国的旅游相关立法,均以发展人为最根本的诉求。为了发展人,旅游业有了其事业的功能,即为人民服务;有了其产业的功能,即发展致富;有了其文化的功能,即推进文化繁荣发展;有了其社会的功能,即调适社会结构。目前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大程度上的重产业、轻事业,重经济、轻社会,重资本、轻民生,重眼前、轻长远的特点。《旅游法》与《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等一系列法规、政策、制度的出台,更加强调旅游发展的人本化。关注人旅游需求的满足,关注人在旅游中的状态,关注成长和教育,关注旅游社区的和谐繁荣,关注旅游从业人员的人生发展,将成为旅游业发展最举足轻重的目标。回归人的本原,要求旅游业观念、体制、结构上的全面转变,这样的一种回归需要很长一个历史时期来完成,目前中国旅游业走出了第一步。

发展诉求上回归战略的本原。旅游业的发展,根本上是和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像旅游业这样产业链条长、深嵌入社会经济体系之中,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功能的产业并不多。2010年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出台之后,旅游业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一体五位”地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家政治战略、国家外交战略、国家经济战略等紧密结合在一起,与实现“中国梦”结合在一起。发展旅游业成为中国整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政策选择,在中国这样的大国里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推进国家战略,也成为世界密切关注的重要命题。回归旅游业的战略本原,需要建立广义的旅游发展大局观、发展观和价值观,需要重新认识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开发、旅游规划、旅游产业、旅游市场,以大城市、大乡村、大休闲、大文化、大智慧、大服务、大管理的角度发展旅游,面向未来的旅游构建旅游的未来。

产业管理上回归服务的本原。旅游业回归人的本原,必然要求政府职能从管理转变为服务,旅游管理部门要从全能型的部门转向服务型的部门转型,旅游宏观管理的核心环节,是提供更为完善高效的公共服务。未来的中国旅游业,必然也必须回归到服务的本原。旅游管理部门应通过提供更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让更多的中国公民能够享受到旅游的乐趣;通过建立更有效的市场机制,让更多的人通过参与旅游业而能安居乐业;通过把旅游深植于城市中,让城市因为旅游业的发展而繁荣美好;通过移除农民参与旅游业的障碍,让乡村因为旅游业的发展而和谐发展;通过更完善的旅游扶贫的机制,让旅游解救贫困;通过建立旅游环保的机制,还中国蓝天白云;通过更好的旅游促文的机制,让中国文化随着游客的脚步传遍世界。旅游产业管理回归服务的本原,给了旅游宏观管理更广阔的天地,也给了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乃至普遍的公民,更广阔的天地。

发展逻辑上回归市场的本原。中国旅游业长期遵循政府主导式的旅游业发展模式,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具有资源配置的优先权,这样的发展模式在历史上具有必要性,在未来则需要更多地回归市场,未来的中国旅游业不能一直靠政府先导而长期发展,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未来的中国旅游业必须建立更具市场化的发展机制,要以市场价值和市场逻辑为依归,建立具有独立的企业制度、有效的市场竞争、规范的政府职能、良好的社会信用和健全的法治基础五大特点的现代旅游业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拔出看得见的手,用看不见的手调控旅游市场,形成健康良性的旅游市场环境。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球分工新体系下的中国旅游业国际地位评估及提升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BGL086)

【注释】

①魏小安,金准:“‘高速时代’的中国旅游业发展”,《旅游学刊》,2012年第12期,第40~46页。

②金准,李为人:“微博热潮下的中国旅游业―新传播、新需求、新产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年第6期,第68~71页。

第7篇:旅游市场热点范文

[关键词]三亚;滨海旅游产品;营销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5246

1三亚滨海旅游产品现状

三亚市作为著名国际热带滨海旅游目的地,拥有60%的森林覆盖率,209千米的海岸线和19处优质海湾,是国内热带滨海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三亚滨海旅游发展迅猛,2015年接待过夜游客1495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0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6%和121%。三亚滨海旅游产品已经逐渐从起步走向成熟,出现了滨海旅游传统业态和新业态齐头并进的新局面。

11塑造了一批优质的滨海度假产品

亚龙湾、海棠湾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度假区品牌;挖掘滨海休闲运动项目发展潜力,开展了国际帆船赛、马拉松等国际赛事产品;推动海上休闲观光旅游,开发了游艇、帆船、潜水和冲浪等海上娱乐产品。已经初步形成了颇具吸引力的滨海度假产品体系。

12以潜水为代表的海上运动初具品牌效应

三亚凭借优越的海洋资源,形成了多样化的海上运动项目,主要包括潜水、摩托艇、帆船、香蕉船以及水上降落伞等,其中潜水项目最具规模。三亚目前已成为全世界年接待潜水游客最多的城市之一,年接待游客超过150万人次。潜水旅游点包括亚龙湾、大东海、西岛和蜈支洲岛等。

13以邮轮游艇为代表的旅游新业态快速发展

随着三亚滨海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加上得天独厚的滨海旅游资源,三亚逐渐发展出极具吸引力的旅游新业态。

三亚积极参与开展国际邮轮服务业,凤凰岛国际邮轮港自2007年正式通航以来,嘉年华、皇家加勒比以及丽星等世界知名邮轮公司开通了数条经停三亚的航线,截至2015年3月18日,港口共接待国际邮轮460艘次,进出港旅客784万人次。

三亚通过加快建设游艇码头,培育游艇租赁市场,引进各类豪华游艇,打造我国一流的“游艇度假基地”。截至2015年,三亚游艇数量从2006年的8艘增长至2015年5月的400多艘,并建成的游艇码头泊位达768个。

此外,其他滨海旅游新业态如婚庆旅游、低空旅游、养老旅游也得以迅速发展,市场潜力巨大。三亚婚庆旅游市场规模从2012年的10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20元;养老旅游方面,每年到三亚过冬养老的人群从2005年的1万多人,发展到2015年约38万人。

2三亚滨海旅游产品的发展趋势

三亚在充分发挥6S(阳光、海水、沙滩、微笑、服务、性感)旅游资源的核心价值和当地文化的基础上,预计未来将形成以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旅游产品为主体,以专项旅游为补充的滨海旅游产品组合。

旅游产品开发方面,一是继续优化提升滨海观光、海岛观光、酒店度假、海滨度假、海岛度假、海上运动、会议会展、蜜月婚庆等基础产品;二是重点培养海底观光、低空旅游、邮轮旅游、游艇旅游、游船旅游、节庆赛事、购物旅游等王牌产品;三是储备开发海洋文化观光、海洋生态旅游、海洋极限运动等潜力产品。见下表。

三亚滨海旅游产品表观光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专项旅游产品基础产品滨海观光、海岛观光酒店度假、海滨度假(日光浴、沙疗、海边SPA、海水浴)、海上运动(帆船、滑水、冲浪、摩托艇)、海岛度假会议会展、蜜月婚庆王牌产品海底观光、低空观光邮轮旅游、游艇旅游、游船旅游节庆赛事、购物旅游潜力产品海洋文化观光海洋生态旅游(休闲渔业、海上牧场)极限运动

此外,三亚一批旅游重点项目也将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升级,包括:凤凰岛邮轮母港建设项目水上飞机中心、西沙群岛旅游区、亚洲潜水基地、国际帆船赛基地、游艇码头项目、海洋特色旅游城市改造项目等见上表。

3三亚滨海旅游产品的营销策略

三亚滨海旅游产品营销是一项系统工程,以旅游目的地形象营销为核心,结合联合营销、客源地营(

销、节庆活动营销等方式实现有机结合。三亚滨海旅游营销的关键点在于创新,包括营销理念的创新、营销模式的创新、营销渠道的创新、旅游业态的创新等。

31以“旅游目的地形象营销”为核心

三亚作为国际热带滨海旅游目的地,其滨海旅游产品的营销,首先是城市品牌形象、旅游目的地形象营销。依托三亚优质滨海旅游资源,利用国内外主流媒体和新兴网络媒体进行创意形象广告投放、举办有影响力的节庆赛事活动,在全球强力塑造起三亚滨海旅游的美好形象,打造三亚“热带滨海休闲度假天堂”“天涯海角文化”等品牌,提高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城市品牌、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过程中充分借鉴国外成功案例,例如拉斯维加斯如何推陈出新,从到综合娱乐到美食的营销转变,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体验;夏威夷在旅游市场发展下降期中如何通过旅游营销手段,塑造全球品牌形象,吸引游客;巴塞罗那政府、企业如何通力合作将巴塞罗那的历史、建筑、美食、人文等融合在全球进行营销推广。

32强化“联合营销”

一是政企合作营销。根据“政府做形象、企业做产品、旅游委及协会做管道”的策略,充分调动旅游产业中各行业的积极性,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客源市场开发。

二是区域联合营销。加强与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东南亚国家、欧美国家的区域合作,建立联合营销的合作机制,积极参加国际或地区性旅游组织活动,增强营销宣传实效。

33深挖“客源地营销”

以产品创新、优质服务为核心,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突破重点客源市场,将营销服务体系延伸至国内外重点城市和地区,构建三亚滨海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广平台,提升目标客源市场对三亚滨海旅游的认知度、美誉度。在北京、广州、俄罗斯、日韩、欧美等国内及海外重要客源市场建立三亚滨海旅游信息渠道,通过和当地旅游企业深度合作,挖掘当地旅游市场潜力。

34重视“节庆活动营销”

通过节事活动的举办,带动三亚滨海旅游产品的推广。一是积极举办国际性文化、体育及旅游类活动,如国际马拉松、国际帆船赛、国际婚博会、国家海洋旅游文化节等国际性节事活动。二是积极引进全球性会议活动,如引进亚太旅游组织(PATA)、亚太旅游振兴组织(TPO)等国际旅游组织会议,逐步扩大三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第8篇:旅游市场热点范文

关键词:拉萨;旅游业;发展现状;规划

拉萨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千年古城,现辖堆龙德庆县、当雄县、尼木县、曲水县、林周县、达孜县、墨竹工卡县和城关区(七县一区),享誉中外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灿烂悠久的藏文化、隽美的高原生态风光,构成了拉萨得天独厚的旅游吸引力。作为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以拉萨古城为核心的拉萨旅游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旅游业发展也因此在近些年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一、拉萨旅游业发展现状

据拉萨市旅游局统计,截止2010年12月31日,全市旅游各项指标再创新高,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13万人次,比2009年同期增长28.96%,实现旅游收入42亿元,比2009年同期增长28.18%。拉萨旅游业紧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基本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

吃:来拉萨旅游,除了可以吃到全国各地的风味食品外,还可以品尝味道甘美的青稞酒、浓香的酥油茶和各种藏式餐饮。

住:拉萨现有宾馆(饭店)336家,其中星级宾馆(饭店)90家,星级家庭旅馆15家,社会旅馆231家,共有客房16426间、床位30558张。拉萨目前有旅行社78家,专职导游2000多名,旅游汽车公司23家,旅游车辆2754辆。

行:目前,拉萨已形成了贡嘎机场为核心的航空网(邦达机场、米林机场、和平机场、昆沙机场)、公路)(全区公路网的网心)、铁路(青藏铁路、拉日铁路)为主的立体化交通运输体系。

游:按照“规划先行、环保第一、整体保护、局部开发”的原则,拉萨目前正在形成 “一城(圣城拉萨作为重要的旅游中心)一湖(天湖纳木错作为生态旅游中心)三廊道(茶马驿道东廊道、南亚通道西廊道、圣湖天路北廊道)” 产业发展格局。此外,拉萨在市郊重点打造覆盖拉萨七个郊县的“一湖七区”八大重点旅游发展片区。

购:来拉萨旅游,不仅可以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还可以购买许多特色民族商品和特产,如:传统手工制作的地毯、藏刀,驰名天下的灵芝、藏红花、冬虫夏草、雪莲花等藏药材。

娱:拉萨城区有各种演艺场所,独特朗玛厅文化让游客流连忘返,在这里你还可以观赏独特的藏族歌舞表演,西藏民族歌舞将民族传统艺术与现代文艺相结合,独具魅力。

二、拉萨旅游业发展规划分析

(一)拉萨旅游业发展的环境分析

1.区位条件

    拉萨是中国海拔最高的省会城市,是西藏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也是中国大西南沟通内地与南亚诸国的重要中转站。区位优势必将使拉萨的旅游业有光明的前景。

2.旅游资源概况

    拉萨地处青藏高原西南部,雪域冰峰、高原湖泊、宽阔的拉萨河谷等构成了拉萨神奇多样的自然旅游资源,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黄教六大寺中的甘丹寺、哲蚌寺和色拉寺,美妙绝伦的藏式建筑、壁画、唐卡和塑像艺术,独具神韵的藏歌、藏舞、藏戏,神奇的藏医药,以及异彩纷呈的藏民族风情,构成了拉萨高品位与极具垄断性的人文旅游资源。

3.拉萨旅游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就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以拉萨古城为核心的拉萨旅游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旅游业发展也因此在近些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十一五”期间,拉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313.6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3.42亿元。但由于管理体制不顺、交通瓶颈限制、建设与宣传投入滞后等原因,使得拉萨现有旅游产品结构相对还很单一,总量规模还有很多空间提升,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工作还不到位,尤其是旅游活动与宗教活动相互不协调。

(二)、旅游发展总体构想

1.拉萨旅游发展战略

    一是突出拉萨作为市域及西藏地区旅游目的地和中转站的功能和作用、提高中心辐射能力的旅游中心战略;二是开发藏民族文化旅游和自然生态观光旅游产品、促进拉萨旅游产品结构多元化的产品替代与推进战略;三是以拉萨城区为依托、通过建设快速旅游通道构筑以线串区、逐级扩散的资源组合式集群开发战略;四是由政府组织和引导,创造旅游投资、环境营造等方面条件和氛围,同时逐步引进和培育市场化运作机制,增强拉萨旅游业自我发展能力的政府主导战略。

2.拉萨旅游发展重点

    重点构建两大核心旅游区(南部宗教文化旅游区和北部自然生态旅游区),四个辅助性游览区(尼木藏乡文化游览区、甲玛沟游览区、德仲游览区和热振寺游览区);形成一环一线旅游精品;发展8个以上部级并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精品项目;培育1个一级(拉萨市)、2个二级(墨竹工卡县城和当雄县城)旅游组织中心。

(三)拉萨旅游产品与旅游项目规划

1.拉萨旅游产品规划

(1)构建拉萨精品旅游线路

一环:拉萨城区达孜甘丹寺林周热振寺、柏树林当雄纳木错、念青唐古拉山、羊八井地热堆龙德庆楚布寺拉萨城区

一线:日喀则尼木吞巴藏香村曲水卓玛拉康拉萨城区达孜甘丹寺墨竹工卡甲玛沟、斯金拉木错林芝(或反之)。该旅游线是西藏旅游黄金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2)推出拉萨藏传佛教文化观光旅游产品

·转经线路:内圈、中圈(帕廓)、外圈(林廓)

·市区朝圣环线: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等

·市域朝圣环线:大昭寺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直贡提寺热振寺楚布寺

·区域朝圣游线:拉萨日喀则山南

(3)拉萨藏民族文化旅游产品

拉萨城区藏式民居大院及传统街区观光;藏医藏药探源与体验;雪顿节、藏历新年等民族节庆之旅。

(4)拉萨乡村旅游产品

以娘热民俗风情园、甲玛沟景区、尼木吞巴藏香村、当雄草原风情区等特色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的乡村风情之旅。

(5)自然观光旅游产品

·区内游线:拉萨达孜林周热振当雄纳木错念青唐古拉山羊八井拉萨

·区际游线:拉萨昆明成都(包括其间的大香格里拉地区和茶马古道)

2.拉萨旅游项目规划

(1)对现有宗教文化景点的提升与扩容。

(2)新增 宗教文化旅游景点,拉萨“四大林”及其它特色寺庙(拉萨“四大林”即丹吉林或丹杰林、功德林、策墨林或策门林、次角林或策觉林。注:所谓“林”是指圣地或寺院,是旧时西藏政教合一的寺庙,掌握极大权力)。

(3)加快自然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纳木错湖、羊八井地热、德仲温泉、日多温泉)。

(四)拉萨旅游市场开发规划

1.进一步开发目标市场

国际旅游:一级市场——西欧、北美市场,东亚的日本、韩国以及港澳台地区;二级市场——东南亚、澳洲、南亚、西亚市场;三级市场——中亚、中东、东欧等新兴旅华市场。

国内旅游:一级市场——西藏自治区内其它城市,成渝、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大中城市;二级市场——西南其它地区和华中地区;三级市场——东北、西北地区大中城市。

2.营销及宣传拉萨总体旅游形象及口号

总体旅游形象:神秘拉萨,雪域圣地

总体形象口号:神秘宗教文化·神圣雪域圣城·神奇世界屋脊

3.市场营销战略

以部门合作促销、区内合作促销、旅游节事促销、整合促销和价格促销战略为主。

(五)拉萨旅游交通与基础服务设施规划

    目前,拉萨的对外交通主要是青藏铁路、多条进出藏公路,即“一区三廊道”(城区和三条国道)和多条进出藏航空交通,以拉萨贡嘎机场为中心,开辟更多区内外以旅游热点城市为核心的新航线,公路以拉萨市区为中心(拉萨至贡嘎机场的高速公路也将于本月开通)、两纵两横的快速通道为骨架的路网格局。旅游服务设施依托拉萨城区、县城及重要的旅游节点布局。住宿设施建设以稳固发展高中档与经济型相结合的旅游星级饭店为主,同时积极发展青年旅舍,以及缓解季节性供需矛盾的家庭旅馆、帐篷林卡等住宿设施,在主要旅游景区建设医疗急救站。

(六)拉萨城市旅游规划

    突出藏传佛教文化、藏民俗文化和藏医药文化三大主题,选择一批保存较好的历史建筑(寺庙、民居大院、纪念地)进行保护性修复,并作为专题博物馆或旅游景点开放,规划八廓街、雪村、河心岛三大集观光、散步、餐饮、娱乐、购物等功能为一体的游客活动场所,组织策划藏戏表演节目,同时有重点的发展和推介一批有极具特色的朗玛厅,丰富夜间的活动安排。开辟旅游巴士专线,设计“拉萨古城探密一日步行游”线路,设置完善的标识和景点说明。

参考文献:

[1]王颖. 西藏旅游发展战略探析.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4).

第9篇:旅游市场热点范文

今年“十一”黄金周,鞍山旅游市场平稳运行,安全有序,主要经济指标与历史同期相比稳中有升,旅游市场管理水平日臻成熟,主要景区客流均衡,县域旅游继续全面走热,特色旅游热销走俏,客源市场进一步扩展,旅游业“六大要素”十分活跃,旅游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突出体现,实现了“健康、安全、秩序、质量四统一”的总体目标。

据统计,“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市共接待旅游者43.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28亿元人民币,与2003年“十一”黄金周同比分别增长9%和7%。其中,千山风景区接待旅游者5.87万人次;玉佛苑接待旅游者1.69万人次;岫岩药山和清凉山景区接待旅游者2.24万人次;海城白云山和九龙川景区接待旅游者1.36万人次;节日七天中,光顾岫岩岫玉、海城西柳服装和南台箱包三大市场的旅游者达到了12万人次。全市宾馆等住宿接待设施入住率平均达到84.5%。“十一”黄金周期间,铁路接送旅客18.24万人次,公路长途客运接送旅客16.6万人次。累计接到旅游投诉6起,都得到了及时的处理,满意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率100%。

二、“十一”黄金周旅游市场主要特点

1、旅游团队数量明显上升。

“十一”黄金周期间,来鞍旅游团队数量呈大幅度上升趋势。七天里,各大景区随处都可以看到旅游团队在观光游览。据统计,全市共接待旅游团队近千个,其中,千山接待270多个旅游团队,玉佛苑接待旅游团队80余个,岫岩药山、清凉山等四个景区接待团队达到169个;我市旅行社共接待429个旅游团队,其中超过百人以上的团队30多个。10月3日,我市还迎来了由大庆和齐齐哈尔市游客组成的旅游专列。该专列共420人,是我市今年迎来的首个旅游专列。这种情况是历来黄金周不多见的。

2、自驾车旅游成为时尚。

“十一”黄金周,正值沈大高速公路刚刚开通之际。据高速公路鞍山管理处负责同志介绍,“十一”期间每天由沈大高速进出鞍山车辆近万台。其中,1日~6日外地来鞍的轿车和11座以下旅行车约1.5万台,这些车辆几乎全部是旅游自驾车,有一部分是有组织的自驾车团队。10月1日,黄金周的第一天,我们就迎来了来自大连半岛看车俱乐部组织的豪华自驾旅游团队。这个旅游自驾车队由27辆轿车、旅行车和百名游客组成。在高速公路入口处,市旅游局和千山、玉佛山风景区联合举行了简短的欢迎仪式,海鹰副市长、际华副秘书长接见了旅游团队的组织者,代表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同他们在“热烈欢迎大连自驾车团队开进鞍山”的横幅下合影留念。10月3日,我市接待了来自北京、长春的自驾车旅游团队10多个,车辆达240多台。10月6日,千山风景区还迎来了一批特殊的旅游团队——某体协老年摩托车团队。他们一行近20人,都是60多岁的老年人,驾驶着10多辆各式各样、威风凛凛的大摩托,吸引了众多游人的目光。黄金周期间,在我市各主要景区自驾车川流不息。3日、4日和5日三天,玉佛苑停车场车满为患,从千山路进入到玉佛苑景区的道路两侧都停满了外地车辆。

3、客源市场进一步拓展。

根据千山风景区、寰球酒店和国际酒店等单位调查分析,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来我市的外地旅游者分布排序的情况是:本省周边城市为某、大连、辽阳、盘锦、葫芦岛、抚顺、铁岭、营口等城市,外省为吉林、黑龙江、北京、河北、天津、内蒙、山西、山东、上海、江苏等省市。这个顺序表明,我市的旅游传统客源市场继续呈稳定巩固状态,如省内的某、大连、辽阳、盘锦等城市,外省的吉林已跃升至第一位,黑龙江、北京等成为稳定的客源地。同时,省外的客源市场已逐渐拓展到山东、山西、内蒙等地,说明我市旅游产品的辐射力已进一步增强。

4、县域旅游和特色旅游继续走热。

县域旅游和特色旅游经过近几年的挖掘和开发,发展迅速,目前已经成为我市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从今年“十一”黄金周的情况来看,县域旅游和特色旅游已成为人们青睐的旅游线路。七天来,海城市、台安县、岫岩县和千山区分别接待旅游者6.5万人次、0.7万人次、10.28万人次和1.8万人次。黄金周以来,千山区的农事旅游每日接待游客500~600人次。网户屯村是我市农事旅游示范点,他们的农家院每天都能接待近百名慕名而来的游客,他们通过亲身采摘、垂钓、挖野菜来体验田园生活的情趣。双龙山旅游区为了吸引游人,在节日期间增设了攀岩、彩弹射击等旅游项目,每天还推出了“二人转”演出项目,使游人在游玩的同时,感受地方文化,享受游乐兴趣,1日至7日双龙山旅游区共接待1.1万人次。汤岗子温泉旅游度假区7天共接待7400人次,与2003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5%。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方略的提出,工业旅游不断升温,鞍钢“工业之旅”七天共接待旅游者1400多人次。

5、旅游业突显关联带动作用。

人气高、商气浓是黄金周一大特点。“十一”黄金周期间,千山风景区附近的宾馆和旅游度假区入住率达到了98%以上,市内的五环、寰球、天河等星级宾馆平均入住率达到了95%以上;公交车、出租车等旅游交通工具等在黄金周期间都获得了高出平时几倍的收入;海城南台箱包、西柳服装和岫岩岫玉市场黄金周期间共接待12.18万人次,市内的各大商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并延长了营业时间,据统计,百盛、天河、国泰、新一佳、联营等商场和超市的营业额达到2241万元。

三、“十一”黄金周旅游市场分析

今年“十一”黄金周旅游市场安全平稳有序,县域旅游全面走红,旅游客源市场得到了进一步拓展,旅游经济的运行质量明显提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前期宣传促销取得了明显效果。8月份,我市组织旅游企业参加了在大连召开的“东博会”,利用“东博会”契机大力宣传鞍山旅游资源和产品。9月份,我们又在辽、吉、黑三省和北京、天津的10家电视台同时开播我市的城市旅游形象广告片。沈大高速公路开通后,市旅游局还联合千山、玉佛山两大景区赴大连和长春等周边重点客源市场开展宣传促销活动。通过一系列的宣传促销活动,进入到9月末我市的旅游团队已开始增多,提前预热了旅游黄金周市场。同时,我们还围绕开发团队市场推出了奖励政策,进一步激发本地和外地旅行商组团送团的积极性。

二是旅行社“引客入鞍”作用突出。几年来,我市旅行社发展迅速,目前已经达到了61家。作为旅游行业主管部门,市旅游局在培养和发展这个队伍过程中,着力引导他们发挥在“引客入鞍”当中的中介作用,并制定了具体考核办法和奖励措施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些措施在“十一”黄金周中有了明显的效果。据统计,“十一”黄金周期间,鞍山旅行社共接待429个旅游团队,是2003年“十一”团队量的1.4倍,接待游客突破2万人次,旅行社接待的团队数量及游客数量均达到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其中千山旅行社七天共接待167个团队5500人次,仅10月2日一天就接待了60多个团队近2000人次。

三是旅游者的出游意识更加理性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化、出游方式更加多样化。黄金周在我国已经经历了五年时间,日益成熟的出游意识使得人们对黄金周期间出游时间、出游线路和休闲度假方式更加理性化,这从我市“十一”黄金周旅游市场“两低三高”的数据可以得到印证。今年,铁路、长途客运客流量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2%和9%,千山、玉佛苑两大景区的接待量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8%和36%;而宾馆酒店的入住率较去年同期上升了5%,县域旅游和特色旅游增长了一成以上,以及自驾游的大幅增长。这说明人们在长假期间出游都尽量避开热点、重点景区(点),不再选择常规的爬山观景方式,出游方式已从单一的观光游览型向观光游览与休闲度假复合型发展。

四是旅游行业和假日委成员单位全力投入,高效运转,确保了旅游市场的安全有序。节前,市领导先后多次率领假日委成员单位领导到火车站、客运站、千山、玉佛山和宾馆酒店检查黄金周各项工作的落实,并对黄金周工作提出了具体指示和要求。黄金周期间,假日委各成员单位按照分工,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给游客创造了安全优质的旅游环境。市公安局出动警力近3000人次,维护治安秩序和交通秩序;市公用事业局、交通局合理调度车辆,增加运营班次,并对司乘人员进行了旅游礼仪培训;市气象局每日提供气象专报,为游客出行提供了气象依据;市假日办在黄金周期间坚持24小时办公,及时受理咨询和处理各种投诉,圆满完成了此次黄金周协调、调度和指导任务。

此外,天气晴好也为游客出游创造条件。“十一”黄金周期间,除了10月1日气温略低以外,其他几日气温开始一路回升,白天始终保持在25度左右,秋高气爽,正是旅游者出游的好天气。